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教是重視孝道的宗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教是重視孝道的宗教"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國道家有三元之說,就是正月 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 月十五日為下元。所謂中元節,原是道 家所立,現有人視之與佛教有關,實在 不合歷史事實。佛教於七月十五日,舉 行盂蘭盆法會,超度過去七世父母以 及歷代宗親。因這孝親報恩大法會,恰 巧是在七月十五日舉行,加以佛教在中 國逐漸隆盛,而道教逐漸式微,世人看 到佛教寺廟,每年於七月十五日,舉行 薦親度亡法會,因而有中元節是佛教 節日的誤會。

佛教是個重視孝道的宗教,為人 子女對於生身的父母,不論在世或去 世,都當竭誠的孝敬,以報養育深恩。

有位三藏法師說:「父母義高天地,深 恩巨海。」如此,吾人怎能不知恩、報 恩。單以母乳哺養來說,《中陰經》中 佛陀與彌勒曾有這樣的問答,佛問彌 勒:「南閻浮提的一個嬰兒,從出生到 三歲,在母親的懷抱中,所飲母乳究竟

有多少?」彌勒回答:「我所知道的,

南閻浮提的嬰兒,約飲母乳一百八十 斛。」斛是量穀麥的器皿。古以十斗為 一斛,後有以五斗為一斛的。諸位想想 看,在斷奶之前,我們喝了多少母乳?

佛本只問南閻浮提的嬰兒,可是 彌勒順便告訴世人,東勝神洲的嬰兒,

要飲母乳一千八百斛,剛好是南閻浮 提的十倍;西牛貨洲的嬰兒,要飲母乳 八百八十斛,亦比南閻浮提多七百斛。

原因就是這兩洲的嬰兒,比南閻浮提 的身形大,所飲母乳也就特別多。至於 北俱盧洲的嬰兒,因是放在街道上的 十字路口長養,不需要飲母乳,也就不 論飲母乳的多少,這是由於特殊的環 境使然。

出 生 在 南 閻 浮 提 的 人,短 短 三 年,就飲母乳一百八十斛,母親的恩德 何其浩大。為此,《舍利弗問經》中文 殊師利向佛陀請示:「世尊,您有時說 父母恩大,不可不報,有時又說師僧之

佛教是重視孝道的宗教

─佛曆二五二五年夏曆七月十五日講於紐約東禪寺

演培法師

No.543 Sep. 2009

55

(2)

佛教是重視孝道的宗教

恩不可稱量,究竟什麼人的恩德最大?

尚請慈悲開示,以使未來眾生亦有所 了解。」佛回答:「這問題應從在家、

出家兩方面分開說。以在家者說,孝事 父母、承歡膝下、以報親恩,是不可計 量的。因為生育之恩非常深廣,不是短 時間所能報答的,故在家以父母的恩 德最大。至於到達學齡,開始從師學 習,由師長得到知識的開展,得到學問 的增進,得到技能的善巧,得到做人的 道理,其恩當然也不小,但不及父母的 恩大。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由父母來的,

假定沒有這個生命體,也無以從師學 習,是以親恩大過師恩。雖則如此,但 師恩亦為做人所不可或忘的。如站在 出家者的立場說,發心出家者割愛慈 親,捨棄世俗的生死之家,進入佛門中 來,接受微妙佛法的薰陶,引發吾人的 功德法財,生長吾人的清淨法身,長養 吾人的智慧之命,都是師僧的力量。假 定沒有師僧的教導,根本就不知如何 走上解脫或菩提大道,是以師恩最大,

視之養育生身的父母,不得不說父母 恩德又略次點。因而一個真正學佛者,

不但孝報父母的深恩,更 要報答師僧的大恩。」

本於上述兩經所說,證知佛法極 為重視孝道,更重視報答對己有恩者。

世人有不知佛法所說孝道的不同世 法,誤以為佛教是非孝的,甚至以此作 為排佛的理由。如中國儒家學者,常以

《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 毀傷」這樣的話,議論出家人剃除鬚 髮,乃至後來中國僧人,在頭頂上燒疤 燃脂等,毀傷受之父母的髮膚,如此大 逆不孝之人,還談什麼孝道?殊不知

《孝經》所說種種孝行,都是極為活潑 的,應當活潑的運用,不可以刻板的死 於句下。現舉古今兩個例子,證明其人 雖未如《孝經》所說而行,但仍被尊稱 為大孝,受到世人的一致尊敬讚譽。

過去有齊國父子二人乘船,過渡 時,做父親的突然失足跌落水中,因不 諳泅泳,眼看就將沒頂。兒子見狀,奮 不顧身,立刻運用全部的生命力,將父 親從水中撈起,並將之頭足顛倒,不斷 抖動父親的頭,使水能快速的從口中 吐出,終於挽救其父的生命。如照一般 看法,將父身顛倒、抖甩是多麼不敬之 舉!然此為救活父命的作為,怎可說是 不孝!不但不是不孝,且應被認為是大 孝。假定旁觀父親在水中漂流,不想辦

56

雜誌543

(3)

法予以援手,卻解釋自己在修孝道之 常,不敢碰傷父身,那父命早就絕了,

哪裏還可說孝!

最近報載花蓮秀林國小校長張勝 騰,是個熱心教育的人士,後來患了嚴 重的腎臟病,排尿不通,不但自己感受 極大的痛苦,就是家裡的其他成員,都 陷於悽雲慘霧中。為了治癒病痛,張校 長就到桃園的醫院診治,經過仔細檢 查,認為有個腎壞了,完全失去功能,

需要換個健全的腎臟。其女張秀蓮在 桃園工作,暇時來侍奉父親,聽到要換 腎的消息,毅然決然捐出自己的腎,以 挽救父親的生命。經過手術,不但父 親得以病癒,其女身體和精神都與平 時一樣康健,沒有異狀。當父女倆回 到花蓮,地方人士紛紛祝賀他們平安 回來,並一致的讚譽秀蓮為現代孝女,

對她表示高度敬意!如果墨守《孝經》

所說,不敢毀傷身體,試問怎能挽救父 命?能捐贈自己的腎,換回父親的身體 健康,繼續為教育而服務,這不是大孝 是什麼呢?

父母在世,如法孝敬,固然應當;

父母去後,仍要追思恩德,如儒家要人 春秋祭祀,自是一種孝思表現,佛教要

人誦經超度,同是不忘報恩之意。是以 每年參加超度宗親法會,不應在意別 人的看法,身為佛子的我們,不應看成 例行佛事來做,而應確信其是能超度 父母及利益歷代宗親的報恩法事。

再 舉 個 歷 史 事 實 來 說,宋 仁 宗 時,有位了不起大政治家,亦是大學問 家,名為范仲淹,別號文希,諡文正,

人稱「范文正公」。在他做秀才時,就 曾說過「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 之樂而樂」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話。據 聞他的母親去世後,到了三七之期,突 然託夢對范文正公說:「我在陽世做 人的時候,曾經造了很重的罪業,現在 受到極大的痛苦,這樣下去,我實不堪 忍受。素知我兒極為孝順,請誦《金剛 般若經》一藏,以救拔母親的罪業,早 日脫離痛苦的責罰。」范文正公痛哭,

一驚而醒,第二天清晨,即起身沐浴齋 戒,親到元墓山禪林,恭請數十位僧 眾返家,諷誦《金剛經》七日,以度脫 母親的厄難。不用說,這些僧人都很虔 誠。到了第六日,經誦將要圓滿,范文 正公又夢到母親對他說:「由於吾兒的 至誠孝思,禮請僧人為我虔敬除障,蒙 白衣大士降凡,持誦《金剛經》半卷給

No.543 Sep. 2009

57

(4)

我,我的惡業不但得以消除,而且立刻 得以超生,現已在天界享受福樂,不再 受苦!明日吾兒進入經堂,要好好供養 僧伽大眾,並叩謝大士的慈悲。」

第七日誦經圓滿後,范文正公特 遵母親的夢告,到經堂去禮謝僧眾,同 時探問誦經的諸師,有哪位是誦半卷

《金剛經》的。誦經的僧人,聽他這麼 一問,無不感到大驚失色,並對范文 正公說:「我們誦經都很真誠,而且一 字不漏,怎麼會有持半卷經的事。」正 當氣氛沉悶時,旁有一僧坦然承認說:

「誦半卷經的是我,因昨天諸師在誦經 時,我特在後面,跟著他們看經,看到 第十六分完時,適值施主前來拈香,我 就回到廚房工作。今承你的詢問,敢以 直接答對。」范文正公聽到就立刻向他 拜下,僧亦連忙的說:「不要這樣!不 要這樣!」說著說著騰空而去,僧俗無 不讚嘆瞻仰。范文正公為感念此僧救 母脫苦之恩,特建「莫莫禪堂」,以誌 靈異。可見誦經超度,絕對是有用,並 非僅是安慰生者的心。范母所說的白 衣大士降凡,無疑是觀音菩薩的示現,

菩薩化身為哪個僧眾,我們自然 無人知道的,但不能否認菩薩

的慈悲願力。若祈請者的孝心是真誠 的,就會與菩薩相應,承佛力慈悲救 脫亡者,不但生亡均得以超拔苦痛,其 他親眷亦都能因此蒙恩而得到救度。

故參加法會不但要誠心誠意的念誦經 典,更要有誠摯的孝敬之心!

《地藏經》說有一婆羅門女因失 母後晝夜憶戀,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看她憶母倍於常情眾生,慈悲指示:

「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 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婆羅門 女依照這個指示去做,一日忽於夢中 得到獄所,問無毒大鬼王曰:「我母 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鬼 王知道她的母親來歷後,立刻告訴 她:「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 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 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

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 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

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鬼王言 畢,合掌而退。」是以一人誠孝,多人 脫苦,從《地藏經》所說婆羅門女救 脫慈母的事實,可以得到證明。

本文節錄自《菩提樹》第三四六期 民國七十年九月八日出版 佛教是重視孝道的宗教

58

雜誌5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夏分四月十六日至三十日三脚為時。二脚少四指為非時。五月一日至十五日二脚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因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經有關機

術、野。十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後日至十五日,而徙所居各三十日。德在室則刑

4X6 吋 每張一百元 5X7 吋 每張一百五十元 8X10 吋 每張一百八十元 10X12 吋 每張六百元 11X14 吋 每張七百五十元 16X20 吋 每張九百元 電子檔案

而幽精使人喪命。七魄是指尸狗、伏矢、雀 陰、吞賊、非毒、除穢與臭肺。三魂與七魄在

社團創立時間 西元 一九九四 年 十一 月 九 日 修定通過日期 西元 二零一三 年 三 月 十二 日.. 第一章

全書三十卷。卷一至卷六為韓愈文,卷七至卷九為柳宗元 文,卷十至卷十四為歐陽修文,卷十五至十七為蘇洵文,卷十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