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蛋白質溶液的結晶化行為與形態學觀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蛋白質溶液的結晶化行為與形態學觀察"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蛋白質溶液的結晶化行為與形態學觀察 Crystallization and Morphology of protein solution

陳詵佳、周哲民、洪伯達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高分子工程系

E-mail: poda@mail.ntust.edu.tw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emperature effect for aggregation behavior and morphology in protein solution which fixed salt concentration (3wt% NaCl) and buffer solution concentration (0.1M NaAc) at pH4.5. Using cloud point determination, the phase boundaries (binodal) for metastable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in supersaturated lysozyme solution. The L-L phase separation region was examined by real-time small-angle light scattering (RTSALS)、 ball falling method 、 light microscopy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a unusual type of globe-shaped microcrystals at 10℃ and forming conglobation microstructure at 6.5℃.

RTSAL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ttering pattern exhibits a scattering ring growth at middle period, qmax not shift at 10

℃ and on the other hand qmax changed with time at 6.5℃.

Finally, we create aggregation model to describe this system in the future.

摘要

探討在固定濃度(3wt% NaCl)與緩衝液(0.1M NaAc,pH= 4.5)溶液下,溶菌酶(lysozyme)在不同溫 度聚集體的形態差異與其聚集行為。我們使用曇點建立 過飽和溶液下的相圖。在液液相分離區域由光學和電子 顯微鏡觀察到在 10℃不同於一般單晶形態的球狀結晶 和 6.5℃下由許多小球聚集形成的球狀體。在 RTSALS 方面,10℃在持溫一段時間後出現了一散射環,環的位 子不隨時間改變,暗示著新的結構生成。在 6.5℃方面,

散射環出現後隨著時間往 low q 移動,意謂著結構尺寸 不斷隨時間改變。後續,我們將詴著串連顯微鏡觀察到 的形態與 SALS 提供的動力學訊息,建立蛋白質溶液的 聚集過程模型。

介紹

蛋白質是人體上重要的組成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 本單位。溶菌酶(lysozyme)屬於球形蛋白質,在水溶 液中因為胜肽鏈具有親、疏水基會傾向折疊成相對緊密 的結構。研究蛋白質聚集的過程中,可以藉由調整 pH1 加入鹽類2或降低電荷密度來改變系統環境,即讓短程 吸引力優勢地主導系統的聚集行為,導致系統產生相分 3,或進而形成結晶4。如果短程吸引力夠大,可能導 致一不可逆聚集行為5,當蛋白質透過熱運動而接觸撞 擊後,因為吸引力大於排斥力使得彼此無法再分離,最 終系統結構可能形成非平衡的凝膠。在近年 W.C.K Poon6一系列針對球形蛋白質的研究顯示,可藉由調整 短程作用力(short-rang attraction)控制群簇(clusters)

的結構。並將膠體系統的硬球模型成功地套用在蛋白質 上,建立球形蛋白質相圖7

若 把 每 一 條 蛋 白 質 分 子 鏈 都 是 單 一 個 粒 子

(particle),在 SAXS 和 SANS8的研究結果顯示蛋白質傾 向形成巨大的群簇(cluster),有兩個散射峰分別對應 到 cluster 內部和 cluster-cluster 之間的相關性。巨觀結 構上,蛋白質溶液受溫度影響液液相分離所引起的結構 形態,例如形成液滴(drop)、網絡結構(network)、凝 膠(gel)結構3或非平衡結構(Jammed state)9。由群簇 形成巨觀結構,這其中的聚集行為,目前尚未有一明確 定論。在 2008 年 Weitz10所提出關於吸引力球體為非渝 滲現象的凝膠化過程,可以提供我們對於聚集行為另一 個的思考方向。

在本研究室 2007 年「蛋白質溶液聚集行為之研究」

11中,由小角光散射數據分析後,蛋白質聚集行為不適 合用相分離動力學來描述,系統傾向利用分形聚集來形 成最終結構(solid-like gel)。本文將著重在溫度對聚集 形態與行為的影響,繼續深入瞭解蛋白質溶液系統。

實驗

本 實 驗 中 所 使 用 的 蛋 白 質 為 雞 蛋 白 溶 菌 酶

(lysozyme)屬於生醫藥用藥等級,購於美國 Sigma 公 司(L7651,經過三次純化),由 129 個胺基酸殘基、四 個雙硫鍵組成,半徑約為 1.7nm 的球形蛋白質,重量平 均分子為 14.4kDa。由美國 Aldrich 購得醋酸鈉(NaAc 36.5~38%,分生等級)和氯化鈉(NaCl ,Mw 58.44),調 配成 pH =4.5、3wt% NaCl、0.1M NaAc 緩衝水溶液。

為了去除未溶的蛋白質及雜質,在混合後一分鐘內使用 0.22m 過濾膜(Millipor Millex-GV filter)過濾後,立 即進行實驗。由於混合溶液處於過飽和狀態,經過一段 時間會有蛋白質結晶析出,每次實驗的溶液皆當場配製 並使用 UV-Vis 進行濃度標定。當欲配置溶液濃度高於 150mg/mL,先使用離心濃縮機濃縮後再由 UV-Vis 進行 濃度標定。溶菌酶吸光係數為 2.64g-1cm-1mL(20℃)12。

在不同溫度下蛋白質的聚集體形態分別使用光學 顯微鏡(Leica DMLP)提供 10 倍目鏡與 4 倍、20 倍、

50 倍物鏡擷取像差、偏光下的影像,搭配溫控裝置

(Linkam THMS 600)及 CCD(TK-C1380)拍攝升降 溫過程中隨時間形態上的變化,以及 SEM(HITACH 公司 S-3000N)拍攝特定溫度下最終形態的微觀結構。

再加上 real-time 小角光散射來呈現材料結構動態形成 過程的。Real-time 小角光散射由本研究室所架設,使 用光源為 10mW He-Ne 雷射,波長 632nm,角度範圍 為 0.83~22,相當於散射向量 q=0.19~5.08(m-1),對應 實 際 尺 寸 為 1.24~33m。 在 本 文 內 所 呈 現 皆 為 Vv pattern。

相圖由本研究室自行組裝的曇點測量儀偵測濁度 隨溫度的變化,繪製出實驗 binodal 曲線。並藉由落球 法瞭解溫度變化對結構的影響,得到固-液轉移曲線。

並初步劃分出五個不同聚集形態的區域。

(2)

結果與討論

在先前研究裡,我們已知誘發蛋白質的聚集行為原 因相當多,如 pH 值、離子濃度、溫度、蛋白質濃度或 緩衝液種類都會影響蛋白質的聚集行為。本研究在固定 緩衝液、鹽類濃度、蛋白質濃度條件下,探討溫度變化 對蛋白質聚集形態與形成過程的影響。由先前研究報告 得知,在飽和溶解度以下的蛋白質聚集結構包含了不同 晶格的單晶13,在低溫下產生相分離與凝膠化等聚集行 為。隨著時間,聚集體無法維持原本的形貌而形成沈澱

6。顯示了在飽和溶解度下蛋白質溶液的複雜與多樣 性。

物理凝膠的形成一般是透過物理鍵作用力、一階相 轉變或分子鏈糾纏所引起。凝膠是溶劑充滿分子鏈間構 成三維網狀結構,並由無限的群簇(clusters)組成。其 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熱可逆性。在本系統中,低溫下,

蛋白質聚集成白色固體(solid-like gel),隨著溫度變化具 有可逆性,但低溫下的固體結構並非穩定的最終結構。

對於蛋白質聚集行為是否可以用典型物理凝膠化過程 的理論來描述?如何建立蛋白質聚集過程的模型?將 是本研究欲瞭解的方向。

大部份通常透過熱力學與形態學(morphology)的 研究,來推測可能的凝膠化模型。因此我們首先需建立 熱力學平衡相圖與實驗相圖。

在蛋白質溶液中,由於電解質溶液與鹽類的關係,

導致溶菌酶溶液的飽和溶解度下降。這是源自於鹽類在 溶液中解離出正負離子,使原本蛋白質表面正電荷造成 庫倫排斥力使蛋白質在系統中穩定懸浮而不會產聚集 的情況,受到正負離子的影響而產生遮蔽效應,而開始 進行聚集。在 Martin 論文裡提供鹽類導致系統在不同 溫度區間產生豐富的相行為,並利用下式14

Tcloud = Tcrit 1 − A ccritccrit−cp 1/β (1)

這裡 Tcloud 、Tcrit、ccrit、β、cp、A 分別為曇點、臨 界溫度、臨界濃度、臨界指數、蛋白質濃度和可調整參 數。文獻中 Tcloud為已知,調整各項參數去擬合實驗數 據,得知臨界溫度與鹽類濃度有線性關係。借此本研究,

參考文獻建立 binodal 曲線。

在高溫的飽和溶解度曲線,參閱 van’t Hoff equaiton 其平衡常數、溫度變化對相對溫度下的熱焓存在指數關

csat = c0exp κTΔH

0 Tsat−T0

T0 (2) 上式 csat、T0分別為飽和濃度與參考溫度,設 csat

=c0 (298K)。在 Fig.1 中實線與虛線分別由式子(1)和(2)

所得,參數皆為文獻值14。另外上下兩條折點線為實驗 點。

在 Fig.1 固定鹽類濃度與緩衝液的相圖中,我們以 實驗點和模擬曲線初步劃分出五個區域。圖表中綠、紫 和藍色的圓點分別表示不同濃度的變性溫度、相分離溫 度區域(紫和藍圓點)皆是由曇點測量儀所得;(Ⅰ)在 高於 70℃時,蛋白質的三級結構瓦解失去活性,並產 生不可逆聚集形成白色固體15;(Ⅱ)高於溶解度曲線,

屬於未飽和溶液的穩定區域,蛋白質在此區域不會形成 結晶或不可逆的聚集行為,呈現均勻透明溶液狀態;(Ⅲ)

低於溶解度曲線,系統處於過飽和不穩定狀態進而產生

結晶的液固共存區,且由文獻得知在更低溫度區域呈現 液液相分離與凝膠化等更複雜行為。

本研究室 2007 年論文11指出蛋白質溶液隨溫度下降,

穿透光強度會有兩階段不同斜率的下降。第一段開始緩 慢下降的轉折點定為曇點(TC1),為系統產生液液相分 離所造成。第二段穿透光強度快速衰減至零,顯示系統 形成某種形態結構,導致大量的散射而使穿透光強為零。

此溫度(TC2)下流體轉變為白色固體(solid-like gel)。由 實驗數據,分別將穿透光強兩階段下降的轉折溫度劃分 成(Ⅳ)和(Ⅴ)。其中第二段液固轉變溫度,與理論模 擬曇點(實線)曲線相近,而非與利用曇點所獲得的臨 界區(第一段轉折溫物)吻合,這是相當明顯地落差。

在系統處於過飽和的情況下,結晶和聚集行為相互競爭,

因此使用在熱力學平衡態下的平均場理論或經典相分 離來描述蛋白質系統相行為並不適合,因為當系統處於 兩種動力學過程競爭下,本身就不屬於平衡態。

蛋白質的變性與單晶已有許多學者提相關研究報 告。後續,我們將針對(Ⅳ)和(Ⅴ)溫度範圍內所形成 的聚集結構作敘述及討論。

Fig.2 為 150mg/mL 溶菌酶溶液,在不同溫度等溫後,

所呈現的各種的單晶形態,根據文獻15在 NaCl 與 NaAc 的混合溶液裡有兩種形態單晶,四方晶系(tetragonal,

20~40℃,Fig. 2D)和正交晶系(othorhombic,50~60℃,

Fig.2B)。tetragonal 單晶的瓦解溫度約在 47~50℃,而 othorhombic 單晶升溫至 60℃以上並不會溶解,直到超 過變性溫度後直接裂解。顯示只有在結晶未形成之前的 有限時間之內(Ⅱ)是暫時穩定均勻溶液區域,也意謂著 蛋白質溶液系統的多變性。

在各種溫度下的單晶形態中,我們注意到在 10℃

時,形成的球狀單晶(Fig.2F)不同於一般 teteagonal 單晶 形態。Fig.3 顯示在 10℃隨時間球狀單晶的成長過程,

初期在溶液中同時形成許多小滴(drops)。隨著時間小 滴會慢慢成長成較大球狀體,並中心出現黑十字,顯示 內部為有序結構。約 85min 後,轉變成一般 tetagonal 單晶形態。在 W. Saenger5的論文中提到這些只受溫度 影響而產生多樣貌的結構,可以歸因於溫度擾動引起的 空間漲落變化。文中舉 Takizawa 關於溫度影響溶菌酶 多結晶型態著名的實驗,在特定溫度範圍內溶菌酶結晶 可以由 tetragonal 轉變成 orthorhombic 晶系。來說明 溫度對於蛋白質聚集結構的影響,但並沒有詳細對於聚 集行為動力學過程的描述。

當溫度再稍微降低到 6℃(Fig.1,G),系統產生明 顯的變化,由流體轉變成白色固體(solid-like gel)。利用 落球法獲得液固轉移曲線,由表徵結構機械強度的落球 法來觀察蛋白質溶液巨觀聚集結構瓦解現象。在毛細管 中注入等量的溶液,並放入鋯球(ρ>5.95g/cm3),逐步 調整溫度並倒置毛細管觀察鋯球移動的情形,當鋯球固 定在毛細管底端無法落下時,認定該溫度下結構為固體。

如 Fig.5 所示,由左到右,蛋白質溶液濃度分別為 0(純 緩衝液)、100 和 150mg/mL。在 4℃時,純緩衝溶液呈 現透明,鋯球可以自由移動;100mg/mL 為白霧色溶液,

鋯球可移動;150mg/mL 為乳白色固體,鋯球被定住在毛 細管底端倒置也無法落下。在本實驗中先將溶液降至低 溫形成白色固體,但緩衝溶液未結冰-10℃後,開始升 溫(1℃/min)至溶液恢復透明。當鋯球開始移動的溫度,

訂為固液轉變溫度(Fig.1,◇)。落球法得到的固液轉 變溫度與曇點得到第二段轉折溫度(TC2)幾乎重疊。

之前的研究11,在 TC2觀察到蛋白質溶液呈現 “似”

雙連續相的結構。進一步提高解析度後,我們之前看到

(3)

的“似”雙連續相其實是由許多液滴(drop)所組成的

(Fig.4A)。而且由落球法得知 TC2溫度以下會轉變成固 體,因此在稍略低於 TC2的溫度得到蛋白質白色固體後,

急驟到-196℃凍結結構,進行冷凍乾燥製備 SEM 所需 樣本。

SEM 使用的倍率為 10000 倍,由 Fig. 4B 可觀察到 約 2m 大小的球內是由許多小球(globule)所聚集而 成的。2m 大小的球與在像差顯微鏡觀察到液滴(drop)

大小相近。因此推論在低溫時,蛋白質溶液系統會先由 小球聚集成較大約 2m 的球體(conglobation),球體再 相互堆積形成巨觀上的白色固體。這樣的推論是否合理 呢?接下來我們藉由小角光散射技術來企圖瞭解結構 形成的動態聚集過程。

散射技術可以呈現材料結構的特徵,不論是在體整

(特徵尺寸、形狀因子等)或是界面相的微細結構。而 本研究室所架設的 real-time 小角光散射(RTSALS),

更可以對材料結構形成的過程進行解析,瞭解結構演變 與時間的關係。。

Fig.1 中 G(6.5℃)和 F(10℃)兩個溫度點,微小的溫 度差距,顯示完全不同的聚集形態。在 6.5℃下 RTSALS 會得到類似 spinodal ring 的散射圖案(Fig.6A)。系統 約在 30sec 左右 high q 的部份出現散射環,而且隨時間 不斷地往 low q 移動、強度持續上升,最終散射環會縮 小進入 beam stop 中。而 10℃略高於 TC2,對應於曇點 TC1和 TC2之間,為結晶化和液液相分離共存的區域。

在初期約 180sec,接近 q = 0 處強度開始慢慢增加,此 時強度增加可能來自於數量上的增加,散射體之間無相 關性。隨時間到 300sec 左右,high q 處強度產生一散 射環(Fig.6B),表示在原先的結構中產生了新的相關性。

這是否反映了在 Fig.3 中觀察到球狀結晶內部的結構生 成呢?由 Fig. 7 Intensity Map 可以更清楚的看出各散 射向量 q 上,時間與強度的變化。

如何透過 scaling-law 來分析小角光散射所提供結 構演化上的訊息,並與宏觀的聚集體形態作串連將是本 研究後續欲瞭解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C. Elizabeth; L.P. Macr, J. Crystal Growth, 114, 286 (1991)

2 L. F. Filobelo; O. Galkin; P. G. Vekilov, J. Chem. Phys., 123,014904(2005)

3 H. Tanaka; Y. Nishilawa, Phys. Rev. Lett., 95,078103 (2005)

4 G. V. Peter, Crystal Growth & Design, 4,671(2004)

5 P. Umbach; Y. Georgails ;D.M. Soumpasis; W. Sanger , J. Am. Chem. Soc., 120, 5539(1998)

6 A. Stradner; H. Sedgwick; F. Cardinaux; W.C.K. Poon;

S. U. Egelheaaf; P. Schurtenberger, Nature,432, 492 (2004)

7 W.C.K. Poon, Phys. Rev. E, 55,3762(1997)

8 A. Strader; F. Cardinaux; P. Schurtenberger, J. Chem.

Phys. B, 110, 21222(2006)

9 J. N. Wilking; S. M. Graves; C. B. Chang; K. Meleson;

M.Y. Lin; T. G. Mason, Phys. Rev. Lett., 96, 015501 (2006)

10 P. J. Lu; E. Zaccarelli; F. Ciulla ; A. B. Schofield; F.

Sciortino; D. A. Weitz, Nature, 453, 499(2008)

11 Y. K. Wang, “Aggregation behavior in protein solution”

(碩), 2007

12 I. E. Dickerson; I. Geis, “The Structure and Action of Proteins”;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1969

13 E. Petrova; P. Dold; K. Tsukamoto, J. Crystal Growth, 304, 141(2007)

14M.Muschol; F.Rosenberger, J. Chem. Phys. 107, 1953 (1997)

15E. Cacioppo; M. L. Pusey, J. Crystal Growth, 114, 186(1991)

( I )

( II )

( III )

( IV ) ( V )

○C

○B

○D

○E

○F

○A

○G

○G’

Figure 1. The phase diagram for lysozyme solution with fixed salt concentration(3wt% NaCl) and buffer solution( 0.1M NaAc).(I) Denatureation region for irreversible aggregation in high temperature, (II) Homogenous solution,(III) Liquid-Solid coexistence region (crystallization),(IV)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V) form white soiId-like stage for reversible aggregation in low temperature. Dotted line : fIt to eq. (1), solid lIne :fIt to eq.(2). Two dash dot line : form experiment data.Point A~G’make temperature of sample of used in crystal morphology study.

Figure 3. Photomicrogeaphs of morphology obtained in sample F in Fig.1.The glode-shaped crystals growing process with time (1)-(4) .Conditions are 150mg/dL lysozyme incubated with 3wt% NaCl in NaAc pH 4.5 ,at 283K.The times records are 4, 16, 39, 85min form (1)-(4).

(C)

(B) (D)

(A)

(4)

Figure 4. The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and SEM images obtained in sample G’in Fig.1 of lysozyme solution at 100mg/mL at 277K.

(A) (B)

Figure 5. The ball falled method obtained solid-fluid transation curve in sample G and G’in Fig. 1 (◇,c= 0,100 and 150 mg/mL from left to right) at 277K.

Figure 2. The fixed protein concentration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 of morphology in sample (A)~(F) in Fig. 1. (A) h o m o g u e n o u s s o l u t i o n a b o v e s o l u t I l i t y c u r v e , ( B ) t h e orthorhombic crystals in 320K,(C)~(E) the tetragonal crystals group in 313K, 303K, 293K, respective.(F) the globe-shaped lysozyme ctystals.

(A)

(B)

(D)

(F) (E)

(C)

(A)

(B)

Figure6. Scattering patterns for lysozyme solution at differ- ent temperature (A) 279.5K at 58sec,(B) 283K at 640s ,re- spectively. Condition are 150mg/mL lysozyme incubated with 3% NaCl in 0.1M NaAc, pH=4.5.The scattering vector , q, in the range between 0.19 ~ 5.08 mm-1 .

(A)

(B)

1 2 3 4

0 100

q (mm-1)

log time(sec)

463

1 2 3 4

10 100 1000

log time(sec)

q (mm-1)

1725

0

Figure 7 . Intenstity map fo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 279.5K, (B)283K.The verical direction means log time 0~463s and 0~1725s,respectively.

數據

Figure 3. Photomicrogeaphs of morphology obtained in  sample F in Fig.1.The glode-shaped crystals growing process  with time (1)-(4) .Conditions are 150mg/dL lysozyme  incubated with 3wt% NaCl in NaAc pH 4.5 ,at 283K.The  times records are 4, 16, 39, 85min
Figure 2. The fixed protein concentration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 of morphology in sample (A)~(F) in Fig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onsmooth regularization induces sparsity in the solution, avoids oversmoothing signals, and is useful for variable selection.. The regularized problem can be solved effectively by

Using the solution U of Riemann problem to obtain an e approximate solution for the solution U of balance laws..

But due to the careful construction of the middle state solution for the contact discontinuity, which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many difficult multicomponent problems with strong

Weak solution for problems with shock & rarefaction waves Interface indicator H I takes value zero away from interfacs, yielding standard compressible Euler equations

Business Proposal for Advanced Monitoring & Automation

Success in establishing, and then comprehending, Dal Ferro’s formula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general cubic equation, and success in discovering a similar equation – the solution

Schematic phase diagram of high-Tc superconductors showing hole doping right side and electron doping left side.. The common Features in

For problems 1 to 9 find the general solution and/or the particular solution that satisfy the given initial conditions:. For problems 11 to 14 find the order of the OD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