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5這些數書甚至成為了數學的教科書,深深影響朝鮮的讀 書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5這些數書甚至成為了數學的教科書,深深影響朝鮮的讀 書人"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1 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自中國漢朝「四郡」時代開始,朝鮮對中國即產生「事大主義」思想,即奉 中國為宗主國。1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大約在戰國末期漢初傳入古朝鮮。高麗 時代則儒、佛並重,更以佛教為國教。程、朱理學夾帶著儒學、佛教、道教也緊 接在後的傳入高麗,從此,性理之學就在這片土地大行其道,並在朝鮮時期成為 政治實踐的理念。2儒、道、佛、性理學等分別在不同時期傳入朝鮮,並在當地 具體地影響了當時的思想。尤其是性理學者大多精於數算,對朝鮮半島的數學家 而言,更是奉為精神導師。整體來說,韓國對中國當然都是「傳入」遠多於「輸 出」3算學知識也隨著書籍不斷的傳入朝鮮,在朝鮮半島上紮根。若干年後,在 中原失傳的數書還得「禮失而求諸於野」4如朱世傑的《算學啟蒙》與楊輝的《楊 輝算法》,在十九世紀的中國或是失傳或是殘缺不全時,都是藉著朝鮮刻本,才 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5這些數書甚至成為了數學的教科書,深深影響朝鮮的讀 書人。

然而兩千多年來,朝鮮半島對於自己的地緣政治和文化命運,發揮了獨特的 智慧,作出了持續不斷的挑戰,最終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呢?關於這個問題,聽聽 朝鮮人民自己的回答,也許更為合適。朝鮮人普遍的觀點認為:在兩千多年的悠 久歷史中,朝鮮半島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在民族和文化等各方面,始終保持了自 己的獨立性,而沒有被外來民族所同化,尤其是中國民族和文化同化,在這方面 金大中的下述發言,也許是具有代表性的他,曾以自豪的心情,反覆了強調了這 一點:

朝鮮人在政治、軍事、經濟、宗教和文化方面受中國人的統治長達兩千年之 久。但六千萬朝鮮人在他們小小的半島上保存了自己的語言、文化和人種特 點,這一點與蒙古人和滿族人是不同的。蒙古人曾一度統一中國,現在中國 還有一百五十萬人,但他們已完全漢化了;滿族人也一度統治中國,他們也 完全漢化了……在中國無比強大的文化同化力面前,竟然保存了這樣鮮明有 力的文化特點,這簡直是一個奇蹟。他們頂住了其他民族的衝擊,成功地保 持了本民族的獨立性而沒有被蒙古、中國或日本等入侵者的文化所同化。在

1 參閱簡江作,《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頁 3。

2 參考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頁 2。

3 參考洪萬生,〈十八世紀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 vs.何國柱〉《漢學研究》第 20 卷第 2 期,頁 58。

4 參考李光濤,《中韓民族與文化》(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8 年),頁 116。

5 參考錢寶琮,《中國數學史》,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五卷(瀋陽:遼寧 教育出版社,1998 年),頁 251-252。

(2)

亞洲,我國是戰勝中國幾千年的統治和影響,保持了自己民族特性的唯一國 家。中國徹底同化了蒙古人和滿洲人,而朝鮮人卻自豪的保持了自己民族的 完整。……我們一直是獨特的,與滿州人或蒙古人大不相同。我反覆重申,

我們應該永遠懷著巨丈的自豪感回顧我們的歷史。6

筆者有感於朝鮮人的豪氣,除欣賞他們的從古至今不被同化的歷史過程,7 一方面,也感受到了他們身處大國之間的矛盾心態,例如:目前兩岸之間,並無 多人著墨於韓國或朝鮮的算學上,其因或許來自中國自古以來的老大心態,或許 以為在明朝以來,朝鮮對中國始終屈居於二的角色,因此,在中國或台灣的諸多 學者,鮮少有研究朝鮮算學的企圖,或許在心態上,仍然認為朝鮮算學的諸多內 容,多來自中國古代算學。另一方面,韓國本身基於民族意識的昇華,也在領導 者倡導訓民正音的雷厲風行下,逐漸拋棄漢字的使用,這對於近代朝鮮算學的研 究,無疑成為韓國讀者的遺憾,出現了研究的斷層危機。也因此多數朝鮮的算學 史家或算數書的研究,仍然停滯在表面的敘述,卻無較深入探索的階段。8

再者,如洪萬生教授所言:「由於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韓國都視中國為 宗主國,因此,論及雙方文化交流,韓國對中國當然都是『輸入』遠遠大於『輸 出』,算學知識也不例外。確切地說,算學由於與奉正朔的天文曆法息息相關,

所以,韓國數學家與他們的中國同行,更是分享了看起來是重疊的數學文化脈 絡。儘管如此,韓國數學家並非只是被動地吸收,他們或者是針對中國算書提出 新解,或者參與中國數學家的熱門議題討論,或者將輸入的中國算法與韓國本土 需要結合,在在都表現十足的活力,令人刮目相看。由此可見,數學文化交流,

即使是像中韓兩國政治史上如此關係密切的例子,都不是簡單的史學比較方法-

譬如年代排比-可以處理。事實上,交流 (transmission) 與轉化 (transformation) 的一體兩面特性,更應該用來『點醒』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很難抗拒的一種『優 先權』論辯傾向。平實而論,『優先權』的論述結構在中國與近鄰國家的文化交 流研究中,是很吸引人的一種進路。然而,它卻往往輕易地抹煞了『文化入超國』

的自主發展 (autonomous development) 面向。影響所及,在論及十六世紀以後中 西數(科)學交流時,也因而難以解釋中國數(科)學自主發展中的獨創特色。」

9

有鑑於此,筆者想藉由不同文化及不同民族的價值觀,拼湊十七、十八世紀 韓國數學史的圖像,以期達到古與今的一種聯繫。並藉著此研究,了解韓國「儒 家明算者」與「中人算學者 」之間的互動,及傳統算書的內容與體例,進而依

6 邵毅平著《韓國的智慧》(馮世則等譯),(台北:林鬱文化事業有限限公司,2000 年),頁 38~40。

轉引金大中:《金大中哲學與對話集-建設和平與民主》

7 蒙古人曾一度統一中國,現在中國還有一百五十萬人,但他們已完全漢化了;滿族人也一度統 治中國,他們也完全漢化了。

8 以上參考周宗奎,《黃胤錫《算學入門》探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 論文,2003 年),頁 1-3。

9 參考洪萬生,〈十八世紀初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 vs. 何國柱〉。

(3)

循社會文化的脈絡,提出我的歷史觀察。10

事實上在朝鮮李朝 (1392-1910) 的數學發展過程中,「儒家明算者」對於朝 鮮社會的貢獻,11似乎是很少人注意的話題,因而在眾多朝鮮算學的寫本中,也 似乎隱藏了些許神秘的色彩。其中,除了現今韓國基於訓民正音的重視,而使現 今多數韓國學者,逐漸忽略了自古以來使用的中國文字。而如今在閱讀朝鮮中文 文本備感吃力為主因之外,另一重要因素是多數學者或許認為朝鮮算學源自中朝 交流的產物,研究中國算學究等於研究朝鮮算學,殊不知朝鮮算學寫本中除了源 自中國的算學,也或多或少想出了獨有的見解,並將當代的社會現象融入在算學 的寫本當中,也使得算學文本儼然成為韓國數學自主發展的獨特風貌。近年來,

數學史家金容雲,川原秀城與金永植都已經注意到此一非常重要的歷史圖像。12 事實上,這兩類數學家都各有專書問世,其旨趣容或不同,最終都惠及「東算」

之形成,殆無疑問。13

1-2 研究回顱

由於趙泰耉為朝鮮當時著名景宗時的右議政,相當於副總理的高官,因此,

關於作者的生平、著作與論政思想,在韓國本地有許多相關的記載。但是,一方 面礙於語言上的差異,資料的蒐集與取得著實不易,僅能就國內所收藏的韓文書 籍或翻譯書做為研究的對象。另一方面,對於筆者所研究的數學主題上,並未發 現有專門的書籍對此做深入的研究。雖然如此,筆者依然將所能蒐集到研究趙泰 耇的相關文章,做一概略性的介紹。

有關趙泰耉算學部分的研究,在中國或台灣似乎不見其蹤跡,但是幸運的是 在這個寫本中,由於金容雲的解題,使得筆者在其所提示的古籍中,得以依循其 意,從中國的諸多古籍中,逐一的比對,而終於有了解讀《籌書管見》的依據。

《籌書管見》是在金容雲的《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 2》中,金容

10 由於洪萬生教授建議,一方面提供我研究的方向,二方面參與國際數學史的研究,更是有積 極的意義,加入了這個研究團隊,除了依賴韓國數學史家金容雲教授所編寫的《韓國數學史》

的解題及洪萬生教授的孜孜不倦的指導與鼓勵並提供有關歷史、科學及算學的資料,逐一的閱 讀之外,時時與教師同儕們討論,並至各大圖書館蒐集資料。有關作者趙泰耇的資料不多,蒐 羅匪易。但仍期許這本筆者所研究的探索資料,能適度及貼近的表達趙泰耉所呈現的精神及內 涵,並能進一步探討韓國數學內容,是否有值得的成就,可供後學者學習及參考,期望於《籌 書管見》中,找出一點與中國算學不同之處,藉以呈現出朝鮮「儒家明算者」及「中人算學者」

在算學方法上的另類思考及省思。

11 參考洪萬生,〈十八世紀初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 vs. 何國柱〉。

12 參考 Kim Yong Woon (1986);川原秀城 (1998);Kim Yun Sik (1998)。

13 本節參考周宗奎,《黃胤錫《算學入門》探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 士論文,2003 年),頁 1-3。也參考洪宜亭,《從《籌解需用》看洪大容的數學與實學思想》(台 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年),頁 1-5。並感謝兩位提供参考文 本及各家韓國史的書。

(4)

雲在文本前之「解題」翻譯成中文如下:

趙泰耉(1660~1723)於 1718 年間所著作的算書,內容的概略如下:在「數 名」中說明了傳統的東方黃鐘數,指在於黃鐘管中,以長度、周圍、重量、

為單位,大部分以十進位依序來分大小單位,訂定度量衡的名稱及單位。數 單位(十進法)的說明大數、小數與《算學啟蒙》大致相同。至於口訣內容也 都與《詳明算法》《算法統宗》有相同之處,但是其中「解卜法」並未包括 在內。「 一等百 二等八五 三等七 四等五五 五等四 六等二五 」 是以十五為公差的等差數列,旨在區分良田等級以用來計算稅收。另將圓周 內接於單位圓中成正多邊形,解出一邊的長度等問題與畢達哥拉斯數論有許 多相同類似之處。

乘除是用傳統的「籌算」計算方式,在《籌書管見》中提出一些較數論 型的問題,內容可歸類於較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式,但是在問題的形態上未 能與當時現實社會問題相關連,也沒有舉例說明,這點是值得注意探討。

本書後半部從「九章名義」到「句股」是傳統的《九章算術》項目數據 與問題內容並未直接抄襲,是為了處理與當時行政有關連的問題,問題敘述 的型式與「九章問答」篇中是一樣的。

〈勾股〉章的問題中用了相當多的圖形,這與當時十八世紀初的算學風 朝有著明顯不同,在「九章問答」篇「九章算術」中各章 〈方田〉〈粟布〉、

〈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朒〉〈方程〉〈勾股〉的名稱及由 來、內容等都有說明,在其中有西洋數學部分,觀察可能是透過耶穌會及傳 教士等,將數學介紹到中國後的影響,特別是在割圓術中將內接多邊形的問 題與圓周率的相關聯。並在開平方法、開立方法上以幾何問題來解說。最後 對於「太乙數」也有說明,察覺古時數學的秘思,也介紹了一些朝鮮的術士 和中人算學者如:崔致遠、 南忠景、黃喜、徐花潭、李退溪、李栗谷、任 濬、朴繘、慶善徵、崔錫鼎 大部份是對數論有研究的學者,並將慶善徵介 紹為術士,本書內容充分涵蓋當時社會狀況,另外也包括一些數學的祕思,

也有一些受到新式西洋數學的影響層面。14

根據上文說明中有關度量衡單位部分與《算學啟蒙》相同,而加、減、乘、

除等的基礎問題及口訣部分是與《詳明算法》、《算法統宗》相同,「九章名義」

與「九章問答」章節〈方田〉〈粟布〉〈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

14 金容雲 (1985b).《韓國科學技術史資料大系˙數學篇(2)》,頁 1-2,漢城:驪江出版社。此段感 謝樹林高中黄淑枝老師翻譯。

(5)

朒〉〈方程〉〈勾股〉的名稱與《九章算術》相同。除此之外,經筆者比對,本 書可能也有參考了《詳解九章算法》《九章算法比類大全》《詳明算法》《五曹 算經》《同文算指》等書的方法及內容,也有些轉化或另類解讀。然可以發現其 所依據的內容大抵還是來自《算學啟蒙》《詳明算法》《楊輝算法》三部算書。

有關上列中算書籍內容,大部分都曾經過熱烈的探討及研究。如:

史料

1、 徽注、唐.李淳風釋,《九章算術》,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 典籍通彙》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2、 南宋.楊輝,《楊輝算法》,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

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3、 元.朱世傑,《算學啟蒙》,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

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4、 元.安止齋,《詳明算法》,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

數學卷,第一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5、 明.李之藻等編譯,《同文算指》,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 籍通彙》數學卷,第四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6、 明.程大位《算法統宗》,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

數學卷,第二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7、 明.吳敬《九章算法比類大全》,收入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 通彙》數學卷,第二分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年。

除了上述數學史書籍之外,為了獲得更完整的資材,有關趙泰耉當下之歷史 書籍亦不可缺,因為可藉以尋找趙泰耉當下的時空背景,更能體察當時趙泰耇編 輯《籌書管見》的脈絡,作為筆者研究趙泰耉的重要依據。例如:

1、 王文佩,《楊輝算書探微:一個 HPM 的觀點》,台北: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年 8 月。

2、 王澎宇,《也是歷史-韓國》,台北:武陵出版社,1992 年。

3、 王渝生、劉鈍《李冶朱世傑與金元數學》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年。

4、 王靜芝、蔡興濟,《國學導讀》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叢書,1983 年。

5、 丘光明 ,《中國古代度量衡》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

6、 曲安京,《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 數學卷》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年。

7、 李人言(指即李儼),《中國算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年。

8、 李文林主編,《數學珍寶》,台北:九章出版社,2000 年。

9、 李光濤,《中韓民族與文化》,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8 年。

(6)

10、 李丙燾著 許宇成譯,《韓國史大觀》,臺北:正中書局,1999 年。

11、 李成茂著(楊秀芝譯),《朝鮮初期兩班研究》,台北:中華民國韓國研 究學會,1996 年。

12、 李繼閔,《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研究》,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 年。

13、 李儼,《中國算學史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75 年。

14、 李儼,杜石然,《中國古代數學簡史》,台北:九章出版社,1992 年。

15、 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16、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

17、 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十),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18、 吳文俊主編,《中國數學史大系》,第六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19、 金容雲、金容局共著,《韓國數學史》(日文),東京:槙書店,1978 年。

20、 金東基,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編,〈韓國數學史〉《韓國文化史大 系Ⅲ》科學.技術史,1981 年。

21、 洪萬生主編,《談天三友》,台北:明文出版社,1993 年。

22、 洪萬生,《從李約瑟出發-數學史、科學史文集》,台北:九章出版社,

1999 年。

23、 洪萬生,《孔子與數學:一個人文的懷想》,台北:明文出版社,1999 年。

24、 洪萬生、林倉億、蘇惠玉、蘇俊鴻等,《數之起源 中國數學史開章《筭 數書》》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 年。

25、 高柄翊,收錄於《國際儒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26、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印行 1981 年。

27、 梅榮照、李兆華主編,《算法統宗校釋》,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年。

28、 傅傅《中國數學發展史》,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年。

29、 張存武,《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年。

30、 郭書春,《古代世界數學泰斗劉徽》,臺北:明文出版社,1995 年。

31、 郭書春,《中國古代數學》,臺北:臺灣商務印館,1995 年。

32、 郭書春、劉鈍點校,《算經十書》,臺北:九章出版社,2001 年。

33、 郭書春、匯校《匯校九章算術》,臺北:九章出版社,2004 年。

34、 梁宗巨,《數學歷史典政》,臺北:九章出版社,1992 年。

35、 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

36、 錢寶琮,《中國數學史》,收入杜石然主編,《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

(7)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

37、 簡江作,《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38、 韓永愚著,吉田光男訳,《韓國社會的歷史》,頁 252,東京:株氏會 社,明石書局,2003 年。

關於朝鮮王朝當代算書所做的研究論文,筆者將其列出如下:

1、 川原秀城,〈東算と天元術-一七世紀中期~一八世紀初期の朝鮮數學〉,

《朝鮮學報》第一百六十九輯,1998 年,頁 36-71。

2、 李建宗《朝鮮算學家慶善徵《默思集算法》初探》,臺北: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年。

3、 林肯輝,《書計瑣錄》之內容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 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年。

4、 林倉億,《九章術解》卷八校勘〉,收入《HPM 通訊》第六卷第二、

三期合刊(2003 年),頁 4-9。

5、 吳秉鴻,《李尚爀《借根方蒙求》初探》,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 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年。

6、 周宗奎,《黃胤錫《算學入門》探源》,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 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年。

7、 洪萬生,《無異解》中的三案初探:一個 HPM 的觀點〉,《科學教育 學刊》第八卷第三期(2000 年),頁 215-224。

8、 洪萬生,〈朝鮮儒家讀九章-以趙泰耇〈九章問答〉為例〉,國史館學 術集刊第二期(2001 年),頁 297-324。

9、 洪萬生,〈十八世紀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 vs.何國柱〉,漢學 研究中心,《漢學研究》第二十卷第二期(2002 年),頁 57-80。

10、 洪萬生,〈中日韓數學文化交流的歷史問題〉,王玉豊主編,《科技醫 療與社會》論文集(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2002 年),頁 61-72。

11、 洪萬生,〈東算史研究與歷史論述之主體性〉,臺灣歷史學會會訊第十 六期(2003 年),頁 73-76。

12、 洪萬生,〈數學文化的交流與轉化:以韓國數學家南秉吉(1820-1869)

的《算學正義》為例〉,《師大學報》第四十八卷第一期【人文與社會 類】(2003 年),頁 20-36。

13、 洪宜亭,《從《籌解需用》看洪大容的數學與實學思想》,臺北: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年。

14、 郭世榮,<秦九韶《數書九章》在朝鮮半島的流傳與影響>,內蒙古 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第三十四卷第三期(2005 年 9 月) 頁 314-319。

15、 郭世榮、李迪,<朝鮮數學家對《四元玉鑒》的研究>,內蒙古師範

(8)

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第三十四卷第三期(2005 年 9 月),頁 320-358。

16、 陳冠良,《<東算抄>之內容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 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年。

17、 陳鳳珠,《九章術解》卷二校勘〉,收入《HPM 通訊》第五卷第十一 期(2002 年),頁 8-12。

18、 黃清揚,〈南秉吉《九章術解》卷七校勘〉,收入《HPM 通訊》第六卷 第二、三期合刊(2003 年),頁 1-4。

19、 張復凱,《從南秉吉(1820~1869)《緝古演段》看東算史上天元術與借 根方之「對話」,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20、 葉吉海,《李朝世宗時期的朝鮮算學》,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21、 葉吉海,《九章術解》卷六校勘〉,收入《HPM 通訊》第六卷第一期

(2003 年),頁 8-13。

22、 楊瓊茹,《九章術解》卷五校勘〉,收入《HPM 通訊》第六卷第一期

(2003 年),頁 3-7。

23、 蕭文俊,《朝鮮算學家學習中國古代數學文本的轉化:以南秉哲

(1817~1863)《海鏡細艸解》為例》,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 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2 年。

24、 謝三寶,《李尚爀《算術管見》初探》,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 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年。

25、 謝佩珍,《韓國勾股術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系教 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年。

26、 蘇俊鴻,〈韓國數學文本《九章術解》卷一校勘〉,收入《HPM 通訊》

第五卷第十一期(2002 年),頁 3-7。

27、 蘇惠玉,《九章術解》卷四校勘〉,收入《HPM 通訊》第五卷第十二 期(2002 年),頁 7-9。

28、 蘇意雯,〈從一封函札看中韓儒家明算者的交流〉《HPM 通訊》第四 卷第八、九期(2001 年),頁 3-6。

29、 蘇意雯,《九章術解》卷三校勘〉,收入《HPM 通訊》第五卷第十二 期(2002 年),頁 3-6。

儘管如此,直接涉及趙泰耉之研究者,除洪萬生,〈朝鮮儒家讀九章-以趙泰 耉〈九章問答〉為例〉,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二期(2001 年),頁 297-324 中可資参 考,目前少有其他的文獻可資參考。儘管如此,筆者仍期許對朝鮮算學的研究進 路,盡己棉薄之力。

(9)

1-3 研究取向

在本文中,筆者打算討論趙泰耉如何撰述《籌書管見》以及他本人對於「九 章」的認識與個人見解。除此之外,我也想稍微藉著《籌書管見》,試著了解當 時朝鮮社會的政治與社會概况,進而了解趙泰耇的內心世界。藉由這些觀點,在 十八世紀以後李朝實學思潮的激盪下,觀察十八世紀朝鮮儒家明算者如何參與數 學知識活動。從數學社會史的進路來說,趙泰耉的這一份寫本提供了一個絕佳入 口,讓我們可以略窺十七、八世紀的朝鮮半島上算學知識活動情況。15

為此,筆者將在本論文的第二章針對作者趙泰耉的生平做概要性的論述,同 時,對於趙泰耉在《籌書管見》跋文及文末所提儒家與道家思想作與主張,也有 全面性的探討。在論文的第三章、第四章中,則針對作者的數學著作《籌書管見》

做詳細的介紹與分析,最後,在第五章的結論中,則根據第二至第四章的分析,

將本書內容的結構與體例做歸納式的說明,同時探討趙泰耉在《籌書管見》中所 呈現的數學觀,以及對《九章算術》獨到的見解。

15 引簡江作 ,《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 年),頁 346。也參考蔡茂松 《韓國近代 思想文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年),頁 419-508。十七世紀以後,由於西洋科學知 識的傳入,擴大了朝鮮知識份子的知識領域,他們一方面排擠朱子學,一方面追求科學學問的 研究。因此,這些實學者不僅成為市民階層思想上的代言人及指導者,同時,實學者也從朝鮮 文化的獨特性及傳統之中摸索朝鮮人的新價值觀,本著自主的立場,經由朝鮮的古典文獻,及 中國、日本等相關文獻中重新理解朝鮮,並藉此重新整理朝鮮之文化價值。

(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而非國學常識(佔極少 數)。如果在這方面的功力很淺,可以多買參考書的

面對國文這個科目,需破除以往熟讀 課本 ,就能考好的觀念。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 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及理解而非國學常識 ( 佔極少數 )

不過, Stillwell 在 「(古典) 微分幾何 學」 (第十六章) 的脈絡中介紹哈里歐, 卻是 著眼於這位十六、 七世紀英國數學家對等角 螺線的弧長研究。 按照 Stillwell

第 36 號(1959 年),頁 53-56;高崎直道, 〈如來藏思想の歷史と文獻〉 ,收入平川彰等編, 《講 座大乘佛教 6:如來藏思想》(東京:春秋社,1982 年),頁

北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我們熟悉的是它的過去,陌生的是它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參考答案:位於九龍城聖山(即宋王台公園附近)的考古現場,發現有千年歷史的宋代方形古井及 大批文物,專家相信這是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