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2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1524-A 補續高僧傳序 No. 1524-B 續高僧傳序 No. 1524-C 補續高僧傳序 No. 1524-D 補續高僧傳序 補續高僧傳目次

譯經篇 宋

天息灾.法天.施護三師傳 法護.惟淨二師傳

蘇陀室利傳(附寶公慧洪) 吽哈囉悉利傳

帝師癹思八傳 金剛上師傳 佛智三藏傳 必蘭納識理傳 法禎傳

西天國師傳(附柔渴巴辣) 具生吉祥大師傳(附底哇答思) 義解篇

四明知禮法師傳(附尚賢) 慈雲懺主遵式傳

長水法師傳 從雅少康傳

本如.子琳二公傳 思悟.慧舟傳 仁岳傳

惟巳傳 元淨傳

繼忠.左伸傳 從諫.希最二師傳 靈炤傳

介然.能師二公傳 處咸.處謙二師傳 慧辯.思義傳 淨梵.齊玉二師傳 從義傳了(睿附) 圓明大師演公傳 令觀

(3)

成覺.慧悟傳

晉水法師傳(附誠法師.義天僧統) 有嚴傳

智圓 中立傳 有朋傳 宗坦傳 道琛傳

了然傳(智仙附) 如湛傳

法久.睎顏二師傳 思炤.覺先傳 宗利傳(若水附) 與咸.圓智二師傳 智連傳

道因傳(附小因) 慧詢傳

若訥傳

擇卿.可觀.有朋三師傳 慧定.子猷二法師傳 慧寔傳

淨悟.了宣二師傳 善月.淨惠二師傳 宗印傳

華嚴寂大士傳 墳雲傳

浦尚法師傳 善良傳 定演傳

栖巖益和尚傳 善入

秦州普覺法師傳 京都崇恩福元講主傳 妙文講主傳

慧印傳

晉安寺幼堂法主傳(附弟金) 五臺普寧弘教大師傳

弘濟法師傳(附示瞽菴) 大用才法師傳

善繼.我菴二師傳 季蘅若法師傳 善柔傳

慧進傳

一如傳(附能義) 大同師傳

(4)

華嚴菩薩.松堂老人傳 士璋法師傳

古庭學法師傳

東溟日法師傳(附智明) 能義傳

清天傳 洪蓮傳 鳳頭祖師傳 萬松千松百松傳 麓亭住法師傳

素庵法師傳(附兀齋.幻齋二比丘) 月川法師傳

徧融師傳 如幻傳 方念傳

雲棲蓮池宏師傳 習禪篇

龜洋.佛手岩二師傳 瑞龍璋.黃檗慧傳 雲居簡傳

蜆子和尚傳 惟勁大師傳

鼓山國師傳(從展附) 羅山閑傳

黃龍機.明招謙傳 太原上座傳

大靜.小靜傳 烏巨晏禪師傳 後梁

普靜覺傳 重雲暉禪師傳 後周

大章清豁沖煦傳 宋

風穴沼禪師傳 歸宗詮師傳 法燈欽公傳

奉先深.清凉明傳 洞山稟.薦福古傳 首山念禪師傳

汾陽昭.葉縣省.神鼎諲三禪師傳 谷隱聰.廣慧璉二師傳

大陽玄傳 慈明圓禪師傳

大愚芝.法華舉.瑯琊覺傳 政黃牛傳

懷賢禪師傳

(5)

法寶傳 浮山遠公傳 法華隆禪師傳 泉大道.宗道者傳 福昌善禪師傳 雪竇顯禪師傳 洞山聰.祥庵主傳 北禪賢禪師傳 開先暹禪師傳 南安嚴傳

洞山寶.泐潭澄傳 志逢禪師傳

棲賢湜禪師傳 宣州興教坦禪師 南安雲封寺圓禪師傳

黃檗勝.昭覺白.信相顯三師傳 報本元禪師傳

景福順禪師傳 昭慶禪師傳 隆慶閑禪師傳 子琦(道英附) 黃龍心禪師傳 天衣懷禪師傳 延恩安公傳

荊門軍玉泉皓禪師傳 福嚴感禪師傳

真點胸傳(善侍者) 江州歸宗宣禪師(海印) 月華山琳公傳(雲達附) 福昌信公傳

法秀(小秀附) 圓照本禪師傳 黃檗全禪師傳 石頭懷志上座傳 法雲杲師傳 大通本禪師傳 報恩傳

廣道者傳 佛果勤傳 丹霞淳傳

守遂傳(慶顯附) 自覺傳(禧誧附) 小南禪師傳(海評附) 利儼傳

法一傳(常首座) 普交.有需二師傳 五祖自老傳

元禮首座普融知藏傳

(6)

真歇了禪師傳 法恭傳(自得暉) 德朋禪師傳(附守璋) 瞎堂遠禪師傳

何山珣禪師傳(附智才) 元布衲傳

月堂昌禪傳 世奇首座傳 雪堂行傳

文殊導傳(附知昺) 虎丘隆禪師傳

育王裕禪師傳(附水庵) 祖珍傳

了璨傳 智鑒傳

佛慧泉禪師傳 法清.法因傳 道寧傳

守惠傳(布衲.効常) 別峰印禪師傳(附慧綽) 淨全傳

夾山本禪師傳 拙叟英傳 涂毒筞傳 佛照光禪師傳 薦福本禪師傳 簡堂機傳 或菴體傳 元枯木傳 妙峯善禪師傳 妙空智訥禪師傳 道謙傳

良書記.元菴禪師傳 了一傳

文爾傳

從廓傳(宜意)

退谷雲傳(附石橋宣公) 笑翁堪公傳

松源嶽傳 偃溪聞傳 藏叟珍公傳 如珏傳

無準範禪師傳 石田薰禪師傳 癡絕沖傳 景蒙傳

斷橋倫禪師傳 道升傳

(7)

智燈傳 慧圓上座傳 虗舟度傳 天奇禪師傳 虗堂愚傳 金

佛光道悟禪師傳 政言.了奇二師傳 清涼相公傳

圓性傳 相了傳 法贇傳

義廣傳(道海) 海雲大士傳 元

正因傳

元叟端禪師傳 晦機熈禪師傳 水盛禪師傳

一溪如公.本源達公傳 橫川珙禪師傳

竹泉林禪師傳 一關逵傳 妙源傳

鐵山瓊禪師傳 淨日傳

至美傳 祖銘傳

無見覩傳(光菩薩附) 天目斷崖禪師

中峰普應國師傳 石屋珙禪師傳 文述傳

日本夢窗國師傳 松隱茂師傳 竺遠源公傳 桐江大公傳 千巖長禪師傳 無用貴師傳 日本古先原公傳 福源傳

無極導師傳 同新傳 覺宗傳 明孜傳 坱圠傳 元湛傳 明

(8)

廣慧及禪師傳 玉泉璉禪師傳 月林鏡公傳 復原報公傳 楚石琦禪師傳 靈隱性原明禪師傳 天鏡瀞禪師傳 夢堂噩公傳 泐季泐傳 孤峰德禪師傳 介菴良大師傳 南石文琇禪師傳 白菴金禪師傳 覺原曇禪師傳 一源寧公傳 約之裕公傳 金碧峰傳

天界孚中信禪師傳 清遠渭公傳

大千照公傳 日本德始傳 非幻禪師傳 無旨授公傳 德隱仁公傳 白雲度公傳 傑峰愚公傳 萬峰蔚禪師傳 德馨傳

法秀禪師傳 西竺來禪師傳 如皎傳

香嚴澄禪師傳 無念傳(附一覺) 楚山琦傳

古庭傳(附淨倫)

翠峰山公傳(附圓月.明律) 毒峰善傳(天淵湛附)

法舟濟傳 月心寶公傳

常潤.善真二師傳 孤月禪師傳

石頭回禪師傳 無盡燈禪師傳 會堂緣師傳 雪庭傳

天界成禪師傳 古淵清公傳 真空傳

(9)

繼萬闍黎傳 滿賢傳 無明禪師傳 雲谷會師傳 明律篇

柳律師.圓覺律師傳 了興傳

法均(附裕窺) 金

悟敏.悟銖二傳戒大師傳 賈菩薩傳

光教律師法聞傳 清涼信明傳(印寶附) 惠汶律師傳

護法篇 宋

維琳傳(天石附) 杭州報恩院慧明傳 長蘆賾禪師傳

宗致傳(附居竭.子照) 寶覺道法師傳

法燈禪師傳

萬松老人傳(附從倫) 元

雲峰高禪師傳 至溫傳

念常傳(附覺岸) 明

呆菴莊公傳(敬菴) 天泉淵公傳

真澧傳 莽會首傳 寬念小師傳 感通篇

五代

二蕭師傳 南唐

木平傳 言法華傳

清聳.全了二師傳 鰕子和尚傳(附道嵩) 無門開傳

肇公奘公傳

二顛師傳(附瑪瑙顛) 通慧傳

德聰.法寧二師傳

(10)

僧伽傳 東松僧傳 照伯傳

黑漆光菩薩傳 印肅傳

從登傳 賴僧傳 金

法冲傳 元

無住傳 志誠傳 明

烏斯法王傳(附何清) 鏡中.廣能二師傳 馬跡和尚.裘和尚傳 不二傳

別傳老人傳

安岳了悟傳(附露源) 月天傳

遺身篇 宋

喻彌陀傳(附淨真) 化僧傳(附吉祥.慈濟) 咸平府大覺寺法慶禪師傳 元

覺慶.德林二師傳 明

落魄僧(附雪梅) 祖遇傳

善信.大雲傳 廣玉.寧義傳 夜臺.秋月傳 讀誦篇

洪準.遇安二師傳 道光傳

如一菴傳 性然傳 普明傳 興福篇

永公傳

昭覺延美.永安德元二師傳 體謙傳

空印軾公傳 嶽麓海禪師傳

(11)

明大禪傳 元

雪庭裕和尚傳 明

正映傳 徐和尚傳 大智禪師傳 真來佛子傳 無邊傳 雜科篇

後周 慧瑱傳 宋

善慧傳 麻衣和尚傳 惠泉傳

杭州興教小壽禪師傳 惟中.文英傳

二寶月大師傳 崇壽傳

可久傳(附清順) 惟迪禪師傳 智林傳 石塔長老傳 志添.元普傳 白雲孔清覺傳 銓公傳

潛㵎闍黎傳

參寥子傳(附定諸) 惠淵首座傳

覺心傳(智永祖紹附) 潛菴源師傳

空禪師傳 圓覺演公傳 真寶.慶預傳 老牛智融傳 淳藏主傳 北磵簡禪師傳 鼓山堅.凝二師傳 斯受傳

太癅傳 有南傳 自永傳 法慈 清音子傳 金

大漢僧錄 洪炤傳

(12)

筠高安圓至傳

得喜.無照.無碍傳

妙恩傳(附大圭.契祖.杰道者) 若芬傳

月江淨公傳 慧明傳 祖英 如玉 抝撓傳 明

玄中猷法師傳 南洲溥洽法師傳 木嚴植公傳 曉山亮傳 德昂傳

天淵濬.季芳聯二公傳 示應傳

守仁.德祥二公傳 雪菴和尚傳

大善國師傳 德琮傳 息菴觀公傳 德然傳(附道安) 妙智.明瑄二師傳 啟東白傳

啟原傳

復見心傳(如筏) 如[氶/巴]傳 天印持公傳

了用.德潮.無礙三師傳 宗林傳(附智淳)

德山傳 大安傳 大闡禪師傳 宗道者傳 了然關主傳

逆川禪師傳(附慧心) 吉祥師傳

滿起.真參傳 忠敬堂傳 明龍傳

南嶽豆兒佛傳 三藏師傳 青牛傳 孤月傳 寶藏禪師傳

天長僧武林比丘傳

(13)

月潭和尚傳

五日頭陀傳(附定林) 玉芝聚公傳

圓魁傳 圓果傳

No. 1524-E 補續高僧傳䟦 No. 1524-F

No. 1524-G 補續高僧傳䟦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贊助資訊

(14)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15)

No. 1524-A 補續高僧傳序

往時。雪浪大師。掀飜義學窠臼。位下龍象。未易指屈。一雨潤師。其白眉也。汰如 河公。乃潤師高弟。倡明教乘。為時所宗。昨歲飛錫白門。講經報恩禪院。聽法者萬 眾。余時野服籃輿造山舍麈談。恨把臂晚。未幾歸吳門。余贈以詩。有弟子教成花作 雨。維摩歸去舌無鋒之句。不意遂成詩讖。僅數日。遽示疾辭世。聞者。莫不泣洟思 慕。今年秋。其徒道開。持師所著高僧傳。屬余為序。且述河公之言曰。此老僧三十 年來。苦心編纂。為傳衣正法眼藏。須付剞劂。必求吳橋司馬。弁其簡端。余惟。燈 錄自大慧而後。寥寥散見。莫可稽考。豈非禪乘一大闕陷事。河公枯笻所指遊。遍名 山古剎。搜剔碑版。攀藤蘿摹剝蝕。次第彚集。曹學憲能始。復出鄴架所藏。傾篋佐 之。閱三十春秋。成此一書。自趙宋至昭代四百餘載。不分宗派。凡真正佛子。略已 該括。取例寂音之傳僧寶。系以論贊。洵法苑之勝事。亦龍宮之秘錄也。余於禪觀之 暇。時涉教乘。每歎逐塊者。爭趨一千七百熱閙處。輙姍教家饒舌。為不及竹篦子一 句。嗟乎。外一大事因緣。豈復有玄要。河公炳此慧燈。纘修果位。從前舌飜雨露。

手捫日星。一片熱腸。三生了悟。總此一編嗣續。已盡禪教大旨。毫端放光。令人展 卷如親見龍象踏蹴。一切俗漢鈍器。又何能贊一詞耶。道開扃公。親受記莂。箕裘勿 墜。編輯是書。不啻三轉語之報師恩。而余以蓮社氣誼。匪一朝夕。爰告同人。因為 梓而行之。

時崇禎辛巳秋杪。思仁居士范景文。書於白門之餐氷齋。

No. 1524-B 續高僧傳序

如來正法眼藏。囑付羅漢僧。或從心地發明。或向耳根叅會。妙觀察智。處處靈通。

雖來路稍殊。然入門元一也。余甞讀高僧傳。慨想久之。既面目之儼存。又神明之玄 契。心之所會。手若傳之。眼之所照。足若赴之。明鏡在前。法見全露。先賢之啟我 深乎。河公問道四方。研精三學。於是聚高僧於灋窟。而為之論。以其生平聲教所 流。徧周沙界。自非身心竝徹。手眼兼行者。惡能精博如是哉。扃公持全編來訪余。

白下纔開寶藏。徧界光明。然後服河公之神鑑也。大圓鏡智。鑒破古今。其斯文之謂 與。

西江黃端伯題

No. 1524-C 補續高僧傳序

吾氏高僧之列十科。猶孔門弟子之推四哲。四哲載記後。既更有弟子。十科立傳後。

豈竟無高僧。非無高僧。是無傳高僧之人也。亦弟子中。非得馬遷之筆。而不能傳。

曰傳者傳也。貴傳其神如見故人。一披圖不待問。即知為某某。此無他。葢以神遇。

(16)

不以言得也。噫。一大部僧史。非一大部高僧之面目也哉。古秀高寒之色。凜凜逼 人。皆在阿堵中。非具僧繇畵龍點睛之手。虎穴鷹巢叅討之徧。司馬董狐良史之才。

無乃捃拾人唾。入籃是艸。或以乙代甲。或遺大取小。使古人門庭施設。垂手殺活之 機。皆莫能辯。宋寧贊傳成後。張無盡呂夏卿君子輩。與寂音尊者。從而議之。固不 無遺憾焉。吾友高松河公。慨甞向予昭代僧史之缺典。今捨吾黨其誰。於是。鍵關東 海上三年。以利其器。顧不惜踏破鐵鞋。走齊魯燕趙間。始斷烟殘碣。搜括迨徧。東 南名山。所未果緣。約與吾分任之。憶甲寅春。於湖上送公。為八閩遊。吾亦將振䇿 兩粵。取道臧[(卬-ㄗ)*〡*可]。以還故山。雞足熊耳間。常見有肉身大士。如盤龍古 亭勝國。至今猶自定中。爪生髮長。他則如念庵再光定堂。譬彼幽蘭多生空谷。雖芳 香絕倫。賞識無人。未能悉舉。誓與畢命蒐羅。了此公案。於時也。殘雪載塗。饑烏 無色。引領征人。孤思悵結。公其行矣。無何歸來。相見鐵山先楞。師喜有屐齒嚙殘 閩地雪。衲頭觸盡浙江雲之句。已不知多少祖師。盡被一囊收拾。天下多少老和尚。

盡被掂觔簸兩。一一秤過來。惜乎。此後兩人。皆墮講肆窠臼。無暇及此。若夫人之 今古。采之得失。列之詮次。尚俟商確。可稱未全之書。嗚呼。公今死矣。其如人亡 則難何。吾亦老之將至。裹糧抱杖。能無望路之歎。此書儗庋之高閣。公一生苦心。

竟成烏有。將質之海內。則又多所未逮。三復不已。與其無也寧存。遂與毛居士子 晉。相商而付諸梓。倘見罪於諸方。則吾實亦不得辭其責也矣。幽冥之下。負我良友 不少。更復何言。所幸易簀之際。囑累道開。曲盡艱苦。今竟成書。將致告公於常寂 光中。能讀父書。能成父志者。諸弟子中。又其唯道開乎。

後住中峰 讀徹 拜撰 No. 1524-D 補續高僧傳序

補續高僧傳者。吾友汰如法師河公所撰述也。傳列宋元。以逮明世諸高禪。西乃冠以 大明。若止為一朝僧史。則不從所紀載之人立號。而從編纂之家受名。亦循贊寧師之 義例。不稱續而稱宋之意也。昔吾師紫柏老人。甞以傳燈未續。為慧命一大負。此乃 專為習禪一門言也。若不惟遞衍五燈。而又具載十科。則其網羅銓次。更倍費辛勤 矣。故吾甞謂。錄傳燈之難。難在具眼而印心。傳高僧之難。難在多聞而精擇。且又 須濟之以手筆也。河公以半世勞勩。廣肆蒐獵。細加紬繹。人貌鬚眉。家傳譜系。觀 其草本。無不親自繕錄。幾經勘定。殊非尋常楮墨之役。所能髣髴其苦心矣。公既與 吾為支許遊。其高足弟子無門扃公。又與吾有皎然左司之契。因出傳藁俾相參討。且 使題厥首簡。吾觀古之作史者。自崔彥鸞氏始。取佛圖澄鳩摩羅什諸公。各為立傳。

於是志錄中。有可分出。為僧家董狐。然自梁皎唐宣宋寧三師撰述外。即甘露滅之僧 寶傳。亦特止為禪宗作。而於譯經以及唱導雜科等。槩未甞一置喙也。故自宋以還。

萬不可闕斯宏製。況明興高皇帝。乘金輪以御土宇。聖製集中。凡為釋氏宣言者。業 與日星俱耀。而年垂三百。獨可無一成書以昭法乘乎。宜河公之奮然。勒成是傳也。

(17)

甞憶。禪師有問坡公何姓者。公曰姓秤。稱天下長老輕重。請以是為作傳者置一史 職。又甞憶。裴相國。見大安寺壁間畵高僧儀。因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請以是 為讀傳者開一觀門。不識扃公肯以吾言。舉似其師常寂光中否。

崇禎甲申仲春上澣。洗松道者周永年。稽首和南纂。

補續高僧傳目次 卷第一

 序

  譯經篇第一

宋。天息灾法天施護三師 法護惟淨二師 金。蘇陀室利(附寶公慧洪) 元。帝師癹思八  金剛上師 佛智三藏

 必蘭納識理 雪磵法禎

明。西天國師(附桑渴巴辣) 具生吉祥大師(附底哇答思)

卷第二

  義解篇第二

宋。四明知禮法師(附尚賢) 慈雲懺主遵式  長水子璿法師 從雅少康二師

 本如子琳二公 思悟慧舟二公  霅川仁岳 亞休惟巳

 無象元淨 繼忠左伸二師  從諫希最二師 超果靈炤  介然能師二公 處咸處謙二師  慧辯思義二師 淨梵齊玉二師  壽聖從義(附了睿) 圓明大師演公  安養令觀 成覺慧悟二師

 晉水淨源(附誠法師義天僧統) 樝菴有嚴  孤山智圓

卷第三

 寶雲中立 寶林有朋  青臺宗坦 圓辯道琛

 智湧了然(附智仙) 車溪如湛  法久睎顏二師 思炤覺先二師  一相宗利(附若水) 與咸圓智二師  文秀智連 草菴道因(附小因)

(18)

 月堂慧詢 普炤若訥

 擇卿可觀有朋三師 慧定子猷二法師  廣炤慧寔 淨悟了宣二師

 善月淨慧二師 元實宗印 金。華嚴寂大士 靈山墳雲 卷第四

元。浦尚法師 子直善良  崇教定演 栖巖益和尚  秋虗善入 普覺英辯法師  崇恩福元講主德謙 妙文講主  太行慧印 幼堂法主寶嚴(附弟金)

 普寧弘教大師了性 同舟法師弘濟(附示瞽菴)

 大用法師必才 善繼本無二師  季蘅法師允若 法雲善柔 明。止翁慧進 一菴一如(附能義)

 一雲大同 正順文才二公  原璞法師士璋

卷第五

 古庭法師善學 東溟法師慧日(附智明)

 無言能義 潔祖清天  獨芳洪蓮 鳳頭祖師道孚

 萬松林千松得百松覺 麓亭法師祖住  素菴法師(附兀齋幻齋二比丘) 月川法師鎮澄  徧融真圓 九峯如幻

 清凉方金 雲棲蓮池袾宏 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

唐。龜洋忠佛手岩二禪師 瑞能璋黃檗慧二禪師  雲居道簡禪師 蜆子和尚

 寶聞大師惟勁禪師 鼓山國師神晏(附從展)

 羅山道閑禪師 黃龍機明招謙二禪師  太原孚上座 大靜小靜二禪師

 烏巨儀晏禪師 梁。普靜常覺禪師

 重雲智暉禪師 周。大章清豁冲煦二禪師 宋。風穴延沼禪師 歸宗道詮禪師

 法燈泰欽禪師 奉先深清凉明二禪師

(19)

 洞山稟薦福古二禪師 首山省念禪師  汾陽昭葉縣省神鼎諲三禪師

 谷隱聰廣慧璉二禪師 卷第七

 大陽警玄禪師 慈明楚圓禪師  大愚芝法華舉瑯琊覺三禪師  黃牛惟政禪師 圓通懷賢禪師  善覺法寶禪師 浮山法遠禪師  法華道隆禪師 泉大道宗道者二公  福昌惟善禪師 雪竇重顯禪師  洞山聰祥庵主二公 北禪智賢禪師  開先善暹禪師 南安巖自巖尊者  洞山寶泐潭澄二禪師 常照志逢禪師  棲賢澄湜禪師

卷第八

 宣州興教坦禪師 雲封道圓禪師  黃檗勝昭覺白信相顯三禪師  報本慧元禪師 景禪順禪師  惠濟昭慶禪師 隆慶慶閑禪師

 覺照子琦禪師(附道英) 黃龍祖心禪師  天衣義懷禪師 延恩法安禪師

 玉泉承皓禪師 福嚴慈感禪師

 點胸可真禪師(附善侍者) 皈宗可宣禪師(附超信)

 月華山琳公(附雲達) 福州知信禪師  法雲法秀禪師(附小秀) 圓照宗本禪師 卷第九

 黃檗道全禪師 石頭懷志上座  法雲杲禪師 大通善本禪師  大洪報恩禪師 希廣道者  佛果克勤禪師 丹霞子淳禪師

 淨慈守遂禪師(附慶顯) 淨因自覺禪師(附禧誧)

 小南禪師(附海評) 隆慶利儼禪師

 萬年法一禪師(附常首座) 普交有需二禪師  五祖表自 元禮首座普融知藏

 真歇清了禪師 石牕法恭禪師(附自得暉)

(20)

 竹筒德明禪師(附守璋)

卷第十

 瞎堂慧遠禪師 何山守珣禪師(附慧才)

 景元布衲 月堂道昌禪師  世奇首座 雪堂道行禪師

 文殊正導禪師(附知昺) 虎丘紹隆禪師  育王端裕禪師(附水菴) 法石祖珍禪師  興國了璨禪師 足菴智鑒禪師

 佛慧法泉禪師 法清法因二禪師  開福道寧禪師 守慧禪師(附布衲効常)

 別峯寶印禪師(附慧綽) 無用淨全禪師  石霜智本禪師 拙叟進英禪師

 塗毒智筞禪師 佛照德光禪師 卷第十一

 薦福悟本禪師 簡堂行機禪師  或菴師體禪師 枯木祖元禪師  妙峯善禪師 妙空智訥禪師

 開善道謙禪師(附宗元) 良書記。元菴禪師  炤堂了一禪師 報恩文爾禪師

 妙智從廓禪師(附宜意) 退谷義雲禪師(附石橋宣公)

 笑翁妙堪禪師 松源崇嶽禪師  偃溪廣聞禪師 藏叟善珍禪師  荊叟如珏禪師 無準師範禪師  石田法薰禪師 痴絕道沖禪師  瑞巖景蒙禪師 斷橋妙倫禪師  鼓山道升禪師 等覺智燈禪師  慧圓上座 虗舟普度禪師  天奇瑞禪師 虗堂智愚禪師 卷第十二

金。佛光道悟禪師 政言了奇二禪師  清凉弘相禪師 潭柘圓性禪師  竹林相了禪師 普照法贇禪師

 古佛義廣禪師(附道海) 海雲印簡禪師 元。霹靂正因禪師 元叟行端禪師  晦機元熈禪師 竺源水盛禪師

(21)

 一溪如公。本源達公 橫川如珙禪師  竹泉法林禪師 一關正逵禪師

 定水妙源禪師 銕山瓊禪師  東巖淨日禪師

卷第十三

元。石湖至美禪師

 無見先覩禪師(附光菩薩) 天目了義禪師  中峰明本禪師 石屋清珙禪師

 無作文述禪師 日本夢窓疎石國師  松隱茂禪師 竺遠正源禪師

 桐江紹大禪師 千巖元長禪師  無用守貴禪師 日本古先印原禪師  古淵福源禪師 無極導禪師

 月泉同新禪師 松溪覺宗禪師  舜田明孜禪師 清谷坱圠禪師  秋江元湛禪師

卷第十四

明。廣慧智及禪師 玉泉宗璉禪師  月林鏡禪師 復原福報禪師  楚石梵琦禪師 性原慧明禪師  天鏡元瀞禪師 夢執曇噩禪師  季潭宗泐禪師 孤峰明德禪師  介菴輔良禪師 南石文秀禪師  白菴力金禪師 覺原慧曇禪師  一源永寧禪師 約之崇裕禪師  碧峰寶金禪師 孚中懷信禪師 卷第十五

 清遠懷渭禪師 大千慧照禪師  日本無初德初禪師 非幻道永禪師  無旨可授禪師 德隱普仁禪師  白雲智度禪師 傑峯世愚禪師  萬峰時蔚禪師 清隱德馨禪師  般若法秀禪師 西竺本來禪師  性天如皎禪師 香嚴覺澄禪師  無念學禪師(附一覺) 楚山紹琦禪師  古庭善堅禪師(附淨倫)

(22)

卷第十六

 翠峰德山禪師(附圓月明律) 毒峰季善禪師(附天淵湛)

 法舟道濟禪師 月心德寶禪師  常潤善真二禪師 孤月淨澄禪師  石頭自回禪師 無盡祖燈禪師  會堂自緣禪師 梅雪雪庭禪師  天界道成禪師 古淵清禪師  觀音真空禪師 古峰繼萬闍梨  張家橋滿賢禪師 無明慧經禪師  雲谷法會禪師

卷第十七

  明律篇第四

宋。柳律師。圓覺律師 了興禪師

遼。法均傳戒大師(附裕窺) 金。悟敏悟銖二傳戒大師  賈菩薩廣恩和尚 光教律師法聞

 清凉信明大師(附印寶) 慧汶律師 卷第十八

  護法篇第五

宋。無畏大士維琳(附天石) 報恩慧明  長蘆宗賾 慈覺宗致(附居竭子照)

 寶覺永道 傳炤法燈禪師

 萬松老人行秀(附從倫) 元。雲峰妙高禪師  其玉至溫 梅屋念常(附覺岸)

明。呆菴莊禪師(附敬菴) 天泉祖淵  亨渠真澧 南泉慧定(附宗主某)

 寬念小師 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

五代。二蕭 南唐。木平  言法華 清聳全了二師  鰕子和尚(附道嵩) 無門慧開  原肇元奘 濟顛明顛(附瑪瑙顛)

 通慧 德聰法寧二師  僧伽 東松僧

 照伯 黑漆光菩薩法明

(23)

 普菴印肅 石門從登  賴僧僧慧 金。法冲大師 元。無住 志誠

明。烏斯法王(附何清) 鏡中廣能二師  馬跡和尚。裘和尚 不二圓信  別傳老人慧宗 安岳了悟(附靈源)

 月天 卷第二十

  遺身篇第七

宋。喻彌陀思淨(附淨真) 化僧(附吉祥慈濟)

 大覺法慶禪師 元。覺慶德林二師 明。落魄永隆(附雪梅) 法琳洞祖遇  善信大雲二公 廣玉寧義二公  夜臺秋月二公

卷第二十一   讚誦篇第八

宋。洪準遇安二師 道光 元。一菴如公 寶燈性然  寂照普明

卷第二十二   興福篇第九

宋。寶塔永公 昭覺延美。永安德元  永嘉體謙 空印軾公

 嶽麓智海 明大禪了明 元。雪庭裕公 明。潔菴正映  徐和尚愷乘 大智真融  真來佛子福登 大博無邊 卷第二十三

  雜科篇第十

後周。開元慧瑱大德 宣秘大師善慧  麻衣和尚 閣子慧泉

 興教小壽禪師 惟中文英二公(附楞嚴道人)

 惟簡修廣二大師 崇壽禪師  逸老可久(附清順) 惟迪禪師  寶生院智林 石塔戒長老  志添元普二公 白雲孔清覺

(24)

 文炤大師銓公 潛㵎闍梨處嚴  參寥子道潛(附定諸) 慧淵首座  虗靜覺心(附智永祖紹) 潛菴清源  崇覺空禪師

卷第二十四

宋。圓覺宗演 真寶慶預二公  老牛智融 景淳藏主

 北磵居簡 鼓山彌堅正凝二師  用堂斯受 太瘤太因

 閩僧有南 閩僧自永  長慶法慈大德 清音子 金。大漢僧錄 玄明洪照

元。筠高安圓至 得喜無照無碍三公  妙恩(附大圭契祖杰道者) 仲石若芬  月江宗淨 華嚴慧明

 石室祖英 雙溪布衲如玉  越王臺抝撓

卷第二十五

明。玄中猷法師 南洲溥洽法師  木巖植禪師 曉山元亮

 伏菴德昂 天淵濬季芳聯二公  寶曇示應 守仁德祥二公  雪菴暨和尚 大善國師  左善世德琮 息菴慧觀

 唯菴德然(附道安) 妙智明瑄二師  東白善啟 日本太初啟原

 見心來復(附如筏) 蔤菴如[氶/巴]

 天印持公 了用德潮無碍三師  大章宗林(附智淳)

卷第二十六

 喇麻僧德山 盧岳大安  大闡禪師 宗道者

 了然關主 逆川智順禪師(附慧心)

 在善世吉祥 滿起真參二公  敬堂法忠 羊山明龍

(25)

 南嶽豆兒佛 三藏師本融  青融青牛 北人孤月

 寶藏能蠲禪師 天長僧武林比丘  月潭和尚 五日頭陀(附定林)

 玉芝法聚 應天圓魁  香林圓果上人

 跋

補續高僧傳目次(終)

No. 1524

補續高僧傳卷第一

明吳郡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譯經篇

宋 天息灾.法天.施護三師傳

天息灾。北天竺迦濕彌羅國人也。太平興國中。與烏填曩國三藏施護。至京師。時梵 德前後疊來。各獻梵筴。集置甚富。上。方銳意翻傳。思欲得西來華梵淹貫器業隆善 者。為譯主。詔於太平興國寺西。建譯經傳法院。以須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 天竺國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與通梵學沙門法進。譯無量經七佛讚。

守臣表上之。上覽之大悅曰。勝事成矣。與天息灾施護同召見。問佛法大意。對揚稱 旨。賜紫方袍。並居傳法院。賜師號天息灾明教大師。法天傳教大師。施護顯教大 師。令先以所將梵本。各譯一經。詔梵學僧法進常謹清沼。筆受綴文。光祿卿楊說。

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直劉素監護。所須受用。悉從官給。三師述譯經儀式上之。

且請。譯文有與御名廟諱同者。前代不避。若變文回護。恐妨經旨。詔答。佛經用 字。宜從正文。廟諱御名。不須迴避。未一月新譯經成。天息灾上聖佛母經。法天上 吉祥持世經。施護上如來莊嚴經各一卷。詔兩街。選義學沙門百人。詳定經義。時左 街僧錄神曜等言。譯場久廢。傳譯至艱。三師。即持梵文先翻梵義。以華文證之。曜 眾乃服。上覧新經。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羣生。達者自悟淵源。愚 者妄生誣謗。朕於此道。微識其宗。凡為君正心無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如梁武捨身為奴。此小乘偏見。非後代所宜法也。車駕幸譯經院。賜坐慰 勞。增什物給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譯。復選梵學沙門。為筆受。義學沙 門十人。為證義。自是每歲誕節。必獻新經。皆召坐賜齋。以經付藏頒行。適西國有 進大乘祝藏經。詔法天詳定。天奏。此經是于闐書體。非是梵文。況其中無請問人。

及聽法眾。前後六十五處。文義不正。帝召天諭曰。使邪偽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

(26)

宜焚棄此本。以絕後惑。下詔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內外諸郡童行竝與剃 度。時新經陸續以進上如次披覽。謂宰臣曰。天息灾等。玅得翻譯之體。詔除天息灾 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法天施護朝奉大夫試鴻臚卿。法天改名法賢。並月給酥酪錢有 差。上親製三藏聖教序以賜之。用冠新譯之首。中云。法師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 悟三空。翻貝葉之真詮。續人天之聖教。芳猷重啟。偶運當時。潤五聲於文章。暢四 始于風律。堂堂容止。穆穆輝華。曠刼而昏蟄重明。玄門昭顯。軌範而宏光玅法。淨 界騰音。及真宗即位。禮部侍郎陳恕。以譯院久費供億為言。上不聽。且製序文。命 置先帝序後。從法賢請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灾示寂。諡慧辯。勅有司具禮祭葬。

次年法賢亡。諡玄覺。禮視慧辯。施護先逝。三師遭逢聖世。首隆譯場。續獅絃之 響。發空谷之音。闡宣之功。無忝前哲矣。

法護.惟淨二師傳

法護。中天竺國人。景德改元。賷梵筴入京。賜紫衣束帛。館於傳法院。時天息灾法 賢。相繼遷逝。雖譯事不寢。而司南乏人。僉議非法護不可。遂被詔補其處。仍勅光 梵大師惟淨試光祿卿。同預譯經。參政趙安仁等潤文。禮數有加。譯佛吉祥等經二百 餘卷。併自太平興國以來所翻。合經律論。共成四百十三卷。淨與秘書監揚億編次。

又與安仁等。編修大藏經錄。凡二十一卷。賜名大中祥符法寶錄。宸裁序文。置于錄 首。仁宗即位。淨與翰林學士夏竦。進新譯經音義七十卷。淨又進大藏經目錄二袠。

賜名天聖釋教錄。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南海駐輦國遣使。進金葉梵經。詔法護譯 之。御製譯經頌為賜。至和元年。勅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三藏法護。戒德高勝。可 特賜六字師號。曰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是時。譯場久開。潤文官。非位德並隆者。不 得參預。如呂夷簡宋綬。如富弼文彥博韓琦。皆以宰臣入選。弘闡之盛。古所未有。

況梵本甚富。不容盡翻。夷簡綬奉詔。續修法寶錄。自祥符至景祐。已編成一百六十 卷矣。至是。淨上言。西土進經。新舊萬軸。鴻臚之設。有費廩祿。欲乞停罷。中丞 孔輔道。亦以為言。上出淨疏示之。諭以先朝盛典。不可輙廢。譯雖不停。自是勢亦 少緩。不似如前之銳也。至徽宗大觀中。猶有譯經三藏金總持。即擊磬以覺嘉州定僧 者。與譯語。仁義筆受。宗正南游江浙。則其譯場冷淡可知矣。護終于嘉祐三年。淨 未詳所終。

金 蘇陀室利傳(附寶公慧洪)

蘇陀室利者。西域中印土那爛陀寺僧也。內閑三藏。外徹五明。能誦雜華經。久慕此 土清凉山萬菩薩住處。年八十五。與弟子七人。航海而來。七人三還三殞。唯佛陀室 利一人隨之。凡六年。方達清凉。每至一臺頂。誦華嚴經十部。禪寂七日。不息不 食。每入定。則見紫磨金城。玻璃紺殿。寶蓮香水。珠網交輝。無盡莊嚴。諸天童 子。遊戲其中。後於靈鷲寺化去。佛陀收舍利八合。熣爛如珠。持還西土。唐括讚其

(27)

真曰。似似是是。蘇陀室利。西竺來遊。一百八歲。雪色連腮。碧光溢臂。內蘊真 慈。外現可畏。在閔宗朝。連陰不霽。特詔登壇。呪龍落地。赭色伽棃。后妃親製。

施內藏財。度僧起寺。人半疑信。佛陀波利。借路重來。五峯遊禮。峩五佛冠。曼殊 何異。圓滿月面。色非紅粹。真人蕭生。遙瞻拜跪(羽士蕭真人。技術難問。皆為師伏。稽首為 謝。故云云)

寶公慧洪者。皆慧性超絕。寶公。出磁州武氏。大定初。於滏陽造仰山寺。殿宇宏 壯。兩柱鏤金龍蟠之。觀者瞠駭。忽有題詩柱上者。曰。人道班鳩拙。我道班鳩巧。

一根兩根柴。便是家緣了。寶公見之大悟。即入西山。結茆以居。終身不出。慧洪。

字子範。因閱楞嚴。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虗空。悉皆銷殞。忽悟曰。諸佛心印。本無 玄玅。今日始為無事人矣。遂造河朔汶禪師所。陳所見。汶可之。臨終有偈云。六十 春光有八年。浮雲收盡露青天。臨行踢倒須彌去。後夜山頭月更圓。

吽哈囉悉利傳

吽哈囉悉利。本北印度末光闥國人。住鷄足山。誦諸佛密語。有大神力。能袪疾病。

伏猛虎。呼召風雨輙應。皇統。與其從父弟三磨耶悉利等七人。來至境上。請游清凉 山禮文殊。朝命納之。既游清凉。又游靈巖。禮觀音像。旋繞必千匝而後已。匝必作 禮。禮必盡敬無間。日日受稻飯一杯。座有賓客。分與必徧。自食其餘。數粒必結 齋。始至濟南。建文殊真容寺。留三磨耶主之。至棣又建三學寺。大定五年四月。示 寂於三學。年六十三。

元 帝師癹思八傳

癹思八。元世祖尊以為帝師者也。土波國人。族欵氏。生時多瑞應。初土波有國師禪 達囉乞答。具大威神。累葉相傳。其國王。世師尊之。凡十七代。而至薩師迦哇。即 師之伯父也。師。從之受業。甫七歲誦數十萬言。通貫大義。少長。學富五明。研幾 三藏。年十五。謁世祖於潛邸。與語大悅。躬率太子以下。從受戒法。尊禮殊異。戊 午。師年二十。時道士倡言。化胡憲宗。詔師詰之。不能對。邪說遂熄。世祖登極。

尊為國師。授玉印。任中原法主。統天下教門。既而西歸。未期月復迎還。庚午。師 年三十一。命製蒙古新字。其字僅千餘。其母凡四十有二。共相關紐而成字者。則有 韻關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則有語韻之法。而大要。則以諧聲為宗也。

皆師獨運摹畫而成。上覽悟大悅。即頒行天下遵用。迄為一代典章。升號。曰皇天之 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更 賜玉印。統領諸國釋教。旋又西歸。至元十一年。復專使迎還。歲杪抵京。王公以 下。皆離城一舍。結香壇淨供。羅拜迎之。所經衢陌。皆結五綵翼其兩傍。萬眾瞻 禮。若一佛出世矣。復為真金皇太子。說器世界等。彰所知論。詞嚴義偉。三藏沙羅 巴。譯而行之。未幾又力辭西歸。上堅留之。不可。庚辰。師年四十二。以至元十七

(28)

年十一月某日示寂。上聞震悼。懷德無已。乃建大窣堵波于京師。奉藏真身舍利。莊 飾無儔。至英宗。詔各路建帝師殿。立碑頌德。其文曰。夫敏者怠於博學。貴者耻于 下問。才高而位重。則矜己而驕物。此人之恒也。師以生知之明。為天子師。可謂敏 且貴矣。而乃博學。無厭下詢。遺老人有一法。不遠千里而求之。雖硜硜之諒。佼佼 之庸。苟有可取無遺焉。負絕世之材。材莫大焉。處帝師之位。位莫重焉。而乃攷攷 于道。循循誘物。惟恐德之不修。道之不弘。未甞以多能自聖。而有滿盈之色。曠若 空谷。靜若深淵。遠若雲霞。重若丘山。豈非至德其孰能與於此哉。其道之所被。德 之所及。猶杲日麗乎天。明無不炤。陽和煦於物。氣無不浹。其高如天。不可階而升 也。其大如海。不可航而涉也。以不言而民信。不勸而物從。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匪天縱之將聖。孰能與于此哉。

師侍者曰達益巴。執事師十有三年。出而從。入而侍。聽言論於左右。觀道德於前 後。陶熏滋久。鬱成美器。凡大小乘律論。及秘密經籍。皆耳於口授。目於手示。得 乎理之所歸。行之所趣。師西還。巴。以久勞弗克侍。留於洮。洮人化之。武宗踐 祚。巴道大弘。初師在洮。曾居古佛寺。至是。出所賜大厥宇。將謀老於汶上。而上 命屢下。錫金印駝紐。封號弘法普濟三藏大師。以延祐五年。化於京師。賜祭葬。諡 祐聖國師。

金剛上師傳

膽巴。此云微玅。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孤。依季父。聞經聲止啼。年十五六。精通 顯密諸部。世祖居潛邸。聞西國有綽理哲瓦道德。遣使迎之。時綽瓦已歿。廓丹大 王。以師應命。既至。上問曰。師之佛法。比叔何如。對曰。吾叔佛法如大海水。吾 所得舌點而已。上笑顧左右曰。種性不凡。遂禮以為師。王公以下。皆秉戒師。宿具 靈心。呪語精密。凡有禱祈。感應之疾。如風馳電卷。不可思議。時懷孟大旱。呪之 立雨。甞呪食投龍湫。頃之。奇華異果。湧出波面。取以上進。樞密副使月的迷失鎮 潮。其妻得奇疾。百方無効。師但呪數珠以加其身。不知病之去也。元貞間。海都犯 西番界。成宗謀於師。呪之而捷。又以呪水。起上於垂死。上北狩。師象輿在前。過 雲州。語弟子曰。此地有靈怪。上至必有薄警。當以呪勝之。後果風雨暴至。眾咸震 懼伏草中。獨行幄無少挫撓。初相哥。受師戒。繼為帝師門人。為人豪橫自肆。師責 而不悛。繇是衘之。逮登相位。懼師讜直。因譖之于上。師遂有潮陽之行。相哥既以 罪誅。上患股。召師還京。建師子吼道場。七日於內殿。而上愈。言及相哥。師以宿 業為對。上以國用不足。欲徵稅于僧。師奏曰。昔成吉思皇帝。有國之日。疆土未 廣。尚免僧徵。今四海混同。萬邦入貢。豈因微利而棄成規。倘蠲其賦。則身安志 專。庶可勤修報國。上悅而止其事。乙未。被詔住大護國仁王寺。癸卯夏示疾。上遣 醫候視。師笑曰。色身有限。藥豈能留。但問左右。今何時。曰。日午矣。即斂容端 坐而逝。上聞悲悼。賜沉檀眾香。結塔茶毗。火後開視。頂骨不壞。舍利不知其數。

(29)

建塔仁王寺。西域秘密之教。以大持金剛為始祖。累傳至師。益顯著。故有金剛上師 之稱焉。

佛智三藏傳

佛智三藏。出積寧氏。昆弟四人。師其季也。總丱之歲。依帝師癹思巴。薙染為僧。

通諸部灌頂之法。世祖受教於帝師。銳意翻譯。師與參譯語。辭致明辯。允愜上意。

詔賜大辯廣智法師。論者謂。季葉以來。譯場久廢。能者葢寡。豈意人物凋殘之際。

乃見公乎。觀其所譯。可謂能者哉。師之道大闡。河西之人。尊之不敢名。至呼其族 黨。皆曰。此積寧法師家。其為見重如此。時僧司盛設。風紀䆮弊。既不能干城遺 法。抗禦外侮。反為諸僧勞擾。頺波所激。江南尤甚。朝廷欲選能者正之。僉以必得 精識時務。如師者始可。詔授師江浙等處釋教總統。既至。削去煩苛。務從寬大。僧 眾安之。既而改授福建等處。方正之氣。頗與同列乖忤。師歎曰。天下何事。況教門 乎。葢吾人之庸。自擾之耳。夫設官愈多。則事愈煩。十羊九牧。其誰能堪。遂建言 罷之。議者稱其高。師。既得請隨謝事。遁跡壠坻。築室種樹。葢將終焉。未幾。以 光祿大夫起。仁宗為太子時。甞就師問法。既踐大寶。眷遇益隆。館於慶壽寺。給廩 饍。詔師所譯。皆板行之。師幼而頴悟。諸國語言。皆不學而能。既長。果能樹立。

其為學。誦言觀義。涉其涯。遂厲於深。且好賢愛能。尤能取諸人以為善。談論之 際。發其端。已得過半之思。故其所有皆以好問而致。是以名勝之流。皆樂從之游。

延祐元年十月。示寂。年五十有六。其始疾也。詔賜中統鈔萬緡。俾佐醫藥。太尉瀋 王。往眎疾。既歿。又賜幣萬緡。以給葬事。遣使驛送其喪。歸葬故里云。

必蘭納識理傳

必蘭納識理者。初名只剌瓦彌的理。北庭感本魯國人。幼熟畏兀兒。及西天書。長能 貫通三藏。及諸國語。大德六年。奉旨從帝師。受戒於廣寒殿。代帝出家。更賜今 名。皇慶中。命翻譯諸梵經典。延祐間。賜銀印。授光祿大夫。是時。諸番朝貢。表 牋文字。無能識者。皆令必蘭納識理譯進。甞有以金刻字為表進者。帝遣視之。廷中 愕眙。觀所以對。必蘭納識理。隨取案上墨汁。塗金葉審其字。命左右執筆。口授表 中語。及使人名氏。與貢物之數。書而上之。明日有司簡閱。一如所書。眾無不服其 博識。而竟莫測其何所從授。或者。以為神悟云。後厄于數。

法禎傳

法禎。字蒙隱。雪磵其號也。蔣氏。其先曹之定陶人。家世閥閱。宋靖康間。高曾避 金兵。徙淮西壽春。因家焉。父德勝。將兵取襄陽有功。封濟陰侯。母魯夫人。嚴而 賢。師生岐嶷。齠齔習詩賦聲律。日記數千言。然氣羸疾瘵。每病則瀕死。術者以為 非壽者相。父母捨之出家。事退庵無公大講師落髮。十七入講肆。通經論大旨。開官

(30)

講於建鄴聲華奪席。尋入京師。告單慶壽太尉駙馬瀋王。日請入府說法。延祐丙辰。

被旨即慶壽開堂。移易州之興國。逾年。兩奉詔。翻譯菩提行釋論二十七卷。西夏僧 慧澄譯語。師筆受綴文。一言三詳。刪治一出於師。所司供給。仍指授畵工。於大內 寶雲殿。繪高僧像八十八龕。師作八十八傳。金書其上。初皇慶之開舉場也。蒙古色 目習三場舉業。漸染朱熹之說。謂佛語為誕妄。詔翰林虎承旨玅三藏與師三人。以張 天覺護法論。譯為國語。以化之。英宗即位。將以大藏經治銅為板。而文多舛誤。徵 選天下名僧六十員。讐較。師與湛堂西谷三人。為總督。重勘諸師所較。仍新為目 錄。旌賞特加。泰定至順之交。教門有大故。師必預議秉筆。後至元丙子。被兩宮詔 旨。主南城大竹林。至正戊子。詔重譯菩提行頌文。陛見于大口行宮。上以漢語。呼 師號而面諭焉。是年。俗儒王溥張琅。陳言僧道之弊數十條。省部從其說。將行移文 檄。師為駁邪論以闢之。其議遂寢。又江西儒學官塗以義。上數千言。其大旨。欲盡 毀天下寺觀。僧道歸俗。財產沒官。師為公牘。回省部。折其邪說。乃止。甲午。遷 潭柘之龍泉。師開堂出世。四十餘年。膺累朝眷顧。凡皇家大會。演法師為巨擘。王 公有識大人。皆望塵加敬。名聲振寰宇。碑誌文言。殆遍海內。性明敏。經書過目成 誦。其於性相教義。禪學密乘。與夫孔老百氏。經子史籍。無不該覽。發為文章。精 緻雅徤。要為不蹈襲前人。蔚然自出機杼。成一家學。胸襟倜儻無芥蔕。爰自蒞事。

雖賞罰公行。未甞藏怒宿怨。性不猜貳。遇人一言之快。則傾倒肝腑。聞後進之善。

欣欣然似出諸己。見不善。亦必苦口規訓。五讀華嚴大疏。兩閱大藏。年逾從心。而 自強不息。禪誦益勤。其主潭柘也。力起頺廢。叢林為之一新。施己衣資鈔一萬三千 五百餘貫。十方檀施鈔。四千四百餘貫。因緣相資。故致有成。且為之儲積年糧。安 集雲水。一誠感格。五年中七現祥光。師不之恤。唯以傳佛心宗唱高。和寡為甚恨。

師為文不存稿。多散失而未刊。進士葛天麟。撰師行勒之石。未詳所終。

明 西天國師傳(附柔渴巴辣)

智光。字無隱。山東武定州王氏子也。父全。母董氏。幼而聰慧。閱讀輙不忘。十 五。辭父母出家。尋禮西天迦濕彌羅國板的達薩訶咱釋哩國師。傳天竺聲明記論之 旨。洪武己酉。以道廣無涯。未易津測。繇是銳志參訪。遊五臺。感文殊現相。 太 祖高皇帝。聞其名。召至鍾山。 命譯其師板的達四眾弟子菩薩戒。詞簡理明。眾所 推服。丙辰。奉 命訪補陀。於江南諸名山。踪跡殆遍。甲子春。與其徒惠辯等。奉 使西域。過獨木繩橋。至尼巴辣梵天竺國。宣傳 聖化。已而謁麻曷菩提上師。傳金 剛鬘壇場四十二會。禮地湧寶塔。西國人敬之。師凡兩往西域。 太宗文皇帝。念其 往返勞勤。復與論三藏之說。領會深奧。大悅之。乙酉。擢僧錄右闡教。明年。俾迎 大寶法王。及還敷對多所毗贊。賜圖書輿服法供。 詔居西天寺。陞右善世。丁 酉。 召至北京。論義稱 旨。俾居崇國寺。 賜國師冠。 仁宗昭皇帝嗣位。 錫 封。號曰圓融玅慧淨覺弘濟輔國光範衍教灌頂廣善大國師。 賜金印冠服。復錫孔雀 銷金傘葢幡幢。及銀鍍金擕鑪。盆鑵供噐。法樂几案。坐床輿馬。諸物悉備。 誥曰

(31)

(云云)。仍廣能仁寺居之。 宣宗章皇帝即位。出內帑。剏北京暘臺山大覺寺。俾居之 以佚其老。并 勅禮官。度僧百餘人為其徒。恩德至厚。無以加矣。師。乃出 累朝 所賜金帛。及眾信所施。倩工累石。為塔於寺側。期栖神於他日。 英宗皇帝即位之 初。加封師號。 賜玉印。寶冠。金織袈裟。禪衣。時服。棕輿鞍馬。法器之類。 

誥曰(云云)。前後遭遇 列聖。眷待之隆如此。師性行純簡。 朝廷凡命修建大齋。惟 誠惟恪。每入對。惟以利濟萬有為說。 仁宗所賜儀仗。出入屏不用。 上知之。遣 中貴人問故。對以平生但持經戒。非有汗馬之勞。 寵錫所臨。謹受藏之足矣。用之 豈不過耶。 上歎異之。故制詞極其褒重。師於教義。精達深奧。所譯顯密經義。及 所傳心經。八支了義真寔名經。仁王護國經。大白傘葢經。並行於世。弟子數千人。

各隨其器。而引掖之。道望名世者。數十人。壽齡既高。智益精敏。有求而問之者。

即懇懇開說。不厭不怠。非養之有素。詎能然耶。宣德十年六月十三日。示寂。戒其 徒。各勉精進。訃聞。 上悼歎之。遣官賜祭。仍 勅有司。具葬儀。增廣其塔并創 寺。 賜名西竺。茶毗得舍利盈掬。瑩潔如珠。既葬。其徒桑渴巴辣。進其遺像。 

上親製贊詞書之曰。託生東齊。習法西竺。立志堅剛。秉戒專篤。行熟毗尼。悟徹般 若。證明自然。恬憺蕭洒。事我 祖宗。越歷四朝。使車萬里。有勣有勞。攄瀝精 䖍。敷陳秘玅。玉音褒揚。日星垂曜。壽康圓寂。智炳幾先。雲消曠海。月皎中天。

桑渴巴辣者。中天竺國人。師在西時。巴辣傾心服事。不去左右。師憐而挈之與 東。 太宗推師意。 命為番經廠教授。凡遇 朝廷法事。師必與巴辣偕。或得掌 壇。或輔弘宣。發揚秘乘。饒益弘多。而生性剛直。少巽讓。獨盡敬於師。自西抵 東。始終無間。正統十一年。于定州上生寺。坐脫。壽七十。

具生吉祥大師傳(附底哇答思)

具生吉祥大師。梵名板的達撒哈咱失里。中天竺迦維羅國人。出剎帝利種。初研大小 乘藏。尋知語言非究竟法。棄而習定於雪山。十二年得奢摩他證。 國初。振錫而 東。浮信度。繇高昌。所經諸國。王臣畏敬。凡四越寒暑。始達甘肅。入五臺憩壽安 禪林。恒山之人敬事之。如古佛出世。洪武七年。 上聞之。詔住蔣山。皈依者。風 雨駢集。師道德深厚。容止安詳。一見使人心化。不待接迦陵之音。雖檀施山積。曾 不一顧。曰。吾無庸是。悉為悲敬二田。 上嘉歎。賜以詩。有笑談般若生紅蓮之 句。偶得足患。艱于步趨。 上勅醫治之。終莫能愈。忽一日奏還五臺。 上疑其 妄。故許之。師白眾曰。今日五臺之行。有能從我者乎。弟子曰。某從之。師翹患足 曰。汝無這一足。安能從我。至午。盥沐更衣危坐。弟子知其意。哀號請垂訓。師舉 念珠示之。弟子拭涕曰。和尚教我念佛耶。師擲念珠于地。長吁而化。茶毗烟所及 處。皆成舍利。綴於松枝者。若貫珠焉。建塔藏於西林庵。有示眾語三卷。并譯八支 戒本。傳於世。

(32)

底哇答思。東印土人。八歲事師為弟子。耐饑寒勞苦。師重之。隨師入中國。謁 上 奉天門。賜度牒。 命隨方演教。師沒。答思北游。宣德中。止北京慶壽寺。喜潭柘 幽勝。就龍泉之右。建庵以居。自是足跡不入城市。答思操履不凡。造詣廣大。化之 日。所居之庵。現五色光。火浴得舍利。甚眾。平生異迹。不能殫紀。亦偉沙門也。

補續高僧傳卷第一

(33)

補續高僧傳卷第二

明吳郡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義解篇

宋 四明知禮法師傳(附尚賢)

知禮。字約言。四明金氏子。父母禱佛而生。神宇清粹。不與眾倫。出家具戒。從寶 雲習教觀。大有解入。與慈雲相結。義同手足。端拱元年。寶雲歸寂。遂繼席弘化。

學眾雲委。咸平中。郡大旱。與慈雲同修光明懺祈雨。約三日無應當。然一手供佛。

懺未竟。雨已大浹。是年。遣門人如什二子。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詣錢塘昭師室。

初是。光明玄。有廣略二本。景德前。錢塘恩師製發揮記。專解略本。謂。十種三 法。純談法性。不須更立觀心。廣書有之者。後人擅加耳。師於是。作扶宗記。大明 廣書附法觀心之義。謂恩師之廢觀心。是謂有教而無觀。有梵天昭孤山圓。皆奉先門 學。述辯訛。以助略書。彼此詰難往返。綿歷七載。乃總結前後。為書二卷。凡十 章。因為十義書。又設為二百問以質之。時。孤山居昭師座端。觀如什論不已。遽白 郡守。以來無公據發遣。令還不復致答。事乃已。祥符六年。建念佛施戒會。歲視為 甞。且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觀。顯四淨土之旨。天禧改元。謂其徒曰。半偈亡軀。一 句投火。聖人之心。為法如是。吾將捐身。以警懈怠。乃與異聞。結十同志。修法華 懺。三載期滿。將焚身以供妙經。祕書楊大年。以常住弘法為請。并諸公。交勸力止 之。乃復結十僧。修大悲懺法三載。以酧素願。是年。述消復三用章。對孤山闡義 鈔。四年駙馬李遵勗。奏師高行遺身。上嘉歎。賜號法智。且遣內侍。至延慶寺。命 修法華懺三日。為國祈福。因撰觀音別行玄記。觀經疏妙宗鈔。天聖改元。天童凝禪 師。貽書論指要鈔。揀示達磨門下三人。得道淺深。為不可。師為改之。三年。大弘 放生之業。五年。製光明文句記。以迫歸寂。不及終帙。六年元旦。建光明懺七日。

為順寂之期。至五日。結跏趺坐。召大眾說法。稱佛號。奄然而逝。壽六十九。夏五 十四。露龕二七日。顏貌如生。爪髮俱長。塔於南城崇法院之左。師著述數十種。發 明天台一家之旨。無剩義矣。誠為前達之功臣。後學之模範。獨於起信。大有悟入。

故多所援據。後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也。師門學甚夥。而尚賢為之冠。嗣法 智。主延慶。道化大行。甞晨入懺堂。見一虎伏几前。賢直進。展尼師壇于虎背。拜 之。寂無所覩。奇哉。則其人為可知矣。

慈雲懺主遵式傳

遵式。字知白。天台寧海葉氏子。母王氏。乞男於觀音。夢大士與明珠吞之而生。稍 長。潛往東山。依義全師出家。受具戒。研律學。繼入國清。普賢像前。燼一指誓弘

(34)

教觀。雍熙元年。見寶雲北面受業。未幾智解秀出。智者諱日。然頂誓行四三昧。寶 雲入寂。師乃返天台。以苦學致疾。至于嘔血。感異夢而愈。既而頂高寸餘。手垂過 膝。聲若洪鐘。時年二十八也。眾請居寶雲。講法華維摩金光明等經。至道二年。結 緇素。專修淨業。作誓生西方記。咸平中。歸天台。主東掖。以徒屬之繁。即西隅益 建精舍。率眾修念佛三昧。有白鶴廟。居民甚神之。師與神授戒。改祭為齋。祥符四 年。講止觀於景德寺。道經黃巖。有豕奔伏于前。推其來。乃逸於屠肆者。償其直而 豢之。赤山寺瀕海而高。先是。山顛有異光。中現七層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漁 人之[竺-二+(一/(尸@邑))]梁。或以語師。師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於是居人感 化。不復為漁。時東山結懺會。天大旱。師卓錫石縫。泉即激涌。七年。受杭昭慶 請。大弘法化。從化者眾。自是居杭矣。八年。蘇人以郡符。迓師于開元建講。緇素 畢集。不葷飲者。傾帀邑。屠酤不售。官監有失課之言。師辭其徒曰。智者遺晉王 書。有言六恨。其一謂。以法集動眾妨官。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 復杭。刺史薛顏。始以靈山。命師居之。即隋真觀所營天竺寺也。天禧三年。王欽若 撫杭。與師道契。奏錫天竺舊名。復其寺為教。又奏請西湖。為放生池。因賜號慈 雲。乾興元年。章懿太后。以師熏修精進。遣使齎白金。命于山中。為國行懺。天台 教文。于是入藏矣。天聖四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師取其實。播種林 下。乃作桂子之詩。九年講淨名經。忽謂其徒曰。昔在東掖講此經。夢荊溪授我卷。

及出室視日已沒。今吾殆終此講乎。因與眾訣。作謝三緣詩。謂謝徒屬。絕賓友。焚 筆硯也。隨徙東嶺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示疾不用醫藥。惟說法勉眾而逝。壽 六十九。臘五十。逝之夕。山中人。見大星殞於靈鷲峯。越明年仲春四日。奉遐榻。

葬于寺東月桂峯下。師始出家。郡挍諸生。慕師才俊。勉回業儒。為詩答盧積。中有 真空是選場。大覺為官位之句。人多誦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於行道。四隅 置鏊熾炭。遇困倦。則漬手於鏊。十指惟存其三。崇寧三年。賜號法寶大師。紹興 中。又諡懺主禪慧云。

長水法師傳

子璿。秀州人。自落髮。誦楞嚴經不輟。從洪敏法師講。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有 省。謂敏曰。敲空擊木。尚落筌蹄。舉目揚眉。已成儗議。去此二途。方契斯旨。敏 拊而證之。然欲探禪源。罔知攸往。聞瑯琊覺禪師。道重當世。即趨其席。值上堂。

遂問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覺憑陵答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師領悟禮謝曰。願侍巾瓶。覺謂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厲志扶持。報佛恩德。

勿以殊宗為介也。師如教。後住長水。眾幾一千。弘賢首教。疏楞嚴經十卷。御史中 丞王隨。序而行之。紙為之貴。賜號楞嚴大師。甞示眾曰。道非言象得。禪非儗議 知。會意通宗。曾無別致。由是二宗仰之。後跏趺示疾。以兩甕合之。葬於真如院。

兀朮入寇。發視指爪繞身。復瘞而去。

(35)

從雅少康傳

從雅。錢塘人。賜號法寶。始從海月。學通止觀。乃自謂曰。言青行濁。賢聖所訶。

遂入南山天王院。誦法華經。至五藏。金剛般若四藏。彌陀經十藏(合五千四十八數。為一 藏)。禮舍利塔十遍(合八萬四千拜。為一遍)。禮釋迦三十萬。拜。彌陀百萬拜。佛號五千萬 聲。禮法華。一字三拜者三過。心期淨土一生。坐不背西。憲使無為楊傑。為製安樂 國讚三十章。以美之。其一云。淨土周沙界。何勞獨指西。但能從一入。處處是菩 提。師欲廣化世俗。遂於受業淨住寺。圖九品三輩。刻其讚于石。觀者皆知感化。一 日無病。趺坐而逝。有天樂鳴空。異香入室之瑞。

少康。不知何許人。姓周。賜號廣道禪師。行化至江陵。遇一僧曰。汝緣在睦州。言 訖不見。遂至睦州。日乞食城中。得錢誘小兒。誦阿彌陀佛。一聲與一錢。多念多 與。未見乏少。後于山顛建道場。念響佛聲聞數里。每念佛一聲。眾見佛從口出。坐 逝之夕。有光燭烏龍山。山色為變白。

本如.子琳二公傳

本如。四明句章人。初依學法智。於千眾中。有少俊聲。甞請益經義。法智曰。為我 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暨事畢。復以為請。法智。厲聲一喝。復呼云。本如。師豁 然有悟。為頌曰。處處逢歸路。頭頭復故鄉。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 曰。向來若為汝說。豈有今日。祥符中。慈雲遷靈山。向法智。求可為繼。法智曰。

當於眾中自擇之。慈雲。閱視至師。乃云。斯人可也。師至承天。大弘法道。歷三十 年。眾甞五六百人。離言顯法。法智用掣電之機。繼闡求人。慈雲具擇法之眼。教未 甞不為禪也。更有禪而為教。如永明長水者。後如公。百年則有子琳。琳。陞佛智裕 公之堂。得言外之旨。故于講演。惟提大意。揭綱宗。不沾泥于名相。使聞者恍然自 得。皆知道之在己。不關文字。而又不外文字也。雖老禪宿德。無不趨下風。聆謦 欬。皆服其辯。而厭其心。大慧杲公醉心焉。甞謂師曰。時人秪知老姪有教。徑山却 許老姪有禪。杲於裕同嗣佛果。故稱師為姪云。仍為師。題其真曰。悟得旋陀羅尼三 昧。于一切法得大自在。舌端之上海波翻。第一義諦無違背。孝宗乾道元年春。召師 問道。上曰。朕欲讀經。以何為要。師曰。金剛圓覺最為要道。曰。參禪如何。師 曰。禪須自悟。曰以何為功。師曰。澄寂身心。久當自契。上說。一日謂門人曰。吾 為首座十八年。日課蓮經一部。夢間甞見普賢。住持以來。無復夢見。信知領徒損 己。其言有徵。又半載。書偈而化。

思悟.慧舟傳

思悟。錢塘人。侍慈雲最久。深達觀道。甞以呪水愈人疾。求者如市。當課誦時。身 及奉像。俱出舍利。天聖三年。慈雲欲以智者教卷求入藏。文穆王公。將聞之朝。悟

(36)

曰。此非甞事也。小子將助之。乃繪千手大悲像。課呪以誓曰。事果遂當焚軀為報。

會公薨。悟呪益精。明年得旨。師喜甚。積薪為樓。白慈雲求火種。雲于鑪中舉紅炭 與之。引手以承。了無難色。即入薪樓。火滅後。袈裟覆體。儼然如生。雲乃加香 木。行呪願以焚之。隨燄而化。五色舍利無數。慈雲為讚。以刻石曰悟也吾徒。荷法 捐軀。其燄赫赫。其樂愉愉。逮火將滅。儼如加趺。逮骨後碎。粲如圓珠。信古應 有。今也則無。芳年三十真哉丈夫。

慧舟。丹丘人。棄家入道。勤行四三昧。天聖初。結同學十人。行大悲行法者三年。

結十四人。行普賢行法者又三年。初入期。誓於像前曰。倘此三昧有成。當焚軀以效 供養。行法既周。回故里。求證于神炤。炤欲全其重願。諭道俗。輸香木成大[卄/

積]。仲夏晦日。炤囑之曰。法華尊施。爾克修之。梵網明晦。爾克遵之。惟繫心法 界。身如火如。則一聚之燼。乃三昧之蘊。喜見精進。以奉淨明真供。唯子行焉。

舟。奉教致謝。端坐薪塔。火光屬天。了無傾側。舍利晶耀。求者皆如其願。火後收 餘骨瘞之。

仁岳傳

仁岳。霅川姜氏子。自號潛夫。聞法智南湖之化。往依為學。至水月橋。擲笠水中 曰。吾所學不成。不復過此橋。法智器之。居以東廈。白晝焚膏。專事細繹。鄉書至 悉投帳閣。未甞啟視。因出境分衛。乘舟水行。偃臥舒足。豁然自得。若拓虗空。檣 為之折。每請益函丈。擷大屧關大鑰。眾望風畏之。甞與十同志。修請觀音三昧。因 疾有間。宴坐靜室。恍如夢覺。自謂向之所學皆非。乃述三身壽量解。以難妙宗。道 既不合。遂還浙陽靈山。慈雲攝以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簡。以斥之。師復上十諫 雪謗。往復不已。會昭慶有請。慈雲為詩以送之。學徒從往者半。雲弗之止。既遷石 壁。復徙靈芝。時法智已歸寂。師臨眾自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

有仁行人自永嘉。請居淨社。一住十年。大弘法化。以年老還鄉。霅守請主祥符。觀 察使劉崇廣。為奏命服。樞密使胡宿。為請淨覺之號。晚年專修淨業。然三指供佛。

持律至嚴。不以事易節。創隱淪堂休室。以為燕居。治平元年春。謂門人曰。我翌日 午刻當行。至其時。說偈。安坐而化。塔全身於何山之西。師著述甚富。尤精於楞 嚴。故注筆甚勤。有會解十卷。熏聞記五卷。文句三卷。又為說題并懺儀等書。世師 家者。可久靈炤別具。

惟巳傳

惟巳。字亞休。邛州蒲頓人。姓仇氏。自童時。趨尚高遠。無所嗜好。惟喜佛事。不 敕之而自率。父母知其異根也。俾隸大邑靜林僧籍。事仁普為師。落髮受具。入成都 講。庠習經論。通曉奧義。七年而還舊居。其所止悉荒落不治。陳屋數間。腐椽破 壁。欹斜罅漏。巳恬然處其中。無厭色。鄉人胡惟岳者。高世之士。與巳遊處甚厚。

(37)

以詩相往來。巳甞以詩見邑宰祕書丞勝喬。喬來謝。見庭廡壞裂。殆不可坐。起倡邑 人為修之。巳德業日遠已。事外遇物感興時亦作詩。其句度夷澹精粹。與人語和軟。

未甞輒迕人。出入縣中六十年。亦未甞以愛惡置利害于其間。素堅強少疾。狀貌修 偉。慈恕溫裕。人無少長。咸願見之。見必拜伏欣喜。丁寧留連。為誨諭。慰滿而後 去。一日戒弟子。惡不宜為。善不宜失。語已攝足趺坐而逝。搖挽莫動。嶷如塑刻。

年八十六。治平元年十月也。四眾。以真身建蘇塗。而扄藏之。使來者觀相起善焉。

文與可。弔之曰。余往年甞居郡幕。識師甚熟。後復來權州事。師則已化矣。歸日枉 道過邑。詣師塔下。旋繞瞻禮。悲悼歎息。雖師之面目如生。而師之語言已不聞矣。

為銘其塔。

元淨傳

元淨。字無象。杭州於潛徐氏子。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絛。八十一日乃沒。十歲出 家。十八就學於慈雲。不數年而齒高第。嗣謁明智。甞於講次。聞法感悟。泣下如 雨。代述。十五年。杭守呂溱。請住大悲閣。奏賜紫衣辨才之號。嘉祐中。中翰沈遘 撫杭。以上竺宜講宣奉師居之。學徒大集。鑿山增室。幾至萬礎。熈寧三年。杭守祖 無擇。坐獄於[橘-矛+隹]李。師以鑄鐘例被追辯。既而得釋還山。又有利山門。施資 之厚者。倚權以奪之。眾亦隨散。逾年其人以敗。聞朝廷復[田/廾]師。眾復集。趙清 獻公。與師為方外友。為之贊曰。師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師歸。道場重輝。未 幾。謝居南山之龍井。其後間一出。應南屏與靈山祖場。俯就眾誠耳。皆坐席未暖而 還。元祐四年。東坡治杭。甞問師曰。北山如師道行者幾人。師曰。沙門多密行。非 可盡識。坡子迨生四歲。不能行。請師落髮。摩頂數日即善步。嘉興令陶彖有子。得 魅疾。師適至秀。彖袖香䖍請。因杖策隨至其家。兒病方劇。師趺坐。引而問曰。汝 居何地。而來至此。答曰。會稽之東。卞山之陽。是吾之宅。古木蒼蒼。曰。汝姓誰 氏。答曰。吳王山上無人處。幾度臨風學舞腰。曰。汝柳姓乎。乃囅然而笑。師良久 呵曰。汝無始以來。迷己逐物。為物所轉。溺于淫邪。流浪千劫。不自解脫。入魔趣 中。橫生災害。延及無辜。汝今當知魔即非魔。魔即法界。我今為汝。宣說首楞嚴祕 密神呪。汝當諦聽。痛自悔恨。訟既往過愆。返本來清淨。示訖。遂號泣不復有云。

自是兒帖然。凡人病患魔祟。師呪水灑之。無不立愈。是皆道德淳厚所致也。將示 寂。乃入方圓庵宴坐。謝賓客止言語飲食。至七日。出偈告眾。即右脇吉祥臥。奄然 而逝。時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壽八十一。適符絛沒之數。塔于本山。東坡。命子由 為之銘。師講說不間晝夜。甞曰。鬼神。威德不具者。晝不得至。夜中人靜。庶幾能 聽。焚指供佛。左三右二。有欲效之者。師止之曰。如我乃可修西方淨業。未甞須臾 廢。或禱大士求放光。光隨現。沙門熙仲對食。視師眉間有光。遽起攬之。得舍利數 粒。後人常於師臥處得之。有李生辯而無行。欲從師出家。東坡為之請。未言其名。

力拒不許。若先知然。秀州狂僧號回頭。以左道惑眾。宣言欲建大塔。為吳人植福。

施者雲委。以師不可欺。憚於入杭。先遣使願以錢十萬供僧。師答曰。承以建塔淨財

(38)

欲飯僧。教有明文。不許互用。狂人大慙。而止。

繼忠.左伸傳

繼忠。字法臣。永嘉丘氏子。父母求嗣佛祠。同夢一僧授以好子云。螺溪尊者。寄汝 養之。母娠。即厭葷血。幼見佛像必致敬。八歲得度。即詣南湖。依廣智學。勞苦得 疾。乃行請觀音三昧。感大士放光以水灌頂。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觀。廣智深契 之。時令代講。雪竇顯禪師。見而歎曰。四明之道。為有傳矣。永嘉士庶。請居開元 東閣。遷妙果。慧安退隱。江心嗣。又出主西湖法明。學者驟集。有欲革大其居者。

師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毀之乎。每歲正月上八。於郡中授菩薩戒。行放生事。士 庶甞至數萬人。每誓於眾曰。入吾道場。而皈命三寶者。縱未得道願。生生世世。不 失人身。正見出家。求無上道。行法華光明彌陀觀音三昧。日不虗過。誦呪救疾。神 應莫測。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舉首加敬。稱為戒師。元豐五年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坐脫。人見赤光炤澈空表。鳥雀悲鳴。三日不下。

左伸。臨海人。從東掖神炤。授菩薩戒。及大乘法要。深有契悟。神炤對眾。摩頂與 記。自是嚴奉戒律。遇事不易其節。刻西方三聖像。旦夜虔事。誦法華。三千四百 部。金剛經二萬過。紹聖二年秋。臥疾。命僧唱法華題。增授菩薩戒。尋夢三偉人。

立於江皐。召己登舟。瞥然西邁。師知往生有期。乃命僧誦阿彌陀經。未徹即云。我 已見佛光矣。遂沐浴更衣。戒左右。勿哭。勿逼吾前。稱佛結印而化。

從諫.希最二師傳

從諫。生處之松陽毛氏。幼見佛經。輒能自誦。父曰。再來人也。十九試法華得度。

謁辯才。夙夜聽習。復依南屏於金山。問辯如流。南屏歎曰。吾道。由子而行矣。熙 寧中。講於明慶。徒眾日蕃。乃遷淨住。元豐初。處人建壽聖迎居之。越三年。辯才 主南屏。自以年老。致師首眾。遂舉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虗席。囑郡守。蒲宗孟 曰。靈感勝跡。非從諫不可。郡用其說。復為奏賜慈辯之號。大觀二年。辭歸壽聖。

門學車溪普明等十人。詣師省候。師曰。諸子遠至。後會無期。老僧不如乘興便行。

遂升座說法。書偈而逝。

希最。霅川施氏子。四歲出家。十五傳教觀於廣慈。同門畏愛。號為義虎。治平中。

始敷講於嘉禾隆平。繼徙居勝果。有空室祟所棲。師呪土擲之。得片紙書。今被法 遣。法力沒。當復來。數日擊物颺火。變怪百出。師訶之曰。不聞惱法師者。頭破作 七分乎。乃為廣說輪轉因緣。眾僧聲呪為其破障。忽空中轟然。擲朱書云。漢朝烈士 沈光。今知悔過謝罪。且云。蒙師法力。當往生它化天矣。自此遂絕。師因淨覺背 宗。上十諫書。法智作解謗。淨覺復作雪謗。時法智在疾。不復答。淨覺在靈芝。對 眾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師不甘。乃作評謗。以極辯之。其略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煬帝居藩邸稱晉王從吾祖受戒師謂王曰大王迂遵聖禁宜號總持王云師傳佛燈宜稱智 者

 明州雪竇明覺禪師 黃州護國壽禪師  韶州南華慈濟禪師 邵武軍靈泉曉禪師

示自禪人 示有禪人 示月禪人 示本禪人 示達禪人 示印禪人 示妙覺大師 示仁書記 答怡然道人 答黃通判 示禪人 示詔副寺 示燈上人 示禪人 示魯叟 示禪者 示禪人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接外孫賈母惜孤女》全已 登場,但《水滸傳》大部分 的活動不在梁山泊,重要人 物宋江在第 17 回始出場。 《水

 饒州薦福退庵休禪師  信州龜峰晦庵慧光禪師  真州長蘆且庵守仁禪師    (江州天寧記禪師 饒州薦福忠禪師   婺州智者修禪師)

破山禪師 萬如禪師 浮石禪師 玉林禪師 箬菴禪師 山茨禪師 玄微禪師 香幢法主 [車*度]轢居士 跛道人如念 無依道人 牧公道人..

 育王笑翁妙堪禪師 靈隱石鼓希夷禪師  雪峰滅堂了宗禪師 雪竇野雲處南禪師  盤山思卓和尚 (此後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