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升小一:家長的準備

33  Download (0)

Full text

(1)

孩子升小一:家長的準備

李佩鈴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2)

概要

1. 家校協作對幼兒順利適應小一的重要性 2. 孩子升小一需要適應的事宜

3. 上學壓力和焦慮的原因

4. 家長協助孩子適應小一的策略

(3)

家校協作對幼兒順利適應小一的重要性

(Bronfenbrenner, 1979; Yeboah, 2002; 李少鶴,2010)

從幼稚園過渡至小學是所有教育銜接中最為重要 的一環,因為在此過程中,孩子需要在學習、社 交、情緒、自我照顧等多方面經歷不同的困難與 挑戰。

成功的升小銜接經歷有助孩子掌握小學的學習模 式與規範,增強其在小學的表現。

根據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系統理論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家庭與學校兩個系統 之間的互動與連結,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與適應 新環境的能力。

學校 家庭

(4)

孩子升小一 需要適應的

事宜 學習環境

課程設計 和學習 常規和

生活自理

(5)

孩子升小一需要適應的事宜

需要適應的事宜

1.學習環境 校園較大,層數多,有多個課室和不同活動室;需要適應空間較大和設備多元化的 新學習環境,校內人數比幼稚園多,學生年齡層由6歲至12歲。

2.課程設計和學習 小學課程內容較廣闊和深入,部份概念亦比較抽象,孩子要較長時間的專注和有系 統的思考以理解學習內容。需要閱讀理解的文字和詞語也較多和深,需要書寫的家 課亦比以前多。

3.評估 適應不同學科的評估模式及作答方式,以及不同科目老師的要求。家長對孩子在小 學階段的學業成績亦有不同要求。

4.社交關係 要重新結識朋友和老師,在朋輩中建立位置和獲得他人的認同。

5.常規和生活自理 需要認識學校常規和校規,適應規範的上課時間表和較長的課堂時間;提升生活自理

(6)

1.學習環境

上學壓力和焦慮的原因:

• 校舍面積

• 課室佈置

• 較少玩具及遊戲設施

• 較大課室人數及師生比例

• 如厠不方便,因為覺得洗手間不衛生

家長協助孩子適應小一的策略:

• 開學前帶孩子到小學參觀,一起了解學習 環境以明白孩子對新校舍的感覺,並在開 學後協助子女適應

• 加強自理能力的訓練

(7)

2.課程設計和學習

上學壓力和焦慮的原因:

• 上課時感到壓力,覺得老師上堂 教得快,課本艱深

• 上課時不敢舉手發問或答問題,

課堂表現不投入,一切都很被動,

尤其是上課面對老師時

家長協助孩子適應小一的策略:

• 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

• 以同理心多聆聽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升讀 小一的適應問題及情緒變化,幫助孩子明白 小學生活,共同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

• 每天跟進孩子的學習情況、功課及簽家課冊

• 家長和老師保持密切溝通,互通消息以了解 孩子在校或家中的表現

(8)

親子活動: 輕輕鬆鬆10分鐘

1. 家長每天與孩子最少傾談10分鐘,分享彼此的感受

2. 可在每天任何時段(例如在一些較輕鬆的時段,如飯後)

3. 與孩子分享當天做過的事情,過程中鼓勵孩子說出感受,交流意見

(9)

3.評估

上學壓力和焦慮的原因:

• 不喜歡上學,因為很多事情都要計 分,例如考試、上課時的表現等,

對需要計分的科目有恐懼感

家長協助孩子適應小一的策略:

• 與孩子訂立做功課及溫習時間表

• 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 協助孩子積極解決困難(例如:孩子嘗試 把時間分配好,以便盡快完成功課再溫習;

孩子自己創作故事去幫助記憶)

(10)

親子活動:時間管理我有Say

1. 訓練孩子安排自己的工作和遊戲時間

2. 孩子最初學習安排時間表時,讓孩子自訂完成工作的時間 (家長需培養孩子 的時間觀念以學習衡量時間是否足夠完成任務)

3. 跟孩子討論他們的工作和遊戲時間安排,了解為什麼孩子要先做這步驟等,

亦可為子女提供意見,如安排工作的準則

4. 升小一後,鼓勵孩子嘗試自行安排做家課和溫習的先後次序,也可一起編制 工作和遊戲時間表

5. 家長在過程中口頭鼓勵或稱讚孩子讓其獲得成功感

(11)

4.社交關係

上學壓力和焦慮的原因:

• 由於沒有幼稚園的同學和孩子升上 同一所小學,所以孩子開學時情緒 較緊張,還會和新同學打架

• 校園欺凌:孩子將欺負他的同學的惡 行告訴老師,讓老師懲罰他

家長協助孩子適應小一的策略:

• 帶孩子參加不同類型的集體活動(如:球 類運動)讓他接觸不同年齡和能力個性的 小朋友

• 向孩子講解建立友誼的方法及與人相處之 道,例如分享

對人表達感受

原諒別 人

• 鼓勵孩子在有需要時主動向老師求助,以 正面方式共同處理和解決問題

(12)

親子活動:大家一齊玩

1. 在日常生活的環境和場合 (如公園、教會主日學、親友聚會),家長應帶領孩 子認識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並一起玩集體遊戲(如紅綠燈、糖黐豆),協助孩子學 習不同遊戲的方法和技巧,和學習與人相處

2. 當孩子們遇上爭執時,家長可以心平氣和為子女分析事情,並示範以正面方法 處理問題,讓孩子在與別人相處中學習社交能力和解難能力

(13)

5. 常規和生活自理

上學壓力和焦慮的原因:

1. 未懂得分配小息時間 2. 未能正確抄寫家課冊

3. 未能自己收拾書包或是忘記把書 帶回家,有時忘記做功課

4. 如厠後未懂得清潔

家長協助孩子適應小一的策略:

1. 教導孩子看時間表和認識上課的課時和常 規規律

2. 教導孩子抄家課冊和執拾書包及其他物品 3. 教導孩子如廁後如何清潔

(14)

書寫困難的表徵

感覺肌能問題

• 坐姿不正確

• 握筆姿勢不正確

• 寫字時容易疲倦

• 握筆力度不足或過大

• 填色/寫字出格

• 筆劃過長或過短

• 字體不端正

視覺認知問題

• 字形不合比例

• 字體上下、左右倒轉

• 學寫新字體有困難

• 抄漏字或漏/加多筆劃

• 抄錯字/筆畫

• 字體中部件與部件之間距離不恰當

(15)

書寫能力的基礎:感覺肌能及視覺認知

感覺肌能

a) 上肢關節穩定性

b) 前三指的力度及控制:前三指有效地 運作,握穩筆桿,保持良好的力度及 靈活地操控

c) 手指的靈活性:個別手指的靈活控制 及手掌小肌肉的協調能力,是精細運 筆能力的基礎

視覺認知

a) 眼球控制是指眼球肌肉的協調活動 能力,包括凝視、追視、掃視及眼 球聚散能力等。良好的眼球控制是 閱讀及書寫的重要基礎元素

b) 主體影像及背景的判斷 c) 空間關係辨認

(16)

親子活動:眼明手快

1. 追望物件(頭固定)(例如:魔術杯、拍氣球、飛行棋、畫迷宮)

2. 掃視物件(頭固定)(例如:主體背景辨別遊戲、快速圈字(圖形/數字/字母)) 3. 改善專注力及視覺記憶力 + 掃視及凝視活動(例如:找不同、跟圖砌模型) 4. 改善上肢關節穩定性(例如:玩人力車,做掌上壓)

5. 改善手眼協調 +訓練手指的靈活性及前三指控制(例如:玩泥膠、做手工、日 常自理活動)

(17)
(18)

自理能力發展

四至六歲孩子的發展 如厠技巧 • 坐成人座廁上如厠

• 小便後自行用廁紙清潔(女孩子)

• 如厠(大便後,撕下廁紙自行揩抹)

進食技巧 • 進食硬的固體食物如花生

• 用筷子夾食物

• 用刀把果醬塗在麵包上

• 能飲瓶裝飲品

• 能撕開食物包裝袋 穿衣技巧 • 辨認外套/T恤的前後及底面

• 拉合開尾拉鍊穿脫外套

• 分辨鞋子的左右

• 將反轉的外套/T恤翻回正面

• 自行綁鞋帶

家居技能 • 用衣架將衣服掛起 • 收拾自己的東西

(19)

自理能力發展因素

環境因素

1. 給予實踐機會

2. 給予充裕的時間

3. 提供適當的教導

(20)

上小一前的自理訓練策略及方法

(21)

1.自理活動分析

分析:

1. 活動步驟

2. 需要具備的技巧和要求 3. 所需工具

(孫諾恆,2019)

(22)

2.小肌肉活動

↑上肢伸展及抓握能力

↑雙手協調及手眼協調

↑手指靈活性

(孫諾恆,2019)

資料來源:

Act Like An Animal, 13 Moves to Help Your Child’s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https://pathways.org/help-your-childs-gross- motor-skills-with-these-animal-walks/

(23)

3.行為改造方式

• 形成法

(孫諾恆,2019)

資料來源:

Homemade Shoe Tying Activity

https://www.cbc.ca/parents/play/view/homemade-shoe-tying-activity-craft

(24)

行為改造方式

• 連扣法

(孫諾恆,2019)

資料來源:

The Little Black Duck Autism

(25)

認知導向 (CO-OP approach*)

Goal

訂立目標

Plan 計劃

Do 實行

Check

檢討

(26)

親子活動:獎勵計劃

1. 家長可以協助孩子訂立目標,當孩子成功計劃和完成目標時給予獎勵

2. 獎勵的方式包括簡單的物質獎勵(如:貼紙) 和非物質獎勵(如:親子遊戲時間) 3. 家長適宜多用非物質的獎勵並定期檢討和調校目標

(27)

親子活動:剔一剔清單

在課室預備放學

把手冊及功課放進功課袋

把其他物品放進書包/手提袋

檢查抽屜

檢查椅背(外套/校褸)

檢查座位

檢查掛鉤(食物袋/美勞袋/水壺)

在家執書包

打開家課冊核對功課及回條的數目,用功課袋 收起所有功課及回條

把功課袋放入書包

想一想明天是星期幾?看看明天有什麼堂?

根據時間表順序放好書本、簿、作業放進書包

查看家課冊把明天其他特別堂,如音樂/體育/

視藝的相關物品入書包

(28)

總結

升小一需要適應的事宜 協助孩子適應小一生活的策略

1.學習環境 • 入學前參觀小學

• 加強自理能力訓練

2.課程設計和學習 • 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

• 輕輕鬆鬆10分鐘 3.評估 • 時間管理我有Say 4.社交關係 • 大家一齊玩

5.常規和生活自理 • 眼明手快

(29)
(30)

更多資訊…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https://web.edu.hku.hk/event/parent-seminars

(31)

參考文獻

• 課程發展處 (2001)。我家孩子上小學:家長錦囊。香港:教育署。

• 課程發展處 (2010)。幼小銜接多面睇。香港:教育局。

• 課程發展處 (2011)。升學了。香港:教育局。

• 李少鶴 (2010)。幼小銜接簡介:小一階段的學習生活及銜接策略。 檢自:

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primary/materials/transition-from- k-to-p/index.html

• 協康會 (2011)。提升幼兒自理能力手冊。香港:星島出版社。

• 協康會 (2017)。輕輕鬆鬆上小一:親子手冊。香港:協康會。

• 黃敏 (2017)。兒童升小學面對的壓力和應對策略。香港:香港教育大學。

• 孫諾恆 (2019,8月)。兒童自理能力的發展與訓練:醒醒目目上小一。協康會主辦,兒童 自理能力的發展與訓練:醒醒目目上小一講座,香港。

(32)

參考文獻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Polatajko, H. & Mandich, A. (2004). Enabling occupation in children: The cognitive orientation to daily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CO-OP) approach.

Ottawa, ON: CAOT Publications.

• Yeboah, D. A. (2002). Enhancing transi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phase to

primary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Early year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2(1), 51-68.

(33)

謝謝

Figure

Updating...

References

Related subj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