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輔導通訊電子期刊第二十七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輔導通訊電子期刊第二十七期"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原輔導通訊第七十期)

出版單位: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學務處 諮商輔導中心

出版日期:102 年 3 月 31 日

執行編輯:魏金桃 諮商心理師

濮家和 實習諮商心理師

◎編輯部

台南少女因減肥患厭食症

瘦到 23 公斤一度病危

台南市一名 16 歲陳姓少女長期減肥,得了厭食症。 168 公分身高最瘦時只有 23 公斤,因血糖過低休克, 在家人照顧下撿回一命。 陳姓少女目前已恢復到 65 公斤。因為減肥,從 鬼門關前走一遭,問她還敢不敢減,她說:「還是不 能太胖,但會用健康的方法,現在靠運動維持。」 一米六八身高瘦得只剩下 23 公斤,是什麼樣子? 據當時照顧她的醫護人員表示,只能用「皮包骨」形 容,少女昏迷時身上插著鼻胃管、氣切管及尿管,性 特徵盡失,「像老太婆」。 少女的家人說,少女五年前念國一時 73 公斤, 因同學笑她胖,決定減肥,一開始就採激烈減肥法, 瘦身每天只喝不加糖的紅茶與綠茶,最長時曾連續一 個月不吃東西,若逼她吃,她就偷偷把食物挖吐出來。 家人表示,第三年以後,少女體重直線滑落,從 50 多公斤剩不到 30 公斤,吃什麼吐什麼,後來幾乎 完全吃不下東西,全靠灌食,並出現憂鬱症傾向,考 試前猛拔頭髮,幾乎把頭髮拔光,也曾多次割腕。 家人多次帶少女就醫,也曾到精神科就診,診斷 出罹患厭食症,但治療效果有限,服藥只能控制情緒, 少女還是吃不下東西,因體力實在太差,國三時只好 休學。休學一年多,少女希望返校,但沒多久在學校 昏倒休克,當時體重只剩下 23 公斤。 住院期間,醫師多次暗示「厭食症致死率很高」, 要少女家人有辦後事的心理準備,但少女母親始終未 放棄,買最營養的針劑給孩子注射,住院四個多月, 體重回升五公斤,後來又轉往養護機構,母親每天照 顧,返家時體重已升到 37 公斤,現在已恢復到 65 公斤。 ※整理自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87517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又稱心因性厭食症。 這種疾病跟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以及患者本身 的自我形象概念偏差有關,容易發生在青少年時期 (13-18 歲)。發病之原因常伴隨著壓力事件,例如突然 接下重任、離家念大學、準備聯考等。心因性厭食症的 病程與結果相當不一致,有的在單次發作之後完全康 復,有的在體重恢復正常之後又再度發病。長期之死亡 率大於一成以上,死因多半為飢餓、自殺、或者電解質 不平衡等。©教育 WIKI 網站

(2)

- 2 - 一、注重青少年「身」、「心」發展 青少年生理發展變化劇烈,生理的變化為一 自然的事實,但人們往往避而不談,教師應該主 動提供個別或團體討論的機會,與學生一起面對 他們的問題,以幫助學生瞭解和接納自己的生理 變化,及評價個人外表時的情緒與感受,期能協 助學生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有積極滿意的接納態 度。 二、澄清女性身體意象的刻板印象 由於成長過程中許多因素的影響,女性青少 年較男性青少年不滿意自己的身體意象,所注重 的身體部位亦有所不同;尤其她們容易覺得自己 過於肥胖。針對女性青少年身體意象的問題,須 提供適性的輔導措施。例如,提供團體討論的機 會,讓學生討論所謂的「胖」、「瘦」與兩性角色 的關係與意義,並適時導正其不合理的觀念及對 個人外表美醜、胖瘦等的刻板印象,以增進女性 青少年對自己身體的肯定和接納。 三、援用校內諮商輔導資源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的身體意象滿意 度和自我概念之間有顯著相關,且愈不滿意者, 其自我概念愈差,兩者有正相關。這顯示增進個 人對自己身體持正向的態度,對於提升青少年的 自我概念有積極的幫助。許多研究以個別諮商、 團體諮商或是班級輔導的方式,來加強學生的自 我概念,都有顯著的影響效果。在諮商或輔導課 程當中,諮商師會帶領學生討論對自己身體的看 法,以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例如,描述自己 的身體狀況與外表,而後經由團體的反應、回饋 與討論,影響個人身體意象的態度,提升青少年 的自我概念。未來諮商輔導中心在推動主題輔導 週等相關活動時,亦會針對老師與學生的需求, 加入有關身體意象的議題,利用豐富的海報、活 動、演講、工作坊等,藉此宣導正確的價值觀, 以及正面的身體意象,並加強學生正確身體健康 觀念與減肥的知識。 4.避免以個人刻板印象影響學生身體意象 家長、老師的反應,對青少年的身體意象、 自我概念皆有影響。教師的期望和評價會影響學 生的自我概念、行為表現等,為人師者應瞭解自 己對高矮胖瘦、外表好看與否的感受或刻板印象, 面對學生時不應因學生外表美醜或身體上的其 他問題,而對之有批評或開玩笑,以避免造成學 生對自己有負向的看法。 5.淨化大眾傳播影響,幫助青少年建立實際 的理想自我形象 目前娛樂圈與大眾傳播媒體強調減肥、醫美 整型的廣告氾濫,這不僅傳遞社會文化對外表體 態的要求標準,也在「比較」的歷程中影響個人 的身體意象,此一影響是不能忽視的。教師可以 應用大眾傳播媒體等媒介,和青少年討論其從中 看到什麼、如何知覺自己的身體、有什麼樣的情 緒、感受等,並能適時的予以澄清,以幫助青少 年對自己的身體外表有合理且實際的期待。 【本文轉載自http://highrisk.heart.net.tw/overeat.htm】

學生有飲食疾患

怎麼辦?

(3)

放棄改變的企圖,改變

才可能發生

◎曹中瑋 有人討厭自己慢吞吞的特質;有人不喜 歡自己猶豫不決;有人想改掉老是想太多、 顧慮東顧慮西的個性;有人害怕自己暴躁的 脾氣,希望變成沈穩冷靜的樣貌。人們似乎 很追求「完美」,不斷企圖去改變自己,期 盼成為一個沒有缺點的理想者。 然而,從事諮商工作多年,愈來愈能體 會,每個人身上所擁有的任何一個特質,不 論在所處社會價值系統中是正或負向,都對 我們這個人具有存在的價值和功能。 例如,有位學生感覺自己除了「照顧別 人」的特質外,也有「自私自利」的部分。 他非常想去除自私自利的特質。我讓他想想, 自私帶給他什麼好處?一開始,他認為 自 私怎麼會有好處?我請他仔細體會,當他自 私時對自己會有什麼幫助。他遲疑地回應: 「可以讓自己做想做的事吧!也比較不會 因一直照顧別人而太累……」沒錯呀!只要 適當地運用自私這特性,是能讓他的生活更 平衡,為什麼要把我們的某項特質改掉呢! 奧修大師也這樣說過:「沒有一朵玫瑰 想要變成一朵蓮花;沒有一朵蓮花想要變成 其他任何東西──每一樣東西都按照它本 然的樣子存在,很滿足,而且很喜悅,只有 人是瘋狂的,一直想要變成什麼,想要證明 什麼。」 在完形諮商工作中,我會讓某個被討厭 的特質與擁有此特質的「主人」進行空椅對 話,以協助主人瞭解與接納這原不被喜愛的 特質。很奇妙地,當這個特質被接納了,某 些變化就會在這主人身上發生。 在一次團體工作裡,一位成員很厭惡自 己衝動、愛冒險、變化多端、沒定性的特質, 他自己形容,常想用大刀砍掉這個特質或威 脅其不准出現。 我請他先「成為」那個特質,向擁有此 特質的「主人」說自己的特性、對主人的正 向功能、被主人討厭的感覺,以及對主人對 待方式的期待。 這個特質很難說出自己的優點和對主 人的貢獻,但我聽此特質介紹著自己時,好 羨慕這位成員能有這樣的一個特質,忍不住 說:「我覺得你好自由、好有力量,那變化 多端的本事,似乎能創造出好多新奇而美好 的生活!」這特質聽我這樣說,開心地承認 其實自己也這樣覺得,可惜主人不喜歡他、 不想要他。 ~只有放棄改變的企圖,先能「接納」本然 的自我或他人之後,改變才會神奇地開始醞 釀而逐漸發酵。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 與諮商學系兼任副教授)

(4)

- 4 - 我請他直接把這些好處和心情告訴主 人。接著,我再要他坐回主人的位置。 主人回應時承認,很多年前在國外讀書 時,允許這特質充分發揮,那段時間真是開 心極了,但現在的工作環境並不適合這樣的 特質表現,卻感到控制不住這特質的出沒, 只好想要把他趕走。 我請他們好好商量一下。主人誠懇地告 訴這特質:「我其實是很喜歡你的,我們曾 一起有過很棒的一段日子,但你現在不適宜 太常出來,你也知道的。可是你已被我餵養 得很強大,我管不住你了,才對你那麼凶…」 特質的回應,讓在一旁聽著的我既驚訝 又動容,他說:「我只是要你的關愛,我願 意聽你的話,你若真的喜歡我、肯定我,我 會接受你的管制,你讓我出來的時候,我才 出來。」我不禁幫主人進一步核對:「沒有 底線嗎?若很久都不能出來呢?」這特質肯 定地看著主人說:「是的,只要你真心愛我, 我可以等,沒有期限!」 這樣的對話,這樣的相互瞭解與接納, 讓我感動得紅了眼眶。似乎這就是一個人內 在和好的過程,以及所形成的效果。 自我改變如此,在幫助他人「改變」時, 也是同樣的,要以接納為先。 一位當事人因失落而陷入低落的狀態, 她述說著:活到這年紀,卻沒做過什麼真正 有成就的事,現在又面對這麼大的失落事件, 非常討厭如此一事無成的自己,想放棄自己 算了。她的眼,因止不住的淚和痛苦的情緒, 顯得空洞和茫然,讓我一度恍惚感覺到,她 這個人已離開這諮商室、離開我了! 我心疼她受這樣的苦,當然想幫她走出 這生命谷底,但我知道,她在此刻需要的不 是我去用力拉她(我也拉不了的),而是, 我真心的陪伴與接納的理解。 諮商的時間快到尾聲了,我邀請她坐到 另一張空的椅子上,透過呼吸平復她的情緒, 讓她從旁觀者的角色,看看這絕望無助的自 己,我在一旁摘要她剛剛自述的失落經驗和 對自己的厭惡。

「我只是要你的關愛,

我願意聽你的話,

你若真的喜歡我、肯定我,

我會接受你的管制,

你讓我出來的時候,

我才出來。」

(5)

- 5 - 她 望著「自己」的眼神慢慢地清明起 來,她深深地嘆了口氣,帶著不同於之前的 淚說:「唉!若她是我身邊的友人,我會覺 得她很不容易,面對這樣的遭遇,還能奮力 維持著生活的日常步調,不讓年邁的父母擔 心,更來接受諮商。她一點都不糟,不必那 麼嚴厲的否定自己,那不是她的錯!」停頓 了一會兒,她又補了一句:「我真的心疼她!」 我摸摸胸口問她:「是這裡的感覺嗎?」 她點點頭。我請她親口對「自己」,說出這 些發自內心的感受。她抱起原來自己座位上 的抱枕輕撫著,既有力又溫柔地說出這份對 自己的心疼與接納。 只有當人們願意接納自己,才可能走出 墜落的深谷,改變那想放棄自己的念頭。 人們最害怕、欲除之而後快的負向情緒 亦然。情緒是各種內、外在刺激事件下的本 能反應,由原始大腦所掌控。你愈想剷除它, 它就愈強烈;因此,最好的情緒管理方式, 也是以「接納」為先。 發生了因他人疏忽所造成的車禍,身體 受了傷,你能改變什麼呢?只能接受已發生 了的事實,以及接受因此事件而生的情緒。 你可以生氣對方的過失;可責怪自己運氣 不好;害怕、擔憂自己的傷勢;焦急因此耽 誤的工作和被干擾的生活。但你仍只有去面 對這樣的事實,和接納自己因此衍生的情緒。 若你想去抗拒已發生的事或那些情緒,你會 過度關注在那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反而賦予 它們更多的能量,它們會更強大,也就遲遲 無法過去和消退了。 於是,我慢慢地能真正理解完形諮商理 論所談的「改變的矛盾理論」:「只有放棄 改變的企圖,改變才有可能發生。」另一位 完形諮商師 Beisser(1970)也提出相似的 主張:「改變往往發生在個體想要成為他自 己的時候,而不是他想要成為另一個人的時 候。」 只有放棄改變的企圖,先能「接納」本 然的自我或他人之後,改變才會神奇地開始 醞釀而逐漸發酵。 【本文轉載自《張老師月刊》2010 七月號】

活動報報

輔導週又來囉!這個學期的「簡單生

活」生命教育週,將透過精采演講、

工作坊與讀書會,幫助學生活出具有

生命質地的大學生活!

詳情請上 粉絲頁!

※本期圖片出處: [p1] http://www.randomhistory.com/photos/2008/anorexia.jpg [p2] http://distintiepopolari.myblog.it/media/00/02/39880821.2.gif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說到地獄,一般人很自然會聯想到「十八層地獄」,在我們現 實生活中比較接近的則有監獄、看守所,犯人都是身陷囹圄,枷鎖

他做事一向有自己的想法,從不「隨波逐流」 。 「隨波逐流」是指: (A)順著水流而行(B 比 喻事情發展起伏變化大(C)比喻氣勢的雄壯浩大(D 比喻人沒有 確定的方向和目標,只依從

有人說自己對信仰很虔 誠,但是信錯了,卻是無比 危險。也有人說,我什麼都 不信,不信沒有了不起,不

因電導值與溶液中的離子濃度有關,滴定過程中溶液內的離子濃

擁有很強的內在動機 (探索自己和世界) 擁有內在和外在的動機,並能自我調控(提升能力、升 職準備). 喜歡與生活連繫

「老師知道了在討論一、二的兩件事後,要求 班中有份「 嘲笑別人的男生」 和「 杯葛別人的 女生」

6 第一要敬業。敬字為古聖賢教人做人最簡易、直捷的法門,可惜

新的系學會希望能創立自己的系刊,內 容可以有更多生動有趣內容的報導與互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