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居民的民俗植物知識了解狀況為 何? 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居民的民俗植物知識了解狀況為 何? 2"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從金寧古寧頭、金沙五虎山區的社區居民訪談,及金寧與金沙國中學生的問 卷調查中,探討金門地區民俗植物傳承教育的現況。因此本章第一節將依據研究結果,

提出對應研究目標之結論。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包括:1. 居民的民俗植物知識了解狀況為 何? 2. 民俗植物的相關知識及使用經驗,對於個人產生的影響為何? 3. 影響金門地 區民俗植物知識傳承的因素有哪些?第二節則依研究結果,提出在環境教育上的建議與 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居民的民俗植物知識了解狀況為何?

從研究資料中發現,擁有民俗植物知識的程度會受到個人背景的影響(本研究中探 討了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與職業),且在年長的族群上,不同地區、性別 及職業造成的知識差異越明顯,從年輕人的問卷中則沒有明顯差異。顯現出現代年輕人 受到正規教育的普遍影響,社會脈絡中的學習則相對的減少了。以下分別對不同個人背 景的研究結果進行歸納:

不同年齡層

年長者在民俗植物的知識面向中(植物的辨識、生育地知識、物候知識、植物生理 特性的了解、植物用途),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較年輕族群為高。一種植物可能有多 種用途,而研究中發現越特殊、或比較少人知道的用途知識,大多都是年長者所擁有。

研究者推測民俗植物知識的學習,與生命的進程有關,透過不同生命階段中的經驗學習 來豐富民俗植物的知識,這也是年齡越大的人了解越多的原因之一。

比較特別的是在在民俗植物的辨認上,社區居民(中年、年長族群)大多不曉得植 物的中文學名,但是對於植物的俗名則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對植物形態的辨識度也很 高。年輕族群在問卷中顯示的植物辨識方式,雖然對於俗名和形態的認識沒有上一代的 熟悉,但是對於中文學名的認識程度卻比上一代高很多。

(2)

不同地區

在不同地區(古寧頭、五虎山)的比較上,透過對七種植物的認識來比較古寧頭與 五虎山地區居民的民俗植物知識,可發現在訪談中年與年長者的資料中,居民對於民俗 植物的知識程度與兩地的植物分佈情形吻合(ex.古寧頭沒有痲瘋樹,所以相對此植物的 知識了解也不高)。但是問卷分析的結果顯示,金寧的年輕一代對植物的認識比金沙地 區高,主要是在大家最熟悉的兩種植物上(闊葉大豆、爵床)

不同性別與職業

比較不同性別與家中職業對於植物知識的了解程度,訪談結果發現一同生活的夫妻 對同一種植物(蘄艾)的用途了解不一樣,不同的職業也有特殊的植物使用。而問卷顯 示年輕人在性別與職業上都不顯著,可能是尚未有生活中的工作分工的原因。

除了從不同背景的比較中了解知識傳承的狀況外,在訪談中也可以發現生物文化多 樣性在民俗植物知識層面的各種樣貌,研究者將訪談所得歸納其發現與原因:

民俗植物的知識在地方中逐漸演化出各種的樣貌,包括俗名的多樣性、用法的多樣 性等,其中有許多是來自於知識擁有者的「創新」,或是根據植物本身特性的不同「挑 選」而來,民俗植物的俗諺與禁忌中,有透過「聯想」而來的,這些都造成了民俗植物 知識的多樣性。

在知識多樣性演化的同時,對知識擁有者來說則是自我學習與再創造的過程。受訪 者在認識植物的同時,除了辨識之外還可能透過自我觀察學習的方式,了解植物的其它 知識,包括生育地與物候等,甚至還可能累積並歸納出植物的生態特性或是推測植物消 失的原因。在對現有知識有充分了解之後,才有「適應」及「創造」的產生。

而研究者推測在民俗植物知識背後有著一套支持知識系統的概念哲學,如地方的藥 草植物知識是以中醫的概念為基礎,禁忌植物的背後則是與鬼神信仰相關。這些民俗植 物知識概念已經深入到了心靈的層次,是從小的養成教育中逐漸形成的。

二、民俗植物的相關知識及使用經驗,對於個人產生的影響為何?

本研究的素養面向包括了:經驗、敏感度、情意、價值觀及行為。在素養方面的影

(3)

其中「經驗」與知識在傳統的傳承方式中,是互為唇齒、緊密相連的。然而問卷調 查到年輕族群的經驗程度,平均每個人在七種植物中只有0.92 種有使用過,對於以經驗 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民俗植物知識來說,比例偏低。而訪談結果中以「觀看他人使用」的 經驗,相較於「自己使用」的經驗來說,觀看他人使用可以學習到的植物知識比較片段 而不完整。因為每一次使用植物的過程,也是一種經驗學習的過程,因此民俗植物知識 與使用經驗之間,是屬於互相增益的關係:經驗會使知識增加(促成經驗學習),而越 多的相關知識則會促進經驗的產生(產生使用的動機和信心)

敏感度屬於環境覺知的一部份,在訪談與問卷的資料中皆顯示:對於民俗植物的認 識會增加知識擁有者的環境敏感度,包括對植物分佈地點的敏感、及對植物數量變化的 敏感,且間接達到了「發現環境問題」的目的。

民俗植物知識影響「情意」的素養部分,在問卷中可以看出顯著的相關性。有訪談 時受訪者對於兒時常食用的植物描述,就好像在回憶一位好朋友一般。其他對於植物顯 露出的情感還包括珍惜、信心與驕傲等。除了對植物的情感之外,也可能擴大到了對於 地方的情感,受訪者在植物名稱前冠上「金門的」(ex. 這是我們金門的野草莓。),表 現出對於金門的認同。而問卷的開放問題中,年輕族群「因為我愛金門」為喜愛植物的 原因,顯示出對於植物的喜愛與對地方的喜愛之間的因果關係是雙向的。

從受訪者對於民俗植物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價值觀的部分。一般來說擁有民 俗植物知識及使用經驗的受訪者,對於植物的評價都是正面的居多。而從民俗植物的討 論延伸到對於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的「比較」,也有受訪者肯定傳統自然而有機的採食 習慣,認為這樣是比較健康的。而針對年輕族群的問卷中,植物知識與價值觀的相關性 不大,但是採集植物的經驗與價值觀之間則呈現顯著的關係。

在「行為」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擁有植物知識的人,不一定有使用植物的行為,而 有使用行為的人卻一定要擁有相關的知識,所以從「知識」到「行為」之間,仍有許多 的考量因素在其中。在研究場域中常常發現的情況是:受訪者會將使用率較高的民俗植 物種植在家中,而也有發現到因為了解某種植物的用途,而在除草時特意將此植物留下 的案例。除了對植物本身的行為之外,對「植物知識」的行為則是影響傳承(或流傳)

的重要關鍵。包括個人對植物知識的探索詢問或是知識分享的行為等。

(4)

三、影響金門地區民俗植物知識傳承的因素有哪些?

本研究歸納整理金門地區影響民俗植物傳承的因素為以下四點:1. 知識學習來源的 改變;2. 植物棲地消失;3. 個人對知識的態度不同;4. 生活方式改變。

知識學習來源的改變

訪談中可以發現傳統的植物知識透過在地的社會脈絡學習,包括長輩、平輩、鄰居 間的交流,或是向此方面的專家(草藥醫生)學習,但是近年來許多精通植物用途知識 的長者已經凋零,知識也隨之流失。而從問卷中可以發現到年輕族群的民俗植物知識來 源還是以「學校教育」為主,其次是「社會脈絡」。而分析「參加過植物相關活動的經 驗」與植物知識的關係,則呈現顯著的相關性。

然而在今日的學校教育中,民俗植物相關的教學仍顯不足,有關鄉土植物的教學沒 有固定的課程安排,通常是重視這方面的老師在教學中自行加入。

植物棲地消失

「植物」是民俗植物知識的主題,知識是依附在植物個體上的。自然環境會影響人 們的認知,而植物群落的改變和消失,也會影響到民俗植物知識的傳承,尤其是對下一 代來說,因為植物的消失等同於剝奪了在生活中認識植物的機會。在訪談中歸納植物棲 地消失的原因包括:人為干擾、外來種入侵、自然演替(森林擴張)與政策影響。

個人對知識的態度不同

個人對於民俗植物知識的態度對知識傳承造成的影響,可以從傳授者與學習者的角 度來看。知識傳授者可能因為本身知識的完整度不足、使用草藥的負面案例造成的不信 任、或是沒有覺知到知識本身的重要性(不識貨)而影響到知識傳承與分享的意願。在 學習者方面,除了被動的耳濡目染外,本身主動的吸收才是傳承下去的主因。尤其當民 俗植物的使用已經漸漸減少,傳承的環境已經改變時,更是需要有對於知識的覺知和學 習動機。

生活方式改變

許多受訪者表示:現在的生活進步,不會去使用這些東西了。「進步」代表的是貨

(5)

的接觸是自我學習的好機會,在自然中採集植物的習慣也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現代人與 自然接觸的時間減少了,採集植物的習慣也隨著物資豐富而改變了,這些都是間接影響 植物知識傳承的原因之一。

(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一、對環境教育發展的建議

根據訪談的過程及結果發現中指出,現代的年輕族群與上一代在民俗植物知識的獲 取管道不同,而「學校教育」及「參加相關活動」的經驗對現代的年輕族群來說,對於 知識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研究者歸納整理民俗植物傳承應用於教育的重要概念如 下,以供學校或相關團體進行在地知識傳承的參考:

1. 民俗知識傳承教育的目的是落實到生活中。在地知識事實上就是一種生活科學,在 生活中的應用就是最好的傳承。因此在以正規或非正規教育進行在地知識傳授的同 時,也應鼓勵或創造落實在生活中的機會。

2. 在地的方言是傳遞在地知識的重要媒介,透過對於植物的金門俗名、與植物相關的 俚語俗諺,可以更加了解金門的環境與社會脈絡,及植物在脈絡中的地位。因此在 鄉土課程中可以融入植物或環境相關的俚語,政府單位也應積極推動方言的傳承保 留。

3. 教學的策略中必須重視實際使用經驗的學習。問卷調查顯示下一代對植物的使用經 驗明顯不足,但是透過經驗卻能保障知識的完整傳授,及有自我學習與知識調整(創 新)的機會。David W. Orr 在 1990 年提出:「直接的經驗是室內課、抽象學習的解 藥,也是良好思考的泉源。」

4. 戶外觀察學習的教學策略運用。在自然中的經驗,是自我學習的機會。且植物生長 在戶外,透過與植物的實地接觸,能夠學習課本之外的知識,增加環境素養中的敏 感度與情意變項。

5. 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教學相長的,而非單向的知識傳授。由於在地知識的傳授中,

每個人都是學習者,也是傳授者,只是佔的比例不同而已。學習的進行可以從兩方 面──在教師之間,比較像是促進者的角色;在學生之間,則被期待是主動的學習,

且可以定義出學習的內容和如何學習(Orr,1990)。

6. 學校的課程設計需要融合學科知識與在地經驗知識,然而內在的核心問題,則為知

(7)

7. 代間環境教育的策略運用。在研究中發現,不同世代間擁有的知識有所不同,年輕 人也可能擁有年長者所沒有的知識。如以社區的耆老參與學校的課程,合作進行民 俗植物知識的傳承,在兩者之間創造對話的平台,讓彼此的經驗分享學習,是對抗 傳統在地知識凋零危機的好方法。

8. 引起學習動機,重塑在地知識價值。山西的豌豆先生說:「識貨的就會寶貝,不識 貨的就覺得占空間,像野草一樣」。因此重新讓人們認同民俗植物的知識的價值和 潛力是傳承上很重要的一點。對知識的認同也可以進一步成為學習的動機。

9. 教學目標應包含多元文化的欣賞與包容。在地知識不同於主流知識,是很具有地方 文化脈絡特色的。在學習自己區域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學習欣賞、尊重其它不 同文化的特色。在不同的文化刺激之下,更可以發展出本身的創意,或是加深對於 自身文化的定位與認同。

(8)

二、後續研究建議

1. 在兩代之間的知識程度比較探討,由於對年長者進行問卷時有語言與文字的瓶頸而 作罷,透過訪談所得的資料則容易侷限於受訪者的個人觀點。未來可以針對家庭或 是家族進行傳承情形的調查,以獲得更具體的傳承情形。

2. 在與居民進行民俗植物的討論時,除了使用照片之外,可以用其它的植物素材如:

實物或標本來進行對照,以增加辨識的容易性,確認彼此所談論的是同一種植物。

3. 對於植物不同名字和辨識方式的熟悉,更容易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找到知識的交集 點,是對抗知識流失的一種方式。知識越完整,在傳承的時候也不容易有誤導的情 況發生。所以完整的民俗植物知識資料庫建置,是刻不容緩的。除了建置資料庫外,

可以透過不同學科角度的觀點對知識內涵進行研究,了解民俗植物知識未來發展的 可能性。

4. 在地知識於教育上的策略應用尚未十分具體,將來可以針對在地知識設計教學策 略,並評估其與傳統社會脈絡傳承方式下的知識獲得有何差異。

5. 在地知識的形成對個人的影響關係,或許可以歸納而成為「在地環境素養」,其內 涵與面向值得後續進行定義與探討。

6. 在全球化影響在地知識的傳承上,尚未深入了解其影響的層面、影響的深入層度、

及如何影響的。也許透過更深入的研究,來描述出兩者之間的文化拉扯是如何進行 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隨機實驗是一種過程 (process),是一種不能確定預知會

由於 reduced echelon form 每一個 row 除了該 row 的 pivot 外, 只剩 free variables (其他的 pivot variable 所在的 entry 皆為 0), 所以可以很快地看出解的形式.. 而我們又知

提供文體 結構知識 和幫助讀 者勾起已 有的知識 和經驗 提高讀者. 的敏銳力 和解決閱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隨著經濟實力的衰退,基輔的 公王越來越沒有影響力,而羅斯人 的文化傳統中,沒有固定的家族繼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中國傳統農曆劃分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