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而我們的實驗正是利用 STM 來觀察表 面的樣貌與電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而我們的實驗正是利用 STM 來觀察表 面的樣貌與電性"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第一章 緒論

隨著時代的改變,人類對科技的要求趨向形小、質輕、低耗能的 方向前行,在許多科學家的努力之下,微型元件的尺度已達到奈米化 的程度,相關的奈米研究也跟著蓬勃發展。然當物質達到奈米刻度大 小時,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大大增加,因此就加重了表面(或介面)

效應的影響。

1981 年,賓尼希(Gerd Binning)和羅雷爾(Heinrich Rohrer)

兩人在 IBM 蘇黎世的研究中心,成功地設計並建造掃描穿隧顯微鏡

(Scan Tunneling Microscope;STM)[1,2,3],這種不同於過往的 顯微鏡,是利用探針在表面掃描,並依據穿隧效應的原理而擷取物體 表面影像,這種可以達到原子尺度且對物質選擇性較小的顯微鏡,對 後來的奈米研究有很大的幫助。而我們的實驗正是利用 STM 來觀察表 面的樣貌與電性。

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物理學家對半導體研究的興趣,近來 磁性物質在半導體表面的特性,受到相當的關注[4]。鈷具有很好的 磁性,而鍺(111)的表面比矽(111)的表面更趨近半導體的特性[2],

因此我們選擇鈷和鍺做為我們研究的對象,不幸的是鈷與鍺在室溫下 很容易反應,而且合金態相當複雜[5,6,7,8],對於薄膜的成長與特

(2)

2

性之研究皆不容易。

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我們試著先在鍺(111)表面上鍍上單一層原 子的貴重金屬--銀,當作 wetting layer,並加熱使形成(√3×√3) 的重構,由於銀有很好的 wetting 性質,而且與鈷並不會產生合金 [8],加上(√3×√3)的重構穩定性高,再行鍍鈷並加熱至 200℃以上,

即成功地發現鈷原子在表面上形成具有週期性的二維的原子島,而且 厚度可達到 0.7nm(約五層鈷原子),此二維原子島也曾經在未鍍銀 的乾淨鍺(111)表面上發現過[7],只是穩定性不夠,易隨加熱的溫度 與鍺形成其他的合金態,然而加鍍一層超薄的銀之後,不但阻絕鈷與 鍺形成合金,幾乎所有鍍上的鈷都形成此一結構,且穩定性較高,這 種擁有超晶格(supper lattice)結構且可能具有磁性的二維原子 島,對半導體表面成長磁性薄膜的發展應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研究的過程中也發現此種薄膜在鈷/銀介面間的一些物理 特性,與不同厚度的鈷原子在週期與對稱上的特殊性,進而瞭解在銀 /鍺(111)表面成長鈷薄膜的初期行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導電性紡織品隨電子、精密儀器、生物科技、醫療產業高

0.01nm),能直接觀察到物質表面的原子結構,把人們帶 到了微觀世界。它的基本原理是基於量子隧道效應和掃

• 導電性紡織品隨電子、精密儀器、生物 科技、醫療產業高度發展而呈現跳躍式

核能電廠和原子彈間最大不同處,即在於所 含鈾-235的濃度;鈾-235在核燃料中只佔 3~5%,而在原子彈中高達

1) 檔案格式原則 „ 我們希望能在 ETDS 中完整呈現您的研究成果與論文

中興國中

第八週 種子的萌發 種子萌發的機制 第九週 種子的萌發 種子萌發的機制 第十週 種子的萌發 種子萌發的機制 第十一週 種子收集 實際收集種子與觀察 第十二週

– 有些化合物的電子為奇數個,像NO及NO 2 ,其中N 原子 只有7個電子 ( 含共用 ),稱為自由基 (free radical)。由 於具有未成對電子 (unpa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