• 沒有找到結果。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 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 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

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 ********* ********************************************** *

*

*

*

計 畫 :

名 稱

以行為理論、人格特質探討大學生在資訊專業證照課程 上的學習成效

*

*

*

* ********* ********************************************** *

執行計畫學生: 胡珮婷

學生計畫編號: NSC 99-2815-C-216-002-H

研 究 期 間 : 99 年 07 月 01 日至 100 年 02 月 28 日止,計 8 個月 指 導 教 授 : 應鳴雄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執 行 單 位: 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中華民國 100 年 03 月 31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

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

※ ※

※ 以 行 為 理 論 以 行 為 理 論 以 行 為 理 論 以 行 為 理 論 、 、 、 、 人 格 特 質 探 討 大 學 生 在 資 訊 人 格 特 質 探 討 大 學 生 在 資 訊 人 格 特 質 探 討 大 學 生 在 資 訊 人 格 特 質 探 討 大 學 生 在 資 訊 ※

※ 專 業 證 照 專 業 證 照 專 業 證 照 專 業 證 照 課 程 上 的 學 習 成 效 課 程 上 的 學 習 成 效 課 程 上 的 學 習 成 效 課 程 上 的 學 習 成 效 ※

※ ※

※ ※

※※※※※※※※※※※※※※※※※※※※※※※※

執行計畫學生:胡珮婷

學生計畫編號:NSC99-2815-C-216-002-H

研究期間:99 年 8 月 1 日至 100 年 2 月底止,計 8 個月 指導教授:應鳴雄

執行單位: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中華民國一百年 三月 二十四日

(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

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以行為理論 以行為理論 以行為理論

以行為理論、 、 、人格特質探討大學生在資訊專業證照課程上的 、 人格特質探討大學生在資訊專業證照課程上的 人格特質探討大學生在資訊專業證照課程上的 人格特質探討大學生在資訊專業證照課程上的 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

計畫編號: NSC 99-2815-C-216-002-H 執行期限:99 年 年 年 年 7 月月 1 日至 月 日至 日至 日至 100 年年 2 月 年 月 月 28 日 月 日 日 日

指 導 教 授:應鳴雄 應鳴雄 應鳴雄 應鳴雄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中華 中華 中華大學 中華 大學 大學 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資訊管理學系 資訊管理學系 資訊管理學系 執行計畫學生:胡 胡 胡珮 胡 珮 珮婷 珮 婷 婷 婷

1.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近年來,證照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許多大專院校開始積極推廣專業證照課 程。由於推廣專業證照時需花費大量成 本以及資源,所以瞭解並掌握影響學生 取得證照成效的因素,便成為大學院校 在推廣證照課程時的重要課題。本研究 嘗試使用計劃行為理論來建構學生取得 證照意圖的因果關係。本研究以台灣某 大學修習企業資源規劃課程之學生為研 究對象,並以問卷調查法探討影響學生 參與 ERP 證照考試行為意向的因素,並 透過結構 方程模 式的 部分最小 平方法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對資料進行 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取得證照的態 度會對參與證照考試的行為意向產生影 響,但行為意向不會受到朋友、家人主 觀規範之影響,反而是知覺行為控制對 參與證照 考試的 行為 意向有顯 著的影 響。依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期望能 提供學校在未來推廣證照課程一個參考 建議。。

關鍵字 關鍵字關鍵字

關鍵字::::測驗理論測驗理論測驗理論測驗理論, 基因演算法基因演算法基因演算法基因演算法, Bloom 認知分類

認知分類認知分類 認知分類

2. 計畫緣由與目的 計畫緣由與目的 計畫緣由與目的 計畫緣由與目的

大學普及化使得大學教育明顯開始 出現高中化的情形,大學生的專業能力 逐年下降,因此企業在招募員工時除了 要求基本學歷外,往往會以證照來確認 求職者在專業知識上的能力水準。104 教

育資訊網在 2005 年公佈的「2005 專業認 證大調查」資料中顯示,企業認為具備 專業證照的員工比沒專業證照的員工工 作效率高,而有 81.7%企業表示,擁有專 業認證的 求職者 會優 先得到面 試機會 (104 教育資訊網, 2005)。依據 2008 年經 理人月刊「68 張熱門證照」的調查資料,

有 64%左右的上班族擁有三張證照,85%

上班族認同「專業證照化」的重要性,

而有六成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會優先給 予 擁 有 證 照 者 面 試 機 會 ( 經 理 人 月 刊 , 2008)。2009 年勞委會與教育部為了因應 證照世代的來臨,提出了「大專生人力 加值方案」,由國內各大專院校開設多元 化的訓練課程,輔助受訓者在結訓時取 得相關專業證明或證照。因此企業錄用 具有證照的員工除了可以瞭解求職者的 專業能力,更可以減少後續職能教育訓 練的成本,使得證照成為企業在挑選人 才上的依據。

由於證照的重要性與急迫性,許多大 專院校的資訊系所為了避免學生在畢業 後就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開始積極 推 廣 資 訊 專 業 課 程 如 ERP 、 JAVA 、 Oracle、CCNA 等認證課程,期望學生在 就學期間 藉由專 業課 程中的學 習及訓 練,在畢業前考取資訊專業證照,以確 保學生具備資訊產業所需要的知識及技 能。

證照在推廣上需花費許多人力、時 間、金錢等成本,若能建構一個證照的 預測模型,將會有助於提升取得證照的 績效。而計劃行為理論在許多研究上皆

(4)

具有良好的預測效果(Ajzen and Madden, 1986; Mathieson, 1991; Hill et al., 1997;

Nguyet et al., 1998; Hrubes et al., 2001;

Godin et al., 1992; Chan et al., 2010; 吳 盛、林東清., 2010)。以參與證照考試為 例,學生參與證照考試行為意向的強烈 程度可能會受到自身對欲取得證照所抱 持的信念、周遭人們及自身對證照評價 的好壞,準備考證照的資源,如時間、

資源的多寡等因素影響。

許多研究指出,人格特質會影響人類 行為上的績效(余雅屏,2003; 李建儒,

2008)。劉興郁、林盈伶(2006)在人格特 質與學習成效的研究中發現,學生若具 備嚴謹性的人格特質,將有較高的成就 導向,進而引發較高的學習傾向,因此 在求知欲與學習成效上也較未具備嚴謹 性的學生高。池進通與李鴻文(2008)等人 在五大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 中發現,藥劑人員若具有「勤勉正直性」

與「親和性」的人格特質,將有較高之 工作績效。由於人格特質可能對工作績 效與學習成效產生影響,因此,有必要 將人格特質納入影響考照成效的研究模 式中。

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使用計劃行 為理論建構一個因果模型,藉由該模型 來了解學生取得證照的行為信念態度、

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等相關變數對 於參與證 照考試 行為 意向之影 響。最 後,再探究人格特質與行為意圖是否會 影響最終的考照績效,以期能將影響學 生參與證照考試行為意向之因素,提供 學校推廣人員在證照推廣及證照課程設 計時的參考,進而設計各項教學活動,

以改變學生在證照學習過程及證照考試 前的行為態度,進而提升證照推廣的成 效。

3.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3.1 行為理論之發展行為理論之發展行為理論之發展行為理論之發展

理性行為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Fishbein and Ajzen, 1975) 是以 Vroom(1964)所提出的期望價值理 論(Theory of Expectancy-Value Theory)為

基礎。此理論是以人們心中的期望價值 為問題思考的中心架構,是人類在實踐 各種行為決策過程的一種心理學理論。

學者 Fishbein 與 Ajzen 認為人類是理性的 個體,思考過程是有系統性並且受自我 意志控制,也就是人們在執行任何行為 前,會參考所了解的資訊再經過深思熟 慮後,最後再決定是否採取行動。TRA 認為人們 最終的 實際 行為會受 到信念 (Belief) 、 態 度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與 行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直接或間接 的影響。態度是指個體對從事行為所保 持的情感與態度,而信念是指個體在從 事某一行為上的想法,主觀規範是個體 周遭的重要人士對個體欲從事行為的看 法觀感,重要人士可能是單獨個體或是 群體,行為意向則是指從事行為的動力。

計 劃 行 為 理 論 (Theory of Planner Behavior, TPB)是延續理性行為理論的觀 念所發展出來(Ajzen,1985)。TPB 與 TRA 皆以人類為理性個體為前提,其最大之 不同在於 TPB 認為人的行為決策並非全 然受到意志控制,例如在執行行為時若 缺乏適當的機會、足夠資源或能力等,

則無法執行行為 (Godin, 1994)。因此,

Ajzen 在理論中提出「行為意向」除受到 態度及主觀規範影響外, 額外加上了行 為執行上的限制,稱為「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 Ajzen(1988) 認 為 個 體 在 實 行 決 策 行 為 時,會考慮到是否有適當的機會及資源 去執行行為,而知覺行為控制會直接影 響到行為意向,加入知覺行為控制將會 增加行為的解釋與預測力,知覺行為控 制是行為中非常重要的因素(Ajzen et al., 1982; Ajzen 1987)。此外,Notani(1998) 認為知覺行為控制(PBC)包括內在因素 與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如個人的缺點、

技術、能力或情緒,及外在因素,如資 訊、機會、對他人的依賴性或障礙等。

Ajzen(2002)指出態度會受到行為信 念和結果評價所影響,態度為「行為信 念」與「結果評價」的相乘積,「行為信 念」係指行動者評估欲從事行為預測會

(5)

得到的結果,而「結果評價」即是對該 結果的評價。「主觀規範」則是「規範信 念」與「依從動機」的相乘積,「規範信 念」泛指行為者週遭重要群體給予之建 議或是一些既定規範,如:道德規範、法 律規範等,「依從動機」即為對這些規範 的順從程度。「控制信念」與「控制力量」

的相乘積則為知覺行為控制。「控制信 念」是指行動者本身對所欲從事行為所 需的資源、機會、能力等的認知,「控制 力量」則是指這些資源對行為者的影響 大小。

許多學者經過實證發現「計劃行為理 論」在預測與解釋行為能力上較「理性 行為理論」佳(Ajzen and Madden, 1986;

Ajzen, 1991;Godin and Kok, 1996)。因 此,本研究採用計劃行為理論來探討行 為信念、態度、主觀規範以及知覺行為 控制等因 素,對 於取 得證照意 向的影 響,並提供證照推廣單位做為參考。

3.2 企業資源規劃重要性之探討企業資源規劃重要性之探討企業資源規劃重要性之探討 企業資源規劃重要性之探討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家之間的經濟 關係越趨於緊密,企業面臨來自世界各 國強大的競爭力。企業於是開始思考如 何更有效使用所擁有之資源,達到更佳 的 績 效 。 企 業 資 源 規 劃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系統因運而生,

有鑑於 ERP 的優勢以及其前瞻性,許多 研究者開始對 ERP 進行相關的研究(陳 小芬等人, 2009; 張碩毅等人, 2008; 張 緯良等人, 2004; 許文科, 2000)。ERP 是 一個將企業核心流程,如財務、會計、

物流及生產等流程整合的強大系統,它 具備即時化、多組織架構、跨公司財務 整合、可隨組織變動彈性調整參數等優 點,能有效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加快交 貨的速度,增進現金流量。

由於我國最大的經濟產業為「電子產 業」,其繁雜的製造流程與上下游間密切 的合作關係,突顯 ERP 在企業中之重要 性。在 2002 年 1 月由國立中央大學成立

「中華企業資源規劃學會」,推廣相關實 務應用,提昇專業的人才水準。在中華 企業資源規劃學會的推動下,從 2004 到 2010 年已成功在全國大專院校中 70 所大

專院校設立 ERP 相關認證課程,占了全 國大專院校將近一半的比例,顯示出各 大專院校對於 ERP 專業技能培訓的重視 程度。

104 銀行中與 ERP 相關工作職缺數量 多達 2700 多筆以上,突顯出台灣企業對 ERP 人才之重視與需求,專業的 ERP 人 才不論對製造業、服務業或金融業都是 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以國際觀來說台 灣企業為擴大市場至中國設廠或海外設 立分公司 已成為 常態 ,跨國企 業對於 ERP 的需求更是強烈,在這樣的趨勢下 未來 ERP 人才需求勢必向上成長。基於 上述 ERP 對於我國產業之重要性以及急 迫性,本研究採用 ERP 證照做為探究取 得專業證照意向之證照標的。

3.3 專業證照及重要性之探討專業證照及重要性之探討專業證照及重要性之探討 專業證照及重要性之探討

主計處2010年8月之人力資源調查 統計結果 顯示, 我國 人口失業 率高達 5.17% , 大 學 以 上 的 失 業 率 亦 達 到 5.73%,意味著教育的普及使得高學歷逐 漸呈現貶值的情形。換言之,學校所學 習的知識不足以因應職場之所需。資訊 工作者更是身處於高競爭而且變動快速 的環境中(黃心怡, 2004)。除了基本的學 歷外,資訊之專業技能更是受到嚴厲的 檢視。

專業的技能主要是來自於職場上的 實務經驗或者來自於專業訓練,並不能 從學校取得(Collins, 1979)。當過去的傳 統課程所提供的知識無法即時因應資訊 科技成長的速度時,就需要額外接受更 多技術及專業的訓練(莊靜宜,2002)。通 常受過專業訓練後並通過考試測驗,便 可得到一 份證明 文件 ,稱為「 專業證 照」。它是一份證照擁有者證明其具備某 領 域 基 本 知 識 及 專 業 水 平 的 文 件 (Sprinthall and Reiman, 1996; 曾 文 政 , 2002;呂宇倫, 2005),也是一種對於專業 能力與技能的認可(黃金益, 1998; 康龍 魁, 1993; 彭幸璇, 2003),而且證照有助 於塑造個人的生涯規劃,甚至影響到人 生之抉擇,可謂重要至極(曹文瑜等人, 2007)。

企業通常無法從面試短短的時間內

(6)

就準確判斷出專業能力的高低差異,因 此擁有證照與否便成為踏進公司的關鍵 (彭幸璇, 2003)。

由此可知,證照對於剛畢業將要邁入職 場的職場新鮮人有著極重要的影響,證 照推廣的成功與否也成為學校推廣單位 及教育訓練中心所聚焦的重要議題。探 討參與證照考試行為意向的影響因素,

並提出相關證照推動建議,是值得進行 的研究方向。

3.4 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

許多學者對人格特質給予不同的定 義,Guilford(1959)將人格特質定義為個 體與個體之間相異且持久的一種特別性 質,Kassarjian (1971)表示人格特質是個 體對外在刺激的一致性反應,而李美枝 (1985)對人格特質定義為人格特質是人 與人之間 不同的 心靈 屬性如情 感、想 法,它是一項持久的行為。綜觀而言人 格特質屬於隱性的心理層面屬性,如思 想模式、情感、面對事情的處理方式等,

並可與它人做區隔的特質。

一般而言,人格特質理論依照觀點 差 異 可 區 分 為 五 類 。 (1) 心 理 分 析 論 (Psychoanalytic Theory):主張人格會受到

孩提時代的環境及其幼時經歷的影響;(2) 學習論(Learning Theory):強調人格是經 由學習、模仿後形成的;(3)類型論(Type Theory):強調人格特質的分類;(4)特質 論(Trait Theory):採取連續向度區分人格 特質,它注重個體與團體之間的共同特 質;(5)自我論(Self Theory):重視自我觀 念與自我實現。其中特質論在人格特質 理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為 其理論有助於了解個體差異與影響人格 發展的因素。

Galton(1884)主張可 用 人格特徵描述個 體,Allport 和 Odbert(1936)依循 Galton 的構想,從字典挑出 17935 個可描述個 體特質與個體行為的詞彙。後由 Cattell 把 Allport 和 Odbert 所提出的詞彙做整理 後刪減至 171 個,且將這 171 個詞彙制 作成 16 因素人格特質問卷(16PF),Fiske 使用因素 分析萃 取出 五個人格 特質因 素,成為五因素模型(Big Five)的基礎模 型(Cattell,1943)。五因素模型中最廣為 接受的便是 Costa&McCrae(1992)所發展 出的 Five Factor Model(FFM),各個特質 構面及高低分群之特徵如表 1 所示:

表 表 表

表 1、、、大五人格特質高低分群的特徵、大五人格特質高低分群的特徵大五人格特質高低分群的特徵 大五人格特質高低分群的特徵

高分者特質 特質構面 低分者特徵

煩惱、緊張、情緒化、不 安全、不準確、憂鬱

親和性(Agreeableness):個體與其它 個體互動情況,友善與富攻擊性、

防備的程度。

平靜、放鬆、不易情緒化、

果敢,安全、自我陶醉

好社交、主動、健談、樂 群、樂觀、好玩樂、重感 情

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

指個體對追求的目標專心和集中的 程度。若其對目標不夠專心或不夠 集中則容易失敗。

謹慎、冷靜、無精打采、冷 淡、厭於做事、退讓、沉默

好奇、興趣廣泛、有創造 力、有創新性、富於想像、

非傳統的

外向性(Extraversion):指個體與其它 群體的接觸程度,依照其接觸的程 度去分辯其外向的程度。

習俗化、務實、興趣少、無 藝術性、非分析性

心腸軟、脾氣好、信任人、

助人,寬宏大量、易輕信、

直率

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

指個體接受外在刺激的程度。

憤世嫉俗、粗魯、多疑、不 合作、報復心強、殘忍、易 怒、喜好操縱別人

有條理、可靠、勤奮、自 律、準時、細心、整潔、

有抱負、有毅力

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個 體對新奇的事物甚至環境的接受能 力。

無目標、不可靠、懶惰、粗 心、鬆懈、不檢點、意志弱、

享樂

(7)

Goldberg(1992) 發 展 出以 形 容詞 來衡 量 五大人格特質的 Big Five Makers 量表,

他分為單極量表以及雙極量表,單極量 表利用 100 個形容詞來判斷人格特質,

而雙極量表內有 35 道題目來衡量人格特 質。也有學者指出,由於 Big Five Makers 的單極量表題數過多,造成填答者的作 答意願低落,雙極性量表的題目間相關 性過高(Block, 1995;Mackinnon et al., 1996)。Saucier (1994)在 Big Five 的五個 構面中使用因素分析萃取出負荷量最高

的八個形容詞,整合成總題項為四十題 且 信 度 與 效 度 皆 在 一 定 水 準 下 的 Mini-Marker 量 表 。 Mooradian 與 Nezlek(1996)同時測量 Big Five Makers 以及 Mini-Marker 量表發現兩個量表的 結果是類似的,故本研究為了節省填答 時間、增加受測者填寫問卷的意願以及 避 免 題 目 相 關 性 過 高 , 因 此 採 用 Mini-Marker 的特質量表用以衡量人格特 質之量表。

圖 圖 圖

圖 1、、、研究模式、研究模式研究模式一研究模式一一

4.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4.1 研究架構研究架構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影響學生參加 專業認證 考試的 關鍵 因素。本 研究以 Ajzen(1985)所提出之「TPB」做為理論基 礎,探討行為信念、行為態度、主觀規 範、知覺行為控制等因素對於參與證照 考試的行為意向的影響。但是,過去在 許多 TPB 之相關研究中皆著重於單一構 面的探討,對於構面形成無法提供更高 的解釋能力,所得到的結果也是較無意 義的(葉旭榮,1997),若把單一構面分解 成多構面的型態,將可以增加構面的解 釋能力(Burnkrant and Page, 1988; Davis et al., 1989; Grube et al.,1986; Shimp and Kavas, 1984)。本研究為了更深入的了解 各信念之間與意向的關係,依據 TPB 的 理論結構,建立態度信念結構、規範信

念結構、控制信念結構與行為意向結構 等構面形成本研究第一個模式(圖 1)。最 後,再加入人格特質構面以探討人格特 質對行為意圖及行為績效之關係以及行 為意圖對考照績效的影響性,形成模式 二(圖二)。

圖二 圖二圖二

圖二、、、研究、研究研究模式二研究模式二模式二 模式二 4.2 研究假設研究假設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本研究根據TPB理論、人格特質文獻

(8)

及相關實證研究等文獻,建立之研究假 設如下 :

 假設一(H1) :學生取得證照的「行為 信念」會影響取得證照的「態度」。

 假設二(H2) :學生取得證照的「結果 評價」會影響取得證照的「態度」。

 假設三(H3) :學生周遭群體對於取 得證照的「信念規範」會影響學生 對於取得證照的「主觀規範」。

 假設四(H4) :學生自身對於取得證 照的「依從動機」會影響學生對於 取得證照的「主觀規範」。

 假設五(H5) :學生對於取得證照的

「控制信念」會影響學生對於取得 證照的「知覺行為控制」。

 假設六(H6) :學生對於取得證照的

「控制力量」會影響學生對於取得 證照的「知覺行為控制」。

 假設七(H7) :學生對於取得證照的

「態度」會影響學生參與證照考試 的「行為意向」。

 假設八(H8) :學生對於取得證照的

「主觀規範」會影響學生參與證照 考試的「行為意向」。

 假設九(H9) :學生對於取得證照的

「知覺行為控制」會影響學生參與 證照考試的「行為意向」。

 假設十(H10) :學生的人格特質會影 響學生參與證照考試的「行為意 向」。

 假設十一(H11) : 學生的人格特質 會影響學生最終的「考照績效」。

 假設十二(H12) : 學生參與證照考 試的「行為意向」會影響學生最終 的「考照績效」。

4.3 研究變項以及操作研究變項以及操作研究變項以及操作研究變項以及操作型定義型定義型定義型定義

許多學者認為TPB是一個較為完整 的行為意向模式,並且用其作為模型建 構之理論基礎,特別是在探討內在心理 因素與行 為意向 之相 關實證研 究。因 此,本研究採用TPB 做為理論基礎,藉 以用來提出一套能適用於證照推廣之理 論模型,探討影響取得證照意向之關鍵 因素。本研究之研究變項與操作型定義 及參考資料來源經排列整理後,彙整成 表2。

4.4 研究工具研究工具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問卷做為測量之工具並根 據本研究之研究變項發展量表。本研究 係以Ajezn(2006)對TPB問卷設計所提出 之方法為問卷設計之準則以及林能白、

丘宏昌(1999)所翻釋的Mini-Marker人格 特質量表,再依據本研究之主題方向加 以修改。 如研究 變項 與操作型 定義所 述,本研究的問卷共分為十一部份,計 有「態度」、「行為信念」、「結果評 價」、「主觀規範」、「規範信念」、

「依從動機」、「知覺行為控制」、「控 制力量」、「控制信念」、「行為意向」

以及「人格特質」,計分方式採用李克 特七點尺度,從一分表示「非常不同意」

至七分「非常同意」。

表 表 表

表 2、、、、研究變項與操作型定義研究變項與操作型定義研究變項與操作型定義研究變項與操作型定義

研究變項 研究變項 研究變項

研究變項 操作型定義 操作型定義 操作型定義 操作型定義 相關文獻 相關文獻 相關文獻 相關文獻

行為信念 取得證照行為者自身對於是否能取得證照 的正、反向的信念。

結果評價 取得證照行為者自身對於擁有證照的正、反 向的評價。

態度 測量取得證照行為者對於取得證照正、反向 的結果。態度為行為信念與結果評價之乘積

Ajzen(1985,1987,1988,2002) Ajzen & Madden(1986),

(9)

規範信念 取得證照行為者周遭群體如家人或者是同 儕對行為者欲考取的證照所持看法。

依從動機 取得證照行為者受周遭群體如家人或者是 同儕的影響程度。

主觀規範 測量取得證照行為者對於周遭群體的規範 程度。

控制信念 取得證照行為者本身對取得證照行為所需 的資源、機會、能力等的認知。

控制力量 取得證照所需的資源、機會、能力等資源對 取得證照行為者的影響程度。

知覺行為控制

測量取得證照行為者對取得證照在行為上 的控制程度,如資源不足是否會往它處尋找 其它資源、能力不足是否會加強自身能力。

行為意向 學生在未來想參與證照考試的動力以及可 能程度。

Ajzen & Timko(1982) Fishbein & Ajzen(1975) Godin(1994)

Notani(1998) Vroom(1964)

人格特質

學生個體與生俱來的特質,本研究人格特質 變數係根據 Saucier 所提出的人格特質量表 (Mini-Marker),Mini-Marker 係以五大人格 為基礎,內含四十組變數,本研究採用林能 白、丘宏昌(1999)翻釋 Mini-Marker 形容 詞,經整理後列於表 3。

Goldberg(1992);Costa &

McCrae (1992);Saucier (1994) ;Block (1995);

Mackinnon et al.(1996);

Mooradian, Nezlek(1996);

林能白、丘宏昌(1999);

余雅屏(2003);

劉興郁、林盈伶(2006);

李建儒(2008);

池進通、李鴻文(2008)

4.5 研究對象及資料蒐集研究對象及資料蒐集研究對象及資料蒐集 研究對象及資料蒐集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北部某大學修習 ERP 專業認證課程的學生共 130 位。採用 問卷調查法,藉由發放問卷的方式來蒐集 所需要的資訊,進而探討影響其參與證照 考試行為意向的原因。問卷總計發出 130 份問卷,回收 124 份,扣除漏答以及無效 問卷後,合計有效問卷 109 份,有效問卷 回收率為 83.85%。

5.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

5.1 問卷量表品質檢測問卷量表品質檢測問卷量表品質檢測 問卷量表品質檢測

本研究所取得之樣本數僅有 109 份,

無法使用 LISREL 或 AMOS 軟體工具來驗 證整體模型的適合度。相較於其它結構方 程模式 SEM 的分析方法,部份最小平方

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提供了較為寬 鬆的限制,樣本數只需要大於 100 或超過 研究模式中自變項的 10 倍即可進行分析 (Barclay el al., 1995; Gefen et al., 2000)。因 此,本研究採用 PLS 方法來進行本研究模 型之結構模式分析。PLS 在分析及估計步 驟上分兩階段,首先是對研究模型的各個 構念進行信度與效度分析,以確認其具備 信度與效度之後,再進行徑路關係以及模 型解釋力的估算及檢定。

本研究資料分析工具為 Visual PLS 1.04b 電腦軟體,利用 PLS 進行測量模型 之信度與效度驗證後,再使用 PLS 進行結 構方程式分析,檢測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 中,各構面間影響關係之研究假說是否成 立。而模式二由於行為績效是以最終的

(10)

ERP 考試成績做為績效的評估,因此最後 的三個假設,H10,H11,H12,本研究使 用變異數分析去驗證其顯著與否。

5.2 信度與效度分析信度與效度分析信度與效度分析 信度與效度分析

PLS 在信度衡量上,包括問項信度、

組 合 信 度 (Composite Reliability, CR) 及 Cronbach α等指標。問項信度之測量方式 由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的大小來做 檢驗,因素負荷量達至 0.5 以上就代表該 問項具有個別的信度(Fornell and Larcker, 1981)。CR 及 Cronbach α之門檻值皆為 0.7,若兩者指標皆達至 0.7 則表示構面具 備 內 部 一 致 性 且 擁 有 良 好 的 信 度 (Chin,1999; Gilford, 1954)。

在效度的衡量上,需依靠收斂效度 (Convergent Validity) 及 區 別 效 度 (Discriminate Validity) 兩 個 指 標 來 做 判

斷。收斂效度是使用因素負荷量以及平均 變異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來檢驗量表是否具備收斂效度,AVE 之門檻值為 0.5。區別效度主要是檢定測量 變項對不同構念的鑑別程度。潛在構念變 數的 AVE 平方根大於自身與其它潛在構 念變數的相關係數時,便具備區別效度。

圖 4 可以看到本研究各題項之因素負 荷量皆在 0.5 以上,從圖 3 可看到所有構 面之 Cronbach α及 CR 值均達至 0.7 水 準,圖 5 中的人格特質構面之信度亦達水 準,顯示本研究之問卷題目具備高信度及 內部一致性,且所有潛在構念變數的 AVE 平方根皆大於其它構念的相關係數,表示 本研究整體問卷量表具備足夠的區別效 度。

圖 圖 圖

圖 3、、、本研究構面之信效度分析、本研究構面之信效度分析本研究構面之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構面之信效度分析

(11)

圖 圖

圖 5、、、、人格特質構面之信度分析人格特質構面之信度分析人格特質構面之信度分析人格特質構面之信度分析

圖 圖 圖

圖 4、、、、各題項之因素負荷量各題項之因素負荷量各題項之因素負荷量各題項之因素負荷量

5.3 研究假說檢定研究假說檢定研究假說檢定 研究假說檢定

本研究在完成測量模型中的信度及效 度檢驗後,接著開始進行徑路關係以及模 型解釋力的估算及檢定。

由於 PLS 不支援統計顯著性檢定和路 徑係數信賴區間的估計,因此本研究採用 Bollen and Stine (1992) 的 建 議 , 使 用 Bootstrap(1000 samples)方法來估計係數 的顯著性,並利用 T-value 做為假說顯著 與否的檢定方式。此外,PLS 並未提供配 似度指標(goodness of fit index, GFI)的估 計,主要是藉由路徑係數(path coefficients) 以及 R2來做為判斷模型好壞的主要指標。

本研究模型和各構面間關係的路徑係 數如圖 6 所示。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

為控制等三個潛在變項解釋參與證照考試 行為意向的能力(R²)為 51.6%,顯示本研究 有不錯的模型解釋力。態度與主觀規範之 R²亦各別達到 0.661 及 0.596,知覺行為控 制 R²則有 0.312。在徑路關係上,除依從 動機→主觀規範、主觀規範→意向呈現不 顯著外,其餘路徑皆達顯著水準(α<0.05)。

根據研究假設檢定結果顯示(圖 7),參 與證照考試「行為意向」的強烈程度受到

「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呈正向影響;

「態度」則受「行為信念」及「結果評價」

具有正向影響; 「主觀規範」僅受到「規 範信念」正向影響,但與「依從動機」呈 負向關係; 「知覺行為控制」受到「控制 力量」及「控制信念」正向之影響。

(12)

圖 圖 圖

圖 6、、、本研究之模型及、本研究之模型及本研究之模型及 PLS 分析結果本研究之模型及 分析結果分析結果分析結果

圖 圖 圖

圖 7、、、本研究之模型及、本研究之模型及本研究之模型及 PLS 分析結果本研究之模型及 分析結果分析結果分析結果 接下來,在驗證模式二之假設時,由

於行為意圖原為名目尺度,因此要先將之 轉為量化尺度再使用多變量分析方式做分 析,而最終的績效為 ERP 證照考試的成

績,也就是依變數(Y)為量化尺度,因此本 研究採用變異數分析的方法分別來為三個 假設 H10、H11、H12 做驗證,在此本研 究將意圖以及各人格特質分為高、低兩群。

(13)

表 表表

表 3、、、、「「「「行為意圖行為意圖行為意圖行為意圖」」」」對考照績效對考照績效對考照績效之對考照績效之之敘之敘敘敘述性述性述性述性統統統統 計計計

變數變數變數

變數 組別組別組別組別 平均數平均數平均數平均數 標準差標準差標準差標準差 意圖高 69.672 10.804 意

圖 意圖低 66.062 13.279

表 表表

表 4、、、、「「「「行為意圖行為意圖行為意圖行為意圖」」」」對考照績效對考照績效對考照績效對考照績效之之之 Levene之 檢定

檢定檢定 檢定 變數

變數 變數

變數 F 檢定檢定檢定檢定 分子分子分子分子 自由 自由自由 自由 度 度 度

分母 分母 分母 分母 自由 自由 自由 自由 度 度 度

P-value

行為 意圖

2.873 1 107 0.93

表 6 為「人格特質」對「行為意向」

之敘述性統計資料,且從表 7 之 Levene 檢 定 可 以 看 到 各 變 數 之 顯 著 性 皆 大 於 0.05,均未達顯著水準,即兩母體之變異 數無顯著差異。由表 8 可以看到五種人格 對於行為意向之 P-value 為皆大於 0.05,

意為本研究假設十之人格特質各構面對行 為意圖之檢定結果為不支持。

表 9 為「人格特質」對「考照績效」

之敘述性統計資料,且從表 10 之 Levene 檢 定 可 以 看 到 各 變 數 之 顯 著 性 皆 大 於 0.05,均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兩母體之變 異數無顯著差異。由表 11 可以看到五種人 格 對 於 行 為 績 效 之 P-value 為 皆 大 於 0.05,意為本研究假設十一之人格特質差 異對行為意圖之影響為不顯著。

表表表

表 5、、、、「「「「行為意圖行為意圖行為意圖行為意圖」」」」對對對對「「「「行為行為行為行為績效績效績效績效」」」」之顯著之顯著之顯著之顯著 檢定

檢定檢定 檢定 變數

變數 變數

變數 F 檢定檢定檢定檢定 P-value 意圖->行為績效 2.331 .130

表 表 表

表 6、、、「、「「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對對對對「「「「行為行為行為行為意意意意向向向向」」」 之敘述性統計

之敘述性統計之敘述性統計 之敘述性統計 變數變數變數

變數 組別組別 組別組別 平均數平均數平均數平均數 標準差標準差標準差標準差 外向高 34.454 5.542 外向低 33.846 6.101 親和高 34.320 5.700 親和低 33.875 6.057 謹慎高 34.207 5.952 謹慎低 33.982 5.829 神經高 34.277 5.760 神經低 33.909 6.010 開放高 34.581 5.737 人

格 特 質

開放低 33.772 5.966

表 表表

表 7、、、、「「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各構各構各構各構 面面面面對對對對「「「「行為意向行為意向行為意向行為意向」」」」 之之之

之 Levene 檢定檢定檢定 檢定 變數變數變數

變數 F 檢定檢定檢定檢定 分 子分 子分 子分 子 自 由 自 由 自 由 自 由 度度 度

分 母分 母分 母 分 母 自 由 自 由自 由 自 由 度度度

顯 著顯 著 顯 著顯 著 性 性 性

外向 0.394 1 107 0.532 親和 0.015 1 107 0.902 謹慎 1.311 1 107 0.255 神經 1.447 1 107 0.232 開放 0.035 1 107 0.852

表 表表

表 8、、、、「「「「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對對對對「「「「行為行為行為行為意圖意圖意圖意圖」」」」之之之之顯顯顯顯著著著著 檢定檢定檢定

檢定 變數

變數 變數

變數 F 檢定檢定檢定 檢定 顯 著 性顯 著 性顯 著 性顯 著 性 (P-value) 外向

外向 外向

外向->意圖意圖意圖 0.281 意圖 0.597 親和

親和 親和

親和->意圖意圖意圖 0.156 意圖 0.694 謹慎謹慎

謹慎謹慎->意圖意圖意圖 0.04 意圖 0.842 神經

神經 神經

神經->意圖意圖意圖 0.107 意圖 0.744 開放

開放 開放

開放->意圖意圖意圖 0.493 意圖 0.484

(14)

表 表 表

表 9、、、「、「「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對對對對「「「「考照績效考照績效考照績效考照績效」」」 之敘述性統計

之敘述性統計之敘述性統計 之敘述性統計 變數變數變數

變數 組別組別 組別組別 平均數平均數平均數平均數 標準差標準差標準差標準差 外向高 69.523 11.500 外向低 67.108 12.856 親和高 67.302 13.300 親和低 68.821 11.407 謹慎高 68.981 13.018 謹慎低 67.232 11.695 神經高 68.500 12.290 神經低 67.673 12.468 開放高 68.907 11.433 人

格 特 質

開放低 67.546 12.938

表 表表

表 10、、、、「「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各構面各構面各構面各構面對對對對「「「「考照績效考照績效考照績效考照績效」」」」 之之之

之 Levene 檢定檢定檢定 檢定 變數變數變數

變數 F 檢定檢定檢定檢定 分 子分 子分 子分 子 自 由 自 由 自 由 自 由

分 母分 母分 母 分 母 自 由 自 由自 由 自 由

顯 著顯 著 顯 著顯 著 性 性 性

度度

度度

外向 0.506 1 107 0.479 親和 1.146 1 107 0.287 謹慎 0.922 1 107 0.339 神經 0.94 1 107 0.759 開放 0.408 1 107 0.524 表表

表 11、、、、「「「「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人格特質」」」」對對對對「「「「考照績效考照績效考照績效考照績效」」」」之顯之顯之顯之顯 著檢定

著檢定著檢定 著檢定 變數

變數 變數

變數 F 檢定檢定檢定 檢定 顯 著 性顯 著 性顯 著 性顯 著 性 (P-value) 外向外向

外向外向->績效績效績效 1.007 績效 0.318 親和親和

親和親和->績效績效績效 0.411 績效 0.523 謹慎

謹慎 謹慎

謹慎->績效績效績效 0.546 績效 0.462 神經

神經 神經

神經->績效績效績效 0.122 績效 0.728 開放開放

開放開放->績效績效績效 0.315 績效 0.576

表 3 為「行為意圖」對考照績效之敘 述性統計,且從表 4 之 Levene 檢定可以看 到其顯著性>0.05,未達顯著水準,即兩母 體之變異數無顯著差異。再者從表 5 可以 看到假設十二之行為意圖對考照績效之 P 值為.130>0.05,表示不具有顯著水準。

6.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6.1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本研究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理 論,提出一個模型來瞭解學生信念態度、

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等相關變數對於 參與證照考試行為意向之影響。

經由結構方程模式的建立及實證後,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

(1) 「態度」同時會受到「行為信念」及

「結果評價」所影響。本研究認為發 生的原因可能為當學生在專業證照的 學習中感到愉快、獲得成就感,而且

認同該張證照對他是有助益的、有價 值性存在,能讓他在未來的就業上提 供優勢時,那麼學生對於參加專業證 照認證這件行為的態度自然就會越積 極、正向。由於證照的有用性對其日 後 的 生 涯 規 劃 定 位 具 有 正 向 評 價 (Davis, 1986),因此,擔任證照課程的 授課老師,可於課堂中闡述與強調ERP 證照的價值,並於課堂中建構愉快與 正向鼓勵的學習環境。

(2) 「主觀規範」僅受到「規範信念」影 響,並不會受到「依從動機」顯著影 響,本研究認為會發生此情形,可能 是因為現今的社會風氣較以往過去自 由許多,學生也較為獨立自主,因此 自我意識比較強烈,但是仍舊會參考 親人及同儕朋友的建議與看法,以瞭 解證照對於他日後就業或繼續升學的 重要性。由於每位學生的大學修業計 畫與未來生涯規劃不盡相同,未來從 事的行業可能會影響到其報考證照的 意願(陳秀華, 2007),而部分同學更可

(15)

能僅是為了畢業學分來修課,所以周 遭群體對證照考試的支持,並不會反 映在學生的主觀規範上,導致依從動 機並沒有顯著性相關。

(3) 「控制信念」與「控制力量」對「知 覺行為控制」呈現正向關係。學生若 對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如足夠的時間、

金錢、先備知識)不夠了解,或者資源 不足的時候會不會由它處去取得所缺 乏的資源,像是相關專業知識的先備 知識不足時,是否會抽空加強自己知 識 不 足 的 地 方 。 當 學生 對 自 己 越 了 解,懂的要補足自己所欠缺之處,自 然其知覺行為控制就越強。此研究結 果與Ajzen(1985, 2002)所提出的結果 相符。

(4) 參與證照考試的「行為意向」會受到 考取證照「態度」的影響。由於「態 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所持有的 一種持續並且一致的行為傾向(徐達 光, 2003;Solomon, 2004),帶領著人 的想法並影響其感覺及行為(Hoyer and MacInnis, 2007)。舉例而言,若人 們對某事物有著濃烈的喜愛或者該件 事 物 對 他 有 很 大 的 幫助 , 極 具 有 價 值,自然會有非常強烈的意向想去獲 得它,就如同證照課程中的同學是因 為本身對於ERP有興趣,那麼學生對於 ERP證照取得的意向高於其它僅是為 了畢業學分而來修此門課的同學,與 Ajzen(1985)所提出的結果相符。

(5) 針對「主觀規範」不會影響參與證照 考試的「行為意向」。在本研究中,主 觀規範不會影響證照考試的「行為意 向」原因可能是證照已成為未來就業 競爭的元素之一,而且大學生都已成 年獨立,大學學習的環境也越來越自 由化,因此學生較容易擁有自己的想 法,促使自我意識抬頭,對於周遭群 體的言論接受程度相對降低,不容易 受 到 群 體 氛 圍 影 響 。 Godin(1993) 與 Blue(1995)在研究中也指出主觀規範 相對於態度與認知行為控制對意圖的 影響力是不足的,因為考證照並非強 制性的,學生受到周遭群體給予考取 證照的建議或規範的影響並不大,導

致主觀規範無法影響學生的取得證照 意向。

(6) 參與證照考試的「行為意向」受到「知 覺行為控制」極為顯著的影響,這與 Ajzen(1985)提出的理念不謀而合,他 認為當行為者所擁有的認知行為控制 與欲執行的行為非常接近時,認知行 為控制就可能會直接影響行為。同 理,由於學生付出許多的時間、體力 及資源在準備證照所應具備的資源 上,自然會認為自身擁有足夠之資源 可以應付隨後的證照考試,便會對自 身產生信心及會盡一切努力去試圖參 加證照考試以取得證照為主要目的。

(7) 「人格特質」不會影響參與證照考試 的「行為意向」。此假設不成立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行為意向的強烈與否主 要還是操控在自身對這件行為的正反 面看法,若學生認為考取證照對其是 有益的,行為意向才會有差異,所以 人格特質差異並不會影響「行為意 向」。

(8) 針對「人格特質」不會影響「考照績 效」。本研究認為由於考照績效應該還 會被其它未列入的干擾變數所影響,

例如可能是被臨時的緊急事件所影響 到,而該事件的重要性遠比考取證照 來的重要,而導致學生的重心放在緊 急事件上,而使得考照績效產生不佳 的結果。仰或是認證考試題目的困難 度提高,雖然學生的人格特質是極積 進取的,亦無法順利取得證照。

(9) 針對最後一項假設,「行為意向」未影 響參與證照考試的「考照績效」的原 因,本研究推斷可能是類似第(8)點所 述,儘管意向非常強烈,但若臨時遇 到比證照更為重要的事情要處理時。

就會轉而進行該件學生認為重要的事 情。

6.2 研究貢獻 研究貢獻 研究貢獻 研究貢獻

研究結果顯示在影響學生參與ERP證 照考試的行為意的因素中,態度及知覺行 為控制皆會影響學生之參與證照考試行為 意向,特別是知覺行為控制對參與證照考 試的行為意向具有較重要的影響 (α

(16)

<0.001),其次是態度(α<0.05)。因此,本 研究建議推廣單位在實施證照課程設計 時,首先需考量到學校是否有足夠之資源 可供學生使用。例如:取得證照費用上的補 助,減輕學生在取得證照時所負擔之經濟 壓力,以及加強其知識不足之處,如在課 餘時間實施課後輔導,以補足所欠缺之先 備知識或專業知識,藉以提升其知覺行為 的控制能力與建立取得證照之信心。

最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建立學生 對於該證照之正向態度,使其在證照課程 中能擁有愉快的經驗和培養其對於該證照 相關專業知識之興趣及喜好。以上兩點建 議皆能有效提升學生在專業證照課程中參 與證照考試的行為意向。

6.3 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限制 限制 限制 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主要是依循 Fishbein and Ajzen學者所提出之「計劃行 為理論」以人格特格等相關文獻所建立,

且根據理論提出研究假說。在資料分析及 研究數據之解釋上皆符合研究的精神與標 準。但是研究過程中仍然有一些限制,茲 說明如下:

(1)由於受到時間及人力等成本因素之限 制,因此本研究取得之問卷數量僅有 109 份,可能導致研究模型不足以完整 解釋證照意向之影響因素。

(2)本研究證照標竿是以 ERP 專業證照為 例,因此若將本研究模型應用至其它不 同領域之證照推廣上可能會有差異性 存在。

(3)本研究資料獲得的方式以問卷調查為 主要的方式,研究結果可能會因作答者 所認定的標準不同,而影響到本研究得 出不客觀之結論。

(4) 本 研 究 的 研 究 範 圍 主 要 是 以 學 生 為 主,在模型推廣上可能會因學生特質的 差異性,而無法將本研究之結果推論至 其它身分別上。

6.4 未來研究建議 未來研究建議 未來研究建議 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後續研究者可以朝下列兩點建 議接續進行研究 :

(1) 後續之研究者也許可以針對導致本研 究模型「主觀規範」→「行為意向」或 者「人格特質」→「行為意向」、「人 格特質」→「考照績效」呈現不顯著路 徑關係的主要成因進行深入探討。

(2) 由於本研究現僅針對單一學校之修習 ERP 課學生進行問卷蒐集,因此後續 研究者未來可以進行跨校、跨區域之問 卷蒐集,進行分析比較,以確認本模型 之穩定性。

6.5 計畫成果自評 計畫成果自評 計畫成果自評 計畫成果自評

本計劃所提出的二個研究模式,在模 式一發現,態度及知覺行為控制皆會影響 學生參與證照考試中的行為意向,而雖然 模式二中的人格特質差異對「行為意向」

及「考照績效」並無顯著影響,這是非常 值得耐人尋味的結果,值得後續研究者持 續深入進行探討的研究議題。

6.6 研究發表 研究發表 研究發表 研究發表

本計畫相關成果已發表於2011年國 際ERP 學術及實務研討會,目前將針對研 究成果持續修改,並將論文再投稿至期刊 發表。

7. 參 參 參考文獻 參 考文獻 考文獻 考文獻

1. 104 教 育 資 訊 網 , <

http://www.104learn.com.tw/cfdocs/ed u/iexam/show_iexam.cfm? autonumber

=7001>(Oct. 2010).

2. 池進通、李鴻文、陳芬儀(2008),“五 大 人 格 特 質 與 工 作 績 效 關 係 之 研 究”,經營管理論叢,4 (2),1-9。

3. 余雅屏(2003),《人格特質、自我導向 學習以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 研究所。

(17)

4. 吳盛、林東清 (2010),“以計劃行為 理論探討資訊人員的知識分享行為

“,《資訊管理學報》,14(2),75-110.

5. 呂宇倫(2005),《我國壽險業從業人員 對專業證照認知之研究-以本業與非 本業證照探討》,碩士論文,朝陽科技 大學險金融管理系研究所。

6. 李建儒(2008),《數位學習者人格特 質、自我導向學習與學習成效之關係 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資訊 管理研究所。

7. 李美枝(1985) ,社會心理學。台北 市:大洋出版社。

8. 林能白、丘宏昌(1999),「服務品質之 研究-服務人員人格特質之影響分析 與應用」,管理學報,16(2), 175-200。

9. 康龍魁(1993),“追求另一張技職文 憑:淺談商業類職業證照制度之現況 與 展 望 ” ,《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雙 月 刊》,17,13-17.

10. 張碩毅、游勝宇、張益誠 (2008),“企 業資源規劃系統績效評估-“平衡”

計分卡模式與進行方式”,《資訊管理 學報》,15(2),109 -133.

11. 張緯良、李凌楓、葉咏蓁 (2004),“企 業特性與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配 合之研究”, 《電子商務學報》,6(1),

101-116.

12. 曹文瑜、楊惠貞、林政坤、劉宜菁 (2007),“企業資源規劃系統課程影 響大學生生涯錨之研究”,《電子商務 學報》,9(1),1-26.

13. 莊靜宜(2002),“資訊職業訓練對社 會地位取得之影響:以資訊軟體人才 培訓專案受訓者為例”,《資訊社會研 究》,2,59-92.

14. 許文科(2000),《企業導入 ERP 的成功 關鍵因素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灣 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

15. 陳小芬、江志卿、許聰鑫、劉俞志、

林來傳(2009),“服務導向的 ERP 系 統規劃架構-以工具機產業為例”,

《資訊管理學報》,16(4),97 -119.

16. 陳秀華(2007),《學歷與證照之替代與 互補關係-以十三所大學財金系與資 管系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 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17. 彭幸璇(2003),《知識型服務業推動技 能管理及證照制度之研究-以經濟部 ITIS 計畫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 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18. 曾文政(2002),《國民小學校長證照制 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19. 黃心怡(2004),“對人力資本論的再 省思 : 資訊技能訓練與資訊證照取 得在勞動市場中的角色”,《資訊社會 研究》,7,255-270.

20. 黃金益(1998),《各國證照制度及技能 檢 定 的 特 色 ” ,《 就 業 與 訓 練 》,

16(3),72-76.

21. 經理人月刊(2008),《68 張熱門證照完 全攻略》,台北:巨思出版社.

22. 葉旭榮(1998),《志工參與行為意向模 式的建構及其在志工人力資源招募的 應 用 - 以 老 人 福 利 機 構 志 工 招 募 為 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 務管理研究所.

23. 劉興郁、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

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2006 工 研院創新與科技管理研討會。

24. Allport, G.W., & Odbert, H.S. (1936).

Trait names: a psycho-lexical stud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47 (211).

25.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edited by Kuhl J.

and J. Beckmann, Germany: Springer., 11-39.

26. Ajzen, I. (1987), “Attitudes, traits and actions: Dispositional prediction of behavior in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 1-63.

(18)

27. Ajzen, I. (1988), Attitude, personality, and behavior,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Milton Keynes.

28.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29. Ajzen, I. (2002),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 665-683.

30. Ajzen, I. (2006), “TPB measurement: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http://www.people.umass.edu/aizen/pdf /tpb.measurement.pdf, Revised January, 2006.

31. Ajzen, I. and T. J. Madden (1986),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32. Ajzen, I., C. Timko and J. B. White (1982), “Self-monitoring and the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426-435.

33. Barclay, D., R. Thompson and C.

Higgins (1995),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Approach to Causal Modeling: Personal Computer Adoption and Use an Illustration”, Technology Studies, 2(2), 285-309.

34. Blue, C.L. (1995), “The Predictive Capacity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Exercise Research: An Integrated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18, 105-121.

35. Block, J. (1995). A contrarian view of the five-factor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descrip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 187-215.

36. Bollen, K. A. and R. Stine (1992),

“Bootstrapping Goodness of Fit

Measure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21, 205-229.

37. Burnkrant, R. E. and T. J. Page (1988),

“The structure and antecedents of the normative and attitudinal components of Fishbein’s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4, 66-87.

38. Cattell, R. B. (1943). “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Basic Trait resolved into Cluster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476-506.

39. Chan, Daphne C.N., Anise M.S. Wu, Eva P.W. Hung (2010), “Invulnerability and the intention to drink and drive: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42, 1549-1555.

40. Chin, W.W., and P. R. Newsted (1999),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with Small Samples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in Statistical Strategies for Small Sample Research edited by Hoyle, R. H, Sage Publications, 307-341.

41. Collins, R. (1979), The credential society: An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42. Costa, P. T., & McCrae, R. R.(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and new Five-Factor inventory:

Professional Manual.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43. Davis, F.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on,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IT.

44. Davis, F.D., R.P. Bagozzi and P.R.

Warshaw(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2.

45. Fishbein, M. and I. Ajzen(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19)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46. Fornell, C. and D.F. Larcker(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1), 39-50.

47. Galton, F. (1884). “Measurement of Character. ”Fortnightly Review, 36, pp.179-185.

48. Gefen, D., D.W. Straub and M.C.

Boudreau (2000),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Regression: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Practi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4(7), 1-78.

49. Godin, G. (1993),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Overview of Findings, Emerging Research Problems and Usefulness for Exercise Promotio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5(2), 141-157.

50. Godin, G. (1994), “Social-cognitive models”, in Advance in exercise adherence, edited by Dishman R. K., IL:

Human Kinetics, 113-136.

51. Godin, G. and G. Kok (1996),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review of its applications to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meriac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1, 87-98.

52. Godin, G., P. Valois, L. Lepage and R.

Desharnnais (1992), “Predictors of smoking behavior- an application of Ajzen’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British Journal of Addiction, 87, 1335-1343.

53. Goldberg, L. R.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makers for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Psychology Assessment, 4, 26-42.

54. Grube, J.W., M. Morgan and S.T.

McGree (1986), “Attitudes Normative Beliefs as Predictor of Smoking Intentions and Behaviors: A Test of Three Models”, British Inten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25, 81-93.

55. Guilford, J. P., (1954), Psychometric methods, New York: McGraw-Hill.

56. Guilford,T.P. (1959). Personality , New York : Megraw-Hill.

57. Hill, A. J., E. Amyot, D. Dery, and G.

Godin(1997), “Predicting the stage of smoking acquisi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1(2), 107-115.

58. Hoyer, W. D., and J.D. MacInnis (2007), Consumer behavior, 4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59. Hrubes, D., I. Ajzen, and J. Daigle (2001), “Predicting hunting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23, 165-178.

60. Kassarjian, H. H(1971) , Personality and Consumer Behavior : A Review.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8, 490-418.

61. Mackinnon, A., A. F. Jorm, P. A.

Jacomb, A. E. Korten, and H.

Christensen (1996a),"Use of the Transparent Bipolar Inventory to Measure the Big-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in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the Elderl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 (6), 1051-1054.

62. Mathieson, K. (1991), “Predicting User Intentions: Compar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k with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3), 173-191.

63. Mooradian, T. A. & Nezlek, J. B.

(1996). Comparing the NEO-FFI and Saucier’s Mini-Markers as measure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21(2), 213-215.

64. Nguyet, N. M., F. Beland and J. Otis (1998), “Is the intention to quit smoking influenced by other heart-healthy lifestyle habits in 30- to 60- year-old men?” , Addictive Behavior, 23(1), 23-30.

65. Notani, A. S. (1998), “Moderators of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

(20)

predictivenes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7, 247-271.

66. Saucier, G. (1994), "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3), 506-516.

67. Shimp, T. A. and A. Kavas(1984),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pplied to coupon usag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1, 795-809.

68. Solomon, M. R. (2004), Consumer Behavior, 6th ed. New Jersey:

Pearson/Prentice Hall.

69. Sprinthall, N. A., A. J. Reiman, and L.

Thies-Sprinthall(1996),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edited by Sikula J, T.J.

Buttery and E. Guyton, New York:

Simon and Scbuster Macmillan, 666-703.

70. Vroom, V.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Wile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市場學原理 電子商貿概論 營運管理學 商業財務學 專題習作. 選修單元(專修會計及財務) 計算機化會計系統

一、符合技能職類測驗能力認證及管理辦法第 8-1 條第 1

一、職能標準、技能檢定與技能職類測驗能力認證政策、制度、計畫之研 擬、規劃及督導。. 二、職能標準、技能檢定與技能職類測驗能力認證法規制(訂)定、修正

Keywords: pattern classification, FRBCS, fuzzy GBML, fuzzy model, genetic algorithm... 第一章

W ing )教授在美國電腦權 威期刊《 C ommunications of the

4.2 Copy the selected individuals, then apply genetic operators (crossover and mutation) to them to produce new individuals.. 4.3 Select other individuals at random and

本論文之目的,便是以 The Up-to-date Patterns Mining 演算法為基礎以及導 入 WDPA 演算法的平行分散技術,藉由 WDPA

將基本學力測驗的各科量尺分數加總的分數即為該考生在該次基測的總 分。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自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五年止基測的總分為 300 分,國文科滿分為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