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語文學習與文化共融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語文學習與文化共融"

Copied!
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語文學習與文化共融

戴忠沛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2021 年 5 月

1

(2)

促進文化共融的 教學理論

2

(3)

多元交織的身分認同

• 身分認同乃「自己」與身邊他人「相似」與「相異」之間協商 建構而成的。

• 所有人都會在「主流」和「少數」身分之間游走。但是有些人 會更經常感到自己屬於「少數」。

• 如果對自己作為「少數」的身分處理不當,有機會出現認同危 機。對學生來說,身分認同危機極可能影響學生的整體學習態 度和表現。

• 少數族裔學生如果作為校園內的少數,很容易被身邊作為多數 的華裔同學以其族裔、語言背景、膚色標籤。

• 如果教學內容與非華語學生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驗差距太遠,

也容易令非華語學生缺乏動機、難以理解。

3

(4)

「中文不夠好」-「多語才華」

「跟別人不同」-「獨一無二」

「裏外不是人」-「左右逢源」

「現在自己遭遇的困難」-「日後幫助別人的資本」

文化適應模型( Berry 1997)

學校應該幫助學生從自己的「少數」身分發現自己比別人豐富的文化資本,讓作為

「少數」的學生既安於自己的「少數」身分,也能夠在「多數」人之間游走自如。

4

(5)

文化回應教學

5

以學生為學習的中心,從學生的 個人經驗、生活環境出發,探索 與自己相關的議題。

善用社區資源,鼓勵學生的家長、

社區人士等參與學習過程。

鼓勵不同背景的同學共同學習,

充份展示課堂內的多元文化。

(6)

促進文化共融的 教學建議

6

(7)

文化共融教育的目標

• 非華語學生能為自己的身分感到自在,能夠結 合自身經驗學習課程內容。

• 華語學生與非華語學生能融洽相處,都懂得包 容、理解、尊重、欣賞與自己不同的人。

7

(8)

促進文化共融的教學建議

1. 教學設計應符合全年教學計劃的內容,不宜在常規課堂外 另行抽課節進行。

2. 針對特定的語文能力目標,老師可以設計不同文化背景的 學生都能夠參與的主題,並根據相關的語文能力目標剪裁 合適的閱讀文本,及安排接續的寫作活動。

3. 在教學設計內,應預留充份時間讓學生探索與自己相關的 知識、人物或生活環境。

4. 教學過程中應多鼓勵同儕學習,讓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 學生能互相支持。

5. 在教學單元收結時,應考慮如何將學生作品展示出來,讓 更多人能看到學生的學習成果。

8

(9)

促進文化共融的教學建議

6. 在非華語學生比例較高的課堂:

• 老師可以從非華語學生的文化背景出發設計教學主題,例如「開齋 節」、「尼泊爾新年」。

• 老師應力求教學資料內容持平準確,避免「典型化」偏見(例如:

中國人都懂功夫、印度人都喜歡吃咖喱)。

• 老師應邀請學生成為知識提供者,惟應留意本地出生的非華語學生 不一定了解自己的祖籍文化。

• 老師可請學生向家族或社區長輩請教學習,或到圖書館翻查可靠的 資料,以開放的態度共同探究。

7. 在非華語學生比例較低的課堂:

• 教學設計毋須刻意強調非華語學生,避免班內的非華語學生尷尬。

• 然而,老師可設計合適的甄選方法,讓非華語學生有更多機會展示

自己的知識或經驗。 9

(10)

促進文化共融的課堂一定要以少數族裔文化 為主題嗎?

1. 促進文化共融教學的底線,是讓所有學生明白每一個人都獨 一無二。

2. 讓學生學會聆聽或閱讀他人的故事,建立同理心,進而包容、

尊敬並欣賞與自己不同的人。

3. 這些品德情意,不論課堂主題是否直接與多元文化掛勾,或 班上有沒有非華語學生,都應該持之以恆地貫穿在教學內容 裏。

4. 這樣,即使學生當前還未認識不同族裔文化背景的朋友,在 未來遇到的時候,也自然能以更寛廣的胸襟接納與主流不同 的對方,以換位思考的同理心尊重和欣賞對方。

10

(11)

促進文化共融的 教學資源

11

(12)

教學資源

以社區為教學資源

12

(13)

以社區為教學資源

• 親自遊歷社區,發掘題材。

• 網上搜索(社區名稱)+「景點 / 一天遊」。

• 報章副刊介紹社區的文章。

• 香港文學地景資源庫。

(14)

• 尼泊爾社區超市

- 有各種食品、書刊、影音光碟、宗教用品出售。

• 社區雜貨店

- 除了一般貨品,還會張貼各種活動海報,成為社區資訊平台。

• 少數族裔的社區服務中心

• 珠寶金行

- 由中國人經營但主要面向尼泊爾社區的金行。

• 其他商店

- 髮廊、網吧、旅行社、地產商、服裝店、餐廳食肆。

• 宗教場所

- 藏傳佛教廟、印度教廟。

以社區為教學資源:油麻地的尼泊爾裔聚居區

(15)

以社區為教學資源:油麻地的尼泊爾裔聚居區

• 主食:

- 米飯:多數使用印度長米,可製作「香飯」(Biryani)

- Roti、Chapati、Naan:不同種類的烤餅。

- Dhido:一種半凝固的小麥粉團。

• 小吃:

- Momo:尼泊爾餃子。

- Pani Puri:以粟米粉做成空心小球,釀薯泥醬料,拌薄荷汁吃。

- Samosa:「咖喱角」,但不是中國的咖喱角。

• 飲品:

- Lassi:奶酪飲品,可拌椰子汁、芒果汁、香蕉等。

- Masala tea:放了茴香等香料的奶茶。

(16)

以社區為教學資源:多語文公共服務小冊子

• 各區政府合署、民政事務處、康文署場所、公共圖書館都能 找到多語文對照的公共服務小冊子。

• 各政府部門網站也能夠找到多語文對照的公共服務資訊。

• 老師可以考慮從這些多語文公共服務資訊出發,設計說明、

游說或議論的語文學習活動。

(17)

以社區為教學資源:社區內的中文資訊

• 社區內很容易能找到各種中文資訊,可以作為教材。

• 老師可以特別留意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中文資訊,例如食肆餐 單、超級市場商品介紹、交通路線圖、銀行單張、醫院診所 健康資訊。

• 老師也可以留意收集介紹社區的小冊子。

(18)

以社區為教學資源:社區內的中文資訊

老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社區為本的語文計劃,例如為食肆翻

譯餐單、為藥房翻譯主要商品名稱,也可以為少數族裔社區

設計溝通小冊子,或為少數族裔長者組織短期的基礎粵語或

中文學習小組。

(19)

教學資源

適合非華語學生的文本調適

19

(20)

文本選材及調適

• 在第一語言學習,學生的語文水平往往跟年齡心智掛勾。

• 在第二語言學習,學生語文水平經常跟心智年齡脫勾。

• 為第二語言學生選擇文本的時候,我們要留意文本:

- 是否適合學生的年齡心智和審美情趣 - 是否適合學生的語文水平

• 我們應先考慮文本主題內容是否符合學生心智、是否富有

趣味,然後才按照學生語文水平調適文字。

(21)

文本選材及調適

• 要找具有文學趣味的文本,除了參考母語學生的課本,

也可以從兒童文學、青少年文學、成長小說、科幻故事 取材。

• 例如:《阿濃說故事100》有不少情節有趣,富有童韻 的故事。黃慶雲(雲姊姊)、何紫、周蜜蜜、何巧嬋、

嚴吳蟬霞、君比等作家的作品,經常以香港作背景,將

兒童生活趣事入文,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22)

文本的淺與深

淺 深

日常讀寫較常見的字詞

例如:「快樂」、「不高興」

日常讀寫較不常見的字詞 例如:「雀躍」、「失落」

較具體、直觀的詞語 例如:「越走越快」

較抽象、槪念化的詞語 例如:「加速度」

逐字意思與整體意思一致的詞語 逐字意思與整體意思不一致的詞語 例如:「藍圖」、「滾瓜爛熟」,

及各種引典成語 實詞密度較低的句子

例如:「在故鄉,二月是放風筝的 日子。那時候,抬頭便能看到各種 顏色的風箏。」

(節選改寫自魯迅《風箏》)

實詞密度較高的句子

例如:「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 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 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筝或嫰藍 色的蜈蚣風箏。」(魯迅《風箏》)

(23)

文本的淺與深

與生活經驗關係較密切的文類 例如:敍事、描寫、抒情

與闡釋思辨關係較密切的文類 例如:說明、游說、議論

讀者熟悉的主題 例如:

日常家庭、校園及社區生活經驗 個人興趣嗜好

家人或師長提倡的道理價值觀

近期新聞提及的社會議題,例如區區特 色遊

讀者不熟悉的主題 例如:

其他地域或時代的人物生活經驗 個人不感興趣的話題

其他文化的哲學思想和道德價值觀

近期較少提及的社會議題,例如器官捐 贈、工業安全

有其他方式輔助閱讀的文本 例如:

扼要的文本介紹

以空格區分詞語邊界

為較深澀詞語提供翻譯或淺白注釋 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圖片

文本的朗讀錄音

沒有其他方式輔助閱讀的文本

(24)

文本淺化方案一:

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為我們提供富有趣味的素材。我們可以 保留其主題意象,將文字撮寫。

黃昏的時候,火燒雲來了。

天上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天空好像着了火。

火燒雲變化很多,一會兒紅色,一會兒金色,一會兒半紫半黃。

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

忽然,又來了一隻狗。

接著,又來了一隻大獅子。

可是,太陽很快就下山了,我們也看不見火燒雲了。

(按照蕭紅《火燒雲》撮寫)

(25)

文本淺化方案二:

我們也可以選取文章最精彩的一部分,取其修辭,重寫文字。

天上的雲像一條魔鬼魚,牠的頭向下,長長的尾巴往上搖動,像 是要找食物。過了兩三分鐘,一陣大風吹過,這條魔鬼魚就在天空游 走了。

(按照蕭紅《火燒雲》重寫)

(26)

例子:《九龍․九龍》黃慶雲 文本淺化方案

• 《九龍․九龍》從兒童熟悉的地名「九龍」出發,想像這裏曾經有 龍。在接下來的故事,主角華華遇到了小龍,小龍帶着華華飛到香 港各處,看到海洋公園的海獅,看到參加公益金百萬行做善事的人 群,又被工廠排出的黑煙嗆得窒息。最後小龍把華華介紹給清潔龍,

請他們繼續好好愛護九龍和香港。

• 我們可以取其主題,想像一個角色,由他帶着我們在社區遊歷冒險。

例如濕地公園的鱷魚貝貝跑出來了,牠說從來未遊覽過天水圍,請 我們的小主角帶着牠在天水圍到處看一看。又例如 170 多年前油麻 地客家村的一位婆婆穿越來到 2021 年的油麻地。她會在今日的油 麻地遇到甚麼趣事呢?

• 我們也可以取其寫作手法。這個故事的人物對話豐富,我們不妨參 考故事重寫一段冒險故事的人物對話,同時進行戲劇活動。

(27)

文本深化練習

• 同樣道理,我們也可以藉着擴充句子、改用文學色彩更濃厚的詞語,把 文本深化。

• 老師可以選取學生的寫作片段,作為文本擴充、改用不同句形和詞語的 練習素材。

星期天,我去了學校旅行。我們去了海洋公園。我們一起坐過山車。我們 拍了很多照片。我們一起玩得很高興。我希望下次也可以和朋友一起旅行。

星期天是學校旅行的大日子。我和同學們一起坐車去海洋公園。海洋公園 很大,有水族館、動物園、機動遊戲等。我最喜歡坐過山車,因為很刺激。

我們一起玩得很高興,拍了很多照片。我希望下次也可以和朋友一起旅行。

星期天是學校旅行的大日子。我和同學們一起坐車去海洋公園。海洋公園 很大,有水族館、動物園、機動遊戲等。我最難忘的是坐過山車。本來我 很害怕,不想坐。但是我的同學都坐,所以我也一起坐。坐過山車十分刺 激,我們一起拍了很多照片。我希望下次也可以和朋友一起旅行。

(28)

促進文化共融的 教學示例

28

(29)

教學示例

參觀港大、認識堅尼地城社區

(高小、非華語學生比例高)

29

(30)

參觀港大、認識堅尼地城社區

1. 學生能按照老師指示完成工作紙。

2. 學生能在參觀的地點找到相關的詞語。

3. 學生能以中文口語提問題和聽答案。

4. 較高能力的學生能夠完成明信片寫作。 30 主題 從日常社區環境學習中文

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中文的機會在日常社區環境無處不在,走到哪裏都可以 應用中文。

(31)

1. 社區參觀活動必須提前預備,親身考察,周詳考慮各種變數,例如下 雨天的安排。

2. 社區參觀活動的語文任務必須具體清晰。

3. 社區參觀活動應善用周邊環境的語文資源。

4. 社區參觀活動應多結合口語聽說教學。

參觀港大、認識堅尼地城社區

1. 本次學習活動時間約兩小時。

2. 本次學習活動以學校附近的香港大學校園和堅尼地城社區為探索範圍。

31

活動構思 注意事項

(32)

參觀港大、認識堅尼地城社區

3. 老師預先實地考察,選取合適的參觀點,並視察周邊環境是否安全,能 否容納所有學生。同時留意附近哪裏有洗手間、哪裏可以喝水休息,沿 途是否需要過馬路,如果天氣酷熱或下雨會否受影響,需要多少位老師 帶領學生。

4. 我們發現香港大學有印度裔的麼地先生紀念像,也有孫中山先生的銅像,

因此以兩位的雕像為香港大學的主要參觀點。

5. 在堅尼地城我們發現街上有不少潮州食肆,我們找到兩間店舖願意讓學 生短暫停留參觀。

6. 從香港大學到堅尼地城途中會經過一條大約需要步行 10 分鐘的地鐵長 走廊,會比較悶,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個從兩邊圖片和廣告找答案的遊戲。

7. 在行程結束的時候,我們讓學生在公園休息,一般程度學生可以完成自 己的工作紙,而程度較高學生則可以寫明信片,可選擇寄回學校或寄到 自己家裏。明信片是把香港大學照片彩色打印貼上咭紙上製成。

32

(33)

參觀港大、認識社區

老師預先把各地點名稱打印在白紙上,每到一處參觀點就拿出來向學生介紹。

33

(34)

參觀港大、認識社區

老師預先把各地點名稱打印在白紙上,每到一處參觀點就拿出來向學生介紹。

34

(35)

參觀港大、認識社區

在堅尼地城參觀潮州菜館。

35

(36)

教學示例

借物抒情:飲食中的人與情

(初中、非華語學生比例低)

36

(37)

借物抒情:飲食中的人與情

1. 學生能指出閱讀篇章裏,透過介紹食物,敍述相關飲食經驗,進而抒發 個人感情的文章架構。

2. 學生能介紹自己家裏的晚餐,並敍述與家人吃飯的經驗。

3. 學生能根據所敍述的經驗,抒發個人的感想。

4. 學生能在小組裏互相評價組員的作品。 37 主題

教學目的

借物抒情

學生透過閱讀飲食主題的篇章,學習借食物抒發感情的寫作手法,然後透 過分享家裏的晚飯照片,了解自己和他人飲食背後的文化元素,以此為出 發點,書寫自己與飲食相關的經歷和記憶。

教學目標

(38)

借物抒情:飲食中的人與情

1. 詳讀篇章:林海音《豆腐頌》

2. 略讀篇章:蔡珠兒《楊枝甘露》

陳運松《媽媽喜歡吃魚頭》

李詩怡《我想跟爸爸媽媽一起吃晚飯》

38

學習材料

• 以上篇章,皆可按照學生程度剪裁、淺化。可考慮的淺化方式包括:刪掉次要的段 落或句子、以較淺的詞語替代原本的詞語、將實詞密度較高的句子改為密度較低的 句子,或將複句長句改為多個單句。

• 針對非華語學生的學習需要,可採取額外支援或分層教學的方式,例如提供說明圖 片、提供段旨、或以學生較精通的其他語文提供段落大要。

參考書籍:蕭欣浩(2019)《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香港:初文。

(39)

借物抒情:飲食中的人與情

3. 每位學生應有拍攝數碼相片的工具,如智能手機、簡單數碼相機。如果 有學生沒有拍攝工具,老師應協調同學之間互相幫助,或從學校借用拍 攝工具,也可讓學生把晚飯畫下來。

4. 展示各地家居飲食的圖片及視頻:

5. 共同協作工作紙、個人寫作工作紙

39

(40)

第一、二教節

1. 老師展示各地飲食的圖片或視頻,引起學生興趣。

2. 老師派發詳讀文章《豆腐頌》。

3. 老師與學生共同探討這篇文章怎樣「借物抒情」,引導學生在工作紙 整理文章「借物抒情」的架構圖。

4. 透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情懷。

5. 老師再派發另外三篇略讀文章,請學生分組自行完成文章的架構圖。

6. 老師帶領學生比較各篇文章的寫作手法,評價優劣。

7. 老師請學生回家為自己的晚飯拍一張照片,並向家人詢問對這些食品 的喜好、記憶、感想等等,例如向媽媽詢問「請問是誰教你煮這道菜 的呢?」「你喜歡大家一起回來吃飯嗎?」「你認為自己最拿手煮哪 道菜呢?」

借物抒情:飲食中的人與情

40

教學示例 - 簡略教學流程

(41)

第三、四教節 1. 回顧上一節課讀過的文章。

2. 老師安排學生四人一組,互相分享晚飯的照片或圖片。

3. 老師請各組選出組內晚飯最有特色的一位同學。

4. 老師派發訪談工作紙四份,其中三份工作紙要求學生訪問大家選出那位同 學,從指定角度描述這位同學的晚飯。而被訪同學的工作紙,則應嘗試記 述自己從這一頓晚飯或食品聯想到的感想或情懷。

5. 各組員的工作紙合拼在一起,共同潤色,整理成一篇結構完整的短篇文章。

6. 老師邀請其中三組與其他各組分享,作三分鐘的介紹。

7. 老師點評,並請學生回顧之前閱讀的文章,再討論怎樣潤色。

8. 老師請學生回家想一道自己感情聯想最強烈的食物或一道菜,同時鼓勵學 生向自己的父母長輩詢問,完成個人寫作。

借物抒情:飲食中的人與情

41

教學示例 - 簡略教學流程

(42)

第五教節 1. 回顧上一節學過的寫作手法。

2. 老師請同組學生互相交換個人寫作,根據量表互評,互相協助潤色文章。

3. 學員根據建議,修改自己的文章,騰正最後版本。

4. 老師邀請各組再推舉一個組員,向全班朗讀自己的文章。

5. 老師點評並收回作文。如果尚未完成,可以翌日交給老師。

後續

老師可選取最能呈現多元文化、或最能培養學生同理心的學生作品,在徵得 學生同意後,複印給全班同學參考。也可以考慮公開展示或放在該班內部的 網絡平台。

42

借物抒情:飲食中的人與情

教學示例 - 簡略教學流程

(43)

在教學設計內,應預留充份時間讓學生探索與自己相關的知 識、人物,或生活環境。

>> 為學生營造探索自我的機會。

教學過程中應多鼓勵同儕學習,讓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學生 能互相支持。

>> 讓學生學會聆聽不同背景同學的故事或觀點。

在教學單元收結時,應考慮如何將學生作品展示出來,讓更多 人能看到學生的學習成果。

>> 將學生的學習成果轉化為社群實踐文化共融的資源。

回顧:促進文化共融的教學建議

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又說:“一晃兒五、六年了!我那天也真邪行,走到齊化門,屎到 屁門了。 ”我媽說:

例如:原文「方鴻漸正抽着 烟,鮑小姐向他抻手……再 看不過了,站起來,說要下 麵去。」導演刪去了孫太太

小一,我來了!(升小一) 49.00 小豬漫遊通識樂園.

她說:「來過了,給媽媽打了一針……她現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

啄木鳥醫生看看四周,馬上明白了小樹哭的原因。小樹又

夏天來臨,越來越多的民眾到溪邊戲水,但溺水造成的死亡憾事也逐漸增 加。據消防署統計, 2018 年至 2022 年全國每年平均約 902 人溺水,其中 536

這首詩描寫鵝兒在春天浮游的情 景。鵝的頸項又長又彎,牠們伸 長脖子「哦哦哦」的叫,就像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