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阿毘曇心論》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阿毘曇心論》CBETA 電子版"

Copied!
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阿毘曇心論》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8, No. 1550

No. 1550 [cf. Nos. 1551, 1552]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界品第一

 前頂禮最勝  離惱慈哀顏   亦敬順教眾  無著應真僧 

  說曰。法相應當知。何故應知法相者。常定知常定相。彼曰。定智有定智相則為 決定。以是故說法相應當知。問世間亦知法相此極愚。亦知堅相地濕相水熱相火動相 風。無礙相空非色相識。如是一切不應已知復知。若已知復知此則無窮。無窮者。此 事不然。云何說法相應當知。答世間不知法相。若世間知法相。一切世間。亦應決定

。而不決定。法相者常定不可說知法相而不決定。若然者不決定亦應決定。但不爾。

是以世間不知法相。復次堅相地無常相苦相非我相。若不爾者。堅相應有常相樂相有 我相。而不爾。是故堅相即無常相苦相無我相。若世間於地知堅相者。無常相苦相無 我相亦應知而不知。是故世間不知地堅相。問前說法相應當知此法云何。答

 若知諸法相  正覺開慧眼   亦為他顯現  是今我當說    問佛知何法。答

 有常我樂淨  離諸有漏行 

  諸有漏行轉相生故離常。不自在故離我。壞敗故離樂。慧所惡故離淨。問若有常 我樂淨。離諸有漏法者。云何眾生於中受有常我樂淨。答

 計常而為首  妄見有漏中 

  眾生於有漏法。不知相已。便受有常我樂淨。如人夜行有見起賊相彼亦如是。問 云何是有漏法。答

 若生諸煩惱  是聖說有漏 

  若於法生身見等諸煩惱。如使品說是法說有漏。問何故。答  所謂煩惱漏  慧者之假名 

  煩惱者說漏。漏諸入故。心漏連注故。留住生死故。如非人所持故。是故說有漏

。問此更有名耶。答

(2)

 是名為受陰  亦復煩惱諍   是法說盛陰 

  說勞說諍。問何故。答  煩受諍起故  是彼應當知 

  身見等諸煩惱。勞於眾生故說煩惱。惱受身故說受。忿怒心故說諍。從身見等生 諸有漏法。是生勞故說勞。生受故說受。生諍故說諍。已說盛陰。陰相今當說

 若遠離煩惱  無漏諸有為   一切雜受陰  是陰聖所說 

  謂法離身見等諸煩惱。亦解脫諸漏有為從因生故。是一切及前說盛陰。此總說陰

。是五陰色痛(應云覺也)想行識。問色陰云何。答  十種謂色入  亦無教假色 

 是分別色陰  牟尼之所說 

  十種。謂色入者。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亦無教假色者。如業品說。此色是 色陰。分別色陰時。是世尊說

 所名曰識陰  此即是意入   於十八界中  亦復說七種 

  謂識陰即是意入。亦界中七種分別。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及意  餘則有三陰  無教三無為 

 謂是說法入  亦復是法界 

  餘則有三陰者。痛陰想陰行陰。無教三無為者。虛空。數緣滅。亦非數緣滅。此 總說法入亦復是法界。如是此法說陰界入。但陰一向有為界。及入有為無為。已說陰 界入。一一相今當說

 界中一可見  十則說有對   無記謂八種  餘則善不善 

  界中一可見者。色界此可視在此在彼是故可見。當知十七不可見。十則說有對者

。十界有對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是各各相對各各相障礙。處所若有一則無二是 故有對。當知八無對。無記謂八種者。眼耳鼻香舌味身細滑。此非樂報可記。亦非苦 報可記故曰無記。餘則善不善者。色聲意法及六識。善身動是善色。不善身動是不善 色。餘色無記。如是聲口動淨心七識界。善不善煩惱相應是不善餘無記。法界識心相 應彼如心說。若不相應如雜品說

 有漏有十五  餘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有漏有十五者。五內界五外界五識界漏止住故。餘二者。意界意識界法界。此或 有漏或無漏。若漏止住是有漏。異則無漏。三三有者。意法識界是三有中可得。欲有 色有無色有。欲有中有四者。香味鼻識舌識是一向欲有。中攝非色無色有。離欲揣食

(3)

故一切香味是性揣食。十一在二有者。欲有色有十一界內五色聲細滑及是境界識。此 非無色中以離色故

 有覺有觀五  三行三餘無   有緣當知七  法入少所入 

  有覺有觀五者。五識界與覺觀俱麁故覺觀相應。三行三者。意法識界此三行。若 欲界及初禪是有覺有觀。若中間禪是無覺少觀。是上無覺無觀。餘無者。謂餘界非覺

。俱亦非觀。俱不相應故。有緣當知七者。七界有緣有此緣故故曰有緣。如人有子謂 之有子彼亦如是。眼識緣色耳識緣聲鼻識緣香舌識緣味身識緣細滑意識緣諸法。法入 少所入者。若心心數法。是有緣餘則無緣

 九不受餘二  為無為共一   一向是有為  當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受名謂若色根數。亦不離根是心心數法。所行於中止住故。異則不受

。於中九界不受。聲心法界非於中心心數法止住。餘二者。五內界若現在是受。於中 心心數法止住。過去未來不受。非彼心心數法止住。色香味細滑若不離根及現在是受

。如心心數法根中止住。彼中亦爾。不離根故餘則不受。為無為共一者。一法界有為 及無為。於中三種有常故不可有為。餘法界無常故有為。有為無為合施設故。是以為 無為共一。一向是有為當知十七界者。十七界無常故一切有為。是故一向有為。問如 是分別法相已。云何攝法為自性為他性。答自性。問何故。答

 諸法離他性  各自住己性   故說一切法  自性定所攝 

  諸法離他性者。謂眼離耳。如是一切法不應說若離者。是攝以故非他性所攝。各 自住己性者。眼自住眼性。如是一切法應當說。若住者是攝。故說一切法自性之所攝

。已施設自性所攝。於中可見法一界一陰一入所攝。如是一切法。復次此義契經品當 廣說

行品第二

  已說諸法自相。如法生今當說。問若諸法自性所攝者。亦當以自力故生。答  至竟無能生  用離等侶故 

  一切法不能自生。所以者何。諸行性劣無勢力故。如羸病人不能自力起。問若不 自力起。當云何起。答

 一切眾緣力  諸法乃得生 

  如羸病人由他扶起。彼亦如是。如心由伴生。今當說  若心有所起  是心必有俱 

 心數法等聚  及不相應行 

(4)

  心者意。意者識。實同而異名。此心若依若緣若時起。彼心共俱心數法等聚生。

問何者心數法等聚。答

 想欲更樂慧  念思及解脫   作意於境界  三摩提與痛 

  想者事立時隨其像貌受。欲者受緣時欲受。更樂者。心依緣和合不相離。慧者於 緣決定審諦。念者於緣憶不忘。思者功德惡俱相違於心造作。解脫者於緣中受想時彼 必有是。作意者於緣中勇猛發動。定者受緣時心不散。痛者樂不樂俱相違緣受

 一切心生時  是生聖所說   同共一緣行  亦復常相應 

  一切心生時是生聖所說者。此十法一切心生時共生。是故說名大地。同共一緣行 者。一切心共俱同一緣行不相離。亦復常相應者。各各共俱及與心俱常相應共行。離 增減故故曰相應。已說心數法謂通一切心中。不通今當說

 諸根及覺觀  信猗不放逸   進護眾煩惱  或時不相應 

  諸根者。善根無貪無恚無愚癡。覺者於心麁相續。觀者於心細相續。信者成實真 淨。猗者善心時於身心離惡故快樂。不放逸者。信善時方便不捨。進者作事專著。護 者作事。行以不行求以不求。自守無為。眾煩惱者。如使品說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

或時相應或時不相應。問何故說心數。答意謂之心。彼眷屬故說心數。已說諸心數法 相。如所生今當說

 不善心品中  心數二十一   穢污二損減  欲界非不善 

  不善心品中。心數二十一者。不善名若心生欲界諸煩惱除欲界身見邊見。是轉成 不愛果故謂不善。此心品中當知有二十一心數法。十大地覺觀。二煩惱無慚無愧。睡 調不信放逸懈怠穢污二損減。欲界非不善者。謂心品是欲界穢污非是不善。如身見邊 見相應心。此品中當知有十九心數法。除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故

 善不共二十  無記有十二   悔及於眠心  是能以為增 

  善不共二十者。不共名謂心獨一無明煩惱。生是二十心數。除一煩惱餘如前說。

善名謂淨心能轉成愛果。此心共俱當知有二十。十大地覺觀信進。猗不放逸善根護慚 愧。無記有十二者。不穢污心品中有十二心數法。十大地覺觀。悔及於眠心是能以為 增者悔名事不成恨為悔是善不善。彼相應心品中增悔餘心數法如前說。眠名滅心一向 合不自在為眠。是一切五品中生彼盡增益。餘心數法如前說。若悔眠不行三品中是增 二。餘心數法如前說。問此欲界心相續說色界云何。答

(5)

 初禪離不善  餘知如欲有   禪中間除覺  於上觀亦然 

  初禪離不善餘知如欲有者。初禪無不善彼中有四品。善穢污不共無記是如欲界說

。善中二十無記十二穢污十九。已離不善當知亦離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故不共有十八

。禪中間除覺者。中間禪無覺彼一向除覺餘如初禪說。於上觀亦然者。第二第三第四 禪亦復無觀。及無色界於中一切除觀覺前已除。已說心數法由伴生色今當說

 極微在四根  十種應當知   身根有九種  餘八種謂香 

  極微在四根十種應當知者。謂極微在眼中是知有十種。地種水火風種。色種香味 細滑種。眼根種身根種。耳鼻舌極微亦如是。身根有九種者。謂餘身根極微九種彼有 一根種餘如上說。餘八種者。於中餘非根色中極微有八種。問此極微何界說。答謂香 欲界中有香。色界中離香彼一切除香味種。餘種如欲界說問前已說若心生彼中必心數 法生。及心不相應行。於中已說心數法。心不相應行云何。答

 一切有為法  生住變異壞 

  一切有為法各各有四相生住異壞。世中起故生。已起自事立故住。已住勢衰故異

。已異滅故壞。此相說心不相應行。問若一切有為法各有四相者是為相。復有相。答 是亦有四相。彼相中餘四相俱生。生為生住為住異為異壞為壞。問若爾者便無窮。答  展轉更相為 

  此相各各相為。如生生各各相生。如是住住各各相生。異異各各相異。壞壞各各 相壞。是以非無窮。後四相各行一法。前四相各行八法。生者生八法。前三後四及彼 法餘亦如是。已說諸行伴。如由伴生今當說

 所作共自然  普遍相應報   從是六種因  轉生有為法 

  一切因盡在六因中。此因生一切有為行。於中所作因者。生法時不障礙不留住。

由此故生不相似法。如由地萬物得生。共因者。諸行各各相伴由此故生。如心心數法 心不相應行及極微種。自然因者謂彼自已相似如習善生善。習不善生不善。習無記生 無記。如物種隨類相因。一切遍因者。謂諸煩惱轉相續生。如見我審入計著。由此見 故於我有常無常審入計著。謗陰相審入計著。於陰相猶豫受有常樂淨等生。諸煩惱如 是。說諸一切遍如。使品說相應因者。心及心數法。各各力於一緣中。一時行相離則 不生。報因者。謂行生於生中轉成果。如善愛果不善不愛果由此故生。已說諸因。諸 法隨因中生今當說

 若心因報生  心數及煩惱   是從於五因  興起應當知 

(6)

  若心心數法因報生及諸煩惱。是從五因生。報因生者。從所作因生。彼生時相似 不相似物不障礙故住。從共因生伴力故生。彼各各相伴。及心不相應行共伴從自然因 生。彼有相似前生無記法從相應因生。俱一時一緣中行從報因生彼善不善。謂此果穢 污心心數法除報因無記故。是從一切遍因生由此故生。餘四因如前說

 是彼不相應  諸餘相應法   除其初無漏  是從四因生 

  是彼不相應者。若色從報生。及心不相應行是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報因自然因

。穢污色及心不相應行亦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自然因一切遍因。諸餘相應法除其初 無漏。是從四因生者。餘心心數法除其初無漏。亦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自然因相應 因

 謂餘不相應  因生當知三   及諸餘相應  初生無漏法 

  謂不相應法前所說於中。餘若有自然因除初無漏。是從三因生。所作因自然因共 因。初無漏相應亦從三因生。所作因共因相應因。是前無自然

 於中不相應  應從二因生   若從一因中  生者必無有 

  於中不相應應從二因生者。初無漏品中。色心不相應行從二因生。所作因共因。

已說一切有為。於中若從一因生者必無有。已說諸因。如此因如來定知諸法相。覺力 教化故說。緣今當說

 次第亦緣緣  增上及與因   法從四緣生  明智之所說 

  次第緣者。一一心生相續無間。緣緣者。心心數法境界。緣彼故心心數法生。增 上緣者。是所作因一切萬物。萬物生時不作罣礙。但自所作為要。是說增上緣。因緣 者。共因相應因自然因報因一切遍因。已說諸緣。諸法隨緣生今當說

 心及諸心數  是從四緣生   二正受從三  謂餘說於二 

  心及諸心數是從四緣生者。心心數法從四緣生。前開導故生是彼次第緣。境界是 彼緣緣除其自已。餘一切諸法。是彼增上緣。二正受從三者。無想定滅盡定是從三緣 生。於中入定心是彼次第緣。於中自地前生功德是彼因緣。及餘俱生生住異壞。亦彼 因緣彼增上緣如前說。謂餘說於二者。離彼餘心不相應行。及色從二緣生。因緣及增 上緣。問以何故此諸法謂之行。答

 多法生一法  一亦能生多   緣行所作行  如是應當知 

(7)

  多法生一法一亦能生多者。無有一法能自力生。但一法由多法生。多法亦由一法 生。以是故謂緣行所作行如是應當知

業品第三

  已說諸行己性及由諸因緣生。今謂此有因能嚴飾果種。生種生差別可得。今當說  業能莊嚴世  趣趣在處處 

 以是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業能莊飾世趣趣在處處者。三世於五趣中。種種身差別嚴飾。是世嚴飾事唯業。

是以當思業求離世解脫

 身業及口意  有有之所造   從是生諸行  嚴飾種種身 

  身業及口意有有之所造者。謂身口意業生生所造作。從是生諸行嚴飾種種身。此 業相今當略說

 身業教無教  當知二俱有   口業亦如是  意業唯無教 

  身業教無教當知二俱有者。身業性二種有教性無教性。於中有教者。身動是善不 善無記。善從善心生。不善從不善心生。無記從無記心生。無教者。若作業牢固。轉 異心中此種子生。如善受戒人不善。無記心中。彼猶相隨惡業人惡戒相隨。口業亦如 是者。口業性亦二種。意業唯無教者。意業性一向無教。所以者何。不現故思微相續 故。問此五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

 教當知三種  善不善無記   意無教亦然  餘不說無記 

  教當知三種善不善無記者。身口教說三種善不善無記。於中善身教者。行施持戒 等善心作身動。不善身教者。殺生不與取非梵行等。不善心作身動。無記身教者。無 記心作身動。如威儀工巧伎術。如是口動善者。如不虛言饒益相應。應時言等從善心 生。口業不善者。如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從不善心生。口業無記者。從無記心生。

口業意無教亦然者。意業無教亦三種善不善無記。善心相應思是善。不善心相應思是 不善。無記心相應思是無記。餘不說無記者。餘有二身無教及口無教。彼二種善不善

。無無記。所以者何。無記心羸劣。彼不能生強力業。謂轉異心中彼相似相隨。是故 身無教口無教無無記。問無記業何業性。何處繫。答

 色有無記二  隱沒不隱沒   隱沒繫在色  餘在於二界 

  色有無記二隱沒不隱沒者。身口業是色性以業色性故。二種隱沒及不隱沒。隱沒 者。謂煩惱所覆亦從諸煩惱生。異者是不隱沒。隱沒繫在色者。若隱沒一向繫色界。

(8)

處分別。故今不說

 身口業無教  當知善不善   三相禪無漏  調御威儀戒 

  身口業無教當知善不善者。業若色性於中若無教性是善不善。三相禪無漏調御威 儀戒者。無教戒有三相。無漏禪生調御威儀。無漏者。謂戒道共俱行。正語正業正命

。禪生者。謂禪俱行離惡。調御威儀戒者。謂欲界戒  無教在欲界  教依於二有 

 當知非心俱  謂餘心俱說 

  謂欲界無教是非心共俱。所以者何。謂受戒戒雖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隨行。而不與 善不善無記共。俱教者亦在欲界亦在色界。但非心共俱。所以者何。由身故色界無教

。及無漏與心共俱。所以者何。由心故此非餘心中隨行。已分別諸業。若成就業今當 說

 無漏戒律儀  見諦所成就   禪生若得禪  持戒生欲界 

  無漏戒律儀見諦所成就者。見諦謂無漏見見聖諦。初生無漏見時見於欲界苦諦。

是故一切聖人成就無漏戒。禪生若得禪者。謂得禪是成就禪戒。持戒生欲界者。若受 戒者故成就欲界戒。已略說成就。如過去未來。現在可得。今當說

 謂住威儀戒  無教在於今   當知恒成就  或復盡過去 

  謂住威儀戒無教在於今當知恒成就者。若住威儀一切時成就無教戒。彼終不離至 命盡所縛。或復盡過去者。或成就過去無教戒。若盡不失。謂初已盡是成就過去。過 去者假名為盡

 若有作於教  即時立中世   當知成過去  已盡而不捨 

  若有作於教即時立中世。若作身口教。爾時即成就現在教。現在者假名中世。當 知成過去已盡而不捨者。若彼教已盡不失。爾時即成就過去

 謂得禪無教  成就滅未至   中若入正受  教亦如前說 

  謂得禪無教成就滅未至者。若得禪彼成就過去未來。所以者何。如彼禪成就戒亦 復爾。中若入正受者。現在假名中。彼若入定空爾時成就現在無教。所以者何。與定 俱故。教亦如前說者。如住威儀戒。若作教爾時成就現在教。若不作教爾時不成就教

。若盡不失爾時成就過去。若不盡設盡便失。爾時不成就。住禪戒亦復如是  悉成就當知  得道若未生 

 中間在道心  盡不捨前世 

(9)

  悉成就當知得道若未生者。一切得道成就未來無漏無教。所以者何。如彼無漏心 成就戒亦復爾。中間在道心者。已合道若入於定。爾時即成就現在。盡不捨前世者前 世是過去彼於此無教。若盡不失如得聖果。及退者成就過去無教

 若作惡不善  立戒成就二   至彼纏所纏  盡已盡當知 

  若作惡不善立戒成就二者。如此住威儀戒。或住禪戒或住無漏戒。或作不善濁重 纏。爾時於不善中起無教。即成就教及無教。若非濁重纏不起無教。問幾時成就。答 至彼纏所纏。若纏所纏隨可得成就。盡已盡當知者。彼纏若盡教及無教亦隨盡

 處不威儀戒  無教成就中   惡而不愛果  亦復過去盡 

  處不威儀戒無教成就中惡而不愛果者。若住不威儀戒。爾時成就不善無教。不善 名不愛果。亦復過去盡者。滅非不滅

 有教現於時  是說成就中   亦復盡過去  善於上相違 

  有教現於時是說成就中亦復盡過去者。教謂如前說。善於上相違者。如住威儀戒 說。不善如是住不威儀。說善至彼善心

 若處中所作  即成就中世   亦復過去盡  或二亦復一 

  處中者。不威儀亦非不威儀住是居中容。彼如善住說善。或復二有教及無教。或 一向教。或善不善。或一。問云何得色界戒云何捨。為根本禪得。為餘方便。答非一 向根本禪

 色界中善心  得定威儀戒   是失彼亦失  無漏有六心 

  色界中善心得定威儀戒者。若得色界善心或離欲或不離欲。彼一切得色界戒。所 以者何。一切色界善心中戒常共俱。問云何失。答是失彼亦失。問無漏云何。答無漏 有六心無漏戒。無漏六地心共得。問云何失。答是失彼亦失。六地者。未來禪中間禪 根本四禪。問此戒幾時捨。答

 調御威儀戒  是捨於五時   禪生及無漏  二時覺所說 

  調御威儀戒是捨於五時者。威儀戒五時捨。罷道犯戒死時。邪見增法沒盡。禪生 及無漏二時覺所說者。禪戒二時捨退及上生。無漏戒亦二時捨退及得果。問餘業云何 捨。答

 不善戒有二  善無色亦然   穢污說一時  若業住於意 

(10)

  不善戒有二者。不作方便及死時善無色亦然者。善無色業亦二時捨。善根斷時及 上生。穢污說一時若業在於意者。穢污意業一時捨離欲時。已說諸業性及成就。如此 業世尊種種分別。今當說

 若業與苦果  當知是惡行   意惡行增上  貪瞋恚邪見 

  若業與苦果當知是惡行者。謂業是不善盡說是惡行。不善者苦果。意惡行增上貪 瞋恚邪見者。不善思願是意惡行。復三種說意惡行。貪瞋恚邪見

 此相違妙行  最勝之所說   若於中最上  是名為十道 

  此相違妙行最勝之所說者。此相違一切善業及無貪無恚正見。若於中最上是名為 十道者。若於不善業中。若業最上者是說業道。如殺生不與取邪行妄言兩舌惡口綺語 貪恚邪見。於中殺生者。眾生想捨眾生意斷他命求方便成業。不與取者。物他所有他 想不與輒取。邪行者。婦女他所有犯於道。若自所有時時犯非道。妄言者。異想意欺 誑他說。兩舌者。憎他故親相離方便說。惡口者。以瞋於他不愛言。綺語者。不善心 無義言。貪者欲界欲恚者忿怒。邪見者謗因果此是業道。餘者非業道。謂此行方便求 及飲酒等。不正業思願者是根本業。此以彼十為道

 若業現法報  次受於生報   後報亦復然  餘則說不定 

  謂業能成現法果時則不定。問如世尊說。三業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此云何。答  若欲界中善  及色界三地 

 是應有樂報  受者定不定 

  若欲界中善及色界三地是應有樂報者。欲界善業生報與樂俱。及色界初禪第二第 三。亦生報與樂俱。此總說樂報。問此亦是定耶。答受者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是四地 中。善一切有樂報

 生不苦不樂  謂在於上善   若受於苦報  是說不善業 

  生不苦不樂謂在於上善者。第四禪地善業及無色中是不苦不樂報。是生報與不苦 不樂俱。於中無樂痛。若受於苦報是說不善業者。不善業是苦報。必與苦痛俱。受報 此亦定不定如上。問世尊說四業。黑黑報。白白報。黑白黑白報。不黑不白無報。此 云何。答

 色中有善業  是白有白報   黑白在欲界  黑報說不淨 

  色中有善業是白有白報者。色界善業是白報一向不淨故。及離不善故彼一向極妙 報。是謂白有白報。黑白在欲中者。欲界善業黑白黑白報。所以者何。是不善所壞羸 劣故故說黑白。彼雜受報愛不愛故說黑白報。黑報說不淨者。不善謂不淨是黑增惡故

(11)

。鄙賤故是說黑報

 若思能捨離  是盡無有餘   彼在無礙道  謂是第四業 

  謂道能滅此三業是無礙道。若有思此思是第四業。於中四思思惟道滅。第二業十 三有二道。見諦道四。思惟道九。是無漏思不增惡故不黑。不五樂故不白。與無窮相 違故無報。問世尊說身口意曲穢濁。此云何。答

 曲生於諂偽  穢從瞋恚生   欲生謂為濁  世尊之所說 

  曲生於諂偽者。若業從偽生。是曲欺誑故。穢從瞋恚生者。若業從恚生。是穢一 向諍故。欲生謂為濁世尊之所說者。若業從欲生。是濁一向塵垢故。問如世尊說三淨 身口意。此云何。答

 淨一切妙行  滿者是身口   謂無學意滿  即是無學心 

  淨一切妙行者。若有妙行是一切淨。離煩惱不淨故。問滿云何。答滿者是身口。

無學意中身口妙行。是謂滿善除一切罣礙故。謂無學意滿即是無學心者。若無學意滿 是無學心。所以者何。無學心者。已逮得文尼相故。已說諸業假名果。今當說

 善惡不善業  是俱有二果   善或成三果  一果謂餘說 

  善惡不善業是俱有二果者。善業成二果所依果及報果。無漏業亦有二果。所依果 及解脫果。不善業亦有二果。所依果及報果。善或成三果者。謂善有漏業能除諸煩惱 是三果。所依果報果及解脫果。一果謂餘說者。謂餘無記業是一果所依果。無餘。問 造色相是身口業。是業何四大造。答

 自地若有大  依於身口業   無漏隨力得  是彼謂之果 

  自地若有大依於身口業者。若欲界諸業是依於欲界大此所造故。色界業亦如是。

問無漏諸業云何。答無漏隨力得是彼謂之果者。無漏色若依四大得即依彼地。若住欲 界得道。彼身口業欲界四大造。如是一切地謂力除色界欲及無色界。彼若命終生無色 中。若未得而得身口業。是身口業即彼地四大造。問如世尊說三障。業障煩惱障報障

。是相云何。答

 無間無救業  廣能生煩惱   惡道受惡業  障礙亦應知 

  此三法障礙者。必不受聖法是故說障礙。問此業何等最大惡。答  若業壞僧者  是說為極惡 

(12)

  謂業壞僧是業最惡。是阿鼻大地獄住劫。問何者最大妙。答  第一有中思  當知彼最大 

  非想非非想處於有第一。彼地攝思是大妙極。大果彼八萬劫壽報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13)

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使品第四

  已說諸業。諸煩惱今當說  一切有根本  業侶生百苦   九十八使者  文尼當說思 

  譬怨不識則害成。若識則得離。諸煩惱亦然。當知如怨家。問云何知。答  一切諸使品  當知立二種 

 見諦所斷種  亦思惟所斷 

  若有使者。盡見斷及思惟斷。謂從見道是見斷。從思惟道是思惟斷。於中  說二十八使  是繫在見苦 

 謂當見苦時  斷滅盡無餘   見習斷當知  十九滅亦然   增三見道斷  十說思惟止    是謂九十八使已說。種界今當說  第一煩惱種  在欲當知十   二種種有七  餘八見道斷   在欲界當知  四是思惟斷   謂餘在二界  是亦當分別 

  在欲界當知四是思惟斷者。此三十六使是欲界繫。謂餘在二界是亦當分別者。餘 六十二使。於中三十一色界繫。三十一無色界繫。已說界諸使。今當說

 受邊見邪見  及與五我見   二盜應當知  是煩惱說見 

  從因相續不識諸法性。於中或有常相。或有斷相。斷常是二邊世尊之所說。於中 若見受邊是謂受邊見。誹謗真實義此見是邪見。若有情識類愚於中計我是謂身見。有 漏法受第一此見是見盜。非因見因此見是戒盜。此五煩惱是慧性故說見

 欲猶豫瞋恚  慢癡說非見   是界差別故  轉行種種名 

  欲猶豫瞋恚慢癡說非見者。欲名受念想思。於諸行中樂著猶豫名如前所見。於中 或思惟瞋恚名所作相違忿怒。慢名自舉。癡名所有不識。此五煩惱說非見。是謂一切 諸煩惱。是界差別故轉行種種名者。是十煩惱或從苦行。或從習或從滅或從道。於中 若從苦行者。是見苦斷如是至道。餘思惟斷

(14)

 下苦於一切  離三見行二   道除於二見  上界不行恚 

  下苦於一切者。下苦是欲界苦。於中行一切十煩惱。凡愚於欲界苦不了因見斷。

不了果見常謗果謗苦邪見。苦受第一見盜。謂法於法非因計因戒盜。自見欲他見恚從 見中或從自見舉慢。不了無明。離三見行二者。習及滅各七行。身見行於現五陰。習 者細微不現。是故於中不行。滅亦如是。受邊見者亦行於現。戒盜行於界彼亦非習滅

。道除於二見者。身見邊見不行於道有漏境界。故戒盜者行於道。似道故終竟不解至 不見正道。上界不行恚者。如欲界分別。色無色界亦爾。除其恚彼中無恚意止柔軟故

。諸見及疑非思惟所斷。餘欲界四思惟所斷。色界三無色界二。問云何彼緣境界。答  普遍在苦因  疑見及無明 

 是一切種使  樂在一地中 

  見苦斷種及見習斷。疑見及無明此煩惱是普遍。一切五種行於自地。所以者何。

一切有漏法是苦習性。問何故行於自地非他地。答非境界故不行於上。離欲故不行於 下。是謂欲界十一一切遍煩惱。色無色界亦爾。餘不一切遍自種境界故

 初煩惱五種  四說為第二   境界於上界  未離慧所說 

  欲界見苦斷邪見。謗色無色界苦見盜。受第一戒盜受解脫方便疑惑無明不了。見 習斷邪見謗色無色界因見盜。於因受第一疑惑無明不了。如是色無色界一切地。乃至 無所有處

 邪疑是俱生  及不共無明   息止道二斷  當知無漏緣 

  見滅斷邪見謗於滅。是緣滅故無漏緣。如是疑惑於滅。及彼相應無明無漏緣。如 是見滅斷不共無明。謂不欲於涅槃。彼亦無漏緣。見道斷亦復如是。是十八使無漏緣

。問云何有漏種諸使所縛。答  若種在欲界  一切諸遍使   緣縛於己地  在上界亦然 

  諸一切遍使。是於自地中緣使一切種  其餘諸結使  當知自種緣 

 所使於自界  及是相應品 

  其餘諸結使當知自種緣所使於自界者。一切不遍使自於種中。緣諸法即彼所使。

及是相應品者。一切遍及不一切遍是一切自品中相應所使  若無漏所行  及他地緣惱 

 是相應所使  境界解脫故 

(15)

  若無漏所行及他地緣惱是相應所使者。若使無漏緣及上地緣。是自品相應所使非 緣使。所以者何。境界解脫故。此使不緣於境界。無漏諸法解脫一切煩惱。上地諸法 解脫下地煩惱。問此使當言不善為無記。答

 己身見邊見  此相應無明   是欲中無記  色無色一切 

  己身見邊見此相應無明是欲中無記者。欲界身見邊見及相應無明是無記。所以者 何。己身見數數行。若當不善者欲界眾生。應無有樂多作不善故。復次若不善者相違 於福。此中計我人行福令我得樂。不善者相違於善。是以身見非不善。斷見是無常見 厭於生死是亦非不善。是故非不善有常見亦不違善。如身見是故非不善。餘欲界煩惱 一向不善。色無色一切者。色界無色界諸使盡無記。所以者何。正受所壞故。不善者 受苦痛報彼中無苦痛。問一切諸煩惱盡縛自所有境界為不。答

 貪欲瞋恚慢  知或過去縛   未來受一切  餘二世盡受 

  貪欲瞋恚慢知或過去縛者。謂過去愛恚慢。是不必於前一切自境界起愛者。不能 於前一切法中起。非以不見生故。未來受一切者。謂未來愛恚慢縛一切有漏法。所以 者何。緣一切有漏故。餘二世盡受者。見疑及無明總緣一切法。是故縛過去未來諸有 漏法。現在使不定故不說。若有者受自相彼應說如過去。已說諸使境界。次第今當說  次第是轉生  自地於自地 

 上地亦生下  此事當分別 

  次第是轉生自地於自地者。一切諸煩惱於自地煩惱次第緣。可得一一次第生一切

。上地亦生下此事當分別者。梵天上命終次第生欲界一切。若彼中穢污心命終。此中 一向穢污心相續。如是一切地

  已說諸使自相。如此煩惱世尊教化故多種說今當分別。問世尊說七使。欲愛恚有 愛慢見疑及無明。此云何。答

 欲界五種欲  此說欲愛使   色無色如上  有愛當分別 

  欲界五種欲此說欲愛使者。見苦習滅道思惟斷。色無色如上有愛當分別者。色界 愛五種無色界亦爾

 恚即是恚使  五種如前說   憍慢及無明  十五在三界 

  恚即是恚使五種如前說者。瞋恚亦如是五種。憍慢及無明十五在三界者。慢欲界 五種。色界五種。無色界五種。無明亦爾

 見使三十六  說普在三界   疑使有十二  此七有異名 

(16)

  見使三十六說普在三界者。欲界十二見五見苦斷。二見習斷二見滅斷。三見道斷

。色無色界亦爾。疑使有十二者。欲界有四見苦習滅道斷。色無色界亦爾此七有異名 者。此煩惱說扼受流漏。問何以等故答

 扼縛及受流  漏一切無窮   諸扼及受流  煩惱是說漏 

  繫一切眾生故說扼。受生具故說受。流下一切眾生故說流。漏一切無窮故說漏。

已說種種相。相應根今當說  諸使在三界  盡護根相應   隨地諸根使  相應於色身 

  諸使在三界盡護根相應者。一切九十八使盡護根相應。諸煩惱後時依於無求而止

。隨地諸根使相應於色有者。梵天及光曜有喜根。彼地諸使喜根相應及護根。遍淨有 樂根彼地諸使。樂根相應及護根

 邪見及無明  欲界中樂苦   瞋恚疑唯苦  謂餘一向樂 

  邪見及無明欲界中樂苦者。欲界邪見無明樂根相應及苦邪見者作惡業為喜淨業為 憂。彼相應無明亦爾。瞋恚疑唯苦者。疑憂慼為本不決定故。不喜瞋恚亦爾謂餘一向 樂者。欲界餘使一向樂相應非苦。彼歡喜為本

 二勳堅著身  見斷唯應意   欲界諸煩惱  此根是相應 

  二勳堅著。名諸煩惱思惟斷。彼身痛相應心痛。於中身痛者樂根及苦根。心痛者 喜根及憂根俱有。護根一切身痛思惟斷意俱有。見斷唯應意者。見諦斷結唯意相應。

欲界諸煩惱此根是相應者。是謂欲界諸煩惱。已分別相應根。上煩惱今當說  無慚亦無愧  睡悔及與慳 

 嫉掉眠煩盛  故設上煩惱 

  此八事說上煩惱諸使是煩惱。於中此上從中起此。是使垢依於使。問何者使垢。

 一切煩惱俱  說睡及與掉   無慚不善俱  無愧亦復然 

  一切煩惱俱說睡及與掉者。掉名於心不止息。是一切煩惱相應。煩惱是不止息眠 雖名沈意。彼亦一切煩惱相應。以沈心使生煩惱。無慚不善俱無愧亦復然者。無慚名 行惡時不慚他。無愧名自惡不厭不著。此二上煩惱。一向不善相應非無記

 謂苦在於意  悔思惟所斷   眠唯在欲意  餘各自建立 

(17)

  謂苦在於意悔思惟所斷者。悔名作善作惡事不成而悔。不可說是喜故一向苦相應

。是意憂根相應從惡行生故。說思惟斷苦相應故當知是欲界。眠唯在欲意者。眠意閉 故眠是一向欲界在意地。彼於欲界一切煩惱相應。一切諸煩惱行於眠時。餘各自建立 者。謂餘二上煩惱嫉及慳。嫉名見他樂生熱。慳名守護惜著。彼俱自建立非餘煩惱相 應。問諸煩惱幾識相應。答

 欲瞋恚無明  當知依六識   謂欲思惟斷  色中隨所得 

  欲瞋恚無明當知依六識。謂欲思惟斷者。欲界思惟所斷。愛恚無明六識相應。色 中隨所得者。愛無明色界隨所可得。梵天上四識彼中。此二煩惱四識相應。餘煩惱在 意識中。已說諸煩惱。如所斷今當說

 一時斷煩惱  而於中解脫   無量時所得  正智之所說 

  一時斷煩惱而於中解脫者。此煩惱無礙道一時斷。非已斷復斷。無量時所得正智 之所說者。此得盡數數如欲界見斷。五時得盡證自分。及四沙門果如是。一切如賢聖 品說

 欲界中解脫  聖說四斷智   離色無色界  當知五斷智 

  永盡無餘謂之斷智。於中若欲界見苦習所斷。若盡得無餘解脫是一斷智。見滅斷 二。見道斷三。思惟斷四。色無色界見苦習斷一斷智。見滅斷二。見道斷三。色界思 惟斷四。無色界思惟斷五。問以何等故於斷分斷智。答智果故說斷智。如瞿曇性中生 亦名瞿曇。此亦復爾。問此諸使為心相應。為不相應。答相應。所以者何

 心為使煩惱  障礙清淨違   諸妙善可得  當知相應使 

  心為使煩惱者。若使心不相應不以煩心。若煩心者是故相應。障礙名若使心不相 應。不障礙諸善法。若障礙者善法不生。不障礙使生是故相應。淨相違諸妙善可得者

。若使不相應不與善相違。若不與善相違者善心亦應生。若不相應是煩惱性亦不應作 患。若相違常相隨不生善。不相隨則生善。因此事故是相應使

賢聖品第五

  已說使品。賢聖品今當說  如此聖斷勞  眾恐怖之本   等方便正智  今當說善聽    不亭心者無能起正見是以  始自身處所  繫縛心令定 

(18)

 諸痛及此心  法亦如是觀 

  此身不淨相無常相苦相無我相。是相定真實彼自身一處繫心離心亂。始真實觀身 相。次觀痛後觀心。彼伴彼依及彼相應餘心數法。觀亦諸心不相應行。如其性如其相 所有如是。彼身痛心法意正次第生

 入法中總觀  同觀諸法相   此四是無常  空無我非樂 

  入法中總觀同觀諸法相者。入法意止中彼聖總觀諸行相。觀諸行相已增長養止。

生無垢智眼。一切身痛心法總觀。問云何。答  此四是無常  空無我非樂 

  此身痛心法展轉相生。故無常不自在。故空非主故無我。惡災患故苦  從是名煖法  即是意中生 

 行是十六行  正觀四真諦 

  從是名煖法即是意中生者。彼如是觀生善煖。於中當生無漏智火能燒一切行薪。

問彼何行何境界。答行是十六行正觀四真諦。彼行是十六行境界。四真諦四行觀苦諦

。此苦性劣從因緣生故無常。無常力所壞故苦。內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四行觀 習此習成相似果故因。行相續習。一切生死無窮可得故有。不相似事相續故緣。四行 觀滅此滅覆一切患盡故滅。除一切煩惱火故止。勝一切法故妙。捨生死故離。四行觀 道此道至非品故道。非顛倒故如。一切聖所履故迹。生死患轉出故乘。是謂彼行十六 行境界。四真諦善根謂之煖法

 彼起已成立  生頂及于忍   得世第一法  依倚於一相 

  彼起已成立生頂及于忍者。若已成煖法於中復於欲界生善根如頂。亦十六行觀四 真諦。勝煖法故說頂。已增上頂生善根名為忍。亦十六行觀四真諦堪任故說忍。若忍 已成立。得世第一法依倚於一相。一切世俗功德中。最勝生善根名世間第一法。開涅 槃門故。於凡夫意中最勝故。說第一法。問以何等故說依倚於一相。答於凡夫意中。

更無有比二功德。若有者彼亦應開涅槃門而不開。是故說依倚於一相。問彼幾行何緣 何地所攝。答

 彼行苦四行  說攝依六地 

  彼行苦者。彼即緣苦諦非餘四行者。謂行苦諦境界無常為首。所以者何。如初無 漏心緣彼亦復爾。說攝依六地者。彼法攝於六地。未來禪中間禪根本四禪。非欲界不 定界故。非無色界無見道故。問餘善根何地所攝。答

 忍亦攝六地  餘則依於七 

  忍亦攝六地者。諦順忍六地所攝如世間第一法。餘則依於七者。煖及頂七地所攝

。此六及欲界未除欲。欲界已除欲色界

(19)

 世第一法次  必興起法忍   忍次生於智  俱觀於下苦 

  世第一法次必興起法忍者。世間第一法次第。生無漏法忍名苦法忍。彼未曾觀今 觀時堪任故曰忍。是謂初無漏無礙道。忍次生於智者。彼次第生苦法智。同境界受真 實性解脫道。問彼忍及智何緣。答俱觀於下苦。下苦者欲界苦彼同緣

 上苦亦如是  因滅道亦然   是正觀諸法  說十六淨心 

  上苦亦如是者。上苦是色無色界苦。彼亦如是生忍無礙道智解脫道。苦未知忍及 苦未知智。因者是習諦彼亦如是生四道。如苦習法忍。習法智習未知忍。習未知智。

滅者滅亦如是生四道。滅法忍滅法智滅未知忍滅未知智。道亦然者。道亦如是生四道

。道法忍。道法智道未知忍道未知智。是正觀諸法說十六淨心者。是見法。見法者。

謂之正觀是見異名

 從法行利根  此在十五意   從信行當知  鈍見亦在中 

  從法行利根此在十五意者。彼十五心頂若利根是說從法行。從信行當知鈍見亦在 中者。即彼十五心頂若鈍根是說從信行

 未離欲界欲  趣向於始果   捨六趣至二  三向九無漏 

  未離欲界欲趣向於始果者。彼從信行及從法行趣沙門果時。若未離欲俱趣須陀洹 果。捨六趣至二者。欲界煩惱九種。微微微中微上。上中微中。中中上上微上中上上

。彼若凡夫時已離六種。彼於後若趣證。是俱趣第二果。三向九無漏者。若已離九種 是俱趣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名住於果   信解脫濡見  見到說利見 

  若至十六心是名住於果者。十六心名道未知智心相應。彼生已說住於果。未曾離 欲界欲俱須陀洹。已曾離六品俱斯陀含。盡離九品俱阿那含。信解脫濡見見到說利見 者。若彼趣時從信行鈍根是信解脫。若彼從法行利根是見到

 未盡思惟斷  極生生死七   家家有三盡  俱在道迹果 

  未盡思惟斷極生生死七者。彼信解脫及見到未離欲界思惟所斷煩惱。是生生死七

。彼有天上七生及人中。故說極生生死七。家家有三盡者。若三種盡上微上中上上是 說家家。彼天上及人中。或生二家或生三家。後般涅槃故說家家。俱在道迹果者。極 七有及家家當言俱住須陀洹

(20)

 六盡一往來  離八謂一種   九滅盡不還  已出欲污泥 

  六盡一往來者。若有六種盡上三中三是斯陀含。彼餘一生天上一生。人中一往來 已般涅槃。故說斯陀含。離八謂一種者。若八品盡是一種。彼餘唯一生無餘故說一種

。九滅盡不還者。若一切九品盡是阿那含。彼不復來欲界故說阿那含。所以者何。已 出欲污泥

 如是九煩惱  若在上八地   彼雙道所滅  世尊之所說 

  如是九煩惱若在上八地者。如欲界九種煩惱煖煖至上。上上界亦如是。八地中梵 世。光曜。遍淨。果實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彼雙道所滅 世尊之所說者。此一切煩惱欲界。及色無色界雙道所滅。以無礙道滅。解脫道得證。

問此道為世俗。為無漏。答  有垢無垢道  俱能離八地   住中說身證  謂獲滅盡定 

  欲界地一。色界地四。無色界地三亦世俗道滅亦無漏。凡夫從世俗道尚得遠離。

況復聖住中說身證。謂獲滅盡定者。住於八地無欲中。謂學得滅盡定是身證。所以者 何。法似涅槃身所觸故說身證

 金剛喻定次  必逮得盡智   生意我生盡  離於一切漏 

  金剛喻定次必逮得盡智者。金剛喻定名非想非非想處。離欲時第九無礙道最後學 心。於中一切諸煩惱永盡無餘。一切聖行畢竟故。說金剛喻三摩提。此次第生盡智最 初無學智。生意我生盡離於一切漏者。彼生定意我一切生盡。彼於爾時無著。解脫於 一切漏。問無著幾種。答

 無著有六種  是從信生五   逮得於二智  當知時解脫 

  無著有六種者。世尊說六無著。退法念法護法等住。必昇進不動法。於中若濡智 及濡進。是得退具便退故說退法。煖智及煖進數數惡身。惡身已念壞故說念法。煖智 而廣進。進力常自護心故說護法。中智及等進是不增不損等。住於中道故說等住。少 利而廣進彼必得不動。故說必昇進利智。及廣進是始得不動故說不動。是從信生五逮 得於二智者。於中五曾從信行彼有二智。盡智及無學等見。當知時解脫者。彼當知時 解脫是求時。不能一切時隨所欲學善

 不動法利根  是不時解脫   獲得於三智  成就等解脫 

(21)

  不動法利根是不時解脫者。謂一向利根是不動法。彼不時解脫能一切時。隨所欲 學善不求時。獲得於三智者。彼有三智盡智無生智無學等見。成就等解脫者。謂此五 無著時解脫。是成就等意解脫。謂不動法是成就不動解脫

 慧解脫當知  不得滅盡定   唯有俱解脫  成就滅盡定 

  慧解脫當知不得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不成就滅盡定。是說慧解脫是慧力解脫非 定力。唯有俱解脫成就滅盡定者。此六無著若得滅盡定是說俱解脫。彼俱力解脫慧力 及定力。已說賢聖。人法今當說

 從信行諸法  及從法行法   聖道見諦道  是盡同一相    從信行法從法行法是說見道  於中諸根法  是名未知根   謂餘有學法  佛說已知根 

  於中諸根法是名未知根者。於見道法中謂根根數如心。及痛信首五根是未知根。

謂餘有學法佛說已知根者。離見道學法諸餘學法中。即彼根說已知根  當知無知根  在於無學中 

 已得果便捨  前道應當說 

  當知無知根在於無學中者。無學法中即彼根說無知根。已得果便捨前道應當說者

。此無漏法昇進得果時。捨無礙道所攝及解脫道  已盡為解脫  得攝於一果 

 不穢污第九  滅盡應當說 

  已盡為解脫得攝於一果者。無礙道至解脫道。於其中間得煩惱盡。但得果時一切 煩惱。盡得一解脫果。不穢污第九滅盡應當說者。說諸煩惱九種道所滅。但不穢污第 九無礙道一時斷不漸漸

 若有相似名  彼能獲不動   無著及信脫  彼同性增道 

  若有相似名彼能獲不動者。謂無著不能一切得不動。性必昇進得彼是相似名。無 著及信脫彼同性增道者。謂信解脫一向性必昇進。是增益諸根逮得見到非餘。問云何 知漸漸見諦。答

 建立功德惡  次第見真諦 

  非以見功德時見惡。亦不以見惡時見功德。亦非初總觀彼惡。亦非一時一切厭。

亦非總功德諸功德亦非一時合。是以建立功德惡次第見真諦。問云何知有為無為果。

答以無礙道力得有為無為果。無礙道力得有為果及無為果。是故以無礙道力。得有為 無為果

(22)

阿毘曇心論卷第二 阿毘曇心論卷第三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於廬山譯

智品第六

 智慧性能了  明觀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是相今當說 

  謂智賢聖品已略說有無。有境界今當說  三智佛所說  最上第一意 

 法智未知智  及世俗等智 

  此三智攝一切智。於中法智名謂境界。於欲界苦習滅道無漏智境界。是初受法相 故曰法智。從法智根現見已。非根現亦見未知智。未知智名謂境界。色無色界苦習滅 道無漏智境界。是後受法相故曰未知智。等智名謂有漏智。是多取等諦智男女長短為 首

 苦習息止道  二智如可得   此名與四智  解脫師所說 

  此二智法智未知智。若行於諦如是相似名所說。苦諦境界說苦智。習諦境界說習 智。滅諦境界說滅智。道諦境界說道智。解脫師所說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說   盡無生智二  境界在四門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說者。他心智謂有漏境界。是等智境界。欲界道是法智境界

。色界道是未知智。盡無生智二者。無學二智盡智無生智。於中所作已竟受無學智是 盡智。不復更作受無學智。是無生智是亦法智未知智。問盡智無生智何諦境界。答境 界在四門。此二智四諦境界苦習滅道。已說十智。行今當說

 二智十六行  法智未知智   如是行或非  是說為等智 

  二智十六行法智未知智者。法智性是十六行四行受。苦四行習四行滅四行道未知 智。色無色界亦爾。如是行或非是說為等智者。煗頂忍第一法中攝等智行。無漏行二 諦所攝。十六行第一法攝四行聞思。及餘思惟等智十六行。離此餘等智非十六行。謂 施戒慈如是比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說   正觀他心智  此或是或非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說者。苦智四行如上說。習滅道智亦如是。正觀他心智此或 是或非者。無漏他心智四行如道智有漏非

(23)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說有十四行  受相為最勝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說有十四行者。盡智無生智十四行除空無我行。所以者何

。彼行等諦我已作不復更作。空無我者不以此行。受相為最勝者。非一切無漏智在十 六行。十六行者是總行。更有無漏智受十六相。如身意止是自相智。不在十六行前受 十六行。此自相行於諸無漏智前受故勝。已說十六行。如此智所得今當說

 第一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於上增益一 

  第一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第一無漏心苦法忍相應。未離欲成就一等智。已離欲 成就他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無漏心苦法智相應。未離欲成就三法智苦智等智。

已離欲成就他心智。於上增益一者。於上四時增說一。四時得苦未知智。得未知智習 法智。得習智滅法智。得滅智道法智。得道智。忍中不得智。問此智何地所攝。答  九智聖所說  依倚於上地 

 禪中有十智  無色地中八 

  九智聖所說依倚於上地者。未來禪中間禪。無他心智根本禪攝故。禪中有十智者

。根本四禪中有十智無色地中八者。無色中有八智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境界。於欲 界不以無色境界。於欲界他心智行。乘色無色中無色。已說地。修今當說。修有二種 得修行修。得修者。謂功德未曾得而得。得已諸餘功德彼所倚。亦得得已後時不求而 生。行修者。謂曾得功德今現在前行。問此諸智云何修。答

 若以得為修  智者諸聖見   彼即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若已得為修智者諸聖見彼即當來修者。見諦道中謂智現在前修。即彼當來修法智 乃至道智。諸忍亦如是者。忍亦如是苦法忍現在前修。即苦法忍當來修。非智非餘忍 如是一切

 是於三心中  得修於等智   或修七或六  最後心所說 

  是於三心中得修於等智者。即見諦道中。三心須當來修等智。苦未知智。習未知 智。滅未知智。行此三諦時得修等智。所以者何。此三諦習已觀非道諦。謂地見道即 彼地等智及欲界。或修七或六最後心所說者。道未知智離欲修七智。謂阿那含果所攝

。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智。彼中非想非非想道得沙門果。是以不修等智  十七無漏心  於上思惟道 

 當知修於七  六修增益根 

  十七無漏心於上思惟道當知修於七者。須陀洹果上思惟道。十七心須修七智。此 道未來禪所攝是以無他心智。盡智無生智是無學。以故無餘七智必修。所以者何。彼

(24)

增益根者。增益根名謂信解脫。增益諸根逮得見到。彼有九無礙道九解脫道。是一切 無礙道一切解脫道修六智。此說未離欲是以無他心智。爾時學道不學斷煩惱。彼未曾 得修功德非已曾得。是以不修等智

 得不還果時  遠離於七地   思學諸通道  解脫修習八 

  得不還果時者。若得不還果修八智彼中要得根本禪是以修他心智餘智如前。遠離 於七地者。四禪三無色離欲時。一切九解脫道修八智。於中一切修下地禪。思學諸通 道解脫修習八者。三通如意足天眼天耳。一切九解脫道修八智。所以者何。攝根本禪 故

 此無礙道中  及滅第一有   彼八解脫道  說者修習七 

  七地離欲時一切無礙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所以者何。此無礙道修滅結。智他 心智非滅結。以故不修非想非非想處第一有。彼離欲時八解脫道中修七智除等智。所 以者何。等智於非想非非想處轉。還以非離故

 離於第一有  六修無礙道   乘上應當知  修習於下地 

  離於第一有六修無礙道者。第一離欲時九無礙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乘 上應當知修習於下地者。此修一切地當知修自地諸智。及下地所攝。謂依初禪離欲彼 修二地功德。自地所攝及未來禪。如是至無所有處

 漏無漏一切  諸地修功德   初無學心中  此未知智意 

  漏無漏一切諸地修功德初無學心中者。得無著果時九地及自地。亦一切諸地於中 修。所以者何。非想非非想處地煩惱相違。一切地有煩惱意不明淨。無煩惱意明淨。

是以離彼修一切。問此無學初心何智相應。答此未知智意。是初無學心未知智相應。

彼作是念我生已滅。是非想非非想處生緣。所以者何。最後盡故是以苦未知智相應。

問又世尊言見智慧此三為一種為種種。答此是慧之差別慧性所有。但以事故世尊或說 見或說智。問此義云何。答

 謂決定能知  諸忍非智性   盡智則非見  無生智亦然 

  謂決定能知諸忍非智性者。修行八忍能求故見能視故慧。但非智不決定故。所以 者何。用始緣故。盡智則非見無生智亦然者。盡智無生智視故慧決定故智。但非見不 求故無所為故。餘無漏慧種三性所有見智及慧

 善俗有漏智  在意及諸見   當知此則見  說一切是慧 

(25)

  善俗有漏智在意及諸見當知此則見者。意識地中善有漏慧。三性見智及慧。五見 煩惱性此見所有觀察故。亦不離智及慧。餘有漏慧種非見性所有。所以者何。無記意 識相應慧種。非見性所有不觀察故。穢污慧種亦非見性。所有煩惱所壞故。五識相應 慧種亦非見性。所有不觀察故亦不離智性。說一切是慧者。謂前所說離如忍中。離智 盡智無生智離見。除善意識地及五見已餘有漏慧離見慧不如是。所以者何。一切智種 一切見種即是慧種故。問一一智幾智緣。答

 法智未知智  曉了於九智   因智及果智  是二智境界 

  法智未知智曉了於九智者。法智觀九智緣九智除未知智。所以者何。未知智者非 欲界果非欲界因非欲界滅非欲界道。未知智亦如是九智緣除法智。因智及果智是二智 境界者。習智是因智。彼有漏他心智及等智緣同習故。餘非緣無漏故。苦智亦如是此 即果智

 道智是九智  解脫智無緣   餘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說 

  道智是九智者道智境界九智不緣等智有漏故。餘盡緣同道諦故。解脫智無緣者。

解脫智是滅智。非緣智緣無為故。餘一切境界決定智所說者餘有四智緣一切十智。等 智緣十智境界一切法故。他心智亦緣十智。具他心境界故。盡智無生智亦緣十智。一 切有為境界故。問又世尊言。未知智如離非想非非想處得無著果。未知智是彼道。非 以此可知未知智。是彼道非餘耶。答亦有法智是色無色界道。問何者。答

 若息止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滅於三界  非欲未知智 

  若息止及道法智之所行是滅於三界者。謂滅法智及道法智。在思惟道是滅於三界 結。或有法智離色無色界欲。謂此重見惡是於欲界思惟滅及道。離色無色界欲非苦智 非習智。所以者何。不同苦習同於滅道故。問頗有未知智滅欲界不。答非欲未知智。

無有未知智能滅於欲界。所以者何。無彼重見惡而悲此。問神通智性所有彼。亦應當 說一一幾智。答

 如意足等智  天眼耳亦然   六於宿命中  五說他心智 

  如意足等智天眼耳亦然者。如意足說等智天眼天耳亦如是。無漏智不以此行。六 於宿命中者。宿命通有六智。法智憶法智分未知智憶未知智分等智憶俗。苦智憶過去 苦習智。憶過去習道智憶過去道。五說他心智者。他心智通有五智。法智知他心中法 智及彼相應心心數法未知智亦如是。等智知他俗心心數法。道智知他無漏心心數法他 心智五

(26)

 九智漏盡通  聖人之所說   八境界於身  法十九智二 

  九智漏盡通聖人之所說者。漏盡通無漏九智。一切漏相違故。問又世尊言。身身 觀意止觀者。是慧此意止何智所有。答八境界於身八智觀身色假名為身。是八智所知 除他心智及滅智。若智緣色者是身意止。此二智不緣色。法十者。法意止有十智離色 痛心餘法。謂法是境界有十智自相界。及一切總如是法意止。九智二者。痛及心九智 除滅智。謂智緣痛是痛意止。謂智緣心是心意止。問諸如來有智力。云何如來力施設 智。及如來四無所畏智性。所有如所說我等正覺。此諸法未等正覺不見此相。如是一 切此亦應當分別。一一幾智性所有。答

 是處非處力  及無畏第一   此是佛十智  餘此中差別 

  是處非處力及無畏第一此是佛十智者。佛有十智是處。非處力。是處智名受諸法 真實相真實行。受知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謂是處智非處智。名諸法他相他行不可得

。則知非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名非處智。是佛十智初無畏。亦十智等正受故。餘此中 差別者。是處非處力差別有十力初無畏差別。有四無所畏處非處智。是境界差別故十 種分別。初無畏亦境界差別故四種分別。問四辯亦智性所有。此亦應當分別。一一幾 智。答

 法辯辭辯一  應義辯俱十   願智是七智  智最勝所說 

  法辯辭辯一者。法辯名覺諸法名是等智。非以無漏智受名。世俗中名是假號。無 漏智不以此行。辭辯名覺正說。此亦等是俗中假智號。應義辯俱十者。應辯名觀及現 無所罣礙方便智是十智義辯名覺諸法真實。彼亦十智受真實相故(其人云辭應二辭應一等

智法義二辯十智也)。問願智有幾智。答願智是七智智最勝所說。願智有七智除他心智盡

智無生智。願智者利捷疾境界。於三世受一切諸法。是七智性所有(其人云一等智)

定品第七

  問如是知諸智。此智當云何。答  智依於諸定  行無罣礙行   是以思惟定  欲求其真實 

  智依於諸定行無罣礙行者。如燈依油離風處光焰甚明。如是智依於定意離諸亂。

智光甚明必定無疑行於緣。是以思惟定欲求其真實  決定說四禪  及與無色定 

 此中一一說  雜味淨無漏 

  決定說四禪及與無色定者。有八定四禪及四無色定。此中一一說雜味淨無漏者。

初禪有三種味相應淨無漏。如是一切諸定門。云何味相應。云何淨。云何無漏。答

(27)

 善有漏是淨  無熱謂無漏   氣味愛相應  最上無無漏 

  善有漏是淨者。謂善是淨故說淨。無熱謂無漏者。煩惱假名熱謂定無煩惱是無漏

。氣味愛相應者。謂禪無色定愛相應。是具足共相應共行是說味相應。最上無無漏者

。最上非想非非想處彼中無無漏。不揵疾行故是有三種餘各三種。問禪何性所有。答  五枝有覺觀  亦復有三痛 

 若干種四心  謂之是初禪 

  五枝者。謂五枝攝受初禪令堅固。亦從此得名覺觀。喜樂一心覺名。當入定時生 善功德。始麁心思惟觀名。令心細相續相連喜名。於定中悅樂名。已悅於身心中安隱 快樂一心名。於緣中心專不散。此種住定時是枝及入時捨時是故五枝。初禪有覺觀者

。有覺有觀即是初禪。問以受五枝今覺觀何用。答枝者謂善是於五枝中。說穢污及無 記。亦有覺有觀而不是善。亦復有三痛者。初禪有三痛樂根喜根護根。於痛中樂根是 身痛。喜根是意地。護根在四識。若干種者梵世中若干種有上有下。是說具足生處。

四心者初禪有四心。眼識耳識身識意識。謂之是初禪者。此一切諸法謂是初禪。已說 初禪。第二今當說

 二痛若干種  二禪有四枝   五枝是第三  此禪說二痛 

  二痛者。第二禪有二痛喜根及護根。若干種者。於中身有若干種。已離覺觀有若 干心。或時入喜根或時入護根。但喜是根本邊有護根。二禪有四枝者。第二禪有四枝

。內淨喜樂一心內淨名。是信於離中生信。已得初禪離便作是念。一切可離餘枝如前 說。此種於第二禪是枝。五枝是第三者。第三禪有五枝樂護念智一心。樂者意識地中 樂根。護者已樂於樂不求餘(其人云護雖有義不應云枝也)念者。是護方便不捨智者不令樂

。一心者定此種於第三禪中是枝。此禪說二痛者。第三禪有二痛。樂根及護根。樂根 是根本。護根是邊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枝   此枝謂說善  亦復分別種 

  離息入息出者。息入者來息出者去。是第四禪中無。所以者何。彼由定力故身諸 毛孔合。第四有四枝者。第四禪有四枝。不苦不樂護淨念。一心求離苦樂。不苦不樂 餘如前說。問何禪是枝相應。答此枝謂說善。善禪枝相應枝非穢污亦非無記。亦復分 別種者。謂種隨處已說。當知是餘處不應有。如初禪有覺有觀。四心說此種餘一切地 無。第四禪離息入息出。是三中無不應說。已說四禪四無色定。謂餘今當說。問如世 尊言。有根本依。若未離欲。未有根本依。而有無漏功德。是無漏功德何地所攝。答 未來禪所攝。又世尊所說有三定。有覺有觀無覺少觀無覺無觀。於中初禪是有覺有觀

。第二禪是無覺無觀。謂無覺少觀。定是何地所攝。答是中間禪所攝。是未來禪中間

(28)

 相應有覺觀  俱在未來禪   觀相應中間  明智之所說 

  相應有覺觀俱在未來禪者。未來禪中有覺有觀。觀相應中間明智之所說者。中間 禪少有觀而無覺。彼漸漸心息止

 無依而二種  除其味相應   中禪有三種  俱為說一痛 

  無依而二種除其味相應者。未來禪一向善有漏及無漏。有漏者淨。無漏即無漏。

中禪有三種者。中間禪有三種味淨無漏生死居故。俱為說一痛者。未來禪及中間禪俱 有一痛護根非根本地故。已說諸定餘功德。於中攝今當說

 三摩提有通  無量修一切   除入及諸智  解脫於中起 

  三摩提者。三三摩提空無願無相。無漏心繫縛故。有通者。有六通如意足智天耳 智他心通智憶宿命智生死智漏盡通智。無量者。四無量慈悲喜護。無量眾生境界故曰 無量。修一切者。十一切入。地一切入。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無量空處一切入。

無量識處一切入。盡具解故一切入。除入者。八除入內未除色想不淨觀少境界。一無 量境界。二除色相少境界。三無量境界。四復除色想青黃赤白觀除入。除淨境界故故 曰除入。及諸智者。諸智有十如前說。解脫者。八解脫未除色想不淨思惟一。除色想 不淨思惟二。淨思惟三。四無色及滅盡定。境界背不向故說解脫。於中起者。此諸功 德九地中可得及於中起(其人云應十地)。已說諸功德隨地可得今當說

 一慧悲及護  慈亦有五通   說遍四禪中  六中有現智 

  一慧悲及護慈亦有五通說遍四禪中者。一慧謂他心智三無量。及五通是一切功德 根本四禪中非餘。六中有現智者。現智是法智。六地中有根本四禪未來禪中間禪  除入中說四  於中亦有喜 

 初解脫及二  功德初二禪 

  前四除入喜等初第二解脫。此功德初第二禪中非餘  除入謂有餘  及與解脫一 

 亦八一切入  佛說最上禪 

  後四除入淨解脫前八一切入。是功德第四禪中非餘  餘脫即名說  二一切亦然 

 滅盡最在後  餘九謂無漏 

  餘脫即名說二一切亦然者。餘四解脫自名所說。及二一切入亦如是。無量空處解 脫無量空處一切入。於無量空處中所攝如是至非想非非想處。滅盡最在後者。滅盡定 非想非非想處所攝。所以者何。謂未離彼欲亦入。餘九謂無漏者。謂餘無漏法九地所 攝。如三三摩提七智漏盡通是九地所攝。四禪三無色未來。及中間等智是十地所攝。

(29)

此亦非想非非想處可得以定數故。問此功德幾有漏幾無漏。答  三解脫當知  有漏及無漏 

 定智已分別  謂餘盡有漏 

  三解脫當知有漏及無漏者。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解脫是有漏無漏。定智 無分別者。定如契經品說。無漏智及諸通如智品說。謂餘盡有漏者。餘一切功德一向 有漏。如三通威儀法故色聲受相故。無量眾生緣故。一切入意解希望故。三解脫亦如 是。非想非非想處非揵疾行故。想智滅離覺觀故。除入亦意解希望故。已說諸功德。

相成就今當說

 未能度於欲  成就味相應   度下未至上  成就淨諸定 

  未能度於欲成就味相應者。謂地若未離欲。於彼地成就味相應度。下未至上成就 淨諸定者。謂離欲界欲。若未生梵世上地。彼成就淨初禪。及初禪地有漏功德。如是 一切盡當知

 住上應當知  無漏成就禪   求得諸功德  知非無欲中 

  住上應當知無漏成就禪者。謂離下地欲彼住上地。亦成就下地無漏。如見諦離欲 住梵世上地。成就無漏初禪。及初禪地定等諸無漏功德。如是一切盡當知。世俗功德 繫在隨生處。無漏在斷中。是以離生處捨有漏功德不捨無漏。求得諸功德知非無欲中 者。已說離下地欲成就上功德。當知非一切功德離欲時得。如如意足智天眼智天耳智 無記性。所有欲及滅盡定此求得。非離下地欲時得。已說成就因緣今當說。定種有二 十三。八味相應八淨七無漏。問此一一種幾種因。答

 妙無漏無染  七種謂之因   淨味相應禪  當知因有一 

  妙無漏無染七種謂之因者。一一無漏七種自然因。自地相應因共因。淨味相應禪

。當知因有一者。味相應初禪。於味相應初禪因非餘。非善因不相似故。非餘地穢污 因行相違故。淨初禪於淨初禪因。非穢污因不相似故。非無漏因亦不相似故。非餘地 淨因自地果報故。及自地繫縛故。如是一切盡當知。已說因緣次第緣。今當說。問一 一次第生幾種。答

 無漏禪次第  興起六種禪   七八九有十  起禪亦空定 

  無漏初禪次第生六種自地淨及無漏。如是第二第三禪無漏。無所有處次第生七。

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無漏第三禪次第生八。自地二下地二上地四。無漏無量識處次 第生九。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餘無漏次第生十。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佛無等等如虛空  十力自在無邊眾   於釋師子妙法中  天人最上今加汝 

。無分別不離分別。無計度不離計度。非思惟作意。寂靜清涼無生無滅。無見無聞無

。名者初知法故。是名法智。在六地依欲界十六行境界四諦四念處智即智相三根三三 昧相應 (三根者喜樂捨也三三昧謂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由慧為導首等者:此中慧言,謂彼最初出離正見。由此為先,起

 是月初八日  十四及十五   并月二十三  下九及三十   三時十五齋  受持八分戒 

 汝夢何所見  在娑羅林所   謂涅槃先相  彼相為我說    爾時阿難即以偈頌白世尊曰

  論曰。自下第三行所住處。訖盡經末有十八門具如前說。此中第一初明發心。經

(十四) 阿難延 (羊見反十五) 茶慢陀羅畔提 (十六) 阿那阿那耶 (十七) 摩頭摩 跋帝 (十八) 迦羅賒翅油羅 (十九) 浮鄧伽彌 (二十) 知闍跋帝 (二十一) 臏頭 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