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莫拉克颱風後魚類 資源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莫拉克颱風後魚類 資源之調查研究"

Copied!
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生命科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烱錫 博士

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莫拉克颱風後魚類 資源之調查研究

The Investigation on Fish Resource of Sinwulyu River Fish Refuge After Typhoon Morakot

研 究 生:楊尚燁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一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生命科學系 碩士論文

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莫拉克颱風後魚類 資源之調查研究

The Investigation on Fish Resource of Sinwulyu River Fish Refuge After Typhoon Morakot

研 究 生:楊尚燁 撰

指導教授:劉烱錫 博士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一月

(4)

附件 十二

國立臺東大學

學位論 文考試委 員審定書 系所別 垓勿嘰緣

附註 :1.本表 一式

份經 學位考試委 員會簽後 ,正本送 交 系所辦 公 室及註冊 組 或進修部存 查 。

2.本表為 日夜學制通用 ,請 依個人學制分送教務處或進修部辦理 。

本 班

所提之論文 睌硐

業 經 本 委 員 會 通 過 合 菸 堲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z早

豝 口 博 士 學 位 論 文 條 件 條 件

論 文 學 位 考 試 委 員 會 :孩

Ψ民 夢 ║ 仇

i

(學

位 考 試 委 員 會 主 席 )

寄 琶 已

論 文 學 位 考 試 日 期

:

(指 導教 授 )

國 車 臺 東 大 學

16

(5)

附錄 4

博碩士論文授權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本人在 國立臺東大學

論文名稱 :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全文資料 ,授權予下列單位 :

同﹉意 不同意 單﹉位

國家圖書館

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

與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簽訂合作協議之資料庫業者 得不限地域 、時間與次數以微縮 、光碟或其他各種數位化方式重製後 散布發行或上載網站,藉由網路傳輸,提供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 上檢索 、閱覽 、下載或列印 。

內得再授 權第三人進行資料 重製 。

溶〤庖經翃韶觀鷁飭葝辱男請事翻味 不予留爵 菂附件

之 一 ,申請戈場 涕┌

,

半年再公慶 U

組 ↙銘 一 學年度第 ′

公開時程

立即公開 一年後公開 二年後公開 三年後公開

ˊ

上述授權內容均無須訂立讓與及授權契約書。依本授權之發行權為非 專屬性發行權利 。依本授權所為之收錄 、重製 、發行及學術研發利用均為 無償 。上述同意與不同意之欄位若未勾選 ,本 人同意視同授權 。

指導教授姓名

:磁

老每鎴 ′ 應、

蔧 究 生 簽 靠 :貂 男 ㄉ

:中華民國

>

(親筆簽名)

(親筆正楷)

(務必填寫)

/

1.本授權書 (得自http://-.㏑.nttu.edu.m/theseσ 下載)請以黑筆撰寫並影印裝訂於書名頁之次頁 。

2.依91學年度第一學期一次教務會議決議:研究生畢業論文 「至少需授權學校圖書館數位化 ,並至遲

於三年後上載網路供各界使用及校內瀏覽。」

(6)

致謝

非常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劉烱錫博士,從論文的方向、題材、實 驗設計到撰寫、修改、審閱到最後的口試,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督促 我,也時常給我鼓勵,但有時我會無法意會老師的意思,而使得論文 一修再修,老師都比我著急,真的很抱歉。

此外非常感謝木柵動物園的張明雄博士,與本系的段文宏博士兩 位口試委員,特別抽空來給予我寶貴的意見與指教,讓我受益良多。

研究期間也特別感謝住在新武呂溪畔的吳金忠先生告訴我很多有關新 武呂溪的事情與提供一個可以歇腳的地方,還有常幫我做調查、拿東 西,有時還得扛像皮艇的湛興一、黃少葦、林威亞、蔡宜錩及陳致良 等學長、學弟們,真是辛苦你們了,以及教我撒網的王土水先生,幽 默的教法讓我一學就會,真的是很好的老師,還有系辦的行政張惠嵐 姐還有莊惠菁姐,謝謝你們幫我處理很多行政上的程序。

在最後一學期寫論文時,感謝台東大學茶道社的大家給了我很多

的鼓勵與溫暖,讓我在寫論文之餘有可以放鬆的地方。最後要謝謝家

人的體諒與包容,再一次感謝我的指導老師 劉烱錫博士,致上無限的

感激與謝意!

(7)

i

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莫拉克颱風後魚類 資源之調查研究

楊尚燁

國立臺東大學生命科學系

摘要

莫拉克颱風的豪雨與洪水對台灣南部造成嚴重災情,也創造新武

呂溪魚類保護區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最大值,本研究特別探討本颱風洪 水對本保護區魚類資源之影響。主要內容包括莫拉克颱風後保護區內 水質濁度變化較大的主流,與水質一直維持清澈見底的布拉克桑溪支 流之魚類群聚變化。自 2009 年 11 月先實地勘查,在 2010 年 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間設置 10 個樣區與 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間設置 6 個 樣區,每隔 30 公尺拋網調查,以探討主流水濁期間的魚況;2011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5 日間水質清澈時,以浮潛法調查五個主、支流樣 區;以及在支流於 2012 年 3 月間設置 21 個樣區及 5 月間設置 28 個 樣區進行水下錄影調查。結果顯示,莫拉克颱風後,新武呂溪魚類保 護區自 2011 年底,主流永續利用區、緩衝區之魚類數量甚低,可能 由於莫拉克颱風過後水質持續混濁至 2011 年初,往後雖有時清澈,

但春季大雨過後之懸浮固體微粒多高於 50NTU,且持續整個夏秋季。

(8)

ii

而緩衝區與核心區的北支流布拉克桑溪則魚群相對豐富。新武呂溪支 流布拉克桑溪的水質終年清澈,可見各種底藻覓食型魚類的覓食行為,

包括高身鯝魚(Onychostoma alticorpus)、日本禿頭鯊(Sicyopterus japonicas)、台灣石賓(Acrossocheilus paradoxus)等棲息,另雜食性的

馬口魚(Candidia barbatus)也常見,肉食性的何氏棘魞(Spinibarbus hollandi)也有出現。我們認為莫拉克颱風對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的魚

類生態造成重大的影響,颱風洪水後長達約一年半的連續水濁現象與 後續因豪雨即易引發長期水濁,不利於底藻覓食型魚類、水棲昆蟲的 覓食,進而使整體魚群數量偏低。在此期間,部分仍維持清澈的支流,

魚群數量豐富,具有魚類種源保護之意義,但研究期間發現有盜捕現 象,建議加強巡邏保護。

關鍵字: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莫拉克颱風、魚類資源

(9)

iii

The Investigation on Fish Resource of Sinwulyu River Fish Refuge After Typhoon Morakot

Shang-Yeh Yang

Abstract

Typhoon Morakot's torrential rains and floods in southern Taiwan caused severe damage, also create Sinwulyu River Fish Refuge have maximum since hydrological record. this study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fish resources in the Refuge of the typhoon floods. include changes of fish communities in mainstream (larger changes in water turbidity) and the tributaries of Burakusan (always limpidity) in the Fish Refuge after Typhoon Morakot. Field surveys since November 2009. In the March 10, 2010 to April 15 set of 10 plots and in the June 15 to July 8 set of 6 plots to investigate by throw cast net every 30 meters to investigate the fish conditions during the mainstream water turbidity. In the April 28, 2011 to May 15 investigate 5 plots in mainstream and tributaries by Snorkeling.

In March ,2012 set 21 plots and in may set 28 plots to investigate by Underwater video. On the basis of result, after Typhoon Morakot, the the number of Fish is very low in the mainstream i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Zones and Buffer Zones , since the end of 2011,Probably because the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s in the mainstream was lower than 50NTU after the beginning of 2011, later although clear, higher than 50NTU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s in the spring after heavy rain, and continued

throughout the summer and autumn. The north tributary Burakusan river

in Buffer Zones and Central Zones had more fish then the mainstream. In

(10)

iv

Burakusan river, the tributary of Sinwulyu River, the water is always limpidity. It could see Foraging Behavior of bottom algae feeding type fish, including Onychostoma alticorpus, Sicyopterus japonicas,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and the omnivorous fish Candidia barbatus , but the sarcophagi fish Spinibarbus hollandi is fewer. We think the Typhoon Morakot had heavy effect of fish communities in Sinwulyu River Fish Refuge, after typhoon floods it kept turbid about a year and a half and that easy to turbidity due to heavy rain, it’s not conducive to the bottom algae feeding type fish and aquatic insects to forage cause fish populations low. In the meantime, some tributary still kept limpidity, and had abundant of fish populations, it‘s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fish

provenance. However, during the study had found poaching phenomenon, suggest to reinforce patrol.

Keyword: Sinwulyu River Fish Refuge, Typhoon Morakot, fish resources.

(11)

v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 v

附表目錄... vi

附圖目錄... vii

第壹章 前言... 1

一、研究動機... 1

二、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緣起... 1

三、研究目的... 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3

一、棲地利用方面... 3

二、族群生態學研究方面... 3

三、生殖策略方面... 4

四、高身鯝魚與何氏棘魞方面... 4

第参章 研究方法... 6

一、研究地點描述... 6

二、水濁時期調查... 7

三、水清時期調查... 8

四、支流布拉克桑溪魚類棲地利用調查... 1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13

一、水濁時期手拋網法調查... 13

二、水清時期浮潛法調查... 14

三、支流布拉克桑溪魚類棲地利用調查... 16

第伍章 結論... 37

一、莫拉克颱風之影響... 37

二、支流在洪水期間的重要性... 37

三、魚類之棲地偏好... 38

參考文獻... 39

一、中文... 39

二、英文... 40

(12)

vi

附表目錄

表 1. 水利署新武呂測站(2200H020)2009 年至 2011 年測得之各月平均流量(CMS)

... 6

表 2. 2011 年 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與 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手拋網法調查樣區 之代號、中文名、位於保護區中的區域,與所在的經緯度 ... 8

表 3. 2011 年 4 月 28 日至 7 月 8 日浮潛法調查樣區代號、中文名、位於保護區 中的區域,與所在的經緯度 ... 9

表 4. 三種溪流型態之分類特徵 ... 11

表 5. 2011 年 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與 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各調查樣區的溪 水濁度與樣區流量 ... 13

表 6. 2011 年 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各樣區撒網調查到之魚種、隻數、全長與重 量。 ... 14

表 7. 2011 年 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各樣區撒網調查到之魚種、隻數、全長與重 量。 ... 14

表 8. 2011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5 日浮潛法調查期間,各樣區濁度與流量變化 ... 15

表 9. 2011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5 日浮潛法調查期間,關山圳至布拉克桑溪下樣 區中一百公尺溪段裡,高身鯝魚與何氏棘魞各體長等級與總隻數 ... 16

表 10. 第一季(2012 年 3 月)布拉克桑溪 21 個樣區之環境因子... 22

表 11. 第一季(2012 年 3 月)布拉克桑溪 21 個樣區之觀察到的魚種與隻數... 23

表 12. 3 月布拉克桑溪中三種棲地型各樣區中高身鯝魚之平均隻數... 24

表 13. 3 月布拉克桑溪中三種棲地型各樣區中馬口魚之平均隻數... 24

表 14. 3 月布拉克桑溪中三種棲地型各樣區中台灣石賓之平均隻數... 24

表 15. 3 月布拉克桑溪中三種棲地型各樣區中日本禿頭鯊之平均隻數... 25

表 16. 第二季(2012 年 5 月)布拉克桑溪 28 個樣區之環境因子... 33

表 17. 第二季(2012 年 5 月)布拉克桑溪 28 個樣區之觀察到的魚種與隻數... 34

表 18. 5 月布拉克桑溪中三種棲地型各樣區中高身鯝魚之平均隻數... 35

表 19. 5 月布拉克桑溪中三種棲地型各樣區中馬口魚之平均隻數... 35

表 20. 5 月布拉克桑溪中三種棲地型各樣區中台灣石賓之平均隻數... 36

表 21. 5 月布拉克桑溪中三種棲地型各樣區中日本禿頭鯊之平均隻數... 36

(13)

vii

附圖目錄

圖 1. 2011 年 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與 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手拋網法調查樣區 位置,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為 A 至 J 共十個樣區,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

為 A 至 F 共六個樣區。 ... 7

圖 2. 2011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5 日浮潛法調查樣區位置... 9

圖 3. 2012 年 3 月錄影法在布拉克桑溪所設置的 21 個樣區位置圖... 10

圖 4. 2012 年 5 月錄影法在布拉克桑溪所設置的 28 個樣區位置... 10

(14)

1

第壹章 前言

一、研究動機

新武呂溪為卑南溪上游的主要支流,也是台東縣成立的第一個魚類保護區,

過去的調查研究中發現魚類資源相當豐富,極具有遊憩、垂釣與溪流生態教育的 價值。然而,2009 年 8 月 8 日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莫拉克颱風挾帶超大豪雨,

導致卑南溪山洪暴發、溪水暴漲,滾滾洪流伴隨大量泥沙及漂流木自上游奔瀉而 下產生巨大撞擊力造成保護區的地形改變甚鉅,颱風過後溪水經常混濁,僅少數 的支流還維持清澈。颱風所造成的溪床地貌和溪水濁度改變,可能使溪流中原本 的魚類群聚組成發生改變。因此本研究以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內的魚類生態為例,

探討颱風洪水對溪流魚類群聚的影響。

二、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緣起

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高雄縣那瑪夏鄉(當時稱三民鄉)成立楠梓仙溪 魚類保護區,是第一個由鄉鎮公所成立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同為布農族郡社群的 台東縣海端鄉民受影響,鄉公所乃向台東縣政府申請,於民國八十二年起獲得保 護巡邏經費的補助,以防止新武呂溪被毒魚、電魚而破壞。保護四年後台東縣政 府委託台東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調查,發現當時被列為保育類的高身鯝魚 (Onychostoma alticorpus)數量甚豐富,肉食性的大型溪流魚類何氏棘魞 (Spinibarbus hollandi)也很常見,另外屬於外來種的台灣石賓(Acrossocheilus paradoxus)與馬口魚(Candidia barbatus),以及本土種的日本禿頭鯊(Sicyopterus japonicas)與大吻蝦虎(Rhinogobius gigas)也是相當常見的小型魚類,鱸鰻 (Anguilla marmorata)、台東間爬岩鰍(Hemimyzon taitungensis)與台灣鯝魚

(Onychostoma barbatulum)則較為罕見,因此乃建議鄉公所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十 條及同法施行細則第十二條有關野生動物保護區成立之規定,於民國八十七年十 二月四日成立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劉烱錫等人.2012)。

保育目標為:

1.維護新武呂溪水生動物族群等魚類資源的生生不息。

2.提供國民自然教育及垂釣等永續經營利用之場所。

3.從經營魚類中獲取自然資源保育經費,以達成地方政府保育財源自主的目標。

4.提供布農族漁獵文化傳承的場所。(布農族自然資源研討觀摩會資料手冊,

1997)

台東縣海端鄉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總面積約 292 公頃,主要涵蓋範圍為初 來橋到上游新武橋之間的新武呂溪主流,加上中支流-霧鹿溪至利稻橋、北支流- 布拉克桑溪至上游約五公里處,與南支流-大崙溪至拉庫拉庫溫泉三條支流 (劉.1999),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與永續利用區三區,分區 管制,分區範圍與管制情形如下:

(15)

2

(一)核心區:

基於保護魚類種源及其棲息地,僅供學術研究或教育目的,選定大崙溪口 1.5 公里處以上至拉庫拉庫溫泉間約 9.8 公里溪段,以及霧鹿溪口 1.5 公里以上 至霧鹿聚落附近的利稻橋間約 10.4 公里溪段,與布拉克桑溪自溪口 0.9 公里處 以上至 5.5 公里處間約 4.6 公里溪段為核心區;包刮水域、溪床,面積約 154 公 頃,佔保護區的 45%。全區溪流段屬林務局管轄,在這些地區內禁止魚類資源的 利用及遊憩等活動,以保護魚類的棲地及族群。

(二)緩衝區:

選定新武呂溪與布拉克桑溪匯流口起,至大崙溪與霧鹿溪匯流口間約 0.6 公里溪段,布拉克桑溪口至 0.9 公里間約 0.9 公里溪段,大崙溪口至 1.5 公里間 約 1.5 公里溪段,以及霧鹿溪口至 1.5 公里間的 1.5 公里溪段,面積約 25 公頃,

佔保護區總面積約 7%。此區域因鄰近南橫公路,有大型停車場的設置,假日遊 客壓力甚大,為避免遊客活動破壞魚類棲息地,將此溪段規劃為兼有保護核心區 且有教育宣導用途的緩衝區,國民欲在此區從事教育活動,得向主管機關申請。

(三)永續利用區:

選定從新武呂溪自布拉克桑溪口至初來橋約 5.7 公里的新武呂溪段為永續 利用區,此區溪床寬廣,與水域合計面積約 161 公頃佔保護區總面積約 48%。係 指在魚類族群得以永續的情況下,可加以利用的區域,應訂定管理辦法,以提供 正當的垂釣等休閒活動,以及傳統文化活動。(布農族自然資源研討觀摩會資料 手冊,1997)

三、研究目的

新武呂溪保護區為台東縣第一個魚類保護區,具有發展遊憩與環境教育的價 值,但 2009 年莫拉克風災對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影響甚鉅,洪水第一次漫過新武 橋,可能是卑南溪溪水量有測量以來的最大流量,也造成卑南溪堤防多處損毀(經 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局,2011)。而且水質混濁,濁度至約一年半後才達到 50NTU 以下,對魚況的影響值得觀察。但保護區內的北支流在莫拉克颱風洪水後,仍維 持水質清澈,其魚況也值得比較研究,因此需要再一次對保護區內的魚類資源做 調查,以提供後續保護區在從事經營管理、溪流環境教育與遊憩方面的相關基礎 資料,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為:

1.莫拉克颱風對保護區內魚類的影響,與魚群的變化。

2.溪水濁度對於保護區內魚類的影響。

3.保護區內北支流-布拉克桑溪之魚類資源現況。

(16)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台灣在淡水魚類研究方面,早期以魚類分布為主,近期才有棲地利用、族群 生態學等研究。

一、棲地利用方面

有莊鈴川等人在北台灣哈盆溪研究台灣纓口鰍與明潭吻鰕虎在棲地上的利 用,以及台灣鏟頜魚和台灣馬口魚形態特徵和棲地選擇,結果發現台灣纓口鰍與 明潭吻鰕虎在中型棲地(mesohabitat) 尺度的利用上有重疊現象,而且都比較偏 好水淺的急流分析微棲地的利用;並且發現台灣纓口鰍的魚群密度與水深、小巨 石、細沙與小礫石有顯著的關係;而明潭吻鰕虎則與水深、溪寬、大巨石、卵石 有顯著相關。雖然台灣纓口鰍與明潭吻鰕虎在中型棲地的利用上有重疊,但是微 棲地利用上的區隔可能降低種間競爭的壓力(Chuang et al.,2004)。台灣鏟頜魚和 台灣馬口魚形態特徵和棲地選擇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台灣馬口魚側面比台灣鏟頷 魚扁且胸鰭較大,牠的棲地偏向低流速的潭勝過高流速的急流,然而,台灣鏟頜 魚則擁有較圓的身體和較小的胸鰭,其棲地則不侷限於潭或急流。作者將溪流內 遮蔽度(Instream cover,IC)分成四類:第一類為無遮蔽、第二類為水面上有造成 視線阻礙的遮蔽物、第三類為有突出水面會阻礙水流之物、第四類為二、三類皆 有者,經由逐步多項式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成年台灣鏟頜魚的密度與溪寬、天空 遮蔽度、水中遮蔽物(IC3),加上視線阻礙和水中遮蔽物(IC4)有顯著關係,幼魚 的密度與溪寬、水深、流速加上視線阻礙與水中遮蔽物(IC4)有顯著相關。台灣 馬口魚成魚的密度顯示與流速、溪寬、天空遮蔽度相關,幼魚則與流速、溪寬和 沙-礫底質相關。形態上的特點,像是身形、鰭的大小,也許可用來預測淡水魚 的棲地偏好和未來思索溪流管理及生態工程(Chuang et al.,2006)。

孔麒源(2006)年在屏東縣萬安溪探討台灣石賓其棲地利用與生殖生態,發現 雨季時小魚(1~4cm)會選擇溪邊水深較淺之棲地,中魚(體長 5-9cm)和大魚(體長

≧10cm)則無明顯的棲地偏好,且小魚的喜愛水溫平均為 25.2℃和大魚相同但略 高於中型魚的 24.9℃,底質選擇方面三種體型則無顯著差異;旱季時小魚會偏 愛利用急流,中大型魚則偏愛潭區以利渡冬,小魚棲地的水溫明顯較低(21.7℃)、

水深也較淺,底質方面明顯的比中大型魚要細。生殖方面雄性成魚的肥滿度在 7、

11、12 月有下降趨勢,雌性成魚則在 7、11、12 月有下降趨勢,顯示生殖有夏 冬兩高峰,且作者發現雌性成魚的肥滿度月變化與水量有顯著相關,推測雌魚應 當是等水量減少時才進行生殖行為,且產卵場應是在急瀨中(孔麒源,2006)。

二、族群生態學研究方面

有顏俊雄(1993)年在哈盆溪研究馬口魚的族群結構、兩性差異、對於棲地的 利用及族群數量和密度的變化,發現其雌雄比每季皆為一比一無顯著差異,體型 較大的成魚可從追星與婚姻色判斷性別,生殖方面其生殖季為 4-10 月,高峰為 4-7 月,性成熟方面雄魚達 110mm 就已完全性成熟,雌魚則是到 130mm 仍還有 8

%未達性成熟,棲地偏好方面發現其喜愛的棲地為水流較緩、底質較細且兩岸有 草叢可隱蔽處(顏俊雄,1993),以及張士晃 1994 年研究哈盆溪的台灣鏟頷魚體 長與體重間的關係、雌雄比、兩性差異、生殖生物學、族群結構與族群動態及與 棲地因子之關係,發現其體長與體重具有指對數關係,且雄魚在體長 71mm 有 50

%就已達到性成熟,雌魚則必須要到 135mm 才有 50%性成熟,雌雄比為 1:1.97,

(17)

4

體長在 160mm 以下時雄魚遠多於雌魚,160mm 以上時則大多為雌魚,外型上雄魚 吻部有明顯追星;雄魚的臀鰭長度會大於尾柄長度,雌魚的則等於或小於尾柄長。

生殖特性方面發現其生殖季在 1-7 月,高峰在 2-4 月。族群結構方面以體長 50-100mm 為主,數量與草叢數量、0 號淤積度呈現正相關;而與流速、樹蔭次數、

2 號淤積度及 3 號淤積度等因素呈負相關(張士晃,1994),戴永禔在七家灣溪研 究櫻花鉤吻鮭之族群生態,探討何者為限制因花鉤吻鮭族群成長的限制因子以及 其不同體長對於棲地的需求;並利用鱗相及體長頻度法來聊解櫻花鉤吻鮭的成長 模式。發現魚群數量有減少的趨勢,幼魚則在 1 月聚集強度最高。棲地偏好方面 發現小魚夏天偏好較寬、較多遮蔽以及具有階瀨與側刷潭較多的溪段;對成魚而 言距攔砂壩上游越遠、棲地類型歧異度越大以及有下蝕潭的溪段較佳,冬季時魚 群則多出現在有側刷潭的溪段。稚魚的棲地方面發現稚魚偏愛溪流兩側靠近岸邊 且水面會晃動的靜水區中,其底質組成主要以小礫石、大礫石為主,而大巨石所 形成的遮蔽所對稚魚是有利的,生物因子方面作者發現盤古蟾蜍蝌蚪可能會影響 稚魚的生存,作者發現櫻花鉤吻鮭的麟輪數與尾差長有線性關係,但鱗片卻不是 鑑定年齡的好材料,作者以體長頻度資料所求得的成長曲線推測櫻花鉤吻鮭的壽 命為 4.1 年;10 月下旬為生殖季。經過流放的結果得知相對存活率為 9%到 20

%之間(戴永禔,1992),吳筱萍在高屏溪研究琵琶鼠魚其族群特徵、生殖週期與 食性,發現其體型大多介於 30 至 35 公分間,且雌魚較大。體重與標準體長呈正 相關,生殖方面其生殖季為 4 月至 9 月間,但非生殖季時仍有零星個體具生殖能 力,雌魚長到 31 公分時已有 55%具生殖力,雌雄性比約為 2.5:1,生殖季時雌 魚數量有明顯多於雄魚。食性方面以底泥與著生藻類為主要食物,族群方面作者 推測族群數量有擴張趨勢,且會對本地之藻食性或底位附著性卵粒繁殖的魚種造 成負面影響(吳筱萍,2002)。

三、生殖策略方面

有張智傑(2009)研究蓋斑鬥魚生殖策略,包括親魚體型、護幼行為及棲地水 深效應,發現雄親魚體長與雄雌親魚體長差,對雌魚所產魚卵數(r 雄體長= 0.627,

r 體長差= 0.710)與仔魚孵化率(r 雄體長= 0.813,r 體長差= 0.775),均有顯著正相關 之關係。然而,親魚之體型對生殖配對成功次數、雄魚所築泡巢面積大小、雌魚 所產魚卵面積大小,無顯著影響。在親魚護幼行為影響之實驗中發現無親魚護幼 組之仔魚孵化率顯著較低,在棲地水深之實驗中發現最適水深為 5 ~ 20 公分間。

歸納出,蓋斑鬥魚之生殖策略上,雌魚在配對時,挑選體型較大的雄魚,再配合 雄雌親魚共同或雄親魚單獨之護幼行為,可以提高其產卵數及子代孵化率,並且 選擇適當的棲地水深(深度 20 公分或以淺)進行生殖行為,有利於雌魚產卵數 之增加和仔魚孵化率之穩定(張智傑,2009)。

四、高身鯝魚與何氏棘魞方面

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內的魚種以高身鯝魚與何氏棘魞為主要魚種,且經濟價 值較高(王順調,1983、林曜松等人,1992、戴永禔等人,1993)在早期就是原住 民族的漁獵對象,高身鏟頷魚更是祈雨的必須供品(方等人,1995),也較具垂釣 價值,高身鯝魚與何氏棘魞目前國內的研究情況如下。

高身鯝魚又名「鮸仔」或名高身鏟頷魚,分類上屬鯉科(Cyprinidae)鏟頷魚 屬(Varicorhinus),是台灣特有魚種。成魚型態上身體高而隆起,體延長而稍側 扁體背為青綠色,腹部圓呈銀白色,吻短而寬圓,吻皮向下伸展且蓋著上唇,有 頷鬚一對,但成魚時已略為退化(方等人,1995)。分佈於高屏溪、卑南溪、秀姑

(18)

5

巒溪、花蓮溪、太麻里溪(曾,1986、方等人,1995),海拔 10-1200 公尺的溪流 中,棲地以潭(pool)及瀨(riffle)為主(蘇,1993、Han et al.2000),但小型魚會偏 好瀨區,隨著體型曾大會移轉到水較深的地方(方,1997、Han et al.2000),食性 以固著性之矽藻綱(Bacillariophyceae)藻類為主(Han et al.2000、方等人,1995),

生殖期因受到雨季這個重要環境因子的影響(蘇,1993)生殖高峰期間不盡相同,

蘇六裕 1993 年觀察高屏溪上游濁口溪之高身鏟頷魚生殖季大約在五到七月之間,

而方力行等人 1995 年觀察高屏溪上游拉克斯溪、茂林、萬山等河段高身鏟頷魚 繁殖交配高峰期應在十月到十一月之間,韓僑權等人 2000 年觀察高屏溪流域高 身鏟頷魚 1-3 公分的仔魚大量出現在十月到隔年二月間,推估交配期應是在雨季 過後的秋天。汪(1990)指出最主要影響鯝魚分佈範圍與族群大小的環境因子,包 刮:水溫、流量、棲地型態與食物資源,李德旺等人(1998)發現高身鏟頷魚在卑 南溪流域的分佈主要受到水溫、水深與海拔高度三個環境因子影響,且水溫是影 響其分佈的最主要因子。

何氏棘魞在分類上屬於鯉科(Cyprinidae)魞亞科(Barbinae)俗名稱做更仔,屬 於台灣特有種魚類,最早分布於台灣東部及南部河川中又因體型比其他淡水魚大,

性成熟時已有 20-40 公分(陳與張,2005),最長可達 60 公分。型態上何氏棘魞體 型成長條型背部呈青灰色,腹部略淡並有兩對頷鬚,食性屬於雜食性偏肉食以水 生昆蟲、藻類與小魚為主,其棲地和高身鏟頷魚類似都喜歡巨石片部的激流和深 潭,棲地和分布上有幾乎重疊的狀況,顯示出他們有相似的遷移史(張,2008),

張廖年鴻在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中提到這兩種魚在冰河時期來到台灣時應該只 分布在南部的河川,然後再利用偶然的河川襲奪事件而翻越了中央山脈來到東部 河川中,但比較不同的是何氏棘魞在大陸地區仍有同種的親戚分布著(Yang &

Chen,1994),而高身鏟頷魚則以特化成台灣特有種。

(19)

6

第参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點描述

(一)新武呂溪流域的範圍與地形

新武呂溪由大崙溪、霧鹿溪、布拉克桑溪三條主要支流匯流而成。大崙溪發 源於卑南主山(3295 公尺)至海諾南山(3175 公尺)間的中央山主脊,霧鹿溪發源 海諾南山(3175 公尺)經關山(3668 公尺)、關山北峰(3429 公尺)、塔關山(3222 公尺)、啞口、向陽山(3602 公尺)至三叉山(3496 公尺)之間的中央山脈屋脊,布 拉克桑溪發源於布拉克桑山(3025 公尺),均屬於布農族郡社群各 asang(氏族部 落)的傳統領域。

(二)水文

根據水利署在 2009 年至 2011 年統計的流量資料顯示(見表 1),新武呂溪的 枯水期約在 12 月到隔年的 5 月間,平均水量為 12.6、14.3、31.0、11.5、10.5 與 13.6 每秒立方公尺(cubic meter per second, CMS),但每年間的最大與最小水量 仍差異甚大,如 2011 年 3 月水量僅 0.1CMS,而 2010 年 2 月的水量卻高達 81.57 CMS,比同年豐水期的水量都要大,因此新武呂溪的水量受雨季、乾季的影響甚 大。

表 1. 水利署新武呂測站(2200H020)2009 年至 2011 年測得之各月平均流量(CMS) 月份\年度 2009 2010 2011

1 11.65 31.11 0.16

2 11.46 81.57 0.15

3 11.16 23.22 0.1

4 12.13 19.08 0.14

5 12.54 27.85 0.38

6 45.05 24.9 50.99

7 150.12 20.08 106.45

8 242.65 17.38 148.37

9 22.36 142.23 355.48

10 82.27 59.01 326.64

11 17.94 13.5 143.57

12 14.93 10.32 缺測

(三)水域環境

(20)

7

霧鹿溪、大崙溪與布拉克桑溪都屬於坡陡流及(比降高)的深谷型 V 字形峽谷,

S 型曲狀溪流甚為固定而不像沖積扇溪流常擺盪。對水生物而言,新武呂溪魚類 保護區的環境多樣性很高。除少數幾天的洪水期間,溪流普遍呈現深流與深潭環 境外,大部分時間均可提供水域生物各型深潭(如霸潭、母岩後掏潭、河流潭、

急彎刷深潭等)、急瀨、急流、淺灘、平流,甚至瀑布與堰塞湖等中型棲地 (meso-habitat)與母岩、巨石、塊石、卵石、礫石、沙、泥與落葉堆等為棲地。

二、水濁時期調查

新武呂溪因逢雨季溪水便會混濁,因此在水濁時以手拋網調查各樣區間魚類 的相對數量,與水清時做對照。

(一)樣區

共分兩季進行,第一季為 2011 年 3 月 11 日至 4 月 15 日,第二季為 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第一季一共在保護區內設置 A 至 J 共十個樣區,第二季為 A 至 F 共六個樣區,兩季樣區之位置與名稱如下圖 1 與下表 2。

圖 1. 2011 年 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與 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手拋網法調查樣區 位置,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為 A 至 J 共十個樣區,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為 A 至 F 共六個樣區。

(21)

8

表 2. 2011 年 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與 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手拋網法調查樣區 之代號、中文名、位於保護區中的區域,與所在的經緯度

代號 樣區名稱 保護區分區 經緯度

A 關山圳 保護區外 E 12110'47.3" N2307'1.7"

B 初來橋上 永續利用區 E 12109'20.5" N2307'55.1"

C 愛沙卡 永續利用區 E12108'9.7" N2308'1.3"

D 新武橋下 永續利用區 E12107'31.8" N2308'18.2"

E 霧鹿溪下 緩衝區 E12107'9.5" N2308'4.7"

F 布拉克桑溪下 緩衝區 E12107'28.82" N2308'18.14"

G 大崙溪下 緩衝區 E12107'10.9" N2308'0.2"

H 布拉克桑溪上 核心區 E12107'13.26" N2308'38.63"

I 大崙溪上 核心區 E12106'40.8" N2307'46.5"

J 碧山溫泉 核心區 E12102'4.3" N2310'21.5"

(二)環境因子調查

以穿越線的方式測量樣區內的水文因子。水文因子包括水溫、水量、pH 值、

濁度與導電度。水溫(℃)、導電度(μs/-cm)與 pH 值以多功能水質計(YSI

Professional Plus)測量,濁度(NTU)則是用玻璃瓶採集中層河水帶回實驗室以濁度 計(HACH 2100Q)測量。流量是指單位時間內溪水流過河道穿越線之總體積,通常 以每秒立方公尺表示(m3/sec),即把溪寬(以皮尺測量穿越線長度,單位:公尺)乘 以水深(單位:公尺)再乘以流速(以 Flowatch,JCD 流速計測量穿越線中第 1/4、

2/4、3/4 處的水深,與 60%深處之流速後相加平均,單位:公尺/秒)就可得到流 量(CMS:每秒立方公尺表示 m3/sec)。

(三)魚類調查

在各樣區中以每 30 公尺撒一次的方式採集魚類,手拋網的規格為 13 呎網目 1.2 吋,採集到的魚隻先記錄種類後,再以皮尺與攜帶型電子秤紀錄體全長(精 確度至 mm)及重量(精確度至 g)後放回水中。

三、水清時期調查

主要為了解主流與北支流布拉克桑溪,之魚類的絕對數量與驗證拋網之結果,

選擇在主流水清澈時的乾季以浮潛的方式觀察各樣區中之魚類數量。

(一)樣區

調查時間為 2011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5 日,一共在保護區內設置 A 至 E 共 5 個樣區,樣區之位置與名稱如下圖 2 與下表 3。

(22)

9

圖 2. 2011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5 日浮潛法調查樣區位置

表 3. 2011 年 4 月 28 日至 7 月 8 日浮潛法調查樣區代號、中文名、位於保護區 中的區域,與所在的經緯度

代號 樣區名稱 保護區分區 經緯度

A 關山圳 保護區外 E12110'51.5" N2306'56.2"

B 初來橋上 永續利用區 E12109'21.1" N2307'54.4"

C 愛沙卡 永續利用區 E12108'8.2" N2308'2.4"

D 新武橋下 永續利用區 E12107'32.0" N2308'14.0"

E 布拉克桑溪下 緩衝區 E12107'27.73" N2308'20.06"

(二)環境因子調查

以穿越線的方式測量樣區內的水文因子。水文因子包括水溫、水量、pH 值、

濁度與導電度。水溫、導電度與 pH 值以多功能水質計(YSI Professional Plus)測 量,濁度則是用玻璃瓶採集中層河水帶回實驗室以濁度計(HACH 2100Q)測量。流 量是指單位時間內溪水流過河道穿越線之總體積,通常以每秒立方公尺表示 (m3/sec),即把溪寬(以皮尺測量穿越線長度,單位:公尺)乘以水深(單位:公尺) 再乘以流速(以 Flowatch,JCD 流速計測量穿越線中第 1/4、2/4、3/4 處的水深,

與 60%深處之流速後相加平均,單位:公尺/秒)就可得到流量(CMS)。

(三)魚類調查

在每個樣區內研究人員身着浮潛裝備,連續浮潛 100 公尺溪段,將每 10 公 尺溪段劃為一小區,以之字型浮潛觀察的方式記錄每個小區內觀察到的魚種以及 目測的數量和體型全長區間(<5cm、5-10cm、10-15cm、15-20cm、20-25cm、25-30cm、

>30cm)

(23)

10

四、支流布拉克桑溪魚類棲地利用調查 (一)樣區

2012 年的 3 月與 5 月間,在布拉克桑溪匯流口至上游約 300m 的溪段中,將 溪流型態依 Arend(1999)修改 Flosi&Reynolds 棲地分類系統(1994)第二層級之分 類方式而定,其分類依據如表 4,溪流型態因溪流坡度、表面水花的有無與水深 差異而區分為急流(Turbulent water)、平瀨(Flat water)與潭區(Pool water),並在這 三種棲地類型較為均質的溪段中的邊緣與中央部分,分別設置觀察點作為樣區,

即一個觀察點代表一個樣區,3 月分共在潭邊緣區域設置 2 個樣區、中央區域 3 個樣區,瀨邊緣區域 3 個樣區、中央區域 3 個樣區,流邊緣區域 3 個樣區、中央 區域 7 個樣區,合計 21 個樣區(見圖 3),5 月分共在潭邊緣區域設置 4 個樣區、

中央區域 4 個樣區,瀨邊緣區域 5 個樣區、中央區域 5 個樣區,流邊緣區域 5 個樣區、中央區域 5 個樣區,合計 28 個樣區(見圖 4)。

圖 3. 2012 年 3 月錄影法在布拉克桑溪所設置的 21 個樣區位置圖。此照片取自 Google Earth.

圖 4. 2012 年 5 月錄影法在布拉克桑溪所設置的 28 個樣區位置。此照片取自 Google Earth.

(24)

11

表 4. 三種溪流型態之分類特徵 Mesohabitat type Characteristics

Turbulent water (1)Flowing,turbulent and usually white water.

(2)Fast and/or moderate velocity.

(3)Apparently exposed coarse substrate.

(4)variable stream slope.

Flat water (1)Flowing smoothly and nonturbulent water.

(2)Moderate and/or low velocity.

(3)Submerged substrate.

(4)Low stream slope.

Pool water (1)Mollified water.

(2)Low or none velocity.

(3)Variable substrates.

(4)Deeper depth

(5)Bowl-shaped outside.

(二)環境因子調查 1.樣區的水深

在樣區上設穿越線,以水深桿垂直插入水中,測得穿越線上平均三個點的水 深至(單位至公分)。

2.樣區的流速

以 Flowatch,JCD 長柄流速計,測量穿越線上平均三個點之 60%深處的流速 (單位每秒公尺,m/s)。

3.樣區的底質

參考戴永禔(1994),以目視評估觀察點一公尺直徑內各種底石分類所占的百 分比例(比例級數以 5%為單位)。底質分類依照曹先紹(1988)武陵農場櫻花鉤吻 鮭族群分布與環境因子間關係之探討中的研究,將底質分成 6 種大小等級如表,

分別為<0.2cm 等級(細沙,sand)、0.2-1.6cm 等級(小礫石,gravel)、1.6-6.4cm 等級(大礫石,pebble)、6.4-25.6cm 等級(卵石,cobble)、25.6-51.2cm 等級(小巨 石,small boulder)與>51.2cm 等級(大巨石,large boulder),因>51.2cm 等級(大巨 石,large boulder)無法表現岩床之特質,故增加岩床一項。

4.布拉克桑溪的水量

在布拉克桑溪匯流口附近測量,即把溪寬(以皮尺測量穿越線長度,單位:公 尺)乘以水深(單位:公尺)再乘以流速(以 Flowatch,JCD 流速計測量穿越線中第 1/4、2/4、3/4 處的水深,與 60%深處之流速後相加平均,單位:公尺/秒)就可得

(25)

12

到流量(CMS)。

(1)溪寬

以皮尺測量溪流量岸垂直水流方向的距離。

(2)溪深

以木桿在各類型的樣區中以穿越線法,測量溪寬 1/3、1/2 及 2/3 處之深度,

相加平均得溪深。

(3)流速

以 Flowatch,JCD 長柄流速計,測量溪寬 1/3、1/2、2/3 處的 60%深處的流 速,相加平均得流速。

5.布拉克桑溪的濁度

用玻璃採水瓶採集離岸約 2 公尺的河水帶回實驗室,以濁度計 HACH 2100Q 測量三次平均後得平均濁度。

6.水質測量

以多功能水質計(YSI Professional Plus)於匯流口附近,離岸一公尺處測量溪 水之水溫、導電度、溶氧之數據。

(三)魚類調查

以潛水攝影機(Nikon AW100),在每個觀察點由下游往上游拍攝,範圍為水 下視線可及的範圍,視野範圍為半徑 1.5~2 公尺、視角為 74 度的傘型,記錄每 個觀察點鐘的魚類及棲地的影像,每個觀察點拍攝時間為兩分鐘。

(26)

1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一、水濁時期手拋網法調查

自 2011 年 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與 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在新武呂溪魚類保 護區內各樣區共進行兩季手拋網網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一) 濁度與流量

兩季的濁度與流量比較後發現(見表 5),3、4 月的濁度與流量皆比 6、7 月 的濁度與流量低,是因為 3、4 月為枯水期,河床較無雨水沖刷,因此流量較小 濁度也較低,而 6、7 月已進入雨季,河床受雨水沖刷將泥沙帶入溪中,因此濁 度與流量也比較高。關山圳樣區位於關山圳取水口下游,因溪水已被截取一部分 至關山圳中做為農業灌溉用,因此流量會比位於新武呂溪主流的初來橋上、愛沙 卡與新武三個樣區少,初來橋上、愛沙卡與新武橋下三個樣區因位於新武呂溪主 流,因此流量是所有樣區中最大的,新武橋下樣區後溪流分成北支流布拉克桑溪、

中支流霧鹿溪與南支流大崙溪,位於霧鹿溪上的有,霧鹿溪下與碧山溫泉兩個樣 區,位於大崙溪上的有,大崙溪上與下兩個樣區,位於布拉克桑溪上的有,布拉 克桑溪上與下兩個樣區,其濁度與流量皆是所有樣區中最低的,布拉克桑溪下樣 區在兩季間的濁度與流量皆比其它樣區變化小,棲地相對穩定。

表 5. 2011 年 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與 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各調查樣區的溪 水濁度與樣區流量

樣區 中文名 第一次調查 第二次調查

日期 濁度(NTU) 流量(CMS) 日期 濁度(NTU) 流量(CMS)

A 關山圳 3/10 5.65 4.6 6/15 165.6 6.7

B 初來橋上 3/12 5.14 10.4 6/15 119 19.3

C 愛沙卡 3/19 4.3 10.8 6/16 84.6 14.6

D 新武橋下 3/26 5.8 7.1 6/16 89.3 9.8

E 霧鹿溪下 3/26 21.2 5.7 7/4 >1000 10.1

F 布拉克桑溪下 4/1 0.68 1.2 7/8 3.8 3.6

G 大崙溪下 4/9 1.83 3.8

H 布拉克桑溪上 4/13 0.36 1.6

I 大崙溪上 4/14 1.53 5.1

J 碧山溫泉 4/15 12.03 2.2

(二)魚類調查

兩季調查結果發現(見表 6),調查到的高身鯝魚與何氏棘魞隻數相當稀少,

第一季中只有在愛沙卡、布拉克桑溪下、大崙溪下三個樣區中各調查到一隻何氏

(27)

14

棘魞,另外在布拉克桑溪上樣區中調查到兩隻高身鯝魚。第二季中只有在新武橋 下樣區中調查到一隻何氏棘魞(見表 7),另外在布拉克桑溪下樣區調查到 5 隻高 身鯝魚,第二次調查中,布拉克桑溪下樣區的單位努力量比其它樣區高。

表 6. 2011 年 3 月 10 日至 4 月 15 日各樣區撒網調查到之魚種、隻數、全長與重 量。

樣區代號 樣區名稱 撒網次數 魚種 隻序 全長(cm) 重量(g) 總重(g) A 關山圳 15 0 0 0 0 0 B 初來橋上 15 0 0 0 0 0 C 愛沙卡 15 何氏棘魞 1 23 130 130 D 新武橋下 15 0 0 0 0 E 霧鹿溪下 15 0 0 0 0 0 F 布拉克桑溪下 15 何氏棘魞 1 30 236 236 G 大崙溪下 15 何氏棘魞 1 24 156 156 H 布拉克桑溪上 10 高身鯝魚 1 25 183 299

2 22 116

I 大崙溪上 15 0 0 0 0 0 J 碧山溫泉 15 0 0 0 0 0

表 7. 2011 年 6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各樣區撒網調查到之魚種、隻數、全長與重 量。

樣區代號 樣區名稱 撒網次數 魚種 隻序 全長(cm) 重量(g) 總重(g) A 關山圳 15 0 0 0 0 0 B 初來橋上 15 0 0 0 0 0 C 愛沙卡 15 0 0 0 0 0 D 新武橋下 15 何氏棘魞 1 32 350 350 E 霧鹿溪下 15 0 0 0 0 0 F 布拉克桑溪下 6 高身鯝魚 1 6 18.3 417.3

2 26 231

3 12.5 23

4 22 116

5 14 29

二、水清時期浮潛法調查

自 2011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5 日,利用新武呂溪主流在枯水期清澈時,在 保護區內新武呂溪主流與布拉克桑溪口,A 至 E 樣區進行浮潛調查,調查結果如 下。

(28)

15

(一)濁度與流量

調查期間內 4 月 28 日至 5 月 15 日為枯水期(見表 8),因此位於新武呂溪主 流上的 A 至 D 樣區,濁度與流量已是年度最低濁度與最低水位,A 樣區關山圳因 位於關山圳取水口下游,溪水已被截取一部分用於灌溉,因此流量比位於上游新 武呂溪主流的 B 到 D 初來橋上、愛沙卡與新武橋下三個樣區低,位於北之流的 E 布拉克桑溪下樣區調查時已進入雨季,新武呂溪主流以混濁,但北支流布拉克桑 溪依然是清澈的。

表 8. 2011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5 日浮潛法調查期間,各樣區濁度與流量變化

樣區代號 樣區名稱 調查日期 濁度(NTU) 流量(CMS)

A 關山圳 4/28 6.43 4.9

B 初來橋上 5/5 4.47 7.6

C 愛沙卡 5/8 4.44 8.1

D 新武橋下 5/9 4.22 8.4

E 布拉克桑溪下 5/15 3.4 2.8

(二)魚類調查

在各樣區中一百公尺的溪段中,以之字形連續浮潛的方式,記錄每十公尺小 區段中的魚種、數量與體長區間,結果發現(見表 9)魚種方面關山圳至新武橋下 樣區皆只有觀察到高身鯝魚,以往在保護區內常見的何氏棘魞在關山圳至新武樣 區中皆沒有發現,高身鯝魚方面以 10 公分以下的小魚佔多數,另外布拉克桑溪 下樣區,高身鯝魚的數量明顯比其它四個樣區高,可見到許多 15 公分以上的大 魚,也可見到何氏棘魞,但只觀察到三隻,數量方面還是遠低於高身鯝魚,體長 分別介於 10-15 公分、15-30 公分與>30 公分,影響魚群數量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因為 A 到 D 樣區的愛沙卡到新武橋下樣區間是位於新武呂溪主流,主流濁度與水 量在雨季與乾季變化較大,且因河床寬廣一到雨季水道便會有所變動,導致棲地 較不穩定,因此魚群有往棲地相對穩定的北支流布拉克桑溪集中的趨勢,觀察中 也發現 0 至 5 公分的小魚比較喜歡聚集在水流較緩的水邊,以及底質較細的區域,

5 公分以上的魚則會較靠溪流中央。

(29)

16

表 9. 2011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5 日浮潛法調查期間,關山圳至布拉克桑溪下樣 區中一百公尺溪段裡,高身鯝魚與何氏棘魞各體長等級與總隻數

樣區與隻數

A 關山圳 B 初來橋上 C 愛沙卡 D 新武橋下 E 布拉克桑溪下 高身鯝魚

<5cm 40 15 674

5-10cm 1 27 2 5 137

10-15cm 1 21

15-30cm 46

>30cm 1

何氏棘魞

10-15cm 1

15-30cm 1

>30cm 1

三、支流布拉克桑溪魚類棲地利用調查

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中的北支流:布拉克桑溪,為保護區內少數水質終年清 澈的溪流,棲地受洪水干擾的程度也比新武呂溪、大崙溪與霧鹿溪小,因此魚種 與數量也較其它溪段豐富,但布拉克桑溪並無道路直接到達,必須要涉過新武呂 溪才能到達布拉克桑溪,因此要來此賞魚較不方便,但也因此減少了很多的人為 干擾,只有在冬季枯水期時網魚、電魚等人為的干擾較大。

兩季的調查中一共在各樣區觀察到兩科共六種魚類,分別為鰕虎科 (Gobiidae)的大吻鰕虎與日本禿頭鯊,鯉科(Cyprinidae)

高身鯝魚與何氏棘魞,各個樣區所觀察到的魚類、隻數以及樣區的環境狀況如 下。

(一)第一季(2012 年 3 月) 1.環境(見表 10) (1)整體環境概述

底質方面細沙佔的比例平均為 6.2%(±12.90),細沙所佔比例最多的為 20 號 樣區的 50%、小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23.3%(±20.49),小礫石所佔比例最多的為 17 號樣區的 70%、大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19.5%(±22.30),大礫石所佔比例最多 的為 5 號樣區的 80%、卵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23.8%(±15.88),卵石所佔比例最多 的為 12 號樣區的 60%、小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20.5%(±20.58),小巨石所佔比例 最多的為 13 號樣區的 60%、大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5.2%(±7.32),大巨石所佔比 例最多的為 6、11 與 18 號樣區的 20%、岩床佔的比例平均為 1.4%(±4.67),所佔 比例最多的為 15 號樣區的 20%,第一季調查結果,二十一個樣區平均底質分布 以小礫石、大礫石、卵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87.1%的底質大小比例,其中又以 大礫石的標準差異最大、岩床的標準差異最小,其中 4 號與 13 號樣區因卵石、

(30)

17

小巨石、大巨石與岩床四種底質所佔比例相加為 90%,是底質最粗的兩個樣區,

16 號與 20 號樣區因細沙、小礫石與大礫石三種底質所佔比例相加為 90%,是底 質最細的兩個樣區。

水深方面二十一個樣區的平均水深為 61.1 公分(±25.55),其中平均水深最 深的為 20 號樣區的 114 公分,最淺的為 5 號樣區的 22.7 公分。

流速方面水深方面二十一個樣區的平均流速為 0.35m/s(±0.22),其中平均流速 最快的為 9 號樣區的 0.9m/s,最慢的為 5、16、18、20 與 21 號樣區的 0.1m/s。

(2)潭、瀨與流環境概述

①潭棲地型邊緣區域

14 與 16 號樣區為潭棲地型邊緣區域,底質方面細沙佔的比例平均為 10.0%(±

10.00)、小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25.0%(±25.00)、大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45.0%(±

25.00)、卵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20.0%(±10.00)、小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0%(±0)、

大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0%(±0)、岩床佔的比例平均為 0%(±0),主要底質分布以 小礫石、大礫石與卵石為主,佔了 90%的底質大小比例。

水深方面平均值為 56.3 公分(±8.67)、流速方面平均值為 0.2m/s(±0.12)。

②潭棲地型中央區域

15、20 與 21 號樣區為潭棲地型中央區域,底質方面細沙佔的比例平均為 16.7%(±23.57)、小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23.3%(±17.00)、大礫石佔的比例平均 為 20.0%(±16.33)、卵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10.0%(±14.14)、小巨石佔的比例平均 為 16.7%(±9.43)、大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3.3%(±4.71)、岩床佔的比例平均為 10%(±8.16),主要底質分布以細沙、小礫石、大礫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76.7%

的底質大小比例。

水深方面平均值為 107.3 公分(±6.24)、流速方面平均值為 0.17m/s(±0.09)。

③瀨棲地型邊緣區域

6、8 與 10 號樣區為瀨棲地型邊緣區域,底質方面細沙佔的比例平均為 16.7

%(±12.47)、小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43.3%(±9.43)、大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0.0

%(±0.00)、卵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13.3%(±9.43)、小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16.7%(±23.57)、大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10.0%(±8.16)、岩床佔的比例平均為 0.0%(±0.00 ),主要底質分布以細沙、小礫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76.7%的底質大 小比例。

水深方面平均值為 39.1 公分(±1.73)、流速方面平均值為 0.2m/s(±0.04)。

④瀨棲地型中央區域

7、9 與 11 號樣區為瀨棲地型中央區域,底質方面細沙佔的比例平均為 0.0%(±0.00)、小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6.7%(±9.43)、大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13.3%(±9.43)、卵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23.3%(±9.43)、小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31)

18

46.7%(±4.71)、大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10.0%(±8.16)、岩床佔的比例平均為 0.0%(±0.00),主要底質分布以大礫石、卵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83.3%的底質大 小比例。

水深方面平均值為 75.8 公分(±8.37)、流速方面平均值為 0.7m/s(±0.15)。

⑤流棲地型邊緣區域

2、5 與 18 號樣區為流棲地型邊緣區域,底質方面細沙佔的比例平均為 3.3%(±4.71)、小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23.3%(±17.00)、大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33.3%(±33.99)、卵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26.7%(±17.00)、小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6.7%(±9.43)、大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6.7%(±9.43)、岩床佔的比例平均為

0.0%(±0.00),主要底質分布以小礫石、大礫石與卵石為主,佔了 83.3%的底質大 小比例。

水深方面平均值為 38.0 公分(±11.68)、流速方面平均值為 0.19m/s(±0.08)。

⑥流棲地型中央區域

1、3、4、12、13、17 與 19 號樣區為流棲地型中央區域,底質方面細沙佔 的比例平均為 0.0%(±0.00)、小礫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21.4%(±21.50)、大礫石佔的 比例平均為 17.1%(±14.60)、卵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34.3%(±14.00)、小巨石佔的比 例平均為 24.3%(±20.60)、大巨石佔的比例平均為 2.9%(±4.52)、岩床佔的比例平 均為 0.0%(±0.00),主要底質分布以小礫石、卵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80%的底質 大小比例。

水深方面平均值為 55.6 公分(±18.73)、流速方面平均值為 0.45m/s(±0.10)。

底質方面細沙、小礫石與大礫石平均比例加總佔超過 50%的有:潭棲地型邊 緣區域(80%)、潭棲地型中央區域(60%)、瀨棲地型邊緣區域(60%)與流棲地型邊 緣區域(59.9%),卵石、小巨石、大巨石與岩床平均比例加總佔超過 50%的有:瀨 棲地型中央區域(80%)與流棲地型中央區域(70.5%),因此瀨與流棲地型中央區域 的底質是比其它四者粗的,另外潭棲地型中央區域有 10%的岩床底質組成。

水深方面潭、瀨與流三種棲地型中央區域皆比邊緣區域深,中央區域部分最深的 為,潭棲地型的 107.3(±6.24)公分,最淺的為流棲地型的 55.6(±18.73)公分,

邊緣區域部分最深的為,潭棲地型的 56.3(±8.67)公分,最淺的為流棲地型的 37.99(±11.68)公分。

流速方面除了潭棲地型外,瀨與流棲地型皆是中央區域比邊緣區域快,中央區域 部分最快的為,瀨棲地型的 0.7(±0.15)m/sec,最慢的為潭棲地型的 0.2(±

0.09)m/sec,邊緣區域部分最快的為,瀨棲地型的 0.24(±0.04)m/sec,最慢的 為流棲地型的 0.19(±0.08)m/sec。

2.魚類總數與數量分布(見表 11)

(32)

19

在二十一個樣區中,一共觀察到有高身鯝魚共 47 隻、何氏棘魞共 1 隻、馬 口魚共 32 隻、台灣石賓共 55 隻、日本禿頭鯊共 17 隻與大吻蝦虎共 2 隻。

高身鯝魚每個樣區平均為 2.2 隻(±5.03),以 21 號樣區觀察到 24 隻為最多、何氏 棘魞每個樣區平均為 0.05 隻(±0.21),是所有魚種中觀察到數量最少的,僅在 21 號樣區觀察到一隻、馬口魚每個樣區平均為 1.5 隻(±2.99),以 20 號樣區觀察到 12 隻為最多、台灣石賓每個樣區平均為 2.6 隻(±3.79),是所有魚種中觀察到數 量最多的,其中又以 21 號樣區觀察到 15 隻為最多、日本禿頭鯊個樣區平均為 0.8 隻(±1.22),以 19 與 21 號樣區各觀察到 4 隻為最多、大吻蝦虎每個樣區平均 為 0.1 隻(±0.43),僅 21 號樣區觀察到 2 隻。

二十一個樣區中,每個樣區平均觀察到的魚種數為 2(±1.20)種,以 21 號樣區觀 察到 6 種魚為最多,每個樣區平均觀察到的魚類總隻為 7.3(±9.97)隻,以 21 號 樣區觀察到 48 隻為最多。

3.各樣區魚類分布描述(見表 10、11)

樣區 1 的棲地類型為流的中央區域,平均流速為 0.5m/s,平均水深為 34.7 公分,底質方面以小礫石、卵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9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大 量的底藻,魚類方面觀察到 1 隻台灣石賓,體長為 5-10 公分。

樣區 2 的棲地類型為流的邊緣區域,平均流速為 0.3m/s,平均水深為 40.3 公分,底質方面以小礫石與卵石為主,佔了 8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些許的底藻,

魚類方面觀察到 3 隻馬口魚,體長在 5 公分以下。

樣區 3 的棲地類型為流的中央區域,平均流速為 0.6m/s,平均水深為 68.7 公分,底質方面以小礫石與卵石為主,佔了 60%的底質大小分布,無底藻,魚類 方面觀察到 2 隻高身鯝與 1 隻台灣石賓,體長皆在 5 公分以下。

樣區 4 的棲地類型為流的中央區域,平均流速為 0.5m/s,平均水深為 90.5 公分,底質方面以卵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80%的底質大小分布,無底藻,魚類 方面一共觀察到 3 隻高身鯝魚、3 隻台灣石賓與 2 隻日本禿頭鯊三種魚類,高身 鯝魚體長一隻介於 10-15 公分間,另兩隻介於 5-10 公分間、台灣石賓體長一隻 介於 0-5 公分間,另兩隻介於 5-10 公分間、日本禿頭鯊體長一隻介於 0-5 公分 間,另一隻介於 5-10 公分間。

樣區 5 的棲地類型為流的邊緣區域,平均流速為 0.1m/s,平均水深為 22.6 公分,底質方面以大礫石為主,佔了 8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些許底藻,魚類方 面觀察到 1 隻台灣石賓,體長在 5 公分以下。

(33)

20

樣區 6 的棲地類型為瀨的邊緣區域,旁邊有突出水面的巨石,平均流速為 0.2m/s,平均水深為 40 公分,底質方面以細沙與小礫石為主,佔了 80%的底質 大小分布,有些許底藻,魚類方面一共觀察到 6 隻台灣石賓與 8 隻馬口魚兩種魚 類,體長皆在 5 公分以下。

樣區 7 的棲地類型為瀨的中央區域,平均流速為 0.6m/s,平均水深為 82 公 分,底質方面以卵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80%的底質大小分布,無底藻,魚類方 面觀察到 2 隻高身鯝魚,體長一隻介於 5-10 公分之間,另一隻介於 10-15 公分 之間。

樣區 8 的棲地類型為瀨的邊緣區域,平均流速為 0.3m/s,平均水深為 36.7 公分,底質方面以小礫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8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大量底藻,

魚類方面觀察到 2 隻高身鯝魚,體長為 5-10 公分。

樣區 9 的棲地類型為瀨的中央區域,溪中有突出水面很多的巨石,平均流速 為 0.9m/s,平均水深為 65 公分,底質方面以卵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70%的底 質大小分布,無底藻,魚類方面觀察到 3 隻高身鯝魚,其中一隻體長介於 5-10 公分之間,另外兩隻介於 10-15 公分之間。

樣區 10 的棲地類型為瀨的邊緣區域,旁邊有突出水面的巨石,平均流速為 0.2m/s,平均水深為 40.7 公分,底質方面以細沙、小礫石與卵石為主,佔了 90%

的底質大小分布,有大量底藻,魚類方面一共觀查到 5 隻台灣石賓與 3 隻馬口魚 兩種魚類,體長皆在 5 公分以下。

樣區 11 的棲地類型為瀨的中央區域,平均流速為 0.7m/s,平均水深為 81.5 公分,底質方面以大礫石、小巨石與大巨石為主,佔了 9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 些許底藻,魚類方面一共觀察到 2 隻高身鯝魚、4 隻台灣石賓與 1 隻日本禿頭鯊 三種魚類,高身鯝魚體長介於 5-10 公分間、台灣石賓其中三隻體長介於 0-5 公 分間,另一隻為 5-10 公分間、日本禿頭鯊體長介於 5-10 公分間。

樣區 12 的棲地類型為流的中央區域,平均流速為 0.5m/s,平均水深為 36.3 公分,底質方面以大礫石與卵石為主,佔了 8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大量底藻,

魚類方面一共觀察到 3 隻高身鯝魚與 1 隻台灣石賓兩種魚類,三隻高身鯝魚體長 分別介於 0-5、5-10 與 10-15 公分間,台灣石賓體長介於 10-15 公分間。

樣區 13 的棲地類型為流的中央區域,平均流速為 0.4m/s,平均水深為 61 公分,底質方面以卵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8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些許底藻,

魚類方面一共觀察到 3 隻高身鯝魚與 1 隻日本禿頭鯊兩種魚類,高身鯝魚體長其

(34)

21

中一隻介於 5-10 公分間,另外兩隻介於 10-15 公分間、日本禿頭鯊體長介於 0-5 公分間。

樣區 14 的棲地類型為潭的邊緣區域,平均流速為 0.3m/s,平均水深為 47.7 公分,底質方面以大礫石為主,佔了 7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大量底藻,魚類方 面觀察到 1 隻的日本禿頭鯊體長介於 5-10 公分間。

樣區 15 的棲地類型為潭的中央區域,平均流速為 0.3m/s,平均水深為 109 公分,底質方面以大礫石與小巨石為主,佔了 70%的底質大小分布,另外有 20%

的底質屬於岩床,有大量底藻,魚類方面一共觀察到 3 隻高身鯝魚、10 隻台灣 石賓與 2 隻馬口魚三種魚類,高身鯝魚其中一隻體長介於 0-5 公分間,另外兩隻 介於 5-10 公分間、台灣石賓與馬口魚體長皆在 0-5 公分間。

樣區 16 的棲地類型為潭的邊緣區域,平均流速為 0.1m/s,平均水深為 65 公分,底質方面以 S2 為主,佔了 5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些許底藻,魚類方面 一共觀察到了 5 隻台灣石賓、1 隻馬口魚與 2 隻日本禿頭鯊三種魚類,台灣石賓 其隻兩隻體長介於 0-5 公分間,另外三隻體長介於 5-10 公分間、馬口魚的體長 介於 0-5 公分間、日本禿頭鯊體長介於 5-10 公分間。

樣區 17 的棲地類型為流的中央區域,平均流速為 0.3m/s,平均水深為 40.7 公分,底質方面以小礫石與卵石為主,佔了 9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大量底藻,

魚類方面一共觀察到 1 隻台灣石賓與 1 隻日本禿頭鯊兩種魚類,兩種魚類體長皆 介於 5-10 公分間。

樣區 18 的棲地類型為流的邊緣區域,旁邊有露出水面的巨石,平均流速為 0.1m/s,平均水深為 51 公分,底質方面以小礫石、大礫石與大巨石為主,佔了 8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大量底藻,魚類方面一共觀察到 2 隻台灣石賓、1 隻馬 口魚與 1 隻日本禿頭鯊三種魚類,體長皆介於 0-5 公分間。

樣區 19 的棲地類型為流的中央區域,平均流速為 0.3m/s,平均水深為 57.7 公分,底質方面以大礫石與卵石為主,佔了 8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大量底藻,

魚類方面觀察到 4 隻日本禿頭鯊,體長皆介於 0-5 公分。

樣區 20 的棲地類型為潭的中央區域,平均流速為 0.1m/s,平均水深為 114 公分,底質方面以細沙與小礫石為主,佔了 90%的底質大小分布,有些許底藻,

魚類方面觀察到 12 隻馬口魚,其中八隻體長介於 0-5 公分間,其於四隻體長介 於 5-10 公分間。

數據

表 4. 三種溪流型態之分類特徵  Mesohabitat    type                Characteristic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notation T n (x)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nth partial sum of this series and we can call it as it the nth-degree Taylor polynomial of f at a... In general, it can be shown

低脂奶類

After teaching the use and importance of rhyme and rhythm in chants, an English teacher designs a choice board for students to create a new verse about transport based on the chant

signifies bad financial fortune, the half-peeled a normal year, and the unpeeled a great financial bounty in the year ahead.. To get rid of the financial misfortune of the

Due to upward adjustment of the fuel clause of electricity charges, rising prices in hairdressing and beauty services; fish, shellfish and other seafood, the indices of Rent and

The increments were driven by dearer prices of vegetables after heavy rain and typhoon, rising gasoline prices on account of surging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and the ascending

Attributable to the upward adjustment of school tuition fees in the new academic year; higher housing rent and expenses of house maintenance; and rising prices in fish and

Owing to rising prices in fresh vegetables in the wake of typhoon and heavy rains in September, upward adjustments of school tuition fees in new academic year and increasing sal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