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1 捨罪福品 2 破神品 3 破一品 4 破異品 5 破情品 6 破塵品

7 破因中有果品 8 破因中無果品 9 破常品

10 破空品 卷目次

1 2

贊助資訊

(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2.Q3」為資料 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

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 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4)

No. 1569 [cf. Nos. 1570, 1571]

百論序

釋僧肇作

《百論》者,蓋是通聖心之津塗、開真諦之要論也。佛泥曰後八百 餘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婆,玄心獨悟俊氣高朗,道映當時神超世 表,故能闢三藏之重關、坦十二之幽路,擅步迦夷、為法城塹。于 時外道紛然、異端競起,邪辯逼真、殆亂正道;乃仰慨聖教之陵 遲、俯悼群迷之縱惑,將遠拯沈淪故作斯論,所以防正閑邪大明於 宗極者矣。是以正化以之而隆、邪道以之而替,非夫領括眾妙孰能 若斯!論有百偈,故以百為名。理致淵玄,統群籍之要;文旨婉 約,窮制作之美。然至趣幽簡,尠得其門。有婆藪開士者,明慧內 融、妙思奇拔,遠契玄蹤為之訓釋,使沈隱之義彰於徽翰,風味宣 流被於來葉,文藻煥然、宗塗易曉。其為論也,言而無當、破而無 執,儻然靡據而事不失真、蕭焉無寄而理自玄會,返本之道著乎茲 矣。有天竺沙門鳩摩羅什,器量淵弘、俊神超邈,鑽仰累年轉不可 測,常味詠斯論以為心要。先雖親譯而方言未融,至令思尋者躊躇 於謬文,摽位者乖迕於歸致。大秦司隷校尉安成侯姚嵩,風韻清舒 沖心簡勝,博涉內外理思兼通,少好大道長而彌篤,雖復形羈時務 而法言不輟,每撫茲文,所慨良多。以弘始六年歲次壽星,集理味 沙門與什考挍正本,陶練覆疏務存論旨,使質而不野、簡而必詣,

宗致盡爾無間然矣。論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後十品,其人以為無 益此土,故闕而不傳。冀明識君子詳而攬焉。

百論卷上

提婆菩薩造 婆藪開士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5)

捨罪福品第一

頂禮佛足哀世尊, 於無量劫荷眾苦,

煩惱已盡習亦除, 梵釋龍神咸恭敬。

亦禮無上照世法, 能淨瑕穢止戲論,

諸佛世尊之所說, 并及八輩應真僧。

外曰:偈言世尊之所說,何等是世尊?

內曰:汝何故生如是疑?

外曰:種種說世尊相故生疑。有人言:葦紐天(秦言遍勝天)名世尊。

又言: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天)名世尊。又言:迦毘羅、優樓迦、

勒沙婆等仙人皆名世尊。汝何以獨言佛為世尊?是故生疑。

內曰:佛知諸法實相明了無礙,又能說深淨法,是故獨稱佛為世 尊。

外曰:諸餘導師亦能明了諸法相,亦能說深淨法。如迦毘羅弟子誦 僧佉經,說諸善法總相別相,於二十五諦中,淨覺分是名善法。優 樓迦弟子誦衛世師經,言於六諦,求那諦中日三洗再供養,火等和 合生神分善法。勒沙婆弟子誦尼乾子經,言五熱炙身、拔髮等受苦 法,是名善法。又有諸師,行自餓法、投淵赴火、自墜高巖、寂默 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如是等皆是深淨法,何以言獨佛能說 耶?

內曰:是皆邪見,覆正見故,不能說深淨法。是事後當廣說。

外曰:佛說何等善法相?

內曰:惡止善行法(修妬路)。佛略說善法二種:止相、行相。息一切 惡,是名止相;修一切善,是名行相。何等為惡?身邪行、口邪

(6)

行、意邪行。身:殺、盜、婬。口:妄言、兩舌、惡口、綺語。

意:貪、瞋惱、邪見。復有十不善道所不攝鞭杖繫閉等,及十不善 道前後種種罪,是名為惡。何等為止?息惡不作。若心生、若口 語、若受戒,從今日終不復作,是名為止。何等為善?身正行、口 正行、意正行。身迎送、合掌、禮敬等。口實語、和合語、柔軟 語、利益語。意慈悲、正見等。如是種種清淨法,是名善法。何等 為行?於是善法中信受修習,是名為行。

外曰:汝經有過,初不吉故(修妬路)。諸師作經法,初說吉故,義味 易解,法音流布。若智人讀誦念知,便得增壽威德尊重。如有經名 婆羅呵波帝(秦言廣主經),如是經等初皆言吉。以初吉故,中後亦 吉。汝經初說惡,故是不吉。是以言汝經有過。

內曰:不然。斷邪見故說是經(修妬路),是吉。是不吉,此是邪見 氣,是故無過。復次無吉故(修妬路),若少有吉,經初應言吉。此實 無吉。何以故?是一事,此以為吉,彼以為不吉、或以為非吉非不 吉,不定故無吉。汝愚人無方便,強欲求樂,妄生憶想,言是事 吉、是事不吉。復次自他共不可得故(修妬路)。是吉法不自生。何以 故?無有一法從自己生故。亦二相過故,一者生;二者能生。亦不 從他生,自相無故,他相亦無。復次無窮故,以生更有生故。亦不 共生,二俱過故。凡生法有三種:自、他、共。是三種中求不可 得,是故無吉事。

外曰:是吉自生故如鹽(修妬路)。譬如鹽自性醎,能使餘物醎。吉亦 如是,自性吉能使餘物吉。

內曰:前已破故,亦鹽相鹽中住故(修妬路)。我先破無有法自性生,

復次汝意謂鹽從因緣出,是故鹽不自性醎。我不受汝語,今當還以 汝語破汝所說。鹽雖他物合,物不為鹽,鹽相鹽中住故。譬如牛相 不為馬相。

(7)

外曰:如燈(修妬路)。譬如燈既自照,亦能照他。吉亦如是,自吉亦 能令不吉者吉。

內曰:燈自他無闇故(修妬路)。燈自無闇。何以故?明闇不並故,燈 亦無能照。不能照故,亦二相過故:一能照、二受照,是故燈不自 照。所照之處亦無闇,是故不能照他。以破闇故名照,無闇可破故 非照。

外曰:初生時二俱照故(修妬路)。我不言燈先生而後照,初生時自照 亦能照他。

內曰:不然。一法有無相不可得故(修妬路)。初生時名半生、半未 生。生不能照如前說,何況未生能有所照?復次一法云何亦有相亦 無相?復次不到闇故(修妬路)。燈若已生、若未生,俱不到闇,性相 違故。燈若不到闇,云何能破闇?

外曰:如呪星故(修妬路)。若遙呪遠人能令惱;亦如星變在天,令人 不吉。燈亦如是,雖不到闇而能破闇。

內曰:太過實故(修妬路)。若燈有力,不到闇而能破闇者,何不天竺 然燈破振旦闇?如呪星力能及遠,而燈事不爾,是故汝喻非也。復 次若初吉餘不吉(修妬路)。若經初言吉,餘應不吉。若餘亦吉,汝言 初吉者,是為妄語。

外曰:初吉故餘亦吉(修妬路)。初吉力故餘亦吉。

內曰:不吉多故,吉為不吉(修妬路)。汝經初言吉則多不吉,以不吉 多故,應吉為不吉。

外曰:如象手(修妬路)。譬如象有手故名有手,不以有眼耳頭等名為 有眼耳頭。如是以少吉力故,令多不吉為吉。

(8)

內曰:不然。無象過故(修妬路)。若象與手異,頭足等亦異,如是則 無別象。若分中有分具者,何不頭中有足?如破異中說。若象與手 不異者,亦無別象。若有分與分不異者,頭應是足,二事與象不異 故,如破一中說。如是吉事,種種因緣求不可得,云何言初吉故中 後亦吉?

外曰:惡止止妙,何不在初?

內曰:行者要先知惡然後能止,是故先惡後止。

外曰:善行應在初,有妙果故(修妬路)。諸善法有妙果,行者欲得妙 果故止惡,如是應先說善行、後說惡止。

內曰:次第法故,先除麁垢、次除細垢。若行者不止惡,不能修 善,是故先除麁垢,後染善法。譬如浣衣,先去垢然後可染。

外曰:已說惡止,不應復言善行。

內曰:布施等善行故(修妬路)。布施是善行,非是惡止。復次如大菩 薩惡已先止,行四無量心,憐愍眾生守護他命,是則善行非止惡。

外曰:布施是止慳法,是故布施應是止惡。

內曰:不然。若不布施便是惡者,諸不布施悉應有罪。復次諸漏盡 人慳貪已盡,布施時止何惡?或有人雖行布施,慳心不止。縱復能 止,然以善行為本,是故布施是善行。

外曰:已說善行,不應說惡止。何以故?惡止即是善行故。

內曰:止相息、行相作,性相違故。是故說善行,不攝惡止。

外曰:是事實爾。我不言惡止善行是一相,但惡止則是善法,是故 若言善行,不應復言惡止。

(9)

內曰:應說惡止善行。何以故?惡止名受戒時息諸惡,善行名修習 善法。若但說善行福不說惡止者,有人受戒惡止,若心不善、若心 無記,是時不行善故不應有福,是時惡止故亦有福。是故應說惡 止,亦應說善行。是惡止善行法,隨眾生意故,佛三種分別:下中 上人施戒智(修妬路)。行者有三種:下智人教布施,中智人教持戒,

上智人教智慧。布施名利益他捨財相應思。及起身口業持戒名,若 口語、若心生、若受戒,從今日不復作三種身邪行、四種口邪行。

智慧名諸法相中心定不動。何以說下中上?利益差降故。布施者少 利益,是名下智;持戒者中利益,是名中智;智慧者上利益,是名 上智。復次施報下,戒報中,智報上,是故說下中上智。

外曰:布施者皆是下智不?

內曰:不然。何以故?施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行。不淨施是 名下智人。

外曰:何等名不淨施?

內曰:為報施是不淨,如市易故(修妬路)。報有二種:現報、後報。

現報者,名稱敬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是名不淨施。所以者 何?還欲得故。譬如賈客遠到他方,雖持雜物多所饒益,然非憐愍 眾生,以自求利故,是業不淨。布施求報亦復如是。

外曰:何等名淨施?內曰:若人愛敬利益他故,不求今世後世報。

如眾菩薩及諸上人行清淨施,是名淨施。

外曰:持戒皆是中智人不?

內曰:不然。何以故?持戒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不淨持戒 者,名中智人。

(10)

外曰:何等不淨持戒?

內曰:持戒求樂報,為婬欲故,如覆相(修妬路)。樂報有二種:一者 生天,二者人中富貴。若持戒求天上,與天女娛樂,若人中受五欲 樂。所以者何?為婬欲故。如覆相者,內欲他色、外詐親善,是名 不淨持戒。如阿難語難陀:

「如羝羊相觸, 將前而更却;

汝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身雖能持戒, 心為欲所牽,

斯業不清淨, 何用是戒為?」

外曰:何等名淨持戒?

內曰:行者作是念,一切善法戒為根本,持戒之人則心不悔,不悔 則歡喜,歡喜則心樂,心樂得一心,一心則生實智,實智生則得 厭,得厭則離欲,離欲得解脫,解脫得涅槃。是名淨持戒。

外曰:若上智者,欝陀羅伽等為上(修妬路)。若行智人,是名上智。

今欝陀羅伽、阿羅邏外道等應為上智人。

內曰:不然。何以故?智亦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

外曰:何等名不淨智?

內曰:為世界繫縛故不淨,如怨來親(修妬路)。世界智能增長生死。

所以者何?此智還繫縛故。譬如怨家,初詐親附,久則生害。世界 智亦如是。

外曰:但是智能增長生死?施戒亦爾耶?

內曰:取福捨惡是行法(修妬路)。福名福報。

(11)

外曰:若福名福報者,何以修妬路中但言福?

內曰:福名因,福報名果。或說因為果、或說果為因,此中說因為 果。譬如食千兩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名食金。又如見畫,

言是好手,因手得畫,故名好手。取名著,著福報惡先已說。行名 將人常行生死中。

外曰:何等是不行法?

內曰:俱捨(修妬路)俱名福報罪報,捨名心不著。心不著福,不復往 來五道,是名不行法。

外曰:福不應捨,以果報妙故,亦不說因緣故(修妬路)。諸福果報 妙,一切眾生常求妙果,云何可捨?又如佛言:「諸比丘!於福莫 畏。」汝今又不說因緣,是故不應捨福。

內曰:福滅時苦(修妬路)。福名福報,滅名失壞。福報滅時,離所樂 事,生大憂苦。如佛說:「樂受生時樂、住時樂,滅時苦。」是故 應捨福。又如佛言於福莫畏者,助道應行故。如佛說:「福尚應 捨,何況罪。」

外曰:罪福相違故。汝言福滅時苦者,罪生住時應樂。

內曰:罪住時苦(修妬路)。罪名罪報,罪報生時苦,何況住時。如佛 說:「苦受生時苦、住時苦,滅時樂。」汝言罪福相違故,罪生時 應樂者,今當答汝,何不言福罪相違故,罪滅時樂、生住時苦?

外曰:常福無捨因緣故不應捨(修妬路)。汝說捨福,因緣滅時苦。今 常福報中無滅苦,故不應捨。如經說:能作馬祀,是人度衰老死,

福報常、生處常。是福不應捨。

(12)

內曰:福應捨,二相故(修妬路)。是福有二相:能與樂、能與苦。如 雜毒飯,食時美、欲消時苦。福亦如是。復次有福報是樂因,多受 則苦因。譬如近火,止寒則樂,轉近燒身則苦。是故福二相,二相 故無常,是以應捨。又汝言馬祀福報常者,但有言說,無因緣故(修 妬路)。馬祀福報實無常。何以故?馬祀業因緣有量故。世間因若有 量,果亦有量。如泥團小,瓶亦小。是故馬祀,業有量故無常。復 次聞汝天有瞋恚,共鬪相惱,故不應常。又汝馬祀等業,從因緣生 故皆無常。復次有漏淨福無常故尚應捨,何況雜罪福(修妬路)。如馬 祀業中有殺等罪故。復次如僧佉經言,祀法不淨、無常、勝負相 故,是以應捨。

外曰:若捨福,不應作(修妬路)。若福必捨,本不應作,何有智人空 為苦事?譬如陶家,作器還破。

內曰:生道次第法,如垢衣浣染(修妬路)。如垢衣先浣後淨乃染,浣 淨不虛也。所以者何?染法次第故,以垢衣不受染故。如是先除罪 垢,次以福德熏心,然後受涅槃道染。

外曰:捨福依何等(修妬路)?依福捨惡,依何捨福?

內曰:無相最上(修妬路)。取福人天中生,取罪三惡道生,是故無相 智慧最第一。無相名一切相不憶念,離一切受,過去未來現在法心 無所著。一切法自性無故則無所依,是名無相。以是方便故能捨 福。何以故?除三種解脫門,第一利不可得。如佛語諸比丘:「若 有人言我不用空無相無作,欲得若知若見無增上慢者,是人空言無 實。」

破神品第二

(13)

外曰:不應言一切法空無相,神等諸法有故(修妬路)。迦毘羅、優樓 迦等言:神及諸法有。迦毘羅言:從冥初生覺,從覺生我心,從我 心生五微塵,從五微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神為主,常、覺 相、處中、常住、不壞不敗、攝受諸法。能知此二十五諦,即得解 脫;不知此者,不離生死。優樓迦言:實有神常,以出入息、視 眴、壽命等相故,則知有神。復次以欲恚、苦樂、智慧等所依處 故,則知有神。是故神是實有,云何言無?若有而言無,則為惡邪 人,惡邪人無解脫。是故不應言一切法空無相。

內曰:若有神而言無,是為惡邪。若無而言無,此有何過?諦觀察 之,實無有神。

外曰:實有神。如僧佉經中說,覺相是神。

內曰:神覺為一耶?為異耶?

外曰:神覺一也。

內曰:覺若神相,神無常(修妬路)。若覺是神相者,覺無常故,神應 無常。譬如熱是火相,熱無常故,火亦無常。今覺實無常。所以者 何?相各異故、屬因緣故、本無今有故、已有還無故。

外曰:不生故常(修妬路)。生相法無常,神非生相故常。

內曰:若爾覺非神相(修妬路)。覺是無常,汝說神常,神應與覺異。

若神覺不異者,覺無常故,神亦應無常。復次若覺是神相,無有是 處。所以者何?覺行一處故(修妬路)。若覺是神相者,汝法中神遍一 切處,覺亦應一時遍行五道;而覺行一處不能周遍,是故覺非神 相。復次若爾神與覺等(修妬路)。汝以覺為神相者,神應與覺等,神 則不遍。譬如火無熱不熱相,神亦如是,不應有遍不遍相。復次若 以為遍,則有覺不覺相(修妬路)。汝欲令神遍,神則二相:覺、不覺

(14)

相。何以故?覺不遍故。神若墮覺處是則覺,若墮不覺處是則不 覺。

外曰:力遍故無過(修妬路)。有處覺雖無用,此中亦有覺力,是故無 無覺過。

內曰:不然。力有力不異故(修妬路)。若有覺力處是中,覺應有用而 無用,是故汝語非也。若如是說覺無用處亦有覺力者,但有是語。

外曰:因緣合故覺力有用(修妬路)。神雖有覺力,要待因緣合故乃能 有用。

內曰:墮生相故(修妬路)。若因緣合時覺有用者,是覺屬因緣故,則 墮生相。若覺神不異,神亦是生相。

外曰:如燈(修妬路)。譬如燈能照物、不能作物。因緣亦如是,能令 覺有用,不能生覺。

內曰:不然。燈雖不照瓶等,而瓶等可得亦可持用。若因緣不合 時,覺不可得,神亦不能覺苦樂,是故汝喻非也。

外曰:如色(修妬路)。譬如色,雖先有燈,不照則不了。如是覺雖先 有,因緣未合故亦不了。

內曰:不然。自相不了故(修妬路)。若未有照,人雖不了,色相自 了。汝覺相自不了,是故汝喻非也。復次以無相故,色相不以人知 故為色相,是故若不見時常有色。汝知是神相,不應以無知處為 知。無知處為知,是事不然,汝法中知覺一義。

外曰:優樓迦弟子誦衛世師經言,知與神異,是故神不墮無常中,

亦不無知。何以故?神知合故。如有牛(修妬路)。譬如人與牛合,故

(15)

人名有牛。如是神情意塵合故,神有知生。以神合知故,神名有 知。

內曰:牛相牛中住,非有牛中(修妬路)。牛相牛中住,不在有牛中。

是故雖人牛合有牛不作牛,但牛為牛。如是雖神知合,知相知中 住,神不為知。汝言神情意塵合故知生,是知知色塵等,是故但知 能知非神知。譬如火能燒,非有火人燒。

外曰:能用法故(修妬路)。人雖有見相,用燈則見、離燈則不見。神 雖有能知,用知則知、離知則不知。

內曰:不然。知即能知故(修妬路)。以情意塵合故知生,是知能知色 等諸塵,是故知即能知,非是所用。若知即能知,神復何用?燈喻 非也。何以故?燈不知色等故(修妬路)。燈雖先有,不能知色等,非 知法故,是故但知能知色。若不能知,不名為知。是故縱有能知,

彼能何用?

外曰:馬身合故神為馬(修妬路)。譬如神與馬身合故,神名為馬。神 雖異身,亦名神為馬。如是神知合故,神名為知。

內曰。不然。身中神非馬(修妬路)。馬身即馬也。汝謂身與神異,則 神與馬異,云何以神為馬?是故此喻非也。以神喻神,則墮負處。

外曰:如黑疊(修妬路)。譬如黑疊,黑雖異疊,疊與黑合故名為黑 疊。如是知雖異神,神與知合故神名為知。

內曰:若爾無神(修妬路)。若神與知合,故神名為知,神應非神。何 以故?我先說知即是能知,若知不名神,神亦不名能知。若他合故 以他為名者,知與神合,何不名知為神?又如先說黑疊喻者,自違 汝經。汝經黑是求那,疊是陀羅驃。陀羅驃不作求那,求那不作陀 羅驃。

(16)

外曰:如有杖(修妬路)。譬如人與杖合,故人名有杖,不但名杖。杖 雖與人合,杖不名有人,亦不名人。如是神與知合,故神名能知,

不但名知,亦非是知與神合故,知名為神。

內曰:不然。有杖非杖(修妬路)。雖杖與有杖合,有杖不為杖。如是 知相知中非神中,是故神非能知。

外曰:僧佉人復言,若知與神異,有如上過。我經中無如是過。所 以者何?覺即神相故。我以覺相為神,是故常覺無不覺。

內曰:雖已先破,今當更說。若覺相神不一(修妬路)。覺有種種苦樂 覺等,若覺是神相,神應種種。

外曰:不然。一為種種相,如頗梨(修妬路)。如一頗梨珠隨色而變,

或青黃赤白等。如是一覺隨塵別異,或覺苦或覺樂等。覺雖種種 相,實是一覺。

內曰:若爾罪福一相(修妬路)。若益他覺是名福,若損他覺是名罪,

一切慧人心信是法。若益他覺、損他覺是一者,應罪福一相,如施 盜等亦應一。復次如珠先有,隨色而變。然覺共緣生,是故汝喻非 也。復次珠新新生滅故,相則不一。汝言珠一者,是亦非也。

外曰:不然。果雖多,作者一,如陶師(修妬路)。如一陶師作瓶瓫 等,非作者一故果便一也。如是一覺能作損益等業。

內曰:陶師無別異(修妬路)。譬如陶師身一無異相,而與瓶瓫等異。

然益他覺、損他覺實有異相。又損益等與覺不異,是故汝喻非也。

外曰:實有神,比知相故(修妬路)。有物雖不可現知,以比相故知。

如見人先去然後到彼,日月東出西沒雖不見去,以到彼故知去。如 是見諸求那依陀羅驃,以比知相故知有神。神知合故,神名能知。

(17)

內曰:是事先已破,今當更說。不知非神(修妬路)。汝法神遍廣大而 知少。若神知者,有處有時不知,是則非神。有處名身外,有時名 身內,睡眠悶等是時不知。若神知相有處有時不知,是則非神。何 以故?無知相故。汝以知相有神者,空無實也。

外曰:行無故知無,如煙(修妬路)。如煙是火相,炭時無煙,是時雖 無煙而有火。如是知雖神相,若有知、若無知,神應常有。

內曰:不然。神能知故(修妬路)。若不知時欲令有神者,神則不能 知,亦無知相。所以者何?汝神無知時亦有神故。復次若無煙時,

現見有火知有火。神若有知、若無知,無能見者,是故汝喻非也。

復次汝說見共相比知故有神,此亦非也。所以者何?見去者去法到 彼故(修妬路)。若離去者無去法,離去法無去者到彼,如是見去者曰 到彼,必知有去法。若離神無知,是事不然,是故不應以知故知有 神。不可見龜而有毛想,不可見石女而有兒想,如是不應見知便有 神想。

外曰:如手取(修妬路)。如手有時取、有時不取,不可以不取時不名 為手,手常名手。神亦如是,有時知、有時不知,不可以不知時不 名為神,神常名神。

內曰:取非手相(修妬路)。取是手業非手相。何以故?不以取故知為 手。汝以知即神相,此喻非也。

外曰:定有神,覺苦樂故(修妬路)。若無覺者則無覺,身獨不能覺苦 樂。何以故?死人有身,不能覺苦樂。如是知有身者能覺苦樂,此 則為神,是故定有神。

內曰:若惱亦斷(修妬路)。如刀害身,是時生惱。若刀害神,神亦有 惱者,神亦應斷。

(18)

外曰:不然。無觸故如空(修妬路)。神無觸故不可斷。如燒舍時,內 空無觸故不可燒,但有熱。如是斷身時,內神無觸故不可斷,但有 惱。

內曰:若爾無去(修妬路)。若神無觸,身不應到餘處。何以故?去法 從思惟生、從身動生。身無思惟,非覺法故。神無動力,非身法 故。如是身不應到餘處。

外曰:如盲跛(修妬路)。譬如盲跛相假能去。如是神有思惟、身有動 力,和合而去。

內曰:異相故(修妬路)。如盲跛,二觸二思惟故法應能去。身神無二 事故不應去,是故無去法。若不爾,有如上斷過。復次汝謂空熱,

此事不然。何以故?空無觸故,微熱遍空。身觸覺熱,非空熱也,

但假言空熱。

外曰:如舍主惱(修妬路)。如燒舍時,舍主惱而不燒。如是身斷時,

神但惱而不斷。

內曰:不然。無常故燒(修妬路)。舍燒時,草木等無常故,亦燒亦 熱。空常故,不燒不熱。如是身無常故,亦惱亦斷。神常故,不惱 不斷。復次舍主遠火故不應燒。汝經言神遍滿故,亦應斷壞。

外曰:必有神取色等故(修妬路)。五情不能知五塵,非知法故,是故 知神能知。神用眼等知色等諸塵,如人以鎌收刈五穀。

內曰:何不用耳見(修妬路)。若神見有力,何不用耳見色?如火能 燒,處處皆燒。又如人或時無鎌,手亦能斷。又如舍有六向,人居 其內所在能見。神亦如是,處處應見。

(19)

外曰:不然。所用定故,如陶師(修妬路)。神雖有見力,然眼等所伺 不同,於塵各定故,不能用耳見色。如陶師雖能作瓶,離泥不能 作。如是神雖有見力,非眼不能見。

內曰:若爾盲(修妬路)。若神用眼見,則神與眼異。神與眼異,則神 無眼。神無眼云何見?汝陶師喻者,是亦不然。所以者何?離泥更 無有瓶,泥即為瓶;而眼色異故。

外曰:有神異情動故(修妬路)。若無神者,何故見他食果口中生涎,

如是不應以眼知味,有眼者能知。復次一物眼身知故(修妬路)。如人 眼先識瓶等,闇中雖不用眼,身觸亦知,是故知有神。

內曰:如盲,修妬路中已破。復次若眼見他食果而口生涎者,餘情 何以不動?身亦如是。

外曰:如人燒(修妬路)。譬如人雖能燒,離火不能燒。神亦如是,用 眼能見,離眼不能見。

內曰:火燒(修妬路)。言人燒者,是則妄語。何以故?人無燒相,火 自能燒。如風動木相揩生火,焚燒山澤,無有作者。是故火自能 燒,非人燒也。

外曰:如意(修妬路)。如死人雖有眼,無意故神則不見,若有意神則 見。如是神用眼見,離眼不見。

內曰:若有意能知、無意不能知者,但意行眼等門中便知,神復何 用?

外曰:意不自知。若意意相知,此則無窮,我神一故。以神知意,

非無窮也。

(20)

內曰:神亦神(修妬路)。若神知意,誰復知神?若神知神,是亦無 窮。我法以現在意知過去意,意法無常故無咎。

外曰:云何除神(修妬路)?若除神,云何但意知諸塵?

內曰:如火熱相(修妬路)。譬如火熱,無有作者,火性自熱,無有不 熱之火。如是意是知相,雖復離神,性知故能知。神知異故,神不 應知。

外曰:應有神宿,習念相續故,生時憂喜行(修妬路)。如小兒生便知 行憂喜等事,無有教者,以先世宿習憶念相續故,今世還為種種 業。是故知有神亦常相。

內曰:遍云何念(修妬路)?神常遍諸塵,無不念時,念從何生?復次 若念一切處生,念亦應遍一切處,如是一切處應一時念。若念分分 處生,神則有分,有分故無常。復次若神無知、若知非神,此事先 已破。

外曰:合故念生(修妬路)。若神意合,以勢發故念生。何以故?神意 雖合,勢不發者則念不生。

內曰:雖先已破,今當重說。神若知相,不應生念。若非知相,亦 不應生念。復次若念知(修妬路)。若念生是時知,若念不生是時不 知,應念即是知,神復何用?

外曰:應有神。左見右識故(修妬路)。如人先左眼見,後右眼識,不 應彼見此識。以內有神故,左見右識。

內曰:共答二眼(修妬路)。分知不名知。復次若爾無知,復次遍云何 念?復次若念知,復次何不用耳見?復次若爾盲,復次如左眼見不

(21)

應右眼識,神亦不應此分見彼分識,是故不應以左眼見右眼識故便 有神。

外曰:念屬神故神知(修妬路)。念名神法,是念神中生,是故神用念 知。

內曰:不然。分知不名知(修妬路)。若神一分處知生,神則分知。若 神分知,神不名知。

外曰:神知非分知。何以故?神雖分知,神名知,如身業(修妬路)。 譬如身分,手有所作名為身作。如是神雖分知,神名知。

內曰:若爾無知(修妬路)。汝法神遍意少,神意合故神知生,是知與 意等少。若以少知神名知者,汝何不言以多不知故神名不知?又汝 身業喻者,此事不然。何以故?分有分一異不可得故。

外曰:如衣分燒(修妬路)。譬如衣一分燒,名為燒衣。如是神雖一分 知,名為神知。

內曰:燒亦如是(修妬路)。若衣一分燒,不名為燒,應名分燒。汝以 一分燒故衣名燒者,今多不燒應名不燒。何以故?是衣多不燒,實 有用故。是以莫著語言。

破一品第三

外曰:應有神。有一瓶等,神所有故(修妬路)。若有神則有神所有,

若無神則無神所有。有一瓶等是神所有,故有神。

內曰:不然。何以故?神已不可得故。今思惟有一瓶等,若以一 有?若以異有?二俱有過。

外曰:有一瓶等,若以一有,有何過?

(22)

內曰:若有一瓶一,如一一切成若不成、若顛倒(修妬路)。若有一瓶 一者,如因陀羅釋迦憍尸迦,其有因陀羅處則有釋迦憍尸迦。如是 隨有處則有一瓶,隨一處則有有瓶,隨瓶處則有有一。若爾衣等諸 物亦應是瓶,有一瓶一故,如是其有一物皆應是瓶,今瓶衣等物悉 應是一。復次有常故,一瓶亦應常。復次若說有則說一瓶。復次一 是數,有瓶亦應是數。復次若瓶五身,有一亦應五身。若瓶有形有 對,有一亦應有形有對。若瓶無常,有一亦應無常。是名如一一切 成。若處處有是中無瓶,今處處瓶是亦無瓶,有不異故。復次事事 有不是瓶,今瓶則非瓶,有不異故。復次若說有不攝一瓶,今說一 瓶亦不應攝一瓶,有不異故。復次若有非瓶。瓶亦非瓶。有不異 故。是名如一一切不成。若欲說瓶應說有,欲說有應說瓶。復次汝 瓶成故,有一亦成。若有一成故,瓶亦應成,以一故。是名如一,

一切顛倒(此中四紙辯名字無可傳譯)。

外曰:物有一故無過(修妬路)。物是有,亦是一,是故若有瓶處必有 有一,非有一處皆是瓶。復次若說瓶,當知已攝有一,非說有一必 攝瓶。

內曰:瓶有二。何故二?無瓶(修妬路)。若有一瓶一,何故有一處無 瓶?復次云何說有一不攝瓶?

外曰:瓶中瓶有定故(修妬路)。瓶中瓶有與瓶不異,而異於衣物等,

是故在在處瓶是中有瓶有,亦在在處瓶有是中有瓶,非在在有處有 瓶。

內曰:不然。瓶有不異故(修妬路)。有是總相。何以故?若說有,則 信瓶等諸物。若說瓶,不信衣等諸物。是故瓶是別相,有是總相,

云何為一?

(23)

外曰:如父子(修妬路)。譬如一人亦子亦父,如是總相亦是別相,別 相亦是總相。

內曰:不然。子故父(修妬路)。若未生子不名為父,子生然後為父。

復次是喻同我,汝則非也。

外曰:應有瓶,皆信故(修妬路)。世人眼見信有瓶用,是故應有瓶。

內曰:有不異故一切無(修妬路)。若瓶與有不異者,瓶應是總相非別 相。別相無故總相亦無,因有別相故有總相,若無別相則無總相。

是二無故,一切皆無。

外曰:如足分等名身(修妬路)。如頭足分等雖不異身,非但足為身。

如是瓶與有雖不異,而瓶非總相。

內曰:若足與身不異,何故足不為頭(修妬路)。若頭足分等與身不異 者,足應是頭,是二與身不異故。如因陀羅釋迦不異故,因陀羅即 釋迦。

外曰:諸分異故無過(修妬路)。分有分不異,非分分不異,是故頭足 不一。

內曰:若爾無身(修妬路)。若足與頭異,頭與足分等異,如是但有諸 分,更無有分名之為身。

外曰:不然。多因一果現故,如色等是瓶(修妬路)。如色分等多因現 一瓶果,此中非但色為瓶,亦不離色為瓶,是故色分等不為一。足 分等與身亦如是。

內曰:如色等瓶亦不一(修妬路)。若瓶與色聲香味觸五分不異者,不 應言一瓶。若言一瓶,色分等亦應一,色等與瓶不異故。

(24)

外曰:如軍林(修妬路)。若象馬車步多眾合故名為軍,又松柏等多樹 合故名為林,非獨松為林,亦不離松為林;軍亦爾。如是非一色名 為瓶,亦不離色為瓶。

內曰:眾亦如瓶(修妬路)。若松柏等與林不異者,不應言一林。若言 一林者,松柏等亦應一,與林不異故。如松樹根莖枝節華葉,亦應 如是破。如軍等一切物,盡應如是破。

外曰:受多瓶故(修妬路)。汝說色分等多(修妬路)。瓶亦應多,是故 欲破一瓶而受多瓶。

內曰:非色等多故瓶多(修妬路)。我說汝過,非受多瓶。汝自言色分 等多,無別瓶法為色等果。

外曰:有果,以不破因。有因故果成(修妬路)。汝破瓶果,不破色等 瓶因。若有因必有果,無無果因。復次色等瓶因是微塵果,汝受色 等故,因果俱成。

內曰:如果無,因亦無(修妬路)。如瓶與色等多分不異故,瓶不應 一。今色等多分與瓶不異故,色等不應多。又如汝言無無果因,今 果破故因亦自破,汝法因果一故。復次三世為一(修妬路)。泥團時現 在,瓶時未來,土時過去。若因果一,泥團中應有瓶土,是故三世 時為一。已作、今作、當作者,如是語壞。

外曰:不然。因果相待成故,如長短(修妬路)。如因長見短、因短見 長,如是泥團,觀瓶則是因、觀土則是果。

內曰:因他相違共過故,非長中長相,亦非短中及共中(修妬路)。若 實有長相,若長中有?若短中有?若共中有?是不可得。何以故?

長中無長相,以因他故,因短故為長。短中亦無長,性相違故。若

(25)

短中有長,不名為短。長短共中亦無長,二俱過故。若長中有、若 短中有,先說有過。短相亦如是。若無長短,云何相待?◎

百論卷上

(26)

百論卷下

提婆菩薩造 婆藪開士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破異品第四

外曰:汝先言,有一瓶異,是亦有過。有何等過?

內曰:若有等異一一無(修妬路)。若有一瓶異各各無。瓶與有一異 者,此瓶非有非一。有與一瓶異者,非瓶非一。一與有瓶異者,非 瓶非有。如是各各失。復次若瓶失,有一不應失。有失,一瓶不應 失。一失,有瓶不應失。以異故。譬如此人滅,彼人不應滅。

外曰:不然。有一合故,有一瓶成(修妬路)。有一瓶雖異,瓶與有合 故瓶名有,瓶與一合故瓶名一。汝言瓶失、有一不應失者,是語非 也。何以故?異合故。異有三種:一合異;二別異;三變異。合異 者,如陀羅驃、求那。別異者,如此人、彼人。變異者,如牛糞團 變為灰團。以異合故,瓶失一亦失,一失瓶亦失,有常故不失。

內曰:若爾多瓶(修妬路)。瓶與有合故有瓶,瓶與一合故一瓶,又瓶 亦瓶,是故多瓶。汝言陀羅驃、求那合異故,瓶失一亦失、一失瓶 亦失者,我欲破汝異,云何以異證異?應更說因。

外曰:總相故、求那故,有一非瓶(修妬路)。有是總相故非瓶,一是 求那故非瓶,瓶是陀羅驃。

內曰:若爾無瓶(修妬路)。若有是總相故非瓶,一是求那故非瓶,瓶 是陀羅驃故非有非一,是則無瓶。

(27)

外曰:受多瓶(修妬路)。汝先說多瓶欲破一瓶,更受多瓶。

內曰:一無故多亦無(修妬路)。汝言瓶與有合故有瓶,瓶與一合故一 瓶,又瓶亦瓶。若爾世界言一瓶,而汝以為多瓶,是故一瓶為多 瓶。一為多故則無一瓶,一瓶無故多亦無,先一後多故。復次初數 無故(修妬路)。數法初一,若一與瓶異,則瓶不為一,一無故多亦 無。

外曰:瓶與有合故(修妬路)。瓶與有合故瓶名有,非盡有。如是瓶與 一合故瓶名一,非盡一。

內曰:但有是語,此事先已破,若有非瓶則無瓶。今當更說瓶應非 瓶(修妬路)。若瓶與有合故瓶有,是有非瓶。若瓶與非瓶合者,瓶何 以不作非瓶?

外曰:無無合故非非瓶(修妬路)。非瓶名無瓶,無則無合,是故瓶不 作非瓶。今有有故應有合,有合故瓶有。

內曰:今有合瓶故(修妬路)。若非瓶則無有,無有則無合,今有合瓶 故有應為瓶。若汝謂瓶未與有合故無,無故無合;如先說,無法故 無合。如是未與有合時瓶則無法,無法故不應與有合。

外曰:不然。有了瓶等故,如燈(修妬路)。有非但瓶等諸物因,亦能 了瓶等諸物,譬如燈能照諸物。如是有能了瓶故,則知有瓶。

內曰:若有法能了如燈,瓶應先有(修妬路)。今先有諸物,然後以燈 照了。有若如是者,有未合時瓶等諸物應先有。若先有者,後有何 用?若有未合時無瓶等諸物,有合故有者,有是作因非了因。復次 若以相可相成,何故一不作二(修妬路)。若汝以有為瓶相故知有瓶 者,若離相可相之物則不成,是故有亦變更有相。若更無相知有法

(28)

為有者,瓶等亦應爾。燈喻先已破。復次如燈自照,不假外照;瓶 亦自有,不待外有。

外曰:如身相(修妬路)。如以足分知有分為身,足更不求相。如是以 有為瓶相,故知有瓶,有更不求相。

內曰:若分中有分具者,何故頭中無足(修妬路)。若有身法於足分等 中,為具有耶?為分有耶?若具有者,頭中應有足,身法一故。若 分有者亦不然。何以故?有分如分(修妬路)。若足中有分與足分等,

餘分中亦爾者,則有分與分為一,是故無有有分名為身。如是足分 等自有,有分亦同破。有分無故,諸分亦無。

外曰:不然。微塵在故(修妬路)。諸分不無。何以故?微塵無分,不 在分中。微塵集故,能生瓶等果,是故應有有分。

內曰:若集為瓶一切瓶(修妬路)。汝言微塵無分,但有是語,後當 破,今當略說。微塵集為瓶時,若都集為瓶,一切微塵盡應為瓶。

若不都集為瓶,一切非瓶。

外曰:如縷渧集力。微塵亦爾(修妬路)。如一一縷不能制象,一一水 渧不能滿瓶,多集則能。如是微塵集故力能為瓶。

內曰:不然。不定故(修妬路)。譬如一一石女不能有子,一一盲人不 能見色,一一沙不能出油,多集亦不能。如是微塵,一一不能,多 亦不能。

外曰:分分有力,故非不定(修妬路)。縷、渧分分有力,能制象、滿 瓶。石女、盲、沙分分無力故,多亦無力,是故非不定,不應以石 女、盲、沙為喻。

(29)

內曰:分有分一異過故(修妬路)。分有分若一若異,是過先已破。復 次有分無故分亦無。若有分未有時,分不可得,云何有作力?若有 分已有者,分力何用?

外曰:汝是破法人(修妬路)。世人盡見瓶等諸物,汝種種因緣破,是 故汝為破法人。

內曰。不然。汝言有與瓶異,我說若有與瓶異是則無瓶。復次無見 有、有見無等(修妬路)。汝與破法人同,乃復過甚。何以故?頭足分 等和合現是身,汝言非身,離是已別有有分為身。復次輪軸等和合 現為車,汝言離是已別有車。是故汝為妄語人。◎

◎破情品第五

外曰:定有我所有法,現前有故(修妬路)。情塵意合故知生,此知是 現前知,是知實有故,情塵意有。

內曰:見色已,知生何用(修妬路)。若眼先見色,然後知生者,知復 何用?若先知生,然後眼見色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不見色,

因緣無故生亦無(修妬路)。若眼先不見色,則因緣不合,不合故知不 應生。汝言情塵意合故知生,若不合時知生者,是則不然。

外曰:若一時生,有何過?

內曰:若一時生,是事不然。生無生共不一時生,有故無故,先已 破故(修妬路)。若見知先有,相待一時生,若先無,若先半有半無,

於三中一時生者,是則不然。何以故?若先有見知者,不應更生,

以有故。若先無者,亦不應生,以無故。若無者,則無相待,亦無 生。若半有半無者,前二修妬路各已破故。復次一法云何亦有亦 無?復次若一時生,知不待見、見不待知。復次眼為到色見耶?為 不到色見耶?若眼去,遠遲見(修妬路)。若眼去到色乃見者,遠色應

(30)

遲見、近色應速見。何以故?去法爾故。而今近瓶遠月一時見,是 故知眼不去,若不去則無和合。復次若眼力不到色而見色者,何故 見近不見遠?遠近應一時見。復次眼設去者,為見已去耶?為不見 去耶?若見已,去復何用(修妬路)。若眼先見色,事已辨,去復何 用?若不見,去不如意所取(修妬路)。若眼先不見色而去者,如意所 取則不能取,眼無知故,趣東則西。復次無眼處亦不取(修妬路)。若 眼去到色而取色者,身則無眼。身無眼故,此則無取。若眼不去而 取色者,色則無眼。色無眼故,彼亦無取。復次若眼不去而取色 者,應見天上色及障外色。然不見,是故此事非也。

外曰:眼相見故(修妬路)。見是眼相,於緣中有力能取,性自爾故。

內曰:若眼見相自見眼(修妬路)。若眼見相,如火熱相自熱能令他 熱,如是眼若見相應自見眼。然不見,是故眼非見相。

外曰:如指(修妬路)。眼雖見相,不自見眼。如指端不能自觸,如是 眼雖見相,不能自見。

內曰:不然。觸指業故(修妬路)。觸是指業非指相。汝言見是眼相 者,何不自見眼?是故指喻非也。

外曰:光意去故見色(修妬路)。眼光及意去故,到彼能取色。

內曰:若意去到色,此無覺(修妬路)。意若到色者,意則在彼。意若 在彼,身則無意,猶如死人。然意實不去,遠近一時取故。雖念過 去未來,念不在過去未來,念時不去故。

外曰:意在身(修妬路)。意雖在身而能遠知。

內曰:若爾不合(修妬路)。若意在身而色在彼,色在彼故則無和合,

若無和合不能取色。

(31)

外曰:不然。意光色合故見(修妬路)。眼意在身和合,以意力故令眼 光與色合,如是見色,是故不失和合。

內曰

若和合故見生,無見者(修妬路)。汝謂和合故見色,若言但眼見色、

但意取色者,是事不然。

外曰:受和合故取色成(修妬路)。汝受和合,則有和合。若有和合,

應有取色。

內曰:意非見、眼非知、色非見知,云何見(修妬路)。意異眼故,意 非見相。非見相故,不能見眼。四大造故,非知相。非知相故,不 能知色,亦非見相,亦非知相。如是雖復和合,云何取色?耳鼻舌 身亦如是破。

破塵品第六

外曰:應有情瓶等可取故(修妬路)。今現見瓶等諸物可取故。若諸情 不能取諸塵,當用何等取?是故知有情能取瓶等諸物。

內曰:非獨色是瓶,是故瓶非現見(修妬路)。瓶中色現可見,香等不 可見。不獨色為瓶,香等合為瓶。瓶若現可見者,香等亦應現可 見。而不可見,是故瓶非現見。

外曰:取分故一切取信故(修妬路)。瓶一分可見,故瓶名現見。何以 故?人見瓶已,信知我見是瓶。

內曰:若取分不一切取(修妬路)。瓶一分色可見,香分等不可見,今 分不作有分。若分作有分者,香等諸分亦應可見。是故瓶非盡可 見,是事如破一破異中說。

(32)

外曰:有瓶可見,受色現可見故(修妬路)。汝受色現見故,瓶亦應現 見。

內曰:若此分現見,彼分不現見(修妬路)。汝謂色現見,是事不然,

色有形故。彼分中分不現見,以此分障故,彼分亦如是。復次如前 若收分不一切取,彼應答此。

外曰:微塵無分故不盡破(修妬路)。微塵無分故,一切現見有何過?

內曰:微塵非現見(修妬路)。汝經言,微塵非現見,是故不能成現見 法。若微塵亦現見,與色同破。

外曰:瓶應現見,世人信故(修妬路)。世人盡信瓶是現見,有用故。

內曰:現見無,非瓶無(修妬路)。汝謂若不現見瓶,是時無瓶者,是 事不然。瓶雖不現,見非無瓶,是故瓶非現見。

外曰:眼合故無過(修妬路)。瓶雖現見相,眼未會時,人自不見是 瓶,非不現見相。

內曰:如現見生無,有亦非實(修妬路)。若瓶未與眼合時未有異相,

後見時有少異相生者,當知此瓶現見相生。今實無異相生,是故現 見相不生。如現見相生無,瓶有亦無。

外曰:五身一分破,餘分有(修妬路)。五身是瓶,汝破一色,不破香 等。今香等不破,故應有塵。

內曰:若不一切觸,云何色等合(修妬路)。汝言五身為瓶。是語不 然。何以故?色等一分是觸,餘分非觸,云何觸不觸合?是故非五 身為瓶。

外曰:瓶合故(修妬路)。色分等各各不合,而色分等與瓶合。

(33)

內曰:異除,云何瓶觸合(修妬路)。若瓶與觸異者,瓶則非觸,非觸 云何與觸合?若除色等更無瓶法,若無瓶法云何觸與瓶合?

外曰:色應現見,信經故(修妬路)。汝經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造色 分中色入所攝是現見,汝云何言無現見色?

內曰:四大非眼見,云何生現見(修妬路)。地堅相、水濕相、火熱 相、風動相,是四大非眼見者,此所造色應非現見。

外曰:身根取故四大有(修妬路)。今身根取四大,故四大有。是故火 等諸物四大所造,亦應有。

內曰:火中一切熱故(修妬路)。四大中但火是熱相,餘非熱相。今火 中四大都是熱相,是故火不為四身。若餘不熱,不名為火,是故火 不為四身。地堅相、水濕相、風動相亦如是。

外曰:色應可見,現在時有故(修妬路)。以眼情等現在時取塵故,是 名現在時。若眼情等不能取色塵等,則無現在時。今實有現在時,

是故色可見。

內曰:若法後故初亦故(修妬路)。若法後故相現,是相非故時生,初 生時已隨有,微故、不知故,相轉現是時可知。如人著屐,初已微 故隨之,不覺不知,久則相現。若初無故後亦無,是應常新。若然 者,故相不應生。是以初微故隨之,後則相現。今諸法不住故則無 住時,若無住時無取塵處。

外曰:受新故故,有現在時(修妬路)。汝受新相故相。觀生時名為 新,觀異時名為故,是二相非過去時可取,亦非未來時可取。以現 在時故,新故相可取。

(34)

內曰:不然。生故新,異故故(修妬路)。若法久生新相已過,是新相 異新則名故,若故相生故則為新,是新是故但有言說,第一義中無 新無中無故。

外曰:若爾得何利?

內曰:得永離(修妬路)。若新不作中、中不作故,如種子芽莖節壞、

華實等各不合,各不合故諸法不住,不住故遠離,遠離故不可得 取。

破因中有果品第七

外曰:諸法非不住,有不失故、無不生故(修妬路)。有相諸法如泥 團,從團底、從底腹、從腹咽、從咽口,前後為因果。種種果生 時,種種因不失。若因中無果,果則不生。但因變為果,是故有諸 法。

內曰:若果生故有不失,因失故有失(修妬路)。汝言瓶果生時泥團不 失,瓶即是泥團。若瓶果生,是時失泥團因故,是則無因。若泥團 不失,不應分別泥團、瓶有異。今實見形、時、力、知、名等有 異,故有應失。

外曰:如指屈申(修妬路)。指雖屈申形異,實是一指。如是泥團形瓶 形雖異,而泥不異。

內曰:不然。業能異故(修妬路)。屈申是指業,指是能。若業即是能 者,屈時應失指,復次屈申應是一。如汝經,泥團即是瓶故,指喻 非也。

外曰:如少壯老(修妬路)。如一人身亦少亦壯亦老,因果亦如是。

(35)

內曰:不一故(修妬路)。少不作壯,壯不作老,是故汝喻非也。復次 若有不失,無失(修妬路)。若有不失者,泥團不應變為瓶,是則無 瓶。若有不失者,無無故亦不應失,然則都無失。

外曰。無失有何咎(修妬路)。若常故無失,泥團不應變為瓶。無無 常,有何過?

內曰:若無無常,無罪福等(修妬路)。若無無常,罪福等悉亦當無。

何以故?罪人常為罪人,不應為福。福人常為福人,不應為罪。罪 福等者,布施竊盜、持戒犯戒等,如是皆無。

外曰:因中先有果,因有故(修妬路)。若泥中先無瓶,泥不應為瓶 因。

內曰:若因先有果故有果,果無故因無果(修妬路)。若泥團作瓶,泥 不失故,因中有果。是瓶若破,應因中無果。

外曰:因果一故(修妬路)。如土因泥果、泥因瓶果,因變為果更無異 法,是故不應因中無果。

內曰:若因果一,無未來(修妬路)。如泥團現在,瓶為未來,若因果 一則無未來,無未來故亦無現在,無現在故亦無過去,如是三世 亂。

外曰:名等失、名等生故(修妬路)。更無新法,而故法不失,但名隨 時異。如一泥團為瓶,瓶破為瓫,瓫破還為泥。如是都無去來,瓶 瓫安在?但隨時得名,其實無異。

內曰:若爾因無果(修妬路)。若名失名生者,此名先無後有,故因中 無果。若名先有,泥即是瓶。是故知非先有果。

(36)

外曰:不定故(修妬路)。泥團中不定出一器,是故泥中不定有名。

內曰:若泥不定,果亦不定(修妬路)。若泥團中瓶不定,汝言因中先 有果亦不定。

外曰:微形有故(修妬路)。泥團中瓶形微故難知,陶師力故是時明 了。泥中瓶雖不可知,當知泥中必有微形。有二種不可知:或無故 不知,或有以因緣故不知。因緣有八。何等八?遠故不知,如遠國 土。近故不知,如眼睫。根壞故不知,如聾盲。心不住故不知,如 人意亂。細故不知,如微塵。障故不知,如壁外事。勝故不知,如 大水少鹽。相似故不知,如一粒米投大聚中。如是泥團中瓶,眼雖 不見,要不從蒲出,是故微瓶定在泥中。

內曰:若先有微形,因無果(修妬路)。若瓶未生時,泥中有微形,後 麁時可知者,是則因中無果。何以故?本無麁相後乃生故,是以因 中無果。

外曰:因中應有果,各取因故(修妬路)。因中應先有果。何以故?作 瓶取泥不取蒲。若因中無果者,亦可取蒲。而人定知泥能生瓶,埏 埴成器,堪受燒故,是以因中有果。

內曰:若當有有、若當無無(修妬路)。汝言泥中當出瓶,故因中先有 果。今瓶破故,應當無果,是以因中無果。

外曰:生住壞次第有故無過(修妬路)。瓶中雖有破相,要先生次住後 破。何以故?未生無破故。

內曰:若先生非後,無果同(修妬路)。若泥中有瓶生便壞者,何故要 先生後壞,不先壞後生?汝言未生故無破,如是瓶未生時無住無 壞,此二先無後有,故因中無果。

(37)

外曰:汝破有果故有斷過(修妬路)。若因中有果為非者,應因中無 果。若因中無果,則墮斷滅。

內曰:續故不斷,壞故不常(修妬路)。汝不知耶?從穀子牙等相續故 不斷,穀子等因壞故不常。如是諸佛說十二分因緣生法,離因中有 果、無果故不著斷常,行中道入涅槃。

破因中無果品第八

外曰:生有故一當成(修妬路)。汝言因緣故諸法生。是生若因中先 有?若因中先無?此生有故,必當有一。

內曰:生無生不生(修妬路)。若有生,因中先有?因中先無?如是思 惟不可得,何況無生。汝若有瓶生,為瓶初瓶時有耶?為泥團後非 瓶時有耶?若瓶初瓶時有瓶生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瓶已有故,

是初中後共相因待,若無中後則無初。若有瓶初,必有中後。是故 瓶已先有,生復何用?若泥團後非瓶時瓶生者,是亦不然。何以 故?未有故。若瓶無初中後,是則無瓶。若無瓶,云何有瓶生?復 次若有瓶生,若泥團後瓶時應有?若瓶初泥團時應有?泥團後瓶時 無瓶生。何以故?已有故。亦非瓶初泥團時有瓶生。何以故?未有 故。

外曰:生時生故無咎(修妬路)。我不言若已生、若未生有瓶生,第二 法生時是生。

內曰:生時亦如是(修妬路)。生時如先說。若生是則生已,若未生云 何有生?生時名半生半未生,二俱過,亦如前破。是故無生。

外曰:生成一義故(修妬路)。我不言瓶生已有生,亦不言未生有生;

今瓶現成,是即瓶生。

(38)

內曰:若爾生後(修妬路)。成名生已。若無生,無初無中。若無初,

亦無中無成。是故不應以成為生,生在後故。

外曰:初中後次第生故無咎(修妬路)。泥團次第生瓶底腹咽口等,初 中後次第生,非泥團次有成瓶。是故非泥團時有瓶生,亦非瓶時有 瓶生,亦非無瓶生。

內曰:初中後非次第生(修妬路)。初名無前有後,中名有前有後,後 名有前無後。如是初中後共相因待,若離云何有?是故初中後不應 次第生。一時生亦不然(修妬路)。若一時生,不應言是初是中是後,

亦不相因待,是故不然。

外曰:如生住壞(修妬路)。如有為相,生住壞次第有,初中後亦如 是。

內曰:生住壞亦如是(修妬路)。若次第有?若一時有?是二不然。何 以故?無住則無生。若無住有生者,亦應無生有住,壞亦如是。若 一時,不應分別是生是住是壞。復次一切處有一切(修妬路)。一切處 名三有為相,若生住壞亦有為相者,今生中應有三相,是有為法 故。一一中復有三相,然則無窮。住壞亦如是。若生住壞中更無三 相,今生住壞不名有為相。若汝謂生生共生如父子,是事不然。如 是生生,若因中先有相待?若因中先無相待?若因中先少有少無相 待,是三種破情中已說。復次如父先有然後生子,是父更有父,是 故此喻非也。

外曰:定有生可生,法有故(修妬路)。若有生,有可生;若無生,則 無可生。今瓶等可生法現有,故必有生。

內曰:若有生無可生(修妬路)。若瓶有生,瓶則已生,不名可生。何 以故?若無瓶,亦無瓶生。是故若有生,則無可生,何況無生。復

(39)

次自他共亦如是(修妬路)。若生、可生是二,若自生、若他生、若共 生,破吉中已說。

外曰:定有生可生共成故(修妬路)。非先有生後有可生,一時共成。

內曰:生可生不能生(修妬路)。若可生能成生者,則生是可生,不名 能生。若無生,何有可生?是故二事皆無。復次有無相待不然(修妬

路)。今可生未有故,無生則是有,有無何得相待?是故皆無。

外曰:生可生相待故諸法成(修妬路)。非但生可生相待成,是二相待 故,瓶等諸物成。

內曰:若從二生,何以無三(修妬路)。汝言生可生相待故諸法成。若 從二生果者,何不有第三法,如父母生子。今離生可生,更無有瓶 等第三法,是故不然。

外曰:應有生,因壞故(修妬路)。若果不生,因不應壞。今見瓶因 壞,故應有生。

內曰:因壞故生亦滅(修妬路)。若果生者,是果為因壞時有耶?為壞 後有耶?若因壞時有者,與壞不異,故生亦滅。若壞後有者,因已 壞故無因,無因故果不應生。復次因中果定故(修妬路)。若因中先有 果、先無果,二俱無生。何以故?若因中無果者,何以但泥中有 瓶、縷中有布?若其俱無,泥應有布、縷應有瓶。若因中先有果 者,是因中是果生。是事不然。何以故?是因即是果,汝法因果不 異故。是故因中若先有果、若先無果,是皆不生。復次因果多故(修

妬路)。若因中先有果者,則乳中有酪酥等,亦酥中有酪乳等。若乳 中有酪酥等,則一因中多果。若酥中有酪乳等,則一果中多因。如 是先後因果一時俱有過。若因中無果,亦如是過。是故因中有果無 果,是皆無生。

(40)

外曰:因果不破故,生可生成(修妬路)。汝言因中多果、果中多因為 過,不言無因果,是故生可生成。

內曰:物物非物,非物互不生(修妬路)。物不生物,非物不生非物,

物不生非物,非物不生物。若物生物,如母生子者,是則不然。何 以故?母實不生子。子先有,從母出故。若謂從母血分生,以為物 生物者,是亦不然。何以故?離血分等母不可得故。若謂如變生,

以為物生物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壯即變為老,非壯生老故。若 謂如鏡中像,以為物生物者,是亦不然。何以故?鏡中像無所從來 故。復次如鏡中像與面相似,餘果亦應與因相似。而不然,是故物 不生物。非物不生非物者,如兔角不生兔角。物不生非物者,如石 女不生子。非物不生物者,如龜毛不生蒲。是故無有生法。復次若 物生物者,是應二種法生:若因中有果、若因中無果。是則不然。

何以故?若因中先無果者,因不應生果,因邊異果不可得故。若因 中先有果,云何生滅?不異故(修妬路)。若瓶與泥團不異者,瓶生時 泥團不應滅,泥團亦不應為瓶因。若泥團與瓶不異者,瓶不應生 瓶,亦不應為泥團果。是故若因中有果、若因中無果,物不生物。

破常品第九

外曰:應有諸法,無因常法不破故(修妬路)。汝雖破有因法,不破無 因常法。如虛空、時、方、微塵、涅槃是無因法,不破故應有諸 法。

內曰:若強以為常,無常同(修妬路)。汝有因故說常耶?無因故說常 耶?若常法有因,有因則無常。若無因說常者,亦可說無常。

外曰:了因故無過(修妬路)。有二種因:一作因,二了因。若以作 因,是則無常。我虛空等常法,以了因故說常,非無因故說常,亦 非有因故說無常,是故非強為常。

(41)

內曰:是因不然(修妬路)。汝雖說常法有因,是因不然,神先已破,

餘常法後當破。

外曰:應有常法,作法無常故,不作法是常(修妬路)。眼見瓶等諸物 無常,若異此法應是常。

內曰:無亦共有(修妬路)。汝以作法相違故名不作法,今見作法中有 相故,應無不作法。復次汝以作法相違故不作法為常者,今與作法 不相違故是應無常。所以者何?不作法、作法同無觸故,不作法應 無常。如是遍常不遍常悉已總破。今當別破。

外曰:定有虛空法常,亦遍亦無分,一切處一切時信有故(修妬路)。 世人信一切處有虛空,是故遍信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時有虛空,是故 常。

內曰:分中分合故分不異(修妬路)。若瓶中向中虛空,是中虛空為都 有耶?為分有耶?若都有者則不遍。若是為遍,瓶亦應遍。若分有 者,虛空但是分無有。有分名為虛空,是故虛空非遍亦非常。

外曰:定有虛空,遍相亦常,有作故(修妬路)。若無虛空者,則無舉 無下、無去來等。所以者何?無容受處故。今實有所作,是以有虛 空,亦遍亦常。

內曰:不然。虛空處虛空(修妬路)。若有虛空法,應有住處。若無住 處,是則無法。若虛空孔穴中住者,是則虛空住處空中,有容受處 故。而不然,是以虛空不住孔穴中。亦不實中住。何以故?實無空 故(修妬路)。是實不名空。若無空則無住處,以無容受處故。復次汝 言作處是虛空者,實中無作處故則無虛空,是故虛空亦非遍亦非 常。復次無相故無虛空,諸法各各有相,以有相故知有諸法,如地 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識知相,而虛空無相,是故無。

(42)

外曰:虛空有相,汝不知故無。無色是虛空相。

內曰:不然。無色名破色,非更有法。猶如斷樹,更無有法。是故 無有虛空相。復次虛空無相。何以故?汝說無色是虛空相者,若色 未生,是時無虛空相。復次色是無常法、虛空是有常法,若色未有 時,應先有虛空法。若未有色無所滅,虛空則無相,若無相則無 法。是故非無色是虛空相,但有名而無實。諸遍常亦如是總破。

外曰:有時法,常相有故(修妬路)。有法雖不可現見,以共相比知故 信有。如是時雖微細不可見,以節氣花實等故知有時,此則見果知 因。復次以一時不一時、久近等相故,可知有時。無不有時,是故 常。

內曰:過去未來中無,是故無未來(修妬路)。如泥團時現在、土時過 去、瓶時未來,此則時相常故,過去時不作未來時。汝經言時是一 法,是故過去時終不作未來時,亦不作現在時。若過去作未來者則 有雜過。又過去中無未來時,是故無未來。現在亦如是破。

外曰:受過去故有時(修妬路)。汝受過去時故,必有未來時,是故實 有時法。

內曰:非未來相過去(修妬路)。汝不聞我先說過去土不作未來瓶。若 墮未來相中,是為未來相,云何名過去?是故無過去。

外曰:應有時,自相別故(修妬路)。若現在有現在相、若過去有過去 相、若未來有未來相,是故有時。

內曰:若爾一切現在(修妬路)。若三時自相有者,今盡應現在。若未 來,是為無。若有,不名未來,應名已來。是故此義不然。

(43)

外曰:過去未來行自相故無咎(修妬路)。過去時、未來時,不行現在 相。過去時行過去相,未來時行未來相,是各各行自相故無過。

內曰:過去非過去(修妬路)。若過去過去者,不名為過去。何以故?

離自相故。如火捨熱,不名為火,離自相故。若過去不過去者,今 不應說過去時行過去相。未來亦如是破。是故時法無實,但有言 說。

外曰:實有方,常相有故(修妬路)。日合處是方相。如我經說,若過 去、若未來、若現在,日初合處是名東方。如是餘方隨日為名。

內曰:不然。東方無初故(修妬路)。日行四天下,繞須彌山,欝單越 日中、弗于逮日出,弗于逮人以為東方。弗于逮日中、閻浮提日 出,閻浮提人以為東方。閻浮提日中、拘耶尼日出,拘耶尼人以為 東方。拘耶尼日中、欝單越日出,欝單越人以為東方。如是悉是東 方、南方、西方、北方。復次日不合處,是中無方,以無相故。復 次不定故,此以為東方、彼以為西方,是故無實方。

外曰:不然。是方相一天下說故(修妬路)。是方相因一天下說,非為 都說,是故東方非無初過。

內曰:若爾有邊(修妬路)。若日先合處是名東方者,則諸方有邊,有 邊故有分,有分故無常。是故言說有方,實為無方。

外曰:雖無遍常,有不遍常微塵,是果相有故(修妬路)。世人或見果 知有因、或見因知有果,如見芽等知有種子。世界法見諸生物先細 後麁故,可知二微塵為初果,以一微塵為因,是故有微塵圓而常,

以無因故。

內曰:二微塵非一切身合,果不圓故(修妬路)。諸微塵果生時,非一 切身合。何以故?二微塵等果,眼見不圓故。若微塵身一切合者,

(44)

二微塵等果亦應圓。復次若身一切合,二亦同壞。若微塵重合則果 高,若多合則果大,以一分合故微塵有分,有分故無常。復次微塵 無常,以虛空別故(修妬路)。若有微塵,應當與虛空別。是故微塵有 分,有分故無常。復次以色味等別故(修妬路)。若微塵是有,應有色 味等分。是故微塵有分,有分故無常。復次有形法有相故。若微塵 有形,應有長短方圓等,是故微塵有分,有分故無常。無常故,無 微塵。

外曰:有涅槃法,常、無煩惱,涅槃不異故(修妬路)。愛等諸煩惱永 盡,是名涅槃。有煩惱者則有生死,無煩惱故永不復生死,是故涅 槃為常。

內曰:不然。涅槃作法故(修妬路)。因修道故無諸煩惱,若無煩惱是 即涅槃者,涅槃則是作法,作法故無常。復次若無煩惱,是名無所 有。若涅槃與無煩惱不異者,則無涅槃。

外曰:作因故(修妬路)。涅槃為無煩惱作因。

內曰:不然。能破非破(修妬路)。若涅槃能為解脫者,則非解脫。復 次未盡煩惱時應無涅槃。所以者何?無果故無因。

外曰:無煩惱果(修妬路)。此涅槃非是無煩惱,亦非無煩惱因,是無 煩惱果,是故非無涅槃。

內曰:縛、可縛、方便,異此無用(修妬路)。縛名煩惱及業,可縛名 眾生,方便名八聖道。以道解縛故,眾生得解脫。若有涅槃異此三 法,則無所用。復次無煩惱是名無所有,無所有不應為因。

外曰:有涅槃,是若無(修妬路)。若縛、可縛、方便三事無處,是名 涅槃。

(45)

內曰:畏處云何可染(修妬路)。以無常過患故,智者於有為法棄捐離 欲。若涅槃無有諸情及所欲事者,則涅槃於有為法甚大畏處,汝何 故心染?涅槃名離一切著、滅一切憶想,非有非無、非物非非物,

譬如燈滅不可論說。

外曰:誰得涅槃(修妬路)。是涅槃何人得?

內曰:無得涅槃(修妬路)。我先說如燈滅,不可言東去南西北方四維 上下去。涅槃亦如是,一切語滅,無可論說。是無所有,誰當得 者?設有涅槃,亦無得者。若神得涅槃,神是常是遍故,不應得涅 槃。五陰亦不得涅槃。何以故?五陰無常故,五陰生滅故。如是涅 槃當屬誰?若言得涅槃,是世界中說。

破空品第十

外曰:應有諸法破有故。若無破餘法有故(修妬路)。汝破一切法相,

是破若有,不應言一切法空,以破有故。是破有故,不名破一切 法。若無破,一切法有。

內曰:破如可破(修妬路)。汝著破故,以有無法欲破是破。汝不知 耶?破成故,一切法空無所有。是破若有,已墮可破中,空無所 有。是破若無,汝何所破?如說無第二頭,不以破故便有。如人言 無,不以言無故有。破可破亦如是。

外曰:應有諸法,執此彼故(修妬路)。汝執異法故說一法過,執一法 故說異法過,是二執成故有一切法。

內曰:一非所執,異亦爾(修妬路)。一異不可得先已破,先已破故無 所執。復次若有人言:「汝無所執,我執一異法。」若有此問,應 如是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是五難有自然之法也。凡人於佛。而有反復之心。以施少善者。皆得大福。不唐棄

20 《傳心法要》 , 《大正藏》冊 48,依序見頁 379 下、頁 380 上、頁 380 中。頁 381 上、頁 381 上。 《宛陵錄》 ,頁 384

彼計地水火風。是實句攝。以有質礙故。堅濕煖動。是德句攝。以無質礙故。今先

但證以順用入體即無不覺。故得驗知心體本無不覺。但凡是違用一體謂異。是故不得

由慧為導首等者:此中慧言,謂彼最初出離正見。由此為先,起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客座助理教授.. 妬不男 ﹕男根似無,見他行婬,因生 妬心,遂感有根

這次世界博覽會的吉祥物叫做 foody,文本中敘述這個吉祥物是由 11 種動植物組 合而成。猜猜看,foody 是有那些蔬果組成的呢?..

 吉川君說我「真率」,「對於萬物有豐富的 愛」。谷崎君說我愛寫「沒有什麼實用的、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