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重返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起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重返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起點"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6

9

考前特刊

強力徵求 ~ 想寫 《歷史報報》 、 有想法的老師請您與我們聯絡

發行人:李枝昌

發行所: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24891 新北市五股區五工六路 30 號 電 話:(02)22982933

傳 真:(02)22989766

臺灣史 時事特區    P2

《重構二二八》—

重返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起點

中國史 熱門研究    P5

《哈佛中國史 5》—

掙扎的帝國:元與明

世界史 時事特區    P7 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

我們沒有贏,我們只是活著

(2)

時事特區 《重構二二八》—重返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起點

(註1)

一、對應課綱:臺灣史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四、 中華民國時期:

當代臺灣 (一) 從戒嚴到解嚴 2. 民主政治的道路 2-1 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臺灣的政治 變遷,如二二八事件、長期戒嚴、白色恐 怖、美麗島事件與民主發展

二、從「重構二二八」到「重建歷史素養」

這本書的頁面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句話為:「重返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起 點」,道出了陳翠蓮教授研究的目標。書中內容,除了緒論與結論外,分 成七章,以第四章「二二八事件分析」為分水嶺。前三章論述「戰後美中 體制」、「臺灣人的處境」、「中國統治模式移入臺灣」。後三章則陳述「特 務、派系」、「國府的考量與對策」、「美國與二二八事件」等二二八事 件的後續發展。從內容的安排,可以顯示作者重現歷史真相的努力。

一般在課堂上講述二二八事件的發展,大多是按照接收臺灣、臺灣省 行政長官公署措施不當、省籍之間的對立與衝突來解釋。觀看的角度似乎 太過狹隘,比較無法接觸到歷史的真相。陳教授提出幾個疑問,例如:「為 何臺灣人恢復中華民國國籍,卻未受到戰勝國國民待遇?」、「二二八事 件發生後,為何美國大使館指手畫腳?」這些問題似乎超出了高中歷史課 本能夠解答的範圍。陳教授提出這些問題後,耙梳、整理日本國會圖書館、

美國國家檔案館、臺灣檔案管理局等相關資料,再加上自己長期縝密的思考與研究,才能試圖還原 歷史的真相,在時代的脈絡與歷史的發展下,對二二八事件提出更進一步的看法。

對歷史事件的論述,原本就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對二二八事件的看法也是如此,當民間觀點 對傳統官方說法提出質疑後,官方會再提出新論述,以便掌握對二二八事件的解釋權。另外,中共 對二二八事件也有其一套看法,他們將陳儀定位為清官,而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全因國民黨政權的腐 敗;而學術界,也從文化、心理、政治、經濟等諸多層面進行分析。

陳教授則從歷史脈絡出發,思考二二八事件發生時臺灣的國際地位、臺灣人的處境,及當時最 有影響力的美國對華、對日政策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再則,國民黨政權內部長期以來的派系問題與 權力結構,也對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陳教授打破以往研究者的「中國—臺灣」

架構,從「美國—中國—臺灣」及「美國—日本—臺灣」兩個角度思考問題。

因此,在閱讀此書後,有以下三點啟發:

(一) 應掌握更深、更廣的歷史視野,不再以單一面向思考歷史問題:二二八事件有其歷史背景及國 際情勢,應釐清美國、中國在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的處境,方能對二二八事件有進一步的認識。

▲ 圖 1-1 《重構二二八》

書影

臺灣史 臺灣史

撰稿:國立蘭陽女中

(3)

(二) 應發掘獨特的政權結構,進一步思考事件的複雜性。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為何會逐步走向血腥 鎮壓的悲慘命運?在以往的歷史課本中,很少觸及國民黨政權內部的派系及權力運作,偏向於 以文化差異來解釋此一悲劇的誕生。就國民黨政權的性格分析,在以往對待不穩地區的操作模 式來看,二二八事件的慘烈鎮壓,似乎是其一貫的作風與手段。

▲ 圖 1-2 黃榮燦1920 ∼ 1952)創作著名版畫「恐怖的檢查」 ▲ 圖 1-3 二二八事件爆發示意圖

.政治貪汙腐敗

.通貨膨脹嚴重

.語言文化差異

政治交涉 建議派兵

武裝鎮壓 各地暴動

查緝私菸

背景

引發

結果

表面上 實質上

(三) 應在不疑處有疑,掌握歷史的脈絡,試圖還原歷史的真相。當然,歷史的真相可能永遠無法求得。

但是,歷史的重要意義是:在不斷探尋歷史真相的過程中,整理過去的歷史經驗,理解當前的 處境,思考未來的出路。陳教授指出:在「美中體系」下,中國政府執行日軍日僑遣返及日人 公私財產充作賠償等政策。曾是日本國民的臺灣人究竟應被視為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呢?1946 年1 月,戰後和約尚未簽署,中國政府片面主張臺灣人恢復中華民國國籍。盟國並不同意此一 主張。中國政府卻單方面執行臺灣人更改為中華民國國籍的政策,造成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下 令舉行「漢奸」總檢舉,逮捕臺灣有漢奸嫌疑者,致使盟國再三提出抗議。即便,中國政府後 來接受了盟軍的主張,但是,對臺灣人的政治忠誠追究行動並未中止。戰後海外臺灣人返鄉行 動遲遲無法進行,其實與「美中體系」下中國戰區美國總部的評估、日軍日僑優先遣返等因素 有關,故二二八事件的起因,不應如以往般一味地怪罪行政長官陳儀(當然,陳儀仍應負有相 當大的責任)。

以往,我們將教科書內容視為歷史,實在是窄化了歷史的視野,且簡化了歷史的複雜度。在當 今臺灣的歷史教育仍無法脫離考試取向的環境下,陳教授這本《重構二二八》試圖還原歷史的真相,

讓讀完這本書的人可以進行更深度的歷史思考,並可從這件影響戰後臺灣歷史深遠的悲慘事件中得 到更多的啟示。

臺灣史 臺灣史

1042

臺 灣 史

(4)

1 資料一: 中國戰區美軍總部致函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 瑟:中國政府仍未光復臺灣,行政長官雖於 1945 年 10 月 24 日抵臺灣,但對於接受返臺 人民之種種準備,一時未能就緒。在準備工 作尚未完成之前,希望勿遣返任何臺民回籍。

資料二: 中國戰區美軍總司令部被美方要求負起協助 中國戰區、包括在臺灣日軍日僑之遣返任務。

自1946 年元月起,開始執行遣返日僑及戰俘 計畫。1946 年 5 月,中美雙方就在日臺僑遣 送事宜上進行會商,麥帥下令開始遣送在日 臺灣人返鄉。

A 1 根據以上兩段資料,下列哪一敘述正確?

A 先遣返日僑,再遣返海外臺人 B 先遣返海外臺人,再遣返日僑 C 先遣返日僑,不遣返海外臺人 D 日僑與海外臺人兩者一起遣返

解析 根據資料一與資料二可知,並未決定不遣返海外臺人,故 C 不能選。再從資料二可知,先遣返日僑,再遣 返海外臺人。

B 2 根據以上兩段資料內容可知,有關日僑或海外臺人遣返的決定權掌握在誰的手中?

A 中國戰區美軍總部 B 盟軍統帥麥克阿瑟 C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 D 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解析 資料一的內容呈現中國戰區美軍總部「建議」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希望勿遣返海外臺民;資料二的內

容顯示麥克阿瑟下令可以遣返海外臺人,故可知決定權操之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手中。

2 資料一: 美國國務卿艾契遜指出:因為《開羅宣言》中,我政府已同意將臺灣歸還中國。雖然主權移 轉尚未正式完成,但中國控制臺灣之事實,是眾所承認的事。因此,我政府沒有立場就中國 當局在臺灣動亂之鎮壓作為提出正式抗議。

資料二: 美國參議員表示:我閱讀了《開羅宣言》內容之後,看不出有任何內容寫道:禁止美國向中 國當局抗議他們執行接收臺灣初期所造成對該地人民的傷害。姑且不論《開羅宣言》的內容,

美國人會認為是美國以武力打敗日本,而使中國人得以要回臺灣。

C 1 根據以上兩則資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兩人論點都是根據《開羅宣言》,所以國務卿與參議員的意見相同 B 國務卿認為美國應向中國提出抗議,參議員則反對提出抗議 C 國務卿反對美國應向中國提出抗議,參議員則主張提出抗議 D 臺灣已歸還中國,兩人皆認為不應該再向中國政府提出抗議

解析 根據資料一可知,國務卿認為美國沒有立場提抗議;資料二則認為,美國幫助中國拿回臺灣,故應向中國 的作為提出抗議。A 兩人意見不同;BD 國務卿反對抗議,參議員則表示同意。

A 2 根據兩則資料內容推測,當時臺灣內部應發生下列哪一事件?

A 二二八事件 B 雷震事件 C 中壢事件 D 美麗島事件

解析 根據資料一可知,當時臺灣內部發生動亂,故可先排除 B 雷震事件;另外,根據資料一及資料二可知,當 時臺灣處理動亂的手段引起美國注意,政府鎮壓群眾動亂,故可知為二二八事件。D 因美麗島事件發生於 1979 年(民國 68 年),已非接收初期,且一般將美麗島事件視為是警民衝突,而非島內動亂,故不可選。

▲ 圖 1-4 1946 年 2 月 16 日,「 臺 灣 省 日僑管理委員會」公告「日僑遣送注意 事項」

閱讀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圖片來源:

1-1:http://www.bookrep.com.tw/book/472/483/11392,擷取日期:2017 年 9 月 7 日。

中國史 中國史

(5)

▲ 圖 2-3 明.楊東明所繪「明末災荒死亡圖─

餓殍滿路(左)、全家縊死(右)

熱門研究 《哈佛中國史 5》—掙扎的帝國:元與明

(註1)

一、對應課綱:中國史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三、 宋、元、明與 盛清

(二) 經濟的繁榮與 變遷

1. 農 業 發 展 與 人 口變化

1-2 敘述北宋到盛清時期耕地與人口的變化,

並說明此一時期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以 及江南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從小冰河期看元明氣候連續性對歷史的影響

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教授主編的《哈佛中國史》系列共有秦漢、南北朝、唐朝、宋朝、

元明、清朝等6 卷,分別由四位學者負責編寫。卜正民教授負責元明部分,他將這段 13 ∼ 17 世紀 約4 百年的時期定位為「掙扎的帝國」。他利用環境研究的最新成果看待歷史,認為氣候變遷是這 4 百年間(1271 ∼ 1644 年)影響歷史最大的外在因素,對人民生活及政治制度造成的影響很大。在對 這時期歷史進行解釋時,若忽略了氣候因素,則無法完整解釋元明歷史上的許多現象。

▲ 圖 2-2 中國近五千年來的氣溫變遷圖 20 2000

1500 1000

0 500 -1000

21 22 23 24 25 26

-500

海面溫度

西周 春秋 戰

西

隋唐 元 明

2006

小冰川期 3000年平均溫度

▲ 圖 2-1 卜正民教授與《掙扎 的帝國:元與明》

以往,過度強調蒙元的異族統治特色,再加 上誤會朱元璋為民族起義的英雄,故在無意間會 將元明兩代視為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許多史 學研究者皆已注意到元明之間的制度連續性,而 卜正民卻無意中發現了元明之間的氣候連續性。

他在蒐集元明兩代的史料中發現,這4 百年的史 著中不斷有饑荒、洪水、乾旱、颶風、蝗害、疾 疫等記載,而這4 百年剛好是地球上的小冰河期。

1:卜正民著,潘瑋琳譯,《掙扎的帝國:元與明》(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年 10 月)。

5

1052

中 國 史

中國史 中國史

撰稿:國立蘭陽女中

汪栢年老師

(6)

大約自1270 年開始,地球的溫度開始逐漸變冷,1370 年左右,降到低點,此後又開始回溫。

1470 年左右,開始第二次氣溫下降的循環,16 世紀的氣溫更低,17 世紀氣溫再度下滑,一直持續到 1715 年為止。

若將元、明兩個朝代的政治變遷與氣候變冷的循環做一對比,便可發現:

時代 1271 年 1368 年 1577 年∼ 1644 年

政治變遷 南宋滅亡

元朝建立

元朝滅亡 明朝建立

萬曆5 年 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氣候變遷 氣候開始變冷 小冰河期第一階段極寒期 寒潮再度來襲,氣溫一再下降

▲表一:小冰河期氣候變化與政治變遷對照表

正如卜正民教授所說的,氣候不是解釋這些重大政治轉變的唯一因素,但在對這些政治轉變進 行解釋時,不可忽略環境因素—氣候,所扮演的角色。

資料一: 1598 年,當利瑪竇結束他在北京的傳教行程,準備沿著大運河啟程南下時,他發現:只要一旦 進入冬季,中國北方所有的河流全都會凍結為堅冰,使船隻無法在河面航行,且可在河面上駕 車通過。一直到明朝覆亡之日,溫度都很冷。在1629 年到 1643 年這段期間,更下降到前所未 有的新低點。

資料二: 在明朝於 1644 年覆亡之時,正處於這四個世紀以來最長的一波寒冷氣候的尾聲。溫度並不是這 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唯一解釋,但任何解釋都無法將氣候因素排除在外。

C 1 根據以上兩段資料,這位學者認為何者是歷史變遷的重要因素?

A 運河 B 宗教 C 氣候 D 交通

解析 這位學者即為卜正民,他認為氣候是影響歷史變遷的重要因素。

A 2 根據以上兩段資料內容,下列解釋何者正確?

A 氣候是造成歷史變遷的因素之一 B 人為因素並不會影響歷史的轉變 C 明朝滅亡與氣候無關,與人有關 D 結論是氣溫下降造成明朝的滅亡

解析 B 人為因素會影響歷史的轉變;CD 根據資料一、二,可判斷明朝滅亡可能與氣候有關,但氣候並非明朝 滅亡的唯一因素。

閱讀某位學者書中的兩段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圖片來源:

2-1: 卜正民教授,https://www.thestar.com/entertainment/books/2013/09/27/mr_seldens_map_of_china_by_timothy_brook_

review.html,擷取日期:2017 年 9 月 25 日。

《掙扎的帝國:元與明》書影,https://www.amazon.com/x54C8-x4F5B-x4E2D-x56FD-x53F2/dp/B01M10VA1A,擷取 日期:2017 年 9 月 25 日。

2-2: 編輯部繪製,資料來源: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https://read01.com/zh-tw/AMNxJ.html#.

世界史 世界史

(7)

時事特區 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

—我們沒有贏,我們只是活著

一、對應課綱:世界史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四、 世界霸權的爭奪

與衝突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 1. 戰爭始末 1-1 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並說明此時開 羅、雅爾達等重要的國際會議

二、探討敦克爾克大撤退在二戰中的意義與貢獻

對盟軍來說,這是一場軍事悲劇。40 萬的英法聯軍被困在敦克爾克,

面對德軍強烈的攻勢,唯一的選擇是撤離。雖然敦克爾克距離英國的多佛 僅約70 公里的距離,但缺乏足夠的運輸船艦,且面臨德軍的海、陸、空 追擊,情勢危急。從1940 年 5 月 26 日起到 6 月 4 日的 9 天時間內,英國、

法國、比利時動員各種船艦,將34 萬名軍人撤離。在這場撤退行動中,

共計有6 萬多名盟軍傷亡或被俘虜。

電影分陸、海、空等三條脈絡進行:陸上以敦克爾克為背景,呈現盟 軍遭受攻擊、面臨被殲滅的慘況;海上則描述英國船長帶領兒子駕船前往 敦克爾克進行救援的事蹟,呈現英國人的同胞之愛;空中則表現英國皇家 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前往敦克爾克打擊德軍飛機、救援被攻擊的盟軍船艦的 精彩空戰,呈現捨己為國的犧牲精神。最後,海、路、空三條脈絡會合,

展現民間船長不畏艱困、勇於救人的氣概,也呈現英國皇家空軍的英勇戰 技,以及撤退士兵所遭遇的危險。

神奇的是,電影中的主角險象環生,但德軍竟始終都沒有在電影中露面。直到最後英國皇家空 軍飛行員因油箱內的汽油耗盡,迫降於敦克爾克附近被俘,才出現德軍的影像。這部幾乎沒有德軍 的二戰電影,反而呈現極大的恐懼感,象徵盟軍面臨險境。在電影中,讓盟軍能夠順利撤離的,是 英勇的空軍、民間的船艦、求生的意志,還有英國人民對這些撤退軍人的支持。

電影中的另一個主軸是英、法軍隊在撤退時的爭執。一位假冒英國士兵的法軍,甚至還因為不 敢開口說話,被誤認為是德軍間諜,差點被一齊逃亡的英國軍人開槍擊斃。直到大批救援船艦出現 後,英國士兵陸續登船離開,有一位英國海軍中校志願留下,等待救援留下來斷後的法軍,才使英 軍彌補在撤退時對法國軍人的排擠。另外,從邱吉爾在敦克爾克

撤退行動後的演說中可知,英國面臨德國的登陸攻擊,即將 進行島嶼保衛戰。甚至表示:英國本土被德軍占領後,

英國的海外領地仍要繼續與德軍戰鬥到底。因此,即 使已撤退出34 萬多名軍人,但英國的危機尚未解除。

▲ 圖 3-1 《 敦 克 爾 克 大行動》電影海報

▼ 圖 3-2 敦克爾克大撤退油畫 Charles Cundall 繪於 1940 年 8 月,現藏於帝國戰爭博物館

7

1052

世 界 史

世界史 世界史

撰稿:國立蘭陽女中

汪栢年老師

(8)

成功展開對德軍的反擊。其實,最重要的關鍵是美國的參戰。

4 年前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可以看出盟軍並非德軍的對手。若 沒有美國的參戰,盟軍是不可能扳回一城的。1941 年,太平 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採取重歐輕亞的戰略,逐步掃蕩在北非的 德軍,才能在諾曼第開闢第二戰場,使德軍節節敗退,替敦克 爾克撤退的士兵們出了一口怨氣。

1 40 萬的英法聯軍被困在敦克爾克,面對德軍強烈的攻勢,

唯一的選擇是撤離。雖然敦克爾克距離英國的多佛僅約70 公里的距離,但面臨德軍的海、陸、空追擊,情勢危急。

在9 天時間內,同盟國動員各種船艦,將 34 萬名軍人撤離。

在這場撤退行動中,共計有6 萬多名盟軍傷亡或被俘虜。

A 1 上述事件發生於何時?

A 二次大戰初期 B 二次大戰中期 C 二次大戰晚期 D 二次大戰結束後

解析 資料內容描述的是敦克爾克大撤退,發生於 1940 年 5 月 26 日起到6 月 4 日的 9 天時間內,故應為二戰初期。

B 2 動員船艦幫忙撤離軍人的應是下列哪些國家?

A 美、英、法 B 英、法、比 C 義、法、比 D 英、美、比

解析 美國要到 1941 年才會加入同盟國,故 AD 不能選;又,義 大利為軸心國之一,亦不能選 C,故答案為 B。

2 一位假冒英國士兵的法軍,甚至還因為不敢開口說話,被 誤認為是德軍間諜,差點被一齊逃亡的英國軍人開槍擊斃。

A 1 這位法國士兵為何不敢開口說話?

A 怕被認出是法軍 B 怕被誤認是德軍 C 假冒為啞巴 D 怕驚動敵人

解析 因敦克爾克撤退時,英國士兵為取得逃難的先機,拒絕讓法 軍先逃亡。

C 2 為何英國軍人不願法軍一齊逃亡?

A 希望法軍阻擋德軍 B 不願法軍撤到英國 C 怕影響逃生機會 D 法軍作戰力低

解析 若讓法軍登上船艦,就會使英軍失去撤退的員額,故英國士 兵不願法軍一齊逃亡。

閱讀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圖片來源:

3-1:http://www.impawards.com/2017/dunkirk.html,擷取日期:2017 年 9 月 25 日。

3-2:Art.IWM ART LD 305,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Cundall,擷取日期:2017 年 9 月 25 日。

▲ 圖 3-4  英 國 報 紙《 每 日 素 描 》

(Daily Sketch)頭版報導英法聯 軍自法國北部敦克爾克成功撤退 的新聞

▲ 圖 3-3 敦克爾克地理位置圖 英國

敦克爾克

諾曼第 多佛

法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對正多面體的較系統的研究始於古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他發現除了埃及人知道的三 種正多面體外, 還有正十二面體及正二十面體。

北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我們熟悉的是它的過去,陌生的是它

要讀書,就是提醒我們要了解和重視前人研究的成果。要有心得,則

莎劇中「弄人」的打諢(見 附錄二)與《史記》優孟故 事、宋代「二聖鐶故事」中 的優伶相類;但「莎劇」中

理論,則認為人的情緒不是單純由事件本身引發的,更多是由當事人對事件的 理解或看法而引起的。ABC 理論的 A 是指誘發事件 (Activating

「老師知道了在討論一、二的兩件事後,要求 班中有份「 嘲笑別人的男生」 和「 杯葛別人的 女生」

榷鹽使、水陸運使、營田使、給納使、監牧使、長春宮使、團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