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儒家襟懷與春秋筆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儒家襟懷與春秋筆法"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儒家襟懷與春秋筆法

1

孔子學說 1.1 禮之涵義

1.1.1 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

「何為?自郊勞(賓至近郊,使卿勞之)至于贈賄(贈財帛),禮無違者,何故不知?」

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

《左傳‧昭公五年》

1.2 重「禮」

1.2.1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 16.13》

1.2.2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 14.41》

1.3 重「義」

1.3.1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24》

1.3.2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論語‧陽貨 17.23》

1.3.3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論語‧衛靈公 15.18》

1.4 核心思想:「仁」

1.4.1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12.22》

1.4.2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6.30》

1.4.3 仲弓問仁。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12.2》

1.5 求仁得仁

1.5.1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7:30》

1.5.2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稱許為仁)。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顏淵 12.1》

1.6 孔子學說小結

1.6.1 仁、義、禮的關係 1.6.2 孔子學說之文化意義

(2)

2

2

《論仁 論孝 論君子》解說 (附件一) 2.1 仁、孝、君子的關係

2.1.1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1.2》

2.1.2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 4.5》

2.2 論仁 2.3 論孝 2.4 論君子

3

孟子性善論

3.1 《論四端》解說 (附件二) 3.1.1 「人性本善」之義 3.1.2 性善與仁政

3.2 孟子性善說之文化意義

4

春秋筆法:寫作策略

4.1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公羊傳》

4.2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孔子學生)而進之,

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娶)於吳,為同姓(皆姬姓),謂之吳孟 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 知之。」《論語‧述而 7.31》

4.3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詮釋、意旨),為有所刺譏襃諱挹損(抑損)之文辭不可以書 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 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4.4 《曹劌論戰》賞析 (附件三)

5

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附件四)

5.1 詞句理解

5.1.1 寧許以負秦曲(19):寧可答應將璧給秦國,(假如秦王受璧而不予城),

使它負上理虧的責任。

5.1.2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5.1.3 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65):西河:在現在陜西省大荔縣一帶。澠池:

在現在河南省澠池縣境。

5.1.4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88):微臣之所以離開親戚而侍奉你的原因是。

(3)

3

5.2 題材

5.2.1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5.3 寫出本文主題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寫作宗旨與寫作策略

5.4.1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 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太史公自序》

5.4.2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子曰: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 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 肖……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 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 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

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太史公自序》

5.5 微言大義

5.5.1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 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

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6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附件五) 6.1 寫作背景

6.1.1 玄宗天寶 14 年(755):安祿山反。

6.1.2 肅宗至德 1 年(756):張巡起兵抗賊。

6.1.3 肅宗至德 2 年(757):1 月,張巡赴睢陽與許遠會合,死守睢陽。

6.1.4 肅宗至德 2 年(757):8 月,南霽雲向許叔冀、賀蘭進明求救,皆不允。

6.1.5 肅宗至德 2 年(757):10 月,睢陽城陷。

6.1.6 代宗寶應 1 年(762) :代宗登基,對藩鎮忍恥含垢,行故息之政。

6.1.7 德宗貞元 12 年(796):董晉任宣武節度使,駐汴州,聘韓愈為幕僚。

6.1.8 德宗貞元 15 年(799):2 月董晉死,軍士作亂。韓愈轉任張建封幕僚。

6.1.9 德宗貞元 16 年(800):5 月,韓愈辭職往洛陽。張建封卒,徐州軍亂。

(4)

4

6.1.10 憲宗元和 1 年(806):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闢反。冬,中央發兵擒殺劉闢。

6.1.11 憲宗元和 2 年(807):4 月,韓愈任國子博士,作《張中丞傳後敘》。

6.2 內容大意

6.2.1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2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3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4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5 第五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6 第六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7 第七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韓愈與司馬遷

6.3.1 漢朝人莫不能為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為之最。(韓愈《答 劉正夫書》)

6.3.2 退之所敬者,司馬遷、揚雄。遷於退之,固相上下;若雄者,如《太玄》、

《法言》及《四愁賦》,退之獨未作耳,使作之,加恢奇,至他文過揚雄 遠甚。(柳宗元《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

6.4 主旨探究 6.4.1 微言大義 6.4.2 于嵩之死

7

方苞《左忠毅公軼事》(附件六) 7.1 詞句理解

7.1.1 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7.1.2 公瞿然注視:驚視的樣子。

7.1.3 呈卷,即面署第一

寫光斗做主考官,史可法考完繳卷,左光斗當面批上第一名。這樣寫是不 符合實際的。《明史.選舉志》講當時的考試制度,考場裏有御史收考卷、

彌封、謄錄。考卷請人謄寫過,把考生名字封上,再送給考官。史可法的

(5)

5

考卷是繳給御史的,不是繳給主考。……第一名是由皇帝來定的,左光斗 無權來定。再說史可法不是狀元,不是第一名。因此,這一段寫得不符合 實際,不可靠,當從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寫真人真事,不可隨意亂寫,

一定要考查當時的實際情況。1 7.2 文章主旨

7.2.1 本文主角是:a.左光斗 b.史可法 c.左光斗和史可法 7.2.2 寫出本文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3 《春秋》之制義法,自太史公發之,而後之深於文者亦具焉。義,即《易》

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方苞《又書 貨殖傳後》)

8

諸葛亮《出師表》賞析 (附件七) 8.1 詞句理解

8.1.1 劉禪 8.1.2 費禕

8.1.3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 8.1.4 (向寵)試用於昔日

8.1.5 不求聞達 於諸侯︰顯達,有名望。

8.2 概括文章段意,繪結構圖。

8.3 「臣本布衣」一段與出師似無直接關係,有何作用?

8.4 建興五年諸葛亮率師北屯漢中,準備北伐,須考慮哪些因素?這些因素如何 影響他撰寫《出師表》?

1 周振甫:《從《左忠毅公逸事》借鑒什麼?》,周振甫、徐明翬主編《散文寫作藝術指要》(北京:東 方出版社,1997 年),頁 514。

(6)

6

8.4.1 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2,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 事3。《董和傳》

8.4.2 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 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 亮傳》

8.4.3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4。《劉備傳》

8.4.4 後主常欲采擇(選取美女)以充後宮。《董允傳》

8.4.5 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佞慧(諂媚奉承,巧言聰慧),欲自容入。《董 允傳》

8.5 《出師表》寫作策略

9

范仲淹《岳陽樓記》賞析 (附件八) 9.1 詞句理解

9.1.1 越明年:及也。王引之《經傳釋詞》:「越,猶及也。《書‧召誥》:『惟 四月既望,越六日乙未。』言自既望及乙未六日。」

9.1.2 百廢具興:具,同「俱」。

9.1.3 增其舊制

9.1.4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9.1.5 長煙一空:長煙,空中水氣。空,消散也。

9.2 滕宗諒與岳陽樓

9.2.1 仁宗康定元年(1040)、慶曆元年(1041):西夏侵宋,宋師屢敗,將士陣亡 逾萬。

9.2.2 慶曆二年(1042):調滕宗諒知涇州,禦西夏。九月,宋將葛懷敏出擊,敗 於定川,將士陣亡近萬。

諸郡震恐。宗諒顧城中兵少,乃集農民數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范 仲淹自環慶引蕃漢兵來援,時天陰晦十餘日,人情憂沮,宗諒乃大設牛酒 迎犒士卒;又籍(登記)定川戰沒者於佛寺祭酹之,厚撫其孥(妻兒),使各得 所,於是邊民稍安。《滕宗諒傳》

9.2.3 慶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入朝任參知政事,薦同年滕宗諒自代以禦 西夏。范仲淹入朝後大力革新朝政。

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於是謗毀稍行。《范仲淹傳》

2 和:董和,劉備定蜀時任益州太守,子董允。

3 左將軍大司馬府:劉備軍府。

4 李嚴:劉備攻成都,劉璋命李嚴為護軍將軍率兵拒守,後降劉備。

(7)

7

9.2.4 慶曆三年(1043):九月,御史梁堅劾奏宗諒前在涇州費公用錢十六萬貫,

范仲淹力救之。

滕宗諒知涇州,用公使錢無度,為台諫所言,朝廷遣使者鞫之。宗諒聞之,

悉焚公使歷。使者至,不能案。《涑水記聞》

9.2.5 慶曆四、五年(1044-1045):四年正月,審核滕宗諒錢數分明。四年二月,

御史中丞王拱辰論奏不已,滕宗諒貶知岳州。四年六月,范仲淹出為陝西、

河東路宣撫使。

勘到滕宗諒慶州一界所用錢數分明,並無侵欺。《續資治通鑒長編》

滕宗諒重修岳陽樓,完成後致書范仲淹求記。

六月十五日,尚書祠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知岳州軍州事滕宗諒,謹馳 介致書,恭投邠府四路經略安撫資政諫議節下:……自有唐以來文士編集 中,無不載其聲詩賦詠,與洞庭、君山率相表裡。宗諒初誦其言而疑且未 信,謂作者誇說過去矣。去秋以罪得茲郡,入境而疑與信具釋……乃分命 僚屬,於韓、柳、劉、白、二張、二杜逮諸大人集中5,摘出登臨寄詠,

或古或律,歌詠並賦七十八首,暨本朝大筆如太師呂公、侍郎丁公、尚書 夏公之作6,榜於棟梁間。又明年春,鳩材僝工7,稍增其舊制……

9.2.6 慶曆六年(1046):九月,范仲淹在鄧州寫成《岳陽樓記》。

9.2.7 慶曆七年(1047):滕宗諒或於一月調知蘇州,二月病卒。

9.3 范仲淹動筆須考慮哪些因素?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他撰寫《岳陽樓記》?

9.3.1 滕宗諒知嶽州,修岳陽樓,不用省庫錢,不斂於民,但榜民間:有宿債不 肯償者,獻以助官,官為督之。民負債者爭獻之,所得近萬緡,置庫於廳 側,自掌之,不設主典案籍。樓成,極雄麗,所費甚廣,自入者亦不鮮焉。

州人不以為非,皆稱其能。《涑水記聞》

9.3.2 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凴欄大慟 數場!」《清波雜志》

9.3.3 滕子京負大才,為眾忌嫉,自慶帥謫巴陵,憤鬱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同年,

友善,愛其才,恐後貽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受人言。正患無隙以規之,

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嶽陽樓記》,故記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意蓋有在矣。戊辰十月,因觀《嶽 陽樓記》,遂言及此耳。《過庭錄》8

9.4 宋儒襟懷

5 指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張說、張九齡、杜甫、杜牧。

6 指宋朝大臣呂蒙正、丁謂、夏竦。

7 鳩材,聚集材料。僝 zaan6,表現,僝工即表現工藝。

8 《過庭錄》為范仲淹之玄孫范公偁所撰。范仲淹四子,次曰純仁;純仁有三子,第三子即公偁之祖。

其書所記,皆紹興丁卯戊辰間聞之其父,故命曰《過庭》。戊辰,為紹興 18 年(1148)。

(8)

8

9.4.1 乾稱(相當)父,坤稱母,予茲藐焉(我這個藐小的),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

(充塞之材質)吾其體,天地之帥(性向)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同類)也。……

凡天下疲癃(衰老病弱)殘疾、惸(king4 無兄弟)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困苦)

而無告者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也(用 來玉成你的品格)。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張載《西銘》)

9.4.2 范仲淹之易學 9.4.3 范仲淹之襟懷

不以己欲為欲,而以眾心為心。(用天下心為心賦)

每視民而如子,復使臣而以禮。故能以六合而為家,齊萬物於一體。(君 以民為體賦)

于以見百姓為心,萬邦惟慶。無一物不得其所,無一夫不遂其性。(政在 順民心賦)

10 儒家傳統:《背影》賞析 (附件九)

10.1 朱自清《背影》的主旨為何?

附件

附件一:《論仁 論孝 論君子》(指定篇章) 附件二:孟子《論四端》(積學與涵泳 106) 附件三:《左傳‧曹劌論戰》

附件四: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指定篇章) 附件五: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附件六:方苞《左忠毅公佚事》(積學與涵泳 149)

附件七:諸葛亮《出師表》(指定篇章:積學與涵泳 120) 附件八:范仲淹《岳陽樓記》(指定篇章:積學與涵泳 135) 附件九:朱自清《背影》

(9)

9

附件一

論仁、論孝、論君子 論語

【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1

,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 者利仁

2

。」(《里仁》第四)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3

貧與 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

4

之,不去

5

也。君子去仁,惡乎 成名

6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7

,造次必於是

8

,顛沛

9

必於是。」( 《里 仁》第四)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10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

顏淵曰:「請問其目。

12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 言,非禮勿動。

13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4

。」(《顏淵》第十二)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5

」(《衛靈公》

第十五)

【論孝】

5. 孟懿子

16

問孝。子曰:「無違

17

。」

樊遲御

18

,子告之曰:「孟孫

19

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

20

;死葬之以禮,祭之 以禮。

21

」(《為政》第二)

6. 子游

22

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23

。至於犬馬,皆能有

24

;不敬,何以別乎

25

!」(《為政》第二)

子曰:「事父母幾諫

26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27

」(《里 仁》第四)

7.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8

」(《里

仁》第四)

(10)

10

【論君子】

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29

;學則不固

30

。主忠信

31

。無友不如己者

32

。 過則勿憚改

33

。」(《學而》第一)

9.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4

」(《述而》第七)

10. 司馬牛

35

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36

。」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

37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 憂何懼?

38

」(《顏淵》第十二)

11.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39

小人反是

40

。」(《顏淵》

第十二)

12.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41

。」(《憲問》第十四)

13.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

42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43

君 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14.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

44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5

。」(《衛靈公》

第十五)

15.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6

」(《衛靈公》第十五)

注 釋

1. 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久地居於窮困之中。 約:窮困、貧困。

2. 知者利仁:聰明的人利用人。按楊伯峻《論語譯注》的見解:聰明的人 「認 識到仁德對他長遠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實行仁德」。 利:利用。

3.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用正確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 處:接 受。

4. 得之:得以拋掉它(貧困)。

5. 不去:不會離棄它。去: ○〔栩〕,〔heoi2〕;○〔qu4〕。離棄。

6. 惡乎成名:惡:○〔烏〕,〔wu1〕;○〔wu1〕。何處。惡乎:於何處。

7.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君子沒有吃完一餐飯的時間離開仁德。終食之間:吃 完一餐飯的時間。

8. 造次必於是:在倉卒匆忙時一定與仁德同在。

9. 顛沛:顛沛流離。

10. 克己復禮為仁: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

(11)

11

11.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實踐仁德,要憑自己,還能憑別人嗎?

12. 請問其目:請問行動的要點(是甚麼)?

13.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 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

14. 請事斯語矣:請(讓我)實踐(您)這說話。

15.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沒有是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的,只有(敢 於)犧牲自己以成全仁德的。

16.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他父親 是孟僖子仲孫貜。《左傳‧昭公七年》說,孟僖子將死,遺囑要他向孔子學 禮。

17. 無違:不要違背禮節。

18. 樊遲御:樊遲(替孔子)趕車子。樊遲:孔子學生,名須,字子遲,比孔子 小四十六歲。

19. 孟孫:即孟懿子。

20. 生事之以禮:(父母)活着,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

21.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死:○〔史〕,〔si2〕;○〔si3〕。指父母逝世。

22. 子游:孔子學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小於孔子四十五歲。

23. 是謂能養:就是說能夠養活爹娘便行了。養:○〔樣〕,〔joeng6〕;○〔yang4〕。

供養。

24. 皆能有養:都能夠得到飼養。養:○〔仰〕,〔joeng5〕;○〔yang3〕。飼 養。

25. 不敬,何以別乎:若不(存心嚴肅地)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 狗馬)怎樣去分別呢?

26. 事父母幾諫: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止。

幾:○〔基〕,〔gei1〕;○〔ji1〕。輕微,婉轉。

27.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 不觸犯他們,雖然憂愁,但不怨恨。違:觸忤,冒犯。勞:憂愁。

28.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因(其高壽)而喜歡,另一方面又因(其壽高)

而有所恐懼。

29.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儀。君子:有德之人。不重:

不莊重。

30. 學則不固:學則不固:有兩解:一,即使讀書,所學也不會鞏固;二,學了 就不會固陋。固:有「堅固」、「固陋」兩意。

31. 主忠信: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

32. 無友不如己者:無友不如己者:有兩解:一,不會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12)

12

二,不會跟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如:有「及」、「類似」兩意。

33. 過則勿憚改:過則勿憚改: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過:過錯。憚:○〔但〕,

〔dan6〕;○〔dan4〕。害怕、畏懼。

34.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35. 司馬牛:即司馬耕,字子牛。 孔子學生。

36. 君子不憂不懼: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37. 斯謂之君子矣乎: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

38.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自己問心無愧,那有甚麼可以憂愁和恐懼的呢?

39.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40. 小人反是:小人卻和這個相反。

41.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對說得多、做得少(感到)羞恥。行: ○〔杏〕,

〔hang6〕;○〔xing4〕。品行。

42. 君子義以為質:君子(對於事業),以合宜為原則。

43.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依禮節實行它(事業),用謙遜的言語說 出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孫:通「遜」,○〔信〕,〔seon3〕;○〔xun4〕。

謙遜。

44. 君子病無能焉:君子慚愧自己沒有能力。病: ○〔並〕,〔bing6〕;○〔bing4〕。

慚愧。

45.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病: ○〔並〕,〔bing6〕;○〔bing4〕。怨恨。

46.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

(13)

13

附件二

論四端 孟子

孟 子 曰 ︰「 人 皆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1

。先 王 有 不 忍 人 之 心,斯 有 不 忍 人 之 政 矣 。 以 不 忍 人 之 心 , 行 不 忍 人 之 政 , 治 天 下 可 運 之 掌 上

2

。 所 以 謂 人 皆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者 , 今 人 乍 見 孺 子 將 入 於 井

3

, 皆 有 怵 惕 惻 隱 之 心

4

——非 所 以 內 交 於 孺 子 之 父 母 也

5

, 非 所 以 要 譽 於 鄉 黨 朋 友 也

6

, 非 惡 其 聲 而 然 也

7

。 由 是 觀 之 , 無 惻 隱 之 心 , 非 人 也 ; 無 羞 惡 之 心

8

, 非 人 也 ; 無 辭 讓 之 心

9

, 非 人 也 ; 無 是 非 之 心

1 0

, 非 人 也 。惻 隱 之 心 ,仁 之 端 也

1 1

; 羞 惡 之 心 , 義 之 端 也 ;辭 讓 之 心 , 禮 之 端 也 ; 是 非 之 心 , 智 之 端 也 。 人 之 有 是 四 端 也 , 猶 其 有 四 體 也

1 2

。 有 是 四 端 而 自 謂 不 能 者 , 自 賊 者 也

1 3

; 謂 其 君 不 能 者 , 賊 其 君 者 也

1 4

。 凡 有 四 端 於 我 者 , 知 皆 擴 而 充 之 矣

1 5

, 若 火 之 始 然

1 6

, 泉 之 始 達

1 7

。 苟 能 充 之 , 足 以 保 四 海 ; 苟 不 充 之 , 不 足 以 事 父 母 。 」

注 釋

1.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人都有不忍心別人受傷害的仁愛之心。

2. 治 天 下 可 運 之 掌 上 ︰ 平 定 和 治 理 天 下 就 好 像 在 手 掌 中 運 動 東 西 般 容 易 了 。 運︰運轉、轉動。

3.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現在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將要掉進 井裏。乍︰突 然。○[炸],[zaa3];○[zhɑ̀ ]。孺子︰剛剛能行走,但尚未有成熟智力的小 兒。

4. 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都會有恐懼和憐憫傷痛之心。怵惕︰恐懼、驚怕。怵︰

恐懼。○[卒],[zeot1];○[chù]。惻隱︰同情、憐憫,悲痛。

惻︰悲痛。○[測],[caak];○[cè]。

5. 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並不是因為和這幼兒的父母有交情。

內︰音義同「納」。內交︰結交。

6.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也不是想要在鄉里朋友之中博取好名聲。

要譽︰求取名譽。要︰求。○[腰],[jiu1];○[yɑ̄ o]。鄉黨︰意謂「鄰里」。

古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7. 非惡其聲而然也︰非因為怕落得壞名聲才有這種心理。惡︰厭惡。

[污之陰去聲],[wu3];○[wù]。

8. 無羞惡之心︰沒有羞恥、厭惡之心。羞︰以己之不善為恥。惡︰憎惡別人不 善為惡。

9. 無辭讓之心︰沒有謙遜退讓的心。辭︰推辭自己之已得。讓︰讓予別人。

(14)

14

10. 無是非之心︰沒有是非善惡之心。是︰知道某人某事對而認為其對。非︰知 道某人某事不對而認為其不對。

11. 仁之端也︰就是仁的開端。

12. 猶其有四體也︰就如同人有了手腳四肢一樣。四體︰四肢。

13. 自賊者也︰自己傷害自己。賊︰傷害。

14. 賊其君者也︰傷害他的國君。

15. 知皆擴而充之矣︰知道要把它們(四個善端)擴大而發揚光大了。

16. 若火之始然︰有如火開始燃燒。然︰「燃」之本字。

17. 泉之始達︰如泉水開始湧流。達︰湧流、通達。

(15)

15

附件三

曹劌論戰 左傳‧莊公十年

春,齊師伐我

1

,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

2

,又何 閒焉?」劌曰:「肉食者鄙

3

,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

4

?」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 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5

,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

6

,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

7

,雖不能察

8

,必以情。」對曰:「忠之 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

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

9

,登軾而望之

10

,曰:

「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 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 釋

1. 齊師伐我:魯莊公八年(前 686),齊襄公無道,其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 和魯國避難。未幾齊襄公被殺,魯國派兵助公子糾爭位,但為公子小白所敗。公子 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為了報復魯國助公子糾爭位,於莊公十年春發兵攻 打魯國。

2. 肉食者:指朝中公卿大夫,古時貴族階級才有資格吃肉。

3. 鄙:見識淺陋。

4. 何以戰:即「以何戰」,憑藉甚麼來應戰。

5. 加:誇大虛報。

6. 小信未孚:孚,取信。祭祀不虛報只是小信,不足以取信於神靈。

7. 獄:訴訟案件。

8. 察:明察。

9. 轍:車輪輾過地面留下的痕迹。

10. 軾:車前供乘者扶手的橫木。

(16)

16

附件四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錄) 司馬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 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 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 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

「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

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 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 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召見,問 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 彊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 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 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 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

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 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羣臣議,皆曰:『秦 貪,負其彊,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 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 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 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 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 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 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

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

(17)

17

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

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 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 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彊而趙弱,大王遣一 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 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羣 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 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相如既 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 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 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

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

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

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

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 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 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 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 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 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羣臣曰:「請以 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 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 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 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 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 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

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羣臣,相如雖駑,獨

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

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

(18)

18

讎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

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驩,為刎頸之交。

(19)

19

附件五

張中丞傳後敘 韓愈

1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

1

,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

2

,得李翰所為《張 巡傳》

3

。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

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4

2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

5

,無所 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兩家子弟材 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於賊

6

。遠誠畏 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

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遠見救援 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 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 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

3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此又與兒 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 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於理矣。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 之美

7

,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4 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 避之他處何益?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羸之餘,雖欲去,必不達。

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 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

8

。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當是時,棄城而 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

9

。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 死守,亦見其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5 愈嘗從事於汴徐二府

1 0

,屢道於兩州間,親祭於其所謂雙廟者

1 1

。其 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云:南霽雲之乞救於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 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愛霽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彊留之。具食與樂,

延霽雲坐。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

1 2

!雲雖欲 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 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

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

此矢所以志也。」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城陷,賊以刃脅

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雲,雲未應。巡呼雲曰:「南八,

(20)

20

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雲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 死?」即不屈。

6 張籍曰:有于嵩者,少依於巡。及巡起事,嵩嘗在圍中。籍大曆中於 和州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餘矣。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好學無所不讀。

籍時尚小,粗問巡遠事,不能細也。云:巡長七尺餘,鬚髯若神。嘗見嵩 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 於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

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 巡,巡應口誦無疑。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

未嘗起草。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

1 3

,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見 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巡怒,鬚髯輒張。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

且將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

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遠,寬厚長者,貌如 其心。與巡同年生,月日後於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7 嵩貞元 初死於亳宋間

1 4

。或傳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

為所殺。嵩無子,張籍云。

注 釋

1. 元和二年(807):時韓愈為國子博士。

2. 張籍:中唐詩人。貞元十三年(797)在汴州與韓愈相識,從韓習古文。

3. 李翰:於肅宗上元二年(761)撰《張巡傳》,今不存。

4. 雷萬春:張巡守睢陽時偏將,城陷被害。

5. 許遠:安史亂時許遠為宋州太守(州治睢陽),張巡為真源縣令。

6. 兩家子弟材智下:大曆中(約 772),張巡子去疾上書,指巡遠分城而守,賊兵由許 遠所守部 分攻入;城陷張巡等人即被害,遠獨不死,被生致洛陽。張去疾以此要 求追奪許遠官爵。

7. 成人之美:《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8. 蔽遮江淮,沮遏其勢:李翰〈進張中丞傳表〉:「巡退軍睢陽,扼其咽頷,前後拒 守,自春徂冬,大戰數十,小戰數百,以少擊眾,以弱擊強,出奇無窮,制勝如神,

殺其凶醜凡九十餘萬。賊所以不敢越睢陽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9. 擅強兵坐而觀者:《資治通鑒》:「是時,許叔冀在譙郡,尚衡在彭城,賀蘭進明 在臨淮皆擁兵不救。」譙郡,亳州州治;彭城,徐州州治;臨淮,泗州州治。

10. 從事於汴徐二府:韓愈在德宗貞元十二至十四年任汴州觀察推官(州治汴州城,今開 封),十五至十六年為徐州觀察推官。

11. 雙廟:朝廷在睢陽為張巡、許遠立廟,歲時致祭,時號雙廟。

(21)

21

12. 《資治通鑒》:「許遠於城中積糧至六萬石,虢王巨以其半給濮陽、濟陰二郡,遠 固爭之,不能得。濟陰得糧,遂以城叛。而睢陽至是糧盡,將士人廩米日一合,雜 以茶紙、樹皮為食。」

13. 僅:幾乎、近。

14. 亳宋:亳州和宋州,亳州州治譙郡,宋州州治睢陽。

(22)

22

附件六

左忠毅公軼事 方苞

先 君 子

1

嘗 言︰鄉 先 輩 左 忠 毅 公

2

視 學 京 畿

3

。一 日,風 雪 嚴 寒,

從 數 騎 出

4

,微 行

5

入 古 寺。廡 下 一 生 伏 案 臥

6

,文 方 成 草。公 閱 畢,

即 解 貂 覆 生

7

,為 掩 戶

8

。叩 之 寺 僧

9

,則 史 公 可 法

10

也。及 試,吏 呼 名 至 史 公,公 瞿 然 注 視

11

,呈 卷

12

,即 面 署 第 一

13

。召 入,使 拜 夫 人,

曰︰「吾 諸 兒 碌 碌

14

,他 日 繼 吾 志 事,惟 此 生 耳!」

及 左 公 下 廠 獄

15

,史 朝 夕 窺 獄 門 外。逆 閹 防 伺 甚 嚴

16

,雖 家 僕 不 得 近。久 之,聞 左 公 被 炮 烙

17

,旦 夕 且 死

18

,持 五 十 金,涕 泣 謀 於 禁 卒,卒 感 焉。一 日,使 史 更 敝 衣 草 屨

19

,背 筐,手 長 鑱

20

,偽 為 除 不 潔 者

21

,引 入,微 指 左 公 處。則 席 地 倚 牆 而 坐,面 額 焦 爛 不 可 辨 , 左 膝 以 下 , 筋 骨 盡 脫 矣

2 2

史 前 跪 , 抱 公 膝 而 嗚 咽 。 公 辨 其 聲 , 而 目 不 可 開 , 乃 奮 臂 以 指 撥 眥

2 3

, 目 光 如 炬 , 怒 曰 ︰ 「 庸 奴 ! 此 何 地 也 ? 而 汝 來 前 ! 國 家 之 事 , 糜 爛 至 此 , 老 夫 已 矣 , 汝 復 輕 身 而 昧 大 義

2 4

, 天 下 事 誰 可 支 拄 者

2 5

! 不 速 去 , 無 俟 姦 人 搆 陷

2 6

, 吾 今 即 撲 殺 汝 ! 」 因 摸 地 上 刑 械 , 作 投 擊 勢 。 史 噤 不 敢 發 聲

2 7

, 趨 而 出

2 8

。 後 常 流 涕 述 其 事 以 語 人 曰 ︰ 「 吾 師 肺 肝 , 皆 鐵 石 所 鑄 造 也

2 9

。 」

崇 禎 末,流 賊 張 獻 忠 出 沒 蘄、黃、潛、 桐 間

30

,史 公 以 鳳 廬 道 奉 檄 守 禦

31

。每 有 警,輒 數 月 不 就 寢,使 將 士 更 休

32

,而 自 坐 幄 幕

33

外。擇 健 卒 十 人,令 二 人 蹲 踞 而 背 倚 之

34

,漏 鼓 移 則 番 代

35

。每 寒 夜 起 立,振 衣 裳,甲 上 冰 霜 迸 落

36

,鏗 然 有 聲。或 勸 以 少

37

休,公 曰 ︰

「 吾 上 恐 負 朝 廷 , 下 恐 愧 吾 師 也 。 」

史 公 治 兵,往 來 桐 城,必 躬 造 左 公 第

3 8

,候 太 公、太 母 起 居 , 拜 夫 人 於 堂 上 。

余 宗 老 塗 山

3 9

, 左 公 甥 也 , 與 先 君 子 善 , 謂 獄 中 語 乃 親 得 之

於 史 公 云 。

(23)

23

注 釋

1. 先君子︰對已故父親的尊稱。方苞的父親名仲舒,字逸巢。

2. 左忠毅公︰南明弘光帝時追謚「忠毅」,故稱。其簡介見背景資料。

3. 視學京畿︰到京師近郊視察學政(教育工作)。左光斗於天啟初年曾任提督 直隸學政。京畿︰國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轄地區,即直隸。直隸即今河北省,

明都北京(京師)屬直隸省。畿︰ ○[機],[gei1]; ○[jī]。

4. 從數騎出︰後面帶着幾個騎馬的侍從而出行。騎︰ ○[冀],[kei3];○[jì]。

5. 微行︰皇帝或大官為隱藏自己身份,改以平民裝束出行。

6. 廡下一生伏案臥︰廂房內有一書生伏在書桌上睡着了。廡下︰廂房 內。廡︰

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 ○[舞],[mou5];○[wǔ]。

7. 即解貂覆生︰脫下貂皮大衣,覆蓋在書生身上。貂︰指貂皮製的大衣。

8. 為掩戶︰為他關上窗戶。

9. 叩之寺僧︰向寺內僧人問及他(該書生)的情況。叩︰詢問。

10. 史公可法︰即史可法(公元 1601 – 1645),明末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

字憲之,號道鄰。明崇禎進士,累遷戶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使。崇禎十六年

(公元 1643)任南京兵部尚書,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即在南京擁 立福王朱由崧為弘光帝,仍掌兵部事,後督師揚州。弘光元年(公元 1645)

清兵圍攻揚州,城破被害。

11. 公瞿然注視︰左斗光驚訝而專注地望着史可法。

12. 呈卷︰史可法呈上考卷。

13. 即面署第一︰即當着史可法署簽其為第一名。

14. 吾諸兒碌碌︰我各個兒子都庸碌無才。碌碌︰才識平庸。

15. 及左公下廠獄︰到左光斗公被陷下東廠監獄。廠獄︰明成祖設東廠,由太監 掌管,負責輯訪謀反、妖言等事,相當於特務機關。此處的廠獄,是指東廠 所轄的監獄,當時在北京東安門北。

16. 逆閹防伺甚嚴︰謀逆的宦官防備監視極 為嚴密。逆閹︰謀逆的宦官;此指魏 忠賢及其黨羽。

17. 炮烙︰古代一種用燒紅鐵器灼燙身體的酷刑。炮︰ ○[刨],[paau4];

[pɑ́ o]。

18. 旦夕且死︰很快就會死亡。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的時間。且︰將。

19. 使史更敝衣草屨︰使史可法換上破衣草鞋。敝衣︰破舊衣服。草屨︰ 一作「草 履」。草鞋。屨︰本指用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後泛指鞋。

[據],[geoi3]; ○[jù]。

20. 手長鑱︰手裏拿着長鑱。鑱︰一種有曲柄的掘土或挖草鐵具。○[蠶],[caam4];

[chɑ́ n]。

21. 偽為除不潔者︰假裝作清潔打掃的人。除不潔者︰打掃清潔的人員。

22. 筋骨盡脫矣︰筋骨全部被打脫。

23. 乃奮臂以指撥眥︰於是振起手臂以手指撥開眼眶。眥︰眼眶。○[寨],[zaai6];

[zì]。

24. 汝復輕身而昧大義︰你卻又不愛惜生命、不明白大道理。輕身︰不愛惜生命。

(24)

24

大義︰此指拯救國家的大道理。昧︰不明。 ○[妹],[mui6];○[mèi]。

25. 天下事誰可支拄者︰國家大事還有誰可支撐呢?支拄︰支撐。拄︰支撐。○ [主],[zyu2]; ○[zhǔ]。

26. 無俟姦人搆陷︰不要讓姦人(指魏忠賢及其獄爪牙)編造罪名來陷害。俟︰

等待。○[自],[zi6];○[sì]。搆陷︰羅織罪名,加以陷害。搆︰同「構」。

[救],[gau3]; ○[gòu]。

27. 史噤不敢發聲︰史可法閉口不敢作聲。噤︰閉口。○[禁],[gam3];○[jìn]。

28. 趨而出︰快步行走而出。

29.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意謂左光斗乃錚錚鐵漢。

30. 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流賊張獻忠出沒於湖北省蘄春、浠水二 縣,及黃岡;安徽省潛山縣,及桐城等地之間。蘄︰ ○[其],[kei4];○[qí]。

31. 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禦︰史可法公以鳳陽、廬江二府兵備道的官職奉命守禦。

道︰兵備道,負責掌管州府的兵備。檄︰ ○[核],[hat6];

[xí]。古代用於徵召、聲討等的官方文書,即軍令。

32. 使將士更休︰命令將士輪流休息。更︰更替。 ○[庚],[gang1];

[gēng]。

33. 幄幕︰軍中帳幕。幄︰ ○[握],[ak1];○[wò]。

34.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命令二士兵蹲在地上,史可法則背靠在兩名士兵的身 上席地而坐,稍作休息。踞︰伸開腿坐。 ○[據],[geoi3];○[jù]。

35. 漏鼓移則番代︰指過了一更則輪流替代。漏︰滴漏,古代計時器。

鼓︰專為報時用的鼓。

36. 甲上冰霜迸落︰盔甲上的冰和霜散落地下。迸落︰散落。迸︰爆開,濺射。

[並],[bing3]; ○[bèng]。

37. 少︰通「稍」。

38. 必躬造左公第︰必定親自到左光斗的父母府第拜訪。造︰至,拜訪。

[燥],[cou3];○[zɑ̀ o]。

39. 余宗老塗山︰我的同族長輩方塗山。宗老︰族中長輩。塗山︰方塗山,名文,

為方苞族祖,著有《塗山集》。

(25)

25

附件七

出師表 諸葛亮

先 帝 創 業 未 半 , 而 中 道 崩 殂 ; 今 天 下 三 分 , 益 州 疲 弊 , 此 誠 危 急 存 亡 之 秋 也 ﹗ 然 侍 衞 之 臣 , 不 懈 於 內 ; 忠 志 之 士 , 忘 身 於 外 者 , 蓋 追 先 帝 之 殊 遇 , 欲 報 之 於 陛 下 也 。 誠 宜 開 張 聖 聽 , 以 光 先 帝 遺 德 , 恢 弘 志 士 之 氣 ﹔ 不 宜 妄 自 菲 薄 , 引 喻 失 義 , 以 塞 忠 諫 之 路 也 。

宮 中 、 府 中 , 俱 為 一 體 ; 陟 罰 臧 否 , 不 宜 異 同 。 若 有 作 姦 、 犯 科 , 及 為 忠 善 者 , 宜 付 有 司 , 論 其 刑 賞 , 以 昭 陛 下 平 明 之 治 ; 不 宜 偏 私 , 使 內 外 異 法 也 。

侍 中、侍 郎,郭 攸 之、費 禕、董 允 等,此 皆 良 實,志 慮 忠 純 , 是 以 先 帝 簡 拔 以 遺 陛 下。愚 以 為 宮 中 之 事,事 無 大 小,悉 以 咨 之 , 然 後 施 行 , 必 能 裨 補 闕 漏 , 有 所 廣 益 。

將 軍 向 寵 , 性 行 淑 均 , 曉 暢 軍 事 , 試 用 於 昔 日 , 先 帝 稱 之 曰

「 能 」,是 以 眾 議 舉 寵 為 督 。愚 以 為 營 中 之 事, 悉 以 咨 之 ,必 能 使 行 陣 和 睦 , 優 劣 得 所 。

親 賢 臣 , 遠 小 人 , 此 先 漢 所 以 興 隆 也 ﹔ 親 小 人 , 遠 賢 臣 , 此 後 漢 所 以 傾 頹 也 。 先 帝 在 時 , 每 與 臣 論 此 事 , 未 嘗 不 歎 息 痛 恨 於 桓 、 靈 也 ! 侍 中 、 尚 書 、 長 史 、 參 軍 , 此 悉 貞 良 死 節 之 臣 , 願 陛 下 親 之 、 信 之 , 則 漢 室 之 隆 , 可 計 日 而 待 也 。

臣 本 布 衣,躬 耕 於 南 陽,苟 全 性 命 於 亂 世,不 求 聞 達 於 諸 侯 。 先 帝 不 以 臣 卑 鄙 , 猥 自 枉 屈 , 三 顧 臣 於 草 廬 之 中 , 諮 臣 以 當 世 之 事 ; 由 是 感 激 , 遂 許 先 帝 以 驅 馳 。 後 值 傾 覆 , 受 任 於 敗 軍 之 際 , 奉 命 於 危 難 之 間 , 爾 來 二 十 有 一 年 矣 。 先 帝 知 臣 謹 慎 , 故 臨 崩 寄 臣 以 大 事 也。受 命 以 來,夙 夜 憂 歎,恐 託 付 不 效,以 傷 先 帝 之 明 。 故 五 月 渡 瀘 , 深 入 不 毛 。 今 南 方 已 定 , 兵 甲 已 足 , 當 獎 率 三 軍 , 北 定 中 原 , 庶 竭 駑 鈍 , 攘 除 姦 凶 , 興 復 漢 室 , 還 於 舊 都 。 此 臣 所 以 報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職 分 也。至 於 斟 酌 損 益,進 盡 忠 言,則 攸 之 、 禕 、 允 之 任 也 。

願 陛 下 託 臣 以 討 賊 興 復 之 效 ; 不 效 , 則 治 臣 之 罪 , 以 告 先 帝

之 靈 。 若 無 興 德 之 言 , 則 責 攸 之 、 禕 、 允 等 之 慢 , 以 彰 其 咎 。 陛

下 亦 宜 自 謀 , 以 諮 諏 善 道 , 察 納 雅 言 , 深 追 先 帝 遺 詔 。 臣 不 勝 受

恩 感 激 。 今 當 遠 離 , 臨 表 涕 零 , 不 知 所 言 !

(26)

26

附件八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 曆 四 年 春 , 滕 子 京 謫 守 巴 陵 郡 。 越 明 年 , 政 通 人 和 , 百 廢 具 興 。 乃 重 修 岳 陽 樓 , 增 其 舊 制 , 刻 唐 賢 、 今 人 詩 賦 於 其 上 ; 屬 予 作 文 以 記 之 。

予 觀 夫 巴 陵 勝 狀,在 洞 庭 一 湖。銜 遠 山,吞 長 江,浩 浩 湯 湯 , 橫 無 際 涯 ; 朝 暉 夕 陰 , 氣 象 萬 千 。 此 則 岳 陽 樓 之 大 觀 也 , 前 人 之 述 備 矣 。 然 則 北 通 巫 峽 , 南 極 瀟 湘 , 遷 客 騷 人 , 多 會 於 此 , 覽 物 之 情 , 得 無 異 乎 ?

若 夫 霪 雨 霏 霏,連 月 不 開;陰 風 怒 號,濁 浪 排 空;日 星 隱 耀 , 山 岳 潛 形 ; 商 旅 不 行 , 檣 傾 楫 摧 ; 薄 暮 冥 冥 , 虎 嘯 猿 啼 。 登 斯 樓 也 , 則 有 去 國 懷 鄉 , 憂 讒 畏 譏 , 滿 目 蕭 然 , 感 極 而 悲 者 矣 。

至 若 春 和 景 明,波 瀾 不 驚,上 下 天 光,一 碧 萬 頃;沙 鷗 翔 集 , 錦 鱗 游 泳 , 岸 芷 汀 蘭 , 郁 郁 青 青 。 而 或 長 煙 一 空 , 皓 月 千 里 , 浮 光 躍 金 , 靜 影 沉 璧 ; 漁 歌 互 答 , 此 樂 何 極 ! 登 斯 樓 也 , 則 有 心 曠 神 怡 , 寵 辱 皆 忘 , 把 酒 臨 風 , 其 喜 洋 洋 者 矣 。

嗟 夫 ! 予 嘗 求 古 仁 人 之 心,或 異 二 者 之 為。何 哉 ? 不 以 物 喜 ,

不 以 己 悲 。 居 廟 堂 之 高 , 則 憂 其 民 ; 處 江 湖 之 遠 , 則 憂 其 君 。 是

進 亦 憂,退 亦 憂,然 則 何 時 而 樂 耶 ? 其 必 曰:「 先 天 下 之 憂 而 憂 ,

後 天 下 之 樂 而 樂 」 歟 ! 噫 ! 微 斯 人 , 吾 誰 與 歸 !

(27)

27

附件九

背影 朱自清

1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2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 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 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3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 景很是慘澹,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 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4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 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 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 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 已來往過兩三次,是 沒有甚麽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 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5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照顧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 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 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 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 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 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 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 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 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麽?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6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 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 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

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 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 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 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 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

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

(28)

28

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這邊時,

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 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 來了。

7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 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 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 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 之怒。他待我 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

只是惦記我,惦記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 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我讀到此處, 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

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煬帝居藩邸稱晉王從吾祖受戒師謂王曰大王迂遵聖禁宜號總持王云師傳佛燈宜稱智 者

南越王墓主人身穿絲縷玉衣,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一枚青白玉篆刻 的「趙 眜 」玉印,可證墓主人是南越文王趙 眜 。趙 眜 ,《史記》稱為趙胡,是南越國的第

• 史記在文中加入此小段文字,很有用意﹕以見秦 兩面欺凌,既以武力侵奪土地及殺人,表面上又

公元前 261 年,秦國派王 齕領兵進攻上黨,趙國派 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 廉頗軍到達前線前上黨已被秦軍

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

王建國 狗獾與鼹鼠 張秋生、劉保法主編《新世紀五星童 童話 二至三... 杜榮琛 蝴蝶的夢 杜榮琛《想當國王的寓言家》,新店︰

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洸,不過數金。今一

九者菩薩解真俗諦。悟法王法。將有所襲。名法王子住。十者此位菩薩如王太子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