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之美的內涵及其教學與相關問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科學之美的內涵及其教學與相關問題"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學之美的內涵及其教學與相關問題

林樹聲

1*

任宗浩

2

李哲迪

2 1國立嘉義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中心

無 疑 地,「 科 學 之 美 」已 被 大 眾 忽 略 很 久。本 文 試 圖 以 文 獻 回 顧 的 方 式 論 述 科 學 之 美 的 內 涵 , 及 其 教 學 與 相 關 的 問 題 。 科 學 教 學 時 往 往 會 將 其 中 的 人 文 面 向 省 略 , 以 致 於 科 學 之 於 學 生 的 印 象 多 為 抽 象 或 深 奧 。 若 能 從 科 學 之 美 來 認 識 科 學 , 將 可 縮 減 學 生 與 科 學 的 距 離 。 科 學 之 美 不 僅 可 反 映 在 「 對 象 之 美 、 實 驗 之 美 、 理 論 之 美 」 上 , 而 且 也 可 反 映 在 「 科 學 家 」 探 究 的 精 神 和 態 度 等 「 人 文 之 美 」 上 。 在 科 學 教 學 中 談 論 科 學 之 美 , 既 可 培 育 學 生 科 學 素 養 、 讓 學 生 了 解 美 是 科 學 探 究 中 的 重 要 本 質 , 也 可 增 進 學 生 學 習 科 學 的 動 機 、 促 進 學 生 展 現 學 習 遷 移 。 至 於 教 材 組 織 上 , 可 由 現 象 或 事 物 的 表 象 美 開 始 , 再 到 深 層 的 簡 約 或 和 諧 , 進 而 達 成 崇 高 美 感 的 整 體 體 認 ; 而 教 法 上 宜 以 討 論 與 分 享 為 主 , 評 量 上 則 不 宜 使 用 具 標 準 答 案 的 紙 筆 測 驗 。 然 而 , 在 實 徵 性 教 育 研 究 不 足 、 師 資 缺 乏 對 科 學 之 美 的 認 知 與 體 會 , 且 現 成 教 材 幾 乎 沒 有 提 及 科 學 之 美 的 前 提 下 , 若 要 在 台 灣 情 境 推 廣 科 學 之 美 的 教 學 , 仍 有 許 多 困 難 必 須 克 服 。

壹、前言

從 十 七 世 紀 以 來 , 作 為 看 待 和 解 讀 世 界 的 方 法 之 一 的 自 然 科 學 ( 以 下 簡 稱 「 科 學 」), 在 漸 次 脫 離 自 然 哲 學 的 純 粹 思 維 與 辯 證 後 , 就 以 銳 不 可 擋 的 趨 勢 發 展 開 來 , 它 不 但 左 右 人 類 的 思 想 , 也 大 大 地 影 響 著 整 個 人 類 文 明 的 進 展 。 而 科 學 之 所 以 變 得 如 此 強 勢,主 要 憑 藉 著 兩 種 力 量(Gauch, 2003):之 一,高 舉 著「 理 性 」的旗 幟,繼 續 運 用 思 維 , 推 敲 事 理 ; 之 二 , 充 分 配 合 「 客 觀 」 的 實 驗 方 法 , 反 覆 檢 驗 , 不 斷 地 找 出 新 證 據 , 發 覺 潛 藏 在 自 然 背 後 的 「 真 * 為本 文 通 訊 作者 理 」。除 了 上 述 兩 種 力 量 外,在 科 學 哲 學 思 潮 的 改 變 之 下 , 作 為 實 踐 「 理 性 」 和 追 求 「 真 理 」的 主 體 ─ ─「 科 學 家 」,也 從 過 去 隱 而 不 見 的 幕 後 角 色 , 逐 漸 成 為 眾 所 皆 知 的 社 會 要 角 。 因 此 , 科 學 在 今 日 眾 人 的 意 象 上 大 致 可 以 反 映 在 三 方 面 (AAAS,1989):(1) 作 為 科 學 產 物 的 「 科 學 知 識 體 系 」 ─ ─ 包 括 「 事 實 、 概 念 、 定 理 、 定 律 」 等 , 這 是 一 般 民 眾 最 為 熟 知 的 科 學 面 向 , 也 是 作 為 生 活 應 用 最 重 要 的 基 礎 ;(2) 科 學 探 究的 「 過 程 和 方 法 」 ─ ─ 不 論 是 觀 察 、 實 驗 、

(2)

歸 納 、 演 繹 … … 等 等 , 科 學 家 運 用 這 些 過 程 和 方 法 , 找 出 證 據 , 解 釋 自 然 現 象 或 事 物 , 既 是 求 真 也 是 求 實 的 歷 程 ;(3) 操控 整 個 科 學 運 作 與 前 進 的「 科 學 家 」,以 及 由 其 所 組 成 的 「 科 學 社 群 」 ─ ─ 正 因 為 科 學 家 個 別 與 群 體 的 運 作 , 科 學 才 得 以 進 步 , 自 然 界 裡 新 的 事 物 或 事 理 才 能 夠 不 斷 地 被 發 現 。 而 這 個 追 求 的 過 程 也 往 往 受 到 今 日 社 會 體 制 的 經 費 支 持 與 否 或 道 德 想 法 的 限 制 。 然 而 , 在 二 十 世 紀 中 期 時 , 科 學 發 展 的 影 響 於 學 術 界 中 卻 引 發 了 「 兩 種 文 化 」 的 省 思。Snow(1959)指 出在 大 學 校 園裡 出 現 了 「 兩 種 文 化 」 的 隔 閡 , 那 就 是 科 學 與 人 文 領 域 因 為 學 術 的 分 化 各 自 發 展 , 彼 此 之 間 沒 有 太 多 的 交 流 和 溝 通 , 他 因 而 直 指 若 任 憑 這 樣 的 現 象 繼 續 下 去 , 將 會 危 害 人 類 整 體 文 化 的 發 展 。 面 對 這 樣 的 危 機 , 一 些 學 者 自 是 努 力 地 提 出 一 些 因 應 對 策 , 企 圖 增 加 科 學 與 人 文 之 間 的 對 話 。 事 實 上 , 科 學 只 是 因 應 學 術 分 工 和 知 識 分 化 下 所 產 生 的 一 門 學 問 , 正 如 同 其 他 學 問 一 樣 。 因 此 廣 義 地 說 , 科 學 亦 是 經 由 作 為 認 知 主 體 的「 人 」,在 探 究 自 然 的 過 程 中 產 生 的 一 套 學 問 , 所 以 科 學 亦 屬 於 「 人 文 產 物 」之 一。而 科 學 與 其 他 學 問 的 不 同, 僅 僅 在 於 看 待 世 界 的 立 場 和 方 法 不 同 而 已 。 所 以 , 科 學 中 蘊 含 著 人 文 的 面 向 不 僅 不 足 為 奇 , 而 且 科 學 的 人 文 面 向 亦 是 認 識 科 學 時 值 得 一 探 的 內 涵 。 提 及 科 學 的 人 文 面 向 , 在 科 學 教 育 的 範 疇 裡 , 除 了 已 被 突 顯 的 科 學 「 歷 史 、 哲 學、社 會 」等 方 面 外,「 美 學 」當 然 也 屬 於 其 中 的 一 部 分 。 早 在 1970 年,Hurd 就主 張 可 從 科 學 的 人 文 面 向 之 一 「 美 」 來 擴 大 學 生 接 觸 科 學 的 視 野 。 雖 然 「 科 學 美 」 至 今 似 乎 未 在 「 美 學 」 的 範 疇 裡 引 起 眾 多 的 討 論 , 但 在 科 學 學 習 的 目 標 涵 蓋 「 認 知 、 技 能 、 情 意 」 的 前 提 下 , 引 領 學 生 由 富 涵 情 意 層 面 較 多 的「 科 學 之 美 」來 接 近 科 學, 進 而 欣 賞 科 學 、 解 讀 自 然 的 神 奇 , 即 是 可 行 的 方 式 。 換 句 話 說 , 科 學 既 有 其 理 性 、 嚴 謹 的 一 面 , 也 包 含 感 性 、 美 感 的 成 份 , 而 這 些 都 是 值 得 學 生 學 習 的 科 學 內 涵 。 而 民 國 九 十 一 年 召 開 的 「 第 一 次 全 國 科 學 教 育 會 議 」, 其 中 擬 訂 的 《 科 學 教 育 白 皮 書 》 就 明 確 地 揭 櫫 我 國 的 科 學 教 育 目 標 為:「 使 每 位 國 民 能 樂 於 學 習 , 並 了 解 科 學 之 用 , 喜 歡 科 學 之 奇,欣 賞 科 學 之 美 」( 教 育 部 , 2002)。畢 竟 對 多 數 的 學 生 而 言,成 為 科 學 家 也 許 未 必 是 他 們 將 來 選 擇 的 志 業 , 但 培 養 他 們 能 欣 賞 科 學 之 美 、 體 會 科 學 之 美 , 積 極 創 造 科 學 之 於 他 們 的 經 驗 , 這 正 是 科 學 教 育 幫 助 學 生 定 位 科 學 之 於 他 們 生 活 的 一 項 重 要 意 義 ( 林 樹 聲 ,1999)。 此 外 , 教 育 部 (2003) 正 式頒 布 的 國 民 教 育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學 習 領 域 中 , 有 許 多 較 過 去 課 程 標 準 增 加 或 更 為 強 調 的 主 題 和 內 容 , 例 如 「 科 學 本 質、科 學 之 美、科 學 倫 理、科 技 文 明 」等 。 其 中,在「 科 學 與 人 文 」的 主 題 下,「 科 學 之 美 」 的 要 項 裡 也 列 出 了 「 自 然 之 美 、 時 序 之 美 、 結 構 之 美 、 變 化 之 美 」 等 內 涵 。 然 而 , 環 顧 當 今 國 內 各 版 本 的 教 科 書 內

(3)

容,幾 乎 沒 有 明 確 提 及「 科 學 之 美 」。再 加 上 , 這 十 多 年 來 國 外 的 文 獻 雖 有 零 星 探 討 「 科 學 與 美 」 的 關 係 , 但 國 內 科 學 教 育 界 對 這 方 面 的 論 述 或 研 究 卻 付 諸 闕 如 。 這 不 但 顯 示 若 要 在 我 國 國 民 教 育 中 推 廣 「 科 學 之 美 」 的 依 據 極 為 不 足 的 問 題 , 而 且 這 也 提 醒 我 們 必 須 有 更 多 的 人 力 投 入 「 科 學 之 美 」的 理 念 建 立 和 教 材 的 開 發,才 能 讓「 由 人 文 面 向 認 識 自 然 科 學 」 的 主 張 , 得 到 更 多 的 支 持 與 推 廣 。 本 文 即 立 基 在 這 樣 的 動 機 和 背 景 之 下 , 針 對 「 科 學 之 美 及 其 教 學 與 問 題 」 做 初 步 的 論 述 與 探 討 。 另 外 , 必 須 事 先 界 定 的 是 : 本 文 並 不 試 圖 以 哲 學 的 觀 點 去 辯 證 「 到 底 科 學 有 沒 有 美 存 在 」,或 是「 科 學 之 美 是 屬 於『 唯 物 論 』或『 唯 心 論 』」的 問 題, 而 本 文 的 立 場 是 藉 由 美 學 中 的 一 些 想 法 , 探 討 「 科 學 之 美 」 的 內 涵 與 其 相 關 的 科 學 教 育 實 務 。

貳、何謂「科學之美」?

一、美的詮釋

在 進 一 步 地 談 論 「 科 學 之 美 」 前 , 我 們 必 須 先 釐 清 「 什 麼 是 美 」 這 個 問 題 。 朱 光 潛(1967/2000)在 其 著 作《 談 美 》中就 指 出 「 脫 淨 了 意 志 和 抽 象 思 考 的 心 理 活 動 叫 做『 直 覺 』。… … 美 就 是 事 物 呈 現 形 相 於 直 覺 時 的 特 質( 頁 18)」。周 憲(2002)也 提 及 美 是 一 種 引 起 人 們 感 官 和 理 智 愉 快 與 滿 意 、 且 具 感 性 形 式 的 一 種 對 事 物 屬 性 的 反 應 。 以 上 這 些 說 法 都 延 續 著 康 德 (Immanuel Kant)對美 的 論述。康 德 認為 「 美 是 透 過 直 覺 而 非 概 念 、 且 不 涉 及 利 害 考 量 地 讓 認 知 主 體 產 生 愉 悅 情 緒 的 感 覺 」 ( 易 杰 雄 ,1991)。 同 時 ,「美 」 並 非 只 決 定 於 外 在 客 體 的 形 象 、 形 式 或 特 性 , 而 是 認 知 主 體 與 外 在 客 體 互 動 之 下 , 本 身 主 動 產 生 的 喜 悅 和 美 好 的 感 受 ( 李 澤 厚 , 1996)。 也 就 是 說 ,「 美 」 基 本 上 是 認 知 主 體 心 裡 呼 應 外 在 客 體 的 一 種 情 感 的 效 應 , 此 一 效 應 必 須 透 過 人 與 外 在 客 體 產 生 互 動 後 , 才 會 在 人 心 中 衍 生 出 的 情 趣 , 此 即 為 對 「 美 」 的 覺 知 。 而 就 認 知 主 體 而 言 , 他 因 而 經 歷 了 一 次 統 合 個 人 「 情 感 」 與 「 知 覺 」的「 美 感 經 驗 」。康 德 就 進 一 步 指 出 美 感 經 驗 是 一 種 主 觀 的 判 斷 , 可 依 個 體 感 受 的 程 度 區 分 為「 美 」和「 崇 高 」(sublime) ( 曹 俊 峰 ,2003):「 美 」 讓 人感 覺 精 緻 、 細 微 的 愉 悅,例 如 一 朵 花、一 條 小 溪;「 崇 高 」則 讓 人 感 到 驚 異、震 撼、敬 畏 或 崇 敬 , 例 如 狂 風 暴 雨 、 閃 電 打 雷 , 亦 或 是 宇 宙 的 浩 瀚 等 。 顯 然 地 , 二 者 分 屬 於 不 同 層 次 的 美 感 經 驗 , 崇 高 感 雖 比 美 感 顯 示 更 多 心 境 上 的 起 伏 、 更 深 刻 的 體 認 , 但 美 感 的 體 會 卻 比 崇 高 感 更 平 易 近 人 、 更 先 被 覺 察 。 因 此 , 作 為 激 起 認 知 主 體 產 生 美 感 經 驗 的 客 體,其 本 身 具 備 的「 美 」,就 成 了 它 將 引 發 何 種 美 感 經 驗 的 重 要 條 件 。 也 因 此,「 物 須 先 有 使 人 覺 察 到 美 的 可 能 性,人 不 能 完 全 憑 心 靈 創 出 美 來 」( 朱 光 潛 , 1967/2000,頁 72)。然 而,在「 美 」的判 斷 既 是 主 觀 、 又 是 相 對 的 前 提 之 下 , 對 那 些 讓 多 數 人 產 生 美 感 經 驗 的 同 一 對 象 來

(4)

說 , 它 本 身 勢 必 含 有 多 數 人 共 識 下 的 「 美 之 特 質 」, 也 因 此 才 會 引 起 多 數 人 對 「 美 」 的 共 鳴,或 做 出 類 似 的「 美 的 判 斷 」。而 這 就 是 康 德 提 及 的「 美 具 有 主 觀 中 的 普 遍 性 」 ( 易 杰 雄,1991),意 即 每 個 人 的 審 美 判 斷 既 展 現 了 個 體 主 觀 認 定 的 一 面 , 但 也 因 審 美 判 斷 有 某 種 程 度 的 共 通 性 , 所 以 人 與 人 之 間 既 能 夠 溝 通 、 也 可 以 傳 達 美 感 經 驗 。 在 美 學 裡 , 對 於 美 的 特 質 雖 無 定 論 , 卻 有 一 些 共 識。大 致 來 說,一 個 能 引 起「 美 感 」的 事 物 都 可 從「 反 覆、漸 層、均 衡( 平 衡 )、 對 稱 、 和 諧 ( 調 和 )、 對 比 、 比 例 、 節 奏 ( 韻 律 )、 統 一 ( 一 致 )」 等 形 式 或 性 質 做 分 析( 蓋 瑞 忠,1989)。所 以 對 同 一事 物 而 言 , 也 許 每 個 人 指 稱 出 來 的 美 的 面 向 不 盡 相 同 , 但 基 本 上 都 不 脫 離 這 些 形 式 或 性 質 的 詮 釋 。 而 正 因 為 美 的 價 值 在 於 它 豐 富 了 我 們 的 生 活 , 提 升 了 我 們 的 精 神 層 面 , 讓 我 們 生 活 可 以 過 得 更 完 善 (Moore,1994)。 所 以,「 學 習 欣 賞 美 」是 重 要 的 教 育 目 標 就 不 言 可 喻 , 而 在 科 學 教 育 中 談 美 也 一 樣 順 理 成 章 。Martin 和 Brouwer(1991) 就 認 為 如 果 認 識 的 過 程 是 個 體 組 織 、 結 構 和 形 塑 外 在 實 體 對 他/她 的 經 驗,那麼 美 作 為一 種 認 識 科 學 的 面 向 就 理 所 當 然 。 同 時 , 費 曼 (Richard Feynman)( 1988) 在 與 其 藝 術 家 朋 友 的 對 話 裡 也 提 到:「 我 雖 無 法 像 藝 術 家 一 樣 如 此 精 緻 地 闡 釋 美 , 但 我 一 樣 能 欣 賞 花 的 美 。 … … 我 能 想 像 花 內 部 的 細 胞 及 其 運 作 的 過 程 , 而 所 有 來 自 科 學 領 域 有 趣 的 問 題 , 都 能 讓 花 變 得 令 人 感 到 興 奮 、 神 秘 和 敬 畏 。( 頁 27-28)」Feynman 長 期 浸 潤 在 科 學 探 究 的 世 界 裡 , 讓 他 覺 知 到 的 不 僅 是 自 然 事 物 表 象 美 所 帶 來 的 興 奮 , 而 且 更 進 一 步 地 , 他 也 能 領 略 到 表 象 之 下 的 深 層 美 感 、 及 其 所 引 發 的 神 秘 與 敬 畏 。 這 些 感 受 完 全 符 合 康 德 將 美 感 經 驗 區 分 為 「 美 感 」 與 「 崇 高 感 」 兩 種 不 同 的 層 次 , 而 且 也 正 是 體 會 出 「 科 學 中 有 美 」 的 最 佳 寫 照 和 範 例 。

二、科學與美

對 美 有 了 初 步 的 認 知 後 , 不 難 理 解 所 謂 的「 科 學 之 美 」就 是 人 們 從 客 體 ─ ─「 科 學 」 所 涵 蓋 的 範 圍 中 , 體 會 、 經 歷 或 欣 賞 到 了 「 美 」。 所 以 對 科 學 之 美 感 經 驗 的 產 生 , 必 然 是 個 體 與 科 學 之 間 產 生 了 某 種 有 形 或 無 形 的 互 動 , 才 讓 人 們 產 生 了 愉 悅 的 內 心 感 受 。 費 曼 曾 提 到 科 學 的 內 容 充 滿 著 自 然 界 裡 美 的 事 物 , 這 些 美 的 事 物 既 另 人 激 賞 , 也 能 激 勵 眾 人 ( 引 自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1995)。同 時,Polanyi (1958) 也 指 出 引 領 科 學 家 在 自 然 中 評 估 對 什 麼 有 興 趣 、 什 麼 是 重 要 的 憑 據 之 一 , 就 是 來 自 科 學 家 智 識 上 的 美 感 經 驗 與 判 斷,並 非 全 然 倚 賴 探 究 對 象 的 用 處。再 者, 因 鑽 研 「 星 體 結 構 與 星 體 演 化 理 論 」 獲 得 諾 貝 爾 物 理 學 獎 的 得 主 Chandrasekhar (1987),他 更 明 確 地 說 明 自 己 和 其 他 科 學 家 在 科 學 探 究 的 過 程 中 , 都 受 到 了 美 的 引 導 和 影 響 , 因 此 更 加 投 入 自 己 的 工 作 。 所 以 , 從 事 科 學 探 究 所 經 歷 的 美 感 經 驗 , 確 實 是 激 勵 科 學 家 們 繼 續 鑽 研 、 努 力 不 懈 的 重 要 因 素 (Eisner,2002)。

(5)

那 麼 到 底 引 發 美 感 經 驗 的 「 科 學 之 美 」 為 何 呢 ? 基 本 上 , 我 們 可 以 從 「 本 體 論 」 和 「 認 識 論 」 兩 個 層 面 來 談 。 就 「 本 體 論 」 而 言 , 本 體 論 關 心 「 究 竟 是 什 麼 」 的 問 題 , 所 以 科 學 勢 必 存 在 著 「 美 」 的 成 份 , 才 足 以 讓 科 學 家 或 一 般 人 感 受 到 其 中 的「 美 」,進 而 產 生 出「 美 感 經 驗 」。那 麼 科 學 內 涵 反 映 了 哪 些「 美 」的 面 向 呢 ? 科 學 美 就 在 於 「 自 然 界 客 觀 存 在 的 有 序 性 或 規 律 性 , 亦 即 宇 宙 自 然 所 固 有 的 秩 序 與 和 諧 ( 汪 信 硯 ,1994,頁 8)」。 也 就 是 說,「 科 學 美 是 通 過 揭 示 自 然 界 的 內 在 規 律 來 反 映 自 然 美 」( 汪 信 硯,1994,頁 17)。 Flannery( 1991) 也 指 出 科 學 美 可 以 表 現 在 「 秩 序 、 簡 單 、 複 雜 、 統 一 、 模 式 (pattern)、 律 動 ( rhythm)、 對 稱 」 等 特 質 上 , 不 論 是 外 顯 或 內 隱 於 自 然 界 。 而 Ridley( 2001) 也 認 為 科 學 家 在 理 性 地 描 述 自 然 世 界 的 同 時 , 美 學 中 的 「 精 緻 (elegance)、簡 約(economy)、簡 單」等 原 則 和 特 質 , 也 常 常 是 其 中 的 內 涵 。 另 一 方 面 ,「 認 識 論 」 則 著 重 「 從 哪 裡 獲 得、什 麼 是 知 識 範 疇 」等 問 題 的 探 討, 所 以 「 科 學 之 美 從 何 而 來 ? 又 涵 蓋 哪 些 範 圍 ? 」 正 是 本 文 必 須 加 以 闡 述 的 部 分 。 可 以 肯 定 地 , 美 感 經 驗 的 獲 得 大 多 來 自「 經 驗 」,尤 其 是 與 促 進 或 刺 激 我 們 產 生 美 感 經 驗 的 對 象 有 所 互 動 之 下 。 如 此 一 來 , 美 感 經 驗 才 會 在 內 心 因 應 而 生 , 所 以 美 感 經 驗 不 可 能 無 中 生 有 。 而 大 自 然 既 作 為 科 學 探 究 的 對 象 , 因 此 自 然 界 中 的 組 成 ( 不 管 是 生 命 或 無 生 命 )、 組 成 之 間 的 關 係 、 相 互 之 間 的 作 用 和 影 響 … … 等 等 , 都 是 科 學 探 究 的 內 容 。 所 以 科 學 探 究 就 涉 及 了 「 對 象 、 過 程 、 成 果 」 三 個 部 分 , 其 中 「 對 象 」即 指「 自 然 界 的 組 成 和 現 象 」,過 程 則 是 研 究 的「 設 計 和 實 驗 」,至 於 成 果 則 反 映 在 「 知 識 體 系 」, 尤 其 是 「 理 論 上 」。 因 此 汪 信 硯 (1994) 就 將 科學 之 美 的 內容 分 為 「 科 研 對 象 的 美 、 科 學 實 驗 的 美 、 科 學 理 論 的 美 」 三 個 部 分 。 (一 ) 對 象 美 和 理 論 美 就 「 對 象 美 」 和 「 理 論 美 」 來 說 , 這 是 一 般 人 較 常 接 觸 、 也 較 能 想 像 和 體 會 的 部 分 。 以 微 觀 來 看 對 象 美 , 各 種 物 質 都 由 原 子 組 成 , 原 子 和 原 子 之 間 的 排 列 不 僅 反 映 了 原 子 的「 排 列 之 美 」、「 結 構 之 美 」,而 其 所 構 成 的 分 子 也 散 發 著 物 質 的 「 分 子 之 美 」(Hoffmann, 1990), 例 如 小 至 甲 烷 結 構( 一 個 碳 鍵 結 四 個 氧 ),大 如 DNA 的 雙 螺 旋 結 構 。 而 若 進 一 步 探 究 分 子 世 界 的 運 作 , 每 一 種 原 子 或 分 子 皆 因 碰 撞 或 交 互 作 用 而 產 生 了 鍵 結 , 此 一 結 果 表 現 了 化 學 反 應 的「 變 化 之 美 」;或 者 一 系 列 的 化 學 反 應 延 續 了 一 個 生 命 的 活 動 , 甚 至 造 就 出 了 一 個 新 生 命 的 開 始 , 進 而 讓 我 們 看 到 了 「 生 命 之 美 」。 其 次 , 若 以 巨 觀 來 看 對 象 美 , 星 體 與 星 體 之 間 因 引 力 而 相 互 牽 引 著 , 每 一 顆 星 體 都 遵 循 著 一 定 的 軌 道 運 行 , 在 偌 大 的 宇 宙 裡 畫 出 了 一 個 個 橢 圓 形 的 絕 美 軌 跡 。 這 裡 表 張 著 宇 宙 星 體 運 作 的「 秩 序 之 美 」,更 潛 藏 著 牛 頓 發 現 的「 萬 有 引 力 定 律 」( 兩 個

(6)

物 體 之 間 都 有 引 力 存 在 , 該 引 力 與 二 物 體 之 間 的 距 離 平 方 成 反 比 );同 時,星 體 的 運 行 也 反 映 著 刻 卜 勒 指 出 的「 行 星 運 動 定 律 」 ( 該 定 律 其 中 之 一 為 「 行 星 與 太 陽 的 連 線 在 等 長 的 時 間 內 掃 過 相 同 的 面 積 」)。 再 者 , 當 多 數 人 只 注 意 到 了 鐘 擺 像 是 重 物 受 到 細 線 的 束 縛 而 無 法 自 然 掉 落 在 地 面 時 , 伽 俐 略 卻 看 到 了 擺 動 中 鐘 擺 的 規 律 , 因 而 洞 察 出 了「 鐘 擺 原 理 」( 鐘 擺 的 週 期 與 擺 錘 的 輕 重 和 輻 度 無 關,僅 與 擺 長 有 關 )。不 論 是 哪 一 個 理 論 , 若 能 簡 單 地 以 數 學 式 子 呈 現 出 其 中 的 奧 秘 , 那 麼 它 就 反 映 了 物 理 理 論 的 「 簡 約 之 美 」。 此 外 , 每 一 種 生 命 都 是 由 細 胞 所 構 成 , 細 胞 構 成 器 官 , 器 官 構 成 組 織 , 組 織 再 構 成 整 個 有 生 命 的 個 體 。 每 一 個 層 次 都 有 它 的 美 感 存 在 , 例 如 「 細 胞 之 美 」、「 器 官 之 美 」、「 組 織 之 美 」、生 物 本 身 的「 個 體 之 美 」 等 。 而 上 一 個 層 次 總 是 比 下 一 個 層 次 複 雜 許 多 , 且 每 一 個 層 次 都 表 現 出 組 成 份 子 無 法 預 知 的 特 質 ( 即 「 突 現 現 象 」 (emergence)),也 就 是 個 別 的 總 合 不 等 於 整 體,所 以 生 命 有 其「 神 奇 之 美 」;同 時 , 整 體 的 存 在 依 賴 著 各 組 件 間 的 協 調 , 而 整 體 對 組 件 也 有 著 指 揮 的 功 能 (Mayr, 1999),如 此 一 來 就 形 成 了 生 命 個 體 的「 動 態 平 衡 」,於 是 有 著 微 觀 角 度 的「 平 衡 之 美 」 出 現 。 進 一 步 地 , 若 再 就 個 體 組 成 族 群 , 族 群 與 族 群 之 間 則 形 成 了 食 物 鏈 的 關 係 , 而 各 個 食 物 鏈 又 構 成 複 雜 的 食 物 網 , 再 加 上 環 境 ( 空 氣 、 食 物 、 水 ) 的 依 存 關 係 , 整 個 組 成 就 構 成 了 地 球 上 複 雜 的 生 態 體 系 。 只 要 沒 有 外 力 的 干 擾 和 破 壞 , 物 種 與 物 種 之 間 就 會 達 成 生 存 上 的「 平 衡 」,任 一 種 生 物 因 而 能 在 生 態 圈 中 生 生 不 息 , 地 球 也 能 永 續 地 發 展 下 去 , 而 這 整 體 的 現 象 裡 既 透 露 著 一 種「 平 衡 之 美 」,也 彰 顯 著 一 種「 秩 序 之 美 」 或 「 和 諧 之 美 」 而 值 得 再 闡 述 的 是 ,「 自 然 之 美 」 正 是 反 映 在 科 學 之 美 範 圍 內 的 「 對 象 美 」 之 中。作 為 科 學 研 究 對 象 的「 自 然 世 界 」,本 身 存 在 的「 美 」,一 方 面 就 足 以 吸 引 科 學 家 的 投 入 , 促 使 其 發 覺 存 在 於 自 然 世 界 背 後 的 原 理 和 法 則 (McAllister, 1996); 另 一 方 面 也 表 現 出 科 學 之 美 的 多 元 面 向 , 既 有 表 象 的 美 感 , 也 有 深 層 的 美 感 。 所 以 , 科 學 家 由 自 然 世 界 的「 表 象 」( 不 管 是 鉅 觀 或 微 觀 ),深 入 到 自 然 世 界 的 內 部 或 底 層,進 一 步 發 現 組 成 、 性 質 , 解 出 結 構 、 順 序 , 找 出 關 係 、 相 互 影 響 的 因 素 與 條 件 … … 等,抽 絲 剝 繭,一 層 一 層 發 覺「 科 學 之 美 」 的 所 在。所 以,「 科 學 研 究 對 象 的 美,構 成 了 科 學 理 論 美 和 科 學 實 驗 美 的 本 體 論 基 礎 ; 科 學 理 論 美 和 科 學 實 驗 美 又 進 一 步 構 成( 認 知 )主 體 心 理 和 諧 感 的 認 識 論 基 礎 」 ( 汪 信 硯,1994,頁 9)。換 句 話說,科 學 之 美 事 實 上 是 捕 捉 了 自 然 之 美 的 訊 息 , 並 透 過 科 學 家 將 其 詮 釋 和 表 達 出 來 。 因 此 , 廣 義 地 說 , 色 彩 之 美 、 對 稱 之 美 、 節 奏 之 美 、 律 動 之 美 、 秩 序 之 美 … … 皆 是 科 學 之 美 的 一 部 分( 徐 宗 林,1990)。 這 些 科 學 之 美 的 面 向 大 致 可 以 分 為「 表 象 」 和 「 深 層 」 兩 個 部 分 。 同 時 , 在 物 理 科 學

(7)

和 生 命 科 學 的 世 界 裡 , 所 表 徵 的 科 學 之 美 也 不 盡 相 同 。 例 如 在 物 理 科 學 裡 , 由 於 常 常 應 用 數 學 大 量 地 表 徵 其 內 涵 , 一 些 複 雜 的 現 象 都 可 利 用 數 學 式 子 來 表 示 , 所 以 較 能 彰 顯 出 自 然 世 界 反 映 在 理 論 上 的 「 簡 約 之 美 」,也 無 怪 乎 伽 俐 略 提 及「 大 自 然 是 由 數 學 寫 成 的 」 這 樣 的 理 念 。 而 在 科 學 哲 學 中,歷 史 學 派 的 代 表 人 物Kuhn(1962)就 明 確 地 指 出 , 許 多 科 學 家 改 宗 信 奉 新 典 範 的 理 由 之 一 即 是 「 新 典 範 比 舊 典 範 『 更 靈 巧 、 更 適 宜 或 更 簡 潔 』」。 無 疑 地 , 美 感 經 驗 正 是 影 響 科 學 家 抉 擇 理 論 的 重 要 指 標 。 然 而 , 對 於 不 可 化 約 的 生 命 世 界 而 言 , 其 展 現 的 往 往 是 組 成 單 位 的 整 體 集 合 ( 例 如 單 細 胞 組 成 多 細 胞 的 生 物 個 體 ),或 是 多 樣 生 命 彼 此 間 的 互 動( 群 落、生 態 圈 ),所 以 讓 人 體 會 的 美 感 就 不 在 於 簡 約 , 而 是 「 個 別 的 總 和 不 等 於 全 體 」 後 的 繽 紛 與 和 諧 、 活 力 與 脈 絡 之「 互 動 之 美 」、「 生 命 之 美 」。 總 之 , 上 述 的 一 些 舉 例 只 不 過 是 科 學 之 美 的 一 小 部 分 。 不 管 是 物 理 科 學 或 生 命 科 學 , 也 不 論 是 平 衡 或 秩 序 , 科 學 所 欲 探 究 的 一 個 終 極 境 界 都 直 指 自 然 的「 和 諧 」, 所 以「 和 諧 本 身 就 表 徵 著 一 種 美 感 」,這 種 美 感 可 由 科 學 之 美 中 去 建 構 , 值 得 學 生 去 感 受 、 去 體 驗 、 去 欣 賞 的 科 學 內 涵 。 (二 ) 實 驗 美 相 較 於 「 對 象 美 」 和 「 理 論 美 」,「 實 驗 美 」 則 因 涉 及 到 科 學 實 驗 的 面 向 , 眾 人 往 往 較 少 接 觸 , 所 以 可 能 較 難 體 會 來 自 從 事 實 驗 的 這 份 美 感 。 科 學 家 真 正 設 計 和 執 行 的 實 驗 , 自 非 是 學 生 求 學 時 代 , 依 著 實 驗 手 冊 , 一 步 一 步 操 作 而 從 事 的 「 食 譜 式 實 驗 」。有 別 於 這 類 實 驗,不 論 是 科 學 家「 實 作 實 驗 」, 亦 或 只 是 動 腦 的 「 思 想 實 驗 」 (thought experiments), 其 所反 映 的 那 份 科 學 之 美 則 是 科 學 家 的「 巧 思 」和「 創 意 」。 而 這 份 巧 思 和 創 意 可 能 是 邏 輯 思 維 的 過 程 , 也 可 能 是 豁 然 貫 通 後 的 靈 感 和 想 像 , 進 而 再 由 自 己 或 後 人 落 實 在 實 驗 上 , 找 出 支 持 理 論 的 證 據 , 或 是 因 此 而 締 造 理 論 上 的 突 破 、 解 決 了 前 人 待 解 的 問 題 。 所 以 , 思 維 和 探 究 的 過 程 也 是 科 學 家 美 感 經 驗 的 來 源 (Flannery,1991)。 以 「 實 作 實 驗 」 為 例 , 例 如 Thomas Young 運 用光 源 和 狹 縫, 證 明 光 有波 動 性 質 的「 雙 狹 縫 干 涉 實 驗 」; Robert Andrews Millikan 測 量 油 滴 在 電場 中 的 運 動, 並 利 用 數 學 運 算 , 獲 得 一 個 電 子 所 帶 的 電 量 , 且 證 明 電 荷 有 最 小 單 位 的「 油 滴 實 驗 」;再 例 如 Matthew Meselson 與 Franklin Stahl 以 大 腸 桿 菌 為 材 料,他 們 採 用 同 位 素 氮 15 追 蹤 的 方 式 , 證 明 DNA 在 複 製 時有 所 謂 「 半 保 留 」現 象 的「DNA 複 製 半 保留 實 驗 」 (Holmes,1996)… … 等等 皆 是。至於「思 想 實 驗 」 方 面 , 伽 俐 略 利 用 思 維 , 推 理 由 木 板 斜 面 滾 動 而 下 的 球 體 , 其 運 動 時 間 與 距 離 的 關 係(Lattery,2001);而 愛 因 斯坦 狹 義 相 對 論 的 靈 感 來 自 於 「 追 光 理 想 實 驗 」,他 想 像 自 己 的 速 率 能 追 上 光,或 者 比 光 跑 得 還 要 快 的 時 候,「 到 底 世 界 和 周 遭 會 發 生 什 麼 事 」 ? 此 一 問 題 觸 發 他 突 破 古 典 的 時 空 觀 念 , 進 而 構 思 出 狹 義 相 對 論 的 內 容 ( 沈 致 遠 ,2002)。

(8)

基 本 上 , 不 論 是 哪 一 個 實 驗 設 計 , 都 說 明 著 科 學 家 思 維 歷 程 或 實 作 過 程 中 , 獨 具 的 「 巧 思 之 美 」 或 「 創 意 之 美 」。

三、科學家展現的「人文之美」

然 而 , 上 述 的 說 明 似 乎 都 是 以 「 科 學 家 」 為 主 體 來 說 明 其 眼 光 裡 的 科 學 之 美 。 也 就 是 說 , 這 些 科 學 之 美 全 然 是 聚 焦 在 科 學 探 究 的 對 象 、 實 驗 與 產 物 上 , 並 未 考 量 作 為 科 學 運 作 主 體 的 「 科 學 家 」 本 身 , 其 在 從 事 科 學 探 究 時 所 展 現 的 「 精 神 、 態 度 」,事 實 上 亦 是 一 種 科 學 的「 人 文 之 美 」, 它 應 該 也 是 學 生 學 習 科 學 的 一 個 重 要 面 向 。 趙 金 祁 (1986) 指 出 科學 教 育 無 論就 「 科 學 」 或 就 「 教 育 」 的 內 涵 來 說 , 不 但 不 應 該 忽 視 「 人 」 的 因 素 , 而 且 也 必 須 把 握 科 學 的 人 文 本 質 , 如 此 才 能 創 造 理 想 的 科 學 學 習 環 境。同 時,1980 年 代以 來,強 調 科 學 教 育 培 育 全 民 科 學 素 養 的 許 多 論 述 裡 就 提 及,學 生 不 僅 應 該 學 習「 科 學 本 身 」 的 內 容,也 應 該 學 習「 有 關 科 學 」的 部 分 , 而 科 學 的 人 文 面 向 即 是 其 中 之 一 (Bybee, Powell & Ellis, 1991)。 正 因為 科 學 家 是科 學 人 文 面 向 的 一 環 , 所 以 他 們 探 究 自 然 時 所 表 現 的 專 注 、 投 入 , 以 及 解 決 問 題 的 決 心 與 毅 力 , 就 屬 於 有 關 科 學 的 人 文 之 美 。 而 提 及 科 學 家 的 人 文 之 美 , 它 往 往 在 科 學 家 的 傳 記 中 被 突 顯 。 以 近 代 科 學 家 為 例 , 發 現 元 素 鐳 的 居 禮 夫 人 (Mary S. Curie ) 、 發 現 跳 躍 基 因 Barbara McClintock, 或 是 用 實 驗 證 明 「 宇 稱 不 守 恒 」 理 論 的 吳 健 雄 (McGrayne, 1992), 亦 或 是 對 蛇 毒 蛋 白 研 究 有 重 大 貢 獻 的 數 位 台 灣 科 學 家 ─ ─ 李 鎮 源、 張 傳 炯 、 歐 陽 兆 與 楊 振 忠 等 人( 楊 玉 齡、羅 時 成,1996)、 建 立 起 量 子 電 動 力 學 的 Feynman (Feynman, 1985) 等 , 許 許 多 多 科 學 家 的 奮 鬥 史 例 , 都 可 作 為 談 論 科 學 的 人 文 之 美 的 素 材 。

參、科學之美的教育意涵

科 學 既 然 有 上 述 的 美 感 , 且 此 美 感 的 體 驗 並 不 專 屬 於 科 學 家 , 那 麼 在 科 學 教 育 中 談 論 科 學 之 美 有 何 重 要 性 呢 ?

一、作為科學素養的一部分

自 古 以 來 , 人 取 之 於 自 然 、 用 之 於 自 然 , 文 人 雅 士 更 是 以 自 然 為 創 作 的 泉 源 和 對 話 的 意 象 。 落 花 有 情 , 流 水 亦 然 , 在 感 念 蟲 魚 鳥 獸 、 花 草 樹 木 的 天 地 之 美 時 , 孕 育 了 人 間 處 處 是 風 景 , 生 命 時 時 是 體 驗 的 感 受 。 而 作 為 幫 助 人 類 脫 離 對 自 然 無 知 的 「 科 學 」興 起 後,人 們 終 於 懂 得 探 究 自 然, 了 解 自 然 中 的 事 實 和 現 象 。 這 不 但 因 而 建 構 了 龐 大 的 科 學 知 識 體 系 , 也 同 時 造 福 了 人 類 自 己 , 提 升 了 生 活 的 品 質 , 而 且 也 因 科 學 的 力 量 過 度 應 用 或 曲 解 , 造 成 了 自 然 的 失 衡 , 亦 或 是 人 類 本 身 的 浩 劫 。 顯 然 地 , 人 類 締 造 了 科 學 , 科 學 也 反 過 頭 來 形 塑 人 類 的 文 化 。 所 以 科 學 作 為 人 類 文 化 的 一 環 , 教 學 所 需 涵 蓋 的 內 容 絕 非 僅 止 於 科 學 知 識 , 或 者 只 有 教 導 學 生 「 分 析 、 推 理 」 等 理 性 地 建 構 這 個 世 界 而 已 。 相 對 地 , 科 學 對 人 類 文 化 的 影 響 、 科 學 探 究 過 程 中 的 「 知 覺 、 想 像 、 感 受 、 欣 賞 、 創 造 」 一 樣 也 不 能 少 。 因 為 有 了 理 性 和 感

(9)

性 的 調 和 , 愛 因 斯 坦 才 會 寫 下 「 我 只 是 自 然 的 一 小 部 分 」(I am a little piece of Nature) 的 深 厚 感 悟 , 此 話 不 僅 透 露 著 認 知 的 成 份,也 有 情 意 的 抒 發( 引 自 Holton, 1973)。 而 Dewey(1934/1980) 更 在 《藝 術 即 經 驗 》一 書 中 指 出「 美 即 是 生 活 」,一 個 人 的 生 活 因 為 有 美 的 經 驗 才 更 完 整 。 所 以 , 在 倡 導 全 民 科 學 素 養 的 今 天 , 欣 賞 科 學 之 美 就 成 了 不 可 缺 少 的 內 涵 , 更 是 豐 富 生 活 的 一 部 分 。

二、作為科學本質的面向之一

一 般 而 言 , 科 學 本 質 反 映 在 「 科 學 知 識 的 本 質 、 科 學 探 究 的 本 質 、 科 學 事 業 的 本 質 」 三 方 面 , 其 中 科 學 探 究 的 本 質 裡 , 就 包 括 了「 美 」的 成 份。Brandy 和 Kumar (2000) 指 出 若能 利 用 科 學的 「 美 學 」面 向 引 導 學 生 談 論 科 學 , 將 讓 學 生 更 接 近 科 學 探 究 過 程 的 真 實 面。同 時,Eisner(1985) 也 表 示 , 科 學 的 作 品 正 如 同 藝 術 作 品 一 樣 , 也 需 要 科 學 家 以 美 的 觀 點 來 做 建 構 的 工 作 。 而 「 為 什 麼 許 多 科 學 家 孜 孜 不 倦 地 著 迷 於 科 學 探 究 的 過 程 」 ? 相 信 這 是 許 多 學 生 不 解 的 疑 問 。 科 學 家 受 到 科 學 之 美 的 吸 引 , 或 進 一 步 追 求 科 學 之 美 , 正 是 回 答 此 一 疑 問 的 重 要 答 案 。Herri Poincare( 引 自Girod, Rau & Schepige,2003)就 指 出 科 學 家 因 為 自 然 是 美 的 , 所 以 醉 心 於 科 學 的 探 究;而 Root-Bernstein(1996)也 闡 述 科 學 家 在 從 事 科 學 工 作 時 , 並 非 只 有 發 揮 認 知 和 理 性 , 運 用 想 像 、 用 心 感 受 、 追 求 美 感 等 情 意 成 份 , 也 是 必 然 會 發 生 的 歷 程。同 時,也 因 為「 直 覺 和 美 感 」的 引 導 , 讓 科 學 家 在 探 究 原 因 的 選 擇 之 中 知 道 「 它 就 是 這 樣 」(this is how it has to be ) (Wechsler,1978)。所 以,科 學 家 確 實會 憑 藉 著 一 些 所 謂「 非 理 性 的 因 素 」,幫 助 自 己 在 科 學 探 究 過 程 中 做 判 斷 。 誠 如 Dewey( 1934/1980)所 倡 導 的 , 「 藝 術 來 自 生 活 經 驗 , 而 生 活 經 驗 中 也 蘊 涵 著 美 感 經 驗 」。因 此,科 學 家 的 美 感 經 驗 既 來 自 生 活 中 , 也 來 自 工 作 中 , 二 者 相 互 融 滲 和 影 響 是 必 然 的 。 也 許 對 不 同 科 學 家 而 言 ,「 科 學 美 」 的 成 份 不 同 ,「 科 學 美 」 的 理 由 也 不 一 樣 , 但 不 論 是 發 現 科 學 之 美 的 過 程 或 結 果 , 都 成 了 滿 足 科 學 家 內 心 世 界 追 求 美 , 並 牽 動 其 繼 續 探 究 自 然 的 重 要 因 素 。 換 句 話 說 , 對 科 學 家 而 言 , 科 學 之 美 既 是 科 學 家 追 求 與 發 現 的 目 標 , 也 是 激 勵 和 促 進 科 學 家 努 力 的 一 大 動 機 , 而 這 些 都 反 映 著 「 科 學 之 美 是 科 學 探 究 中 追 尋 的 重 要 本 質 」。

三、作為學習科學的動機之一

Wilson( 1998) 提 及 「 藝 術 的 特 質 能 用 真 和 美 來 形 容 , 且 藝 術 是 科 學 的 一 部 分 」;而 沈 致 遠(2002)也 認 為「科 學 求 真, 真 中 涵 美 ; 藝 術 求 美 , 美 不 離 真 。 真 和 美 是 統 一 的 」。正 因 為 科 學 蘊 涵 著 美,所 以 讓 科 學 家 在 追 求 真 理 的 過 程 中 , 不 但 領 略 到 了 美 , 而 且 也 為 發 覺 更 多 的 美 , 投 入 更 多 的 心 神 與 精 力 。 由 此 可 知 , 美 學 動 機 若 是 科 學 家 探 究 自 然 、 創 造 科 學 的 一 大 因 素 , 這 樣 的 動 機 一 樣 也 可 以 成 為 促 進 學 生 學 習 科 學 的 動 力 之 一 。 也 就 是 說 , 科 學 之 美 不 僅 之 於 科 學

(10)

家 而 言 , 將 其 放 在 科 學 教 育 的 情 境 脈 絡 中 , 也 一 樣 可 以 作 為 引 發 學 生 學 習 科 學 的 一 種 動 機 、 一 種 情 意 的 目 標 。 從 建 構 主 義 的 教 學 或 學 習 觀 點 出 發 , 孩 童 或 學 生 對 自 然 世 界 的 探 索 , 事 實 上 是 與 科 學 家 相 當 的,只 是 程 度 上 的 不 同(Chaille,2003)。 所 以,「 美 使 人 愉 悅,美 激 發 想 像,經 歷 美 之 後 的 感 動 與 讚 賞、敬 畏 與 謙 卑 」等 過 程, 更 能 讓 學 習 者 留 下 深 刻 的 印 象 , 促 進 其 有 意 願 再 接 觸 、 再 探 究 的 欲 望 。 而 這 些 歷 程 在 無 形 之 中 都 深 化 了 學 生 學 習 科 學 的 旨 趣 , 形 成 其 生 活 中 有 意 義 學 習 的 一 環 。 所 以 ,Shaker( 2001) 指 出 應 該 正 視 美 感 經 驗 對 學 習 正 增 強 的 力 量 , 它 讓 學 習 變 得 更 有 意 義 、 更 有 樂 趣 ;Greene( 1995) 也 認 為 若 能 對 美 感 有 更 多 的 了 解 和 體 會 , 將 讓 學 生 更 有 機 會 以 新 的 方 式 欣 賞 美 的 事 物 。

四、作為學習遷移的一種媒介

如 果 人 文 與 科 學 的 文 化 隔 閡 的 起 因 之 一 是 因 為 彼 此 不 認 識 對 方 探 究 的 學 問 領 域 , 那 麼 為 雙 方 創 造 對 話 的 議 題 和 機 會 , 正 是 當 今 大 學 的 通 識 教 育 、 或 是 中 、 小 學 的 普 通 教 育 所 努 力 的 一 大 方 向 。 而 其 中 以 科 學 史 或 其 中 的 案 例 作 為 促 進 學 生 認 識 科 學 的 內 容 或 工 具 , 已 備 受 學 者 所 重 視 ( 林 樹 聲 ,2001)。 同樣 地 , 利 用「 科 學 之 美 」 也 可 以 發 揮 這 樣 的 功 能 。

Martin & Brouwer(1991) 就主 張 由 美 的 觀 點 來 學 習 和 談 論 科 學 , 將 讓 學 校 的 科 學 課 程 變 得 更 為 學 生 接 受 , 連 帶 地 也 擴 展 了 學 生 將 校 內 科 學 學 習 的 成 果 , 應 用 至 校 外 的 生 活 中 , 成 為 與 他 人 交 談 的 內 容 之 一 。 也 就 是 說 , 此 一 擴 展 將 以 科 學 之 美 作 為 橋 樑 , 讓 學 生 利 用 這 樣 的 主 題 與 他 人 做 美 感 經 驗 上 的 交 流 。 如 此 一 來 , 無 形 之 中 就 模 糊 了 「 學 校 科 學 」 與 「 校 外 科 學 」 的 界 線 (Girod, Rau & Schepige,2003)。 同 時 ,Wilson( 1984) 也 指 出 人 天 生 就 會 受 到 生 物 的 美 所 吸 引 , 若 能 善 用 這 樣 的 美 感 經 驗 影 響 眾 人 , 將 能 發 展 出 拯 救 環 境 的 重 大 力 量 。 顯 而 易 見 地 , 對 於 科 學 之 美 感 經 驗 的 分 享 既 能 發 生 在 學 校 教 室 內 , 也 能 擴 展 到 校 外 , 甚 至 能 進 一 步 地 影 響 環 境 與 生 態 的 保 育 。 所 以 , 欣 賞 和 談 論 科 學 之 美 的 力 量 不 容 忽 視 , 值 得 去 推 廣 和 運 用 。

肆、科學之美的教、學與評量

提 出 多 元 智 慧 理 論 的 Gardner(1993) 就 認 為 任 何 一 種 型 式 的 智 慧 都 有 美 的 成 份 在 內 , 而 美 對 任 何 的 學 習 都 是 重 要 的 。 Sprague 和 Bryan(2001)也 認 為 人 類 的心 靈 會 主 動 找 尋「 美 」,而 透 過 教 育 活 動 可 以 改 善 和 提 升 大 家 對 美 感 的 評 鑑 與 追 求 。 同 時 , 生 活 經 驗 是 一 切 美 感 經 驗 的 來 源 (Dewey, 1938/1980), 科 學 作 為 學 生 學 校 生 活 經 驗 的 一 部 分 , 所 以 教 師 運 用 科 學 創 造 讓 學 生 體 驗 的 美 感 經 驗 就 顯 得 格 外 重 要 , 也 因 此 對 科 學 的 美 感 經 驗 就 非 科 學 家 所 獨 享 。 那 麼 該 運 用 什 麼 教 材 和 教 學 策 略 去 談 論 科 學 之 美 呢 ?

一、教材與課程

科 學 之 美 既 有 表 象 和 深 層 之 分 , 也 可 由「 對 象 美、理 論 美、實 驗 美 」,以 及 科 學 家 投 入 工 作 的 探 究 精 神 與 態 度 等 「 人 文 層

(11)

面 」 來 認 識 。 不 可 否 認 的 , 人 類 知 覺 這 世 界 最 直 接 的 就 是 使 用 五 官 , 而 對 一 般 人 而 言 「 視 覺 」 又 是 主 導 的 部 分 , 所 以 不 論 從 哪 一 方 面 著 手 去 引 領 學 生 認 識 或 感 受 科 學 之 美,都 應 該 由「 表 象 到 深 層 」,才 容 易 讓 學 生 接 受 。 也 就 是 說 , 從 表 象 的 「 顏 色 、 排 列 、 結 構 、 律 動 、 組 成 … … 」 等 客 體 的 特 質 , 到 諸 如 「 生 態 平 衡 、 運 動 規 律 、 宇 宙 和 諧 」 等 深 層 意 涵 的 領 會 , 既 讓 學 生 經 歷 科 學 「 求 真 」 的 理 性 , 也 讓 學 生 體 會 科 學 「 求 美 」 的 感 性 。

例 如,Girod, Rau 和 Schepige(2003) 以 週 期 表 為 例 , 說 明 著 科 學 之 美 的 「 美 感 了 解 」(aesthetic understanding)的 層 次 。 由 於 週 期 表 中 的 個 別 元 素 , 構 成 了 一 系 列 的 關 係 、 組 成 和 連 續 性 , 同 族 ( 直 排 ) 之 間 有 著 相 似 的 化 學 性 質 , 同 列 ( 橫 排 ) 之 間 又 有 著 週 期 循 環 的 變 化 , 既 有 共 相 的 部 分 , 也 有 殊 相 的 部 分 。 所 以 他 們 認 為 可 以 先 從 個 別 元 素 及 其 性 質 介 紹 起 ( 元 素 之 美、性 質 之 美 ),再 說 明 各 元 素 之 間 同 族 、 或 同 列 元 素 的 關 係 ( 關 係 之 美 或 結 構 之 美 ),最 後 再 導 引 至 元 素「 排 列 的 週 期 性 」, 闡 釋 大 自 然 元 素 之 間 的「 規 律 之 美 」或「 秩 序 之 美 」。 這 樣 循 序 漸 進 的 歴 程 都 在 促 進 學 生 景 仰 或 讚 嘆 自 然 的 奧 妙 、 感 悟 自 己 的 渺 小,或 是 尊 重 天 地 萬 物 的 存 在。換 句 話 說, 由 康 德 對 美 感 經 驗 中 的 「 美 」 的 層 次 , 走 向 「 崇 高 」 的 境 界 , 不 但 激 發 學 生 的 好 奇 心 , 讓 學 生 對 科 學 學 習 留 下 較 深 刻 的 印 象 , 而 且 也 可 能 因 此 促 進 學 生 投 入 探 究 自 然 世 界 的 行 列 , 發 現 更 多 的 科 學 之 美 。 誠 如 曹 俊 峰 (2003)所 言 : 人 類 審 美 意 識 不 斷 由 低 級 到 高 級 、 由 野 到 文 、 由 粗 到 精 地 向 前 發 展 , 能 夠 從 對 象 上 發 現 越 來 越 多 的 審 美 性 質 , 得 到 越 來 越 精 細 的 審 美 感 受 , 能 夠 從 審 美 情 感 中 區 分 出 越 來 越 多 的 層 次 , 使 人 類 審 美 活 動 的 內 容 越 來 越 豐 富 。( 頁35) 所 以 , 拓 展 學 生 對 科 學 的 美 感 經 驗 , 無 非 是 企 圖 在 科 學 學 習 的 歷 程 中 , 彰 顯 感 性 與 理 性 協 調 和 互 補 的 重 要 。 李 澤 厚 (1996) 就 指 出在 康 德 的 哲學 體 系 下 ,兼 具 感 性 和 理 性 才 能 擁 有 愉 快 的 美 感 經 驗 , 而 這 樣 的 理 念 正 好 提 供 我 們 修 正 過 去 向 來 重 視 理 性 認 知 多 於 情 意 體 會 的 科 學 教 學 。 由 於 多 數 國 小 學 生 的 心 智 發 展 仍 處 於 具 體 操 作 期 , 且 國 小 階 段 涵 蓋 的 科 學 內 容 較 為 淺 顯 , 所 以 科 學 之 美 的 教 材 也 許 僅 止 於 表 象 美 感 的 介 紹 和 體 驗 ; 中 學 生 之 認 知 發 展 較 為 成 熟 , 且 所 學 的 科 學 知 識 層 面 加 深 加 廣 , 同 時 也 學 會 應 用 數 學 或 符 號 表 徵 現 象 或 事 物 , 因 此 可 深 入 科 學 之 美 的 深 層 面 向 做 討 論 , 並 領 會 深 層 的 科 學 美 感 。 再 者 , 科 學 之 美 的 課 程 若 在 中 、 小 學 階 段 實 施 , 適 合 以 「 融 入 」 式 課 程 涵 蓋 在 原 科 學 課 程 之 中,而 非「 獨 立 開 課 」。理 由 在 於 新 課 程 的 加 入 必 須 調 整 各 年 級 的 課 程 架 構 , 涉 及 層 面 較 廣 , 需 從 長 計 議 , 所 以 採 取「 融 入 式 課 程 」應 該 是 較 可 行 的 方 式。 Jarcho( 1985) 指 出 如 果 希 望 學 生 多 學 一

(12)

些 與 原 課 程 相 關 的 內 容 , 基 本 上 可 採 取 以 小 活 動 、 小 主 題 的 融 入 方 式 (infusion approach),將 要教 的 內 容 加入 平 常 的 課程 中 , 如 此 對 原 課 程 的 干 擾 最 小 , 教 師 也 容 易 準 備。此 外,Colburn(2003)也 認 為「 統 整 」(integrate)其他 學 科,或 以 某 些 主題 或 概 念 「 統 整 」 學 習 的 內 容 , 亦 是 組 織 教 材 、 進 行 教 學 的 可 行 方 式 。 然 而 , 考 量 科 學 與 美 學 二 者 以 何 種 方 式 進 行 統 整 , 則 是 教 師 必 須 發 揮 專 業 、 做 決 定 的 部 分 。 所 以 , 科 學 之 美 融 入 在 科 學 課 程 中 來 談 既 可 以 是 科 學 之 美 的 討 論 或 感 受 的 抒 發 , 也 可 以 是 以 一 個 主 題 為 核 心 做 一 系 列 的 介 紹 。 總 之 , 科 學 之 美 的 教 學 所 強 調 的 是 提 點 學 生 注 意 科 學 也 含 有 美 的 面 向 、 引 導 學 生 欣 賞 科 學 之 美 、 介 紹 學 生 認 識 科 學 之 美 的 理 念 , 以 及 和 學 生 分 享 科 學 之 美 的 感 受 與 想 法 。 原 則 上 , 屬 於 一 種 潛 移 默 化 的 學 習 , 而 非 強 迫 式 的 灌 輸 。 如 果 教 師 想 以 灌 輸 的 方 式 從 事 科 學 之 美 的 教 學 , 想 必 未 教 之 前 美 感 已 盡 失 , 根 本 談 不 上 美 。

二、教法

「 科 學 之 美 到 底 能 不 能 『 教 』 ? 」 是 一 見 人 見 智 的 問 題 , 答 案 往 往 取 決 於 論 述 者 對 「 教 」 的 定 義 。 辜 且 不 論 教 之 定 義 , 無 疑 地 , 純 然 的 「 講 述 」 或 「 灌 輸 」 式 的 傳 遞 皆 非 科 學 之 美 教 學 的 最 佳 策 略 。 若 真 這 樣 做 , 恐 怕 只 會 讓 學 生 對 科 學 產 生 更 大 的 排 斥 與 反 感 。 理 由 就 在 於 「 美 」 往 往 是 主 觀 的 、 屬 於 個 人 知 覺 上 、 心 理 層 面 上 的 體 會 , 並 無 絕 對 的 標 準 , 日 常 生 活 中 提 及 的 「 情 人 眼 裡 出 西 施 」 正 是 最 普 遍 的 寫 照 之 一 。 畢 竟 教 師 認 為 的 科 學 之 美 , 也 許 學 生 不 以 為 然( 反 之 亦 然 )。所 以,教 師 雖 然 不 可 能 確 切 地 為 學 生 訂 定 出 哪 些 是 科 學 之 美 , 但 卻 可 以 引 導 學 生 去 注 意 科 學 之 美 的 可 能 面 向 , 並 加 以 解 釋 理 由 , 讓 學 生 學 習 自 己 可 以 從 何 觀 點 出 發 去 發 覺 和 欣 賞 科 學 之 美 。 由 於 科 學 之 美 沒 有 必 然 的 部 分 , 所 以 教 師 個 人 獨 腳 戲 的 講 述 也 僅 止 於 引 言 、 串 場 或 總 結 , 最 重 要 地 還 是 必 須 回 歸 到 師 生 或 同 儕 之 間 的「 討 論 」。有 關「 討 論 」此 一 教 學 策 略 的 優 點 , 已 無 需 作 者 在 此 贅 言 , 一 些 教 學 法 的 專 書 皆 有 詳 盡 的 闡 述 ( 例 如 Burden & Byrd,1999;Kindsvatter, William, & Ishler,1996)。 而 討 論 的旨 趣 之 一 在於 「 分 享 」,在 於 激 盪 出「 更 多 元 」的 想 法 和 意 見,甚 至 為 自 己 的 觀 點 做 出 辯 護。所 以, 教 師 只 要 適 度 地 提 問 和 引 導 , 並 給 學 生 討 論 的 機 會 , 讓 學 生 彼 此 聆 聽 不 同 理 由 支 持 下 的 美 之 觀 感 、 美 的 經 驗 與 探 索 , 相 信 如 此 一 來 必 能 擴 展 學 生 對 科 學 美 的 視 野 與 想 法 。 而 配 合 適 當 的 多 媒 體 圖 片 和 影 像 , 也 有 助 於 學 生 將 某 些 抽 象 的 科 學 概 念 或 現 象 予 以 具 象 化 , 促 進 學 生 想 像 科 學 之 美 , 增 加 美 感 經 驗 。 此 外 , 教 師 的 教 學 技 巧 裡 , 情 意 的 成 份 是 必 須 與 認 知 的 過 程 相 互 融 合 的 , 否 則 空 有 理 性 的 認 知 , 缺 乏 情 感 的 投 入 , 如 何 能 激 起 學 生 對 科 學 的 「 美 感 知 覺 和 經 驗 」 呢 ? 所 以 , 教 師 在 引 導 學 生 學 習 科 學 之 美 的 過 程 中 , 不 應 吝 惜 表 達 自 己 感 性 的 一 面 , 同 時 也 應 多 多 分 享 自 己 對 科 學 之 美 的 想 法、解 釋 美 的 理 由,以 提 供 學 生 做 參 考。

(13)

其 次 , 教 師 可 善 用 隱 喻 和 圖 示 , 並 多 多 鼓 勵 學 生 運 用 想 像 , 如 此 將 有 利 於 學 生 了 解 科 學 中 的 想 法 , 或 進 一 步 形 成 探 究 世 界 的 「 心 像 」(mental image) 或「 心 智 模 式」 (mental model), 以體 會 或領 悟 科 學 之美 (Sticht,1979;Flannery,1991)。

三、評量

由 於 科 學 之 美 的 教 學 重 視 情 意 方 面 的 抒 發 和 表 達 , 所 以 評 量 的 內 容 也 以 情 意 的 內 涵 為 主 , 這 些 內 涵 可 以 包 括 「 欣 賞 、 回 應 、 接 受 、 喜 好 、 評 價 … … 」 等 等 (Anderson & Krathwohl,2001)。 而 有 關 情 意 的 評 量,多 採 用「 量 表、開 放 式 問 卷 、 晤 談 、 觀 察 、 學 生 的 自 評 、 同 儕 互 評 」 等 多 元 的 方 法(Tanner,2001)。由 於 對 科學 之 美 的 感 受 人 人 不 同 , 所 以 學 生 只 要 明 確 地 表 達 出 自 己 的 意 見 、 或 指 出 科 學 之 美 的 面 向 和 特 質 , 並 充 分 說 明 理 由 , 這 樣 應 該 就 達 成 了 教 學 的 目 標 。

伍、相關的問題

如 眾 所 皆 知 的 , 教 師 對 於 教 學 的 內 容 必 須 熟 悉,才 能 展 現 其 專 業 的 一 面。所 以, 只 要 有 機 會 教 到 自 然 與 生 活 科 技 領 域 的 教 師 , 都 應 該 培 養 自 己 對 科 學 之 美 的 覺 知 、 認 識 和 欣 賞 能 力 。 若 教 師 自 己 對 科 學 之 美 一 無 所 知 , 或 者 根 本 沒 有 感 受 到 科 學 之 美 的 經 驗 , 那 麼 這 位 教 師 大 概 也 無 法 為 學 生 創 造 學 習 科 學 的 美 感 經 驗 。 因 此 , 不 論 是 職 前 或 在 職 的 師 資 培 育 課 程 中 , 皆 應 該 將 科 學 之 美 的 認 知 和 體 會 融 入 課 程 中 來 談 , 藉 以 形 成 科 學 教 師 專 業 的 一 部 分 。 不 管 是 不 是 獨 立 開 課 , 科 學 之 美 此 一 主 題 勢 必 必 須 成 為 師 生 談 論 的 話 題 與 分 享 意 見 的 內 容 , 大 家 才 會 重 視 , 也 才 可 能 逐 步 建 立 起 應 有 的 認 知 與 感 受 。 此 外 , 國 民 教 育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的 綱 要 中 已 出 現 科 學 之 美 的 內 容 指 標 和 要 項 , 那 麼 衍 生 而 出 的 另 一 問 題 即 是 需 要 有 相 對 應 的 教 材 出 現 。 而 此 一 部 分 , 目 前 仍 有 待 更 多 的 實 徵 性 研 究 來 支 持 和 開 發 。 由 於 科 學 之 美 此 一 議 題 具 跨 學 科 、 跨 領 域 的 性 質 , 而 在 知 識 、 學 問 探 究 一 切 講 求 專 精 的 時 代 , 要 進 行 這 方 面 的 研 究 確 實 有 它 的 難 處 。 這 也 無 怪 乎 國 外 的 研 究 總 是 零 星 出 現 , 而 國 內 則 幾 乎 付 諸 闕 如 的 主 因 。 換 句 話 說 , 這 類 研 究 正 有 待 更 多 的 人 力 投 入 , 產 生 更 多 相 關 的 論 述 , 做 更 多 元 的 經 營 與 開 發 。 否 則 在 缺 乏 一 些 實 證 研 究 做 基 礎 的 前 提 下 , 將 因 缺 乏 證 據 而 難 以 說 服 眾 人 來 接 受 和 推 廣 科 學 之 美 的 教 與 學 。

陸、結語

不 可 否 認 的 , 至 今 國 內 多 數 的 教 科 書 、 科 學 書 籍 或 文 獻 , 作 者 皆 以 理 性 的 筆 調 書 寫 著「 科 學 」;同 時,中 小 學 的 科 學 教 學 也 仍 著 重 在 協 助 學 生 建 立 科 學 知 識 、 經 歷 科 學 方 法 , 甚 至 以 科 學 解 題 訓 練 學 生 的 邏 輯 和 思 考 , 因 此 學 生 不 論 是 在 制 式 教 育 或 非 制 式 教 育 中 , 要 能 接 觸 到 科 學 之 美 的 訊 息 確 實 是 微 乎 其 微 , 除 非 是 課 程 本 身 就 涵 蓋 , 教 師 才 有 機 會 進 行 教 學 。 再 者 , 教 師 們 無 可 避 免 地 會 以 知 識 優 越 者 的 權 威 角 度 進 行 科 學 的 教 學 , 且 對 科 學 之 美 尚 未 建

(14)

立 應 有 的 覺 知 或 素 養 時 , 造 成 學 生 對 科 學 學 習 的 印 象 停 留 在 「 抽 象 、 艱 澀 、 與 生 活 無 關 」 等 , 就 不 足 為 其 了 。 完 整 的 學 習 是 必 須 涵 蓋 「 認 知 、 情 意 、 技 能 」 三 方 面 , 不 應 該 獨 厚 認 知 , 也 不 應 該 偏 廢 任 何 一 個 面 向 。 所 以 , 若 要 打 破 學 生 對 科 學 學 習 的 刻 板 或 負 面 印 象 , 試 圖 從 「 科 學 之 美 」 做 出 發 的 教 學 應 該 是 可 以 嘗 試 的 。 而 利 用 科 學 創 造 學 生 的 美 感 經 驗 與 價 值,也 許 只 是 個 手 段、只 是 個 歷 程, 更 重 要 地 , 由 此 為 基 礎 去 提 升 學 生 接 納 、 欣 賞 、 應 用 科 學 的 意 願 、 甚 至 引 發 從 事 科 學 的 內 在 動 機 , 或 是 因 對 科 學 之 美 有 更 深 層 的 體 悟 , 學 會 尊 重 自 然 、 讚 嘆 宇 宙 的 秩 序 與 和 諧 , 進 而 善 用 科 學 的 力 量 , 創 造 更 多 的 福 祉 , 這 才 是 運 用 科 學 之 美 培 育 眾 人 具 備 科 學 素 養 的 最 終 目 的 。

柒、參考文獻

朱 光 潛(1967/2000): 談 美 。台 北 : 國 際少 年 村 。 李 澤 厚(1996): 批 判 哲 學 的 批 判 ─ ─ 康 德 述 評 。 台 北 : 三 民 。 沈 致 遠(2002): 科 學 是 美 麗 的 ─ ─ 科 學 藝 術 與 人 文 思 維 。 上 海 : 上 海 教 育 。 汪 信 硯(1994): 科學 美 學 。 台北 : 淑 馨 。 周 憲(2002): 美學 是 什 麼 。台 北 : 揚 智。 易 杰 雄(1991): 康德 。 台 北 :書 泉 。 林 樹 聲(1999): 科 學 素 養 的 省 思 , 科 學 教 育 月 刊 。 第 222 期 , 頁 16-26。 林 樹 聲(2001): 科 學 史 融 入 中 學 科 學 教 科 書 的 問 題 和 討 論。科 學 教 育 研 究── 理 論 與 實 務 。1,1-24。 徐 宗 林(1990): 現 代 教 育 思 潮 。 台 北 : 五 南 。 教 育 部 (2002) : 科 學 教 育 白 皮 書 。 http://www.nsc.gov.tw/sci/Discuss/ 科 學 教 育 白 皮 書.doc。 曹 俊 峰(2003): 康 德 美 學 導 論 。 台 北 : 水 牛 。 楊 玉 齡 、 羅 時 成 (1996): 台 灣 蛇 毒 傳 奇 。 台 北 : 天 下 文 化 。 蓋 瑞 忠(1989): 藝 術 欣 賞 入 門 。 台 北 : 台 灣 省 立 博 物 館 。 趙 金 祁(1986) : 漫 淡 科 學 教 育 與 技 術 教 育 。 科 學 教 育 月 刊 , 第 53 期, 頁 13-17。

AAAS(1989).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Washington, DC.

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mplete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Brandy, I., & Kumar, A. (2000). Some thoughts on sharing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84, 507-523.

Burden, P. R. & Byrd, D. M. (1999).

Method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ybee, R. W., Powell, J. C., & Ellis, J. D.

(1991). Integrating the history and na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cience and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Science Education, 75(1), 143-155.

Root-Bernstein, R. (1996). The sciences and arts share a common creative aesthetic. In A. I. Tauber(Ed.), The

elusive synthesis: Aesthetics and science (pp.49-82). Norwell, MA:

Kluwer Academic.

Chaille, C. (2003). The young child as

scientist: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education.

New York: Allyn & Bacon.

Chandrasekhar, S. (1987). Truth and beau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lburn, A. (2003). The lingo of learning. Arlington, Virginia: NSTA Press. Dewey, J. (1934/1984).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Berkley.

Eisner, E. (1985). Aesthetic modes of knowing.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15)

yearbook of the N.S.S.E. (pp.23-36).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isner, E. (2002). Art in science?

Curriculum Inquiry, 32(2), 131-159.

Feynman, R. (1988).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New York:

Norton.

Feynman, R. (1985).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中 譯 本 《 別 閙

了,費 曼 先 生 》,吳 程 遠 譯。台 北 : 天 下 文 化 。

Flannery, M. C. (1991). Science and aesthetics: A partnership for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5(5), 577-593.

Gauch, H. G. (2003). Scientific method in

practic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irod, M., Rau, C., & Schepige, A. (2003).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science ideas: Teaching for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Science Education,

87, 574-587.

Greene, M. (1995). 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 Essays on education, the arts, and social chang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Hoffmann, R. (1990). Molecular beaut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48, 191-204.

Holmes, F. L. (1996). Beautiful experiments in the life sciences. In A. I. Tauber(Ed.), The elusive synthesis:

Aesthetics and science(pp.83-101).

Norwell, MA: Kluwer Academic. Holton, G. (1973). Thematic origins of

scientific though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rd, P. D. (1970). New directions in

teaching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Chicago: Rand McNally.

Jarcho, I. S. (1985). Curricular approach to teaching STS: A report on units, modules, and courses. In R. W. Bybee(ed.),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1985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pp162-173).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Kindsvatter, R., William, W., & Ishler, M. (1996). Dynam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 (3rd ed.). N.Y.: Longman.

Lattery, M. J. (2001). Thought experiments in physics education: A simple and practical example. Science &

Education, 10, 485-492.

McAllister, J. W. (1996). Beauty &

revolution in scie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B. E., & Brouwer, W. (1991). The sharing of personal science and the narrative ele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5(6), 707-722.

Mayr, E. (1997). This is biology. 中 譯本 《 看 ! 這 就 是 生 物 學 》, 涂 可 欣 譯 。 台 北 : 天 下 文 化 。

McGrayne, S. B. (1992). Nobel prize

women in science.中 譯 本《 諾 貝爾 獎

女 性 科 學 家 》, 李 靜 宜 譯 。 台 北 : 牛 頓 。

Moore, R. (1994). Aesthetics for young

people.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Kuhn, T. (196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中 譯 本 《 科 學 革 命 的 結 構 》, 程 樹 德 、 傅 大 為 、 王 道 還 、 錢 永 祥 譯 。 台 北 : 遠 流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1995).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Polanyi, M. (1958). Personal knowled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dley, B. K. (2001). On science. New York: Routledge.

Shaker, P. (2001). Literacies for lif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2),

26-29.

Snow, C. P.(1959). The two cultures and a

second look: An expanded vision of 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rague, M. M., & Bryan, S. L. (2001). Aesthetics and the middle school learner. The Clearing House, 75(1), 41-44.

(16)

Sticht, T. (1979). Educational uses of metaphor.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nner, D. E. (2001). Assess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ilson, E. O. (1984). Biophili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E. O. (1998). 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中譯 本《 知 識 大

融 通 》, 梁 錦 鋆 譯 。 台 北 : 天 下 文 化 。

Wechsler, J. (1978). Introduction. In J. Wechsler (Ed.), On aesthetics in

science (pp.1-7).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投 稿 日 期 :95 年 10 月 23 日 接 受 日 期 :96 年 5 月 13 日

The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Science, Its

Instruction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Shu-Sheng Lin

1

, Tsung-Hau Jen

2

and Che-Di Lee

2

1G r a d u a t e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 N a t i o n a l C h i a y i U n i v e r s i t y 2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C e n t e r , N a t i o n al T a i w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Abstract

U n d o u b t fu l l y,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d i me n s i o n s o f s c i en c e h av e b e e n n eg l e c t e d fo r a l o n g t i m e . T h e p u r p o s e o f t h i s p a p e r i s t o d i s c u s s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d i me n s i o n s o f s c i e n c e , i t s i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t h e re l a t e d p r o b l e ms . S c h o o l s c i e n c e a l w a y s g i v e s s t u d e n t s t h e i mp r e s s i o n t h a t s c i e n c e i s d i ff i c u l t , a b s t r a c t a n d i r r e l e v an t t o t h e i r e v e r y d a y l i f e . I t i s c a u s e d b y i g n o r i n g t h e h u ma n i s t i c d i me n si o n s o f sc i e n c e . I n f a c t , a e s t h e t i c d i me n s i o n s o f s c i e n c e c a n b e r ef l e c t e d n o t o n l y o n t h e b e a u t y o f N at u r e , s c i e n t i f i c e x p e r i me n t s a n d t h e o r y, b u t a l s o o n t h e s p i r i t s a n d a t t i t u d e s o f t h e s c i e n ti s t s t h e y s h o w o u t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s c i e n t i f i c i n q u i r y. If w e d i s c u s s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d i me n s i o n s o f s c i e n c e i n s c i e n c e i n s t r u c t i o n , w e c a n e n c o u r ag e t h e s t u d e n t t o a p p r e c ia t e s c i e n c e , t o g i v e t h e m a t r u e r p i c t u r e o f t h e s ci e n t i f i c i n q u i r y, t o f o st e r t h e i r p o s i t i v e a t t i t u d e s t o w a r d s c i e n c e , t o mo t i v a t e t h e m t o l e a r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o a p p l y i t t o t h e i r l i v e s a c t i v e l y. I n c l a s s r o o m p r a c t i c e , w e su g g e s t t h a t t e a c h e r s o rg an i z e t h e t e a c h i n g ma t e r i a l s f r o m t h e b e a u t y o f N a t u r e t o t h e o t h e r p ar t s o f a e s t h e t i c d i me n s i o n s o f s c i en c e , d i s c u s s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d i m e n s i o n s o f s c i e n c e o r s h a r e t h e m w i t h t h e s t u d e n t s , a n d as s e s s s t u d en t s ’ l e a r n i n g b y o b s e rv i n g , p o s i n g q u e s t i o n s o r u s i n g p o r t f o l i o t o r e c o rd t h e i r i mp r o v e me n t o n t h e c o g n i t i o n o r a ff e c t i o n i n a e s t h e t i c d i me n s i o n s o f s c i e n c e . H o w e v e r, d e v e l o p i n g th e i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a e s t h e t i c d i me n s i o n s o f s c i e n c e i n Ta i w a n i s f a c e d w i t h s e v e r a l d i ffi c u l t i e s , s u c h a s t h e la c k o f r e s ea r c h o n t e ac h i n g a e s t h e t i c d i me n s i o n s o f s c i e n c e , t h e l a c k o f a e s t h e t i c u n d e r s t a n d in g o f t h e t e a c h e r i n s c i e n c e , a n d l a c k o f t e a c h i n g ma t e r i a l s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ive separate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s for the subjects of 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 Integrated Science and Combined Science are prepared for the reference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STEM Education), Reading/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Generic Skills, Chinese History and Chinese Cultur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In the context of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STEM education is promoted through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s (KLAs) in primary

We have been promoting STEM education among schools in a holistic and coherent manner, with strategies that embrace renewing the curricula of the Science,

Besides, although the elements of STEM education are embedded in individual KLA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the local school curriculum, the coh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