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教美国化:以韩国崇山禅师及其国际观音禅派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教美国化:以韩国崇山禅师及其国际观音禅派为例"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教美国化 :以韩国崇山禅师及其国际观音禅派为例

杨 健 ⊙

内容提要: 崇山禅师是韩国曹溪宗第七十八代传灯祖师。在美国,他通过建立禅中心、招收弟 子、指导修行、编著公案等多种形式积极传播曹溪宗思想和文化,为韩国佛教的美国 化作出了最突出的贡献。国际观音禅派的禅净双修、行禅等修行内容和方式别具一 格,但是崇山禅师过于重视道场及弟子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信徒精神训练等做法也遭致 质疑与批评。国际观音禅派通过建立、完善教阶制度等补救措施,为自身发展开辟出 新的空间。

关 键 词: 崇山禅师 国际观音禅派 美国佛教

作者简介: 杨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室副主任。

在韩国佛教美国化方面最成功的是崇山禅师。本文以他及其国际观音禅派(International Kwan Um School of Zen)为视角,对佛教的美国化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崇山禅师的生平

A

、早期传法及主要著述

崇山禅师(Seung Sahn,1927 — 2004),原名“李德仁”(Lee Duk An)。1947 年出家,

法 名“ 行 愿 ”。1949 年, 他 成 为 著 名 的 高 峰(Ko Bong,1890 — 1962) 禅 师 的 唯 一 法 嗣 暨 曹 溪宗第七十八代传灯祖师,法号“崇山”。

1972 年, 崇 山 禅 师 来 到 美 国 罗 德 岛 州(Rhode Island) 州 府 普 罗 维 登 斯(Providence),

10 月, 他 建 立 普 罗 维 登 斯 禅 中 心(Providence Zen Center)。 这 是 崇 山 禅 师 在 美 国 建 立 的 第 一 个 禅 中 心, 也 是 观 音 禅 派 的 国 际 总 部 以 及 韩 国 曹 溪 宗 的 美 国 总 部。 它 是 一 个 供 僧 俗 弟 子 常 驻修行的场所。1979 年,禅中心搬迁到坎伯兰(Cumberland),占地面积达 20 万平方米,建 有 一 座 高 达 20 米 的 和 平 塔。 从 1973 年 起, 剑 桥 禅 中 心(Cambridge Zen Center)、 达 摩 禅 中 心(Dharma Zen Center)、曹溪国际禅中心(Chogye International Zen Center)等,分别在剑 桥(马萨诸塞州)、洛杉矶、纽约等地陆续建立。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禅中心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出现。1983 年,崇 山 禅 师 创 办 国 际 观 音 禅 派, 旨 在 加 强 对 世 界 各 地 禅 中 心 以 及 弟 子 之 间 的 联 系。 有 观 点 认 为,

国际观音禅派是西方世界最大的禅宗组织。

1999 年,崇山禅师在韩国筹建鸡龙山无上寺,2000 年,该寺举行开光仪式,每年有 100 多名世界各地的弟子前来修行。2004 年 11 月,崇山禅师在华溪寺圆寂。这时,在 32 个国家 和地区中,国际观音禅派的禅中心已经超过 120 个,弟子 5 万多名。

崇 山 禅 师 的 代 表 性 英 文 著 作 有:《 只 是 不 知 》(Only Don’t KnowB)、《 弹 灰 在 佛 身 》

A  具体内容参见拙著《世界佛教通史 . 第 13 卷,亚洲之外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 20 世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363 — 364 页。

B  Sahn,Seung. Only Don’t Know: The Teaching Letters of Zen Master Seung Sahn. Cumberland, Rhode Island: Primary Point Press, l982.

(2)

(Dropping Ashes on the BuddhaA)、《禅之罗盘》(The Compass of ZenB)、《十门》(Ten

Gates

C)、《 世 界 一 花 》(The Whole World Is A Single FlowerD)、《 想 觉 悟 是 个 大 错 》

(Wanting Enlightenment Is a Big MistakeE)等。

二、国际观音禅派的修行活动及禅法特点

国 际 观 音 禅 派 修 行 活 动 的 内 容 及 形 式 是 统 一 的, 在 此 以 普 罗 维 登 斯 禅 中 心 为 例。 信 徒 必 须 每 天 做 早 晚 课。 他 们 在 凌 晨 4 点 半 起 床, 首 先 在 大 殿 做 礼 拜 108 次, 接 着 是 念 诵, 然 后 是 半小时的打坐。晚课也有相应的内容。F

这 里 涉 及 三 种 修 行 活 动: 礼 拜、 念 诵 和 打 坐。 礼 拜 是 对 佛、 菩 萨、 尊 者、 长 者、 佛 塔 等 表达敬意的行为。《大唐西域记》载,印度礼法有九种,称为天竺九仪。其中,表达最高敬意 的礼法是“五体投地” G。礼拜普遍存在于各国佛教中,因此认为它是“韩国民俗佛教传统所 独有”H的观点有误。不过,礼拜的数量达到 108 次之多就属于崇山禅师的特殊要求了,他的 目的应该是消除弟子们的我慢之心。《法苑珠林》引述北魏勒那摩提所说的七种礼法中,第一 种就是“我慢憍心礼”I。它被视为邪礼。

在念诵方面,国际观音禅派所念的不是“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阿弥陀佛”,而是“观世 音 菩 萨 ”。 这 是 韩 国 佛 教 在 净 土 修 行 方 面 与 中 国 佛 教、 日 本 佛 教 最 显 著 的 区 别。“ 观 音 禅 派 ” 之 名 就 凸 显 了 念 诵 观 世 音 菩 萨 名 号 在 其 修 行 活 动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有 观 点 认 为 这 就 是 该 派 名 称 的 由 来。 的 确, 它 体 现 了 韩 国 佛 教 禅 净 双 修 的 特 征, 不 过 需 要 补 充 的 是, 韩 国 曹 溪 宗 在 历 史 上深受中国华严宗思想的影响,观音禅派中的华严因素同样不能忽视。

在 佛 教 修 行 体 系 中, 打 坐 的 重 要 性 不 言 而 喻, 禅 宗 同 样 予 以 重 视, 日 本 曹 洞 宗 更 以“ 只 管 打 坐 ” 的 禅 风 而 闻 名。 不 过, 崇 山 禅 师 的 部 分 弟 子 认 为 他 不 重 视 打 坐, 也 并 不 积 极 鼓 励 他 们 这 样 做。J笔 者 认 为, 这 主 要 还 是 由 于 修 行 方 式 的 差 异。 崇 山 禅 师 强 调“ 行 禅 ”(Action Zen), 重 视 参 究 公 案, 鼓 励 弟 子 们 积 极 入 世, 其 禅 风 带 有 鲜 明 的“ 动 ” 的 特 征, 与 传 统 禅 法 以及日本曹洞宗禅法“静”的特点大相径庭。崇山禅师的部分弟子之前曾跟随日本禅师修行,

所以起初很不适应他的禅风,要求增加打坐的内容,崇山禅师随后进行了调整。

相 比 较 而 言, 崇 山 禅 师 更 重 视 教 导 弟 子 们 参 究 公 案。1987 年, 他 出 版《 十 门 》 一 书, 收 录 了 10 则 公 案。2007 年 该 书 再 版, 收 录 了 12 则 公 案, 但 书 名 依 旧。 这 12 则 公 案 被 国 际 观

A  Sahn, Seung. Dropping Ashes on the Buddha: The Teaching of Zen Master Seung Sahn. New York:Grove Press,Inc., 1976.

B  Sahn, Seung. The Compass of Zen.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1997.

C  Sahn, Seung. Ten Gates: The Kong-an Teaching of Zen Master Seung Sahn.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2007.

D  Sahn,Seung. The Whole World Is A Single Flower:365 Kong-ans for Everyday Life. Boston, Rutland of Vermont and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Inc., 1992.

E  Sahn, Seung. Wanting Enlightenment Is a Big Mistake: The Teachings of Zen Master Seung Sahn.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2006.

F  Soeng, Mu. “Korean Buddhism in America: A New Style of Zen.”In The Faces of Buddhism in America, edited by Charles S. Prebish and Kenneth K. Tanaka.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121.

G  (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藏》,第 51 册,第 877 页。

H  Soeng, Mu. “Korean Buddhism in America: A New Style of Zen.”In The Faces of Buddhism in America, edited by Charles S. Prebish and Kenneth K. Tanaka.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122.

I  (唐)道世: 《法苑珠林·致敬篇·仪式部》卷二十,《大正藏》,第 53 册,第 435 页。

J  Soeng, Mu. “Korean Buddhism in America: A New Style of Zen.”In The Faces of Buddhism in America, edited by Charles S. Prebish and Kenneth K. Tanaka.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122.

(3)

音 禅 派 确 定 为 核 心 公 案, 其 中, 中 国 禅 宗 的 公 案 多 达 8 则, 崇 山 禅 师 自 己 创 立 的 公 案 2 则,

其师父高峰禅师的公案 1 则,高峰禅师的师父满空(Man Gong,1871 — 1946)禅师的公案 1 则。在此仅以第一则公案即著名的狗子佛性为例来说明。

狗 子 佛 性 公 案 又 名 赵 州 狗 子、 赵 州 佛 性、 赵 州 有 无、 赵 州 无 字。 它 在 中 国 禅 籍 中 的 记 载是:

僧问赵州: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有。”僧云:“为甚撞入者 个皮袋?”州云:“为他知 而故犯。”又,僧问:“狗子还 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 性,为甚狗子却 无?”州云:“为他有业识在。” A

崇山禅师选录、翻译的内容是:“有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佛性吗?’赵州说:‘无。’”B 显 然, 他 根 据 自 己 的 标 准 以 及 对 这 则 公 案 的 理 解, 只 选 取 了 少 部 分 内 容。 更 重 要 的 是, 崇 山 禅 师 为 了 便 于 弟 子 参 究, 针 对 该 公 案 提 出 了 三 个 问 题: 第 一, 佛 陀 说 一 切 众 生 都 有 佛 性, 但 赵 州 说 狗 子 无 佛 性。 哪 种 观 点 正 确? 第 二, 赵 州 所 说 的“ 无 ” 是 什 么 意 思? 第 三, 狗 子 是 否 有佛性?C接下来,书里收录了两名弟子参究该公案时与崇山禅师的往来信件。D

从 哲 学 诠 释 学 的 角 度 而 言, 崇 山 禅 师 对 这 则 公 案 进 行 了 五 个 层 面 的 诠 释: 第 一, 选 择 它 而 不 是 其 他 公 案; 第 二, 选 录 部 分 内 容 而 非 全 部; 第 三, 翻 译 为 英 语; 第 四, 提 出 三 个 问 题;

第五,与弟子信件往来进行探讨。

就 前 两 点 而 言, 崇 山 禅 师 所 选 的 大 多 是 有 代 表 性 的 重 要 公 案, 而 且 中 国 公 案 占 有 相 当 大 的 比 例。 公 案 参 究 在 国 际 观 音 禅 派 的 修 行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弟 子 们 参 究 的 公 案 远 远 不 止 这 12 则。在《世界一花》中,崇山禅师提供了 365 则公案,让弟子们每天参究 1 则,而在《十门》

中,他声称手头有超过 1700 则公案。当然,再多的公案也不过是开悟的手段。其次,崇山禅 师 提 出 问 题 来 引 导 弟 子 参 究 也 非 常 重 要。 在 中 国 和 日 本 禅 宗 中 都 出 现 过 禅 师 将 公 案 扔 给 弟 子 让 其 自 行 摸 索、 参 悟 的 情 形, 结 果 往 往 出 现 弟 子 经 过 较 长 时 间 努 力, 依 然 不 得 其 门 而 入 的 现 象。 对 本 身 缺 乏 禅 宗 包 括 佛 教 知 识 背 景 的 西 方 弟 子 而 言, 老 师 指 导 的 重 要 意 义 更 是 不 言 而 喻 的。最后,崇山禅师与弟子的往来信件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字上的“独参”。他可以根据弟子的 根器、人生体验、修行经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有观点认为,国际观音禅派实际的修行是崇山禅师重视的“行禅”。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 容,并且已经成为“观音禅派风格”的同义词。

1.它展示了崇山禅师将古典的禅宗顿悟翻译成简短箴言的天才能力。他的“只是不知”、“放 下一切”(put it all down)、“什么也别做”(don’t make anything)、“尽管去做”(just do it)已经成 为美国禅宗文化的流行语;

2.它将重点从努力开悟转移到“共同行动”(together action)上。后者是一个更加入世的形 式,浓缩在崇山禅师的“我怎样帮助你?”(How can I help you?)的问话中。崇山禅师力劝学生 们将该问话作为战斗口号,用于他们的“禅菩萨”(Zen bodhisattva)修行;

3.他对“菩萨行”(bodhisattva action)的重视在美国重复了韩国佛教中牧师—教区居民

(pastor-parishioner)的关系;

A  (宋)天童正觉:《宏智禅师广录》卷一,(宋)集成等编,《大正藏》,第 48 册,第 17 页。

B  Sahn, Seung. Ten Gates: The Kong-an Teaching of Zen Master Seung Sahn.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2007, p.1.

C  Sahn, Seung. Ten Gates: The Kong-an Teaching of Zen Master Seung Sahn.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2007, p.1.

D  Sahn, Seung. Ten Gates: The Kong-an Teaching of Zen Master Seung Sahn.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2007, pp.2-6.

(4)

4.他要么使用公案,要么使用念诵作为禅修的工具,使许多美国学生迷惑不解,但这只是延 续了韩国佛教过去几百年禅净结合的传统。A

第 一, 崇 山 禅 师 用 简 短 箴 言 来 表 达 深 刻 的 意 思 无 疑 值 得 称 道, 不 过, 它 们 如 果 脱 离 具 体 的 语 境, 就 无 所 谓 正 确 与 否。 这 些 箴 言 只 有 针 对 具 体 的 弟 子 而 且 用 在 具 体 的 语 境 中 才 有 可 能 恰当、准确,像“什么也别做”与“尽管去做”的意思明显相反。

第 二,“ 努 力 开 悟 转 移 到 共 同 行 动 ” 的 说 法 有 误。 开 悟 是 目 的, 禅 宗 一 切 修 行 的 目 的 就 是 开 悟。 尽 管 崇 山 禅 师 以“ 想 开 悟 是 个 大 错 ” 为 题 出 版 过 专 著 和 论 文, 但 它 们 都 是 他 与 弟 子 对 话 探 讨 修 行 以 及 禅 师 的 诗 歌 等 内 容。 崇 山 禅 师 用 该 题 目 只 是 为 了 体 现 其 幽 默 风 格。 他 还 曾 经 将自己的禅法称为“不知禅”(Don’t Know Zen),颇有达摩禅法的韵味。

“ 共 同 行 动 ” 就 是 信 徒 共 同 生 活 在 禅 中 心 里, 一 起 修 行。 这 显 然 只 是 一 种 修 行 形 式 而 不 是修行目的或内容。再者,共同行动与是否入世是两回事。个体或集体的行动都既可能入世,

也可能隐修。当然,国际观音禅派带有显著的入世特征。

第 三, 崇 山 禅 师 将 菩 萨 行 落 实 到 美 国 社 区 生 活 中, 显 然 有 利 于 他 所 传 播 的 韩 国 佛 教 的 美 国化。牧师—教区居民的说法可以视为韩国佛教受到基督宗教影响的例证。

第 四, 参 究 公 案 和 念 诵 观 世 音 菩 萨 名 号 可 谓 国 际 观 音 禅 派 最 重 要 的 修 行 内 容。 对 没 有 禅 宗基本知识以及尚未建立坚定佛教信仰的美国弟子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为 了 使 韩 国 佛 教 能 够 在 美 国 顺 利 生 存 与 发 展, 适 应 美 国 的 社 会、 文 化 环 境, 崇 山 禅 师 做 了很多调整,使其传播的韩国曹溪宗有了一些独特的内容:

1.世俗学生可以穿传统的韩国僧袍。直到最近,这几乎成了一项惯例:一个在禅中心呆了几 个月的人成了“佛法教师”(Dharma Teacher),并得到一件僧袍。它常常看上去更像是出于让步 而给予修行者自我的东西,出于通过一件制服来确定其身份的需要,而不是对那个人专心修行的 证明。

2.尽管崇山禅师认为自己是在为韩国曹溪宗(一个独身僧、尼的协会)的利益而活动,但他 开始任命世俗的美国学生为僧、尼—“菩萨僧”(bodhisattva monks)。这激起了许多韩国禅师的 怒火。

3.崇山禅师坚持,在隐修期间参究公案前,有一个高度仪式化、无偏差的进路。

4.崇山禅师对菩萨道的做法是韩国民间佛教文化的反映。这种文化中,在寺院工作的中年妇 女都被称为“菩萨”。该做法并不注意大乘佛教经典中所表现的菩萨道的教义基础。经典中,菩 萨身份指一世或几世经过严格修习波罗蜜后的终极体验。B

第 一, 僧 袍 不 仅 是 衣 服 本 身, 其 后 的 宗 教 内 涵 是 僧 人 身 份 的 确 定 以 及 相 应 的 佛 教 仪 制。

曹 溪 宗 秉 承 韩 国 传 统, 要 求 出 家 人 守 戒 独 身。 崇 山 禅 师 允 许 世 俗 学 生 穿 韩 国 僧 袍, 任 命 他 们 为 菩 萨 僧, 均 是 破 坏 韩 国 佛 教 传 统 仪 制 的 举 措。 他 的 目 的 应 该 是 吸 引 世 俗 弟 子 对 韩 国 佛 教 的 兴趣,激发他们修行的动力,并据此扩大信徒的数量。

第二,菩萨指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在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不过,

大 乘 僧 侣 和 居 士 有 时 也 被 尊 称 为 菩 萨, 这 在 印 度 和 中 国 都 存 在。 它 意 味 着“ 菩 萨 ” 概 念 之 外

A  Soeng, Mu. “Korean Buddhism in America: A New Style of Zen.”In The Faces of Buddhism in America, edited by Charles S. Prebish and Kenneth K. Tanaka.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123.

B  Soeng, Mu. “Korean Buddhism in America: A New Style of Zen.”In The Faces of Buddhism in America, edited by Charles S. Prebish and Kenneth K. Tanaka.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p.123-124.

(5)

延的扩大。这种现象在词语的演变中屡见不鲜。

崇 山 禅 师 认 为, 美 国 人 在 接 受 禅 方 面 比 东 方 人 有 些 优 势。 他 说:“ 禅 意 味 着 百 分 之 百 地 相 信你自己,而在相信自己方面,美国的方式比东方的体系更好。美国孩子很快就独立于父母,

而 在 东 方, 你 继 续 依 靠 社 会 — 经 常 依 靠 某 些 东 西。” 不 过, 他 同 样 意 识 到:“ 美 国 人 的 心 灵 是坚强而自力更生的,但它充满了观念。禅心不依靠佛陀、佛法、上帝 — 不依靠任何事物。

依靠你自己!如果你能扔掉你自己的观念,美国的方式是优秀的。”A崇山禅师为美国学生开 出的“药方”是礼拜和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

崇 山 禅 师 在 此 对 美 国 人 的 民 族 性 格 优 缺 点 的 阐 述 是 准 确 的。 个 人 主 义、 自 由 主 义 在 美 国 是 根 深 蒂 固 的 传 统。 总 的 来 说, 美 国 人 的 独 立、 自 立 精 神 强, 坚 韧 不 拔, 做 事 积 极 主 动, 开 朗幽默。这种性格特征与禅宗所强调的自证自悟的精神有契合之处,有利于美国弟子的禅修。

但 另 一 方 面, 正 由 于 美 国 人 强 调 以 自 我 为 中 心, 所 以 在 佛 教 修 行 上,“ 人 我 执 ” 是 一 个 不 小 的 障 碍。 此 外, 美 国 作 为 一 个 超 级 大 国, 经 济 高 度 发 达, 很 多 人 对 物 质 生 活 的 享 受 孜 孜 不 倦 地 追 求, 拜 金 主 义、 享 乐 主 义、 超 前 消 费 盛 行, 使 得 修 行 者 在 破 除“ 法 我 执 ” 方 面 也 面 临 巨 大 考验。

崇 山 禅 师 对 禅 宗 在 西 方 世 界 的 本 土 化 问 题 有 自 觉 认 识。 他 说:“ 当 菩 提 达 摩 到 中 国 时, 他 成 了 禅 宗 初 祖。 以‘ 观 ’ 为 风 格 的 印 度 禅 定 与 中 国 道 教‘ 结 婚 ’ 的 结 果 是, 禅 宗 出 现 了。 现 在 禅 宗 到 了 西 方, 这 里 已 经 有 了 什 么? 基 督 宗 教、 犹 太 教 等。 当 禅 宗 与 这 些 传 统 中 的 一 类

‘结婚’时,一种新风格的佛教会出现。也许将来会出现妇女祖师,而且法脉的传承只从妇女 到妇女。为什么不能呢?所以,你们每个人必须创造美国佛教。”B

崇 山 禅 师 认 为, 禅 宗 是 印 度 佛 教 与 中 国 道 教 相 结 合 的 产 物。 这 种 观 点 简 单 而 且 片 面, 禅 宗 受 中 国 传 统 儒 家 思 想 的 影 响 更 是 显 而 易 见 的。 禅 宗 是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几 百 年 后, 在 中 国 特 定 的 社 会、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等 诸 多 因 素 影 响 下 形 成 的 具 有 典 型 中 国 特 色 的 佛 教 宗 派, 是 佛 教 中国化的产物。

崇 山 禅 师 认 为, 禅 宗 传 播 到 以 犹 太 教 — 基 督 宗 教 为 文 化 核 心 的 西 方 世 界, 受 其 影 响, 会 出 现 一 种 新 风 格 的 佛 教。 他 这 里 所 说 的 佛 教 实 际 上 具 体 应 该 指 禅 宗, 也 就 是 说 在 西 方 世 界 会 出 现 一 种 新 风 格 的 禅 宗。 这 种 观 点 完 全 正 确。 佛 教 走 出 亚 洲 之 始, 它 在 西 方 世 界 的 本 土 化 进 程 就 已 经 起 步。 西 方 佛 教 由 于 受 当 地 诸 多 因 素 的 影 响 而 已 经 呈 现 与 亚 洲 佛 教 不 同 的 面 貌 和 形 态。 只 不 过 佛 教 在 西 方 国 家 传 播 的 时 间 尚 短, 与 西 方 宗 教、 文 化 的 交 涉 在 深 度 和 广 度 上 都 还 不 够, 所 以 西 方 佛 教 的 特 点 尚 不 够 鲜 明, 特 色 还 不 够 突 出, 西 方 佛 教 的 本 土 化 进 程 也 远 未 完成。

崇 山 禅 师 认 为, 西 方 禅 宗 以 后 可 能 会 出 现 女 性 祖 师, 而 且 法 脉 传 承 仅 限 于 女 性 之 间。

在 笔 者 看 来, 这 种 可 能 性 相 当 大。1872 年, 法 国 小 说 家 小 仲 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 — 1895)在《论妇女》一文中首次提出“女权主义”概念。女权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启 蒙思想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提倡妇女在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

一 百 多 年 来 的 女 权 主 义 运 动 使 男 女 平 等 的 思 想 观 念 在 西 方 已 经 深 入 人 心。 西 方 女 权 主 义 者 完 全 不 认 同 东 方 文 化 中 男 尊 女 卑 的 传 统 思 想 观 念 以 及 与 此 相 对 应 的 社 会 伦 理 规 范 和 社 会 运 行 方

A  Fields, Rick. How the Swans Came to the Lake: A Narrativ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America. The second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1986, pp.349-350.

B  Kraft, Kenneth. “Recent Developments in North American Zen”. In Zen: Tradition and Transition, edited by Kenneth Kraft. New York: Grove Press, 1988, pp.194-195.

(6)

式。 在 西 方, 许 多 女 性 佛 教 徒 信 仰 虔 诚, 活 动 积 极, 地 位 不 低, 影 响 不 小, 扮 演 着 非 常 重 要 的 角 色。 她 们 对 传 统 的 佛 教 经 典 中 有 意 或 无 意 忽 视、 轻 视 甚 至 贬 低 女 性 地 位 和 作 用 的 内 容 感 到 不 满, 加 以 反 对 和 批 评。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来 说, 强 大 的 女 性 主 义 思 潮 将 对 佛 教 在 西 方 的 发 展 走向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当非妄言。

崇 山 禅 师 强 调 每 个 人 都 必 须 创 造 美 国 佛 教。 这 里 的 每 个 人 指 每 名 美 国 佛 教 徒。 他 的 说 法 强 调 了 主 体 意 识。 实 际 上, 美 国 佛 教 绝 对 不 可 能 仅 仅 依 靠 某 个 人、 某 个 组 织 或 团 体 的 奋 斗 而 形 成, 它 必 然 是 多 年 来 无 数 佛 教 徒 在 美 国 以 各 种 不 同 方 式 辛 勤 传 播 佛 教 的 主 观 努 力 和 佛 教 在 美国自然发展、演变的客观历程相结合的产物。

崇 山 禅 师 强 调 佛 教 徒 要 有 创 造 美 国 佛 教 的 主 体 意 识 有 其 积 极 意 义, 不 过, 在 美 国 佛 教 史 中, 不 乏 主 动 创 造 美 国 佛 教 而 失 败 的 案 例。 一 种 外 来 宗 教 在 另 一 种 固 有 宗 教 文 化 土 壤 中 的 成 长 必 然 是 一 个 漫 长 的 过 程, 拔 苗 助 长 往 往 起 到 事 与 愿 违 的 结 果。“ 强 为 ”“ 妄 为 ” 不 如“ 无 为 ”。 很 多 人 希 望 早 日 见 到 具 有 典 型 特 征 的 美 国 佛 教, 但 它 的 诞 生 显 然 还 有 待 时 日。 实 际 上,

尽 管 贡 献 大 小 不 一, 很 多 佛 教 信 徒 都 曾 经 或 正 在 以 自 己 的 方 式 为 美 国 佛 教 这 幢 大 厦 的 建 成 添 砖加瓦,崇山禅师当然也包括其中。

三、对崇山禅师褒贬不一的评价

崇 山 禅 师 对 佛 教 文 化 传 播 的 贡 献 得 到 了 韩 国 政 府 和 国 际 组 织 的 高 度 赞 赏。 他 被 授 予 诸 多 奖项。2004 年 6 月,韩国曹溪宗授予他“大宗师” (Dae Soen Sa Nim)封号,以表彰其建立 遍布世界的禅中心以及一生的弘法成就。该封号是曹溪宗授予个人的最高荣誉。

不过,除了上述打坐方面的问题,崇山禅师受到了四点质疑、不满和批评:

1. 在国际观音禅派成立初期,信徒们太容易获得“佛法教师”的头衔。它更多地被视为吸引 弟子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对他们修行成绩的认可。

2. 崇山禅师漠视信徒们的精神训练,而只对禅中心及弟子数量的增加感兴趣。

3. 崇山禅师允许世俗信徒穿僧袍。

4. 崇山禅师任命世俗的美国弟子为僧、尼—菩萨僧。

首 先,“ 佛 法 教 师 ” 的 头 衔, 本 质 上 涉 及 国 际 观 音 禅 派 教 阶 制 度 的 建 设 问 题。 显 然, 它 能 否 得 到 妥 当 处 理, 将 对 禅 派 的 生 存 与 发 展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禅 派 不 断 对 教 阶 制度进行建构和完善。目前,除了普通弟子外,禅派中的职位有四种:

第 一,“ 佛 法 教 师 ”。 获 得 该 头 衔 的 过 程 是: 新 加 入 禅 派 的 弟 子 接 受 4 天 隐 修 式 的 修 行,

提 出 并 接 受 五 戒。 受 戒 后, 经 过 两 年 的 积 极 修 行, 申 请 成 为 佛 法 教 师 候 选 人。 申 请 首 先 要 得 到当地教师的批准,然后得到主管佛法教师的一名禅师(Zen Master)的批准。双重批准后,

申 请 人 受 十 戒。 这 时, 他 们 成 为“ 训 练 佛 法 教 师 ”(Dharma-teacher-in-training)。 在 又 一 个 两 年 中 必 须 完 成 八 次 周 末 隐 修。 此 外, 每 名 当 地 教 师 可 能 会 对 申 请 人 有 正 式 或 非 正 式 的 要 求, 包 括 掌 握 修 行 的 方 式 以 及 学 习 禅 宗 的 一 些 理 论。 在 当 地 教 师 的 任 命 以 及 一 名 主 管 禅 师 的 进一步确认后,申请人成为佛法教师。A

可 见, 成 为 佛 法 教 师 要 经 过 至 少 四 年 的 认 真 修 行 和 学 习, 接 受 五 戒、 十 戒, 并 且 由 当 地 教 师 和 主 管 禅 师 加 以 批 准 和 确 认。 这 样 严 格 而 具 体 的 要 求 可 以 将 大 部 分 甚 至 绝 大 部 分 对 佛 教 只有猎奇心理,在修行上浅尝辄止的人淘汰掉,有利于禅派的生存和发展。

A  Ford, James Ishmael. Zen Master Who?: A Guide to the People and Stories of Zen.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6, pp.102-103.

(7)

第二,“高级佛法教师”(Senior Dharma Teacher)。成为佛法教师五年后,他(她)可以 由 其 指 导 教 师 任 命 为 高 级 佛 法 教 师。 由 主 管 佛 法 教 师 的 一 名 禅 师 进 一 步 确 认 后, 他( 她 ) 受 十 六 戒, 成 为 高 级 佛 法 教 师。 该 职 位 实 际 上 包 含 一 些 因 素, 它 们 通 常 为 掌 握 了 一 些 传 法 形 式 的 人 而 保 留。 高 级 佛 法 教 师 可 以 讲 法, 佛 法 教 师 也 可 以。 前 者 还 可 以 回 答 听 众 的 提 问, 但 后 者不可以。高级佛法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私人会谈,不过他(她)不会提出或评论公案。A

第 三,“ 指 导 法 师 ”(Ji Do Poep Sa Nim) 或 禅 师。 按 照 一 般 的 理 解, 这 一 职 位 具 有 某 种 形式的传法资格。基本要求是:完成公案的全部课程(通过 12 则核心公案以及几百则其他公 案的参究);修行及教学方面得到其指导教师的认可并由后者推荐;通过 5 名指导法师(其中 一 名 是 推 荐 人 ) 对 他( 她 ) 的 评 估。 评 估 形 式 不 一, 或 许 非 正 式, 或 许 正 式 甚 至 严 格。 有 时 会有一个仪式,被推荐人与大约 25 名学生辩论,得到他们及一名指导禅师的认可。随后,他

(她)会被授予袈裟和禅杖。新任指导法师在半年里向其他前辈禅师学习如何教授弟子,然后 开始独立授徒。B

第四,最后是“宗师”。他(她)是完整接受了法脉传承的指导法师。该头衔原本专指崇 山禅师,但现在在国际观音禅派中,所有禅师都被称为“宗师”。他们接近 20 人。

这 一 教 阶 制 度 以 信 徒 实 际 的 修 行 成 果 和 能 力 为 中 心, 规 定 获 得 相 应 职 位 的 考 核、 评 审 条 件, 引 入 佛 教 戒 律, 兼 顾 修 行 时 间, 可 操 作 性 强, 其 积 极 意 义 和 重 要 价 值 显 而 易 见。 崇 山 禅 师 圆 寂 后 的 一 段 时 间 可 谓 国 际 观 音 禅 派 生 死 攸 关 的 阶 段, 禅 派 尽 管 出 现 诸 多 困 难 和 坎 坷, 但 总算实现了法脉的顺利传承,这一教阶制度为禅派的生存和延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关于第二点批评,曾经跟随崇山禅师 15 年的韩裔弟子无性(Mu Soeng)指出:

1983 — 1984 年, 观 音 派 在 普 罗 维 登 斯 禅 中 心 修 建 了“ 金 刚 山 禅 寺 ”(Diamond Hill Zen Monastery),作为受戒僧人严格修行的场所。但是,崇山禅师从一开始就对该寺的修行计划没有 兴趣。他的理由是,自己训练了许多美国学生,他们已经能够教学生。他们被称为“指导法师”。

除了刚到美国时指导过一、两名弟子的修行外,崇山禅师没有参与过这些指导法师的修行。他们 并不要求熟悉佛教传统甚至韩国佛教方面的工作知识。对这些指导法师的唯一要求是:他们能够 而且愿意忠实地按照禅派的教学风格去传法。在传法方面,禅派极为重视的是招募人们居住在禅 中心或者成为组织的成员,而不是他们的精神修行。在观音禅派里呆过几年的人有一个明显的印 象:崇山禅师最感兴趣的是拥有了一大群学生,即使后来证明他们只是短暂的追随者。这种为了 增加人数而增加人数的努力给人的另一个印象是:崇山禅师对那些可能与禅派中的群体有所接触 的人们的精神训练惊人地漠视。崇山禅师通过他巨大的克里斯玛(charisma)和意志力,征服了他 的学生,但现在,国际观音禅派的人数已经出现了下降。C

崇 山 禅 师 对 弟 子 精 神 修 行 的 漠 视 是 否 到 了 无 性 所 说 的 程 度, 有 待 更 深 入 的 探 讨, 不 过,

他 编 写 书 籍 尤 其 是 与 弟 子 书 信 往 来, 均 应 视 为 参 与 了 弟 子 的 精 神 修 行。 当 然, 崇 山 禅 师 来 美 之 初 是 面 对 面 地 指 导 弟 子 修 行, 但 随 着 指 导 法 师 的 出 现 并 逐 渐 增 多, 他 不 再 亲 历 亲 为, 而 可 能有意放手让弟子们去锻炼、弘法。

对崇山禅师过于追求道场及信徒数量的批评是准确的。现在看来,他有好大喜功的缺点,

A  Ford, James Ishmael. Zen Master Who?: A Guide to the People and Stories of Zen.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6, p.103.

B  Ford, James Ishmael. Zen Master Who?: A Guide to the People and Stories of Zen.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6, pp.104-105.

C  Soeng, Mu. “Korean Buddhism in America: A New Style of Zen.”In The Faces of Buddhism in America, edited by Charles S. Prebish and Kenneth K. Tanaka.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p.124-125.

(8)

对 数 量 的 热 衷, 导 致 了 对 质 量( 尤 其 是 弟 子 的 素 质 ) 有 意 无 意 的 忽 视; 物 质 层 面 的 追 求, 导 致了精神层面的懈怠。崇山禅师允许弟子穿僧袍、授予他们僧尼身份等都是扩大人数的手段。

这 些 做 法 短 期 内 会 有 所 作 用, 但 正 如 俗 语 所 言,“ 来 得 容 易 去 得 快 ”。 单 靠 这 些 华 而 不 实 的 东 西 绝 对 不 利 于 弟 子 的 修 行, 更 不 会 对 僧 团 的 维 系 和 发 展 带 来 长 远 的 裨 益。 崇 山 禅 师 在 世 时,

禅 派 凭 借 他 的 个 人 魅 力 和 能 力 可 以 暂 时 维 持 兴 旺 的 态 势, 但 在 他 圆 寂 后, 弟 子 数 量 的 减 少 一 定是必然的,而现实也正如此。

实 际 上, 物 质 层 面 与 精 神 层 面 的 矛 盾 在 整 个 北 美 佛 教 界 都 是 一 个 突 出 问 题。 理 查 德· 海 耶斯(Richard Hayes)尖锐地指出:

(北美佛教文化的)快速成长使这片大陆上的许多佛法中心将太多注意力放在了建立寺院、教 堂、教派等形式的有形存在物以及为它们的扩张提供资金上,以至于很少有时间让人们坐下来并 且研究他们所选定的这种宗教传统的历史、文献和文化。结果,太多的北美佛教徒—尽管他们 充满活力、热情和灵感—在佛教文化方面实际上依然没有经过训练,而且,这是常有的事:当 无知广布时,神话和谬误就有了大量空间,得以在真正佛法所在的地方生根。在一些方面,这种 情形在北美禅宗界尤甚,它对书本活动以及除了手工劳动、坐禅之外的其他任何活动都过于经常 地鄙视。A

第 一, 北 美 佛 教 文 化 的 快 速 成 长 与 佛 法 中 心 只 重 视 物 质 层 面 而 忽 视 精 神 层 面 并 不 构 成 逻 辑上的因果关系。

第 二, 寺 院 等 的 建 立 对 佛 教 传 播 能 起 的 积 极 作 用 不 容 否 定。 从 北 美 出 现 第 一 座 佛 教 道 场 至 今 已 经 170 多 年, 各 种 佛 教 宗 派 和 组 织 建 立 了 数 量 相 当 可 观 的 形 形 色 色、 名 称 各 异、 规 模 不 一 的 道 场。 相 比 而 言, 北 美 佛 教 徒 对 佛 教 的 基 本 教 义、 历 史 发 展、 文 化 内 涵 等 诸 多 方 面 的 认 识 和 了 解 依 然 相 当 缺 乏 和 不 足, 信 徒 们 的 素 质 亟 待 提 高。 没 有 人 敢 奢 望 在 对 作 为 外 来 宗 教 的佛教缺乏充分认识和理解的情形下,西方人还能建立坚定、虔诚的佛教信仰。

第 三, 对 佛 教 基 本 知 识 和 历 史 文 化 的 轻 视 在 北 美 禅 宗 界 更 加 突 出, 与 禅 宗 宣 扬 的“ 不 立 文字”思想不无关系。

总体上而言,上述批评切中要害,反映了北美佛教界存在的弊病和问题。

四、结语

崇 山 禅 师 通 过 建 立 道 场、 著 书 立 说 等 多 种 方 式 在 美 国 积 极 传 播 曹 溪 宗 思 想 和 文 化, 促 进 了 韩 国 佛 教 的 美 国 化 进 程, 为 佛 教 在 美 国 的 传 播 作 出 了 重 要 贡 献。 但 是, 他 过 于 重 视 道 场 及 弟 子 数 量 的 增 加 而 且 为 此 采 取 相 应 的 措 施,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对 信 徒 们 精 神 层 面 的 训 练、 素 质 方 面 的 培 养 有 所 忽 视 和 懈 怠, 从 而 遭 致 质 疑 和 批 评。 国 际 观 音 禅 派 通 过 建 立、 完 善 教 阶 制 度 等 补 救 措 施, 为 自 身 的 发 展 提 供 了 新 的 空 间。 崇 山 禅 师 及 其 国 际 观 音 禅 派 为 我 们 研 究 佛 教 美 国 化提供了生动的个案。

(责任编辑 王皓月)

A  Hayes, Richard. Zen Lotus Society Handbook. Toronto: Zen Lotus Society, 1986. In Soeng, Mu. “Korean Buddhism in America:

A New Style of Zen.”In The Faces of Buddhism in America, edited by Charles S. Prebish and Kenneth K. Tanaka.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1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ate Qing Master Taixu, recognized as the leader of Buddhist reform movement, and several Buddhist intellectuals collaborated to remodel and revive Buddhist

Therefore, the “Buddhism for this World” is a movement, in certain aspects, of “returning to the India’s primitive Buddhism and early Mahāyāna Buddhism.” The proposing of

Franco, Eli, “Meditation and Metaphysics on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 in South Asian Buddhism.” In Yogic Perception, Meditation and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ness, edited by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In January 2020, the proportions of Local Style Cafes, Congee & Noodle Shops (68%) and Japanese & Korean Restaurants (64%) showing a year-on- year decline in receipts surged

Please create a timeline showing significant political, education, legal and social milestones for women of your favorite country.. Use the timeline template to record key dates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within a “systemic society.” In response to a legitimation crisis, Tiantai Buddhism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