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的衝擊(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的衝擊(2) "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四十六期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 21 -

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的衝擊

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研究所 陳培詩、李芝珊

一、前言

本文主要透過文獻回顧之形式蒐集相關 文獻,探討氣候變遷對世界各國公共衛生議題 的衝擊與調適策略,並根據國內之研究成果, 歸納分析目前與未來氣候變遷與衝擊之趨勢 及可能之調適方案。由於 IPCC 的報告相當完 整,故本研究在國外文獻回顧的部分,主要以 IPCC2001 的報告為主,並以為其架構,將氣 候變遷對公共衛生衝擊分成四個主要方向:熱 效應、極端事件、空氣污染、與傳染性疾病作 探討,在各部分同時討論台灣目前研究現況, 由於在台灣,相關研究並不多,因此,也將對 台灣有限的研究進行文獻回顧,同時根據分析 結果建議未來科學研究在氣候變遷衝擊與調 適策略應該推動之研究項目。另外,根據資料 研析結果,探討在氣候變遷不確定性下哪些是 要關注與立即採取行動之政策與議題,哪些可 待衝擊評估不確定性降低後,再擬定調適策 略。同時,本報告完成氣候變遷對台灣地區衝 擊與調適策略研析報告與執行摘要,提供政府 瞭解氣候變遷對台灣地區衝擊與調適策略研 究之進程,並協助政府瞭解自然系統與人為管 理系統之脆弱度,及建議政府強化因應氣候變 遷衝擊能力之推動策略,並作為後續推動相關 工作之重要參考依據。

二、熱衝擊

全球氣候變遷除了會使夏季更熱和冬季 暖化之外,可能伴隨熱浪頻率和強度的增加, 此現象已經陸續出現在世界各國。文獻顯示全 球氣候變遷對熱衝擊的公共衛生衝擊目前主 要分為兩大方面來探討,一為夏季熱浪發生的 頻率與嚴重度,另一方面則為冬季減少的死亡 率。目前全球的研究多為熱浪方面的討論,在 世界各地已發生的熱浪事件所造成的傷亡損 失情形之報告指出,熱浪造成死亡人數之增加 在世界各地均為高度肯定之結果,而歸因於熱 浪的多數額外死亡率主要是因為心血管、腦血 管及呼吸性疾病,在敏感族群部份,研究指 出,幼童、老年人、身體虛弱和罹病、住在公 寓頂樓沒機會使用空調的人與接受藥物治療 而影響到體溫調節能力的人均為敏感族群。而 針對美國、亞洲等地的敏感區域也有進行探 討。此外,熱浪在城市地區造成的健康衝擊大 於鄰近的市郊及鄉村地區,熱島效應、持續地 夜間的活動與高污染為其可能的原因,在預測 模式的研究方面,已有部份模式被提出。而因 為冬季減少的死亡率而導致淨死亡率之上升 或下降的部份,目前相關的研究甚少,瞭解不 多。 在台灣地區,非常缺乏熱衝擊的研究,目 前有的研究僅僅是在討論心血管疾病與腦血 管疾病,討氣候因子的相關性,包括溫度與濕 度。在真正探討氣候變遷的影響時,從最基本 的熱浪發生的頻率與嚴重度、到熱浪發生時就 醫率或死亡率上升情形,以及發生頻率、嚴重 度、死亡率與疾病率上升情形均是需要開始投 入的研究領域。與世界各國比較起來,台灣本 土化的數據仍須收集、建立資料庫,進行研 究,並建立本土化的預測模式,此外,在脆弱 度與調適能力的部份,目前尚無定量研究,本 研究依據現有研究結果與台灣現況,提出台灣 地區脆弱度與調適因應方向。

(2)

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的衝擊 陳培詩、李芝珊 - 22 -

三、極端事件

在極端事件部分,全球暖化會增加極端氣 候事件的數量及嚴重性,例如暴風雨、水災、 乾旱和颶風,還有相關的山崩和大火災。本研 究在回顧全球文獻後,主要針對極端事件中的 水災、熱帶氣旋和乾旱,以及相關的山崩和大 火災進行探討,這樣的事件會增加死亡率和疾 病率-健康的影響可分為立即性、中期和長 期。立即性的效應為導因於事件發生時的大量 傷亡,如水災時的溺水、大水衝擊撞到堅硬物 體的傷亡,以及救難人員的傷亡與熱相關疾病 的發生。中期的效應主要為包括傳染性疾病的 增加,而長期效應則有營養不良、過敏原滋生 與心理創傷等。在預測模式發展方面,對於極 端事件例如暴風雨,要去預測哪裡將會發生及 指出易受攻擊的人是很困難的,因此,目前尚 無極端事件之健康衝擊預估研究。脆弱族群部 份,在易發生水災的貧民窟或避難所,對天災 特別敏感。在發展中國家,人民對災難的脆弱 度變得較大。 在台灣地區全島在過去 100 年呈現暖化 的趨勢,而在不同地理區位、不同季節似乎呈 現不同的變化趨勢異常氣候狀況如暴雨、颱 風、乾旱及沙塵暴等事件,在台灣地區發生的 頻率及次數亦有所變動。台灣全島 75%以上 是山地、平均海拔 660 公尺,因而使台灣的河 川具有坡度大、水流急的特點;特別是近年來 大規模的土地開發與都市化發展,使得台灣地 區的土地含水能力變差,因而台灣地區對於暴 雨及颱風的異常天候侵襲抵抗力亦趨弱,動輒 損失慘重。而這些暴雨除了損害了民生基本建 設、危及生命財產外,亦可能導致其他後續的 生態及環境衛生的影響。近年來各國的氣象專 家紛紛推測,因為海水溫度持續升高的影響, 未來全球颱風生成頻率將有所增加,更有專家 推測形成強烈颱風的頻率亦會有所增加,因 而,台灣地區有必要加強防災應變體系及後續 民眾環境衛生以及疾病控制的能力。

四、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方面,天氣條件會經由污染物或 污染物的前趨物質傳輸與形成,而影響空氣污 染程度;天氣條件亦會影響生物所造成的空氣 污染釋放物 (如花粉) 的產生,或人類產生的 空氣污染物,如由於人類能源需求量的增加而 產生空氣污染物。暴露於空氣污染物可能會有 很多嚴重的健康影響,特別是的嚴重污染事 件。有關於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的研究目前分 為三個層次:第一為評估空氣污染物濃度與氣 象因子間關係的研究;第二為空氣污染物與健 康的相關研究,第三則為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 物如何影響疾病。全球現有之研究的污染物指 標主要有臭氧、氡氣、二氧化氮、煙霧、酸性 氣膠、微粒與過敏原,多為空氣污染物與健康 的相關研究,其次有部份研究為評估空氣污染 物濃度與氣像因子間關係的研究,但至今仍無 評估空氣污染物濃度與氣像因子間關係的研 究之研究。而模式研究方面,目前僅有針對臭 氧之有限的研究,氣候與特定地點空氣品質變 數之間的關係必須被更進一步地評估,而且台 灣,回歸模式中的溫度、污染物、互相影響的 參數必須被建立。 台灣目前僅有針對大陸地區沙塵暴對台 灣地區居民之健康影響方面之有限的研究,結 果發現在沙塵暴事件發生後第一~三天,心肺 疾病之急診人數有明顯的增加,且發炎指標 hs-CRP 則有上升的趨勢,表示生物性感染情 形的發生,而 24 小時心電圖監測儀檢查結 果,發現心跳速度變異有下降的趨勢。在台 灣,以上所討論的三個層次之研究均需開始進 行,建立本土化的數據與模式,方能更精準的 預測,短期來說,能再預測將出現高污染物事 件日之前,對敏感族群與醫療體系提出警告與 因應措施,而長期來看,更希望能因長期趨勢

(3)

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四十六期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六月 - 23 - 的預測,而盡早做出調適措施以其減輕因氣候 變遷所產生之空氣污染所帶來之健康效應。

五、傳染性疾病

傳染性疾病,尤其是經由蚊蟲傳播的疾 病,常在自然被某些方式擾亂後發生流行。其 中包括環境變化,如氣象變化、森林砍伐、人 口密度的改變、蚊蟲結構的改變、脊椎動物宿 主結構的改變以及遺傳上的變異。這些疾病全 部都對氣候敏感,但是因為它們傳播週期的複 雜性,使得難以瞭解氣候變遷對其分佈與發生 的影響。在澳洲,氣候變遷也可能對人類地方 流行病/獸類地方流行病產生影響。因此,這 些可能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將取決於疾病本 身。若氣候變遷導致部分區域水源短缺,則可 能產生更多灌溉需求,尤其在乾旱地區。如果 灌溉系統擴展至符合其需求,宿主蝸牛族群可 能會增加,因而導致人類和寄生動物一起感染 住血吸蟲病的風險增高。然而,這樣的衝擊可 由經由建造不利蝸牛繁殖的灌溉系統來降 低。氣候變遷導致水源短缺,則可能產生更多 灌溉需求,尤其在乾旱地區。如果灌溉系統擴 展至符合其需求,宿主蝸牛族群可能會增加, 因而導致人類和寄生動物一起感染的風險增 高。然而,這樣的衝擊可由建造不利蝸牛繁殖 的灌溉系統來降低。適合用來降低接觸病媒及 齧齒動物傳播疾病風險的方法包括提供旅遊 者相關資訊、疫苗接種和預防藥物,以及防禦 措施、監控及監測。在大部分已開發國家,由 食物引起之疾病發生率正在上升,這是由於行 為、消費情形及貿易的改變所導致的結果。台 灣的高相對濕度也使得真菌類皮膚感染疾病 有較大的風險,因為溫暖及濕潤狀況下可提高 真菌類皮膚感染 (fungal skin infection),例如 孢子絲菌病 (sporotrichosis)。溼度的降低可導 致真菌孢子顆粒分散的增加,因而增加球孢子 菌病引起的肺炎的風險。 台灣目前已有研究著手進行資料庫的建 立,在個別傳染病探討部份,主要針對我國登 革熱周期性流行與氣象因子之探討,結果顯示 現行的埃及斑蚊布氏指數監測並無法有效預 測疾病是否會爆發,而利用溫度的變化卻可評 量疾病爆發與否的相對危險性,但是降雨量及 相對溼度則無顯著之影響。此結果顯示,台灣 南部地區長期暖化趨勢極可能助長登革熱在 都會區地方性流行之嚴重性。建議未來相關應 繼續進行合病媒蚊地理分布、都市化指標、台 灣各地區之平均溫度變化趨勢,用以推估未來 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登革熱疾病發生之地理 分布特性,以進一步事先確認潛在危險之區 域,提供主管機關參考以擬定相關配套措施。 並在完成進一步相關性探討後,針對我國現行 之登革熱疾病監視系統提出相關之討論與建 議。

六、參考文獻

Ahlholm, J.U., M.L. Helander, and J. Savolainen, 1998: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allergenicity of birch (Betula pubescens ssp. czerepanovii [Orl.] Hamet-Ahti) polle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28, 1384-1388.

Bates, D.V., M. Baker-Anderson, and R. Sizto, 1990: Asthma attack periodicity: a study of hospital emergency visits in Vancouve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51, 51-70. Beggs, P.J., 1998: Pollen and pollen antigen as

triggers of asthma: what to measur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2, 1777-1783. Beggs, P.J. and P.H. Curson, 1995: An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sthma model.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50, 87-94.

Conti Diaz, I.A., 1989: Epidemiology of sporotrichosis in Latin America.

(4)

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的衝擊 陳培詩、李芝珊

- 24 - Mycopathologia, 108, 113-6.

Donaldson, G.C., R.S. Kovats, W.R. Keatinge, and A.J. McMichael, 2001: Heat- and cold-relat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nd climate change. In: Health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UK. Department of Health, London, United Kingdom.

Gage, K.L., 1998: Plague. In: Topley and Wilson's Microbiology and Microbial Infections, 9th edition, Volume 3: Bacterial Infections Hausler, W.J. Jr. and M. Sussman (eds.). Arnold, London, United Kingdom, pp. 886-903.

Haines, A. and D. Kammen, 2000: Sustainable energy and health. Global Change and Human Health, 1, 2-11.

John, T.J., 1996: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bacterial pathogens in India. 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103, 4-18. Klein, R.J. and R.J. Nicholls, 1999: Assessment

of coastal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Ambio, 28, 182-187.

Lederberg, J., S.C. Oates, and R.E. Shope, 1992: Emerging Infections, Microbial Threats to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USA, 294 pp.

Loevinsohn, M.E., 1994: Climate warming and increased malaria in Rwanda. Lancet, 343, 714-748.

Martens, W.J.M., R.S. Kovats, S. Nijhof, P. deVries, M.J.T. Livermore, A.J. McMichael, D. Bradley, and J. Cox, 1999: Climate change and future populations at risk of malaria.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9, S89-S107.

Schiff, C.J., W.C. Coutts, C. Yiannakis, and R.W. Holmes, 1979: Seasonal pattern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a haematobium in Rhodesia, and its control by winter application of molluscicid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73, 375-38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美國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加拿大 [Canada].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d.). The science of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is currently the third tallest skyscrap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Willis Tower and Trump International Hotel and Tower, both in Chicago), and th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 (3rd ed.).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Institute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in Learning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on embodied cognition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An Analysis of the January Effect of the United State, Taiwan and South Korean Stock Marke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9,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