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作業四 選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作業四 選輯"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作業四 選輯

在這瘟疫蔓延的時節,讓我們⼀起讀詩吧。很多人選了以下這首:

資⼯⼀ 鍾同學寫了很好的當代解讀

但是他卻說比較喜歡黃克孫的翻譯;喜歡之餘,還是說了

⼀句批判:

這篇翻譯中刻意的用了「一簞食」來翻譯麵包 的部分,而這

「一簞食」讓⼈很自然的想到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 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裡顏回的心態多少也 有點呼應詩句中的味道:“簡單的美好”。唯⼀的小缺點是

作為文言文的翻譯詩句用了「天堂」一詞多少有一點的違和感,因為古文中 基本上很少用「天堂」一詞,這部分 也是許原譯者有自己的考量,不過就 個人的看法算是這篇翻譯的小缺憾吧。

土木三 林同學比較了另外兩種翻譯

數學三 徐同學提供了直白的翻譯

只要在樹蔭下有一卷詩章,一壺葡萄酒和麵包一方,

還有妳,在荒野裡伴我歌吟,荒野呀就是完美的天堂!

(2)

如今的標準英文翻譯,可能都出自愛德華.菲茨傑拉德(Edward FitzGerald)。

數學三 徐同學提供了英譯的版本流變

這首詩在 1859 年的英譯本中,編號為第 11 首,譯文如下:

Here with a Loaf of Bread beneath the Bough A Flask of Wine,a Book of Verse—and Thou Beside me singing in the Wilderness—

And Wilderness is Paradise enow 英譯基本上尊崇波斯原文,原詩中的「酒」 、 「詩」 、 「糧」等意像以及「荒 原」場景一個不少,敘說者和「你」也完全在場,只是意象的排列順序略 有變化,一二兩行的意象順序變為「糧」 、「酒」、「詩」 ,另外,第一行的

「在樹蔭下」波斯文中是沒有的。

1868 年第二版時,改為第 12 首,且菲茨杰拉德對譯文進行了修訂:

Here with a little Bread beneath the Bough A Flask of Wine,a Book of Verse—and Thou Beside me singing in the Wilderness—

Oh,Wilderness were Paradise enow!

第一行將 Loaf 改為 little,且第 4 行改動了兩個地方,

一是將連接詞 And 改成了感嘆詞 Oh,二是將 be 動詞從 is 改成了 were,

在時態和語氣上使得詩句的內涵得以昇華。

而在 1872 年的修訂本中,對第一行和第二行進行了修訂,

成為如今的定稿。此修訂刪掉了詩首的 Here with,並且對意象的排列順序 進行了調整:將「糧」 、「酒」、「詩」的排列調整為「詩」、「酒」 、「糧」 。

這一改動,不僅突出了「詩」,而且使得韻律更為協調。

很多人提供了黃克孫的七言絕句譯,例如數學四 周同學

土木三 羅同學

(3)

通訊二 鮑同學

And those who husbanded the Golden Grain,

一杯濁酒無餘恨

And those who flung it to the Windslike rain,

死去誰憐金玉櫬

Alike to no such aureate Earth are turn'd

但見明珠出土來

As, buried once, Men want dug up again

淒涼白骨無人問

電機二 王同學

電機二 張同學並附讀詩所感

經濟二 黃同學比較了黃克孫的絕句和郭沫若的新詩翻譯

(4)

電機二 邱同學用了白話翻譯

(應該要查出譯者)

還順便介紹了海亞姆的天文⼯作:

(5)

化材四 王同學解釋了詩的意思,並有感應

Strange, is it not? that of the myriads who

Before us pass'd the door of Darkness through, Not one returns to tell us of the Road,

Which to discover we must travel too.

詩意大約是:「很奇怪吧,在我們走進死亡的黑暗之門之前,沒有任何一人折返回 來跟我們說,這條路是怎麼樣的,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自己走一遭。」

我認為這首詩很能代表描述他作詩的精隨,這首詩也是經典之一。詩中所寫,

雖然冷酷,卻很有道理,我們是無法得知死後的世界將會是怎麼樣的,或許他是 用這首詩來諷刺世人的信仰,諷刺世人總相信會有神蹟出現,死後會去極樂世界 吧!

他寫得非常有道理!但我還是比較傾向於相信有死後的世界,我怕鬼,也信 奉神明,總覺得這是我的心靈依託,或許像我這樣的人很沒根據,但至少這樣的 相信能讓我們得到心靈上的支持呀!

資⼯四 吳同學也是解釋而不翻譯

The Moving Finger writes; and, having writ, Moves on: nor all thy Piety nor Wit

Shall lure it back to cancel half a Line, Nor all thy Tears wash out a Word of it.

這首詩字面上的意思表示:「當手開始移動、書寫了,無論什麼你的信仰、虔誠或 知識、甚至是眼淚,都無法將過去寫過的一字一句刪除。」

而這首詩背後隱含的意義是表示:人一旦做過什麼事情,那些事實就無法再 改變了。類似於成語:木已成舟、覆水難收的意思,表達過去發生的事實,不會 因為任何事而消失、回復。

資⼯四 劉同學直接引用了新詩翻譯,簡單而美麗。美中不⾜的是,沒有查找⼀

下譯者姓名。我認為似乎是張鴻年的譯作:

我怕,我怕今後在世上再難聚首 怕今後無緣再逢摯友

珍惜這眼前的瞬間吧

或許片刻之後我們就永遠分手

(6)

從詩回到現實,第五題也有不少「可歌可泣」的看法,只是篇幅已⻑,不便多 錄。以下僅摘錄來自香港的資⼯三 黃同學(也許他還在香港)說的⼀件我們可 能不知道的事。

歷史往往紀載很多國家元首的功蹟,卻甚少提及功蹟後的事實。我以香港 澳門和中國大陸所興建的港珠澳大橋為例,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 三個地方,是現時世界最長的沉管隧道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整個 大橋設計複雜,在海流急速的珠江上興建,並且要建構海上大橋和海底隧道在 海中的連接人工島。整個大橋能夠完成是見證現代工程技術的尖端。但風光之 後的問題卻沒有被正視,港珠澳大橋為三方承擔造價,而香港承擔的造價超支 100 億港幣,並且項目由發展到今工業意外經常發生,至少 10 死,600 傷。港 珠澳大橋建造過程被揭發石屎磚壓力測試結果造假,廉政公署落案起訴19 名 實驗室人員。原定2016 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最後因各種事情,順延至 2019 年才得以通車。最後,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的使用量大不如預期使用量。

風光偉業後的事情常常不被討論,中亞的大規模征服和現代的港珠澳大橋 也同出一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avoid wastage of P1 places and to enable private primary schools to have a more accurate estimate of their P1 enrolment in the coming school year, a list of those children

To avoid wastage of P1 places and to enable private primary schools to have a more accurate estimate of their P1 enrolment in the coming school year, a list of those children who have

*More able students and those who have interest may further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pop music, cartoons, movies, television, etc.) in post-war Hong Kong to

它似乎藉此在說:常人總是迷於事物的表象,把虛幻當作現實,把 真象當作虛幻。這也讓我聯想到紅樓夢,在賈寶玉的夢中,他來到了

上面兩張圖分別為 1984 年生產的 G class 與 2020 年生產的 G class,由圖可知曉當 1984 年經典的方形線條延伸至今已 40 多年,而 G class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是圖靈在一篇研究人工智慧的論文《計算機與智 慧》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Oct 1950)中,提出可用於判斷「機器 能不能思考?」 (Can

[r]

煞停距離:駕駛者從黃燈始亮 到決定煞車,且安全緩和的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