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電化學氧化法處理分散性染料廢水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以電化學氧化法處理分散性染料廢水研究"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以電化學氧化法處理分散性染料廢水研究

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電化學方式產生氧化劑,來氧化降解分散性染料,探討電化學反應 過程中之通電電壓、電流密度、導電度及 pH 值、ORP 變化與通電時間關係。

實驗分別以直接法和間接法二種方式進行:直接法實驗將染料廢水混合電解質通 電,間接法則是探討電解產生氧化劑,以量測個別方法對染料色度與濁度的氧化 裂解效果,同時並探討在不同操作参數條件下,對氧化裂解的影響。研究結果顯 示,利用電化學方式可確實產生氧化劑,而電壓越大、通電時間越久及電解質濃 度越高,所能產生的氧化劑越多。間接法對分散性染料在短時間內無法起明顯效 果,無論是增加電壓或是電解質濃度,都無法使其在短時間內產生去色效果,需 放置一段時間才有去色效果,推測間接法需要時間讓染料和氧化劑接觸反應。而 直接法則有明顯的氧化去色效果,無論是增加電壓或電解質濃度,都可量測到明 顯去色效果的增強,其中以增加電壓的貢獻更大。因間接法中染料溶液沒有直接 接觸到極板,故可推論極板上應有相當的氧化效力,使直接法的氧化能力高於間 接法。

關鍵字: 染料廢水、分散性染料、去色、濁度。

一、前言

染料是製造日常生活用品普遍應用的化學品,尤其是紡織品染料。由於經濟 的提升,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在各類工業製程中,皆研發及使用大量人 工合成原物料,以提高製程效率與品質,在製程中往往添加有機合成染料,產生 大量含有高色度的廢水排放,造成嚴重環境問題。這類廢水含有高濃度的氯鹽、

TSS、色度、COD、營養鹽類等影響,而廢水只要含有低濃度的有機染料排放物,

即產生顯而易見之色度,放流至水體將妨礙自然界植物行光合作用。以上這些汙 染物的生物降解性低,有些還含有毒性的界面活性劑,因染料容易受到環境中光 的照射而產生光化學作用,或和空氣中氧氣的接觸而產生氧化作用使染料褪色。

為了不讓染料褪色,現在的製造商會加入許多化學物品,使其顏色牢固,而衍生 的廢水則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所以染整廢水是一具多樣性質且成分複雜的工業排 放廢水。

反應性、分散性、直接以及酸性染料,被稱為台灣區四大染料。台灣 1998 年染料銷售量比重,以反應性染料最為重要,佔總銷售量比重的 23.66%,次為 分散性染料(包含液態及粉末顆粒),佔總銷售量的 17.25%,而上述兩者的總和超

(2)

過台灣染料銷售總量的 40%。鑒於過去研究以電化學法應用在處理反應性染料有 很好的效果(何志軒 2008、Ho, C-H. et al., 2010),但應用在分散性染料廢水的成 效則不如前者(L. SZPYRKOWICZ et al., 2001)。Mariana 等人曾比較各種高級氧 化法對分散性染料(Disperse Red 354 Azo Dye)廢水的處理效果(Mariana et al., 2004),比較結果以 UV/H2O2/Fe(II)的效果最好,但這樣的程序在應用上有化學用 藥成本考量與氧化劑儲存或變質的隱憂。本研究針對含有機分散性染料 Disperse Red 60 的廢水為研究對象,經由間接與直接電化學氧化處理,探討有機分散性染 料的裂解特性,與電化學反應機制與操作参數。

二、實驗 二-1、實驗材料

本實驗採用之染料為採用美國 Organic Dyestuffs Corporation 所出產有機分 散性紅色染料 Disperse Red 60(DR-60),結構為蔥醌類型,分子式為 C20H13NO4, 分子量為 331.32152 g/mol,化學結構式如圖 1 所示。測試染料溶液濃度為 100ppm。

圖 1.有機染料 DR-60 之化學結構式

實驗採用之電解質為氯化鈉(NaCl;Sodium Chloride) ,是由 Fisher Science Education 出產,純度為 99%~100.5%,分子式為 NaCl,分子量為 58.5 g/mol 。 分別 NaCl 濃度為 1g/L、2g/L、3g/L、4g/L。

二-2、實驗設備與方法

圖-2 為本實驗電解系統示意圖,陽極採用鈦金屬(Titanium)且在極板表面塗

(3)

上氧化釕(RuO2)金屬,極板尺寸為 140 mm × 100 mm × 2mm 。 陰極則直接採 用鈦金屬,極板尺寸為 140mm ×100mm ×3mm。反應槽為壓克力材質訂製,二側 設有小凹槽可置放並固定電極板,槽內可裝 300ml 電解液,本實驗只放置 250ml,

二極板間距為 2 cm,極板之反應面積為 107 cm2。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採用 Sorensen XT Series DC Power Supply 可調整 0~20V DC 及 0~3A,提供電化學反應 槽之應用電壓。實驗電解系統如圖所示:

圖 2 . 電解系統示意圖

溶液色度與濁度以美國 HACH出產 DR-4000 型分光光度計(UV/Vis)量測,

量測色度方法為輸入所需要的波長(OCl-為 292nm、DR-60 為 587nm),可直接做 定點掃描;量測濁度則使用內建的 program 3750。氧化還原電位/pH 計(ORP/pH meter)採用美國 American Scientific Products PORTA/pH 4。

實驗分成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為間接法,間接法在反應槽內先電解生氧化 劑後,再將其與和廢水混合以氧化分解染料,間接法的實驗條件如表 1 所列。第 二部分為直接法,直接法則是直接將廢水置於電解槽中電解以分解染料,直接法 的實驗條件為表 2 所列。實驗中量測導電度、pH、ORP、電流密度、OCl-濃度、

去色率和濁度,實驗一開始進行了一些極端條件,例如高電壓、高電解質或是低 電壓、低電解質,目的在於確認實驗能夠順利進行,以及其變化關係,這裡將列 出穩定且適合的範圍。

表-1. 間接法實驗條件 1g/L 10V

~

Electrochemical cell

Flow measurement

Pump Control &

measurement Power supply

Reservoir

Flow control Circulating pump

Sludge disposal H2/O2 ventilation

Effluent

Sludge disposal

Sample

(4)

2 g/L 5V、10V、15V、20V 3 g/L 10V、15V

4 g/L 10V 通電時間 30 分鐘

表-2. 直接法實驗條件 1g/L 10V

2 g/L 5V、10V、12V、15V 3 g/L 10V 、12V 、15V 4 g/L 10V 、12V

通電時間 40 分鐘

二-3、 DR-60B 染料波譜特性分析

為求得 DR-60B 染料的吸收波長特性,以分光光度計對其進行全波長掃描,

得到 587nm 為染料最大吸收波長。然後再配置各種不同已知濃度的 DR-60B 染 料溶液,量測 DR-60B 染料濃度與 587nm 吸收波長的對應關係式做為檢量線,

以供後續以分光光度計測量吸收值後進行濃度換算,檢量線方程式如式(1)所 示。

Abs = 0.0101C + 0.0039 (1)

其中 Abs 為 DR-60B 染料溶液在 587nm 下的分光光度計吸收值,C 則為其對應 濃度(ppm)。

三、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以實驗辨別 DR-60 染料與氧化劑在電化學法上的成效。間接處理法 是以 NaCl 水溶液注入電化學反應槽進行電解以產生氧化劑,然後混合 DR-79 染 料測試其去除色度與濁度的效率。直接處理法則是將 NaCl 直接加入染料廢水中 然後倒入電化學反應槽進行電解,以評估去除色度與濁度的效率。

三-1、導電度變化

實驗結果發現直接與間接兩種方法中,電壓增加並不影響電解質的變化,

只有增加電解質濃度才會使導電度上升,因為導電度是溶液離子的數量影響,若 通電時間有限不會導致溶液離子的消失則導電度幾乎相同,如圖 3、圖 4 所示。

(5)

圖 3. 間接法導電度隨時間變化圖

圖 4. 直接法導電度隨時間變化圖

三-2、 pH 值變化

實驗發現 pH 值在電解 10 分鐘後都介於 9 到 11 之間,原因在於電解後水中 OH-大量增加導致 pH 上升,而在此 pH 範圍之溶液中的氯氧化合物主要為次氯酸 根,因為氯化鈉電解後會產生氯氣、次氯酸及次氯酸根,三種在不同的 pH 值下 分佈,當 pH 在鹼性時,溶液中應只剩下次氯酸根,至於電解的 5 分鐘前 pH 上 升不夠快,故溶液中含有其他物質,如圖-5、圖- 6 所示。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0 5 10 15 20 25 30

導電度(mS/cm)

時間(min)

2g 10V 2g 15V 3g 10V 3g 15V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0 10 20 30 40 50

導電度(mS/cm)

時間(min)

2g 10V 2g 12V 2g 15V 3g 10V 3g 12V 3g 15V

(6)

圖 5. 間接法 pH 值隨時間變化圖

圖 6. 直接法 pH 值隨時間變化圖

三-3、間接法之 ORP

由於 ORP 是溶液中的氧化還原電位,正值為氧化,負值則為還原,所以 理論上 ORP 會隨氧化劑的增加而上升。本實驗發現在電解的 5 分鐘時 ORP 會有 大量的上升然後再下降,這是因為前面提到的氯化鈉電解會產生其他物質,其中 若是 pH 在中性範圍時則以次氯酸為優勢成分,次氯酸的氧化能力高於次氯酸根,

ORP 之所以會大量上升然後又下降,是因為溶液的 pH 值上升,使溶液中的優勢 成分變為次氯酸根,如圖 7、圖 8 所示。

0 2 4 6 8 10 12

0 5 10 15 20 25 30

pH

時間(min)

2g 10V 2g 15V 3g 10V 3g 15V

0 2 4 6 8 10 12

0 10 20 30 40 50

pH

時間(min)

2g 10V 2g 12V 2g 15V 3g 10V 3g 12V 3g 15V

(7)

圖 7. 間接法 ORP 隨時間變化圖

圖 8. 直接法 ORP 隨時間變化圖

三-4、間接法之電流密度

實驗是以固定電壓的方式進行,所以根據三用電表之電流讀數可獲得實驗中 所通過的電流,再利用極板反應面積可計算出電流密度,電流密度隨電解時間和 電壓增加而上升如圖 9、圖 10 所示。。直接法中電壓的增加明顯的影響去色的 效果,因為當電流密度越高時去色效果越好。本實驗所採用的實驗條件中,由於 3g/L NaCl 與 15V 電壓條件下的的電流密度太高,所以僅供參考。最佳的試驗條 件應當是 2g /L NaCl 與 15V 電壓。間接法雖然無法在剛電解後獲得去色率的資 訊,但卻可在靜置一天後看出去色效果。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0 10 20 30 40

ORP

時間(min)

2g 10V 2g 15V 3g 10V 3g 15V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0 10 20 30 40 50

ORP

時間(min)

2g 10V 2g 12V 2g 15V 3g 10V 3g 12V 3g 15V

(8)

圖 9. 間接法之電流密度

圖 10. 直接法之電流密度

三-5、間接法之 OCl-濃度

電解 NaCl 溶液產生的 OCl-濃度,可藉由分光光度計掃描 292nm 後,利用 檢 量線換算。本實驗發現無論是增加電壓或電解質 NaCl 濃度,都會使 OCl-濃度上 升,但是 OCl-濃度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會開始呈現平緩的趨勢,這可和 ORP 互相 對照如圖 11 所示。

05 1015 2025 3035 4045 50

0 10 20 30 40

電流密度(mA/cm2)

時間(min)

2g 10V 2g 15V 3g 10V 3g 15V

0 10 20 30 40 50 60 70

0 10 20 30 40 50

電流密度(mA/cm2)

時間(min)

2g 10V 2g 12V 2g 15V 3g 10V 3g 12V 3g 15V

(9)

圖 11. 間接法之 OCl-濃度

三-6、去色率

實驗結果顯示間接法在剛電解完的去色是沒有效果的,如圖 12 所示。原因 在於本實驗所使用的分散性染料並不溶於水中,在水中是呈現一種懸浮分散狀態,

所以間接法需要時間讓氧化劑與染料相互接觸,進而產生氧化去色效果。為了證 明此論點,將其靜置 24 小時後,能夠到達 80%去色效果,如圖 13 所示。但間接 法靜置後會有大量沉澱,應為界面活性劑備去除後,染料無法懸浮或溶解於水中 故沉澱下來,圖 14、圖 15 為以間接法處理 DR 60 染料溶液,在剛電解後立刻混 合,與混合後靜置 24 小時候的去色效果比較照片。

圖 12. 間接法之去色率(剛混合)

0 0.5 1 1.5 2 2.5 3

0 10 20 30 40

OCl-濃度(mM)

時間(min)

2g 10V 2g 15V 3g 10V 3g 15V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 10 20 30 40

去色率(%)

時間(min)

2g 10V 2g 15V 3g 10V 3g 15V

(10)

圖 13. 間接法之去色率(24 小時後)

圖 14. 間接法去色效果 (剛混合) 圖 15. 間接法去色效果(24 小時)

直接法則是有明顯的去色效果,如圖-16、圖 17 所示。直接法和間接法一樣,

在處理完放置一段時間後後會有沉澱產生,但沉澱量較間接法的量少很多,且隨 處理時間增加沉澱會越少。在條件較佳情況下直接電解,甚至連沉澱都完全消失。

處理方法和間接法相比較差別在於在直接法中,溶液有與極板直接接觸,之後會 進一步說明。

0 20 40 60 80 100

0 10 20 30 40

去色率(%)

時間(min)

2g 10V 2g 15V 3g 10V 3g 15V

(11)

圖 16. 直接法之去色率

圖 17. 直接法處理過程色度隨時間變化 三-7、間接法之濁度

濁度表示溶液中顆粒的含量多少的指標,間接法中濁度和去色度一樣,在剛 混合時是沒有效果的,將其靜置 24 小時後才會有明顯變化,其原因如同之前的 間接法需要時間讓氧化劑與染料相互接觸進而產生效果。直接法處理濁度的效果 明顯,原因是當染料中所摻的介面活性劑被電解處理後,染料無法懸浮或溶在水 溶液中,使溶液變為清澈如圖 17 所示。

100 20 3040 50 6070 80 10090

0 10 20 30 40 50

去色率(%)

時間(min)

2g 10V 2g 12V 2g 15V 3g 10V 3g 12V 3g 15V

(12)

圖 17. 直接法之濁度

四、結論

利用電化學方式可確實產生具有氧化劑能力的物質,而電壓越大、通電時間 越久及電解質濃度,所能產生的氧化劑越多。間接法對分散性染料在短時間內無 法起明顯得去色效果,無論是增加電壓或是電解質濃度,都無法使其在短時間內 產生去色效果。但將其放置一段時間即可產生去色效果,因間接法需要時間讓染 料和氧化劑接觸發生反應,以產生去色效果。直接法則有明顯去色效果,無論是 增加電壓或電解質濃度,都可以觀察到明顯的變化,其中又以增加電壓的影響更 顯著。在相同 NaCl 濃度(2g/L),不同電壓下(5V 到 15V),去色率變化從 28%到 96%;在同電壓(10V)不同 NaCl 濃度下(1g/L 到 4g/L)去色率僅從 52%變化到 75%,

由此顯示,電壓影響較為電解質濃度貢獻大。直接法和間接法比較結果顯示,間 接法因為染料沒有直接和極板接觸,所以去色效果不好,推論極板上應該對染料 有相當程度的氧化效力,使直接法比間接法有較強而有效的去色效率。

五、參考文獻

1. Lidia Szpyrkowiczi, , C. Juzzolinoi, and S. Kau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Oxidation of Disperse Dyes by Electrochemical Process, Ozone, Hypochlorite and Fenton Reagent,” Water Research, Vol. 35, No. 9, pp. 2129–2136, (2001)

2. Mariana Neamtu, Ayfer Yediler, Ilie Siminiceanu, Matei Macoveanu, Antonius Kettrup, “ Decolorization of disperse red 354 azo dye in water by several

oxidation processes—a comparative study,” Dyes and Pigments 60, 61–68.

(2004)

3. Luke Chen, Chueh-Chen Hsieh John Wetherbee and and Chen-Lu Yang,

“Characterization and Treatment of Oil-Bearing Wastes from Aluminum Alloy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 10 20 30 40 50

濁度(FAU)

時間(min)

2g 10V 2g 12V 2g 15V 3g 10V 3g 12V 3g 15V

(13)

Machining Operation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No.152, pp.1220–1228, (2008)

4. Chih-Hsuan Ho, Luke Chen, Yen-Peng Ho and Chen-Lu Yang, “Oxidative Decomposition of Reactive Blue C.I. 19 with Sodium Hypochlorit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Volume 27, Number 1. pp.103-109. (2010) 5. Chih-Hsuan Ho, Luke Chen, and Chen-Lu Yang, “Electrochemical Decomposition

of Reactive Blue 19,”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2010) 6. 何志軒、陳俊成、楊禎祿:「有機反應性染料之氧化去色反應特性」,工業污

染防治,第 108 期。(2008)

7. 何志軒,「以化學法與電化學法氧化裂解有機反應性染料探討」,淡江大學水 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博士論文(200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研究利用 SnCl 4 與 InCl 3 混合成銦錫氧化物(ITO)溶膠及奈米粒,並將其摻雜 P-25 二氧化 鈦,塗布於 ITO

My paper on key term extraction was accepted for the Workshop on Spoken Language Technologies (SLT 2010, Student Best Paper Award), and as an undergraduate I

In this research, we generate the defocus map by using blur measurement and blur interpolation approach, and re-blur the input image by the generated defocus map.. There still are

Jiun-Yi Hsia, Chih-Yi Chen, Chung-Ping Hsu, Sen-Ei Shai, Shyh-Sheng Yang, Cheng-.. Yen Chuang: Outpatient Thoracoscopic sympathicotomy for

Li Guoting, YAN Jinxia, CHEN Jing, ZHU Meiya ,ZHU Lingfeng, ZHANG Xiwang,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by Eletrochemical Oxidation Using Dimensionally Stable Anode,”

本研究主要是以 DISPERSE RED-60 為研究對象,以電化學混凝法來去除水 中的分散性染料。電極板以鐵、鋁作為犧牲陽極,石墨做為陰極,電解質則使用

For instance, in cosmology, galaxy clusters are like density local modes and the cosmic filaments, one dimensional high density curves, can be modeled as density ridges and

For example, Ko, Chen and Yang [22] proposed two kinds of neural networks with different SOCCP functions for solving the second-order cone program; Sun, Chen and Ko [29] gave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