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七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七佛"

Copied!
2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80, No. 1568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1568

五燈嚴統卷第一

七佛

  古佛應世。緜歷無窮。不可以周知而悉數也。近故譚賢劫。有千如來。暨于釋迦

。但紀七佛。按長阿含經云。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各各坐樹下。於中成正覺。

又曼殊室利。為七佛祖師。金華善慧大士。登松山頂行道。感七佛引前。維摩接後。

今之撰述。斷自七佛而下。

毗婆尸佛

(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

  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長阿含經云。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槃頭。母槃頭婆提。

居般頭婆提城。坐波波羅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三十四萬八千。神足二。一名騫茶。

二名提舍。侍者無憂。子方膺。

尸棄佛

(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

  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長阿含經云。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耀。居光 相城。坐分陀利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二十五萬。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

侍者忍行。子無量。

毗舍浮佛

(莊嚴劫第一千尊)

  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長阿含經云。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善燈。母稱戒。居無 喻城。坐婆羅樹下。說法二會。度人一十三萬。神足二。一扶遊。二鬱多摩。侍者寂 滅。子妙覺。

拘留孫佛

(見在賢劫第一尊)

  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長阿含經云。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禮得。母善枝。居安 和城。坐尸利沙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四萬。神足二。一薩尼。二毗樓。侍者善覺。

子上勝。

拘那含牟尼佛

(賢劫第二尊)

(2)

  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長阿含經云。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居清 淨城。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三萬。神足二。一舒槃那。一鬱多樓。侍 者安和。子導師。

迦葉佛

(賢劫第三尊)

  偈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長阿含經云。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梵德。母財主。居波 羅奈城。坐尼拘律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二萬。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羅婆。侍者善 友。子集軍。

釋迦牟尼佛

(賢劫第四尊)

  姓剎利。父淨飯天。母大清淨妙。位登補處。生兜率天上。名曰勝善天人。亦名 護明大士。度諸天眾。說補處行。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普曜經云。佛初生剎利王 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華。自然捧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於七步

。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

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復何遇。即於 四門遊觀。見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 一天人。名曰淨居。於窻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時至。可去矣。太子聞已。心生歡喜

。即逾城而去。於檀特山中修道。始於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捨。復 至鬱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捨。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 于六年。故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歷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 異見。令至菩提。故普集經云。菩薩於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道。號天人師。時年三十 矣。即穆王三年癸未歲也。既而於鹿野苑中。為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而證道 果。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後告弟子摩訶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正法。將付於汝。汝當護持。并勑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曰。法本 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迦葉。

吾將金縷僧伽梨衣。傳付於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迦葉聞偈。頭 面禮足曰。善哉善哉。我當依勑。恭順佛故。爾時世尊。至拘尸那城。告諸大眾。吾 今背痛。欲入涅槃。即往熈連河側。娑羅雙樹下。右脇累足。泊然宴寂。復從棺起。

為母說法。特示雙足化婆耆。并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 為樂。時諸弟子。即以香薪。競茶毗之。燼後金棺如故。爾時大眾。即於佛前。以偈 讚曰。凡俗諸猛熾。何能致火爇。請尊三昧火。闍維金色身。爾時金棺從座而舉。高 七多羅樹。往反空中。化火三昧。須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 歲。二月十五日也。自世尊滅後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即後漢永平十年戊辰歲也

(3)

  世尊纔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獨 尊。

  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一日陞座。默然而坐。阿難白椎曰。請世尊說法。世尊云。會中有二比丘犯 律行。我故不說法。阿難以他心通。觀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還復默然。阿難又白

。適來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說法。世尊曰。吾誓不為二乘聲聞 人說法。便下座。

  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迦葉白椎曰。世尊說法竟。世尊便下座。世尊九十日

。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及辭天界而下。時四眾八部俱往空界奉迎。有蓮花色比丘尼 作念云。我是尼身。必居大僧後見佛。不如用神力變作轉輪聖王。千子圍繞。最初見 佛。果滿其願。世尊纔見乃訶云。蓮花色比丘尼。汝何得越大僧見吾。汝雖見吾色身

。且不見吾法身。須菩提巖中宴坐。却見吾法身。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 各還本處。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 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遶女人三帀。鳴指一下

。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

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涌出。作 禮世尊。世尊勑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鳴指一下。女子於是從定而出。

  世尊因波斯匿王問。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若言無。智不應二。若言有。智不 應一。一二之義。其義云何。佛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佛法中。曾問此義。我今無 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名為一義二義。

  世尊一日見文殊在門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門來。文殊曰。我不見一法在 門外。何以教我入門。

  世尊一日坐次。見二人舁豬過。乃問。這箇是甚麼。曰佛具一切智。豬子也不識

。世尊曰。也須問過。

  世尊因有異學問諸法是常邪。世尊不對。又問諸法是無常邪。亦不對。異學曰。

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對我。世尊曰。汝之所問。皆為戲論。

  世尊一日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此殊而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

世尊復藏珠入袖。却擡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嘆 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各彊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 知。時五方天王。悉皆悟道。

  世尊因乾闥婆王獻樂。其時山河大地。盡作琴聲。迦葉起作舞。王問迦葉。豈不 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何更有餘習。佛曰。實無餘習。莫謗法也。王又撫琴三徧。迦葉

(4)

亦三度作舞。王曰。迦葉作舞。豈不是。佛曰。實不曾作舞。王曰。世尊何得妄語。

佛曰。不妄語。汝撫琴。山河大地木石盡作琴聲。豈不是。王曰是。佛曰。迦葉亦復 如是。所以實不曾作舞。王乃信受。

  世尊因外道問。昨日說何法。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說何法。曰不定法。外道 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世尊因五通仙人問。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 通應諾。佛曰。那一通你問我。世尊因普眼菩薩欲見普賢。不可得見。乃至三度入定

。徧觀三千大千世界。覔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於靜三昧中起一念。

便見普賢。普眼於是纔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處過夏。迦葉欲白椎擯出。纔拈椎。乃見百千萬億文殊。

迦葉盡其神力。椎不能舉。世尊遂問迦葉。汝擬擯那箇文殊。迦葉無對。

  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我自斬首。世尊曰。汝義以何為 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為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謂 弟子曰。我當回去斬首以謝世尊。弟子曰。人天眾前。幸當得勝。何以斬首。志曰。

我寧於有智人前斬首。不於無智人前得勝。乃歎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 處麤。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義墮處。唯有世尊諸大菩薩。

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我法中無如是事

。汝當回心向道。於是同五百徒眾。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

  世尊昔欲將諸聖眾。往第六天。說大集經。勑他方此土人間天上一切獰惡鬼神。

悉皆輯會。受佛付囑。擁護正法。設有不赴者。四天門王。飛熱鐵輪。追之令集。既 集會已。無有不順佛勑者。各發弘誓。擁護正法。唯有一魔王。謂世尊曰。瞿曇。我 待一切眾生成佛盡。眾生界空。無有眾生名字。我乃發菩提心。

  世尊甞與阿難行次。見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禮。阿難曰。此是甚麼人塔。世尊曰

。此是過去諸佛塔。阿難曰。過去諸佛是甚麼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難曰。

應當如是。

  世尊因有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讚歎曰。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讚而去。世尊曰

。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世尊一日勑阿難。食時將至。汝當入城持鉢。阿難應諾。世尊曰。汝既持鉢。須 依過去七佛儀式。阿難便問。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世尊召阿難。阿難應諾。世尊曰

。持鉢去。

  世尊因有比丘問。我於世尊法中。見處即有。證處未是。世尊當何所示。世尊曰

。比丘某甲。當何所示是汝此問。

(5)

  世尊成道後。在逝多林中一樹下。跏趺而坐。有二商人。以五百乘車。經過林畔

。有二車牛。不肯前進。商人乃訝見之。山神報言。林中有聖人成道。經逾四十九日

。未食。汝當供養。商人入林。果見一人端然不動。乃問曰。為是梵王邪。帝釋邪。

山神邪。河神邪。世尊微笑。舉袈裟角示之。商人頂禮。遂陳供養。

  世尊因耆婆善別音響。至一塚間。見五髑髏。乃敲一髑髏。問耆婆。此生何處。

曰此生人道。世尊又敲一曰。此生何處。曰此生天道。世尊又別敲一問。此生何處。

耆婆罔知生處。

  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召仙人。

梵志應諾。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華。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 手一株華。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箇甚麼。佛 曰。吾非教汝放捨其華。汝當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却。無可捨處。是汝 免生死處。梵志於言下。悟無生忍。

  世尊因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四禪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 各自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於自心內。各各懷疑。於甚深法。不能證入。於是 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劒。持逼如來。世尊乃謂文殊曰。住住不應作逆。勿得害吾

。吾必被害。為善被害。文殊師利。爾從本已來。無有我人。但以內心見有我人。內 心起時。我心被害。即名為害。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夢。如幻於夢幻中無有我 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於是五百比丘同讚嘆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 劒。持逼如來身。如劒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

  世尊因地布髮掩泥。獻華於然燈。然燈見布髮處。遂約退眾。乃指地曰。此一方 地。宜建一梵剎。時眾中有一賢于長者。持標於指處插曰。建梵剎竟。時諸天散華讚 曰。庶子有大智矣。

  世尊因七賢女遊屍陀林。一女指屍曰。屍在這裏。人向甚處去。一女曰。作麼作 麼。諸姊諦觀。各各契悟。感帝釋散華曰。惟願聖姊。有何所須。我當終身供給。女 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無根樹子一株。二要無陰陽地一片

。三要呌不響山谷一所。帝釋曰。一切所須。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實無得。女曰

。汝若無此。爭解濟人。帝釋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尸迦。我諸弟子。大阿羅 漢。不解此義。唯有諸大菩薩。乃解此義。

  世尊因調達謗佛。生身入地獄。遂令阿難問。你在地獄中安否。曰我雖在地獄。

如三禪天樂。佛又令問。你還求出否。曰我待世尊來便出。阿難曰。佛是三界大師。

豈有入地獄分。曰佛既無入地獄分。我豈有出地獄分。

  世尊因文殊忽起佛見法見。被世尊威神攝向二鐵圍山。

  城東有一老母。與佛同生。而不欲見佛。每見佛來。即便回避。雖然如此。回顧 東西。總皆是佛。遂以手掩面。於十指掌中。亦總是佛。

(6)

  殃崛摩羅。因持鉢至一長者門。其家婦人。正值產難。子母未分。長者曰。瞿曇 弟子。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產難。殃崛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 回問世尊。却來相報。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報言。我自從賢聖法來。

未曾殺生。殃崛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當時分免。

  世尊甞在尼俱律樹下坐次。因二商人問世尊。還見車過否。曰不見。商人曰。還 聞否。曰不聞。商人曰。莫禪定否。曰不禪定。曰莫睡眠否。曰不睡眠。商人乃嘆曰

。善哉善哉。世尊覺而不見。遂獻白[疊*毛]兩段。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 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 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

  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

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

  世尊於涅槃會上。以手摩胸告眾曰。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 後悔。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若謂吾不滅度。亦非吾弟子。時百萬億眾。悉皆契悟

西天祖師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摩竭陀國人也。姓婆羅門。父飲澤。母香志。昔為鍛金師。善明金性。使其柔伏

。付法傳云。甞於久遠劫中。毗婆尸佛入涅槃後。四眾起塔。塔中像面。金色有缺壞

。時有貧女。將金珠往金師所。請飾佛面。既而因共發願。願我二人。為無姻夫妻。

由是因緣。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後生梵天。天壽盡生中天摩竭陀國婆羅門家。名曰 迦葉波。此云飲光勝尊。葢以金色為號也。繇是志求出家。冀度諸有。佛言。善來比 丘。鬚髮自除。袈裟著體。常於眾中。稱歎第一。復言。吾以清淨法眼。將付於汝。

汝可流布無令斷絕。涅槃經云。爾時世尊欲涅槃。時迦葉不在眾會。佛告諸大弟子。

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爾時迦葉在耆闍崛山畢鉢羅窟。覩勝光明。即入三昧

。以淨天眼觀見世尊。於熈連河側。入般涅槃。乃告其徒曰。如來涅槃也。何其駛哉

。即至雙樹間。悲戀號泣。佛於金棺。出示雙足。爾時迦葉告諸比丘。佛已茶毗。金 剛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當結集法眼。無令斷絕。乃說偈曰。如來弟子。且莫涅槃。

得神通者。當赴結集。於是得神通者。悉集王舍耆闍崛山畢鉢羅窟。時阿難為漏未盡

。不得入會。後證阿羅漢果。由是得入。迦葉乃白眾言。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 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佛所讚歎聰敏第一

(7)

。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迦葉告阿難曰。汝今宜宣法眼。阿難聞語信受。

觀察眾心而宣偈言。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虗空中。眾星之無月。說是偈已

。禮眾僧足。升法座而宣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

作禮奉行。時迦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謬乎。皆曰。不異世尊所說。迦葉乃告 阿難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善守護。聽吾偈言。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說偈已。乃持僧伽梨衣。入雞足山。俟慈氏 下生。即周孝王五年丙辰歲也。

  尊者因外道問。如何是我我。者曰。覔我者是汝我。外道曰。這箇是我我。師我 何在。者曰。汝問我覔。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彌。見乃問。尊者何得自為。者曰

。我若不為。誰為我為。

二祖阿難尊者

  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飯王。實佛之從弟也。梵語阿難陀。此云慶喜。亦 云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甞所 讚歎。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尊者一日白佛言。

今日入城。見一奇特事。佛曰。見何奇特事。者曰。入城時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總 見無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見一奇特事。者曰。未審見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時

。見一攢樂人作舞。出城時亦見樂人作舞。

  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襴袈裟外。別傳箇甚麼。迦葉召阿難。阿難應諾。

迦葉曰。倒却門前剎竿著。

  後阿闍世王白言。仁者。如來迦葉尊勝二師皆已涅槃。而我多故。悉不能覩。尊 者般涅槃時。願垂告別。尊者許之。後自念言。我身危脆。猶如聚沫。況復衰老。豈 堪久長阿闍世王與吾有約。乃詣王宮告之曰。吾欲入涅槃。來辭耳。門者曰。王寢不 可以聞。者曰。俟王覺時。當為我說。時阿闍世王。夢中見一寶葢七寶嚴飾。千萬億 眾圍。繞瞻仰。俄而風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寶瓔珞。悉墜於地。心甚驚異。既寤。

門者具白上事。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即至毗舍離城。見尊者在恒河中流跏趺而 坐。王乃作禮。而說偈曰。稽首三界尊。棄我而至此。暫憑悲願力。且莫般涅槃。時 毗舍離王亦在河側。說偈言。尊者一何速。而歸寂滅場。願住須臾間。而受於供養。

尊者見二國王咸來勸請。乃說偈言。二王善嚴住。勿為苦悲戀。涅槃當我淨。而無諸 有故。

  尊者復念。我若偏向一國。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以恒河 中流。將入寂滅。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有五百仙人。覩茲瑞應。飛空而至

。禮尊者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尊者默然受請

。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

(8)

  尊者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授 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尊者知是法器。乃告之曰

。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 教。當聽偈言。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尊者付法眼藏 竟。踊身虗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羅 龍宮。一分奉毗舍離王。一分奉阿闍世王。各造寶塔而供養之。乃厲王十二年癸巳歲 也。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摩突羅國人也。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勝。母憍奢耶。在胎六年而生。

梵語商諾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聖人降生。則此草生於淨潔之地

。和修生時。瑞草斯應。昔如來行化。至摩突羅國。見一青林枝葉茂盛。語阿難曰。

此林地名優留茶。吾滅度後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修。於此轉妙法輪。後百歲果誕和 修。出家證道。受慶喜尊者法眼。化導有情。及止此林。降二火龍。歸順佛教。龍因 施其地。以建梵宮。尊者化緣既久。思付正法。尋於吒利國。得優波毱多。以為給侍

。因問毱多曰。汝年幾邪。答曰我年十七。者曰。汝身十七。性十七邪。答曰。師髮 已白。為髮白邪。心白邪。者曰。我但髮白。非心白耳。毱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 七也。尊者知是法器。後三載遂為落髮授具。乃告曰。昔如來以無上法眼。付囑迦葉

。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勿令斷絕。汝受吾教。聽吾偈言。非法亦非心。

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說偈已即隱於罽賓國南象白山中。後於三昧 中見弟子毱多。有五百徒眾。常多懈慢。尊者乃往彼現龍奮迅三昧。以調伏之。而說 偈曰。通達非彼此。至聖無長短。汝除輕慢意。疾得阿羅漢。五百比丘。聞偈已依教 奉行。皆獲無漏。尊者乃現十八變。火光三昧。用焚其身。毱多收舍利葬於梵迦羅山

。五百比丘。各持一幡。迎導至彼。建塔供養。乃宣王二十三年乙未歲也。

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吒利國人也。亦名優波崛多。又名鄔波毱多。姓首陀。父善意。十七出家。二十 證果。隨方行化。至摩突羅國。得度者甚眾。由是魔宮震動。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

。以害正法。尊者即入三昧。觀其所由。波旬復伺便。密持瓔珞。糜之于頸。及尊者 出定。乃取人狗蛇三屍。化為華鬘。[而/火]言慰諭波旬曰。汝與我瓔珞。甚是珍妙。

吾有華鬘。以相酬奉。波旬大喜。引頸受之。即變為三種臭屍。蟲蛆壞爛。波旬厭惡

。大生憂惱。盡己神力。不能移動。乃升六欲天告諸天主。又詣梵王。求其解免。彼 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變。我輩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則柰何。梵王曰。汝 可歸心尊者即能除斷。乃為說偈令其回向曰。若因地倒。還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 其理。波旬受教已。即下天宮。禮尊者足。哀露懺悔。尊者告曰。汝自今去。於如來

(9)

正法。更不作嬈害否。波旬曰。我誓回向佛道。永斷不善。尊者曰。若然者。汝可口 自唱言皈依三寶。魔王合掌三唱。華鬘悉除。乃歡喜踊躍。作禮尊者。而說偈曰。稽 首三昧尊。十力聖弟子。我今願回向。勿令有劣弱。尊者在世。化導證果最多。每度 一人。以一籌置於石室。其室縱十八肘。廣十二肘。充滿其間。最後有一長者子。名 曰香眾。來禮尊者。志求出家。尊者問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來出家。非為 身心。尊者曰。不為身心。復誰出家。答曰。夫出家者。無我我故。無我我故。即心 不生滅。心不生滅。即是常道。諸佛亦常。心無形相。其體亦然。尊者曰。汝當大悟 心自通達。宜依佛法僧紹隆聖種。即為剃度。授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甞夢金日而 生汝。可名提多迦。復謂曰。如來以大法眼藏。次第傳授。以至於我。今復付汝。聽 吾偈言。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付法已。乃踊身虗空

。呈十八變。却復本座。跏趺而逝。提多迦以室內籌。用焚師軀。收舍利建塔供養。

即平王三十一年。庚子歲也。

五祖提多迦尊者

  摩伽陀國人也。梵語提多迦。此云通真量。初生之時。父夢金日自屋而出。照耀 天地。前有大山。諸寶嚴飾。山頂泉涌。滂沱四流。後遇毱多尊者。為解之曰。寶山 者吾身也。泉涌者法無盡也。日從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 越也。尊者聞師說已。歡喜踊躍。而唱偈言。巍巍七寶山。常出智慧泉。回為真法味

。能度諸有緣。毱多尊者亦說偈曰。我法傳於汝。當現大智慧。金日從屋出。照耀於 天地。提多迦聞師妙偈。設禮奉持。後至中印度。彼國有八千大仙。彌遮迦為首。聞 尊者至。率眾瞻禮。謂尊者曰。昔與師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授我仙法。師逢十 力弟子。修習禪那。自此報分殊途。已經六劫。者曰。支離累劫。誠哉不虗。今可捨 邪歸正以入佛乘。彌遮迦曰。昔阿私陀仙人。授我記云。汝却後六劫。當遇同學獲無 漏果。今也相遇。非宿緣邪。願師慈悲。令我解脫。者即度出家。命諸聖授戒。其餘 仙眾始生我慢。尊者示大神通。於是俱發菩提心。一時出家。者乃告彌遮迦曰。昔如 來以大法眼藏。密付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當護念之。乃說偈曰。

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說偈已。踊身虗空。作十八變

。火光三昧。自焚其軀。彌遮迦與八千比丘同收舍利。於班茶山中。起塔供養。即莊 王七年己丑歲也。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中印度人也。既傳法已。遊化至北天竺國。見雉堞之上有金色祥雲歎曰。斯道人 氣也。必有大士為吾嗣。乃入城。於闤闠間有一人。手持酒器。逆而問曰。師何方來

。欲往何所。祖曰。從自心來。欲往無處。曰識我手中物否。祖曰。此是觸器而負淨 者。曰師識我否。祖曰。我即不識。識即非我。復謂之曰。汝試自稱名氏。吾當後示

(10)

本因。彼說偈答曰。我從無量劫。至于生此國。本姓頗羅墮。名字婆須密。祖曰。我 師提多迦說。世尊昔遊北印度。語阿難言。此國中吾滅度後三百年。有一聖人。姓頗 羅墮。名婆須蜜。而於禪祖。當獲第七。世尊記汝。汝應出家。彼乃置器禮師。側立 而言曰。我思往劫。甞作檀那。獻一如來寶座。彼佛記我曰。汝於賢劫釋迦法中。宣 傳至教。今符師說。願加度脫。祖即與披剃。復圓戒相。乃告之曰。正法眼藏。今付 於汝。勿令斷絕。乃說偈曰。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祖說偈已。入師子奮迅三昧。踊身虗空。高七多羅樹。却復本座。化火自焚。婆須蜜 收靈骨。貯七寶函。建浮圖寘于上級。即襄王十七年甲申歲也。

七祖婆須蜜尊者

  北天竺國人也。姓頗羅墮。常服淨衣。執酒器。遊行里閈。或吟或嘯。人謂之狂

。及遇彌遮迦尊者。宣如來往誌。自省前緣。投器出家受法。行化至迦摩羅國。廣興 佛事。於法座前。忽有智者。自稱我名佛陀難提。今與師論義。祖曰。仁者論即不義

。義即不論。若擬論義。終非義論。難提知師義勝。心即欽服曰。我願求道。霑甘露 味。祖遂與剃度而授具戒。復告之曰。如來正法眼藏。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乃說偈 曰。心同虗空界。示等虗空法。證得虗空時。無是無非法。即入慈心三昧。時梵王帝 釋。及諸天眾。俱來作禮。而說偈言。賢劫眾聖祖。而當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請為 宣佛地。尊者從三昧起。示眾曰。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識佛地。離有無故。語已 還入三昧。示涅槃相。難提即於本座。起七寶塔。以塟全身。即定王十九年辛未歲也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迦摩羅國人也。姓瞿曇氏。頂有肉髻。辯捷無礙。初遇婆須蜜出家受教。既而領 徒行化至提伽國毗舍羅家。見舍上有白光上騰。謂其徒曰。此家有聖人。口無言說。

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觸穢耳。言訖長者出致禮。問何所須。祖曰。我求侍者。長 者曰。我有一子名伏馱蜜多。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祖曰。如汝所說。真 吾弟子。伏馱聞之。遽起禮拜。而說偈曰。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

誰為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 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伏馱聞偈已。便行七步。祖曰。

此子昔曾值佛。悲願廣大。慮父母愛情難捨。故不言不履耳。長者遂捨令出家。祖尋 授具戒。復告之曰。我今以如來正法眼藏。付囑於汝。勿令斷絕。乃說偈曰。虗空無 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虗空故。是達真如理。伏馱承師付囑。以偈讚曰。我師禪祖 中。當得為第八。法化眾無量。悉獲阿羅漢。爾時佛陀難提。即現神變。却復本座。

儼然寂滅。眾興寶塔。塟其全身。即景王十二年丙寅歲也。

(11)

九祖伏馱密多尊者

  提伽國人也。姓毗舍羅。既受八祖付囑。後至中印度行化。時有長者香葢。攜一 子而來瞻禮祖曰。此子處胎六十歲。因號難生。甞會一仙者。謂此兒非凡。當為法器

。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與落髮授戒。羯磨之際。祥光燭座。仍感舍利三七粒現 前。自此精進忘疲。既而祖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汝護念之。乃說偈曰

。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祖付法已。即入滅盡三昧。

而般涅槃。眾以香油旃檀闍維。收舍利。建塔于那爛陀寺。即敬王三十五年甲寅歲也

十祖脇尊者

  中印度人也。本名難生。初將誕時。父夢一白象背有寶座。座上安一明珠。從門 而入。光照四眾。既覺遂生。後值九祖。執侍左右。未甞睡眠。謂其脇不至席。遂號 脇尊者焉。初至華氏國。憩一樹下。右手指地而告眾曰。此地變金色。當有聖人入會

。言訖即變金色。時有長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問曰。汝從何來。答曰。我心 非往。祖曰。汝何處住。答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邪。曰諸佛亦然。祖曰。汝 非諸佛。曰諸佛亦非。祖因說偈曰。此地變金色。預知有聖至。當坐菩提樹。覺華而 成已。夜奢復說偈曰。師坐金色地。常說真實義。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諦。祖知其 意。即度出家。復具戒品。乃告之曰。如來大法藏。今付於汝。汝護念之。乃說偈曰

。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祖付法已。即現神變。而入 涅槃。化火自焚。四眾各以衣裓盛舍利。隨處興塔。而供養之。即貞王二十二年己亥 歲也。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華氏國人也。姓瞿曇氏。父寶身。既得法於脇尊者。尋詣波羅柰國。有馬鳴大士

。迎而作禮問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曰佛既不識。

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鋸義。祖曰。彼是木義。祖問鋸義者 何。曰與師平出。馬鳴却問木義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馬鳴豁然省悟。稽首歸依。遂 求剃度。祖謂眾曰。此大士者。昔為毗舍利國王。其國有一類人。如馬裸露。王運神 力。分身為蠶。彼乃得衣。王後復生中印度。馬人感戀悲鳴。因號馬鳴焉。如來記云

。吾滅度後六百年。當有賢者馬鳴。於波羅柰國。摧伏異道。度人無量。繼吾傳化。

今正是時。即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付於汝。即說偈曰。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 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尊者付法已。即現神變。湛然圓寂。眾興寶塔。以閟 全身。即安王十四年戊戌歲也。

十二祖馬鳴大士者

(12)

  波羅柰國人也。亦名功勝。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勝。故名焉。既受法於夜奢 尊者。後於華氏國。轉妙法輪。忽有老人。座前仆地。祖謂眾曰。此非庸流。當有異 相。言訖不見。俄從地涌出一金色人。復化為女子。右手指祖而說偈曰。稽首長老尊

。當受如來記。今於此地上。宣通第一義。說偈已瞥然不見。祖曰。將有魔來與吾較

(音角)力。有頃風雨暴至。天地晦冥。祖曰魔之來信矣。吾當除之。即指空中。現一大 金龍。奮發威神。震動山岳。祖儼然於座。魔事隨滅。經七日有一小蟲。大若蟭螟。

潛形座下。祖以手取之示眾曰。斯乃魔之所變。盜聽吾法耳。乃放之令去。魔不能動

。祖告之曰。汝但歸依三寶。即得神通。遂復本形。作禮懺悔。祖問曰。汝名誰邪。

眷屬多少。曰我名迦毗摩羅。有三千眷屬。祖曰盡汝神力。變化若何。曰我化巨海。

極為小事。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謂性海。我未嘗知。祖即為說性海曰。山河大地

。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茲發現。迦毗摩羅聞言遂發信心。與徒眾三千俱求剃度。

祖乃召五百羅漢。與授具戒。復告之曰。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汝聽偈言。隱顯 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付囑已。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空 中。如日輪相。然後示滅。四眾以真體藏之龍龕。即顯王三十七年甲午歲也。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華氏國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後於馬鳴尊者得法。領徒至西印 度。彼有太子。名雲自在。仰尊者名。請於宮中供養。祖曰。如來有教。沙門不得親 近國王大臣權勢之家。太子曰。今我國城之北有大山焉。山有一石窟。可禪寂于此否

。祖曰諾。即入彼山行數里。逢一大蠎。祖直前不顧。盤繞祖身。祖因與授三皈依。

蟒聽訖而去。祖將至石窟。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問訊。祖曰。汝何所止。答 曰。我昔甞為比丘。多樂寂靜。有初學比丘。數來請益。而我煩於應答。起嗔恨想。

命終墮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載。適遇尊者。獲聞戒法。故來謝爾。祖問曰。此 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大樹蔭覆五百大龍。其樹王名龍樹。常為龍眾說法

。我亦聽受耳。祖遂與徒眾詣彼。龍樹出迎曰。深山孤寂。龍蟒所居。大德至尊。何 枉神足。祖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默念曰。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是大聖繼 真乘否。祖曰。汝雖心語。我已意知。但辦出家。何慮吾之不聖。龍樹聞已悔謝。祖 即與度脫。及五百龍眾俱授具戒。復告之曰。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於汝。諦聽偈 言。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付法已。即現神變。化火 焚身。龍樹收五色舍利。建塔焉。即赧王四十一年壬辰歲也。

十四祖龍樹尊者

  西天竺國人也。亦名龍勝。始於摩羅尊者得法。後至南印度。彼國之人。多信福 業。祖為說法。遞相謂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覩之。祖曰。汝欲 見佛性。先須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福無報。

(13)

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回初心。祖復於座上。現自在身。如滿月輪。一切眾唯聞法 音不覩祖相。彼眾中有長者子。名迦那提婆。謂眾曰。識此相否。眾曰。目所未覩。

安能辨識。提婆曰。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葢以無相三昧。

形如滿月。佛性之義。廓然虗明。言訖輪相即隱。復居本座。而說偈言。身現圓月相

。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辨非聲色。彼眾聞偈。頓悟無生。咸願出家。以求解 脫。祖即為剃髮。命諸聖授具。其國先有外道五千餘眾。作大幻術。眾皆宗仰。祖悉 為化之。令歸三寶。復造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垂之於世。後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 曰。如來大法眼藏。今當付汝。聽吾偈言。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

無瞋亦無喜。付法訖。入月輪三昧。廣現神變。復就本座。凝然禪寂。迦那提婆。與 諸四眾。共建寶塔。以塟焉。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己丑歲也。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南天竺國人也。姓毗舍羅。初求福業。兼樂辯論。後謁龍樹大士。將及門。龍樹 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滿鉢水。置於座前。尊者覩之。即以一針投之而進。欣然契 會。龍樹即為說法。不起於座。現月輪相。唯聞其聲。不見其形。祖語眾曰。今此瑞 者。師現佛性。表說法非聲色也。祖既得法。後至迦毗羅國。彼有長者。曰梵摩淨德

。一日園樹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長者與第二子羅睺羅多。取而食之。取已隨長。盡 而復生。自餘親屬。皆不能見。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長者迺問其故。祖曰。汝家 昔曾供養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虗霑信施故報為木菌。唯汝與子。精誠供 養。得以享之。餘即否矣。又問長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說偈曰。入道不通 理。復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長者聞偈已。彌加歎伏。且曰弟子衰老

。不能事師。願捨次子。隨師出家。祖曰。昔如來記此子。當第二五百年。為大教主

。今之相遇。葢符宿因。即與剃髮執侍。至巴連弗城。聞諸外道欲障佛法。計之既久

。祖乃執長旛。入彼眾中。彼問祖曰。汝何不前。祖曰。汝何不後。彼曰汝似賤人。

祖曰。汝似良人。彼曰汝解何法。祖曰。汝百不解。彼曰。我欲得佛。祖曰。我灼然 得佛。彼曰汝不合得。祖曰。元道我得。汝實不得。彼曰。汝既不得。云何言得。祖 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無我我故自當得。彼辭既屈。乃問祖曰。汝名何等。祖 曰。我名迦那提婆。彼既夙聞祖名。乃悔過致謝。時眾中猶互興問難。祖折以無礙之 辯。由是歸伏。乃告上足羅睺羅多。而付法眼。偈曰。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 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祖說偈已。入奮迅定。身放八光。而歸寂滅。學眾興塔而供 養之。即前漢文帝十九年庚辰歲也。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迦毗羅國人也。行化至室羅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復現五佛影。

祖告眾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聖者僧伽難提。居於彼處。佛誌一千年後。當紹

(14)

聖位。語已領諸學眾。泝流而上。至彼見僧伽難提安坐入定。祖與眾伺之。經三七日

。方從定起。祖問曰。汝身定邪心定邪。提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 入。提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金體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

。金無動靜。何物出入。提曰。言金動靜。何物出入。言金出入。金非動靜。祖曰。

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提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

。出者非物。祖曰。此義不然。提曰。彼義非著。祖曰。此義當墮。提曰。彼義不成

。祖曰。彼義不成。我義成矣。提曰。我義雖成。法非我故。祖曰。我義已成。我無 我故。提曰。我無我故。復成何義。祖曰。我無我故。故成汝義。提曰。仁者師誰。

得是無我。祖曰。我師迦那提婆。證是無我。難提以偈讚曰。稽首提婆師。而出於仁 者。仁者無我故。我欲師仁者。祖以偈答曰。我已無我故。汝須見我我。汝若師我故

。知我非我我。難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脫。祖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繫。語已即以右 手擎金鉢舉至梵宮。取彼香飯。將齋大眾。而大眾忽生厭惡之心。祖曰。非我之咎。

汝等自業。即命難提。分座同食。眾復訝之。祖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當知與吾 分座者。即過去娑羅樹王如來也。愍物降跡汝輩亦莊嚴劫中。已至三果。而未證無漏 者也。眾曰。我師神力斯可信矣。彼云過去佛者。即竊疑焉。難提知眾生慢乃曰。世 尊在日。世界平正。無有丘陵江河溝洫。水悉甘美。草木滋茂。國土豐盈。無八苦行 十善。自雙樹示滅。八百餘年。世界丘墟。樹木枯悴。人無至信。正念輕微。不信真 如。唯愛神力。言訖以右手漸展入地。至金剛輪際。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會所。

大眾見之。即時欽慕。悔過作禮。於是祖命僧伽難提。而付法眼。偈曰。於法實無證

。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祖付法已。安坐歸寂。四眾建塔。當前漢 武帝二十八年戊辰歲也。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室羅筏城寶莊嚴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讚佛事。七歲即厭世樂。以偈告其父母 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願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終日不食

。乃許其在家出家。號僧伽難提。復命沙門禪利多為之師。積十九載。未嘗退倦。每 自念言。身居王宮。胡為出家。一夕天光下矚。見一路坦平。不覺徐行。約十里許。

至大巖前。有石窟焉。乃燕寂于中。父既失子。即擯禪利多出國。訪尋其子。不知所 在。經十年祖得法受記已。行化至摩提國。忽有涼風襲眾。身心悅適非常。而不知其 然。祖曰。此道德之風也。當有聖者出世嗣續祖燈乎。言訖以神力攝諸大眾。遊歷山 谷。食頃至一峯下。謂眾曰。此峯頂有紫雲如葢。聖人居此矣。即與大眾徘徊久之。

見山舍。一童子持圓鑑。直造祖前。祖問汝幾歲邪。曰百歲。祖曰。汝年尚幼。何言 百歲。童曰。我不會理。正百歲耳。祖曰。汝善機邪。童曰。佛言若人生百歲。不會 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祖曰。汝手中者當何所表。童曰。諸佛大圓鑑。

(15)

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彼父母聞子語。即捨令出家。祖攜至本處。

授具戒訖。名伽耶舍多。他時聞風吹殿鈴聲。祖問曰。鈴鳴邪風鳴邪。舍多曰。非風 鈴鳴。我心鳴耳。祖曰。心復誰乎。舍多曰。俱寂靜故。祖曰。善哉善哉。繼吾道者

。非子而誰。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

。祖付法已。右手攀樹而化。大眾議曰。尊者樹下歸寂。其垂蔭後裔乎。將奉全身於 高原建塔。眾力不能舉。即就樹下起塔。當前漢昭帝十三年丁未歲也。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摩提國人也。姓鬱頭藍。父天葢。母方聖。甞夢大神持鑑。因而有娠。凡七日而 誕。肌體瑩如琉璃。未甞洗沐。自然香潔。幼好閑靜。語非常童。持鑑出遊。遇難提 尊者得度。後領徒至大月氏國。見一婆羅門舍有異氣。祖將入彼舍。舍主鳩摩羅多問 曰。是何徒眾。祖曰。是佛弟子。彼聞佛號。心神竦然。即時閉戶。祖良久扣其門。

羅多曰。此舍無人。祖曰。答無者誰。羅多聞語。知是異人。遽開關延接。祖曰。昔 世尊記曰。吾滅後一千年。有大士出現於月氏國。紹隆玄化。今汝值吾。應斯嘉運。

於是鳩摩羅多。發宿命智。投誠出家。授具訖付法。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

。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祖付法已。踊身虗空。現十八種神變。化火光三昧。自 焚其身。眾以舍利起塔。當前漢成帝二十年戊申歲也。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大月氏國。婆羅門之子也。昔為自在天人。(欲界第六天)見菩薩瓔珞。忽起愛心。

墮生忉利。(欲界第二天)聞憍尸迦說般若波羅蜜多。以法勝故。升于梵天。(色界)以根利 故。善說法要。諸天尊為導師。以繼祖時至。遂降月氏。後至中天竺國。有大士名闍 夜多。問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寶。而常縈疾瘵。凡所營作。皆不如意。而我鄰家久為 旃陀羅行。而身常勇徤。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

。有三時焉。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謂亡因果虗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

毫釐靡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時闍夜多。聞是語已。頓釋所疑。祖曰。汝雖 已信三業。而未明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心本清淨。無生滅無 造作。無報應無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一切善惡。

有為無為。皆如夢幻。闍夜多承言領旨。即發宿慧。懇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吾 今寂滅時至。汝當紹行化迹。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 得。何懷決不決。又云。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汝宜傳布後學。言訖即於座上

。以指爪剺面。如紅蓮開。出大光明。照耀四眾。而入寂滅。闍夜多起塔。當新室十 四年壬午歲也。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16)

  北天竺國人也。智慧淵沖。化導無量。後至羅閱城。敷揚頓教。彼有學眾。唯尚 辯論。為之首者。名婆修盤頭。(此云徧行)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 歸。祖將欲度之。先問彼眾曰。此徧行頭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眾曰。我師精 進。何故不可。祖曰。汝師與道遠矣。設苦行歷於塵劫。皆虗妄之本也。眾曰。尊者 蘊何德行。而譏我師。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

。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時 徧行聞已。發無漏智。歡喜讚歎。祖又語彼眾曰。會吾語否。吾所以然者。為其求道 心切。夫絃急即斷。故吾不贊。令其住安樂地。入諸佛智。復告徧行曰。吾適對眾抑 挫仁者。得無惱於衷乎。徧行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常安樂國。師與智者月淨記我。

非久當證斯陀含果。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禮謁。師叱我曰。重子輕 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無過。請師示之。師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畫佛面

。以此過慢。遂失二果。我責躬悔過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況今獲飲無上甘露

。而反生熱。惱邪。惟願大慈。以妙道垂誨。祖曰。汝久植眾德。當繼吾宗。聽吾偈 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祖付法已。不起於座。奄 然歸寂。闍維收舍利建塔。當後漢明帝十七年甲戌歲也。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羅閱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葢。母嚴一。家富而無子。父母禱於佛塔而求嗣焉

。一夕母夢吞明暗二珠。覺而有孕。經七日。有一羅漢名賢眾。至其家。光葢設禮。

賢眾端坐受之。嚴一出拜。賢眾避席云。回禮法身大士。光葢罔測其由。遂取一寶珠 跪獻試其真偽。賢眾即受之。殊無遜謝。光葢不能忍。問曰。我是丈夫。致禮不顧。

我妻何德。尊者避之。賢眾曰。我受禮納珠。貴福汝耳。汝婦懷聖子。生當為世燈慧 日。故吾避之。非重女人也。賢眾又曰。汝婦當生二子。一名婆修盤頭。則吾所尊者 也。二名芻尼。(此云野鵲子)昔如來在雪山修道。芻尼巢於頂上。佛既成道。芻尼受報 為那提國王。佛記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羅閱城毗舍佉家。與聖同胞。今無爽矣。

後一月果產二子。尊者婆修盤頭。年至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毗婆訶菩薩與之授 戒。行化至那提國。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訶羅。次名摩拏羅。王問祖曰。

羅閱城土風與此何異。祖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國有二師化導。王曰。二師者誰。

祖曰。佛記第二五百年。有二神力大士出家繼聖。即王之次子摩拏羅是其一也。吾雖 德薄。敢當其一。王曰。誠如尊者所言。當捨此子作沙門。祖曰。善哉大王。能遵佛 旨。即與授具。付法偈曰。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祖 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眾仰瞻。虔請復坐。跏趺而逝。茶毗得舍利建 塔。當後漢殤帝十二年丁巳歲也。

(17)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師出家。傳法。至西印度。彼國王名得 度。即瞿曇種族。歸向佛乘。勤行精進。一日於行道處。現一小塔。欲取供養。眾莫 能舉。王即大會梵行禪觀呪術等三眾。欲問所疑。時祖亦赴此會。是三眾皆莫能辨。

祖即為王廣說塔之所因。(塔阿育王造者此不繁錄)今之出現。王福力之所致也。王聞是說 乃曰。至聖難逢。世樂非久。即傳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證四果。祖深加慰。誨 曰。汝居此國。善自度人。今異域有大法器。吾當往化。得度曰。師應迹十方。動念 當至。寧勞往邪。祖曰然。於是焚香遙語月氏國鶴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國。教導鶴眾

。道果將證。宜自知之。時鶴勒那。為彼國王寶印。說修多羅偈。忽覩異香成穗。王 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土傳佛心印祖師摩拏羅將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師神力何 如。曰此師遠承佛記。當於此土廣宣玄化。時王與鶴勒那俱遙作禮。祖知已即辭得度 比丘。往月氏國。受王與鶴勒那供養。後鶴勒那問祖曰。我止林間已經九白。(印度以 一年為一白)有弟子龍子者。幼而聰慧。我於三世推窮。莫知其本。祖曰。此子於第五 劫中。生妙喜國婆羅門家。曾以旃檀。施於佛宇。作槌撞鐘。受報聰敏。為眾欽仰。

又問我有何緣。而感鶴眾。祖曰。汝第四劫中。嘗為比丘。當赴會龍宮。汝諸弟子。

咸欲隨從。汝觀五百眾中。無有一人堪任妙供。時諸弟子曰。師常說法。於食等者。

於法亦等。今既不然。何聖之有。汝即令赴會。自汝捨生趣生。轉化諸國。其五百弟 子。以福微德薄。生於羽族。今感汝之惠。故為鶴眾相隨。鶴勒那問曰。以何方便。

令彼解脫。祖曰。我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化未來際。而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 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時鶴眾聞偈飛嗚而去。祖跏趺寂然奄化。鶴勒那 與寶印王起塔。當後漢桓帝十九年乙巳歲也。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勒那梵語。鶴即華言。以常感羣鶴戀慕故名耳)

  月氏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千勝。母金光。以無子故。禱于七佛金幢即夢須彌山 頂一神童持金環云我來也。覺而有孕。年七歲。遊行聚落。覩民間淫祀。乃入廟叱之 曰。汝妄興禍福。幻惑於人。歲費牲牢。傷害斯甚。言訖廟貌忽然而壞。由是鄉黨。

謂之聖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拏羅尊者。付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國王名 無畏海。崇信佛道。祖為說正法次。王忽見二人緋素服拜祖。王問曰。此何人也。祖 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為說法。故來禮拜。良久不見。唯聞異香。王曰。日月國 土。總有多少。祖曰。千釋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億迷盧日月。我若廣說。即不能盡

。王聞忻然。時祖演無上道。度有緣眾。以上足龍子早夭。有兄師子。博通強記。事 婆羅門。厥師既逝。弟復云亡。乃歸依尊者而問曰。我欲求道。當何用心。祖曰。汝 欲求道。無所用心。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

。即是佛事。經云。我所作功德。而無我所故。師子聞是語已。即入佛慧。時祖忽指

(18)

東北問曰。是何氣象。師子曰。我見氣如白虹貫乎天地。復有黑氣五道。橫亘其中。

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祖曰。吾滅後五十年。北天竺國當有難起。嬰在汝身

。吾將滅矣。今以法眼。付囑於汝。善自護持。乃說偈曰。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師子比丘聞偈欣愜。然未曉將罹何難。祖乃密示之。言 訖現十八變而歸寂。闍維畢分舍利。各欲興塔。祖復現空中而說偈曰。一法一切法。

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大眾聞偈遂不復分。就馱都場。而建塔焉。

即後漢獻帝二十年己丑歲也。

二十四祖師子比丘者

  中印度人也。姓婆羅門。得法遊方。至罽賓國。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故有禪 定知見執相捨相不語之五眾。祖詰而化之。四眾皆默然心服。唯禪定師達磨達者。聞 四眾被責。憤悱而來。祖曰。仁者習定。何當來此。既至于此。胡云習定。彼曰我雖 來此。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祖曰。仁者既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 在人習。彼曰。定習人故。非人習定。我當來此。其定常習。祖曰。人非習定。定習 人故。當自來時。其定誰習。彼曰。如淨明珠。內外無翳。定若通達。必當如此。祖 曰。定若通達。一似明珠。今見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徹。內外悉定。我心 不亂。猶若此淨。祖曰。其珠無內外。仁者何能定。穢物非動搖。此定不是淨。達磨 達蒙祖開悟。心地朗然。祖既攝五眾。名聞遐邇。方求法嗣。遇一長者引其子問祖曰

。此子名斯多。當生便拳左手。今既長矣。終未能舒。願尊者示其宿因。祖覩之即以 手接曰。可還我珠。童子遽開手奉珠。眾皆驚異。祖曰。吾前報為僧。有童子名婆舍

。吾嘗赴西海齋。受嚫珠付之。今還吾珠。理固然矣。長者遂捨其子出家。祖即與授 具。以前緣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謂之曰。吾師密有懸記。罹難非久。如來正法眼藏。

今轉付汝。汝應保護普潤來際。偈曰。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 即于今。祖說偈已。以僧伽棃。密付斯多。俾之他國隨機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

。祖謂難不可以苟免。獨留罽賓。時本國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學 諸幻法。欲共謀亂。乃盜為釋子形象。潛入王宮。且曰。不成即罪歸佛子。妖既自作

。禍亦旋踵。王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乃搆害。一至于斯。即命破毀伽藍。祛除 釋眾。又自秉劒。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祖曰。已得蘊空。王曰。離生死否

。祖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祖曰。身非我有。何恡於頭。王即 揮刃。斷尊者首。白乳涌高數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七日而終。太子光首歎曰。

我父何故自取其禍。時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為光首。廣宣宿因。解其疑網

。(事具聖胄集。及寶林傳)遂以師子尊者報體而建塔焉。當魏齊王二十年己卯歲也。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19)

  罽賓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寂行。母常安樂。初母夢得神劒。因而有孕。既誕。

拳左手。遇師子尊者。顯發宿因。密授心印。後適南天。至中印度。彼國王名迦勝。

設禮供養。時有外道。號無我尊。先為王禮重。嫉祖之至。欲與論義。幸而勝之。以 固其事。乃於王前謂祖曰。我解默論。不假言說。祖曰。孰知勝負。彼曰。不爭勝負

。但取其義。祖曰。汝以何為義。彼曰。無心為義。祖曰。汝既無心。豈得義乎。彼 曰。我說無心。當名非義。祖曰。汝說無心。當名非義。我說非心。當義非名。彼曰

。當義非名。誰能辨義。祖曰。汝名非義。此名何名。彼曰。為辨非義。是名無名。

祖曰。名既非名。義亦非義。辨者是誰。當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番。外道杜口信 伏。于時祖忽面北合掌。長吁曰。我師師子尊者。今日遇難。斯可傷焉。即辭王南邁

。達于南天。潛隱山谷。時彼國王名天德。迎請供養。王有二子。一名德勝。凶暴而 色力充盛。一名不如密多。和柔而長嬰疾苦。祖乃為陳因果。王即頓釋所疑。又有呪 術師。忌祖之道。乃潛置毒藥于飲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禍。遂投祖出家。祖即 與授具。後六十載。德勝即位。復信外道。致難于祖。不如密多以進諫被囚。王遽問 祖曰。予國素絕妖訛。師所傳者。當是何宗。祖曰。王國昔來實無邪法。我所得者即 是佛宗。王曰。佛滅已千二百載。師從誰得邪。祖曰。飲光大士親受佛印。展轉至二 十四世師子尊者。我從彼得。王曰。予聞師子比丘不能免於刑戮。何能傳法後人。祖 曰。我師難未起時。密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於囊中出衣 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鮮。薪盡如故。王即追悔。致禮師子。真嗣既明。乃赦密多

。密多遂求出家。祖問曰。汝欲出家。當為何事。密多曰。我若出家。不為其事。祖 曰。不為何事。密多曰。不為俗事。祖曰。當為何事。密多曰。當為佛事。祖曰。太 子智慧天至。必諸聖降迹。即許出家。六年侍奉。後於王宮受具。羯磨之際。大地震 動。頗多靈異。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羣有。

聽吾偈曰。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不如密多聞偈。再 啟祖曰。法衣宜可傳授。祖曰。此衣為難故。假以證明。汝身無難。何假其衣。化被 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聞語作禮而退。祖現于神變。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 高一尺。德勝王創浮圖而祕之。當東晉明帝太寧三年乙酉歲也。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受度得法。至東印度。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 梵志。暨尊者將至。王與梵志。同覩白氣貫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預知祖入 境。恐王遷善。乃曰。此是魔來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鳩諸徒眾議曰。不如密多將入 都城。誰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呪術。可以動天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先見 宮牆有黑氣。乃曰。小難耳。直詣王所。王曰。師來何為。祖曰。將度眾生。王曰。

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類度之。時梵志聞言。不勝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於祖頂上

(20)

。祖指之。忽在彼眾頭上。梵志等怖懼。投祖。祖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隨滅。乃 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謂王曰。此國當有聖人而繼於我。是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 許。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纓絡。故人謂之纓絡童子。遊行閭里。丐求度日。

若常不輕之類。人問汝行何急。即答曰。汝行何緩。或曰何姓。乃曰。與汝同姓。莫 知其故。後王與尊者。同車而出。見纓絡童子稽首於前。祖曰。汝憶往事否。童曰。

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葢契昔因。祖又 謂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此聖之後。復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 人緣在震旦。四五年內。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付法眼藏。偈曰。真 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祖付法已。即辭王曰。吾化緣已 終。當歸寂滅。願王於最上乘。無忘外護。即還本座。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 塔而瘞之。當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歲也。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東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 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三子。曰月淨多羅。曰功德多羅。曰菩提多羅。其季 開士也。祖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 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 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 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

光辨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

。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祖歎其辯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

。何物無相。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曰於諸物中。人我 最高。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時尚未至

。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厭世。眾皆號絕。唯第三子菩提多羅。於柩前入定。經七日 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 我。我今囑汝。聽吾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尊 者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虗空。

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當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歲。祖 因東印度國王請。祖齋次。王乃問。諸人盡轉經。唯師為甚不轉。祖曰。貧道出息不 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

東土祖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者

(21)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迹。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要。既而尊者謂曰。

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祖乃告 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 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

。祖又曰。彼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載之下有留難否。者曰。汝所化之方。獲菩提 者。不可勝數。吾滅後六十餘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時。南方勿住

。彼唯好有為功業。不見佛理。汝縱到彼。亦不可久。留聽吾偈曰。路逢跨水復逢羊

。獨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問曰。此後更有何事。者 曰。從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難。聽吾讖曰。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

。為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又問此後如何。者曰。却後二百二十年。林下 見一人當得道果。聽吾讖曰。震旦雖濶無別路。要假兒孫脚下行。金雞解銜一粒粟。

供養十方羅漢僧。復演諸偈。皆預讖佛教隆替。(事具寶林傳及聖胄集)祖恭稟教義。服勤 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闕。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二 名佛大勝多。本與祖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

。與祖並化。時號二甘露門矣。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 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 落崢嶸。徒眾甚盛。祖喟然歎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迹。況復支離繁盛。而分六宗。

我若不除。永纏邪見。言已。微現神力。至有相宗所。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彼眾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祖曰。一切諸相。

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邪。彼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

。祖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

當說諸相。其義亦然。祖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彼曰。定 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祖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

其義亦然。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祖曰。實相不變。變 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虗空曰。此是世 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

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眾 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祖瞥然匿跡。至無相宗所。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眾中有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祖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彼曰

。我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祖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 者。諸明無故。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誰 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祖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羅提聞祖辯析。即悟本心。禮

(22)

謝於祖。懺悔往謬。祖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 然不現。至定慧宗所。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彼眾中有婆蘭陀者。答曰。我此 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 一。二亦不二。祖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

。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 慧。婆蘭陀聞之。疑心氷釋。至第四戒行宗所。問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 行。為一為二。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 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 明。何名為戒。彼曰。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 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 聞之。即自慚伏。至無得宗所。問曰。汝云無得。無得阿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祖曰。得既不 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 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靜聞之。頓除疑網。至 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彼眾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

。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 靜。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祖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

。寂靜無相。何靜何寂。彼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既而六眾咸誓歸依。由是化被 南天。聲黜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眾。後值異見王輕毀三寶。每云。我之祖宗。皆 信佛道。陷於邪見。壽年不永。運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惡報應。皆因多 智之者。妄搆其說。至於國內。耆舊為前王所奉者。悉從廢黜。祖知已。歎彼德薄。

當何救之。即念無相宗中二首領。其一波羅提者。與王有緣。將證其果。其二宗勝者

。非不博辯。而無宿因。時六宗徒眾亦各念言。佛法有難。師何自安。祖遙知眾意。

即彈指應之。六眾聞云。此是我師達磨信響。我等宜速行以副慈命。即至祖所。禮拜 問訊。祖曰。一葉翳空。孰能翦拂。宗勝曰。我雖淺薄。敢憚其行。祖曰。汝雖辯慧

。道力未全。宗勝自念。我師恐我見王大作佛事。名譽顯達。映奪尊威。縱彼福慧為 王。我是沙門。受佛教旨。豈難敵也。言訖潛去。至王所。廣說法要。及世界苦樂人 天善惡等事。王與之往返徵詰。無不詣理。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勝曰。如 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汝所有法。

將伏何人。祖不起于座。懸知宗勝義墮。遽告波羅提曰。宗勝不稟吾教。潛化於王。

須臾理屈。汝可速救波羅提。恭稟祖旨云。願假神力。言已。雲生足下。至大王前。

默然而住。時王正問宗勝。忽見波羅提乘雲而至。愕然忘其問答曰。乘空之者是正是 邪。提曰。我非邪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王雖驚異。而驕慢方熾。即擯宗 勝令出。波羅提曰。王既有道。何擯沙門。我雖無解。願王致問。正怒而問曰。何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佛告魔言。汝能毀壞誰之道心。魔言。其求大乘捉持阿閦如來名者。我心則生愁憂熱

佛言。善哉善哉。賢者阿難。汝所問者甚深大快多所度脫。若問佛者。勝於供養一天

願門普攝無有棄化 求生㧞欲根本 持名功不虗棄 求生要學信實 尼真超請示 七期念佛普說 女眾錯會經旨 求生不可勝數 往生公私兩利 稱名復本 作佛釋疑 一信永信

  復曰。佛法至論。非辨口利詞之所為。非神通修證之所得。直饒盡乾坤大地。都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備不虛。何機得受。答曰。解有二義。一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曰如何是結果自然成。師曰。天地皎然。問如何是無憂佛。師曰。愁殺人。問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