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及運動介入成效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及運動介入成效之研究"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 及運動介入成效之研究. 研 究 生:林縈婕 指導教授:陳美燕 共同教授:張少熙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 及運動介入成效之研究 完成年月:2009 年 6 月 研 究 生:林縈婕 指導教授:陳美燕 共同指導:張少熙.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針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現況進行調查,接著應 用跨理論模式瞭解女性從業人員的不同運動階段現況,並徵求意圖期、準備期和行 動期的女性從業人員之同意,進行運動計畫介入,並針對這些女性從業人員探討其 在運動行為、運動感受和社會支持上之影響。研究範圍為目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 約 384 人為階段一樣本,在經過說明本研究目的後,徵求志願者共 60 人參與本運動 計畫介入 40 天的研究做為階段二之樣本。透過問卷調查法並以描述性統計、探索性 因素分析、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t 檢定與皮爾森積差相關來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對象以國會助理居多,年齡層多數集中在 20-40 歲之間及未婚居多。主要 研究結果如下: 一、運動計畫介入後比計畫實施前運動人口有顯著的增加,計畫實施前「規律運動者」 有 20%,計畫介入後「規律運動者」有 70%,計畫實施後規律人口增加 50%。 二、運動計畫介入前後運動行為狀況之變化,「運動強度」及「運動頻率」均顯著 高於運動計畫介入前。計畫介入後運動項目以散步、健行或快走、爬樓梯為主。 三、不同「身份别」、「年齡層」及「婚姻狀況」之女性從業人員在運動感受上並無 顯著差異存在。 四、運動計畫介入後之運動感受、社會支持後測均高於前測。 五、運動感受與社會支持動機因素呈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動機因素與規畫因素亦 呈顯著正相關。 未來建議可以針對這些女性從業人員的BMI、骨質密度與體適能加以測量,來 幫助這些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 運動階段與身體活動獲得改善,以強化他們 規律的運動 習慣與行為。 關鍵詞: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運動介入 iii.

(3) A Study of Exercise Behavior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the Stages for the Female Workers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Date: June, 2009 Student: Ying-Jie Ling Adviser: Mei Yen Chen,PhD Co-advister: Shao Hsi Chang, PhD.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improvement of stages of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the female workers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Three hundred and eighty-four female workers filled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study one and sixty female workers participated .in the 40 days exercise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the study two.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with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was applied to help workers develop effective approaches with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exercise change. All subject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stages of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record, at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 test. Data analyse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EFA, Cronbach’s α,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 percentage of regular exercise increased 50.0% in the test group. Physical activity of the post test group had higher estimated energy expenditure than those in the pre-test group. Finally, based on foregoing affecting factors of exercise behavior,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 and further researches were suggested. .. Keywords: female worker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stages of exercise, exercise intervention iv.

(4) 謝誌 「I DID IT」!這是我在完成論文的那一刻心中吶喊的聲音,對我而言,考上師 大成為運休所的一份子,是我一生中最激動的興奮,滿滿的感恩是再多言語都無法 表達。當研究生的期間,我學習到的不止是學術上的理論與知識,吸收到更多的是 所上所有老師們以身做則以及認真嚴謹的做事態度,種種都讓我深銘在心,師恩浩 蕩,終生難忘。 隨著論文的付梓,感懷之情在我心中日漸晶瑩光耀,回首那時,幸蒙指導教授 張少熙老師觀念的啟迪、求學態度的斧正一直誨我諄諄與陳美燕老師對我研究方 向、架構的匡正與生活上一些細細的關懷,此教育之情有如春風般影響我深遠,在 此深深感謝指導教授們對我無悔的教導。在論文口試期間,承蒙口試委員陳美燕所 長的鼓勵與疏漏處之指正,使得本論文更臻完備,在此謹深致謝忱。 論文完成之際,特別要感謝互相支持的研究所同學們,有你們的陪伴增加了許 多歡樂與溫馨,尤其是蕙芬姐與家君的情義相挺,燕門的昌樂、芳雪、愷文與彩絹 的互相照應,熙門維良、林鴻與大翔的肝膽相照,以及不厭其煩提供校務及論文格 式諮詢與協助的巧婷和柏雅。還有在我研究過程中協助施測的日頭花協會理事長張 麗善、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紀政以及所有立法院的女性從業人員,因為有你們熱心地 幫助,才能讓施測過程如此順利。 最後要感謝的是一直默默支持我的一群人,這群人是我人生最大的支柱,顏清 標立法委員以及王國振理事長是讓我工作時還能兼顧學業,奶奶、爸爸、媽媽、哥 哥、嫂嫂、弟弟及二個可愛的小姪子是我朝著目標走時一直當我最好的後盾,還有 一路幫我加油打氣的好友們可真、士鈞、木源、阿旺,謝謝你們,因你們大家無限 包容與關愛,才能讓我無後顧之憂地完成這本論文。 於此,謹將此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師長以及親友。. 縈婕.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八月. v.

(5)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証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 vi. 表目次.................................................................................................................. viii. 圖目次.................................................................................................................. x. 第壹章.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六節. 名詞釋義……………….………………………………………… .. 7. 第貮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運動與健康之關聯性….……...…………………………………... 10. 第二節. 女性運動行為…………………………………….......................... 23. 第三節. 跨理論模式在運動行為上的運用………………………………... 31. 第四節. 本章總結...................................................................................... 37. vi.

(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介入計畫……………………………………………...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2.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基本特性之分析………………………….. 54. 第二節. 不同運動階段的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與飲食現況…. 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正式施測之信度分析. 67. 第四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的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在運動感受、社會支. 69. 持之差異性分析....................................................................... 第五節. 運動計畫介入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感受、社會支持之差. 73. 異性分析.................................................................................. 第六節. 第伍章. 運動感受與社會支持之相關分析……………………………... 75. 結論與建議……..…………………………………………. 76. 第一節. 結論. 76.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83. .. 附錄一. 預試問卷..................................................................................... 96.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00. 附錄三. 正式後測問卷............................................................................. 104. 附錄四. 電視與報紙媒體參與宣傳活動的採訪通知............................... 108. 附錄五. 運動 woman 宣導活動相關資料................................................ 109. 附錄六. 平時運動記錄表………………………………………………….. 115. 附錄七. 受試者同意書…………………………………………………….. 116. vii.

(7) 表目次 表 2-1. 身體活動與運動的要素………................................................... 11. 表 2-2. 規律運動或身體活動的益處一覽表….……….……………….... 15. 表 2-3. 身體活動與健康的關係表………………………………………. 16. 表 2-4. 國內運動感受對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表………...…………….. 20. 表 2-5. 國內成年女性運動行為現況表…………………………………... 24. 表 2-6. 女性運動行為與健康的關係表………………………………….. 27. 表 2-7. 國內運動計畫介入女性運動行為對健康體能之影響研究表…. 29. 表 2-8. 跨理論模式建構表………………………………………………... 32. 表 2-9. 跨理論模式於運動計畫介入促進運動行為改變之相關研究表. 36. 表 3-1. 樣本結構之描述分析摘要表……………………………………... 45. 表 3-2. 運動感受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47. 表 3-3. 運動社會支持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48. 表 3-4. 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48. 表 4-1. 研究對象基本特性分布表………………………………………... 56. 表 4-2. 身份別及婚姻狀況與罹患慢性疾病分布表…………………….. 58. 表 4-3. 不同運動階段於運動計畫介入前後測之比較表……………….. 59. 表 4-4. 各運動階段前後測之改變分布表………………………………... 60. 表 4-5. 前、後測運動階段的移動結果情形表………………………….. 61. viii.

(8) 表 4-6. 研究對象之運動項目分布情形表……………………………….. 64. 表 4-7. 國會助理、行政人員運動行為比較表………………………….. 65. 表 4-8.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運動項目前三名分布表…………………….. 66. 表 4-9. 研究對象之飲食現況分布情形表………………………………... 67. 表 4-10. 運動感受量表之前、後測信度分析摘要表…………………….. 68. 表 4-11. 運動社會支持量表之前、後測信度分析摘要表……………….. 69. 女性從業人員身份別在運動感受上的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表 4-12. 摘要表……………………………………………………………... 70. 女性從業人員年齡層在運動感受上的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表 4-13. 摘要表……………………………………………………………... 71. 女性從業人員婚姻狀況在運動感受上的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表 4-14. 摘要表……………………………………………………………... 71. 表 4-15. 運動計畫介入運動感受前後測之配對 t 檢定表………………... 73. 表 4-16. 運動計畫介入社會支持前後測之配對 t 檢定表………………... 74. 表 4-17. 運動感受與社會支持相關分析表………………………………... 75. ix.

(9) 圖目次 圖 2-1. 身體活動、體適能和健康狀況三者之間具有交互作用之密切關. 14. 係圖………………………………………………………………….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9.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0. 圖 3-3. 健康體能宣導活動圖………………………………………………. 49. 圖 3-4. 運動 woman 宣導活動記者會現場圖……………………………... 51. 圖 3-5. 運動 woman 宣導活動大型背板圖……………………………….... 51. 圖 4-1. 運動強度於運動計畫介入後人次之比較圖………………………. 62. 圖 4-2. 運動頻率於運動計畫介入後人次之比較圖………………………. 63. x.

(10) 1. 第壹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台灣面臨產業快速變遷,企業的全球化、就業型態的多樣化等工作環境的變 動,資訊化及自動化的生活,使得人們身體上的活動愈來愈少,然而取而代之的是 坐式生活型態(Sedentary Lifestyle) ,職場健康的面向亦需大家重視。世界衛生組織 於 2003 年 ”Health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 報告中提 到,全世界有超過 60%成人未達到「益於健康的動態生活標準」;年輕人及中年的 體脂肪 BMI 過高(肥胖/過胖)的比率持續增加中(陳郁雯,2003)。 世界衛生組織於 1998 年「21 世紀全民健康計畫」中提到「健康公平性」 ,將性 別及種族、貧窮等議題並列,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健康的危險因子及疾 病預防行為在性別、種族、貧窮、身心障礙有不同的因素及模式。婦女或弱勢族群 因特殊健康需求及社經地位不平等,導致的特殊健康問題。諸如婦女健康相關的乳 癌、子宮頸癌、更年期相關的荷爾蒙療法、骨質疏鬆、尿失禁等;所以如何運用健 康保護、疾病預防及健康促進三大概念,採取不同策略、計畫、方法和介入手段, 以消弭健康上的不平等相對顯得重要(國民健康局年報,2006)。 重視婦女健康己經是一種世界的趨勢。另外,女性的營養與健康問題在近年來 也成為各國所關注的焦點。婦女健康現況分析結果,2006 年台灣女性的平均壽命為 80.8 歲,比男性多 6.2 歲,台灣女性之人口數為 11,284,820 人,占總人口的 49%。 男性與女性的死亡原因順序不盡相同。95 年女性十大死因,主要以惡性腫瘤居首 位,其次為腦血管疾病、再次糖尿病、心臟疾病、腎炎腎症候群及腎病變等;女性 主要癌症死亡原因順序如下:肺癌 17.2%、肝癌 15.0%、結腸直腸癌 13.3%、女性乳 癌 10.6%、胃癌 6.1%、子宮頸癌 5.8%(國民健康局,2006)。在這些數據的背後, 隱含著缺乏運動所導致的健康問題。 正確均衡的飲食也是維持健康的根本與基礎,根據最新的全國營養健康調查初 步結果顯示,國人罹患糖尿病、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均大幅攀升,這些疾病都與營 養攝入情形相關,94-97 年全國營養健康調查結果顯示肥胖與過重之盛行率,成年.

(11) 2. 女性己超過三分之一。建立正確健康的飲食觀念、養成適當健康的飲食習慣、均衡 攝取各類有益健康的食物(行政院衛生署,2009) 。我國均衡飲食的操作型定義,可 於我國行政院衛生署所設立之食品資訊網中取得。食品資訊網中明確地提供人生從 嬰兒至成人和各生命期所應攝取之六大類食物份量之每日飲食指南,是一個蠻實用 又簡易之指標,可以達到足夠的熱量以及六大類食物攝取之均衡性。另外有許多相 關文獻指出女性較男性有關飲食失常方面有高危險性(林嘉甄,2002;Bruch, 1973; Wardle & Beinart, 1981)。因此應將飲食狀況也視為積極的婦女健康促進的方式。 根據國內近幾年運動行為之研究,國人有高達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口沒有規律運 動(丁志音、江東亮,1996;張彩秀、姜逸群,1995;黃婉茹,2003;黃雅文、姜 逸群、藍忠孚、方進隆、劉貴雲,1991) 。尤其是女性規律運動人口,相較於男性, 比率更低(吳賢全,1996;黃婉茹,2003;黃雅文等,1991),有些研究甚至低於 10%(陳真美,2001;黃婉茹,2003;鍾志強,2000),從這些資訊看來,女性有著 非常顯著的運動不足情形。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7)的統計調查,2007 年我國勞動人口 1,071 萬人,勞 動參與率為 58.3%,較上(2006)年續升 0.4 個百分點,自 2002 年起均呈逐年緩步 上升之勢,進一步的探察女性投入職場的現況,結果發現主要為近年來女性勞動參 與率日漸提升,自 1978 年的 39.13%,提升至 2007 年的 49.59%,由此可知愈來愈 多的女性投入職場,是提昇國家生產力的重要來源。 在職場工作的女性從業人員常需扮演「母親」、「妻子」、「工作者」及「自我」 等多重角色,在這樣的多重壓力下,如何促進女性的健康,將是未來推動職場健康 促進刻不容緩且重要的課題。由於女性的生命過程中,包含了許多重要的生物事件 及重要轉變,女性的角色義務使得她對家庭成員的健康較為注意並負擔起較多責任 (黃婉茹,2003;Hibbard & Pope, 1987) 。因此,若能瞭解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 之相關因素,作為未來促進女性健康體適能活動的規劃依據,將帶給女性本身及其 家庭相當正面的意義。 為了讓女性從業人員更重視自己的健康體能,政府於 2003 年 5 月公布施行「癌 症防治法」,依據該法本局訂定「國家癌症防治五年計畫」。針對婦癌防治,全民健 保提供 30 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抺片檢查。國家健康局自 2002 年七月起, 試辦 50-69 歲二階段乳癌篩檢計畫,並自 2004 年七月起,全面提供 50-69 歲婦女每.

(12) 3. 二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以降低癌症對婦女健康的威脅。另外鼓勵婦女從事規律的 健康運動,推動「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加強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等高危險群健康促進計畫(國民健康局年報,2006)。 然而,運動習慣之養成,從無到有,是一種行為改變的過程,從知覺運動的利 益、克服障礙到開始運動與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是一連串的變化並非全或無的反 應。尤其對女性從業人員,要如何促進坐式生活型態的女性們,走入動態生活、邁 向健康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 對於運動行為的健康促進,最近幾年國內外的學者專家試著透過多種理論架 構,來解釋或預測影響人們身體活動的因素或規律運動行為之理論驗證,目前己發 展出許多相關的理論並且進行實驗研究,如:健康信念模式、計畫行為理論、社會 行為理論、自我效能理論、跨理論模式等,但大多採用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作為瞭解各個群體、機構的運動行為分佈。 跨理論模式乃是由 Prochaska 與 DiClemente (1982) 所發展而來,源自於多樣不 同的行為改變理論,並由 Sonstroem (1988) 首先引用於探討運動行為。早期運用於 戒菸行為,近年來則廣泛被運用於健康行為研究,但多為橫斷式的調查(武靜蕙, 2007;Callaghan, Eves, Norman, Chang, & Lung, 2002; Carmack Taylor, Boudreaux, Jeffries, Scarinci, & Brantley, 2003; Cardinal, Tuominen, & Rintala, 2004; Marcus & Owen, 1992; Marcus, Rakowski, & Rossi, 1992c; Marcus, Rossi, Selby, Niaura, & Abrams, 1992; Marcus & Simkin, 1993; Nigg & Courneya, 1998; Reynolds et al., 1990; Rhodes, Berry, Naylor, & Higgins, 2004; Rhodes & Plotnikoff, 2006; Wallace & Buckworth, 2001) 。應用於運動的介入研究不多(王蕙雯、張媚,2006;卓玉蓮,2002; 林貞嫺,2005;高毓秀,2002;蔡育佑,2003; Lubans & Sylva, 2006; Marcus et al., 1992b; Norman, Sallis, & Gaskins, 2005; Woods, Mutrie, & Scott, 2002)。針對女性從 業人員的介入研究也有限,所以值得更深入應用探討。跨理論模式發展迄今二十餘 年,因其認為特定的改變方法及處置策略能讓行為產生改變,且可以提高意向及能 力知覺,進而有效改善行為,應用在運動行為的研究,既具有理論基礎,又可實際 應用該模式(張志成、蔡守浦,2005) ;行為改變方法中的主要理論包含了四大部份: 改變的階段(The Stages of Change)、改變的過程(The Processes of Change)、自我 效能(Self-efficacy)、及衡量作決定(Decisional Balance),這四大部份說明了行為.

(13) 4. 會在什麼時候(When)發生改變,如何(How)改變,以及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為 何(Which factors) ,為教育者提供了行為分析及介入策略之良好參考模式(呂昌明、 王淑芳,2000;林旭龍,2000;高毓秀,2002;Marcus & Forsyth, 2003)。 臨床心理學談健身運動行為塑造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式」有三大特點:一、 各階段有向上或向下轉移變化的可能性;二、各階段有其特定的成功行為改變目標 (例如國外研究以 6 個月的時間為行動期界標,而國內研究大多以 2 個月或 3 個月 的時間為行動期界標,培養規律性運動習慣) ;三、各階段間具有必要的順序及連續 性。根據改變階段理論,運動行為的改變,包括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意 圖期(Contemplation)、準備期(Preparation)、行動期(Action)以及持續期 (Maintenance)等五個改變階段,其中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為「認知階段」 (Cognition)此階段需強化對運動的認知,因為很多不常運動的人的想法是常運動 的人無法想像的。而行動期及持續期為「行動階段」 (Action)需找出一個合理的理 由繼續維持運動(林旭龍,2000;胡巧欣,2004;Prochaska & Velicer, 1997)。 一般人選擇參與運動的過程和其他消費決策過程相似,由運動參與階梯 (Escalator of Sport Participation)模式架構,大致區分為對運動沒興趣者、由媒體 觀賞運動者、輕度參與運動者、中度參與運動者及高度參與運動者(胡巧欣,2004) 。 一個人要參與運動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是循序漸進需要時間培養的,而不是一蹴 可及的。任何一個階段的參與者有可能往下掉。就是減少參與甚至不再參與運動, 當然也可能恢復重新參與運動。 目前國內對於運動行為的研究有多篇,多以一般性探討運動現況及影響運動行 為的因素為主,其研究結果,所延伸之改善策略運行多年,仍未見卓越的成效,可 能導因於影響因素的分析不明確。欲改善此現象,國內外多位學者於研究中建議, 以理論為基礎的運動行為探討,可產生較為完整且有效用的介入措施,而達到較理 想之健康促進目標 (陳芮淇,2001)。 跨理論模式優於許多傳統介入模式的最主要關鍵,是在於其能夠區分受試者所 處的不同行為改變階段,而給予不同階段所需的介入方法。使用 TTM 不僅可以瞭 解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分佈,也可以了解到運動階段的行為影響因素,同時於運動 指導的介入、活動策略選擇以及時點選擇提供重要參考。 國內運用 TTM 對於健康體能與運動行為之促進的相關研究,並未收納足夠的.

(14) 5. 女性樣本,而以女性從業人員為對象的研究也僅佔少數,況且時至今日,能夠落實 並套用理論於女性從業人員者,更是缺少,所以針對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相關因 素的瞭解,可以說是極待努力的方向。然而,立法院為國家最高之立法機關,依照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由人民選舉之立法委員組成,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凡法、律、 條例、通則均需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方得施行。各機關發布之行政命令則應送 立法院備查。審查、議決預算案。行政院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施政報告之責 (立法院,2009) 。因此本研究擬以任職於立法院及立法委員研究室之女性從業人員 為對象,運用 TTM 做為實驗性運動計畫之發展架構來介入瞭解職場女性運動習性 養成,幫助不運動的女性開始運動,己開始運動的女性能持續運動。經由研究的驗 證及推論,研擬出較符合國人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行為促進之策略。本研究之結果, 可以提供給其他地區職場女性運動項目的參考、增進職場女性運動習性的養成、改 變家人及社會大眾對運動行為的觀念與看法,以及提供給一些政府單位在推動與規 劃職場女性運動行為相關政策時很重要的參考依據,這些數據,在未來能帶給現代 婦女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針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進行初探調查,接著應用跨理論 模式瞭解這些女性從業人員的不同運動階段現況,並徵求意圖期、準備期和行動期 的女性從業人員之同意,進行運動計畫介入,並分析運動計畫介入後之影響。因此 本研究目的為: 一、 瞭解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基本特性。 二、 瞭解不同運動階段的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之運動行為與飲食現況。 三、 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的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在運動感受和社會支持上 的差異性。 四、 探討運動計畫介入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感受和社會支持上的差異 性。 五、 探討運動感受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

(15)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 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基本特性分布情況為何? 二、 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運動階段的變化情形為何? 三、 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的運動行為與飲食現況為何? 四、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的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在運動感受上是否有差異存 在? 五、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的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在社會支持上是否有差異存 在? 六、 運動計畫介入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在運動感受上是否有顯著的改變? 七、 運動計畫介入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在社會支持上是否有顯著的改變? 八、 運動感受與社會支持之間是否有顯著相關?. 第四節. 研究範圍.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分為研究地點、研究對象及時間來說明: (一) 研究地點:本研究以中華民國立法院為進行研究地點的選擇。 (二) 研究對象:本研究以目前立法院女性從業人員為對象,包括女性立法委 員、國會助理及專職行政人員。 (三) 資料收集:2008 年 05 月 01 日至 2009 年 04 月 30 日止.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力求面面俱到,但因研究上的一些限制,不免有所缺漏,謹將研究限 制說明如下:.

(16) 7. 一、樣本外推的限制 本研究樣本取自於立法院各單位(處、科、委員會) 、女性立委、國會助理之女 性從業人員。因此研究結果推論,只能推及於立法院及立法委員所屬各機關,或地 理、工作性質、福利制度相當的行政事務人員。. 二、資料收集上的限制 (一)本研究屬於橫斷性的研究,只能得到其相關性,故在因果關係上,無法 提供明確之證據。 (二)由於資料收集是以自填問卷方式進行,故結果可能會因受試者當時個人 的身心狀況、環境、回答意願以及社會文化期望等因素所影響。 (三)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可能會受到季節性變化及氣候所影響,此部份非在 本研究所能控制之範圍之內,故研究結果僅代表研究期間之運動行為。 (四)由於立法委員本身為公眾人物,個人身體的情況及運動之情形,在選舉 文化的影響下,也可能成下次連任時政敵攻擊之目標,因此要立委參與 其中,接受觀察是較為困難的一環,希望後進之研究者能克服此一困 難,為研究帶來新的成果與進步。. 第六節. 名詞釋義. 一、 女性從業人員 本研究指的是任職於立法院的女性從業人員,包括女性立法委員、國會助理 及專職行政人員。. 二、 規律運動(Regular Exercise) 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ACSM](2002)將規 律運動定義為健康成人應每週有二至五次的運動,每次運動持續 20~60 分鐘,且 運動強度需達最大心跳數之 60%~90%或最大耗氧量之 50%~85%的有氧性運動, 以改善或維持心肺適能。本研究所指的規律運動為,研究對象在最近六個月內為 了促進健康、增強體能等因素,於每週至少從事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二十分鐘,.

(17) 8. 運動強度至少達到稍微流汗,且自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的運動行為。. 三、 運動計畫介入 於特定情境中,主觀評估自己所使用的各種方法之頻率,來開始從事或持續 運動行為(呂昌明、林旭龍,2000;黃婉茹,2003)。本研究所指運動計畫介入 為,針對意圖期、準備期及行動期之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利用多面向生活化的 課程內容設計,透過宣傳、演講及獎勵等介入。. 四、 運動階段 以符合 VPA 指標為依據做區分,共分為五階段,本研究將以運動階段分量表 測量,各階段的定義分別如下: 1. 無意圖期(Precontemplation):目前並無運動習慣,且在未來六個月內,也 沒有開始規律運動的打算。 2. 意圖期(Contemplation):目前並無運動習慣,但在未來六個月內,有嘗試 開始規律運動的打算。 3. 準備期(Preparation) :已計劃於未來的一個月內開始規律運動,並且已採取 一些準備行動或已開始嘗試運動,但仍未達規律運動標準。 4. 行動期(Action):目前已開始執行規律運動,但時間未超過六個月。 5. 維持期(Maintenance):已有規律的運動習慣達六個月以上,且努力保持該 規律運動行為(林旭龍,2000;Prochaska & Diclemente, 1982)。 本研究所指運動行為階段為,依個人背景變項找出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 期、行動期與維持期之階段。. 五、 運動行為 本研究的運動行為,指在上班之餘閒暇時間從事與健康促進相關、能提升個 體身心健康狀態的運動,為一種有計畫、有組織以及反覆性的身體活動。受試者 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夠去從事規律性運動的把握程度,包含生理、心理及環境三 方面,本研究以規律運動行為量表來測量,測量結果得分愈高,代表運動行為愈 佳。.

(18) 9. 六、 運動感受 從事規律運動時,所感受到運動帶來的樂趣(林麗鳳,2004)。本研究所指 運動感受為,實際參與規律運動時,所產生一種正向的運動經驗感受,如:快樂、 有趣、滿足等感受。. 七、 社會支持 指幫助他人達成所期望目標時的任何行動或行為(宋慧君,2003;Caplan, Robinson, French, Caldwell, & Shinn, 1976)。本研究所指社會支持為,自覺家人、 鄰居及朋友對其從事運動的支持程度。.

(19) 10. 第貮章 第一節. 文獻探討. 運動與健康之關聯性. 一、健康體適能與運動的定義 依 1948 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下的定義,健康 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的一種完全安寧、幸福的狀態,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己。 因此,健康不只是不生病就好,須涵蓋身心、環境及社會等面向,而且此三者之間 也會相互影響。 所謂的「體適能」是指:身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例如:溫度、氣候變化 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體適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活 動或運動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而不會輕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 (教 育部體適能網站,2009) 。體適能因對象、目的、要素、訓練方式、感受與需求的不 同,可分為與健康有關的體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與運動技能有關之體 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兩類(方進隆,1997) 。健康體適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是指人的器官組織如心臟、肺臟、血管、肌肉等都能發揮正常功能, 而使身體具有勝任日常工作、享受休閒娛樂及應付突發狀況的能力。由身體組成、 心肺適能、肌力、肌耐力與柔軟度等五種不同的身體能力所構成。一般而言,人的 體能狀況可經由測量得知,且可利用規律活動或運動來改進,所以健康體適能較佳 者,較有活力完成每天的工作、感覺活力充沛,並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的生活,亦 可輕鬆應付偶發的身體活動(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 所謂的「身體活動」是指:任何身體移動的結果,且活動時實際消耗比安靜時 更多能量的過程「The term physical activity refers to any bodily movement that results in burning of calories.」 (Marcus & Forsyth, 2003, p6, 轉引自林麗鳳,2004,頁 24) 。依照身體活動的強度可分為: 「休閒」 ,其內容傾向於靜態,活動強度最低。 「活 動」 ,活動量較休閒為大,其內容傾向於日常生活的活動。 「勞動」 ,是以換取生活所 需,紓解生活所致的壓力為目的之身體活動,其內容傾向於維持日常生活需要,其 強度比休閒與活動更大(林正常、林貴福、徐台閣、吳慧君,2002)。.

(20) 11. 運動(Exercise)是身體活動的一種,為有計畫的、結構式的、重複的身體活動 「Exercise is a actually a subcategory of physical activity; that is planned, structured, and repetitive.」(Marcus & Forsyth, 2003, p6, 轉引自林麗鳳,2004,頁 24),並且 與健康體適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呈高度的相關(Caspersen, Powell, & Christenson, 1985)。 綜合以上文獻的探討,身體活動與運動的不同,可藉由表 1-1 的比較,予以說 明: 表 2-1. 身體活動與運動的要素 身體活動. 運動. 1.身體動作及骨骼肌的活動. 1.身體動作及骨骼肌的活動. 2.造成能量消耗. 2.造成能量消耗. 3.能量消耗(大卡)低~高均有. 3.能量消耗(大卡)低~高均有. 4.與體適能呈正相關. 4.與體適能呈正相關 5.有計畫、有組織及一再重複的身體動作 6.目標為改善或維持健康體能的要項. 資料來源:”中老年人運動階段、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臺北市中山區居民為例 ”。李碧 霞,2001,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 29。. 二、健康體適能與運動的內涵 ●健康體適能的內涵 體適能指的是身體的適應能力,身體有許多器官、組織、如心臟、肺臟、血管 系統、肌肉等,如果任由它機能逐漸衰退,漸漸的身體就會喪失活動所需的適應能 力,甚至引發疾病(卓俊辰,2001) 。就促進身心健康或適能的改善而言,健康與運 動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林晉榮,2002) ,故擁有良好的體適能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具體而言,體適能從健康的方向上作考量時,包含柔軟性、肌力、肌耐力、心肺適 能以及身體脂肪百分比等五類的評估要素,分別敘述如下(卓俊辰,2001): (一) 柔軟性:個體某一關節或多關節所能活動的最大動作範圍,各部份關節如 能充分活動伸展,可增強對肌肉傷害與酸痛的抗力,對身體健康極為有利。 即人體關節可以活動的最大範圍;包括了肌肉、肌腱、韌帶、及軟體組織.

(21) 12. 等。 (二) 肌力:從事某一負荷或活動的最大肌力,即某一肌群所產生的最大力量, 肌力同時也是所有運動的基礎。 (三) 肌耐力:在某一負荷下能反覆從事身體活動,即肌耐力良好者較能從事長 時間的身體活動,並對於身體良好姿態與運動傷害的預防極為重要。 (四) 心肺耐力:良好的心肺耐力是指每次心跳血液輸出量增加,提供各組織充 沛的血液,並可排除代謝廢棄物,有氧適能亦可稱為心肺耐力。 (五) 身體脂肪百分比:是指個體內肌肉、脂肪等組織所佔的比率,長時間有氧 運動可降低體脂肪,重量訓練可提高淨體重,也是良好體能與健康水準的 基礎。健康的身體組成,為高比例的淨體重及適量體脂肪(依據年齡及性 別不同而有差異) 。有於肥胖己知為重要的危險因子,與許多疾病的發生皆 有密切的相關。 整體而言,健康體適能的評估層面包含上述五種,而要達到良好的柔軟性、肌 力、肌耐力、心肺適能以及身體脂肪百分比,即必須透過規律的運動來達成。在日 常生活中儲存活力資產,建議利用零散的時間累積體能活動量,運動要能每次持續 12-15 鐘,每次運動 30-40 分鐘以上,每週 3-4 次,間隔休息一天以利消除肌肉疲勞。 每次運動強度在最高心跳率的有效區間內,如在 65~85%之間。並且消耗熱量每次 約有 300~500 卡路里為標準。現在社會中,要採適當而正確的運動方法,如循序漸 進、持續有恆、均衡發展、適齡適性與培養興趣以及參與簡易的休閒運動如伸展、 重量訓練、騎腳踏車、走路、健行等身體活動的方式,方可以維持良好的健康體適 能,而使身體具有勝任日常工作,享受休閒娛樂及應付突發狀況的能力。 ●運動的內涵 歐洲協會(The Council of Europ)在 1992 年將運動的本質定義為所有形式的體 能活動,透過臨時性或組織性的參與,其目的主要在改善體適能、心理健全、社會 關係或獲得各種水準的競技成果,亦即人們運用身體生理能力(Physical ability)與 動作技巧(Motor skill),並投入心智(Mentality),透過身體持續、有規律的移動 (Movement) ,來達到個人身心健康或者促進社會交流(Social exchange)的目的(高 俊雄,2002)。.

(22) 13.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指任何一種靠骨骼肌活動來消耗能量的身體動 作,它與體適能的增進有關;運動(Exercise)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一再重複的 身體活動,其目的是藉由改善或維持一個或多個健康體能的要項(李碧霞,2001; Caspersen, Powell, & Christenson, 1985);運動與身體活動不同的是,身體活動包括 「身體動作及骨骼肌的活動」、「造成能量消耗」、「能量消耗(大卡)低~高均有」、 「與體適能呈正相關」四個要素;運動除了上述四個要素外,另包括二個要素, 「有 計畫、有組織,一再重複的身體動作」 ,與「目標為改善或維持健康體能的要項」 (李 素箱,2005;李碧霞,2001;Caspersen et al., 1985)。 一九九 0 年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提出增進和維 護成年人心肺功能、身體組成、肌肉力量和肌耐力的身體活動建議為: (一)頻率: 每週 3-5 天; (二)強度:60-90%最大心率或 50-85%最大攝氧量; (三)持續時間: 20-60 分鐘有氧運動; (四)方式:運用大肌肉群的任何持續性、韻律性的有氧運動; (五)抗力訓練(Resistance training)中度重力訓練,每週至少二天從事 8-10 個主 要肌肉群的抗力訓練,每個肌肉群重複 8-12 次。此建議仍然著重於體能的增進,要 獲得健康的好處必須強調身體活動的質與量,同時指出低於此建議之身體活動,亦 可減少某些慢性退化性病的危險因素,但無法增加最大攝氧量(高毓秀,2002)。. 三、運動行為與健康的關係 身體活動量、體適能、健康狀態三者有密切及相互的影響關係,尤其是個人生 活方式中規律運動與否,對健康體能與健康狀態更有直接之影響(方進隆,1993; 黃永任,1998;林貴福,2000;林麗鳳,2004) 。因身體活動量不足,導致的健康問 題,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下背痛、大腸癌等等(林正常等, 2002;林麗鳳,2004;Ferrine & Ferrini, 1989)至今也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視。 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圖形(圖 2-1)來表示,可更明白身體活動不論是職業工作或 是休閒時間的運動,與體適能和健康三者之間彼此皆有相關且相互影響。身體活動 量愈好,體適能愈佳,健康狀況則愈好。反之,若一人之體適能(包括健康體能) 愈差,身體活動之能力或活動量也會愈差,健康狀況也相對的不好,也愈容易罹患 疾病(方進隆,1992).

(23) 14. 身體活動 ‧ 工作. 體 適 能. ‧ 疾病 (含健康體能). ‧ 休閒. 圖 2-1. 健康狀況. ‧ 死亡率. 身體活動、體適能和健康狀況三者之間具有交互作用之密切關係圖. 資料來源:”規律運動與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方進隆,1992, 中華體育季刊, 5(4),1-7 頁。. 美國健康與人類科學部(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ciences)在 1996 年 7 月 11 日發表一篇「身體活動和健康」 (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的報告後,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好處,廣為國際間認可與接受 (高毓秀,2002)。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 1997 年 1 月及 2 月的健康及體適能雙月刊 內提及,運動對人類有十大好處:健康方面是改善生活素質與睡眠素質,生理方面 是防止部份癌症發生與減低患上冠心病及高血壓的機會,心理方面可減慢老化現象 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固醇,情緒方面可消減情緒低落與減低精神壓力憂慮,心理方 面可增強自我形象,思想方面可促進思想靈活及頭腦清晰。 運動與健康之間的關係,近年來己陸續被許多研究所證實。研究指出,增加運 動可以降低總死亡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及死亡率、降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 尿病的發生率、結腸癌發生率;持久性的運動可以減低肥胖、骨質疏鬆、關節炎的 發生率及預防老年人的身體功能退化。除此,運動也可進一步幫助一些心血管疾病 的危險因子,提升有關的健康狀態,如心肺功能、血壓、血清膽固醇、體脂肪比率 及胰島素的感受性(莊茹潔,2002)。 另外許多研究指出健康體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但與社經地位成正相 關;事實上,年齡和社經地位的不同的確會有不一樣的運動型態以致有健康體能分 佈上的不同,其他屬於內生性的、較無法改變的因素也會影響健康體能,如年齡的 增長、基因、或荷爾蒙分泌等生理性的變化(莊茹潔,2002;Shephard & Bouchard, 1995)。.

(24) 15. 李碧霞(2001)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所提出的規律運動或身體活動的益處彙整 如表 2-2: 表 2-2. 規律運動或身體活動的益處一覽表. 1.增加心肺功能 (1)增加最大攝氧 (2)降低次大運動之心肌耗氧 (3)增加乳酸閾值 (4)骨骼肌肉微血管密度增加 (5)降低次大運動之心跳率與血壓 (6)增加運動出現疾病徵兆之閾值 2.減少冠狀動脈病危險因子 (1)降低安靜時收縮壓與舒張壓 (2)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清三酸甘油脂 (3)減少體脂肪、腹部脂肪 (4)減少胰島素需求量、改善葡萄糖耐受力 3.降低罹病率和死亡率 (1)較高的身體活動量與較低冠狀動脈死亡率有關聯 (2)較高的身體活動量與較低的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大腸癌、第二型糖 尿病發生率有關聯 (3)從多項研究顯示心肌梗塞的病人加入運動的復健訓練後,心血管疾病和所有 的死亡原因的死亡率降低 4.其他相關效益 (1)減低焦慮與憂鬱 (2)增進安適感 (3)增進工作、娛樂與運動的能力 資料來源:”中老年人運動階段、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 以臺北市中山區居民為例 ”。李碧 霞,2001,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頁 30。.

(25) 16. Sallis 與 Owen(1998)綜合了三百多篇目前相關的文獻,將身體活動與健康的 關係整理如下(表 2-3)引自(黃婉茹,2003)。. 表 2-3. 身體活動與健康的關係表. 對健康的影響. 相關性. 增加壽命. 相當多文獻證明有顯著正相關. 心血管疾病. 相當多文獻證明有顯著負相關.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HDL). 中度正相關.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LDL). 沒有相關. 血壓. 中度負相關. 身體脂肪(body fat). 中度負相關. 中心體脂肪(Central body fat). 中度負相關.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相當多文獻證明有顯著負相關. 胰島素敏感性. 中度正相關. 大腸癌. 中度負相關. 乳癌. 有輕微負相關. 骨密度. 中度正相關. 老年人日常生活照護活動. 中度正相關. 骨質疏鬆症. 有輕微負相關. 免疫功能. 中度正相關. 資料來源:”應用跨理論模式於職場女性運動行為之研究-以行政院及其所屬主管機關女性公務人員 為例”。黃婉茹,2003,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頁 14。. 各種運動行為對健康的影響都不一定,那什麼樣的的運動可以提升健康體能 呢?卓俊辰(1996)提出,民眾應依據所欲強化的部份而選擇運動項目,如:有助 於心肺力提升的運動,有籃球、有氧舞蹈、騎腳踏車、慢跑及游泳等;欲提升肌肉 力量則可以擇登山、游泳、重量訓練等項;欲加強柔軟度可以選擇伸展操、瑜珈等 運動;而有氧舞蹈、騎腳踏車、慢跑、游泳、快走等運動則可以改善體內脂肪的分 佈狀況。.

(26) 17. 四、個人背景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以下分別就年齡、婚姻狀況、自覺健康狀況、自覺睡眠品質等因素加以探討。 (一)年齡: 國外很多調查研究發現,人們從事運動的情形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有減少的 現象,最明顯的下降是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而國內姜逸群,呂槃、江永盛與 黃雅文(1988)的調查發現,不論男、女性,均以 60 歲以上者,較常從事規 律運動;而以 30-39 歲者,最不常運動,其次是 40-49 者。林瑞雄(1991)針 對國民的健康調查研究指出,以 65 歲以上與 15-24 歲最常從規律運動,各佔 36.3%;而 25-44 歲年齡層從事規律運的比率最低,只冇 29.2%。張彩秀與姜逸 群(1995)研究發現,40 歲以上的國人年齡愈大,從事規律運動比率愈高,而 40-49 歲的人是各年齡層中最低的。鍾東蓉(2000)針對高中導師所做的研究, 發現年齡愈大從事規律運動比率愈高。陳真美(2001)僅針對職業婦女所做的 研究,發現女性年齡與規律運動行為無關,但與總運動量有顯著相關,亦即年 齡愈大者,其運動量愈多。由以上種種顯示,成人規律運動行為可能會因為成 年早期而逐漸下降,直至中老年而逐漸上升,但尚未有完全一致之結論。 (二)婚姻狀況: 未婚者參與體能活動或激烈活動多於已婚者(李碧霞,2000;Verhoef & Love, 1992; Myers, Weigel & Holliday, 1989; Sternfeld, Ainworth, & Quesenberry, 1999) 。國內張彩秀與姜逸群(1995)研究發現,未婚者從事規律運動的比率, 高於離婚、分居、鰥寡以及已婚者。而李蘭等人(1995)對臺灣地區成人健康 行為的研究也指出,婚姻狀況是「從不運動」的相關因素之一,其中離婚、分 居或鰥寡者的不運動行為是未婚者的 1.9 倍。所以未婚者從事身體活動或規律 運動行為均高於已婚者。 (三)自覺健康狀況: 張彩秀(1992)發現從事規律性運動者,自覺健康程度高於無規律運動者。 郭曉文(2000)發現學童母親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從事規律運動比率愈高。 鍾東蓉(2000)發現知覺健康狀態愈好者,從事規律運動的比率較高,且總運 動量較高。高毓秀與黃奕清(2000)的研究發現知覺健康狀態愈好者,其參與 運動愈多。但亦有研究證實,自覺健康狀況與規律運動習慣並無顯著相關(潘.

(27) 18. 美玉,1996)。或是發現愈健康者,愈不運動(李蘭等,1995)。所以自覺健康 狀況與運動行為間的相關性尚未定論,有待進一步的探討證實。 (四)自覺睡眠品質: 林思靜(2007)發現從事規律運動者,對改善睡眠狀況是扮演重要的角色。 江建寬(2007)發現主觀睡眠品質在運動習慣上有顯著相關。雷啟文(2003) 發現中年婦女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其睡眠品質較佳。蔡詠琪(2005)研究發現 是否有規律運動習慣對與目前的睡眠品質還是有顯著的影響力。林嘉玲(2000) 研究顯示生活習慣中的運動頻率與睡眠品質呈顯著相關,研究發現每週運動三 次以上者,其睡眠品質優於沒有運動習慣者,顯示有運動習慣者有較佳的睡眠 品質。但亦有研究證實,不同身體活動量對整體睡眠品質並無顯著的差異(李 筱萱,2007)。所以自覺睡眠品質與運動行為間的相關性尚未定論,有待進一 步的探討證實。. 五、飲食習慣 均衡的飲食是促進人類健康很重要的一環。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於個人的健 康,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人類的飲食消費型態亦發生變化,越趨於快速、便利、 精緻,但卻帶來多油、多脂、多鹽、少纖維的飲食狀況,根據農委會的食物平衡表 所計算之「每人每日營養可供攝取量」可以發現,近十五年間國人由食物中可獲得 的熱量成長了近兩成,其中三大熱量營養素的可供攝取量又以脂肪增加最快(行政 院農委會,2000) 。許多慢性病的形成,是天生的基因因子與後天暴露的環境因子交 互作用的結果,然其中 30%-40%的預防工作可以透過飲食調整、規律運動及維持適 當的體重積極開始。衛生署(2006)前十大死因中,與飲食狀況有關的疾病就有: 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腎炎、腎徵候群 及腎性病變、高血壓性疾病等,就佔了七項。而為建立民眾健康的飲食習慣,行政 院衛生署食品衛生處(2009)公佈的國民飲食指標,提到八項健康飲食計畫:(一) 維持理想體重(二)均衡攝食各類食物(三)三餐以五穀為主食(四)儘量選用高 纖維的食物(五)少油、油鹽、少糖的飲食原則(六)多攝取鈣質豐富的食物(七) 多喝白開水(八)飲酒要節制。期能為國人建立良好的飲食指標,達到更好的飲食 習慣乃至更好的健康狀況。.

(28) 19. 近來更新的飲食指引,更將健康的生活型態融入指引中,且強調體能的重要性。 美國農業局 (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以及美國人類健康衛生單位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在 2005 年發表了美國人的飲食指引, 其聲明乃是根據強而有力的科學證實,強調透過營養的食物選擇、適當熱量攝取的 控制以及維持規律的運動可以促進健康以及減低慢性疾病之危險性。所以對一般人 來說, 「均衡的營養」和「適度的運動」是維持身體健康的二大要素,而兩者緊密的 配合以及正確的指引才會讓我們的健康更進一步(黃孟娟,2007)。. 六、運動感受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黃金柱(2002)提出,運動感受是指研究對象從事運動行為時,所感受到的樂 趣也是支持研究對象持續運動的重要因素之一。Scanlan 與 Lethwait (1986) 也提出 運動感受是指,個體對於採取運動行為可獲得一種正向的運動經驗感受。俞素華 (2007)也描述當研究對象察覺運動的利益,若再加上個人感興趣的運動時,會增 加運動的參與率。另也有學者認為運動感受在參與身體活動方面,扮演了相當重要 的角色,雖然目前對於運動感受的定義並不是很明確,但是它在運動方面所佔的重 要性是被肯定的(陳真美,2001) 。另有國外學者以質性的方法去探討歐洲婦(35-50 歲)在從事運動時所感到的促進因子及障礙因子,運動感受是促進因子其中的一個 變項,多位研究對象表示她們在運動中享受樂趣,其中一個說到”我喜歡運動是因為 我能享受到運動的結果;我運動是因為它能使我變得更好;假如我沒有運動我將感 到不舒服”(陳真美,2001)。. 根據多項研究顯示,運動感受與運動行為及總運動量有顯著的正相關,以下就 近年來國內運動感受之研究作綜合整理(參見表 2-4)。.

(29) 20. 表 2-4. 國內運動感受對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表(續下頁). 研究者 鍾東蓉. 年代 2000. 研究對象 台北市立高中導師. 研究結果 規律運動行為與運動感受 有顯著正相關. 郭曉文. 2000. 台北市明湖國小八十七. 規律運動情形與運動感受. 學年度第二學期全體在. 呈現顯著正相關. 學學生之母親 李思招. 陳真美. 2000. 2001. 台北護理學院二技、四技 規律運動與運動感受呈現 護理科系學生. 正相關. 台北市-某銀行女性行員. 運動感受為總運動量之顯 著預測因子. 蔡佳宏. 2002. 臺北市中山區長青學苑. 運動感受與運動階段兩者. 第十九屆秋季班全體學. 間存有顯著正相關. 員 劉俐蓉. 2003. 台北市立士林國中九十. 運動感受為身體活動量重. 一學年度第一學期,一、 要的預測變項 二、三年級全體在學學生 呂淑美. 何佩玲. 2004. 2004. 國立宜蘭大學大一、大二 規律運動比率及每週的運 全體學生. 動量較高,運動感受愈高. 臺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 運動享樂感與運動行為改 變階段呈顯著正向關係. 林麗鳳. 2004. 中部某技術學院,九十二 運動改變方法和運動感受 學年度入學之四技一年 級新生. 有顯著地增加.

(30) 21. 表 2-4. 國內運動感受對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表(續). 研究者 張淑華. 年代 2007. 研究對象 台北縣某技術學院. 研究結果 運動行為階段改變與運動 感受有顯著差異性. 俞素華. 溫密欣. 2007. 2008. 台北縣某技術學院四技. 規律運動行為與運動感受. 學生. 呈現正相關. 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 運動感受與課後規律運動. 就讀於高雄縣某國中. 行為呈正相關. 一、二、三年級之學生.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七、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人類是社會動物,習慣於群聚並一起行動,人們有 70%以上的時間是和別人一 起活動的,所以才會有社會的產生,又因生產與謀生的不同而產生各種不同的社會 結構。但在這些不同社會結構中的人們被提及,為了什麼原因而參與最喜愛的運動 時,有較多的機會與朋友共處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社會支持,一般是指來自於父母、配偶、親人、同儕或社會大眾等的精神、物 質的支持。Caplan (1974)認為社會支持是指「個人在團體中,做任何行動時,從正 式或非正式關係中,所獲得的情緒上、知覺上及物質上的支持」 。Norbek(1981)亦指 出「當個人主觀認為或感受到有支持特性時,方可稱為社會支持」 。而運動社會支持, 即是將社會持的標的應用於運動行為上,且必須由當事者主觀的衡量(戴良全, 2002;Tolsdorf, 1976) 。另外在許多研究中獲知,家人的運動社會支持與同儕的運動 社會支持愈高,從事自我規律運動行為的情形也就愈多(牛玉珍,1997;龍炳峰, 2000;Sallis, Hovell, & Hofstetter, 1992)。.

(31) 22. House, Robbin,與 Metzner(1982)將支持行為分為四種類型: (一)情緒支持:包括自尊、情感、信任、關心及傾聽。 (二)評估支持:包括肯定、回饋及社會性比較。 (三)訊息支持:包括建議、指導、提供訊息。 (四)工具支持:包括金錢和設備。. 學者 Forster(1989)認為社會支持以兩種方式影響行為。第一以直接方式影響行 為,例如:經由鼓勵、提供訊息及增強物,來刺激個人進行和保持行為;第二間接 修正影響行為的中介因子。Rabinowitz, Melamed, kasan,與 Ribak (1993) 則提出社會 支持能夠提供個人執行某特殊行為的能力、信心和再保證。因此社會支持是決定個 人從事健康促進行為上的一個重要變項(戴良全,2002)。 李思招(2000)的研究將運動社會支持分為家人支持、老師支持及同儕支持三 個因素,結果同儕運動社會支持較家人及老師支持為高,其家人運動社會支持會因 其年級、打工之有無有所差異;陳芮淇(2001)將男女生的運動社會支持分為家人 支持及老師支持二個因素,結果女生所獲得的運動社會支持多於男生,一年級組的 運動社會支持得分顯著高於二年級組,不同居住狀況其運動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 戴良全(2002)將運動社會支持分為家人(父母、配偶)及朋友(含同事)支持二 個因素,其結果運動社會支持會因不同年齡、職務、婚姻狀況而有統計上的顯著差 異,運動行為與運動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 在運動支持層面上男性接受較多來自社會系統的鼓勵和支持,使得呈現男性比 女性在運動行為的表現成績較優越。針對國內九所大學 1027 名學生的研究報告中得 知,在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意願調查中,還是突顯出男性在參加運動社團、運動經 驗愉快者有較高的運動社會支持,而自覺有較高的運動社會支持者有著較佳的運動 行為表現(鍾志強,2000) 。以醒吾技術學院新生 374 人為研究對象,所獲結果有規 律運動習慣人數男生高於女生,而男生中父母是否鼓勵運動使其心肺耐力調查達顯 著水準(余瑩瑛,2002) 。陳美莉(2001)發現台大學生對自我安排運動時間而言, 男生有 42%認為目前運動時間足夠,而女生只有 32%,表現台灣大學學生中認為自 己的運動時間足夠的男生多於女生。.

(32) 23. 但我國吳國銑(1979)提出在台灣的運動員中,女性運動員較早且較易達到運 動成就,但對於家庭成員的重視和關心較為需要。以 691 位中壢市六所大型國小學 童的母親為研究對象,從結果獲知有較多社會支持的學童母親對於運動行為有關的 情意反應得分較高,反之獲得較少社會支持的母親則得分較低。另更提出,若是學 童母親的配偶、子女或是家人能共同從事運動,更能有助於提升母親對於運動行為 有關的反應情意(吳碧蓮,2002)。 女性在選擇運動前都會先考量較不需體力,與配合自我時間、場地及具彈性的 活動,以各相關政府單位及各行各業,若為發展女性健康運動應儘量以「團體健身 性運動」社團或俱樂部。讓女性在自我喜愛的運動項目上,充分享受運動的樂趣。 另在女性是否從事運動,在社會支持部份佔了非常大的影響因素。不管是家人、 配偶、子女甚至朋友及同事的支持,都能有效提升女性的運動行為。. 第二節. 女性運動行為. 一、 女性運動行為的現況 在台灣傳統父系社會中一直認為女人是屬於廚房和臥房二個地方的。古書中也 提出「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的觀念,但由於新世代的開始,女性意識抬頭,不再 受舊文化思緒所牽絆。女性不斷在社會及職場上發揮自己的所長,努力的爭取公平、 平等的權利與自由,更可從女性在各運動場上優異的成績表現獲得社會上的認同看 出。. 以行政院主計處(2001a)統計調查結果,台灣目前職業婦女有日益增加的情況, 但有規律運動行為的婦女卻不多。另外體委會委託研究案中,有台灣地區休閒運動 參與人口之調查報告,發現有規律參與休閒運動的民眾只佔 24.8%,另根據更多相 關研究顯示女性參與身體活動之比率又比男性低,且數據顯示大於 25%女性完全不 從事身體活動,並且有大於 60%成年女性未做到每天至少累計三十分鐘之適度強度 的身體活動之建議量(王秀華,2003) 。此種現象的確值得重視,且須呼籲各公司與 政府機關提倡運動性社團,以增加婦女參與運動的機會,進而增進同仁們的情誼與 健康。.

(33) 24. 運動對女性有那麼多益處,而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恆的規律運動呢?根據多項研 究顯示,國內婦女的規律運動情形並不佳,以下就近年來國內成年女性行為之研究 作綜合整理(參見表 2-5)。. 表 2-5. 國內成年女性運動行為現況表(續下頁).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女性 19.2%. 姜逸群等(1988) 黃雅文等(1991). 規律運動情形. 臺北縣 40 歲以上的居民. 男性 39.46% 女性 30.30%. 季瑋珠、符春美(1992). 社區民眾. 男性 47.9% 女性 32.2%. 陳滋茨(1992). 臺北市 35-50 歲國中女教師. 女性 29.3%. 吳慧玲(1996). 臨床護理人員. 女性 14.0%. 吳賢全(1996). 30-50 歲大同公司員工. 男性 42.01% 女性 30.77%. 蔡佳倫(1998). 台灣地區 30-59 歲成年人. 男性 35.8% 女性 34.7%. 郭曉文(2000). 學童母親. 女性 25.9%. 鍾東蓉(2000). 臺北市立高中導師. 男性 45.9% 女性 33.7%. 陳真美(2001). 北市某銀行女性行員. 女性 8.6%.

(34) 25. 表 2-5. 國內女性運動行為現況表(續). 研究者(年代). 研究對象. 規律運動情形. 許妮茜(2007). 屏東縣國小女教師. 女性 17.1%. 王牡秀(2008). 有參加登山活動健走之民眾. 男性 68.0% 女性 37.5%.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5 得知,國內女性的運動行為均較低於男性,而規律運動由 4%至 34% 不等,是會隨著研究族群及對規律運動行為的定義不同而異,但整體而言,均顯示 國內女性大多都過著無規律運動的生活型態。 根據國內學者統計(林瑞雄,1991;姜逸群等,1988;張彩秀、姜逸群,1995), 臺灣地區運動情形最低族群是 25-49 歲的人,這群人多半在職場工作。而臺灣目前 職業婦女有日益增加的情形(行政院主計處,2001a、2001b) ,但相對的運動情況卻 相當不理想,所以有必要多瞭解女性從業人員運動行為之相關因素,以促進女性的 健康。 若生理層面以運動保健之角度觀之,兩性所能獲得之效益相當,而對女性而言, 規律運動所帶旳效益中最重要的有兩種,一為骨質密度的增加與保留,二為對體脂 肪進行控制。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患骨質疏鬆症是四比一的比率,女性最大的骨質含 量比男性低,而停經後的骨質流失又比男性要多(謝秀芳、紀俊吉,2008) 。除了透 過飲食食補外,運動是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發生的重要關鍵。此外,女性體脂肪比 男性高出 40%,在正常的範圍內體脂肪有其重要之功用,然而女性在先天上基礎代 謝即低於男性,男性基礎代謝率約為每小時 38 大卡,女性約為每小時 35 大卡。顯 見脂肪對女性而言先天含量高而後天消耗少,相對的罹患因「肥胖」所引起之文明 病的機率即提高,而運動的介入乃為控制體重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果從心理層面來探討,近代研究中可得知生、心理間會互有影響,女性由於 生理結構使然,在心理上有幾個重要的轉變造成負面的心理與情緒的產生,例如: 經期、懷孕期、更年期等幾個時期,均會造成生理上的大幅轉變。以經期為例,女 性在青春期後至更年期前,每個月都必須經歷此一生理歷程,有部份人因為不喜歡 經期間的生理狀態而出現經期前緊張症,出現的症狀包括煩躁、精神緊張、失眠、.

(35) 26. 頭痛、浮腫、訓練上的不協調、動作不正確等(許樹淵、崔凌震,2004) ,換言之, 部分女性每個月都會受經期來臨的影響而導致情緒不佳甚至成為一個壓力源。研究 證實,運動對於情緒的改變具有相當顯著之效果,對女性一些特有的生理現象所引 起的情緒反應具有相當良好的助益(謝秀芳、紀俊吉,2008)。. 另外人類整個生命的歷程即不斷在進行社會化的適應,其中對於角色的學習是 其中重點之一,另有學者以日本女性為研究對象,發現可將其運動歷程分為六個階 段:第一階段 20-24 歲,為自我娛樂的運動參與期,第二階段 25-34 歲,為因孩子 而參與運動的時期,第三階段 35-44 歲,為運動參與的充實期,第四階段 45-49 歲, 為運動參與的下降期,第五階段 50-54 歲,運動參與的轉換期,第六階段 55 歲以上, 為維持自我健康的運動參與期。從此一分期中可發現女性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隨其 角色的轉變有不同的運動參與程度,而不同的生命階段均可從運動中建立不同的人 際結構與社會關係,並且從對運動的參與中瞭解運動的歷程,從而產生同理心,進 一步體會男性的文化與社會行為如企圖、競爭、團結合作、同儕支持等行為的產生 因素,有助於兩性間互動溝通。另一方面,盧俊宏(2005)指出運動對塑造品格的 影響,特別是競技運動強調公平競爭和運動員精神對於國民遵守規則的精神,和勝 不驕敗不餒的民主風範有很大的啟示作用(謝秀芳、紀俊吉,2008)。 綜合以上文獻,我們可得到一些結論,規律運動對女性而言,不但能增強體魄、 避免高血脂及高血壓外,同時還能預防骨質疏鬆症、結腸癌及乳癌等目前全球重視 且棘手的健康問題。. 國內外有多項研究特別針對女性運動行為與健康關係做深入探討,整理如表 2-6:.

(36) 27. 表 2-6. 女性運動行為與健康的關係表(續下頁). 研究者(年代) Kulpa, white, &. 研究對象 初次懷孕婦女. Visscher(1987). 研究結果 進行有氧性腳踏車與跑步運動,發 現從事規律運動組的分娩過程所 花的時間明顯短於非規律運動組. Vena et al.(1987). 死於癌症的職業婦女. 身體活動較多之職業婦女,死於結 腸癌與乳癌的比率較低,而直腸癌 與身體活動無關. Rice & fort(1991). 初次懷孕婦女. 從事規律運組的婦女認為自己生 產的努力辛苦程度比坐式生活型 態組低. Shimegi(1995). 文獻整理. 規律運動對停經後的婦女骨質保 持有正面作用. 李正美、許秀桃、. 大學女性教職員工. 李寧遠(1992) 楊亮梅(1993). 經過五週的水中有氧運動訓練,可 以改善體適能. 中年女性. 1.身體活動組受試者之高密度脂 蛋白濃度顯著高於身體活動量 低的人,血脂肪的測量無顯著差 異 2.有運動習慣之中年女性,其心肺 適能顯著高於無運動習慣者 3.心肺適能的維護促進,對中年女 性血脂肪有良好的影響. 劉立宇(1996). 年輕女性. 單一次步行運動可以短暫改善血 液中的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濃 度.

(37) 28. 表 2-6. 女性運動行為與健康的關係表(續). 研究者(年代) 吳貴琍(1998). 研究對象 停經後婦女. 研究結果 停經後婦女規律運動者的骨密度 較對照組為優,且比一般正常人年 輕 9-10 歲,故規律運動為原發性 骨質疏鬆症預防及治療極有效的 方法. 李彩華、方進隆. 臺北地區婦女. (1998) 吳貴琍(1999). 體能訓練對婦女增進體適能以增 加日常生活的能力有正面的助益. 停經前婦女. 長期規律運動對於提高停經前婦 女骨質密度具有顯著的功效. 黃文俊(1999). 16 歲高中女生. 坐式生活型態時間比較少的個 體,其肌力與心肺耐力明顯地優於 坐式生活型態時間多的個體. 張薰文(1999). 35 歲以上的居民. 身體總活動量與膽固醇之間的關 係較明顯,而女性的工作活動量與 高血壓盛行率呈顯著的相關,活動 度低者其危險性高者的 1.52 倍. 曲天尚(2003). 更年期婦女. 慢性疾病與身體活動量呈顯著的 相關,愈偏向有慢性疾病,相對中 重度身體活動量愈少. 林春豪、張少熙、. 宜蘭地區年滿 65 歲以 休閒運動涉入與身心健康有正相. 張良漢(2008). 上(含)之高齡婦女. 關存在. 葉清華(2009). 輕度與重度肥胖之女. 運動加上飲食控制課程介入,可有. 大學生. 效降低肥胖指標,亦可有效提升健 康體適能.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