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記錄報導節目製作之技術報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記錄報導節目製作之技術報告"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廣電系在職碩士班畢業論文

指導老師:蔡念中教授

記錄報導節目製作之技術報告

─以三立台灣全記錄為例

The report of a documentary program production-with the case of Sanli Television produced “All Taiwan Record”

研究生:陳則霖

中 華 民 國 9 9 年 8 月

(2)

目 錄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台灣全記錄的發展沿革與撰述背景與動機... 3

第二節 記錄報導節目之演變與特質... 6

第三節 記錄報導節目之知識管理與節目經營...11

第四節 由收視率分析台灣全記錄之受眾... 15

第二章 台灣全記錄節目之製作程序... 22

第一節 記錄型報導節目之籌備階段... 22

第二節 記錄型報導節目之拍攝階段... 36

第三節 記錄型報導節目之後製階段... 47

第四節 記錄型報導節目的敘事結構... 53

第三章 台灣全記錄節目製播之綜合管控... 59

第一節 台灣全記錄的創作定位... 59

第二節 台灣地區記錄型節目製播型式之比較... 59

第三節 數位化機材與節目資料庫管理... 62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 69

第二節 建議... 71

參考文獻... 73

附錄一 台灣全記錄節目重要經歷... 75

附錄二 台灣全記錄企劃案... 77

附錄三 台灣全記錄節目腳本(範本)... 80

附錄四 台灣全記錄節目腳本旁白稿... 88

附錄五 三立公司內部針對錄影帶之管理規則... 95

附錄六 深度訪談題綱... 101

(3)

圖 目 錄

圖 1 台灣全記錄節目攝製現場 ... 37

圖 2 研究者參與台灣全記錄節目之情形 ... 38

圖 3 節目人員檢視機器 ... 39

圖 4 節目現場的危險性 ... 39

圖 5 拍攝現場的工作默契 ... 41

圖 6 線外剪輯作業流程 ... 51

圖 7 非線性視訊剪輯工作站 ... 53

(4)

表 目 錄

表 1 新聞節目與記錄型報導電視節目之比較 ... 9

表 2 台灣全記錄 2010.04~2010.06 月之收視輪廓 ... 17

表 3 記錄報導節目製作之前期查核流程 ... 31

表 4 節目製作之中期查核流程 ... 32

表 5 節目製作之後期查核流程 ... 34

表 6 攝影機之內鍵濾鏡型式 ... 40

表 7 記錄型報導節目攝製項目與元素關連性 ... 57

表 8 目前主要報導型節目之比較 ... 60

表 9 高畫質數位平台的概念 ... 64

表 10 媒體檔案的特性比較 ... 65

(5)

中文摘要

從我小時候就對大自然與生態充滿了一種熱情,出社會後更是很榮幸能夠參 予「台灣全記錄」節目的製作;說真的,工作和興趣能夠結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情,縱使我們的製作過程並不輕鬆,在電視上看到前輩們望著高聳縱橫的山岳,

如今成為了我的工作,喘不過氣的身體,成就感卻刻骨銘心的安撫了它,現在由 我來接手企劃的工作,希望能傳承標榜的傳統,用最初的理想和用心著力於相關 節目的產製。如今即將於在職碩士畢業,希望藉著畢業論文,用在校所學,呼應 工作實質的進步,讓我這兩年的閱讀學以致用,並且期待在思考的過程中,對現 今的深度報導節目,有更強烈的省思,在創作的過程中,用之於我的人生,更見 證真誠的全記錄。

由於工作的緣份,得以參與台灣全記錄的企畫與構思,如何讓此一節目做的 更成功,以及如何加入更多的市場上運作機制。我覺得就必須從一開始從思考發 想去著手,試圖尋求最動人的大地之音,觀眾們需要的最原始感動,以及最符合 現在節令以及新聞報導的題材,是台灣全記錄節目的思考的根本。至於,如何產 製我們的節目,用最有效率,最真實的拍攝手法,去記錄起整個生態的實際面貌,

如何在拍攝過後,將我們的題材包裝,用後製技巧打造成觀眾能接受,需求的產 品。

然而,為了使此一技術報告能提供後續製作此類節目的參考,我也逐一將台 灣全記錄的製作參與,納入如何管理團隊,時間的掌控,金錢的限制等過程。畢 竟光陰是一去不復返,我們的歷史也是不斷的運轉,如何能走過就留下痕跡,試 圖讓觀眾體驗我們的經驗,管理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學問。帶回來的題材也必須 經由片庫的再度整理,讓我們的資源能夠得到永久的再利用。

本技術報告,係以創意、產製、管理、行銷等四種構面,撰寫個人所參與製 作之台灣全記錄節目的特質,其中,包括台灣全記錄節目創意階段、前製階段、

拍攝階段、後製階段與行銷階段,呈現台灣全記錄節目製播之綜合管控相關資訊 與歷程。

關鍵字:紀錄片、三立電視、台灣全記錄

(6)

Abstract

My enthusiasm for nature explore since I was young makes me feel truly honor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involved in the making of “All Taiwan Record”. Indeed, I feel so great to combine the interest and work; even it was really a hard process during the program making. When the seniors look to the high mountain towering to the sky at the TV, now I have to take over the planning job with my first aspiration, trying to put all my effort and I perhaps can continue the great traditions. Upon my graduation, through this thesis, the results of my report will show the introspection from the making of program and the learning of two years study.

I was able to join the designing and planning process of “All Taiwan Record”

during my work. To m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success for this program and to add on the market operation systems should be consider from the origin thinking. Audience appeals to the original touching and the news broadcasting material which is fit to the season, and with the sense of reality, record the true ecology and packing our product with post production, finally become a program accepted by the public.

For the purpose to provide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I’ve included the discussion of team management, time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constrain etc. To make the audience undergo our experiences, management become an important knowledge, all the material was coordinate and re-arrange in the film library to make sure the re-use of resources.

Furthermore, “All Taiwan Record” is under the profit consideration. To a commercial TV station, the return of investment and product marketing are big issues. In fact, audience accepts a sincere concept, in the broadcasting process, touch their heart;

the media have to be easy access, and the methods of marketing are the critical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program quality. My observation via making “All Taiwan Record” are simplify the manpower to control the quality and process (producer could be the director, VJ, script writer and editor); gather the information, pick the topics and work out a proposal are able to control the making details in the pre-production stage. After location search, prepare the checking list to manage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decide the shooting timetable and task process, and keep the flexibility to avoid any accidents.

Nevertheless, draft the production budget, arrange the sponsorship and broadcast channel, select the script writer to write the program outline and storyboard, organize the main manpower such as director, photographer, cameraman, actors, VJ etc. Besides, insurance for the above manpower is a need as a protection for any accident cause by external factors.

(7)

This report not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ll Taiwan Record”, covered four facets:

innovation,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which included the concept stage, pre-production stage, shooting stage, post-production stage and marketing stage, in the end present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related information and the process.

Key Words:documentary、Sanli Television 、All Taiwan Record

(8)

第一章 緒論

人類傳遞或記錄訊息,自口頭而文字、印刷而至電子,所持依據不外乎充分 發揮人類的感官功能而已。但是,無論是面對面的口頭傳播甚至耳語、手語傳播,

幾乎皆是從視覺思考的過程中萌芽,縱使文字的媒體也都是由影像所延伸而出,

這些由影像演變而成的文字其實就是一種人類記錄文明的成熟。然而,保留於原 始圖像或動作的符號則都是透過後來的視聽覺傳播媒體才能形成另一種傳播文化 記錄系統。當然,此一系統是由靜態的記錄方式,一直到一九七0年之後才逐漸 有動態影像的傳遞方式出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為1894 年電影媒體的發 明,以及1936 年電視媒體的出現,尤其是 1956 年錄影帶的發明與 1970 年卡式錄 影帶的推出,才使紀錄片的外景機材也隨之改變。類似三立電視之台灣全記錄節 目製播的工具,為了配合上山與下海的機動性記錄,便有賴電視整體外景機材的 輕便與高畫質特質才可因應而生。

電視工業也是家庭的視窗,是帶動人類視覺傳播行為最為廣泛的媒體,它不 但可透過無線的傳遞做不受時空的散布訊息形式,更可使用電波傳輸深入各地,

做更完整且重複加強訊息的功能。基於電視動態影像媒體與易於接觸的特性,自 然迅速被人類使用於各個層面,在大眾傳播事業之中,幾乎皆會以電視媒體為主 要工具,無論是傳達訊息或是教育大眾,它都是最具效率的管道。尤其它在娛樂 行為所發揮的功效,更是其他傳播文化方式所無法比擬,主要是因為電視不但兼 具視聽覺的功能,其表現的形式皆是存在於人類各種生活的領域之中;尤其是多 元化的社會,人類生活步調加快,工作的壓力也日漸加重的情況下,如何鬆弛這 些緊張的情緒,也自然漸受重視。當初,三立電視公司製播台灣全記錄電視節目,

當時僅以戶外旅遊的構思,也在於此一簡單的思維下所提出的創作,日後才發展 成目前生態記錄報導節目,加入知識與娛樂兼具的外景報導型節目形式。

綿延至今,由於各類型錄影媒體介乎電視與電影兩種視覺傳播媒體之間而自 成一類,但是,它已不是昔日所稱電視的專有工具。更因為人類生活型態的改變,

錄影媒體所要記錄的再也不僅是電影劇情片而已,電子攝錄影機材大量的生產已 促使錄影媒體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份,其記錄的內容除了新聞、教育、工商以及 日常生活之外,甚至是外景戲劇節目、生態記錄報導節目與新聞深度報導皆可納 入。也因此,在視覺媒體中也逐漸有了錄影文化的名詞產生。配合電子科技數位 化與多媒體材料化的發展,錄影的方式更有光動畫所產製的影碟,其中的電腦繪 圖藝術,也有使用數位化技術的再處理模式,錄影文化在科技的支援下已具有多

(9)

元化的資訊基礎。如果需要強調其無所不在的情境,最終的目標乃期望結合無線 電視、有線電視、寬頻網路系統以及網路形成為一種「新媒體文化」的願望。亦 即,台灣全記錄節目在面對未來科技轉換過程時,將以何種形式呈現,皆需納入 考量。無可諱言,電視的商業化包裝與影音創意的結合,將使類似台灣全記錄這 種以戶外為主的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的製作模式,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一種文化能受到肯定或許僅是其外在的記錄報導型式或特性可予以界定,整 體人類社會結構的維繫,更是其成熟之主要條件之一。以視聽覺傳播媒體先天性 的強勢,更使此一電視節目產物成為人類生活無法或缺的必需品。也因為如此,

對於視覺傳播文化的取向更應該有一具有效率的記錄報導方式,換言之,其深度 與廣度必須與日俱增。隨著時間與空間的緊縮,人類對於資訊的需求也不斷的提 高,諸如台灣全記錄節目的生態記錄報導形式,在此間所扮演的角色當然更趨於 複雜。在此同時,可以寄望的也是如何去平衡新聞與記錄報導兩種傳播模式的價 值差異。此一思考是來自人本考量,任何媒體的運作其實也是由人類自行為之,

因此,人類並無權力將所有責任歸之於記錄報導的工具,反而應平心靜氣的思考,

記錄報導節目的是否有更多的社會意義與價值。台灣全記錄節目的製播就應在此 一整體結構中產製相關題材,去建構其永續性的經營理念。

無可避免的是,為能基於維持合理開銷,公司一定會要求必須提出節目製作 預算,協商播出電視台或贊助單位;以及遴選撰稿人,編寫節目內容大綱及拍攝 腳本,並且盡量固定主要工作人員:諸如導播、攝影師、錄影、演員、主持人以 及助理等。更不可忽略者,由於此類型經常需要挑戰大自然節目之製作,而且生 態記錄報導節目不可預測之因素頗多,因此,必然需要為工作人員及重要設備辦 理所需保險。

三立電視行銷副總張正芬(個人訪談,2010 年 6 月 23 日)受訪時強調,記 錄性的節目非常辛苦,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堅持,以台灣全紀錄這樣的生態記錄報 導節目,它已經有經營十多年的歷史,這樣辛苦的節目之所以能繼續存在,最重 要的是它能夠傳達台灣人打拼的精神,一路記錄到台灣非常重要,值得記錄的山 岳、河川、環保的概念,亦即,不管是動植物或地形地物等等,這些都非常值得 紀錄,透過節目的記錄,能夠讓台灣人在觀看這樣的節目有獲得感動,這就是此 一生態記錄報導節目最重要的策略跟它的價值。這也正是本「台灣全記錄節目技 術報告」期待完成的製播傳承記述,以提供後續有意製作此類節目工作團隊及公 司的參考。

(10)

第一節 台灣全記錄的發展沿革與撰述背景與動機

根據三立電視的官網記載,原本「台灣全記錄」是三立電視的一個旅遊節目,

也是台灣地理雜誌系列的節目之一,開播於1998 年 12 月 20 日,首播時間為每週 四22 點至 23 點,重播時間為每週五早上 9 點到 10 點,歷任主持人為黃連煜(1 年)、李興文(6 年)、顏行書(1 年)、唐家豪(唐豐) (6 年)、亮哲(2 年),2010 年之後到目前為止之主持人為永政。本節目篩選的主持人主要是比較陽光、戶外 探險、生態觀察者、比較親近野外,能夠很容易的接觸大自然。更重要的是,由 於此一節目經常需要挑戰大自然,節目製作過程之艱辛可以理解;所以本節目的 主持人特質,必須朝夕與工作同仁相處,其特質當然不會彆扭的人為前提,而且 是真的想要關心台灣土地的一些事情的人(陳鉦錩,2010 年 6 月 21 日個人訪談)。 亦即,位主持人可能對一些生態、高山、吃苦,才能勝任這份工作;如果是一個 比較沒有辦法吃苦的人、體力稍差的人,或是對土地完全沒有感情的,可能沒有 辦法做這一份工作;當然基於電視媒體必須配合肢體表演的因素,此類節目主持 人在外型與言詞表達的水準,是基本而且一定要有的要求。

研究者自2009 年十月開始加入此一工作團隊,目前職位仍於三立電視台灣全 記錄節目中服務,所扮演的角色是節目企畫工作。由於公司人力的控管極為精簡,

其實,研究者必須從節目的籌備、前期製作、戶外拍攝、節目後製、腳本撰述與 協助旁白配音,幾乎必須全部參與。雖然如此,由於該節目的團隊人員因為必須 上山下海且朝夕相處,因此節目開播以來不曾有女性參與,機組人員相處甚為和 諧,大家也都能同甘共苦。其實,除了主持人之外,工作的分配並不分彼此,大 家皆能相互支援。台灣全記錄節目一直是三立電視或業界所公認最辛苦的節目,

但是也公司內部視為最有成就感的節目。基於研究者得以全程參與該節目的製作 與播出,當然,才會期待以此一題材作為碩士畢業論文的技術報告,以提供生態 記錄報導節目後續製播的參考。

台灣全記錄播出後十幾年來,轉眼已經製播將近快要六百集的節目。基於必 須上山下海又需與各類珍奇動物接觸,其知識性與動態性製作歷程,必須仰賴所 有之前的工作人員,不論製作人、編導、企劃、攝影組、助理,還有許許多多各 地熱愛台灣土地的專業人士和菁英,才能建構這麼豐富,且具有活力的在地靈魂 和故事。台灣全記錄節目一直是以大自然為學習的範本製播節目,更學習與人和 自然互動的道理與原則傳承下來。回歸商業運作模式,此一節目的製作規格與規 模管控,得依三立電視公司內部之創新與市場定位特質,為求永續經營,也需建 立涵蓋知識管理意涵在內的企業文化,才是為此一節目知識管理成敗與否的關鍵 重心。亦即,此一節目的成敗,常維繫於是否能有效利用經驗傳承管理,其中包

(11)

括個人、群組與組織都將產生多方面的助益。劉常勇(2002)即認為,一個節目 成敗的經驗傳承或知識管理,其中的目的應有以下八項,研究者嘗試將其融入台 灣全記錄節目的產製過程加以分析:

1. 增加組織整體知識的存量與價值:諸如如何創造台灣全記錄節目的存在必要 性,其組織與整體知識資訊的容納量與價值判斷,常是決定其後續競爭力的 核心。

2. 如何應用知識以提升技術、節目與服務創新的績效,以及製播體系對外的競爭 力:例如藉知識管理強化除了可以提升台灣全記錄的製播廣度與深度,也可提 升在同類型節目中的不可替代性,讓多元創作使節目的表現形式不斷推陳出 新。

3. 促進組織內部的知識流通,提升成員獲取知識的效率:使台灣全記錄節目的前 人作業模式與經驗得以接續;其管理的運作不會因為人事(包括製作人、主持 人)更迭,而不斷改變。

4. 指導組織創新的方向應具多元化:使台灣全記錄節目的後續敘事形式不斷創 新,可以不斷改進,配合新加入市場同質的生態記錄報導節目,不會因此立 即產生威脅性。

5. 協助組織發展核心技術能力:讓台灣全記錄節目的工作有基礎核心競爭能力,

諸如攝錄影技術與素材研發風格,甚至在後製機具的功能與創意呈現,皆能 產生更多加值的功能。

6. 有效發揮組織內個體成員知識能力與開發潛能:同時加強建立團隊默契與共 識,但也不忽略更多元的素材,以及生態現象的觀察,讓外景團隊成員經常 接受新知與累積相關生態知識。

7. 提升組織個體與整體的知識學習能力:讓過往所累積的經驗與歷程,可以成為 台灣全記錄節目後續作業人員的參考架構,尤其是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產製的 上下游人力的溝通,以及資訊的無縫隙交流,都應列為產製此一節目極重要 的管理系統。

8. 形成有利於知識創新的企業文化:從單一節目的產製,到整個電視台內部知識 創新的企業文化,形成總體提升的力量,無論是新進或舊有工作同仁,皆應 有不斷創新的企圖心。

(12)

就上述經驗傳承或知識管理的思維,研究者在整理此一生態記錄報導節目製 播之心得時,經常請教公司內部的前輩與回顧過去節目製播的軌跡,發現台灣全 記錄節目雖然突破許多電視史上的記錄,但反而促使使觀眾一起更謙虛的看待現 有的生態環境,讓這個節目成為深植人心的好典範,讓大家回到最原始對自然的 呼喚,帶領觀眾看到多樣性的自然生態,亦即,「如果要說此一節目有何能量持續 製播,研究者認為,它絕對不是技術的創新,反而是其所建構的議題,是否常是 觀眾所持續關心的議題」。研究者也因為撰述此一技術報告,才深深感受到,台灣 這塊土地,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美麗觸角,更讓保育野生動物以及照顧環境生態,

才能促使台灣全記錄節目的創作經歷得以傳續,甚至引發其他電視台相繼投入的 主因。

其實,研究者回顧台灣全記錄當初的構思,當年只是把製作團隊的人力當成 為一支自助旅行的勘察隊,專門收集台灣珍奇的自然生態和特殊的人物故事,以 用電視攝影機記錄即將消失的特種行業與物種,因此,必須面對劈荊斬棘的路程,

才有壯麗的自然美景與畫面。由於這些堅持,加入現場測量及實地解讀,為台灣 寫下珍貴的記錄。亦即,基於這樣簡單的概念,三立電視在1998 年 12 月 10 日為 台灣創出第一次的旅遊節目與故事時,僅由主持人帶領著觀眾進入台灣平常人無 法進入的山林野外,藉由隨行的專家學者介紹,讓沿途所遇上的動植物,給予觀 眾更了解台灣的自然生態、山水風光甚至是特殊的民情。亦即,三立電視為記錄 台灣土地之美跟關懷台灣自然生態環境的節目,就是想要介紹台灣土地上面一些 人家比較不知道,或者是土地之美,或是生態問題的節目(陳鉦錩,2010 年 6 月 21 日個人訪談)。也基於想要講台灣在地生態故事這個理由,所以開了這樣一個生 態記錄報導節目,三立電視的經營者應該也沒意料到,一個看似簡單的僅以旅遊 兼具生態深度報導節目,竟然可以存活了十幾年。

如今,台灣全記錄節目雖然製作形式,雖然仍舊須要上山下海,但為了爭取 市場的回饋,三立電視公司對於台灣全記錄節目的節目製播資源之投入,確實頗 耗費人力;所幸,此一節目也因為三立電視公司高層的堅持和熱枕,讓台灣全記 錄節目仍多受肯定。但是根據研究者的整理與觀察得知,由於台灣面對數位化與 多頻道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也引來更多類似於台灣全記錄節目的產製模式;有 些公司為了跨越市場競爭門檻,更加入請外景機組到大陸或海外各地的製播方 式。但是,基於撰寫此一本技術報告,研究者為能更聚焦於有主持人的戶外單機 記錄報導型電視節目產製模式之發展;因此,研究者將僅納入2010 年仍在製播的 相關節目,加以比較以凸顯本土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產製模式的引述,有如台灣公 共電視所製播的「我們的島」、中視所委託製播的「MIT 台灣誌」,以及旅遊生 活頻道的「瘋台灣」等節目陸續加入產製,更加證明此類本土型生態記錄報導 節目產製模式的存在與價值。

(13)

再以台灣全記錄的知識管理意涵來看,即為生態記錄報導節目定位與實質內 容兼具之後,便要開始創造內容的深度影響力,從而發揮傳播媒體之特質:分享 與傳送,再者也須多元利用和儲備,以便進行更為創新的複合運用。研究者引用 林東清(2008)報告所提及:(1)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產製模式必須具備知識分享 的主要態度:諸如個人的特性、動機、分享的對象、分享知識的類型、回報的預 期。如台灣全記錄節目的製播目的,即為傳達台灣的自然地景與人文風貌,並透 過寫實的影像記錄,將文化內涵與土地知識傳達給閱聽眾,藉由不斷的共鳴產生 更多節目製作能量。(2)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產製模式必須具有知識分享行為的主 觀規範:組織文化及主管態度。如三立電視以作為台灣人的電視台為形象主軸,

因此聯繫於台灣全記錄的節目願景,可整合為組織的知識管理意涵,亦即,台灣 全記錄節目製作團隊,經常會去瞭解觀眾的反應。(3)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產製模 式應該加入執行知識分享的能力信心:乃指工作人力共同的背景、分享的基礎設 備、個人資源的充裕度及個人能力的提升。

就上述觀點的探討,研究者認為此時對三立電視來說,台灣全記錄節目成功 之發展成果,當然亦來自於三立電視組織高層的創新經營理念,才得以跳脫一般 電視台組織的窠臼。因此,研究者更相信,台灣全記錄節目的未來仍須由三立電 視高階經理人,親身帶動起節目產製知識管理體系的引入,方能為台灣全記錄節 目建構更完整的專業形象,並且更能提升此類生態記錄報導節目,在面對數位高 畫質化與多元通路媒體情境的挑戰。

第二節 記錄報導節目之演變與特質

根據研究者的分析與查證,記錄型報導電視節目的名詞,一直以來並沒有被 使用過,但是,當研究者在撰述此一技術報告的過程中,為了定位此一名詞而經 常在思考,此類型的生態記錄報導節目到底應稱之為紀錄片節目、新聞節目、報 導節目或新聞深度報導節目等等,其實都頗為牽強。因此,研究者乃以開創性的 角度認為,此類型的電視節目也許可以稱之為記錄型報導電視節目,或簡稱記錄 型報導節目應該較為適當。就因為此一名詞的思考背景,研究者並無法提出此一 節目名詞的明確定義來源;但為求嚴謹,研究者乃將記錄報導節目之演變與特質,

就從紀錄片以及記錄工具的使用加以探討,以明確本報告所提及生態記錄報導節 目之差異性。

在討論到紀錄片的源起時,幾乎大部分的電影書籍都會介紹到法國盧米埃兄

(14)

弟(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1862-1954; Louis Jean,1864-1948)的成就。自盧米埃兄弟拍攝 街頭與工廠生活之後,電影便以其逼真的影像能力,成為人類記錄與再現真實的 重要工具。早期電影工作者源於市場或應用實驗的需要,開發出類似的記錄型報 導節目;在凡有創作必有理論的電影界,類似記錄型報導節目的理論自然逐漸形 成(盧非易,1999)。再從歷史記載中得知,1895 年法國盧米埃兄弟向大眾展現火 車進站的畫面時,觀眾被幾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嚇得驚惶四散。從此之後,由盧米 埃兄弟所啟動的活動攝影,不只在人類記實工具的發展史上展現了劃時代的意 義,其所製作的影片「火車進站」的鏡頭,更被後人定義為象徵電影技術發展的 源起,也代表紀錄片的濫觴。但是,紀錄片的定義也開始有了諸多討論,一直到 了1940 年代,電視以及電視新聞的出現,讓紀錄片的定義更加分歧,記錄報導節 目的製作雖然較具彈性,但是,其真、善與美的基本規範仍無法脫離。

就較嚴謹的角度去加以論述,類似台灣全記錄記錄報導節目的製作,應可回 歸記錄型節目或紀錄片的演繹過程。紀錄片的另一主要探討,應該專指三0年代 英國的約翰¡E 葛里遜(John Grierson)發展社會學新聞記錄型電視節目影響下的產 物,而劇情片之外的範圍應該是十分廣大的,所以六0年代美國直接電影的提倡 者梅索兄弟(Albert & David Maysles)便提出類似台灣全記錄節目之非劇情片一 詞,來涵蓋此類記錄兼報導型電視節目類型時,顯然畫出比較寬闊的解釋面向。

追溯紀錄片一詞,最早是由法文之Documentaire 變化過來的,用以指稱電影誕生 初期大量出現的旅遊片或稱旅行型節目(單萬里,2003)。其實,上述所討論的紀錄 片演發史,也讓本技術報告對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的歷程中,促使研究者在撰述此 一系列名詞的過程,亦曾在此間不斷自我調整。

就上述的探討可見,記錄型報導節目的源起有兩種形式,其一是,1895 年盧 米埃兄弟推出記實電影時,記錄型報導節目就已出現雛形。記實電影後來發展出 新聞片的形式,再由新聞片啟發了1920 年代蘇聯導演維爾托夫的真理電影,創建 了電影眼、無線電的記錄型報導節目理論(嚴譽國,2005)。亦即,在當時便有諸多 嘗試對紀錄片或新聞記錄想加以釐清之處。其後,到了1920 年代,即是由福萊瑞 蒂拍攝「北方的南努克」而開始的一種觀察的記錄型報導節目製作的美學觀念,

同時也創出了一種介於虛構與寫實之間或可稱為記錄型報導的節目類型,當然,

也開始的一種「觀察的」(observational)紀錄片製作的美學觀念,更值得稱道的是,

也為此類節目,創出了一種介於虛構與寫實之間,或其本質相近的電影以及電視 節目的類型(techart.tnua.edu.tw/~dmlee/article9.html)。另一種真實電影(Cinema Verity),

其倡導者主要是來自蘇聯吉加維多夫(Dziga Vertov)的「電影眼」(Kino-glaz);

真實電影一詞實際上就是維多夫所拍攝之「電影真理報」(Kino-Pravda)的俄詞法 譯,但在藝術的表現上,真實電影呈現更完整而單一的事件與敘事的特質(嚴譽 國,2005)。基於上述的討論,回歸紀錄片演變的陳述,基本上就是由對真實的崇 仰與追求,漸漸轉而懷疑再現真實的能力。

(15)

早期記錄型報導節目理論,可以佛萊赫提(Robert.Flaherty)為基礎提出所謂 紀錄片,乃是對真實的藝術性處理,足見「真實」是存在的,且為記錄處理的對 象(盧非易,1999)。王慰慈(2003)則認為紀錄片應具有記錄真實生活的影像與聲 音;其次是,必須呈現個人的觀點,並詮釋拍攝下來的真實生活;也就是對真實 事件作創造性的處理,台灣全記錄節目的製作過程,便經常在此一環節中不斷探 討與反思。藉由李道明(1985)所認為,記錄型報導節目如以紀錄片的角度視之,應 有以下幾種要素:

1. 記錄型報導節目是可以有觀點的,而且通常是有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的記錄型 報導節目才被當成藝術作品,否則可能會被認為是宣傳片,減損其藝術價值。

2. 記錄型報導節目必須源自用攝影機透鏡對真實世界的捕捉,因此任何對真實 世界的偽造、扭曲、干預,都被認為是不適當的,甚至會引起觀者的強烈抗 議,因為它破壞了「記錄型報導節目」這個詞與觀者之間所共有的默契----記 錄型報導節目所再現的影像是「真實的」。

至於,北美體系之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乃五、六0年代的美國記錄型 報導節目界新興一種形式,主張紀錄片的工作者要像一隻停在牆壁上的蒼蠅或監 視器,在最不引人注意的情況下拍攝眼前的事件。根據研究者參考王星禹(2004) 的論述,提及扛著攝影機、拿著麥克風,在身邊走來走去的人視而不見,通常沒 有那麼容易,通常只有政治人物和演藝界人士等公眾人物作得到,為直接電影最 喜愛的拍攝對象。根據過往的對話,直接電影也可以說就是一種拒絕旁白的表現 形式,而且導演或採訪者皆不可出現在影片中,或是利用剪接過程,製造出一種 現實的模式或再現的事實。雖然直接電影是根植於真實電影。然而,這兩者之間 的界線其實已經甚為模糊,無法清楚分析真實電影或直接電影。長久以來,生態 記錄報導節目一直被認為是捕捉真實世界的一種節目類型,嚴格說來,它是一種 理念、一種精神,同時也是一種方法。而此種方法,並不應是固定一成不變的,

它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在不斷地在發展與調整 (王星禹,2004)。

紀錄片如其名是記錄世界,它主要是記錄真實事件與參與這些事件的真實人 物(曾偉禎,2001)。亦即,一般記錄型報導節目是指有個人觀點、去詮釋現實世界 的、以實存的事物為拍攝對象,經過藝術處理的影片;新聞片則缺少記錄型報導 節目整體的觀點,也未經藝術處理;至於,宣傳片不是以個人觀點去詮釋世界。

教育片、工業片則不需個人觀點,只需要提供資訊給特定對象(李道明,1990)。1962 年英國新聞報導節目先驅John Grierson 為紀錄片下了一個定義,就是「對現實素 材做創造性的處理」。換言之,紀錄片是將真實的素材(事件)做創作性的處理與詮 釋(再現),是呈現一種看事物的方式,衡量人性的價值,激發觀眾的情感去參與、

去思考、去判斷。創作者必須藉由影像傳達觀念、思想、主張、意識型態和展現

(16)

生活的方式、態度與精神(黃玉珊,2003)。

亦即,如嘗試給紀錄片下的定義其實是不容易的事。但是,韓耀叢(2001)仍 提出,以各種記錄方法所錄下經過詮釋後的現實的各個層面,詮釋的方式可以是 去拍攝真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忠實而有道理的重演發生過的事實,其目的 在於通過感性或者理性的管道去激發和加強人類的知識和認識,並真正提出經 濟、文化和其他人際關係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生態記錄報導節目在上述之論述 間,應只是一種融合的表現風格與形式。

綜而言之,廣義說來記錄型報導節目應可分為非劇情片包括紀錄片、記實片、

記錄型報導節目、探險電影、民族誌、戰爭宣傳片、真實電影、直接電影、非劇 情片,或是深度報導節目的基礎元素。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的是,記錄型報導節 目可貴之處,仍在於能真實呈現世界的本質,以直接而不裝飾的一種藝術影像,

呈現人性最深刻且動人的情境,為記錄型報導節目的宗旨與目的。基於此一原則,

台灣全記錄的生態記錄節目報導內容及風格,自然會有自有的論述及觀點。除此 之外,台灣全記錄的製作,雖然手法、風格表現、製作元素不同,但終究仍希望 使觀眾起共鳴,能分享其想法。

再以台灣全記錄節目為例,生態記錄報導節目工作者在艱困環境中,仍能繼 續拍攝的主因乃豐富的社會、歷史意義,以及對土地與人民的親近所使然。記錄 型報導節目有多種型態與特質,包括有沈重的、有輕鬆戲謔的、有龐大宏觀的、

有極度私隱的,以及有個人的主觀性;亦即,此類節目的產製也會隨著時代的改 變,其敘事結構與節目的整體表現,必須採取較可塑性的調適,比較能夠創造出 更多可能性的創意與呈現方式。

綜 合 以 上 論 述 所 得 , 記 錄 型 報 導 電 視 節 目 (documentary format report program )所涵蓋之內容與形式甚廣,卻有別於新聞片或是紀錄片。其理由是,

舉凡任何新聞片或是紀錄片現場活動之攝製報導,其表現重點不在演員,其拍攝 過程未加刻意排演,以真的人、真的事、真的地與真的時為主,將實況拍攝下來,

即使臨場的安排亦儘量求取自然,以真實感取勝。因此,研究者才會提出記錄型 報導節目之異於新聞報導,除了在於其主觀與客觀的差異之外,其整體呈現亦有 頗大的不同,尤其是必須將節目之可看性原加以納入思考。亦即,新聞片及紀錄 片如以整體呈現方式進一步給予探討,基於生態記錄報導節目必須基於節目化包 裝及市場因素的考量,確實有其差異之處。為求更有系統的思考,研究者僅提供 下表,針對新聞節目與記錄型報導電視節目,在產製精神與經營模式之比較提供 自己的分析,期待有一更有系統的陳述。

表 1 新聞節目與記錄型報導電視節目之比較

(17)

新 聞 節 目 記錄型報導電視節目 1.注重口語報導(即旁白),畫面的功能

是在輔助觀眾對旁白的瞭解。

2.著重對一個事件的描述,特別是時 間、空間、人物與事件的完整性。

3.會有媒介組織介入。

4.比較不會顧及新聞事件中的人物心理 與情緒。

5.客觀性;強調報導的公正性。

6.時間過於匆促,容易受環境、資訊收 集之影響,易流於偏見。

7.會因為拍攝者的取鏡剪接,產生引 導、暗示性的議題。

8.強調新聞性與揭發真相的特質。

9.主要在採訪突發、及時之眾人所關注 以及所不知的事件。

10. 報導現場的狀況及呈現新聞的主 體,時效性要求高難度,且事前頗難 策畫其流程。

1. 內容題材的限制較小較富人情味,常 帶有戲劇性或故事性。

2. 注重的是恆久性;從前製、攝製到後 製,所有工作都經過取捨。

3. 會有主觀的喜好、厭惡等態度介入,

通常拍攝者會與被拍者建立感情。

4. 以小事件、小人物或關懷弱勢團體為 出發點。

5. 無時間限制,題材較廣,屬個人偏好 選材,是新聞報導的延伸。

6. 記錄人類生活、社會現象有比較完整 的敘述及簡單的敘述結構。

7. 對事件作深層的探討,能發覺事件背 後所寓含的意義。

8. 前製作業要充分準備,包括蒐集資 料,對採訪、記錄的人或事物進行瞭 解,以及和主題相關人士溝通、培養 感情,將主題的中心思想由影片明白 表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就如上表之比較,實際生態記錄報導節目作業上,並不如以上所述新聞報導 或一般新聞之制式規範,其外在因素所造成片段的拍攝,全有賴事後剪輯完成。

許多記錄報導節目的籌畫有時比任何節目都要複雜,因而其攝製過程與耗費的人 力時間亦有甚大的彈性,這對從事記錄報導節目攝製工作者便能體會,一部完整 的記錄報導節目,並不重視特殊畫面技巧的表現,而在於製作意念與所要傳達的 事實,如何以更親切的方式引起觀賞者的共鳴。類似台灣全記錄這種生態記錄報 導節目的企畫與製作,也必須不斷一直想追求更嚴謹的觀點與特質,但是,以研 究者參與生態記錄報導節目製播的過程,深深感受到,基於商業電視市場情境的

(18)

考量,對有些項目的堅持,諸如宏觀的視野與更微觀的涉入,基於時間、人力、

財力與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資源無法滿足,確實仍會有些落差。

第三節 記錄報導節目之知識管理與節目經營

根據研究者訪問行銷副總張正芬(個人訪談,2010年6月23日)時提及,三立 電視台基本上是一個內容供應者,所以對三立來說,其所有的節目製作方式,幾 乎是採內製,理由是只有內製才能擁有百分之百的內製的內容、自製的思維,至 於製作節目的部份,因為三立電視台基本上是立足台灣,在記錄台灣的風土人情,

人事時地物的內容,是特別花精神去製作,尤其是三立電視長期經營十多年有關 台灣地理雜誌系列的節目,包括台灣全紀錄也是其中的一個節目,三立都是希望 透過紀錄性的節目,讓台灣這片土地值得被紀錄的一些人事時地物,能夠透過節 目的反省,感動台灣人,這就是當初三立電視為什麼希望能夠用內製的方式來製 作這樣的節目。

國內記錄型節目的論述與分析資料,極為罕見,較為接近者乃為科學性質的 廣電節目產製研究。記錄報導節目在報導生態內容時,因兼具知識性、資訊性、

文化性、娛樂性等多元功能,廣受觀眾青睞,已然創造出其獨有之市場,但也凸 顯仍有市場的限制。雖然如此,由於市場競爭之故,此性質節目轉而努力軟化純 粹科學知識,並在與生活之相關性或問題解決導向原則下,加入如探險或戲劇化 元素,使此類型節目更為貼近閱聽眾,同時具備吸引力及可看性,其實,台灣全 記錄節目的性質,確實頗符合此一情境。

研究者乃從該層面觀之,嘗試進一步探討台灣的記錄型節目是否正屬於這樣 的製播型態,所得到初步的答案是,如三立的台灣全記錄節目,其實就是結合生 態、探險與戲劇化的調性與典型之一。除此之外,該頻道依多年節目製作與播出 之經驗,建構出知識、參與、活力之三角型節目核心精神,使其得以確保產製之 節目具備知識取向、觀眾參與取向與節目可看性(關尚仁、侯志欽,2005)。而 從商業電視媒體創意思維的角度切入,台灣全記錄節目亦有必要從生活面、應用 面、記實面著手,其目的是,此一作法不僅可軟化生態資訊的艱澀內容,也能拉 近觀眾對生態議題與知識的距離。

徐佩霜與李培芬(2005)的報告在其生態研究報告中指出,三立台灣全記錄 節目團隊曾於2001年春季於南投縣丹大溫泉溪谷進行攝製工作時,意外發現大量

(19)

保育類動物遭獵殺的真相,囊括三十多具遭到獵槍與弓箭戕害的水鹿、台灣長鬃 山羊、山羌在內的屠體,此一事件,就類似今年(2010.06.30)報載,嘉義縣梅山 鄉有餐廳違法販賣熊掌令人震驚的新聞,此類事件當然會受到各界的關注。足以 顯見,生態記錄型節目在台灣社會的存在價值與製播使命,也許就可更深度的去 加以探討。當然,也可針對此類事件的省思,讓觀眾一起思考如何關愛此一土地 的生存權。

研究者繼續引用 Collins(1993)& Blackler(1999)的研究,兩位學者將知 識的演化由內隱→外顯,並將其分成五種層次的觀點,反觀思考台灣全記錄節目 如何依知識儲存的模式,分析生態記錄型節目在知識管理的實證意義,其主要的 重點如下:

(一)生態記錄型節目的產製應內含員工心智模式內的觀念型知識:亦即,知識 管理的實證意義內含於員工心智模式內的一些知覺能力、概念性知識等,

如員工能察覺到公司已逐漸不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出現了危機(誠 如新的同質節目出現之後的感知);就節目的素材研發而言,正是一種創意 心智模式與詮釋的能力,此能力需要透過廣度的教育與心智模式的推理分 析,亦即由分析中學習,而不是透過某些技術性的模仿或訓練可以得來的。

相應於三立台灣全記錄節目團隊的性質,正需要如此的心智與知識輸入,

亦即全體人員必須體認到該節目作為知識傳遞者的社會責任,同時應將自 身視為具專業與特殊教育意涵的記錄報導型節目。

(二)生態記錄型節目的產製應內含於員工實做中的經驗型知識:員工主要是要 透過時「實做中學習」的訓練及練習來獲取;三立台灣全記錄節目長期以 來,欲達知識管理的理想成效,便經常成功的統合客觀與主觀之知識內容,

才能為該記錄型節目帶來更為鉅觀的視野。三立台灣全記錄節目身為老牌 的記錄型節目,無論口碑與製播品質皆已具備相當程度,這顯示出節目與 頻道業者本身的定位是為一脈相承,當組織已明確產生作為大眾知識體系 核心之一的自覺,整體性的節目內容品質便會隨之而生。

(三)生態記錄型節目的產製應內含於組織文化的知識:日積月累所形成的組織 文化、共識及價值觀,這都是員工帶不走的知識,如優良的團隊精神。此 即為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知識管理體系的外圍部份,無論已離職的團隊人員 或是非屬編制內的外部人員,皆可視為節目知識管理體系中的成員,持續 為節目的製播帶來實體的效益。透過節目團隊內的實質討論和群體互動,

一方面促進總體人員的知識注入力量與資源,一方面也創造與開發團隊成 員的知識潛力,帶出具有非常價值的創新理念。

(20)

(四)生態記錄型節目的產製應內含於組織流程運作的知識:此項所指內含於組 織例行作業流程內的分工、協調與合作的知識,如有效率的產製線,這種 知識是經由組織不斷地學習、改進所形成的集體知識。記錄型的節目自企 劃到節目產製,可視為一體性的知識化作業流程;亦即,由節目的幕後製 作開始,就已進入其知識管理程序之中。三立台灣全記錄節目開播以來,

當然必須面對許多或更多的挑戰,才會有今日的成績。

(五)生態記錄型節目的產製應內含於媒介可編碼的知識:亦即利用文字、符號 等寫出而儲存在紙本、藍圖及電腦設備等各種媒介中的知識。媒介本身不 僅是知識傳播平台,也是知識生產中心,因此透過複合性多媒體的交相匯 聚,形成軟體(內容及人才)與硬體(設備及數位科技)的整合,以建構 出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的知識管理體系。特別是三立台灣全記錄節目,為能 因應電視數位化時代的來臨,電視媒體勢必要在科技硬體與創意軟體上有 所追求及突破,才能作為知識管理體系建構的強大後盾。

除上述之見解,為能提供更多元角度,以使此類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的參考,

研究者繼續引用Quinn(1996)所提出將知識依照目的及利用方法,認為知識對於 現象瞭解的不同角度分為下列四種,也許也是可以作為三立台灣全記錄節目的內 在精神與流程管理的想像:

1. 實證知識(Know-what):Quinn 認為,專業人員經過廣泛而深入的訓練與實 際經驗,可以掌握特定領域的基本知識,亦即,是瞭解事件的概念、組成與 結構的知識,例如瞭解何謂知識以及何謂知識管理等。研究者認為,三立台 灣全記錄節目的內容性質乃為台灣人文與生態風貌,在此背後的專業知識與 內涵必須經由專業人員的配合與注入,才能為生態記錄報導節目深度作好把 關。

2. 高級技能(Know-how):Quinn 將制式的知識轉化為有效執行的知識,認為專 業人員必須將所學道的特定領域之專業知識,應用到複雜的現實問題上,並 創造出實用價值,也就是瞭解事件的執行程序、步驟、方法之知識,例如瞭 解企業如何導入知識管理,以及如何導入知識管理的流程步驟。研究者同意,

這也是為何三立台灣全記錄節目的節目製作團隊之所以必須聘請知識管理領 域的專業知能者之源由。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為節目的知識管理執行型態提 供理想的建議,同時作出整體化的計畫,以彰顯台灣全記錄節目結合知識管 理思維的價值。

3. 系統認知(Know-why):對特定專業領域的因果關係深入瞭解,在執行任務 中得到知識,而能解決更大更複雜的問題,以創造更大的價值,以就是瞭解

(21)

事件發生前的前因、後果等關係的知識,例如瞭解企業導入知識管理失敗的 主要原因、企業為何要導入知識管理等,此種知識最終的表現便是展現受過 高度訓練之直覺。簡言之,研究者建議三立台灣全記錄節目的節目團隊,應 試圖將生態專業知識管理領域人士與電視製播人員共同結合,才能在實質產 製過程中,得以釐清更為準確的知識管理內涵與作法為何,進而提升節目知 識管理的執行成效。

4. 自我激勵的創造(Care why):包含追求成功的意志、動機與調適能力,具備 高度動機與創造力的組織,往往比享有更多財務資源與有形資產的組織有更 傑出的表現。此種知識使得專業人員面臨外在環境快速變遷時,擁有更強的 適應能力。研究者綜合此一概念認為,就電視節目產製的角度來看,知識管 理的另一重點便為創造團隊人員的工作動力與積極度,這將遠比支付高薪或 收視率表現更為易於提振節目製播的永續生命力,三立台灣全記錄節目的工 作人力,一直有這些堅持才能積極投入此一節目的產製。

製作生態記錄報導節目通常不會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尤其是生態知識型節 目,由於其中的知識是一個非常廣泛、複雜、抽象,甚至是模糊的概念,在每個 活動領域中所代表的意涵並不一定相同,所以很難定義出一個標準,但是知識所 分類的內容,大致上均包含個人所擁有的知識、組織所共有的知識、及組織文化 的知識等。研究者的看法是,以電視節目產製流程的知識管理層面來探討,產製 知識乃為一種能夠讓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產製人員在工作上駕輕就熟的經驗與專業 技能,而非僅在浮面的產製過程。學者 Davenport,T(1998)分析,將知識管理 成功的因素歸納出八個成功的關鍵因素;其實研究者同意,這些都可以為三立台 灣全記錄節目的創作資源。

研讀Davenport,T 所歸納的八個成功關鍵因素,其中首要的議題是知識管理 結合企業本身的營運策略或競爭優勢,亦即,如何整合三立電視行銷策略當是不 可或缺。其次則是,知識管理是組織結構和資訊技術的基礎建設,例如類似三立 台灣全記錄節目,未來應如何結合生態記錄報導節目數位製播的趨勢,已經是不 可避免的趨勢。再則,其所提出之知識管理架構需具有彈性且標準化,研究者認 為,應使台灣全記錄節目組成人力更具彈性,而不是僅為節省經費而將個人工作 加重,但也因此損失該節目應有質感的關照。

接續該理論的思維,應當形成對節目製播知識有流通分享、創新的節目產製 文化;研究者認為此點相當重要,其觀點可讓台灣全記錄節目如何有有源源不絕 的創作動機,以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在此同時,亦應將知識管理需有清楚的節目 製播定義、目標和用詞;此點,研究者建議,三立電視應更具體建構出專屬於台 灣全記錄製播過程本身的知識管理體系。然而,知識管理需要誘導、激勵,使員

(22)

工行為直接改變。研究者亦同意應藉此一理念推動台灣全記錄的內容品質。不可 違背的是,Davenport,T 分析,組織內應擁有不同知識移轉的管道,以產生知識 管理加值效果,例如在不同部門之間行銷部門/節目部門/技術部門之間,如何 進行知識管理的融合與交互流通,讓台灣全記錄節目的同仁,能經常會與三立的 節目製播人員交換心得。特別是高階主管在口頭、行動、資源與專案過程中,傳 達對知識管理的支持,基於此一管理模式,讓台灣全記錄的內容在組織中,較易 於進行溝通,尤其可以有更穩定的製作資源。

第四節 由收視率分析台灣全記錄之受眾

至本報告撰述完成為止,台灣全記錄節目已經播出十二年,該節目的整體表 現一直維持穩定狀態。但是,就整體節目流程,台灣全記錄節目構想完成後,有 一項收視研究調查工作是不可忽略的;換言之,經常由諸多論述可以理解,所謂 節目的創新思維,確實頗為重要。不變的法則是,任何電視節目知識深度提升的 重要性與優勢點:一為增進節目的傳播專業程度,展現廣電媒體的知識傳遞價值;

二為改變長久以來的既有觀眾之認定,讓台灣全記錄節目成為吸取生態地理知識 的另一理想管道。如此的收視前提之下,將有助於為該電視節目所面臨之收視缺 口與問題解套,例如,在該節目的生態知識性質突顯出來之後,原先較為欠缺的 大專教育程度背景者或學生等收視族群,可望因為該類素材的增加,而有利於此 一層次收視族群比例上的顯著提升。

因此,本節再擬就台灣全記錄節目2010.04~2010.06 加以具體探討。基於此 一目的,研究者商請三立公司同仁,針對台灣全記錄節目三個月之平均收視輪廓,

研究者再將其所取得之相關數據,予以簡單比較與分析,期望針對台灣全記錄節 目目前之收視輪廓,以及與同類型電視節目之呈現所得異同之處予以具體分析,

以供後續節目規劃方式之參考。因為創意產生以後,是否能付諸實施,尚有一段 距離,研究調查的工作,便是藉以分析其能否作成企劃的可能性,綜合整理這些 數據,研究者將其項目分為以下五項加以討論:

1.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對象之分析:此一構想最適合何種階層,用年齡、職業、

經濟狀況與區域性加以判斷,如何表現,將會使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對象在 觀念上的溝通產生回饋。

2. 台灣全記錄節目構想內容分析:在整個構想中,台灣全記錄節目播出時,何 時為高潮何時為低潮,其整體架構之組合與分佈情況是否能產生可看性,以 此作為台灣全記錄節目節目的定向。

(23)

3. 台灣全記錄節目製作的可能性分析:台灣全記錄節目的構想內容,在實際錄 製作業上有否難以達成的困難,製作的條件夠不夠,是否可將台灣全記錄節 目構想之動機表現出來。

4. 台灣全記錄節目製作經費的配合:台灣全記錄節目產製過程,在構想內容需 要多少製作預算,是否能力所能負擔;應當考慮,以適當預算的情況下去讓 台灣全記錄節目能求得最大效果。

5. 台灣全記錄節目行銷之可能性:台灣全記錄節目投下製作成本,須有把握得 到多少回饋,以免造成損失而無法彌補人力、財力和時間的消耗。

以上述五項元素回應本技術報告的主旨,研究者一直強調,其內涵係以創意、

產製、管理、行銷等四種構面,撰寫個人所參與製作之台灣全記錄節目的特質。

因此,如從實證的角度加以分析,這些數據皆代表著台灣全記錄節目後續製作過 程應加以掌握的方向。

(24)

表 2 台灣全記錄 2010.04~2010.06 月之收視輪廓

資料來源:AGB Nielsen 四歲以上有線電視戶

19 0.53

23 0.55

29 0.96

鄉村

43 0.96

43 0.85

43 市/鎮縣 1.14

38 0.51

34 0.41

28 區/都會 0.46

15 0.60

15 0.51

16 無業\退休 0.75

13 0.74

11 0.57

11 0.74

家庭主婦

13 0.40

17 0.46

14 0.52

學生

19 0.54

20 0.50

17 0.58

有工作女性

40 0.89

37 0.72

43 1.15

有工作男性

23 0.53

27 0.53

28 南部+台東 0.78

22 0.60

26 0.61

30 中部+花蓮 0.96

31 0.98

27 0.74

25 其他北部+宜蘭 0.96

23 0.55

21 0.43

17 0.49

大台北地區

24 0.45

25 0.41

22 0.50

大專及以上

39 0.85

35 0.67

40 高中(職) 1.05

17 0.88

17 0.78

15 0.98

國初中

21 0.55

23 0.55

23 0.74

小學及以下

22 0.63

18 0.46

22 55+ 0.75

30 0.81

31 0.73

31 40-54 1.02

31 0.74

29 0.61

30 25-39 0.88

10 0.48

10 0.42

11 15-24 0.60

7 0.36

12 0.52

6 4-14 0.37

42 0.55

44 0.50

36 0.57

女性

58 0.74

56 0.63

64 0.98

男性

%(000) TVR

%(000) TVR

%(000) TVR

TVR/%(000)

0.65 0.57

TVR/4+有線電視戶 0.78

22:00-23:00/週四 22:00-23:00/週四

22:00-23:00/週四 時 間

6/1/2010-6/24/2010 2010年5月

2010年4月 日 期

台灣全記錄 台灣全記錄

台灣全記錄 節目名稱

三立都會台 三立都會台

三立都會台 頻 道

★收視眾輪廓比較

資料來源:AGB Nielsen 四歲以上有線電視戶

19 0.53

23 0.55

29 0.96

鄉村

43 0.96

43 0.85

43 市/鎮縣 1.14

38 0.51

34 0.41

28 區/都會 0.46

15 0.60

15 0.51

16 無業\退休 0.75

13 0.74

11 0.57

11 0.74

家庭主婦

13 0.40

17 0.46

14 0.52

學生

19 0.54

20 0.50

17 0.58

有工作女性

40 0.89

37 0.72

43 1.15

有工作男性

23 0.53

27 0.53

28 南部+台東 0.78

22 0.60

26 0.61

30 中部+花蓮 0.96

31 0.98

27 0.74

25 其他北部+宜蘭 0.96

23 0.55

21 0.43

17 0.49

大台北地區

24 0.45

25 0.41

22 0.50

大專及以上

39 0.85

35 0.67

40 高中(職) 1.05

17 0.88

17 0.78

15 0.98

國初中

21 0.55

23 0.55

23 0.74

小學及以下

22 0.63

18 0.46

22 55+ 0.75

30 0.81

31 0.73

31 40-54 1.02

31 0.74

29 0.61

30 25-39 0.88

10 0.48

10 0.42

11 15-24 0.60

7 0.36

12 0.52

6 4-14 0.37

42 0.55

44 0.50

36 0.57

女性

58 0.74

56 0.63

64 0.98

男性

%(000) TVR

%(000) TVR

%(000) TVR

TVR/%(000)

0.65 0.57

TVR/4+有線電視戶 0.78

22:00-23:00/週四 22:00-23:00/週四

22:00-23:00/週四 時 間

6/1/2010-6/24/2010 2010年5月

2010年4月 日 期

台灣全記錄 台灣全記錄

台灣全記錄 節目名稱

三立都會台 三立都會台

三立都會台 頻 道

★收視眾輪廓比較

(25)

研究者就2010 年 4 月份所得收視眾輪廓之比較,摘錄如下:

z 台灣全記錄節目總收視率:0.78(TVR),在有線電視頻道而言,尙屬於中 等成績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群性別以男性為主,比例達 64%,女性則僅 36%,顯 見記錄型節目的探險性質,仍較獲男性閱聽眾的注意。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年齡層集中於 25 歲至 54 歲之間,正為年輕族群與中 壯年族群,具備高活動力與追求知識充實等特性。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群之教育程度逾五成集中於國高中學歷層級,大專以 上學歷之高知識族群相對較少,顯示出該節目恐未展露出理想的知識深 度,亦即存在生態記錄報導節目知識管理體系建構的必要性。

z 台灣全記錄節目以北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部地區和花蓮等地民眾為主 要收視群,大台北地區民眾僅17%收視,值得進行檢討。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觀眾近四成五比例為具工作收入之男性族群,是為主 軸。

z 以台灣整體地域性來看,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觀眾主要為一般的鄉鎮市地 區(近四成五比例),都會區民眾反而不及三成。

研究者就2010 年 5 月份所得收視眾輪廓之比較,摘錄如下:

z 台灣全記錄節目總收視率:0.57(TVR)。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群性別以男性為主,比例達 56%,女性雖僅 44%,但 是相較於四月份,已有些微提升。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年齡層依然集中於 25 歲至 54 歲之間,比例高達六成。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群之教育程度逾五成集中於國高中學歷層級,大專以 上學歷之高知識族群相對較少,顯示出該節目仍未展露出理想的知識深 度,亦即存在節目知識管理體系建構的必要性。

z 台灣全記錄節目係以北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部地區和花蓮等地民眾為

(26)

主要收視群(53%),大台北地區民眾則稍有突破,達 21%收視。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觀眾近四成比例為具工作收入之男性族群,是為主軸。

z 以台灣整體地域性來看,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觀眾主要為一般的鄉鎮市地 區(近四成五比例),都會區民眾則有所提升,突破三成(34%)。

研究者就2010 年 6 月份所得收視眾輪廓之比較,摘錄如下:

z 台灣全記錄節目總收視率:0.65(TVR)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群性別以男性為主,比例近六成,女性族群則持平於 42%。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年齡層集中於 25 歲至 54 歲之間,比例逾六成。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群之教育程度,逾五成五集中於國高中學歷層級,大 專以上學歷之高知識族群相對較少,顯示出該節目恐未展露出理想的知識 深度,亦即存在節目知識管理體系建構的必要性。

z 台灣全記錄節目係以北部地區和宜蘭民眾為主要收視群,其餘區域則未達 兩成五比例。

z 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觀眾達四成比例為具工作收入之男性族群,是為主軸。

z 以台灣整體地域性來看,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觀眾主要為一般的鄉鎮市地 區(近四成五比例),都會區民眾則延續五月份的成長狀態,近四成比例,

是為一良性情形。

研究者就2010 年 4~6 月份收視眾輪廓之比較,所得總體分析

由台灣全記錄2010.04~2010.06 月之收視輪廓,可以理解該節目之總收視 率:大致介於0.55 至 0.80(TVR)之間,雖然尚屬穩定,但是台灣全記錄節目 欠缺具體推進的關鍵因素,建議必須透過提升節目品質,追求達到收視率 1%

的目標。至於,台灣全記錄節目收視群性別以男性族群為主,然而女性族群逐 漸攀升中,是為理想且平衡之現象。收視年齡層集中於25 歲至 54 歲的青壯年 人口,以節目核心閱聽眾(Core Audience)的狀況來看,確實已對準了目標閱 聽眾階層(Target Audience)。然而,台灣全記錄收視群之教育程度多數集中於

(27)

國高中學歷層級,大專以上學歷之高知識族群相對較少,顯示出類似台灣全記 錄節目的生態記錄報導節目進行知識管理體系建構的未來必要性。綜合台灣全 記錄之受眾輪廓,以全台而言,各區域皆有一定規模的收視觀眾,然而在資訊 社會型態的大台北地區卻相對較低,亟待提升。而且,從數據得知,台灣全記 錄節目收視觀眾多為具工作收入者,能否開啟學生族群和其它階層(如家庭主 婦等),也是能否提升具體收視率的重心所在。亦即,台灣全記錄之收視族群 主要居住於鄉鎮市地區,在此同時,都會區民眾也正持續推展當中,顯示出節 目知識管理體系若能建立,將更能突顯內容特殊價值,並產生收視群區域結構 的一體性。

實質而言,台灣全記錄在國內同類型節目當中,已具有相當之代表性,且在 內容口碑上亦具備許多忠誠度高的閱聽族群。但是由2010 年四月至六月的 AC Nielson 收視率調查數據資料顯示,該節目之實體收視成績雖然趨於平穩,卻也難 以突破百分之一(TVR:1%)的水平;而收視族群結構長期以來未有新的開發,

以及收視觀眾區域無法在城市都會中具體拓展,也是影響收視表現無法具體提升 之主因所在。仔細觀之,可以觀察到觀眾對該台灣全記錄節目的認知,可能與其 它同類節目有所差異,其中包含之層面,可約略囊括為「節目知識深度」和「節 目調性」等兩個核心。

根據台灣全記錄2010.04~2010.06 月之收視輪廓分析,研究者認為,節目調 性應為影響該節目收視表現的因素之一,相對於著眼在攝製質感的MIT 台灣誌(中 視)、特色文化路線的瘋台灣(Travel & Living Channel)以及較具社會關懷取向的 我們的島(公共電視)等節目,台灣全記錄之內容特色顯得無法具體,亦即類似 性質節目的風格元素,該節目雖幾乎皆備,卻也顯得較無專門與特殊吸引度。除 此之外,調性趨於鞏固以後,閱聽眾也極可能失去黏著度,轉而進行其它相近節 目收視,無論收視率或收視群方面,皆不容易尋求推進之效。總體論之,台灣全 記錄節目知識管理體系(Knowledge Management;KM)的建構勢必盡速納入內容 製播策略的核心主軸,方能有利於台灣全記錄節目在收視績效與產製價值的顯著 性。

如果再從傳播媒體作為知識與文化傳遞者的位置來看,台灣記錄型節目的 特質則不單彰顯在自然地景的生態科學性,也有相當部份為人文風貌之探索,以 呈現台灣的文化多元內涵。張孟珠、陳協志(2009)即指出,透過如同瘋台灣一 般的記錄型節目,專門介紹台灣地區的特色產業,透過相關節目的報導與節目專 題記錄,不僅能夠提升本地特殊文化的能見度,同時也可讓觀眾產生文化認同和 理解,正是記錄型節目的知識價值展現。另一方面,王景平、廖學誠(2006)也 針對公視「我們的島」記錄型節目收視觀眾之輪廓進行研析,透過記錄型節目的 製播,台灣全記錄節目除了可再現台灣的地方圖像外,也能促進地方感(Sense of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smart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in students, drama and ar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專案執 行團隊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n 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 Architecture and Requir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