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都市地價的分布 (1)土地使用權的演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2.都市地價的分布 (1)土地使用權的演變"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都市地價的分布

(1)土地使用權的演變

 先佔先贏→武力佔有→自由競標 (2)地租的形成

以出價高低競標,以決定土地使用權的模式,

主要還是因為土地所具有的價值,因為土地是一 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因此,利用土地的特殊有利 條件來從事生產,所產生的超額利潤一般稱為地 租。

(3)地價

使用者願意付出的金錢(也就是代價)來取得土地 的使用櫂,以發揮土地的效用,稱為地價。地價 的形成基礎雖在於利用土地的特性所來的利潤(也 就是地租),但是其價值的判斷卻有主觀的成分所 在。

(2)

(4)都市地價的分布

A.都市地價和交通易達性之間關係密切,地價最高的 地區通常位於交通最便利的地方。

B.單一高峰的地價分布

 一般都市的地價均以中心商業區(CBD)為最高。隨 著中心商業區距離的增加向四周遞減。

C.多高峰地價模式地價較高處

經由都市擴張而合併許多鄰近市鎮所形成大都會區 的舊商業區。

中心商業區外圍主要交通幹線附近。

都市對外輻射和外環道路的交點地區。

(3)

3.地價與土地利用的型態

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能負擔較高地價或 支付較高租金的經濟活動,就能占有或利用某塊土 地。

高級零售百貨業、公私辦公事務所→因其相對利潤 高、付租能力強,故多集中在都市地價和易達性最 高的市中心或其附近營業,而形成中心商業區。

批發業和輕工業(如成衣工廠)→其營業面積較大或 相對利潤較低、付租能力較弱,因此多分布於地價 和交通易達性較低的地區。

消費而不事生產的住宅→付租能力更低,因此多分 布於距中心商業區更遠的地區,亦即地價更低的地 區。

(4)

4.都市內部空間結構(土地利用結構) (1)住宅用地

 已開發國家的大都市,住宅用地往往依居民 社經地位及工作性質而出現分化。

 高所得者→大多居住都市郊區環境良好、交 通方便的低密度區,通常為獨門獨戶或市區 高樓,建材高級,公共設施完善,風景優美 的住宅區。

 中低所得者→選擇居住於距市中心或工作地

點較近的中、高密度住宅,通常為連棟或公

寓住宅區。

(5)

 上濾現象→原住在中低級住宅區的居民,因 所得提高而出售或出租原有的中低級住宅,

進住高級住宅的現象。

 下濾現象→高所得者因高級住宅年代久遠而

遷離,轉由中所得進住,同理,中級住宅轉

為低級住宅的現象。

(6)

(2)商業用地

 商業用地是都市第三級產業活動人口的工作地,

也是都市居民遊憩、消費之地,通常為都市運輸 系統交會之處。分為中心商業區與地區商業集中 區兩種。

 中心商業區(CBD)的特色:

a.商業活動最頻繁

b.易達性最高、人群最眾、交通擁塞。

c.建築高且多、土地利用最集約、地價最貴。

d.商品等級最高、種類最多。

e.界定CBD範圍的指標是CBHI>1,CBII>50%

(7)

(3)工業用地

 現代都市大都起源於工業的發展。

 大型工業用地均附有工業住宅區及廢水、廢 棄物處理設備。

(4)行政用地

 交通方便、接近服務對象為區位主要考慮因 素。

 全市性行政機關集中的行政中心區大都鄰近

中心商業區。

(8)

(5)文教用地

具有較佳的環境、便利的交通運輸系統及通 信設施,為大專院校、研究機構、文化設施 集中的區位條件。

(6)遊憩用地

 包括公園、運動場、兒童遊戲場、動物園、

植物園等。須有便捷的交通網。

(9)

*都市土地利用型態分化的主要因素除了付租能力外,

尚有其他因素:

經濟因素→由於都市各地地價不同,各種都市機能 活動在選擇用地時,都會考量付租能力,以能獲得 最大經濟利益為原則。

歷史因素→都市發展初期的土地利用,往往成為與 該土地利用有關的機能區。如:台北市的天母一帶 的高級住宅區係早期美軍、外僑的居住區。

社會因素→不同社會階層的都市居民會聚集住在不 同地區,形成不同結構的住宅區。

行政因素→政府依都市計畫,劃定都市的各種機能 區。

(10)

5.台灣都市社會經濟地位的分布

由於文化和歷史發展,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與西方都市的差 異頗大。

(1)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社區空間分布→

台灣的都市社經地位的分布規律性不顯著

由於住商混合相當普遍,以致在都市舊核心仍有早期從事 商業活動的高社經地位居民。

新形成的高社會經濟地位居民則多選擇郊區的高級住宅 區。

a..台北地區→高社經地位居民則分散居住於城中區、大安區 及近郊的松山、內湖、新店一帶。

b.台中地區→高社經地位分布於各大學或省府機構的宿舍 區。

c.高雄地區→左營的高階軍官眷屬區為高級社區。

(2)都市外圍社區的社會經濟地位普遍偏低,其原因為→

國民政府遷台後安置來自大陸的眷屬。

民國五十年代中期以後,設置於都會外圍的工廠,吸引鄉 村人口移入。

(11)

6.新移民區的分布

(1)新移民區的存在是政府撤退來台時,帶進大量軍公教人員 發展的結果。

興建眷村,形成特殊的居住形態。

利用日本人撤離後留下的大批房舍。

(2)三個都會區的新移民空間分布有所不同:

台北→因中央政府所在地,移民來台的公教人員較多,主 要分布於昔日日本人居住的舊台北城東南方,其次是外圍 的軍眷區。

高雄→除了中心都市外,新移民區主要分布於鳳山和左營 兩大軍區。

台中→新移民呈點狀分布,且受省府駐在地的影響,公務 員的比例較高。美國許多城市也有少數族裔的社區存在,

如黑人區、唐人街、義大利人區,這種少數族裔社區的形 成與當時美國城市興起時,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蜂湧而入 關係密切。

(3)早期眷村的同質性高,意識型態接近,形成領域感強烈的 半封閉社區,近年眷舍和部分公教住宅逐步改建中,改建 後的住宅一部分以國民住宅分配給一般市民,加上社會民 主化,因此各都會區省籍不同的空間分化現象正逐漸淡化

(12)

 美國許多城市也有少數族裔的社區存在,如 黑人區、唐人街、義大利人區,這種少數族 裔社區的形成與當時美國城市興起時,來自 世界各地的移民蜂湧而入關係密切。

*裙帶關係與同鄉關係。

(13)

7.住商混合使用分析

 傳統東方社會→住商混合普遍存在。

 歐美都市→商、住空間分離明顯,且各種用 途土地分化形成若干機能區。

 台灣及東方社會的市中心→受都市大眾運輸

系統尚不夠完善影響,住宅與工作地點混合

的情形仍多,隨著現代都市的發展,商、住

混合使用的現象將逐漸減少。

(14)

未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資訊網路發達,住宅與工 作地合一的現象是否改變,仍待觀察。

 台北都會區與台中、高雄兩都會區住商發展趨勢 的比較:

中心都市的商住混合比例 一直高於或近於外圍地 區。

商住混合反而增加。

台中、高雄都會區

中心都市的商住混合比 例,由高於外圍地區轉為 低於外圍地區。

七十年代商住混合情況顯 著減少

台北都會區

中心都市與外圍地區商住 比較

都會區商住發展趨勢

(15)

8.台灣都市外圍地區的住宅問題

(1)都會化→都市發展擴張的結果,三大都會區的舊核心區大 致在五十年末期或六十年代初期以後,人口數大致都呈現 負成長,而都會外圍地區人口的比重增加,呈現都會化現 象。

(2)都會區的人口密度高,因為商、住混合的比例高,以致都 會核心區的人口密度偏高,而外圍地區仍以高層住宅為 主,密度亦高,所以整個都會區人口都呈高密度現象。

(3)商住混合區的工商經濟活動嚴重影響居住環境品質。

*台灣都市住宅問題尚有:

住宅城鄉的分配不均、供需失衡及貧富不均問題。

房價高漲國民購屋能力降低。

公共設施不足

違建及貧民窟問題

環境污染問題

商住混合區的工商經濟活動嚴重影響居住環境品質

(16)

(4)以台北都會區為例:

 中心都市吸納來自全台的人口,但市區人口卻外 移到都會區外圍的台北縣。

 人們進入台北都會區之後,多在都會範圍內尋找 合適地點定居。都會化→鄉村居民移入都市的同 時,都市的產業、人口亦向都市外圍的都市郊區 擴張,稱為都會化。

 都會區外圍人口不斷增加導致住屋不足,因而開 發山坡地,引發環境問題。例如:民國七十年年 代以後,汐止扮演台北都會區衛星市鎮的機能,

山坡地超限利用和山谷蓋高樓大廈,使該市的地 面被水泥化,洪水無處宣洩,因此當基隆河流域 豪雨時,河水暴漲,汐止舊市區即遭受嚴重水 患。

(17)

二、公共設施的區位擇地

1.公共設施的意涵與規劃原則 (1)意涵

由於人類社會群聚的生活,會衍生出一些集體的生 活需求,這些社會大眾在生活或生產上共同必需 的設施或設備稱為『公共設施』。

(2)公共設施的規畫原則

 必須符合當地居民的需求。

 由需求來決定公共設施的種類和區位

 必須要有前瞻性。

 必須量力而為。

(18)

(3)公共設施的劃定

a.隨人口增加而依比例增加。

b.例如:台北市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學區的劃分。

 小學以半徑1200公尺行程為宜,國小設置標準,

樓地板面積平均每位學生應有4平方公尺,大致若 干里設置一所國小。

 以一所或數所國小學區為一所國民中學學區。

 學區劃分基本上是以地方生活圈為範圍,,符合 中地理論的分布原則。

(19)

2.都市公園的重要性及其擇地原則 (1)都市公園

它在實質上、社會上、環境衛生、防災及經濟效益 上,有其存在的必要。

(2)都市公園的功能

 實質上→公園可減輕都市的擁擠程度,作為建物 與各種活動使用的緩衝空間。

 社會上→公園可作為都市居民社交活動及娛樂的 場所。

 環境衛生上→具有淨化空氣、隔音、防塵、通 風、採光和調節氣候的功用,有益居民健康。

 經濟效益上→靠近公園的地段,房地產價格比較 穩定,甚至還可能因此帶動地價上升之趨勢

(20)

3.都市計畫與公共設施的重要性

 都市發展導致人口密度提高,為維護市民生 活環境的品質,必須實施都市計畫,對都市 的土地加以分區管制,並開闢公共設施。

 都市的公共設施一般包括公園、市場、學 校、醫院、道路和地方機關等。

 都市計畫中均訂有公共設施用地劃定的最低

標準(如下表),依其比例,公共設施的面積

須隨人口增加而增加。

(21)

4.新、舊市區都市設計與規劃的差異

(1)舊市區→公共設施多無法依照人口分布來配置且 明顯不足、土地利用不經濟、不合理,公共設施 不勝負荷等問題,使生活環境品質惡化。

(2)新市區→土地開發與建設較容易,可以透過都市 設計與都市計畫的管制,使土地利用合理、公共 設施完善,以便提升生活環境品質。

(3)信義計畫為例

 信義計畫是台北市第一個以整體地區所做的都市 設計規劃,並依法定程序實施都市計畫審議管 制,就都市土地利用加以管制,劃定住宅、商 業、工業等土地利用分區。

 公共建築與公共開放空間已納入都市設計的範 疇,使都市土地利用與公共設施的分布更為合 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內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西屯區 國安國小 阿美族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3 西屯區 永安國小 阿美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1 南屯區 惠文國小 阿美族語/海岸阿美語 高月仙 1 豐原區 豐原國小 阿美族/海岸阿美族

[r]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