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客觀寫史? 主觀寫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 客觀寫史? 主觀寫史?"

Copied!
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司馬遷

(2)

討論流程

1. 客觀寫史? 主觀寫史?

2. 戲劇情節包含的底蘊 3. 生存之道

4. 章句重讀 5. 結語

(3)

1.客觀寫史?主觀寫史?

(4)

漢族文獻的寫史

• “以史為鑒”→→ 以史為範(學習目標),以 史為戒(經驗教訓),以史為法(批判評論

/“史可法”)

• 文景之治﹔黨錮之禍﹔烽火戲諸侯

• “信史”→→記言(孔穎達﹕“夫書者,人君 辭誥之典,右史記言之策。”),記事(“夫 春秋者,紀人君動作之務,是左史所職之 書。”)

(5)

西方文獻的記史

• 早期 傳述“趣味” “故事” →→

• 哲學批判→→藉以議論人生問題

• 近世“實證史學”→→求真,重視方法論、

重視客觀敘事、注重史料搜集和嚴格考證,

企圖建構系統的客觀的歷史敘事法則﹔建設 學科之學術地位為主

(6)

史學? 文學?

•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課程

CHLL 3231- Shi Ji (史記)

•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課程[2017.2.15]

歷史與藝文創作﹕

☆歷史文學與寫作(一)2

☆歷史文學與寫作(二)2

• 編撰史籍=“實錄”?抑或“作故仔”?

(7)

客觀?主觀?

• 文學元素之一

注重人的感情感情多屬主觀感受

• 歷史文獻著重客觀真實 文獻注重客觀? 事實?

• 那麼   太史公所寫? 

(8)

傳主 與 紀傳作者

• 廉頗 (前327年?-前243年?)

• 藺相如 (前329年?—前259年?)

• 司馬遷 (約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 執筆時,相去百年,資料來源是﹕

• 口述/口耳相傳?

• 文獻記載/轉述?

• 可信?不可信? 部份可信?

(9)

2. 戲劇情節包含的底蘊

(10)

落筆第一段即伏四線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 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

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 宦者令繆賢舍人

(11)

(1) 廉頗為國家級良將,藺只是一介“趙人”,

且作“宦者令”之“舍人”,暗示僅屬“卑 賤者”之門下“客”﹔此呼應下文﹕藺驟昇,

廉頗不快

(2) 藺有不世之才,初時能曲身事賤,不計較地 位卑賤,安心以待機[呼應﹕大丈夫能屈]

(3) “宦者令”竟能招納賢人,知其見識非凡,

呼應﹕來日推薦藺使秦,並非偶然[知人之明]

(4) 頗以“勇氣聞”,認錯亦勇氣,此呼應後文

(12)

書寫 “以強凌弱” 的世界

• 能否拒絕換璧?(為甚麼?)

• 能否不赴 “好會”? (為甚麼?)

• 能否不從秦王命鼓瑟?

• 職場上能否公平競爭?

(13)

為甚麼趙不拒秦換璧?[強凌弱]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 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 負秦曲。」(均=權衡)

• 為甚麼趙不拒絕秦之要求? [軍力/強勢]

• 以人權法權之例喻之,你以肉換我米,我大可以 拒絕,不換,有何不可?

• “負秦曲”=讓秦背上“其理不直”之黑名(理直 氣壯)﹔判斷曲直,根據甚麼準則?

(14)

為甚麼趙不能拒秦 “好會”?[強凌弱]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 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

• (粵俗﹕“死撐”)

(15)

為甚麼趙王不拒絕 “鼓瑟”?[強凌弱]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 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 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 娛樂。」秦王怒,不許。

• “令”“怒”二字見秦王欺凌趙王﹔何以不許?

• 請奏盆缻秦王﹕倒裝句?

(16)

武力攻伐 與 禮尚往來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

• 史記在文中加入此小段文字,很有用意﹕以見秦 兩面欺凌,既以武力侵奪土地及殺人,表面上又 以禮待趙,顯示秦王以險詐陰毒之道欺趙,趙無 力抵禦。(用武乃以暴力強搶,用禮乃以文挫其 志氣。)

(17)

欺凌 與 逃避欺凌

•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 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 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

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 頗,相如引車避匿。

• (右位為上位)

(18)

題材諸事皆繫於欺凌

• 秦數(屢次/常常)欺趙

 空言欲騙楚璧

 武力欺趙奪取城土

“好會”戲弄趙王以欺其軟弱

• 藺相如欺秦王

 以機智欺騙秦王偽誠

 以豪氣欺其畏死

• 廉頗擬以武力欺文弱

(19)

人生價值觀﹕ 公爾忘私

(1) 藺相如算甚麼

• 沒有將軍出生入死守士,藺某上卿能做多久?

• 失玉璧,人民土地無損!

• 趙王失面子,趙國依然存在

• 無廉趙亡﹔無藺之兩項功勞,國家損失不大

(20)

(2) 廉頗妒忌藺君驟昇,亦人之常情

• 對同僚“驟昇”異議,廉頗反應屬常態

• 貴族權臣與“賤人”尊卑不同為共識

• 柳宗元六逆論﹕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

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六者,亂之本也。

(21)

據理力爭﹕ “賤妨貴”原是罪過

• 柳宗元﹕余謂少陵長、小加大、淫破義,是三者,

固誠為亂矣。然其所謂賤妨貴、遠間親、新間舊 者,雖為理之本可也,何必曰亂?

• 共識﹕賤妨貴有罪(低賤而妨害出身高貴者)

《春秋》隱公三年(前720)石碏諫衛莊公語

• 從據理力爭變“負荊請罪”,關鍵是犧牲小我即 人生須樹立公爾忘私的價值觀[凌駕]

(22)

人生價值觀

• 人生價值觀

(1) 公忠團結[繆、藺、廉]

(2) 犧牲 [藺-不顧性命]

(3) 忘私 [不要記掛個人利益-廉頗]

• 總體價值觀﹕舍棄小我 成全大我

[個人權利與集體利益之間何者為先?]

(23)

個人權利?集體利益?何者為先?

(24)

3. 生存之道

(25)

“智破欺凌”故事 與 老謀深算者存

• 汝虞我詐蔚然成風之時代

• 互相欺詐,手法層出不窮

• 秦主動/兩手欺凌﹕虛禮欺凌+暴力強奪

• 趙被動/一法﹕屈己方式 委曲求存

• 藺相如以膽色+機心主動化解危難

• 廉頗以勇武無謀處於下風(被動)

• 主動者佔上風,老謀深算者存

(26)

主動者佔上風,老謀深算者存

(1)秦國主動出擊

• 主動提出建議

以城換璧,邀會,請奏樂

• 主動出擊

攻城略地

• 趙王 廉頗 被動應付(廉頗主動挑釁/劣策)

(27)

(2) 藺相如主動 “出招”“拆局”

• 主動送走玉璧,主動命秦王齋戒,主動令秦 王奏樂。

• 主動設局,以退為進,化解廉頗挑釁(上策) /比照諸葛亮之計謀(空城計……如何)

• (搶先機/主動出擊)

(28)

• 反映動盪不安時代,國家 (君主)並臣下生存之 道﹕

 合作團結 目標一致

 盡忠職守 舍生取義

 公爾忘私 犧牲精神

(29)

• 團結合作 目標一致

秦王挑起事端後,趙王非獨斷獨行,

有商有量﹕繆賢,廉頗,藺相如參與

• 盡忠職守 舍生取義

不怕犧牲﹕藺相如兩次以命威脅秦王

陪趙王出使,盡忠護主

(30)

公爾忘私 犧牲精神 之可貴

• 公爾忘私 犧牲精神

藺廉釋嫌出於共同目標

藺相如為國,可以犧牲生命

廉頗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犧牲”己利

(明末,楊嗣昌主和,盧象昇主戰,崇禎處於 和戰兩難之間﹔而周延儒、陳演、魏藻德等 人自私誤國行為,令人髮指)

(31)

• 團結合作/盡忠職守/不怕犧牲

• 則國家與人民能苟存於世

若各懷鬼胎,自利自私,則四分五裂,難以苟 存

• 團結就是力量

(32)

4. 章句重讀

(33)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 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 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 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 曰﹕「璧有瑕,請指示 王。」

• 章臺=離宮名,非朝堂,

不以禮見,引起下文

• 示美人﹕相如對此不 滿

• 呼萬歲﹕以為必得,

(呼萬歲之意義?)

• 璧有瑕,請指示王﹕

如果秦王不相信,不 肯送回,豈不全功盡 廢?(戲劇情節)

(34)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 髪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

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

皆曰『秦貪,負其彊,以空言求璧,

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 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 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 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

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 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 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 矣!」

• 誰聽得此段?

• 誰記錄此段?

• 今則錄音

• 小說/戲劇筆 法﹔是否客 觀史實?

• 性別歧視

(35)

•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 詳[佯]為予 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 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 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

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 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 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 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 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 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 度﹕猜想,估計,

計行險著

• 聲明因恐而獻

• 用五日運走玉璧

• 何必齋戒之禮?

• 若從者叛變,挾 寶逃亡,或途中 遇盜,秦監視,

則如何?

• 應變計劃成功乃 偶然?

(36)

相如至,謂秦王曰﹕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 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 負趙,故令人持璧歸,

閒至趙矣。且秦彊而趙 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 趙,趙立奉璧來。今以 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 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 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 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 之。」

• 對子罵父,最為不敬,

豈合禮乎

• 恐見欺於王﹕直斥秦 王為騙子

• 都﹕願以十五城請易 璧/秦以城求璧/城入 趙而璧留秦/償城恐不 可得/大王無意償趙王 城邑/從此以往十五都 予趙/先割十五都予趙 (豈趙言城秦云都)

(37)

廉頗送至境,與王訣 曰﹕「王行,度道里會 遇之禮畢,還,不過三 十日。三十日不還,則 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 望。」王許之,遂與秦 王會澠池。

• 廉頗亦建議預早作準 備

• 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年),秦昭王命庶 長奐率軍攻楚,奪楚 八邑﹔又函邀懷王到 武關會盟,結果懷王 被拘留於秦

• 秦好此道, 失信事屢 見不鮮,是以廉頗早 為之著

• 廉頗亦公忠為國

(38)

秦王飲酒酣,曰﹕「寡 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 瑟。」趙王鼓瑟。秦御 史前書曰「某年月日,

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 王鼓瑟」。藺相如前 曰﹕「趙王竊聞秦王善 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

以相娛樂。」秦王怒,

不許。

• 奏瑟?/鼓瑟?

• 前書?

• 前曰

• 善為秦聲

• 請奏/盆缻/秦王(倒裝 句?急切間語無倫

次?)

• 以相娛樂

• 秦王怒,不許﹕繪神 態

(39)

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 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

相如曰﹕「五步之內,

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 矣!」

• 前進缻﹕急切間何處 取缶?

• 位置?

• 如秦王堅持不肯擊缻,

只會頭破受傷, 未必 會死

• 如秦王從未學擊缻,

不懂擊缻, 則如何?

(40)

秦之群臣曰﹕「請以趙 十五城為秦王壽」。藺 相如亦曰﹕「請以秦之 咸陽為趙王壽。」秦王 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 不敢動。

• 此段似兒童遊戲, 不 似政治家嚴肅之會盟 禮

• 趙割十五城鎮, 無傷 大雅﹔ 秦割首都則不 可能

•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 勝於趙﹕ 似鬥氣,

意氣遊戲, 多於實際 交往

(41)

5. 結語

(42)

• 故事輪廓或可信﹔

各方人士對話,只是靠估,靠猜,靠揣摩﹔

當時無錄音機,經百年戰火[戰國至秦漢],

記錄應不完善

• “先國家之急”, 繆賢如是,相如如是,廉頗 如是

• 故事有三(完璧歸/澠池會/將相和),中心唯 一﹕先國家之急﹕國家興亡人人有責

(43)

• 史實背景﹕以強凌弱時代

以城換璧﹕ 強換,表面公平交易,實質乃以 暴力脅迫

澠池“好會”,脅迫之會,趙王畏秦而行

廉頗有凌弱傾向

(44)

• 三組故事(完璧歸/澠池會/將相和),主角一人而 已(廉頗/繆賢/趙王秦王等皆配角)

藺相如

完璧歸趙﹕智(預謀)/勇;澠池之會﹕勇(突 發)/智;負荊請罪﹕仁(謙避以免傷人害己)/

智(謀略)/勇(大勇無懼,義不畏死)

• 廉頗衝動,有過能改(驕橫,恃功,囂張)

藺相如﹕有缺點否?[公忠為國,謙厚,機智,

善謀略……],三國演義諸葛亮亦此類

(45)

結語全傳以藺為重心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

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

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 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

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

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 國,退而讓頗,名重太 山,其處智勇,可謂兼 之矣!

• 司馬遷在全傳結束,

評論“死”與 “勇”

關係

• 死=誅

• 勇=敢

• 怯懦=退讓=不敢

• 處=處置/及時敢, 及 時退讓[故意不敢]

• 處智勇=兼之=仁

(46)

• 性質﹕故事?史傳?

• 選材?何以不記其他事蹟?[作為上卿,日理萬 機, 應有萬種事務]

• 文字﹕淺顯,比唐宋古文易讀,比先秦古文容易 理解,何以如此?(可與班固漢書比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南越王墓主人身穿絲縷玉衣,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一枚青白玉篆刻 的「趙 眜 」玉印,可證墓主人是南越文王趙 眜 。趙 眜 ,《史記》稱為趙胡,是南越國的第

《評估工具》在中文閱讀(或識字)及寫作(或寫 字)方面的整體表現,以了解整體非華語學生中文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嶧山刻石:「 貴賤分明, 男女禮順, 慎遵職事。」. 碣石刻石 :「男樂其疇,

公元前 261 年,秦國派王 齕領兵進攻上黨,趙國派 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 廉頗軍到達前線前上黨已被秦軍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儒效〉)因 此,「君子理天地」係指君子於天地間理成「人

1.大專以上學歷(不限特定科系) 2.行政文書處理與文字表達能力 3.外語能力(國際書信往來與客戶接待) 4.資訊應用能力(excel、ppt 等軟體操作)

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