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Copied!
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成就動機

在這個電腦已隨處可見的社會裡,資訊(Information)在現今的企業管理上扮演著 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s )可以促進企業的競爭優勢、縮短 生產週期、以及支援管理決策,故已成為企業贏得商業契機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所以,

現今資訊系統對於企業經營乃至於國家發展更顯得相形重要。由於資訊系統的重要性,

使得資訊系統開發人才一直為學界、業界所努力培育以及爭取。組織與企業在員工的職 能訓練上,也皆以培養能開發出高品質、高績效資訊系統的資訊人才為目標。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是指:個人對其達成特定任務所需組織、執行能力之判 定(Banduea, 1977)。隨後發展出來的電腦自我效能(Computer Self-Efficacy),則被定 義為個人對其電腦能力的判斷(Compeau & Higgins, 1995)。自我效能過去的許多相關 文獻中顯示,自我效能及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焦慮、易用認知(Perceived Ease of Use)、

電腦的使用(Usage of Computer)、對結果的期望(Outcome Expectatio ns)等有顯著的 影響關係(Coe, 1992;Coffin & MacIntyre, 1999;Compeau & Higgins, 1995;Chen et.al., 2001;Igbaria & Iivari, 1995;Igbaria, 1990)。在美國一份對21,616位在職人員所做的調 查報告更指出,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之間存在著正相關(康裕民審閱, 2001, p144)。由 自我效能的定義以及相關文獻可知,個人在從事某項工作時(如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 效能會影響其在該項工作上的工作績效以及表現。所以,若能瞭解影響個人自我效能的 因素,就可以影響其行為與態度,進而提高其工作表現。同理,若能瞭解影響資訊人員 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效能因素,將能找出可以改進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工作績效或電 腦學習成效的方案。

過去許多在自我效能的研究中,在資訊相關領域中的研究大都以探討電腦自我效能 為主,如電腦自我效能會影響易用認知(Perceived Ease of Use)、電腦的使用(Usage of

(2)

1999;Compea & Higgins, 1995;Chen, et.al., 2001;Igbaria & Iivaria, 1995;Igbaria, 1990)。 然而以資訊界的角度而言,並沒有相關研究特別針對資訊人員,對於其從事電腦相關工 作(如,開發資訊系統時的自我效能)做進一步的探討。但是,在現實環境中,卻常常 發現許多學生或者是工作者,對於資訊系統的開發甚至使用,有感到困難、焦慮、抗拒 的行為。此種現象,可能導致部分資訊人員在接受資訊相關培訓或是從事開發資訊系統 工作時,產生學習障礙或是工作績效低落的情形。

本研究希望能透過整理自我效能的相關文獻,建立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模式,從而 找出影響資訊人員的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以瞭解如何改善或幫助資訊人員 在從事系統開發工作時的工作績效。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試圖從眾多影響自我效能的文獻中,提出影響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 能的因素模式,並以2002年天下雜誌所公布的1000大製造業、500大服務業、100大金融 業為研究樣本,透過問卷調查以驗證所建立的模式之假說關係,期望更進一步了解影響 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的因素。

本研究所提出的「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有別於Compeau & Higgins(1995b)所 提出的「電腦自我效能」,著重探討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時的信心程度之影響因素有 哪些。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公司主管在擬定提升員工工作績效方案時的參考依據,因 而更能使得改善或激勵方案能對症下藥,收到更佳的成效。此外,對於未來相關議題的 研究者提供更完整的研究模式。本研究希望達成的目的如下:

1. 從眾多文獻中,歸納出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模式。

2. 以調查研究法驗證影響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的因素。

3. 經由調查研究法所收集的資料中,瞭解目前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的現況,以及

(3)

其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效能程度。

第三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探討影響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的因素。以 2002 年天下雜誌所公 布的 1000 大製造業、500 大服務業、100 大金融業為研究的樣本。而研究結論受限於研 究樣本的範圍,故在推論到其他公司之資訊人員時,需配合各公司的組織文化、企業特 性以及採用資訊科技的特質,加以修正,才能符合研究對象的現況。

第四節 論文結構與研究程序

本研究論文共分為五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的背景與成就動機、研究目的、預期貢獻以及論文結構。

第二章文獻探討:說明自我效能的相關文獻中影響資訊人員開發系統之自我效能的因 素,這些因素包括先前經驗、行為楷模、他人勸進、身心狀況、社會 壓力、組織支持、人口變項、人格特質、成就動機等。本章亦針對這 些因素作詳細說明,並整理相關文獻。

第三章研究方法: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架構與假說、各變數的意義與操作性衡量標準、研 究方法與所使用的工具以及研究進行的流程。

第四章資料分析:內容包括樣本資料的基本統計分析、以及研究發現。

第五章結論: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假說驗證、研究結果、研究貢獻、研究限制,並提出後 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可分為下列九點:

(4)

1. 確定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確定欲深入研究的方向與研究的目標對象。

2. 文獻探討:從自我效能的眾多文獻中,瞭解自我效能領域中的研究現況與成果。

3. 建立研究架構與假設:從文獻中建立本研究的研究模式與研究假說。

4. 變數之操作性定義與衡量:確立研究模式中所有變數的定義與衡量方法。

5. 問卷設計與前測:根據變數之操作性定義和相關文獻來設計問卷,並利用前測的 方法來確保問卷設計之品質。

6. 選定目標樣本:根據研究範圍,選定問卷欲發放的對象。

7. 問卷發放與回收:對研究目標進行問卷調查的工作。

8. 資料分析:將問卷調查回收之資料作進一步的統計分析並比對研究假說。

9. 研究發現與論文撰寫:根據研究所得,而開始撰寫論文。

(5)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

確定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討

文獻探討

建立研究架構與假設

變數之操作性定義與衡量

問卷設計與前測

資料分析 問卷發放與回收

選定目標樣本

研究發現與論文撰寫 圖 1-1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所以在文獻方面,主 要就下列幾個方面加以論述:第一節、自我效能與電腦自我效能基本概念;第二節、自 我效能影響因素相關重要研究。

第一節 自我效能與電腦自我效能

一 、 自 我 效 能 的 起 源

自我效能理論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1977)所提出的。

在探討個人學習行為研究中,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Bandura, 1977, 1986)是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社會認知理論根據行為(Behavior)、人的因素(Person)

和環境因素(Environment )間的交叉互動來解釋人類的行為(圖2-1)。這些相互依賴 的因素所發揮的相互影響,依場合和行為的不同而有不同。有時,環境因素對行為具有 強有力的作用;而另一些時候,人的因素是環境事件發展的調節者。例如,有一位小朋 友在嘗試學習騎腳踏車時都失敗,這個失敗的經驗會導致其自信心的降低。然而,當學 習的環境有其他人可以提供行為之典範,並可以使其從中觀察其他人的成功經驗時,對 該位學習者的自信心的提升有相當大的助益。

二 、 自 我 效 能 的 定 義

圖 2-1 三因素交互決定論(Compeau and Higgins,1995b)

Person

Envioronment Behavior

(7)

根據Bandura(1986)的基本定義,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於自己去完成某一特定

(Specific)工作的能力(Capabilities)之自信心程度(Belief)。此外,Bandura(1991)

更進一步闡述:「人對於自己本身效能的信念會影響他們所做的抱負(Aspirations)、

他們的選擇、投入多少心力在一特定任務上,以及面對困難及挫折時能夠堅持多久。」

Roth(1985)認為自我效能係指個體為達成預期結果,在執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

對其自身能力的知覺。更進一步地說:自我效能乃是個體相信自己在特殊情境下對特殊 行為產生的一種能力感。Schunk(1989)則認為自我效能是個體的一種信念,即個體有 自信能夠做到期望中的表現水準之一種看法。

國內學者亦曾對自我效能作理論之剖析,張春興(民80)認為所謂自我效能指的是 個人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對該工作可能做到的程度的一種主觀評 價。陳玉玲(民85)則定義自我效能為在指定的情境中,個人能夠成功的表現行為之方 向的信念,也就是個人表現特定作業的能力的信念。

三 、 自 我 效 能 的 測 量

個人對自我效能的測量可以分成三個不同的構面(Bandura, 1977;Compeau

& Higgins, 1995): 廣度(Magnitude)、強度(Strength)以及一般性(Generalizability)。

1. 廣度(Magnitude):

自我效能的廣度是指一個人認為自己所能達成的任務其困難的程度(如低、中、高 的工作難度)。當工作的困難程度不同時,不同的自我效能個體在選擇工作時會依個人 能力的高低不同而有不同選擇。自我效能廣度較高的人相信自己能夠完成較困難的任 務,而較低自我效能的人則認為自己僅能完成較簡單的任務。

2. 強度(Strength):

自我效能的強度是指個人評斷自己在從事每一件特定工作時的自信心(Conviction)

(8)

的程度(比如自信心強或弱),即個人完成特定行為能力的把握度。它也反映了自我效 能對不正確資訊的抵抗力。自我效能強度較弱的人容易因為阻礙而受挫。相反的,自我 效能強度較高的人即使遭遇困難也能繼續努力克服。

3. 一般性(Generalizability):

自我效能的一般性是指自我效能延伸至特定情況的範圍,即個人的自我效能適用於 不同狀況下的程度。有些人可能認為,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某 些工作;也有些人會認為,在任何情況之下他們能夠完成特定的工作。

換句話說,自我效能預期強度就是個體表現前評斷其能力達到不同表現水準的信念 強度。以自我效能預期「廣度」相同的兩個人而言,其執行的技巧雖然有相同程度的信 念,但是可能因先前經驗的不同導致不同的「一般性」程度,再加上自我效能「強度」

的差異,所表現出努力性及持續性自然就有所不同。

四 、 電 腦 自 我 效 能 的 定 義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原本是一種社會認知理論,近年來已被資訊系統專家引 用來說明人們的電腦行為。Cheney & Nelson(1987),試著去發展一個利用自我測量電 腦的技術,然而這個測量只是測驗個人電腦真正的能力,而非電腦自我效能。一直到 Hill

(1987)、Gist(1989)、Webster & Martocchio(1992)才開始把自我效能應用於電腦 行為上。這些研究顯示,自我效能對於人們在電腦技能的反應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 因素。

根據自我效能的定義,電腦自我效能主要是強調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Ability)而 非技能(Skill)。Bandura(1984)以開車的自我效能為例來區別能力與技能的差別:控 制方向盤、煞車、打方向燈等動作是屬於開車的技能;能夠在高速公路或是在崎嶇的山 路上開車則是指開車的能力。同樣的,電腦自我效能是代表個人對於自己能使用電腦去 完成一特定任務(如:使用套裝軟體去分析資料)的認知,並非指一項簡單的技能(如:

(9)

關機、格式化磁片)。

電腦自我效能(Computer Self-efficacy)是指:一個人對於自我使用電腦的能力的 自我判斷(Murphy, et.al., 1989;Compeau & Higgins, 1995)。

五 、 自 我 效 能 與 電 腦 自 我 效 能 的 重 要 性

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判斷,其重點不在一個人真正能力的高低或技能 的多寡,而是對自己能做什麼的判斷或信心。綜合許多研究結果,發現自我效能和很多 行為都有密切的關係。例如,它會影響要採取何種行動的決定(Bandura, et.al., 1977;

Betz & Hackett, 1981),它也會影響為行為所作的努力與堅持(Barling & Beattie, 1983),

還影響行為表現時的情緒反應,如壓力及焦慮等(Bandura, et.al., 1977;Stumpf, et.al., 1987),以及影響行為的真正表現(Barling & Beattie, 1983;Wood & Bandura, 1989)。Locke

& Wood(1987)研究學生的自我效能、自設目標及成績表現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三 者之間具有顯著相關,即自我效能和自設目標可間接或直接預測成績表現。

另外,有關自我效能與績效的關係,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當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愈高 時,其績效也愈高(Bandura, 1982;Compeau & Higgins, 1995a;Wood & Bandura, 1989a, 1989b)。總而言之,自我效能雖然只是對自己能力的看法而已,但是卻因此影響行動的 決定、努力的程度、以及為達目的所作的堅持,最後甚至影響行為的表現(Bandura, 1991)。

國內亦有研究者鍾志強(民88)指出,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可決定個人面對困難 情境時的反應,這些反應包括:

1.決定個人是否願意面對問題:

當個人自認為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時,自信心會降低,此時易因產生焦慮而採迴避的 反應。

2.決定個人應付問題的努力程度:

(10)

自我效能高者,願意面對問題且會努力的克服障礙,並相信因努力可達成功,故而願 意繼續面對問題或維持行為(Bandura, 1986)。

3.決定個人面對障礙時的耐久程度:

當面臨困難時,自我效能高的人,因相信努力可達到成功,而願意繼續面對障礙

(Bandura & Schunk, 1981)。

此外,在國內外許多有關自我效能的文獻中,亦可以發現其影響性:

國外研究如:Igbaria & Iivari(1995)曾經對450位芬蘭的微電腦使用者做一研究調 查(結果如圖2-2),顯示自我效能對於電腦的使用並無直接的顯著影響,但是透過對 易用認知(Perceived Ease of Use)與有用認知(Perceived Usefulness)而間接影響電腦 的使用(System Usage)。另外,自我效能同時也與電腦焦慮(Computer Anxiety)有負 相關,與電腦易用性的認知有正相關。其中,易用認知(Perceived Ease of Use):指的 是Davis, et.al.(1989)所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TAM)中的易用認知(Perceived Ease of Use ) 。 是 指 使 用 者 所 認 知 到 此 資 訊 系 統 容 易 使 用 的 程 度 ; 有 用 認 知 ( Perceived Usefulness):指的是Davis, et.al. (1989)所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TAM)中的有用認 知(Perceived Usefulness)。是指使用者主觀地認為使用此資訊系統對於工作表現即為 來的助益;電腦焦慮(Computer Anxiety):則是指個人在目前或未來在平常狀況下使 用電腦時,會感到不安、恐懼、猶豫的行為。

(11)

-:負相關 +:正相關 :直接影響 :間接影響 圖2-2 Igbaria & Iivari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的影響結果:電腦使用模式

參考資料:Igbaria & Iivari(1995)

Compeau & Higgins(1995)利用郵寄問卷的方式對加拿大的商業期刊訂閱戶做調 查,共回收1020 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指出(圖2-3),個人的電腦自我效能分別對電 腦的使用(Usage)、結果的期望(Outcome Expectations)、使用電腦的感覺(愛好)

(Affect)及電腦焦慮(Anxiety)有顯著的影響。其中與電腦焦慮的關係是呈負向。之 後,Compeau & Higgins & Huff(1999)也利用相同的方式蒐集了394 份樣本,所得到 的結果與Compeau & Higgins(1995)的結論相同。

參考資料:Compeau & Higgins(1995b)

Coffin & MacIntyre(1999)以111 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試圖檢視影響電腦學習成 效的因素。研究結果顯示,電腦自我效能的高低的確與電腦課的最後成績有顯著關係存 在。

自我效能 電腦焦慮

易用認知

系統的使 有用認知

- -

+ +

+

-

電腦自我效能

結果的期望-個人 電腦的使用

電腦焦慮 使用電腦的感覺 結果的期望-效能

圖 2-3 Compeau 與 Higgins(1995b):影響電腦自我效能的因素

(12)

國內研究如:吳文雄(民91)針對有修讀Visual Basic程式語言設計課程的170位,

技職院校工業與商業類科的在學學生生進行研究(過去的背景包括資訊、電機、機工、

製圖、資料處理、商業經營),發現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績效、目標認同度有顯著的影 響。

翁淑緣與黃聰銘(民89)發現,納稅人的電腦自我效能和申報綜合所得稅的方式有 顯著關係(是否使用電腦上網申報所得稅)。

蘇彙珺(民86)也認為自我效能可以降低對不適應或功能不良因應策略的依賴,降 低焦慮、改善工作表現。

六 、 小 結

表1-1為整理在本節中,有關電腦自我效能所造成的影響之相關研究及其研究結果。

<表1-1:電腦自我效能所造成影響的相關研究>

作 者 ( 出 處 ) 對 象 與 自 我 效 能 有 顯 著 關 係 之 變 數

Bandura(1977) 個人的行為表現

Igbaria & Iivari (1995) 450 位微電腦使用者 電腦焦慮、電腦易用性(直接)電腦使用

(間接)

Compeau & Higgins(1995) 1020 位商業期刊訂閱戶 電腦的使用、結果的期望、使用電腦的感 覺(愛好)、電腦焦慮

Compeau ,et.al.(1999) 394 位商業期刊訂閱戶 電腦的使用、結果的期望、使用電腦的感 覺(愛好)、電腦焦慮

Coffin & MacIntyre(1999) 111 位大學生 電腦學習成效(電腦成績)

吳文雄(民91) 170 位技職體系學生學生 電腦績效、目標認同度

翁淑緣、黃聰銘(民89) 北區國稅局 3 種繳稅方式 1200 位 納稅人

申報綜合所得稅的方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3)

第二節 探討自我效能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一 、 自 我 效 能 的 影 響 因 素

個人可以從好幾個來源得到形成自我效能的資訊,並且利用這些資訊形成對 自我正面或負面的效能評價。Bandura(1989)提出以下四種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如 圖 2-4所 示 ) : 1. 先 前 經 驗 (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 2. 行 為 楷 模 ( Vicarious Experience)3.他人勸進(Verbal Persuasion)4.身心狀況(Emotional Arousal)。從這些 來源產生的自我效能資訊會因個人而給予不同的權重,因而形成對本身能力的自我評 價。

其中,先前經驗(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的意義是:它是以個人熟悉的經驗 為基礎,所以此影響因素特別有影響力。成功的經驗會提高期望,而反覆的失敗則會減 弱它們,特別是在事件之前發生了一些不利的事故。

行為楷模(Vicarious Experience)的意義是:人們並不會依賴經驗來做為自我效能 程度的唯一影響因素。有很多期望是來自於行為楷模(替代的經驗)。所謂行為楷模是 指對於他人經驗的觀察,也就是根據他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而反過來判斷自己的能力,

而影響自我效能的形成。

他人勸進(Verbal Persuasion)指的是:因為他人勸進容易使用,因此常被廣泛使 用,以影響其他人的行為。透過他人的言語上的勸說,那些過去曾經令他們手足無措的 事件,人們更容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應付。因為它並未提供具體的成功經驗,因此這種 影響因素產生的效能可能較個人成功經驗的影響力為弱。

身心狀況(Physiological Arousal)的意義是:是來自於自主或其他生理上的反應,

如疲勞、身體適能、忍痛程度等所提供的訊息。緊張或充滿壓力的情況通常會影響個人 的身心狀況,這個因素能有效影響個人自我效能的評價。因此,身心狀況是另一個提供 自我效能資訊的來源,它會影響在緊張或壓力情況下自我效能的形成。

(14)

個體對於效能預期的認知評估可以透過生理覺醒反應出來,從生理覺醒的狀況,例 如:心跳、呼吸、血壓、焦慮等提高時,則代表個體對工作表現的自我效能並不高。Bandura

(1977)認為生理覺醒會對自我效能產生影響乃是透過認知評價的過程,也就是藉由生 理回饋提供個人焦慮高低的訊息,再經由心理處置的策略來降低焦慮以提升個人的效 能。

形成自我效能的 資訊來源

回饋 行為模式 結果

先前的經驗

行為楷模

他人勸進

身心狀況

自我效能信念

「我知道我能勝 任」

「我想我無法勝 任」

成功

失敗

*主動-選擇最佳機會

*掌握情況-避免或減 少障礙

*設定目標-決定標準

*計畫、準備、練習

*認真、積極

*創意十足

*從挫折中學習、預見 成功

*減少壓力

*被動

*逃避困難

*士氣低落

*強調弱點

*不願嘗試

*因挫折退縮

*將挫折歸咎於能力 不足或運氣不佳

*擔心、壓力過大而沮 喪

*為失敗找藉口

圖 2-4 自我效能對成敗的影響模式

資料來源:Bandura(1989)、Wood、Bandura(1989)、康裕民審閱(2001, p144)

(15)

二 、 電 腦 自 我 效 能 的 影 響 因 素

在國內外有許多電腦自我效能的研究中,主要探討哪些因素會影響電腦自我效能,

在本小節中,便是著重於這些文獻的整理探討。

Gist等人(1989)的研究中發現,行為模仿(Behavior Modeling)對於電腦軟體受 訓者的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影響關係。Martocchio & Webster(1992)的研究發現,給予電 腦軟體受訓者正面的書面回饋,也會影響其自我效能。

為了探討技能認知的差異對學習成效的影響,Martocchio(1994)對76位大學校園 的服務及行政人員做了一次實地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將電腦技能視為必要技能的人,

教育訓練會顯著的影響自我效能,並且透過訓練,也可以減少他們電腦焦慮的程度;此 研究又另外發現,年齡及訓練前的期望也會影響電腦自我效能。電腦自我效能與年齡有 負向的關係,而與訓練前的期望則有正向關係存在。

Torkzadeh & Koufteros(1994)為了瞭解電腦訓練與電腦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針 對224 位參與基礎電腦課程的大學生做一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訓練後的個人電腦 自我效能確實顯著高於訓練前的電腦自我效能。根據訓練前的資料,男性與女性除了在 電腦檔案與軟體管理的因素上有顯著差異,而在訓練後則無。

Compeau & Higgins(1995b)透過郵寄問卷的方式對 1020 位加拿大的商業期刊訂閱 戶(受測者的職業遍佈製造業、金融業、服務業以及政府機構)所做的調查研究。而其 電腦自我效能的衡量方法則是調查個人使用資訊系統(Packet Software)來完成工作的 自信心程度。研究結果(如表 2-5)顯示:「他人的使用經驗(Others’ Use)」、「他 人言語上的鼓勵(Encouragement by Others)」以及「組織的支持(Support)」等三個 因素,對個人的電腦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結果發現「組織的支持

(Support)」和電腦自我效能之間呈現的是「負相關」的關係。

其中,他人言語上的鼓勵(Encouragement by Others)指的是:向使用者保證他們

(16)

有能力掌握電腦新科技,而且也能成功的使用它,將可幫助使用者建立信心;

他人的使用經驗(Others’ Use)指的是:從觀察別人的行為表現而學習。他們的研 究發現電腦訓練採用行為模仿的方法,確實可以增進電腦自我效能及加強訓練內容的學 習。而在此也可以發現,Compeau與Higgins(1995b)所提出的「他人的使用經驗(Others’

Use)」和Bandura(1989)提出的「行為楷模(Vicarious Experience)」是相同的意義;

組織的支持(Support):指的是組織對於資訊系統使用者提供其一切必須的援助,

以及組織對於個人使用資訊系統來完成工作所表現的正面態度。

Igbaria & Iivari(1995)於1993年以芬蘭國內中500大公司的前120大公司為母體,對 450位微電腦使用者的研究中指出,「過去個人的電腦經驗」對於自我效能有正面的顯 著影響,亦即過去的電腦經驗越多,其電腦自我效能則越高。此外,「組織支持」對自 我效能的影響也有顯著關係存在。

其中,過去個人的電腦經驗指的是:指的是個人使用電腦應用程式、各種類型的套 裝軟體(例如:Spreadsheet、Word)、程式語言、系統分析、以及資訊系統設計等等綜 合性的電腦經驗。

而組織支持指的是:這裡組織支持的衡量方式為參考Igbaria(1990)所提出的衡量 他人言語上的鼓勵

組織支持

他人使用經驗 電腦自我效能

圖 2-5 Compeau 與 Higgins(1995b):影響電腦自我效能的因素 參考資料:Compeau、Higgins(1995b)

(17)

量表,指的是管理階層的鼓勵與相關軟硬體資源分配上的支持。

Lopez & Manson(1997)在針對58位就職於美國加州網路公司(Alhambra, California Network Engineering Center)的人員,調查有何種因素會影響他人使用新進的資訊系統。

研究中發現,社會壓力對於電腦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影響。然而,卻意外發現組織支持和 自我效能之間並無顯著影響。

其中,社會壓力指的是:Compeau & Higgins(1995)所提出影響自我效能因素之一 的「他人勸說」,並專指的是在組織中,個人經由同事和上級主管言語上的勸說而產生 的壓力;

組織支持指的是:對於個人增加電腦相關的支援,以增進使用者使用資訊系統的能 力;另外,並使組織中的員工強烈的瞭解使用該電腦系統對公司組織的重要性。

圖2-7 Lopez & Manson(1997)之研究模式與相關回歸係數 資料來源:Lopez & Manson(1997)

過去個人的電腦經驗

組織支持

自我效能

圖 2-6 Igbaria、Iivari(1995):影響電腦自我效能的因素 參考資料:Igbaria、Iivari(1995)

(18)

根據Qutami & Abu-jaber(1997)的研究發現,電腦經驗對於電腦自我效能有顯著的 影響。另外Coffin & MacIntyre(1999)亦發現過去的電腦經驗對電腦自我效能有顯著影 響,此外更發現:電腦焦慮、過去的電腦經驗、對成功(指學習電腦)的渴望以及內在 的目標導向(Intrinsic Goal Orientation)等因素對於電腦自我效能亦有顯著影響。

國內方面亦有類似的研究,如,徐新逸、黃麗鈴(民88)為了探討高中生學業成就 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表現,共計研究構面有:「性別」、「同儕性別」、「先前學業成績」、

「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教師期望」、「競爭環境」等。研究對象為台北地區公立高 二學生,並以台北地區公立高中學生的日間部學校志願排行作為隨機抽樣,共297人。

結果發現,高中生之「成就動機」、「教師期望」以及「競爭環境」對於高中生之學習成 就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在此三項屬性中,以「教師期望」有最大的預測力,「競爭環 境」其次,而「成就動機」第三;而先前學業成績與學業成就自我效能雖有正相關,但 並不顯著;另外,性別與同儕性別和高中生之學習成就自我效能則無顯著影響。

其中,成就動機指的是:在此指的是個體追求卓越的慾望或需求的「成就動機」。 其衡量量表係由郭生玉(民61)根據Entwistle(1968),Hartley & Holt(1971)及Russell

(1969)等人的成就動機量表改編而成,主要用以評量受測者之學業成就動機。

教師期望指的是:高中生的基本背景資料中教師的期望部分。

競爭環境指的是:以高中學校志願排名為主,志願在前者,為競爭激烈的環境,志 願在後者,為競爭不激烈之環境。

先前學業成績指的是:指受測者(高中學生)上學年之學業總平均分數。

(19)

個人變項 自我效能

麥孟生、周惠文(民89)對481位大學生的研究中發現,人格特質與過去學習成就 與表現,對於電腦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影響。

其中人格特質指的是:以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人格測驗為衡量標準,

包括(內傾/外傾、感覺/直覺、思維/感情、判斷/知覺)

過去學習成就與表現指的是:受測者(大學生)過去的數學及電腦學習經驗。操作 性衡量指標則包括:高中數學成績、高中電腦成績、聯考數學成績。

謝靜慧、楊淑晴(民 89)針對 452 位北高縣市國中小學教師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對 於國中小學教師,其性別、年齡、學歷、就讀學院、接觸電腦時間、電腦資訊類科研習

學 校 屬 性

* 競 爭 環 境

* 教 師 期 望 其 他 屬 性

* 動機

學業就自我效能

圖 2-8 徐新逸、黃麗鈴(民 88)-影響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之因素 參考資料:徐新逸、黃麗鈴(民 88)

電腦自我效能 人格特質

思維/感情 感覺/直覺 內傾/外傾

判斷/知覺

過去學習成就與表現 高中數

學成績 高中電

腦成績 聯考數

學成績

圖 2-9 麥孟生、周惠文(民 89)-大學生電腦自我效能之影響因素 參考資料:麥孟生、周惠文(民 89)

(20)

(教育訓練)等變數,對於電腦自我效能也有顯著的影響。

其中,學歷、就讀學院、接觸電腦時間指的是:學歷方面,將教師的學歷分為專科、

學士、碩士等;就讀學院方面,將教師就讀學院分為三組,分別為:文學院(法商)、 理學院(工農醫)、教育學院;另外,接觸電腦時間指的是教師接觸電腦的經驗,分為 四組,分別為:不到 1 年、1∼5 年、6∼10 年、10 年以上。

電腦資訊類科研習(教育訓練)指的是:教師參加電腦資訊類科研習的總時數,並據 此來加以分析。

吳文雄(民91)針對有修讀Visual Basic程式語言設計課程的170位,技職院校工業 與商業類科的在學學生生進行研究(過去的背景包括資訊、電機、機工、製圖、資料處 理、商業經營),發現學習者過去學習績效愈高,其電腦學習與電腦自我效能也就愈高。

其中,學習者過去學習績效指的是:個人學習與使用特定的資訊系統或軟體之正面 或負面的經驗。在此指的學習者過去績效的操作化定義上,基於Visual Basic語言與套裝 軟體的訓練課程都是電腦技能訓練課題的一部份,所以吳文雄(民91)參考Compeau &

Higgins(1995a)的作法,採用學習者上一次的學習成績來衡量。

林宏達、黃貞芬(民91)藉由整理影響自我效能相關的研究文獻,建立了影響自我 效能的因素模式(如圖2-10,共計有「他人勸進」、「行為楷模」、「社會壓力」、「組 織支持」、「先前經驗」、「身心狀況」、「人口變項」等因素,有相關文獻支持會影 響自我效能),並使用問卷調查研究法,針對中華大學資管系畢業學生為研究樣本,分 析對資管學生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在回收的56份有效樣本中發現,影 響自我效能的因素模式中,只有「行為楷模」與「社會壓力」,對於資管學生開發資訊 系統的自我效能是有顯著影響。

雖然「先前經驗」此一變數對於資管學生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效能雖不顯著,但可 能是因為樣本為同一班的資管學生,他們在大學階段所受的資訊教育皆為相同,進而造 成過去電腦經驗的衡量構面表現較為一致,而產生過去電腦經驗和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 統自我效能並無顯著性差異的結果。另外,在該研究中並發現,資管學生之開發資訊系

(21)

統自我效能低於資管學生的一般性自我效能,亦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其中,行為楷模指的是:個人所接觸到的生活環境中,因觀察到其他人實際去從事 某項工作而產生的引導效用,即所謂的替代的經驗。

社會壓力指:個人在從事某項工作時可能會承受的種種壓力。

* 聯考數學成績

* 使用電腦經驗

先 前 經 驗

* 電腦焦慮

* 工作疲勞

身 心 狀 況

行 為 楷 模

* 組織內同事

* 其他組織

* 自己家人

* 自己朋友

* 自己的管理階層

* 其他管理者

* 自己下屬

他 人 勸 進

* 組織內同事

* 其他組織

* 自己家人

* 自己朋友

* 自己的管理階層

* 其他管理者

* 自己下屬

* 性別

人 口 變 項

社 會 壓 力

* 父母期許

* 老師督促

* 同儕比較

* 能否畢業

* 未來就業

* 員工感受

* 部門主管的鼓勵

* 部門主管協助

* 部門主管重視

* 公司資源的分配

* 提供教育訓練

* 知識與經驗傳承

* 專責單位支援

組 織 支 持

大 學 資 管 學生開發資訊 系統之自我效能

MBTI 人格特質分 類方式

人 特 特 質

圖 2-10 大學資管學生之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模式 參考資料:林宏達、黃貞芬(民 91)

(22)

三 、 小 結

下表 2-1 為在本節之自我效能的相關文獻中,影響自我效能的因素整理及其研究結果。

表 2-1:影響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

作 者 ( 出 處 ) 對 象 對 自 我 效 能 有 顯 著 影 響 的 變 數 Bandura(1989);Wood &

Bandura(1989)

先前經驗、行為楷模、他人勸進、身心狀況

Martocchio(1994) 76 位大學服務及行政人員 對技能的認知、教育訓練、年齡、期望 Torkzadeh & Koufteros(1994) 224位大學生 教育訓練、性別(訓練前)

Igbaria & Iivari(1995) 450 位微電腦使用者 過去的電腦經驗、他人勸說 Compeau & Higgins(1995b) 1020位商業期刊訂閱戶 他人的電腦使用經驗、他人言語上的鼓勵

Lopez & Manson (1997) 58位網路工程中心的主管 社會壓力

Coffin & MacIntyre(1999) 111位大學生 電腦焦慮、過去的電腦經驗、對成功(指學 習電腦)的渴望、內在的目標導向

徐新逸、黃麗鈴(民88) 297位高中生 成就動機、教師期望、競爭環境

謝靜慧、楊淑晴(民89) 111位大學生 人口變項(性別、年齡..)、電腦使用情況(接 觸電腦時間、電腦資訊類科研習..)

麥孟生、周惠文(民89) 480位大學生 人格特質與過去學習成就與表現

吳文雄(民91) 170位技職院學生 過去學習績效

林宏達、黃貞芬(民91) 58位大學畢業學生 行為楷模、社會壓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除了自我效能文獻外,本研究亦嘗試針對影響資訊系統開發之關鍵成功因素做進一 步的探討,想要瞭解「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和「影響資訊系統開發之關鍵成功因素」, 這兩者之間有無顯著影響。並參考 Kathy & Richard(1986)經實證研究後,所發現之「系 統開發團隊成功開發系統之技術特質」,經由討論後,本研究決定選擇其中 6 個的影響 因素,以期能發現影響「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的其他因素。這 6 個影響因素共計有 溝通能力、系統分析技巧、瞭解企業流程、組織能力、創新技術、領導能力等六項。

本研究根據過去自我效能研究者的文獻所歸納出來的研究架構,形成資訊人員開發 資訊系統之自我效能影響模式,如圖 3-1。實線部分是本研究欲深入探討的研究構面,

而虛線部分則是因相關資源限制而沒有在本研究中進行探討。

影響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之自我效能影響模主要可分為「先前經驗」、「行為楷 模」、「他人勸進」、「身心狀況」、「組織支持」、「社會壓力」、「成就動機」、「開發系統技 術能力」、「人口變項」等十個構念(Constructs)。表 3-1 為本研究根據第二章所論述的 自我效能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對於本研究模式中各構面的支持與反證結果所做的整 理;圖 3-1 則為本研究的研究模式。

(24)

表 3-1 :研究模式中各構面的支持與反證文獻

研 究 構 面 支 持 文 獻 反 證 文 獻

先前經驗

Bandura(1989);Wood & Bandura(1989);Igbaria & Iivari

(1995);Coffin & MacIntyre(1999);謝靜慧、楊淑晴(民 89);麥孟生、周惠文(民 89)、吳文雄(民 91)

林宏達、黃貞芬(民 91)

行為楷模 Bandura(1989);Wood & Bandura(1989);Compeau & Higgins

(1995b);林宏達、黃貞芬(民 91)

沒有相關研究

他人勸進 Compeau & Higgins(1995b);Igbaria & Iivari(1995);Lopez

& Manson (1997)

林宏達、黃貞芬(民 91)

身心狀況 Bandura(1989);Wood & Bandura(1989) ;Coffin &

MacIntyre(1999)

林宏達、黃貞芬(民 91)

組織支持 Compeau & Higgins(1995b);Martocchio(1994);Torkzadeh

& Koufteros(1994)

林宏達、黃貞芬(民 91);

Lopez & Manson (1997)

社會壓力 徐新逸、黃麗鈴(民 88);林宏達、黃貞芬(民 91) 沒有相關研究

成就動機 徐新逸、黃麗鈴(民 88) 沒有相關研究

開發系統技術 能力

屬於探索性研究,故無相關文獻支持 沒有相關研究

人口變項 Martocchio(1994);Torkzadeh & Koufteros(1994);謝靜慧、

楊淑晴(民 89)

林宏達、黃貞芬(民 91);徐 新逸、黃麗鈴 -性別(民 8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

組 織 支 持

* 部門主管支持

* 組織支持

圖 3-1 本研究研究模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他 人 勸 進

* 他人勸進

行 為 楷 模

* 行為楷模

性別、年齡

* 性別 * 年齡 開發系統技術能力

* 溝通能力

* 系統分析

* 瞭解企業流程

* 組織能力

* 創新技巧

* 領導能力

* 閱讀能力(英文)

動 機

* 成就動機 社 會 壓 力

* 他人(父母、主 管、同儕)

* 工作

身 心 狀 況

* 電腦焦慮

* 工作疲勞

資 訊 人 員 開發資訊系統

之 自 我 效 能

先 前 經 驗

* 開發系統經驗

* 使用電腦經驗

* 畢業科系

H1 H2

H3

H4

H5

H7

H6

H9 H8

(26)

第二節 研究假說

一 、 H1: 他 人 勸 進 ( Verbal Persuasion)

Compeau & Higgins(1995b)透過郵寄問卷的方式對 1020 位加拿大的商業期刊訂閱 戶(受測者的職業遍佈製造業、金融業、服務業以及政府機構)所做的調查研究,發現 他人言語上的鼓勵(Encouragement by Others),即「他人勸進」對個人的電腦自我效 能有顯著影響;而這個發現亦被 Igbaria & Iivari(1995)與 Lopez & Manson (1997)在 他們的研究中所支持。故形成本研究之研究假說,如下:

【假說 1】資訊人員受到他人勸進的程度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效能愈高。

二 、 H2: 行 為 楷 模 ( Vicarious Experience)

Bandura 所提出的四種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Bandura, 1989;Wood & Bandura, 1989),一直是自我效能相關研究者重要的參考指標,而在此研究模式中,即指出「行 為楷模」對個人的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而此一發現,和 Compeau & Higgins(1995b)

及林宏達、黃貞芬(2002)所得的結論相同,故而形成本研究之研究假說:

【假說 2】資訊人員受到的行為楷模影響程度愈高,其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三 、 H3: 開 發 系 統 技 術 能 力 ( Ability in developing IS)

本研究欲瞭解「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和「影響資訊系統開發之關鍵成功因素」

兩者之間的影響關係。Kathy & Richard(1986)在一份針對美國前 20 大企業(包含製 造業、金融業、保險業)的程式開發人員所做的探討資訊系統開發成功因素之問卷調查,

發現在系統開發團隊中,成員覺得團隊中的溝通協調能力比個別成員本身的技術能力重 要。隨著在系統開發週期中,各不同階段(系統分析、程式設計… )的轉換,影響資訊 系統開發的各項因素也有不同的影響程度。例如,在程式設計階段,此時開發系統團隊 中覺得資訊技術能力對於資訊系統開發的成功最有影響;然而當在進行系統分析階段

(27)

時,開發系統團隊則覺得團隊間的溝通協調能力最重要。另外,研究發現「組織的支持」

以及「和使用者溝通」在開發資訊系統成功因素中並不具有關鍵的角色。並發現良好的 溝通技巧、系統分析、瞭解企業流程、良好組織能力、創新技巧、領導才能、和使用者 之間的溝通等等團隊的資訊技術特質對於資訊系統開發的成功有影響,故而形成本研究 之研究假說:

【假說 3】資訊人員的開發系統技術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1】資訊人員的溝通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2】資訊人員的系統分析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3】資訊人員的愈瞭解企業流程,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4】資訊人員的組織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5】資訊人員的創新技巧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6】資訊人員的領導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7】資訊人員的閱讀能力(英文)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 著。

四 、 H4: 組 織 支 持 ( Support)

Compeau & Higgins(1995b)透過郵寄問卷的方式對 1020 位加拿大的商業期刊訂閱 戶(受測者的職業遍佈製造業、金融業、服務業以及政府機構)所做的調查研究,發現

「組織的支持(Support)」,對個人的電腦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Martocchio(1994)

和 Torkzadeh & Koufteros(1994)的研究中亦有相同的結論;然而 Lopez & Manson (1997)

及林宏達、黃貞芬(2002)的研究中卻提出了反證,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組織的支持」

和自我效能間並無顯著的關係,值得本研究進一步的探討。

【假說 4】不同程度的組織支持,會造成資訊人員自我效能的顯著差異。

【假說4.1】資訊人員受到公司組織支持的愈高,會造成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愈高。

【假說4.2】資訊人員受到部門主管支持的愈高,會造成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愈高。

五 、 H5: 社 會 壓 力 ( Social Pressure)

(28)

徐新逸、黃麗鈴(民 88)為了探討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表現,對台 北地區公立高二學生共 297 人進行的結果發現,「社會壓力」和自我效能間有顯著的影 響關係;另外,林宏達、黃貞芬(民 91)亦有相同的研究發現,故而形成本研究之研究 假說:

【假說 5】資訊人員感受到的社會壓力程度越高,其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5.1】因為他人(父母、主管、同儕)而產生的壓力,會造成資訊人員開發資訊 系統自我效能較高。

【假說5.2】因工作而產生的壓力,會造成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較高。

六 、 H6: 先 前 經 驗 (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Bandura 提出的四種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Bandura, 1989;Wood & Bandura, 1989)

中指出「先前經驗」對個人的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而在 Igbaria & Iivari(1995);Coffin

& MacIntyre(1999);謝靜慧、楊淑晴(民 89);麥孟生、周惠文(民 89);吳文雄(民 91)等人所進行的研究中皆支持這個論點,故而形成本研究之研究假說:

【假說 6】資訊人員先前開發系統的先前相關經驗程度愈高,其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6.1】資訊人員就讀學系是屬於資訊、電機相關科系,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 較高。

【假說6.2】資訊人員過去開發系統經驗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愈高。

【假說6.3】資訊人員過去使用電腦經驗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愈高。

七 、 H7: 性 別 、 年 齡 ( Sex、 Age)

Martocchio(1994)對 76 位大學校園的服務及行政人員做了一次實地實驗。根據研 究結果,發現,電腦自我效能與年齡有負向的關係;而 Torkzadeh & Koufteros(1994)

則發現「性別」和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關係;另外,謝靜慧、楊淑晴(民 89)亦發現「年 齡」、「性別」和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關係(年齡為負向的關係);然而在徐新逸、黃麗

(29)

鈴(民 88)和林宏達、黃貞芬(民 91)的研究中卻發現性別和自我效能間並無顯著的 影響關係,值得本研究進一步的探討。

【假說 7】資訊人員的性別、年齡的不同,會造成資訊人員自我效能的顯著差異。

【假說7.1】資訊人員的性別不同,會造成資訊人員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顯著差異。

【假說7.2】資訊人員的年齡不同,會造成資訊人員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顯著差異。

八 、 H8: 身 心 狀 況 ( Emotional Arousal)

Bandura 提出的四種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Bandura, 1989;Wood & Bandura, 1989)

中指出「身心狀況」對個人的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在 Coffin & MacIntyre(1999)的研 究中更發現電腦焦慮對個人的自我效能有顯著影響,故而形成本研究之研究假說:

【假說 8】不同程度的身心狀況,會造成資訊人員自我效能的顯著差異。

【假說8.1】資訊人員電腦焦慮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效能愈低。

【假說8.2】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時愈容易疲勞,其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效能愈低。

九 、 H9: 成 就 動 機 ( Motivation)

徐新逸、黃麗鈴(民 88)為了探討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表現,對台 北地區公立高二學生共 297 人進行的結果發現,「成就動機」和自我效能間有顯著的影 響關係,故而形成本研究之研究假說:

【假說 9】資訊人員的成就動機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根據上述說明,茲將本研究所提之各項假說彙整列於表3-2,並將本研究架構各變 數間的假說關係以圖3-2表示。

(30)

表 3-2:本研究假說列表

【假說1】

資訊人員受到他人勸進的程度越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2】

資訊人員感受到的行為楷模程度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

資訊人員的開發系統技術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1】資訊人員的溝通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2】資訊人員的系統分析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3】資訊人員的愈瞭解企業流程,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4】資訊人員的組織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5】資訊人員的創新技巧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6】資訊人員的領導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3.7】資訊人員的閱讀能力(英文)能力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4】

不同程度的組織支持,會造成資訊人員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顯著差異。

【假說4.1】資訊人員受到組織的支持愈高,會造成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較高。

【假說4.2】資訊人員受到公司主管的支持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效能也愈高。

【假說5】

資訊人員感受到的社會壓力程度越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5.1】因為他人而產生的壓力,會造成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較高。

【假說5.2】因工作所產生的壓力,會造成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較高。

【假說6】

資訊人員先前的經驗程度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假說6.1】資訊人員就讀學系是屬於資訊相關科系,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較高。

【假說6.2】資訊人員過去開發系統經驗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愈高。

【假說6.3】資訊人員過去使用電腦經驗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愈高。

【假說7】

性別、年齡的不同,會造成資訊人員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顯著差異。

【假說7.1】資訊人員的性別不同,會造成資訊人員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顯著差異。

【假說7.2】資訊人員的年齡不同,會造成資訊人員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顯著差異。

【假說8】

不同程度的身心狀況,會造成資訊人員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顯著差異。

【假說8.1】資訊人員電腦焦慮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效能愈低。

【假說8.2】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時愈容易疲勞,其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效能愈低。

【假說9】

資訊人員的成就動機愈高,其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也愈顯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方法收集資料,屬於實證性研究(Empirical Study),並以2002年 天下雜誌所公布的1000大製造業、500大服務業、100大金融業為樣本,並採隨機抽樣的 方式分別針對500家製造業、250家服務業、50家金融業,共800份問卷的調查。然而本 研究問卷所發放的時間因為橫跨春假,為了提升問卷發放的回收率,因而在春假之後進 行另一波的問卷發放(兩次問卷發放份數各為400份)。在第二波的問卷中,並增加可 填答網路問卷的資訊,以期能得到更多的有效樣本。主要郵寄對象為目標公司之「資訊 部門主管」,並請該主管將此問卷隨機發放給部門中有從事資訊系統開發相關工作的員 工來填答。因為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影響「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之影響因素」,

所以希望問卷填答者皆有從事資訊系統開發的相關經驗,以符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本研究欲探究「先前經驗」、「他人勸進」、「行為楷模」、「身心狀況」、「社會壓力」、

資 訊 人 員 開 發 資 訊 系 統 之 自 我 效

開發系統技 術能力

身心狀況 先前經驗

組織支持

行為楷模

社會壓力 他人勸進

性別、年齡

成就動機 H1

H2 H3

H4 H5

H6 H7

H8 H9

圖 3-2 構念因素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2)

「組織支持」、「人口變項」、「成就動機」以及「開發系統技術能力」等九個研究構念

(Construct)對於資訊人員開發資訊系統的自我效能的影響程度。

在測量工具方面,有關「一般性自我效能」,本研究採用 Gilad Chen, et.al.(2001)

所提出的量表來進行測量;「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方面,也是修訂 Gilad Chen, et.al.

(2001)所提出的量表;「他人勸進」方面,主要參考 Compeau & Higgins(1995b)所 提出的量表來測量;「行為楷模」方面,也是參考 Compeau & Higgins(1995b) 所提出 的量表來測量;「組織支持」方面,修訂 Igbaria & Iivari(1995) 所提出的量表來測量;

「身心狀況」構面的電腦焦慮方面,參考 Staples, et.al.(1998) 所提出的量表來測量;

「成就動機」方面,主要參考康裕民審閱(2001, p212)提出的主題統覺測驗(the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來作為衡量方法;「開發系統技術能力」方面,則是依據 Kathy

& Richard(1986)所提出的論點,在和一位資管所老師討論後制定而成為衡量方法;另 外,「先前經驗」構面的過去電腦經驗變數、「身心狀況」構面的工作疲勞變數、「社會 壓力」、「開發系統技術能力」構面中的閱讀能力等變數,其測量方法則皆是由本研究所 開發;

在統計分析方面,本研究以SPSS統計分析軟體作為資料分析的工具,資料分析方法 包括:樣本基本資料分析、問卷信效度檢測、複迴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

第四節 研究變數之操作型定義與衡量標準

在研究變數確定後,便需將變數操作化,以方便設計問卷。本研究模式各研究構念 的操作性定義如下:

一 、 行 為 楷 模

行為楷模指的是:個人所接觸到的生活環境中,因觀察到其他人(同事、親友、主

(33)

管)實際去從事某項工作而產生的引導效用,即所謂的替代的經驗(Compeau &

Higgins, 1995)。

二 、 他 人 勸 進

他人勸進指的是:在個人所接觸到的生活環境中,其他人(同事、親友、主管)言 語上的鼓勵(Compeau & Higgins ,1995) 。

三 、 開 發 系 統 技 術 能 力

開發系統技術能力指的是:影響團隊開發專案成功的個人能力特質,包括技術能力 與系統流程處理能力(Kathy & Richard, 1986) 。

1. 溝通能力: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在開發資訊系統時,個人是否常能和自己資訊系統 開發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充分溝通,化解衝突。

2. 系統分析: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個人目前是否擁有良好的系統分析能力。(熟悉 系統流程圖、需求分析、環境分析、可行性分析等)

3. 瞭解企業流程: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個人是否對於所開發之資訊系統所需的相關 企業流程非常熟悉。

4. 組織能力: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個人是否有良好的組織能力。

5. 創新技巧: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個人是否可以激發出有創意的想法來改善目前所 開發的資訊系統。

6. 領導能力: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個人是否可以輕易的統整自己資訊系統開發團隊 中不同的意見,並能帶領團隊朝未來運作的方向邁進。

7. 閱讀能力(英文):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個人是否擁有良好的英文閱讀能力,使 我可以在從事資訊系統開發時,快速瞭解相關軟體的開發文件。

(34)

四 、 組 織 支 持

組織支持指的是 :包含部門主管的支持鼓勵與組織資源的分配 (Compeau &

Higgins ,1995) 。

1. 組織的資持: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受測者個人是否感受到公司重視幫助員工完成 系統開發工作、給予軟硬體設備之預算的大力支持、提供系統開發相關的教育訓練 課程以及重視系統開發經驗的傳承與教授等。

2. 部門主管的支持: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受測者是否感受到部門主管會衡量公平下 屬資訊系統開發績效,並予以適當的獎勵、員工遇到系統開發的任何障礙,可以很 快的從部門主管那裡得到協助以及非常重視如何幫助員工完成系統開發工作等。

五 、 社 會 壓 力

社會壓力指的是個人在從事某項工作時可能會所承受的種種壓力。(本研究)

1. 因他人而產生的壓力: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家人期許、部門主管督促以及同儕比 較(競爭環境)對於受測者在工作上的期許而感受到的壓力。

2. 因工作而產生的壓力:在本研究中的定義包括為受測者在公司內因所擁有的能力 是否能勝任工作以及公司內能否順利晉升職位而產生的壓力。

六 、 先 前 經 驗 部 分

先前經驗指的是個人過去成就表現所形成的經驗(Bandura , 1991) 。

1. 開發系統經驗: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在開發目前的資訊系統之前,是否有設計資 料庫、系統分析與設計、使用開發系統工具或撰寫程式等經驗。

2. 使用電腦經驗: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在開發目前的資訊系統之前,是否有學習過 電腦相關課程。

(35)

3. 畢業科系: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在受訪者的求學經歷中,最高學歷是屬於哪一科 系(是屬於理工科系或是文法商等科系)。

七 、 性 別 、 年 齡

人口變項包含─性別、年齡、學歷等因素(黃聰銘、翁淑緣, 民 89) 。 1. 性別: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受測者本身的性別。

2. 年齡: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受測者現今的年齡。

八 、 身 心 狀 況

身心狀況指的是:是來自於自主或其他生理上的反應,如疲勞、身體適能、忍痛程 度等所提供的訊息(Coffin & MacIntyre,1999) 。

1. 電腦焦慮: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當從事涉及使用電腦的相關工作時,會感到排 斥、害怕甚至不願意使用的情形。

2. 工作疲勞:在本研究中的定義為當個人在連續使用電腦執行有關系統開發作業時 多久後,會感到疲勞?

九 、 成 就 動 機

動機指的是:產生、引導及持續與既定目標有關的自主性行為的心理歷程。成就動 機 在 本 研 究 中 的 定 義 為 完 成 高 難 度 工 作 的 慾 望 或 需 求 ( 康 裕 民 審 閱 , 2001, 204-205) 。

十 、 小 結

下表 3-3、3-4 為根據本章節中有關研究變數之操作型定義與衡量標準的論述所做的 整理。

(36)

表 3-3:研究模式之操作性定義

變 數 名 稱 操 作 性 定 義 /參 考 文 獻

先前經驗 個人過去成就表現所形成的經驗。(Bandura , 1977, 1982)

他人勸進 在個人所接觸到的生活環境中,其他人言語上的鼓勵。( Compeau & Higgins, 1995b)

行為楷模 個人所接觸到的生活環境中,因觀察到其他人實際去從事某項工作而產生的引導

效用,即所謂的替代的經驗。(Compeau & Higgins, 1995b)

身心狀況 是來自於自主或其他生理上的反應,如疲勞、身體適能、忍痛程度等所提供的訊

息。(Coffin & MacIntyre, 1999)

人口變項 包含─性別、年齡、學歷等因素。(謝靜慧、楊淑晴,民 89)

組織支持 包含高階主管的鼓勵與組織資源的分配。(Compeau & Higgins, 1995b)

社會壓力 指個人在從事某項工作時可能會所承受的種種壓力。[本研究]

成就動機 完成高難度工作的慾望或需求。(康裕民審閱,2001,204-205)

開發系統技術能力 影響團隊開發專案成功的個人能力特質,包括技術能力與系統流程處理能力

(Kathy & Richard, 1986)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3-4:研究模式之衡量標準

變 數 名 稱 衡 量 標 準 /參 考 文 獻

先前經驗 就讀科系(理工/文法商科系)(麥孟生、周惠文,民 89)、

使用電腦經驗(吳文雄,民 91;Igbaria & Iivari, 1995;Coffin & MacIntyre, 1999)

他人勸進 同事、親友、主管(Compeau & Higgins, 1995b)

行為楷模 同事、親友、主管(Compeau & Higgins, 1995b)

身心狀況 電腦焦慮(麥孟生 、周惠文,民 89;黃聰銘、翁淑緣,民 89)、工作疲勞[本研究 ] 人口變項 性別、年齡(謝靜慧、楊淑晴, 民 89)

組織支持 組織的支持 :員工感受、公司資源的分配、知識與經驗傳承(Igbaria, 1990)、提 供教育訓練(Torkzadeh & Koufteros, 1994;Martocchio, 1994)

主管的支持:部門主管的鼓勵、部門主管協助、部門主管重視(Igbaria, 1990)

社會壓力 因為他人:父母期許、主管督促、同儕比較[本研究]

因為工作:勝任工作、職位晉升[本研究]

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 (康裕民審閱, 2001, 204-205)

開發系統技術能力 溝通能力、系統分析、瞭解企業流程、組織能力、創新技巧、領導能力(Kathy &

Richard, 1986)、閱讀能力(英文) [本研究]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7)

第五節 問卷設計與前測

一 、 問 卷 設 計 程 序

本研究採用問卷方法收集資料,屬於描述性(Descriptive)的實證性研究(Empirical Study)。本研究問卷操作化程序如圖3-3所示,並陳述如下:

翻譯問卷 諮詢專家

內容、詞句修改

訪談與修正

正式問卷 確定研究變數

搜尋相關量表與文獻

圖 3-3 問卷操作化程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確定研究變數:經由相關文獻整理,來確定符合本研究目的的研究變數。

搜尋相關量表與文獻:搜尋國內外文獻中,是否有可以用來衡量本研究變數的相關 量表,以供問卷之設計。

翻譯問卷:將搜集而得的國內外,可用來衡量研究變數之量表,進行初步的翻譯。

諮詢專家:將搜集而得的國內外,可用來衡量研究變數之量表,與該領域專家(資 管所老師)諮詢討論,以瞭解是否適用於本研究。

內容、詞句修改:整合專家意見,並對於初步翻譯的問卷量表進行內容、詞語修改,

以其符合本研究的研究樣本與目的。

(38)

訪談與修正:透過和5位資管所同學進行前測(Pretest),進行方式以一對一的訪談 方式進行,而填答時則沒有時間上的限制,並詢問其對於本問卷的意見及看法,依 據其實際反應及問卷設計上的缺點加以修改。

正式問卷:在經由訪談與修正後的問卷即成為本研究的正式問卷。

另外,各構面之操作化結果如表3-5 所示。

二 、 初 稿 設 計

本研究共9個研究構念,每一個構念均參考相關文獻,進行變數定義與操作化。在 操作化的過程中,本研究盡可能引用文獻中具有良好效度與信度的量表,並經由研究者 翻譯後進行問卷衡量題項修改。問卷衡量題項修改的過程,由一位資管所教授、4位研 究生(含研究者)針對問卷內容的每一個題項進行討論與修訂(如表3-5)。最後,再 由研究者和資管所教授討論確認。

修正後的「前測問卷」,共分為三個部分,61題。除了第三部份需使用者填入基本 資料外,第一部分,前49題採用李克特尺度(Likert scale),分為「非常不同意」至「非 常同意」五點尺度來衡量。受測者依其知覺做勾選,所得答案分別由非常不同意至非常 同意給予1至5分,將各題的得分加總,即可得到該受測者的知覺重要性分數。第一部份 50∼56題,則採名目尺度來衡量。第一部分,依序是用於了解受測者對一般性自我效能、

開發資訊系統自我效能、他人勸進、行為楷模、組織支持、電腦焦慮、社會壓力、開發 系統技術能力以及成就動機等的看法。第二部分,主要是用來調查受測者開發資訊系統 的現況,讓受測者依實際開發資訊系統情況來進行填寫。問卷的第三部份,是用於瞭解 受測者的基本資料,共三題,分別針對回收樣本之性別、年齡、目前職稱進行了解。

表 3-5:前測問卷各構面之操作化結果

構 念 構 面 量 表 依 據 文 獻 初 稿 問 卷 對 應 題 項 測 量 尺 度 一般性自我效能 一般性自我效能 【Chen, G., et.al.(2001)】 第一部分 1∼8 題 李克特五點尺度 開發系統自我效能 開發系統自我效能 【Chen, G., et.al.(2001)】 第一部分 9∼16 題 李克特五點尺度

畢業科系 [本研究] 第一部分 55 題 李克特五點尺度

開發資訊系統的經驗 [本研究] 第一部分 51∼54 題 名目尺度

先前經驗

使用電腦經驗 [本研究] 第一部分 56 題 名目尺度

性別、年齡 性別、年齡 [本研究] 第三部份 名目尺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Chai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oyang University of

5 If all remaining blue pieces and all remaining red pieces reach corner, If number of red pieces is greater than blue pieces, red player wins If number of blue pieces is greater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A study of computer technology use and technology leadership of Texas elementary public school principa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s to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self-efficacy on information ethics, students who get high, middle, and low scores on basic computer operation also perform differently on

[16] Goto, M., Muraoka, Y., “A real-time beat tracking system for audio signal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Computer Music.. and Muraoka, Y.,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