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嚴經疏》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華嚴經疏》CBETA 電子版"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華嚴經疏》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85, No. 2755

No. 2755 [cf. No. 279]

華嚴經疏

  剎准可知。頌中有十。初一頌劫差別。二劫長短。三劫多少。已上通頌前列名。

四劫染淨。五釋劫淨因。六顯諸劫名。七劫中佛出。八一多劫相入。九劫內嚴具相入

。十結歸心想。是故得無礙並可知

  第九明世界海劫轉變。隨所居眾生作業善惡命。一劫中或初染後淨。或初淨後染

。如是轉變塵數多端。略列十種。初一總說。謂世界法爾隨業轉變也。餘九別顯。一 惡業所感名染眾生。如下文云。泉池皆枯槁等。二修人天大福。令世界亦染亦淨。如 下文。大王出興世。粳米自然生等。三地前信解菩薩所住亦令染淨。以未斷障故非純 淨也。四發地上證位菩提心故。令剎純淨也。上來明染淨轉變。五如下文。菩薩將下 生時。先嚴此世界等。六多菩薩遊現多嚴等。七如來入滅莊嚴隨謝。八如來出現嚴淨 斯出。九神力無染不淨。頌中亦十。一頌總句。二頌染眾生。三頌福眾生。四頌信解

。五頌發心。六頌菩薩遊剎。七頌菩薩雲集。八頌佛滅。九頌佛興。十頌神力。准釋 可知

  第十明世界海無差別。十列名中。一明一世界海中所含世界數如一世界海塵等。

並積在其中諸世界海皆同此數。故云一一無無差別。二佛威力。三道場處。謂遍微塵 中處故云法界也。四大眾會。五佛放光。六現神變。七圓音遍。八轉法輪。九剎入塵

。十塵中佛並諸剎海中。同有此事故云無差別。頌中亦十次第。頌前十法。但前平漫 普遍。今塵內重疊。初中明塵內多剎復互相十而不離亂。二頌佛興。三頌道場。四頌 眾會。五頌佛光。六頌神變。七頌法輪。八頌佛音。九頌塵中剎出二因。一佛力。二 業力。十頌塵內佛亦出二因。一性通。二願力。並可知。上來明世界海成就品竟

花嚴藏世界品第五

  將釋此品四門同前。初釋名者。梵本具言花。謂蓮花。藏即。含藏。謂花臺之上 積諸世界布列校飾名曰莊嚴。數多繁奧故稱為海有釋世界

  發光地。世親釋云。由此地中。與三摩地三摩鉢底常不相離。無退轉故。於大乘 法能作光明名發光地。無性釋靜慮名等持。無色名等至。或等持者心一境相。等至正 受現前大法光明所依止者。於大乘教得智光明。此地是彼所依因故名為發光。解云。

地從所發果法為名。解深密經及瑜伽論意同攝論。顯揚論云。證得靜慮三摩地蘊大智 光明之所依止。智論四十九名為光地。十住論云。廣博多學為眾說法。能作照明故名 明地。人王經名明慧地。地論等並如前辨 第二來意者有三。一前戒次定義次第故。

(2)

是故須來。二前位能持微細戒品。未得圓滿世間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法總持為令得。

此因說此地令勤修學。此依深密經。三者初之三地。總寄世間施戒修法。前二施戒。

今此顯修。是故來耳 第三所離障者。依十地論離闇相。於聞思修諸法忘障解云。此 與所得地法。敵對相翻故立斯號。唯識論第九名闇鈍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聞 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勝定總持。及彼所發殊勝三慧入三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三地 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欲貪愚。即是此中能障勝定及修慧者。彼昔受與貪欲俱故名欲 貪愚。今得勝定及修所成。彼既永斷欲貪隨伏。此無始來依彼轉故。二圓滿陀羅尼愚

。即是此中能障總持聞思慧者。解云。此實是所知障。與欲貪同體故名欲貪愚。以貪 妙欲掉重散亂障定發修慧聞持等者。從所障因法以立名。以親障聞思二慧。是彼總持 所起果故。此是忘念不正知等同體所知障。解深密經及瑜伽金光明經及梁攝論等。各 有二愚。大同此說。又有離業障及報障。准前知之 第四所證者。唯識論云。勝流真 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勝故。攝論第七無性釋云。謂此所流教法最勝 故。捨身命求此善說。不以為難。梁論釋云。從真如流出正體智。正體智流出後諸智

。後諸智流出大悲。大悲流出十二部經。是故名為勝流法界 第五所成行者。略有三 種。一十度中成忍度行。二成禪定行。三成求法行。莊嚴論云。第三住能生欲界而不 退禪故。餘行如下辨 第六所得別果者。亦有三種。一依梁論通達勝流法界得無邊法 音果。二當位行果。金光明云 三地發心得難動三昧果。又下文曰。無量五神通。亦 是當位所得之果。三顯分位果。謂忉利天王等四果。如下文說 第七釋文中亦三。初 讚請分。二正說分。三重頌分。初中十頌分二。初六度聞前地餘四請說。後地前中。

初一慶聞心喜。次一身業兩花餘四語業讚述。於中初一總歎。次一別歎說法心。次一 別歎所說法。後一歎為機結說。就請後四頌中。初三大眾請。後一上首請。前中初一 總請三地行。後二別請十度行

  就第二正說中論為四分。一起厭行分。二厭行分。三厭分。四厭果分。此地修禪 厭伏煩惱名為厭地。初入地心修起彼厭名為厭行。趣地加行起彼厭行名起厭行分。所 起地初名厭行分。正住地中修八禪等名為厭分。地滿足故名厭果分。又釋此四分。如 其次第。即是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可知。就初分中三。初結前起後。二何等下 正明十心。三菩薩以是下結行入地。就十心中。初二一對。一離過心。謂依前淨戒起 此深念趣禪淨心。二位善心。謂依自所住大乘之法堅心不動故名猛利。次三一對。於 中初二離過後一造行。離過中初一厭當來欲故名厭心。二捨現在欲故名離欲心。當來 未起。但可懸厭現在交捨論名不貪。造行中謂不捨前地自分所修進起。此地勝進之行 故名不退心。次三一對。於中初一離過後二成善。離過中謂此加行深伏三地所斷煩惱

。不令彼惑成。於過患論釋云。自地煩惱不能破壞名為堅心。遠師釋前二地為自地。

辨師釋四禪四空為自地。皆恐不當。後二成善中。初成善體。後成善用。體成故出入 自在名明盛心。謂淨之極也。三摩跋提此云等至。即入定之名後用成故。受生自在。

雖生下地不失定用。由此淳厚名為無足。此二種心。至下地滿中究竟成就。下云。於

(3)

禪能入能出。是明盛心成不隨禪解脫力生。即此淳厚心也。下論云。彼淳厚心。此處 現成故。末後二心為一對。初一離過。論名依彼生者。依欲界生也。以大智故。煩惱 不污故名勝心。後一利生以大悲攝化。不斷諸有故名大心。加行分竟 第二厭行分中 論分三。初明厭離有為名護煩惱行。二捨狹劣心名護小乘行。三上求廣大名方便攝行

。又由善巧攝起入禪等行故。名方便攝行。就初中有二十句。先十句明無常觀。後十 明無有救者。約人顯失。就初中先一句總謂如實相者。有為之法理實無常故名實相。

論名命行不住者。有為諸法相續名命。遷流稱行。即此不住名曰無常。別中分二。初 云何此無常者。問彼有為所無常法。二何者是無常。問彼法上無常之義。前中經有六 句。於中初四約內正報。後二約外依報。前中一約苦無常者。論釋依身轉時力生三苦 者。內報遷流名身轉時轉能生苦。說轉為力。苦由轉生故名為依。又以其苦故。性是 無常二無我無常者。論經無此謂。過違緣而便損壽。不自在故無我。無我即無常也。

三不淨無常者。依於飲食好惡之力。令其形色不淨。有增有損。增損不定。是無常也

。四不亦無常者。論經名無常。此乃以麁無常顯細無常。謂依不護諸惡力者。履嶮飡 毒名為不護。依此力故令身夭壽。下二約依報中。初約世界。後約資財。初中依世成 力者。由依成力有此滅壞故。名敗壞無常。後一由財無定主之力一處不住故。名不可 信相。二何者是無常者。明無常之義。或以生滅流轉為無常義。通大小乘如餘處說。

或以不生不滅為無常義。此唯大乘如維摩說。或說二種如此文。或說三種。一無物無 常。約遍計性。二生滅無常。約依他性。三離不離無常。約圓成性。以在纏時名不離 垢。出障離時名為離垢。約斯不定名為無常。具如中邊論及佛性論等說。上二並大乘 終教說。言少時無常者。以念念生滅無暫時停故。此中名不生不滅者。謂不定生故速 滅。不定滅故還生。是故約俱不定。亦名不生滅也。二自性不成實無常者。謂三世中 法無自性故。不從前際中來名為不生。不去至後際名為不轉。現在不住。此中三世約 相續門說。若約生滅門。則應說當來名來。過去稱去。由有此二門故。與餘處不相違 也 第二無救者。初牒前無常是實也。知諸下正顯無救。初言知無作無起者。於無常 法中無能為。其起作救護。論經名無有救者。此是總句。言無來下別辨。於中初四。

就死明無救。一於少壯時無常未至。望於後死無所依。告使其得免故名無所依止。此 中名無來無去者。無有依怙。來能令無常去故云也。二於年衰將死名無常至時。無能 救者。以無常死臨多共憂故名憂。謂憂念相續曰多。與心俱起曰共。三於生蘊壞時死 相現前。中間憂念轉憎名悲。四於四大分時生諸苦惱。上四死時無救相顯故。於先辨 也。次二句於外受求事中過患無救。初憎愛繫者。謂追求時謂貪其所欲增。其不欲於 順違境愛憎妄想常縛。不捨對治不入故名無救。二論經名憂惱轉多者。於受用時樂少 苦多。謂於資財守護致怨。乃至失命苦惱多於貧窮苦也。此經略無此句。下四句約身 苦無救。於中初無停積者。明身老時少壯不可復集故名無救。二無定生處者。明設命 盡時不能定知生。於何道論經略無此句。三但為貪等者。明少壯時。依三受起三毒自 燒善根。亦是衰損自身故名無救。四增長後世者。於年衰時無量病苦不增長也。病通

(4)

始終老時多故。又釋因病造業增後世苦。無實如幻者。明虛妄也。論中重釋後三句。

與初四俱是身患事。何不在初一處同說示。身數數過患事者。顯身患多故。護煩惱行 竟 第二護小乘行中。初十句護小心。後二十句護狹心。前中初總後別。總中先臨前

。謂初觀無常已生厭心。後觀無救轉更生厭故云轉。復厭離下趣後。謂正護小乘小心 求佛大果故云趣。佛智慧下別辨中二。初五句求佛菩提。論名攝功德大後四求大涅槃

。論名清淨大。前中一通力大。知佛神通難測故云智。不思議智即是神通之體。二無 比大。寄對顯勝無有敵對故云不可稱。論經名無等也。上二明妙用自在。三大義。大 謂義利無量眾生故云有大勢力。此利他德。四無譏謙大。希有難得故云無能勝者。論 名難得也。此自利德。五不同大。亦寄對顯勝。理實異外越小超因顯勝。今論主從首 而說故云不雜外道也。上三顯德行圓備 第二求涅槃淨果。中論主初總釋攝為三義。

一離惑。二離苦。三得涅槃。二別中。初離二障及習故名無衰。二苦根本盡憂悲亦亡 故名無惱。三得涅槃中。經有二句。一至涅槃安隱大城名自利德。二至彼不還能廣利 益故。云救苦眾生也。此是無住涅槃故 第二護狹心中。初十起悲。後十救度。亦是 先悲後慈。初中先牒前起後舉數總標。謂見佛智勝利傷物不得觀有為苦惱愍物處之。

是故轉生殊勝悲心。二何等正顯悲行。於中初句為總。以諸眾生遠佛慈父曰孤。無智 悲男女稱獨。由此孤獨在苦無救深成可愍。餘九別中。初二依欲求眾生。一求財無厭 名貪無依。二於他資財非分起惑求無休息故。云三毒等下。三約有求眾生。於中一苦 果未脫三界六道。輪轉不絕故云閉在等。二苦因不除。謂煩惱所覆。是彼苦因故云常 住等。三無對治力。謂生在難處離善導師無善根治故。云無正觀力。下四約梵行求眾 生。初三小乘。後一外道。前中初不求大因名不起勝念故。云於善法心薄。以唯樂小 善不樂大善故名薄也。二不求大菩提果故。云失佛妙法。謂妄取小果恃為究竟名壞增 上慢。三不求大涅槃果故。云而常隨等。謂縱得小乘無餘涅槃。常隨變易生死水流下 一外道過。妄行邪道悕真涅槃。第二正救度中。初牒前起後。一發惱救心。此是總句

。下九別中。初三除三障顯度處也。次五授三學明度行也。後一令苦滅即度果也。初 三中應解其業結淨。其惑染脫其苦報故云也。次五授行中。初二授三學。謂一勸置持 戒處故云著善處也。勸住定慧處故云令安住。何故定慧合為一句。以前地戒成分戒別 辨後地。明慧位未至故。慧從定說分為一句。論云。三昧地故定慧合說。下三明授法 利益。初二句約戒。一欲受戒者。令除戒疑信進。於戒有大功德。使樂受故名為歡喜

。二已受戒者。示以持犯及顯戒德。令心樂住安因不動故云令知所宜。後一約定慧。

謂掉沒障定。煩惱障慧。滅除此二定慧成就故云令得度。又釋棹是掉舉障於定。沒是 昏沈障於慧。煩惱通障。此是細惑隨逐行人故名隨非隨煩惱也。以是使故下。一救度 成者。令得餘無餘二種涅槃故云使滅苦 第三修方便攝行中。先述意後釋文初者菩薩 因前觀有為多過眾生未出佛智大利眾生不得。復念眾生墮惑業苦。以何方便拔苦得樂

。即知不離佛無礙智。智由何生。即知不離八地上如實智。實智由何生。即知不離四 地已上無行慧。慧由何生。即知不離三地禪定。定由何得。即知不離聞法。是故菩薩

(5)

先求正法。既聞已靜處思惟。思已修習入禪無色。依定觀法起無生慧。依此漸增生無 功用如實智。依此漸增生佛無礙智。得智已能盡眾生界拔苦與樂。常化不絕。文意如 此。是故名為方便攝行。二釋文者。此文方便有其五重。一起觀方便。謂牒上三心起 後觀求。二即時欲具下標趣方便。謂標其佛慧彰行所趣。三作是思下觀求方便。謂觀 察推求度眾生法。四即時知住下正知方便。謂知佛智能救眾生。乃至知由聞法。五菩 薩如是知已下攝修方便。謂修聞法行攝取正法。初中三。初牒上護煩惱行故云如是厭 等。二牒上護狹心行故云深念眾生。三牒上護小心故云見一切智等。論主依此三心能 起後行故。說此三為三種因。初一可知。後二發精進因者。見佛智有利能救眾生。是 故因此起大精進。修彼因行。論云。能修行彼道故。深念為因故。能善化眾生也。二 標趣方便中論云。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此言示現發起方便攝行故名也。三觀求方便 中眾生墮苦等。論經亦有業。問。前救度十心中。於惑業苦處以三學救度。何故今言 以何方便而拔濟之。答。前知戒等度法而未知用。何智慧能授此法。問答爾前護小心 中。已知如來智慧有大淨。下九句別。前五是阿含淨。後四是證淨。謂順教修行名阿 含淨。證理起行名為證淨。又地前所行名阿含淨。地上所成名為證淨。阿含五中。初 欲淨隨所念阿含者。是所求法非一故名隨所也。得方便等者。是能求心經名善修。菩 薩道者。念所聞法順教修行也。二是論中第四生得淨。謂出世勝報名上上生。地前起 於助道之行。願得彼生名為勝念故云善集助道法。三是求淨。以身口恭敬起求法行故 名敬行。以此隨順諸佛求法名為隨順故。云善能恭敬供養諸佛。四受持中先釋受於無 量世者。聞來久世多聞者所聞廣也。下釋持憶持者非念忘失。言不謬者非少錯誤。如 經於無量佛多種善根者。親近多佛種聞持正法善根也。五行淨中為求地上真證法故。

習行少欲頭陀離著之行。積集成就多功德故方能入地。故云成就。無量深厚功德下。

明證淨有四。一得淨者。謂初地證實名得。以初見道真智現觀決擇正證故。云現智善 決定故。又釋法顯於心名為現智。心安於法名為決定。經中離癡是現智也。離疑悔是 善決定。二不行淨。於修道位中制彼一切大小煩惱。令永不行故云無有貪等。然見道 位中。非不斷惑見理義增。修道位中。重觀真理除障義增故偏說也。三無厭足淨中對 下彰出名。不樂小乘。望上顯入名得上勝悕望。重釋中復念持彼功德故者。謂念彼佛 果功德憶持不忘。釋經中安住也。又念彼能對治功德常現前故。四不隨他教淨。謂位 在究竟道中名趣盡道。以菩薩道極名之為盡。所證自心開覺顯示名自正行故。云不隨 他教也

  自下第三結請於中二句。初請永佛力說。後歎眾能證知 就第二頌中。初頌舉法 請上半舉法願說下半明說有益。後頌歎眾生請上半頌阿含淨下半頌證淨可知 第三請 中二。初明金剛藏舉損以違。後明解脫月歎益重請。前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二先 領前所歎舉德兼失故云雖也。二其餘樂小下舉損以違。此中三句。一改善之損。二是 人下失樂之損。又可前成苦因後得苦果。三我愍下結其默意。又指彼餘處後時小眾為 餘。非是會中 有此小眾。又是地前不定種姓。不能一向修菩薩道故。云樂小也。論

(6)

釋中三句內先釋默意。謂不見樂小眾生有此法器。法器非故聞增疑惑。二釋前初句。

於中疑妨正行心迷義者。惑障解也。次顯過失。謂以有疑故。敗先所修名壞善法。以 有惑故。一向不行名遠善法。如是下釋第二句。以疑故於正行不受。以惑故於退行而 受。以此為因故。感彼生死長夜流轉無樂故衰也。有苦故惱也 二頌中二。初一頌半 頌前領所難。謂隨阿含信堅。若須彌定心證理不亂如海。後一頌半頌前舉損以違。中 初四句頌敗善損。經云。取相名識。不取相智。又分別名識。隨言取義故。不分別名 智。深解言法故。次句頌衰惱等後一句頌默意可知 第二解脫月請中二。謂長行與頌

。前中亦二。先正請後結請。前中有三。初願承力等總相勸說翻前默意。二佛所護念 下。明以佛力令人信解翻前疑惑。三一切菩薩下。明地法要勝說必多益翻前衰惱。初 中勸承力說者。為明大眾承力堪聞故。善分別者令順理說故。不思法者明此地法。從 因謗得聞猶護利益故難思也。第二文中二。初標後釋。標中明此地法。雖不思議佛力 加護必令易信。釋中所以名此地法。以為佛護念事釋十方世界中。俱說十地十方諸佛 法爾護念。如上加分等。第三文中有四。初立宗。謂一切菩薩護持如是十地事故。勤 行精進。如下他方證成等。二出因 云何故菩薩同護此法。以是菩薩最上所行者。上 是首義。首是初義。論經名為最初所行。是阿含行故。得至一切佛法故者。是證得行 故。三舉喻中初章者。是悉曇章中。初噁阿等十二音。或加唎離等為十四音。即字緣 也。為字界也。及迦佉等三十四字。以音加字。轉成一切諸名句文等故。故云初章為 本。然此所成一切諸字。皆即不離本初章故。故云皆初章所攝。四如是下合結。謂十 地合初章也。一切佛法合一切字也。上來請竟。二是故下結請可知。論中何故復重請 者。前已重請。今此更重故名復重也。疑惑有二。一不定者則可避。二定者不可避。

此約定為言故云不可避也。不說多過者略有四過。一不定疑惑。眾生不得轉之以成信 解。二已成信解者。不得成就阿含行故。三已得成就阿含行者不得入證故。四得入證 者。不得佛法故。有斯四失故云多過也。不成一切佛法者。是上四種皆不成故也。下 釋疑中。先問諸佛有力能令生信。何故猶起謗意。此依前不可避。為問下釋中以諸眾 生有二種定故不可避也。增已造作決定之業。受報必然名感報定。宿罪熏心令必造惡 名作業定。從佛自在。於彼二定欲差闕其緣使不成就。終亦不可。攝論云

  梵本嘶字似師子 踞故也。餘義可知。頌中初一頌半頌前初段總勸說文。於中初 二句歎說者。次四句頌前善分別不思法等。謂十地行是行也。所入十地法是所入位也

。又地行是加行。智地法是根本智也。又地行是施戒等智所入地法。是遍滿等十法界

。又初阿含行入證法下二句因圓得果。所有十方下頌。第二文諸佛法應護念等。後之 二頌頌前第三文。於中有法喻合法中。初二句頌最上所行阿含行。次二句頌得至佛法 證得行。餘文可知。解脫月請竟

  第二大眾同請中。先序後頌。頌中五頌半分二。初中四半歎人請。後一歎法請。

前中二。初二歎說者請餘歎聽者。前中初五句歎金網藏具證德阿含德。後三句歎網藏 能令聽者入證入阿含。前中初四句歎證力辨才成就。後一句歎阿含力辨。以此二力方

(7)

能有說故偏讚也。故論云。以證力等。是故讚嘆。初中上者是總。總有二義。一寬。

謂該二力顯俱上故。論云。上者是總也。二狹謂唯就證力以顯勝故。論云。又復上者 顯證力等。妙智慧者。是真實智。即正體智也。樂說無有量者。是後得智。與說法為 本故云體性也。德量如山王者。顯上二智尊重之相哀愍。說十地者。是彼後智對緣巧 說故云果也。此三皆依前起後可知。字義有二。一詮表義。二莊嚴文辭義。論云。字 義成就者。是初義也。釋彼經中真實義相應。復是滑利等者。是後義。釋彼經中。美 妙言也。謂言辭流澤名為滑利。言辭巧妙故曰勝上。經戒念慧清淨者。此一句歎阿含 德。謂戒者禁心守念。是論經念堅也。能受佛雲雨說法持之不失故云受持。復為他說 令分明顯了故云顯說。此釋念堅也。是菩薩於阿含中淨慧無疑者。釋慧清淨也

  自下三句能令聽者入教證。於中說是十地義者。謂令聽者得阿含行故。下二句令 其入證十力根本者。已入地者令得佛果也。無礙智本行者。未入地者。令得入地無礙 智故。以十地智能治十障故。云無礙也。自下歎眾堪聞。於中初一頌半歎眾有根。後 一頌歎眾有欲。前中戒者。善住外威儀對治於慢。定者離取執著內心調伏對治於我。

謂由執我故。於法不恭。由起慢故。於師不敬。戒定除此堪聞阿含故。云憍慢已滅也

。慧者正見。善思義對治邪見故。功德者正意歡喜對治疑惱故。由此二行堪能得證故

。云諸邪見已盡也。是眾無疑也。然此大眾如此行德 明金剛藏久自先知故云集在仁 者。心謂仁者是剛藏也。餘句可知。論中妄者妄想見中同使故者。此釋彼經中妄字。

謂妄是妄想故。上云有二妄想。不堪得證。問。妄想是想本非見。疑何得說云有二妄 想。釋以是倒見中同是使故。攝入見中。論中深者。細意善思惟故者。觀真如理故。

對治前妄故云細意等也。譬病思良醫下一頌。歎眾有求法勝欲。論經四種。此中唯二 具釋如論自顯但世甘露有四義。一除渴如水。二遣飢如食。三療病如藥。四生樂如蜜

。是故況所聞法也。謂聞思修證如論應知自下一頌明歎法請。此中廣大意者。是論中 淨慧。此是後得智。是說法所依下三句是體性。此是所說法之體性。三依此所說得佛 十力菩提名為果也。經中略無此句可知。此中三義與前不同。前約本智後智及所說為 三。此中約後智與所說。並依法所成為三故不同也。論文可解 第三佛加請中有二。

先長行明光加後偈頌明請說。但加請分別有四句。一是加非請。如上加分。二是請非 加。如上菩薩請。三亦加亦請。如此段文。四非請非加。如餘文。又光明之身。是加 非請。所出音聲是加是請。若八望聽者是加非請。就長行中。准論經中有五義。一此 佛放光照彼。二彼佛放光照此。三此眾尋光見彼。四彼眾尋光見此。五光臺說偈。此 光臺偈應屬口加。何故在此。以所出聲是口加攝。今取能發聲處制屬身。眉間放光表 從中道法界流出教道。白豪表十地是無漏法故。於此五段內。經中略無三四彼此相見 之文。又於此作三門。一明八業。如論應知。於中略無卷業及降伏業。二顯二身者。

八業中卷舒敬示三種。是光體往來名流星身 第八凝停在空名為曰身。三業身相對有 四句。一是業非身。謂覺因伏止。二是身非業。謂空中光臺。三亦身亦業。謂卷舒敬 示。四非身非業。謂於前五段中第三第四段。但令尋光相見。非業非身。餘義如地論

(8)

攝中說

  第二頌中有七頌半作三門。一教請分別 前六頌是請為彰法是勝令人敬重。後一 頌半是教說為顯說真使眾生深信。二加請分別。就六頌中。初二頌半望於說者亦加亦 請。謂與力名加勸說稱請。後三頌半中。初一望聽者與力堪聞為成其請。後二頌半舉 法利益為成加請。三釋文中。初一頌半明能加。次一頌顯加之所為。次三頌彰法利益

。後一頌半明教說分齊。初中作二釋。一隨經。二就論。隨經中六句顯佛六種殊勝。

一極位勝。無等等故。二無染勝。如空無染故。三威力勝。具十力等故。四眷屬勝。

菩薩為世間尊佛為彼主故。五會主勝。以釋迦佛為此會主。諸佛放光。對此佛前助揚 化故。六作加勝。現神力加說聽故。二就論者。此中神力是彼作加。此中而現者是能 現。即天人上也。又此中釋迦佛前現者。釋迦是姓。現猶生也。釋顯如論。又此四義 為法王者。一自在不為他屈。二力勝能摧伏他。三眷屬輔弼豪強。四種姓籍胃尊高。

初中二句。一慧無比。二心無礙。是故二障并習皆永盡也。何故不但說無等示現等正 覺故者。此有二義。一以諸賢聖望於下地。皆亦無等。然其未必上齊佛果故。須明等 以顯上齊。二明佛無等。則謂餘佛亦非此等故。顯佛佛齊等無有勝劣故。云無等等也

。餘義如論應知。二加所為中以佛力開者。令承佛力除眾。謂佛不能說疑。法王無畏 藏者。文義蘊積故名為藏。文義稱理。無能破者故名無畏。此藏唯佛自在之處故云法 王。此上總顯下二句別辨中。說諸所行者是字藏。成就諸地義差別者是義藏。成就下 明說法利益。有三時益 承諸佛神力下一頌明聞時益。謂以法勝故。聞時即得諸佛加 護離諸魔事。上半加故能聞。能聞決定故云無能壞者。下半聞故已得護上。解脫月云

。佛所護念事。令人易信解。是此義也。漸次下二句明修行時益。謂漸次修行諸地具 足。必得成就無上菩提。即上句因圓。下句果滿

  自下一頌半明轉生時益。初一頌正明有益。後半簡餘無益。若人堪任聞者。謂有 菩薩種姓。曾種此一乘善根者。堪聞此法。能正信受故。雖生在大海龍世界。長壽亦 得聞此經。此是惡道難處。長壽者。如說右脇著地未動之間。已逕賢劫千佛出世。更 一轉時復逕爾許時。但暫臥息有爾許時。況其一生何可計知。在中不聞佛法故名難處

。若是此法器。雖生在彼而亦得聞。為顯法隨機不捨不簡難處故。問。若堪聞此何故 生彼。答。由餘宿業故。如龍女聞法等。又以龍宮有經故。問。若生彼得聞。何名難 處。答。不聞多故。得聞少故。從多名難。故論經云。決定信無疑者得聞故。此經云

。癡疑不得聞故。及劫盡火中者。此言順西國語。若順此應云劫火盡中。此言不足。

若具應云劫火盡時在光音中。以頌迮巧略故也。以光音是第二禪免火災。論中言等者

。等取三禪免水。四禪免風。此並是善道長壽無難處。問。通論色界俱是難處。何故 不言初禪直舉二禪等耶。答。以彼初禪有覺觀故。難輕不舉。問。若此色界俱是難處

。何故梵網等經有彼處說。答。此據聖境故。有說法令彼法器眾生亦得問經。如此所 說。若就實報則成難攝。又從多以為難攝。問。無色亦難。何故不說彼。答。菩薩不 生無色天故。又釋理實亦聞。但隨相彼無形色絕聽受故。不彰聞也。下二句簡非利益

(9)

。謂雖生在人中無難之處。然無惠無信。終不能得聞。問。人中不聞。何不難攝。答

。亦從多故。由疑故不信。不信故不受也。由癡故不解。不解故輕棄也。自有受而不 解。解而不受。是故要須智信。翻此癡疑故得聞也

  是故下二頌教說中。初一頌教依三漸。次說後一舉二利勸說。前中諸地智道者。

此是觀漸。次謂加行智推求名觀通生入證故云是諸地智之道。世論云。若觀若依止能 生諸地智。此釋觀中漸次之義。謂觀者意言觀察。依此增上力生諸地證智故。云若依 止能生等。二入勢力觀法者。是證漸次。謂正體智正證真如。此智能斷惑證理。依起 後得。具此三力故名漸次也。次第而修行者。是論中漸次也。得至於餘地者。是論中 上句展轉也。各得下二句明修行漸次。是後得智更重觀前所證。及聞受上地進修之法

。成自利行故云得利益。又為他宣說等故。利一切世間故。論云。此行種種異行境界 境界者分齊也。此三次第成故云漸次。又此三中一一各有漸次故亦名也。又此三隣接 漸次故。云願說勿令斷也 第二許說分齊中有二。先長行序許說之意。後偈頌顯所說 分齊。前中觀察等明其說相。欲令等明其說意。前中論云。何故觀察十方示無我慢無 偏心故者。有別有通。別中二。一觀十方佛欲承力而說故。云示無我慢。二察十方機 欲令同入地。云示無偏心。二通中有二。初約承力。二約授說。初中何故觀十方佛者

。欲承其力故示無慢。隨觀一佛承力便是。何假十方示無偏心。二約授說中。何故觀 方以示現說相故。謂前已三位五請備盡慇懃。今若不說即成我慢。是故觀方示說令眾 咸知顯已無慢。若爾觀察一眾足示說相。何須具觀十方眾邪示無偏心故。又觀察有二

。一內心照察故。二舉自眄視故。二明說意中。增益信敬者。前金剛薩酬解脫月初請 之時已令眾悅。今更使明故云益增也。信敬者有四義故。一金剛藏示已能說去眾何因 之疑故令信敬。二明此剛藏不畏大眾不堪聞拂眾何緣之疑故亦令信。三顯義大之法深 妙出言令眾知深故生信敬。四許宣說大令彼眾人得聞在今故云敬信也

  頌中有十三頌半分二。初七頌半明義大。後六頌明說大。此二大義略作四門。一 定名。二辨相。三明可說不可說。四釋文。初中所詮故所以故名之為義。深故廣故名 之為大。謂義即大故名為義大。表義故顯境故名之為說。因於此說得彼義故。教從所 詮亦名為大。此則大之說故名為說大 二辨相者。此十地中宗要有六。一所依果海如 太虛空。二地智所詮十重法界如空中所盡之處。三根本地智能證法界如能依盡相。四 諸地後得隨事起行悲智不住等。五諸地加行所起行解為趣地方便。六寄法顯成諸地差 別。如第二地中。唯明十善為其正地。三地禪支餘地所寄如是知可。於此六中。前之 三門合為義大。後之三門合為說大 三明可說不可說者。先就義大次約說大後辨雙融

。義中有三義。一約果海。可以總標令人知有名為可說。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說。二 約證處。既此所證離相離名。還云此法不可說聞。以此遣言之言。當彼法故名為可說

。有言斯遣故不名可說。三約本智。謂以遮詮令解故名可說。直詮不逮故不可說。攝 論云。無分別智離五相。謂熟睡昏醉等。以直詮不到故。約遮詮以示彼法。二就法二 說大中亦三。約後得智隨事行相可以言分。是則可說。是出世間故不可說。二約加行

(10)

智。謂是意言觀故。是則可說。觀中行相言不至故名不可說。又諸法自相皆不可說法

。諸共相皆是可說。此一門通一切法准之。三約所寄法可以寄。此表示令人解十地故 名為可說。不可以此即為十地名不可說。三就雙融中。此上六中各說即無說無說即說 無二俱融准思可見。又果海離緣故不可說。所證就緣是則可說。二所證非修故不可說

。能證修起是則可說。三正證離相故不可說。後得帶相是則可說。四後得無分別故不 可說。加行有意言故是則可說。五加行觀無分別故不可說。寄法表地是則可說。此上 不可說皆各不異於可說。以真理普遍故。可說不異不可說。以緣修無性故。是故下文 雖說一分義亦不少。故論云。如實滿足攝取故意在於此。思之可見 四釋文中。就義 大七頌半中分五。初一頌半總顯地微。二有二頌別顯微相。三有一頌半舉例顯微。四 有一頌半寄對彰微。五有一頌引喻辨微。就初中言諸佛聖主道。道者正出十地智。謂 道是因義。修行此十地。能到諸佛聖主之處故云道也。論云。此偈依何義說。依智地 故。解云。論主何故起此問答。以此頌中所明義理深玄微妙。似是佛果。恐人謬解。

謂是佛果非關十地故起此問答。猶恐未悟。更重引彼前後經文。證成地智故。云上來 所說等。微妙已下顯地智微妙言。微妙甚難解者。此中微妙是總句。難解者難知故。

別中微有六種。一證微。如經聖主道故。二說時微。如經甚難解故。三離念微。如經 非思量所得故。此顯自體無念非是意言比觀所得。四依止微。止如如經唯智行處故。

此顯既非比智境。是誰能知證智行。故論釋中自證知者。釋智行義。謂內自證故名行

。非謂遊故名行。依彼生者。釋行處義。謂此真如是一切依處。復是此智依生之處。

是實諦義故名智者。此釋智義。謂內照實義故也。智中開出三智。一善解法者。是加 行勝解故。二善寂滅者。是正體智令惑永滅證寂理故。三世間智隨聞明了知者。是後 得智。隨聞上地勝進明了無錯謬故。以此三智俱堪趣地得為智者也。五清淨微。如經 其性從本來寂然故。言自性離煩惱者。解寂滅義也。非先有深後時離者。解其性從本 來義。六功德微。如經無滅故。謂寂用之功無住之德。言無滅者非一往滅。為不捨利 弗益眾生故。言無生者。出世間故。如是此智不住涅槃世間中故。又釋於此六中准論

。前三是二種微。謂說時證時。非思量等釋成。後三是四種甚微。經中略無第一觀行 甚微故唯三耳

  自下第二別顯微相中二。初二句明同相。後六句不同相。此二相中略作三門。一 定其文。二辯相。三釋文。一定其文者。有人釋云。此既即是性淨方便淨二種涅槃。

故知前微。此相總明果法欲說地法。何故明果以辨甚深。果位顯故。舉顯十地甚深之 義。因之與果高下無殊。云何相顯然。此雖復隨人高下法體不別。其猶虛空。約尺分 異。異即是空地法像。此今明此相。總是地智。論釋云。智相有二種等智。即是地智 故不通餘釋。若是智即是因位。如何得有二涅槃邪。釋此是地中所依果分如下文云。

如因大海有十寶山。因於佛智有十地等。如一一山下悉有大海。一一地內佛果。若約 三乘佛果唯在十地後。若就圓教佛果通在一一地中。是故一地攝一切地。問。若爾證 得一地已得佛果。何須說十。答。引漸機故。是故十地多就三乘差別位說。問。若就

(11)

三乘則無果法。答。以三乘十地。就一乘十地說故有斯趣 釋文中同相內言從本已來 空者。此總明同相。論中先釋相後釋同。前中云何相者。問。意云色等法空皆名同相

。今言相者是何等相。答。彼智相故者。今此所說是地智相。引頌中自體空。是智自 空故。非餘色等諸法空相。又此是體相非是標相。下釋同中云何同相者。問。意既唯 局在智相。云何名同。答。中一切諸法如說自體空者。以此真空通一切法故名同也。

言滅除諸苦惱者。此別顯同相。苦惱者惡取空故。惡取空者。空亂意故。依寶性論。

空亂意有三種過。彼論云。起如是心實有法斷滅後時得涅槃。又復有人以空為有物我 應得空。又生如是心離色等法。別更有空我應修行令得彼空。解云。今此經中本來空 者。離此三種亂意苦惱故云滅除也。論經名有不二不盡者。言別意同。言不盡者離滅 色故。不二者離色外故。有者離以空為有故。此義云何。以若妄謂空為有物則令真空 於此不有。若真空有情有則無。是故理有治情有也。彼論約色等簡此論。就地智明空 下明不同相中。淨相解脫者。是總顯示。謂對治離染故。別顯中二。先何處解脫者。

問。所脫之處諸道即六道也。惑業生者。煩惱是道緣。業是道因。生是道果。六道不 出此三故。遠離名解脫也。二云何解脫者。問。解脫體即五句顯能脫之體一平等相。

既言遠離諸趣。云何離邪。謂見世間即同涅槃。如是遠離非如二乘。有背向故。故云 等同涅槃相也。無中亦無後者。第二斷惑相。論經名非初非中非後。謂於三時皆無斷 義方為斷也。釋此文有二門。一約相翻門。二約相續門。初中謂無間道智正斷惑時。

為智光起惑後滅邪。為或先滅智後生邪。為同時邪。此三時惑智。各有兩失故不成斷

。謂智有自成無漏過。不能滅惑過。煩惱有自滅過。不障聖道過。於三位中思之可知

。如燈破闇三時不破。此亦如是。如雜集論第四云。從何而得斷邪。不從過去已滅無 故。不從未來未生故。不從現在道不俱故。從諸煩惱麁重而得斷。乃至廣說。經云。

毘婆舍那不能破煩惱等。皆是此義故云非初非中非後也。問。唯識論第九中。聖道現 前惑種必滅。如秤兩頭低昂時等。若據此說即是同時。如何此中三時俱非。答。麁說 可爾。細剋實難。何者若同時者。智自生時惑自滅。時不相由故何成對治。如東家男 生西家女死。雖亦同時。然無相由不成對治。問。若爾云何斷。答。即此三時。求斷 不得方成斷義。此即不斷斷也。前中後取故者。謂於前中後三時之中取彼非初中後非 異三時取彼非也。如於色等處取彼真空非異色別取斷空。此亦如是故不斷義。二約相 續門者。謂此地智生滅相續。前中後三。何時定能斷煩惱邪。唯前不能斷。以落謝故

。唯後不能斷。以未起故。中亦不能斷。以不住故。是故三時皆無斷義。若爾云何斷

。論云。如燈炎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故。此則唯初唯中等不可前中後相續取可有斷義 問。既三時單取各不成斷。從此和合豈成斷邪。答。有人解云。三時別取各不成斷。

三時相續假說為斷故。云前中後取也。此麁說可爾。細剋不然。以別就三時各不成斷

。總此三時豈成斷邪。如一沙無油多沙亦無。今釋此言前中後取者。是簡濫之言。何 者人謂此智前中後位各不能斷。則謂同於無聖智處惡取空也。故今簡云此於初上取非 初中上取。非中後亦爾。不同無智故非惡取故。云非初非中後前中後取故。問。餘處

(12)

論說聖道初起則能滅惑。何故此中乃云非初。答。依毘曇。一念有燒始終方盡治結周

。然依成實。一念不燒相續方盡治結亦爾。若大乘初教。初念亦斷中後亦。然若依終 教。如緣起性三時俱不能斷。即由不作緣起方成故不無斷也。言非言辭所說者。第三 觀行相。謂此無分別觀智非同世間言說所及故。又不同小乘從聲得悟故也。言出過三 世者。第四轉依相。謂此微智依止真如常住法身。以是究竟轉依故。能依所依俱悉常 故。出於三世遷動相也。問。所依本有可得。是常能依修智。豈無生滅。答。初教隨 相修智生滅。終教已去智如境故。始覺同本覺故亦非無常。論云。非如無常意識者。

簡未轉依時妄念意識是無常。即知轉已去真智是常。此簡能緣也。依止無常因緣法者

。簡未轉依時所緣境也。修多羅中決定說者。引經證成境智俱常。如處處大乘經中。

皆說佛果常住。又如此經十藏品中信藏之內。信佛智無生滅等。具如彼說。言其相如 虛空者。第五解脫相。謂如二乘智雖離惑障。猶有法執故。其解脫猶有障礙。此則不 爾。二障及習一切皆盡故。云如虛空無障礙也。又此明自體清淨如虛空無染。又論中 重結。此五種中後三何故重言者。以後三種皆對妄顯真故。云如是觀觀等。問。詳此 五句初句了世間。即涅槃明離而無離。二明三時無斷惑義。即斷而不斷。乃至其相如 空。准此等義與上同相何別。答。舉實無別。但約自體處名同相。約智證入處名不同 相。若不同彼同相不得成。此不同相也。是故義說有二法體無別

  言諸佛所行處下一頌半。明第三舉例顯微。於中初三句牒前深妙。下三句類顯地 微。前中初二句。舉佛所證二種涅槃。於中寂者是同相涅槃。以自性常寂故。滅者是 不同相涅槃。以智緣滅故。清淨者顯此二種自性無染。及對治離染故。深者顯此二種 甚深微妙故。此二唯是諸佛所證故。名佛所行處也。言說所難及者。正顯此二深妙超 言。下三句類顯地法。同彼玄妙故云地行。亦如是言地者境界。觀者謂照境之智。是 地正體故。行者智眷屬者。檀等諸度與智同行故。亦如是者同二涅槃之深妙故說之。

猶尚難者。顯教尚難言。何況以示人者。況義深玄何容可示。論云何故不但說無言等 者。徵文顯意。謂何不一向說無言。乃云言說所難及顯示。依言以求解故。不說無言 也

  諸佛之智慧下下一頌半。第四寄對彰微。以此地智是諸佛境故。名佛之智。離諸 心數者。此智不同思慧境故。離心道者。不同報生識智。彼二可說。此智非彼境故云 不可說也。言不可得思議者。以非耳識所知。非意識思量故。此顯不可聞。言非有陰 界入者。如陰界入。有色心根境識等差別 是則可說。證智不爾。無能所平等無分別 故。離文字不可說也。是故但可證智內契不可分別。非染識所能了知。以取相名識。

不取相名智故非彼境。論云。智者地智。即根本智也。起者以何觀者。以加行觀智起 本智故。以何同行者。檀等餘行亦資起故

  言如空迹下第五一頌舉喻顯微。上半舉喻。下半顯法。此中喻義略作三門。一對 前辨異。謂與前盡空何別。太空喻果海。跡處喻地體。跡相喻地相。鳥足喻言教意。

不同者喻地法難說難聞成默不說。今喻地法難說難聞。誡眾捨著許為宣說。二顯義意

(13)

者。如鳥行空。鳥身過後跡處不可說。相亦不可見。然有鳥行不可言。無非以有鳥行 故。令有跡相可取。非以無跡相故。總無鳥行鳥行喻言教。跡相喻地法。尋鳥求跡。

跡不可得。尋言求地。地不可得。但約鳥行十步說有十跡。實無十跡之異。約言分十 地。實無十地之異相。是故十地如空中十迹。豈有差別。問。如空中鳥已行未行及正 行處。俱無有跡。豈可十地言下無所詮義。答。有所行空處故有所詮義。問。鳥足空 中不能現跡。言下既不能顯理。何用斯言。答。鳥行沙土如足現跡。鳥行空中足現無 跡。小乘言教顯如言義。大乘言教顯離言義。若無鳥行無以得知虛空無跡。故知鳥行 能顯無跡。非無能詮所況可知。三釋文者。論中有二。初三句解喻。後三句合法。喻 中鳥行跡處是一句。直舉喻體。二不可說。相亦不可見。是第二句顯跡。離相難說難 見。謂不可說。其跡數多少不可見。其跡相差別下。釋成何故問也。釋以空無相故。

即空之跡亦不可分別也。三非無行跡。是第三句以有鳥行故非無跡。又此三中。初總 舉。二離有。三離無。下合中三句次第。合如是鳥跡處。明前初句名等住處。證智攝 者。合之以法准法驗。喻應言如是鳥行跡處。虛空所攝。文中存略世名句字身。合鳥 行住處證攝合跡處。虛空所攝不可說。聞合第二句明離有難說聞也。下亦釋成非如聲 性者。明此地法出言非如音聲之性。是可聞法。又釋明地出言非可如言聲性而執取也

。非無地智多句字身者。合第三句顯不無義。非無地智者。有所詮離相之法。非無名 句字者。有能詮之教。何故言有教。擬欲宣說故。何故言地。離相不令如言而取故。

云何故我復說。此汝等不應隨聲取義。此是論主義。作金剛藏語誡眾離著。五過中前 二違行過。次二違人過。後一違法過。謂如言之義。都無所有。而謂實有故不正信。

二不能勵心捨相求實名退勇猛。三法實不然。為他宣說云法正爾故云誑他。四言是佛 說故云謗佛。又佛意正在離言之義。而謂佛智緣所執相故亦謗也。五謂法淺薄同於世 間稱言之事故云輕法。又佛教指示離言義。令諸眾生越凡成聖。今取如言。只是世語

。不能令人超凡得聖故。輕法之過實為重也。釋義大竟

  自下第二明其說大。於中六頌分五。初一頌三句明所說分齊。二有三句彰已無過 誡眾除失。三有一頌半顯其所說略而非廣。四有一頌勸眾敬聽彰已善說。五有一頌顯 已得力為生物信。前中初一句是總言。是事雖為難者。是事謂牒前義大之事。雖者是 不定之辭。謂此地法有其二分。果分雖不可說然因分可說故。論經云。我但說一分。

謂因分於果為一分故。此二分義諸說不同。有說能詮之教為因分。所詮之義為果分。

此說甚疎。有說地前因行為因分。地上證智為果分。此品豈說地前法邪。故知不然若 約諸地加行等為因。正證為果。亦少分得。有說十地有二種門。一若約漸增之門名因 分。十地是則可說。有分齊故。如月漸增可說差別。二若就圓滿時門名果分。十地是 不可說。無分齊故。如月滿時無差別故。此二十地其體無別。但隨分滿假立二分。此 亦未然。豈可未至。法雲則歡喜可說。待十圓滿方不可說。若前能起後為因。後依前 起為果。亦少分可然。猶非文意。有說十地有二種義。一者教所安立十地法門。在聞 者識上似義顯現名為因分。因此表彼離言義故。二者已詮證入十地正行離諸言教所安

(14)

立相說名果分。由彼因分之所表故。是故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此說少順文意。猶非 正當。今釋有兩重。一此十地有二分。一就實十地。唯佛所知佛智所行名為果分。上 論云。此智是誰證偈言佛所行故文。上文云。智起佛境界故。又上加分中言不思議佛 法。又如鳥跡所依太空為果海等。二隨相十地菩薩所知菩薩所行名為因分。是則果分 玄絕。當不可說。因分約機是則可說。此義通一部經中大意。問。若爾喜菩薩證智豈 可說邪。答。教說修中滿足修等是也。二云十地有二分。一約妙智。正證智如境故。

離相離言故。名果分則不可說。如彼鳥跡同於虛空不可說也。二約方便。寄法顯地差 別。如下文初二三地寄同世間。四五六地同二乘等。又寄禪支道品。諸諦緣生以顯地 別令眾因。此表解地義故名因分。如空中跡。約鳥說異名為因分。同空無別名為果分

。一跡通二故為二分。問。約鳥約空跡皆離相。云何有說有不可說。答。跡雖離相就 鳥得說。就鳥得說所說常離也。跡同虛空理不可說。所況地智准此可知。此釋局斯地 品故。云雖為難即是一分也。此為總句。下有六句。別顯三大。初一句明因成就大。

次有一句明因漸成就大。餘有四句明教說修成就大。釋此三大略作四門。一釋名者。

悲願重心為起行。本名因成就。說大之中開出此故。名之為大。二聞思修等次第。能 生出世證智故。名因漸成就。三實智證真指陳不到。假言寄顯故名教說修。問。此三 俱是說大中出。何故前不名教說。又俱是因分中出。何故後一不名因邪。答。前二生 後功能顯故。同得名因。體非玄妙故。不待言簡不稱教說。後一證智玄妙。濫同果分 故。以言簡名教說修。二就處以定有二。先約假處寄顯因成。在地前種姓位。以彼種 子因成就故。因漸寄在解行位。起聞思等行趣真證故。教說修寄在初地已上智證實故

。二約實位。此三俱在地上。但諸地之前加行修中慈悲願等名為因成。聞思修等名為 因漸。正證後得名教說修。三就文辨。定者下說分中諸地之內。皆有此三。何者且菩 薩因何求此地智。有二所因。一為救眾生。二為求菩提。由上求菩提下救薩埵名為菩 薩。故云慈悲願也。二既內有此因欲趣求諸地。有何漸次。謂修學三慧漸入諸地。此 二同在加行智中。三加行既終必契真理。前二相麁直陳可得故。不別寄證智地體。不 可直示故。寄別法用以顯表示。如二地正地中說十善等。三地正地中說四禪等。四地 正地中說道品等。並是如此教說修攝。四釋文中。初句慈悲。是利他行。發願是自利 行。釋此二文。如論應知。因漸成就者。如偈漸次具諸地故。謂三慧次第能生世出智

。以是彼因故名具諸地也。教說修者有二滿足。修者聞思慧等。但能為彼出世智因不 能滿彼。智地要出世淨心方能滿彼故。云智者所能及也。下明觀修。於中如是諸地行 者。牒舉地行也。微妙甚難見者。明觀境非餘心所能見也。不可以心知者。不可以染 心能知。論云。自心清淨可知。此中滿足修據根本智觀修。約後得智及緣觀內俱不可 說。故名教說修也

  自下三句。是第二顯已善說誡眾除失。先顯已離二過。一離佛不隨喜故。云當承 佛力說也。二離不平等說故。云成聽也。二誡眾令離二失。一於說者不敬。離是過故 云汝等當恭敬。二於法見諍。離是過故云共一心聽也

(15)

  自下一頌半。第三明所說。略而非廣。初二句牒舉地法。是智所通達故云隨順也

。以此智入彼諸地相中故。云諸地相入行。論云如行修故者。如加行修而得入如行修 滿足者。加行入證契理圓滿故。云如實滿足。攝取入此智入之行無量無邊故。云於無 量億劫說之不盡。今但略說者。是要略故云如實也。雖是略說。而具攝廣義故云其義 無有餘

  自下一頌第四勸眾敬聽彰已善說。一心恭敬待者有二。一身恭敬。如威儀住者釋 敬也。堪受說法者釋待也。二心恭敬。謂決意求法故。云如心決定。此釋心敬堪能憶 持者釋待也。前則身恭能受。此則心敬能持。今承佛力說者。顯非己力。離增上慢故

。下半顯所說。謂以何事者。以大音喝故。云何事者。出因引喻故。依止何事者。依 止名字不違義故。示現何事者。示現地義故。又釋大音喝因喻依證成道理說義名不相 違。依法爾道理說可知。論中善字者。是善巧之字故有二義。一巧同他者。二詮義周 備。如論應知

  自下一頌。第五顯已得力令物生信。初二句明雖得廣多諸佛神力聚在我身。後二 句然顯已所說如海一渧。所不說者猶如大海。況無佛力從此一渧亦不能說。上來至此 請分竟

  自下第七明說分作四門。初釋名者。演暢宣陳十地差別故名說分。二來意者。前 略請滿剛藏告眾許說一分故。次正說以顯地法。三說意者。前本請分中已說地體。令 彼上機悟解玄旨。今辨地相。令中下之流隨相開解故明說也。又前已略示令生正解。

今更廣陳令起行修故明說也。四釋文中說十地即為十段。就初地中略作七門。一釋名

。二來意。三斷障。四證理。五成行。六得果。七釋文。初釋名者。唯識論第九云。

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解云。此有三義。一得位。二證 理。三成行。皆初獲得故生歡喜也。攝論中唯依第二成行義釋故。無性及世親各第七 卷云。由此最初得能成辨自他義利勝功能故。謂如菩薩入現觀時。得能成辨自他義利 最勝功能。生極歡喜。非聲聞等入現觀時。唯得成辨自利功能。生如是喜故。不說彼 名極喜地。依十住毘婆沙論。唯約證理釋。彼論云。始得法味生大歡喜。依瑜伽七十 八。及解深密經第四。同約二義釋。彼云。成就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故

。解云。大義即是二利行。成出世間心。是得聖位。同十地論成就二行及得聖位。如 本分中釋。餘義如下釋名分。辨二次第者。何故最初明此地者。謂先地前加行功力無 間發起。本性無漏功能令生現行。初無漏智證見真理。滅惑成行故。先明此三所斷者

。唯識論第九斷異生性障。謂二障中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二乘見道現在前 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解云。異生者執異 見而生故○異生即舊名凡夫也。性者即是分別二障種上假立不相應法。依彼種上立此 性故。即說彼種名異生性障。此即異生之障依主釋。梁論名凡夫性。無明十地論名凡 夫我相障。解云。此約二執道名我相故不相違。又此異生性雖依種立。然見道前現行 分別。亦此障攝故。唯識云。執著我法愚即是此障。故知通現。問。若分別二障現種

(16)

為體。如何二愚唯現非種。答。障寬愚狹故不相違。又此異生性。雖通本隨分別現種

。然由執著云何引發。故貪瞋等攝屬二執。問。聖位翻凡。何故初地聖性唯依種立。

答。以現行間斷故非聖性。問。若爾地前已有無漏法爾智種。何不於彼立為聖性。答

。以凡聖二性同時相違過失故。雖有種而非聖性。如滅心定。依種假立微。微心時雖 有彼性而非滅定。以有心無心義相違故亦同彼。又釋地前未有彼無漏種故非聖性。法 爾種子非所許故。問。既異生性是不相應行攝。聖性翻凡。何不亦立不相應邪。答。

依大乘宗。聖性亦是不相應攝。即二十四中非得是也。以宗許此通無漏故。不同小乘 不通無漏。又釋異生劣故。別立不相應。聖法力勝故。不別立亦不相違。又唯識云。

雖初地所斷實通二障。而異生性障意取所知說。十無明非染污故。無明即是十障品愚

。上來且約斷煩惱說。理實初地亦除惡趣諸業果等。是故要說具斷二愚及彼麁重。一 執著我法愚。即是異生性障。二惡趣雜染愚。即是惡趣諸業果等。應知愚品總說為愚

。解云。顯上二愚非唯無明執我法時。所有愚及俱起法說為初愚。愚品類惡趣業果體 雖非愚。愚所發業及所感果總說為愚。彼論又說。利鈍障品俱起以為二愚。即與五見 利品俱起同時無明名為初愚。與貪等鈍品俱起名為後愚。言麁重者。彼論二釋論云。

彼麁重言顯彼二種。或二所起無堪任性。解云。此初釋麁重。即是二愚種子惡故名麁

。沈沒稱重。故知二愚唯約現行。復釋二愚所引。令身心中無堪任性麁梗沈重故名麁 重。非現非種。唯此二愚亦通種子。又案此中二愚或分為三。謂惑業報。或分為四。

加彼麁重。或分為五。謂或中分二障故。此等並是此中所除。汎論斷義有其三種。一 自性斷。謂諸煩惱及相應心心所不善有覆無記諸染污法見修道生惑種永斷。此中心王 遍行別境性非染污非可斷法。而煩惱俱名相應。得斷煩惱故說名斷。二種縛斷。謂有 漏善無覆無記通色心等非正違道性非可斷。由斷六識緣彼煩惱故說為斷。三不生斷。

謂此見道斷見惑已捨外道方所依身無。即無想定及無想報並永不生。又招三惡道總報 惡業。皆非擇滅。亦名不生。三惡道報無根二根。欝單越等亦皆不生畜生餓鬼別報。

善業所依果無亦不生也。此上且約初教說之。若約終教。初地亦捨三界分段及惑業苦 也。地上唯斷彼所知障及變易報。其煩惱障地前漸伏。初地斷盡。所知障地前亦伏。

初地斷一分。餘在諸地各斷一分。佛地方盡。此如梁論及寶性等論說。四所證者。謂 法界真如遍行之義。唯識論云。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解云。行謂有為諸行。我法二空所顯真如。遍於一切有為諸行故名遍行。梁攝論中名 為遍滿。遍滿一切有為行故。世親攝論第七云。無有少法非無我故名遍行。無性攝論 第七亦云。無有少法非是空故名為遍行。理實二空通餘九地。以初位創證故以為名。

五所成行者。略有四種。一約增勝修成施行。二約所成起十六願。三約修成。謂信等 十行。四約實行。謂十度等行。無不皆修餘所修行。釋文自顯。六所得果者。略有四 種。一得當地滿時調柔等四果如下應知。二得檀行所成大財等果。三依攝論通達障空 義得一切障滅果。四通論得唯識三性三無性理智。及奢摩他毘鉢舍那等果。餘如文說

。七釋文者。就此地中文別有二。初長行後偈頌。前中有四。一始住地分。二地釋名

(17)

分。三安住地分。四校量勝分。就初分中論分為四。一依何身者。謂厚集善根為所依 身。二為何義者。為求佛果。三以何因者。以大悲為因。四有何相者。過凡得聖為相

。此四各有十門。別辨名為創住菩薩初地。又此四義。與瑜伽四十八住品中極喜住內 菩薩發心有其四相。文同語少別。會意可知。彼云。一何相菩薩發心。二發心何所緣 慮。三發心何狀何相。四發心有何勝利。彼論依此經文作彼略釋不具。初依何身中有 三。初結前總告。二正顯行相。三如是眾生下結行入位。正顯行中初句是總。謂一大 僧祇積集勝善故名厚集。若有眾生者。是此初入地眾生。非是地前。有人制此十句。

屬地前發心方。入初地者此不順文。豈可地前屬初地攝。以此文說初地不說地前故。

應知此是初住地處說。此所依善根行相別辨中。此集有九種。一行集。善作眷屬持戒 者。以慧為主。戒隨助伴故云眷屬。如經修諸善行故。謂三聚非一故云諸善行也。二 定集。謂定助智道名為善作眷屬三昧。如經善集助道法故。三親近集。謂親近諸佛供 養恭敬習聞慧智。如經供養諸佛故。四聚集。謂思慧智善能思量積集諸度故云聚也。

如經集諸清白法故。謂六度治垢故云清白也。五護集。謂修慧之行上順善友故為攝護

。出世真證修能趣入故名修行實證。行實證故。為彼善友教授攝護故。云善知識所護

。六廣集。謂廣於一切眾生。以慇至深心作利益故。七信心集。謂決定信樂求大法故

。八現集。謂隨所集善多向益生故云心多向慈悲。於中慈念依苦苦壞苦者。以慈行麁 故。悲依行苦者。明是細故。問。上文云。慈與樂悲拔苦。何故與此不同邪。答。此 二有通有別。別如前辨。通論俱有與樂。如三地中慈有廣大無量者與樂。謂廣與欲界 樂大與色界同。喜樂無量與色界不同。喜樂悲喜捨亦爾。故知。同與樂也。又如三地 為苦眾生入慈悲。故知同拔苦也。此文亦是故知同也。九求集。謂與眾生求一切智智 故。云好求佛智慧。依論經此句攝在第七信集中。別有第六淨心集。謂出世真證心無 垢染故。云善清淨心故。又此九中初五護煩惱行。謂一戒學。二定學。餘三慧學。即 聞思修三慧。依論有四。加淨心集出世智故。後四護二乘行。於中初二護二乘心。謂 廣護狹心信護小心。後二護二乘行。謂慈護狹行求護小行。又此十中初一總相。謂統 括諸行成一厚集故。餘九皆是集中開出故是別相。九中皆有集義是同相。或定等別名 為異相。成壞同前可知。依此諸集集成之身。乃能發此真證之心。住於初地故。此諸 集總在地中。初分所攝故。云如是眾生乃能發阿耨等心。此心即是本分中願善決定。

彼文指此也 第二為何義生如是心者。如經為得一切種智故。此顯佛無上智。具知斷 證修究竟滿故。此為總句。佛智業用利益眾生差別有九。為求彼故生如是心。一力佛 智能作同記業。此是如來處非處智隨諸眾生。同因果等義悉能記莂。此義廣如餘修羅 多說。故云為得十力故。二無畏佛智能作破邪業。以四無畏破外道說故。云為得大無 畏故。三平等佛智能作教授業。謂得二空具足。佛法轉教眾生令同證入故。云為得具 足佛法故。四救佛智能作救濟業。謂以四攝巧化眾生故。云為救一切世間故。五淨佛 智能作救攝因業。以大慈悲為救生因故。云為淨大慈悲心故。六無餘智佛智能作普觀 之業。謂常以佛眼普觀十方世間眾生無不窮盡故。云無向十方無餘無礙智故。七無染

(18)

佛智能作嚴土攝生為業。謂莊嚴一切世界令無障礙無有雜染。不待功力以土應機令生 信入法故。云為淨一切佛國令無餘故。論中智心無礙者。智無礙顯前無障心。無礙顯 前無染。又初慧解脫。後是心解脫故也。八覺佛智能於一念頓覺三世眾生心數。以為 業用故。云為於一念中知三世事故。九轉法輪佛智於諸眾生能令解脫善巧為業故。云 為自在轉乃至佛神力故。生如是心者。即是前發阿耨菩提心也。論云。何故唯言生心 不言生智為一問也。及餘心數法。謂念定等為二問也。理實此時諸德皆生何獨心邪。

釋云。心是總主。舉此即攝智等心故。云心中即攝知斷證修答初問也。亦攝一切助道 法者答後問也 第三以何因生如是菩提心者。如經是心以大悲為首故。前說為何義中 顯所求果。今此以因何顯能成因。謂以何因求大菩提。以大悲為首。濟眾生故。求此 菩提非為自安。何以故。若非如是大菩提法。無以究竟救眾生故。是故諸行大悲為首

。此悲大有九種。一增上大。緣微細苦生增上智故。云智慧增上。論釋智與慧二差別 者。然此智慧有通有別。通而言之所知無別。開別有二門。一智知俗諦慧照真諦。如 十度中第六名慧。以照理故。第十名智。以鑒事故。二智能決斷因果逆順染淨差別。

慧能照達諸法假實體性有無。此中約後義辨。又觀眾生十二緣起。前能起後。皆名為 因。後依前起。悉名為果。逆順觀之有染有淨。染逆順者。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是名 順觀。何緣老死。謂由生故乃至無明。是名逆觀。淨順逆者。無明滅故行滅乃至老死

。是名順觀。何緣老死滅。由生滅故乃至無明。是名逆觀。是觀名智決斷義故。觀一 切法。但名無實名自相觀。觀一切法真如一味名同相觀。是觀名慧照察義故。二攝大

。謂前既知苦。今以四攝方便善巧救苦眾生故。云方便所攝。三淳至大。淳謂淳厚。

至謂至到。慈悲增上故曰淳至。淳至有二。一直心淳至。謂向時發心許盡眾生界作利 益。其心一向無改易故。二深心淳至。謂愍苦情殷徹於後際故。云直心深心淳至故。

又直心令證理。深心令集善故。起信論云。直心者正念真如法故。深心者樂集一切諸 善行故。四無量大。謂攝取如來無量神力化物生信故。云量同佛力故。五決定大。上 妙決定信深智勝對治者。決定信知諸佛深智堪授眾生。令成最勝對治之用故。云善決 定眾生力佛力故。謂以佛智力授與眾生益其智力故。云眾生力也。六隨順大。謂隨順 菩提令得正覺故。云趣向無礙智隨順自然智故。七正受大。謂能領受諸佛大勝教法轉 授眾生故。云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故。八最妙大。攝受勝妙平等功德故。云廣大 如法界故。九住盡大。謂住是無常愛果之因盡。是涅槃常果之因故。云究竟如虛空盡 未來際故 第四明是心生時有何等相者。如經菩薩發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者。以此 心即是出世間道。此時捨離凡夫性故。又創得聖位過於地前內凡位故。此是總句。過 義有九。下別顯之。一入位過。此時初成出世間心。猶如世人初始住胎相似法故。云 入菩薩位故。此句約位故。瑜伽住品名入菩薩正性離生。梁攝論第十云。一入菩薩正 定位。以入菩薩初無流地故。二家過。以得佛所證法界之分故。云生在佛家。故梁論 云。二生在佛家。如諸菩薩生法二家具足尊勝故。解云。前住胎若下賊家不足為過。

要在王家受生。方顯其勝故。此句約得法為家。瑜伽住品云。生如來家。三種姓過以

(19)

大行成立。堪紹佛種故云種姓尊貴。無可譏嫌者。梁論云。以過二乘及世間種姓故。

解云。良以二乘亦得生空法界。然彼不能紹佛果位。如雖生王家。然或是王之僕隸等 不足為貴故。今要得王之體分繼於王位故。子相似也。四道過。以非有漏故世道不攝

。是無漏故出世道攝。故云過一切乃至出世間道故。以雖得大乘在世間未足為勝。如 雖是王種若是鬼神之王不足為貴。要是人天之王。方顯道過故。云異道生相法。故梁 論云。四已轉一切世間行。決定不作殺生等邪行故。五法體過。謂菩薩正以大悲為體

。於所作他事即是已事。以為自身體性相似法故。云住菩薩法中。故瑜伽云。設有問 言菩薩以何為體當云何答。應正答言大悲為體。此之謂也。前雖道勝。若己身殘闕未 足為勝。故舉大悲顯成自體。六住處過。以不捨世間。是不住涅槃方便不染。是不住 世間巧離二邊住。住無住處故云在諸菩薩。數論經名住在菩薩正處故也。如王子諸根 備具。若住處下劣亦不足為勝。菩薩雖有大悲。若著二邊亦未為勝。七生業過。以順 空聖智等。入三世真如法中。顯無終極無際限相生命相似故。云等入三世等如也。論 經名三世真如法中。是故此中如字即是平等法故名真如兩處用之。應知如彼王子雖依 正俱勝。若壽命短促不足為勝。八畢定過。佛種不斷顯因畢定。究竟涅槃顯果畢定。

成就相似者。如似王子。雖依正命勝。若志氣不立所作不成。不堪紹繼故云如來種中 畢定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住如是法等者。牒以總結。謂前四義中。初明內所 依身。二辨外所求果。三顯求果所因。此三明發心由致。四正顯所發心相。此即是初 住地相故。云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不動法故不動法者。釋成住義。

謂一證真理不復失故。二乘異道所不動故。已說住義竟

  第二釋名分中有三。初十句明多喜。次十明念當得生喜。後十念現得生喜。又釋 此三中初一明歎喜差別。後二明喜因差別。又前一正是此地行報之喜。後二明於此地 舉緣方喜。又初一對前依何身生喜。以厚集善根得此位故。次對前為何義生喜。以所 求佛果定當得故。後對有何相生喜。以現離凡得聖位故。何故以何因中不對辨喜。謂 悲心惻愴喜相隱故。初中言多喜者。謂適悅眾多故。論中三種。一心喜者。入觀之心 心即適悅故。二體喜者。出觀喜受相應故。三根喜者。由前心體喜故。令所依身色根 調暢輕安遍悅故云多喜。此是總句。別有九種。一敬喜。於三寶中得不懷信故云多信 故 此如小乘入見道得不壞淨相似故。二愛喜。樂觀離染真如法故云多清淨故。論經 名愛念故。上二是心喜。三慶喜。自覺所證校量勝過於地前故云多踊悅 四調柔喜。

身心安適遍增益故。五堪受喜。自見至菩提近者知已行立取菩提近故云多堪受故。此 與念當得何別。謂念當得念果預喜。今此念因能受故喜上來自行喜。下三明化他喜。

六不壞喜。由於自心先已調伏。是故或他論義自解說時。或自論義他解說時。皆心調 無諍。離諸擾動故云不好鬪諍。七不惱喜。以心慈悲身口調柔。設見惡人以道漸化不 惱他故。云不好惱亂眾生。八不瞋喜。謂見眾生不如說行心乖法也。威儀不正身違道 也。見之生愍故忍不嗔故。云不好嗔恨。此前二句不惱懷他。此句能受他惱。又前二 不令他惱。此句自不起瞋 第二念當得故生歡喜中。初句總。此中欲明已當得義。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無分別不離分別。無計度不離計度。非思惟作意。寂靜清涼無生無滅。無見無聞無

則妄想息滅正念停住是名修法界止又觀未語欲語正語已語皆無有相語心亦爾不從內出

Tokyo: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200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Meditation and the Beginnings of

 謂當見苦時  斷滅盡無餘   見習斷當知  十九滅亦然   增三見道斷  十說思惟止 

。問至理微妙不垢不淨。無取無捨。今立垢淨令人取捨。既乖妙理即非上乘。何得名

  二別敘今經教興 韋提機發淨土緣興。故使闍王公為逆害幽禁父母苦切憂愁。遙

。問曰。未審。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備不虛。何機得受。答曰。解有二義。一

。以動義非濕故。此上十義約理望事。則有成 (三也) 有壞 (五也) 有即 (七也) 有離 (九也) 事望 於理。有顯 (四也) 有隱 (六也) 有一 (八也) 有異 (十也) 逆 (五六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