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地球的內部構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地球的內部構造"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殼 (Crust) 為地球表面覆蓋 的薄薄岩石,由土壤岩石構成

地函 ( 地幔 ) (Mantle) 可分為 在上面的融熔的岩石,下部則 為堅硬的固態岩石

地核 (Core) 也就是地心,分為 液態與固態兩個部分

地球的圈層

(2)

板塊首部曲—英雄的誕生

1908 年 泰勒 ( 美 ) 首先提出大陸漂移可能的科學觀點

1912 年 韋格納 ( 德 ) 中首次發表大陸漂移說

1929 年 福爾摩斯 ( 英 ) 解釋大陸漂移的動力

1945 年 福爾摩斯在《普通地質學原理》中提出地函對流說

1962 年 海斯 ( 美 ) 提出海底擴張說

1963 年 威爾遜 ( 加 ) 以地函對流解釋大陸漂移及海底擴張

1968 年 摩根 ( 美 ) 、麥肯錫與帕克 ( 英 ) 及勒皮瓊 ( 法 ) 等 提出板塊構造運動學說

(3)

板塊二部曲—大陸漂移說

1912 年 韋格納 ( 德 ) 中首次發 表大陸漂移說

根據大西洋兩岸兩塊大陸,如非洲 和南美洲兩個大陸的種種相似性和 連續性:包括海岸線的形狀、地層 構造、岩相、古生物等証據提出學 說

(4)

石炭紀末期祇有一塊陸地,

名為聯合古陸( Pangaea )

侏羅紀與白堊紀之時,盤古 大陸開始裂開。這些大陸開 始向西或者向赤道移動

白堊紀時,南大西洋進一步 擴展,澳大利亞與南極洲脫 離。到了現代,便產生了七 大洲和五大洋。

(5)

板塊三部曲—海洋擴張說

1963 年 威爾遜 ( 加 ) 以地函 對流解釋大陸漂移及海底擴張

岩漿沿著大洋中脊裂谷湧升,

凝固而形成新的地殼,會把較 老的向外推移,由對流牽引地 殼至匯聚區拐入地幔,熔化後 再迴流至大洋中脊,繼續湧升 而成一循環。海底岩石由新至 老從中脊向外排列,不斷更新

(6)

板塊三部曲—板塊運動說

全世界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分別為非洲板塊、美洲板塊、歐亞板塊、印 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板塊

板塊有它自己的運動方向及速度,板塊與板塊之間,彼此互相嵌合,就如 同拼圖一般漂浮於軟流圈之上。

(7)

板塊運動學說

1968 年 摩根 ( 美 ) 、麥肯錫與帕克 ( 英 ) 及 勒皮瓊 ( 法 ) 等提出 板塊構造運動學說

板塊運動學說

以「板塊」之間相互運動,來解釋海底擴張與大 陸漂移

板塊的新物質在中洋脊 (mid-ocean ridge) 生成,

然後向外擴張與另一板塊相遇後,較重的一方就

向下衝返回地函

(8)

板塊的相互作用

板塊的種類

大陸板塊

海洋板塊

碰撞組合

「海海碰撞」

「陸陸碰撞」

「海陸碰撞」

(9)

海板塊碰撞海板塊

當兩個海板塊相接觸

時,比重較大的將會

沉入較輕者之下,這

樣的作用稱之為隱沒

作用

(10)

陸板塊碰撞陸板塊

陸陸碰撞通常不容易發 生,陸板塊與陸板塊相 互碰撞,這個時候便會 使地形隆起,形成一連 串的山脈

(11)

海板塊碰撞陸板塊

這是最常見到的板塊 碰撞類型,比重較重 的海板塊隱沒到比重 較小的陸板塊之下,

形成海溝與火山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山上,課輔是一個媒介,有了課輔班,孩子找到下課可以 去的地方,也因為透過課輔,聯繫起部落裡大家的情感「山上的 孩子真的很皮,很難教……」、「……就算小孩問 ( 家長 ),他 們

威遠炮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古戰場,也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炮臺平 面呈月牙形,全長 360 米,高 6.2 米,寬 7.6

人群分裂成不同的光 譜,我們堅持正治不 入校園,製定全面關 顧學生的指引,讓學 校成為⼀塊平和的⼟.

甘肅境內的石窟質量比較集中的地區,就在 敦煌,最膾炙人口的是莫高窟,這是敦煌地區五 大石窟群

• 「在香港定居的非華語學生與其他本地學 生,同樣是香港社會的下一代。……為促

地函、地核。所 謂 的地殼,就是 一層 由堅硬的 岩石所 構 成的薄殼,只 不過 這 層薄殼並 不是完 整 的一片,而是 像一 塊大拼圖,由 數十 片稱為「板塊 」的 薄 殼拼合而 成,雖 說

• 是次修訂 既有優化的地方,亦有 加強的部分 ,希望學生通過語文 學習,更有效地培養必須具備的

3.為落實此項 民生惠港舉措,教 育部制定了《2012 年內地部分高校免 試招收香港學生辦 法(試行)》,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