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利用酸鹼催化萃取河川底泥釋出有機物之 特性差異性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利用酸鹼催化萃取河川底泥釋出有機物之 特性差異性分析"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大仁科技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利用酸鹼催化萃取河川底泥釋出有機物之 特性差異性分析

The Differences Characteristics of Released organic matter from sludge in River by Acid or Base Catalytic

Reaction

指 導 教 授 :賴 文 亮 博士

(2)

研 究 生:蕭中盛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7 月

(3)

摘要

(4)

Abstract

(5)

致謝

(6)

目錄

[目錄之編輯需要學習]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河川流域...3

2-1-1 高屏溪...4

2-1-2 東港溪...4

2-2 河川汙染來源 2-3 底泥定義、形成及特性...6

2-3-1 定義 2-3-2 形成 2-3-3 特性 2-5 光譜在有機物性質之應用...10

2-3-1 溶解性有機物...10

2-3-2 腐植質...10

2-3-3 光譜在有機物之分析...11

2-3-3-1 紫外光吸收光譜...11

2-3-3-2 螢 光 激 發 發 射 光 譜 (Excitation-emission fluorescent matrix, EEFM)...13

(7)

圖目錄

(8)

表目錄

(9)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河川是與人類最為親近的自然資源,但卻也成為汙染物排放最 方便的管道,近年來因大量的廢汙水及廢棄物排入河川,使得大小 河川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造成河道淤塞,河水自淨作用降低,

使得河川汙染日益嚴重,進而造成河川底泥的污染。

泥沙及有機物經長時間的累積沉澱所形成的未擾動層化結構,受河川特性、

污染源種類及自然條件影響,可確實反應出河川水體的污染及背景特性(孫毓璋

, 2000)

本研究藉由螢光光譜及紫外光吸收光譜探討河流中底泥經水萃 取及酸鹼萃取過後釋出的有機物性質變化,以高屏溪和東港溪兩條 流域的底泥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目的

1.兩種流域不同河段底泥性質的差異 2.不同萃取方式的底泥性質差異性比較

3.底泥釋出有機物在總有機碳分析儀的高低溫含碳量分析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左右切齊..段落間距..等格式編排需注意]

2-1 河川流域 2-1-1 高屏溪

高屏溪位於台灣南部,舊名下淡水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玉山附 近,向南流經高雄、屏東兩縣之 25 鄉鎮市, 於林園鄉及新園鄉注 入台灣海峽,主流全長 171 公里,流域面積 3,257 平方公里,為台灣 流域面積最大、次長之河川,上游除幹流荖濃溪外,主要支流包括 旗山溪、隘寮溪及荖濃溪分流濁口溪,旗山溪分流美濃溪、口隘溪 等(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2017)。

高屏溪為高雄市及屏東縣境內主要之河川,目前該流域供應屏 東縣、高雄市兩百多萬人口之飲用水、灌溉用水、工業用水及其他 用水, 為高屏二縣市的水源命脈。

2-1-2 東港溪

東港溪發源於地為屏東縣南大武山前麓,主流全長44 公里,流 域面積 472.2 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萬安溪、牛稠溪、佳平排水、麟 洛排水、溪州排水、牛埔排水(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2016)。

東港溪流域之地面水資源利用農業用水,包括灌溉用水、養殖 用水及畜牧用水,每年用水量約 8,568 萬噸;公共給水係由港西抽水 站取水,輸送至鳳山水庫供工業用水之需。東港溪流域水質呈中度 至嚴重污染,經推估結果顯示,全流域之生化需氧量污染以畜牧廢 水為主,佔 66.66%,其次為生活污水佔 31.30%,事業廢水之污染量 甚少,僅占 2.04%(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 2016)。

2-2 河川汙染來源

河川的汙染來源很多,可分成點源汙染及非點源汙染。點源汙 染主要可分成三類:

1. 城市廢水:

都市排出的廢水中含有糞便、油脂、廚餘、化學藥劑等,其中含 有大量的病菌及有機物。

2. 工業廢水:

工業廢水則是製造過程中的原料、副原料、產品、副產品及工業

(11)

用水所形成的汙染物,不僅廢水量大、含污染物多且成分複雜,

不易處理。

3. 畜牧廢水:

牲畜排泄物如未經妥善處理即予以排入河川,同樣含有大量的病 菌及有機物,會導致河川濁黑並發出惡臭。台灣地區畜牧廢水主 要來源為養豬場。

非點源汙染來源並非由一定點輸入,而是由分散的點進入水體,

如農地、林地、營建工程、都市及工業區等,因降雨將沖刷下來的 汙染物、農藥、土壤中的泥沙及營養鹽等污染物質帶入河川形成污 染。

2-3 底泥定義、形成及特性[需要找更多河川底泥研究的相關文獻,包括底 泥中有機物、微生物及處理方式等相關研究文獻]

2-3-1 定義

美國環保署對於底泥的定義是:位於水體底部的有機或無機 物,包含黏土、淤泥、沙子、砂礫、貝殼、腐朽的有機物等,或 是一些人為的廢棄殘骸。表面 0 公分至 15 公分厚之底泥稱表層底 泥(Surface sediment),超過 15 公分厚之底泥稱為深層底泥

(Deep sediment)(環境檢驗所, 2016)。

2-3-2 形成

河川的底泥是由岩石風化及土壤侵蝕所產生(Yuan et al., 2014),

以礫石、砂、黏土等為底泥無機體來源,有機體來源則是水中動物 及植物的屍體殘渣分解後與其他有機化合物所組成(Joseph et al., 2012)、水體周圍維管束植物死亡分解經地表逕流進入河川,而因人 為活動所產生含大量有機及無機污染物以及大氣中的乾濕沉降物質,

這些粒狀物或懸浮物體排入河川後會因重力作用沉澱於河川底部,

並在流速緩慢的河段中沉澱淤積,形成底泥的一部分。

河川中的物質顆粒大小和沉積位置有所關聯,粒徑大或比重較 大之物質會沉積在上游河床;而較輕巧且細小之物質隨著水體流動,

直到流速較慢之下游河段才緩慢沉積(魏瑞齊, 2014)。

2-3-3 特性

(12)

雖然稱為泥,卻是許多無機礦物及有機物質的複雜混合物,具 有生態功能:為底棲動物提供了棲息地、有機碳的儲存和生物地球 化學循環的地點(Grabowski et al.,2011)。底泥是環境中的污染介 質之一,表面具有許多孔洞容易吸附許多污染物質,如:持久性有 機污染物 (POPs)、重金屬 (Heavy Metal) 等,這些物質沉澱累積在 底泥中不易分解,經由生物累積性,透過水生食物鏈使人類因攝入 受污染的魚類及貝類而暴露在風險中。底泥是水生生物的營養物質 及水體污染物的來源及儲存場所。

河川底泥會因水流流速、洪水、潮汐及人為活動的影響,產生 再懸浮作用 (resuspension) ,經過擾動後的底泥會將泥沙及污染物重 新釋放回水體中,除了會導致河川二次污染,亦會造成水中濁度增 加,而顆粒小的污染物質則會隨著水體傳輸到其他區域造成污染。

2-4 光譜在有機物性質之應用 2-4-1 有機物性質

構成底泥有機物 (Sediment Organic Matter, SOM) 的重要成分由 含碳水化合物之有機物質、蛋白質、木質素、有機酸及其他各種無 明 顯 特 徵 之 化 合 物 如 腐 植 質(HS) 的 非 均 質 混 合 物 質 (Hur et al., 2014)。部分學者利用有機物吸附於 XAD-8 樹脂之差異性,將有機 物分為腐植質(humic fraction)及非腐植質(non-humic fraction)兩部分 (Thurman and Malcolm, 1981; Kim et al., 2006),兩者性質說明如下:

1. 腐植質(humic substances)

腐植質具有較大的分子量,範圍在數百至數十萬之間,結構以 芳香族苯環為主體,在水體中是屬一非定型 (amorphous)、偏酸性化 合物 (Edwards & Amirtharajah, 1985),性質穩定,難以被生物分解 利用。 Schnitzer(1976)根據腐植質對酸、鹼液之溶解度,區分為三 種物質,1. 腐植素 (humin, 不溶於稀酸、稀鹼),2.腐植酸 (humic acid, 不溶於稀酸、溶於稀鹼),3.黃酸 (fulvic acid, 溶於稀酸、稀鹼)。

分析腐植質的組成主要是元素有碳、氫、氧、氮、硫,其中碳元素 所佔比例最高,有 45-55%,氧佔 30-50%,氫則佔 4-6%,氮、硫 各佔 1-2% (Snoeyink & Jenkins, 1985)。

為瞭解腐植質在水體中分解形式及解離途徑,可利用酸及鹼催

(13)

化劑 (acid 與 base catalyst)、次氯酸、高錳酸鉀或鹼液 (NaOH)進行 氧 化 或 水 解 反 應 , 結 果 發 現 有 脂 肪 類 (aliphatic) 的 碳 氫 化 合 物 (hydrocarbons)、羧酸 (carboxylic acids)及芳香類 (aromatic)的羧酸、

醛類 (aldehydes)、酮類 (ketones)及酚類 (phenolic)等親水性化合物 產生 (Christman et al., 1989)。

2.非腐植質( nonhumic substance)

水體中除了腐植質外,其餘大部份是屬於親水性酸 (hydrophilic acids)及中性親水性物質 (hydrophilic neutrals) (Thurman, 1985),前者 約 佔 30% , 主 要 是 帶 有 較 強 氫 氧 基 和 羧 基 之 聚 電 解

( polyelectrolytic ) , 例 如 大 分 子 脂 肪 酸 (fatty acid) 、 羧 酸 (carboxylic acids)、醣羰酸 (uronic acid)、聚醣羰酸 (polyuronic acid) 及醛醣酸 (aldonic )等。因此類化合物,親水性 (極性)很強,組成成 份性質十分相近,很難分離純化。中性親水性物質在自然水體中約 佔 20%,主要的成份有碳水化合物 (carbonhydrate, 佔 10%),羧酸 (carboxylic acids, 佔 7%),碳氫化合物 (hydrocarbon,佔 1%),氨基 酸 (amino acids, 佔 3%)。由於此類有機分子較單純,利用有機分析 儀器,如 GC、HPLC、GC/MS 等,可將部份的組成化合物進一定 性或定量。

2-4-2 光譜在有機物之分析

光譜用於水中有機物之定性分析,為非破壞性分析工具,具適 於固體及液體水樣;不需破壞水樣原性質;僅需少量水樣;樣品不 具複雜之前處理步驟;可提供有機物之分子結構、化學及官能基等 特性(Stevenson, 1994),相較之下,傳統表徵水質有機污染的指標比 較(如 COD、 BOD),傳統之測量方式耗時,且難以即時反應水質 變化,只能反應有機物之總量變化,不能呈現出有機物成份,例如 無法區分易分解、可分解和不易分解的有機物或者分解速率快和慢 的有機物,故光譜分析近年廣為許多研究者所採用。

2-4-2-1 紫外光吸收光譜

利用可見光之吸收光譜應用於水域之有機物定性,其吸收值會

(14)

隨著pH、Aro Maticity 及總碳含量及分子量大小而變 (Chen et al., 1997),但它所能指示的僅是部分種類的有機物,如在紫外區有吸收 峰的含芳香環腐植質(TANG et al.,1994),國外研究報告中指出芳香 族碳含量與黃酸及腐質酸兩者之UV 吸收波長之關聯性較高(Karanfil et al., 1996;Chin et al., 1994;Traina et al., 1990)。

芳香族碳含量與黃酸及似腐植酸兩者之UV 吸收波常有強烈之 關聯性(Chin et al., 1994)。一般水體中芳香族化合物,而多數研究者 選擇波長254 nm 進行樣本之測定,主因是此波長測定有機物較敏感 可靠,並且受到無機物干擾降至最低,並於低壓水銀燈之激發光下 有強烈的發射光譜(Korshin et al., 1996;1997)。國外學者 Edzwal d et al.(1985)研究發現,DOC 或 TOC 與 UV254 間有強烈之關聯性。S UVA 值可以解釋水樣之有機物性質,此參數將水樣之 UV(cm-1)值除 以DOC( Mg/L),再乘以 100,其單位為 L/ Mg- M,Edzwald and Para lkar(1992)之研究指出,當水中之 SUVA 大於 4-5(L/ mg- M)時,

有機物之性質屬疏水性,相反地,SUVA 值小於 3(L/ mg- M)時,有 機物性質屬親水性,有機物性質屬親水性,UV 不同吸收波長之相關 研究整理於表2-1。

表 2-1 有機物在不同吸收波長之研究表

有機物參數及特性 波長 (nm) 參考文獻

SUVA 大於 4-5(L/mg-m)時,有機物之 性質屬疏水性;SUVA 值小於 3(L/mg-

m)時,有機物性質屬親水性

UV(cm-1) / DOC(mg/L)

×100,單位為 L/mg-m

Edzwald et al.

(1994)

> 4,屬大分子之疏水性腐植質;2-4 疏水性與親水性分子混合;< 2,非腐

植質之小分子親水性物質

SUVA Edzwalds &

Tobiason. (1999) 水中有機物芳香性 (aromaticity)、腐

植化 (humicfication)或可能分子量之 之重要信息。

280 Huan et al. (2006)

2-4-2-2 螢光激發發射光譜(Excitation-Emission Fluoresence Matrix ,EEFM)

螢光激發發射光譜儀主要是針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分析,凡是會

(15)

發出螢光之物質,首先必須要先吸收一定頻率的光,但會吸收光的 物質卻不一定會產生出螢光,而產生螢光的一些物質發出之螢光波 長也不盡相同,須控制掃描之激發與發射波長範圍,光譜圖中的螢 光波峰之位置、強度、分佈等參數,與溶解性有機物的親疏水性質、

分子量分佈等水質特性有關(Lai et al., 2009)。

當螢光產生時,第一個必要條件:該物質分子必須具有與所照 射光線相同之頻率,分子具有什麼樣的頻率與它們的結構密切相關,

因此螢光產生必須有一吸收結構;第二個必要條件:吸收與其本身 特徵頻率相同能量後的分子,必須具有高的螢光效率,許多會吸光 的物質並不一定會發生螢光,原因是它們的吸光分子的螢光效率不 高(崔立超,2005),螢光光譜掃描區分:

(1)全譜掃描:通過對螢光光譜儀(F-4500, Hitach , Japan)參數設置的 比較選擇,三維螢光光譜測定的基本參數:激發通帶選擇為5 nm,

發射通帶選擇為10 nm;掃描速度為 1200 nm/min;激發波長掃描範 圍為200 nm-600 nm,發射波長掃描範圍為 200 nm-600nm;通過實 驗,確定樣品保存條件為4℃冷藏,且需避光。

(2)同步掃描:指在掃描過程中使激發波長和發射波長彼此間保持固 定的波長間(△λ= λemex)。在掃瞄中固定波長 △λ 的選擇十分重要,

這會影響到同步螢光光譜的形狀、頻寬和信號強度。同步掃描較常 用於多組分多環芳烴的測定提出(Inman Jr and Winefordner, 1982)。

(16)

第三章 研究架構、系統操作與參數分析

3-1 研究架構

本研究分為三個階段,架構為圖 3-1,第一階段為文獻閱讀及整 理與採樣點調查及規劃;第二階段則是各河川採樣點之採樣;第三階段 為有機物參數、光學圖譜分析、底泥基本參數分析,將 NPDOC、分 子量大小、螢光激發發射光譜、紫外光及可見光譜分析之結果整理 比較,探討高屏溪及東港溪流域底泥釋出有機物之含量與性質。

圖3-1 研究架構圖

(17)

3-2 底泥來源

本研究採集的底泥來自於高屏溪及東港溪流域,採樣點之位置 則與環保署質監測站位置相同,各點之對應位置圖,如附圖3-2,其 中高屏溪流域編號1-3 為旗山溪,4 及 5 為美濃溪,6 及 7 為荖濃溪,

8 及 9 為隘寮溪流域,上游採樣點至下游採樣點距離,全長 171 公里;

東港溪流域只有採樣5 點,上游採樣點至下游採樣點,全長 44 公里。

圖3-2 高屏溪流域及東港溪流域採樣點

3-3 實驗材料與器材

(18)

3-3-1 實驗藥品 1. 鹽酸(HCl)

2. 氫氧化鈉(NaOH) 3-3-2 實驗器材

1. 篩網(BUNSEKIFURUI, MESH NO.10, 2mm、NO.40, 0.420mm、MESH NO.200, 0.074mm、MESH NO.500, 0.025mm)

2. 艾克曼採樣器

3. 電子天平(AG204, METTLER TOLED, Switzerland) 4. 破碎機(DJ-4S, YuanTaiChi, Taiwan)

5. 震盪恆溫水槽(SB-9D, HIPOINT, Taiwan) 6. pH 計(PC510, Eutech Instauments , Singapore) 7. 導電度計(Multi 340i, TWT, Germany)

8. 螢光光譜儀(F-4500, Hitachi, Japan)

9. 紫外光及可見光譜儀(U-2900, Hitachi, Japan)

10.界達電位及粒徑分析儀(ZS90, Malvern,UK ) 11.總有機碳分析儀(Lotix, Teledyne Tekmar, USA) 12.高效能液相層析儀(L-7455, Hitachi, Japan) 3-3-3 標準品配置

1. 腐植酸(Humic Acid, HA) 2. 黃酸(Fulvic Acid, FA) 3-4 底泥萃取

採集之底泥,自然風乾時間約一個月,將風乾底泥樣本經破碎 機破碎後,用分篩析過篩,取0.075-0.025mm 之底泥樣本進行水萃 取及腐質酸萃取。

3-4-1 水萃取

秤取10 g 風乾底泥,置於玻璃瓶內並加入 200 ml 的超純水(土 水比1:20),然後放置在震盪恆溫水槽,轉速設定 150 rpm,震盪 24 小時,震盪完畢後靜置24 小時,取上澄液。

3-4-2 腐植酸萃取

此萃取方式參考(Hur et al., 2009; Ma et al., 2001)。秤取 10 g 風 乾底泥,置於玻璃瓶內,加入1N 200 ml 鹽酸(土水比 1:20)後震盪,

轉速設定150 rpm ,震盪 8 小時後靜置 24 小時,再以桌上型離心機 3000 rpm 2 分鐘分離萃取液與底泥,去除碳酸鹽類和鹼土金屬,之 後將鹽酸萃取液及底泥 pH 調整至中性。將 pH 調整至中性的底泥

(19)

加入 1M 200ml 氫氧化鈉(土水比 1:20)後震盪,轉速設定 150 rpm , 震盪24 小時後靜置 24 小時,取上澄液並加入鹽酸將 pH 調整至中性。

3-5 參數分析 3-5-1 pH 測定

依照環檢所(NIEA,2009, S410.62C)公告之方法,使用 pH 計 進行水萃取液的pH 測定。pH 計測定前需先校正,使用 pH 7 和 pH 4 標準液進行校正。

3-5-2 導電度測定

導電度之測定需要用標準導電度溶液先行校正導電度計後,再 測定水樣之導電度,測定方式依照環檢所(NIEA,2001,W203.51B) 公告之方法。

3-5-3 界達粒徑分析

本研究利用界達電位分析儀(Zetasizer NanoZ, Malvern, U.K.)是 以 PCS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法進行偵測溶液或懸浮液中 顆粒之擴散速率,利用兩束雷射光束交叉於量測管內之靜止層 (Stationary layer),使其產生干涉條紋(Interference fringe)。樣品粒子 在干涉條紋中移動時所產生之散射光,經由 PM (Photo-multiplier)管 收集後,以其強弱及變化速率,準確偵測出粒子之電泳速度,再計 算出其界達電位值,本設備可量測之電位大小屬於沒有限制,即可 測定之粒徑大小範圍0.3 nm ~ 10 m。界達電位其偵測原理為在充滿 待測水樣之量測管兩側施以適當之電壓,利用電場之作用,樣品中 粒 子 向 其 相 反 極 性 之 方 向 移 動 , 產 生 電 泳 速 度(Electrophoretic Mobility)。所偵測出之電泳速度,再以 Henry function 換算成界達 電位。其算式如下:

μE=2 εzf (ka)

3η ……….(1) Z:界達電位

μE:電泳速度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η:黏滯係數 (Viscosity)

f(ka):Henry function 亨利函數

ε :電解常數 (Dielectric Constant)

(20)

界 達 電 位 分 析 儀(Zetasizer NanoZ, Malvern, U.K.) 是 以 PCS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亦可進行顆粒粒徑之量測,在偵測懸 浮液中顆粒之擴散速率,利用兩束雷射光束交叉於量測管內之靜止 層(Stationary layer),接收到偏離原行進方向的雷射光,當粒子較小 時,雷射光偏離的角度就會較小,反之,粒子較大時,就會產生較 大的偏離角度,再透過算式(2) 計算成粒徑大小,即可測定之粒徑大 小範圍0.3 nm ~ 10 m。

dh= KBT

3 π η0D ……….………..……(2)

dh (nm):水力直徑

Kb(J/K):a constant of Boltzmann 波茲曼常數 T(K):溫度

η

0 (CP):樣品黏度

D(m2/s):擴散係數 3-5-4 螢光激發發射光譜

本研究將底泥萃取之水樣經 0.45μm 濾膜(mixed cellulose ester, advantec MFS Inc., USA)過濾,進行樣本之螢光分析時,設定激發發 射波長之掃瞄,螢光全譜掃描與同步螢光掃描條件設定於表 3-2 及 3-3。

以螢光光譜儀對底泥萃取水樣進行螢光分析,分析前將實驗室 之二段水注於一公分之四面透明石英比色管中,並置入樣品槽掃瞄,

作為空白掃瞄,隨後取約八分滿之水樣過濾液,進行樣本掃瞄,掃 瞄後利用螢光圖譜分析軟體,將水樣圖譜扣除空白圖譜後,得到樣 本之螢光圖譜,該設備光源採用氙燈作為光源,功率為150 W,偵 測器採用光電倍增管,其功能除了傳統單一波長掃描外,並具有三 度位向測量 EEFM (excitation emission fluorescence matrix) 之功能,

藉此功能可將激發及發射波長分別繪製於X 及 Y 軸上,並將螢光強 度顯示於Z 軸,依光柵寬度設定,產生數百至數千筆之數據資料,

儀器附屬分析FL Solutions 軟體進行 3-D 圖譜之繪製,爾後將其數據 輸出轉成Excel.csv 檔,原本 Excel.csv 矩陣型之數據,經轉檔後變為 直列型式數據並匯入Surfer 後可繪製出與 FL Solutions 軟體相同之圖 譜,最後利用Surfer 軟體將螢光圖譜呈現出來,但使用 FL Solutions

(21)

軟體作為EX/EM (Excitation/ Emission) 判讀效率較佳,故繪圖與圖 譜之判讀為分開作業之方式。

表3-2 全譜螢光掃描 (EEFM)之操作參數設定值 Parameter Value Measurement type 3-D scan Data mode Fluorescence EX Start – End WL 200 - 400 nm EM Start – End WL 280 - 550 nm EX & EM Slit 10 nm

Scan speed 30000 nm/min PMT Voltage 700 V

表3-3 同步螢光掃描 (SFS)之操作參數值 Parameter Value

Measurement type Wavelength scan Scan mode Synchronous Data mode Fluorescence

EM WL 220 nm

EX Start – End WL 200 - 600 nm EX & EM Slit 10 nm

Scan speed 240 nm/min PMT Voltage 700 V

3-5-5 紫外光吸收光譜儀

測定 UV-vis 時,將紫外光及可見光譜儀(U-2900, Hitachi,

Japan) 之波長範圍設定於 200-600 nm,測定前使用實驗室之超純

(22)

水置於一 43 公分之石英比色管中,並置入樣品槽,進行儀器歸零 校正之步驟,隨後取約八分滿之水樣於一公分之石英比色管中,將 其置入樣品槽內, 進行樣本分析。

表3-4 紫外光及可見光譜儀參數設定值

Rameter Value

Measurement type Wavelength scan

Data mode Abs

Start Wavelength 600 nm End Wavelength 200 nm Slit Width 1.5 nm Scan speed 400 nm/min 3-5-6 分子量

本研究修正(Her et al., 2004)之文獻,利用高效能液相層析儀 HPLC (L-7455, Hitachi, Japan)配合 DAD 偵檢器(Diode array detector) 進行分子量之測定。移動相(Mobile phase)為 2.4 mM NaH2PO4、1.6 mM Na2HPO4及25 mM Na2SO4混合成pH 6.8 離子強度 100 mM 之磷 酸 緩 衝 液 , 流 速 為 0.5 mL/min 。 水 樣 以 0.45 μm 之 濾 膜 (Mixed cellulose ester, Advantec MFS Inc., USA)過濾非水溶性物質後隨即分 析。分析管柱安裝於外部尺寸(W×D×H):185 ×108 × 490 mm,烘箱 尺寸:45 × 26 × 330 mm 恆溫箱(CH-900, ChromTech, Taiwan)內,固 定溫度30℃,溫度穩定性±0.3℃,避免移動相因溫差所產生之氣泡 干擾。DAD 偵檢器偵測波長設定為 210 nm,分析管柱為 TSK HW- 55S(Tosoh, USA),內徑、長度分別為 7.8 mm 及 300 mm,內部填物 為hydroxylated methacrylic polymer,粒徑及平均孔徑大小為 20-40 μm 與 125 Å,pH 穩定範圍為 2-13。為了得知樣本分子量分佈,以一 系列已知分子量且分佈狹窄之高分子聚合物作為標準品(polyethylene glycol, PEG, Sigma, USA) 作 為 標 準 品 , 分 子 量 大 小 為 410,000、150,000、50,000、25,000、5,000、1000 及丙酮(58 Da),將 標準品以移動相稀釋成適當濃度後,以 150 μL 平頭微量注射針 (Gasstight, USA)抽取並注入體積為 100 μL 之 Sample loop,由各標準 品之SEC 圖譜可得其停留時間與分子量之線性關係式,如圖3-2 所 示。

3-5-7 非揮發性溶解性有機碳(NPDOC)

(23)

水樣分析前,配製一系列適當濃度之 anhydrous potassium

biphalate (KHP, C8H5KO4, Merck, Germany)溶液,製備標準檢量線。

3-5-8 胺基酸

胺基酸之分析參考修訂 Csapό et al. (2004)及許瑛玿 (2003)之研 究方法,取各處理單元之樣本以 0.45μm 之濾膜 (Mixed cellulose ester, Advantec MFS Inc., Germany) 過濾後,加入 6 N 之 HCl 鹽酸,

而後置於110±1℃之烘箱萃取 24 小時後,以 6 N 之 KOH 調整 pH 至 中 性 , 再 以 0.2 μm 濾 膜 (Mixed cellulose ester, Advantec MFS Inc., USA) 過濾後於 4℃冷藏保存。分析前,取當日配製之 OPA 60 μL 及 100 μL 之緩衝溶液(0.1 M CH3COONa(pH=4.11)與流洗液 A, 比例為 1:1),加入 1 mL 經酸化之樣本,於黑暗環境下衍生反應 5 min 後,

即注入HPLC 進行測定。鄰苯二甲醛(o-phthaldialdehyde, OPA)之配 製,乃取 50 mg 之 OPA 溶於 50 μL HPLC 級之甲醇注入避光之 6-8 mL 琥珀色容器,加入 25 μL 之 2-硫醇乙醇(2-mercaptoethanpl),再加 入含4.45 mL 之硼酸緩衝溶液(Borate buffer)。而 Borate buffer 之配製 為以 6N 氫氧化鉀(KOH)將 0.8 M 硼酸(Boric acid)之 pH 值調整至 10.5,本實驗之梯度設定與流洗液配比與流速條件如表 3-6 所示。

表3- 6 梯度與流洗液配比與流速條件

停留時間 A (%) B (%) Flow (mL)

0 100 0 0.8

10 82 18 0.8

20 70 30 1.1

30 55 45 1.2

40 40 60 1

50 30 70 0.95

(24)

60 20 80 1.1

(2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腐植酸與黃酸不同濃度之螢光激發發射光譜(Excitation-Emission Fluorescence Matrix ,EEFM)及紫外光吸收光譜特徵圖譜

4-2 哈哈哈哈

(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2 建議

(27)

參考文獻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學校應在每天早上開課前及中午時段 (午膳前) 為各飲用水喉 (包括飲水機) 進行沖水..

 熱水可令喉管及裝置釋 出更多雜質,應避免從 熱水水龍頭取水飲用或

The study of water transferring from agricultural section to other sections was emphasiz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scholars form the 1985. Industrial section operationally

由於科學園區規模日益擴大,隨之而來之工業用水急遽成長,再加上園

[r]

原水 分水井 接觸池 清水池

儀器附屬分析 FL Solutions 軟體進行 3-D 圖譜之繪製,爾後將其數據 輸出轉成 Excel.csv 檔,原本 Excel.csv 矩陣型之數據,經轉檔後變為 直列型式數據並匯入 Surfer

本研究於 2017 年 2 月至屏東縣 10 所校園採集使用水源及經淨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