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眾演講之情境與設計—以TEDx Taipei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公眾演講之情境與設計—以TEDx Taipei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公眾演講之情境與設計—以TEDx Taipei為例.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The Context and Design of Public Speaking. ‧. — A Case Study of TEDx Taipei.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江靜之博士. 研究生:李依珊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七月 1.

(2) 摘要. 要設計一場具影響力的公眾演說,演講者不能忽略演講情境的存在;要了解 演講者如何進行演講設計,就須從其面臨之情境著手。過往以公眾演講為研究主 題的文獻與坊間書籍,多聚焦於演講者如何運用演說技巧,或分析知名演講者進 行演講時所使用的特定規則及方法,雖可窺探演講者如何進行演說設計,但對於 情境的存在鮮少論及,亦無法真正擷取演講者為何如此規畫的原由。再者,演講 之中的情境來自於四面八方,發掘演講者如何篩選及妥適運用情境,才是對於想. 政 治 大 演講者進行深度訪談,從演講者觀點出發,分析演講者感知哪些情境、並如何因 立. 要培養及建立公眾演講技巧者的最佳學習途徑。因此,本研究與六名 TEDxTaipei. ‧. ‧ 國. 學. 應情境設計演講內容。. 關鍵詞:公眾演講,情境,演講設計,TED talks.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n U. v.

(3) Abstract. To design a powerful public speech, a speaker cannot neglect the existence of speech contexts. To understand how a speaker designs his/her speech, we should first look at the context that the speaker faces. The majority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s and books tend to focus on the public speaking skills of the speaker or analyze specific rules or methods adopted by famous speakers. Although this offers a glimpse into how speakers design their speeches, it seldom discusses the existence of speech contexts,. 政 治 大 Furthermore, since speech contexts vary in different places, guiding speakers how to 立 nor is it able to pinpoint the reasons why a speaker takes a certain approach.. select and make use of contexts is the best teaching approach. Therefore, this study. ‧ 國. 學.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ix speakers from TEDxTaipei in order to analyze. er. io. sit. y. Nat. context.. ‧. what context they are aware of and how they design their speeches based on such. Keywords: public speaking, context, speech design, TED talks. n. al. Ch. engchi. 3. i n U. v.

(4) 目錄 第一章 前言……………………………………………………………………頁 8 第二章 文獻檢閱………………………………………………………………頁 16 第一節 公眾演講之情境…………………………………………………頁 19 第二節 公眾演講之混合情境……………………………………………頁 41 第三節 公眾演講設計……………………………………………………頁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頁 59 第四章 資料分析…………..…………………………………..………………頁 67. 政 治 大 第二節 演講中的相關情境感知與設計…………………………………頁 104 立 第一節 演講前的相關情境感知與設計…………………………………頁 64. ‧ 國. 學. 第三節 演講後的相關情境感知與行動…………………………………頁 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頁 146. ‧. 參考書目………………..………………………………………………………頁 157.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5) 圖目錄 圖 1:公眾演講的演說情境..…………………………………………..………頁 11 圖 2:演說的結構..…………………………………………………..…………頁 29 圖 3:公眾演講之情境與設計歸納圖..……….………………….....…………頁 29 圖 4:演講前之第一階段情境與設計示意圖..….……………….....…………頁 97 圖 5:演講前之第二階段情境與設計示意圖..….……………….....…………頁 98 圖 6:演講前之第三階段情境與設計示意圖..….……………….....…………頁 99 圖 7:演講前之第四階段情境與設計示意圖..….……………….....…………頁 100 圖 8:演講前的相關情境感知與設計歸納圖..….……………….....…………頁 102. 治 政 圖 9:陳畊仲透過發問促動聽眾舉手互動之演講影片截圖………..……..…頁 104 大 立 圖 10:蔡宗翰認為場地燈光會影響演講者對聽眾反應的察覺之演講影片 ‧ 國. 學. 截圖……….... ……….... ……….... ……….... ……….... ………....…頁 106 圖 11:龔建嘉講述個人職業之演講影片截圖..............................................…頁 109. ‧. 圖 12:演講舞台上的倒數計時器之影片截圖…………………..…..……..…頁 110. Nat. sit. y. 圖 13:李鴻源使用主題模式之演講影片截圖……………………………..…頁 113. er. io. 圖 14:李鴻源言說結構配置圖……………………………….….…..……..…頁 114. al. v i n Ch 圖 16:龔書章言說結構配置圖……………………………………....……..…頁 116 engchi U n. 圖 15:龔書章使用主題模式之演講影片截圖…………………….…..…...…頁 115. 圖 17:龔建嘉使用問題與解決方案模式之演講影片截圖………………..…頁 117 圖 18:龔建嘉言說結構配置圖……………………………………...……...…頁 118 圖 19:蔡宗翰使用心理漸進型模式之演講影片截圖……………..….…...…頁 119 圖 20:蔡宗翰言說結構配置圖……………………………………..….…...…頁 120 圖 21:陳畊仲使用因果模式之演講影片截圖………………………..…....…頁 121 圖 22:陳畊仲言說結構配置圖……………………………………..…………頁 122 圖 23:李遠哲使用主題模式之演講影片截圖………………………..…....…頁 123 圖 24:李遠哲言說結構配置圖……………………………………..……....…頁 124 圖 25:蔡宗翰使用實體媒材——消防隊員頭盔之演講影片截圖……......…頁 129 5.

(6) 圖 26:陳畊仲使用實體媒材進行對比之演講影片截圖…………………..…頁 130 圖 27:龔建嘉使用實體媒材示範如何以手套執行個人工作之演講影片截圖 .………………………………………………………………..…………頁 131 圖 28:演講中之情境與設計示意圖………………………………………..…頁 136 圖 29:演講後之情境與設計示意圖………………………………………..…頁 145 圖 30:傳播管道影響公眾演講情境與設計之循環過程…………………..…頁 15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n U. v.

(7) 表目錄 表 1:新舊媒體的使用者中心特性………………………………..…………頁 36 表 2:受訪者資料列表……………………………………………..…………頁 63 表 3:公眾演講之情境與設計歸納總表…………………………………..…頁 14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7. i n U. v.

(8) 第一章 前言 2007 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巡迴世界演講,以一席「不願面對 的真相」為專題的演講,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當時高爾沉穩堅定的精彩演 說,輔以簡報上一幕幕冰山崩解、海水吞噬、風暴席捲的驚悚畫面,並帶著疾呼 的口吻與肢體、以約 21 分鐘的演講長度,跨越國界震撼了全球民眾。就因為這 股震攝人心的魅力,讓高爾從總統選舉落敗的失意政客,翻身一躍,成為全球讚 譽的環保鬥士,甚至贏得當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這股高爾旋風,讓全世界的領 導者無法再忽視氣候變遷的嚴重後果,紛紛響應並提出環保對策。高爾的例子說. 政 治 大 Winwinsp/presentation/report.htm) 立 。從過去到現代,更有無數的領袖人物,像是政 明了:一場動人的演講,足以撼動整個世界(見 http://event. busines stoday.com.tw/. ‧ 國. 學. 治家雷根(Ronald Reagan) 、藝術家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以及學者理查 費曼(Richard Feynman)、現任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等,都藉由公. ‧. 開演說來達到宣揚理想、鼓舞人心的目的,並以魅力感染群眾、用語言打動人心。. sit. y. Nat. 所謂演講就是一個人面對一群聽眾,透過口語傳播行為傳遞訊息、表達意見,. al. er. io. 藉此將個人想法公諸於世,與他人分享並影響他人(方蘭生,2015)。由於演講. v. n. 透過講談對話,以說服他人,謀求共識,繼而達成理性訴求目的,帶動社會進步,. Ch. engchi. i n U. 所以演講方法與實務也受到現代社會的重視(黃仲珊、曾垂孝,1993:頁 xiv) 。 因為,做為一個現代人,無論從事何種行業、擔任何種職務,若能善用「演講」 發表意見,言所當言,不但可藉此維護自身或團體利益,更能與他人交流溝通, 消弭歧見,引起共鳴。再者,演講者也可藉此表現個人特性,建立良好形象或贏 得認同。因此,「演講」成為我們日常生活裡必備的一種知識與技能(黃仲珊、 曾垂孝,1993:xiv)。 公眾演講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西元前四○○年間,雅典成為希臘各邦 的領袖,也造就公眾演講的大興,主要原因可歸納如下(黃仲珊,曾垂孝,1993: 頁 4): 8.

(9) ㄧ、雅典是重視口才與言詞表達的社會。因為百姓之間訴訟與權益糾紛常 年不斷,而擁有演講辯論的技巧成為勝訴原因之一,導致演講日趨重要。 二、典雅的從政代表是以公開抽籤的方式選出,每個公民都有機會被選為民 意代表。因此他們必須了解當時的政策以外,口才需要達到相當水準,方能對自 己的主張申辯或評論他人論點。 三、因為演講與人民日常生活相關,是基礎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四、古希臘人崇尚完美,對演講技巧的要求亦然。並認為一個成功的演講家, 基本上應有崇高的人格、誠實的秉性、傑出的智能與敏捷的反應,才能公正的評. 政 治 大 如此時空環境之下,也催生眾哲學家起而探討演講才能與技巧,其中又以亞 立. 論時事或教授演講技巧。. 里斯多德的專著「修辭學」為演講奠定基礎。但在亞氏之前,柏拉圖的著作已論. ‧ 國. 學. 及修辭,而其後以演講術著稱的西塞祿的遺著中,便將哲學與修辭學合為一體,. ‧. 以哲學須靠修辭方能表現說服力,且強調公眾場合的演說效果。再者,其著作之. y. Nat. 一「演說家」,認為偉大的演說家具有說服力與說服技巧,但演說的內容則須具. er. io. sit. 有哲學觀點或主張,才能顯示其見解有使人信服的作用(國家教育研究院,見 http: //terms.naer.edu.tw/detail/1308067/)。. al. n. v i n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眾面前進行演講並非只是哲學家或政治人物的專利,也 Ch engchi U. 是人們表達想法進而影響社會的一種管道,更讓公眾演講得以走入每個人的生活。 不過,要透過公眾演講誘使觀眾採納演講者的想法,並且產生共鳴與引發同理心, 這並非是自動發生的現象,而是需要付出長期且深思熟慮的代價,才能讓聽眾願 意付諸行動(Duarte,2010/黃怡雪譯,2010)。因此,演講需要縝密的準備與計 畫(Lucas,2004/李姿儀譯,2004:頁 6) ,演講者更必須了解哪些原因與公眾演 講成效息息相關,以下分述影響公眾演講的相關要素。 一、演講設計的重要性 演講者的訊息如不能使聽眾增加對講述內容的了解,則該則訊息(演講)就. 9.

(10) 沒有什麼價值,而演講者都應以增進聽眾對演講內容的了解與信服為目的(黃仲 珊、曾垂孝,1993),以達成公眾演說的說服目的。尤其現今大眾傳播管道的發 達與多元,公眾演講帶來的影響與說服力,讓現代人更加重視如何培養及建立演 說技巧的展現,坊間書籍更是以此為議題大書特書;像是教授簡報格式與說服技 巧、如何成為演講高手、演講說話技巧等,抑或教導演講者如何認識聽眾,以掌 握聽眾需求。而各書籍多注重教授演說技巧與演講竅門,或分析知名講者所使用 的演說方法,以做為欲演講者進行演講設計的參考(王永福,2014;Khan-Panni /何文靜,2004;Donovan/鄭煥昇譯,2013;Soken/李佳蓉譯,2014;黎皓咏, 2001;劉艷珠譯,1991)。 二、演講情境的存在. 立. 政 治 大. Andrews(1989)在《演講學入門》 (Basic public speaking)一書提出,演講. ‧ 國. 學. 者可能會被要求做許多不同類型的演講,如告知演講、說服演講、娛樂演講、組. ‧. 織演講等。因為演講者的立場不同,聽眾的需要也各異,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每. y. Nat. 一場演講的形式、目的、組成都有其原因與環境,所以演講者所遭遇的演講情境. er. io. sit. 是無一相同,更是變動的。因此,演講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像是演講者與聽眾彼 此行動與反應,發送與接收訊息時,情況一直在變,因為聽眾的反應也不斷在變. al. n. v i n 化,所以每一個口頭傳播事件都是獨一無二的 。無論演講者將演講演練過多少變, Ch engchi U 無論聽眾有多麼的相似,每一個傳播交流都不一樣,絕不可能加以複製(Andrews /游梓翔譯,1989:頁 15-16) 。因此,當演講者在進行公眾演講設計時,也必須 進入演說的情境當中,且欲打造一場成功的公眾演說,演講者就不可以忽略演講 情境的存在(圖 1)。 如前述說明,公眾演講有設計與情境兩大要素,但大部分書籍指出的演講構 成遵循原則,多著重描述如何進行演講設計,但相關情境的描繪鮮少談及 (Lucas,2004/李姿儀譯,2004;Gronbeck, German, Ehninger & Monroe/陳淑珠、 張玉佩譯,1998;黃仲珊,曾垂孝,1993;游梓翔,2000;Byrns/鄭安鳳、黃瑩. 10.

(11) 譯,2003)。同時,這些書籍有各種場合的應用範例,幫助演講者對於演講設計 有進一步的認識。但無可否認這些書籍有它的用處,但是它不是萬全的,也會有 所限制,所以演講者若希望從中學得技巧或能力,就需要瞭解為什麼進行此演說 設計的背後情境成因(歐陽榮緯,1991)。. 圖 1:公眾演講的演說情境 情境. 講者. 訊息. 立. 媒介管道. 聽眾. 政 治 大. ‧ 國. 學. 資料來源:整合自黃仲珊、曾垂孝,1993,《口頭傳播:演講的理論與發法》, 頁 17;游梓翔,2000,《演講學原理:公共傳播的理論與實際》,頁 12。. ‧ y. Nat. sit. 隨著網路的興起,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也讓公眾演講的傳遞變得無遠弗. n. al. er. io. 屆。大量的文字、圖片、影音等藉由網路產生聯結及擴散,也讓演講傳遞與溝通. i n U. v. 的過程變得複雜。也因為有網路做為媒介,除了可以提供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互. Ch. engchi. 動空間以外,更有即時影像畫面的播送,能將演講現場傳送到遠端聽眾所處的空 間(謝佩璇、李旺龍,2009),因此讓演講者在面對公眾演講與適應聽眾也同樣 面臨了改變,另一方面,也同樣改變了公眾演講設計與情境,以下分述之。 ㄧ、技術與工具的應用 過去的公眾演講,聽眾必須安排時間並親臨現場的聆聽(黃仲珊,曾垂孝, 1993)。隨著資訊與傳播科技,像是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的普及化,讓現代先進技 術使大眾傳播媒體成為人們主要第一手訊息來源,強而有力的技術在傳播活動中 有產生絕對性的作用(陳凌,2004),也使得人類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因此, 公眾演講已不受限於特定的時間或地點,更可以透過網路、廣播、串流、下載等 11.

(12) 方式去傳播。 不僅如此,身處於網路、科技及全球化的時代下,人們需要有平台可以溝通、 分享,串聯身邊的人甚或世界各個角落,於是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在這樣的 背景下逐漸興起。林純如、林崇偉(2011)指出,網路作為影音文本所在的場域, 可以分為兩部份:一為影音演講內容的載具,供給閱聽人多元資訊的聚集地點; 二為留言板討論,在閱聽人接收演講訊息後,此場域將可以發揮增加互動的機會 與功能,也可被視為一種社群網站。 知名溝通顧問在《附應頻道》(The Backchannel)一書中提到社群媒體對演. 政 治 大 對演講帶來以下改變(Duarte,2010/黃怡雪譯,2010:頁 238-239): 立. 講的影響。他指出「附應頻道」(意指演講之前、進行中與以後的聊天訊息串). (ㄧ)演講中所使用的簡報在演說結束之後,成為重要的資訊資料庫,供人. ‧ 國. 學. 檢閱。. ‧. (二)讓演講的參加者相互連結,建立起和某觀念有關的社群。. y. Nat. (三)讓無法親自參加演說的民眾,能參與討論與對話。. er. io. sit. (四)擴大影響範圍。. 因此,在技術與工具的演化及網路與社群媒體的盛起,對公眾演講帶來最大. al. n. v i n 的改變,就是讓演講者與聽眾之間有更多意見交流的機會,也讓演說訊息可不侷 Ch engchi U 限於固定範圍,而可傳播至世界各地。 二、閱聽眾認知學習的改變 過去演講者的首要目標是讓聽眾專注在演講者與演說主題上(Byrns/鄭安 鳳、黃瑩譯,2003:頁 13)。但網路帶來的娛樂方式日新月異、視覺刺激強烈, 讓人們的專注力有限,不僅影響聽眾認知學習的方式,演講時間的長短也會影響 聽眾對於訊息的接收程度。如演講時間太長,聽眾無法全程都保有注意力聆聽演 講內容,可能無法達成以促動與說服聽眾的最終目的;但時間過短,可能也無法 讓演講者闡明欲溝通的主題與訊息內容(Lucas,2004/李姿儀譯,2004;Andrews. 12.

(13) /游梓翔譯,1989)。為因應聽眾認知學習方式的改變,演講者也必須思考如何 提高訊息傳遞有效性,像是透過網路做為主要傳播媒介的公眾演講團體 TED,為 了增加聽眾對於演說保持專注,開創獨有的 18 分鐘演講模式,以一個不會短到 無法闡明一個複雜觀念,但是長度卻剛好是一般人注意力的極限,讓聽眾可以專 注於演說訊息的流程(Gallo,2014/羅雅萱、劉怡女譯,2014;蕭伊君,2013) 。 三、演說主題及媒材的設定與使用 過去演講主題及媒材是為了增進聽眾對演說內容的了解。現今,演說主題與 媒材不僅是為了讓聽眾記住演說內容,還是一種能透過網路社群媒體與新聞報導. 政 治 大 前副總統高爾,或每每現身就引發關注的已故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 立 而廣為流傳、激發熱烈討論的方式(Duarte,2010/黃怡雪譯,2010)。像是美國. 在進行演說的時候,都搭配大量工具的使用,像以是記錄片、簡報軟體、圖片與. ‧ 國. 學. 影像等視覺媒材;另外,若能簡要演講主題,並讓它具有煽動性、可不斷被複述,. ‧. 就可以再透過網路推特或臉書這類的社群媒體不斷被轉發。. y. Nat. 綜合前述,演講者除了須思考公眾演講設計與情境的兩大要素外,還必須重. er. io. sit. 視網路興起對演講傳遞及溝通過程帶來的影響,因此,演講者該如何因應情境、 進行最妥適的演講設計,值得深入發掘。進一步探究以公眾演講為題的文獻後,. al. n. v i n 發現多著重演講者如何運用演說技巧,或是分析知名演講者進行演講時所使用的 Ch engchi U 特定規則或方法,以期找出可供遵循的公式做為使用;包含語言技巧、修辭策略、. 溝通策略、媒材效果等,雖可窺探演講者如何進行演說設計,但針對情境的存在 則鮮少論及。如探討政治家於政治演說中所使用的溝通策略,以如何的語藝、修 辭、溝通等贏得民眾的好感及認同(柯葦葳,2013;許如冰 1988;唐曉青 2012; 謝孟哲,2014);在媒材使用部分,探討閱聽者對於多媒材的視覺複雜度及特殊 性之感受,以及其記憶和態度意願(唐曉玲,2007;周昱澄,2013);針對特定 演講所使用的傳播方式,像是社群媒體、線上媒體(施懿芳、傅筠駿 2011;黃月 香,2012);針對特定演講探討其注意與記憶、說服元素等(丁美雪,2003;林. 13.

(14) 純如、林崇偉,2011)。演講學相關著作在情境的描述與定義上,則多著重於聽 眾資料的分析,亦較少論及其他情境如演講場合(事) 、場地(環境) 、時間與使 用傳播媒介(物) (Lucas,2004/李姿儀譯,2004;黃仲珊,曾垂孝,1993;游梓 翔,2000;Byrns/鄭安鳳、黃瑩譯,2003)。 但因為成功的演講者必須感知及掌握演講中存在的情境,進而規劃合適的演 說內容。但眾多書籍卻未將情境列為最重要的演說準備要素,讀者在閱讀之於, 僅能獲得演講者施行的成功法則,卻無法真正擷取演講者為何如此設計的原由。 再者,演講之中的情境來自於四面八方,演講者如何篩選及妥適運用情境,以達. 政 治 大. 到開啟一場具影響力公眾演講,才是對於想要培養及建立公眾演講技巧者的最佳 學習途徑。. 立. 因此,要了解演講者如何設計演講,就須從其面臨之情境著手。因為在演講. ‧ 國. 學. 的組成要素裡,演講者如何感知演講情境、及如何做出相應的調整,才是最需要. ‧. 挖掘、但也最難蒐集的演講者演說能力。也唯有找出演講者如何思考及判斷情境,. io. er. 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等演說能力。. sit. y. Nat. 才能知道其如何先洞察情境、並進行決策與準備,進而歸納可因地制宜、因事制. 本研究主要聚焦在公眾演講情境對演講設計之影響。因此,為了解演講者感. al. n. v i n 知之相關情境、對應之設計行動,並關注其如何對於演講中的各組成要素,如演 Ch engchi U. 講聽眾、主題、時空、結構、媒材等進行妥善的運用與配置,將以 TEDxTaipei 為 個案,分析演說內容並針對該演講者進行採訪。 自 2006 年起,TED 演講影片開始被上傳至網路,影片中演講者論述涵蓋科 技、娛樂、設計、商業、全球議題。在網際網路的擴散下,TED 演講影片創下驚 人的觀看次數:截至 2012 年,TED 網站累積瀏覽數突破十億,平均每天點閱率 超過 150 萬次,演說影片被翻譯成 90 種語言,也顯現 TED 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也是公認公眾演講中的指標(Gallo,2014/羅雅萱、劉怡女譯,2014) 。TED(指 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 在英語中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為美. 14.

(15) 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該團體不僅邀請各領域的專家進行演講、且大多非 知名人士外,還是一個最多只讓演講者演說 18 分鐘的舞台,並讓演說的過程就 像一場「知識性的表演」,同時利用「呈現的藝術」讓一個好想法無瑕地傳遞給 聽眾。更透過一個主題,串連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人,來共同表達這個主題的 意義(Gallo,2014/羅雅萱、劉怡女譯,2014)。 2009 年,TED 為進一步實踐其使命“Ideas Worth Spreading”,因而啟動「TEDx」 計劃。TED 透過 TEDx 計畫提供商標授權,提供經驗使在地聲音經由 TED 獨特 形式呈現在眾人面前,再經由免費觀看、搭配在地語言字幕,人人都能獲得創新. 政 治 大 Economist,2012.11.03;轉引自張婷華,2012)。 立. 知識與啟發。TEDx 在地活動,一年遍及 130 個國家 1,200 個城市(THE. 無論是 TED 或是 TEDx,該演講者同樣使用 18 分鐘的時間,以令人印象深. ‧ 國. 學. 刻的演講方式闡述個人主張,並透過網路擴散至世界各地,引發迴響及討論,也. ‧. 引起眾多報導與書籍探討 TED 現象,並嘗試解構演講者使用的演講技巧。但惟. y. Nat. 有了解演講者面臨的情境,才能知道其如何進行演講設計。尤其 TED 演講者必. er. io. sit. 須思考如何在有限的 18 分鐘內,設計具吸引力的演講內容、並規劃清楚易懂的 演講架構,同時使用可以幫助聽眾理解的口語與非口語表達等,都是對於欲培養. al. n. v i n 及提升個人表達能力者與公眾演講者、或相關研究之參考的重要個案。 Ch engchi U. 因此,本研究將以 TEDxTaipei 演講為例,採深度訪談法,訪問曾受邀出席. TEDx Taipei 演說的演講者,以採集該演講者感知那些情境的存在、進而做出相 應的調整,遂擬定以下研究問題以進行後續深入探究: 問題一:演講者感知哪些相關情境? 問題二:演講者如何因應其感知之情境,設計演講內容與形式? 問題三:演講者如何在實際情境變化中,隨機應變?. 15.

(16) 第二章 文獻檢閱 演說不僅僅是ㄧ個人對著ㄧ群人談話而已,而是啟動ㄧ套互動式的溝通過程, 以言辭和非言辭的方式,將演說人和聽眾聯結起來(Byrns/鄭安鳳、黃瑩譯, 2003)。就像 Daniel(2004, p.9)提到:「如果演講者未能充分考慮公眾演講中的 性質、構成、和聽眾特點,演講者的意圖和目的都可能被忽略。」van Dijk(2006: 頁 172;轉引自江靜之,2009)也指出,情境影響所有言談互動層次,大至主題 選擇及互動形式,小至語氣和字詞選用等都不例外。 有效的演說需要演講者選擇及縮小主題、分析聽眾、注重組織、內容與表達. 政 治 大 因為每一場演講的形式、目的、組成不盡相同,更是變動的,唯有演講者願意去 立. (Andrews/游梓翔譯,1989) 。Maria(2014)亦指出公眾演講的情境是複雜的,. ‧ 國. 學. 觀察與理解情境的存在,才能設計出最能說服聽眾、也最能順應其需要與價值的 論證。所謂的情境,指的是演講的物理環境(場地)與心理環境(場合)。演講. ‧. 中的物理環境就是演講有形與實體的環境,例如座位擺設、音響設備、採光照明. sit. y. Nat. 與溫度空調等;而演講中的心理環境,是由演講的人、事、時、地等因素構成的. al. er. io. 心理環境(游梓翔,2000:頁 20-23)。. v. n. 承前述,情境與公眾演講之間有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演講者是否. Ch. engchi. i n U. 可以調整演說方式,以滿足特定情境的需要,將決定演講的成敗。本研究為發現 情境如何影響公眾演講,將先找出演講中的人、事、時、地等情境;同時情境隨 環境而變、是動態而非完整的(江靜之,2009),因此將進一步界定情境的混合 情況,最後再從演講者如何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與因地制宜,分節加 以詳述如後。. 16.

(17) 第一節 公眾演講之情境. 成功的公眾演講者都是聽眾導向的,並且透過公開演說來幫助聽眾解決疑問。 因此,演講者必須將聽眾納入考量以外,還需要從溝通的目標建構演說,並了解 聽眾的心理、社會背景層面與演說之間的相關性,同時還需考慮演講時機的本質 與目的(黃仲珊、曾垂孝,1993;Andrews/游梓翔譯,1989;Lucas, 2004/李 姿儀譯,2004)。 所以,演講者必須先思考為什麼要進行演說?什麼程度的說明是可以被了解. 政 治 大 的存在。因此,為了開啟一場具影響力的公眾演講,並回應上述問題,演講者必 立. 和接受?如何根據聽眾的偏好說服聽眾?這些問題需要演講者敏銳地察覺情境. 須了解人們是不同且複雜的,同時應當個別化地對待聽眾;其次,演講者應依據. ‧ 國. 學. 演說目地及場合調整演說內容,還須掌握說話的限制,如時間的掌控;再者,演. ‧. 講者在言說結構的設定與規劃,有助於讓演說成為ㄧ種雙向的溝通模式,並引發. y. Nat. 聽眾的反應並予以回饋;另外,演講者應運用適當的論證與言語表達,使得言說. er. io. sit. 概念能清楚呈現,像是選擇適當的媒材(Gronbeck et al./陳淑珠、張玉佩譯, 1998:頁 10) ;最後,為了達成演講訊息的擴散與傳播,演講者必須考慮傳播管道. n. al. 之於公眾演講的重要性。. Ch. engchi. i n U. v. 承上討論,以下將區分為聽眾、主題與時空、言說結構、媒材、傳播管道等 情境之重要性與內涵分述之。. 壹、聽眾. 每天都有數百萬影響人們思想、行動、決策與學習的演說發表,因為公眾演 講的目是由演講者透過公眾場合將理念傳達出來,然後促使他人行動並形成擴散。 因此聽眾是演講者需要了解的重要情境。聽眾組成關乎演講者對於演說內容的預. 17.

(18) 設與準備,與演講當下如何依據現場聽眾的反應與態度,調整口語及非口語訊息, 以打動聽眾、進而引發行動與共鳴(Duarte, 2012/呂奕欣譯,2015)。 眾多坊間書籍不約而同指出,演講者要組織一場成功的公眾演講,分析聽眾 為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因為要了解聽眾、洞察其需求,才能「因人制宜」。為 掌握聽眾組成,文獻建議可以透過對聽眾「需求與期待」 、 「身分背景與立場」等, 對聽眾輪廓想像與了解(Byrns/鄭安鳳、黃瑩譯,2003;Daniel, 2004;王永福, 2014;Duarte, 2012/呂奕欣譯,2015;Khan-Panni/何文靜譯,2004;Duarte, 2010 /黃怡雪譯,2010;Gronbeck et al./陳淑珠、張玉佩譯,1998;游梓翔,2000;. 政 治 大. Gallo, 2010/閻紀宇譯,2010;Fukushima, 2013/謝敏怡譯,2014;Sasaki,2012 /藍嘉楹譯,2012)。. 立. 了解聽眾最快速與便捷的做法,就是先進行二手資料的蒐集。演講者可以取. ‧ 國. 學. 得聽眾相關資訊的管道很多,除了在演講前請主辦人或邀請者提供資訊以外,私. ‧. 下對特定或類似聽眾進行探訪,抑或請教他人。而必要蒐集的資訊的要項像是了. y. Nat. 解聽眾是誰?有哪些特徵?當不同特徵的人處於相同場合時,構成比例各為多少?. er. io. sit. 該鎖定哪種族群?為了解聽眾,這些問題必須要能找到答案(游梓翔,2000; Sasaki,2012/藍嘉楹譯,2012) 。完成資料蒐集後,再透過想像聽眾需求與期待,. al. n. v i n 找出和聽眾之間的連結,以掌握聽眾輪廓,並做為設計演講訊息的基礎。本文將 Ch engchi U 聽眾情境區分為三大點:. 一、聽眾的背景與心理狀態 (一)聽眾的背景 西方演講學者主要沿用亞里斯多得在《論語藝》中的建議,用「背景分析」 找出聽眾的共同特質,使演講訊息更適於聽眾的需求與興趣。本文檢閱文獻,認 為可分為以下四種背景(Duarte,2012/呂奕欣譯,2015;Gronbeck et al./陳淑珠、 張玉佩譯,1998;游梓翔,2000): 1.年齡. 18.

(19) 人們對於事情的理解是根據經驗而來,不同世代的人往往擁有不同的社 會經驗;例如,生活在台灣的多數老年人,都是在經濟起飛前以勤儉節約度 過其年輕歲月,又如年長者可能親身經歷過年輕人只能在課本中讀到的歷史 事件。因此,若能了解聽眾年齡層,可以讓演說主題與內容,或列舉的例子 與故事合適該年齡之聽眾。 2.社團組織 同一社團的會員,如商會、教會等,可能擁有相同價值需求,或態度。 3.職業. 政 治 大 眾是由不同職業人士所組成,可以嘗試找出聽眾之間較大的次團體,像是小 立. 職業經常決定聽眾社經地位的高低,間接影響聽眾感興趣的事。如果聽. 型企業的老闆、公司經理人、醫生或律師等專業人士,就可以輕易擬定演說. ‧ 國. 學. 材料。. ‧. 4.教育程度. y. Nat. 一般而言,聽眾的教育程度越高,對國際資訊與外國語言文化較感興趣,. er. io. sit. 且較能思考抽象的理論或概念,並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教育程度較低的 聽眾,需要較多情感訴求,因此語言、媒材等資料可簡化。. n. al. (二)聽眾的心理狀態. Ch. engchi. i n U. v. 演說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改變聽眾的思想或行動,因此演講者必須了解聽眾的 既有觀念,以便掌握聽眾的預存立場。可分為三種(Gronbeck et al./陳淑珠、張 玉佩譯,1998:頁 71-76;游梓翔,2000:頁 95-101): 1.信念 是聽眾在某項主題上相信的事。演講者可以了解聽眾們對於演講主題 有哪些固定信念(難以動搖)與變動信念(較易改變),做適當的調整。像 是演講者進行某主題的演講,而此主題聽眾以前曾經聽過,則可能形成助力 幫助聽眾理解,或可能產生聽眾因為過往的理解錯誤而造成學習阻力。. 19.

(20) 2.態度 是聽眾對人、事或觀念的正面或負面反應。態度往往影響聽眾的行為, 因此演講者必須了解聽眾對於演講者、演講主題與演講目的之態度。譬如, 聽眾是主動且自願參與,則會抱持正面動機,希望從中獲得知識;若聽眾被 強迫參與,可能產生採取不合作主義,拒絕演講者的帶領。 3.價值 是聽眾長期持有的、抽象的評價事物標準,並區分為超我、自我、保守 與變遷。超我,是重視他人甚於自己的價值,像是重視平等、保育、人權等。. 政 治 大 統、服從與安定的重視;年長或教育程度低者比較偏向保守價值,像是重視 立. 自我,是重視與自己有關的權力,像是名望、能力、享樂等。保守,是對傳. 穩定、文化、宗教等,從年齡與教育程度等。變遷,是重視變化;年輕人與. ‧ 國. 學. 教育程度較高者傾向的價值,像是追求自由創意、新奇、冒險等。. ‧. 二、聽眾的認知學習方式. y. Nat. (一)雙碼理論. er. io. sit. 若演講者將語言與圖/影像這兩種素材有意義的整合在一起,其帶來的學習 效果強於僅使用單一媒材,也可以讓聽眾學習到更多。根據黃宜瀞(2014:頁 16) ,. al. n. v i n Paivio 於 1986 年所提出的雙碼理論認為 , C h ,人類不只有一種單一的記憶儲存方式 engchi U 人類的訊息與心智結構過程包含了兩個符號系統,即語文(verbal)與非語文系 統(nonverbal),語文與非語文系統間又有其關連性地存在,即「參照鏈結」 (referential connection)。語文系統(verbal system)接收到文字的刺激後,將會 具像化這些語文資訊,並將其編碼後儲存在文字記憶區中;而非語文系統則處理 視覺化資訊,具像化圖形後,將其編碼儲存在圖像記憶區中,在所對應的語文記 憶區中留下文字性的對照本。因此,在雙碼理論學習架構之中,訊息要進入長期 需要語意記憶和情節記憶,當資料的關連性越多,記憶檢索的速度也會快,那麼 記憶也會越久。. 20.

(21) 進一步觀察雙碼理論如何運用於公眾演講。依據江靜之與周筱梵(2011)指 出,因為人們會運用語言(verbal)與圖/影像(image)這兩個各自獨立卻又相 互連結的認知系統來處理資訊,因此圖/影像可以支持與補充口語表述的抽象概 念,進而加深聽眾的印象。再者,由於人類短暫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且轉眼 即逝,像是演講的內容對聽眾感到陌生或感到熟悉,都會影響聽眾的記憶。因此 演講者若於演講中使用語言及視覺兩套內碼,可以增加聽眾的記憶效果(游梓翔, 2000)。 Gallo(2014/羅雅萱、劉怡女譯,2014)提出,以圖像來呈現的觀念會比文. 政 治 大 百分之十,但如果加上圖像,聽眾記住的內容將大幅增加至百分之六十五,因此 立. 字呈現的更容易記憶。研究指出如果一項資訊是用聽的,三天後聽眾可能會記得. 加上圖像的輔助之後,人們對資訊的記憶將比單純用聽的增加六倍。因為人類大. ‧ 國. 學. 腦處理視覺資訊的方式與處理文字和聲音有著天生的不同,科學家稱圖優效應為. ‧. 「多模態學習」 ,即圖像的處理是透過多重管道,而非單一管道(Duarte, 2010/. y. Nat. 黃怡雪,2011)。這讓大腦得以對接受的訊息做更深入、有意義的登錄,這也是. n. al. er. io. Gallo/閻紀宇,2010)。. sit. 坊間認為運用多媒體得宜是成功的公眾演講指標之一(鄭碩教/林侑毅譯,2013;. Ch. (二)多媒體認知學習理論. engchi. i n U. v. 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指出,學習者的運作記憶應包含兩個訊息處理軌道,分 別是語音單位和影像單位。舉例來說,圖片(包含圖形、表格或動畫)的處理歷 程是經由學習者的眼睛接收訊息,經過選擇後進入運作記憶的影像區,再經由組 織後成為圖像情境模式,最後將其與學習者本身具備的相關先備知識整合。而語 言的傳遞又可分為文字與語音兩種呈現方式,若是以文字方式呈現,是經由學習 者的眼睛接收訊息,處理歷程與圖片的處理歷程相同;若是以語音方式呈現,則 是經由學習者的耳朵接收訊息,經過選擇後進入運作記憶的語言區,再經由組織 後成為語文情境模式,最後將其與學習者本身具備的相關先備知識整合(廖婉伶,. 21.

(22) 2013:頁 6-7)。 依據唐曉玲(2007:頁 17) ,學者 Mayer 基於多媒體認知理論,經實證研究 後進一步提出多媒材七大設計原則,其中與閱聽者相關共有以下四點: ㄧ、多媒體原則:學習者進行學習時,多媒體組合形式優於單一媒體形式。 二、空間接近原則:學習者進行學習時,有關連的文字與圖畫出現在螢幕 中的距離近優於遠,故相關物件不宜相距太遠。 三、時間接近原則:學習者進行學習時,有關連的文字與圖畫出現在螢幕中 的時間是同步優於非同步,故相關媒體物件同時出現較佳。. 政 治 大 將會妨礙學習,故應儘量排除內容中不需要之訊息。 立. 四、連貫性原則:學習者進行學習時,若內容加入有趣卻無關的圖、文、聲,. 另一方面,為進一步了解人類對於事物是如何透過視覺和聽覺進行學習效率,. ‧ 國. 學. 1993 年美固電腦科技研究公司(CTRT)進行研究後指出,人類與媒體管道之間. io. er. 2.以聽覺所接收到的知識,其學習保留率為 30%。. sit. y. Nat. 1.以視覺所接收到的知識,其學習保留率為 20%。. ‧. 的學習關係可區分如下(廖婉伶,2013:頁 4-5):. 3.同時用視覺與聽覺兩種管道接收到的知識,其學習保留率為 50%。. al. n. v i n 4.同時用視覺與聽覺並結合實作,其學習保留率高達 80%。 Ch engchi U. 綜合前述,演講成效與人類訊息處理的過程息息相關,為了讓聽眾能保留最 大的記憶,且人類的認知能力又是有限的,因此演講者必須考慮圖像(視覺)與 語文(聽、視覺)的運用,並思考如何呈現,以設計出適合人類訊息處理系統的 方式,並進一步提升聽眾的資訊處理能力。雖然使用圖像與語文的運用有助於聽 眾了解演講者所闡述的內容,但若設計不當,也會使優勢喪失,加重聽眾的認知 負荷或分散學習注意力。同時語言與圖/影像使用過程中,未思考如何呈現或編 排,如內容過於複雜、有限時間但內容過於豐富等,也可能產生反效果的認知負 荷(唐曉玲,2007);像是「大綱+內文」、「圖片+關鍵字」此種記憶性較為複雜. 22.

(23) 的元素組合,再加入動畫的使用就會增加記憶的負荷或產生分散注意力的效果。 三、遠端聽眾的參與行為 隨著資訊與傳播科技影響,公眾演講已不受限於特定的時間或地點,更可以 透過網路、廣播、串流、下載等方式去傳播,公眾演講吸引的不再只是現場聽眾, 還有遠端而來的聽眾。以公眾演講組織 TED 為例,就是將現場演講內容錄製影 片形式,放在網路上供遠端聽眾觀看。 根據黃博億、柯婉婷、廖宜珈(2016:頁 15) ,以閱聽人透過電視及網路直 播影片所進行遠距離參與之動機共分為:工具性動機-得到所需要的資訊、娛樂. 政 治 大 2007)。張卿卿(2016)研究線上影音接收、傳散與產製上傳行為探討亦指出, 立. 性動機-獲取愉悅及打發時間、社會性動機-擴展自身的人際網絡(王嵩音,. 無論是青少年或成年人,個人內在心理動機(「娛樂放鬆」)與「功能性外在動機」. ‧ 國. 學. 中的「環境偵測」是觸發影音觀賞行為的主要動機。所謂的娛樂放鬆指的是,舉. ‧. 凡線上影音電視節目的影片(例如偶像劇、綜藝節目)、電影、音樂、素人製作. y. Nat. 等相關影片,都是滿足人們娛樂需求的來源;而環境偵測意指人們透過影音獲得. er. io. sit. 新知。前述亦應證,隨著科技進展,新傳播媒介可以帶給閱聽人更多自行選擇視 聽內容的權力,並能藉此獲得娛樂及新知,同時還能透過該媒介產生閱聽人之間. n. al. 彼此互動的可能性。. Ch. engchi. i n U. v. 葉乃靜(2015)研究大學生觀看線上影音節目之隨興休閒資訊行為,發現大 學生觀看線上影音節目時,共分為觀看前、觀看過程、觀看後共三個階段。每一 階段都有產生資訊需求和尋求行為的動機因素。人們可能因為主被動動機因素, 或受到來自周遭訊息的刺激,選擇觀看某一節目;在觀看過程中,節目內容提供 的訊息刺激會引發認知、情感面的反應,資訊需求於焉產生,並帶出資訊尋求的 行動;資訊尋求的行動可能出現在觀看過程或觀看結束後,同時延伸到與他人對 話討論。 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有些影片會引起遠端聽眾的觀看意願與參與行為?行銷. 23.

(24) 科技公司 Unruly 在分析了 4,300 億的影片觀賞次數,以及十萬筆的消費者數據 之後,發現影片如果想在網路引起遠端聽眾的參與行為,便需要下列兩大要素: 心理反應(內容讓你產生怎麼樣的感受)及社群動機(你會想要分享這段影片的 原因)。另外ㄧ方面,影片內容引發的感受強度愈大,人們就愈有可能會分享這 段影片,產生口碑效應的效用(見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 e_content_ AR0003231.html)。 因為有網路作為媒介,遠端聽眾的參與行為,不僅受傳播科技影響下的媒體 特性帶動閱聽人的主動參與,還有因為影片對其所帶來的娛樂與獲得新知之感受,. 政 治 大 為也不只是被動接收、還會主動搜尋。同時,若能使遠端聽眾對於內容引發的感 立 更因為觀看影片可滿足其社會需求,並產生社會認同。因此,遠端聽眾的參與行. 受越深刻,還會促使聽眾產生身分認同及分享行動。. ‧ 國. 學 ‧. 貳、主題與時空環境. y. Nat. er. io. sit. 每一個演講都是由怎麼選擇一個合適的題目開始。ㄧ場能吸引聽眾傾聽的演 講,基本上必須有讓聽眾感到興趣的訊息在內,這也是選擇講題的要素之ㄧ。雖. al. n. v i n 然演講主題與聽眾情境、聽眾利益切身相關,不過主題是演講者必須先有其中心 Ch engchi U 概念及目的後,進而使聽眾注意整個演講的內容。. ㄧ旦演講者選定欲演說的內容之後,必須進一步思考,演說的內容是否適合 場合與時間的安排。游梓翔(2000)指出,演講者在演說的主題與時空環境應達 成以下四點: 「能聽」 ,讓演講主題適合聽眾程度,符合聽眾知識與認知能力; 「想 聽」 ,對於聽眾是新奇或重要的主題; 「宜時」 ,必須適當分配演講時間; 「宜地」 , 符合特定場合中聽眾的期待,以打造最適切的演講主題。另外,在較特殊或大型 的集會場合裡,主辦單位通常會安排數位來賓與會,分別發表演講,演講者應依 照所分配的時間,把握重點。. 24.

(25) 卡內基(Dale Carnegie) (n.d./孫樹鵬譯,2012)亦建議演講者應依不同場 合設計不同的溝通方式,並使講演的主題與目的適合聽眾、與其所面臨的場合, 並據此界定演講時間的長與短。像是簡短的演講容易獲得良好回應,同時應配合 特定時間,思考是否只講述一個論點;另外像是即興演說、典禮場合、較長的演 講等,演講者都應該思考如何組織演說內容,以配合時間與現場狀況。 再者,演講者可能面臨邀請者已經為演講者選定演講主題,但即使是主題的 選擇受到限制,演講者仍可以決定演說內容要涵蓋哪些要點,畢竟邀請者所指定 的主題充其量是一個範圍,演講者還是需要從中選定更具體的題目;另一方面,. 政 治 大 此,在建構演講之前,演講者必須先掌握主題與時空環境的存在,才能釐清主題 立. 當主題越不具體,講者對於演講情境的控制力越高(游梓翔,2000:頁 70) 。因. 之於演講與聽眾之間的關係,並可引導演講者找尋演說的素材。以下歸納主題與. ‧ 國. 學. 時空環境,並區分為三大點:. ‧. 一、主題內容. y. Nat. 演講者必須依據目的和理由擬定演講主題,並在確認演講性質與特定目的之. er. io. sit. 後,為整個演講架構鋪路。以美國總統布希在 2003 年美伊戰爭前演說為例,他 為了達到國際社會、人類生活臻於完美的目的,在演說中特別強調世界各國共同. al. n. v i n 追求自由、和平、安全、公平正義等普世價值,以建構美伊戰爭的正當性(劉德 Ch engchi U 昌,2003)。再者,演講者在規劃主題內容之前,必須先將許多片段、零散、模. 糊的資料,轉化為明確、清晰的主題與要點,以強化訴求。演講主題可依目的區 分以下三大類(Gronbeck et al./陳淑珠、張玉佩譯,1998;游梓翔,2000;Andrews /游梓翔譯,1989;黃仲珊、曾垂孝,1993;Byrns/鄭安鳳、黃瑩譯,2003) : (一)告知 幫助聽眾了解某個概念、想法、過程或是拓展聽眾知識。常見的訴求有描述 事物(例如介紹某個畫家的一生) 、傳授技能(例如教導聽眾使用文書處理軟體) 、 講解新知(例如科學家分享研究結果)與報告進度(例如公眾人物向群眾解釋某. 25.

(26) 個狀況與工作進度等)等。 (二)娛樂(趣味) 協助聽眾找出潛藏在演講中的趣味,使聽眾感到愉快歡樂,或是使聽眾情緒 高昂、精神振作,像是典禮演講。在演講中,「趣味」可能指任何事,最基本的 看法是,每篇演講都要竭盡所能引起聽眾的興趣。因此,演講者應該考慮演講中 的趣味價值,以有趣的方式陳述看法和論證。常見的方式有提供與聽眾生活有關 或實用的資訊、或是他們覺得有趣或具娛樂性的資訊(Andrews/游梓翔譯,1989: 頁 108-112)。. 政 治 大 改變聽眾的信念或行動,使其採取與演講者相似的看法或行為。像是名人推 立 (三)說服. 銷車子或洗髮精、政治家為了稅率辯論等。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 國. 學. Kennedy),在 1962 年 9 月 12 日於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發表後人稱為. ‧. 「Moon Speech」為最佳實例。約翰‧甘迺迪當時對著現場校方人員、眾議員、. y. Nat. 參議員、科學家們與全國民眾說:「我們選擇在這十年內登陸月球並完成其他的. er. io. sit. 事,不是因為他們很簡單,而是因為它們困難,這個目標將有益於組織和分配我 們的優勢能力和技能….正是因為這些理由,提升航太計畫,將作為我在本屆總統. al. n. v i n 任期內最重要的決定之一….。」 C 這場演說不僅表達演講者的信念與意圖,更重要 hengchi U 的是帶來說服效果,因為這場演講讓美國人登陸月球成真。 二、時空環境 (一)時間 多數的演講場合都有時間限制,為了充分運用有限時間,演講者必須在時間 內清晰地敘述與交代演講的要點。由於人類的短期記憶容量有限,演講者應配合. 時間的限制精簡訴求(Andrews/游梓翔譯,1989) 。另外,演講時間的安排,對 於演講內容、用辭、舉例及表達方式都有很大的影響,如清早、週末或假日前夕 的演說,更需簡單扼要(黃仲珊、曾垂孝,1993)。. 26.

(27) 再者,為了打造聽眾持續性的注意力,演說時間長短也會影響聽眾的注意力。 像是時間太長,聽眾無法全程都保有注意力聆聽演講內容,可能無法達成以促動 與說服聽眾的最終目的;但時間過短,可能無法讓演講者闡明欲溝通的主題與訊 息內容。Sohlberg & Mateer(1989)將人的專注力分為五種類型,其中與時間相 關的共有兩種(蕭伊君,2013): 1.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 指能否聚焦在一件事物上的能力,一般在完全不受干擾的狀況下,這種 能力可以維持約八秒。. 政 治 大 指對持續或重複的活動中,可持續維持一段時間的注意力,研究顯示在 立. 2.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 一般狀況下此時間約為二十分鐘。. ‧ 國. 學. (二)空間. ‧. 空間共區分為有形與無形的環境。有形環境指的是演講空間。像是調整物. y. Nat. 質性的設備,以符合傳播需求,或是演講中演講者如何使用講台、或站在講台. er. io. sit. 的何處、聽眾是否可以看到演講者、聽眾與演講者之間的距離都會反映演講者 對聽眾的需求與態度。一般而言,在演講中會產生三種物理情境:面對同一地. al. n. v i n 點的聽眾、從現場到遠程的觀眾、聽過視頻而來的聽眾(見 https://lumen.instru Ch engchi U cture.com/courses/218897/pages/linkedtext54191)。. 若是面對同一地點的聽眾,有形環境的演講空間至少涉及四項要素,分別是 座位擺設、音響設備、燈光照明與溫度空調等,並涵蓋以下內容(游梓翔,2000; 黃仲珊、曾垂孝,1993): 1.演講場地是在室內或戶外? 2.演講場地及設備令人感覺舒適的程度如何?是否有空調設備?照明亮度 是否足夠? 3.周圍環境存在的干擾因素(噪音)為何?是否會影響演講的效果?有無因. 27.

(28) 應對策可以用來克服或改善這些干擾? 4.與會的人數有多少?是否需要用到麥克風與擴音器等視聽輔助器材? 5.場地是否備有足夠的視聽器材?如投影機、電視機等。 6.演講者所使用的媒介,是否能讓會場各角落的聽眾不但聽得清楚、也看得 清楚? 若是面對從現場到遠程的觀眾、聽過視頻而來的聽眾,則會產生以下內容(見 https://lumen.instructure.com/courses/218897/pages/linkedtext54191): 1.如何使用攝影機與遠程觀眾進行動?. 政 治 大. 2.因為有信號延遲的問題,在發言時是否盡量減少快速移動和快速手勢, 以增加聽眾的理解?. 立. 另一方面,無形環境指的是演講場合。所謂場合,是人們對建立和維持各類. ‧ 國. 學. 人際關係的期待和默契,也可以說是社會對各種關係各方進行各方交流溝通活動. ‧. (陳凌,2004:頁 214) 。因此,聽眾與演講人不是偶然相遇,而是聚集在一個彼. y. sit. io. er. 頁 92)。. Nat. 此都清楚的場合,而場合亦是吸引聽眾聚集的因素(Andrews/游梓翔譯,1989:. 演講者必須了解聽眾前來聆聽演講的原因,像是哪一類的題目適合這種場合?. al. n. v i n 什麼樣的內容、結構和例子合適這個場合?另外,演講者也必須了解講話前後的 Ch engchi U. 儀式是什麼?前後又是什麼人講話?演說的排序在哪裡?以因應場合規劃最妥 適的演講內容(Carnegie/江稜譯,1998;黃仲珊、曾垂孝,1993;諸星龍/劉 艷珠譯,1991)。. 叁、言說結構. 言說結構,就是在演講中安排資料以達到特定目標的過程;亦即達成演講特 定目標的藍圖或策略,使聽眾容易理解、傾聽演說內容(Byrns/鄭安鳳、黃瑩. 28.

(29) 譯,2003) 。Andrews(1989)指出,演講者對於演講結構的組織能力,會影響聽 眾對演講者及演講本身的反應。一方面,演講結構與聽眾的了解程度和記憶力呈 正相關;另一方面,結構也會影響聽眾對演講者可信度的感知,因為紛亂無序的 演講通常被認為是演講者無能的證據。最後,結構對演講整體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未思考演講組織的演講者,會使其論證、意念目的等關係不明,導致聽眾無法吸 收資訊(Andrews/游梓翔譯,1989)。 所以,結構應涵蓋「導言」 、 「本體」 、 「結論」三大部份(圖 2) 。謝孟哲(2014) 研究總統國慶演說的語藝類型發現,國慶演說結構相當固定,大抵分為「開場」 、. 政 治 大 把「導言」分為開場白與陳述,前者功能在於為演講鋪路與引導聽眾進入情況, 立 「正文」 、 「結尾」三部分。著名演講學家昆帝連就把結構歸納為以下部份:像是. 後者則用來述說演講主題背景;其次,在「本體」部份演講者應提出中心思想,. ‧ 國. 學. 進而歸納成數項論點、並引用證據一一加以論證、同時也據理反駁;最後,在演. ‧. 講結束前,講者應簡要的對整個演講予以總結形成「結論」(黃仲珊、曾垂孝,. y. sit. io. n. al. 主要訊息. er. 說服與促動。. Nat. 1993)。因此結構之於聽眾而言,影響聽眾的理解與記憶,也干係演講是否達成. C圖h2:演說的結構 U n i engchi. v. 導言(引論). 次要訊息. 本體(本論). 次要訊息. 結論. 次要訊息. 資料來源:整合自藍嘉楹譯,2012,《打動人心全球大師的演說技巧》,頁 70。. 29.

(30) 再者,聽眾有疑問時無法立即發問並獲得解答,所以演說內容需簡明易懂。 為有效傳遞主要訊息,演講者就必須注意言說結構,讓聽眾聆聽後能夠充分理解, 且有順序、有條理的結構與程序,不僅讓聽眾較容易接受演講的重點,亦能提高 演講的可信度。丁美雪(2003)研究亦指出,當演講訊息經過組織才能符合人們 的心理認知。 因此,演講者準備言說結構時,應當先思考使用哪一種結構最能說服聽眾, 並使演講者達成預期的聽眾反應。另外,一個組織完整結構勻稱的演講,在進行 中心思想的主要論述時,應佔整個演講時間的百分之八十;結論的長度,大約只. 政 治 大 為七種模式(Lucas,2004/李姿儀譯,2004:頁 167-171;黃仲珊、曾垂孝,1993: 立 需佔整個演講的百分之五(黃仲珊、曾垂孝,1993)。以下歸納言說結構,並分. 頁 107-109;Gronbeck et al./陳淑珠、張玉佩譯,1998:頁 141-150;Andrews/. ‧ 國. 學. 游梓翔譯,1989:頁 162-170):. ‧. ㄧ、記事模式(時空次序). y. Nat. 為教導聽眾某個過程,最有效的形式是透由時間順序。依時間先後以追溯事. er. io. sit. 件發生的順序,來申述主題發展的過程;像是歷史類的主題、抑或以時間演進方 式來說明東西的製造過程。為了讓聽眾感受到強烈的發展或是向前推動的感覺,. al. n. v i n 依時間先後以追溯事件發生順序的說明模式,就顯得相當有效。就目的而言,啟 Ch engchi U 發聽眾理解的告知性演講最常使用此記事模式的組織形式。 二、空間模式(空間次序). 依彼此在物理、區域或位置上的切近性,或是彼此的相對方位而被組織起來, 以建立說明訊息與鄰近單元的關係。這種方法對方位、距離、環境特別適用;像 是順時鐘與逆時鐘、東西南北、左右與上下等。為明確的為他人指示方向,最常 使用此種組織方式。通常空間模式的演講,若能配合視覺輔助品可增進言說的明 確性。. 30.

(31) 三、因果模式(因果次序) 透過特定目的敘述原因、結果則為主要論點。像是分析起因、推測未來會造 成的結果,因為一件事情就是藉由起因與結果組織而成;或是從現況逆推其顯而 易見的成因。一般而言,聽眾都很好奇某些事是如何發生的,而因果模式具分析 性的解釋與說明結構,能扮演較佳的解說效果。 四、主題模式(類別次序) 依據主要論點與特定目的之關係來安排內容,並有利於攸關人、地、事或過 程等事項的演說佈局。像是針對眾所周知的議題進行演說時,最適合以規格化的. 政 治 大 合法化,就可以分為法律、道德、宗教、社會等四個面向。 立. 主題作為組織的基礎;如使用不同角度來闡述單一主題,像探討同性婚姻是否應. 五、昇降次序模式. ‧ 國. 學. 為了增進告知與說服目的,Andrews(1989/游梓翔譯,1989:頁 166-167). ‧. 指出可以選定一個排列論點的標準,再依此標準組織資料,並決定在方向上是「遞. y. Nat. 增」或「遞減」;像是以高度、力道、速度等做為排列要點。運用此種模式可以. n. al. er. io. 這些意念。. sit. 讓演講呈現清晰的組織架構,同時也讓聽眾可以了解演講者如何選擇及為何選擇. Ch. 六、問題與解決方案模式. engchi. i n U. v. 黃仲珊、曾垂孝(1993:頁 109)與 Andrews(1989/游梓翔譯,1989:頁 167-168)特別指出,結構亦可透過對問題與解決方案的陳述,像是先就問題的癥 結加以說明,然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像是都市二氧化碳量排放量過高、可透 由種植樹木來降低排放量。通常聽眾對於演講者所要討論的主題可能一無所知, 此種模式可以在介紹可行的方法之前,先鋪陳問題的基本資訊、成因和影響,亦 可幫助聽眾了解。 七、心理漸進型模式(喚起共鳴的故事型) Gallo(2014/羅雅萱、劉怡女譯,2014)與 Andrews(1989/游梓翔譯,1989). 31.

(32) 分別指出,演講者可透過情感性或情緒性論證來證明看法。因為凡是與個人經驗 有關的訊息,比較容易被記憶。所以,為了讓聽眾感同身受,還能回憶過往曾遇 過的類似經驗,並透過以上過程讓聽眾將感情移轉到演講者身上,產生同感。 玩具總動員編劇 Andrew Stanton: 「每的人都喜歡故事,生來就愛聽故事。故 事確認我們的身份,每的人都要確認自己的人生有意義。沒有什麼比透過故事產 生的連結更能確認,故事橫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障礙,讓我們體驗他人和 自己的相似之處,包括真實和想像的相似點。」(羅雅萱、劉怡女譯,2014:頁 65)。因此,故事能具有幫助聽眾記憶的效果。. 肆、媒材.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江靜之與周筱梵(2011)檢閱文獻指出, 「媒材」是一種符號資源(semiotic. ‧. resources) ,包括語言(verbal) 、圖/影像(image) 、肢體動作(gesture)及音樂. y. Nat. (music)等。基於效力考量,演講者使用的媒材必須具備增益口頭訊息的作用,. er. io. sit. 且媒材應用得宜可以增進了解、幫助記憶,並增加演講者的信用與說服力。但演 講也是以語言為主的單向傳播行為,因此聽眾不能常常打斷講者,要求澄清疑惑、. al. n. v i n 重述要點,演講者也不可能隨時應聽眾要求做補充說明,因此演講者必須瞭解以 Ch engchi U. 語言為主的傳播行為特點,並靈活、妥善地運用媒材,以增進演講效果(黃仲珊, 曾垂孝,1993:頁 159)。 媒材是訊息傳遞的重要媒介,若演講者僅用語言來傳達資訊,聽眾集中注意 力的時間會很短,所以媒材的使用也可以讓聽眾更投入。但演講中的訊息是否被 處理,決定於「收訊人(聽眾)」 、而非「發訊人(演講者)」 ,所以發訊人應設法 讓傳達的訊息進入聽眾有意識的訊息處理過程(黃仲珊,曾垂孝,1993)。 近年來,視覺媒材被廣泛的探討,特別是電腦簡報軟體的使用,如微軟的 PowerPoint 及蘋果的 Keynote,大量的被運用在授課、商業溝通及會議報告等公. 32.

(33) 開演講(江靜之、周筱梵,2011)。因為電腦簡報軟體可以系統化與形象化的展 現演講者的想法(Duarte,2010/黃怡雪,2011)。 不只是語言與圖/影像能透過聽覺與視覺的管道傳播及塑造意義,演講者的 肢體動作也能夠透過視覺管道傳遞訊息,讓演說更易於理解(Gronbeck et al./陳 淑珠、張玉佩譯,1998)。 亞里斯多德說: 「人之靈魂在思考時,心中必有圖像。」 (Byrns/鄭安鳳、黃 瑩譯,2003:頁 141) 。在媒材的運用中,視覺媒材(如圖/影像)能夠節省時間, 增加演說的衝擊性,釐清複雜的關係,並且一般而言能使演說更加生動活潑。根. 政 治 大. 據研究顯示,視覺輔助能增強約 40%的說服力(Lucas,2004/李姿儀譯,2004: 頁 262)。. 立. 綜合前述,不同媒材各有表達意義的特殊資源,亦有不同的潛能(potential). ‧ 國. 學. 與限制;例如語言善於說明有時間序列的因果關係,圖/影像較能表達物件的空. ‧. 間關係(江靜之、周筱梵,2011)。因此,演講者如何感知及運用媒材,才能有. y. Nat. 助於增添聽眾對於資料的處理、記憶與回想,並在提升理解與記憶同時,還能凸. er. io. sit. 顯理念的說服性衝擊力,使聽眾主動參與傳播交換的過程。以下分述媒材的作用。 ㄧ、當人類感官受到外來資料刺激後,人類在心理上不ㄧ定會立即產生反應,. al. n. v i n 或是有意識地把資料傳到腦部予以處理,除非聽眾注意到外來訊息。因此在開始 Ch engchi U 演講時,演講者應儘量設法引導聽眾對於講題及內容產生興趣,進而吸引聽眾注 意聽講,使要傳達的訊息進入聽眾有意識的訊息處理過程,像是使用以下外來訊 息本身的因素(黃仲珊、曾垂孝,1993:頁 109): (ㄧ)強度高的刺激較易引起注意:如音量、燈光等。 (二)訊息的對比:如講話中突然停頓、有意加快或減慢等。 (三)刺激源的活動性:活動的訊息通常較靜止固定的訊息容易引起人們的 注意。 二、任何素材只在傳播特定類型的訊息時最具效力,故演講者必需考慮各種. 33.

(34) 媒材的傳播潛力(Gronbeck et al./陳淑珠、張玉佩譯,1998;游梓翔,2000): (ㄧ)語言是一種豐富的資源,即使是複雜的過程與觀念也可以藉由語言轉 化成聽眾容易理解的敘述。但是聽眾的聽覺器官對於陌生事物、型態、長短與關 係複雜的組織辨認力有限,因此演講者可以運用口語資料,以聲音塑造理念,並 為訊息加上情緒。再者,圓融的演說語言可具備理解性、多樣性,同時讓聽眾易 懂。許如冰(1988)指出前美國總統雷根運用非語文傳播達成認同;像是台風穩 健、嗓音低沉有力,與聽眾有良好的目光接觸、語調不疾不徐,予人「閒話家常」 、 不嚴肅的感受,因此帶來信任與安全感。唐曉青(2012)則針對美國歷史上八位. 政 治 大 演講時,多習慣使用情態動詞(may、should、can、could、must 等) 、情態狀語 立 著名總統的就職演說為樣本,發現新總統在當選上任後,首次面對廣大民眾進行. (possible)和反問詞句等多種形式的語言資源,以表明其對命題意義的可協商. ‧ 國. 學. 性,也符合學者們認為這類的情態動詞可以使主張不帶有強制的色彩,讓資訊更. ‧. 容易被聽眾接受,增加資訊被聽眾認可的機會。. y. Nat. (二)視覺輔助能夠協助聽眾理解與記憶,並增進演說的說服性,亦作為傳. er. io. sit. 播的模式或管道。在挑選及使用視覺輔助,必須將聽眾與場合列入考量,以檢視 各種視覺輔助的傳播潛力,以尋求有效整合口語與視覺素材的方式。演講者的非. al. n. v i n 語言線索能夠強化或增益伴隨字詞而來的訊息,像是依據演講重點搭配圖像使用、 Ch engchi U 依聽眾多寡調整手勢的幅度與動作的數量、注視聽眾的眼睛、利用身體表達口語 內容的情感等,都有助於演講者擴充口述概念的視覺層面。 三、聽眾將依據演講者提供的口語及非口語訊息,影響其對於訊息的相 信程度。影響信息可信度的因素有二(陳凌,2004): (ㄧ)演講者如果使用恰當使用論據,並提供可靠的、有權威的證據來源, 則會提高聽眾對其可信度的判斷。 (二)演講者表達口齒順暢,也會影響聽眾對其可信度的判斷。因為口齒順 暢顯示演講者有知識、有能力,因而有利於提高可信度。. 34.

(35) 伍、傳播管道. 隨著資訊與傳播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快速發 展以及媒體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的大勢所趨,使得人類不再受到時空 的限制(林純如、林崇偉,2011),更影響大眾如何參與演講的方式。陳凌指出 (2005),網路傳播交流媒介為信息的傳播帶來減少時間、壓縮空間的效應,改 變人們對事件的經驗和感受。透過網路的傳播,不僅能提供即時互動空間,也強 調即時影像畫面的播送,將演講現場傳送到遠端聽眾所處的空間(謝佩璇、李旺. 政 治 大 還可以建構促進協同合作的學習空間的特性,改變了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互動關 立 龍,2009) 。也因為網路平台不僅能使用在商務應用、個人學習及跨空間教學上,. 施懿芳、傅筠駿,2011;謝佩璇、李旺龍,2009)。. 學. ‧ 國. 係,也促使公眾演講的研究因此增加傳播媒體之影響探究(林純如、林崇偉,2011;. ‧. 尤其近年來社群媒體的盛起,其不僅成為訊息傳遞的新通道,更帶來網絡效. y. Nat. 應,成為集結多對多溝通與集體智慧的場域。依據吳盛光(2013),Mayfield 於. er. io. sit. 2008 年指出社群媒體共有五個主要特點,包含鼓勵人們參與、開放分享內容、可 進行多群體的對話、讓有相同性的人組成一社區、聯結他人與相關媒介的連通性。. al. n. v i n 像是透過網路做為主要傳播媒介的公眾演講團體,同時也是 當紅線上影音社群網 Ch engchi U 站 TED,其影響力無遠弗屆,也與社群媒體的成熟度和網路普遍性相輔相成(施. 懿芳、傅筠駿,2011) 。因此,可以顯現社群媒體對於公眾演講有推波助瀾的功用, 演講者必須考慮傳播管道之於公眾演講的重要性。以下分述傳播管道之影響與作用。. 一、演講品質影響訊息傳播的完整性及再製效果 謝佩璇、李旺龍(2009)指出,若進行直播演講,直播當下必須提供一個品 質良好、穩定的環境,讓線上散居在各地的聽眾,能夠輕鬆觀看演講,猶如親臨 現場;同時須良好規劃及建置的環境,以確保演講當天能提供線上直播演講及數 位演講內容之後製作,並有穩定良好的影音品質。直播結束後,讓了能將演講當. 35.

(36) 時的情況重現,讓演講內容能夠重複被使用,使更多的人能夠彈性運用個人的時 間獲得演講中的相關知識,以增加知識擴散的速度及受惠人數。 二、社群媒體帶動更多聽眾參與及互動 依據施懿芳與傅筠駿(2011),Mark 於 2009 年指出,社群媒體主要核心在 內容服務,一個建構完整的平台,可以讓使用者易於近用和散布訊息,隨著參與 者人數的增加,也會使得該社群媒體更具有價值。蔡鴻濱(2016)亦提出,社群 媒體運作的重要推手在於社群成員之間的價值意義的共享。因此,若演講者能建 構起一個場域、並找出社群共享的意義與價值,便能促動更多人參與,進而增加. 政 治 大 閱聽人日益成為網路核心乃因現今社群媒體的快速崛起。在 Web2.0 的時代 立. 公眾演講的傳播效果。. 下,因為有部落格、照片、影音等混搭式應用,並有維基、社交網絡等提供服. ‧ 國. 學. 務予閱聽人,進而促進閱聽人生產內容和增加流通管道(呂琦瑋,2013)。根據. ‧. 呂琦瑋(2013:頁 14),Vukanovic(2011)探討部落格、Youtube、Facebook 等. y. Nat. 新興社群媒體引領的新舊媒體消費模式分析,整理歸納出新舊媒體的使用者中. er. io. sit. 心特性,比較如表 1:. al. n. v i n 表 1:新舊媒體的使用者中心特性 Ch engchi U. 舊媒體/傳統媒體. 新媒體/社群媒體. 被動使用者,使用者僅是訊息接收者. 主動使用者,使用者是參與者. 以產製者為中心. 以使用者為中心. 由上而下的內容中心組織生產. 由下而上去中心化媒體生產. 內容創造、分類和分享程度較低. 內容創造、分類和分享程度較高. 大眾較不易於接近使用. 大眾易於接近使用 多次生產,內容可快速完成編輯與修. 一次生產,內容不易 改 36.

(37) 資料來源:摘自《從使用者觀點探究社群媒體時代下的新聞消費意涵:以 Facebook 為例》,呂琦瑋,2012,頁 14。. 1.施懿芳與傅筠駿(2011)亦指出,演講者使用由下而上、具在地性的傳播 與溝通模式,能喚起聽眾對自身狀況的認知及反映,並思考自己的社會行 動,進而促動其的意識覺醒進而發生參與行為,形成多元互動的社群論壇。 例如 TEDxMonga(艋舺),以紀錄及分享一個小鎮的成長在地故事,透過 TEDx 社群平台的傳遞,不僅此訊息被廣為流傳與討論外,更讓許多企業因. 政 治 大 2.林純如、林崇偉(2011)則認為,網路場景為影音文本所在的場域,可分 立 此投入對於此計畫的贊助。. 為兩部份,一為影音演講內容的載具,供給閱聽人多元資訊的聚集地點;. ‧ 國. 學. 二為留言板討論,在閱聽人接收演講訊息後,此場域將可以發揮增加互動. ‧. 的機會與功能,也可被視為一種社群網站。在 web2.0 的時代裡,這樣的平. y. Nat. 台提供了更多意見交流的機會,也使得訊息不限於固定範圍內而可傳播至. er. io. sit. 世界各地。像是 TED 的演講集結了不同的人來分享自己的經驗過程,並且 將演講內容數位化,其影音文本放在網路的平台上,將視為社群網站的一. n. al. i n 種,讓世界各地的人皆可以共享到主要的理念。 Ch engchi U. v. 3.葉殷志(2011)研究 Youtube 影片製作指出,Youtube 的影片為什麼會創造 多人點擊與觀看的原因共有三大緣由,分別為「內容」 、 「傳播」與「創作」 。 其中與閱聽人相關的,是在影片「內容」上,要看起來流暢、有耳目一新 的吸引力、並能引發思想的共鳴,同時要保持一個核心觀念的主體性,讓 觀看者可以看的一股作氣,且看完之後知道影片的訴求;再者,在影片傳 播上,則要找到散播的來源。 三、媒介傳播效果 隨著科技的演進,不同媒體也帶來了不同呈現的方式及與閱聽人的關係。依.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xperiences in choral speaking, and to see a short segment of their performance at the School Speech Day... Drama Festival and In-school Drama Shows HPCCSS has a tradition

•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arts elements into the junior forms in preparation for LA el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for

H..  In contrast to the two traditional mechanisms which all involve evanescent waves, this mechanism employs propagating waves.  This mechanism features high transmission and

request even if the header is absent), O (optional), T (the header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request if a stream-based transport is used), C (the presence of the header depends on

„ Indicate the type and format of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the message body. „ Content-Length: the length of the message

To look at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s in which we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a person who has Autism and make it.. applicable into our day to

/** Class invariant: A Person always has a date of birth, and if the Person has a date of death, then the date of death is equal to or later than the date of birth. To be

grep - print lines matching a pattern. $ grep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