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調查研究

A Study on Behavior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and Addiction

系 所 別: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E09803007 王秀蘭 指導教授:賀 力 行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

(98)

碩士論文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調查研究 王秀蘭

(3)
(4)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調查研究 A Study on Behavior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Usage and Addiction

系 所 別: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E09803007 王秀蘭 指導教授:賀 力 行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5)

謝 辭

本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 賀力行老師在論文撰寫過程中不 惜厭煩又勞心勞力的指導與協助並感謝口試委員 陳俐文老師以及 陳鎮江老師在百 忙之中撥冗指導,並提供諸多寶貴意見,使本論文經斧正後能夠更加完善,在此謹向 諸位師長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求學期間,承蒙同窗好友間互相激勵與照顧,使得秀蘭能攜手度過這段增廣見聞 的日子。並且也感謝求學成員的諸多學長、學姐、學弟及學妹的熱心協助與鼎力幫忙,

使能全心盡力完成論文。

誠意是不畏一再表達,我要說:在橫無涯際的學海中,如果我有小小的成果,都 得歸功於師長們的栽培;在錯綜複雜的挫折裡,如果我的容忍力稍有增長,都得歸功 於學長、學弟們的扶持;在困難磨練中,如果我能有無後顧之憂,都得歸功於家人無 怨無悔的協助。斯生有幸,邁向人生旅途中,我幸能獲得指導、互慰勉,更獲得溫馨、

幸福,這些點點滴滴都是大家的賜與,感謝再三、再三感謝。

王秀蘭 謹識於中華科管所 中華民國 99 年 05 月 27 日

(6)

摘 要

網際網路的日漸普及,上網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的一部份,網路也成為 e 世代學 生資訊來源的重要管道與拓展人際關係的重要媒介,從資料查詢、線上學習、遊戲、

購物到交友,網路提供了一個快速且便利的管道與環境,成為現代人活動與溝通的重 要場域。雖然網路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性與娛樂性,但伴隨於當中的問題亦不少,包 括網路犯罪、網路色情、網路沉迷…等,都是引發注意的網路行為問題,而這些網路 造成的各種問題中,以網路沉迷問題最受到矚目(王智弘,2009)。

中學時期的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除了課業知識的學業外,對未來 自我的認同與生涯方向的尋求是他們重要的發展任務,而電腦網路滿足了他們對外在 世界的好奇,快速的擴展了他們的生活領域,並藉由各種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提供他們 實現自我、展現成就感的機會(施香如,1998)。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地區某完全中學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現況,暸解 不同背景屬性與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之差異情況,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擬採用

「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問卷」、「網路成癮量表」為研究工具,以新竹地區某完全中學 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取樣並針對有效樣本 361 份進行分析,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 數、卡方檢定、T 檢定、ANOVA 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中發現該校國中生在不 同背景屬性上與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傾向具有差異。研究也發現,該校國中生具 網路沉迷傾向的佔 35.5%,且以二年級學生較為嚴重佔該年級人數 42.7%,而二年級 學生每天上網且每次上網超過三小時者皆佔比約 43%,皆較其他年級高,因此可推測 網路使用時間越長,網路沉迷傾向越高。

關鍵字:網際網路、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

(7)

Abstract

Internet has becoming the universal tool to reach out the world and it has grown as a significant part of living life of modern society. Most of all, Internet serve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nnels for e-generation students in obtaining and sourcing for information; furthermore, extend the range of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Various surveys have shown that Internet provides a quickest linkage and convenient environment in the areas such as E-learning, Online Game, Online Shopping, and Acquaintanceship. It proves to be a major setting for the modern generation to interact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 people. Although Internet has brought about convenience and entertainment to lives, it has considerably affected the everyday lives of individuals and created problems such as Internet crime, cybersex/sexuality on the Internet, Internet addiction etc… Among those behavioral issues, it is the Internet addiction which received the most of the attention (Zhi Hong Wang, 2009).

Adolescent age group is considering at critical stage in developing an adult identity and behavior. Besides education and acquiring knowledge,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self-recognition/social cognition and define their further career path.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sin Chu County. It is targeted to comprehend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attributed to 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 in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In order to reach the above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has adopted

“online behavior questionnaire” and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as tools to apply on the school students. The total effective samples came down to 361 after taken a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he statistic methods such as Percentage, Arithmetic Mean, Chi-Square Test, T Test, ANOVA etc… were adopted in this projec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 this particular school did show the differences in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 categories and online behavior vs. Internet addiction. It also shown, the students who have tendency fallen to addiction are accounted for 35.5%, in which the 8th grade students are ranking at first place and accounted for 42.7%. Among the 8th grade students who go online on a daily basis and access Internet for over 3 hours at a time are making up to 43%, which surpasses rest of the students at different grades. As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we speculated and concluded that the longer of the Internet access period the more addictive to the Internet.

Keywords: Internet, Internet user online behavior, Internet addiction

(8)

目 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次 ... iii

表 次 ... v

圖 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網際網路使用人口相關研究 ... 5

第二節 網路使用者之特性 ... 6

第三節 網路使用者之使用行為 ... 7

第四節 網路沉迷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20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 20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20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2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26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 2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25

第一節 個人背景屬性 ... 25

第二節 網路使用行為 ... 26

第三節 網路沉迷行為現況 ... 29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差異分析 ... 42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差異分析 ... 47

第六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差異分析 ... 50

(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5

第一節 結論 ... 5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56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 60

參考文獻 ... 61

附錄 A ... 66

附錄 B ... 68

附錄 C ... 69

(10)

表 次

表 1 近一個月曾在家中上網之民眾有從事的網路活動 ... 9

表 2 問卷調查樣本基本資料 ... 30

表 3 問卷調查樣本的網路使用行為-單選題部分 ... 27

表 4 網路常使用的功能統計-複選題部分 ... 27

表 5 常瀏覽的網站類型統計-複選題統計 ... 28

表 6 網路成癮量表總分之描述性統計 ... 35

表 7 網路成癮量表總分分配 ... 35

表 8 網路成癮量表現況 ... 36

表 9 網路成癮耐受性細項狀況表 ... 37

表 10 強迫上網行為細項狀況表 ... 32

表 11 網路成癮戒斷反應細項狀況表 ... 32

表 12 人際與健康問題細項狀況表 ... 39

表 13 時間管理問題細項狀況表 ... 40

表 14 學生背景變項與網路沉迷狀況 ... 41

表 15 不同性別與主要上網地點之差異分析表 ... 42

表 16 不同性別與網路年資之差異分析表 ... 43

表 17 不同性別與每週上網次數之差異分析表 ... 44

表 18 不同性別與每次上網時間之差異分析表 ... 44

表 19 不同年級與主要上網地點之差異分析表 ... 45

表 20 不同年級與網路年資之差異分析表 ... 46

表 21 不同年級與每週上網次數之差異分析表 ... 46

表 22 不同年級與每次上網時間之差異分析表 ... 47

表 23 不同性別與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 48

表 24 不同年級與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 49

表 25 主要上網地點與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 50

表 26 網路年資與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 50

表 27 每週上網次數與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 51

表 28 每次上網時間與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分析表 ... 52

(11)

表 29 假說檢定結果 ... 53

(12)

圖 次

圖 1 家庭連網普及率歷年比較 ... 2 圖 2 研究架構 ... 21

(13)

第一章 緒論

本論文依據研究目的發展而來,其重點在探討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 現況。本章內容共分為三節:第一節闡明本研究之背景及動機,第二節確立研究之目 的,第三節敘述研究流程,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本節旨在說明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其中研究背景旨在說明網路已是普遍的科 技,由於網路的普及與盛行,應用網路的人口數比例極高,而國中生也是時常從事網 路活動的一群,國中生究竟從事哪些網路活動?將在研究背景部份介紹。

有關本研究的主要動機為近年來並未有針對新竹地區國中生進行有關網路使用 行為與網路沉迷的調查研究,由於研究者本身任教於新竹地區某完全中學,因此,決 定以該校之國中部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一、研究背景

(一)網際網路的普及程度

網際網路的日漸普及,上網已成為現代人,特別是學生族群的主流次文化,網路 儼然成為 e 世代學生資訊來源的主要管道、拓展人際關係的重要媒介,從線上學習、

遊戲、購物到交友等,網路提供了一個便利的管道與環境,成為現代人活動與溝通的 重要場域。雖然網路帶來了生活的便利性與娛樂性,但伴隨其中的問題亦不少,包括 網路犯罪、網路色情、網路情愛癥候群、網路沉迷等都是引發注意的網路行為問題,

而這些網路造成的各種問題中,以網路沉迷問題最受到矚目(王智弘,2009)。

依據 2009 年台灣連網行為調查所公佈之結果,2009 年家戶連網普及率為 78.7%,

與 2008 年比較,微幅上升 2.6 個百分點,經推估後,台灣約有近 609 萬戶家中有連 網。台灣家戶連網的地區差異,居住在台北市的家戶有 83.6%有使用網際網路,在各 分區中居冠,其次為北部地區,有 83.1%的家戶有使用網際網路(資策會 FIND,2009)。

(14)

66.6%

60.7%

53% 57%

71.7% 71.3%

78.7%

76.1%

39%

0%

20%

40%

60%

80%

100%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1 家庭連網普及率歷年比較

資料來源:「資策會 FIND / HowMany /家 庭 上 網 調 」,檢 索 日 期 2009 年 12 月 18 日 , 取 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45

依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所公佈之 98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截至 98 年 1 月 3 日為止,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突破 1580 萬,共計有 15,818,907 人曾上網(整 體人口 0-100 歲);12 歲以上之上網人口有 14,188,292 人,上網比例為 70.95%,比 97 年增加了 2.44%。就個人上網率部份來看(12 歲以上民眾),男性(73.03%)與女性 (68.86%)之間還是存有些微差距;12 至 34 歲民眾上網比例皆高於九成,其中 15~19 歲者上網的比例最高(99.45%),而 55 歲以上民眾上網比例則僅有二成二(22.77%),上 網比例最低。個人上網目的主要以搜尋資訊(59.90%)、瀏覽資訊與網頁(48.45%)為多 數。

(二)網路活動已成為國中生休閒活動主流

上網瀏覽資訊已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朱惠瓊,2003),隨著電腦與網際網路的 普及化,現今社會幾乎已成了家家有電腦、人人懂網路的數位化世界。依據行政院研 考會 95 年「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的國中小學 童有高達 99.7%曾使用電腦,82.7%有個人專屬的電子郵件帳號(行政院研考會,

2006)。另外,根據研究(張仁獻,2003)顯示: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年資、使用時數、

次數等部分已逐漸和高中學生、大學生相似。

依據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公佈之 98 年度臺北市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中也 指出,打電腦、上網已是現代兒少生活中不可缺少之活動,調查也發現,四成七的兒 少每天使用電腦時間在 1 至 3 小時間,但近一成每天使用電腦時間超過 4 小時,有趣

(15)

的是,逾五成的家長回答子女每天使用電腦時間不到 1 小時,可見家長未必清楚孩子 使用電腦的狀況,且兒少與電腦的相處時間甚至超過父母(臺北市政府社會局,2010)。

依據張仁獻(2003)針對臺南縣國中學生網路行為的研究結果顯示:臺南縣國中生 最常使用的網路功能依序為:網路連線遊戲(29.1%)、聊天室或閱讀文章(21.6%)、

E-Mail(16.5%)等。最常瀏覽的網站類型為:遊戲類(31.2%),其次為生活資訊查詢 (21.5%)、聊天交友類(13.9%)等。最常進行的網路活動則為線上遊戲(24.8%)、資料查 詢(18.6%)、下載軟體(14.1%)等。經由其調查結果足以顯示,網路活動早已成為國中 學生的休閒活動主流。

二、研究動機

中學時期的青少年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除了課業知識的學習外,對未來 自我角色的認同與生涯方向的尋求是他們重要的發展任務,而電腦網路滿足了他們對 外在世界的好奇,快速的擴展了他們的生活領域,並藉由各種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提供 他們實現自我、展現成就感的機會(施香如,1998),於此過程中,非但不需受到他人 評價,甚至可暫時脫離父母掌控,獲得短暫的自由,或藉由網際網路建立虛擬友誼,

尋求支持與滿足,使得學生逐漸陷入網路世界而無法自拔,進而導致學生生理、心理、

健康、生活適應上種種問題(廖思涵,2006)。

研究者想藉此研究來暸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現況,研究者本身任 職於新竹地區某所完全中學,因此以該校國中部學生作為調查研究對象,透過此研 究,可以讓更多的教師同仁與家長瞭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沉迷狀況,以便在往後 的教學和輔導上更能掌握,同時亦可提供新竹地區或鄰近區域之教師同仁們在教學上 的一些建議。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及動機,本研究之目的歸納整理為下列四點:

1. 探討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現況。

2. 探討國中生不同背景屬性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差異狀況。

3. 探討國中生不同背景屬性與網路沉迷之差異狀況。

4. 談討國中生不同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差異狀況。

(1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針對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現況進行探討,研究流程首先說明研 究背景及動機,進而確定研究目的,接著蒐集次級資料並歸納,整理相關文獻並建立 觀念性架構,然後進行問卷設計,再向研究標的做問卷調查以蒐集初級資料,抽樣回 收後,整合信度檢定並進行統計分析,針對分析結果解釋並歸納結論與提出建議,本 研究流程說明如下:

一、確定研究方向與範圍

依據研究背景與動機,首先確立研究的目的與主題,進而搜集與研讀相關文獻並 界定研究範圍與對象,以作為後續研究進行的準則。

二、研究方法及設計

根據研究主題與目的建立觀念性架構,依此架構訂定研究變數的操作型定義與衡 量指標,並選擇分析工具。

三、問卷設計與發放

研讀相關文獻並結合理論與實務,整理相關量表與實際情境狀況設計問卷,考量 研究的嚴謹程度與人力、物力的限制,界定出合適的研究範圍及研究對象,進行問卷 發放及回收。本研究將使用自編之「國中學生網路使用現況調查問卷」與台灣大學心 理系陳淑惠博士及其台灣大學研究團隊所研發之「網路成癮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並已取得陳博士之量表使用同意書。

四、資料統計分析

回收問卷後剔除無效問卷,進行信度分析以瞭解相關變數內部一致性,各變數間 相關程度確定後,後續進行敘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 t 檢定、ANOVA 等統 計方法,並對結果分析與解釋。

五、提出結論與建議

將實證的發現與結果歸納分析後,提出研究結論,依此對國中教師、家長針對學 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現況提出建議,亦可提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乃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蒐集相關文獻進行歸納與探討,以作為本研究 的理論基礎與概念架構。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介紹網際網路使用人口相關研究;第 二節探討網路使用者之特性;第三節探討網路使用者之使用行為;第四節探討網路沉 迷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網際網路使用人口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國內網際網路使用人口狀況,包含家戶連網指標與個人上網指標。

毛慶禎(2001)表示上網人口是衡量網路發展的基礎指標,由於網際網路本身的定義並 不清楚,對於「網際網路使用者」尚無讓大家膺服的定義,相關的統計數字也只能提 供參考。

一、家戶連網指標

根據資策會 FIND 調查結果,2009 年台灣家戶電腦普及率達 85.7%,推估擁有電 腦家戶數為 6,629 千戶,擁有電腦家戶平均擁有 2.4 台電腦。居住在台北市與北部地 區之家戶擁有電腦的比例顯著較其他地區之家戶高。而台灣家戶連網普及率為 78.7%。以居住地區來看,除東部地區外,各地區連網普及率均有提升,以金馬地區 及南部地區提升較多(資策會 FIND,2010)。

依據 2009 年台灣連網行為調查結果,2009 年家戶連網普及率為 78.7%,與 2008 年比較,微幅上升 2.6 個百分點,經推估後,台灣有近 609 萬戶家中有連網,台灣家 戶連網的地區差異,居住在台北市的家戶有 83.6%有使用網際網路,在各分區中居 冠,其次為北部地區,有 83.1%的家戶有使用網際網路(資策會 FIND,2009)。

二、個人上網指標

依據資策會 FIND 2009 年調查結果顯示,個人上網普及率為 69.9%,與 2008 年 比較上升 4.1 個百分點。各地區上網人口比例以北部地區與台北市最多(資策會 FIND,2010)。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布 98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截至 98 年 1 月 3 日為止,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突破 1580 萬,共計有 15,818,907 人曾上網(整體人 口 0-100 歲);12 歲以上之上網人口有 14,188,292 人,上網比例為 70.95%,比去年(97) 增加了 2.44%。同年七月的調查報告指出,上網比率較半年前增加了 0.32 個百分點為

(18)

71.27%(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

輔仁大學梁德馨教授表示:「本次調查台灣地區 0-100 歲的上網率為 68.94%,12 歲以上之上網率為 70.95%,與日本、韓國、新加坡及香港相較,我國 0-100 歲的上 網率略低於韓國 2008 年公佈的 73.83%及日本的 73.85%,但高於香港的 66.00%及新 加坡的 58.59%。臺灣二大都市台北市及高雄市的 0-100 歲民眾個人上網率則已達 82.86%及 74.89%,而二大都市家戶可以上網的比例亦達到八成五以上。相較而言,

偏遠鄉的個人上網率僅 47.87%,遠低於「市、區」(77%以上)及「鎮與非偏遠鄉」(67%

以上)。此外,近半年之無線上網率(20.89%)成長極為緩慢甚至停滯,而行動上網率 (7.77%)則有小幅成長。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網民中,有 16.68%假日不上網,10.93%

假日上網時數不一定,顯示一成以上的民眾,在假日會選擇其他休閒而不上網(台灣 網路資訊中心,2009)。

第二節 網路使用者之特性

為了暸解網路使用者的特性,本節綜合過去所做的調查資料或實證研究,來說明 網路使用者的特性與行為,其中包括資策會(Focus on Internet News & Data, FIND)、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蕃薯藤全球資訊網 等所做的大型研究調查結果,來說明幾項網路使用者有關的特性與行為。另外,根據 謝龍卿(2004)的研究調查發現不同背景變項會有著不同程度的網路沉迷現象。依據過 去所做的實證研究或調查,發現使用者特性可從十一個面向進行探討(陳佩庭,

2008)。包含:性別、年齡、父母教育程度與職業、家中是否有自己的電腦、家中經 濟狀況、居住地區、網路年資、每週上網時數、上網地點、家長態度、網路使用情境 等。林怡杉(2008)研究中指出,國小學童以有高達九成的人使用過網路,而性別、年 紀、學業成就、網齡、社經地位、父母使用狀況、時間、次數、地點、使用動機與滿 足程度不同之國小學童,對網路沉迷具有顯著差異。以下將就其中幾個部份進行探討。

一、性別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於 2009 年 2 月公佈的「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中 指出,就 12 歲以上民眾之個人上網率部分來看,男性上網比率為 73.03%,女性為 68.86%,兩性之間還是存有些微差距,男性使用率略高於女性,雖然歷年來的研究中 (每半年發佈一次),發現女性使用比率的上升速度較快,男性則逐漸趨緩,且男女比 率逐漸拉近(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

(19)

國內許多研究都指出,男性使用網路的比率較女性高(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

蕭銘均,1998),但經由歷年的調查結果比較,女性上網率逐漸攀高,因此,就網路 使用者的性別比率而言,已從男性居多的傾向,慢慢出現轉變,男性與女性的比率逐 漸拉近,日後甚至有女性高於男性的可能(廖思涵,2006)。

二、年級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於 2009 年 2 月公佈的「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中 指出,就 12 歲以上民眾之個人上網率部分來看,12 至 34 歲民眾上網比例皆高於九 成,其中又有 15 至 19 歲者上網的比例 99.45%最高,而 55 歲以上民眾上網比例僅有 22.77%,上網比例最低(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於 2003 至 2005 年的調查結果也突破了以往集中在 20 到 34 歲的主力族群往兩端延伸,10 到 14 歲和 35 到 44 歲網路使用族群的百分比有上升趨 勢。並於 2008 年公佈的調查結果呈現,受訪者幾乎皆為 15 至 34 歲之上網者。因此,

網路使用的族群正日漸擴大,青少年上網的人口很有可能已超過成人,可想見網際網 路對時下青少年的影響得持續進行調查研究。

第三節 網路使用者之使用行為

網際網路虛擬、無遠弗屆的特性,吸引了年輕族群的眼光,使得近年來台灣地區 上網人口快速成長,且在政府機關、企業界、資訊界不遺餘力的推動下,社會大眾均 能快速且方便的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平日搜尋資訊、收集資料、休閒娛樂、交友溝通 的管道。為了讓網路更貼近生活,因應社會大眾的需求,網路的功能日趨多樣化,而 在網路上所能進行的活動也更為豐富。

有關對網路使用者的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大都是以網路使用頻率、平均使用時 間、主要上網地點、常使用的網路功能、最常瀏覽網站的類型與最常進行的網路活動 等變項來進行探究,以下就一些國內外網路使用行為之相關實證研究進行介紹。

一、上網地點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於 2009 年 2 月公佈的「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中 指出,在所有個人寬頻網路使用者中,高達 93.42%的比例表示,最常上網的地點為

「家中」。

根據資策會 FIND 2009 年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份曾經上網的民眾有 90.7%是在

(20)

家中或居住所,其次有 29.3%是在工作地點或辦公場所連網,再其次是 24.6%是在學 校及研究機關上網,其餘依序為網路咖啡店等店家、公共場所。

二、網路年資

根據資策會 FIND 2009 年調查結果顯示,個人上網普及率為 69.9%,與 2008 年 比較上升 4.1 個百分點。各地區上網人口比例以北部地區與台北市最多。而上網民眾 在家上網的平均年數為 6.8 年,大部分民眾的網齡多在 10 年及以上,其次是「5 年~

未滿六年」。

另外,謝龍卿(2004)針對臺中縣、臺中市、南投縣、彰化縣等四個縣市內國中及 高中職共 21 所學校所進行的調查發現,青少年平均的網路年資為 26.43 個月,大約 兩年。韓佩凌(2000)的研究結果則發現臺灣地區的中學生其網路使用年資為 2~3 年高 居首位,其次依序為 3 年以上(21.3%)以及 1~2 年(21.3%)。江南逸(2003)以國中生為 對象的研究則發現,國中學生使用網路的年資以 1~3 年最多。廖思涵(2006)針對高雄 市國中生所作的調查則發現,網路使用年資以 5 年以上為最多,佔 40.5%,其次為 4~5 年(21.5%)、3~4 年(16.2%)。由此,可以推論出有五成以上的國中學生,早在就讀國 小時便開始接觸網路(陳佩庭,2008)。

三、網路使用頻率

根據資策會 FIND2009 年調查結果顯示,詢問近一個月內有在家上網的民眾,平 均每月在家上網的天數,發現以「幾乎每天上網」所佔比例最高為 54.3%,其次為「每 週上網約五天」與「每週約三天」。而平均每週在家上網的時間,則以「7 小時~未 滿 14 小時」比例為 22.2%最高,其次是「不滿 3.5 小時」為 17.0%。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於 2009 年 2 月公佈的「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中 可得知個人平日(工作日)每日使用時數以「1 小時~未滿 3 小時」為最高,佔 36.34%;

個人假日平均使用時數以「1 小時~未滿 3 小時」為最多,佔 22.83%。調查結果亦顯 示其中個人平日最高峰的上網時段,為晚上七點到十一點以前,有 26%~38%的民眾 會再此時段上網,而在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以前及晚上十一點至十二點之間上網者約 各有一成二至一成七之間。

在網路使用頻率方面,有 94.3%的大學生曾使用過網路,24.1%的使用者每天使 用;29.4%的使用者 2~4 天上網一次,每週最少使用一次者有 75.1%(王鴻龍、李宜家、

汪志堅,1996)。高中職學生使用網路的頻率中以每天使用一次最為常見,其次為兩

(21)

三天一次,每次使用時間則以每次一小時或二至三小時最為常見(施香如,1998)。而 中小學生上網的頻率以一週上網一、兩次居多(31.9%),每週上網超過五、六次(含) 者,佔 14%;超過半數(57.5%)的學生,每次上網時間在一個小時以內(卓美玲,2001)。

四、網路使用活動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於 2009 年 2 月公佈的「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中 指出,在所有個人寬頻網路使用者中,最常使用之功能依序為搜尋資訊(59.90%)、瀏 覽資訊、網頁(48.45%)、收發電子郵件(33.21%)、網路遊戲(21.92%)、聊天交友 (16.90%)、看新聞、氣象(15.19%)及網路購物(13.42)等等。

由資策會 FIND 2009 年 12 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在近一個月曾在家上網的民眾 中,所從事過的網路活動以資訊類的網路活動最高,其次為溝通類服務。而資訊類中 又以從事瀏覽資訊活動的比例最高(91.2%),溝通類則以收發 Email(73.5%)最高,其 次為傳送即時短訊,此兩項皆有超過五成的比例;娛樂類則以玩線上遊戲為主,有四 成的比例;使用金融交易類的服務使用比例約在二成上下,最高的為網路購物 (23.7%)。

表 1

近一個月曾在家上網之民眾有從事的網路活動

類別 各項網路活動 2008 年

(%)

2009 年 (%)

2009 年推估 人口(千人) 資訊 瀏覽資訊 83.3 91.2 12,641 資訊 上傳、下載檔案 46.9 60.7 8,411 資訊 使用電子化政府服務 8.0 14.7 2,041 溝通 收發 EMAIL 67.2 73.5 10,186 溝通 傳送即時短訊 47.5 58.3 8,073 溝通 擁有個人的社群網路 21.0 35.4 4,903 溝通 使用網路電話 14.9 17.4 2,407 溝通 到聊天室 12.4 13.5 1,869 娛樂 玩線上遊戲 33.7 40.6 5,632 娛樂 從事線上影音視訊活動 21.8 37.6 5,208 金融交易 網路購物 16.7 23.7 3,285 金融交易 利用轉帳或信用卡刷卡繳交帳單 10.0 16.9 2,346 金融交易 網路拍賣 10.4 15.4 2,134 金融交易 從事實際線上投資理財之交易行為 10.2 12.8 1,767

(22)

表 1 (續)

類別 各項網路活動 2008 年

(%)

2009 年 (%)

2009 年推估 人口(千人)

學習 付費線上學習 4.7 3.4 476

資料來源:「資策會 FIND / HowMany /家 庭 上 網 調 」,檢 索 日 期 2009 年 12 月 18 日 , 取 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45

根據上述調查顯示台灣有 35.4%的民眾擁有個人社群網路,其中 22.5%是純文字 部落格,20.3%屬於有影音分享功能的影音部落格,3.5%則是為網誌,9.1%屬於社交 網路,推估台灣約有 490 萬位民眾擁有個人的社群網路,比較 2008 年數據可以發現 社群網路普及率在今年呈現大幅成長,上升了 14.4 個百分點。而在此次的調查中,

台灣有合計近 174 萬的民眾在近一個月內有在家使用過社交網站及微網誌,就發展時 間的長短而言,使用者數量已屬可觀(資策會 FIND,2009)。

第四節 網路沉迷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有關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包含網路沉迷的定義、沉迷的可能以及 沉迷的行為等。

在台灣有關「網路沉迷」問題的相關學術用語不少,就以筆者查詢國家圖書館全 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的結果而言,以「網路成癮」

為精準查詢模式的查詢用語,發現「網路成癮」出現在學位論文題目上的篇數有 106 篇,若改以「網路沉迷」為查詢用語,則出現在學位論文題目上的篇數有 35 篇。此 等結果顯示,在用語上,台灣較多數研究人員採用「網路成癮」的用語,其次是「網 路沉迷」,就語意來看,說沉迷感覺輕、說成癮感覺重,但是就問題而言,無論怎樣 稱呼都是ㄧ樣令人不可輕忽的,事實上為討論方便之故,兩詞常被加以並用(王智弘,

2008)。

然而,部分學者對於是否將過度的網路使用視之為成癮症狀,仍有不同的意見。

Davis(2001)提出以往網路成癮研究與論點的三大限制:

1. 在網路成癮的論述上缺乏明確且具體的理論與概念。

2. 整體的個案數量仍嫌不足,只能說是網際網路的過度使用,以「成癮」一詞描述 還太早。

3. 成癮一詞帶有易讓人誤解的負面觀感,不能清楚解釋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的真正

(23)

行為。

Goldberg 本人也意識到,對於網路的過度使用描述有太多的價值判斷與社會道德 判準;「成癮」一詞即隱含著負面評價,忽略了網路科技的正面意義與功用。於是,

部分學者(如:Davis, 2001; Goldberg, 1996)嘗試提出修正,建議將「網路成癮」一詞 改為「病態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Disorder, PIUD),以較中性的用詞來 討論網路的過度使用。故本研究使用網路沈迷一詞來代表這種網路過度使用的行為,

而引用參考資料及專有名詞時,仍使用網路成癮一詞。

一、網路成癮的定義

西 方 學 者 曾 經 提 出 「 上 網 倚 賴 」 (online dependency) 、「 電 腦 網 路 成 癮 」 (cyberaddiction)、「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網路行為倚賴症」

(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等名詞來描述這一些因為過度倚賴網路而造成日常生 活和身心功能缺損的族群(陳淑惠,1999;Goldberg, 1996)。

「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一詞由 1996 年美國精神科醫師 暨臨床精神藥理學家 Ivan Goldberg 首先提出,這一個專有名詞主要是用來形容因過 度沉迷於網路而形成類似行為性成癮的失常行為(孟瑛如,2009)。

當初 Ivan Goldberg 針對制式條文「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開了一個玩笑而 提出「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一詞。並且參照 DSM-IV 對於「病 態性賭博症」的定義,認為網路成癮者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下列幾項:

1. 包括希望增加上網時間以求得滿足,繼續使用同等量時間上網會產生滿足的遞減 效應。

2. 停止或減少網路使用將導致在數天或一個月內發生下列情況:心因性肌肉運動的 不安現象、心情焦慮、對網路上所發生的事情有反覆的思念、產生與網路有關的 幻想,以及自發性或非自發性的手指打字動作。

3. 網路的使用逐漸超出原來預期的頻率與時間。

4. 曾努力想要控制或停止網路使用,卻徒勞無功。

5. 會花更多時間在網路有關的事務上(例如:上網訂購書籍、測試新的瀏覽器、研究 網路上的廠商資料及整理下傳的檔案等)。

6. 重要的社交、工作及娛樂等活動,均深受網路使用影響而放棄或減少。

7. 即使發現由於過度使用網路而導致在心理、生理、社交及工作上不斷出現問題(例

(24)

如:睡眠減少、婚姻困境及怠忽職守等),也不會停止使用網路。

網路成癮者並不一定會同時出現上述所有的狀況,但若行為中有一種或多種符合 上述症狀,則可說該網路使用者可能具有網路成癮症的傾向。Ivan Goldberg 醫師形容 網路成癮的症狀是「因網路使用過度而造成學業、工作、課業、社會、家庭、身心理 功能上的減弱」(蕭銘鈞,1998;Goldberg,1996)。

英國學者 Griffiths(1996)認為,網路成癮症的病態心理本質上與強迫性賭博最為 接近。在他的研究中發現,一百個網路成癮者的受試者中,有 22 人表示他們在上網 時可感受到如同使用古柯鹼所產生的欣快感:12 人表示在上網時可以忘卻煩惱。網 路成癮症與其他成癮症最大的差異在網路成癮症並沒有生理的依賴現象,而是完全以 心理的依賴為主(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

網路成癮一詞,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引發了全世界各界的重視,相關研究報告亦與 日俱增,相關的診斷標準與量表也不斷推出,對於青少年網路成癮現象的改善方式也 有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提出,像是(周倩,1999;陳淑惠,1998;Armstrong, Phillips &

Saling, 2000; Young, 1996, 1998)等都曾提出一些相關的論述(楊明磊,2003)。因此,

網路沉迷已漸漸發展成一個重要的議題,並且值得關注。

二、網路成癮的可能因素

心理學者 Young(1998)認為網路的互動特質,諸如聊天室、網路連線遊戲似乎最 具成癮性,這種行為上的衝動性失控並沒有涉入任何麻醉劑的使用,所以與病態性賭 博最為接近,因而 Young(1998)提出一個較為正式的詞彙「病態性網路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來代表這種成癮性的網路使用行為(蕭銘鈞,1998;

Young, 1998)。

網路沉迷或更嚴重稱之網路成癮,其問題類型依網路的使用內容加以區分,可分 為五大類(Young, 1999):

1. 網路之性成癮:深受網路上與性相關的網頁內容所吸引,或沉溺於基於網路所引 發之情色活動之中。

2. 網路之關係成癮:沉溺於網路上的人際關係活動之中。

3. 網路之強迫行為:包括沉溺於網路遊戲、網路賭博、購物與交易等活動。

4. 網路之資訊超載:沉溺於網路資訊的搜索與收集之活動。

5. 網路之電腦成癮:沉溺於與網路有關之電腦操作與探求之活動。

(25)

五類成癮的強度不一,而網路成癮當事人的成癮行為有可能會橫跨兩類以上。其 次造成網路沉迷成癮的間接原因可能與網路的基本心理特性有關,網路環境有其特殊 的心理特性,匿名性、虛擬性、方便性與跳脫性等特性:

1. 匿名性:使網路使用者願意有較高的自我揭露,較易於形成逆向的月暈效應、降 低個人的責任感或自陳內容的真實性與增加情感投射與幻想的可能性,造成去社 會化、去個人化的溝通情境,而引發網路退回,即在網路上表現出之心理退回現 象或原始本性:攻擊、性與過分慷慨或恣意行為,使性與暴力特別容易充斥在網 路上。

2. 虛擬性:提供了角色扮演與擴大人際網絡的可能性,有利於上網者發展多元自我,

但易造成真實與虛擬間的混淆或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3. 方便性:滿足了上網者有關性、人際親和、成就感、自主與創造變異等方面的需 求,網路的方便性使網路使用的可接近性或近用性增加,並增強了民眾使用網路 的動機,也增加了過度使用網路的可能性。

4. 跳脫性:使得網路資訊的連結非常容易,但也造成網友易生思考跳躍或不易專注 的現象,多視窗的閱覽習慣,使網友在網網相連中可能越走越遠,易於在網路上 沉溺與迷失(王智弘,2008)。

三、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

現今越來越多關於是否真的有網路沉迷現象的討論出現,以及對於網路沉迷是否 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負面影響,頗多爭議。以下就國內外學者所作之相關調查、

實證研究加以探討。

(一)人口特徵與網路沉迷

性別、年齡、年級、地區、是否擁有個人電腦、家中是否可連網以及接觸網路的 年資、個人學業成績等變項是經常用來描述網路沉迷學生之人口特徵,但有關這些人 口學之變項與網路沉迷相關的研究發現卻眾說紛紜。

1.性別

性別是最常用來探討網路沉迷之人口變項,有學者認為性別可做為預測網路沉迷 的一個因素(董潔如,2002),且男性較女性更容易成為網路沉迷的高危險群(周倩,

1998;韓佩凌,2000;盧麗卉,2002; Greenberg, Lewis & Dodd, 1999; Kraut, Scherlis, Mukhopadhyay, Manning & Kiesler, 1996; Morahan-Martine & Schumacher, 2000; Turkel,

(26)

1995)。由陳佩庭(2008)研究可證實國中學生的性別或許可做為網路沉迷的一個預測變 項,且男生易成為網路沉迷的高危險群。黃雅慧(2006)的研究證實不同性別之國中生 在網路沉迷上有顯著差異,尤其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有網路沉迷的傾向。但亦有學者的 研究發現性別與網路沉迷無關(陳淑惠,1998;Egger & Rauterberg, 1996; Hall & Parsons, 2001)。

2.年級

國內的相關研究發現亦不一致,有研究顯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網路成癮」上 具有顯著差異(游森期,2001);亦有研究者指出在年級人口統計變項上,網路成癮大 學生與非成癮者沒有顯著差異,但具有網路成癮行為傾向強度上的差別(陳淑惠,

1998;蕭銘鈞,1998);韓佩凌(2000)的研究發現,高中學生的就讀年級並不會影響網 路沉迷現象。黃雅慧(2006)的研究指出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網路沉迷上有顯著差異,

八年級學生網路沉迷的傾向較高。

(二)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 1.網路年資

使用網路的年資與網路沉迷相關性的研究結論常常大相逕庭,陳淑惠(1999)和游 森期(2001)的研究顯示使用網路的年資與網路沉迷二者之間並無顯著的相關;但有研 究發現,網路沉迷高中學生開始使用網路時間較一般使用者為早(Lin & Tsai, 2001);

而 Young(1996)的研究發現卻與之相左,其發現 83%的網路沉迷者使用網路的經驗不 到一年,Grohol(1999)認為是因為網路使用經驗較短者,容易被網路上各種新奇且多 樣的資訊所吸引而過度使用,一段時間後才覺醒而恢復正常。黃雅慧(2006)的研究指 出不同網路在網路沉迷上有差異性存在,以未滿一年者最容易有網路沉迷傾向。

2.網路沉迷與網路使用時間

國內有關平均每週上網時數與網路沉迷之相關性研究發現,大學生平均每週上網 時間越長,網路沉迷傾向越高,網路沉迷高危險群平均每週上網時間 19.6 小時,為 整體平均值的 1.9 倍(19.6 小時/10.3 小時)(陳淑惠,1998),在游森期(2001)的研究中,

網路沉迷大學生的平均每週上網時數為一般使用者的 2.3 倍(38.2 小時/16.5 小時),而 Chou and Hsiao(2000)的研究結果更高達三倍。Lin and Tsai(2001)針對高中學生的研究 發現,網路沉迷的學生每週平均上網的時間為 18 小時,為正常使用學生(8.4 小時)的 2.1 倍。

(27)

陳淑惠(1999)以台灣大學的 1392 位學生為樣本群的調查研究,研究依上網時數 得分排序,最高的前 5%被視為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其每週平均上網時數為 19.6 小 時,高於全體受試的平均值 10.3 小時。在危險群中有 13%的人陳述他們大部分的朋 友是從網路中認識的,所有高危險群的網路使用者都自認為對網路有成癮現象。整體 來說,平均每週上網時數當可視為描述網路沉迷的一個重要指標(董潔如,2002)。

黃雅慧(2006)的研究指出不同上網時數在網路沉迷上有差異存在,以每週平均上 網時數超過 40 小時以上者網路沉迷傾向最高。

3.網路沉迷與網路使用之活動、功能

在國外的一些研究報告中發現,網路沉迷者最常利用高度互動性的網路功能,如 聊天室、交友網站、連線遊戲等來進行認識新朋友或交換意見(Young, 1996),Chou and Hsiao(2000)的研究發現,網路沉迷與非沉迷大學生在 BBS、WWW、E-mail 以及網路 遊戲等網路功能中平均每週使用總時數較具顯著性,在 FTP、IRC 與 News 的使用時 數則無顯著差異。游森期(2001)的研究亦發現,使用 WWW、電子佈告欄、ICQ、聊 天室、色情網站與網路性愛等網路項目之大學生,較易成為網路沉迷者;但網路遊戲、

收發電子郵件以及電子商務則與網路沉迷無顯著關係。韓佩凌(2000)的研究亦發現,

高中學生在網路上進行聊天交友、E-mail 及情色網等一些具有社交功能且互動性高的 活動,較易造成網路沉迷傾向的差異。所以國內網路沉迷學生主要是使用網路的資訊 收集、社交與消遣娛樂功能。

黃雅慧(2006)的研究中指出,不同網路使用項目在網路沉迷上有顯著差異,以「上 網聊天交友」、「上色情網站」、「下載軟體」、「線上遊戲」等較容易有網路沉迷 傾向。線上遊戲與聊天室是最常造成網路成癮症的網路行為,線上遊戲是個有趣且虛 幻的世界,不管你在現實生活的地位與表現如何,在網路遊戲中,都可以不同的身分 出現,只要你夠努力的反覆參與,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都可以有相同的起點,並且累 積比別人更多的點數,以此榮耀生命,獲得在現實生活環境中所渴望的成就感;這對 經常遭遇挫折的低成就族群,提供了逃脫現實生活的避難所。

相較於傳統的書信、電話、甚至面對面的約會方式,聊天室則提供了全方位、現 代化且便利的人際溝通模式,所有的互動都變成以文字、影像或聲音傳遞,不同於過 去以表情、眼神或身體接觸的溝通方式,可以避免許多因面對面接觸所帶來的尷尬場 面,具有立即互動及匿名性的特質讓好奇的年輕人因不同虛擬角色的扮演找到志同道

(28)

合的朋友而趨之若鶩、流連忘返。

但這些網路成癮症的年輕人往往不知道,由於時間的錯誤分配,將使得謀生技能 的磨練欠缺,這對未來的生存競爭有著不利的影響(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

(四)網路成癮的相關問卷與量表

關於「網路成癮」美國心理學會雖已於 1997 年正式承認其研究價值,但目前對 於網路成網的診斷並無一個共同認定的標準,一般而言談到網路成癮,都會聯想到臨 床心理學家 Kimberly Young 博士,他可以說是開啟網路成癮實徵研究調查的第一人,

Kimbery Young 認為,在所有上癮診斷中,賭癮是一種無涉及到中毒的衝動控制失序 症其狀態是最接近網路成癮的(洪海雄,2003)。

1.Kimberly Young 的網路成癮評量

而關於網路成癮的評量診斷,Kmberly Young 於美國精神科醫師 Ivan Goldberg 提 出「網路成癮症」名詞後,針對網路沉癮症而設計的八題簡短的問卷,提供臨床工作 者篩選診斷用,其中包括:

(1) 是否一心一意想著網路上的一切(包括剛剛上網發生的事情;接下來在網路上又會 有什麼事情發生)?

(2) 你是否會覺得上網時間一次比一次久,才能滿足上網的需求?

(3) 你是否無法控制自己上網的時間,上了網就停不下來?

(4) 當你離線或不能上網時,你是否會覺得不安、易怒、沮喪或暴躁?

(5) 你在網路上所花費的時間常較原來預估的久?

(6) 你是否曾因上網使得重要人際關係、課業或工作陷入困境?

(7) 你是否曾對家人或醫生隱瞞自己對網路涉入的程度?

(8) 你是否曾利用網路來逃避問題或平復煩躁不安的情緒?

若其中有五項或以上的答案是肯定的,則可能有網路成癮症的問題,須進一步評 估。在他看來,上列八個題目受訪者的答案如超過五項回答是時,就已經達到網路成 癮的狀況了(曾怡慧、施綺珍、楊宜青,2004)。

2.Griffiths 的網路成癮評量

Griffiths 將網路成癮視為與電腦成癮、電玩成癮、電視成癮類似的科技性成癮,

認為網路成癮也是科技成癮之一種。所謂的科技性成癮便是一種人機互動的歷程,屬 於行為性成癮,與藥物成癮依賴物質的涉入不同,科技性成癮通常包含著許多引誘、

(29)

不斷強化的特質,促使人們不斷沉迷(李曉君,2006)。Griffiths(2000)明確地指出,網 路成癮行為有六大條件:

(1) 顯著性(Salience):指網路使用已變成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並且支配個人的 思想、感覺和行為。例如,即使此人目前沒有在上網,他也是想著下次上網的時 間。

(2) 心境改變(Mood Modification):指個人在從事網路活動後所報告的主觀感覺的改 變,可以看成是一種因應策略,例如上網後感覺很「亢奮」或是看似平靜的「解 脫」或「痲痺」感。

(3) 耐受性(Tolerance):指必須增加網路使用的量才能達到先前改變心境的效果。這 表示若個人沉迷網路,將會逐漸增加上網的時間。在彭郁歡(2003)的研究中發現 青少年在網路成癮的症狀中,以耐受性症狀得分最高。

(4) 戒斷症候群(Withdrawal Symptoms):指停止或突然地減少上網的時間,個人會產 生不愉悅的感覺或有生理反應,如易怒、心情低落、發抖等,有時兩者同時存在。

(5) 衝突性(Conflict):指因花太多時間上網而產生人際衝突或與其他活動衝突(如工 作、社交、嗜好和興趣等)或產生個人內在的衝突(內在心理衝突、主觀的失控感)。

(6) 再發(Relapse):指重複出現上述網路使用成癮症狀的傾向,即使在經過戒除或控 制上網成癮行為之後,仍有可能再度出現嚴重的成癮問題。

不同於 Young 對網路成癮行為廣泛的定義,Griffiths(2000)認為許多過度的上網 行為如在網路上瀏覽色情圖片、以網路社群的人際關係取代真實生活親友、網路購 物、蒐集資料、線上遊戲等,不能稱為網路成癮行為,這些行為只是成癮的媒介,因 此 Griffiths 認為網路成癮者只是少數。不論是 Young 廣義的或 Griffiths 狹義的看法,

都顯示出網路成癮行為已是目前漸受重視的現象,值得我們深入探討(葉杏桂,2008)。

3.陳淑惠的網路成癮評量

陳淑惠及其台灣大學研究團隊綜合「精神疾病統計與診斷手冊第四版」(DSM-IV) 的診斷標準以及臨床個案的觀察,依循傳統成癮症的診斷概念模式,側重心理層面的 原則,編製「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IAS),將網路成癮症狀分為四個面向,分別是:

網路成癮耐受性、網路成癮戒斷症狀、強迫性上網行為與網路成癮相關問題,茲分別 說明如下:

(1) 網路成癮耐受性(Tolerance Symptoms):隨著網路使用的經驗增加,原先所獲得的

(30)

上網樂趣,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使用時間才能得到滿足。例題如「其實我 每次都只想上網待一下子,但常常一待就待很久不下來」。

(2) 網路成癮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mptoms):如果突然被迫離開電腦,容易出現不 愉悅的感覺,或挫敗的情緒反應。例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或是注意力 不集中、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等。例題如「我只要有一段時間沒有上網,就會覺 得心裡不舒服」。

(3) 強迫性上網行為(Compulsive Symptoms):指稱的是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或衝 動。在想到或是看到電腦時,會有想要上網的欲望或是衝動。使用網路之後,精 神較為振奮並渴望有更多的上網時間。例題如「我不能控制自己上網的衝動」。 (4) 人際與健康問題(Interpersonal & Health Problems):指的是,因為沉溺於網路上的 時間過長而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生活,親友疏遠;耽誤工作或學業;為掩飾自 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身體出現不適反應。例如,眼乾、眼酸、頭痛、肩膀酸痛、

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與腸胃問題等。例題如:「我發現自己投注在網路上而減少 和身邊朋友的互動」。

(5) 時間管理問題(Time Management Problems):因為沉溺於網路的時間太長,因而耽 誤睡眠、三餐進食、工作、學業等之時間安排。例題如:「我曾不只一次因為上 網的關係而睡不到四小時」。

陳淑惠及其台灣大學研究團隊是以 1336 名台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此量表為李克 特氏四點量表,研究結果顯示本量表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 α)為 0.93,各因素量 尺之內部一致性係數介於 0.78~0.81 之間,且量表總分與各分量表得分均符合常態分 配的特性(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

就台灣目前的情況而言,最為廣泛用以篩選網路成癮的診斷工具是陳淑惠及其台 灣大學研究團隊所編製的「網路成癮量表」(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 品鳳,2003;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該量表是綜合 DSM-IV 對各種成 癮症的診斷標準,透過對臨床個案的觀察,以及對網路重度使用者的焦點訪談所得,

共得 26 題網路成癮的行為描述,為李克特式的四點量表,有兩個分量表:1.為「網 路成癮核心症狀」分量表,包括「強迫性上網」(5 題)、「網路成癮戒斷反應」(5 題)、

「網路成癮耐受性」(4 題)等三個因素,2.為「網路成癮相關問題」分量表,包括「人 際與健康問題」(7 題)、「時間管理問題」(5 題)等兩個因素;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

(31)

數 Cronbach’s α 為 0.93,量表的計分方式採四分法,程度為「極不符合」表示 1 分、

「不符合」表示 2 分、「符合」表示 3 分、「非常符合」表示 4 分,最低得分為 26 分,

最高得分為 104 分。

根據柯志鴻等人(2005)對「網路成癮量表」的研究指出,57/58 分為最佳之篩檢 切分點,具有 85.6%之敏感度,可作為兩階段診斷研究方式之適當篩檢工具;同時 63/64 為最佳診斷切分點,可以正確診斷 87.6%之個案,可作為單階段調查之適當診斷工 具。因此,在「網路成癮量表」得分為 58 分以上的當事人有網路成癮的危險,而得 分為 64 分以上的當事人則可診斷為網路成癮。

此量表示國內研究網路成癮的議題中,發展最完整、且透過嚴謹的心理計量分析 的程序所編製而成,是國內網路成癮研究中,最常被使用的量表,此量表不僅實行於 國內的大學生樣本(蔡易辰,2008),且其實施的研究對象也擴展到高中、職生(張英俊,

2008),國中生(呂謂正,2008;陳佩庭,2008)國小(江佩縈,2008;黃鈞源,2007)顯 示此量表具有非常廣泛的適用性。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章共分為六小節:第一節「研究範圍與對象」在闡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對象。

第二節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第三節「研究假設」。第四節「研究工具」說明本研 究所使用之問卷。第五節「資料分析方法」闡述本研究使用之統計分析方法,第六節

「研究限制」闡述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本研究之次級資料建構夠本研究觀念性架構為目的,希望能瞭解目前國中生的網 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問題之現況,透過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與實證研究報告,將收 集之資料加以整理及分析,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本研究之初級資料以問卷調查 方式為主,樣本蒐集方法說明如下:

一、研究對象

依據本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旨在探討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現 況,主要研究對象為國中男女學生,年齡分佈於 13~16 歲,礙於時間、人力及作業成 本等因素之限制,係以研究者任職之新竹地區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在學學生為研究對 象。

二、樣本蒐集

有鑒於本研究係以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透過問卷調查方式。採分層匿名隨機 抽樣,以量化方式與相關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將分析結果加以歸納整理。該校國中部 在學學生共約 1536 名學生,本研究在 95%信心水準且抽樣誤差為 5%時,有效樣本 數至少為 309 份以上。

本研究針對國中部共 48 個班級中,於各年級隨機挑選 4 班,由各班導師協助於 課堂上發放,受試者填答完畢後,即進行問卷回收,合計發放問卷約 386 份,有效問 卷為 361 份,有效問卷比例達 93.52%。

第二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係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配合本研究之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進而擬訂 本研究之架構,即圖 2。

(33)

2 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的結果並配合研究架構中變項的關係,本研究提 出假設如下:

假設一:國中生個人背景屬性與網路使用行為的差異性比較 1-1 不同性別與主要上網地點之差異性。

1-2 不同性別與網路年資之差異性。

1-3 不同性別與每週上網次數之差異性。

1-4 不同性別與每次上網時間之差異性。

1-5 不同年級與主要上網地點之差異性。

1-6 不同年級與網路年資之差異性。

1-7 不同年級與每週上網次數之差異性。

個人背景屬性 ---

1.性別 2.年級

網路使用行為 --- 1.主要上網地點

2.網路年資

3.平均每週上網次數 4.平均每次上網時間 5.常使用的網路功能 6.常瀏覽的網站類型

網路沉迷 一般網路使用者

網路沉迷高危險 群

高 獨立樣本 t 檢定

ANOVA

卡方檢定

ANOVA

(34)

1-8 不同年級與每次上網時間之差異性。

假設二:國中生個人背景屬性與網路沉迷現象的差異性比較 2-1 不同性別與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性。

2-2 不同年級在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性。

假設三: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現象的差異性比較 3-1 主要上網地點與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性。

3-2 網路年資與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性。

3-3 每週上網次數與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性。

3-4 每次上網時間與網路沉迷行為之差異性。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目的在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現況及其在不同背景變項的相關 探討,在本研究進行過程中,針對研究架構所提出的變項,設計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 現況調查問卷,本問卷包括詢問受試者的基本資料與網路使用行為,如性別、年級、

網路年資、每週上網次數、以及所進行的網路活動等。網路沉迷狀況則採用標準化「網 路成癮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並已取得台灣大學心理學陳淑惠 博士之使用同意書如附件。

一、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調查問卷

此問卷主要是調查網路使用者的基本資料與網路使用行為,係根據理論基礎,自 編之「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調查問卷」,問卷內容部分,參考韓佩凌(2000)、王 淑秋(2006)、李曉君(2006)、陳佩庭(2008)、數位時代第 190 期(2010)等相關研究與文 獻設計而成,問卷結構包含如下:

個人背景包括性別、年級,網路使用行為現況包括上網地點、網路年資、平均每 週上網次數、平均每次上網時間與從事的網路活動,內容共 8 題。本問卷總構面的信 度 Cronbach α 值 0.766 > 0.7,顯示此問卷各題項間具有良好的信度與一致性。

二、網路成癮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

就台灣目前的情況而言,最為廣泛用以篩選網路成癮的診斷工具是陳淑惠及其台 灣大學研究團隊所編製的「網路成癮量表」,此量表是國內研究網路成癮的議題中,

發展最完整、且透過嚴謹的心理計量分析的程序所編製而成,是國內網路成癮研究

(35)

中,最常被使用的量表,此量表不僅實行於國內的大學生樣本(蔡易辰,2008),且其 實施的研究對象也擴展到高中、職生(張英俊,2008),國中生(呂謂正,2008;陳佩庭,

2008),國小(江佩縈,2008;黃鈞源,2007)顯示此量表具有非常廣泛的適用性。此量 表 Cronbach α 值為 0.94,代表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一致性。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之調查結果係採用 SPSS for Windows12.0 統計軟體作為分析工具,主要統 計分析方法說明如下:

一、敘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針對有效樣本,利用百分比、平均數等來描述樣本之人口統計基本資料與特性,

並藉以暸解該校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之現況。

二、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

以卡方檢定來檢驗不同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各項類別資料間是否存在差 異性。

三、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本研究利用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探討不同背景變項與網路沉迷現象是否具顯著 差異。

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本研究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現象 是否具顯著差異。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進行過程中,雖已力求客觀合理,但受限於時間、人力與其他資源不足 等因素,本研究仍可能存在以下幾項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僅限於新竹地區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在學學生,因此結果有其侷限性,

是否可適用於其他地區,則需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另,因本研究主要對象為 13~

16 歲的國中生,故亦不適合推論應用至其他地區與其他年級的學生。

(3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透過問卷調查採分層隨機抽樣,以量化的方式與相關統計方法進行分 析,以取得某一現象的結果加以歸納整理。對象是國中生,因此對於受測者填答時的 情境與心理因素無法確實掌控,故調查所得之實證資料可能受到受測者填答時的心理 因素左右,影響其準確性。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針對新竹地區某完全中學之國中部學生約 1536 人,採分層隨機抽樣共發 出 386 份問卷,去除半年內未上網的學生共 7 份、填答不完整或有誤的問卷計 18 份,

總共得到有效問卷為 361 份,有效問卷比例達 93.52%,有效樣本數佔國中部總人數 約 23.5%。將有效問卷之結果,利用 SPSS 12.0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來探 討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現況。本章共分以下五節來闡述研究的結果:第一 節「個人背景屬性」;第二節「網路使用行為」;第三節「網路沉迷現況」;第四節「不 同背景變項與網路使用行為之差異分析」;第五節「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網路沉迷 問題之差異分析」;第六節「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差異分析」。

第一節 個人背景屬性

本研究的調查中,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在性別變項的分佈,男生 佔 189 人,為有效樣本數的 52.4%;女生為 172 人,為有效樣本數的 47.6%,本研究 的有效樣本中男生人數略多於女生。

在年級變項的分佈上,一年級樣本人數為 117 人,為有效樣本數的 32.4%;二年 級共 124 人,為有效樣本數的 34.4%;三年級共 120 人,為 33.2%。

綜合文獻探討與上述得知,網際網路已普及於各家庭,在上網人口逐年向上攀升 時,開始使用電腦上網的年紀也正逐漸下降,茲將有效樣本的基本資料變項、變項水 準、人數與百分比詳列如表 2。

表 2

問卷調查樣本基本資料

變項 變項水準 樣本人數 百分比(%)

性別 (1)男 189 52.4

(2)女 172 47.6

年級 (1)一年級 117 32.4

表 2(續)

變項 變項水準 樣本人數 百分比(%)

(2)二年級 124 34.4

(3)三年級 120 33.2

總計 361 100

(38)

第二節 網路使用行為

本研究中,針對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的變項有主要上網地點、網路年資、每週上 網次數、每次上網時間、上網常使用的功能、常瀏覽的網站類型等六項。問卷設計前 四項為單選題,後兩項為複選題,各變項資料分佈狀況,分述如下:

在地點變項的分佈,以在自己家中上網最多,樣本人數 323 位,為有效樣本數的 89.5%,約九成的國中生都在家中上網,其次依序分別為網咖(4.2%)、學校(3.3%)以及 朋友家中(3.0%)。國中生最常上網的地點是家中,這個結果與先前的研究有著相同發 現(張仁獻,2003;謝龍卿,2004;廖思涵,2006;陳佩庭,2008)。

就網路年資此變項而言,學生從接觸網際網路至今,以六年以上的網路年資為最 多,樣本為 149 位,佔有效樣本數的 41.3%;其次依序為五年至六年(16.6%)、四年至 五年(13.9%)、三年至四年(10%)、半年以內(5.8%)、兩年至三年(5.8%)、一年至兩年 (3.9%)以及半年至一年(2.8%),由上述調查可以得知,越來越多的兒童於國小低年級 時期即開始接觸網際網路。有關網路年資的研究結果較張仁獻(2003)、謝龍卿(2004)、

廖思涵(2006)、陳佩庭(2008)所探討國中生使用網路年資的部份長,推測原因應該是 調查時間不同,且網路日漸普及所產生的差異。

就每週上網次數變項而言,每週一至兩次的網路使用次數為最多,樣本數為 111 位,佔有效樣本數的 30.7%;其次依序為每天上網(26.6%)、每週三至四次(19.7%)、

少於每週一次(12.5%)以及每週五至六次(10.5%)。

就每次上網時間此變項而言,以每次超過三小時的網路使用時間最多,樣本數為 127 位,佔有效樣本數的 35.2%;其次依序為 30 分鐘到 1 小時(19.4%)、1 到 1.5 小時 (10.2%)、1.5 到 2 小時(9.4%)、2.5 到 3 小時(9.1%),每次上網時間少於 30 分鐘與 2 到 2.5 小時的使用者皆為 8.3%。

由上述分析可得該校國中部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現況,包括最常上網地點、網路年 資、每週上網次數、每次上網時間等因素共四項,問卷中將此四項設計為單選題,將 變項、變項水準、人數分配、百分比狀況、排名,詳列如表 3。

(39)

表 3

問卷調查樣本的網路使用行為-單選題部分

變項 變項水準 樣本人數 百分比(%) 排名

主要上網地點 (1)自己家中 323 89.5 1

(2)朋友家中 11 3.0 4

(3)學校 12 3.3 3

(4)網咖 15 4.2 2

(5)其他 0 0 5

網路年資 (1)半年以內 21 5.8 5

(2)半年至一年 10 2.8 8

(3)一年至兩年 14 3.9 7

(4)兩年至三年 21 5.8 5

(5)三年至四年 36 10.0 4

(6)四年至五年 50 13.9 3

(7)五年至六年 60 16.6 2

(8)六年以上 149 41.3 1

每週上網次數 (1)少於每週一次 45 12.5 4

(2)每週一至二次 111 30.7 1

(3)每週三至四次 71 19.7 3

(4)每週五至六次 38 10.5 5

(5)每天上網 96 26.6 2

每次上網時間 (1)少於 30 分鐘 30 8.3 6

(2)30 分鐘-1 小時 71 19.4 2

(3)1-1.5 小時 37 10.3 3

(4)1.5-2 小時 34 9.4 4

(5)2-2.5 小時 30 8.3 6

(6)2.5-3 小時 33 9.1 5

(7)3 小時以上 127 35.2 1

總計 361 100

本研究中,將網路常使用的功能與常瀏覽的網站類型設計為複選題,該校國中部 學生針對此兩變項之變項水準、填選次數、百分比狀況、排名,詳列如表 4、5。

表 4

網路常使用的功能統計-複選題部分

變項水準 選填次數 百分比(%) (選填次數)

百分比(%)

(樣本人數) 排名

(1)瀏覽資訊 170 10.5 47.1 6

(2)即時通訊 280 17.4 77.6 1

(3)上傳、分享檔案 195 12.1 54.0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likened Internet addiction to addictive syndromes similar to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on theAxis IScaleof the DSM.

• Many home and small business users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via high-speed broadband Internet service. Discovering Computers 2012: Chapter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Network behavi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internet addiction factor, data collection factor, entertainment media factor, affection.. communication factor, and onlin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