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與環境的平衡─王毓誠複合水彩創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人與環境的平衡─王毓誠複合水彩創作研究"

Copied!
2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屏 東 大 學 視 覺 藝 術 學 系 碩士創作論述. 人與環境的平衡─王毓誠複合水彩創作研究 The Balance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 The Creative Research of Watercolor and Mixed Media by. Wang, Yu-Cheng. 指導教授: 張繼文 教授 研 究 生 : 王 毓 誠 中 華 民 國 一 0 六年 一月.

(2)

(3) 誌謝 本論文得以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先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張繼 文教授。在筆者撰寫論文時面臨一些疑問與疑惑時,感謝教授給我指 導,找出筆者看不到的瑕疵與盲點,並且提供許多方向與不同角度的 思維,使論文可以有更多的深度與層次,在此,致上敬意與感謝。 其次,要感謝本論文的口試委員黃冬富教授與黃銘祝教授,在論 文的計劃發表與口試時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從論文格式與論文內容 到作品的創作都給予建議,這些都是幫助我在藝術創作的路上能夠更 加學習與進步,使本論文能夠更加的完整,要特別感謝這兩位教授。 再來要感謝兩位讓我訪問的洪慶宜老師與蘇水龍大哥,沒有這兩 位對於長年關心環境議題的經驗分享,本論文就無法用更深刻的角度 去記錄,並且要致上崇高的敬意,環境教育是一條長遠並且艱辛的 路,從這兩位老師的身上我學習到對於環境的堅持與努力,這真的是 我要持續學習的,由衷的感謝這兩位老師的指導與分享。 另外要感謝我的父親與母親,感謝父親陪我一同去取材,一起去 二仁溪拍攝生態溼地,並述說以前二仁溪的過往,讓我對於環境能有 更深刻的了解,這是我人生最特別的父子時刻。也感謝母親不斷給予 我鼓勵與關心,並且轉換成美味的佳餚,讓我能夠有充足的體力能夠 克服一切,還有感謝我的姐姐在論文寫作時幫助我許多忙,讓我省下 許多時間,可以更能專心藝術的創作,家庭就是我最大的後盾。 接著,我要感謝我在研究所裡的同學,互相學習、討論對於藝術 創作的想法,激盪出不同的想法與思維。也特別感謝幫助我的佳明與 子韻,幫助我在擔任所會長時,分擔我許多系上的工作,謝謝妳們的 幫助。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使我研究所的生活更加豐富。感謝! 王毓誠 謹誌於 2017 年 1 月. I.

(4) 人與環境的平衡─王毓誠複合水彩創作研究. 摘要 社會開始爆發性的成長,當人類文明開始覺得可以控制這資 源,看不到這個資源的盡頭,開始豐富自己的生活,生活開始不用因 為下一餐在哪裡時,開始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如何去獲取更多資源、節 省更多時間,這也是社會發展影響科技發展再來影響人文思考,這些 都是以環境為基礎,人與自然的互相影響是好還是壞,不同時間與不 同角度去思考,就會有不同的解答,不能馬上去下判斷,這也是需要 持續得去關注與反應。. 本研究以水彩為創作主要媒材加上科學實驗的反應產生新的樣 貌,生活中充滿著科學反應。然而我們有好好善待這個環境嗎?我們 使用環境的資源,並且轉換成便利的生活,然後產生絢爛的文明結晶 後破碎,這是我們要的嗎?我們是否可以選擇一條尊重環境的道路, 在這個經濟與環境的天秤之下,我們要如何平衡與選擇。. 關鍵字:水彩、環境、複合媒材 II.

(5) The Balance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 The Creative Research of Watercolor and Mixed Media by Wang, Yu-Cheng. Abstract Society and the growth of human civilization began to boom. People began to feel that they can control the resource. They do not limit the end of. resource and begin to enrich. their lives. People don’t have to concern their living and spend more time thinking about how to gain more materials. This is how social development affect humane thinking on the basis of environment We can’t judge whether it is good or bad of the impact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environment. We get different answers from different times and viewpoints. Thus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ction continuously.. In this study, watercolors are used as the main mediums and scientific experiments to produce a new look. Life is full of scientific reactions. However, do we treat the environment well? We use this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o transform into a convenient life, making a bright civilization and then break Is it what. we want? We can choose a path of respecting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Key words:Watercolor,Environment,Mixed media III.

(6) 目錄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圖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名辭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架構 .....................................................9  第二章 創作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生命之源 - 水 ........................................... 10  第二節 我們的河川 ................................................ 16  第三節 臺灣的二仁溪 ............................................. 26  第四節 智慧的結晶 ................................................ 48  第五節 人與環境關係 ............................................. 56  第六節 小結 ........................................................ 64  第三章 藝術家眼中的自然 ............................................. 66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藝術 ........................................... 66  第二節 環境的藝術表現 ........................................... 79  第三節 水彩技法 ................................................... 89  第四節 複合水彩 ................................................... 94  第五節 小結 ...................................................... 101  IV.

(7) 第四章 創作實驗探討 ................................................ 102  第一節 實驗材料 ................................................. 102  第二節 材質試驗 ................................................. 108  第三節 過程與保存 .............................................. 126  第四節 小結 ...................................................... 132  第五章 創作探討...................................................... 133  第一節 過程 ...................................................... 133  第二節 創作思考 ................................................. 134  第三節 創作嘗試與風格轉變 ................................... 135  第四節 創作系列 ................................................. 159  第六章 結論 ........................................................... 174  第一節 研究總結 ................................................. 174  第二節 創作省思 ................................................. 175  第三節 未來期許 ................................................. 176  參考文獻 .......................................................... 177  附錄 ............................................................... 183 . V.

(8) 圖錄 圖 1 ‐ 1   研 究 架 構 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圖 2 ‐ 1   全 球 水 資 源 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圖 2‐2 五股觀音坑溪被染成紅色的河............................................18  圖 2 ‐ 3 屏 東 農 田 運 用 地 下 水 灌 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圖 2‐4 二仁溪附近養豬場排放的糞水............................................25  圖 2 ‐ 5 二 仁 溪 水 系 流 域 分 布 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7   圖 2 ‐ 6   赤 崁 耕 地 圖 ( 原 件 收 藏 於 荷 蘭 海 牙 國 家 檔 案 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0   圖 2 ‐ 7 明 鄭 屯 墾 地 區 分 布 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   圖 2 ‐ 8 黃 色 箭 頭 所 指 的 「 二 層 行 溪 」 便 是 現 在 二 仁 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   圖 2 ‐ 9   1 9 8 6 年 發 生 在 二 仁 溪 出 海 口 的 「 綠 牡 蠣 事 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6   圖 2 ‐ 1 0 被 埋 在 二 仁 溪 旁 的 電 子 廢 棄 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9   圖 2 ‐ 1 1 洗 滌 廢 金 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圖 2 ‐ 1 2   6 月 2 8 日 拆 除 前 記 者 會 發 生 衝 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圖 2 ‐ 1 3 民 國 9 0 年 6 月 3 0 日 聯 合 報 拆 除 報 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3   圖 2‐14 蘇水龍老師介紹白沙崙自然濕地 .......................................44  圖 2 ‐ 1 6   已 經 整 治 處 理 過 的 三 爺 溪 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圖 2 ‐ 1 5   夜 鷺 與 大 白 鷺 出 現 白 沙 崙 自 然 濕 地 覓 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圖 2 ‐ 1 7   目 前 供 奉 在 萬 年 殿 的 王 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6   圖 2‐18 當初王船由信眾渡過二仁溪.............................................47  圖 2 ‐ 1 9 由 水 溶 液 製 出 的 水 結 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   圖 2 ‐ 2 0 被 丟 棄 於 海 岸 旁 的 垃 圾 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圖 2 ‐ 2 1   臺 灣 的 資 源 回 收 率 已 經 逐 漸 增 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圖 2 ‐ 2 2   垃 圾 變 藝 術   二 仁 溪 根 與 芽 動 物 嘉 年 華 熱 鬧 踩 街 2 0 1 5 ‐ 1 2 ‐ 0 9  . . . . . . . . 5 5   圖 2 - 2 3 高 雄 舢 筏 協 會 解 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8   圖 2‐24 洪慶宜老師與同學民眾分享.............................................59  圖 2‐25 蘇水龍大哥描述二仁溪汙染.............................................59  圖 2 ‐ 2 6 服 務 學 習 志 工 在 觀 夕 平 臺 進 行 淨 灘 活 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   圖 3 ‐ 1   竹 田 車 站 內 的 公 共 藝 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8   圖 3 ‐ 2   克 理 斯 多 ( C H R I S T O ‐ J A R A C H E F F )   飛 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0   圖 3 ‐ 3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展 海 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   圖 3 ‐ 4   席 德 進   竹 東 彭 屋   水 墨 7 6 X 5 7 C M   1 9 7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5   圖 3 ‐ 5 克 里 斯 蒂 娜 的 世 界     安 德 魯 · 魏 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6   圖 3 ‐ 6   謝 明 錩   鄉 愁   水 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7   圖 3 ‐ 7   楊 恩 生   臺 灣 鳥 類 系 列 水 彩   1 9 8 9   7 6 X 1 1 0   C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8   圖 3 ‐ 8   楊 恩 生   臺 灣 藍 鵲     2 0 1 3     5 6   X   7 6   C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1   圖 3‐9  謝宏達 溪畔沉思. 2012. 油彩. 畫布. 9 0 X 1 6 8 C M  . . . . . . . . . . . . . . . . . . . . 8 2  . 圖 3 ‐ 1 0 陳 東 元     百 牛 戲 水     1 9 8 7     2 1 0 X 1 1 2 . 5 C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3  . VI.

(9) 圖 3 ‐ 1 1   洪 天 宇   高 屏 溪 之 原 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4   圖 3 ‐ 1 2   洪 天 宇   高 屏 溪 之 魚 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5   圖 3 ‐ 1 3   洪 天 宇     高 屏 溪 之 重 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5   圖 3 ‐ 1 4   李 銘 盛   愛 河 ‧ 內 心 河 ‧ 淡 水 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7   圖 3 ‐ 1 5 陳 隆 興   哭 泣 的 半 屏 山 。 炭 筆 與 油 蠟 筆   3 1 X   4 3 C M   1 9 8 9  . . . . . . . . . . . . . . 8 8   圖 3 ‐ 1 6 泰 納     冰 川 和 阿 沃 河 的 源 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   圖 3 ‐ 1 7 石 川 欽 一 郎   臺 灣 次 高 山 1 9 2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   圖 3 ‐ 1 8 畢 卡 索   《 藤 椅 與 靜 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5   圖 3 ‐ 1 9 劉 其 偉   薄 暮 的 呼 聲 | | ‐ 婆 憂 鳥   1 9 9 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8   水 彩 、 混 合 媒 材 、 棉 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8   圖 3‐21 蕭北辰  景 2013‐21  40 X 80CM .....................................99  圖 3 ‐ 2 2   黃 銘 祝   追 憶 2 0 0 7   拼 貼 、 壓 克 力 6 0 X 6 0 C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0   圖   4 ‐ 1   市 售 的 紙 樹 開 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2   圖   4 ‐ 2   紙 樹 開 花 實 驗 所 產 生 的 結 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3   圖   4 ‐ 3 使 用 博 士 紙 結 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4   圖   4 ‐ 4   蝶 古 巴 特 拼 貼 作 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6   圖   4 ‐ 5   透 明 無 色 環 氧 樹 脂 已 經 用 1 : 3 比 例 調 合 的 A B 膠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6   圖   4 ‐ 6   晶 體 的 形 狀 與 結 構 ‐ 布 拉 菲 晶 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0   圖   4 ‐ 7   結 晶 試 驗   實 驗 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圖   4 ‐ 8   結 晶 試 驗   實 驗 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2   圖   4 ‐ 9   結 晶 形 成 試 驗 步 驟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3   圖   4 ‐ 1 0   結 晶 形 成 試 驗 步 驟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4   圖   4 ‐ 1 1   結 晶 形 成 試 驗   步 驟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4   圖   4 ‐ 1 2   結 晶 形 成 試 驗   步 驟 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5   圖   4 ‐ 1 3   結 晶 形 成 試 驗   步 驟 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5   圖   4 ‐ 1 4   結 晶 形 成 試 驗   步 驟 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6   圖   4 ‐ 1 5   結 晶 形 成 試 驗   步 驟 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6   圖   4 ‐ 1 6   化 工 行 購 買 的 環 氧 樹 脂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7   圖   4 ‐ 1 7   灌 模 業 者 的 環 氧 樹 脂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7   圖   4 ‐ 1 8 藝 品 店 的 水 晶 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8   圖 4 ‐ 1 9   已 經 調 好 的 環 氧 樹 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9   圖 4 ‐ 2 0   環 氧 樹 脂 曝 曬 太 陽 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0   圖 4 ‐ 2 1   環 氧 樹 脂 在 室 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圖 4 ‐ 2 2   水 性 染 色 性 測 試   步 驟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2   圖 4 ‐ 2 3   水 性 染 色 性 測 試   步 驟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2   圖 4 ‐ 2 4   水 性 染 色 性 測 試   步 驟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   圖 4 ‐ 2 5 水 性 染 色 性 測 試   步 驟 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   圖 4 - 2 7 油 性 染 色 性 測 試 步 驟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4   圖 4 - 2 8 油 性 染 色 性 測 試 步 驟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4  . VII.

(10) 圖 4 - 2 9 油 性 染 色 性 測 試 步 驟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5   圖 4 - 3 0   紙 本 創 作 過 程 分 析 :   步 驟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7   圖 4 - 3 1   紙 本 創 作 過 程 分 析 :   步 驟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8   圖 4 - 3 2   紙 本 創 作 過 程 分 析 :   步 驟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8   圖 4 - 3 3   紙 本 創 作 過 程 分 析 :   步 驟 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9   圖 4 - 3 4 紙 本 創 作 過 程 分 析 :   步 驟 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9   圖 4 - 3 5 紙 本 創 作 過 程 分 析 :   步 驟 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0   圖 4 - 3 6   紙 本 創 作 過 程 分 析 :   步 驟 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0   圖 4 - 3 7   紙 本 創 作 過 程 分 析 :   步 驟 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1   圖 5‐1 創作立體表現局部(一).  圖. 5 ‐ 2 創 作 立 體 表 現 局 部 ( 二 )  . . . . . . . .  1 3 4  . 圖 5 ‐ 2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起 源 . 沉 澱 . 回 歸 】 油 畫   2 0 1 4     1 5 0 M  . . . . . . . . . . .  1 3 6   圖 5 ‐ 3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起 源 . 沉 澱 . 回 歸 】 局 部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7   圖 5 ‐ 4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起 源 . 沉 澱 . 回 歸 】 局 部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7   圖 5 ‐ 5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起 源 . 沉 澱 . 回 歸 】 局 部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8   圖 5 ‐ 6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水 與 樹 交 響 曲   水 彩 2 0 1 4     四 開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9   圖 5 ‐ 7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倒 影 之 光     水 彩 2 0 1 4     四 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9   圖 5 ‐ 8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蓮 潭 天 光   水 彩   2 0 1 5   4 0   C M   X 1 1 0 C M   . . . . . . . . . . . . . .  1 4 0   圖 5 ‐ 9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里 龍 山 溪 景   水 彩     2 0 1 5   4 0   C M   X 1 1 0 C M  . . . . . . . . . . .  1 4 0   圖 5 ‐ 1 0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水 塘 倒 影     水 彩 2 0 1 5   4 0 C M   X   1 1 0 C M   . . . . . . . . . . . .  1 4 0   圖 5 ‐ 1 1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一 )   步 驟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1   圖 5 ‐ 1 2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一 )   步 驟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2   圖 5 ‐ 1 3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一 )   步 驟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2   圖 5 ‐ 1 4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一 )   步 驟 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3   圖 5 ‐ 1 5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一 )   成 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3   圖 5 ‐ 1 6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二 )   實 驗 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4   圖 5 ‐ 1 7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二 )   實 驗 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4   圖 5 ‐ 1 8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三 )   畫 好 底 圖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6   圖 5 ‐ 1 9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三 )   把 結 晶 放 置 好 位 置 ( 右 )  . . . . . . . . . . . . . .  1 4 6   圖 5 ‐ 2 0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三 ) ‐ 用 A B 膠 結 合 結 晶 作 品  . . . . . . . . . . . . . . . . .  1 4 7   圖 5 ‐ 2 1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三 ) 成 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7   圖 5 ‐ 2 2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一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8   圖 5 ‐ 2 3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二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8   圖 5 ‐ 2 4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三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8   圖 5 ‐ 2 5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四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8   圖 5 ‐ 2 6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五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9   圖 5 ‐ 2 7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六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9   圖 5 ‐ 2 8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七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9   圖 5 ‐ 2 9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八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9   圖 5 ‐ 3 0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九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0  . VIII.

(11) 圖 5 ‐ 3 1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十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0   圖 5 ‐ 3 2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十 一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0   圖 5 ‐ 3 3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十 二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0   圖 5 ‐ 3 4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十 三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1   圖 5 ‐ 3 5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十 四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1   圖 5 ‐ 3 6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十 五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1   圖 5 ‐ 3 7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十 六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1   圖 5 ‐ 3 8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十 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2   圖 5 ‐ 3 9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十 八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2   圖 5 ‐ 4 0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十 九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2   圖 5 ‐ 4 1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二 十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3   圖 5 ‐ 4 2   木 板 創 作       步 驟   二 十 一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3   圖 5 ‐ 4 3   木 板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4   圖 5 ‐ 4 4   木 板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4   圖 5 ‐ 4 5   木 板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三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5   圖 5 ‐ 4 6   木 板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四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5   圖 5 ‐ 4 7   木 板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五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5   圖 5 ‐ 4 8   木 板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六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5   圖 5 ‐ 4 9   木 板 最 後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一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6   圖 5 ‐ 5 0   木 板 最 後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二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6   圖 5 ‐ 5 1   木 板 最 後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三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6   圖 5 ‐ 5 2   木 板 最 後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四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6   圖 5 ‐ 5 3   木 板 最 後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五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7   圖 5 ‐ 5 4   木 板 最 後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六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7   圖 5 ‐ 5 5   木 板 最 後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七 ( 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7   圖 5 ‐ 5 6   木 板 最 後 改 良 創 作       步 驟   八 ( 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7   圖 5 ‐ 5 7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環 境 解 離 之 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0   圖 5 ‐ 5 8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智 慧 結 晶 之 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1   圖 5 ‐ 5 9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結 晶 之 華 系 列 《 結 晶 風 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2   圖 5 ‐ 6 0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結 晶 之 華 系 列 《 破 碎 的 自 然   智 慧 的 結 晶 》  . . . . . . . .  1 6 4   圖 5 ‐ 6 1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結 晶 之 華 系 列 《 黑 冠 麻 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6   圖 5 ‐ 6 2   結 晶 之 華 系 列 《 黑 冠 麻 鷺 》 局 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7   圖 5 ‐ 6 3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結 晶 之 華 系 列 《 白 鷺 鷥 與 滿 月 》  . . . . . . . . . . . . . . . . . .  1 6 8   圖 5 ‐ 6 4 結 晶 之 華 系 列 《 白 鷺 鷥 與 滿 月 》 局 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 9   圖 5 ‐ 6 5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過 往 汙 染 系 列 《 遺 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0   圖 5 ‐ 6 6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智 慧 結 晶 系 列 《 沉 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1   圖 5 ‐ 6 7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智 慧 結 晶 系 列 《 過 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2   圖 5 ‐ 6 8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智 慧 結 晶 系 列 《 綻 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7 3  . IX.

(12) 表次   表 2 - 1   吳 遐 功 《 明 鄭 時 期 二 層 行 溪 流 域 漢 人 之 拓 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表 2 ‐ 2 民 國 9 5 年 二 仁 溪 流 域 事 業 家 數 統 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7   表 2 ‐ 3   臺 灣 平 均 每 人 每 日 垃 圾 產 生 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0   表 3-1 廣義與狹義的環境藝術 對照表 ..........................................69  表 4 - 1 各 式 環 氧 樹 脂 比 較 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8  . X.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人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臺灣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連綿的高山 與茂盛的樹林,但再放到經濟的天秤上時,很顯然生態都是被捨棄的 那一邊,我們生活所需就是要從自然中拿取,但是過度的開發與追求 是我們真的需要嗎?難道我們無法去尋求平衡點嗎?很多時候我會開 始反思,這個真得需要嗎?環境生態的破壞已有許多藝術家透過藝術 品的展示,希望可以喚起大眾對於環境得警惕,我們是否可以對環境 更友善,這也是我想要表達的,透過本研究去傳達環境與人文互動的 關係。 “ 科技的進步只是提供我們更有效率的方法倒退回去” 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目的和手段》. 當我們使用大量的智慧產品時,科技的進步真的提供極大效率, 獲取知識與交流不會浪費大量的時間,照理來說社會因為科技進步而 獲得更高的生活品質呀?但是反而對於周遭環境反而更加陌生,我們 自認為的前進卻是倒退,那到底什麼是才是真正的進步?. 當筆者攀爬在臺灣山林時,一邊觀察大自然的生機,也一邊回想 都市裡的破壞,也不經感嘆這真是我們要的生活嗎?走到山上的水源 地時候,那乾淨、純粹的溪水不斷流出,周遭動植物依靠這水源互相 共生,維持在一個平衡永續的狀態,那為什麼我們人類卻無法與環境 共生,看著極端氣候造成的反撲,都是為了賺取利益把環境放在最後 的後果,我們對自然虧欠得太多了,是時候應該改變一個人對環境的. 1.

(14) 態度了,因為對環境破壞的態度是建立在對環境的陌生,應該找回自 然與人文平衡的態度了。. 為了表現我對水想要的藝術表現,就在一次的科學試驗之中發現 的結晶物理現象,產生了人與環境之間的聯想,並且透過水彩這種媒 材進行表現,這些媒材的研究共通點都是「水」,水的三態表現讓紙 張留下的足跡,水就是這創作的主角,生命中沒有水是不可能活動 的,所以探索外星生命時第一要件就是有沒有水,可見水是如此的重 要。水彩再搭配結合綜合媒材等材質使畫面可以不在平面,而是可以 以半立體的空間方式呈現,找出另一種水彩畫的表現方法。.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透過藝術的形式來反思我們對於環境的失衡,這個平衡十分難以 拿捏,從嬰兒開始呼吸的那第一口氧氣,還是原始人從拿起了石頭切 割獵物那一刻,人就開始了使用自然資源,不管有意識還是無意識, 只要是生命就要從周遭環境使用能源,但就差在使用的多寡而已,從 英國工業革命後,加劇了人獲取資源的速度,原本速度較緩慢的人 力、獸力、自然等力,機器的發明推動了資源消耗快速的滾輪。. 本研究以水彩為創作媒材,環境生態中最重要的就是水,沒有水 的傳輸也就沒有生物的循環,當水彩筆沾著顏料溶解,順著水帶著顏 料渲染到紙上最後水分揮發回歸了自然,留下顏料表示它走過的足 跡,這個過程經過不斷的累積,漸漸產生畫面最後形成藝術家想表達 的想法,臺灣的水彩經過一個世紀不斷的累積,希望本研究可以走出 不同的方向,結合不同媒材,去反映環境與社會。. 2.

(15) 我們親手拿取了自然資源並發揮了最大的價值,但我們替這個環 境留下了什麼?是排放大量的汙水到河川,還是把沒用的廢棄物埋在 土裡面,臺灣重大的汙染事件層出不窮,這些汙染看似遙遠,跟我們 生活並沒有直接衝擊,但往往影響到生活時都是已經無法收拾的狀 態,於是我開始了人與環境的反思,在這一連串的開發是否是真的需 要,還是創造更虛無的心靈。. 藝術是心靈最真誠的表現方式之一,希望把自己的反思透過作品 呈現出來,去引發另一個想法,讓觀者可以仔細想想對於環境做了什 麼?把一個環境問號傳達給觀者,觀者就會開反思,反思之後就會有 新的想法,一傳十、十傳百,讓環境的平衡有討論的機會,這是我做 一系列作品的目的與希望。. 3.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 文獻探討法:. 「文獻探討」是將文章中須要研究的相關文獻,作有系統的鑑 定、安排與分析,再把資料彙整後,對於相關的研究文獻,予以探 討、評述、綜合、摘述1。. 本創作研究透過文獻探討法,收集關於臺灣水彩、環境藝術、環 境相關圖像進行分析,找出作品與這個社會、人文、環境所產生的關 係,透過這些資料發展出具有參考價值論述,並且彙整本研究的創作 論述,創作更能反映現在社會的事件。. 二 、歷史研究法的步驟:. 歷史研究法是研究過去所發生的事件或活動的一種方法,和其他 類型的研究方法比較起,有一個很大不同良處,就是歷史研究法是從 歷史資料中,如日記、信函、官方文件和物、遺跡等,發現有關的研 究問題的資料,而其他研究是查據觀察和測是的方法產生研究問題的 資料.2。 歷史研究法比較偏向時間性的探索,臺灣環境的汙染歷史與臺灣 環境藝術的演進,這些都是可供參考成為論文基礎,本次研究分析前 輩藝術家所留下的圖像或者歷史圖像等進行分析,並配合文件、草 稿、古地圖等物件進行歷史脈絡整理。 1. 王文科、王智弘 (2005)。教育研究法(78 頁)。 臺北 : 五南圖書出版,。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1993)。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6 頁)。臺北: 師大書苑。 2. 4.

(17) 三、訪問法 訪問法是指研究者能為蒐集研究主題更為深入的資料,經由預 先題目的規劃,以深入訪談的方式,獲取必要資料,經紀錄整理、分 析、比較,以達到對研究主題的研究成果。3. 此次將訪談兩位長年關心河川議題老師,一位是目前就職於長 榮大學河川保育中心洪慶宜博士,洪慶宜老師也長年關注二仁溪的生 態並帶領學生進行許多生態活動,希望藉由訪問可以了解洪慶宜老師 如何帶領學生了解環境與人類的平衡。另一位是高雄舢筏協會總幹事 蘇水龍大哥,蘇大哥是在地的漁民,見證並參與二仁溪的汙染與整 治,也積極推廣環境教育,希望透過蘇大哥的口述來再現二仁溪汙染 最嚴重的那段時間,並且對於二仁溪的未來藍圖。. 透過訪談來記錄二仁溪過往的樣貌與未來,訪談的好處就是可 以直接面對面的對談來取得最直接的資料,並且使用錄音後轉化成文 字,替二仁溪歷史多一筆文獻,方便日後要是有人需要研究二仁溪的 歷史時可以使用,這是訪談最有利的優勢。. 四、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方式,是用以找出事件之間的因果 關係的方法,從事實驗研究時,實驗者對某一個或幾個變項加以操 作,以觀察或測試其他變項因此而發生的影響或改變。4. 3. 葉至誠、葉立誠 ( 合著 ) ( 2000 ) 。研究方法遇論文寫作(157 頁)。臺北: 商鼎文化出版社 4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1993)。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69 頁)。臺 北:師大書苑。. 5.

(18) 本研究使用實驗研究法來輔助媒材的試驗,經過不斷的實驗並且 記錄,每次試驗以不同的角度去做測試,找出最佳的實驗比例並且達 成目標,並且留下記錄資料,以便將來能再找出不同的新契機。. 如何突破對於水彩的過往印象,就是要不斷的去試驗與創新,但 是創新的同時也要注意媒材變化,會不會對於日後創作時產生不良的 影響,那就要利用科學的假設與求證,預估會發生怎樣的影響去實 驗,實驗後看是否發生問題,如果發生那就要設法解決,找出解決的 辦法,這也是十分有趣與挑戰的地方,把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對於 將來研究是十分重要。. 6.

(19) 第四節 名辭釋義  一、結晶. ( Crystallization ). 形成晶體的過程,可以經由許多種方式發生,例如:熔融固體冷 卻、固體昇華在過飽和溶液放置種晶,或是在飽和的溶液中放置種 晶,然後加以冷卻或蒸發溶液。不論是冷卻或蒸發溶液,就是減少溶 液可溶化的溶質 因此,使得粒子從溶液中釋出,並且和懸浮在溶液 中的種晶結合在一起。. 以上是物理學上的結晶,但筆者透過這個物理現象轉化成為另 一種意思,結晶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經過不斷的萃取後展現最後的 結果,結晶會把過程中一切凝結起來,就有如冰塊一樣,在地球極地 科學家會做所謂的鑽探,使用鑽探機在冰層中取柱狀的冰晶,名為冰 芯,然後分析冰芯中裡面的空氣成分,去解析當時環境的溫度變化與 空氣組成,這個結晶就封存了當時的資訊留給後代的人去發現,我們 人類所做所為都會被這個世界所記錄,結晶這個過程也成了我創作的 主要架構,把我看到的臺灣環境事件記錄下來。. 二、環境 ( Environment ) 環境是一種人與自然的關係,教育部辭典對於「環境」這兩字的 解釋是:「泛指地表上影響人類及其他生物賴以生活、生存的空間、 資源以及其他有關事物的綜合。」,環境所牽涉的層面十分廣泛,水 文、空氣、岩石、森林、大海、高山等,從我們知道人類一出生就開 始使用自然資源,透過使用資源讓生命傳承與延續下去,本來人與自 然應該是可互生互助,但是科技的慾望超過環境可以承受的承載。. 7.

(20) 人類與環境開始脫軌,於是人類來到了一個失序的世代,看著全 球氣候開始反撲之時,颱風的威力越來越強,氣候的順序也開始異 常,春、夏、秋、冬的也走向極冷與極熱,春與秋的時間越來越少, 這個環境的變化就足以讓我們社會付出痛慘痛的代價,本論文希望透 過環境污染的事件下重新找回人與環境關係。. 三、平衡 ( Balance). 再此提到的平衡稱作生態平衡。平衡在環境中則是指一種機制, 長時間內在一個生態系統裡面的個體,物種的數目保持恆定或者是以 某一個值作小幅度震動,但當要是這個幅度超過後平衡之後就會導致 失衡,這些失衡的主因就是我們太過使用大自然的資源,原本使用的 資源還來不及補充,就繼續擴大使用,讓自然環境無法支持,到最後 會導致物種的消失。. 像是河中的生物只要受到超過的汙染之下,關鍵性的物種消失的 話,進而影響整個食物鏈的循環,會讓原本的生態平衡被破壞,這種 破壞一但發生就很難再次回到平衡,所以要使用自然資源時就要想到 會不會過度破壞,讓生態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才是永久之道。. 8.

(21) 第五節 研究架構  水彩結晶技法運用-人與環境平衡創作研究.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建立研究架構. 名辭釋義. 蒐集相關文獻. 文獻探討. 藝術資料彙整. 環境資料彙整. 論 文 省 思. 水 資 源 與 文 化. 二 仁 溪 汙 染 史. 環 境 教 育. 環 境 藝 術. 生 態 藝 術. 水 彩 藝 術. 藝術形式表現. 論文學理探討. 論文與創作整合. 創作研究結果與解析   藝術創作與論述完成   圖 1‐1 研究架構圖  9. 複 合 水 彩. 作 品 省 思.

(22) 第二章 創作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討人與環境的平衡,本章將會以水作為文獻探討的主 軸,因為人的文化與水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沒有水幾乎就不可能有 生命的誕生,更何況文化的出現。所以本研究將會把水作為連貫整個 論文的重要主題。. 水是萬物之源頭,在外星尋找生命時最先考量的就是水,我們 所認識的世界就透過水的循環串連了起來,海洋蒸發成了水形成了 雲,然後再透過下雨、下雪降落到地面,最後經過溪流、河川、水 庫、地下水回到了最初的大海。 在這循環裡創造了天氣、森林、生命等,但直到人過度使用水資 源,甚至還造成破壞,因此打破這個原本的循環,導致各種災害發 生,我們在開發與保護中不斷拉扯,本章將探討水資源的利用與汙 染,我們要如何修補環境造成的影響,再次回到一個人與環境的平衡 點。. 第一節. 生命之源 - 水. 水是一切開始的源頭,在 38 億年前海水中組成了生命,再花了 34 億年不斷進化,到最後 4 億 2000 萬年從海洋爬上了陸地上,這 個奇蹟般的過程就是透過水,水幾乎是物質中最重要的媒介,滲透 壓、組織液、血壓等生理機能都透過水來傳遞,地球是一個充滿水的 星球也因如此創造出許多生命,地球約 97.5%都是海水,剩下約 2.5%是淡水,但是我們能用的水是這三分之一的地下水與地表水,. 10.

(23) 能用的資源十分稀少5,剩下三分之二被冰封在冰川、雪、永凍土裡 面,想要使用要花費大量的成本與取得不易,最好的方式就善待這三 分之一的地下水與地表水。 水以固態、氣態、液態這三種型態存在我們環境之中,彼此間互 相的轉化型態,降水、逕流、滲透、蒸發、凝結這幾個步驟形成了水 循環,在這循環階段之中有些水停留的時間可以長達一萬年6,我們 現在喝的水是來自數十年、百年的循環才回到自己的身上,這趟旅程 它看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水會循環而已, 當我們再仔細想像一下,如果現在喝的水再也回不來了,水循環的系 統被搗亂時,我們能喝再也不是乾淨的水時,才會開始珍惜每一滴, 畢竟我們人類可以使用的水資源也只有大約 2.5%,可以見得水的珍 貴性與重要性,如圖【2-1】.   圖 2‐1 全球水資源圖  圖片來源: http://pc183.hy.ntu.edu.tw/gwater/images/material/waterpercent .jpg(上網日期:2016/11/23). 5. 瑪姬.布拉克 Maggie Black、珍奈特.金、Jannet King 王惟芬 譯 (2012)。水資源地圖(19 頁)。臺北:聯經出版 6 水循環中各部份的水平均停留時間,地下水離開前可以停留超過一萬年。. 11.

(24) 但在這 2.5%可貴的水資源中,我們除了使用打開水龍頭的水 外,在無形中也使用了水,因為如穿在我們身上的衣服、早上吃的早 餐、寫字的紙等,這些產品光是生產過程就要用到水,這種藏在背後 的水也是人類要節約的一部分,這種「虛擬水」是我們使用而不自知 的,在湯尼.艾倫(Tony Allan)所寫的《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 水?:生活事物背後的虛擬水》中舉例說:「你那一小杯的濃縮咖啡 裡有一百四十公升的水呢?沒錯一百四十公升。你可能認為以為我瘋 了,但那是隱藏在咖啡的虛擬水,是用以栽種、生產、包裝、運送咖 啡豆的水量。這就是所謂「虛擬水」成本的簡單例子。」7,我們使 用的水已經不是我們繳交水費上面的度數,而是日常周遭的生活用品 都是,畢竟水資源不夠並不是單一臺灣會發生的事,是全世界都會遇 到的問題,極端氣候的影響之下,以後我們還可以像現在一樣打開水 龍頭就有水了嗎?. 除了水的基本介紹,筆者將水分成三個面向討論,一個是生理另 一個是神話傳說最後是文化,藉由這三種面向來探討水的影響。. 一、生理面向: 在劉昌明、傅國斌所寫的《今日水世界》中提到:「水是生物體 最基本的組成成份,地球上生物的種類千差萬別,生命的形式千奇百 怪,進化的程度參差不齊,外觀的尺寸大小迴異。但是,他們都有一 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體內水的含量一般都在 60%~80%」8,有許 多生物透過水來組成,水母身體幾乎是 90%水組成,更不用說人類 身體大約有 70%的水分,不然是無法撐起人類複雜器官的代謝、傳 遞、運送這些工作,水就是生命的基礎一點也不為過。 7. 湯尼.艾倫/張美惠譯(2013)。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生活事物背後的虛 擬水(22 頁) 臺北 :時報文化 8 劉昌明,傅國斌(2001)今日水世界(197 頁)臺北:牛頓. 12.

(25) 水也在維持身體的各個平衡,在大衛.鈴木(David Suzuki) 與阿曼達.麥康納(Amanda McConnell)所寫《神聖的平衡:重 尋人類的自然定位》一書中提到:. 「人體與周遭環境有一種奇特的平衡關係,會聯手控制人體與環 境水分的多寡,我們的身體會有多少水分透過皮膚散發到大氣中,端 視當時的環境溼度、空氣溫度與活動量而定。換言之,人的水分攝取 與排放要靠各種內外因素調節,其他的生物也一樣。這是地球與萬物 合作演出的大戲,調節著地球的神妙平衡。」9,我們要是運動中或 在太陽底下而沒有適時補充水分時就會中暑,中暑就是身體已經沒有 水去平衡身體,導致頭昏、無神、四肢痠軟、嘔吐等症狀,要必須趕 緊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人只要ㄧ脫離水就會有生命的危險,水是 身體最重要運輸的媒介,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二、神話傳說: 水在許多文化中代表重要的地位,中國神話中提到的盤古,在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提到: 「盤古死,……目為日月,髭為星辰,眉為斗樞,九竅為九州, 乳為崑崙,膝為南嶽,股為太山,尻為魚鱉,手為飛鳥,爪為龜龍, 骨為金銀,髮為草木,毫毛為鳧鴨,齒為玉石。汗為雨水,大腸為江 海,小腸為淮泗,膀胱為百川,面輪為洞庭。」,盤古死後身體化為 各個江水、溪流、湖水,事實上這些溪流的重要性也的確像是人身體 裡的循環系統,承載土地上的萬物,這一點也與事實不謀而合。. 9. 大衛.鈴木(David Suzuki)阿曼達.麥康納(Amanda McConnell)/ 何穎怡譯 聖的平衡:重尋人類的自然定位(91 頁)。臺北:商周出版. 13.

(26) 在聖經中也有關於水的記錄,在舊約創世紀中提到: 「Gen 1:20.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 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與「Gen 1:21 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 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 類。」,在莊進源《水的故事》中提到:「上帝又命令:「水裡要繁 殖多種動物;天空要有多種飛鳥」,於是上帝創造了巨大的海獸,水 裡的各種動物,和天空的各種各類飛鳥,上帝看這些動物是好的。他 賜福給這些動物,叫魚類在海洋中繁殖。」10,在這些神話之中不管 是東方或者是西方都把水視為散播生命的重要途徑,生物到了一個階 段後才由水裡來到陸地上,但這種水與生物的感情是已經融入血液裡 面,難以遺忘。. 三、文化面向: 水源各種文化中扮演極大的角色,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尼羅河 流域、印度河流域,這些流域孕育許多文明與文化,因為有水資源的 灌溉農田,人類可以種植蔬果、糧食等來飽足自己,進而才有餘力去 發展器具、技術、語言、宗教、文化等,但同時水可以孕育生命也可 帶來毀滅,如黃河氾濫造成大量的破壞,讓許多人失去性命與家園。. 埃及尼羅河流域的人透過觀察知道尼羅河會定時泛濫,只要算 準時間,反而不但把洪害降到最低,並把洪水帶來的有機質來種植作 物,在吳明益的《家裡水邊這麼近》中提到:. 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帶來影響就真的是一體 兩面,可以帶來富饒也可帶走一切,當居民已經和水培養一種關係, 10. 莊進源 (2000)。 水的故事(218 頁)。臺北:淑馨出版社. 14.

(27) 一種簡單但不平凡的默契,也是一種尊重的態度,我在河畔生活了一 段時間,時間到了時候,我就離去讓河岸休息,重新去讓土地再次去 獲得水的滋養,等待水退後留下豐盛的資源當作贈禮,直到下一個循 環的開始。. 水也是中華文化中五行重要的元素之一,金、木、水、火、土, 這五行互相相生也互相相剋,五行裡面的相生:金剋木,木剋土,土 剋水,水剋火,火剋金,一個完整的循環。為何金會生水?當早晨時 氣溫較低,水氣遇到金屬表面時,金屬表面溫度比較低時,水氣就會 凝結出小水滴,當時古人透過觀察後得到的結果,然後水又去灌溉長 出植物,這一段循環金生水、水生木就透過水完成這個循環的一部 分,可見水也是扮演極大的角色。. 當初五行理論在《尚書‧洪範》中提到有一段,武王拜訪箕子詢 問說不知道天地人的常道和它們所在的次序,箕子就回答道說: 「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 倫攸敘,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 」 聽說在從前,鯀為了治水,但是不知道水與土的特性,導致治水 失敗,天帝就把鯀流放,不給《洪範》九章,但後來兒子禹把原本堵 水的方式改成導水,讓水可以引流到其他地方,成功完成了治水,於 是天帝就給禹《洪範》九章,於是天地人的常理就有次序了。鯀並沒 有順著自然得規律導致失敗,但禹按著自然的規律解決了問題,體現 當時古人對於大自然的價值觀,認為要順著天走,然而到了現在我們 好像走上鯀的後塵,我們好像開始忘了水的性質,開始與大自然走向 不同的路,走上一條毀滅的道路。 15.

(28) 老子在<道德經>說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為 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 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種透過水的特性去引申 對於做人處事的道理,如要像水一樣的去包容萬物,對待他人有同理 心等教育方面,都是要效法自然,從大自然中學習知識並且運用,這 種水的文化對於人是很重要的。. 這從生理的面向到神話傳說再到文化面向,這三種面向都代表人 與水不可分的關係,但是我們人類能做到像水一般的境界嗎?在莊進 源《水的故事》中提到: 「人如像水一樣甘心位於低處,心就深而靜,對施與無區分,言 行無虛偽,治事公正,做事完美,隨時間而變轉流動,因不會去爭, 所以不會發生紛爭。」11 這句話放到現代社會還是適用,水能夠滋養萬物卻不會跟萬物相 爭,還能處在大家都討厭的低下地方,最高的善就是像水一般,動植 物受到水源的滋養成長、茁壯、繁殖、死亡又回歸到了自然中。現代 我們應該重新去學習水的精神,不該把不屬於水的垃圾、廢棄物丟到 水裡,讓水保持一個乾淨的狀態去滋養大地,去完成自然的循環,而 我們人類也是這循環的一份子,讓人類的生命可以走的長久。. 第二節. 我們的河川. 地表上流的水匯流成河川,一條與我們最有關係的就是河川,臺 灣其列管河川分為中央管河川、跨省市河川及縣(市)管河川三級, 包括中央管河川 26 水系、跨省市河川 2 水系(淡水河、磺溪)及縣. 11. 莊進源 (2000)。 水的故事(218 頁)。臺北:淑馨出版社. 16.

(29) (市)管河川 92 水系(其中 2 水系為其他水系支流),合計列管 116 獨立水系。 有如此多的水系就應該要好好保護,但我們一邊要求乾淨的水卻 另一邊卻排放大量的汙染,一條條承載我們都市汙染的河,我們究竟 是如何對待的,又因汙染造成什麼影響,然後我們要如何改變這個現 況,找出一個與河相處的模式,保護我們最重要的河川。 人為了生活也開始模糊水的性質,我們懂得使用資源讓生活過的 更便利並沒有什麼錯誤,錯誤是過度的使用超越自然能承受的限界, 原本這條清楚的限界因為商業利益變的模糊了。 在費根(Dan Fagin)所寫的《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 提到一個有趣的記錄: 「在工廠排放化學廢水之前,湯姆斯河是一條生機勃勃而且幾近 原始的生態系,但是當地人從沒看過河流乾淨的樣子。汽巴公司把這 個表面的問題小題大作。當年,我們可以看到某些早期的文章引述公 司主管的說法,他們批評河流原本的水質。其中一人甚至宣稱,汽巴 公司的腐蝕性廢水能讓魚類與人類都覺得河水的味道變好,因為湯姆 斯河原本鹼性太高。」12 這種謬論讓人不敢置信,湯姆斯河原本因為有流經沼澤所以河川 的 PH 值會偏高,這是河原本的天性,居然用人自以為是觀點認為用 酸性的廢水來酸鹼中和,但更可怕的是在當時 1953 年民眾還真的信 以為真。 到了今天河川的汙染還是沒有消失,一個個工廠生產許多產品也 製造大量的廢水,工廠知道這水會有汙染,但為了成本利益下選擇不 配置汙水集中處理,選擇一個月夜風高的夜晚排放到溪中,眼不見為 淨,直到溪流被染色、充滿泡泡如【圖 2-2】一樣,溪中魚蝦大量死. 17.

(30) 亡被民眾舉發才處理,「看見臺灣」這部紀錄片中拍到許多令人震驚 與痛心的畫面,透過空拍的角度去看待我們人類究竟對環境做了些什 麼。. 圖 2‐2 五股觀音坑溪被染成紅色的河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短片】工廠排廢水. 觀音坑溪成「紅河」.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 30712/224295/(上網日期:2016/11/23). 一、河川使用與關係 河川使用是文明發展一個很重要環節,許多文明都會以河川向外 發展,有如人身體的血管,把營養的資源留下,再把不需要的廢棄物 帶走,完成一個代謝的循環,文明就有如神經般不斷的分支到全身, 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反應,但要是血管出了問題,就會產生一連串的問. 12. 費根(Dan Fagin)/陳榮彬譯(2015)。我們的河:科學與救贖的追尋(55 頁) 臺北:天下文化. 18.

(31) 題並發生連鎖反應,讓整個身體出現大問題。也就是說人要如何妥善 使用水源是很重要的議題。. 圖 2‐3 屏東農田運用地下水灌溉  照片來源:王毓誠 拍攝於屏東. 就從臺灣對於河川單純的引流灌溉農田到後面的工業運用與家庭 用水,河川的負擔也越來越重,為了種植農作物來當作糧食來源,當 糧食充足後就來到家庭的用水,早期社會大家洗米、洗衣服都是在河 邊,但接了自來水管線後,這與河川的關係就漸行漸遠了,當生活無 慮之後,就要發展經濟改善生活品質,就要開設工廠製造產品,河川 反而變成排放的管道,默默承受我們的廢水。. 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地區水資源史 第一篇》提到:「一 般水利史就人類生存安全觀點扼要,可分為下列四個階段:一.初期 保護階段、二.使用分配階段、三.資源保育階段、四.生態調和階 19.

(32) 段。」13,這四個階段都是人類對於水的使用,從最早的人依水而 居,但要防就是水患造成的生命財產的威脅,到後面修築堤防、開鑿 渠道、灌溉農田,讓水資源可以達到最佳的使用,再後來為了經濟發 展的需要,開始了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到最後因為過度使用所產生的 汙染,於是開始強調永續利用,重新開始思考人與水資源的關係,當 開始思考人與水資源的關係時就會開始反思汙染的破壞。. 在《水的關懷:河川環境與水源保護研討會論文集》裡由郭中端 所報告的《水的文化理念》提到:「輕視水為緣體的環境效果,即忽 視水環境的價值,其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即為汙染河川、河川水路加 蓋、水邊溼地掩埋等等,將水邊空間轉用它途的結果,就是引起目前 都市環境品質低落,造成居住環境的沙漠化等現象的發生。. 1 4. 」,我. 們反向河川奪取它們的資源,轉化成我們對於環境的貪婪。. 不知不覺間我們與河川的關係變成如此,早期大家都以河為重要 的命脈,這水是可以摸的到可以感受的到,因為這河川的健康是會直 接關係到使用者身上,但是為了生活方便接了水管後一切都變成不一 樣了,水龍頭打開清澈的水就直接的跑出來,水經過處理廠處理後再 沿著自來水管來到家理,水質比以往更穩定、更乾淨,這感覺是個很 好的設施,但伴隨著時間逐漸淡忘,水那麼乾淨好像是應該的,廢水 排出去哪我也不清楚,跟河川的關係反而就斷掉了,無法與環境產生 連結,也就不會去珍惜水的珍貴,這大概也是現在文明病狀況之一 吧。. 13 1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地區水資源史 第一篇(2 頁)。南投市:省文獻會 蕭新煌。水的關懷:河川環境與水源保護研討會論文集(27 頁)。臺北;時報. 20.

(33) 二、河川汙染 筆者就讀大學期間,大學旁就緊臨二仁溪,當時並未感到興趣, 但到大二參與河川巡守隊的課程,了解到這條溪的歷史,讓我沈思我 對於環境想法,究竟人類是如何利用環境、使用環境、破壞環境。. 根據臺灣水利署 104 年自來水生活用水量統計,生活用水量約 2,182,628,126 立方公尺,臺灣每人每日生活用水量約 273 公升 15. ,雖然平均統計多少會有出入,但在無形之中我們使用了這麼多的. 水資源,臺灣雖然看似都有降雨但是雨量季節分配不均,都集中 5 月到 10 月之間,加上因地形陡直無法有效留住水資源,這是先天的 因素,要是加上後天的人為因素,人口的增加、工業與農業大量使 用,剩下乾淨的水就更少了。. 水雖然自淨的能力,把物質透過流動與過濾,經過長時間的處理 讓汙水漸漸的恢復,但是一旦超過水能處理的自淨能力那就是水汙 染,大量的汙染物不斷累積之下,讓依靠水循環的環境都受到影響, 甚至讓生態系統完全被破壞,關鍵性的物種只要滅絕了就難以重建 了。 然而除了破壞之外還有擴散,水就因為是流動的,也就可以把汙 染物擴散到其他地方,農藥、重金屬、放射性廢料、垃圾等都隨著水 的流動加大被汙染的範圍,汙染原要是只有單一地方都可以好處理, 但是只要汙染原只要透過水的流動下,汙染原一下就變成多個,處理 起來的困難度不但增加,汙染時間一拉長對生態的影響會更加嚴重, 當一切都超過自然可以負擔吸收的範圍時,人類的不當的擴大使用與 15. 中華民國 104 年 自來水生活用水量統計(修正表) http://www.wra.gov.tw/ct.asp?xItem=42091&ctNode=4781&comefro m=lp. 21.

(34) 排放自然無法承受的物質到溪流之中,一個大自然的循環就被人類欲 望完全所打亂與破壞。. 除了臺灣之外還有許多國家城市都有河川汙染的問題,這些問題 幾乎跟人的生活脫不了關係,舉例如印度的恆河,印度人相信這條河 可以洗滌信徒的罪惡,也會把骨灰灑在恆河裡面,希望可以免於輪迴 之苦,是印度人會去的朝聖的地點,在江本勝所寫的《水知道答案》 這本書提到:. 「眾多的印度教徒信徒相信,恆河水能夠治療和舒緩身心兩方面 的疾病,洗去從前的罪孽。人們把恆河水塗在額頭上,行前斷氣的時 候飲下恆河水,魂就能升往天國,縱然只偶有一滴,只要是從遙遠天 國乘風而至的恆河水,就能夠洗淨人一生的罪孽」16,. 雖然恆河在人們心中如此有這樣的地位,但是流經這些城市的河 並沒有受到保護,工業廢水、生活汙水、垃圾、排泄物、動物屍體反 而直接往恆河裡傾倒下去造成嚴重的汙染,更嚴重的是印度人會更直 接接觸恆河,信徒會沐浴在恆河中,這條受到各式各樣汙染的水透過 皮膚回到人的身上,這些水除了汙染外還夾帶許多細菌,這種長期接 觸下也造成許多皮膚病與腹部疾病。在麗莎.班頓-修特(Lisa Benton-Short)與約翰.雷尼.修特(John Rennie Short)《城市 與自然》這本書描敘這個現象:. 「我心裡既掙扎又混亂。我想要來個神聖沉浸。為了生存,我必 須這麼做。沒有聖浸,對我來說一天就尚未開始。但同時我知道什麼. 16. 江本勝 著/陳滌譯(2012)水知道答案(174 頁)。新北市:閱讀名品. 22.

(35) 是生活需氧量( BOD )17,而且我知道何謂糞便大腸菌( fecal coliform )。」. 1 8. 這種信仰與健康產生了極大衝突,明知這種水質會導致身體的疾 病,也抵擋不了印度人對於恆河生活與信仰的依賴,除了居民影響之 外,當地的生態也受到影響,約超過 100 種魚類、物種面對族群減 量滅絕,雖然印度政府提出了預計長達 18 年的「恆河治理計畫」。. 但是受到許多阻礙,導致效能不佳,如貪汙、處理廢水的技術不 足、缺乏環境計畫等,還有處理廢水的方式也與西式處理廢水方式不 同,西方處理廢水是適用於人民不會直接從水源飲水這與印度傳統習 慣完全不同,汙水處理廠也沒有起到降低汙染的作用,導致現在恆河 的治理計畫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對於水汙染的來源也有許多種,以下是水汙染來源的種類:. (一)水汙染之來源 1.. 家庭汙水 2. 垃圾 3. 工業廢水 4. 街道廢水 5. 農業廢水 6.. 落. 塵. 17.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水中好氧微生物在一定 溫度之下,將水中有機物分解成無機質,時間內的氧化過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 量,是一種測量水質方法之一。 18 麗莎.班頓-修特(Lisa Benton-Short)約翰.雷尼.修特(John Rennie Short)/主譯;徐苔玲、王志弘/合譯(2012)城市與自然(227 頁) 臺北:群學出 版社. 23.

(36) 這些汙染源如果沒有被妥善處理只要流進河川裡就會造成汙染, 本論文針對是工業廢水的來源,汙染有分成點源汙染與非點源汙染這 兩種,洪慶宜老師在科學月刊第三十七卷第五期提到:. 「點汙染源來自可清楚定義的排放管,所謂「清楚定義」不一定 是指在空間上是固定的,但至少可以辨別出排放者,……非點源汙染 指無法很清楚地定義排入點及排放者的汙染。」. 1 9. 點源汙染比較好稽查與管制,比如家庭汙水、工廠廢水、垃圾這 種類型,但是除了槽車把廢水偷排到不定點位置外,基本上點汙染源 不會移動。. 但是非點源汙染就比較難以處理,比如街道廢水、農業廢水等, 只要如下雨天把街道上的垃圾等流入水溝再流到河川,或者是農地裡 面的農藥順著雨水流入河川,這種比較難找出是誰造成,只能透過整 個結構與非結構的管理措施,比如宣導不要亂丟垃圾與農藥不要使用 過度等方式著手。. 19. 洪慶宜 整治有意,汙染無情 臺灣汙染河川診斷書 五期(365 頁). 24. 科學月刊第三十七卷第.

(37)       圖. 2‐4 二仁溪附近養豬場排放的糞水 . 圖片來源 : 王毓誠 2014 拍攝於二仁溪. (二)水汙染之種類 1.河川汙染 2. 漲潮河川汙染 3.海域汙染 4.湖泊汙染 5. 地下水汙染. 汙染有上述以上五種,本次論文針對工業廢水與河川汙染著手, 在新聞中時常會看到某些企業偷排廢水,當企業主把產品所生產的利 益放在最大時,也忘記他所在土地的永續,對於金錢的短視與環境永 續,往往都是付出了代價時才會想到,除了透過去完善法律的法條 外,民眾也要去隨時去注意河川的狀態,政府與民眾要一起才能去減 少汙染事件的發生。. 25.

(38) 第三節. 臺灣的二仁溪. 二仁溪流域位於臺南市與高雄市之間,早期沿著二仁溪周遭有許 多工廠、養豬場、生活廢水等廢水排放,造成臺灣有名的「黑龍 江」,溪水的顏色有如墨汁般,各式臭味難聞,這就是為了利益而犧 牲的一條河川,再加上 1961 年進口的廢五金並沒有妥善處理造成河 川狀況雪上加霜,最後也使二仁溪附近當地居民健康受到汙染的危 害。. 一、 二仁溪的概況 要了解二仁溪的汙染事件之前,必須先了解這條二仁溪是從哪裡 發源,在《二仁溪河川情勢調查計劃》一書中提到:. 「二仁溪主流發源於高雄縣內門鄉木柵村的山猪湖山(標高約 460 公尺),自山猪湖呈南北流向,流經內門盆地後,轉東北-西南 流向穿行於泥岩地形中,過崗山頭崇德橋後,蜿蜒西行約 64 公里, 於高雄縣茄萣鄉白沙崙與臺南市喜樹之間海岸流入臺灣海峽,為臺南 市、臺南縣及高雄縣之界河。二仁溪流域範圍涵蓋高雄縣內門鄉、田 寮鄉、阿蓮鄉、湖內鄉、茄萣鄉、旗山鄉、路竹鄉及臺南縣的龍崎 鄉、關廟鄉、歸仁鄉、仁德鄉、永康市與臺南市東區與南區,流域面 積約 356 平方公里20」. 20. 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2009)。二仁溪河川情勢調查計劃(3-1)。高雄市 : 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 26.

(39) 可以知道二仁溪流域範圍從臺南到高雄,如【圖 2-5】. 圖 2‐5 二仁溪水系流域分布圖  圖片來源:http://runlet.epa.gov.tw/env/images/0924_01.jpg (上網日期:2016/11/23). 二仁溪上游發源於泥岩21,臺灣的泥岩主要分布在高雄市燕巢 區、田寮區的月世界與及臺東至卑南溪下游等地,為何會被稱為惡 地,主要是泥岩的土質薄弱,容易因為下雨沖刷形成一條條的溝痕, 植物難以生存繁衍,但也就因大量雨水沖刷之下,水土保持不易,使 二仁溪的的水始終很混濁,溪水挟帶大量的泥沙,但這並不是讓二仁 溪有臺灣黑龍江稱號的主因。. 21. 泥岩是深灰色的塊狀頁岩,因該岩層吸水或受潮便迅速軟化成泥而得名。泥 岩是極細粒碎屑所構成的岩石,顏色灰色或深灰色,有時因風化或鐵染的影響 而呈現黃褐色,像是台灣的景點-月世界。. 27.

(40) 二仁溪中游為崗山頭以下轉南,與松子腳溪合流後轉西與支流安 保溪匯流,再與港尾溝溪匯流稱為岡山溪,由於坡度不會那麼陡峭, 溪水流速降低,河道中下游形成的「曲流」22,曲流也使沉積物可以 沉澱,讓河岸有豐富養份以利植物生長,在《大臺南的河川》一書提 到: 「溪水含沙量高居世界第一,河川短促、曲流旺盛、枯洪期水量 差異大、排水易回堵等問題也始終纏身,河流的體質已顯的相當虛 弱。」23這些問題也讓二仁溪無法承擔這段流域主要的汙染-養殖業 的汙染使溪水十分容易優養化。. 到了二仁溪下游流經高雄湖內區大湖里、臺南市仁德區中洲 里,經過二層行後與支流三爺宮溪匯流,最後至出海口,這段流域最 主要就是工廠與家庭汙水,除了最常見的亂丟垃圾導致汙染外,就是 因為會流經許多工廠與工業區,排放的工業廢水更加讓二仁溪汙染更 嚴重,雖然二仁溪在單一流域系統中並不算是一條大溪,但是各種人 為的生態浩劫讓這條溪成為一條環境保育的重要指標,帶給後世一個 重要的生態教訓。. 22. 曲流(又稱河曲或河套)是指河流的彎曲。曲流多見於下游。 河道的外彎水 流較快,河岸受侵蝕;內彎則水流較慢,沉積物累積形成新的河岸。 23 李僊錦等合著(2013) 大臺南的河川(329 頁)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8.

數據

圖 4 - 3 6   紙 本 創 作 過 程 分 析 :   步 驟 七  
圖 5 ‐ 3   王 毓 誠 個 人 創 作 【 起 源 . 沉 澱 . 回 歸 】 局 部 一    
圖 5 ‐ 1 6 紙 本 的 結 晶 創 作 實 驗 ( 二 )   實 驗 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六)用樹葉纖維手抄製作的紙張,用於「寫字」是不理想,但是在「水彩或彩 色筆畫畫」 、 「製作版畫」 、

透過國語文學習,掌握 文本要旨、發展學習及 解決問題策略、初探邏 輯思維,並透過體驗與 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

使用木工機器、手提電動工具及手工具,將 選用的實木材依據競賽規定的尺寸大小自行在家

(一) 主計畫: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

由三位選手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能之機械(電)作品,工

歌詠地方博物館

王盛元 臺北市木工業職業工會 詹志展 益正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瑋銓 巷弄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04 室內裝潢創作 優勝. 04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 投分署、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鄭宇峯 豫洋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