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閱讀策略教學的理論基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閱讀策略教學的理論基礎"

Copied!
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閱讀策略教學 的理論與實踐

劉潔玲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

課程與教學學系

(2)

講座的流程

• 閱讀策略教學的理論基礎

• 不同類型閱讀策略的原理和教學設計

– 以促進理解為主的策略 – 以閱讀監控為主的策略 – 結合多種策略的閱讀步驟

• 閱讀策略教學的方法和原則

• 答問時間

(3)

閱讀策略教學

的理論基礎

(4)

建構-整合模型

(The Construction – Integration Theory)

• 基本理念

– 又稱宏觀結構理論 (Macrostructure Theory),

主要解釋閱讀者理解內容重點和主旨的過程。

– 閱讀 = 建構 (從不同來源搜集資料) + 整合 (綜合資料建構出整體的意義)

– 命題 (句子中最基本的語義單位)  微觀結 構  宏觀結構 (一般人說的文本主旨或中 心思想)

(5)

• 影響建構和整合過程的因素

– 宏觀法則 (macrorules) – 先前知識/智略 (schema) – 推論能力

– 操作記憶的容量

– 篇章結構和連貫性

建構-整合模型

(The Construction – Integration Theory)

(6)

智略理論

(Schema Theory)

• 基本理念

– 強調智略(schema,另譯作基模或圖式)

對閱讀記憶和理解的重要性。

– 智略 = 記憶系統內的普遍性知識結構

– 跟閱讀關係密切的知識:字詞知識、背景 知識、文體知識、文本內容知識、生活常 識等。

– 閱讀理解 = 激活或建構智略為篇章的內容 提供一個連貫的解釋

(7)

• 智略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的功能

– 將篇章訊息跟已有知識同化 – 引導注意力的分派

– 增進連繫及撮要內容的能力 – 促進推論能力

 能有效協助讀者記憶和理解文本的內 容和意思

智略理論

(Schema Theory)

(8)

後設認知理論

(Metacognition Theory)

• 何謂後設認知能力 (元認知)?

– 對認知過程的認知(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

– 知識層面:對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敏銳力 – 操作層面:對認知過程的監控能力

– 兩個層面的能力有相互關係,但不一定 完全一致。

(9)

• 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的關係

– 知識層面

• 掌握與閱讀認知過程有關的知識(包 括個人能力的強弱;課業的性質和目 的;策略知識)。

• 對閱讀過程是否順利進行具備敏銳的 注意力。

後設認知理論

(Metacognition Theory)

(10)

• 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的關係

– 操作層面

• 運用個人、課業和策略的知識指引不 同階段閱讀過程的進行。

• 遇到閱讀問題時調整速度及重新分派 資源以解決問題。

• 運用適當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後設認知理論

(Metacognition Theory)

(11)

策略教學的基本理念

• 結合建構-整合模型、智略理論、後設認 知理論等對篇章理解認知過程的研究。

• 閱讀 = 靈活配合不同的目的,運用不同的 策略,將讀者的已有知識與篇章內容連繫,

以建構出篇章的整體意義。

• 源自專家讀者 (expert reader) 和新手讀者 (novice reader) 的認知過程比較研究,重 視讀者靈活和綜合調控思維過程的能力。

(12)

閱讀策略

提供具體的方法 歸納篇章的重點

提供文體 結構知識 和幫助讀 者勾起已 有的知識 和經驗 提高讀者

的敏銳力 和解決閱 讀困難的 能力

提高理解層次的閱讀能力

策略教學的基本理念

(13)

以促進理解

為主的策略

(14)

宏觀法則

• 原理

– 源自建構-整合模型,描述讀者如 何將眾多命題連結以建立出篇章的 宏觀結構。

– 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解策略,幾

乎所有策略課程均有教授四項宏觀

法則。

(15)

• 選取策略 (Selection)

– 定義:從段落中直接找出概括全段主題的關鍵 詞語或句子。

– 適用於說明文、議論文和含直接抒情的文體。

– 找關鍵詞和主題句常用的方法:

• 留意段落開始引入句子或最後的總結句子

• 經常重覆出現的詞語或句子

• 利用「標示詞」找主題句

• 逐句衡量該句子能否包含其他句子的意思

宏觀法則

(16)

• 刪除策略 (Deletion)

– 定義:將段落中多餘或瑣碎的資料刪去,

從而找出段落中較重要的意思。

– 適用於各類文類文體的文章,可因應不同 的文體和修辭技巧,在歸納重點時刪除以 下的內容:

• 舉例的內容

• 意思重覆的內容

• 用來作比較的句子

• 比喻的句子

• 補充說明的句子

• 引入的句子

宏觀法則

(17)

• 歸類策略 (Generalization)

– 定義:運用一句概括性的句子代替多個從屬的概念或 句子,從而掌握段意。

– 在沒有明顯重點句的文章,可用作歸納說明的事理、

描寫的事物或人物特點。

– 歸類的步驟:

1. 判斷段落內的多項內容是否屬於同類事物或有一致的 共通點。

2. 以一個詞語或短句歸納有共通點的事物或道理。

3. 以步驟2的詞語或短句為主線重寫出全段的段意。

宏觀法則

(18)

• 綜合策略 (Construction)

– 定義:運用自己構思的句子概括出沒 有明顯主題句的段落意思。

– 綜合段意的步驟:

1. 先找出全段的關鍵詞 2. 刪除段內不重要的內容

3. 配合全段的關鍵詞綜合出段落重點

宏觀法則

(19)

• 綜合策略 (Construction)

– 難度較高,宜結合文體知識以促進學 生綜合段意的能力:

• 敘事:時地人事

• 借事抒情:人+事+情

• 描寫:描寫對象(景/人)+特點

• 借景/物抒情:景/物特點+情

宏觀法則

(20)

• 原理

– 源自建構-整合模型及智略理論。

– 最常見的做法是教導學生掌握不同 文體的基本結構,跟掌握重點策略 結合,幫助學生歸納全篇文章的內 容重點。

結構策略

(21)

• 教學設計

– 宜結合單元教學,以單元學習重點中的文 體知識指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內容和結構。

– 通常會配以圖表輔助學生整理文章的結構。

– 年級愈高,文體的結構愈複雜,對學生的 思維能力要求愈高。

– 可直接將策略遷移到寫作和聽說範疇。

結構策略

(教學示例取自《閱讀策略可以輕 鬆玩:臺北 vs. 香港一課兩教》)

(22)

提問及預測策略

• 原理

– 智略理論:一邊閱讀一邊提問或預測有

助學生聯想與篇章內容有關的已有知識。

– 後設認知理論:

• 構思問題或進行預測的過程有助學生將注 意力集中在篇章的重要內容上。

• 一邊問一邊找答案或驗證預測的過程,可 發揮閱讀監控的作用。

(23)

• 教學設計

– 提問策略可用於所有文體,預測策略適用 於故事性較強的文體。

– 教師須先指導學生掌握提問或預測的技巧,

切忌學生只追求趣味而胡亂發問或預測。

– 宜配合文體知識和其他策略教授。

– 可以小組形式進行,刺激學生從多角度思 考及增加趣味性。

提問及預測策略

(24)

推論策略

• 原理

– 推論是建立微觀和宏觀結構的重要能力。

– 深層的閱讀需經常進行引伸推論,引伸 出作者沒有直接寫出的意思,例如推論 隱含的情節、人物性格和關係、比喻和 象徵的含意、作品主題。

– 推論的基本方法:文本線索+先前知識

(25)

• 教學設計

– 推論對文學性的閱讀很重要,讀者的已有 知識是成功推論的關鍵,教學時須注意:

• 開始時宜選擇學生熟悉的教材。

• 可配合單元學習重點,教授不同的文體知 識,引導學生推論的方向。

• 對學生陌生的作品,須向學生提供相關的 背景資料(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文化知 識等)。

推論策略

(26)

以閱讀監控

為主的策略

(27)

目標設定

• 原理:後設認知理論(知識和操作層面)

• 教學設計

– 配合不同的閱讀活動指導學生認識每類閱讀 活動的性質,設定合適的目標,並配合不同 的目標選擇閱讀的取向和方法。

– 適用的閱讀活動:單元教學、閱讀測驗、綜 合卷、專題研習、速讀等。

(28)

檢查/監控策略

• 原理:後設認知理論(知識層面),目的

是提高學生對閱讀過程的注意力。

• 教學設計

– 設計簡單的檢查程序培養學生在閱讀期間 及閱讀後檢視問題的習慣。

– 檢視的問題:

• 學生自身的理解問題  解難策略

• 篇章在內容或表達的問題  批判思維

(教學示例取自《閱讀策略可以輕 鬆玩:臺北 vs. 香港一課兩教》)

(29)

字詞推斷策略

• 原理:後設認知理論(操作層面),教授學

生簡單的方法自行解決字詞層面的閱讀問題。

• 教學設計

– 一般推斷詞義的方法,包括注意配詞、內容提 示、字形結構、讀音等猜字義。

– 中學可用於文言文教學,配合古漢語知識,教 授學生語譯和推斷文言字詞和句子的常用方法 (留、增、刪、換、調、補、猜 ……)。

(30)

文意推斷策略

• 原理:後設認知理論(操作層面),教 授學生簡單的方法,自行解決文意層面 的閱讀問題。

• 教學設計:常用的推斷文意的方法,包

括判斷重要性、按上文下理找線索、運

用先前知識推測。

(31)

結合多種策略

的閱讀步驟

(32)

SQ4R

• 瀏覽 (Survey)  提問 (Question)  閱讀 (Read)  回應 (Respond)  重看

(Review)  反思 (Reflect)

• 結合多種策略的閱讀步驟,較適合在精讀 文章時採用。

• 必須先教學生基本的瀏覽和提問等技巧,

否則學生得益不大。

(33)

K-W-L

• 激活知識 (What I Know?)  設定閱讀目標 (What I Want to know?)  歸納閱讀心得 (What I Learned)

• 針對後設認知能力訓練的策略,有助激活先 前知識、確定目標和檢討學習成果。

• 必須配合具體的學習重點和策略教學,否則 成效不大。

• 可配合單元教學作單元引入和總結檢討。

(34)

引領思維活動

Directed Reading-Thinking Activity DRTA

• 運用預測策略進行的小組活動。

• 活動程序:閱讀前根據標題預測內容  將 文章分成若干部分,每次只閱讀一部分  驗證之前的預測 + 預測之後內容  最後總 結全文重點

• 較適合長篇和故事性較強的篇章。

• 可培養學生閱讀時主動建構意義,及增加閱 讀的趣味性。

(35)

引領思維活動

Directed Reading-Thinking Activity DRTA

• 注意:胡亂預測無助促進理解,教師應:

– 先清楚講解預測的方法。

– 帶領全班進行一次預測,提問有意義的 預測問題,示範怎樣作出合理的預測。

– 學生作答後多提問學生如何作出該預測,

訓練學生的理解和思維能力。

– 逐步由小組形式到個人閱讀,訓練學生 的自學能力。

(36)

相互教學法

Reciprocal Teaching

• 結合小組互動和同儕教學的原理。

• 以小組討論形式同時運用澄清、提問、撮要 和預測四種策略。

• 活動程序:先讀一段  輪流提問及解答不明 白的地方(澄清 / 檢查和解難策略)、提問 深入理解的問題(提問策略)、歸納段意

(掌握重點策略)、預測  讀第二段,重複 以上的程序直至看完全文

(37)

相互教學法

Reciprocal Teaching

• 通過同儕協作,有助鞏固和提升學生靈活 運用策略的能力。

• 難度較高,學生必須先掌握個別的策略和 有良好的小組討論能力才可進行。

• 學生主導成分較強,較適用於單元的自讀

或導讀課文,讓學生自行運用講讀所學到

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分組閱讀活動。

(38)

閱讀策略的教

學方法和原則

(39)

策略教學的方法

• 基本理念

– 主張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發揮

「鷹架作用」(scaffolding)。

– 採取認知師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的教學模式,將學習

的責任逐漸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

(40)

策略教學的方法

• 直接和清晰的講解

(explicit explanation)

: 解釋每項策略的步驟、作用和適合在甚 麼情況下運用。

• 教師示範

(teacher modeling)

:以放聲思

(think-aloud)

的形式邊示範邊說出每個

步驟的思維過程),用實例向學生示範

如何運用每一項策略。

(41)

策略教學的方法

• 指導及獨立練習

(guided & independent practice):

應用鷹架作用的原理,設計 不同類型的練習以鞏固學生的能力。

– 由淺入深;

– 由教師輔助至獨立運用策略;

– 由運用單一策略到綜合運用多項策略。

(42)

策略教學的方法

• 加強社群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

– 應用鷹架作用的原理。

– 師生互動:善用提問,促進學生思考,

鼓勵學生比較不同的答案,不應只偏重 標準答案。

– 生生互動:以不同形式的小組活動讓學 生在互動的過程中互相模仿和協助,鞏 固運用策略的能力。

(43)

施行策略教學的注意事項

• 教師需熟悉策略教學的原理,掌握不同策略 的性質和運用方法,設計有效的教案,並具 備良好的教學技巧,善用提問、示範、回應、

小組合作,有效進行教學。

• 以學生為本,多給學生機會運用策略自己理 解和發現文章的重點和主題。

• 避免只將注意力放在答案上,應通過引導和 討論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44)

施行策略教學的注意事項

• 平衡動機和思維訓練,切忌兩種極端:只

機械式操練策略運用 VS 偏重動機興趣而 接受學生對文本的錯誤理解

• 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才有較明顯的成效。

• 策略教學以理解層次的能力訓練為主,宜

結合其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認讀(基層)

和評鑑(高層)能力。

(45)

策略教學與單元教學的結合

 理念

• 學生運用策略的能力需長時間培養才 有成效。

• 策略教學不能跟日常的課文教學割裂,

否則成效不大。

• 學習策略跟學習單元內的文體和其他

語文知識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目的是

幫助學生更有效學習課文。

(46)

策略教學與單元教學的結合

 常規做法

• 選擇一些簡單的策略,例如選取策略、結 構圖,每次教授課文時都要求學生應用,

讓學生養成常用閱讀策略的習慣。

• 配合單元教學對學習重點的重視,加入K- W-L策略,提高學生對確定學習目標和檢 討學習成果的意識。

 開始時較花時間,但當學生養成了習慣問 題便不大,反而可促進學習成效。

(47)

策略教學與單元教學的結合

 個別單元的調適

• 配合每個單元的課文性質,加入幫助理解 該類文體的閱讀策略,數量貴精不貴多。

• 教師可先了解各項閱讀策略的特點,再從

「學生需要掌握甚麼知識和能力才能理解 該單元的課文?」入手,構思該單元可加 入的閱讀策略。

策略表 教案示例

(48)

策略教學與單元教學的結合

 個別單元的調適

• 課文程度愈深,學生愈需具備更靈活運用策 略的能力,宜在低年級已開始教授簡單的策 略,以便到高年級可綜合運用。

• 年級愈高,策略設計愈需要配合更多的本科

知識,如文體、寫作技巧、文學和文化知識。

• 教師可按學生的需要或課文的性質自行設計 新的閱讀策略。

(49)

設計策略教學的參考資料

劉潔玲 (2004)。〈中文閱讀教學的新模式 – 閱讀策略教學課程的教學經 驗〉。《基礎教育學報》,13(2),1-22。

劉潔玲及陳維鄂 (2003)。〈檢討在香港中學中文科實施閱讀策略教學的 成效〉。《教育學報》,31(1),59-94。

蘇月華, 余婉兒, 文英玲 (1998)《中文閱讀理解能力訓練》

吳鳳平、林偉業 (2009)《中文閱讀能力訓練 : 認讀、理解、策略》

柯華葳等 (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

中一級中文科教育電視「初上儒林寺」

Harvey. S., & Goudvis, A. (2007). Strategies that work: Teaching comprehension for understanding and engagement.

Wood, E., Woloshyn, V. E., Willoughby, T. (1995). 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for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chievement growth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Findings of a two-year longitudinal study... Designing vocabulary instructio n

《評估工具》在中文閱讀(或識字)及寫作(或寫 字)方面的整體表現,以了解整體非華語學生中文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學生做小測.. 中國語文科卷一 閱讀理解

教學任務: 學生對整本書閱讀 (從教學到匯報)有整 全而概略的認識.

• 小組討論:每組閱讀一個提升正面情緒的策 略,並代入個案人物。著相關組別閱讀附錄 二:

• 提升 提升 提升學生獨立自主的 提升 學生獨立自主的 學生獨立自主的 學生獨立自主的閱讀 閱讀 閱讀 閱讀 能力.. 能力

• 源自專家讀者 (expert reader) 和新手讀者 (novice reader) 的認知過程比較研究,重視 讀者靈活和綜合調控思維過程的能力。. •

黃宇昆先生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日期: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時間: 上午8:45–12:15..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