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

Copied!
8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97-2410-H-004-178

-MY3

執行期間:97 年 9 月 1 日至 100 年 12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蔡彥仁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共同主持人:

郭承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趙星光 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蔡怡佳 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關秉寅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計畫參與人員: 彭士芬 計畫助理

黃詩茹 計畫兼職助理

于明華 計畫兼職助理

王倩文 計畫兼職助理

成果報告類型

(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

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

一年

□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一 百 年 十 二 月 月 二 十 日

(2)
(3)

3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研究成果之學術或 應用價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 性)、是否適合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主要發現或其他有關價值等, 作一綜合評估。

1.

請就研究內容與原計畫相符程度、達成預期目標情況作一綜合評估

達成目標 □ 未達成目標(請說明,以100 字為限) □ 實驗失敗 □ 因故實驗中斷 □ 其他原因 說明:

2.

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發表或申請專利等情形: 論文:已發表 未發表之文稿 □撰寫中 □無 專利:□已獲得 □申請中 □無 技轉:□已技轉 □洽談中 □無 其他:(以100 字為限)

(4)

4 用價值(簡要敘述成果所代表之意義、價值、影響或進一步發展之可能 性)(以500 字為限) 「臺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專題規劃案受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支持,由政治大學蔡彥仁教授及其團隊推動,於 2008 年 11 月開始執行,至 2011 年 12 月完成計畫。 本計畫進行全臺灣代表性樣本調查,經由隨機抽樣的資料蒐 集,提供學術界分析臺灣地區宗教經驗的廣泛樣貌,並藉由與其他 國家宗教經驗調查資料庫的交流,達到比較研究及國際合作的目 的。 本計畫調查以「宗教經驗」為主題設計問卷,並於 2009 年 9 月間完成施測,獲得 1714 份有效樣本,據以建置臺灣地區宗教經 驗研究資料庫。其後,計畫團隊根據資料庫進行分析解讀,結合歷 史考察和實證數據,描繪當代臺灣不同信仰群體的宗教經驗,共同 完成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暫定)的專書。 2011 年 6 月邀集國際宗教學者,從宗教經驗理論、社會學、心理學、 政 治 學 等 不 同 角 度 , 檢 視 本 計 畫 的 資 料 成 果 , 共 同 完 成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The Case of Taiwan

(5)

5

目 錄

自評表

摘 要

Abstract

前 言

壹、問卷內容及擬定過程

...15 一、問卷主題...15 二、問卷研擬...15 三、正式問卷內容...20

貳、抽樣過程

...21 一、抽樣原則...21 二、樣本代表性檢定...23 三、樣本名單之處理...24 四、樣本名單之使用...24 五、計畫助理與督導複查...24

參、問卷調查過程

...25 一、預試調查...25 二、督導訓練...25 三、訪員訓練...25 四、正式調查的過程...26

肆、調查成果之國際比較

...27 一、臺灣宗教經驗調查國際研討會 二、當代臺灣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國際會議 附錄一、中文問卷 附錄二:英文問卷暨調查次數分配表

附錄三: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6)
(7)

7 「臺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專題規劃案,由政治大學蔡彥仁教授及其 團隊推動,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支持,於 2008 年 11 月開始執行,至 2011 年12 月完成計畫。本計畫進行全臺灣代表性樣本調查,主要在經由隨機抽樣的 資料蒐集,提供學術界分析臺灣地區宗教經驗的廣泛樣貌,並藉由與其他國家宗 教經驗調查資料庫的交流,達到比較研究及國際接軌的目的。 本計畫調查以「宗教經驗」為主題,由計畫主持人、共同主持人、國內外相 關學者齊聚研討,進行問卷設計。先於2008 年 10 月至 2009 年 7 月期間,共召 開六次執行會議、九次深度文獻回顧討論會、三次邀請國外對此議題有研究的學 者來訪諮詢,並對某些臺灣本土宗教信仰者進行深度訪談。問卷設計共121 題, 內容除了納入2004 年中國大陸進行的「中國漢民族的宗教體驗」調查問卷中的

重要主題外,並參考英國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Wales, Trinity Saint David)的網路調查研究問卷。另外,亦針對臺灣本土宗教經驗的特殊

性,參考1994 年、1999 年、2004 年「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宗教組的問卷內 容。後於2009 年 9 月中進行正式問卷施測,對全臺灣地區分層抽樣,完成 1714 份有效問卷,建置臺灣地區宗教經驗研究資料庫。本次調查在田野資料蒐集工作 方面和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合作,在督導系統與資料輸入、檢誤的工作 上,則使用「臺灣閱卷王」的影像閱卷方式,進行資料輸入及檢誤流程,以達到 縮短時間、提升品質、並確保資料儲存的果效。 「臺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的研究團隊,根據所得資料進行分析解 讀,結合歷史考察和實證數據,描繪當代臺灣不同信仰團體的宗教經驗,集體完 成(暫)名為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的專書。2011 年 6 月又 邀集相關的國際宗教學者,從宗教經驗理論、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不同學 域角度,進一步檢視本計畫的資料成果,所發表論文集結(暫)名為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The Case of Taiwan 亦將編輯完成,等候付梓。

關鍵詞:宗教經驗、冥契經驗、宗教資料庫、

(8)
(9)

9

led by Professor Yen-zen Tsai and his research team and fund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started in Nov. 2008 and completed in Dec. 2011. The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is to establish a data bank on religious experience of Taiwanese people by way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It aims as well to cooperate with its foreign counterparts and provid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scholars of religion with firsthand data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Taking “religious experience” as its focused investigation, the pilot project has gone through a rigorous process of literature review, design of a questionnaire for survey, cognitive interviews, focus interviews, pre-test, formal interviews, and data coding. This was done by convening six advisory meetings, nine seminars on related topics, and three special lectures delivered by foreign specialists. With regard to the questionnaire that comprises 121 questions, it incorporated important parts of the Religious Experience among the Han Chinese (REHC) survey conducted during 2004 in mainland China. Also, it consulted the questionnaire listed at the Alister Hardy 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Wales, Trinity Saint David). In addition, it referred to the serial questionnaires of the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s conducted respectively in 1994, 1999, and 2004 to finalize its own version of the Religious Experience Survey in Taiwan (REST).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the Center for Survey Research (CSR) and Academia Sinica, and with assistance from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this pilot project was able to access the household registry information about Taiwan’s residents. It adopted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 for its research and recruited 100 interviewers to work in the field. Through an intensive interview process over four months under structured supervision, this project collected 1714 valid responses and coded them with the SPSS software.

The research team has preliminarily analyzed the REST and, supplementing it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come up with a book tentatively titled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The team further hosted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June 2011 and invite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to focus on the REST and explore religious experience from soc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tist perspective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tentatively title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The Case of Taiwan, ensued; it is being edited and waits for

publication.

Keywords: religious experience, mysticism, religion databank,

(10)
(11)

11

長期以來,學界對於「宗教徑驗」的探討,基本上依循著「本質論」 與「文化⁄功能論」兩種模式。但從宗教研究的客觀發展而論,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應是第一位提出「宗教經驗」的學者。他在《宗教經驗 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1902)一書中,首先拈出「經 驗」一詞,強調其超越教義與信條,係構成宗教之主體。他進一步指出, 神秘經驗更是宗教經驗的核心部分,其特質包括「不可言諭」(ineffability)、 知悟性(noetic quality)、「稍縱即逝」(transiency)、「被動性」(passivity)。 詹姆士的「宗教經驗」主張,明顯地傾向「本質論」,不過他不同於一般的 本質論者,如前輩的士萊爾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或 稍後的奧圖(Rudolf Otto, 1869-1937),純粹從哲學玄思立論,而是根據實證 的案例得出其結論。詹姆士意欲結合「本質論」與科學實證的宗教研究, 在後績的心理學或宗教研究學界並未成為主流,此因學術主題焦點轉移、 學科專業分工細緻化、學門流派分歧、橫跨自然科學與人文學領域有其高 難度等因素所造成。

在往後的發展中,哈第(Sir Alister Hardv, 1896-1985)獨樹一幟,仍然 企圖結合「本質論」與科學實證研究。他身為生物學家,基本上服膺達爾

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主義,相信物種進化原理,但是他卻極力

反對化約論,僅從化學或生物分子層面解釋人的宗教行為。他認為生理與 精神不但互不抵觸,反是一體兩面,皆是人演化而得的根本實體。基於此

信念,他自 1968 年起,在牛津大學成立「宗教經驗研究小組」(The 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Unit),以公開廣告的方式,招引凡是有過「宗教經驗」 之一般大眾,邀其以文字自述並寄至該中心,做為彙整與分析的資料。「哈

第問題」(The Hardy Question)極為簡單:「您是否意識到──不論您稱呼此

為上帝或他種名稱──有別於日常自我之力量之存在或受其影響?」十年之

間,哈第獲得約 3000 份的「宗教經驗」記錄。他根據引發動機、經驗模式、

經驗內容、主觀詮釋、後續影響等架構,概分「宗教經驗」成 12 大項,又

據不同主題細分成 92 小項,分類考慮極其細膩。哈第逝世之後,「宗教經

(12)

12

中心」(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Center, RERC),至今其累積的「宗 教經驗」自述記錄已多達六千份之多。 詹姆士或哈第的宗教理念與研究方法似乎有其可信度,但其進行範圍 僅限於歐美的英語世界,對於非屬基督教文化、非白人地區的宗教信仰者 是否仍然適用?此需要學界在進行客觀的比較研究後,方可得出結論。姚 新中與柏翰(Paul Badham)於 2004 至 2006 年之間,合力在中國大陸進行 「中國漢民族的宗教體驗」抽驗調查,即是承繼哈第的「宗教經驗」旨趣, 並採用其理論架構而來。他們精心設計問卷,遣派 110 位訪員至十個都市 或鄉村地區,詢問受訪者在「力量」、「人生」、「夢境」、「異覺」、「異象」、 「一體」等方面的經驗,並記錄其對宗教相關之「觀念與行為」和「理念 與信仰」諸問題之回應,最後回收 3196 份有效樣本。他們發現,中國大陸 因為文化、政治、社會、意識型態之特殊性,導致產生不同的宗教形貌。 諸如信仰態度、多元神祇、宗教混融、信眾地理分布、信徒人數與宗教歸 屬比率等,皆不同於英國社會;不過,就「宗教經驗」而論,他們堅信其 本質根源普世皆同。 雖然兩岸同文同種,但在過去六十多年因政治實體分離下,已個別發 展出相當不同之社會型態的狀況下,非常值得台灣學者就同一議題進行研 究對比。基於此一學術考量下,台灣學者因而形成「臺灣地區宗教經驗之 比較研究」 研究團隊,2008 年底開始,依循嚴謹的程序,陸續完成文獻回 顧、問卷設計、認知訪談、焦點團體訪談、田野預試、正式訪調、編碼、 初步分析等階段工作。本研究團隊所設計的問卷內容,基本上根據姚新中 與柏翰的「中國漢民族的宗教體驗」問卷為底本,但亦參考瞿海源 1994、 1999、2004 年之「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中宗教組之問卷,又以馬歇爾 I(Douglas A. Marshall)的「信仰」(belief)、「歸屬」( belonging)、「行為」 (behavior)三層次為設計參照指標,畫分七個部分,擬出 121 個問題。此 一設計構想除了需要符應臺灣社會的具體實況外,其目的一則在與中國大 陸的調查結果做比較,再者又可與國內長期追蹤的「社變」資料交叉比對, 具有雙重的印證效用。本計畫問卷委託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13)

13 成功份數為 1714 份。 「臺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計畫的目的是在探討臺灣地區一般 民眾的宗教經驗、宗教生活現況與變遷趨勢。舉凡不同宗教信仰之民眾在 宗教經驗及宗教生活中的認知、態度與行為都是本研究計畫所想要探討的 議題。在本計畫的調查中,我們將宗教經驗分成幾個主題進行,而且這些 主題都對應中國人民大學在2004年執行之「中國漢民族的宗教體驗」調查 計畫之問卷設計。「中國漢民族的宗教體驗」調查計畫樣本數3196,由英國 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補助,英國King’s College大學的姚新中教授主 持。也因此,我們的研究計畫成果亦可作為學者研究海峽兩岸地區人民之 宗教經驗的比較根據;同時,也建置臺灣地區宗教經驗之研究資料庫,並 規劃發展為長期研究,畫製臺灣地區宗教版圖,做為臺灣地區人民宗教生 活與宗教經驗之區域研究的重要資源。計畫後續除出版計畫成果外,也將 與 英 國 牛 津 大 學Ian Ramsey Centre、 威 爾 斯 大 學 Alister Hardy Religious Experience Research Centre、美國普度大學Center on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Association of Religious Data Archives (ARDA) 進行國際合作,以 建立豐富、紮實、多元的宗教經驗研究資料庫,提供學者們從事相關研究 的重要基礎。

(14)
(15)

15

一、問卷主題

臺灣地區宗教經驗 2009 年調查訪問計畫,在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蔡彥 仁教授的召集與推展之下,與 John Templeton 資助之北京人民大學 2004 年執 行的全國宗教經驗問卷之抽樣調查主題,議定調查之宗教經驗子題為「力 量」、「人生」、「夢境」、「異覺、異象」,作為國際比較之基礎架構;並參考 歷年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宗教組之調查內容,加入「觀念與行為」與「理 念與信仰」兩個主題。 因此,問卷主要架構除「基本情況」部分之外,包含「力量」、「人生」、 「夢境」、「異覺、異象」等四種類型之宗教經驗,以及宗教信仰之「觀念與 行為」與「理念與信仰」。在內涵方面則以Douglas A. Marshall 於 2002 年對 於宗教信仰之本質,分為「宗教信仰」(Belief)、「宗教歸屬」(Belonging), 及「宗教行為」(Behavior)三層次,以此作為問卷設計之參照指標。

二、問卷研擬

(一)文獻分析 計畫主持人蔡彥仁教授於 97 學年度第二學期,於政大宗教所以「宗教 經驗」為主題,開設「宗教經驗比較研究專題」課程,針對高階的宗教理論 做深度的文獻回顧,同時滿足對於「宗教經驗」有興趣的研究生之參與。學 習內容包括:一、閱讀當代宗教經驗相關之國內外重要著作;二、參與設計 有關「宗教經驗」的問卷以及實施預試工作;三、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舉行 研討會。此一課程的主要目的在導引學生認識宗教經驗在心理學、臨床醫 學、社會學、宗教哲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趨勢,另一方面,在熟悉此主題之 後,將藉由多位師生的共同參與,設計屬於國人適用的問卷,以進行跨文化 的宗教經驗比較研究。其後,蔡彥仁教授於 100 學年度第一學期再次開授同 課程,除了基本理論與文獻的閱讀外,更進一步探討神學、心理學、社會學

(16)

16 計畫成果,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具體的宗教經驗,並掌握此課題最新的研究 成果。 問卷之設計,由計畫主持人、共同主持人、國內外相關學者,及政大宗 教所相關之研究學人共同研討,於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7 月期間,共召開 六次執行會議、九次深度文獻回顧討會、七次問卷設計會議、三次國外宗教 經 驗 研 究 領 域 之 學 者 之 研 討 會 , 邀 請 國 內 外 學 者 Owen Flanagan(Duke University)、Bernard McGinn (The Divinity School, University of Chicago)、 Roger Finke(Penn State University; Association of Religion Data Archives)、瞿 海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郭文般(臺北大學社會學系)、陳美琴(輔仁 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宋文里(輔仁大學心理學系)進行宗教經驗之相關研究之 研討。期間並對於某些臺灣本土不同宗教之有宗教經驗者進行深度訪談,蒐 集臺灣地區宗教經驗之資料。針對文獻回顧之結果,提出問卷核心題目之架 構: 在 方 法 論 上 , 對 於 因 果 的 想 像 , 探 討 有 此 經 驗 本 身 或 產 生 何 種 結 果 (outcome),同一個人經驗與沒有經驗會有什麼不同。自然科學中有實驗可以克 服,但是社會科學則有困難,不同群人有不同的「干擾因素」(confounding factor)、 理念信仰、基本情況、經驗的多元等。因此,理念信仰與基本情況在問卷中的地 位就更重要了。 理念與信仰 基本情況 人生 夢境 異覺、異象 一體 觀念 行為

(17)

17 (二)認知訪談 於2009 年 8 月 17 至 20 日,進行 10 人次之認知訪談,針對正式問卷內 容,逐一模擬訪問流程,計算訪問時間,由問卷設計者實際執行問卷訪問, 了解問題詢問及回答可能產生的狀況,據此對於問卷用字或語意流暢逐一修 正,並於 8 月 25 日開會,討論個別認知訪談所產生的各種問題。本次深度 認知訪談遵照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之原則,假設認知訪談的目的,是在瞭解受 訪者在回答時的反應與思考程序。因此,這種訪談又可稱之為「實驗室訪 談」,通常主導認知訪談的不是一般的調查訪員,而是研究人員、資深訪談 的督導等,必須對研究目的和問項目標相當熟悉。訪談過程中,除了唸出問 題給受訪者並聽取回答外,最重要的是,要用一些策略找出受訪者在問與答 的過程中心理的思考過程。 認知訪談受訪者的選擇標準是要找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出將來實際調查 訪問中受訪者的特性。本計畫進行之深度認知訪談對象主要為年紀較大,教 育程度較低,使用方言者,希望問卷設計最後版本能夠被一般民眾理解。訪 談時間在1.5 到 3 小時之間。 X Y

(18)

18 本計畫於2009 年 5 月 16 日及 23 日分別召開兩場次之焦點團體,共 14 人次參與,男女比例為 8 比 6,平均年齡 45 歲,學歷主要為國中、高中,及 五專,居住地為臺北縣市,信仰別為民間信仰、佛教、道教、一貫道,及基 督教等。經歷過的宗教經驗有禪七、打坐、聖靈充滿、異象,擔任神職人員 等。分別針對不同部分的問卷內容一一討論1。 1 A 部分:A 力量、B 人生、C 夢境、D 異覺異象部分。第一題的跳題,原本是問題甲回答「經常」或「有時」或「偶 爾一、兩次」的不用問問題乙,趙老師改全部都要問。→MODIFY 問題之後,將問題甲問是否有此經驗,問題乙問發生自 己未來或別人發生的可能性,甲乙兩題都要問。A 力量、B 人生、C 夢境、D 異覺異象部分第一題問題甲也加上不知 道、拒答,因為有人真的選不出來而亂填。一貫道代表對於A 力量中「天命或天意」、「因緣」、「自己的命運或運氣」、 「道或天道」、「氣」的意義難以從字面上理解。他提出訪員如何解釋這些名詞,如果無法統一,會引導出後面整個部分 的答案都不一樣,例如「道」或「天命或天意」是經由打坐修練之後才頓悟的,跟一般人的天命天意觀念可能來自別人 聽說來的,這種非自發的觀念很不同。第10、24、37、52 題題目中提醒訪員字樣「(只能選第 9 題問題甲答「經常」 或「有時」或「偶爾一、兩次」的,11 個選項中,只選一項也要問,單選)」留給訪員。第10、24、37、52 題只選 感受經驗影響「最深的」單選。有受訪者提出很難選擇,經說明後理解,仍維持單選。A 部分力量中,有人提出一選項 「突然有一個念頭,認為親人有事發生」。力量中「(8)神明(媽祖、關公等)」與「(2)佛/菩薩」重複?(8)道或天道,加上 「天上老母(一貫道)」A 部分第 11 題,題目問法統一加上「之下或之後?」A 部分第 11 題,選項 7「日常生活中其他活 動中(請說明)_________」有受訪者表示不確定在什麼情況下有此感受,但不是活動中,例如在很祥和的情況下。A 部分 第12 題,有人提出不知道要說明什麼?生理、心理反應,預知未來、身體健康、心情、人際關係的改變、對神秘現象 的看法題目都加上說明是針對「感受最深」的,受訪者才不會混淆作答。生理反應與心理反應中均加上「其他,請說明 _______」的選項。因為有受訪者表示有生理反應但難歸類是正面或負面(打哈欠、發抖)這邊要請訪員釐清受訪者的生 理或心理狀態分開看。有受訪者表示是否改變了「身體健康」、「心情」、「人際關係」,用「變好了」跟「變壞了」兩個 選項來選真的很難選,因為這個際遇在不同年齡、不同情境、不同階段回憶來看,難用好壞來分,加上「其他(請說 明)_______」?B 部分:第 23 題,請強調這些想法是在「人生某一時刻的頓悟」,不是一般的想法,對年輕的受訪者可 能比較沒有這種「突然的領悟」,但是可能有這種「想法」。第 23 題,有受訪者提出這幾個人生的想法,問題甲,無法 用「經常」、「有時」、「偶爾」去選,很怪;而問題乙,問自己未來或別人是否有可能有如此感受,則更怪,因為各種人 各種想法都有可能,這樣問很多此一舉。第 25 題,人生感受的場合,有些人士在上某些課的時候,是團體但不是宗教 活動。第 30 題,人生感受問是否預知未來很怪,例如「(5)積極進取,以光宗耀祖」,有這種感悟後「感覺自己可以預 知未來?」接不上。C 部分:加上「似曾相似」(deja vu),許多人有過預見未來或似曾相似的夢。第 40 題,夢境不問 「之下」,問「之後」,改為「是在什麼情況之後」(並請訪員說明「例如在參加法會或宗教活動後的夢境特別多」)。D 部分:異覺異象,加上,有一種「啟示」,不是聽聞看到,但是有一種感覺告訴你要怎麼處理,照著做就是對的。像是 一種啟示。第51 題的(9)佛、菩薩顯靈,有一種情況是「沒有看到,而是透過乩童(靈媒)轉達佛菩薩的顯靈」。第 53 題, 場合或情況,加上一個「生病或瀕臨死亡之際」。E 部分:第 66 題,第(5)子題,改成「人死後,會投胎轉世」;第(14)、 (15)子題,人的氣,有人問人的氣有分「陰氣」、「陽氣」。第 67 題,家中擺設的圖像經書等,如果是家中其他人信的宗 教擺設也算在內。第75 題,去掉「反省」,加上「靈修」。提醒訪員說明「是靜態的宗教的靈修活動,不包括一貫道中 參拜與佛教的繞神,雖然它們都被歸為一種修練過程,這些放在動態的儀式中探討。第77 題,提醒訪員「與他人一起 進行比較多」:例如,宗教團體的共修課程。第81~85 題,「捐款」改「捐款或奉獻」;「寺廟」、「教會」加上「道場」。 第88 題,提醒訪員:可能有付交通費或餐費,但是沒有正式的薪水。第 91 題的選項「有時」、「偶爾」太接近。第 92 題,怡佳老師建議去掉前言說明,直接進入題目,不要讓受訪者有畏懼道德觀被評為低落的作答傾向。第99 題,即「同 性戀」,不要讓題目太複雜。第101 題,提醒訪員:「宗教師」指在宗教組織有任職;「宗教人士」包括一般廟宇的理事 等。第111 題,有人提出「自己」因為經歷了靈異經驗,所以信教,不是受任何人的影響。第 114 題,「家中」定義「同 一戶籍地址同住的人」,老師認為稱謂太多太複雜,如何簡化?第118、119 題,問配偶職業,趙星光老師主張拿掉。第 120 題,全家一年總收入,有人提出全家住樓上樓下,怎麼算?子女不知父母的收入,父母也不會過問子女。這種只能 大略估算,是否調寬range,否則不能選。

(19)

19

本計畫於2009 年 5 月 2 日、6 月 13 日、7 月 4 日舉行專家座談研討會,

邀請美國學者Owen Flanagan(Duke University)、Bernard McGinn (The Divinity School, University of Chicago)、Roger Finke(Penn State University; Association of Religion Data Archives)、瞿海源(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郭文般(臺北 大學社會學系)、陳美琴(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宋文里(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進行宗教經驗之相關研究之交流與研討。座談內容包含心理學、哲學、神學 及社會科學領域。 本計畫並於 2009 年 11 月 24 日邀請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社會學及宗教研 究教授 Roger Finke 針對宗教控制、迫害及暴力等議題的跨國研究,以及美 國宗教組織及宗教市場研究的資料庫議題進行講演,並達成本計畫資料庫將 進入美國Association of Religious Data Archives,作為國際交流及比較研究之 目標。

(五)田野預試

本計畫於 2009 年 6 月 1 日起至 7 月 8 日止,進行田野預試調查,問卷

題目共121 題。委託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進行抽樣,針對臺灣地區

18 歲以上的居民為對象。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的戶籍資料採取「分層三階段等 機率抽樣」(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法抽出樣本個案。預試目

標完成150 份有效問卷。一共抽出 327 樣本,實際成功完訪份數為 108 份。

在預試調查結束後,於 6 月 29 日,召開訪員會議,討論預試面訪時所遇到

的問題,亦請訪員提供問卷內容增修建議。預試資料於7 月底完成資料處理,

(20)

20 臺灣地區宗教經驗調查研究正式問卷內容主題如下: A 部分 宗教經驗 I‧力量 B 部分 宗教經驗 II‧人生 C 部分 宗教經驗 III‧夢境 D 部分 宗教經驗 IV‧異覺、異象 (其中包含特殊異覺異象的開放性問題) E 部分 觀念與行為 (包含參拜或祈禱、靜坐、禪定、存思、捐款或奉獻、參加 宗教團體等行為及觀念) F 部分 理念與信仰 G 部分 基本情況

(21)

21

貳、抽樣過程

一、 抽樣原則

本計畫是以臺灣地區具有國籍,在民國 79 年 12 月 31 日以前出生者為

研究母體;並利用臺灣地區戶籍資料檔為抽樣名冊(sampling frame),利用 分層等機率三階段抽樣法(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進行抽樣。 分層所依據的變項則包括人口及各種都市化程度指標,將臺灣之鄉鎮市區分 為 7 個層級。2實際抽樣執行方式因第 7 層級之人口數較少,故合併至第 6 層 級,使臺灣之鄉鎮市區為 6 層級。之後,依據內政部戶政司所提供民國 97 年底人口統計檔,計算每一層級的人口比例,再依此人口比例,計算各層級 所需抽取的鄉鎮數,確定各層級所需抽取鄉鎮數後再依各層級人口數的多寡 以等距抽樣方式抽出中選鄉鎮。在每一鄉鎮市區中,則依人口數之多寡,依 照等距抽樣法有系統地抽取兩個村里(systematic sampling);最後再利用所 選中村里依等距原則抽出膨脹後之受訪對象。 本計畫原預計完成樣本數為 2000 案,為了避免各地區籍在人不在狀況 嚴重程度不同的困擾,乃採預先膨脹樣本數的方式因應,以此估算每一村里 所需抽取之人數。膨脹係數之估算乃依據兩年內調研中心所執行類似大型計 畫的完訪率來決定,各鄉鎮膨脹係數介於 2 倍至 3 倍之間,共計抽出 4488 案,各鄉鎮之應完成案數、膨脹係數與抽取數分配如表一。 表一:各鄉鎮樣本數分配表 鄉鎮名 應完成數 膨脹係數 抽取數 臺北縣板橋市 28 2.6 73 臺北縣三重市 28 2.7 76 臺北縣中和市 28 2.9 81 臺北縣永和市 28 3.0 84 臺北縣新店市 26 2.6 68 2侯佩君、杜素豪、廖培珊、洪永泰、章英華 2008 <臺灣鄉鎮市區類型之研究>, 《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3:7-32。

(22)

22 臺北縣汐止市 26 2.9 75 宜蘭縣羅東鎮 26 2.4 62 桃園縣桃園市 26 2.6 68 桃園縣中壢市 27 1.8 49 桃園縣平鎮市 27 1.7 46 新竹縣湖口鄉 20 1.9 38 苗栗縣頭份鎮 20 1.9 38 臺中縣豐原市 27 1.9 51 臺中縣大甲鎮 27 1.9 51 臺中縣龍井鄉 27 1.9 51 臺中縣太平市 27 2.0 54 彰化縣北斗鎮 30 1.5 45 彰化縣芳苑鄉 23 1.5 35 嘉義縣鹿草鄉 23 1.5 35 嘉義縣中埔鄉 30 1.6 48 臺南縣西港鄉 20 1.4 28 臺南縣善化鎮 20 1.5 30 高雄縣大寮鄉 27 2.5 68 高雄縣橋頭鄉 27 2.3 62 屏東縣屏東市 26 1.8 47 屏東縣萬丹鄉 30 1.7 51 花蓮縣壽豐鄉 30 2.5 75 基隆市七堵區 27 2.5 68 新竹市東區 26 2.4 62 臺中市北區 28 2.8 78 臺南市東區 28 2.3 64 臺南市南區 26 1.9 49 臺北市松山區 28 2.8 78 臺北市文山區 26 2.8 73 臺北市南港區 26 2.7 70 臺北市北投區 26 2.9 75 高雄市三民區 28 2.5 70 高雄市小港區 27 2.5 68

(23)

23

二、 樣本代表性檢定

在所有受訪個案抽出後,利用內政部所提供之 97 年度 12 月份的人口資 料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goodness of fit),以查核抽出樣本的個人人口特徵 分佈是否與母體資料一致,檢定項目包括(一)性別,(二)年齡,(三)年 齡*性別三分組,而檢定結果呈現樣本與母體是一致的。茲將檢定結果列述 如表二。 表二:樣本代表性檢定結果 樣本數 期望值 卡方值 p 值 男 2243 2244.1 性 別 女 2245 2243.9 0.001 0.974 20 歲以下 142 158.8 20-29 歲 898 898.5 30-39 歲 925 924.1 40-49 歲 938 932.6 50-59 歲 786 775.0 年 齡 60 歲以上 799 799.0 1.972 0.853 男20 歲以下 71 82.7 男20-29 歲 459 458.2 男30-39 歲 481 463.0 男40-49 歲 459 468.3 男50-59 歲 380 383.9 男60-歲以上 393 388.0 女20 歲以下 71 76.1 女20-29 歲 439 440.4 女30-39 歲 444 461.1 女40-49 歲 479 464.2 女50-59 歲 406 391.1 性 別 * 年 齡 女60 歲以上 406 411.0 4.732 0.943 N=4488

(24)

24 所抽取的樣本名單及相關戶籍資料經過校正,修正了樣本序號編列、樣 本住址輸入等錯誤,再經由電腦程式以論述排列樣本順序。最後製成樣本名 單的表格,以供訪問調查之需。

四、 樣本名單之使用

樣本名單上每一位受訪者皆為必訪對象,除非第一次訪問即可確定無法 訪問到受訪者(如死亡、遷移等),否則每位受訪者必須經過至少三次的拜 訪失敗才可放棄。全部受訪者必須皆訪問過,確定無受訪者可接受訪問之 後,樣本名單的使用才告中止,而其最後總共的受訪者數目即為此村里問卷 訪問的完成樣本數。

五、 計畫助理與督導複查

在調查訪問期間,訪員須在樣本名單上填寫訪問結果,訪問結束之後,再由 計畫助理與督導根據訪員所填的資料進行複查。複查的主要目的在於核對成功樣 本的資料是否確實,以及訪員是否正確使用樣本名單進行調查工作,但關對於失 敗樣本,則沒有進行複查。 成功樣本的複查方式為:若受訪者留有電話號碼,則抽取有電話的成功份數 的20%,由督導以電話進行複查;若受訪者未留有電話號碼,則無電話的成功份 數採百分之百督導進行實地複查;若全部留有電話號碼,則複查率為20%。

(25)

25

參、問卷調查過程

一、 預試調查

預試調查的進行從 2009 年 6 月 1 日起至 7 月 8 日止,預試問卷題目共 124 題。委託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進行抽樣,針對臺灣地區 18 歲以 上的居民為對象。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的戶籍資料採取「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 樣」(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PPS)法抽出樣本個案。預試目標完成 150 份有效問卷。一共抽出 327 樣本,實際成功完訪份數為 108 份。在預試 調查結束後,於6 月 29 日,召開訪員會議,討論預試面訪時所遇到的問題, 亦請訪員提供問卷內容增修建議。預試資料於7 月底完成資料處理,至 8 月 中正式問卷修訂完成。

二、 督導訓練

督導訓練於2009 年 9 月 12 日,在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舉行,由共 同主持人關秉寅教授主持,共13 位督導參加。 本計畫督導是由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推薦的資深督導擔任。在 訓練課程中,要求每一位督導能熟知所應負擔的責任及工作內容,並讓她們 能在訪員訓練之前先熟悉問卷設計的宗旨及問法,與出題的問卷設計小組成 員做充分的問題討論。

三、 訪員訓練

訪員訓練於9 月 12 日及 13 日,在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舉行,由蔡 彥仁教授、趙星光教授、關秉寅教授,及蔡怡佳教授共同主持。共有 73 位 督訪員參加。訪員及督導都是由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中心推薦而來。訪員訓 練特別加強督導帶領訪員進行問卷研讀及實習訪問的過程,使訪員能在小組 討論中熟悉問卷題目以及調查時須注意之事項,以期訪員在出發進行訪問之

(26)

26 在課程安排上包含計畫介紹,及訪問工作隊計畫執行的重要性;訪問的 原則、技巧及答案的紀錄;抽樣的過程及樣本名單的使用;問卷題目及過錄 等。並讓建立訪員及督導或計畫小組之間的溝通管道。

四、 正式調查的過程

正式調查的進行從 2009 年 9 月 12 日起至 9 月 13 日進行督訪員訓練後, 隨即進行正式調訪工作,問卷題目共 121 題。委託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 中心進行抽樣,針對臺灣地區 18 歲以上的居民為對象。依據內政部戶政司

的戶籍資料採取「分層三階段等機率抽樣」(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法抽出樣本個案。目標完成 2000 份有效問卷。一共抽出 4488 樣本,

實際成功完訪份數為 1714 份。於 2010 年 1 月全數結案,採用資料處理軟體

(27)

27

肆、調查成果之國際比較

一、臺灣宗教經驗調查國際研討會

本計畫於2010 年 6 月 24、25 日舉行「臺灣宗教經驗調查國際研討會」

(Religious Experience Survey in Taiwan: A Symposium),邀請臺灣、中國、 英國學者共同參與,共發表十篇論文,從不同學術觀點切入分析,探討宗教 領域研究方法與未來方向。本次研討會除了探討臺灣人的宗教經驗外,也邀 請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教授姚新中發表中國宗教經 驗調查成果、藍彼特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 Lampeter)教授 Marianne Rankin 發表英國宗教經驗研究概況,同校教授 Paul Badham 則提出宗教經驗 比較研究路徑。經過比較分析,學者們發現,臺灣、中國以及英國民眾宗教 經驗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與普遍人性以及各自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等 因素都有密切關係。其他學者在研討會中也根據調查資料,提出包括臺灣民 眾的死後觀、危機事件與宗教、民間信仰的地區差異、宗教與政治保守主義、 宗教經驗中的身體感、宗教認同與經驗、天命觀與命運觀等多篇論文。

二、當代臺灣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國際會議

2011 年 6 月 16 日至 20 日,於花蓮舉行「當代臺灣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 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本次會議除了團隊成員運用計畫調查 資料庫撰寫與臺灣宗教經驗相關性較高的議題外,也邀請英國知名學者如 David Voas 根據資料庫探討了教育程度和宗教經驗之間的關聯性,Eileen Barker 教授則對研究方法與宗教經驗研究之間的主、客觀研究問題提出深刻的闡發。 Bettina Schmidt 教授比較了巴西和臺灣之間,關於宗教信仰中的冥想、附體和修 練活動表現之異同,及其在宗教經驗研究中的意義,Leslie J. Francis 教授從心理 學角度探討東方神秘主義和神秘經驗。美國Carolyn Chen 教授再次闡述其關於美 國的臺灣移民者的宗教經驗,中國Elisa Zhai 教授則探討臺灣民眾關於改宗經驗 裡所帶來的超自然經驗和療癒效果。土耳其的Cafre Yaran 教授則使用了計畫資

(28)

28

Fylypovych 教授從歷史層面和現代脈絡中介紹了烏克蘭的宗教經驗情況和相關 研究。這次國際會議參與的學者眾多,共發表了十九篇論文,討論的議題相當多 元,每一場次的發表和討論常常因為彼此激發的回應和靈感而無法遏止各學者的

發言。在圓桌會議時間裡,以Paul Badham、Eileen Barker 和姚新中等教授為代

表的外國學者和機構,均顯現出極高的興趣和意願,希望能維持計畫的進行或延 伸,將各國關於宗教經驗的研究成果透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建構成學界研究宗教 經驗的重要基礎和資源。

(29)

29

附錄一、正式問卷

(30)

30

附錄二:調查次數分配表

(31)

31

(32)
(33)

台灣地區宗教經驗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國科會計畫「台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

2009 年 9 月面訪調查

調查地點 ________________縣/市 ________________鄉/鎮/市/區 ________________村/里 訪員姓名 ________________ 督導簽名 ________________ 助理簽名 ________________

*F0*

………-………-…………

□□□-□□

(34)
(35)

*1*

(在開始訪問時,請訪員務必念下列句子:) 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天的訪問,如果在訪問中,任何時候您覺得有聽不清楚的地方,請 您立刻告訴我,我會再為您重新念一遍;或者我們的問題您覺得有不方便回答的,也 請您告訴我,我們就跳過去。 (訪問開始,訪員請記下現在時間___月___日,星期___,___時___分(24小時制)) 1. 受訪者性別:  男  女 (訪員自行判斷) 2. 請問您是什麼時候出生的?民國___________年 3. 請問您的婚姻狀況是?(請念出選項)  已婚  同居  配偶去世  離婚  分居  未婚 4. 請問您的教育程度是:(如回答國中、高中、專科,請追問)  無 (跳答6)  自修(跳答6)  小學  國(初)中  初職  高中  高中職業科  高職  士官學校 五專  二專 ! 三專  軍警校專修班 軍警校專科班  空中行專 ? 空中大學  軍警官校或大學 技術學院、科大 大學 Q 碩士 W 博士 E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 5. 從小學開始,您總共在學校受過多少年教育?_______年 (十位)           (個位)           (十位)           (個位)          

(36)

*2*

6. 請問您「父親」的教育程度是:(如回答國中、高中、專科,請追問)  無  自修  小學  國(初)中  初職  高中  高中職業科  高職  士官學校 五專  二專 ! 三專  軍警校專修班 軍警校專科班  空中行專 ? 空中大學  軍警官校或大學 技術學院、科大 大學 Q 碩士 W 博士 E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 " 不知道 7. 請問您「母親」的教育程度是:(如回答國中、高中、專科,請追問)  無  自修  小學  國(初)中  初職  高中  高中職業科  高職  士官學校 五專  二專 ! 三專  軍警校專修班 軍警校專科班  空中行專 ? 空中大學  軍警官校或大學 技術學院、科大 大學 Q 碩士 W 博士 E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 " 不知道

(37)

*3*

8. 有人有這樣的經驗或經歷,就是感覺自己的生活冥冥之中,受到某一種普通人無法控 制力量的影響。請問您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這裡有幾種力量,請您回答您是否感覺 過它們的影響:(卡片一) 問題甲:您是否感覺過它們的 影響? 問題乙:請問您覺得自己未來 可能會受到這些冥冥 之中的力量影響嗎? 力 量  經 常  有 時  偶 爾 一 、 兩 次  從 來 沒 有 " 不 知 道 # 拒 答  非 常 有 可 能  有 一 些 可 能  不 太 可 能  非 常 不 可 能 " 不 知 道 # 拒 答   (1)天命或天意  " #         "  #  (2)佛或菩薩  " #         "  #  (3)因緣  " #         "  #  (4)天主、上帝、耶穌、 聖靈,或聖母瑪麗亞  " #         "  #  (5)祖先或先人  " #         "  #  (6)鬼魂  " #         "  #  (7)自己的命運或運氣  " #         "  #  (8)道或天道  " #         "  #  (9)氣  " #         "  #  (10)其他神明(例如媽 祖、關公、王爺、祖 師爺等)(請說 明)______  " #         "  #  (11)其他(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  " #         "  #   (如果上述經驗問題甲皆回答「從來沒有者」,請跳答 22)

{A 部分 宗教經驗 I·力量}

(38)

*4*

9. 您感受到的這些力量中,感受最深的是:(單選,卡片二)  天命或天意  佛或菩薩  因緣  天主、上帝、耶穌、聖靈,或聖母瑪麗亞  祖先或先人  鬼魂  自己的命運或運氣  道或天道  氣 其他神明(例如媽祖、關公、王爺、祖師爺等)(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10. 您在感覺這個感受最深的力量時,是在什麼場合或情況? (可複選) (卡片三)  進行團體或有很多人在一起的宗教活動(例如進香、作醮、禮拜、讀經班、 彌撒、法會、辦事、問事、超度亡靈等)  進行個人的宗教活動時(例如祈禱、讀經、打坐、靈修、拜拜等)  進行民俗信仰活動時 (例如算命、看相、看風水、解夢、拆字等)  練功(包括氣功、瑜珈、太極門、法輪功等)  生病或瀕臨死亡之際  從事藝術活動時(比如創作、表演或欣賞繪畫、音樂會、舞蹈等藝術作品時)  休閒娛樂(例如看電影、小說、打牌、下棋、旅遊、運動、演唱會、卡拉 OK 等)  日常生活中  其他活動(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39)

*5*

11. 針對上述(第 9 題)您感受最深的力量,是不是在您人生、家庭或事業發生特殊情況 時?  是(請簡要說明發生了什麼事)________  否(跳答 13) D 不適用 12. 請您回憶一下,這感受最深的力量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民國_____年 13. 關於這個您感受最深的力量,整體來說是在?(可複選,請念出選項,卡片四)  控制您  懲罰您  恐嚇您  警告您  寬恕您  引導您  保佑您  啟示您  其他(請說明)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14. 在這個您感受最深的力量的經驗中,當時您有什麼樣的生理反應?(可複選)  沒有任何生理反應  正面的生理反應(例如渾身溫暖、舒適等)  負面的生理反應(例如手腳冰冷、出冷汗、喘不過氣來等)  其他生理反應(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15. 在這個您感受最深的力量的經驗中,當時您有什麼樣的心理反應?(可複選)  沒有任何心理反應  正面的心理反應(例如感覺平和、喜樂、積極等)  負面的心理反應(比如感覺緊張、痛苦、孤單等)  其他心理反應(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十位)           (個位)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0)

*6*

16. 在感受這個最深的力量以後,您是否感覺自己有特別的能力(例如能夠知道未來、通 靈、發功、陰陽眼、刀槍不入、能洞察別人的秘密等)?  是  否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17.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力量以後,總的來說,您的身體健康是變好、變壞,還是沒有 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18.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力量以後,總的來說,您的心情是變好、變壞,還是沒有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19.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力量以後,總的來說,您的人際關係(包括家庭關係)是變好、 變壞,還是沒有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20. 這個您感受最深的力量的經歷是否改變了您對一些神秘現象或事物的看法(例如耶 穌降臨、菩薩顯靈、神鬼附身、預知未來、看相、算命等)?  是  否(跳答 22)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21. 是什麼樣的改變?  本來不信,後來開始相信  原來就相信,此後更加相信  原來相信,此後不再相信  原來有一種信仰(請說明)_____, 此後改信另外一種信仰(請說明)_____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1)

*7*

{B 部分 宗教經驗 II·人生}

22. 有人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某一時刻,突然對人生產生了某種新的體會或感受,下 面有幾種關於人生的體會或感受,請您逐一回答:(卡片五) 問題甲:您是否有過這樣的 體會或感受? 問題乙:那麼,您覺得自己 未 來 可 能 會 有 這 樣 的 體 會 或 感 受 嗎? 人 生  經 常  有 時  偶 爾 一 、 兩 次  從 來 沒 有 " 不 知 道 # 拒 答  非 常 有 可 能  有 一 些 可 能  不 太 可 能  非 常 不 可 能 " 不 知 道 # 拒 答    (1)世事無常,不要執著  "# "# (2)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 "# (3)神自有安排或預備,順服 神的旨意  "# "# (4)善有善報,要多做好事積 功德  "# "# (5)為了光宗耀祖,事業或學 業要積極進取  "# "# (6)與世無爭,一切順其自然  "# "# (7)俗世中的生活太累,過簡 單樸素的生活最好  "# "# (8)事情的成敗都靠天時、地 利、人和,缺一不可  "# "# (9)其他(請說明) ______________  "# "#  (如果上述經驗問題甲皆回答「從來沒有者」,請跳答 35)

(42)

*8*

23. 您感受到的這些體會或感受中,感受最深的是:(單選)(卡片六)  世事無常,不要執著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神自有安排或預備,順服神的旨意  善有善報,要多做好事積功德  為了光宗耀祖,事業或學業要積極進取  與世無爭,一切順其自然  俗世中的生活太累,過簡單樸素的生活最好  事情的成敗都靠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其他(請說明)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24. 您在感受這個最深的體會或感受時,是在什麼場合或情況之下或之後?(可複選,卡 片三)  進行團體或有很多人在一起的宗教活動(例如進香、作醮、禮拜、讀經班、 彌撒、法會、辦事、問事、超度亡靈等)  進行個人的宗教活動時(例如祈禱、讀經、打坐、靈修、拜拜等)  進行民俗信仰活動時 (例如算命、看相、看風水、解夢、拆字等)  練功(包括氣功、瑜珈、太極門、法輪功等)  生病或瀕臨死亡之際  從事藝術活動時(比如創作、表演或欣賞繪畫、音樂會、舞蹈等藝術作品時)  休閒娛樂(例如看電影、小說、打牌、下棋、旅遊、運動、演唱會、卡拉 OK 等)  日常生活中  其他活動(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3)

*9*

25. 針對上述您感受最深的體會或感受(第 23 題),是不是發生在您人生、家庭或事業發 生特殊情況時?  是(請簡要說明發生了什麼事)________  否(跳答 27) D 不適用 26. 請您回憶一下,這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民國_____年 27. 在這個感受最深的體會或感受中,當時您有什麼樣的生理反應?(可複選)  沒有任何生理反應  正面的生理反應(例如渾身溫暖、舒適等)  負面的生理反應(例如手腳冰冷、出冷汗、喘不過氣來等)  其他生理反應(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28. 在這個感受最深的體會或感受中,當時您有什麼樣的心理反應?(可複選)  沒有任何心理反應  正面的心理反應(例如感覺平和、喜樂、積極等)  負面的心理反應(比如感覺緊張、痛苦、孤單等)  其他心理反應(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29. 在感受這個最深的體會或感受以後,您是否感覺自己有特別的能力(例如能夠知道未 來、通靈、發功、陰陽眼、刀槍不入、能洞察別人的秘密等)?  是  否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30.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體會或感受以後,總的來說,您的身體健康是變好、變壞,還 是沒有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十位)           (個位)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4)

*10*

31.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體會或感受以後,總的來說,您的心情是變好、變壞,還是沒 有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32.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體會或感受以後,總的來說,您的人際關係(包括家庭關係)是 變好、變壞,還是沒有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33. 這個感受最深的體會或感受是否改變了您對一些神秘現象或事物的看法(例如耶穌 降臨、菩薩顯靈、神鬼附身、預知未來、看相、算命等)?  是  否(跳答 35)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34. 是什麼樣的改變?  本來不信,後來開始相信  原來就相信,此後更加相信  原來相信,此後不再相信  原來有一種信仰(請說明)_____, 此後改信另外一種信仰(請說明)_____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5)

*11*

{C 部分 宗教經驗 III·夢境}

35. 有人會做一些感覺很真又特別的夢。下面列舉了幾種夢境,請問您做過這樣的夢嗎? 請逐一回答。(卡片七) 夢 境:您是否做過這樣的夢?  經 常  有 時  偶 爾 一 、 兩 次  從 來 沒 有 " 不 知 道 # 拒 答   (1)神靈(例如上帝/天主/耶穌/天使;佛/菩薩/ 觀音/羅漢;神明/土地公/祖師爺等)



    " # (2)鬼魂、陰靈、妖魔鬼怪、撒旦



    " # (3)祖先或過世的親友



    " # (4)宗教師(例如上師、活佛、師父、上人、點傳 師、牧師、聖人)



    " # (5)神秘或特別的動物



    " # (6)神秘或特別的植物



    " # (7)天堂、地獄、仙境、寺廟、教堂、墳墓等神秘 或特別的地方



    " # (8)神秘或特別的東西、符號(例如十字架、「卍」 字、法輪、符咒、寶劍、亮光、棺材等)



    " # (9)遇見夢境中似曾相識的情境



    " # (10)其他(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



    " #  (如果上述經驗皆回答「從來沒有者」,請跳答 50) 36. 上面所列舉的幾種夢境中,您感受最深的是:(單選,卡片八)  神靈(例如上帝/天主/耶穌/天使;佛/菩薩/觀音/羅漢;神明/土地公/祖師爺等)  鬼魂、陰靈、妖魔鬼怪、撒旦  祖先或過世的親友  宗教師(例如上師、活佛、師父、上人、點傳師、牧師、聖人)  神秘或特別的動物  神秘或特別的植物  天堂、地獄、仙境、寺廟、教堂、墳墓等神秘或特別的地方  神秘或特別的東西、符號(例如十字架、「卍」字、法輪、符咒、寶劍、 亮光、 棺材等)  遇見夢境中似曾相識的情境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6)

*12*

37. 請您回憶一下,在這感受最深的夢境中,神靈、祖先、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對您 做了些什麼?(可複選)  正面的舉動(例如啟示、稱讚、安慰、預警、囑託等)  負面的舉動(例如糾纏、鬼壓、傷害、指責等)  其他舉動(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  沒有對您做什麼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38. 請您回憶一下,「夢中」的情形是:(可複選)  令人愉快的  令人恐怖的  令人痛苦的  令人困惑的  沒有特別感覺   其他(請說明)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39. 您在這個感受最深的夢境時,是在什麼情況之後?(卡片三,可複選)  進行團體或有很多人在一起的宗教活動(例如進香、作醮、禮拜、讀經班、 彌撒、法會、辦事、問事、超度亡靈等)  進行個人的宗教活動時(例如祈禱、讀經、打坐、靈修、拜拜等)  進行民俗信仰活動時 (例如算命、看相、看風水、解夢、拆字等)  練功(包括氣功、瑜珈、太極門、法輪功等)  生病或瀕臨死亡之際  從事藝術活動時(比如創作、表演或欣賞繪畫、音樂會、舞蹈等藝術作品時)  休閒娛樂(例如看電影、小說、打牌、下棋、旅遊、運動、演唱會、卡拉 OK 等)  日常生活中  其他活動(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7)

*13*

40. 針對上述您感受最深的夢境,是不是發生在您人生、家庭或事業發生特殊情況時?  是(請簡要說明發生了什麼事)________  否(跳答 42) D 不適用 41. 請您回憶一下,這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民國_____年 42. 在這感受最深的夢境中,當時您有什麼樣的生理反應?(可複選)  沒有任何生理反應  正面的生理反應(比如渾身溫暖、舒適等)  負面的生理反應(比如手腳冰冷、出冷汗、喘不過氣來等)  其他生理反應(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3. 在這感受最深的夢境中,當時您有什麼樣的心理反應?(可複選)  沒有任何心理反應  正面的心理反應(比如感覺平和、喜樂、積極等)  負面的心理反應(比如感覺緊張、痛苦、孤單等)  其他心理反應(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4. 在感受這個最深的夢境以後,您是否感覺自己有特別的能力(例如能夠知道未來、通 靈、發功、陰陽眼、刀槍不入、能洞察別人的秘密等)?  是  否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5.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夢境以後,總的來說,您的身體健康是變好、變壞,還是沒有 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十位)           (個位)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8)

*14*

46.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夢境以後,總的來說,您的心情是變好、變壞,還是沒有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7.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夢境以後,總的來說,您的人際關係(包括家庭關係)是變好、 變壞,還是沒有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8. 這感受最深的夢境是否改變了您對一些神秘現象或事物的看法(如耶穌降臨、菩薩顯 靈、神鬼附體、預知未來、看相、算命等)?  是  否(跳答 50)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9. 是什麼樣的改變?  本來不信,後來開始相信  原來就相信,此後更加相信  原來相信,此後不再相信  原來有一種信仰(請說明)_____, 此後改信另外一種信仰(請說明)_____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49)

*15*

{D 部分 宗教經驗 IV·異覺、異象}

50. 有人有這樣一種經驗或經歷,就是突然有一種神秘或特別的感覺、經驗(例如天人合 一、覺得上帝、菩薩、鬼魂來到了身邊,或聽到某一種神秘或特別的感覺、經驗等)? 下面列舉了幾種神秘或特別的感覺、現象,您是否有這樣的經驗: (卡片九) 問題甲:您是否產生過這種 神 秘 或 特 別 的 感 覺、經驗? 問題乙:那您覺得自己未來 可能會經歷這種神 祕或特別的感覺、 經驗嗎? 異覺、異象  常  有 時  偶 爾 一 、 兩 次  從 來 沒 有 " 不 知 道 # 拒 答  非 常 有 可 能  有 一 些 可 能  不 太 可 能  非 常 不 可 能 " 不 知 道 # 拒 答   (1)感覺忘了自己,與大自然 或萬物合而為一     " #     " #  (2)突然感受一種特別的啟示 或領悟     " #     " #  (3)聽到某種神秘或特別的聲 音、音樂     " #     " #  (4)眼前浮現某種神秘或特別 的東西、景象     " #     " #  (5)聞到某種神秘或特別的氣 味     " #     " #  (6)全身突然有溫暖或冰冷的 神秘或特別的感覺     " #     " #  (7)感覺身體被某種神秘或特 別的事物碰觸     " #     " #  (8)身體不由自主的神祕或特 別的經驗(例如顫動、僵 硬、輕鬆等)     " #     " #  (9)天主/上帝,耶穌,聖母瑪麗 亞顯現或聖靈充滿     " #     " #  (10)佛、菩薩顯靈     " #     " #  (11)神明顯現或附身     " #     " #  (12)鬼魂、陰靈、妖魔鬼怪、 撒旦附身或干擾     " #     " #  (13)民俗的特異能力(例如能 夠知道未來、通靈、發 功、陰陽眼、刀槍不入、 能夠洞察別人的秘密等)     " #     " #  (14)其他(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如果上述經驗問題甲皆回答「從來沒有者」,請跳答 64)

(50)

*16*

51. 您感受到的這些神秘或特別的感覺、經驗中,感受最深的是:(單選,卡片十)  感覺忘了自己,與大自然或萬物合而為一  突然感受一種特別的啟示或領悟  聽到某種神秘或特別的聲音、音樂  眼前浮現某種神秘或特別的東西、景象  聞到某種神秘或特別的氣味  全身突然有溫暖或冰冷的神秘或特別的感覺  感覺身體被某種神秘或特別的事物碰觸  身體不由自主的神祕或特別的經驗(例如顫動、僵硬、輕鬆等)  天主/上帝,耶穌,聖母瑪麗亞顯現或聖靈充滿 佛、菩薩顯靈  神明顯現或附身 ! 鬼魂、陰靈、妖魔鬼怪、撒旦附身或干擾  民俗的特異能力(例如能夠知道未來、通靈、發功、陰陽眼、刀槍不入、能夠  其他(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52. 您在感受這個最深的神祕或特別的感覺、經驗時,是在什麼場合或情況之下或之後? (卡片三,可複選)  進行團體或有很多人在一起的宗教活動(例如進香、作醮、禮拜、讀經班、彌 撒、法會、辦事、問事、超度亡靈等)  進行個人的宗教活動時(例如祈禱、讀經、打坐、靈修、拜拜等)  進行民俗信仰活動時 (例如算命、看相、看風水、解夢、拆字等)  練功(包括氣功、瑜珈、太極門、法輪功等)  生病或瀕臨死亡之際  從事藝術活動時(比如創作、表演或欣賞繪畫、音樂會、舞蹈等藝術作品時)  休閒娛樂(例如看電影、小說、打牌、下棋、旅遊、運動、演唱會、卡拉 OK 等)  日常生活中  其他活動(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51)

*17*

53. 針對上述您感受最深的神祕或特別的感覺、經驗,是不是發生在您人生、家庭或事 業發生特殊情況時?  是(請簡要說明發生了什麼事)________  否(跳答 55) D 不適用 54. 請您回憶一下,這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民國_____年 55. 在這感受最深的神祕或別的感覺、經驗中,當時您有什麼樣的生理反應?(可複選)  沒有任何生理反應  正面的生理反應(比如渾身溫暖、舒適等)  負面的生理反應(比如手腳冰冷、出冷汗、喘不過氣來等)  其他生理反應(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56. 在這感受最深的神祕或別的感覺、經驗中,當時您有什麼樣的心理反應?(可複選)  沒有任何心理反應  正面的心理反應(比如感覺平和、喜樂、積極等)  負面的心理反應(比如感覺緊張、痛苦、孤單等)  其他心理反應(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57. 在感受這個最深的神祕或特別的感覺、經驗以後,您是否感覺自己有特別的能力(例 如能夠知道未來、通靈、發功、陰陽眼、刀槍不入、能洞察別人的秘密等)?  是  否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十位)           (個位)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52)

*18*

 58.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神祕或特別的感覺、經驗以後,總的來說,您的身體健康是變 好、變壞,還是沒有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59.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神祕或特別的感覺、經驗以後,總的來說,您的心情是變好、 變壞,還是沒有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60. 您感受過這個最深的神祕或特別的感覺、經驗以後,總的來說,您的人際關係(包括 家庭關係)是變好、變壞,還是沒有改變?  變好了  變壞了  沒有變化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61. 這感受最深的神祕或特別感覺、經驗是否改變了您對一些神秘現象或事物的看法(如 耶穌降臨、菩薩顯靈、神鬼附體、預知未來、看相、算命等)?  是  否(跳答 63)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62. 是什麼樣的改變?  本來不信,後來開始相信  原來就相信,此後更加相信  原來相信,此後不再相信  原來有一種信仰(請說明)_____, 此後改信另外一種信仰(請說明)_____  其他(請說明)_____________ " 不知道 # 拒答 D 不適用

(53)

*19*

63. 請您描述一下,您這個感受最深的神祕過特別的經驗是什麼?

{E 部分 觀念與行為}

64. 您對「神祕或超自然事物」感到有興趣嗎?  非常有興趣  有點興趣  不太有興趣  沒有興趣 " 不知道 # 拒答   65. 您「相信」下面的說法嗎? 很 相 有 點相信 不 太相信 很 不相信 拒答 (1)世界上確實有神靈鬼怪      # (2)宇宙有一位至高無上的神      # (3)心誠則靈      # (4)風水地理的好壞會影響個人或家庭      # (5)人死後,會投胎轉世      # (6)夫妻、親戚、朋友都是前世的因緣      # (7)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8)按時祭拜祖先會得到祖先的保佑      # (9)無人祭拜的的靈魂會成為孤魂野鬼      # (10)遇到重要事情時,要選良辰吉日      # (11)修行或修練可以使人有特別的能力      # (12)靈媒(如乩童)可以為人驅邪治病      #

(54)

*20*

(續)65. 您「相信」下面的說法嗎? 很 相 有 點相信 不 太相信 很 不相信 拒答 (13)氣功可以幫助人治病      # (14)人的氣可以經過修練而加強      # (15)一個人的氣很旺,就能夠百邪不侵      # 66. 您自己或家裡是否有下列圖、像、經書或其他象徵物:(卡片十一,可複選)  祖先  天主/上帝,耶穌,聖母瑪麗亞,十字架  釋迦牟尼佛  觀音菩薩  媽祖(天上聖母)  王爺  土地公(福德正神)  關公(關帝聖君)  玄天上帝 王母娘娘(瑤池金母)  無極老母(無生老母) ! 三太子(中壇元帥)  玉皇大帝(天公)  濟公活佛  太上老君 ? 義民爺  呂洞賓(孚佑帝君) 黃帝、炎帝 孔子 Q 財神 W 祖師爺 E 其他神靈(請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 R 都沒有 67. 在過去的一年中,您是否在家裡或其他地方參拜或祈禱過下列神靈? (參考卡片十二,可複選)  祖先  天主/上帝,耶穌,聖母瑪麗亞  釋迦牟尼佛  觀音菩薩  媽祖(天上聖母)  王爺  土地公(福德正神)  關公(關帝聖君)  玄天上帝 王母娘娘(瑤池金母)  無極老母(無生老母) ! 三太子(中壇元帥)  玉皇大帝(天公)  濟公活佛  太上老君 ? 義民爺  呂洞賓(孚佑帝君) 黃帝、炎帝 孔子 Q 財神 W 祖師爺 E 太歲 R 其他神靈(請說明)_______ R 都沒有(跳答 7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needs of socie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views of stakeholders collected through various surveys and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