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傳統體育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傳統體育之研究 "

Copied!
1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騰達 教授

臺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傳統體育之研究

研究生:張哲瑋 撰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

(2)
(3)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臺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傳統體育之研究

研 究 生:張哲瑋 撰 指導教授:吳騰達 教授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

(4)
(5)
(6)

誌謝辭

在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後,論文的寫作終於到了結尾。在過去的兩年多來,我 從一個大學生成長為一位研究生。經過了許多的大風大雨,深入部落去做調查,

讓我能夠了解到花蓮縣太魯閣族的美及欣賞異文化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學到待人 處世的道理。

這兩年的求學過程中,首先,我要感謝的是系上的諸位老師們,感謝范春源 師、陳秀惠師、溫卓謀師、陳玉枝師。最重要的人,是我的指導老師吳騰達老師,

在繁忙的事務中還不願其煩地指導我關於做研究的方法,給於我嚴厲的鞭策,驅 使我能不段的成長,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除了老師外,這兩年中一起奮鬥的同學們,雖然我們的學門不同研究方法也 有不同,但還是能藉由共同科目一起做討論。最難忘的還是一起參加研討會及舉 辦研討會的時候,大家努力不懈的樣子,謝謝你們讓我有一個美好的回憶。

在此還要感謝幫我口試的王建台老師及譚昌國老師,願神能保佑他們時常平 安喜樂。

99 夏 張哲瑋 於自宅

(7)

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傳統體育之研究

作 者 : 張 哲 瑋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體 育 學 系

摘要

本研究即要探討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歷史背景、太魯閣族祭儀與 傳統體育之關係、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項目及內涵、太魯閣族傳統體 育的實踐、太魯閣族傳統體育與運動文化,以及其面臨的危機及維護 之道。本研究計畫使用民族誌的田野調查法及史學的文獻分析法,至 民國 98 年 10 月至民國 99 年 5 月完成調查,並撰寫研究報告。研究 所的結果如下,本研究經過田野調查與文獻分析後,歸納出太魯閣族 具代表性的傳統體育活動有:(ㄧ)舞蹈(二)射箭(三)負重(四)搗米 (五)推竿(六)鋸木(七)摔跤。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內涵意義太魯閣族 的傳統體育反映早期族人生活的各面向,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分別 是生產勞動,生命禮俗及休閒娛樂等內涵。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功能 作用在實施這些傳統體育活動時可以達到的功能及作用如下:(一) 教育功能(二)競技娛樂功能(三)健身功能(四)團結民族功能。

關鍵詞:太魯閣族、傳統體育、文化意涵、功能作用

i

(8)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of Truku tribe in Taiwan

Che-Wei Ch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ch is to trace back the conent of the traditional exercise of Truku trible. This research applies Document Anslysis and the Field Study to collect the relevant data to organize, analyze, conclude andinterpret.

Conent of the truku traditional exercise are dance, archery, carrying heavy item, striking rice, wrestling, pulling a bamboo, sawing the branch off.

There are five funcations of the truku traditional exercise. The fisrt funcation is education. The second is athletics.the third is to make you body stronger. The fourth is to bind truku people together. The last is cultural.

There are three proposals to Hualien county government.the first is to compile a textbook of Truku traditional exercise. The second is to set up the website of Truku traditional exercise. The last is to set up a public park of Truku traditional exercise.

Keyword : Truku tribe, traditional exercise

ii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四節 名詞解釋---10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原住民文化之文獻探討---12

第二節 原住民傳統體育之文獻探討---13

本章小結---17

第三章 太魯閣族人的生活與傳統文化

第一節 部族起源、人口及地理分布---18

第二節 傳統社會團體---23

第三節 太魯閣族的傳統生活---24

第四節 太魯閣族的傳統祭典---36

第五節 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相關之活動---39

本章小結---43

第四章 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項目與內涵

第一節 太魯閣傳統體育的文化意涵---44

第二節 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實施方式---56

第三節 太魯閣傳統體育的功能探討---96

iii

(10)

本章小結---98

第五章

第一節 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0

參考文獻

附錄

iv

(11)

圖、表目次

圖目次

圖 1-3-1 研究架構圖 ---9

圖 3-1-1 太魯閣族分布---20

圖 3-1-2 三棧社區---21

圖 3-1-3 文蘭社區---21

圖 3-1-4 富世村一隅---22

圖 3-1-5 萬榮村一隅---22

圖 3-1-6 明利村一隅---23

圖 3-3-1 翻土的工具---26

圖 3-3-2 男性背心---27

圖 3-3-3 女性服飾(一)---28

圖 3-3-4 女性服飾(二)---28

圖 3-3-5 背簍---29

圖 3-3-6 手提袋---29

圖 3-3-7 水瓢---30

圖 3-3-8 煙斗---30

圖 3-3-9 網帶---31

圖 3-3-10 武器---31

圖 3-3-11 女性紋面---33

圖 3-3-12 男性紋面---33

圖 4-1-1 太魯閣族的射箭---45

圖 4-1-2 木雕負重活動---46

圖 4-1-3 搗米---46

v

(12)

圖 4-1-4 鋸木技術---47

圖 4-1-5 較小型的鋸子---48

圖 4-1-6 較大型的鋸子---48

圖 4-1-7 太魯閣族的舞樂---49

圖 4-1-8 口簧琴---52

圖 4-1-9 木琴---53

圖 4-1-10 獵首笛---53

圖 4-1-11 四弦琴---54

圖 4-1-12 推竿遊戲---55

圖 4-1-13 萬榮鄉民俗文化藝術活動中的摔跤競賽---55

圖 4-2-1 射箭的方式---56

圖 4-2-2 拉弓---57

圖 4-2-3 瞄準目標---57

圖 4-2-4 額背式負重---58

圖 4-2-5 背架---59

圖 4-2-6 肩背式網帶---59

圖 4-2-7 提木杵的方法---60

圖 4-2-8 擣米活動---60

圖 4-2-9 單手鋸木---61

圖 4-2-10 雙手鋸木---61

圖 4-2-11 左腳踏側提步---63

圖 4-2-12 右腳踏側提步---63

圖 4-2-13 跳正提步右腳---64

圖 4-2-14 跳正提步左腳---65

圖 4-2-15 腳尖踏點步(一)---66

vi

(13)

圖 4-2-16 腳尖踏點步(二)---66

圖 4-2-17 腳尖踏點步(三)---67

圖 4-2-18 腳尖踏點步(四)---67

圖 4-2-19 雙腳跳搖擺步(一)---69

圖 4-2-20 雙腳跳搖擺步(二)---70

圖 4-2-21 雙腳跳搖擺步+與女生對跳---70

圖 4-2-22 向右橫向跳躍四拍(一)---71

圖 4-2-23 向右橫向跳躍四拍(二)---71

圖 4-2-24 向左橫向跳躍四拍(一)---72

圖 4-2-25 向左橫向跳躍四拍(二)---72

圖 4-2-26 側身(肩)跳步(一)---73

圖 4-2-27 側身(肩)跳步(二)---74

圖 4-2-28 交互蹲跳步(一)---75

圖 4-2-29 交互蹲跳步(二)---75

圖 4-2-30 歡呼動作---76

圖 4-2-31 凱旋跳提步+手部持矛動作繞圈(一)---77

圖 4-2-32 凱旋跳提步+手部持矛動作繞圈(二)---77

圖 4-2-33 歡呼動作+繞圈(一)---78

圖 4-2-34 歡呼動作+繞圈(二)---78

圖 4-2-35 右腳跳提步---79

圖 4-2-36 左腳跳提步---80

圖 4-2-37 右腳輪流以腳前掌擦點---81

圖 4-2-38 左腳輪流以腳前掌擦點---81

圖 4-2-39 左腳輪流提高---82

圖 4-2-40 右腳輪流提高---83

vii

(14)

圖 4-2-41 跳側點步向右---84

圖 4-2-42 跳側點步向左---84

圖 4-2-43 左右輪流向前跳擦點步---85

圖 4-2-44 跳側點步+男女對跳步(一)---86

圖 4-2-45 跳側點步+男女對跳步(二)---87

圖 4-2-46 跳側點步+男女對跳步(三)---87

圖 4-2-47 跳側點步+男女對跳步(四)---88

圖 4-2-48 向右踏併四拍---89

圖 4-2-49 向右踏併,手放下動作---89

圖 4-2-50 向左踏併,手放下動作---90

圖 4-2-51 向左踏併,手提起動作---90

圖 4-2-52 走提步(一)---91

圖 4-2-53 走提步(二)---92

圖 4-2-54 推竿活動(一)---93

圖 4-2-55 推竿活動(二)---93

圖 4-2-56 預備動作---94

圖 4-2-57 推拉對方---94

圖 4-2-58 絆的動作---95

圖 4-2-59 摔的動作---95

viii

(15)

表目次

表 1-3-1 訪談人物表---3

表 1-2-2 田野調查時間與地點---5

表 3-5-1 2008 Mgay Bari 太魯閣族文化系列活動南區場次程序表---40

表 3-5-2 2009 Mgay Bari 全國太魯閣族文化系列活動---41

表 3-5-3 萬榮鄉 2009 年 Mgay Bari 太魯閣族民俗文化藝術活動內容---43

ix

(16)
(1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ㄧ、研究動機

要了解台灣原住民族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透過他們的語言文學、祭典儀式或 文化展演,原住民的傳統體育文化便也是在此類類活動中展現在大家面前,這不 僅僅是身體上的展現,透過這些活動我們可以了解許多不同的意義表示,另一個 層面來看這些傳統體育項目多半是與原住民生活有關的技能,藉由觀察傳統體育 的實行,我們可以看出早期原住民與當地的大自然環境互動的方式,漁獵、農耕 或遊戲的身體動作都是結合當地自然景觀資源和特殊生活方式所孕育出來的(王 建台等,2001),進而成為傳統體育項目的基礎,目前的原住民族所舉行的祭典 活動中多會穿插一些傳統體育項目的比賽,祭典中的身體活動項目融入傳統技藝 的內容和結合現代比賽規則的概念,讓祭儀中莊嚴的宗教活動增加了許多趣味,

這也反映了原住民同胞對運動的喜愛及天賦(王建台,2001)。

近年來對於原住民為議題的研究逐漸增多,人類學、民族學、教育學、社會 學等學門已投入大量資源在做研究,在不少層面多有不錯的研究成果,但是在關 於體育方面的研究卻是非常的稀少,行政院體委會在民國 89 年到民國 92 年間分 別委託屏東師院王建台教授、台師大王宗吉教授及諸位原住民學者開始對台灣各 族傳統體育做調查,然而近幾年原住民自主意識高漲,原先分類在原有九族之內 的族群相繼正名,獨立自成一族,太魯閣族便是在 2004 年成立為新的民族。這 些新興獨立的民族在其文化上顯然有其特殊的地方,必須加以發掘保護以維護這 些珍貴原住民文化財。太魯閣族原來被歸納在泰雅族裡,但不管在語言、文化、

生活習性上還是有不小的差異,其傳統體育內涵為何?因從未有人進行研究,乃 激起本人研究動機,本研究便是要探討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歷史背景,太魯閣族 祭儀與傳統體育之關係,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項目及內涵,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

(18)

實踐,太魯閣族傳統體育與運動文化,以及其面臨的危機及維護之道。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觀點,本研究提出以下的研究目的:

(一)探尋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內容 (二)找出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內涵 (三)綜論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功能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因效法民族誌與文獻分析法,茲分述如下:

(一)民族誌研究方法

民族誌通常將一個文化群體中那些對理解該文化重要的部分,進行重點考 察,研究者通常使用描素或分析的方法,通過被研究者的眼睛看待他們自己的文 化模式,研究者必須深入到當地進行實地調查,直接收集第一手資料,是用當地 人的語言記錄他們的生活世界,同時使用多種方法盡可能廣泛地收集資料(陳向 明,2009),民族誌的研究者只需思考較少的濡化方式,就可以了解社會生活,

民族誌研究者採取一種沒有特定範圍的策略來收集資料,在某一特定社會或社群 之中,民族誌學者走過一個又一個的場景、地點、主題,來發現社會生活的整體 面貌與相互連結,由上述專家的見解,我們可以發現做一個民族誌必須要深入調 查的區域,透過跟被研究者的互動,以期望能獲得最真的資料,民族誌研究者所 使用的典型田野技術包含以下(徐雨村,2005:54–55):

1.對於日常行為的直接第一手的觀察包括參與觀察。

2.運用各種正式程度不同的訪問方式進行訪談。從有助於維持互助的關係的 閒話 家常,到提供當場正在進行的活動知識,到長時間的訪談,可以是

(19)

有結構或無結構的,可以使用格式化的預先印妥的訪談表,確保任何一位 對於這樣研究感到興趣的人能取得完整的、可資比較的資訊。

3.系譜法。

4.就社區生活的一些特殊領域與主要報導人進行詳盡的田野工作。

5.深度訪談通常會導向收集特殊個人的生命史資料。

6.對於當地信念與認知方式所做的探索,這可與民族誌研究者的個人觀察與 結論進行比較。

7.各種問題取向的研究。

8.長期研究—對於一個區域或地點所進行的連續性長期研究。

本研究使用半結構訪談法,訪談對象有(表 1-2-1)表列人物。訪談時研究 者在心中已經預藏了一些題目並將它設計成為一訪談大綱,訪問受訪者關於傳統 體育的項目及文化義意。在進行訪談的過程中並不依照特定或預定的順序訪談,

訪談中允許某種程度的彈性出現,並且能夠接受在訪談過程中所出現的訊息。本 研究另使用參與觀察的方式,前往太魯閣族部落觀察太魯閣族生活中,關於傳統 體育活動的項目及活動方式,或請當地人示範動作給研究者採錄。

表 1-2-1 訪談人物表

姓名 職位 族別 訪談內容

游文正 秀 林 鄉 銅 蘭 國 小 老師

太魯閣族 傳 統 射 箭 與 傳 統 體育內容與內涵 劉康文 東 華 大 學 總 務 處

技工

太魯閣族 傳 統 射 箭 與 傳 統 體育內容與內涵 李秉澔 台東大學研究生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20)

金勝竹 獵 人 體 驗 營 指 導 員

太魯閣族 傳 統 射 箭 與 傳 統 體育項目

林麗花 三 棧 國 小 舞 導 老 師

阿美族 傳統舞蹈

楊盛才 佳民村村幹事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高明德 萬榮村村幹事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賴淑珍 萬 榮 鄉 文 化 課 課 員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邱木金 花 蓮 女 中 體 育 老 師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葉英傑 銅 門 社 區 發 展 協 會成員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潘美蓮 秀 林 鄉 文 化 課 課 員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簡正雄 秀林國中主任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吳金成 退休牧師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胡清香 文化工作者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旮日宜.吉宏 富世國小老師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楊正雄 萬榮國小教師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21)

內涵

張文成 秀林村村幹事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許世鈞 慕 谷 慕 魚 旅 遊 諮 詢中心解說員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林金樹 三 棧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高順益 姬望教會牧師 太魯閣族 傳 統 體 育 內 容 與 內涵

表 1-2-2 田野調查時間與地點

日期 田野地點 內容

2009/12/09 秀林鄉文蘭村、銅門 村

至銅蘭國小參訪游文 正老師,並實地觀察 銅蘭國小太魯閣族射 箭活動練習,了解弓 箭的材質、實施方 式。並請教劉康文先 生關於太魯閣族射箭 實施方式。

2009/12/16 秀林鄉景美村三棧部 落

至三棧社區發展協 會,尋求傳統體育活 動實施方式。

2010/01/16 秀林鄉佳民村、秀林 村

至佳民村、秀林村尋 求傳統體育活動實施

(22)

方式,於佳民村請教 務農婦人負重的方 式。

2010/01/26 秀林鄉秀林村 至秀林鄉公所尋求傳 統體育活動實施方 式。

2010/03/22 秀林鄉富世村 至太魯閣附近了解該 區族人生活環境,參 訪花蓮縣秀林鄉太魯 閣族傳統文化發展協 會,了解太魯閣族舞 蹈及傳統體育實施方 式。

2010/04/06 萬榮鄉西林村、見晴 村

至西林村、見晴村尋 求傳統體育活動實施 方式及器具。

2010/05/15 秀林鄉銅門村、新城 鄉

至秀林鄉銅門村慕谷 慕魚旅遊諮詢中心參 訪,尋求傳統體育活 動實施方式及器具。

至秀林國中參觀太魯 閣族舞蹈實施方式。

2010/05/28 秀林鄉富世村 於秀林村請教太魯閣 族雕刻文化工作者有 關鋸木頭的方式。

(23)

2010/06/10 萬榮鄉萬榮村、明利 村

至萬榮鄉文物館參 訪,在萬榮村尋求傳 統體育活動實施方式 及器具,並請教萬榮 鄉鄭阿源村長示範摔 跤技巧,請教鄉民代 表會秘書王明田夫人 推竿之動作技巧。至 林田山找尋鋸木的資 料。

(二)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係以系統而客觀的界定評鑑並綜括證明的方法,確定過去事件的 真實性和結論,其主要目的在於了結過去洞察現在預測未來(葉至誠、葉立誠,

2002:138)。藉由文獻分析可以了解某事的來龍去脈,這有利於訪談調查、觀 察調查等直接調查實施順利進行,並能提高訪問、觀察的效率及準確性(葉至誠、

葉立誠,2002:144)。研究進行中研究者分赴圖書館、鄉公所蒐集關於太魯閣 族的文獻資料,包含文化經濟歷史等方面,從中找尋與傳統體育有關的文化意涵 與功能作為訪談時的依據。

二、研究流程

茲將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分述如下:

(一)蒐集文獻

由於關於原住民文化的文獻資料或多或少有牽扯到原住民傳統體育的部 份,所以太魯閣族的相關文獻是追尋該族傳統體育時重要的資源。對於文獻的信

(24)

效度,則使用三角檢合法來確定其真偽性質。對於蒐集資料的範疇如下:

1.官方資料:蒐集機關資料或公文,包含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研究報告、

秀林鄉志、還有學校所出版的文獻。

2.地方資料:收集當地的社團或協會的有關太魯閣族的文獻,如慈濟大學出 版物、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發展協會等機構所辦理的活動資料、

成果報告、碩士論文,當地耆老或專家的口傳文獻。

3.影音紀錄:蒐集機關團體所出版的有關太魯閣族傳統體育影片或影音檔。

(二)資料分類

蒐集資料後將資料做分類處理,分為太魯閣族文化相關資料、太魯閣族傳統 體育相關資料,從中再分類成文化內涵與教育功能。

(三)進入部落觀察傳統體育的實施

對於太魯閣族的傳統體育,因為要調查的地點並非在我們的生活範圍內,

而是在遠方的部落之中,所以要親自深入部落做田野工作,以了解真實物件的形 式,以及各種不同的觀點。

1.訪 談:進入部落之前先至當地的鄉鎮機關或地方文化機構,拜訪專家 人士,向他們請教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舉行方式、規劃及實行 項目的理由為何,對於太魯閣族的文化有何用意,訪問當地耆 老或一般民眾的感想,用錄音筆等機器將專家所說的話收錄,

以便事後可以重複的聽。

2.觀 察:研究者選擇當地舉行活動或請當地耆老示範動作的時候,運用 數位相機或錄影機將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實踐方式、使用的器具 傳統體育的動作施展過程記錄下來,方便分析動作及整理。

(四)分析資料撰寫結論

(25)

將所得資料做分析,將得到的結果轉寫成研究報告。

三、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如下圖所示:

圖 1-2-1 研究架構圖 研究動機

擬定研究計畫 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

田野調查

參與觀察 半結構訪談

1. 太魯閣族傳統 祭典及部落生 活

2. 太魯閣傳統體 育實施方式

1. 耆老 2. 國小老師 3. 文化工作者 4. 發展協會 5. 鄉公所

1.太魯閣傳統體育之內涵 2.太魯閣傳統體育實施方式

3.太魯閣族傳統體育的教育文化功能

文獻資料、歷史研究、口述訪談與田野調查記錄彙整分析

提出結論與建議 1. 收集太魯閣族傳統體育

相關文獻

2. 收集有關太魯閣族文化 的資料

3. 擬定相關問題

民族誌研究方法

(2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太魯閣族的族民分布於台灣各地,由於範圍過大空間分部太廣,短時間內要 一一調查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僅就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太魯閣族生活 區域為調查的空間範圍。本研究以傳統體育為主,運用早期學者及目前專家所發 表過的論文、研究報告、書籍、活動資料進行分析,透過原住民之傳統生活方式 了解原住民身體活動之內容及涵意。台灣原住民同胞早在新石器時代前便在台灣 生活,且原住民本身並無文字的記載,對於過去的歷史我們無法真正掌握,所以 本研究的時間範圍以日據時期到現在,對於日據之前的文化我們比較難去追溯,

僅以日據時期到中華民國政府這段時間做探討。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屬質性研究,使用已有文獻資料及田野調查,並實際到原居地去訪談 耆老及有關人士,透過實際觀察收集資料。因太魯閣族正名到現在僅僅五年而 已,在關於傳統體育的相關文獻或資料極少,再加上對太魯閣族語了解不多,雖 然在田野調查或訪談可以藉由翻譯做溝通,但唯恐訪談者的語意會因為翻譯而造 成研究者的誤解,尤其是上年紀的長老擁有許多珍貴的資料,會因為翻譯者知識 背景的關係而遺漏掉甚為可惜,時間上原住民族在台灣已生存許久,無法追尋到 太久遠的史前時代,以上皆為本研究之限制。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原住民族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臺灣南島民族(austronesian),在文獻上出現之稱謂隨著 朝代而異,因沿用荷蘭人、日據時期與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的研究文獻,先後有「番 人」、「生番」、「野番」、「蕃族」、「土著」、「高砂族」、「山地人」、「山胞」、「原住

(27)

民」等名稱。本研究只有在引用歷史文獻之原文才保留此類用詞,否則本研究皆 用「原住民」或「原住民族」稱謂,前者一般指個人(person),後者指民族集(整) 體(people),或者直接使用原住民各族族名 (王宗吉等,2003:24–25)。

二、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於民國 93 年 1 月 14 日奉行行政院核定成立之第十二個台灣原住民 族(張文成,2005:54),太魯閣族的祖先原先居住在 Truku Truwan 這個地方,

而遷移至東部的這群族人就以 Truku 自稱,漢譯就是太魯閣(李季順,2003:15–

19)。

三、傳統體育

所謂傳統體育是指各民族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創造的各種各樣、豐富多 彩、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獨具地方特色的體育活動與健身方法,經過千百年的 流傳,演變成的體育活動(吳騰達,1997:8)。它對於提高人體的基本活動能 力,和發展力量、耐力、靈敏度、協調性等身體適能,均有良好的影響(吳騰達,

2000:1)。吳騰達(2000:1)在〈台灣原住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一文中指出原 住民傳統體育則指台灣地區各族原住民在過去生活環境、勞動生產、祭典習俗、

及文化活動中所創造發展的,具有族群特色的體育活動與健身方法。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體育乃包含在文化之中,原住民的傳統體育活動跟原住民的生產勞動及祭典 儀式有關,故要了解太魯閣族的傳統體育時,就必須了解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在 諸多關於台灣原住民文獻資料中,大多著墨於分佈、起源、社會制度、工藝及舞 蹈音樂,鮮少有關於體育活動的記載。由於傳統體育表現常發生在原住民的民俗 祭典之中或日常生活的休閒時刻,所以進一步從相關的文化文獻中去探尋。

第一節 原住民文化有關之文獻

關於原住民文化的文獻資料,早期日本人所編著的著作有:伊能嘉矩的「台 灣志」、鈴木作太郎的《台灣之番族研究》、小泉鐵《台灣土俗誌》、鈴木質的《台 灣之蕃人風俗》、森丑之助的《生番行腳》、台灣總督府的《蕃族習慣調查報告書》

和《台灣蕃族慣習研究》、宮本延人的《台灣的原住民》,這些文獻的記載內容大 多著墨於對台灣原住民的分佈、起源、生活習慣、社會制度、理番史等,從其對 於各族祭儀方式及經濟活動的記載,也能讓我們能夠了解到原住民傳統體育形成 歷史脈洛。有些著作是以工藝、歌舞為主題,將原住民的雕刻藝術及祭典中的歌 曲及跳舞方式做分類記載,如佐滕文一的《台灣原住種族之原始藝術研究》、古 野清人的《高砂族的祭儀生活》即是。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總督府臨時舊慣調查 會所編的蕃族習慣調查報告書一至八冊,裡面除了有對各族的起源、生活習慣等 做介紹外,還有對原住民的遊戲及身體活動做記載,《蕃族調查報告書:紗績族 後篇》即有對太魯閣族的遊戲記載。鈴木質先生在其《台灣原住民之風俗》一書 中,也有提到對原住民族的遊戲、玩具、祭典儀式及馘首行動作初略的描述。

民國以後也有諸多學者對原民文化進行研究,最早的有林惠群的《台灣蕃族 之原始文化》,其後有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的《台灣省通志三卷住民志同冑篇第一、

二、三冊》,提到關於原住民的由來及相關的生活文化,但內容與日本學者的調

(29)

查大同小異。陳奇祿先生的《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劉其偉的《台灣原住民文化 藝術》,對於出草及戰鬥有些許介紹;明立國先生的《台灣原住民族的祭儀》一 書中對於祭典之中的舞蹈及音樂有詳盡的描述及介紹;台灣省山胞行政局委託李 天民所做的《台灣山胞舞蹈集成》對原住民舞蹈有詳盡的介紹;王嵩山先生的《台 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有提到原住民的祭典儀式及各族之社會制度;台灣省 文獻會的《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提到了各族的起源、生活習慣、

經濟活動及遊戲、、、等等,屬於綜合了原住民各方面做記述;范純甫的《台灣 傳奇原住民風情》也有不少對原住民族的描述,其中下篇有幾項關於祭儀、遊戲 及體育與傳統體育有關的描述。以上諸多的研究大多是對原住民族做綜合性的記 述,鮮少有單獨對傳統體育的描述,但這些著述大多數都談到原住民的祭典或各 族的經濟活動,這些項目是跟傳統體育有關的,所以也值得我們來探討。

第二節 原住民傳統體育有關之文獻

日據時期關於原住民傳統體育的文獻幾乎沒有,只有對原住民的遊戲及技藝 做描述,政府遷台對於原住民多以延用了日人對原住民的調查資料,對於原住民 的傳統體育調查甚少,為配合國際趨勢,近幾年在國家對原住民文化日漸重視,

九零年代以後始有專家學者對原住民體育進行研究,茲將這些研究簡介如下:

一、學術文章和書籍方面

王建台(1985)的〈台灣原住民運動文化的初探〉,文中指出原住民的各項歲時 祭儀活動裡的競技活動已與傳統體育活動作結合,祭典裡的身體活動有表現出鍛 鍊強教體魄、求生存和抵禦外辱、祈求豐收、團結族群的意義。

潘添財(1994)在〈從原住民文化特色談體育活動的相關與展望〉,一文對原住 民的運動文化作了一個深入的分析,從原住民日常生活與祭典儀式中剝離,分析

(30)

與身體運動的關係,並藉由祭典儀式文化中長老教育後輩的精神,為原住民的體 育思想之初始。

王宗吉(1995)在〈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遊戲〉一文,曾對原住民的傳統遊戲分成 三個層面(一)生產技術相關的身體活動;(二)戰鬥技術相關的身體活動;(三)

宗教禮節和生命禮俗相關的身體活動。並詳列出所有的遊戲細目與上述層面的關 係。

吳騰達(1997)《台灣原住民鄉土體育調查研究》一書中談到了原住民各族的傳 統體育起源,亦將原住民各族傳統體育項目分別作詳細介紹,本書詳列的方式可 以讓大眾一目了然原住民傳統體育有哪些。

李加耀(1998)在〈提升原住民運動文化及身體素質的研究風氣〉中提到,每一 族都擁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在各族的祭典中發展出許多特別的身體活動,值得我 們作探討。

吳騰達(2000)在〈原住民傳統體育〉以台灣九族原住民過去的生活環境、勞動生 產、文化活動、祭典儀式中,應反映各民族的特色,而發展出來的體育活動。

二、體委會委託報告方面

王建台、陳之烈(2000)《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排灣、魯凱族為對象》,

本文指出了台灣排灣及魯凱族的傳統體育出自於童玩遊戲及以往的經濟活動等 等,結合排灣族的五年祭及魯凱族的小米豐收祭來探討排灣族及魯凱族的傳統體 育內涵及意義。

(31)

王建台、王宗吉、陳之烈(2001)《台灣原住民傳統體育研究—以泰雅族賽夏族為 對象》,報告調查了泰雅及賽夏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及內涵,也對兩族的傳統體育 提出建言。

王宗吉、汪明輝、洪煌佳(2002)《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鄒族為對象》,

指出(一)鄒族傳統體育產生源於日常生活所需;(二)鄒族傳統體育傳衍了生 產、戰鬥與生命禮俗的內涵;(三)積極認同傳統體育活動價值與發展鄒族運動 文化;(四)鄒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維護與發揚,端賴政府單位、教育單位及原住 民等三方面的努力與配合。鄒族肯定自身文化價值之後,與政府單位及教育單位 等配合,從政策面及教育制度層面等,將傳統體育活動的發展與其它相關的經 濟、教育、文化、環境、藝術等活動建立起互為主體性的關係,透過政府單位、

教育單位及原住民等共同規劃與協調,凝聚智慧來尋求問題解決與發展策略。

孫大川(2002)《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卑南、阿美族為對象》,指出 部落傳統對於族人的身體訓練及人格美學的陶成不是在一個封閉的教育系統裡 進行他有神話傳說的背景,透過歲時祭儀、生命禮俗及禁忌,以舞樂達成達成個 人身體與部落身體的合一。

王建臺(2002)《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布農族為對象》,指出布農族 傳統體育的源流,除與該族群生命禮俗、生產勞動及戰鬥技能等內外在因素有關 外,其傳統體育的衍生,諸多與該族群童玩與遊戲活動,有直接與間接相關,故 布農族傳統體育的特性,由生活與生存需要演化而來,並具有原始而簡易的特 性,也是人類群性的展現。而布農族傳統體育的項目,包括摔角、打陀螺、盪鞦 韆、射箭、游泳、潛水、打獵、空氣槍等。當中有關布農族傳統祭典之「打耳祭」

及「八部合音」,為該族群最具特色及代表性之傳統祭儀。

王建臺(2003)《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雅美族為對象》,指出蘭嶼雅美

(32)

族傳統體育的源流,除與海洋文化息息相關外,並與生命禮俗、生產勞動及戰鬥 技能等內、外在因素有關外,其傳統體育的產生與該族群,諸多童玩和遊戲活動,

有直接與間接的相關。其傳統體育內涵與項目,相當豐富多元,含括陸上跑、跳、

擲等;水上游泳、潛水、抓魚、划拼板舟等;空中如盪秋千、爬樹及打陀螺、捉 迷藏等童玩遊戲與活動。

三、博碩士論文方面

劉萬德(1999)在其碩士論文《屏東縣原住民傳統體育之研究》,將屏東縣原住 民傳統體育依其內容與性質分成(一)與生命禮俗相關之活動;(二)與生產勞 動相關之活動;(三)與戰鬥技能相關之活動;(四)與遊戲娛樂相關之活動等四 種類型。

劉慶斌(2003)的碩士論文《高雄縣茂林鄉魯凱族傳統體育之研究》,調查出茂 林鄉魯凱族的傳統體育內容為(一)童玩:有竹蜻蜓、水槍、踩高蹺、小竹槍、

大竹槍 、泥娃娃、射箭、吹箭、竹爆管、竹螺旋槳 、旋轉竹片等;(二)遊戲:

有跑步遊戲、水中遊戲、摔跤、擲準、擲遠遊戲、做陷阱、砍柴及負重、跳的遊 戲 、拔河、挑水 、惡作劇、編織 、跳高、模仿遊戲 、盪鞦韆、玩雨水 、捉 鳥、圍圈圈唱童謠、挖土埋人、滾鐵環 、捉迷藏、爬樹 、滑草等;(三)經濟 活動:有農耕、打獵、捕魚、砍樹、搬石板、取水、負重等;(四)祭儀與婚禮 儀式:有釀酒、舞蹈、搗米、摔角、雕刻、盪鞦韆、背新娘等。

宋宏達 (2004)《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卑南族為對象》,指出卑南族 傳統體育的源流,除與生命禮俗、生產勞動及戰鬥技能等內、外在因素有關外,

其傳統體育的產生與諸多童玩和活動,有直接與間接的相關。而在傳統體育與遊 戲活動方面,有舞蹈、賽跑、越野賽跑、負重、負重接力、盪鞦韆、射箭、擲長 矛、摔角、刺猴或野獸、搗米、祝典遊戲、花環編織、除草等農事活動、爬樹、

(33)

拔河、拋石、打彈弓、奪寶、跳格子等活動。

劉康文(2007)《從傳統射箭看太魯閣族的文化動力–真正太魯閣 balaybi Truku》,文中闡述太魯閣傳統射箭項目的發展過程,並將太魯閣傳統射箭當作 找回太魯閣族文化動力的依附物。該論文認為「文化動力」在物理主義的世界觀 下經常被各種不同層次的行動者所忽略,如果把文化動力帶進理解太魯閣族的視 野裡,我們其實可以明白許多日常慣行背後深層的文化意義,正是那些看不見但 並非不存在的力量,才是一個族群經歷滄海桑田而能保留下來的內容。

本章小結

綜合上述的研究或學術報告,研究者發現先前台灣的九族原住民都以竟有人對其 傳統體育進行研究,唯獨新增加的舞族原住民尚未有人進行其傳統體育的研究,

因此激起研究者的興趣,先選擇太魯閣族為對象,從相關的文獻資料中找到對本 研究有幫助的資料,期望本研究的結果能更臻完美。

(34)

第三章 太魯閣族人的生活與傳統文化

太魯閣族與台灣其他原住民族群同屬南島文化,對於原住民從何而來,許多 的學者擁有了不同的觀點,大致上可以說是從外地遷移至台灣本島的。而太魯閣 族的祖先可能是從大陸的東南沿海至台灣(許木柱,1989)。太魯閣族為南島民 族中之一族,且為我國第12個臺灣原住民族。由於研究傳統體育須先從其將地理 環境、生活禮俗、祭儀文化等著手,因此研究者在本章將其源流、地理位置、社 會組織及宗教活動等詳述如下。

第一節 部族起源、人口及地理分布

一、太魯閣族的起源

太魯閣族起源傳說以樹生石生的混和型為族群起源,意即祖先是由一木質石 質混合的神樹誕生於這個世上。但比較科學的觀點來看,該族的祖先可能是距今 六千多年前由中國的東南方遷移到台灣的,他們先是在台灣的西部定居,爾後在 慢慢的擴遷到北部的山區(許木柱,1989)。現在分布在花蓮的太魯閣族應當是 在距今約三百餘年前由南投縣仁愛鄉德魯灣部落開始遷移至花蓮地區。該族可能 因為原居地土地貧瘠,氣候寒冷,農作物欠收,生活貧困或人口增加,耕地不足,

而在某次狩獵途中,發現中央山脈東測原野廣闊,倒可安居,迫使其在距今約二 百五十年前左右,乃商議東移花蓮(許木柱,1989)。

二、太魯閣族的分布

根據廖守臣(1984)調查,太魯閣族已據有今日秀林鄉之大部,他們的部落 多居今立霧、三棧、木瓜及知亞干等溪流一帶山區,其居住範圍,北界自中央尖 山,經瓦黑爾、蓮花池,再折北沿朝暾山西測山區,抵和平溪至海,再由和平溪 入海處,向南沿清水斷崖,經今崇德、秀林、三棧、加灣、佳民、佳山等地稍之

(35)

山腹地,又由佳山折西在加禮宛,七腳川山相連之線以西山區,迄於木瓜溪右岸 之賀田山。東起賀田山,經木瓜山,抵達壽豐溪中上游以北之山區是為南界,西 邊則為中央山脈。

從上述的居住範圍言,可知其居地是相當的遼闊,面積約達一千三百多平方 公里,由於居地遼闊,太魯閣族常把其居地分為內、外太魯閣與巴托蘭三個支派,

文獻上被稱外太魯閣蕃、內太魯閣蕃與巴托蘭蕃(廖守臣,1984)。

(一)巴托蘭地區

巴托蘭地區位於今日木瓜溪中游,原為同族的德奇塔雅群居住地,約一百餘 年前,當時的太魯閣群為了解決耕地及獵區不足的問題,乃自立霧溪流域開紿南 移,越過奇萊山東走脊,而至巴托蘭地區,趕走德奇塔雅群,占領整個木瓜溪中 游(廖守臣,1984)。

(二)內太魯閣地區

此區位於現今立霧溪中、上游一帶,東起科蘭,西抵中央山脈。為該族東遷 之後最早的拓展地,傳說中此地原為矮黑人所盤據。由於抵抗不了太魯閣族人之 入侵,只好逃離原住區,朝東逃走。最後,太魯閣族人占有了立霧溪流域,相繼 建社定居下來(廖守臣,1984)。

(三)外太魯閣地區

廖守臣(1984)指出,外太魯閣地區分布於中央山脈東走脊嶺盡端山脈,北 起和平溪,南至加禮宛山。約於二○○與一○○年前之間,向東海岸拓殖,其拓 展路線,分別為自蘇瓦沙魯社北移,翻越二子山,入和平溪下游,在溪南山腹建 社。自巴支干或恩玻奇恩東移,沿三錐山南向山腹,入立霧溪下游兩岸,及其支 流沙卡目流域,於此地區建立之部落最多,為「外太魯閣地區」之主要居住地,

而分佈於加禮宛山北走支脈之部落,多由此衍出。自科蘭移出,越過塔山與桑巴

(36)

拉堪山之間的鞍部,散居於三棧溪中、上游一帶山區。清末,族人翻越加禮宛山 南移,拓殖於今水源村上方坡地。

而日據時期日本警方為便於控制太魯閣族行動,將該族由山區強迫遷往現在 的位置,現主要居住於花蓮縣秀林鄉境內的文蘭村、銅門村、水源村、佳民村、

景美村、秀林村、富世村、崇德村、和平村,及萬榮鄉境內的紅葉村、明利村、

萬榮村、見晴村、西林村,與卓溪鄉境內崙山村、立山村等地,另外,壽豐鄉的 溪口村,南澳鄉的南澳村、澳花村、金洋村,吉安鄉的慶豐村、南華村、福興村 等地,亦有部分賽德克族人聚居(廖守臣,1976)。

圖 3-1-1 太魯閣族分布圖

資料來源:史前館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網

(37)

圖 3-1-2 三棧部落一隅

圖 3-1-3 文蘭村一景

(38)

圖 3-1-4 富世村一隅

圖 3-1-5 萬榮村一隅

(39)

圖 3-1-6 明利村一隅

第二節 傳統社會團體

傳統上,太魯閣族的部落規模小,人口數偏低,一般部落都只有十數人左右,

超過二百人的大部落,非常少見。此外,同一部落之各個家戶的住屋又常呈稀疏 散落的分佈,每個家戶與其鄰居間的距離最小都在二、三十公尺以上,甚至同一 部落,卻分佈在幾個相互分離的住區,彼此相距數公里或者數小時的路程(劉瑞 超,2004:8)。每一小村通常是由一個始祖傳下來的五代或六代的地方性世系 群所組。

一、家族組織及制度

太魯閣族不若他族有年齡階層或會所制度,其社會組織多以有血緣的家族 為主,他們居處方式多為從夫居,少數是從妻居。在繼承制度,該族為父系社會,

由男子繼承家中的財產。家族之中有家族守護者的設立,長男有保護家族財產的 職責,長子不能視事由次子繼任其職務,每一男子結婚後分得田地,另建家屋,

(40)

幼子則留在本家繼承祖先財產,公有財產如獵區,仍屬同一父系群體所共有。家 中若無男嗣,以女嗣繼承,即招贅入家,俟所生兒子長大成婚,原有財產歸其子 繼承,並恢復父系繼嗣的身分與權利(許木柱,1989:21–26)。太魯閣族的親屬 群有一定的範圍,已決定一血族的關係,這種關係常涵蓋於政治活動、社會團體 及禁婚範圍。雖然太魯閣族父系世系群的社會,一切與親屬關係有關的各種活 動,主要是在父系所建立的領域範圍內,自然形成一父系世系的親屬群,但有些 活動如結婚、共勞、狩獵等,皆與母系一方有關,就雙方親屬活動時,自然涵蓋 至旁系親屬,這種親屬關係稱為「雙系血族群」(廖守臣,1998:67–73)。

二、祭團

因為太魯閣族人多以家族為主,所以該族的團體多以近親群為核心,再加上 其他姻親或遠親,或若干無親屬關係的朋友所組成。這是為親緣關係而組成的農 業祭團,奉行同一習慣法與禁忌的社會群體。(許木柱,1989:24)

三、獵團

獵團為部落中男子所組成的狩獵組織,男性皆參加狩獵團體,其任務性質 有兩種,一為一般性狩獵即農閒時個人狩獵活動,二為團體性狩獵,如祭典中全 社性的外出打獵,獵團也為戰爭時的戰鬥團體(廖守臣,1998:55–56)。

由上面所描述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太魯閣族的社會組織是以血緣關係為 主,以父系社會為主,也就是男子 有繼承財產的權利,特殊情況下才由女子繼 承,該族禁止近親通婚,以免生出不良的後代,影響種族的傳承,該族會有許多 小的群體組成祭團以處理公共事務。

第三節 太魯閣族的傳統生活

(41)

現代國家體制進入太魯閣社會前,族人行的是山田燒墾以及狩獵為主的生計 模式。由於居住區域多在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區,除了耕種小米、旱稻、甘薯等作 物外,肉類食物來源便取自山區的各種獸類。傳統住居、建築物皆取自周圍環境

(劉瑞超,2004:11)。本節就太魯閣族的傳統生活概況介紹如下:

一、生產活動 (一)農業

以焚墾輪休之山田農業為最主要生產方式,最重要農作物即小米、陸稻、黍、

甘藷為主。主要的農具有鍬、掘杖、鎌刀、漢式鋤頭,一般開墾以人力為主,不 用獸力,開墾及收穫是男女共作,其餘除草工作多由女性擔任,其農耕過程為焚 墾、整田、播種、中耕、收割。小米冬季播種夏季收穫,陸稻夏季播種冬季收穫,

甘藷春秋兩季播種,連續收穫期耕作過程如下(許木柱,1989:10–11)。

1.焚墾

先撿選一塊要開墾的區域,將焚墾區內的大型植物移除,田地周圍雜草除去 確定開墾的範圍,放火將區塊中剩餘的雜草燒除。

2.整地

待田地冷卻 4 至五天後,持刀斧清除將燃燒後殘餘樹枝、樹根,堆置於田界 作田埂用。

3.播種

用手鍬將土翻鬆,將種子置入田中以足踏平。

4.中耕

待禾曲長至三四吋時,由婦人至田間拔除雜草。

5.收割

當作物結穗時,舉行收割祭,再由全家上下至田中集體收割。

(42)

圖 3-3-1 翻土的工具

資料來源:翻拍自《太魯閣原鄉懷舊》

(二)狩獵

狩獵是僅次於農耕之重要生產方式,在男女分工觀念中,農耕是女性之責 任,狩獵與戰爭是男性之責任與本分。狩獵對象以所屬獵場內一切之野獸與野 禽,尤以鹿、羌、山羊、野豬為主。捕魚活動在山溪中進行,捕魚的方式為射漁 或以魚叉叉魚、網魚、偃魚、釣魚、毒魚(許木柱,1989:12)。

1.獵場

為開拓者所遺留的財產,每一獵團都有其固定的獵區,不能越界狩獵(廖守 臣,1998:56)。

2.獵法

一為設陷阱,另一為使用獵槍及弓箭等槍獵法(弓射法)(黃長興,2001)。

二、傳統工藝

太魯閣族的生活所需之器具皆由自家製造,並無專業的工藝師,該族之工藝 品有木器、藤竹編器、苧麻法紡織。木匠以番刀和手刀砍削木頭製作成木質器物。

除了木器外,該族還以籐竹編織成器物。太魯閣人織布作衣,材料以苧麻莖根為 主,又稱苧麻紡,其製作方式與他族無異皆由腰掛坐機,該族婦女可做出紅黑黃

(43)

綠紫各色線織成之條文布,以及白底有赭色條文之普通番布,一位太魯閣族婦人 之地位端看其紡織能力之好壞來判定(許木柱,1989)。

(一)傳統服飾 (帖剌‧尤道、金清山、胡清香、簡正雄、顏如玉,2006:12)

1.花紋

(1)太魯閣族的織布均以夾織法織成的條紋菱形斜十字形的花紋。

(2)布紋以看似眼睛橢圓形或菱形

(3)布色以白底﹐看似眼睛褐色﹐或黑色橢圓形或菱形的布紋。

2.男女服飾

(1)男服飾

無袖長的上衣,蕃布自左肩上打結遮私處的布。男性的衣著簡單﹐除 了簡單的 上衣外﹐並沒有所謂的褲子﹐只用一條二尺長一尺寬的布摺成對 摺於前面遮其私處。

(2)女服飾

有衣裙、袖筒、腳絆帶、項鍊、腕飾、指飾、耳飾。

圖 3-3-2 男性背心

(44)

圖 3-3-3 女性服飾(一) 圖 3-3-4 女性服飾(二)

(二)手工藝(帖剌‧尤道等人,2006:13-14)

1.藤竹編器:背簍、穀簍或籃、圓箕笊、藤小飯盒、簸箕、酒篘、 頭帶。

2.竹 製 品:弓、箭、酒杯、煙斗、梭子、口簧琴、笛、負薪架、衣櫃、 烘 乾架、箱等。

3.木 製 品:臼、杵、蒸桶、木缽、木匙、飯瓢、木琴、稀飯攪和器、織 布機的工具。

4.苧麻製品:負網袋。

5.武 器:弓、箭、竹槍、蕃刀、矛、有倒勾槍、槍。

(45)

圖 3-3-5 背簍

圖 3-3-6 手提袋

(46)

圖 3-3-7 水瓢

圖 3-3-8 煙斗

(47)

圖 3-3-9 網袋

圖 3-3-10 武器

(48)

四、遊戲

依據日籍學者的調查該族的遊戲活動有射的、推葫蘆、出草遊戲、陀螺、游 泳、鞦韆、角力、翻花繩。茲將其簡介如下(佐山融吉,1983):

(一)射的

數人以竹製的弓箭朝一目標物作射擊,相互切磋技藝。

(二)推葫蘆

找一個傾斜的地面,將一葫蘆或橘子向下滾,約距二三間的距離將其刺起。

(三)徒步競賽

數人以一地為起點,向終點前進以到達的快慢決定勝負。

(四)出草遊戲

數人以芭蕉葉或木頭作人型狙擊物,使用槍刺或弓箭射擊,用番刀將其 假首砍下。

(五)陀螺

轉陀螺,陀螺以木頭作成圓形且末端如尖錐一樣尖,或用細木或竹軸穿 過石櫟之果實做成。

(六)游泳

於溪邊取一段距離練習游泳,看誰游的最快。

(七)角力

兩人互相扭打,先倒下的人為敗。

(八)翻花繩

將繩子用手指變出各種不同的花樣。

(九)咬芭蕉葉

取一芭蕉葉在上面咬出紋路。

(十)鞦韆 盪鞦韆。

(49)

五、文面

文面為太魯閣族部落社會中一種莊嚴的儀式和規範。文面對太魯閣族人而 言,有著種種嚴肅的社會功能。文面的過程主要是將油木燃燒後,用鍋子將其覆 蓋,冒起的濃煙會在鍋底形成一層烏黑的塵垢,施術者將塵垢塗在受術者的臉 上,將刺針對準臉上的紋路以木頭敲擊刺,針手術後先以灰燼塗抹在受刺部位,

再塗上澀李汁以防止傷口發炎,文面完成後,受文面者全身虛弱、臉上浮腫,需 靜養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文面的圖示,男性是在鼻樑及下巴部位各文上一條直 線,女生則是自耳朵下方,沿著顴骨文至下巴,兩頰成ㄧ英文字母 U 字形的條 文(李季順,2003:155–156)。

圖 3-3-11 女性的文面 圖 3-3-12 男性的文面 資料來源:翻拍自《台灣蕃族圖譜》

六、出草

太魯閣族的獵首(出草)習俗由來已久,象徵家族及部落的團結,一旦發生

流行惡疾或不祥的事,會以出草儀式驅趕惡靈,取得敵人的靈力,為部落祈福。

出草的目的大致可分為:復仇、爭得英雄之名、通過祖靈橋、婦女受到凌辱、族

(50)

人受到欺負、證明清白、解決紛爭等等。太魯閣族獵首的紀律非常嚴謹,領隊沿 路將清水灑在獵首勇士的身上,表示獵首者能夠毫髮無傷地歸來,祈求祖靈賜予 神力順利獵得人頭,而且前一天要特別注意夢境的預兆及西西利鳥的占卜(孫大 川,2009)。

出草返家時,勇士會先在山頭大喊,表示凱旋歸來,這時勇士受到族人簇擁,

頭目為他穿上「英雄裝」,接著立即進行祭神的儀式。英雄必須與人頭同杯共飲 一杯酒,並且以食物餵食人頭,頭目唸著:「我們知道你的家人會很傷心,但是 我們會供養你,也希望你的家人都來享用,相信你會很高興!」最後族人一起喝 酒唱歌、歡樂慶賀。日治時期嚴格禁止太魯閣族的出草習俗(孫大川,2009)。

七、巫術、禁忌及倫理 (一)竹占

太魯閣族人對於疾病及意外皆是觸犯了 gaya 而遷怒祖靈,此時必須請巫師 占卜詢問疾病及災難是由何祖靈所引起的,此時巫師手持一十五公分長,直徑約 一公分之竹棒,以右手食指及姆指在竹棒上轉動,並詢問是哪位祖靈被觸怒了,

當唸到該位祖靈時,巫師的右手食指及姆指便會停住無法轉動,表示該位祖零施 予的懲罰。而懲罰的靈分為兩種 一為該族的祖先靈魂,二為與該族結怨的異族 祖先之靈,通常不治之症及死亡都是有第二種靈所引起的,無法請求赦免,而由 自己祖先引起的懲罰可經由巫師作法及祭祀來消除祖靈的怨氣(李季順,2003)。 (二)鳥占

太魯閣人用於鳥占的鳥類有兩種,ㄧ為鵂鶹另ㄧ為 sisil (繡眼畫眉),當鵂鶹 在住居屋頂或附近樹上鳴叫時表示附近住家將有人過世,如在墓地鳴叫時表示族 在招喚部落族人靈魂,表示將有人相繼死去,sisil 因為眼睛周圍有白眼圈,又有 不明顯的黑色過眼圈,該族人將其視為能看透未來的靈眼,而族人在出獵中依其 鳴叫聲的位置,及飛行方向來辨別此次狩獵是吉是凶,若位於獵人右側且不斷鳴

(51)

叫為典型的吉兆,若先在列人的左側當獵人接近時就飛向右側也是為吉兆 當 sisil 鳥於前路兩旁不斷鳴叫或於獵人前呼嘯而過,極為不祥的徵兆,當 sisil 鳥於 前方左右來回呼嘯而過時最為不祥(李季順,2003)。

(三)夢占

夢占即以夢中之內容判定吉凶,出草前一晚若有做夢,必為凶兆不可出去獵 頭,當獵人出獵前一晚若是夢見五穀豐收、病人康復、戰爭有斬獲、獵物豐收、

祖靈喜悅、遇見佳人既為吉兆,可以安心出獵,且必大有斬獲。若夢見家屋或樹 木倒塌、家產流失、 財物被竊、作物枯死、蛇、烏鴉、黑貓、涉水、洪水、火 災及在山脊上行走都為凶兆,不可入山,強行入山者,輕者無所獲,重者會發生 意外(李季順,2003)。

(四)禁忌

太魯閣族所有的禁忌多是在維持人倫和社會倫理,如: 不可從在談話的大人 面前經過;不可在別人面前放屁。男女之間的禁忌有:冬天較冷的時候,男女可 以相依偎取暖,但不得發生性行為;不得與人通姦;夫妻不得中途異離;男人之 間不得談論其他女人或自己的姐妹。播種和收成期間不得高聲喊叫;不得行房;

不得觸碰生麻;不得織布;不得打噴嚏或放屁,打噴嚏或放屁是對祖靈不敬。狩 獵禁忌有:獵人禁止觸摸苧麻或麻繩,獵人會誤觸敵人陷阱;女子不可觸摸獵具,

不可進入獵場,不可阻擾狩獵活動;獵人不可談論收穫多寡,不得觸摸織布器具;

狩獵中禁止嬉鬧,途中若摔倒,必無所獲。若要探訪家中有病患者,須由病患持 紅碳丟出門外,丟紅碳有驅除污穢的意義,病人若要出外也須如此,但外出不宜 過久,總而言之,如果觸犯這些禁忌將會遷怒祖靈,遭到祖靈懲罰(李季順,2003)。

八、運輸方法

運輸的工具有背簍、籐製容器及網袋,太魯閣族的運輸方式是用背負方法,

有將背帶置於雙肩的方式,或將背帶置於額頭的方式。婦女將背簍的背帶置於額 頭,當背負重物時也會將雙手握緊左右邊背帶以減輕負擔及防止背帶向後滑落。

(52)

網袋則是獵人的背具,為一般背後背包之方式(田貴芳,2001)。

第四節 太魯閣族的傳統祭典

太魯閣族傳統生活中的祭典儀式,依照儀式舉的方式,可分成家祭與部落 祭典。這些祭典的舉行是遵循著祖靈信仰概念,並沿著族群的傳統生活週期進 行,從小米播種、除草,直到小米收割與聖穗延續,彰顯人的嚴守禁忌與勤勞追 求的本意,因而各有其基本的儀式類型和過程(孫大川,2007:91)。這些祭儀 的對象都是以家族的祖靈為主,儀式運作目的在於藉由子孫的勤勞與誠意,達到 祈求、消災與感恩。依據佐山融吉(1983)在《蕃族調查報告書紗績族後篇》中 提到,本族每年的歲時祭儀有內太魯閣的小米播種祭、收穫祭及祖靈祭及外太魯 閣族的小米播種祭、收穫祭及馘首祭,不過這些傳統祭典活動在日人的壓制下及 生活型態的改變已經消失殆盡。光復之後多以祖靈祭為主要的傳統祭典活動,但 內容已不若以往。2004年經過耆老們的開會決議,將現行祭典改以感恩祭 (Mgay Bari)為祭儀名稱,研究者參考諸多文獻後將太魯閣族的祭典介紹如下:

ㄧ、太魯閣族歲時祭儀的內涵 (一)播種祭

每年二月至三月之間,是太魯閣族人尋覓新的耕地的時候,長老會招集 各家族代表討論播種祭的日期及各項準備工作,在舉行祭儀前先由各家代表 至新耕地行祭,之後再由祭司做播種祭的儀式乞求神靈保佑,各家便可開始 播種。

(二)收割祭

在小米成熟之際,長老會召集家族代表召開會議,商議收割祭的時間。

祭日清晨時分,各家派員到小米田裏行祭,收割前舉行收割禮,才可以開始 收割小米。

(53)

(一) 祖靈祭與感恩祭1

祖靈祭於小米收割之後獲小米入倉後舉行之,由部落長老商議舉行時間。

祭日當天,各戶人家派一名男子參與,在天未亮起時,由主祭者帶領族人到祭場 祭祖,並由頭目呼喊祖靈前來,各家開始唸祭文祭祀祖先,其目的是為了感謝祖 靈庇祐,今歲五穀豐收,家庭美滿。

而昔日的原住民族遭受日本的統治及漢民族的壓制,許多傳統的宗教信仰、

祭典儀式已日益消失。太魯閣族為了還原祖先傳統的宗教信仰及神靈的賜福與保 佑,並祈求明年神靈給我們更多的獵物及農作物的豐收,及傳承祖先的祭典文 化,便舉行感恩祭祭典,以感恩祭(Mgay Bari)為祭儀的主題名稱,是教育現 代太魯閣族年輕人知道,太魯閣族的神靈(Utux)賜與豐盛的東西給族人,必須要 有感恩的心(金清山,2008:4–5)。

(二)祭儀實施方式(田哲益 2007;帖剌‧尤道等人 2006;旮日羿‧吉宏:20–21,

21–31,7–13)

從前的太魯閣族人在播種及收割前,必須由祭司(Msgasut)先去野外樹叢裡 四天準備祭神的工作。而獻祭時間,是在儀式當天半夜月亮剛出來時,祭司由發 到祭神的地方進行為期一天的祭神儀式。因為在半夜,所以必須有一名男孩舉火 為祭司照明四周,在出發前祭司會跟隨行的男孩說:「現在我們要去祭神了,你 絕對不可以說話,要安靜。」說完了祭司將爐中火熄滅,並且將爐中的火灰及木 頭清理乾淨,帶到外面丟掉。然後,用新的木材放在爐灶上燒。然後,點燃男孩 手上的火把,一起去叢林祭神,當祭司在築壇祭神時,男孩手持火把,站在旁邊

1 旮日羿吉宏於其所撰<Mgay Bari 從祖靈祭到感恩的祭儀詮釋︰太魯閣族祖靈祭的歷史演化探

析>一文中提到,祖靈祭的族語稱為 sinmay 又稱為 mgay bari。金清山在<Mgay Bari 祭儀與 Utux Rudan 祭儀的探討>一文中提到,mgay 是給或獻上之意,bari 是神、創造的神 utux tmninun、賜 與東西的神或靈 utux。mgay barig 是感謝神賜與豐盛的東西,以感恩祭為太魯閣族傳統祭儀的名 稱最為適宜。2004 年經多位耆老如田信德、許通益、吳金成、高順益、黃長興及金清山對太魯

(54)

注視著祭司祭神。祭司先將帶來供物小米、玉米、地瓜、竽頭、豆等擺好了,並 開始禱唸祭語,祭語如下所示:

編織的神!祢是我們所稱頌的,因為所有的種子及農作物都是神的手所 造的,我們播種之後,從發芽到都結果實,神使它接觸陽光、雪、雨水、

露水、風得以順利生長。另外所有有生命的如:野獸、鳥、昆蟲及海中 魚和河中的魚,及我們人類都掌握在神的手中。但是回想我們太魯閣族 人的祖先所作所為,許多事是違背神的心意,求編織的神饒恕我們的過 錯。

今年我們所種的農作物,不論是種在平地或山上都豐收,如:我們倉 庫前面所吊的農作物,小米、稻穀、地瓜、芋頭、豆類、玉蜀黍、高 梁、甘蔗、香蕉、落花生、蔬菜、年糕、猪肉及野獸肉、酒與喝的水 等這些都是神賜給我們的。今年祢讓我們農作物豐收及祝福的一年,

我們向祢感恩,明年也一樣的祝我們,讓我們年年豐收。請祢不要讓 傳染病進入各部落,不要讓害蟲來破壞我們的農作物。使我們到田裡、

上山打獵及孩子去學校都能不缺乏任何使用的東西。還有不要讓他們 在路上受到傷害,讓他們從神那裡得到祝福,使他們稱讚神的名,依 靠神。

神啊!今年由於祢的照顧,我們的生活很順利、豐收的一年,讓我們 生活飽足,現在我們獻上感恩,另外,求祢也照顧我們的孩子工作順 利,神啊!感謝你。 蘇嘶 巴莉!

部落人回應祭司的稱頌詞:

(55)

祭司 : 獻上感恩,祢是編織的神。

部落人 : 是真的。

祭司 : 當稱頌編織的神 部落人 : 當稱頌

祭司 : 編織的神!我們感謝祢!

部落人 : 我們感謝祢!

祭司 : 編織的神!我們讚美祢!

部落人 : 我們讚美祢!

祭司 : 哇嗚!當稱頌!

部落人 : 哇嗚!哇嗚!哇嗚!當稱頌!當稱頌!當稱頌!!!

祭神完成後,祭司帶著祭過的供物返回住家,到了部落,部落的人會 來分得祭司手中的種子,但得先由祭司象徵性的撒下種子,以表示這樣種 子,一定長得很好,並且結更多的穗。另外,收割時也一樣祭司得先收割,

這樣吃了,才不會中毒、胃痛、嘔吐至死亡,否則連鳥吃了也會中毒而死。

收割時不能用鐵製刀片﹐要用竹片製的刀來收割。而且在收割時不能說 話。一年有兩次的收穫期,一次是在五月到六月稱作 Kmtuy Basaw ni Masu,另一次是在九月至十月間,稱作 Mhug Basaw ni Masu。

在舉行各式祭儀前後,男人相偕山上打獵,而祭日前女人必須搗小米 糕和釀酒已準備祭祀和慶祝所用的食物,而獲得的獵物會用於祭祀和部落 的人分享,以慶豐收。並共享歡樂日子。

第五節 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相關之活動

為了推廣文化工作,秀林鄉公所每年都會舉辦 Mgay Bari 太魯閣族文化系列 活動,萬榮鄉公所則舉辦 Mgay Bari 太魯族民俗文化藝術活動,行銷太魯閣族文

(56)

化。傳統文化相關之活動之內容(見表 3-5-1、表 3-5-2、表 3-5-3)。

表 3-5-1 2008 Mgay Bari 太魯閣族文化系列活動南區場次程序表

日期 時間 內容 進場順序 備註

04:00-08:00

歲時祭儀祈福儀 式

祈福人員:林慶和

文推 會

08:00-08:30 報到

1.傳統射箭競賽檢錄 2.水源、佳民、銅門、文

蘭四村等參加人員

1.秀林 鄉 體 育 會 2.服務 組

08:30-09:00 開幕式

1.競技員進場 2.祈福

3.鳴炮

09:00-09:20

1.介紹貴賓

2.許鄉長 淑銀致詞

3.吉洛 哈簍克理事長致詞 4.貴賓致詞

09:20-09:30 感恩頌 各部落大會舞表演

10/18

上午

09:30-12:00 傳統舞蹈比賽

1.水源村 2.佳民村 3.銅門村

水 源 部 落 表演

(57)

4.文蘭村 佳 民 部 落 表演 13:30-13:50 傳統搗米競賽

13:50-14:10 傳統背簍接力競賽 14:10-14:30 薪火相傳競賽 14:30-14:50 石板陷阱競賽 14:50-15:00 套腳陷阱競賽 15:00-15:20 部落婦女抓雞競賽 15:20-15:40 抓豬競賽

同時進行

各參 賽部 落

銅門 部落 表演 15:40-15:50 頒獎

文蘭 部落 表演

10/18

下午

15:50-16:00 閉幕式

Swayay Tada

……

資料來源:秀林鄉公所網站

表 3-5-2 2009Mgay Bari 全國太魯閣族文化系列活動

時間 活動內容 地點

7/4(六) 全國太魯閣族歲時祭儀

1.上山祈福:凌晨 4 時至 6 時止。

秀林鄉富世村壘 球場

(58)

2.播種祈福豐收:早上 6 時至 6:30 分止。

3.傳統美食競賽:上午 6 時至 8 時止。

4.報到、開幕式及傳統樂舞表演:

上午 8 時至 12 時止。

7/11(六) 2009 Mgay Bari 全國太魯閣族歲時祭儀研討會 1.由文推會規劃設計,聘請太魯閣族耆老 及 學術專家專題發表及與談。

2.邀請全國太魯閣族人踴躍參加。

3.針對議題進行互動式討論。

萬榮鄉衛生所

7/18(六) 2009 Mgay Bari 全國太魯閣族傳統射箭錦標賽 1.參賽資格以太魯閣族人為限。

2.採獎金制。

萬榮鄉衛生所

7/25(六) 太魯族之夜~耀眼奇萊

1.創作舞蹈競賽初賽時間:7/11~7/12 二天。

2.決賽時間:7/25 晚上 7 時起至 11 時整止。

3.歌舞表演。

1.萬榮鄉萬榮村 多功能集會所 2.秀林鄉佳民村 多功能集會所場 3.富世村壘球場

7/26(日) 驍勇奇萊~山林競技

1.時間:上午 8 時起至 15 時止。

2.各項傳統競技。

3.頒獎。

富世村壘球場

(59)

4.閉幕式。

資料來源:秀林鄉公所網站

表 3-5-3 萬榮鄉 2009 年 Mgay Bari 太魯閣族民俗文化藝術活動內容

資料來源:萬榮鄉公所網站

本章小結

由上述各節對太魯閣族社會的闡述,我們可以發現太魯閣族是以勞動為主 的一個民族,而太魯閣族的生活環境為這些活動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因此該族 的人產生許多身體活動,這些身體活動便是傳統體育的起源,這些動作包含著純 粹的動作,及許多表徵性的動作,使得太魯閣族傳統體育活動包含許多有教育意 義的內涵,得以成為教學的活動。

上午活動 下午活動

1. 報信息展演 2.太魯閣族祖靈祭 3.開幕典禮

4.大會舞

5.傳統射箭競賽

6.原住民傳統編織競賽 7.原 屋 製 作 比 賽 8.摔角競賽

9.各村校民俗舞蹈展演

1. 社 會 組 搗 糯 米 競 賽 : 社 會 男 女 混 合 組 Tmikan hlama(太 魯 閣 族 語 )

Mabaduinalir(布農族語) 2.製 作 陷 阱 比 賽 : 國 小 組

3.負重競賽:社會組男女混合組.國小組 4.鋸木競賽:社會男女混合組

5. 三項全能競技﹝射箭、負重及鋸木) 6.抓雞競賽:社會女子組.國小組 7.抓豬競賽:社會男子組

8.閉 幕 典 禮

數據

圖 3-1-2  三棧部落一隅
圖 3-1-4  富世村一隅
圖 3-1-6  明利村一隅  第二節  傳統社會團體      傳統上,太魯閣族的部落規模小,人口數偏低,一般部落都只有十數人左右, 超過二百人的大部落,非常少見。此外,同一部落之各個家戶的住屋又常呈稀疏 散落的分佈,每個家戶與其鄰居間的距離最小都在二、三十公尺以上,甚至同一 部落,卻分佈在幾個相互分離的住區,彼此相距數公里或者數小時的路程(劉瑞 超,2004:8)。每一小村通常是由一個始祖傳下來的五代或六代的地方性世系 群所組。 一、家族組織及制度       太魯閣族不若他族有年齡階層或會所制度,其社
圖 3-3-1  翻土的工具  資料來源:翻拍自《太魯閣原鄉懷舊》  (二)狩獵       狩獵是僅次於農耕之重要生產方式,在男女分工觀念中,農耕是女性之責 任,狩獵與戰爭是男性之責任與本分。狩獵對象以所屬獵場內一切之野獸與野 禽,尤以鹿、羌、山羊、野豬為主。捕魚活動在山溪中進行,捕魚的方式為射漁 或以魚叉叉魚、網魚、偃魚、釣魚、毒魚(許木柱,1989:12)。          1.獵場          為開拓者所遺留的財產,每一獵團都有其固定的獵區,不能越界狩獵(廖守 臣,1998:56)。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第四十九屆全國分區技能競賽 第二部份 競賽場地規劃與設備材料準備.

(七)國中、國小凡參加班隊組比賽,如未依競賽規程,以班為單位組隊或有冒名頂

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的會員國數 目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成長,2007 年日本靜岡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中將有

於下一屆國際技能競賽或國際展能 節職業技能競賽舉辦日前,得檢具相

四、考量國際技能組織及 國際技能組織亞洲分 會於全體理事會議決 議技能競賽分青年組 及青少年組辦理,爰 一百零七年假阿布達

1.第52 屆造園景觀職類中區賽,經檢視技檢中心系統計有9組(18人),所需建置競賽場地為 9組,每組工作區為面寬300cm、縱深300cm、填土高度40公分,造園景觀競賽區內,土方

競賽中,依當場所宣佈之時間內繳交製作完成之 A石膏線板約10公分,兩端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