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一上期末考歷史題庫(3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一上期末考歷史題庫(30)"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9 學年度期末考高一歷史題庫

以下所有題目請同學努力閱讀,佔期末考總分 30%左右

期末考題型選擇題 80%;素養導向題型 20%

請同學努力準備!!!

第四章題目

1. ( )某條約大意有:一、任何以非和平之手段,包括抵制及封鎖,來決定臺灣未來的 企圖,將被認為係對西太平洋的和平與安定之威脅,為美國所嚴重關切;二、當 臺灣人民的安全及社會制度、經濟受到威脅時,以及因而危害到美國的利益之 時,總統必須通知國會,決定對付這些危險所需採取的適當行動;三、美國總統 及國會,可依法定程序,獨立判斷臺灣的需要而決定防衛性物資及防衛性服務的 種類及數量。請問此條約簽訂的背景為何? (A)中共與美國建交 (B)韓戰爆發 (C)越戰爆發 (D)總統民選 解答 A 解析 從「當臺灣人民的安全及社會制度、經濟受到威脅時,以及因而危害到美國的利 益之時,總統必須通知國會,決定對付這些危險所需採取的適當行動」,可知美 國認為,除非臺灣的狀況危及美國或太平洋安全,才會展開軍事行動。這應該是 美國與中共建交後,與臺灣簽訂的《臺灣關係法》 2. ( )資料一:「他們仍然堅持臺灣人民是愛國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是由中國共產 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新高潮的一個環節。」 資料二:「臺灣同胞對國民黨血腥鎮壓的憤怒反彈,是臺灣同胞長期以來,不屈 不撓為民主自決奮鬥歷史的另一章節。」 資料三:「臺灣同胞一方面受到日本 51 年來馴服與分化的殖民地教育,另一方面 又聽信日人對中國政府惡意歪曲的宣傳,使臺胞輕視祖國的人民與軍隊。」 關於以上三則資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三段資料都在描述「三月學運」 (B)資料一可以看出中共亦參與此事件 (C)資料二為 民主人士對此事件的反省 (D)資料三為當時 在臺 日人對此事件的評論 解答 C 解析 三則資料都在討論二二八事件:資料一應是共產黨員的說法,共產黨並未參與此 事件;資料二應是肯定臺灣人勇敢對付強權;資料三應是國民政 府對此事件的解 讀,將臺灣的反動推託給日本的殖民化教育 3. ( )這起事件的導因是民眾懷疑投票所主任涉嫌舞弊,導致街頭群情激憤,焚燬警 局。這是臺灣第一次民眾以自發性集體行動公開抗議選舉舞弊。這個事件是 (A) 雷震事件 (B)中壢事件 (C)《美麗島》事件 (D)野百合學運 解答 B 解析 1977 年因桃園縣長選舉被懷疑國民黨舞弊,群眾自發性集體至中壢分局表達抗 議,並且火燒警車,最後重新投票、開票,整個情況才被控制下來 4. ( )某位領導人表示:「統一後,臺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 立性,可以實行同 大陸不同的制度。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臺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 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臺,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 臺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臺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臺灣留出名額。」請 問臺灣如何回應這位領導人? (A)反攻大陸 (B)三不政策 (C)李六條 (D)江八 點 解答 B

(2)

解析 這段文字敘述的是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 之前也提出過 「三通四 流」的要求,臺灣的蔣經國則提出「三不政策」作為回應,並聲明不放棄反攻大 陸 5.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為阻止共產勢力在東亞擴張,而從日本、南韓、臺灣到 菲律賓構築一條防線,其中之一的具體表現便是與各國簽訂雙邊條約。美國與臺 灣簽訂的條約對臺灣造成什麼影響? (A)確定臺、澎、東北歸還中華民國 (B) 確立日本投降後放棄對臺的主權 (C)美國在軍事及物資方面支援臺灣 (D)確立 中、美關係重建且打壓臺灣 解答 C 解析 此條約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韓戰的爆發,使美國視臺灣為防禦太平洋安全 的第一道防線,故派遣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並以此條約為根據,防衛臺灣不受共 產的侵略,提供許多民生物資資助臺灣,緩解臺灣的經濟困境 6. ( )教育部次長蔡清華曾表示希望在 2021 年達成軍訓教官全面退出校園的目標,不 過,外界對此事的看法仍十分兩極。而臺灣校園之所以設有教官,實有其特殊的 時空背景。此一特殊的時空背景是指 (A)1940 年代因對日戰事吃緊,國民政府需 訓練學生成為可徵用的戰力 (B)1950 年代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為了防止共產思想 滲透及管控校園內的情報與黨務工作 (C)1960 年代臺灣教育走向自由化,為免校 園學運層出不窮,特設教官監控與壓制 (D)1970 年代臺灣國際地位風雨飄搖,為 防止中共趁機軍事入侵,乃安排教官進入校園從事軍事訓練及思想教育 解答 B 解析 (A)1940 年代對日戰事期間,臺灣仍是日本殖民地,國民政府對臺灣尚無管轄權 (C)臺灣教育的自由化始於 1980 年代 (D)軍訓教官進入高中以上校園是在 1950 年代 7. ( )臺灣有一個年代被描述為:「一切都開始飄揚起來的時刻!」「活在歷史開門時 代乃是一種幸運,可見證開門之前的黑暗與恐懼,可看到門被撞開時的風起雲 湧!」根據你的了解,這是指哪一個年代? (A)1950 年代 (B)1960 年代 (C)1970 年代 (D)1980 年代 解答 D 解析 從題幹描述可知,這個時代嘗試各種方式打破傳統、打破權威,應為 1980 年代 解嚴前後,民眾開始展開各種訴求的社會運動,來挑戰政府的威權體制 8. ( )「自『祖國』來臨的大先生們,時常說我們奴化,當初我們很憤慨,不知道指什 麼為奴化。現在我們了解了,奉公守法,即是奴化,置禮義廉恥於度外,才能在 這個『祖國化』的社會裡生存。」關於上述資料的解讀,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祖國指的是日本 (B)資料出自「文學奉公會」 (C)祖國指的是中國 (D)引發 《美麗島》事件 解答 C 解析 這則資料是在諷刺中華民國政府在臺實施的「去日本化,行中國化」教育,日本 教會臺灣人奉公守法,卻被一群不知奉公守法的人視為奴化教育。這樣的不滿情 緒不斷累積,最後引發「二二八事件」 9. ( )某位退休將領在他的回憶錄裡提到一場戰事:「……遠在十餘海里之外的美國軍 艦,急遽向我發出問號:『你們還活著嗎?』未及回答,他們又來電報:『不必 回答,我已見到你們的反擊砲彈,長虹破空,落到彼岸,英雄朋友,引以為 榮。』」關於這次衝突,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這場衝突是亞洲著名的「韓 戰」 (B)美國對臺灣投入大量救援物資 (C)這場衝突爆發於金門島 (D)雙方最 後在美國的協調之下停戰 解答 C

(3)

解析 從「反擊砲彈」、「長虹破空」可知雙方在進行隔空炮擊,而當時又有美國軍艦 在此協防,可推知是 1958 年的「八二三炮戰」 10. ( )以下是某位總統的談話:「中華民國自 1912 年建國以來,一直是一個獨立之主 權國家,中華民國是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唯一真正的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是依據 《中華民國憲法》所產生的合法政府。中華民國的存在一向是一個國際的事實。 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及國際人格,不因任何國家承認中共偽政權而有所變更。美 國應當繼續承認並尊重中華民國的法律地位和國際人格。」請問這位總統是在什 麼樣的時代背景下談話? (A)國民政府播遷來臺 (B)韓戰爆發時 (C)中、美建 交後 (D)三通四流後 解答 C 解析 這個談話為蔣經國確認中共與美國建交後發表的聲明,表示臺灣是一個主權完整 的政府,這個事實不會因為美國承認了中共偽政府而改變 (B)韓戰爆發時,美 國並未與中共友好,臺灣也仍然在聯合國內 11. ( )臺灣總督長谷川清曾贈予新竹新埔褒忠義民廟的「盡忠 報國」匾額,左方原「昭 和 16 年初夏」的刻字中,「昭和」兩字 日後被刻意漆成底色,頗為模糊。此一現 象應如何解讀? (A)因二次大戰失敗,日本怪罪於當時的天皇,故將其名號剔除 (B)廟方因臺灣民眾憎恨日本殖民統治,故而順應民意將之漆除 (C)二次大戰 後,國民政府推動「去日本化」,故抹去日本天皇年號 (D)臺灣光復之初,為免 民眾混淆記年方式,故僅保留年份 解答 C 解析 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推動「去日本化、去殖民化」,刻意將留有日本年號的字 樣去除 12. ( )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期間,為加 強應變能力,制定哪一法源,授予總統如同日 本總督再現般的權利? (A)《檢肅匪諜條例》 (B)《戒嚴令》 (C)《動員戡亂 時期臨時條款》 (D)《總統副總統選舉法》 解答 C 解析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賦予總統對臺灣緊急動員軍事、物資的權力,且可連 選連任,如同日本總督般掌握臺灣軍事、行政大權 13. ( )某組織成立時,其組織委員在共同聲明中提到:「 (1)總統由全體臺灣人民直接選 舉產生;(2)全體中央民意代表由臺灣人民選出;(3)廢除《戒嚴令》;(4)釋放政治 犯;(5)廢除黨禁和報禁,保障言論自由。」請問此組織應與下列哪一組織有關? (A)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B)民主進步黨 (C)中國民主黨 (D)臺灣民眾黨 解答 B 解析 引自「臺灣民主黨建黨委員會」宣言(後改名為「民主進步黨海外組織」) 根 據文意判斷,該組織提出總統直選,應成立於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 (A)提出 32 條處理大綱,處理二二八事件,未討論總統選舉的問題 (B)民進黨成立時尚未 解嚴,且因戡亂使中央民代多未改選,故有可能提出解嚴及改選 (C)1950~ 1960 年為白色恐怖時期,實施嚴格的言論箝 制,當時的《自由中國》雜誌也未訴 求總統直選 (D)為日治時期蔣渭水組織的政黨 14. ( )吳濁流回憶某段時期的場景:「但那些軍人都背著傘,使我產生奇怪的感覺。其 中也有挑著鍋子、食器、以及被褥的。感覺非常奇怪,這就是陳軍長所屬的第七 十軍嗎?我壓抑著自己強烈的感情,自我解釋說,就是外表不好看。」請問吳濁 流是在回憶哪一段時期的場景? (A)皇民化運動 (B)國民政府接收臺灣 (C)國 軍遷臺 (D)二二八事件 解答 B 解析 這個場景是陳儀帶著第 70 路軍從基隆港登陸的情景,因為打了八年的抗 戰,裝 備難免不如臺灣人的預期

(4)

15. ( )資料一:此一事件為臺灣同胞對國民黨血腥鎮壓的憤怒反彈,是臺灣同胞長期以 來,不屈不撓為民主自決奮鬥歷史的另一章節 資料二:此一事件是臺灣民眾聽信日人對中國政府惡意歪曲的宣傳,使臺灣同胞 輕視祖國的人民和軍隊,加上臺灣的共產黨員和野心家造謠惑眾,造成他們的暴 亂行動 關於以上兩則資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兩則資料都在描述二二八事件的事 實 (B)資料一應為日本人對二二八事件的同情 (C)資料二應為在臺的美國人對 二二八事件的觀察 (D)資料一的敘述比較偏向臺人的感受,資料二為國民政府對 二二八事件的解讀 解答 D 解析 (A)兩則資料都是以個人想法評論二二八事件 (B)應為臺獨人士的言論,同情並 肯定臺灣的民主運動 (C)資料二明顯對日本和共產黨有敵意,認為此民變與兩 者有關,故應為國民政府的解讀 16. ( )民國年間一篇社論談到:「解救臺灣危機之道唯有『是什麼,就說什麼』。這個 原族看似簡單、自明,卻是極權與民主的分水嶺,也是科學與玄學的大界 線。……民主對極權的抗爭,科學對玄學的衝突都是為了這一條基準。……在一 切獨裁極權暴政盛行的地區都不能容許『是什麼,就 說什麼』的。」因此,「我 們要實現『是什麼,就說什麼』乃一件不簡單又需做很大奮鬥的事。……凡依據 這一基準而發的言論,不是受到迫害,就是根本發不出去。……然而,凡不從這 一基準出發的言論,只不過是受暴力支持的一堆廢話而已。」請問這篇社論應該 是在批評政府的哪一項政策? (A)《戒嚴令》 (B)《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C)《檢肅匪諜條例》 (D)白色恐怖 解答 A 解析 這篇社論可看出是在諷刺政府對於人民言論的打壓,知識分子看到什麼、想要說 真話,卻被政府迫害,這是頒布《戒嚴令》後,對於 人民言論自由造成的限制 (C)在言論、行動上明確反政府或是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偏向中共者,皆被視為匪 諜 (D)為《戒嚴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檢肅匪諜條例》三者綜 合形成的社會氛圍,而非政策 17. ( )「臺灣各地有許多『大陳新村』,住著許多被政府稱為『大陳義胞』的人。這些 人原本住在浙江沿海的大陳島上,後隨政府撤退來臺,安置在臺灣各處。」此事 件發生時,臺灣的兩岸政策為何? (A)漢賊不兩立 (B)彈性外交 (C)務實外交 (D)活路外交 解答 A 解析 1950 年代,國軍以大陳列島為基地,頻繁進攻浙江沿海島嶼。 1955 年 1 月,中 共發起一江山島戰役,國軍全數被殲滅,大陳列島岌岌可危, 2 月在美軍協助 下,國軍和居民撤出大陳列島,由政府安置在臺灣各處 18. ( )「如果將民主化比喻為政治體制的大手術,那麼手術是發生在蔣經國統治的時 代,儘管他是多麼不情願。在內部的挑戰和美國政府的壓力下,他也只能如此; 否則他的政權即使不因革命而死亡,也將陷入長期的紛亂和危機。其繼任者李登 輝的工作,即是在加護病房中處理手術後的併發症。」請問蔣經國與李登輝 分別 如何「治療」臺灣的民主? (A)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解嚴 (B)解嚴;廢除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C)國會改選;總統民選 (D)廢除《動員戡亂時期 臨時條款》;解嚴 解答 B 解析 (A)都是蔣經國的政績 (C)都是李登輝 (D)李登輝;蔣經國 19. ( )「野百合學運」、「非核家園」、「五二○農運」等社會運動,都是在哪一個事 件發生後才得以展開? (A)解除戒嚴 (B)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C) 總統直選 (D)政黨輪替

(5)

解答 A 解析 1989 年,野百合學運爆發; 2013 年,提倡非核家園; 1988 年,五二○農運爆 發。這些運動皆發生在 1987 年解嚴後,人民獲得集會、遊行自由,社會運動也 隨之蓬勃發展 20. ( )學者殷海光曾在《自由中國》雜誌裡發表過一篇社論:「在社會上、在各機構 中、甚至在學校裡,有一堵看不見但容易感覺出的牆,把人和人隔離起來。人和 人之間接觸時,把『安全』當做第一考慮。」關於以上內容,下列敘述何者正 確? (A)為了「保密防諜」,故學校建立高牆圍堵 (B)共產思想易影響學生, 故校園安全很重要 (C)因為二二八的清鄉,使大家避談政治自保 (D)政府的 「保密防諜」,使臺灣情感上疏離 解答 D 解析 政府遷臺後,在臺灣最常見的口號就是「保密防諜,人人有責」鼓勵大家告密, 使得臺灣人人自危,擔心如果在他人面前評論政府,一旦被告密,就會遭到逮 捕。這是二二八清鄉運動後,留給臺灣最大的後遺症,稱為「白色恐怖」 21. ( )某法律大致有如下的規定:「基隆、高雄、馬公三港外,其餘各港一律封鎖,基 隆、高雄兩港市,每日上午一時起至五時止為宵禁時間。嚴禁聚眾集會、罷工、 罷課及遊行請願等行動;嚴禁以文字標語或其他方法散布謠言。居民無論家居外 出,皆需隨身攜帶身分證,以備檢查,否則一律拘捕。造謠惑 眾、聚眾暴動、搶 劫財物、罷工罷市、鼓動學潮、破壞交通者處死刑。」請問這條法律最早在何時 頒布?何時結束? (A)1935,1992 (B)1945,1949 (C)1949,1987 (D)1947, 1990 解答 C 解析 文中規定明顯在限制人民的行動及言論自由,應是於 1949 年陳誠頒布的《戒嚴 令》。1987 年,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令》,並開放大陸探親 22. ( )1988 年的「520 農民運動」,可謂解嚴後最大規模的全國性農民運動,近 5000 名農民參加。農民向來被視為個性溫和甚少發 聲的階層,諸多歷史因素導致農民 群情激憤,請問下述何者為是? (A)戰後政府長期政治戒嚴所致 (B)耕者有其 田政策致土地零碎化 (C)發展工業過程大量汙染農區 (D)加入 GATT,常犧牲農 民利益 解答 D 解析 520 農民運動起於臺灣社會轉型,工業發展犧牲農民利益 (B)某些學者認為,臺 灣缺少大型企業係起於耕者有其田讓土地零碎化之故,但對佃農比較有利 (C) 早期工業發展汙染農村問題較不受重視 23. ( )1987 年,在臺北市中山堂外有群眾包圍,強調「法統不死,民主不生」,抗議萬 年國會,呼籲全面改選,要求「納稅百分之一百,要選百分之一百的國大代 表」。請問國大代表是依據什麼法令而幾乎不改選? (A)《戒嚴令》 (B)《動 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D)《中華民國憲法》 解答 B 解析 1947 年,蔣中正在中國召開「制憲國民大會」, 《憲法》公布後選出正副總統及 國大代表。但因國、共內戰爆發,國大代表與蔣中正播遷來臺,為因應戰爭而頒 布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給予國大代表因為戰亂而無法改選的權力,也 讓總統得以連選連任 24. ( )每年的 1 月 13 日是故總統蔣經國先生的逝世紀念日,他的一生影響臺灣歷史發 展頗巨。請問下列哪個事件在他總統任內實施,對臺灣有決定性的影響? (A)推 動「十大建設」 (B)解除《戒嚴令》 (C)進行「彈性外交」 (D)終止《動員戡 亂時期臨時條款》 解答 B

(6)

解析 1986 年,民主進步黨成立,蔣經國並未強制解散。1987 年,蔣經國宣告解除戒 嚴,並開放大陸探親,此舉無疑是臺灣民主史上的里程碑。此後,人民開始對政 府播遷來臺後的政治局勢進行各種挑戰,刺激三月學運的爆發,接著廢除《動員 戡亂臨時條款》、進行國會改選,各族群也發起各種社會運動。若沒有蔣經國的 解嚴的作為,臺灣的民主化將會停滯不前 25. ( )「在國是會議之後,□□總統以此為契機,打出新體制。為了勸退那些終身不必 改選的國大代表,他承諾以退職金加 18%的優惠存款利息,一一鄭重其事地懇 談,促請他們退職。在國民大會開會時,這些老國代之中,還有無法自己走路、 由擔架抬運出席的代表。」請問此場會議的召開是在發生何事之後? (A)雷震案 (B)美麗島事件 (C)野百合學運 (D)太陽花學運 解答 C 解析 1990 年臺灣爆發「三月學運」,許 多大專院校的學生聚集中正紀念堂,要求「廢 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國會全面改選」,當時李登輝允諾學生召開 「國是會議」。隔年,正式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國會改選 26. ( )政府本來鬆綁對臺籍分子的高壓,甚至出現拔擢臺籍菁英的現象,但在 1970 年 代末期開始又加強對黨外活動的監控,導致黨外人士只能加緊腳步,推動臺灣自 主與民主化的工作。請問造成 1970 年代出現兩種社會氛圍的原因為何? (A)韓 戰爆發、中美建交 (B)國共內戰、韓戰爆發 (C)中國要求三通四流、中美建交 (D)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 解答 C 解析 1979 年,中共與美國建交,鄧小平向臺灣提出「三通四流」,希望能夠「和平統 戰」;此外,政府為防兩岸軍事衝突再起,開始壓抑臺灣各項民主空間,使得臺 灣人不滿,走上街頭表示抗議 27. ( )某條約是美國與中華民國在 1954 年簽訂的正式國際條約,該條約是以軍事為基 礎,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等合作的多目標條約,至 1980 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 國建交後一年自動失效。請問此條約簽訂的 背景因素為何? (A)美、蘇冷戰 (B) 韓戰 (C)越戰 (D)兩伊戰爭 解答 B 解析 此條約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50 年韓戰爆發,美國擔心臺灣被中共解放, 進而危及太平洋安全,故派遣第七艦隊協防臺灣。 1954 年,為了穩定太平洋安 全,與臺灣根據此條約確立兩國的友好關係。直到 1980 年 1 月 1 日,此條約才 失效 28. ( )某報社論曾指出:「不少公務員常涉足都市中的舞場、茶館、酒樓和賭場,各機 關冗員太多,人民對公務員的印象欠佳。至於貪汙案件不僅出現在一般公務員, 連檢察官、法院院長,甚至教師都貪汙。而士兵不守法、乘車購物不給錢是常見 的事,甚至有公然搶劫者。不少貪汙超過千萬元以上。」請問這 最有可能是何時 何地的報紙? (A)1912 年,南京 (B)1928 年,上海 (C)1946 年,臺北 (D)1950 年,北京 解答 C 解析 (A)這時的南京為辛亥革命後的首都,新 政 府新氣象,應該鮮少貪汙腐化的現象 (B)1928 年,蔣中正北伐成功統一,將各地貪腐的軍閥收編中央,加上上海有外 國租界,不太可能出現上述景象 (C)1946 年國民政府剛接收臺灣,軍紀欠佳, 公務員多為外省族群,且裙帶關係嚴重,貪官汙吏到處可見 (D)1950 年北京正 在迎接新政府中共,毛澤東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 劃經濟前,已經開始實施「三反 五反運動」,目標是打擊貪官汙吏 29. ( )1957 年,這份雜誌刊出一篇社論〈反攻大陸問題〉,指出在短時間內反攻大陸的 可能性不大,希望當局不要有馬上回大陸的心理,以免許多政策都是過渡性質,

(7)

不求澈底、不求永久,因此主張「實事求是,持久漸進,實質反共」,被當局指 為「反攻無望論」。請問這份雜誌出版時,臺灣正值哪一個外交階段? (A)漢賊 不兩立 (B)彈性外交 (C)務實外交 (D)活路外交 解答 A 解析 這本雜誌是《自由中國》雜誌,指出:政府所有治臺政策都是 為了反攻大陸,容 易出現錯誤的治臺方針。發行人反倒認為,在臺灣發展民主政治,才是反共最正 確的道路。從時間點為 1957 年,以及政府具有濃厚的「反攻大陸」思維,可以 判斷應是政府播遷來臺後,與中共仍有多次軍事衝突的時期 30. ( )一篇報導指出:「對於讀國立編譯館版本長大的人而言,過去的教科書雖然流於 『八股』,但不似今日的課本精簡到令每個歷史人物成了上場 『打醬油』的龍 套。」文中指出現在「一綱多本」的亂象,請問國編版教科書為何被終止? (A) 因重視鄉土化及多元化教育 (B)因文言文寫作不符時代需求 (C)因解嚴導致出 版社蓬勃發展 (D)因國編版內容缺乏臺獨思想 解答 A 解析 1999 年,正式廢除國編版教科書的出版,改為統一課綱,由各家出版社可以根據 課綱各自表述,結束國編版時代僅有「一言堂」的現象。內容上從威權教育及一 黨教育,轉變為臺灣各族群的介紹,加入關懷臺灣的議題,不再只有中國化的教 育內容

第五章題目

1. ( )下列有關荷治時期在臺引入漢人的情形,何者正確? (A)在荷治之前從來沒有漢 人出現在原住民的村社 (B)東印度公司建立熱蘭遮城後,才願意僱用漢人 (C)原住民村 社歸服公司後,公司僱用漢人當社商 (D)多數在臺漢人的生計為農業,種植稻米與甘蔗 解答 D 解析 (A)在荷治之前,已有漢人住在原住民的村社中 (B)早在建造熱蘭遮城或其他工 事時,就曾大規模僱用漢人 (C)東印度公司能真正掌握或控制的村社並不多 2. ( )今日臺灣南部一帶有以 「營」或「鎮」為名的地方,例如新營、林鳳營、左營、 前鎮、左鎮等,這些地名的由來與下列何者有關? (A)這些地方是鄭成功為了解 決軍需問題而開墾的 (B)這些地方的開墾屬於「文武官田」 (C)這些地方原來 屬於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王田」 (D)這些地方的開墾人力多自大陸招募而來 解答 A 3. ( )濱田彌兵衛事件最後的處理方法是:「 1636 年,公司派遣特使,專程從巴達維亞 前往日本,獻青銅燭臺 796 斤給日本日光市的東照宮,表明向日方請罪,並要求 釋放原任臺灣第三任的長官奴易茲之子,日方同意後, 奴易茲之子才被救出日 本,並結束與日本之間長達 12 年的貿易糾紛。」根據以上敘述,下列選項何者正 確? (A)由時間推算,事件發生在臺灣荷治時代的末期 (B)可知公司與日本的 糾紛起因於銅礦開採的問題 (C)此行為顯示,荷蘭東印度公司具有自行外交權 (D)荷蘭因此取消東印度公司,改成自由貿易競爭 解答 C 解析 此時是荷治時代初期,東印度公司擁有自行外交的權利,且仍然主宰東亞貿易 4. ( )學者曾分析荷蘭在臺時的轉口貿易情形:「荷屬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各地設有許多 商館,臺灣商館在這些商館中位於居中的位置,因此扮演起轉口貿易的角色。當 時由臺灣輸至中國的主要商品有 甲 。由中國拿回來的有 乙 ,這些東西又 轉口到日本賣出。至於從巴達維亞運至中國買賣的香料所換取的 丙 ,則運回 巴達維亞或荷蘭本國。」甲、乙、丙分別為 (A)甲─米、糖、鹿皮;乙─生絲、 犀牛角、藥材;丙─陶瓷、黃金 (B)甲─生絲、犀牛角、藥材;乙─陶瓷、黃

(8)

金;丙─米、糖、鹿皮、生絲 (C)甲─陶瓷、黃金;乙─米、糖、鹿皮;丙─生 絲、犀牛角、藥材 (D)甲─米、糖、鹿皮;乙─陶瓷、黃金;丙─生絲、犀牛 角、藥材 解答 A 解析 荷蘭以臺灣為轉口貿易站,中國最重要的商品為絲織品與陶瓷器,臺灣主要是糖 與鹿皮。臺灣的米、糖、鹿皮輸出中國,所以甲為米、糖、鹿皮,從中國輸出的 則是乙──生絲與藥材。不過當時臺灣的米、糖、鹿皮也有部分輸出至日本。從 中國輸入的生絲、藥材與陶瓷,一部分轉售至日本換取白銀,另一部分的陶瓷運 回歐洲,故丙為陶瓷。1602~1682 年,荷蘭人平均每年從中國輸出 20 萬件瓷 器,其中絕大部分經由臺灣轉運。黃金則是以巴達維亞的香料輸入中國所換得 的,在當時歐洲的重商主義之下,貴重金屬多運回母國 5. ( )「1719 年(康熙 58 年),招募民眾拓墾東螺(今彰化),引濁水溪,建八堡 圳,灌溉半線(彰化),貢獻很大。」此為何人之事蹟? (A)施世榜 (B)王世 傑 (C)郭錫瑠 (D)張達京 解答 A 解析 施世榜興築八堡圳 6. ( )附圖為清治時期臺灣三大重要產業的出口值,其中丙於 1890 年左右大幅增加的 原因為何? (A)開始以臺灣茶品牌外銷 (B)蔗糖改良後的品種盛產 (C)賽璐珞(合成塑膠) 的製造 (D)火車運送提升出口能量 解答 C 解析 甲、乙、丙分別為茶、糖、 樟腦。19 世紀中葉發明賽璐珞,樟腦為製造賽璐珞的 重要原料,因此 19 世紀後期對賽璐珞的需求增加,使樟腦的出口值大增 7. ( )1691 年(康熙 30 年),來自大陸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的大陸移民,在臺灣會有怎 樣的遭遇? (A)到府城看到許多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B)沒有找到適當的工作只 好應募當兵 (C)只用自己的財產向政府申請墾照開墾 (D)和同鄉人合組墾號向 官府申請墾照 解答 D 解析 (A)1691 年(康熙 30 年)臺灣尚未開港通商,因此他到臺南(府城)不會看到許 多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B)臺灣當時的兵是從中國內地抽調而來的 (C)當時漢人 移民以拓墾臺灣西部為主,後山地區如臺東、花蓮等地,需要合股開墾,不可以 使用自己的財產 8. ( )大稻埕地區的著名買辦商人李春生曾經建議合作夥伴──寶順洋行──的英國商 人陶德投資某項農產品:「臺灣地區土質良好,而且渡臺限令已經相當寬鬆,招 募福建熟練的工人來臺,不論移種、加工絕對不是問題,而且我們還能藉此掌握 品質。更重要的是,臺灣已經開港,我們還能直接把產品銷往英國及美國!」這 邊提到的「產品」應該是 (A)茶葉 (B)蔗糖 (C)稻米 (D)樟腦 解答 A

(9)

解析 題幹的關鍵字有李春生、陶德,也提到是臺灣開港之後才開始種植的新作物,選 項中只有茶葉符合 (B)(C)蔗糖與稻米早已流行多年,並不需要招募熟練的技術 工人 (D)樟腦取自臺灣野生樟樹,與種植無關 9. ( )以下哪一縣市最不會找到「郊商」的活動紀錄? (A)臺南 (B)鹿港 (C)萬華 (D)臺東 解答 D 10. ( )寺廟的興起與支持組織的發展關係密切。學者發現,臺南三郊水仙宮重修的次數 在 18 世紀有四次,19 世紀僅有兩次,20 世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只剩一次。 學者引用此種修建趨勢,可以說明以下何種狀況? (A)新宗教的競爭日趨激烈 (B)郊商組織逐漸轉型成功 (C)貿易型態及商品的改變 (D)傳統民俗信仰日趨衰 弱 解答 C 解析 因為貿易型態轉變,加上清治晚期,出口重要物資茶與樟腦的產地都在北部,臺 南地區的郊商開始衰弱,影響力也隨之下降 11. ( )1709 年(康熙 48 年),陳賴章墾號向官方請求發給墾照,准許他們開墾大佳臘 地區,請問墾照上面的關防印章應該是以下哪一單位的? (A)淡水廳 (B)彰化 縣 (C)諸羅縣 (D)臺灣府 解答 C 解析 1721 年朱一貴事件後,臺灣才增設彰化縣與淡水廳( 1721 年建「淡水分防 廳」,1731 年才改為淡水廳),故 1709 年陳賴章墾號向官方請求發給墾照時, 此官府當是諸羅縣 12. ( )關於某時期的東亞局勢有以下資料: 資料一:在理論上,與日本的官方關係被限定在浙江沿海的寧波港進行,與菲律 賓的交往限於福州,與印尼的往來則限於廣州。此外,在貢使的頻率和規模方面 還有限制,例如,日本使團每十年不得超過一次,共兩艘船,每船不超過三百 人。 資料二:此時日本處於割據狀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很多 到中國來冒充使者 的日本人沒有得到日本政府的許可,外交活動結束後,他們就滯留在中國沿海搶 劫或進行走私貿易。 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兩段資料? (A)資料一可知為日本對中國進行朝貢貿易 (B) 資料二的活動應至豐臣秀吉統一後禁止 (C)由兩則資料可知當時應屬於清中葉以 後 (D)由兩則資料可知當時臺灣為日本所占領 解答 A 解析 明朝初年,因為朝貢貿易厚往薄來,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來賺取好處。此時 日本處於割據時期,從 1467 年起進入戰國時代,直到 1603 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戶 幕府為止 (B)應為德川家康 (C)應為明朝 (D)當時臺灣仍為國際競爭時期 13. ( )19 世紀臺灣開港之後的海關報告書中,提到某種商品因為被民眾認為能「提神, 有助紓緩疼痛症狀,並能強身,讓身體能對抗瘴癘之氣」,於是被大量從海外輸 入。這項商品應該是 (A)鴉片 (B)紅茶 (C)白糖 (D)樟腦 解答 A 解析 茶、糖與樟腦是臺灣開港後輸出的重要商品,而鴉片則是「輸入」商品的最大宗 14. ( )某一紀錄片拍攝臺灣某地宗祠,裡面供奉著開臺祖,旁邊有伯公廟;稍後拍攝團 隊前往鎮上老街的百年老茶廠品茶,並購買 由鎮上木雕師傅用本地樟木雕刻的佛 像。此地最有可能在 (A)屏東 (B)彰化 (C)苗栗 (D)宜蘭 解答 C 解析 題幹中的「開臺祖宗祠」是開港後興起的社會 型態、「伯公」是客家人對土地公 的愛稱,且由鎮上特產可知此地特產有茶與樟腦,故知是「新興市鎮」 (A)屏

(10)

東並非樟腦與茶的產地 (B)彰化的客家族群並不顯著 (C)苗栗興起與茶、樟腦 有關 (D)宜蘭因交通不便,要到日治時期發展才較興盛 15. ( )鄭經率軍參加中國三藩之亂前,偶聞某國軍器精良,特別是火槍、火砲的部分; 再加上該國與鄭氏宿敵荷蘭人早有糾紛,於是向該國探詢合作的可能。而該國因 在亞洲基礎不足,亦欲藉此插足臺灣,發展該國在東亞的市場,於是提供了幾組 精銳的砲兵隊協助鄭經出兵中國。「某國」最有可能是 (A)英國 (B)日本 (C) 西班牙 (D)葡萄牙 解答 A 解析 鄭經掌權後招商各國,其中英國因為與荷蘭正進行英荷戰爭,因此率先回應,雙 方簽訂通商條約 16. ( )一份 14 世紀末的政府文獻指出:凡是擅造三桅以上大船,帶違禁貨物下海,前 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或嚮導劫掠良民者,按律令處斬,梟首示 眾,全家發邊衛充軍。此外,更撤銷了泉州、明州、廣州等三處自唐朝起就存在 的市舶司。這份文獻說明了中國政府的哪項政策? (A)強調中國朝貢體系與華夷 一家理念 (B)避免市舶司造成洋商船隻絡繹不絕 (C)防範沿海居民與鄭氏海商 集團合作 (D)消滅反叛勢力與打擊海盜走私集團 解答 D 解析 根據題幹敘述,「此時( 14 世紀)為明朝初年」、「明朝禁止造大船,也禁止人 民出海買賣,潛通海賊」、「取消市舶司制度」,可知此為明朝初年的海禁政 策。由於不少漢人與日本浪人組成武裝倭寇,侵擾中國沿岸地區,而曾割據江 南 沿海州縣的張士誠和方國珍,自被朱元璋擊敗後,其部下也亡命海上,勾結日本 浪人,侵擾山東、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故明朝實施海禁,以消滅反叛勢力與 打擊海盜走私 (A)明朝海禁並無華夷一家之用意 (B)為清朝海禁的用意 (C)為 清朝海禁的用意 17. ( )臺灣史上曾有一場「綠色革命」,澈底改變臺灣西部地區的農業景觀:原本的看 天田從此變成穩定收穫的水田,臺灣也因為雨量分布的差異而形成「北稻南糖」 的狀態。這場「綠色革命」的發生時間應該是臺灣史上的哪一時期? (A)荷治時 期 (B)鄭氏王朝 (C)大清帝國 (D)中華民國 解答 C 解析 從題幹中的雨量、水田等關鍵字,可推知「綠色革命」顯然與「水利」最為相 關,這是清治時期土地開發的主要特色 18. ( )17 世紀荷蘭人在臺灣殖民以及稍後鄭成功在臺灣厲行屯墾之時,積極發展某一產 業。18 世紀初期,該物產的年產量達一萬八千公噸,大部分作為外銷之用。清治 後期,因安平與打狗開闢為商埠,對外的銷售量更是增加,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因 國外的機械化生產競爭而衰退。此物產是 (A)稻米 (B)蔗糖 (C)茶葉 (D)樟腦 解答 B 解析 1860 年臺灣開港之後,茶葉、蔗糖、樟腦成為臺灣重要的對外貿易物產。蔗糖多 數從安平、打狗出港;茶葉、樟腦因產地以北部山區為主,故多數從滬尾(淡 水)出港 19. ( )清治時期臺灣與中國大陸貿易關係是屬區域分工型態,下列何者 不是大陸進口至 臺灣的主要產品? (A)紡織品 (B)藥材 (C)日用品 (D)蔗糖 解答 D 解析 蔗糖是臺灣輸出大陸的產品 20. ( )16、17 世紀,荷蘭統治之下的臺灣與日本的貿易量突然增加,以下對於貿易品項 以及事件的描述,何者正確? (A)硫磺,因為日本戰國時代火器使用大增 (B) 砂糖,日本國內和平,對甜食消費增加 (C)鹿皮,日本軍人大增,需製作更多盔 甲 (D)樟木,因為日本戰亂死者太多需要棺材

(11)

解答 C 解析 當時日本係戰國時代,因此急需大量鹿皮製作盔甲 21. ( )清朝時期有一文人寫到:「蓋自紅夷至臺,就中土之遺民,今之耕田輸租,以受 種十畝之田為一甲,分別上、中、下則徵粟,其陂塘修築之費,耕牛、農具、種 籽,皆紅夷資給,故曰『王田』。亦猶中土之人,受田耕種而納租於田主之義, 非民自世其業,而按畝輸稅也。」我們應如何理解這段資料? (A)描述該政府有 組織地招徠漢人開墾大片農田 (B)描述透過包稅制度漢人得以壟斷部落貿易權 (C)由資料可知,應指鄭成功領漢人入臺之經過 (D)由資料可知,應為荷蘭人管 理原住民之政策 解答 A 解析 由題幹「就中土之遺民,今之耕田輸租,以受種十畝之田為一甲,分別上、中、 下則徵粟,其陂塘修築之費,耕牛、農具、種籽,皆紅夷資給」可知,是指荷蘭 人招徠漢人之經過。荷蘭人提供修築水利費用、牛隻、農具等,有系統地招徠漢 人 (B)和原住民部落貿易權無關 (C)應為荷蘭人 (D)與原住民管理政策無關 22. ( )某生在讀一本關於臺灣某一時期貿易的書時,看到一幅轉口貿易圖如附圖,請問 這本書是在談哪一時期的臺灣貿易? (A)17 世紀 (B)18 世紀 (C)19 世紀 (D)20 世紀 解答 A 解析 荷蘭以臺灣為轉口站,進行 與明帝國、日本、巴達維亞 之間的轉口貿易,而荷蘭 統治臺灣為 17 世紀 23. ( )這個港口在荷治時期、鄭氏時期因為鄰近外貿中心而興起。 1683 年,清帝國領有 臺灣後,此處因為舊港口淤積,成為臺灣對外唯一的「正口」。所有來往中國、 日本、南洋的船隻均須取道此地,當時臺灣盛產蔗糖,商 船運載出入,也多經此 地輸往日本、呂宋諸國。這個重要的港口為 (A)滬尾 (B)艋舺 (C)鹿港 (D)安 平 解答 D 解析 安平港自荷治至清治初期都是重要的對外貿易通道,特別是鹿耳門淤塞之後 24. ( )有一本書這樣寫著:「 17 世紀是歐洲向全球擴張的重要階段,並逐漸形成全球的 經濟網絡。16 世紀時西班牙將新大陸的白銀不斷地運來亞洲,購買亞洲商品,例 如中國的絲綢、茶葉與瓷器,以及日本的工藝品、南洋的各種香料。中國與日本 也因為大量白銀流入,而有了長期的經濟繁榮。」根據以上敘述,我們可以如 何 理解? (A)因海外貿易造成中國人口大量外移,帝國勢力因而衰頹 (B)此時期 中國因海禁政策,中國官方並未主動參與此盛事 (C)此時日本全面開放通商,乃 是明治維新實施西化的基礎 (D)西、荷分別占領臺灣,使得臺灣邁入西化近代化 的階段 解答 B 解析 (A)由於南美洲新作物(玉米、甘藷、馬鈴薯)的傳入,減輕了人口壓力 (C)日 本實施鎖國政策 (D)臺灣「近代化」應為清治後期,劉銘傳治理臺灣時才展開 25. ( )1860 年代以後,臺灣政治經濟重心逐漸由南部轉移至北部,其主要原因為何? (A)南部因糖價下跌,經濟蕭條,造成人口往臺北移動 (B)南部多颱風與地層下

(12)

陷,天災頻傳,迫使人口外移 (C)北部移民來源複雜,經常發生變亂,必須駐兵 鎮壓 (D)北部發展茶與樟腦,山區大舉開發,經濟發展快速 解答 D 解析 臺灣開港通商後,北部山區生產的茶與樟腦,成為臺灣經濟出口與稅收的主要來 源,連帶使得北部地區的政經地位提高 26. ( )明朝末年,中國沿海的一份人力廣告寫著:「招募農民,本公司有王田百甲,凡 願意前往開墾者,本公司提供土地、農具與種子,三兩黃金與耕牛一頭,與先前 顏思齊的條件相同。」這則廣告應該是鼓勵前往哪裡墾荒? (A)香港 (B)日本 (C)印度 (D)臺灣 解答 D 解析 從題幹 敘述中的「王田」、「耕牛」、「顏思齊」等關鍵字,可以綜合判斷這是 荷蘭人的召募廣告,而當時荷蘭人的據點是臺灣 27. ( )臺灣的土地開墾基本上以今臺南為中心,分向南北拓墾,下列哪一地區是臺灣開 發史上最晚開發的地方? (A)嘉南平原 (B)彰化平原 (C)臺北盆地 (D)宜蘭平 原 解答 D 28. ( )臺灣史上曾有一場「綠色革命」,澈底改變臺灣西部 地區的農業景觀:原本的看 天田從此變成穩定收穫的水田,臺灣也因為雨量分布的差異而形成「北稻南糖」 的狀態。這場「綠色革命」的最重要推手是 (A)農藥 (B)田制 (C)水圳 (D)肥 料 解答 C 解析 從題幹中的雨量、水田等關鍵字,可推知「綠色革命」顯然與「水利」最為相 關,這是清治時期土地開發的主要特色 29. ( )清治中期,臺灣漢人為獲得某種經濟利益,必須深入山區,經常引發與原住民族 的衝突。此種經濟利益主要是指 (A)煤礦 (B)樟腦 (C)茶葉 (D)稻米 解答 B 解析 1860 年代開港通商之後,樟腦成為臺灣三大主要外銷產品之一。樟樹多生長在 中、北部山區,製成品多由淡水出口。出口總值雖僅占 4%,卻因應全球 80%的 需求,原因在於 19 世紀晚期賽璐珞工業的建立,市場需求殷切。然而,由於其 種植處多在高山地區,漢人因此常侵入原住民族地界,兩造時常發生爭端 (A) 煤並非清治中期以後漢人的主要經濟利益來源 (C)茶樹多種植在北部丘陵或台 地,與原住民族的衝突不若樟樹為多 (D)稻米種植的灌溉用水,多以平地之人 造圳埤為主,而非以入山引水為主 30. ( )判讀附表顯示之 17 世紀的貿易型態,下列選項何者正確? 輸出國家(地 區) 商品 輸入國家(地區) 甲 鹿皮、蔗糖、藥材、絲綢 乙 乙 銀、銅、鉛、武器 甲 丙 藥材、絲綢 甲 甲 銅、銀 丁 (A)甲應該是臺灣 (B)乙應該是中國 (C)丙應該是日本 (D)丁應該是荷蘭 解答 A 解析 甲應為臺灣,乙應為日本,丙為中國,丁為南洋

(13)

素養題題目

1. ※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這是戰後臺灣歷史上難以磨滅的痛,這時期命令重於法律,法律勝於《憲法》,任何 人都可能因為一件無心的小事,而被羅織入獄。有人在雙十節慶祝大會上,當大家喊「蔣 總統萬歲」時,他沒跟著喊就被檢舉入獄;有人說了「大陸土地比臺灣大,資源比臺灣 多」,結果被以「為匪宣傳」判刑;也有人煮燒酒雞時,只講了一句「來喝紅標」(註: 「紅標」指的是公賣局米酒),沒多久被安全人員找他去問話。縱使這些人出獄後,身分 證、戶口謄本上仍然登載「叛亂」,終身受到情治單位的監 視與迫害,甚至連其家屬親 友,也會受累遭殃。 當時所發生的政治案件中,約有 2,000 人遭處決,8,000 人被判重刑,大多是冤案、錯 案、假案的犧牲者;一般平民被移送軍法審判者,常見一審定案、量刑過重的情形。這個 時期,政府如同黑道、流氓般的跋扈,現今當我們在面對過去這段歲月時,應該特別留 意,保持一點警覺心,不要被所謂權威、領導者蒙蔽而不自知。 資料出處:侯坤宏,〈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 12(2007,臺 北),頁 179~190 (1) 下列哪一個選項的概念,最符合本文討論的主旨? (A)國家機器對民眾的迫害 (B) 國共兩黨意識形態的爭奪 (C)民主改革與轉型正義 (D)司法改革的迫切性 (2) 根據文本所述判斷,這個時期可能處於戰後臺灣的哪一個階段? (非選擇題, 10 字 內) (3) 請根據文本說明,為何作者認為「這個時期,政府如同黑道、流氓般的跋扈」? ( 非 選擇題,180 字內) 解答 (1)A (2)白色恐怖時期 (3)文本提及「有人在雙十節慶祝大會上,當大家喊『蔣 總統萬歲』時,他沒跟著喊就被檢舉入獄」、「有人說了『大陸土地比臺灣大, 資源比臺灣多』,結果被以『為匪宣傳』判刑」、「有人煮燒酒雞時,只講了一 句『來喝紅標』,沒多久被安全人員找他去問話」,可見「這個時期命令重於法 律,法律勝於《憲法》」,這是威權體制(白色恐怖)使然 解析 測驗目標:認識戰後國民政府威權統治體制的確立與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冤假錯 案,以及解嚴後民主改革與轉型正義的關聯性 (2) 題幹中的案例提到因未喊口號「蔣總統萬歲」即獲罪入獄,可推知是蔣介石 擔任總統期間(1948 年 5 月~1949 年 1 月、1950 年 3 月~1975 年 4 月)所發生 的事情,再者,從描述判刑、處決人數與出獄後情形判斷,可推知 某時期應為白 色恐怖時期。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 正確寫出「白色恐怖時期」 等級 0(不給分) 答非所問或未作答 (3) 國共內戰局勢惡化, 1948 年政府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不僅授予 總統緊急處分權,凍結部分《憲法》條文; 1949 年 5 月,警備總司令部更頒布 《戒嚴令》,限制人民多項權利,確立了威權體制,也讓原來的憲政體制無法落 實。評分標準:回答應明確指出文本的例子,如「未喊『蔣總統萬歲』」、「為 匪宣傳」、「來喝紅標」等。若僅回答相關法律(任一條例)可得 1/2 題分 (如:《懲治叛亂條例》、《檢肅匪 諜條例》、《刑法》一百條、《動員戡亂時 期臨時條款》或《戒嚴令》)。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 回答應明確指出文本的例子,如「未喊『蔣總統萬歲』」、 「為匪宣傳」、「來喝紅標」等 等級 1(部分給分) 僅回答相關法律(任一條例),如:《懲治叛亂條例》、 《檢肅匪諜條例》、《刑法》一百條、《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或《戒嚴

(14)

令》,可得 1/2 題分 等級 0(不給分)未回答文本例子或相關法律 2. ※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臺灣漢人社會的形成和蔗糖的生產關係密切。閩南人稱生產蔗糖的作坊為「廍」,臺 灣許多老地名帶有「廍」字,便是起源於此。根據統計, 1880 年臺灣的舊式糖廍高達二百 餘所,蔗糖輸出也有 106 萬擔,這是新式糖廠出現之前的最高紀錄。與此同時,臺灣茶葉 的生產也進入鼎盛時期,不僅產值超越蔗糖,更帶動臺灣經濟重心的北移,但是和茶葉相 關的老地名卻相當少見。目前臺灣和「廍」相關的老地名 ──如帶有「蔗」、「糖」、 「廍」字──約有兩百多個,與前述舊式糖廍的數量幾乎一致,似乎說明只要曾經設立舊 式糖廍,當地地名就會和「廍」相關。在臺灣地名的發展上,這是一個極為特殊的現象。 一般而言,學界認為舊式糖廍主要分布於臺南、高雄一帶,如果從和 「廍」相關的老地名 看來,這個說法似乎不能成立。因為和「廍」相關的老地名,除了北北基、花東和澎湖之 外,分布相當平均,竹苗一帶也有不少,這個現象似乎顛覆了以往認為「糖廍主要分布於 南部」的說法。 資料出處:改寫自陸傳傑著,《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新北:遠足文化, 2014),頁 318~322 (1) 作者在這段敘述中討論的重點是 (A)糖廍的出現 (B)糖廍的興盛 (C)糖廍的分布 (D)糖廍的形成 (2) 作者對於「廍」字地名的存在,提出何種見解? (非選擇題, 100 字內 ) (3) 請問在這段資料中,作者提出 什麼證 據,挑戰一般學界所言舊式糖廍主要分布在臺 南、高雄一帶的看法?(非選擇題,120 字內) 解答 (1)C (2)根據作者調查,這些地名的數量與舊式糖廍的數量幾乎一致,說明只要 曾經設立舊式糖廍的地方,地名就會出現「廍」字,這在地名的發展上是十分特 殊的例子,但是在茶葉生產上卻沒有這樣的現象 (3)作者考察到的和「廍」相關 的老地名,除了北北基、花東和澎湖之外,分布相當平均,竹苗一帶也有不少, 而作者已先強調地名與糖廍數量的一致性,因此這些地方應該也有許多糖廍。這 個現象應可顛覆以往認為「糖廍主要分布於 南部」的說法 解析 測驗目標:配合課文對於清治前期臺灣糖業發展的介紹,透 過 資料閱讀理解臺灣 糖業生產的重要性,以及早期臺灣糖業生產的特性與漢人社會經濟的關係 (1) 資料敘述著重在分布地點與分布數量,可以明顯判斷正確答案是指糖廍的分 布 (2) 根據資料所言:「目前臺灣和 『廍』相關的老地名 ──如帶有「蔗」、 「糖」、「廍」字──約有兩百多個,與前述舊式糖廍的數量幾乎一致,似乎說 明只要曾經設立舊式糖廍,當地地名就會和 『廍』相關。」表示這種一致性的現 象非常特別。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 寫出與「廍」相關的老地名與舊式糖廠的數量幾乎一致 等級 1(部分給分) 僅寫出跟舊式糖廠有關,但未寫出數量幾乎一致,可得 1/2 題分 等級 0(不給分) 填答非以上敘述或答非所問 (3) 資料最後的敘述特別強調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地名的分布很普遍,若和 「廍」相關的地名是與糖的生產地作連結,表示臺灣生產糖的地方不只限於南 部。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 寫出「廍」相關的老地名,除了北北基、花東和澎湖之外, 分布相當平均,竹苗一帶也有不少,表示糖業生產是不止於南部 等級 0(不給分) 填答非以上敘述或答非所問

(15)

3. ※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早在顏思齊與鄭芝龍等海商集團以臺灣作為據點時,便有開採樟腦的記錄。清廷將臺 灣納入版圖後,發現樟木是造船業最好的原料之一,便設立軍工料館負責採伐樟木、熬製 樟腦。除此之外,清廷實施封禁山林的政策,不准民間自由伐木,所以最初樟腦的開採乃 由官方獨占,但無法完全禁絕私熬樟腦者。 19 世紀以來,英商常私下使用鴉片和私熬者換 取樟腦,獲利甚豐,因此樟腦開採與走私愈加興盛。 開港之後,外商私下收購的情況未減,但樟腦專賣是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1868 年清政府企圖查扣英商走私的樟腦,引發「樟腦糾紛」,事 後清廷被迫取消樟腦專賣。專 賣取消後,政府撤除了山區駐軍,同時近山樟腦已開採殆盡,若要深入高山,會遭受原住 民攻擊,且國際樟腦價格下跌,導致產量大幅下跌,英商此時幾乎放棄樟腦經營。直至劉 銘傳擔任臺灣巡撫後,為防原漢滋事,有礙治安,將樟腦收歸專賣,其收入可用來作為開 山撫番的經費。樟腦重新改為專賣後,適逢樟腦作為製造火藥、賽璐珞等原料,國際市場 擴大,再度引發外商的強烈抗議,1890 年廢除樟腦專賣。 (1) 綜觀上文所述,臺灣樟腦開採的發展主要受何者影響? (A)軍事建設 (B)原漢衝突 (C)開採技術 (D)市場需求 (2) 劉銘傳將樟腦收歸專賣,其主要考量應包含 哪些因素?(非選擇題,20 字內) (3) 根據文章敘述的脈絡來看, 臺 灣樟腦的開採與販售,經歷了幾次的官營專賣與市場開 放,請試著整理出政策的轉變歷程: (非選擇題,每格 5 字內) 時期 國際競 逐 清治初 期 樟腦 糾紛後 劉銘傳 擔任巡 撫 1890 年 之後 政策 (開放/放任/專 賣) ① ② ③ ④ ⑤ 解答 (1)D (2)增加政府收入,減少原漢糾紛 (3)①放任 ②專賣 ③開放 ④專賣 ⑤開放 解析 測驗目標:配合課文對於 臺灣樟腦產業的介紹,透過資料閱讀理解臺灣樟腦的開 採及出口,跟政府政策、社會環境、市場需求之間的關係 (1) 從文中可看出,即便清朝下令禁止山林砍伐,仍有人因「利潤豐厚」而入山 私煉,爾後英國冒險走私、與清朝發生衝突,或是日後幾乎放棄樟腦出口,到抗 議清朝再度收入專賣,皆是考量其經濟利益,即市場需求所致 (2) 從文中「樟腦專賣是臺灣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收入用來作為開山撫番 的經費」可知,樟腦若收為專賣,對清廷財政收入相當有利,故必然為其考量之 一。此外,從一開始的封禁山林,到爾後的開山撫番政策,與原漢衝突皆 有關, 若樟腦收為專賣,政府可以全面掌控樟腦開採,派軍隊駐守防衛,原漢衝突自會 減緩。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 清楚寫出「增加政府收入」、「減少原漢衝突」或相類似的 概念 等級 1(部分給分) 僅寫出「增加政府收入」或「減少原漢衝突」等單一項目 等級 0(不給分) 非上述內容、答非所問或未作答 4. ※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二二八事件剛結束後,民國 36 年 4 月 18 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 Leighton Stuart)當面提交給蔣介石一份〈有關臺灣局勢的備忘錄〉的書面抗議書,表明嚴重抗議國 民黨軍隊在二二八事件中的非人道行為,故由此可得知,美國當時對於二二八事件中的政 府高層行為深表不滿。

(16)

美國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白皮書〉中說道:「臺灣經濟日形惡化,主要是來自於大陸 的人員效率低,因而引發人民的怨恨,故引發 1947 年 2 月 28 日之叛變。」後來國民政府 雖然平息了變亂,但也犧牲許多人的性命,因而造成臺灣人民對大陸人的痛恨程度日益增 加。同年 8 月 17 日魏德邁將軍引用當時美國駐臺北外交使節所提供的資料,向美國國務 卿上了一份報告,對二二八叛變的原因說明如下:「卸任長官陳儀主持的政府,把人民和 中央政府隔離開來,許多人不由自主 相信,臺灣自主的形勢可能更為有利,中央政府失去 一次良好機會,向中國人民與世界表現其能給予忠實而有效的行政能力,此次失敗,實不 能歸咎共黨分子或其他異議分子的活動,臺灣民眾誠心渴望從日本鐵蹄下解放,可惜陳儀 及其心腹對快樂的臺灣省人民的統御,卻是冷酷、腐化、貪婪的。國軍的姿態形如征服 者,中央政府的官員利用秘密警察,任意凌辱百姓。」 資料出處:劉性仁,〈論臺灣的悲劇─『二二八事件』的爆發起因〉,發表於第一屆中華 民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國際會議廳, 2006 年 5 月 13 日上 午場次 (1) 根據本段資料,美國方面認為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原因可能是下列何者? (A)執政政 府的腐敗 (B)中國共產黨的影響 (C)美國勢力的影響 (D)臺灣人民的叛變 (2) 在本段資料中,作者闡述美國的觀點時,運用了哪些資料來論證? (3) 魏德邁將軍引用當時美國駐臺北外交使節所提供的資料,認為二二八事件主要是中央 政府還是陳儀造成的?請引用資料中的文句佐證你的判斷(非選擇題, 70 字內) 解答 (1)A (2)〈有關臺灣局勢的備忘錄〉、〈中國白皮書〉、魏德邁將軍的報告 (3) 陳儀;可從「卸任長官陳儀主持的政府 ,把人民和中央政府隔離開來」、「陳儀 及其心腹對快樂的臺灣省人民的統御,卻是冷酷、腐化、貪婪的」推知 解析 配合課本二二八事件的背景敘述,透過資料閱讀,了解事件中美國對於臺灣發生 動亂的原因分析,以及美國對事件原因的態度 (1) 文中提到「臺灣經濟日形惡化,實是來自於大陸的人員效率低,因而引發人 民的怨恨,故引發 1947 年 2 月 28 日之叛變」,即可以推知美國認為二二八事件 爆發為執政政府的問題 (2)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完整寫出三項可得全部題分 等級 1(部分給分)寫出一項答案可得 1/3 題分 等級 0(不給分)答非所問或未作答 (3)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寫出「陳儀」並能正確引用其中一個文句佐證,即可得全部 題分 等級 1(部分給分)僅寫出「陳儀」可得 1/3 題分,僅引用文句佐證可得 2/3 題 分 等級 0(不給分)答非所問或未作答 5. ※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即使國民政府已遷撤來臺,尚未停歇的國共對峙,仍成為國民黨政權行使國家暴力的 正當理由。只要冠上「匪諜」的罪名,就可以將許多被視為對國家權力有威脅的分子羅織 入獄。在威權體制下,軍事法庭為主要的審判機關。但事實上,軍事法庭不僅審判草率, 法官更無法獨立審判,判決時常被蔣中正退回,甚至只要蔣中正批注「此人槍決可也」, 便可輕易地更改判決。 一開始,被監禁、槍決的人中,不乏真正的「匪諜」,以替共產政權解放臺灣為志 業,這些潛伏在臺灣的地下黨員與組織,大致上於 1950 年代中期被殲滅殆盡。但這段時 期,也有不少僅是因為批評政府,熱衷於談論國家大事,甚至是權力鬥爭、遭人陷害而遭 到整肅。 1960~1970 年代,隨著真正的共產黨員的消失,國家開始著手處理內部的敵人,即追 求自由與民主的人士,其中不乏許多知識分子,透過報章雜誌,對國民黨的獨裁政權給予

(17)

種種建言與批判。最具代表性的,即 1960 年代的雷震「《自由中國》事件」。面對此種 挑戰,國民黨政府一方面壟斷學術機構、媒體以控制言論,二方面則對這些人士採取監 禁、槍決、失蹤等暴力手段。 1970 年代以來,隨著本土化意識的興起、黨外活動的風起雲湧,訴求臺獨的人士增 加,這對來自中國、且始終抱持「統一中國」信念的國民黨政權而言,無疑是對其統治正 當性的一大挑戰,因此甚至直到解嚴之後,這些人都是國民黨國家暴力的主要對象。 資料出處:改寫自臺灣民間真相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 告.卷一》(新北:衛城,2015),頁 108~111 (1) 由文中所述可知,作者認為在白色恐怖時期,真正擁有政治案件決策 權的組織為何? (A)軍事法庭 (B)司法院 (C)國民黨政權 (D)警備總司令 (2) 綜合文章中的內容,請整理出臺灣在不同時期,國家整肅的主要對象有何變化? ( 非 選擇題,每格 15 字內) 年代 主要整肅對象 1945 年~ 1950 年代 ① 1960 年代 ~1970 年代 ② 1970 年代以後 ③ (3) 白色恐怖時期,遭受國家整肅者雖然身分與訴求皆有所差異,但他們之所以會成為國 家暴力的對象,皆因具備何種共同點?(非選擇題,30 字內) 解答 (1)C (2)① 共產黨員 ②以追求自由、民主者為主 ③以主張臺獨者為主 (3)他 們的行為或言論,皆對國家政權的正當性或合理性構成威脅 解析 測驗目標:透過資料的閱讀,理解白色恐怖時代的臺灣,在威權統治下,政府為 維持威權所採取的措施,以及當時人民的處境 (1) 資料中談到「蔣中正批注『此人槍決可也』,便可輕易地更改判決」,可見 在當時的威權體制下,總統可以改變個人審判的決策,而 1960~1970 年代追求 自由民主人士與臺獨分子,也是被政府認定為「匪諜」而 逮捕論刑,可知決策者 應為「國民黨政權」 (2) 資料中提到「真正的 『匪諜』 ,以替共產政權解放臺灣為志業……潛伏在臺 灣的地下黨員與組織,大致上於 1950 年代中期被殲滅殆盡」,可知 1945 年~ 1950 年代,政府整肅對象著重在共產黨員。而「 1960~1970 年代,國家開始著 手處理內部的敵人,即追求自由與民主的人士」,其中最著名的代表為 1960 年 的《自由中國》案。至於主張臺獨者,文中提及 1970 年代之後,主張臺獨者增 加,「甚至直到解嚴之後,這些人都是國民黨國家暴力的對象」。因此可以透過 資料,梳理出不同時代政府主要整肅對象的差異。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 每一格答案各占 1/3 題分,每格答案必須根據資料回答 等級 1(部分給分) 僅回答 1 或 2 格答案 等級 0(不給分) 答非所問或未作答 (3) 一開始因為國共內戰,共產黨為政府的敵人,因而成為整肅的主要對象。爾 後轉向追求自由、民主者,乃是因為這些人對威權體制的批判,以及主張恢復民 主憲政、成立反對黨等訴求,對政府皆會產生不利之影響。 1970 年代針對主張臺 獨者,則是因為中華民國政府來自中國,加上當時主政者為中國國民黨,政府官 員中有許多為外省籍,主張臺獨的言論,也會威脅 到政府統治臺灣的正當性。因 此,其共同點為對政府的正當性或合理性構成威脅。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 寫出「對國家政權或政府造成威脅」的相關概念 等級 1(部分給分) 僅寫出「批判政府」或「為政府的敵人」等相關概念 等級 0(不給分) 答非所問或未作答

(18)

6. ※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戰後陳儀在臺灣推行「剛性」的語言政策,一年後即禁止報刊使用日語,本地知識人 突然變成文盲;黨國撤退來臺之後,更勵行「國語」政策……黨國的族群、語言政策,以 及教育內容,為外省人創造很多優勢。這些優勢顯示在很多方面,根據〈誰是臺 大學 生?〉的研究論文,早年外省籍考上臺大的機率比本省籍高很多,以男性來說, 1943~ 1945 年出生的年齡層,前者考上的機率約為後者的 6.5 倍,1950~1957 年出生的年齡層, 約 4 倍。他們真的比較聰明?你說呢?現今在做決策、決定臺灣前程的人,主要來自這兩 個年齡層,須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外省人投身於臺灣民主自由化運動,就如同有很多本省 人效命於黨國一樣,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呈現這些問題,不是要「撕裂族群」,而是要探 究問題的真正來源。 資料出處:周婉窈,《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臺北:玉 山社,2014),頁 224~226 (1) 根據文本,作者認為臺灣早年黨國為外省人創造很多優勢。這樣的論述,是採取下列 何者方式? (A)舉出證據 (B)推理得知 (C)看出內心 (D)問卷調查 (2) 根據文本,作者認為早年外省籍考上臺大的機率比本省籍高很多,主要是什麼原因所 造成的?(非選擇題,100 字內 (3) 根據文本,外省籍與本省籍學生以「男性來說, 1943~1945 年出生的年齡層,前者考 上的機率約為後者的 6.5 倍,1950~1957 年出生的年齡層,約 4 倍」,接著又說「現 今在做決策、決定臺灣前程的人,主要來自這兩個年齡層」,可歸納出何種結論? (非選擇題,50 字內 解答 (1)A (2)因為戰後陳儀在臺灣推行「剛性」的語言政策,一年後即禁止報刊使用 日語,本地知識人突然變成文盲;加上黨國撤退來臺之後,更勵行「國語」政 策,而這種黨國的族群、語言政策,以及教育內容,為外省人創造很多優勢 (3) 此資料論證現今決策與決定臺灣前程的人,有很大部分是得益於族群優待的外省 人 解析 測驗目標:透過文本資料,了解黨國統治下的族群和語言政策,並且培養學生分 析資料的能力 (1) 本題判斷關鍵在於作者如何論證,其論證的基礎為〈誰是臺大學生?〉的研 究論文,屬於舉出證據 (2) 根據文中描述,由於黨國的族群、語言政策,以及教育內容,使得不擅於說 國語的臺灣人,在教育上無法完全與外省人競爭,因此外省人在教育上比臺灣人 更占優勢。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 寫出三項條件:A 黨國的族群;B 語言政策;C 教育內容 等級 1(部分給分) 僅寫 ABC 其中任何一項,可分別得 1/3 題分 等級 0(不給分) 答非所問或未作答 (3) 此兩段資料,一則論述外省籍與本省籍學生在考取臺大的機率不同,顯示具 有族群升學上的不公平,二則論述現今做決策、決定臺灣前程的人,主要來自這 兩個年齡層,意指現今做決策與決定臺灣前程的人,是得益於族群政策。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 寫出「現今做決策與決定臺灣前程的人,大多是得益於族群 政策」 等級 1(部分給分) 僅寫出「族群升學上的不公平」,或「現今做決策、決定臺 灣前程的人,主要來自這兩個年齡層」,可各得 1/2 題分 等級 0(不給分) 答非所問或未作答 7. ※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荷治時期的大員市鎮街上住著中國人,為使市鎮繁榮,荷蘭人曾多次鼓勵士兵 與中國人交易,但限制在城堡以外的地方進行。福爾摩沙長官與議會決議,為了防止因太

(19)

靠近城堡進行交易而引起的意外事故,並方便士兵與中國人,決定要在劃定地區的附近建 造幾個小房子,讓所有中國人及其他住在大員城鎮內的居民,帶他們的貨物及食物到那裡 出售,又決議『……設置界樁,所有工匠、士兵、水手,未得商館的上席商務員或城堡隊 長的許可,不得擅自走出該區,如發覺有違令者,將給予處罰』。公司與中國人合作來發 展農業,當時中國領袖擁有一塊土地及率領一群農民從事開墾,但必須按照荷蘭當局指 示,種植若干數量的甘蔗與其他作物。當局一方面制止原住民騷擾中 國農民,一方面保證 按照預定的價錢買下收成品。 1649 年約一、二月時,福爾摩沙長官與議會決議稍微提高糖 價,以鼓勵中國人種植甘蔗。因先前中國糧價上漲,使得農人紛紛轉作糧食作物,但因公 司看好糖在日本市場的價值,可趁中國無法供應日本糖的時機,將福爾摩沙的糖出口到日 本,才會決議提高糖價。」 資料二:「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駐在巴達維亞的東印度總督與評議會,著手評估是否應收 復臺灣,結論是利弊得失『難以判斷』。 12 月,巴城評議會再度評估臺灣的情勢,認為若 有適當的兵力,有可能奪回臺灣,但對於是否應出兵則持保留意見。主要考量因素 之一是 大員海道深度愈來愈小,船舶進出並不方便。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後,巴城評議會認為:對 公司最有利的作法,是尋找一優良港口供在『北部地區從事貿易』。」 資料出處:資料一:曾華璧,〈釋析十七世紀荷蘭據臺時期的環境探索與自然資源利 用〉,《臺灣史研究》18:1(臺北,2011),頁 10~11、23~24;資料二:吳聰敏, 〈從貿易與產業發展看荷治時期臺灣殖民地經營之績效〉,《經濟論文叢刊》, 44:3 (臺北,2016),頁 380 (1) 根據資料二的理解,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決定不收復臺灣的主要考量為? (A)軍隊 力量不足 (B)基隆港灣太淺 (C)商貿利益不大 (D)清廷政府不允 (2) 荷屬東印度公司曾說「中國人是福爾摩沙唯一製造蜂蜜的蜜蜂」,請從 資料一中簡單 舉出二項荷蘭人的作為,佐證這個說法(非選擇題, 50 字內) (3) 資料一所述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經營開墾,經過何事之後而有資料二的討論? (非選擇題,20 字內) 解答 (1)C (2)① 劃定地區讓中國人方便帶他們的貨物及食物到那裡出售 ②荷蘭人與 中國人合作發展農業 (3)1662 年鄭成功攻下臺灣,或 1662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戰 敗,結束在臺統治 解析 透過資料閱讀,了解荷蘭殖民統治臺灣目的與其考量,以及荷治時期東印度公 司 與漢人群族的互動,更深入地了解荷蘭東印度公司商業殖民的特質 (1) 由題幹中的線索「大員海道深度愈來愈小, 船舶進出並不方便」、「 巴城 評議會認為:對公司最有利的作法,是尋找一優良港口供在『北部地區從事貿 易』 」,可知公司的主要考量為商貿利益 (2) 題幹已清楚說明 為使市鎮商貿繁榮,與中國人交易是很重要的,而在農業生 產中,招攬善於農作的漢人來臺耕種,亦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重要政策,這些線 索皆可輕易地在資料中找到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正確寫出以下 A、B 兩項條件,且敘述完整、清楚,即可得 全部題分:A 劃定地區讓中國人方便交易、B 荷蘭人與中國人合作發展農業 等級 1(部分給分)寫出 A、B 任一項條件,且敘述完整、清楚,可得 1/2 題 分;寫出 A、B 任一項條件,但敘述不完整或不清楚,可得 1/4 題分 等級 0(不給分)答非所問或未作答 (3) 1661~1662 年鄭成功攻下臺灣,東印度公司撤出後, 巴達維亞的東印度總督 與評議會曾討論過是否要重奪臺灣,後與清朝合作對抗鄭氏勢力,並曾於 1664~ 1668 年間另在基隆建立商貿據點 評分標準 等級 2(完全給分)正確寫出原因(從鄭氏或荷蘭角度書寫均可),即可得全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影音資源 參考工具 46

二、鑑於貿易法第二十條第二項及本辦法第三條規 定,依法得向貿易局申請補助之法人、團體等

總觀今年的考題與 104 年歷屆考題有許多類似之處,首先考題都是難易

2.有史家認為從考據學角度來看,資料丙王鳴盛著《十七 史商榷》開篇第一句所言並不妥當。請根據上述甲、乙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局長 江文若 2021年3月12日..

觀察我國主要貿易夥伴(表4),2020年第3季我國主要貿易往來對象為中國大陸

由於以往在計算當年對外貿易指數時,是以過去一年同季作為基期,因此,除了報告期指數

充份,且木材包裝材料在國際貿易中被普遍使用,恐 對正常貿易造成不必要的限制效果,是否有其必要值 得商榷,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