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局部體與大域體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局部體與大域體"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局部體與大域體

李文卿 · 余文卿

第一節. 局部體

設k是一具q個元素的有限體, 將有理函 數體k(T )表為F 。 設x是k上投影線P1上的 一封閉點; 研究P1上非零有理函數在x點附 近的表現, 即是想知道x 到底是f 的幾重零 點或極點; 而了解的方法是透過x 所滿足的 不可約多項式P (T )。 將f 表為 k(T ) 中兩多 項式 g(T ) 與 h(T )的商 (若x 是無窮遠點, 則以1

T取代T )。 那麼f 在x 點之零位的重數 等於P 整除g的重數減去P 整除h的重數。 說 得更透澈一點, 以P表示k(T )中由P 生成的 理想; P (T )整除g(T )的重數是滿足g(T )落 在Pm的最高冪次m。 最後這一描述法可擴 充並適用於常數體是k的任意函數體K。 事 實上, 在這種情形K中的位 (place) 即 是k[T ] 或k[T1]之整閉包O的一最大理想P。

欲知K中非零有理函數在P的情況, 可先 將f 表為g/h, 其中g, h落在O。 這種表示法 可以做到是因為K是O 的商體。 g在P的重 數 (order) 記做ordpg, 是使得g ∈ Pm的最 高冪次m; 那麼f 在 P 位的重數是

ordpf = ordpg − ordph。

對k的每一位P, 利用重數ordp可定 義K上一賦值 (valuation)| |p如下:

 

 

 

|0|p = 0,

|f |p= (NP)−ordpf = (q−deg p)ordpf

= |O/P|−ordpf, f ∈ K×

在有理數體Q中, 整數環Z扮演的角 色就像k[T ] 在k(T )中的一樣。 Z的每一質 理想(p) = pZ即是Q的一有限位(finite place)。 若k是Q的有限 (代數) 擴充體, K即稱為數體(number field), 它的整數 環O(ring of integers) 是Z在K 中的整 閉包, O中的最大理想P即是K的有限位。

餘數體O/P是個有限體, 其元素個數NP稱 為P 的 norm。 類似於上面的方法, 我們可 定ordp, 以及由ordp定義K上的賦值| |p

 

 

 

|0|p= 0,

|z|p = (NP)−ordpz

= |O/P|−ordpz, 若 z ∈ K×. 上面定義在函數體或數體的賦值| |p有 下列的基本性質: 設x, y ∈ K, 則

(1) |x|p ≥ 0, 且|x|p = 0 ⇔ x = 0, (2) |xy|p = |x|p|y|p,

(3) |x + y|p ≤ max(|x|p, |y|p)。

注意到由性質 (3) 可導出

1

(2)

(4) 三角不等式:|x + y|p ≤ |x|p+ |y|p. 因此, | |p定義了K上的一量度 (met- ric)。 K對這量度的完備體Kp包含K當稠密 子體。 Kp 中的整數是在P沒有極點的元素;

由於 (1) 到 (3) 的性質, 使這些整數形成一 環, 稱為Kp的整數環, 以Op表之。 換句話說,

Op = {x ∈ Kp| |x|p ≤ 1}

Op中的乘法可逆元素稱為P-adic 單位 (P- adic units), 形成一乘法子群Up, 故

Up = {x ∈ Kp| |x|p = 1}

Pp = Op − Up = {x ∈ Kp| |x|p < 1}

是Op中的唯一最大理想且Op中的非零理想 只是 P的某一冪次方, 而商Op/Pp稱為Kp 的餘數體(residue field), 它與未完備前的餘 數體 O/P 是同構的。Pp是一主理想 (prin- cipal ideal) 由取值是最大值(NP)−1的 任意元素 πp 所生成; πp 稱為在P的 uniformizer。Kp× = Up < πp >, 更進一 步, 以S表示Op中餘數體的所有代表, 則任 意Op的元素可表成係數落在S以πp 為冪次 的泰勒展開式, 其中常數項不落在P的元素 構成單位群 Up。 且任意−Kp的元素則可表成 係數落在S以πp 為冪次的Laurent 級數。

例題 1: 設K = Q且P = (p), 可選πp = p及S = {i| 0 ≤ i ≤ p − 1}, 則

Op = Zp = {

X

∞ i=0

aipi|0 ≤ ai ≤ p − 1}, Q∩ Zp = {m

n|m, n ∈ Z, p 6 |n}

Pp = pZp = {

X

i=1

aiPi|0 ≤ ai ≤ p − 1}, Up = {

X

∞ i=0

aipi|0 ≤ ai ≤ p − 1, 且a0 6= 0}, Qp = {

X

i>−∞

aipi|0 ≤ ai ≤ p − 1},

餘數體是Zp/pZp ∼= Z/pZ。

習題 1: 在例題 1 中, 將−1與1r, 其中p 6 |r, 表示成係數在S變數為p的 Taylor 級數 例題 2: 設K = k(T )且P是次數為 1 的 位, 它對應點a ∈ k。 選定πp = T − a以 及S = k, 則整數環是由係數在k之T − a的T aylor 級數所組成; Up是在 a不為零的 元 素所組成。 在P的餘數體與k 同構, 而完 備體Kp是形式冪級數k((T −a))所形成的體, 這體與k((T ))同構。

現 把Kp視 為 拓 樸 群 而 觀 察 其 拓 樸 結 構。 理想族{Pnp}n≥0 形成0附近的鄰近系統 (neighborhood system)。 故看成加法拓樸 群時, Kp 是局部緊緻且完全不連結 (即每一 點各自形成一連結分支)。 且Op (及Pnp, n ≥ 1) 既是開集也是緊緻, 而單位群Up上有自然 的 Filtration

Up ⊃ 1 + Pp ⊃ 1 + Pp2 ⊃ · · · ⊃ 1 + Ppn ⊃ 在上面這系列中, 第一個商群和餘數體的乘 法群同構; 而其他剩下的連續商則與餘數體 的加法群同構, 群{1 + Ppn}n≥1形成1的鄰近 系統。 故乘法群Kp×也是局部緊緻, 而Up是 開 集 也 是 緊 緻。 注 意 到Kp×上 的 拓 樸 是 承 襲Kp的拓樸而來。

上面所定義的賦值| |p不具阿基米德性 質, 稱為非阿基米德賦值(nonarchimedean

(3)

valuation), 而 位P稱 為 非 阿 基 米 德 位(nonarchi- medean place)。 當K是函數 體時, 所有的賦值都是非阿基米德, 但K是數 體時, 也會有阿基米德賦值, 因而得出K的 阿基米德 (無窮) 位。 說得更精確一點;

設K是Q的n次擴充體, 則k = Q(ξ), ξ ∈ K。 ξ之 有 理 係 數 不 可 約 多 項 式 的 次 數 是n, 設ξ1, · · · , ξr1 是這多項式的實根, 而 ξr1+1, ξr1+1, ξr1+2, ξr1+2, · · · , ξr1+r2, ξr1+r2 是這多項式的複數根。 在此n = r1+2r2且ξj 是ξj的共軛複數。 則有n個從K到C的嵌入 (embedding) 如下:

σi : ξ → ξi, i = 1 · · · , r1 τj : ξ → ξr1+j, 1 ≤ j ≤ r2

τj : ξ → ξr1+j,

故σi(K)是R的子體, 而τj(K), τj(K) 則 是C的子體。

把R或C上的一般絕對值限制到K嵌入 的映像, 則得到K上的賦值, 而這樣的賦值 完備體則是R或C。 另一方面, τj與τj得出 同一個賦值, 且σ1, · · · , σr1, τ1, · · · , τr2是K 中不等價的相異賦值, 稱為K的阿基米德位, 因每一位都具有阿基米德性質, 我們稱K有 r1個實位(real place) 與r2個複位(complex place)。

所謂的大域體(global field) 是指數體 或常數體為有限體的單變數函數體。 若v是 大域體K的一位, K對v的完備體以Kv表示, 稱為局部體(local field)。 故Kp, R與C都 是局部體, 其中R與C 是阿基米德局部體,

而Kp是非阿基米德局部體, 這二者都局部緊 緻(locally compact)。 Kv上的標準賦值定 義為

| |v =

 

 

 

| |p 若 Kv = Kp

| |R 若 Kv = R

| |C 若 Kv = C

在最後一種情形, C上的賦值是平方, 原因 是兩個複數嵌入只對應到一個位, 若| | 是 體K上的非阿基米德賦值, 則| | 任意正冪次 方也是K上的非阿基米德賦值, 但定出同樣 的拓樸結構, 我們稱這兩種賦值等價。 大域體 的每一非阿基米德位置對應到一賦值的等價 類, 每一類中取一定為標準賦值。 為什麼標準 賦值要這樣選取? 在下一節的討論中可看出 理由。 可以證明: 大域體上的任一非顯然賦值 一定等價於| |R, | |C 或標準的p-adic 賦值。

下述引理是非常基本且常用的

Hensel 預備定理: 設K是一非阿基米德局 部體, 其整數環是O且最大理想是P。 F (x) 是係數在O 的多項式, 假設在 modulo P後, F (x) 可分解成係數在餘數體O/P的 兩互質多項式g(x) 與h(x)的乘積; 則存 在有二係數在 O 的多項式 G(x), H(x), 分別是g(x)與h(x)的提升 (lifting), 使得 F (x) = G(x)H(x) 且 deg G(x) = deg g(x)。

證明: 我們使用連續逼進法把 F (x) 分解。 設 G0(x) 與 H0(x) 是 O[x] 的兩多項式, 分別 是 g(x)與h(x) 的提升且滿足

deg G0 = deg g, deg H0 = deg h, 那麼

F (x) − G0(x)H0(x) = πF1(x),

(4)

其中π是P的 uniformizer 且F1(x) ∈ O[x]。

其次解同餘方程式

F (x) ≡ [G0(x) + πg1(x)][H0(x) + πh1(x)]

(mod P2)

其中g1, h1 ∈ O[x]; 這相當於解

F1(x) ≡ g1(x)H0(x)+h1(x)G0(x) (mod P) 換句話說, 視為O/P[x]中的多項式, 它們滿 足

F1(x) = g1(x)h(x) + h1(x)g(x) 因g(x)與h(x)互質, 上面的方程式對g1, h1

在 O/P[x]中有解。 選擇g1, h1 使得deg g1<

deg g, 則deg h1 ≤ deg F − deg g。

設g1與h1分別是g1與h1在O[x] 中的提 升且次數不變。

令 G1(x) = G0(x) + πg1(x) 且 H1(x) = H0(x) + πH1(x),

則 deg G1 = deg g, G = g, H1 = h, 且 F − G1(x)H1(x) = π2F2,

其中F2(x) ∈ O[x]且deg F2 ≤ deg F 。 解同餘方程式

F (x) ≡ (G1(x)+π2g2(x))(H1(x)+π2h2(x)) (mod P3)

仿照上面的方法繼續下去, 最後得出二系列 多項式

{G0(x), G1(x) · · · , Gm(x), · · ·}

與 {H0(x), H1(x), · · · , Hn(x), · · ·}

滿足

Gi+1(x) ≡ Gi(x)(mod Pi+1), Hi+1(x) ≡ Hi(x)(mod Pi+1)

deg Gi = deg g

且 F (x) ≡ Gi(x)Hi(x)(mod Pi+1)。

故兩數列都是 Cauchy 系列, 設其分別 收斂至G(x)與H(x)。 則deg G = deg G0 = deg g, G = g, H = g。 從

F (x) ≡ Gn(x)Hn(x) (mod Pn+1), n ≥ 1。

取極限, 則得出F (x) = G(x)H(x)如所欲。

習題 2: 設K是一函數體, 其常數體是k。 設 v 是 K 的n次位。 對任意Kv的 unifomizer πv, 證明K與形式冪級數kn(|πv|) 同構。

第二節. 賦值的擴充

設 K 是一非阿基米德局部體, 其賦值是

| |K, 設L是K的一可分離 (separable) 擴充 體, 次數為[L : K] = n; 則有n個L到K之 代數閉包K的嵌入σ1, · · · , σn。 利用這n個嵌 入, 我們可定義L中的元素z的 trace 與 norm 為

(

T rL/K(z) = σ1(z) + · · · + σn(z), NL/K(z) = σ1(z) · · · σn(z).

可以證明:T rL/K是由加法群L到加法群K的 同態 (homomorphism) 且NL/K是乘法 群L×到乘法群 K×的同態。 更進一步, 若 M 是 L 中包含 K的子體, 則

T rL/K = T rM/K◦ T rL/M

且 NL/K = NM/K ◦ NL/M。

(5)

T rL/K(z), NL/K(z)與z之不可約多項式的 關係與有限體的無異, 見於有限體一文中的 定理 5 與習題 2, 細節留做習題。

現我們將K上的賦值| |K擴充到L上的 賦值| |L。 假設這可以做到。 那麼當L是K的 Galois 擴充時, z的所有共軛數應有一樣的取 值, 故

|z|nL = |σ1(z)|L· · · |σn(z)|L

= |NL/K(z)|L= |NL/K(z)|K

這表示

|z|L = |NL/K(z)|1/nK .

而上式即使在L不是K的 Galois 擴充的情況 下也有意義。 這建議了下面的。

定理 1: 設K是一具賦值| |K的非阿基米德 局部體, L是K 的n次可分離擴充體, 則| |K 可唯一擴充到L 上的一賦值| |L, 其定義為

|z|L = |NL/K(z)|1/nK , z ∈ L 更進一步, L對| |L是完備。

證明: 存在性。 對z ∈ L, 定義

|z|L= |NL/k(z)|1/nk

顯然地, 它滿足賦值的條件(1) 與 (2)。 剩下 要證的是對z, w ∈ L,

|z + w|L≤ max(|z|L, |w|L)。

由定義看來, 這等價於證明若 z ∈ L 滿足

|NL/k(z)|k ≤ 1, 則|NL/k(1 + z)|k ≤ 1。

考慮z在K中的不可約多項式f (x) = xm+ am−1xm−1+ · · · + a0, 則

[a0(−1)m]n/m = NL/K(z)

故|a0|K ≤ 1。 換句話說, a0落在K的整數 環OK 裡, 因

f (−1) = (−1)mNK(z)/K(1 + z)

= (−1)m+ (−1)m−1am−1+ · · · + a0,

若有辦法證出所有的係數ai ∈ Ok, 則 NK(z)/K(1 + z)的係數也一樣落在Ok, 自然 地NL/K(1 + z)的係數也一樣, 而得出

|NL/K(1 + z)|K ≤ 1。

假設 不 然, 令j表示滿足|aj|K ≥

|ai|K, i = 0, · · · , m − 1, 的最大指數, 則 有

|aj|K > 1, m − 1 ≥ j > 0 且對 i > j, |ai|K < |aj|K

以PK表示OK中的最大理想, 則有a−1j ∈ PK且對m − 1 ≥ i > j, 均有aia−1j ∈ PK。 多項式a−1j f (x)落在OK[x] 中且mod- ulo PK後得出 a−1j f (x) = g(x)h(x), 其 中 h(x) = 1 且 g(x) = a−1j f (x) = xj + · · ·是OK/PK[x]中次數為j的多項式。

注意到m > j > 0。 利用 Hensel 預備定 理, 得出

a−1j f (x) = G(x)H(x)

其中 G, H 是OK[x] 的多項式, deg G(x) = j且

deg H > 0。 這與f 是不可約的條件矛盾, 從 而證明ai ∈ OK。 因此賦值的性質 (3) 成立。

(6)

唯一性: 視L是K上的n維向量空間。 賦 值| |K 在L上的任意擴充賦值可定出L上的 norm k k。 對所有α ∈ K以及x ∈ L, 這 norm 滿足

kαxk = |α|Kkxk。

固 定一 組L對K 的 基 底{w1, · · · , wn}, 把x寫成w1, · · · , wn的K−線性組合:

x = α1w1+ · · · + αnwn, αi ∈ K。

定義

kxk0 = max

i |αi|K,

則 k k0 是 L 上的 norm。 假如兩個 normk k與 k k0 是等價的 (即它們定義出 相同的拓樸), 那麼任意兩個| |K在L 上的賦 值擴充也會等價, 從而得證出唯一性。 同時亦 證出L對| |L的完備空間也是唯一的, 因這其 實是對k k0的完備空間。 故證出底下定理後, 本定理證明即完成。

定理 2: 設K是一賦值為 | |K 的局部體。 L 是 K 上的有限維向量空間。 則任意滿足 kαxk = |α|Kkxk, α ∈ K, x ∈ L 的 normk k等價於上面所定義的 normk k0。 更 進一步, L對於k k是完備空間。

證明: 我們必需證明存在有兩個正數µ與ν, 使得對所有x ∈ L,

kxk ≤ µkxk0 且 kxk0 ≤ νkxk 其中第一個不等式較容易導出。 設x = α1w1+ · · · + αnwn, 由三角不等式得出

kxk ≤ kα1w1k + · · · + kαnwnk

= |α1|Kkw1k + · · · + |αn|Kkwnk

≤ µ max

i |αi|K = µkxk0,

其中µ = kw1k + · · · + kwnk。 為了證明另 一不等式, 對x = α1w1 + · · · + αnwn ∈ L, αi ∈ K, 定義n個函數| |i如下:

|x|i = |αi|K

現只要證明存在有正數ν1, · · · , νn使得|x|i ≤ νikxk即可。 在n = 1時顯然成立。 現歸 納n加以證明。 設V 是由w1, · · · , wn−1 所 生成之K上的向量空間, 且令k k是k k限 制 到V 上 的 norm, 由 歸 納 假 設, ν1, · · · , νn−1 存在, k k 與k k0在V 上等 價且V 具完備性。 若 νn 存在, 則 ν1, · · ·, νn−1 也跟著存在。 事實上, 將x記為x = x(V ) + αnwn, 其中x(V ) = α1w1 + · · · + αn−1wn−1。 則對1 ≤ i ≤ n − 1

|x|i = |x(V )|i ≤ νikx(V )k

≤ νi(kxk + kαnwnk)

≤ νi(kxk + |x|nkwnk)

≤ νi(1 + νnkwnk)kxk

故可選定νi = νi(1 + νnkwnk)(i = 1, · · · , n − 1)。 假設νn不存在, 則存在有一序 列{xj}j≥1 滿足|xj|n > jkxjk, 則xj 6∈ V , 注意到上不等式中, xj可換為非零的純量倍 數時, 不等式依然成立, 故可設

xj = αj1w1+· · ·+αjn−1wn−1+wn, αji∈ K。

由這得出kxjk < 1j, 因此

j→∞lim xj = 0 且 lim

j→∞(xj− wn) = −wn。

(7)

另一方面xj − wn是封閉子空間V 中的元素, 這序列不可能收斂到V 外的元素, 因此νn確 實存在, 且ν1, · · · , νn−1跟著存在, 從而得所 欲證。

註記: (1) 以OL表示L中對賦值| |L的 整數環, 在存在性的證明中已證明OL的元 素是Ok上的代數整數。 反過來, 若x ∈ L是Ok上的代數整數, 則x的 norm 落 在Ok中, 因而由| |L的定義知x ∈ OL; OL是 由L中佈於K的整數所組合而成。 換句話說, 兩整數環合而為一。

(2) 若K是阿基米德局部體, 定理 1 也成立, 因

|z|C= |zz|1/2R , z ∈ C 是C上的一賦值, 且唯一性在C中成立。

設K, L, | |K, | |L如定理 1 所示, 以 OK, OL 分別表示K, L中的整數環, 且 PK, PL 分別是 Ok, OL 中的最大理 想。 因OK ∩ PL = PK。 L中的餘 數體OL/PL是K中餘數體 OK/Pk的擴充 體。 設w1, . . . , wf是OL中的元素, mod- ulo PL後, w1. . . , wf 在OK/PK是線性 獨立, 那麼w1, . . ., wf在K中也是線性獨立。

若否; 設

P

fi=1aiwi = 0為一非顯然的關 係式。 我們可假設所有ai ∈ OK, 但不全 在PK中, Modulo PL後得出 wi 在 OK/PK

的一非顯然線性關係式, 是為矛盾。 這證明 了OK/PK是OK/PK 的一有限擴充體, 且擴 充次數f ≤ n = [L : K]。 並且我們同時亦 證: OL中的任取f 個元素, 若在 modulo PL

後它們形成 OL/PL在 OK/PK 之上的基底, 則這f 個元素在K中線性獨立。 其次選定K中

的 uniformizer πK以及L中的 uniformizer πL因πK ∈ PL, 故可表πK = uπLe, 其中e是 正整數且u是 UL 的單位。 亦即

|πK|L= |πL|eL,

稱 e 是 L 在 K 之上的分歧指數 (ramifica- tion idex)。

定理 3: 設K, L如定理 1 所述, 且e, f 如上面 所定。 則

[L : K] = n = ef 。

證明: 設S是餘數體OL/PL在OL 的任意 一組代表。 我們知道任意L中的元素皆可表 為πL的 Laurent 冪級數, 而其係數落在S中。

此外因任意冪次 πLj 可表為 ujπiLπKm, 其 中uj是單位, i, m 是整數且0 ≤ i ≤ e − 1, 故同樣步驟可把任意L中的元素表為

e−1

X

i=0

X

m>−∞

simπLiπKm, sim∈ S 設 S 是餘數體 OK/PK 在 OK 中的一組代 表, 且 w1, . . . , wf是OL的元素, 在 modulo PL 後形成

OK/PK上的一組基底。 則可選擇S為

 

 X

f j=1

sjwj | sj ∈ S

 

這證明了wjπiL, 1 ≤ j ≤ f, 0 ≤ i ≤ e − 1 生成L在K上的所有元素。

剩下要證明的是wjπLi在K中是線性獨 立。 假設不然則存在有一非顯然關係式

e−1

X

i=0

X

f j=1

aijwjπLi = 0

(8)

我們可假設 aij 都落在 Ok 中且某些 aij是 單位。 設i0是最小的下標 m使得對某一j, amj是單位。 那麼對所有 i < i0, 1 ≤ j ≤ f , 我們都有aij ∈ PK, 這證明了

X

f j=1

X

i6=i0

1≤i≤e−1

aijwjπLi ∈ PLi0+1,

因此

X

f j=1

ai0jwjπLi0 ∈ PLi0+1, 而這表示

X

f j=1

ai0jwj ∈ PL.

換句話說:modulo PL 後, 在 OL/PL 中,

P

f

j=1 ai0jwj = 0。 此為OL/PL中的非顯然 關係式, 與w1, · · · , wf在OK/PK上是線性 獨立的事實不符。 因此

wjπLi, 1 ≤ j ≤ f, 0 ≤ i ≤ e − 1 形成L在K之上的一組基底, 得證出[L : K] = n = ef 。

註記:L/K在e = 1時稱為無分歧(unramified) 擴張, 而在f = 1時稱為完全分歧(totally ramified) 擴張。

以q表示餘數體 OK/PK 的元素個數。

設 | |K 是 K 上的標準賦值滿足

|πK|K = q−1.

以| |表示等價於| |K在L上的唯一擴充| |L的 標準賦值。 故

L| = |OL/PL|−1 = q−f

現我們要表現出| |。 由定理3知

|πK| = |πL|e = q−ef = q−n= |πK|nK 故| | = | |nK, 這與定理 1 組合在一起, 得出下 面的推論。

推論 1 設K是一非阿基米德局部體, 上有標 準賦值| |K。 設L是K 的n次可分離擴充體。

則L上等價於| |K在 L 上之唯一擴充 | |L 的 標準賦值| | 可表為

|x| = |NL/K(x)|K, x ∈ L.

習 題 3: 設K是一非阿基米德局部體 且L是K的 n次可分離擴充體。 設K的餘 數 體 有q個元素, L的餘數體有qf個 元 素, L/K的分歧數為e, 則 n = ef 。

(1) 證明L含有1的qf− 1次方根 (提示:

利用 Hensel 預備定理)。

(2) 設ξ是L中的1的原始qf − 1次方根 且令M = K(ξ)。 證明M 是K的f 次無分歧 擴充, 且L是M的完全分歧擴充。

事實上, 任意K的無分歧擴充都包含 在M 中, 故M是K在L中的最大無分歧擴 充。

(3) 設πL是PL的 uniformizer, 又 f (x) = xr+ ar−1xr−1 + · · · + a0

是πL在M中的不可約多項式, 證明ai ∈ PM, a0 ∈ PM−P2M且r = e故L = M(πL)。

設K是一體, L是K的n次擴充體, 並 設w1, . . . , wn是L 在K上的一組基底, 則

wiwj =

X

n k=1

aijkwk (∗)

(9)

其中aijk ∈ K, 這組關係式決定L到同構階 段。

設A是包含K的一環, 則張量乘積 (ten- sor product)A ⊗K L 是由

P

ni=1ciwi, ci ∈ A所組成。 由代數觀點來講, 這環的加法是 各分量相加, 而乘法則由(∗)所決定。 注意 到A與L 都可嵌入 A ⊗KL 中, 若 A 上有拓 樸結構, 則可在A ⊗K L藉由映射

(c1, · · · , cn) ∈ An7→

X

n i=1

ciwi ∈ A ⊗KL 給出一個與An上乘積拓樸同態的拓樸。

很容易驗證A ⊗K L上的代數結構與拓 樸結構皆和L在K上的基底{w1, · · · , wn}的 選取無關。

定理 1 描述局部體上賦值擴張的情形, 下面定理則描述大域體上賦值擴充的情況;

前者有唯一性, 後者則不然。

定理 4: 設K是一大域體且L是K的n次 可分離擴充體v是K的一個位, 則L上至多 有n個位整除v, 即K上的賦值| |v可至多擴 充為n個L 上的相異 (因此不等價) 的賦 值。 設w1, · · · , wr(r ≤ n) 是L上整除v的 位, 以Kv表示K在v的完備空間, Lwi表示L 在wi的完備空間, 則

KvKL ∼= Lw1 ⊕ · · · ⊕ Lwr (5) 為代數上的同構與拓樸上的同態, 此處右邊 是賦予乘積拓樸。

證明: 存在有L 中的元素ξ使得L = K(ξ)。 設f (x)是ξ在K 上的不可約多項式,

把f (x)分解成Kv中之不可約多項式fi(x)的 乘積:

f (x) = f1(x) · · · fr(x)。

因L是K的可分擴充體, 因子fi(1 ≤ i ≤ r)兩兩互質; 而顯然地, r ≤ n。 由代數方面 來看, 利用中國餘式定理, 則有下列同構

KvKL ∼= Kv ⊗KK[x]/(f (x))

∼= Kv[x]/(f (x)) ∼=

Y

r i=1

Kv[x]/(fi(x))

在這裡, 每一Kv[x]/(fi(x))都是Kv的有限 代數擴充體, 稱為Li。 在上面的同構中, 元 素ξ先對應到Kv[x]/(f (x))中的x + (f (x)), 而 再 對 應 到

Q

ri=1Kv[x]/(fi(x))中的(x + (f1(x)), . . . , x +(fr(x))。 因此, 對每一1 ≤ i ≤ r, 函數

ξ 7→ x + (fi(x))

是K[ξ]到Li = Kv[x]/(fi(x))的一非顯然同 態。 因K[ξ] = L是一體, 這表示L可嵌入每 一Li中, 以| |i表示Kv上賦值 | |v Li 的唯 一擴充。 因 K 在 Kv中具稠密性, K ⊗L L在Kv ⊗KL也稠密, 故L在每一Li稠密。| |i

限制到L時對應於L中的位wi, 且Li是對| |i

的完備空間Lwi

我們必需證明| |i(1 ≤ i ≤ r)兩兩相異, 且它們是| |v在L中的所有擴充賦值。 設| | 是 一| |v在L上的擴充賦值。 則由連續性, | | 可 擴充為KvK L上的實值函數並滿足

|αβ| = |α||β|

(10)

以及

 

 

 

|α+β| ≤ max(|α|, |β|), 若| |v是非阿基米德, 或

|α + β| ≤ |α| + |β|, 若| |v是阿基米德。

將| | 限制到Li上。 若存在有元素α ∈ Li, 使得|α| 6= 0, 則對任意Li中的非零元 素β, 由關係式|α| = |β||αβ−1| 6= 0得 出|β 6= 0; 故| | 限制到Li是| |v的擴充賦值, 利用定理 1, 它等於| |i。 因| |在Kv⊗KL上非 零, 故在某一Li也非零, 這證明所有L上之| |v

的擴充賦值皆落在| |1, · · · | |r之中。 更進一 步, 若| |i = | |j, 選擇| | = | |i = | |j, 會得出| | 限制到Li與Lj上皆不為零。設α ∈ L×i 且 β ∈ L×j , 視為Kv⊗KL的元素, 則有

αβ

= (0, · · · , 0, α, 0, · · · 0)(0, 0, · · · , 0, β, 0, · · · 0)

↑ ↑

第 i 位置 第 j 位置

= (0, · · · , 0) = 0

但0 = |0| = |αβ| = |α||β| 6= 0, 得出矛盾。

這證明了代數部份同構。

剩下需證明 (5) 是拓樸同態。 對 x = (x1, · · · , xr) ∈ Lw1 ⊕ · · · ⊕ Lwr, 定義

kxk0 = max

1≤i≤r|xi|i.

把 Lw1 ⊕ · · · ⊕ Lwr 視為 Kv上的向量空間, 則 k k0 是其上的 norm, 且這 norm 引導出 乘積拓樸。 另一方面由定理2知, Kv上之有限 維向量空間的 norm 都等價, 故k k0也引導 出Kv⊗KL上的張量乘積拓樸, 定理證畢。

推 論2:設K是 一 大 域 體 且L是K的 有 限 可 分 離 擴 充 體。 設v是K的 一 個 位

且w1, · · · , wr是L中整除v的位。 令ξ ∈ L。

NL/K(ξ) =

Y

r i=1

NLwi/Kv(ξ) 且 T rL/K(ξ) =

X

r i=1

T rLwi/Kv(ξ)

證明: 如上定理所述

X

r i=1

[Lwi : Kv] = n = [L : K], 故推論對ξ ∈ K成立。 其次設K(ξ) = L, 令 f (x) 與 fi(x) 如上面證明所定, 則有

NL/K(ξ) = (−1)nf (0)

且 NLwi/Kv(ξ) = (−1)[Lwi:Kv]fi(0)

T rL/K(ξ) = −(f 的xn−1係數), 且 T rLwi/Kv(ξ)

= −(fi(x)的x[Lwi:Kv]−1係數)。

因 f (x) = f1(x) · · · fr(x), ξ 的大域 norm 與 trace 與局部的 norm, trace 的關係式如 推論所述。

最後討論當M = K[ξ]為一中間體的情 形。 設v1, · · · , vs 是 M 中的整除 v 的位, 則 w1, · · ·, wr是L中整除v1, · · · , vs的位, 固 定M中的一個位 vi, 則有

Y

wj|vi

NLwj/Mvi(ξ)

=

Y

wj|vi

NMvi/Kv ◦ NLwj/Mvi(ξ)

(11)

= NMvi/Kv(ξ)

P

wj /vi[Lwj:Mvi]

= Nmvi/Kv(ξ)[L:M ],

Y

wj/vi

NLwj/Kv(ξ)

=

Y

vi|v

Y

wj|vi

NLwj/Kv(ξ)

=

Y

vi|v

NMvi/Kv(ξ)[L:M ]

= NM/K(ξ)[L:M ]= NL/K(ξ)。

類似方法可證T rL/K(ξ) =

P

ri=1T rLwi/Kv(ξ)。

推 論 3:設K是 一 大 域 體 且L是K的 有 限 可 分 離 擴 充 體。 設v是K的 一 個 位 且w1, · · · , wr是L中整除v的位。 以| |v和| |w 分別表示Kv和Lw的標準賦值, 則有

|NL/K(ξ)|v =

Y

r i=1

|ξ|wi

證明: 當v是非阿基米德時, 這由推論 2 與推 論 3得出。 當v是阿基米德時, 則可由推論2與 標準的阿基米德賦值定義得出。

在這一段裡, 我們考慮大域體中的非零 元素在每個位的賦值。

定理 5: 設K是一大域體, 令ξ ∈ K×, 則除 有限多個位w外, |ξ|w = 1。

證明: 若K = Q或有限體上的單變數函數 體, 這顯然成立。 若K是函數體, 但非有理 函數體, 則存在有一K的有理函數子體F , 使 得K是F 的有限可分離擴充體。 若K是一數

體, 則選F = Q, 於是K是F 的有限可分離 擴充體。

f (x) = xn+ an−1xn−1+ · · · + a0

為ξ在F 的不可約多項式。 對每一ai, 除有限 個F 的位外, 對其他位而言, 它都是整數; 故 存在有一F 中位置的有限集合S, 使得對v 6∈

S時, 則有ai ∈ Ov。 因a0 6= 0, 必要時可擴 充S,v 6∈ S時, |a0|v = 1。

設S是 由K中 整 除S的 位 所 構 成 的 集 合, 由定理4 知S是一有限集。 對任意K中 落在S之外的位w, 則有w整除F 中某一落 在S之外的位v, ξ是佈於Ov 上的整數, 故由 定理 1 後的註記知它落在Ow中, 更進一步, 由推論 1與 3, 得出

|ξ|w = |Nkw/Fv(ξ)|v ≤ 1 且

Y

w|v

|ξ|w = |Nk/F (ξ)|v = |a0|[k:F (ξ)]v = 1 。

這表示w在S之外時, |ξ|w = 1。 這證明了定 理。

當K為一函數體時, 上面的定理告訴我 們: 定義在有限體上之非奇異投影曲線上的 非零有理函數, 只會在有限多個封閉點上具 零位或極點。

定理 6: (乘積式) 設K為一大域體且ξ ∈ K×。 又設

P

是由K 的所有位所構成的集合,

Y

w∈Σ

|ξ|w = 1。

注意: 由定理 5 知無窮乘積

Q

w∈Σ|ξ|w事實上 只是有限乘積, 故定義上沒有收斂的問題。

(12)

證明: 情形 1. K = Q。 可設ξ = n非零整 數, 將n分解成質因數乘積,

n = ±pe11· · · perr, ei > 0, p1, · · · , pr是 相異質數。

由賦值定義知|n|pi = peii(i = 1, · · · , r), 當p 6= p1, · · · , pr時, |n|p = 1;且|n|R= n, 故

Y

v∈Σ

|n|v = 1。

情形 2. K = k(T )是q個元素有限體k上的 有理函數體。 可設ξ = g(T )是k[T ]中的非零 多項式。 以∞表K中以T1當 uniformizer 的 位。 將g(T )分解成不可約多項式的乘積

g(T ) = ag1(T )e1· · · gr(T )er, 其中a ∈ k×, ei > 0, g1, · · · , gr相異, 以vi表 示K中以gi(T ) 當 uniformizer 的位。 則

|g(T )|vi = q−fiei

其中fi = deg gi; 而當v 6= vi, · · · , vr, ∞時,

|g(T )|v = 1 且

|g(T )|∞= q

P

ri=1fiei,

這是因為g在∞的極點重數= deg g =

P

r

i=1fiei, 且 ∞是一次位, 故有

Y

v∈Σ

|ξ|v = 1。

情形3: K是F = Q或k(T )的有限可分離擴 充體。 令

P

表示F 中所有位的集合。 設ξ ∈ K×,

Y

w∈Σ

|ξ|w =

Y

v∈Σ

Y

w|v

|ξ|w

=

Y

v∈Σ

|Nk/F(ξ)|v(由推論3)

= 1。

因Nk/F(ξ) ∈ F×且定理對F 中的元素成立。

因Nk/F(ξ) ∈ F×且定理對F 中的元素 成立。

在函數體的情形, 上面定理告訴我們:

非奇異投影曲線C 上的任意非零有理函數ξ, 重數照算的話, 其零位個數等於極點個數的 總和。 這裡個數的算法如下: 如封閉點x的次 數是f , 而x是ξ的重數為e的零位, 則ξ在x的 零位個數是ef 。

推論 4: 設K是常數體為k的函數體, ξ ∈ K×。 若對K的所有位置w, ξ均落在Ow, 則ξ ∈ k×

證明: 因ξ沒有極點, 故也不會有零位。 換句 話說, 必是個非零常數。

第三節.Ad` eles 與 Id` eles

給定一定義在大域體K的代數群G, 我 們想研究大域點G(K) 與局部點G(Kv)之 間 的 關 係。 最 直 覺 的 想 法 是 考 慮 無 窮 乘 積

Q

vG(Kv), 其中v跑遍所有K的位。 不幸 地, 這無窮乘積沒有很好的拓樸性質。 取而代 之的想法是取G(Kv)的“限制乘積”。 在此我 們就開始引介限制乘積的基本概念。

設{Gv}v∈Σ是一族局部緊緻的拓樸群, 其指標集合是

P

。 設

P

0

P

的有限子集合。

對每一v ∈ Σ −

P

0, 我們固定一Gv的緊緻開 子群Hv, 對每一

P

中包含

P

0 的有限集合S,

(13)

定義

GS =

Y

v∈S

Gv

Y

v∈Σ−S

Hv,

且賦予GS乘積拓樸。 注意到GS還是局部緊 緻, 若S1與S2是兩個這樣的集合且滿足S1 ⊃ S2, 則GS1 ⊃ GS2且GS2 上的拓樸 是由GS1上的拓樸限制下來的。 定義{Gv}對 於{Hv} 的限制乘積G為GS在包含關係下的 直極限 (Direct limit) 而S跑遍所有

P

中包 含

P

0的有限子集合。G中子集合U是開集的 充要條件是: 對所有包含

P

0的有限子集合S, U ∩ GS都是GS 的開子集。 因此, G之單位元 素1的任何開鄰域 (open neighborhood) 都 會包含

Q

v∈SUv

Q

v∈Σ\SHv, 在此S是某一包 含

P

0的有限子集且Uv是Gv中包含1的開集。

所以G是一個局部緊緻拓樸群 (locally com- pact topological group), 其代數與拓樸結 構均與Σ0的選取無關。

取一大域體K, 令Σ = ΣK是K之所 有位所形成的集合且Σ0 = Σ∞ 是K上的 所有阿基米德位 (若K是函數體, 這集合是 空集合)。 首先考慮G = Ga 為加法群的情 形。 對v ∈ Σ, Gv = G(Kv) = Kv且 對v ∈ Σ − Σ0, 令Hv = G(Ov) = Ov。 那 麼{Kv}v∈Σ對{Ov}v∈Σ−Σ0 的限制乘積在各 分量各自相乘與相加的運算下形成一環, 稱 為K的 ad`ele - 環(ring of ad`eles), 記為AK, 換句話說,

AK={(xv)∈

Y

v∈Σk

Kv|對幾乎所有位v, xv ∈ Ov}.

定理 5 表示, 對幾乎所有K的位v, K的元素 都落在Ov 故可將K的元素對角嵌入AK中, 亦即x 7→ (x, · · · , x, · · ·)。

考 慮K的 一n次 可 分 離 擴 充 體L。

設w1, · · ·, wn是L在K 上 的一 組 基 底, 且w1, · · · , wr是L上整除v的位。 定理 4 告訴 我: 從代數上與拓樸上來看,

Kv⊗KL=Kvw1⊕· · ·⊕Kvwn∼=Lw1⊕· · ·⊕Lwr。 現我們要探討Ovw1⊕ · · · ⊕ Ovwn與Ow1

· · · ⊕ Owr之間的關係。 很明顯地, Ow1

· · · ⊕ Owr是由KvK L 中Ov上的整數 所組成。 故除了有限個v之外, 由定理 5 知, w1, . . . , wn都是Ov的整數。 因此, 對幾乎所 有位v, Ovw1 ⊕ · · · ⊕ Ovwn包含在Ow1

· · ·⊕Owr中。 反過來, 設β為Kν⊗KL中Ov上 的整數, 將其表為

β = α1w1+ · · · + αnwn, αi ∈ Kv

設σ1, · · · , σn是L到K之代數閉包K的n個嵌 入。 對Kv⊗KL中的元素x = x1w1+ · · · + xnwn, xi ∈ Kν, 以x(j)表示

xiσj(w1) + · · · + xnσj(w1) ∈ Kν ⊗K K, j = 1, · · · , n.

那麼

X

n j=1

x(j) = x1T rL/Kw1+ · · · + xnT rL/Kwn

=

X

n j=1

xj

X

r i=1

T rLwi/Kv(wj)(推論 2)

=

X

r i=1

T rLwi/Kv(x)。

現定義T rL/K(x)為

X

n j=1

x(j) =

X

r i=1

T rLwi/Kv(x)。

(14)

因此若x是Ov上的整數 (integral over Ov) 則 T rL/K(x) ∈ Ov。 關係式β = α1w1 +

· · · + αnwn 產生了下面的矩陣方程式

 

w1(1) . . . w(1)n ...

w(n)1 · · · wn(n)

 

 

α1 ...

αn

 

=

 

β(1) ...

β(n)

 

因 w1, · · · , wn 是 K 一線性獨立, 故矩陣 w = (wj(i))的行列式值不為零, 利用 Cramer 法則, 解出

αi = detBi

detW (i = 1, · · · , n)

其中Bi是把W 的第 i 行元素以

 

β(1) ... β(n)

 

取代 而得。 到此為止, 我們對αi所知不多, 但對

αi2 = det(tBiBi) det(tW W ) 知道的卻不少。 這是因為矩陣

tW W = (T rL/Kwiwj)

中各行列元素均為Ov的元素, 且tBiBi亦然。

更進一步, d = det(tW W )是K中的非零 元素。 由定理 5 知, 對幾乎所有K 的位v而 言, 都有|d|v = 1, 因此α2i與αi也落在Ov中;

此我們得證了: 對幾乎所有的位v, β ∈ Ovw1 ⊕ · · · ⊕ Ovwn 這證明了下面的預備 定理。

預備定理 1: 設L是大域體K 的n次可分離 擴充體, w1· · · , wn是L在K 上的一組基底。

對幾乎所有K 的位v, 均有

Ovw1⊕ · · · ⊕ Ovwn= Ow1 ⊕ · · · ⊕ Owr

其中w1, · · · , wr是L上整除v的位。

結合定理 4與預備定理 1, 得到

預備定理 2: 設L是大域體K的n次可分離 擴充體, 則從代數上與拓樸上而言, AK ⊗K

L與AL同構且同態, 並且L = K ⊗K L可對 角嵌入AL中。

現我們已做好證明下面定理的準備工作 定理 7: 設K 是一大域體, 則K是AK的 離散子群, 且AK/K在商拓樸 (quotient toplogy) 下是緊緻的。

證明: 設F 是Q或是常數體為k的有理函數 體, 使得K 為F 的n次可分離擴充體。 設w1, . . ., wn是K在F 上的一組基底, 則看成加法 群時,

AK = AF ⊗F K = AFw1⊕ · · · ⊕ AFwn. 假設我們可證明 F 是 AF 的離散子群且有 一 AF 的緊緻集 Ω 使得 AF = F + Ω, 那 麼K是AF ⊗F k = Ak的離散子群。 更進一 步令

Ω = Ωw

e

1+ · · · + Ωwn

則其為AK 上的一緊緻集, 並使得AK = K +Ω, 從而

e

AK/K ∼=Ω/K ∩

e

e

是 一 緊 緻 集。 故 定 理 7 的 證 明 變 成 只 需 證K = Q與K = k(T )的情形。

情形一: K = k(T )。 令 Ω =

Q

v∈ΣKOv, 則 Ω 是 AK 中的開緊緻集。 對每一位 v, 選取在 v 的 uniformizer πv如下:

若v 6= ∞令πv是k[T ]中在v為零的不可約多 項式。 若v = ∞, 取πv = 1/T 。 選定v之餘

(15)

數體的代表Sv為k[T ]中次數小於 deg πv的 多項式, 則每一Kv的元素xv可寫成

xv =

X

i>−∞

siπvi, si ∈ Sv

以hxvi表示

P

i<0siπvi, 稱為xv的極 (polar) 部份。 給定一Ak中的元素x = (xv)v∈Σk, 則只有有限個位v, hxvi才不為零, 且對所有 位w 6= v, hxvi ∈ Ow 。 令

γ =

X

υ

hxvi

則γ ∈ K且x − γ在所有都是整數, 這證 明AK = K + Ω。 更進一步, 由推論 4, 可 知K ∩ Ω = k是有限集。 故K在AK中離散 且AK/K ∼= Ω/k是緊緻。

情形二: K = Q。 設Ω = [−12,12] ×

Q

pZp。 在Q的有限位置p, 選定 uniformizer πp = p且在p 的餘數體的代表Sp選定 為{0, 1, · · · , p − 1} 對xp∈ Qp, 定義xp的極 (polar) 部份hxpi如情形一所述。 對任意x = hxvi ∈ AQ, 都有對幾乎所有的p, hxpi = 0, 故γ =

P

phxpi是一有理數且對所有的p, x − γ ∈ Zp 。 最後, 有一整數n ∈ Z, 使得x − γ − n的絕對值落在[−12,12]。 這證明AQ = Q+Ω。 注意到(−12,12

Q

pZp是0的開一鄰 域且不包含其他的有理數, 故Q可嵌入AQ為 一離散子群。 最後AQ/Q ∼= R ×

Q

pZp/Z

∼= (R/Z) ×

Q

pZp是緊緻集。

其次取G為乘法群Gm。 同樣地令 Σ = Σk 且 Σ0 = Σ∞ 則對v ∈ ΣK, Gv = G(Kv) = Kv×, 且對v ∈ Σ − Σ0, 令Hv=

G(O) = Uv。 {Kv×}對{Uv}的限制乘積稱為 Id`ele 群 (group of id`eles), 以IK表之, 因此 IK= {(xv) ∈

Y

v∈Σk

Kv×|對幾乎所有v, xv ∈ Uv}.

注意到IK在代數上而言是AK的單位群, 但 其上之拓樸比由AK得來的限制拓樸還細。

習題 3: 證明在IK上的自同構x 7→ x−1在限 制拓樸下並不連續。 事實上, 我們加在IK上 的拓樸是使IK成為拓樸群的最弱拓樸。

定理 5 顯示 K×可以對角嵌入IK中。 商 群 IK/K× 稱為 K 的 id`ele 類群 (id`ele class group)。 利用K在v之完備體Kv的標 準賦值| |v, 我們定義從IK到正實數群的函 數| |, 稱為IK上之 norm 函數, 如下

|x| =

Y

v

|xv|v, x = (xv) ∈ Ik。 因對幾乎所有的位υ,xv都是單位, 故上面的 乘積事實上是有限乘積。 注意到| | 是一連續 同態, 其核IK1是由 norm 是 1 的 id`eles 組合 而成。 對一數體K,| | 的映象都是正實數, 且 有

IK = IK1 × (R×>0)w ∼= IK1 × R×>0. 其中w是K的阿基米德位且(R×>0)w是Kw的 子群。 而對常數體是q個元素的函數體K, | | 的映象是R×>0的一無窮循環子群, 它由q的某 一冪次qr所生成, 我們有

IK = IK1 × hxi ∼= IK1 × Z, 其中x是一 id`ele 滿足|x| = qr

乘積式 (定理 6) 顯示K×是IK1的子 群。 由定理 7, 我們知道K是AK的離散子

(16)

群。 又因IK上的拓樸比 AK的限制拓樸還強, 故K×是IK的離散子群, 因而也是IK1的離散 子群。

定理8: 設K是一大域體, 則K×是IK1的離散 子群且IK1/K× 在商拓樸下是緊緻的。

現只剩下要證明第二個斷言。 為此, 我 們需要一幾何預備定理。 給定一 id`ele a = (av)。 定義“邊長是a的平行多面體”為

Pa= {x = (xv) ∈ Ak| |xv|v ≤ |av|v}.

則有Pa = aP1, 且P1是Ak的緊緻集, 因AK/K是緊緻集, 以µK表示AK/K上全 測度為 1的 Haar 測度, 令µK 為AK的 Haar 測度, 使得其限制到K上得出 counting 測 度, 引出AK/K上的µK。 因此Pa的體積為有 限且滿足

µK(Pa) = |a|µK(P1).

下面預備定理告訴我們: 若Pa的體積足夠 大的話, 則Pa至少包含K 中的兩相異元素。

這是 Minkowski 定理的一個特殊情形, 以 ad`elic 語言表達出來。

預備定理 3: 存在有一常數c > 0, 使得對每 一 id`ele a滿足|a| > 1c, 都有Pa∩ K× 6= φ。

證明: 選定K的 id`ele b = (bv)滿足

(

bv = 1 若v是非阿基米德位 bv = 14 若v是阿基米德位

則Pb − Pb ⊆ P1。 假設Pa∩ K× = φ, 那 麼Pab與K, Ak中的任意平移至多交於一次。

因若y1, y2 是(x + K) ∩ Pab的兩相異元素, 則α = y1− x, β = y2− x是K 的相異元素

且α − β落在Pab− Pab ⊂ Pa中, 與原先假設 矛盾。 以f, f分別表示Pab, (Pab+ K)/K 上 的示性函數, 則有

µK(Pab) =

Z

AKf (x)dµK(x)

=

Z

AK/K

X

α∈K

f (x + α)dµK(x)

=

Z

AK/Kf (x)dµK(x) (因對所有x ∈ AK, card((x + K) ∩ Pab) ≤ 1)

Z

AK/KdµK(x) = 1

因此, 若c = µ(P0), 則有c|a| ≤ 1。 因此對 任意 id`ele a 滿足|a| > 1c,Pa∩ K× 6= φ。

現我們證明定理 8。 設a0是滿足|a0| >

1

c的 id`ele, 則對任意a ∈ IK1, 則有

|a−1a0| = |a0| > 1 c。

依據預備定理3, 存在有非零元素α ∈ K×落 在Pa−1a0, 亦即αa ∈ Pa0。 更進一步, 因αa ∈ Ik1, 存在有β ∈ K×使得β(aα)−1 ∈ Pa0, 組合後兩個敘述得出β ∈ Pa20。 另一方 面, Pa20∩ K同時是緊緻且離散, 故是有限集, 設為

Pa20 ∩ K = {0, γ1, · · · , γs}。

現已經證明aα ∈ Pa0且(aα)−1

si=1γi−1Pa0, 定

B = Pa0 ∪ (∪si=1γi−1Pa0) 且 B = {x ∈ IK|x, x−1 ∈ B}

存在有一K之位的有限集S使得在S之外的 位v, (a0)v與(γi)v 都是單位, i = 1 . . . , s0因 此B

Q

v∈SKv×

Q

v6∈SUv乘積上之緊緻

(17)

集, 故亦為 IK 的緊緻集。 而我們已得出: 對 任意a ∈ IK1, 存在有α ∈ K×使得aα ∈ B×。 因為IK1/K×是IK1 ∩B 的商, 所以必是緊緻。

定理證畢。

在此, 我們提出定理 8 的一些推論。

首先考慮K是函數體的情形。 由K之位所 生成的自由交換群 (free abelian group) 稱為K的除子群 (group of divisor), 以Div(K)表之。 除子D =

P

nνV 的次數 定義為

deg D =

X

ν

nνdeg ν,

在此對幾乎所有的ν, nν = 0。 這次數函 數deg : Div(K) → Z 是一同態, 其 核Div(k)是次數為零的除子子群, 我們將在 第五章第四節證明次數函數的值域是Z。

對ξ ∈ K×, ξ的除子divξ =

P

nνν, 其 中nv是ξ 在ν的重數 (order)。 由定理 5 與 6 我們知道對幾乎所有的ν, nν = 0且

deg(divξ) =

X

nνdeg ν = 0。

因 此divξ落 在Div(K)中, 稱 為 主 除 子(principal divisors), 以P rin(K)表示由 主除子所形成的子群, 商群Div(K)/P rin(K) 稱為K的 Jacobian, 以Jac(K)表之。

對Ik中的 id`ele x = (xν), 對應 divx =

P

ν (ordνxν)ν。 因對幾乎所有 的υ, xυ都是單位, 故有div x ∈ Div(K), 賦 予Div(K)離散拓樸, 則

div : IK 7→ Div(K)

是連續同態且為映成 (onto), 其核是

Q

vUv。 norm 是1的子群IK1 映到子群Div(K)且為

映成; 又K×映成到P rin(K) 。 因此div函數 在代數與拓樸上引導出同構

IK1/K×

Y

v

Uv ∼= Div(K)/P rin(K)

= Jac(K)。

由於IK1/K×是緊緻, 我們發現Jac(K)同時 是緊緻且離散, 因而是有限, 這證明了下面的 推論。

推論5: 設K是一函數體, 則

Jac(K) = Div(K)/P rin(K)

∼= IK1/K×

Y

v

Uv

是一有限群。

其次考慮K是數體的情形。 對每一K的 非阿基米德位v, 以 Pv 表示對應於 v 之 K 的整數環 OK 的最大理想。 以J (k)表示 由OK的最大理想們所生成的自由交換群且 以P rin(K) 表示由非零主理想所生成的自 由交換群。 因OK 的每一理想且在不考慮乘 積次序的前提下, 此唯一都可表為最大理想 的乘積, 故P rin(K)是 J (K) 的子群。 而 商群 J (K)/P rin(K) 稱為 K 的理想類群 Cl(K) (ideal class group)。

對一 id`ele x = (xv) ∈ IK1, 以I(x)表 示理想

Y

v:非阿基米德

Pvordvxv

因對幾乎所有的位 v, xv的次數是 0, 故 I(x) 是 J (K) 的元素, 函數I : IK1 → J (K) 將x送到I(x)是群同態。 給定一J (K)的元

(18)

Q

ν:非阿

Pνnν, 現建構一 id`ele x = (xv) ∈ Ik1使 得

Q

ν:非阿

Pνnν, 如下。 在每一非阿基米德位v, 選擇一 uniformizer πv 且令 xv = (πv)nv, 則對幾乎所有 υ, xv = 1。 固定一阿基米德 位w, 對其他的阿基米德位v 6= w時, 定xv = 1, 且令xw是Kw中的元素使得

Y

v:所有位

|xv|v = 1。

故x = (xv)具有所要的性質。 現賦予 J (K)離散拓樸, 則I是一連續同態且映成, 其核等於I1

Q

v:非阿Uυ, 其中 I1 是由

Q

v∈ΣKv× 中滿足

Q

v∈Σ|xv|v = 1 的元 素組成。 更進一步, I 把 K×映至 P rin(K);

因此引導出同構 IK1/K×· I1

Y

v:非阿

Uv ∼= J (K)/P rin(K)

因IK1/K×是緊緻, 這證明J (K)/P rin(K) 是離散且緊緻, 因此是有限群, 從而得證下面 的推論。

推論6 (Minkowski): 設k是一數體, 則 Cl(K) = J (K)P rin(K)

∼= IK1/K×· I1

Y

v:非阿 Uv

是一有限群。

落在 K×∩ I1

Q

v:非阿 Uv 的元素稱為 數體 K 的單位。 Dirichlet 證明: 單位元素 所形成的子群是是由落在K中 1 的方根所成 的有限群與階數是r1 + r2 − 1 之自由交換 群的乘積。 在此, r1與r2分別是K的實位與複 位—個數。

對一定義在大域體 K 的一般代數群 G, 其 ad`ele 點 G(Ak) 即是 {G(Kv)}v∈ΣK 對 {G(Ov)}v∈ΣK−Σ0 的限制乘積。

參考資料

1. E. Artin and J. Tate: Class field theory, Harvard (1961)。

2. J.W.S. Cassels and A. Fr¨ ohlich: Al- gebraic Number Theory, Thompson, Washington (1967)。

3. S. Iyanaga: The theory of Numbers。

North-Holland,Amsterdam-Oxford (1969)。

4. A. Weil: Basic Number Theory,

Springer-Verlag, New York-Heidelberg -Berlin (1973)。

5. 李文卿: 有限體的理論, 數學傳播, 十七卷一 期, 82 年 3 月, 43∼54。

本文作者分別任教於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數學系及國立中正大學應數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dre Weil, Number Theory, Birk- hauser, 19833. —

Stocker, Handbook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Springer-Verlaine New York, Inc., 19986. Shevelev, “Three Formulas of Ramanujan”, In:

Neal Koblitz, Introduction to elliptic curver and modular forms, Springer- Verlag, 19845. Hill, Jr, Elementary linear algeba with applications Acalemic,

Have served as a referee at an Olympic Games, Asian Games or World Games for an official sport and will help raise the level of sport competitiveness in Taiwan. The

Shafarevich, Number Theory,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1966.. Wright, An in- 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umbers, Oxford sicence

Winfried Scharlau, Hans Opolka from Fermat to Minkowski, Lectures on the Theory of Numbers 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y Springer-Verlag, p.30, by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c

Apostol, T., Introduction to Analytic Number Theory, Undergraduate Texts in Math.,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1986 (Third Printing).. and Rosen, M., A Clas- sical Introduction to

Ireland, Kenneth F./Rosen, Michael I.: A Classical Introduction to Modern Number Theory, Volume 84 of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Second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