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
司馬遷
討論流程
1. 客觀寫史? 主觀寫史?
2. 戲劇情節包含的底蘊 3. 生存之道
4. 章句重讀 5. 結語
1.客觀寫史?主觀寫史?
漢族文獻的寫史
• “以史為鑒”→→ 以史為範(學習目標),以 史為戒(經驗教訓),以史為法(批判評論
/“史可法”)
• 文景之治﹔黨錮之禍﹔烽火戲諸侯
• “信史”→→記言(孔穎達﹕“夫書者,人君 辭誥之典,右史記言之策。”),記事(“夫 春秋者,紀人君動作之務,是左史所職之 書。”)
西方文獻的記史
• 早期 傳述“趣味” “故事” →→
• 哲學批判→→藉以議論人生問題
• 近世“實證史學”→→求真,重視方法論、
重視客觀敘事、注重史料搜集和嚴格考證,
企圖建構系統的客觀的歷史敘事法則﹔建設 學科之學術地位為主
史學? 文學?
•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課程
CHLL 3231- Shi Ji (史記)
•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課程[2017.2.15]
歷史與藝文創作﹕
☆歷史文學與寫作(一)2
☆歷史文學與寫作(二)2
• 編撰史籍=“實錄”?抑或“作故仔”?
客觀?主觀?
• 文學元素之一
注重人的感情感情多屬主觀感受
• 歷史文獻著重客觀真實 文獻注重客觀? 事實?
• 那麼 太史公所寫?
傳主 與 紀傳作者
• 廉頗 (前327年?-前243年?)
• 藺相如 (前329年?—前259年?)
• 司馬遷 (約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 執筆時,相去百年,資料來源是﹕
• 口述/口耳相傳?
• 文獻記載/轉述?
• 可信?不可信? 部份可信?
2. 戲劇情節包含的底蘊
落筆第一段即伏四線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 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
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 宦者令繆賢舍人
(1) 廉頗為國家級良將,藺只是一介“趙人”,
且作“宦者令”之“舍人”,暗示僅屬“卑 賤者”之門下“客”﹔此呼應下文﹕藺驟昇,
廉頗不快
(2) 藺有不世之才,初時能曲身事賤,不計較地 位卑賤,安心以待機[呼應﹕大丈夫能屈]
(3) “宦者令”竟能招納賢人,知其見識非凡,
呼應﹕來日推薦藺使秦,並非偶然[知人之明]
(4) 頗以“勇氣聞”,認錯亦勇氣,此呼應後文
書寫 “以強凌弱” 的世界
• 能否拒絕換璧?(為甚麼?)
• 能否不赴 “好會”? (為甚麼?)
• 能否不從秦王命鼓瑟?
• 職場上能否公平競爭?
為甚麼趙不拒秦換璧?[強凌弱]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 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 負秦曲。」(均=權衡)
• 為甚麼趙不拒絕秦之要求? [軍力/強勢]
• 以人權法權之例喻之,你以肉換我米,我大可以 拒絕,不換,有何不可?
• “負秦曲”=讓秦背上“其理不直”之黑名(理直 氣壯)﹔判斷曲直,根據甚麼準則?
為甚麼趙不能拒秦 “好會”?[強凌弱]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 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
• (粵俗﹕“死撐”)
為甚麼趙王不拒絕 “鼓瑟”?[強凌弱]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 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 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
「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 娛樂。」秦王怒,不許。
• “令”“怒”二字見秦王欺凌趙王﹔何以不許?
• 請奏盆缻秦王﹕倒裝句?
武力攻伐 與 禮尚往來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
• 史記在文中加入此小段文字,很有用意﹕以見秦 兩面欺凌,既以武力侵奪土地及殺人,表面上又 以禮待趙,顯示秦王以險詐陰毒之道欺趙,趙無 力抵禦。(用武乃以暴力強搶,用禮乃以文挫其 志氣。)
欺凌 與 逃避欺凌
•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 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
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 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
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 頗,相如引車避匿。
• (右位為上位)
題材諸事皆繫於欺凌
• 秦數(屢次/常常)欺趙
空言欲騙楚璧
武力欺趙奪取城土
“好會”戲弄趙王以欺其軟弱
• 藺相如欺秦王
以機智欺騙秦王偽誠
以豪氣欺其畏死
• 廉頗擬以武力欺文弱
人生價值觀﹕ 公爾忘私
(1) 藺相如算甚麼
• 沒有將軍出生入死守士,藺某上卿能做多久?
• 失玉璧,人民土地無損!
• 趙王失面子,趙國依然存在
• 無廉趙亡﹔無藺之兩項功勞,國家損失不大
(2) 廉頗妒忌藺君驟昇,亦人之常情
• 對同僚“驟昇”異議,廉頗反應屬常態
• 貴族權臣與“賤人”尊卑不同為共識
• 柳宗元六逆論﹕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
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六者,亂之本也。
據理力爭﹕ “賤妨貴”原是罪過
• 柳宗元﹕余謂少陵長、小加大、淫破義,是三者,
固誠為亂矣。然其所謂賤妨貴、遠間親、新間舊 者,雖為理之本可也,何必曰亂?
• 共識﹕賤妨貴有罪(低賤而妨害出身高貴者)
《春秋》隱公三年(前720)石碏諫衛莊公語
• 從據理力爭變“負荊請罪”,關鍵是犧牲小我即 人生須樹立公爾忘私的價值觀[凌駕]
人生價值觀
• 人生價值觀
(1) 公忠團結[繆、藺、廉]
(2) 犧牲 [藺-不顧性命]
(3) 忘私 [不要記掛個人利益-廉頗]
• 總體價值觀﹕舍棄小我 成全大我
[個人權利與集體利益之間何者為先?]
個人權利?集體利益?何者為先?
3. 生存之道
“智破欺凌”故事 與 老謀深算者存
• 汝虞我詐蔚然成風之時代
• 互相欺詐,手法層出不窮
• 秦主動/兩手欺凌﹕虛禮欺凌+暴力強奪
• 趙被動/一法﹕屈己方式 委曲求存
• 藺相如以膽色+機心主動化解危難
• 廉頗以勇武無謀處於下風(被動)
• 主動者佔上風,老謀深算者存
主動者佔上風,老謀深算者存
(1)秦國主動出擊
• 主動提出建議
以城換璧,邀會,請奏樂
• 主動出擊
攻城略地
• 趙王 廉頗 被動應付(廉頗主動挑釁/劣策)
(2) 藺相如主動 “出招”“拆局”
• 主動送走玉璧,主動命秦王齋戒,主動令秦 王奏樂。
• 主動設局,以退為進,化解廉頗挑釁(上策) /比照諸葛亮之計謀(空城計……如何)
• (搶先機/主動出擊)
• 反映動盪不安時代,國家 (君主)並臣下生存之 道﹕
合作團結 目標一致
盡忠職守 舍生取義
公爾忘私 犧牲精神
• 團結合作 目標一致
秦王挑起事端後,趙王非獨斷獨行,
有商有量﹕繆賢,廉頗,藺相如參與
• 盡忠職守 舍生取義
不怕犧牲﹕藺相如兩次以命威脅秦王
陪趙王出使,盡忠護主
公爾忘私 犧牲精神 之可貴
• 公爾忘私 犧牲精神
藺廉釋嫌出於共同目標
藺相如為國,可以犧牲生命
廉頗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犧牲”己利
(明末,楊嗣昌主和,盧象昇主戰,崇禎處於 和戰兩難之間﹔而周延儒、陳演、魏藻德等 人自私誤國行為,令人髮指)
• 團結合作/盡忠職守/不怕犧牲
• 則國家與人民能苟存於世
若各懷鬼胎,自利自私,則四分五裂,難以苟 存
• 團結就是力量
4. 章句重讀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 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 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 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 曰﹕「璧有瑕,請指示 王。」
• 章臺=離宮名,非朝堂,
不以禮見,引起下文
• 示美人﹕相如對此不 滿
• 呼萬歲﹕以為必得,
(呼萬歲之意義?)
• 璧有瑕,請指示王﹕
如果秦王不相信,不 肯送回,豈不全功盡 廢?(戲劇情節)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 髪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
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
皆曰『秦貪,負其彊,以空言求璧,
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 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 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 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
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 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 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 矣!」
• 誰聽得此段?
• 誰記錄此段?
• 今則錄音
• 小說/戲劇筆 法﹔是否客 觀史實?
• 性別歧視
•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 詳[佯]為予 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 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 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
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 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 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 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 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 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
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 度﹕猜想,估計,
計行險著
• 聲明因恐而獻
• 用五日運走玉璧
• 何必齋戒之禮?
• 若從者叛變,挾 寶逃亡,或途中 遇盜,秦監視,
則如何?
• 應變計劃成功乃 偶然?
相如至,謂秦王曰﹕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 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 負趙,故令人持璧歸,
閒至趙矣。且秦彊而趙 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 趙,趙立奉璧來。今以 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 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 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 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 之。」
• 對子罵父,最為不敬,
豈合禮乎
• 恐見欺於王﹕直斥秦 王為騙子
• 都﹕願以十五城請易 璧/秦以城求璧/城入 趙而璧留秦/償城恐不 可得/大王無意償趙王 城邑/從此以往十五都 予趙/先割十五都予趙 (豈趙言城秦云都)
廉頗送至境,與王訣 曰﹕「王行,度道里會 遇之禮畢,還,不過三 十日。三十日不還,則 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 望。」王許之,遂與秦 王會澠池。
• 廉頗亦建議預早作準 備
• 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 299年),秦昭王命庶 長奐率軍攻楚,奪楚 八邑﹔又函邀懷王到 武關會盟,結果懷王 被拘留於秦
• 秦好此道, 失信事屢 見不鮮,是以廉頗早 為之著
• 廉頗亦公忠為國
秦王飲酒酣,曰﹕「寡 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 瑟。」趙王鼓瑟。秦御 史前書曰「某年月日,
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 王鼓瑟」。藺相如前 曰﹕「趙王竊聞秦王善 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
以相娛樂。」秦王怒,
不許。
• 奏瑟?/鼓瑟?
• 前書?
• 前曰
• 善為秦聲
• 請奏/盆缻/秦王(倒裝 句?急切間語無倫
次?)
• 以相娛樂
• 秦王怒,不許﹕繪神 態
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 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
相如曰﹕「五步之內,
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 矣!」
• 前進缻﹕急切間何處 取缶?
• 位置?
• 如秦王堅持不肯擊缻,
只會頭破受傷, 未必 會死
• 如秦王從未學擊缻,
不懂擊缻, 則如何?
秦之群臣曰﹕「請以趙 十五城為秦王壽」。藺 相如亦曰﹕「請以秦之 咸陽為趙王壽。」秦王 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 不敢動。
• 此段似兒童遊戲, 不 似政治家嚴肅之會盟 禮
• 趙割十五城鎮, 無傷 大雅﹔ 秦割首都則不 可能
•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 勝於趙﹕ 似鬥氣,
意氣遊戲, 多於實際 交往
5. 結語
• 故事輪廓或可信﹔
各方人士對話,只是靠估,靠猜,靠揣摩﹔
當時無錄音機,經百年戰火[戰國至秦漢],
記錄應不完善
• “先國家之急”, 繆賢如是,相如如是,廉頗 如是
• 故事有三(完璧歸/澠池會/將相和),中心唯 一﹕先國家之急﹕國家興亡人人有責
• 史實背景﹕以強凌弱時代
以城換璧﹕ 強換,表面公平交易,實質乃以 暴力脅迫
澠池“好會”,脅迫之會,趙王畏秦而行
廉頗有凌弱傾向
• 三組故事(完璧歸/澠池會/將相和),主角一人而 已(廉頗/繆賢/趙王秦王等皆配角)
藺相如
完璧歸趙﹕智(預謀)/勇;澠池之會﹕勇(突 發)/智;負荊請罪﹕仁(謙避以免傷人害己)/
智(謀略)/勇(大勇無懼,義不畏死)
• 廉頗衝動,有過能改(驕橫,恃功,囂張)
藺相如﹕有缺點否?[公忠為國,謙厚,機智,
善謀略……],三國演義諸葛亮亦此類
結語全傳以藺為重心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
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
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 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
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
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 國,退而讓頗,名重太 山,其處智勇,可謂兼 之矣!
• 司馬遷在全傳結束,
評論“死”與 “勇”
關係
• 死=誅
• 勇=敢
• 怯懦=退讓=不敢
• 處=處置/及時敢, 及 時退讓[故意不敢]
• 處智勇=兼之=仁
• 性質﹕故事?史傳?
• 選材?何以不記其他事蹟?[作為上卿,日理萬 機, 應有萬種事務]
• 文字﹕淺顯,比唐宋古文易讀,比先秦古文容易 理解,何以如此?(可與班固漢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