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歷史"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大考風向球

1

高中名師解題

歷史

龍騰報導

整體來說,109 試辦考試的歷史科試題,可謂「繼往而開來」。所謂「繼往」,即是其試題仍 舊強調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所謂「開來」,即是對非選擇題與跨領域試題的開發,以求取更多的 可能性。在共 24 題歷史題中,基本型題目約 6 題,學生只要利用歷史知識尋找關鍵字詞,即可輕 易作答,此類題目的重要特色,在於選項的設計,往往是具體的名詞,較無解釋性的論述,因此相 當容易分辨。另一方面,強調素養的閱讀理解題較多,而此類題目,牽涉能力甚廣,且難易度亦會 隨著文本的屬性,以及問題的深度與否,呈現出相當程度的差異,因此不僅測驗學生的基本歷史知 識,亦考驗著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舉例而言,層次較高的閱讀題,一些語詞的使用,其本身往往 就隱含著評價,因此在作答時,學生應先了解文本作者的觀點,而不是以自己的看法加諸文本之 上,否則極容易曲解文本。至於一些「邏輯推論」類型的閱讀題,需要縝密的思考,從資料中分析 判斷文句涵意,或者以「神入」的方式,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再以證據來推論出答案,此 種邏輯推論,隱含著閱讀的敏感與幽微,因此學生們應特別小心,應於平時勤於練習,訓練自己能 否先了解此文本的觀點為何?其採用的資料證據為何?其主要是要討論「變遷」、還是「因果」?是採 用「神入」的方法嗎?因此學生應該用心思考文本作者是如何認知理解過去,這是閱讀能力培養的基 本方向。

2020 年 5 月 19 日

掃瞄QR code 可下載檔案

風向球 試題

p.2

大剖析 試題

p.6

(2)

2

試題風向球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為配合111 學年度起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積極進行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以體現 108 課綱基本理念,故於 109 年 4 月 24~30 日,在全國各高中職 224 校,舉辦社會科與自然科的

「試辦考試」,用以了解新型態考試的學生反應。故筆者以此次社會科中的歷史相關試題為分析,試 圖探究其命題理念方向與實際試題之間所呈現的現象與意義。

根據大考中心的考試說明,未來主要在精進「素養導向命題」。而此「素養題」主要在著重 108 課綱所強調「知識要能被運用解決生活與學術探究的情境中的問題」,而依照情境入題與否,分為

「基本題」與「情境題」。而「素養題」又可根據命題理念,分為「閱讀理解」、「分析推論」、

「反思評價」、「語文表達」及「考察運用」此五部分,但社會科的歷史題型(12~25、33、34、37、

51、52、53、55、56、58、61),則似乎主要在於「閱讀理解」、「分析推論」、「考察運用」此 三項,故筆者針對此作下列分析。

壹、基本題 (題 13、18、19、23、24、25)

此類題型,主要在利用歷史知識尋找關鍵字詞,即可作答。例如題 13,我們可透過「金日成」、

「史達林」與「毛澤東」三位共產黨領導人所處之時代或事蹟,得出答案為「韓戰」。又如題 18,

學生只要知道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因為對新開疆域採取「改土歸流」政策,所以對「西南地區」大 量增設這種移民和經濟開發的特別行政區。又如題 19,臺灣「來自原鄉信仰的特定神明」,即可知

「清水祖師」為答案。以上三題似乎較為容易,但相對而言,題 23,雖然屬於基本題型,但由於學 生對中國歷史的知識相對薄弱,故必須利用「承繼前朝以職業進行分類,將戶分為民戶、軍戶與匠戶 等」又「各郡縣核實土田,製成相關圖冊,無論土田,丁口皆歸於戶」,才能知道答案為明朝;而題 24,學生知道「東南亞公約」乃是針對防堵共產勢力所設立,即可作答;而題 25,則是根據題幹中

「闡揚儒學、推廣宗族組織」、「建立社倉」、「沒有大規模的民亂」等訊息,依此條件可知為宋代。

以上種種,可知基本題是著重在評量學生的歷史知識,但儘管基本,卻並非皆屬易答之題目。不 過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型顯著的特徵,在於選項的設計,往往是具體的名詞,而無任何解釋性的論 述。而題數,較「素養題」為低,比重僅占 6/24,可見此次試題評量,著重素養能力,而非歷史知 識。

(3)

試題風向球

3 貳、素養題 (題 12、14、15、16、17、20、21、22、33、34、37、51、52、53、55、56、58、61)

筆者依素養能力,將素養題分為下列兩種類型:

一、閱讀理解(題 33、34、37、51、52、53、55、58)

閱讀理解題,故名思義,主要強調透過閱讀文本,回答相關問題。此種題目,牽涉能力甚多,

且難易度亦會隨著文本的屬性,以及問題的深度與否,呈現出相當程度的差異。例如題 58,我們可 由文本中提及「殖民者藉由蒐集資料建立適合當地的規範,並藉此進行嚴密監視」,此處中的「嚴密 監視」一詞,通常具有負面意涵,故可理解為殖民者是基於統治目的,所採取的策略。又例如題 33,

儘管文本內容文白夾雜,但學生往往不需閱讀文本,即可從題幹本身「平埔族群捕鹿,禁止私獵且在 秋末冬初進行」,即可知其主要原因在於「為讓獵物可以繁衍生息」。而題 34,其問「禁止私獵且 在秋末冬初才進行捕鹿」的行為,「可作為哪項結論的佐證?」,其實可簡單推論是「平埔族群順應 自然環境的歲時特性」。所以題33 及題 34,嚴格言之,此種閱讀理解題,並非全然針對歷史思維而 設計,乃是跨科之後,針對 108 課綱「能被運用解決生活」素養能力的強調。至於題 37,亦是可直 接針對題幹的問題回答,問題是「大帆船貿易航路的發展,與明清之際中國的哪一現象符合?」,簡 言之,此在針對選項的對錯來分析,與文本內容無涉,且其選項設計,不符合歷史知識或情境,例如 (B)選項「大量白銀流入,使中國經濟混亂,沿海人民遷居南洋謀生」及(C)選項「葡西火砲引入中國 帶來動亂,導致清初頒布禁海令」,因此題37 的設計,似乎並不符合歷來大考中心的命題原則。

相對的,題 51、52、53,應視為閱讀理解題的範例。例如題 51,學生必須先理解文本所呈現出

「民主國成立時」,「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藩」,才能回答出「自立為國是手段,回歸清朝是目 的」,此種題型,乃是從文本資料中去提取概念,或者思考文本書寫者的意圖,才能正確回答,因 此這種題目較符合閱讀素養的題型。而題 52,讓筆者非常驚艷,亦感到可惜,主要原因在於其利用

「施琅提及臺灣是大清帝國四個省份」的「左護」,所以希望學生利用大清帝國的首都(北京),向 正南畫一箭頭。此題頗為容易,且大部分學生應可答對,但其命題者真正要呈現的是中國傳統思維 下的地理方向概念,中國古人坐北朝南,故左右方向與今日相反,例如山右,即是指太行山以西,

今日山西省;而山左,即是太行山以東,今日山東。此種地理觀念,實是中國古代人的地理素養,與 現代世界有所不同。故筆者驚艷的是此題隱含變遷的概念,可惜的學生未必了解命題者真正所要表達 的意涵。

至於題 53,不僅屬於跨領域的試題,且企圖評量學生的思考能力。題目要求以「法理」的角度 思考,臺灣民主國應屬何時期?此題所謂的「法理」,其定義為何?臺灣民主國在1895 年 5 月 25 日 宣布建國,但馬關條約早在1895 年 4 月 17 日簽訂,所以此時已屬於日治時期?但其實,出題者並不 希望同學去記憶如此細微的年代日期,而是期望從文本中讀出,臺灣民主國的建立,是「晚清的官吏 企圖在西方政治制度的外衣下,繼續保有自己的權力」,因此選擇「日治時期」較為妥切,而理由亦 可引用文本字句說明之。

(4)

4

試題風向球

二、分析推論(題 12、14、15、16、17、20、21、22、56、61)

分析推論的題型,約占 10/24,可知其為此次考題的重點。但分析推論,其內容包括「邏輯推 論」、「圖表資訊判讀」、及「資料證據應用」等,三者之間往往交互使用。

1. 「邏輯推論」﹕此種類型,往往需要縝密的思考,從資料中分析判斷文句涵意,或者以「神入」

的方式,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再以證據來推論出答案。例如題 12「原爆圓頂館」,何以 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其思維應從原子彈所造成的傷害,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來思考,方 能得出其代表的是人類追求和平和終結核武的願望;題 14,此題的判斷,在於三份資料中出現的

「官方」、「討伐」與「寫真」三點著手,「官方」書名中的「討伐」,係著重於軍事行動,而日 文「寫真」是照片之意,可推論出其主要是描述日本軍警在戰爭中的英勇表現,而此種邏輯推論,

隱含著閱讀文字的敏感與幽微,故亦可認為是「閱讀能力」的評量。題 15,其利用「第一戇,種 甘蔗乎會社磅」這個俗諺,詢問其與「原料採集區制度」之間的關聯?此種推論在於思考蔗農何以 認為將「甘蔗交給會社」會是「第一戇」呢?表示蔗農利益定是有所受損,故可推論答案為「甘蔗 價格由糖廠決定」。而題 17,臺南天壇碑文上出現當時個人捐款金額,高達億元或數千萬元,而 以常理推論,其幣值必相當低,故可推論其應是 1940 年代末期中央政府遷臺前後。至於題 20,可 由「徐光啟」改革曆法、「與當時世界天文學同步」,可知必受到「來華耶穌會傳教士」的協助。

題 21,則詢問美軍何以在二戰時期特別轟炸糖廠?而推論的關鍵,在於答題者需要從美軍的角度 思考,推論出糖廠所製造的酒精,對戰爭具有高度的用途。

2.「圖表資訊判讀」﹕此類題目,表面上是圖表資訊判讀,但實際卻是需要答題者擁有歷史的圖像,

來解釋其現象。例如題 16,雖表面上屬「圖表資訊判讀」,希望了解 1946、1947 年遷入臺灣戶籍 的人數,遠少於 1948 年以後的現象,來判斷此時期遷臺的人,大多應是何種性質?但其實答題的 思考,必須先有臺灣與大陸 1946、1947 年左右的歷史圖像,了解此時國民黨政府在大陸尚未全面 潰敗,來臺躲避戰禍者有限,因此遷臺的人們多是各地被遣返的臺籍人士。

3. 「資料證據應用」﹕此次試題中的題 56 及題 61,皆是以非選擇題型式,要求學生從文本中提取證 據,並說明理由,此種方式,主要是希望學生一方面能了解文本的觀點,並且知道如何運用資料證 據來支持其論點。此種非選題的設計,看似平易,但實為歷史思維的重要基礎。

以上種種,可知此類型題目,交雜著歷史知識與歷史思維,其在素養題中,可說是最能符合 108 課綱所強調「知識要能被運用解決生活與學術探究的情境中的問題」。

參、結 論

本次大考中心,為了配合111 學年度大學入學方案,以體現 108 課綱基本理念,積極所進行素養 導向試題研發,竟提前大規模於 109 學年度實施模擬試題施測,其政策之堅決,規劃之用心,實是 自大考中心創建以來所罕見。而從上述分析中可知,本卷非常強調素養能力之培養,對照之前歷屆 的大考中心試題,可謂「繼往而開來」。所謂「繼往」,即是其試題仍舊強調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使得第一線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利用此種素養試題,改進及增強歷史教學;而所謂的「開來」,即

(5)

試題風向球

5

是對非選擇題與跨領域試題的開發,以求取更多的可能性。儘管筆者認為非選擇題的設計,因為基 於評量的公平性,仍屬於初期草創階段,但相信持之以恆,這種努力必然會對學生的思維論述,造成 極大的益處。但另一方面,目前的跨領域試題,由於各學科的特殊性,使得在整合的過程中,歷史試 題很難考出高層次的題目,因此未來在命題設計上仍有相當努力的空間。無論如何,此次試題,實 代表臺灣的高中歷史試題研發,已開展出新的一頁。

試題小檔案

一、歷史題題數:

題型 題數 對應題號

一、單選題 單選 14 12~25

題組 3 33、34、37

二、混合題或非選題

單選 3 51、55、58 非選 3(填答) 53、56、61

1(繪圖) 52

總題數 24

二、題幹字數:

1. 單選題:皆在 150 字內 2. 題組題:皆在 300 字內

3. 混合題:共六大題組,字數約 300~700 字不等

三、跨科題比例:

年度 109 試辦考試 109 參考試卷 109 學測 108 學測 107 學測

總題數 63 64 72 72 72

跨科題 24 28 27 25 21

比例 38% 44% 37% 35% 29%

(6)

6

試題大剖析

說明

本次特刊提供「試辦考試試題趨勢分析」及「解析」供參,係因題目版權 屬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所有,故試題請至109 試辦考試網站取得,以下為 歷史解析。

大考中心網址:http://www.ceec.edu.tw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74 分)

(此份試卷解題係依據大學考試中心於109 年 5 月 7 日所公告之答案為主)

說明:每題有 n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各題答對者,得該題的分數;答 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本份試卷除題組完整收錄,單題僅收 錄歷史科的部分。各科題號分布如下:

歷史 12~25、33、34、37、51、52、55、56、58、61 地理 26~32、35、36、38~47、52、54、57、59 公民 1~11、42、46、48~50、53、58、60、62、63

12

二次大戰的原爆遺跡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2,第 6 章第 1 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亞局勢」

測驗目標: H9 應用歷史資料審視歷史事件或公共議題,提出歷史性的反思或評論 解題觀念: 「世界文化遺產」帶給人類的省思

答 案: C

解 析: 「原爆圓頂館」在 1996 年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表示此棟被原子彈轟炸的建築物被保 存的目的,主要在於提供後世人類省思,是有利於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所以具有呈 現人民終結核武與追求和平的願望 (A)歌頌人類發明原子彈的偉大科學成就,不應建立

完整試題

(7)

試題大剖析

7

在數十萬人死傷之上,所以此選項不符世界文化遺產的目的 (B)展現建築經典於戰爭中 仍可屹立不搖,此說法應強調此建築結構的特殊性,但反觀題幹與圖片並未強調此方面 的論述,故可知此非「世界文化遺產」將其列入的原因 (D)將此建築視為二次大戰同盟國 戰勝軸心國的紀念物,此種目的對於戰敗的日本而言,如同是羞辱的象徵,故日本人不 可能申請將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

韓戰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2,第 6 章第 2 節「共產主義在東亞的發展」

測驗目標: 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解題觀念: 韓戰領導者的關係與各自的盤算

答 案: C

解 析: 史達林、毛澤東和金日成,分別是二十世紀中期蘇聯、中共和北韓的領導者。而題幹提 及「金日成如何誘使史達林同意他發動『此戰爭』」,所以根據文意判斷,北韓「金日成」

必為此戰爭中的主要發起者,因此可推論「此戰爭」應為「韓戰」 (A)金日成並非發動第二 次世界大戰的主要人物 (B)國共內戰,並非金日成要求史達林所發動,且史達林並未迫 使毛澤東參與 (D)1960 年代中蘇邊界衝突,是中蘇雙方交惡後,於邊界所發生的軍事對 抗,其不可能是史達林迫使毛澤東參與,因為 1960 年代蘇聯的領導者已非史達林,而是 1960 年代前期的赫魯雪夫與後期的布里茲涅夫,且此事並非金日成所發動。

14

太魯閣事件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1 章第 2 節「從部落到原住民」

測驗目標: H8 檢視特定歷史解釋所反映的觀點,判斷歷史解釋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解題觀念: 太魯閣事件的史料特性與意義

答 案: B

解 析:此題的判斷,在於三份資料中出現的「官方」、「討伐」與「寫真」三點著手。因為是「官方」,

所以傾向於「官方立場」;其次,前兩本書名中皆有「討伐」二字,故可推論其著重於軍事 行動;而更重要的是「寫真」,由於日文「寫真」是照片之意,故更可推知其為當時之記錄。

基於以上三點,可知此三份史料共同的記錄,應是「官方所出版,有關軍事行動的實際記 錄」,所以答案為「日本軍警在戰爭過程中的英勇表現」。(A)因為是日本官方出版,所以

「總督府的官逼民反」較不可能出現在以上出版品中 (C)事件後對太魯閣部落的改造計 畫,有可能會出現在 1921 年《理蕃誌稿》中,但不會出現在 1914 年《太魯閣蕃討伐寫 真帖》中,因為後者的內容應是以戰爭現場的照片為主 (D)太魯閣峽谷的風景壯麗適合 觀光遊憩,不符合此三書中所謂「討伐」的主旨。

(8)

8

試題大剖析

15

日治時期的糖業政策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6 章第 1 節「殖民地下臺灣的經濟發展與變遷」

測驗目標: 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解題觀念: 原料區域採集制度

答 案: D

解 析: 題幹以「第一戇,種甘蔗乎會社磅」這個俗諺,詢問其與「原料採集區制度」之間,存在何 種關聯?此應思考蔗農何以認為將「甘蔗交給會社磅」會是「第一戇」呢?從內容上來看,

定是蔗農利益有所受損。而蔗農的損失,應是在這種「原料採集區制度」下,「甘蔗價格由 糖廠決定」,因此答案為(D) (A)雖然採集區內設立糖廠須向官方申請,但其應屬當時的 現象,但此與俗諺的產生無關 (B)採集區內種植甘蔗非經許可只用於製糖,此亦屬實情,

因為此時在採集區內的蔗農只能將甘蔗賣給糖廠,但此政策並未說明此方式何以造成蔗 農損失 (C)採集區內蔗農繳納的稅金是否高於其他稻農,此不符合題幹所要討論的「諺語

」內容與「原料採集區制度」之間的關聯。

16

二次戰後的臺灣移民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2 章第 3 節「日治以後臺灣的移民」

測驗目標: 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解題觀念: 戰時移出人士於戰後大量移入的現象

答 案: C

解 析: 從「戰後臺灣省遷入、遷出人數統計」的圖表中可看出,1946、1947 兩年「遷入」的人數遠 比 1948、1949 少得多,而此種現象的產生,根據題幹所言,除了部分是「中國大陸來臺 接收的官員和眷屬外」,其來源最可能是何者?而我們可以根據選項分析:(A)來臺協助受 降的美軍顧問,雖有可能來臺,但數量應不多,所以不可能是主要的來源;(B)因為 1946、

1947 時,第二次國共內戰雖已開始,但此時國民黨政府尚未失利,所以來臺躲避戰亂的 人數尚少;(C)因為臺灣人士在日治時期,往往隨著日本勢力的擴張,至中國或南洋各地 從軍或就業,故戰後當有大量人士回臺,故應為答案;(D)1947 年,從南洋戰場回臺的「

日本人」,不可能太多,因為此時在臺的日本人多已遣返。

(9)

試題大剖析

9

17

臺灣各時期的經濟發展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6 章第 2 節「戰後計畫經濟到經濟自由化」

測驗目標: 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解題觀念: 通貨膨脹與幣值的關係

答 案: D

解 析: 從題幹可知某時期的臺南天壇碑文上出現當時個人捐款金額,金額高達數千萬元甚至上 億元,而以常理推論,此時期的幣值必相當低,而 1940 年代末期,臺灣因為嚴重的通貨 膨脹,導致幣值低落,其情況最有可能符合臺南府城「天壇重修碑記」的捐款年代。至於 其他選項,皆屬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當時未出現高度通貨膨脹現象,故幣值仍維持一定 水平。

18

清朝的改土歸流政策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2,第 3 章第 3 節「十四至十八世的東亞人群移動」

測驗目標: 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解題觀念: 雍正時期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方式

答 案: D

解 析: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在西南與西北地區新開疆域以及民族聚居、政區交界地帶廣泛推 行「廳」制,主要是用來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尤其雍正時期,西南地區實施「改土 歸流」政策,在貴州、雲南設立較多,因此答案為(D) (A)長江三角洲開發已久,在清代 不屬於新開疆域 (B)東南地區,如臺灣,雖屬新開疆域,亦有少數民族,但其設置並非 是為了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而是為了移民與開發 (C)雖亦有設置,但其主要是在光 緒、宣統時期,且其主要目的亦是為了移民與開發。

19

臺灣的原鄉神明信仰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7 章第 2 節「禮天祀地崇諸神」

測驗目標: H4 運用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解釋歷史現象 解題觀念: 清代臺灣移民與原鄉信仰的關係

答 案: D

解 析: 題幹提及臺灣「來自原鄉信仰的特定神明,與其他地區的信仰有所區別」,而其中「清水祖 師」是來自福建安溪的地方守護神,因此其為答案。至於(A)玄天上帝、(B)土地公、(C)觀 音,皆屬於臺灣移民來臺的共同信仰。

(10)

10

試題大剖析

20

明末的西學與曆法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2,第 5 章第 1 節「中國的危機與轉變」

測驗目標: 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解題觀念: 明末清初來華的耶穌會教士對中國的影響

答 案: B

解 析: 可由題幹中「徐光啟改革曆法」、「與當時世界天文學同步」,推知在明朝後期,因為中、

西方世界有所接觸,傳教士帶來較先進的曆法、數理、火炮等知識與技藝,因此徐光啟 的曆法改革,應是受到「來華耶穌會傳教士」的協助 (A)宋代以降,士人多投身於科舉,

而科舉以四書五經為主,故科舉發達,不見得會讓許多士人擁有協助修曆法的能力 (C) 日本傳統曆法是採用中國的曆法,但在明代滅亡後,開始採用其本土的曆法,所以明代 並未參考其曆法 (D)明代未派遣留學生至歐美各國考察。

21

越南的歷史與文化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2,第 5 章第 3 節「朝鮮與越南的因應」

測驗目標: H1 辨識不同時期的變遷與延續 解題觀念: 越南在十九世紀成為法國的殖民地 答 案: A

解 析: 因為某國政府要求國民通曉「國語」及「法國」文字、「學課章程的漢字也不偏廢」,可知此 國受到中國與法國雙重影響,而選項中具有此現象的僅有「越南」 (B)琉球是受到中日兩 文化的影響 (C)日本早期受中國文化影響,十九世紀後受大量歐美文化影響 (D)緬旬早 期深受印度文化影響,十九世紀時受英國侵略掌控。

22

二次戰末美軍對臺灣的轟炸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6 章第 1 節「殖民地下臺灣的經濟發展與變遷」

測驗目標: H5 釐清並詮釋當代事件與過去歷史的關係 解題觀念: 糖廠所生產的工業用酒精對戰爭的用途 答 案: C

解 析: 美軍何以在二次大戰時期特別轟炸糖廠?推論的關鍵,在於答題者需要從美軍的角度思 考,因為糖廠甘蔗生產的副產品糖蜜,可加工製成工業用酒精,對戰爭具有高度的用途,

所以糖廠才會成為美軍攻擊的主要目標 (A)因為太平洋戰爭的末期,美軍掌握制海權,

日本的航運大受影響,無法將蔗糖運至國際市場銷售,因此美軍沒有必要為此目的攻擊 糖廠 (B)一方面糖非主要軍糧,且此時臺灣附近的航線已遭封鎖,無法將糖製品輸出至 日本在太平洋的戰區,所以此非美軍攻擊糖廠的原因 (D)摧毀蔗糖供應,對打擊日軍戰 鬥的信心有限,畢竟糖非主要糧食。

(11)

試題大剖析

11

23

明代的戶籍制度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2,第 1 章第 2 節「傳統威權與統治技術」

測驗目標: H1 辨識不同時期的變遷與延續 解題觀念: 黃冊的運用與戶籍的分類制度 答 案: C

解 析: 題幹中有「各郡縣核實土田,製成相關圖冊。無論土田、丁口皆歸於戶」,此種作法,乃 是明代的「黃冊」。題幹又提及「承繼前朝以職業進行分類,將戶分為民戶、軍戶與匠戶等

」,元代時,開始設有專屬之「軍戶」、「匠戶」,而明朝承繼元朝,將戶口分為民戶、軍 戶與匠戶。因此根據上述兩項因素,可知這時期應為「明代」 (A)唐代的戶籍制度,是除 戶籍所在地外,主要記錄戶主的姓名、年齡、性別、身分與戶等,依戶等來納稅,而沒 有民戶、軍戶與匠戶等區別 (B)宋朝戶籍制度僅分為居城或居鄉的區別 (D)清朝順治二 年(1645 年),廢除匠戶,因此清代沒有匠戶。

24

東南亞公約組織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2,第 6 章第 3 節「區域統合與未來展望」

測驗目標: 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解題觀念: 二次戰後為防堵共產勢力的擴張所組成的國際組織 答 案: D

解 析: 根據題幹所述,此國際組織是在「二次大戰後」且是為了「防堵共產勢力的擴張」所組成,

因此可推知其為「東南亞公約組織」 (A)國際聯盟,是一次大戰後所組織的國際組織 (B) 華沙公約組織,雖是二次大戰後所成立,但它是為了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共 產黨國家的政治軍事同盟 (D)華盛頓公約組織,是 1975 年為打擊非法野生物貿易所設立,

不是為了防堵共產勢力。

25

宋代的宗族與社會組織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2,第 2 章第 1 節「民間社會組織的型態」

測驗目標: 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解題觀念: 宋代士人倡立新宗族與新社會組織

答 案: C

解 析:根據題幹所述,此朝代士人「推廣宗族組織」、「建立社倉」,且又「沒有發生大規模民亂」,

而宋代士人提倡成立新宗族、朱熹設立社倉,且又沒有大規模民亂,因此可知其為宋代 (A)東漢末年,發生大規模的黃巾之亂,故非答案 (B)唐代晚年,亦發生大規模的黃巢之 亂,故亦非答案 (D)而明代晚年,亦有大規模的流寇之禍,故亦非答案。

(12)

12

試題大剖析 32~34 為題組

32

地理題

出 處: 龍騰地理 2 第 6 章世界舞臺中的臺灣

測驗目標: G6 判讀各式地圖、航空照片圖、衛星影像及文獻、實驗、田野實察等資料,解析其與解 決問題有關的資料。

解題觀念:臺灣的地形與氣候 答 案: D

解 析: 文中提到「住家外圍的椰子、香蕉、波羅蜜等水果」,而熱帶作物多分布在高溫濕潤的 地區,故以選項中緯度最低的嘉南平原為最佳選項,故選(D)。

33

平埔族的狩獵季節與意義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1 章第 1 節「南島語族與臺灣原住民」

測驗目標: S1 整合社會領域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詮釋歷史、環境與社會問題 解題觀念: 原住民順應自然的生活型態

答 案: B

解 析: 僅管文本內容文白夾雜,但學生可從題幹本身「平埔族群捕鹿,禁止私獵且在秋末冬初 進行」及「秋末冬初鹿群出現時才共同捕鹿,不濫捕以維持鹿隻的數量」推論,平埔族此 行為的主要原因在於「為讓獵物可以繁衍生息」。

34

平埔族營生方式與自然的關係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1 章第 1 節「南島語族與臺灣原住民」

測驗目標: G9 整合相關知能,反思各種社會及環境議題,並提出看法或解決策略 解題觀念: 平埔族群有順應自然環境的歲時特性

答 案: A

解 析: 根據題幹所述,平埔族採用的農耕與狩獵方式,皆與氣候季節自然環境有關,因此可以 選出「平埔族群順應自然環境的歲時特性,在不同時間分別務農狩獵」 (B)文本未提及其 採集魚蝦是為了與漢人交易 (C)文本未提及平埔族用陸稻製酒 (D)平埔族重女輕男的文 化與題幹的農耕、狩獵無關。

(13)

試題大剖析

13

35~37 為題組

35

地理題

出 處: 龍騰地理 1 第 5 章氣候系統、龍騰地理 2 第 6 章世界舞臺中的臺灣 測驗目標: G3 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解釋相關的地表現象。

解題觀念: 洋流、颱風的分布 答 案: B

解 析: 大帆船貿易航路夏秋季行經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因此遇到的災害較有可能為熱帶海域 夏秋常出現的颱風,故選(B)選項。(A)濃霧易發生在涼流或寒流經過的沿海地區,根據圖 中顯示秋季抵達美洲西岸,只有此時會遇到加利福尼亞涼流帶來的濃霧,而春季是在菲 律賓外海,暖流經過,較少機率遇到濃霧;(C)根據圖中顯示秋冬季帆船多在太平洋深海 區航行,而海嘯則是在靠近海岸線的時候浪最高、威力也最大,因此並非海難原因而且 海嘯多因地震而起,不會侷限在秋冬季;(D)根據圖中顯示冬春季帆船多行經熱帶海域,

因此遇到冰山的機率很低。

36

地理題

出 處: 龍騰地理 1 第 5 章氣候系統

測驗目標: G3 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解釋相關的地表現象。

解題觀念: 行星風系與洋流 答 案: A

解 析: 從阿卡普爾科啟航到馬尼拉,由東往西的航線會行經太平洋熱帶海域,是受到盛行風東 北信風加上北赤道暖流的影響;而從馬尼拉返航阿卡普爾科,由西往東的航線,則是經 由低緯度的西南季風、黑潮,與中緯度的西風再加上北太平洋暖流影響,可增加帆船的 動力,因此航行路線主要受到風向與洋流的影響。

37

大航海時代對中國的影響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2,第 3 章第 3 節「十四至十八世紀東亞人群移動」

測驗目標: H4 運用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解釋歷史現象 解題觀念: 新作物引進與糧食供應、人口增加的關係 答 案: A

解 析: 可由文本得知其時間為 15、16 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因此可直接針對「大帆船貿易航路的 發展,與明清之際中國的哪一現象符合?」,簡言之,必須分析選項是否符合 15、16 世 紀的大航海時代的中國情況:(A)蕃薯的作物的引進,是符合這個時期所出現的現象;(B) 大量的白銀流入,使得明代中後期的經濟相當程度發展,並未導致中國經濟混亂;(C)清 初頒布的「禁海令」,主要是為了打擊鄭成功的抗清力量;(D)鼻煙壺在明萬曆時期由歐洲

(14)

14

試題大剖析

傳入中國,雖造成了玉石雕刻等工藝的發達,但鼻煙壺內所裝的是鼻煙粉而非鴉片,所 以此種風潮與鴉片無關。

第貳部分:混合題或非選擇題(占 70 分)

說明:本部分共有 6 題組,選擇題每題 2 分,非選擇題每一子題配分標於題末,限在標示題號作答 區內作答。「非選擇題作圖部分」使用 2B 鉛筆作答,更正時,應以橡皮擦擦拭,切勿使用修 正液(帶)。請由左而右橫式書寫,否則將酌予扣分。

51~53 為題組

51

臺灣民主國的建立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3 章第 2 節「西方現代國家統治體制的引進」

測驗目標: 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解題觀念: 臺灣民主國採取獨立手段的用意

答 案: A

解 析:學生必須先理解文本所呈現出「民主國成立時」,因為其發表「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藩」,

很明顯的其成立的動機,並非是真的想要獨立,而是面對時局,所不得以採用的措施。

因此,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判斷臺灣民主國「自立為國是手段,回歸清朝是目的」,此 種題型,乃是從文本資料中去提取概念,或者思考文本書寫者的意圖,才能正確回答。

52

大清帝國眼中的臺灣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3 章第 1 節「傳統帝國的統治」

測驗目標: G5 連結地理系統、地理視野與地理技能,解析地表現象的特性 解題觀念: 中國傳統思維下的地理方向概念

答 案: 從北京向南方畫出箭頭↓

解 析: 利用題幹「施琅提及臺灣是大清帝國四個省份」的「左護」,所以應可知臺灣位於大陸的「左 方」,而其又必須利用大清帝國的首都,即是北京,向箭頭用以隔離臺灣與大陸,故可知 必須向南方畫一箭頭。因此可知中國古人坐北朝南,故左右方向與今日相反,例如山右,

即是指太行山以西,今日山西省;而山左,即是太行山以東,今日山東。此種地理觀念,

實是中國古代的地理素養,與現代世界有所不同。此題真正要呈現的是中國傳統思維下 的地理方向概念。

(15)

試題大剖析

15

53

臺灣民主國的分期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3 章第 2 節「西方現代國家統治體制的引進」

測驗目標: H6 分辨歷史資料、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多樣關係 解題觀念: 《馬關條約》的簽定時間與法律效力

答 案:

解 析: 題目要求以「法理」的角度思考,《馬關條約》早在 1895 年 4 月 17 日簽訂,在 1895 年 5 月 8 日生效,而臺灣民主國是在 1895 年 5 月 25 日宣布建國,因此就法理而言,此時已 屬於日治時期。

54~56 為題組

54

地理題

出 處: 龍騰地理 1 第 4 章地形系統

測驗目標: S3 從社會領域的觀點,分析議題的形成背景與內涵。

解題觀念: 河流地形 答 案: B

解 析: 漢人進入屏東平原最早是沿著下淡水溪(即高屏溪)南下抵達平原後,由西往東拓墾。

清朝河洛人集中在沖積平原種植甘蔗或是捕魚、客家人則聚集在扇端湧泉帶種植水稻,

形成族群與作物分布有所區隔的現象。

55

清治時期的族群政策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2 章第 2 節「清代臺灣的移民」

測驗目標: H4 運用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解釋歷史現象 解題觀念: 清朝對臺灣族群的治理策略

答 案: A

解 析: 此題可從文本中官府立碑公告「該處古令埔永禁開墾,但准社番自行墾耕」,可見其有保 障原住民的意圖;加上文本提到粵人申訴「該地若經楊茂開墾,倘有意外,粵人將前無生 路,後無退門」,所以碑文又云「不許假借其他名號抽租,亦不許圍莊,閩、粵人等不得 侵占滋事」,所以經由上述資料可知,平埔族、閩人移民和粵人移民,三者的開墾區不同,

而清朝政府所採取的便是「分而治之」的治理策略。

歷史分期 理由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臺灣民主國的成立,是在馬關條約簽訂,確定臺澎 割日後才成立,法理上而言,此時應為日治時期

(16)

16

試題大剖析

56

清治時期的土地糾紛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2 章第 2 節「清代臺灣的移民」

測驗目標: H7 分析並比較歷史資料的形式、生成背景與其內容,檢視其作為證據的適切性 解題觀念: 資料證據的使用

答 案:

解 析: 此題可從文本中官府立碑公告「該處古令埔永禁開墾,但准社番自行墾耕」,看出官府有 保障原住民的態度,而且又補充說明不許閩粵移民採取各種手段,傷害或侵占平埔族的 各種權利。此種題型,乃是從文本資料中去提取證據,去印證說明文本所討論的主旨。

57~61 為題組

57

地理題

出 處: 龍騰地理 2 第 6 章世界舞臺中的臺灣

測驗目標: S3 從社會領域的觀點,分析議題的形成背景與內涵。

解題觀念: 臺灣的氣候與農業類型 答 案: A

解 析: 斗六廳海豐堡包含今日雲林縣麥寮鄉、東勢鄉及台西鄉,夏雨集中,且位於河流下游因 此若灌溉系統不發達或灌溉水源不足,則實施旱作,故選(A)。

58

日治時期的社會控制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3 章第 2 節「西方現代國家統治體制的引進」

測驗目標: C4 區辨社會現象的多種解釋觀點 解題觀念: 文本的閱讀能力

答 案: B

解 析: 社會學者的評論中提及「殖民者藉由蒐集資料建立適合當地的規範,並藉此進行嚴密監視

」,此處中的「嚴密監視」一詞,通常具有負面意涵,故可理解為殖民者是基於統治目的,

而表 3 中的「種別」項,提及「分三類」,「一是官員或良善者﹔二是一般人﹔三是有前科或 受禁錮者」,並且根據其類別,「依序須每隔一年、六個月、三個月,接受警察實查調整 註記。」更可以推知日本人為了實現統治目的,採取相當嚴格的社會控制 (A)文本中並未 看出有任何懲罰機制 (C)從文本中未看出此種戶籍制度是沿襲日本的脈絡 (D)文本中未 看出此戶籍制度具有使殖民地信任殖民母國的功效。

證據 理由

1. 平埔族守隘屯墾。

2. 訴訟結果及碑文判該地歸平埔族耕種或 只許「社番」自行墾耕。

1. 藉由守隘讓平埔族人有土地可耕種。

2. 土地糾紛最後的結果,官府認定土地為 平埔族人所有,並立碑文告知。

(17)

試題大剖析

17

59

地理題

出 處: 龍騰地理 2 第 1 章人口

測驗目標: G6 判讀各式地圖、航空照片圖、衛星影像及文獻、實驗、田野實察等資料,解析其與解 決問題有關的資料。

解題觀念: 人口組成 答 案: A

解 析: 圖 11 為戶籍資料,包含族群、職業或犯罪紀錄、身體健康情況等,可用來作為聚落人口 組成的資料,故選擇(A)。(B)戶籍資料內容並未包括宗教信仰;(C)人口規模的變化可透 過查詢官方統計資料即可;(D)此戶籍資料並無記錄人口的移動資訊。

60

公民題

出 處: 龍騰版公民與社會【人權保障篇】:第 3 章《憲法與人權保障》

測驗目標: 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解題觀念: 基本權利的平等對待 答 案: B

解 析: (B)「種別」分為三種,第一種為官吏,第二種為一般百姓,第三種為受刑人,且因其類 別受到差別對待,官吏每隔一年、一般百姓每隔六個月、受刑人則為每三個月就須接受 警察實查調整註記,形成差別對待,恐違反普世人權平等對待原則。應為正答。(A)種族 中的福係指閩南人,廣係指客家人,平係指平埔族人。雖然特別註記「種族」,但並未 提及刻板印象,無法推論;(C)「不具」為個人身體傷殘的註記,可做為政府制定政策或 預防工作之參考。且聾(啞)、盲、痴、瘋旁人從外觀上容易察覺,故官方調查與貼標 籤效應無關,也不致引發群體偏見;(D)「種痘」為天花疫苗的接種次數與罹患概況,因 為天花為傳染性的疾病,可能必須註記以了解醫療相關資訊。政府蒐集個人醫療資訊是 否違反人權,須從公益、比例原則檢視,故此作為並不一定違反人權理念。

(18)

18

試題大剖析

61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探究課題

出 處: 龍騰版歷史 1,第 3 章第 2 節「西方現代國家統治體制的引進」

測驗目標: S4 使用社會領域的知能,根據主題進行資料整理與評估 解題觀念: 資料證據的使用

答 案:

解 析: 此處主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訊息,分別填入其要求的課題與證據。例如其認為可探究的 課題「總督府眼中的臺人陋習」,我們可以在圖 12 發現,戶籍資料中有「纏足、吸食阿片」

兩項,此可視為「總督府眼中的臺人陋習」的證據。其次,同樣圖 12 發現「種族」欄中有「

福」的註記,可知該戶主和妻子的祖籍為福建,表示總督府對於臺人的族群有採取族群分 類,而此又可根據表 3,發現其將種族分為「福、廣、生、熟」四種,故可推論此項證據應 可作為「日治時期臺人的族群或籍貫分布」的探討課題。

可探究的課題 可作為證據的理由

例﹕臺人的壽命探討 例:可從戶主或妻的「生年月日」和「事由」中死亡日 期計算得知

總督府眼中的臺人陋習 從欄位中的「纏足」、「吸食阿片」兩註記,可知當時 臺人有此種陋習

日治時期臺人的族群或籍貫分布 「種族」欄中有「福」的註記,可知該戶主和妻子的祖 籍為福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有一次文部省高等教員檢定考試的日期 和 「高等數學研究」 的原稿截止日期重疊, 這 一類考試考試一開始, 外邊的人都可以要到 考試題, 森本先生等到考試開始便要來一份 試題,

1.本次分區競賽試題為公開試題。(試題內容將不做任何百分之三十的調整) 2.參加競賽選手應於競賽開始前 30

SPCE061A 的開發是通過線上調試器 PROBE 實現的。它既

(一)初試:採筆試方式,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每科目題數各 50 題(每題 2 分,各題未作 答不予計分,答錯倒扣 0.6 分) 。初試成績達參加複試標準(初試科目其中

注意:考試開始鈴(鐘、鼓)響或燈亮前,不可以翻閱試題本.

注意:考試開始鈴(鐘、鼓)響或燈亮前,不可以翻閱試題本.

注意:考試開始鈴(鐘、鼓)響或燈亮前,不可以翻閱試題本.

注意:考試開始鈴(鐘、鼓)響或燈亮前,不可以翻閱試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