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目次"

Copied!
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刊名:就業安全半年刊 發行人:黃秋桂

出版機關: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地址:242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4樓 電話:02-8995-6000

總編輯:謝青雲

編輯委員:吳敏華、林詩騰、黃巧婷、李慧芬、黃俐文、

楊明傳、周麗貞、鄧伃珊 執行編輯:謝宜容、汪儀萱、劉榮和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108年12月 創刊日期:中華民國91年7月 出刊頻率:半年1期 訂價:220元

展售處:

1.五南文化廣場臺中總店

(臺中市中山路6號,04-2226-0330,www.wunan.com.tw)

2.國家書店

(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02-2518-0207,www.govbooks.com.tw)

委製單位:谷格文化國際有限公司 GPN:2009102107ISSN:20702833 本刊同時刊登於勞動力發展署網站:

www.wda.gov.tw 封面照片提供:PIXTA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臺灣版

本 著 作 採 「 創 用 C C 」 之 授 權 模 式 , 僅 限 於 非 營 利 、 禁 止 改 作 且 標 示 著 作 人 姓 名 之 條 件 下 , 得 利 用 本 著 作 。 欲 利 用 本 書 全 部 或 部 分 內 容 者 , 須 徵 求 勞 動 部 勞 動 力 發 展 署 同 意 或 書 面 授 權 , 聯 絡 電 話 :

(02)8995-6000。

我國5G產業發展契機與人才需求 產業數位轉型下的跨域人才發展 國際AI人才政策及培育機制解讀

5+2產業創新計畫未來工作技能需求趨勢 綠能當道讓職能幫你加把勁

我國延攬國際專業人才的立法趨勢,如何協助當前國家重點 產業發展

雲林在地人才培育系統啟動農業科技發展新契機

-在地大學驅動農業創生-

婚育婦女重回職場的困難與挑戰 職訓班身障學員的職涯輔導策略

108年臺中創客嘉年華,豐沛能量活絡在地創客圈!

傳承多元培力,創造價值永續-「多元培力就業計畫社會創新案例 製作訓練及獎勵實施計畫」

資通訊產業人才與技能需求之研析

06 17

51

59 23 31 39

目次 ,

66 75

82

94 101

本期專題 職能標準及技能檢定

身心障礙者及特定對象就業

勞動力發展創新

(3)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是當前政府重要的 施政計畫之一,目前正積極規劃擴大全面性基 礎建設投資,並以打造未來30年國家發展需 要的基礎建設為目標。此外,為加速臺灣產業 轉型升級,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 值,追求永續發展的經濟新模式,並透過「連 結未來、連結全球、連結在地」三大策略,激 發產業創新風氣與能量,提出「智慧機械」、

「 亞 洲 ‧ 矽 谷 」 、 「 綠 能 科 技 」 、 「 生 醫 產 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 濟」等5+2產業創新計畫,作為驅動臺灣下世 代產業成長的核心,為經濟成長注入新動能。

在多項產業創新計畫進行的同時,人才與 技術,更是亟待解決的需求;因此期能藉由佈 局關鍵前瞻技術及引進高階人才,形成產業創 新聚落,強化臺灣系統整合能力,吸引國內外 投資,進而連結全球創新能量,提升臺灣產業 國際競爭力與人民生活品質,實現綠能矽島及 智慧國家,並平衡區域發展及創造就業機會的 目標。

有鑑於此,本期主題訂為:「當前國家重 點 產 業 之 勞 動 力 發 展 」 , 內 容 邀 約 各 專 家 學 者,齊為國家重點產業與人才發展,提供多方 論析與見解。

本期專題方面共有7篇專文發表,包括:

工業技術研究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副所長周勝 鄰剖析「我國5G產業發展契機與人才需求」;

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執行長周怡君專論「

產業數位轉型下的跨域人才發展」;中華經濟 研究院第二(國際經濟)研究所分析師林蒧均

論析「國際AI人才政策及培育機制解讀」;中 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與臺灣經濟研究院 副研究員林虹妤共同專論「5+2產業創新計畫 未來工作技能需求趨勢」;朝陽科技大學資訊 管理系教授陳怜秀論述「綠能當道 讓職能幫你 加把勁」;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 藍科正研析「我國延攬國際專業人才的立法趨 勢,如何協助當前國家重點產業發展」;國立 虎尾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系主任戴守谷與國立虎 尾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系研究組員丁于珊共同專 論「雲林在地人才培育系統 啟動農業科技發展 新契機」等。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業務專欄方面,身心 障礙者及特定對象就業分類有中華經濟研究院 第三研究所(臺灣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素彎 與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 所)輔佐研究員蔡依恬共同撰述「婚育婦女重 回職場的困難與挑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副教授陳貞夙及吳亭芳共同研析「

職訓班身障學員的職涯輔導策略」等2篇。

職能標準及技能檢定分類則有財團法人中 華民國電腦技能基金會執行秘書、全國技能競 賽資訊技術(軟體設計)裁判長許基文專論「資 通訊產業人才與技能需求之研析」1篇。

勞動力發展創新分類則有勞動力發展創新 中心2篇,包括陳嘉君撰述「108年臺中創客嘉 年華,豐沛能量活絡在地創客圈!」;程官駿 發表「傳承多元培力,創造價值永續-『多元 培力就業計畫社會創新案例製作訓練及獎勵實 施計畫』」等2篇。

5+2產業創新計畫在發展過程中力求北中南 均衡發展,讓各產業在北中南都有發展機會,

透過產業聚落方式推動,連結國外產業聚落,

引進國際人才、連結國際市場。3個連結策略 包括(1)連結未來:致力推動臺灣產業價值鏈從 硬體代工擴展至軟硬整合的系統整合或應用服 務。(2)連結國際:重新建構臺灣與歐美先進國 家的技術連結外,並透過新南向政策與南向國 家建構應用市場連結關係。(3)連結在地:會從 在地既有的供給聚落,轉變為產官學研的創新 生態系,中央政府將透過前瞻基礎建設協助地 方完善投資環境、並引進國內外產業資源;地 方則提供實驗場域並整合在地產研學創新能量。

在政府持續加強產業升級發展下,5+2產 業創新計畫已有初步成果,包含智慧機械、亞 洲.矽谷、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新農 業和循環經濟。其中,智慧機械去(107)年 產值達到1兆1,800億元。而從經濟部產業專業 人才需求推估調查,也發現5+2產業人才需求 穩定。與亞洲‧矽谷息息相關的通訊暨物聯網 裝置與設備產業,每年新增需求數約需5,000 人,業者對於硬體類人才需求暢旺,例如電路 設計工程師、機構設計工程師等。此外因應物 聯網興起,跨業整合的新趨勢,帶動軟體整合 開發工程師需求提升。

有鑑於企業對相關領域的人才需求日多,

政府多次辦理5+2產業徵才博覽會,協助企業 擴大對外徵才,讓創新轉型的過程更加順暢,

同時培育更多新鮮人了解各產業發展進而投入 職場,以增加求職成功率;並期望藉由徵才媒

合的辦理,促進各類專業人才挹注企業,進而 增進臺灣5+2產業之發展。

勞動部中程施政計畫亦將「鍊結人力培訓 與產業發展,提升勞工就業職能」列為施政綱 要,推辦職訓多元管道,推廣職能基準之產業 運用。在實務上加強人力資本投資,辦理職業 訓練,提升勞工就業職能,並配合國家重點發 展之5大創新研發計畫等產業及就業市場人力 需 求 , 辦 理 符 合 產 業 所 需 之 訓 練 課 程 , 積 極 推 動 辦 理 相 關 人 才 培 訓 ; 設 立 創 客 基 地 , 營 造 自 主 學 習 場 域 , 結 合 專 業 師 資 與 跨 領 域 社 群交流,減少訓用落差。推動職能基準發展與 應用:配合行政院5+N產業創新、數位經濟重 大政策推動,積極推動辦理職能基準發展或更 新,深化成果策進產業與訓練夥伴多元應用,

促進教訓檢用連結產業需求,支持產業發展的 用 人 需 求 。 依 據 產 業 需 求 , 強 化 青 年 職 業 訓 練,整合學校、產業等訓練資源公私協力辦理 先訓後用或先僱後訓等客製化訓練。

產業發展需要思考國家長期戰略及產業創 新,政府必須持續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針 對未來的需要,點燃創新的火苗,帶動全面的 產業創新,隨著計畫的進步推動及效應擴散,

以達成經濟成長的目標。

約稿:本刊每年6月及12月定期出刊,歡迎投稿。

稿件經審核採用者,稿費每千字(以中文字計 核)1,000元,字數不限,最高以5,000字計酬,

本單位有刪修權,請於每年3、9月前投稿,以利 審核。聯絡信箱:barjulo3@gmail.com。

編者序

(4)

我國5G產業發展契機與人才需求

周勝鄰/

工業技術研究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副所長

 壹、前言

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將在2020年進入5G(5th Generation: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的世代 (2020~2030年),開啟創新應用的新紀元,持續引領人類生活樣態變化的演進。5G的訴求,

除了繼續改善現有4G系統,以人類寬頻上網應用服務之外,還著重在未來巨量物聯網應用,

以及通訊要求嚴格的專業物聯網應用,如智慧製造及自駕車聯網等。為滿足5G世代多樣化 應用的需求,5G系統的發展,除了研發更先進的無線電系統接取網路(RAN: Radio Access Network)技術之外,在網路系統架構上也導入了多種新元素,如邊緣運算、網路功能虛擬化 等。因此5G世代的人才需求,除了傳統行動通訊的人才之外,在網路及5G創新應用方面,

亦將衍生出多樣化的需求。

本期專題

● 我國5G產業發展契機與人才需求

● 產業數位轉型下的跨域人才發展

● 國際AI人才政策及培育機制解讀

● 5+2產業創新計畫未來工作技能需求趨勢

● 綠能當道 讓職能幫你加把勁

● 我國延攬國際專業人才的立法趨勢,如何協助當前國家重點產業發展

● 雲林在地人才培育系統 啟動農業科技發展新契機

(5)

本 期 專 題

我 國 5G 產 業 發 展 契 機 與 人 才 需 求

 貳、行動通訊系統演進

行動通訊系統的發展,從1990年代2G GSM系統提供方便、成功的行動電話服務 之後,開啟了3/4/5G系統的發展,引領人 類生活的巨大變革,如圖1所示。GSM之前 的通訊系統使用類比通訊技術,提供語音電 話服務,惟並未造成風潮。GSM系統目前 在全球某些區域,還扮演相當重要角色,提 供語音通訊的功能。GSM系統在語音電話 服務,取得重大成功,但在數據(Data)服 務則只提供極侷限的簡訊服務(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無法支援行動上網 (Mobile Internet)服務。3G系統的發展初 衷,就是要在語音電話服務之外,增加支援

行動上網服務的功能。在那個年代,數據服 務 才 剛 萌 芽 , 行 動 上 網 概 念 亦 相 當 模 糊 ; 不過,日本NTT電信公司以行動上網服務為 宗旨新創立的子公司─NTT DoCoMo,則 以i-mode服務品牌,發展出諸多創新的數 據服務,如來電答鈴、桌面(圖片)下載、

電子雞、手機遊戲...等,獲得了巨大的成 功,開創了行動上網數據服務濫觴,成為全 球行動上網服務的領導公司。在那同時,具 備上網速度384Kbps的3G系統,也逐漸成 熟,因此在i-mode服務取得重大商業成功 之後,全球營運商在2000年左右,一股腦投 入3G系統的建置,包含重金取得頻譜使用執 照,以及花費昂貴的系統建置費,試圖在新 興行動數據服務開拓嶄新商機。不過,事與 願違;全球無一運營商在此新興行動上網服

務取得重大進展,包含NTT DoCoMo的3G 服務─FOMA,造成了全球繼.com泡沫化 之後,另一次高科技產業的重大挫折。究其 原因主要是找不到所謂行動上網的殺手級應 用,吸引民眾使用行動上網。基本上,在此 階段最普遍的行動上網服務,就屬商界人士 以黑莓機讀取e-mail,以及股票族以專屬股 票機進行股票買賣的應用;雖然同時有一些 視訊隨取的服務開始出現,不過受限於網路 頻寬,服務品質無法盡如人意,亦未形成風 潮。即使2006年以Wi-Fi技術為基礎所發展出 來的WiMAX技術問世,能提供比3G系統更 快的行動上網能力,亦無法扭轉行動上網的 低迷情勢。

直到2007年底,蘋果電腦賈伯斯推出了 i-Phone智慧型手機;晴天一聲雷,開創了

行動上網嶄新服務應用模式,帶動行動通訊 系統的嶄新發展與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大 幅改變人類生活型態,引領人類社會進入一 個完全迥異的新紀元。在智慧型手機問世之 後,3G網路系統使用需求急速成長,也因 此促使了4G 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 統的發展。4G系統的通訊能力強大,可以 提供高達1Gbps的通訊能力,足以滿足人們 日常生活資訊取得、即時視訊娛樂、通訊、

社群、學習...等食衣住行育樂多樣化的需 求 。 由 於 需 求 殷 切 , 商 業 應 用 取 得 重 大 成 功;到目前為止,4G已成為全球各國家最重 要、最普及的國家骨幹建設,支撐全人類創 新的生活演進。預期在未來多年,4G都將持 續扮演你我生活中,如水、空氣不可或缺的 要素。

(6)

雖然目前4G系統的通訊能力,尚無不 足,不過先進國家已經開始推動5G系統的 建置,期能將國家基礎建設推向更先進的層 次,孕育更多創新產業的發展。每一個世代 通訊系統技術與產品的開發,須費時近10年 時間;因此,當4G系統成功商用之後,國 際社會在2012年就啟動了5G系統的發展。

由於通訊系統牽涉到全球性的互通跟漫遊,

因此整合全球國家、業界的意見,建立大家 共同遵循的標準,是發展行動通訊系統的基 本要件。每一世代行動通訊系統,都是由聯 合國轄下的國際電信聯盟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 Union)之下的無線電部門ITU-R

主導發展進程。ITU-R在2012年啟動5G發 展計畫,徵求5G世代(2020~2030年)行動 通訊應用需求提案,並在2015年正式發表 了5G的願景與系統需求,稱之為IMT-2020 (3G:IMT-2000; 4G:IMT-Advanced),定 義了5G的3大應用情境與8項效能指標。同 時,ITU-R訂定了5G系統的發展時程,包含 2018年徵求5G系統技術提案,2019年針對 提案系統進行功能評估(評估8項指標的符合 度),最後預計在2020年宣布正式的5G系 統,如上頁圖2所示。

IMT-2020所定義5G的3大應用情境為 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大寬頻,mMTC (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大連結;以及uRLLC (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 munications):超高可靠度與低延遲,如 圖3所示。圖4則為5G系統必須滿足的8項 系統效能量化指標。eMBB旨在大幅提升行 動上網之速度,用戶平均上網速度要能達到 100Mbps(4G:10Mbps),最高則要能達到 20Gbps(4G:1Gbps);mMTC應用情境主要 在 處 理 未 來 物 聯 網 應 用 蓬 勃 發 展 , 海 量 的

「物」連上5G系統所衍生系統容量問題;對 此,5G系統須能處理每平方公里高達100萬 個物聯網設備,如圖4所示;uRLLC能提供超 高可靠度及低延遲的通訊服

務,其資料傳輸的可靠度要 達 到 低 於 十 萬 分 之 一 錯 誤 率,而延遲則要低於1ms(從 終端資料產生再傳到基地臺 所需時間);uRLLC主要應用 於特殊需求的物聯網應用,

如自駕車、智慧製造等。

I T U - R 於 2 0 1 5 年 6 月發 表了IMT-2020 5G系統的 願 景 與 需 求 之 後 , 國 際 上 最重要的行動通訊產業聯盟

3 G P P ( 3 r d G e n e r a t i o n P a r t n e r s h i p Project:1998年由全球7個國家的標準組 織聯合成立,旨在制定3G系統標準)即在當 年9月啟動了5G系統技術的發展工作,規劃 符合ITU-R 5G發展時程的5G系統標準發展 進程,如第8頁圖2所示。在4G時代,針對 IMT-Advanced 4G的需求,當時有IEEE與 3GPP兩個國際組織投入系統技術與標準的 發展;前者發展的WiMAX系統,及後者的 LTE系統,皆在2012年通過ITU-R的審核,成 為正式的4G系統技術。不過,WiMAX商業 應用並不成功,因此IEEE沒有持續發展5G系 統的通訊系統技術。

▲圖4ITU-RIMT-20205G系統8項效能指標

本 期 專 題

我 國 5G 產 業 發 展 契 機 與 人 才 需 求

▲圖3ITU-RIMT-20205G願景3大應用情境

(7)

 參、5G系統概述

雖然ITU-R尚未核定正式的5G系統,不 過綜合IMT-2020所定義的3大應用情境、8項 效能指標,以及3GPP制定中的5G系統標準

─ 5G NR (New Radio),我們就即將來臨 的5G系統說明如下:首先5G系統面對的重 大挑戰,包含系統通訊能力的巨幅躍昇,單 網同時支持3種不同情境之多樣化的應用服 務,以及如何達到端到端超低延遲的要求。

為了應付此等挑戰,5G系統引進了諸多重要 的新技術元素,構成一個迥異於過去4G系統 的新架構,也成為5G產業發展的重要成分。

5G NR與大量多輸入多輸出技術(Massive MIMO)

未 來 5 G 系 統 最 重 要 的 元 素 當 屬 3 G P P 所制定的新無線電接取系統標準─5G NR (5G New Radio)。無線電系統是每一世代 行動通訊系統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本質,也 是ITU-R在制定每一世代通訊系統需求的主 體。5G NR運用了大量多輸入多輸出技術,

亦 即 傳 輸 與 接 收 端 設 備 各 擁 有 多 根 配 對 的 天線,在使用相同的頻譜資源的情形下,彼 此間建立了多個獨立的資料傳輸通道,以期 提升頻譜資源的使用效率,進而大幅提高系 統通訊能力。當然,在MIMO通訊中,如何

能排除多通道彼此的干擾,以確保各單獨通 道傳送、接收的準確性,是通訊技術的巨大 挑戰。4G LTE系統使用了4階的MIMO技術 (4T4R),而在5G NR系統中則發展高達32階 的MIMO(32T32R)技術。

高頻毫米波通訊 (mmWAVE Communication)

頻譜(Spectrum)是行動通訊系統賴以 傳遞訊號的媒介,也是最珍貴的資源。4G LTE系統所使用的頻寬是以20MHz為基礎,

最高到100MHz;5G通訊系統為求大幅提升 系統通訊能力,擴大頻寬基礎為100MHz,

最 高 頻 寬 可 達 1 G H z ( 系 統 通 訊 能 力 = 頻 譜 使 用 效 率 x 頻 寬 ) 。 過 去 行 動 通 訊 系 統 多 使 用 小 於 6 G H z 的 頻 譜 資 源 , 不 過 隨 著 過 去 2G/3G/4G系統的部署,全球小於6GHz的 頻譜資源逐漸用罄,已無法滿足5G系統的 需求。目前能供5G系統使用,且最熱門、

小於6GHz的頻段應屬3.5GHz頻段,但可 用的大小大概都只有300Mhz左右。因此,

為取得足夠大(至少應有若干GHz)且可以運 用 的 頻 譜 , 往 更 高 的 頻 率 發 展 成 為 必 然 的 趨 勢 。 目 前 , 全 球 通 訊 產 業 界 已 經 取 得 共 識,未來將使用28GHz與35GHz附近之毫 米波(mmWAVE)頻帶作為5G通訊之用。

我 國 1 0 8 年 年 底 的 5 G 釋 照 , 即 包 含 位 於

3.5GHz,大小為270MHz的頻譜,以及位於 28GHz,大小為2.5GHz的頻譜。

高 頻 毫 米 波 通 訊 品 質 欠 佳 , 不 過 , 因 為 波 長 短 、 天 線 小 ( 半 個 波 長 即 可 ) , 因 此 可 以 利 用 大 量 天 線 構 成 天 線 陣 列 , 再 透 過 天 線 串 送 信 號 之 相 位 控 制 , 使 各 信 號 的 波 重 疊 , 形 成 一 個 加 成 效 果 的 信 號 , 強 化 信 號 傳 遞 與 穿 透 的 能 力 , 改 善 高 頻 通 訊 的 弱 點 。 此 即 波 束 形 成 ( B e a m F o r m i n g ) 技 術 , 科 技 界 已 經 驗 證 其 可 行 性 , 未 來 將 成 為5G通訊系統的主軸之一。

行動邊緣運算(MEC: Mobile Edge Computing)

uRLLC超低延遲的通訊需求是計算端對 端(end-to-end)來回所需的時間,其中包 含5G終端傳到基站(無線電部分),輾轉傳 到核網、與雲端伺服器(網路部分);經伺服 器計算之後,再將結果反向傳回5G終端設 備。3GPP制定的5G NR新無線電系統中,

已設計了一個可以達到0.5ms的無線電傳輸 延遲時間;但網路部分的傳輸時間,一般是 取決於網路建置方式,並深受網路交通流量 影響。通常網路傳輸時間遠大於無線電傳輸 時間,且變化量極大,可控性低。為解決此

本 期 專 題

我 國 5G 產 業 發 展 契 機 與 人 才 需 求

(8)

一問題,確保uRLLC的低延遲要求,5G的系 統中引入了邊緣運算的機制,將運算伺服器 設置在服務要求終端的附近(例如直接與基地 臺聯結),取代原來在雲端的方式,省卻資料 傳到雲端的傳遞時間,可大大降低端對端來 回延遲時間。

除降低延遲之外,邊緣運算機制亦可達 到流量卸載(Off-loading)的功能;因為資料 只要從基地臺傳到旁邊的邊緣運算器,不須 送到核心網路,減少了連結核心網路的骨幹 網路的流量負擔。圖5即為邊緣運算應用在 車聯網系統的範例。

網路功能虛擬化 (NFV: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網路功能虛擬化(NFV)起源於過去的電 信 系 統 設 備 多 是 軟 硬 體 綁 在 一 起 的 「 黑 盒 子」,其有價格高、缺乏彈性、更新困難、

自主性低、設備商予取予求等缺點,也妨害 產業的創新進步,所以NFV的主要訴求就是 將電信系統設備軟硬體分離;電信系統軟體 可以在任何具備NFVI(NFV Infrastructure) 標準的電腦伺服器執行。NFVI設備利用既存 電腦虛擬化技術與非常普及的電腦伺服器設 備,建構一個非常彈性與高效率的電信硬體 平臺,可執行任何依NFVI標準環境開發的

電信軟體系統。因此,在網路功能虛擬化之 後,運營商在建置電信設備,就可以獨立尋 求不同軟硬體供應商,取得軟硬體產品後,

整合出原來單一廠商「黑盒子」所提供之電 信設備功能。

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

5G應用情境多元化,且通訊需求彼此 多不甚相容,如物聯網與人們寬頻上網的應 用。為了讓網路具備彈性,有效的支援完全 迥異的多元化應用,5G系統的架構導入網 路切片的概念,亦即一個5G網路可同時建 置多個網路切片支持不同服務,終端在訂閱 服務時,就會歸屬到適當的網路切片,並由 該切片完成後續服務的提供。因此,一個全 面服務的5G網路,應該會建置至少3個網路 切片,分別支援eMBB、mMTC、與uRLLC 服務。

當要建立eMBB、mMTC、與uRLLC等 3個切片,只要在NFVI虛擬電腦環境中,依 3 個 切 片 需 求 之 運 算 資 源 , 建 立 3 個 虛 擬 電 腦,再從已經模組化的核心軟體系統中,挑 出每一切片所需的網路功能模組,組成完整 的網路切片軟體,最後透過NFVI管理工具,

將網路切片軟體與其虛擬電腦結合並啟動執 行。所以,NFVI網路功能虛擬化的機制,不

僅解構了電信設備軟硬體的產業結構,同時 也是達成5G網路切片最具效率的工具。

 肆、全球5G產業的發展

3GPP制定的5G NR系統標準第一版在 2018年中底定,此後全球系統設備大廠大 舉投入研發;至2019年中,如易利信、諾基 亞、三星、華為、高通等幾個大廠都已能提 供適當且成熟的5G產品系統,供全球運營商 進行先期5G系統建置。我國5G NR設備產 業,多家系統商的5G終端產品也已臻成熟,

開始行銷國際,聯發科的手機SoC也即將問 世;同時,多家系統廠商透過科專計畫合作 開發,亦將在2020年初完成5G小型基地臺 產品的開發,開始進軍國際市場。在政府政 策支持之下,我國廠商5G產品研發能力居國 際領先地位。網路虛擬化所帶動的產業解構 及5G開放架構風潮,非常有利於我國廠商發 展,相信我國廠商可在未來巨大的5G產業市 場,搶得更多先機,擴大市場占有率。

5G是2030年前各國家最重要的骨幹建 設,也將成為孕育創新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平 臺。因此,先進國家無不積極投入5G產業發 展與系統的建設,期能在未來10年透過5G 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在2019年下半年,全 球已超過10個國家完成5G頻譜釋照,並有

本 期 專 題

我 國 5G 產 業 發 展 契 機 與 人 才 需 求

▲圖5邊緣運算在車聯網系統的應用情境

(9)

韓國、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完成初步的5G 網路建設,相信在2020年會有眾多國家陸續 投入5G的建設;而在先進的5G網路平臺能 創造出何種創新應用,帶動產業發展,都將 是未來巨大的機會與挑戰。

 伍、淺談5G人才培育

5G/6G國際標準技術人才

5G系統標準持續演進,國際社會甚至已

經開始談論6G。我國雖然持續參與國際5G 的制定活動,但此類人才養成不易,需有長 期的規劃、培養人才,並適度擴大參與,才 能持續在國際上取得領先地位。

5G射頻關鍵技術人才

射頻技術是通訊產品最關鍵的部分,未 來5G導入高頻毫米波通訊,更凸顯此部分人 才的缺乏與重要性。高頻通訊過去幾乎只運 用於軍事相關用途,產業鏈極小,關鍵元組

件非常昂貴;未來運用於5G商業通訊產業,

可說是完全嶄新的一個產業區塊,其涵蓋範 圍包含材料、電路板、IC設計/製程/封裝、

射 頻 模 組 、 軟 體 控 制 次 系 統 等 。 以 人 才 需 求角度來看,過去所培養的人才也是鳳毛鱗 角,而此領域之人才,多需基礎的電磁、物 理、高等信號處理之專業知識,因此未來如 何迅速補足此一區塊所需大量人才,勢必成 為重大挑戰。

5G系統產品技術人才

此部分人才與過去發展3G/4G產品大 致相同,國內在此區塊產業已相當成熟;不 過,5G多種應用情境,將會導致產品多樣化 的需求,可能擴大這方面人才需求。

5G垂直整合系統人才

垂直整合應用是未來5G產業應用極具發 展潛力的區塊,而其應用型態可能是以建置 5G企業專網的方式(英國、德國、日本都已 配置企業專網頻譜,我國亦在規劃中)。5G 垂直整合系統人才為我國搶占新興企業專網 市場不可或缺之條件。過去行動通訊系統的 應用都是以運營商網路建置為主;如何針對 企業專網需求,做適當的網路規劃與系統整 合,專業人才為首要條件。

5G整合創新應用人才

5G基本上就是一個創新孕育平臺,提 供 創 意 者 運 用 其 巨 大 通 訊 功 能 , 實 現 其 創 意 。 因 此 , 不 論 現 今 最 夯 、 最 具 潛 力 的 創 新 應 用 , 如 A I 、 無 人 車 、 無 人 機 、 智 慧 製 造...等,或者是正在萌芽、或醞釀中的新 創點子,都應該與5G平臺緊密整合,才能發 揮加乘效果。因此,創意開發者必須深入了 解5G,甚至能提出5G功能個人化特殊服務 需求,讓其創意得到最佳的發揮。

 陸、結語

5 G 世 代 終 於 來 臨 了 ! 在 經 過 7 年 的 發 展,5G系統技術已趨於成熟,全球大部分國 家都正摩拳擦掌,積極規劃5G系統的布建,

希望建立最先進的通訊平臺,孕育創新應用 開發,帶領經濟發展。2020年將是5G的黃 金世代的開端,我國5G通訊產業處在全球領 先地位,隨著全球5G應用的蓬勃發展,在各 國競相規劃建設5G骨幹平臺,引領創新應用 發展之態勢下,如何孕育國內創新產業的發 展,將是我國重大的挑戰與契機,而充分、

優秀的人才將成為我國成功的關鍵。

本 期 專 題

我 國 5G 產 業 發 展 契 機 與 人 才 需 求

(10)

本 期 專 題

產 業 數 位 轉 型 下 的 跨 域 人 才 發 展

產業數位轉型下的跨域人才發展

周怡君/

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學院執行長

 壹、前言

勞工為產業發展及經濟成長的生產要素之一,隨著資通訊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與技術升 級,產業模式已歷經多次改變,數位革新從1970年開始的大型主機運算導向、電腦世代進 入到通訊連結導向的網路行動世代,目前全球產業已進入智慧感知的物聯網世代,並朝向AI 世代邁進。在這一波數位化的浪潮下,不僅是企業的營運模式與競爭型態受到影響,工作的 本質與內容、員工的能力需求等等也已產生變化,各領域的人才都面臨技能重塑與提升的挑 戰,如何順利的跨域成為重要的議題。

 貳、 產業數位轉型帶動跨域 人才發展

全 球 主 要 研 究 機 構 對 於 數 位 經 濟 下 工 作環境變化所導致的職能轉變皆有所著墨,

根據世界銀行(2016)調查結果指出,因 基礎例行性工作以及部分專業工作可以被電 腦或機器人取代,以及人機協同介面的支援 下,使得工作流程將進一步簡化,與不同部 門溝通協調頻率增加,使得員工須具備社會 情 感 以 及 高 階 認 知 等 工 作 技 能 始 能 勝 任 工 作。無獨有偶,歐盟委員會於「公民數位競 爭力框架報告(The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中更進一步指 出,員工未來須具備跨域知識、社會技能、

認知技能,以及數位素養,方能因應產業數 位職能發展的工作需求。

因 此 可 預 見 的 是 , 在 未 來 數 位 智 能 發 展下,跨領域人才培育將更加重要。無論是 1995年哈佛商學院教授巴登所提出的T型人 才,亦或是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所提出的 π型人才,甚至是近年所提到的斜槓青年,

所強調的無非都是跨域人才的樣貌與演進。

不 僅 如 此 , 各 國 政 府 也 將 「 跨 域 人 才 」 視 為 施 政 的 重 要 方 針 之 一 , 其 中 數 位 跨 域 人

才更被列為重點項目,例如歐盟的《歐洲新 技能綱領》提出跨產業技能檢定執照與證書 制度、美國《聯邦大數據研究與發展計畫》

針 對 大 數 據 分 析 相 關 人 才 的 培 訓 改 善 , 以 及《英國數位策略》建立科技城的數位商學 院,強化數位人才培育能量,以至於我國的

《DIGI+ Talent跨域數位人才加速躍升計 畫》等,政府致力於數位跨域人才培訓固然 重要,但從勞工職涯發展及企業組織角度上 來看,個體如何跨域結合所長並切中企業組 織數位轉型所需,是數位跨域人才能否在組 織產生實質貢獻的關鍵,也間接影響政府數 位跨域人才培訓措施之成效。



參、 我國產業數位轉型與關 鍵人才需求

企業數位轉型成功與否端視多方條件,

從自動化到智慧化的路上,每家企業都有屬 於自己數位轉型「最適落點」,並無一定的 成功方程式。2017年工業技術研究院透過訪 談我國712家企業,瞭解我國產業數位轉型現 況,結果發現企業投入數位轉型者約為4成,

其中少數企業角色為供應者占6.9%,且以投 入數位行銷類別為主。多數企業為使用者,

約占72.8%,且以投入數位管理類別為主,其 次為數位行銷與數據分析類(如圖1所示)。

(11)

從調查結果可以發現,數位管理、數位 行銷與數據分析不僅為我國企業當前投入數 位經濟轉型的前三大項目,亦為未來持續投 入主要項目。此外,調查亦發現近9成的使 用者端業者具備數位管理系統,由於數位管 理系統中的大量資料是驅動組織數位發展的 關鍵,因此我國大多數企業具備產業數位轉 型的重要基礎優勢。

另 一 方 面 , 從 數 位 經 濟 的 人 才 需 求 面 來看,使用者端的大數據人才與供應者端的 軟硬整合人才皆為需求量高且招募不易之職 缺。透過企業訪談得知,具領域專業與資訊 跨域背景之高階主管以及落實方案的專案管

理者,為使用者端企業導入數位經濟成功與 否的關鍵角色,而供應者端的解決方案顧問 為重要人才需求,且普遍被使用者端認為場 域實務經驗不足。

另外,透過問卷調查發現,我國企業不 投入數位經濟的原因以投資報酬率不明確為 首要因素(約占33.4%)。換言之,企業推 動數位經濟轉型應併行思考數位營運與財務 分析,方可強化企業主投入信心與動機。因 此協助業主評估企業投入數位轉型損益的跨 域型商業或營運分析師,亦為我國關鍵的數 位相關人才需求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資訊 安全人才是企業導入數位經濟過程中,重要

但常被忽視的人才,且為需求量少、招募難 度亦高的關鍵職缺。

綜 合 上 述 可 將 企 業 數 位 轉 型 的 關 鍵 人 才需求歸納為五大類人才,包括領導變革的 營運規劃類、可掌握投報率的商業策略類、

推動落實的數位專案管理類、整合創新的應 用開發類以及作為研發基石的技術研發類人 才,如圖2所示。



肆、跨領域人才的培訓與發展

儘管「跨域」看似有無限組合的可能,

但 由 於 「 學 域 」 與 「 職 域 」 的 內 部 相 關 性 與領域間的外部差異性,導致跨域的難度不

同,進而形成常見的跨域路徑,一般而言,

學域或職域內的跨域屬於本科學術知識的擴 散與演化,因此較為常見。而關聯性較低的 學職域,則需付出較多心力整合,人才的養 成也就相對的困難。

相關的跨域架構可參考經濟部人才快訊

(2018.12)中,所提出的數位跨域類別與 範例說明(如下頁表1所示),該架構依據 企業數位專案的三大要素,產品規劃、產業 技術與營運管理,將數位跨域區分為三級,

第一級跨域指的是的營運面、產品面與技術 面各自領域內的跨域;而領域間的跨域可稱 之為第二級跨域;第三級跨級則同時包括技 術、產品與營運層面的數位跨域。

▲圖1我國供應端與使用者端業者投入數位經濟轉型之類型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106年度產業專業人才發展推動計畫成果

▲圖2企業數位轉型的關鍵人才需求類型與特徵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106年度產業專業人才發展推動計畫成果

本 期 專 題

產 業 數 位 轉 型 下 的 跨 域 人 才 發 展

(12)

無 論 是 哪 一 個 層 級 的 跨 領 域 人 才 , 當 知 識 論 跨 足 不 同 的 學 習 領 域 時 , 學 習 者 必 須 能 夠 調 整 自 己 的 認 知 方 式 來 適 應 不 同 的 環 境 。 跨 域 學 習 牽 涉 的 是 「 概 念 與 概 念 之 間 如 何 產 生 關 聯 」 及 「 學 習 者 如 何 在 複 雜 的 情 境 中 建 構 知 識 」 , 所 以 跨 領 域 學 習 牽 涉 到 的 不 只 是

「 學 什 麼 」 , 還 包 含 「 如 何 學 」 。 就 目 前 的 各 項 研 究 顯 示 , 問 題 導 向 式 的 學 習 是 目 前 常 採 用 的 有 效 模 式 , 主 要 的 原 因 是 問 題 導 向 學 習 是 以 複 雜 、 真 實 世 界 的 問 題 為 學 習 過 程 的 核 心 , 非 常 地 貼 近 真 實 。 透 過 這 樣 的 模 擬 真 實 , 讓 學 習 者 扮 演 積 極 建 構 知 識 的 角 色 , 老 師 則 扮 演 學 習 過 程 中 的 督 導 者 與 輔 助 者 , 支 持 學 習 者 批 判 思 考 , 並 且 藉 由 團 隊 的 活 動 , 讓學習者除了學習必要的知識技能外,也輔以發展團隊溝通能力。



伍 、 結 論

綜 合 上 述 , 可 瞭 解 產 業 數 位 轉 型 講 究 商 模 的 先 行 建 立 , 而 數 位 商 模 的 專 業 內 涵 需 橫 向 整 合 產 業 專 業 領 域 、 資 訊 技 術 面 以 及 營 運 管 理 面 , 因 此 所 需 的 人 才 類 型 須 進 行 跨 域 發 展 , 而 跨 域 的 動 機 在 於 創 新 的 價 值 與 解 決 問 題 , 跨 域 人 才 的 養 成 發 展 也 不 應 脫 離 這 樣 的 原 則 與 思 維 。 因 此 , 成 功 的 跨 域 人 才 發 展 計 畫 往 往 從 問 題 解 決 或 創 新 方 案 開 始 。 最 後 ,

「 為 跨 域 而 跨 域 」 絕 非 正 確 的 跨 域 人 才 發 展 之 道 , 即 使 數 位 跨 域 亦 是 如 此 , 數 位 科 技 與 產 業 領 域 的 結 合 在 於 科 技 整 合 的 水 到 渠 成 , 「 跨 域 發 展 」 將 成 為 未 來 數 位 人 才 的 基 本 條 件 之 一 , 相 較 於 過 去 教 育 或 培 訓 所 強 調 的 知 識 或 能 力 , 更 應 掌 握 開 放 包 容 、 價 值 創 造 與 實 務 導 向 的 跨 域 本 質 。 目 前 相 關 政 策 與 措 施 皆 已 有 所 著 墨 , 即 使 當 前 仍 然 存 在 不 少 改 進 空 間 , 但 相 信 在 產 官 學 研 各 方 努 力 之 下 , 未 來 必 可 提 升 我 國 整 體 人 才 素 質 , 帶 動 產 業 經 濟的成功轉型。

表1 數位跨域類別表

數位跨域類型 跨域內容 例舉說明

一 級 跨 域

A.產業技術跨域

應用領域知識 A型跨域指的是數位技術與應用領域間的跨域,例如車聯 網跨及汽車領域技術、感知器硬體與大數據分析內容,又 如大數據的分散式系統則跨及大數據處理所需之軟硬體布 建,而半導體設備的預知保養則牽涉機械保養領域的大數 據分析工作。

IT技術

資料分析

B.產品規劃跨域

產業分析 B型跨域指的是數位產品規劃工作間的跨域,例如網紅 經濟等社群廣告主題跨及產業分析與企劃行銷的數位跨 域,UI/UX相關主題則主要牽涉商品設計與產業使用者行 為分析的跨域,而數位產品管理師課程主題則主要牽涉商 品設計與企劃行銷的跨域。

產品設計

企劃行銷

C.營運管理跨域

法務

C型跨域指的是營運管理面的跨域,例如數位資訊安全主 題跨及資訊系統與資訊安全法規,數位金融交易主題則牽 涉資訊系統與金融法規,而中小企業領導接班則包括營運 與財務的內涵。

財務

資訊

營運

二 級 跨 域

A+B 產 業 技 術 / 產 品 規劃

A+B型跨域指的是包括產業技術與產品規劃間的跨域,如 電子商務的SEO網站優化設計主題,不僅牽涉到產業技術 的軟體網頁技術,也包括了產品規劃面的產業分析、商品 行銷與設計。

A+C 產 業 技 術 / 營 運 管理

A+C型跨域指的是產業技術與營運管理面的跨域,例如運 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資安主題,就是應用產業技術的區塊鏈 技術來處理企業資訊安全防護的問題。

B+C 產 品 規 劃 / 營 運 管理

B+C型跨域指的是產品規劃與營運管理面的跨域,例如工 業4.0數位轉型與營運策略主題包括產品規劃階段的數位 轉型方案設計以及營運規劃的營運與財務面分析技能。

三 級 跨 域

A+B+C 產 業 技 術 / 產 品 規劃/營運管理

A+B+C型跨域包含產業技術、產品規劃與營運管理,例如 智慧製造解決方案,智慧製造本質包括物聯網與大數據處 理技術及製造資訊管理系統,而解決方案則牽涉產線製造 的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案設計。

資料來源:歐宗霖,2018年12月,經濟部人才快訊:數位跨域人才需求:個體動機與企業專案管理的觀點

本 期 專 題

產 業 數 位 轉 型 下 的 跨 域 人 才 發 展

(13)

國際AI人才政策及培育機制解讀

林 蒧均/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國際經濟)研究所分析師

 壹、前言

數位產業發展及對我國未來產業轉型所展現的機會,將會造成勞動力需求變革與工作轉 型。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產業化或產業AI化所需之數位人才日益增加,

且將變得更具多樣性。各國政府、頂尖大學院校、民間教育訓練機構紛紛針對AI趨勢提出相 對應的回應。為此,本文將歸納國際趨勢、具體政策方向、教育訓練機制,作為我國未來發 展AI人才之參考。

 AI對社會的挑戰與影響,促進未來工作轉型

2019年6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 tion and Development)所公布的報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ociety"闡述目前AI 發展涉及的技術領域、經濟發展、應用發展、公共政策、AI政策與倡議,請見表1。

本 期 專 題

國 際 A I 人 才 政 策 及 培 育 機 制 解 讀

表1:AI對科技、經濟、應用發展、公共政策之挑戰與影響

科技領域

◆現有AI系統類型:如信用評分系統、視障人士的數位助理、AI機器人AlphaGoZero、自駕 車系統

◆AI研究重點領域:擴大機器學習的應用、深化技術學習的技術類型、改善精進機器語言 的最佳化狀況、強化機器語言和與社會內涵的鏈結

經濟發展

◆需重視新創企業和AI的擴散應用,目前投資自駕車領域的AI新創數量最多

◆依2011年至2018年第一季的私募股權投資金額排序,美國(占比逾50%)、中國大陸(約 22%)、歐盟(約5%)和以色列(約3%)

應用發展 ◆自駕車、農業、財務金融服務、行銷廣告、科學、健康、刑事司法、安全、公共部門、

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

公共政策

◆強調以人為本的AI價值且具公平性

◆兼顧社會包容與永續性成長與福利

◆政策具透明性和可解釋性、具穩健性、安全、可問責性

◆投資AI研究發展、強化AI發展生態系

◆促進AI創新的環境政策

◆準備工作轉型與所需技能

資料來源:OECD(2019),ArtificialintelligenceinSociety。

其 中 , 在 公 共 政 策 領 域 部 分 , O E C D 特地闡述「為工作轉型和建立技能預作準備

(preparing for job transformation and building skill)」的重要性,報告中提及 AI因為可以大幅提高改善生產力,將會取代 部 分 人 類 工 作 。 主 要 取 代 的 方 法 有 兩 種 形 式,第一、工作內容有越來越高的比例可被 自動化取代,但仍由人類操作自動化工具完 成任務;第二、從頭到尾完全由電腦控制的 生產方式,換言之就是全自動製造。但關於 AI是否取代部分人力工作,多麼快速取代人 力?是否造成就業衝擊?仍需視AI在各產業 領域的擴散應用狀況而定。例如,目前以自 動駕駛取代現有人工駕駛的討論最為熱門,

根據2017年國際運輸論壇(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資料,2030年以前,

在歐美地區現有640萬的專業卡車駕駛將有 50%至70%的被取代機率。

但 不 僅 勞 力 工 作 可 能 會 被 A I 和 機 器 取 代,高技能高教育水準的白領工作也存在著被 部分取代的可能性,如電腦機器人IBM Wat- son可在短時間內判讀癌症病兆;如律師助理 負責的很多工作會逐漸被AI取代,包括證據開 示和耗費時間體力的資料審查過程等。但相 對地,AI也創造了許多新的工作機會,如機器 學習專家、資料科學家、AI品質的測試員和監 督員、演算法開發工程師、使用者介面設計師

(User Interface Designer)等。

(14)

▲圖1、AI提高未來生產力與造成勞動就業衝擊

 標竿國家的AI人才政策

近年來,AI受到廣泛矚目,各國提出AI 人才政策,細節請見表2,其中常見的共通方 向彙整如下:

第一、加強高等教育體系的菁英教育,

提高AI人才數量:成立AI研究所,提高AI博 碩士生的招生名額;提供特色培訓計畫,協 助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有機會進行實習或產學 合作計畫,為企業AI需求解題,例如中國大 陸鼓勵大專校院推動「AI+X」複合專業培養 新模式。

第 二 、 支 持 A I 在 職 教 育 與 轉 換 專 業 之 培訓教育:AI人才不足的缺口,短期間難以

仰賴在校學生彌補人才的不足。故解決問題 的一項可能作法,就是提供成人再教育的機 會,其中可分為學制內和學制外教育2種。前 者,如英國提供1年制轉換專業領域的AI碩士 學位;或如日本在大學設置AI專門課程,由 政府補助部分費用。後者,最常見的方式就 是經由線上培訓課程和考試後取得所需相關 專業的認證證書。證書核發具有一定標準,

可提高雇主對職訓品質信心。

第三、提高國民的AI教育素養:在國民 基本教育推動新興科技與AI教育課程,如日 本要求所有大學生、高等專科生進行初級AI 教育;如英國則是強調擴大弱勢族群對AI的 參與度;我國科技部目前也正研擬規畫AI教 材提供國中小學生學習。

第四、強化產學合作的機會:AI的需求與專精技術多來自於業界,可見企業目前對於AI轉 型的需求和關切程度極高。為了加速AI商業化,增加企業產值與效能,有許多政策鼓勵產學合 作,執行AI領域的實際合作案例。

表2、英美中日韓的AI人才政策

2017年「英國AI產業發展報告(GrowingtheArtificialIntelligenceIndustryintheUK)」

◆普及式AI教育:倡導AI勞動力多元化的重要性,擴大弱勢族群的參與度;讓國民都能有機會從事AI相關的工作

◆轉換專業碩士課程:經產學合作方式提供一年制轉領域AI碩士學位

◆線上進修課程:可獲碩士學位的線上持續專業進修課程(Continu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採 計學分的進階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s)

◆菁英教育:在頂尖大學中增設至少200個AI博士學位;與圖靈研究所(Alan Turing Institute)合作推 動國際性學術獎助方案

2019年簽署「維持美國AI領導地位的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on Maintaining American Leadership

inArtificialIntelligence)」

◆命令所發布之「AI倡議(AIInitiative)」的五個指導原則之三為「美國必須訓練當今和未來世代的工 作人員具有發展和應用AI的能力,使他們能為當前經濟和未來工作做準備」

◆強調美國要積極引進也要大力培育人才:該命令的六個策略目標之五指出要善用各種學徒制、能力發展 方案、和著重電腦科學的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Mathematics)教育 2017年中國大陸「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培育高水準AI創新人才和團隊

◆加強引進尖端AI人才:如「千人計畫」

◆建設AI學科:實驗示範學校建立AI學院,增加AI相關學科方向的博碩士招生名額

◆鼓勵大專校院形塑「AI+X」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 2019年日本政府制定「AI戰略」

◆現況與挑戰:據日本經產省調查,每年完成AI相關碩士課程的人才在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 等11所大學不到900人,在日本全國也僅約2,800人

◆目標:每年培養25萬熟練使用AI的人

◆對所有大學生、高等專科生進行初級AI教育:包括基礎編程機制、學習「深度學習」、理解機器學習的算法、AI 與經濟學、數據科學與心理學、理解AI的倫理道德,並頒發相對應水平的合格結業證,便於求職活動等

◆支持在職教育,回到學校學習AI:到2022年在大學設置專門課程,由政府提供部分費用,目標是每年教 育2,000人,使學習者掌握利用AI所需的深度學習等知識

◆日本滋賀大學2017年起設立全國首創「資料科學(DataScience)」學系,該校並自該年4月再增設 碩士課程,該年預定入學的23名碩士生中,有8成係由製造業廠商、金融機構及IT企業所派來進修的 社會人士

本 期 專 題

國 際 A I 人 才 政 策 及 培 育 機 制 解 讀

(15)

2018年韓國科學技術資訊通信部發表

「第四次產業革命領先人才集中養成計畫(2019~2023)」

◆計畫策略:(1)設立革新人才培育機構,(2)市場客製化人才養成,(3)擴大公私部門合作體系與強 化海外網絡

◆計畫重點:(1)設立創新學院,(2)培養全球核心人才,(3)支援AI研究所,(4)集中培養革新成 長青年人才

◆支持成立AI研究所:2019年3月韓國科學和信息通信技術部宣布,在政府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入90億韓元

(800萬美元,約2.4億臺幣),用於支持三所大學成立AI研究所,教授AI課程和開發AI技術,其中包含 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韓國大學和成均館大學

資料來源:王玳琪、李佩容(2018),英美中AI人才政策解讀,科技政策與研究資訊中心;日經中文網(2019),日本政府擬每年培養25萬AI 人才;AI Initiative(2019),https://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ial-actions/executive-order-maintaining-american-leadership- artificial-intelligence/;韓國KAIST(2019),https://cs.kaist.ac.kr/education/graduate;韓國東國大學,AttheCOREofthePRIME

 國際AI人才教育培訓之特色機制

為發展AI,雖然國際政府都 在積極布局人才策略,但隨著AI 迅速發展,也意識到如果單靠傳 統教育體制可能緩不濟急,現行 的教育制度恐怕無法因應市場變 化速度,這對於人才培育將是一 大挑戰。故各國也在正規教育體 系外創造彈性機制,以加快切入

AI領域。本文彙整國際AI人才教育培訓之特色機制與彈性制度,供國內參考。

以韓國為例,除建立正規教育體制內的AI研究所外,亦提出體制外的人才培育制度,最 早於2017年提出「主管業務的產業人力養成計畫」,培養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所需要的高階人 力。2018年底至2019年,韓國政府開始積極規劃「創新學院」,期望在5年內以無教授、無 教材跟無學費的制度,培養約2,500名核心領域創新型人才;另有2016年「PRIME」計畫,

要求被減招生的大學,調整科系因應產業變化,請見表3。

以 中 國 大 陸 為 例 , 除 全 國 性 政策外,北京市政府與上海市政府 更善用中央政策資源、善用轄內高 等教育體系的學術與人才資源,積 極和國內外知名企業結合設立創新 中心,並且鼓勵在地AI新創企業成 長,多元整合帶動城市層級的AI產 業發展,請見下頁表4。其中,以 北京發展最為迅速,主要原因受惠 於政策支持,如千人計畫、萬人計 畫、北京智源AI研究院和智源學者 計畫等,故學術與人才資源濟濟,

並被賦予成為「AI之都」的期許。

表3、韓國AI人才教育培訓之特色機制

年度/計畫 內容

2016年「PRIME」計畫

◆2016年第一期3年計畫,英文名稱為PRogramforIndustrialneeds-Matched

Education,簡稱PRIME,這是一個配合產業所需的契合型教育計畫

◆PRIME要求大學結構改革中被減招生的大學,其學制變化須更符應產業界的需 求,賦予大學自主權,調整科系因應產業變化。2017年參加計畫的21所大學 的新收學生,有11%由人文、社會領域移轉進入理工領域學習

2 0 1 7 年 「 主 管 業 務 的 產業人力養成計畫」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配合AI、IoT、雲端和大數據等技術,強調強化產學之間 的合作,促進產業界擴大高級人力的投資,培養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所需要的 高階人力

2018年「創新學院」

◆三項培養人才計畫:(1)國際級人才養成計畫,(2)世界級碩博士級AI人 才養成計畫,(3)產業客製化實務人才培育計畫

◆重點領域:(1)大數據、區塊鏈、共享經濟,(2)AI,(3)氫經濟

◆具體產業:生物保健(如精準醫療、新藥)、未來汽車、無人機、能源新產 業、智慧工廠、智慧城市、智慧綠能與金融科技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自黃月純(2019),韓國迎向未來工作之大學人才培育計畫;蘇怡文(2019),南韓設立創新學院力拼第四次工業革命。

本 期 專 題

國 際 A I 人 才 政 策 及 培 育 機 制 解 讀

(16)

表4、中國大陸城市發展AI人才教育培訓之特色機制

北京「AI之都」

2017年「關於加快培 育人工智能產業的指 導意見」

◆北京迅速發展原因為政策、學術和人才

1.政策:2017年底北京發布「關於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的指導意見」;

中關村管委會發布「人工智能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17至2020年)」

2.學術: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中 科院計算所及國家重點實驗室(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技術與 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3.人才:因為「兩院」院士、「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因素,在地 人才從業密度高

2018年「北京人工智

能產業發展白皮書」 ◆官方報告顯示全國AI企業4,040家,北京市AI企業1,070家,占比26%。

2018年「北京智源AI 研究院」

◆負責單位:該機構為2018年11月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曠視科技等所 共建新型研發機構

◆目標:承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AI」大專案

◆做法:啟動實施「智源學者計畫」,每人每年各50萬元人民幣,預計到2021 年支持300位「智源學者」

上海正起草AI人才政策

高校資源 ◆上海交大(AI研究院)、同濟大學(上海自主智慧無人系統科學中心)、中 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光研院、復旦大學

海外合作 ◆2019年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和微軟-儀電AI創新院進駐上海徐匯區 產業創新中心 ◆亞馬遜、阿里巴巴、百度、科大訊飛、商湯等在上海布局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

再從發展AI最為成功的小國 以色列來看,政府重要的觀測指 標和關鍵發展因素在於1:積極提 高AI新創企業的家數,重視各國 創投在以色列新創的投資金額,

以 鼓 勵 機 制 提 升 進 行 A I 研 發 的 企業數量,提高AI研究人員的數 量,提高AI相關專利的數量,擴

大政府對於AI政策的補助,提高大學院校成立AI研究單位與研究中心的數量,強化與商業市 場的連結(如自駕車、商業、醫療、金融保險、資安、市場行銷與廣告等領域)。

關於擴大AI人才品質與數量,2019年以國政府經由非營利組織「以色列科技挑戰委員會

(Israel Tech Challenge,ITC)」,針對數位科技與AI領域,提出「收入共享協議(In- come Share Agreement)」新資助模式。該機制的特色重點在於讓有意願的學生不用再擔 心學費的財務問題。讓選修相關課程的學生,免除前期費用,只要求學生在相關新產業就職 後,按月收入的百分比償還貸款,且月收入超過3,878美元(約11.6萬臺幣)才需開始償還貸 款。在培訓課程的設計部分,將與全球知名廠商合作,依產業需求設計課程,業者名單如英 特爾、蘋果、三星、戴爾、Mobileye和Mellanox等。

 對我國的建議和啟示

整體而言,討論AI人才政策及培訓機制,目前國際共通趨勢與方向為「加強高等教育體系的 菁英教育」、「支持AI在職教育與轉換專業之培訓教育」、「提高國民的AI教育素養」、「強化 產學合作的機會」。我國亦可參考並規劃未來的重點投入方向。

然而,面對現今少子化和人口成長急速萎縮的困境,政府須以更具彈性開放的心態,積 極思謀對策,不僅尋求正規教育體系轉型,如成立AI研究所招收碩博士生;更需研擬體制外 的彈性制度,如韓國的創新學院、臺灣的人工智慧學校等;或者可考慮輔導現有臺灣招生有 問題的大專院校逐步轉型,轉為發展AI產業所需的人才;或者加強產學研結合,允許科研機 構的研究人員可將時間與工作投入到民營企業的AI計畫中,以藉此取得人才成長的新動力。

有鑑於人才為AI創新應用的關鍵,建議宜持續檢討相關政策與機制。短期應加快彌補未 來AI產業與產業AI化的人才缺口,提供更開放、更彈性的育才、留才、攬才環境,長期需從 育才的面向,完善人才布局。

1.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自TheStat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InIsrael(2019),http://icdk.co.il/wp-content/uploads/2019/03/

State-of-AI-in-Israel-2019-ICDK-Outlook.pdf。

本 期 專 題

國 際 A I 人 才 政 策 及 培 育 機 制 解 讀

(17)

5+2產業創新計畫未來 工作技能需求趨勢

邱俊榮/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林虹妤

/臺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壹、前言

5+2產業創新計畫是目前重要產業發展方向之一,主要包含「智慧機械」、「亞洲‧

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

綜觀未來產業發展趨勢,不難了解到新科技應用已逐漸普及,逐漸帶動物聯網、人工智 慧、大數據分析及雲端運算、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呈現突破性成長,促使產業數位轉型、新生活型態發展、創新服務應用建構等 重大變化。

本 期 專 題

5+ 2 產 業 創 新 計 畫 未 來 工 作 技 能 需 求 趨 勢

 貳、 跨域產業發展之工作技 能需求

一、對整體工作環境之重要影響

數位科技趨勢對總體經濟與勞動市場的 影響已經引起相當廣泛討論,尤其是針對未 來就業移轉程度與新興型態的工作環境的條 件及勞動市場的法規環境等,進而引發就業 需求改變、勞動契約發生變化或所得分配更 為不均等可能變化。

(一) 職業型態多元化

由於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使勞動力與工 作任務供需之間更具彈性模式,未來專業分 工將日益複雜,職業型態會相對多元,為能 因應工作環境的變化,如專職及兼任工作型 態的組合、轉職流動性增加(在不同職業、

行業間的轉換勞動保障條件及身分、工作轉 換 頻 率 、 員 工 流 動 日 益 頻 繁 ) 、

學 校 與 職 場 的 界 線 模 糊 化 ( 學 習 與 工 作 並 存 ) , 勞 力 外 包 的 群 眾 模式工作出現。

(二) 薪資結構改變

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 telligence, AI)與智慧機器人的

發展,在工作時間的變化及工作地點亦變得 更有彈性的情況下,員工將不僅僅從事單純 的一份工作,反而可以會朝向兼職或承接多 元型態的工作,員工可能會有受僱於多個雇 主的情況,因此員工和雇主都需要更靈活的 薪酬結構。此外,隨著數位化科技的發展,

企業對低階與高階職位的要求增加,而中階 職位的人工作將變少,中階職位員工的工作 技能又不足以取代高階職位員工,但又有可 能被低階職位員工所取代,可能促使薪資結 構更加M型化。

(三) 工作場所改變

物聯網、雲端計算平臺與科技產品的發 達,工作者可在任何時間及地點登入雲端平 臺進行資料存取,甚至可利用雲端計算平臺 來分析數據,未來工作地點選擇也變得更彈 性化,辦公室或固定的辦公地點已經不是唯 一的選擇。因此,新興科技發展不僅會改變

(18)

組織的工作場所,而且連個人的工作場所也 將會有所變化。這將有助於員工節省大量時 間,可將時間用在更有工作效益的地方,更 有助於工作的安排。

(四) 工作時間調整

針 對 工 作 時 間 調 整 部 分 包 含 工 作 時 間 縮 短 、 無 固 定 工 時 工 作 、 工 作 與 生 活 分 界 模糊、無保障工作時數。隨著AI與機器人發 展,現有工作時間的制度將產生重大變革,

取而代之的是彈性化的工作時間。資訊技術 的便利性可讓就業者不必拘泥於上班時間工 作,未來就業者需要更彈性的工作模式及時 間來因應未來新型態工作變化。

(五) 技能驗證基準發展

為因應工作環境及條件的變化,技能證 照職能基準發展更為重要,包含職業訓練內 涵調整方向、教育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供 給調整、新型態數位人力媒合保障及個人技 能認證基準。在工作技能培養方面,則以終 生學習、具備工作高度彈性調整能力為重,

且對於跨領域人才及資源整合人才的需求會 有所增加。

二、數位技能養成與培育的重要性

(一) 跨域產業發展之工作類型需求

全球供應鏈面臨少量多樣化生產、客製

化 消 費 變 化 趨 勢 , 我 國 產 業 長 期 對 最 終 消 費 市 場 掌 握 度 相 對 陌 生 , 未 來 出 口 區 域 或 消 費 市 場 皆 需 要 資 料 數 據 分 析 、 數 位 行 銷 策 略 規 劃 人 才 , 藉 以 進 一 步 連 結 並 縮 短 生 產 與 消 費 的 距 離 , 以 期 更 能 滿 足 最 終 端 不 同消費型態需求。

考 量 產 業 針 對 連 網 物 件 或 生 產 銷 售 網 絡快速擴張,針對資訊科技安全相關工作類 型需求會有所增加,以我國擁有資通訊產業 發展基礎優勢而言,應加速提升相關人才培 育,並針對AI語意分析、資料探索等進行技 能提升輔導。為因應數位軟硬整合產業發展 趨勢,透過跨域整合的加值,才能真正有效 發揮數位創新趨勢下的新產業價值,因此科 技跨域及資源整合的工作需求會相對提高。

(二) 跨域產業發展之數位技能需求

面臨數位創新趨勢,就業者的數位技能 養成日漸重要,更強調跨領域、軟硬整合之 重要性,如溝通能力、創造力、問題解決能 力、國際移動及國際語言能力、產業技術能 力、資訊使用技能等構面。數位技能養成需 求並非針對特定層級或類型的就業者,而是 未來每一位就業者皆需因應不同產業及工作 職務內容而有不同程度的需求養成。

其 中 , 產 業 技 術 能 力 和 資 訊 使 用 能 力 可 透 過 實 務 經 驗 累 積 、 經 驗 傳 承 和 從 做 中

學 ( L e a r n i n g B y D o i n g ) 方 式 來 加 以 養 成 。 如 數 位 科 技 趨 勢 快 速 變 化 對 就 業 者 資 訊 使 用 能 力 需 求 會 顯 著 提 升 , 尤 其 針 對 第 一 線 現 場 工 作 人 員 所 需 的 人 機 協 同 技 能 最 為 重 要 ; 再 者 , 機 器 人 發 展 將 取 代 部 分 人 力 , 各 產 業 技 術 能 力 會 隨 產 業 發 展 的 類 別 或 生 產 階 段 需 求 而 有 所 不 同 , 並 更 加 強 調 各 產 業 領 域 知 識 ( D o m a i n K n o w l - edge)技術能力的重要。

未來創新的產業跨域整合經營模式,除 了對第一線現場員工造成影響外,對中高階 主管的專業能力需求更高,除了專業能力之 外,對於跨域溝通能力、創造力與問題解決 能力需求亦隨之增加。在面臨國際化、全球 化趨勢下,我國就業者具備國際移動能力的 條件,將相對擁有更多的工作選擇權,對於 了解不同文化的意涵,培養跨組織、個人的 協調能力,擁有跨國團隊成員溝通方式及了 解需求,亦是就業者必須能力之一。

 參、 5 + 2 產 業 未 來 工 作 技 能 分析

針對5+2產業創新計畫個別產業未來工 作 技 能 部 分 , 主 要 以 智 慧 機 械 、 生 技 醫 藥

( 製 藥 ) 、 綠 能 科 技 ( 離 岸 風 電 ) 等 三 大 產 業 為 主 , 分 析 構 面 則 以 產 業 未 來 出 現 新 興 工 作 類 型 及 現 有 工 作 職 位 需 加 強 技 能 提

升之兩大方向來說明。

一、智慧機械

(一) 新興工作類型

我國未來面對物聯網及大數據等軟體應 用為重的科技發展趨勢,有別於國內機械相 關產業發展基礎主要為設備製造領域;另外 自動化是智慧製造發展重要基礎,機電整合 技術應用廣泛,主要以電腦控制技術方法,

來整合資訊、機械、電機、電子、電力、通 訊的整合性技術。

1. 有關機電整合領域:主要有資訊與通信科 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智能系統設計人員 和機電資通工程師兩類新興工作類型。其 中,智能系統設計人員主要是應用人工智 慧方法來設計或模擬智能程序,其所需工 作技能聚焦於定義ICT系統技術需求、設 計應用介面、資料庫結構、工作流程及使 用電腦程式語言。而機電資通工程師主要 是開發智慧生產線使用系統及相關系統生 產單元等工作,相關技能需求著重於設計 自動化組件及原型、開發電子測試程序、

機電測試程序、調整工程設計、測試機電 整合單元、分析測試數據及使用繪圖軟體 技術等能力。

本 期 專 題

5+ 2 產 業 創 新 計 畫 未 來 工 作 技 能 需 求 趨 勢

(19)

2. 有關設備製造領域:主要有設備自動化工 程師與機器人工程師等兩類,其中設備自 動化工程師主要是因應智慧生產趨勢,工 作內容以智慧生產線流程監督、智慧生產 控制系統為主,而所需技能則為調整工程 設計、分析測試數據等能力;另一個重要 工作職務是機器人工程師,未來於機械製 造領域上,機器人角色將取代部分第一線 人員,因此機器人相關工程師需求亦會有 所增加,工作內容主要是結合機械工程原 理設計與開發機器人設備及應用程序,所 需技能則以具瞭解智慧製造生產流程、生 產規劃及優化模擬、智慧機械生產控制系 統規劃及設計等能力為主。

(二) 現有技能提升類型

由 於 智 慧 機 械 發 展 主 體 是 機 械 產 業 , 故現有技術性相關工作未來仍有一定的人力 需求,主要工作類別包含製造工程師、生產 技術人員及工程技術人員(機械工程技術、

電氣工程技術、機電工程技術及工業工程)

等。製造工程師主要是設計不同智慧生產線 系統類型的生產製造流程,技能需求為系統 開發調整能力及相關繪圖軟體技術能力。

生產技術人員主要是針對智慧生產線系 統的開發及測試生產過程,提供解決方案的

技術工作,技能需求主要是安裝智慧生產線 系統能力、調整工程設計能力、系統整合操 作與例行機械檢查維修技術能力。至於工程 技術人員領域相當廣泛,在工作任務上主要 針對智慧生產線系統工程相關技術,如智慧 生產線系統的開發、測試技術支持工作、負 責測試及維護和修理傳感器設備,而未來面 對智慧聯網數據系統化、智慧聯網的工程設 計調整及後續機械維護檢查測試需求下,工 程技術人員主要需具備智慧生產線系統調整 工程設計、系統整合操作與例行機械檢查維 修技術、智慧製造生產流程規劃、優化、模 擬與設計、分析測試數據與機械維護檢查、

解決設備故障技術等能力。

二、生技醫藥(製藥)

(一) 新興工作類型

製藥產業新興工作主要包含生物統計學 家、分子生物學家以及臨床資料經理等。生 物統計學家主要開發與應用於研究生命科學 的生物統計理論,技能需求主要包含統計分 析運用及技術和科學研究協定開發能力。而 分子生物專家主要是研究遺傳特徵於分子、

生物與人體狀態,藉以評估治療遺傳性疾病 患者,技能需求主要是基因檢測、基因數據 評估、醫學遺傳學研究等專業能力。臨床資 料經理主要運用醫療照護及數據庫管理知識 分析臨床數據,在技能需求部分,主要是臨 床實驗、資訊系統監督、編碼程序執行及研 究相關專業能力。

(二) 現有技能提升類型

製 藥 產 業 現 有 技 能 提 升 類 型 包 含 生 物 科學工程師、生物技術員、數據分析人員、

藥物使用數據預測人員與製藥工程師 等類。生物科學工程師主要是針對醫 藥、生物科技、蛋白質組學與醫療技 術等領域進行研究,所需技能包括生 物數據蒐集、實驗數據分析、定量研 究等相關能力。生物技術員主要協助 生物學家和醫療學家進行實驗操作及

維護實驗室設備和工具,所需技能包括實驗數 據分析、數據蒐集與樣品分析等能力。數據分 析人員主要針對生物科學數據進行分析、開 發、操作與監測,並提出分析結果報告,主要 需要生物科學數據探勘與管理分析能力。再 者,藥物對於人體使用預測亦為產業發展重要 的一環,因此藥物使用數據預測人員在工作任 務上主要進行藥物預測效果和適合人體劑量分 析,相關技能主要在於藥理、藥動與藥效測試 分析等專業能力。

有關後端藥物生產製造部分,製藥工程 師工作內容主要為制定製藥規範與改良新藥 流程,因此需要製藥製程設計與製藥生產可 行性評估能力。最後,考量智慧財產為製藥 產業重要環節,故有關提供智財權相關的專 業人才需求將會上升,其相關技能包含提供 法律專業、財務風險分析能力與專利草案撰 寫能力等。

本 期 專 題

5+ 2 產 業 創 新 計 畫 未 來 工 作 技 能 需 求 趨 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四、考量國際技能組織及 國際技能組織亞洲分 會於全體理事會議決 議技能競賽分青年組 及青少年組辦理,爰 一百零七年假阿布達

1.第52 屆造園景觀職類中區賽,經檢視技檢中心系統計有9組(18人),所需建置競賽場地為 9組,每組工作區為面寬300cm、縱深300cm、填土高度40公分,造園景觀競賽區內,土方

備註:依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參加

(三)依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分區技能競賽獲

(三)依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分區技能競賽獲

二、 中央主管機關主辦之全國技能競賽或全國身心障礙者技能競賽 成績及格,自及格日起三年內,參加相關職類乙級、丙級或單一

俄羅斯政府於 2020 年 7

俄羅斯政府於 2020 年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