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歷程與環境行動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歷程與環境行動分析 "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在結果與討論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1)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歷程 分析、(2)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資源分析、(3)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參 與者角色分析。

第一節 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歷程與環境行動分析

本研究以參與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之發展歷程記錄,紀錄后番子坑生 態工法教學園區所發生的代表性事件,根據文件分析及專家學者的訪談內容及觀 點,分析其中環境教育相關理論與發展實務。

本研究將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醞釀期—后番 子坑溪生態工法整治背景與契機、撥種期—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工法博覽會、萌 芽期—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成立、轉型與茁壯期—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SWEET 解說班的運作等四個階段(圖 4-1) ,及其教育推動歷程推廣計畫之教育推廣理念、

具體行動與工作項目、主要參與團隊與計畫推廣效益及評析(表 4-1) 。

整體而言,環境教育在生態工法教學園區之角色具有其專業角色及特定功

能,研究者從本案例之人力、場域與環境之角度歸納指出,在醞釀期—后番子坑

溪生態工法整治背景與契機(2002∼2003) ,顯示了生態工法整治的實務案例與價

值澄清的建立。在撥種期—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工法博覽會(2002∼2003) ,透過

宣導活動與教學研討會,促進了生態工法教育的養成與生態工法基本知能的涵

養,結合園區自然與社會人文資源,提供培訓教學服務。在萌芽期—后番子坑生

態工法教學園區成立(2004) ,提供參與者主動參與環境教育的管道,提升個人環

境覺知與行動,環境教育推廣者發揮了協助民眾觀念澄清、價值觀形成,與溝通

協調等環境觀念的建構之角色,促進鄰近社區及學校之鄉土教學交流。在轉型與

茁壯期—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SWEET 解說班的成立(2005~2006),整合水土保持、生

態工法及生態教育之規劃研究、解說服務、示範教學,建立園區解說觀摩的運作

模式,擴大參與層面。

(2)

萌 芽 期 醞 釀 期 播 種 期 轉 型 與 茁 壯 期

z 2002.02.07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為促進台灣生態 工法推動,成立生態工法諮詢小組

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整治背景與契機

z 2002 納莉風災造成雙溪流域集水區破壞

z 水保局第一工程所分期進行集水區復育工作

z 2002.08.14 生態工法諮詢小組決議籌辦全國 生態工法博覽會

z 2002.09.26 推動建立生態工法之河溪整治示範點 將后番子坑溪納入北部生態工法示範點之一

環境行動

汪靜明、賀陳旦委員共 同提出舉辦博覽會構想

2003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博覽會

z 全國第一屆生態工法博覽會

z 聚集各界力量,配合大眾傳媒,創造有力宣導時機

z 提供生態工法基礎概念,增進民眾覺知

z 具體生態工法教育行動展現

環境行動

z 汪靜明教授執行 2003 后番子坑溪集 水區自然生態工法 博覽會規劃及設計

z 專家學者協調政府 單位、施工單位、當 地民眾多次會勘,建 立溝通平台

2004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成立

z 國內第一個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z 建構生態工法教學場域,持續推廣生態工法教育

z 結合水土保持、生態工法、生態教育三大領域內涵 推動生態工法教育,培訓種子教師

z 中小學生態工法教育扎根

環境行動

z 汪靜明教授執行 2004 后番子坑生態 工法教學園區教育 推廣計畫

2005 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SWEET 解說班之成立與運作

z 整合在地人力資源,由當地解說員為參訪的機關團體 作解說服務

z 專家學者由供給者角色轉型為中介者

z 生態工法種子教師由接受者角色轉型為供給者

z 落實在地永續經營理念

環境行動

z 汪靜明執行 2005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 教學園區教育推廣 計畫

圖 4-1、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歷程階段

(3)

表 4-1、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關鍵教育推廣計畫內容分析表

階段 2003 年

后番子坑溪集水區域

自然生態工法博覽會規劃及設計

2004 年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 教學園區教育推廣計畫

2005 年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 教學園區教育推廣計畫

目的

為配合加速工程會推動生態工法政策及 2003 年生態 工法博覽會事宜,進行后番子坑溪河溪整治示範點生 態資訊建立及教育宣導之推廣

結合水土保持、生態工法及生態教育三大領域 內涵推動園區之教育推廣,向中小學生態工法 教育進行紮根,並協助雙溪鄉營造出生態與工 法結合的鄉村典範

建立教學園區解說員值勤導覽制度,並協助雙溪當地中 小學將生態工法與水土保持知識融入教學,以提升教學 園區之教學品質,提供教師研習進修之服務,增加學生 參與生態工法及鄉土關懷之機會

教育推廣理念

y 運用環境教育三種教學角度規劃

y 運用生態工法教育 7W 教學原理

y 建立棲地生態調查及影像攝錄之資訊,做為生態工 法博覽會辦理各項生態工法教育活動的基礎資訊

y 邀集雙溪當地教師參與教案設計

y 確立教學園區教育推廣理念

y 結合生活、生產、生態,永續經營 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y 配合水土保持教育宣導月宣導活動

y 結合政府、學校及民間夥伴合作

y 透過環境教育推動種子教師培訓

y 結合生活、生產、生態,永續經營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y 結合生態工法教育參與者

y 結合教育資源規劃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之解說 人員培訓活動

y 推廣台灣水土生態教育ROJECT SWEET y 配合水土保持教育宣導月宣導活動

y 結合政府、學校及民間夥伴合作

y 透過環境教育推動種子教師培訓

具體行動工作項目

y 紀錄整治工程前、中後之棲地生態 調查及影像攝錄

y 規劃博覽會觀摩動線及解說重點

y 辦理自然生態工法教學活動設計研討會

y 辦理中小學戶外教學及觀摩活動

y 編製生態工法博覽會宣導摺頁

y 製作集水區數位 3D 地形圖立體模型

y 建立生態工法博覽會網頁

y 辦理教學園區生態教育推廣活動

y 協助辦理教學園區開園活動

y 培訓中小學生態教育種子教師

y 教學園區解說牌之規劃與設計

y 教學園區解說教材製作

y 辦理教學園區生態教育推廣活動

y 辦理生態工法種子教師之培訓活動

y 辦理生態工法小小解說員培訓活動

y 教學園區問卷調查

參與團隊

y 行政院公共工程會(指導)

y 水土保持暨第一工程所(委託單位)

y 台灣師大汪靜明教授(統籌)

y 台灣師大環保中心(行政管理)

y 台灣師大地理系(協助執行)

y 水土保持暨第一工程所(委託單位)

y 台灣師大汪靜明教授(統籌)

y 台灣師大環保中心(行政管理)

y 台北縣雙溪鄉公所(地方政府)

y 雙溪鄉當地學校師生(當地學校)

y 雙溪文史工作室(民間團體)

y 水土保持暨第一工程所(委託單位)

y 台灣師大汪靜明教授(統籌)

y 雙溪鄉上林國小(當地學校)

y 教學園區解說員(當地民眾)

推廣效益

y 執行團隊連結行政資源及合作夥伴,進行后番子坑 生態工法教育活動辦理,擴大民眾與學校參與的層 面及生態內涵

y 編制完成之教學教材,提供重要生態工法理念內 容、后番子坑溪生態特色及教案設計等論文,成為 推動教育之基礎資訊

y 媒體報導后番子坑整治成果,肯定了后番子坑生態 工法的推動

y 教學園區之成立,延續博覽會之精神,持續 推動生態工法政策,具有開創性示範之效果

y 生態工法教學園區之揭幕,有效示範了水土 保持局第一工程所所推動生態工法之成效

y 小朋友版的解說教材的編製,擴大園區生態 教育的層面。

y 運用夥伴機制,結合行政與教育資源,進行園區之活 動辦理,並落實在地化的生態工法教育推廣,在地解 說班的成立有助於後續園區經營管理

y 推廣生態工法教育,PROJECT SWEET 之概念整合了園 區三大領域的學習內涵,讓參與者聚集

(4)

一、醞釀期—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整治背景與契機

(2002.9-2003 博覽會籌備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有鑑於納莉颱風造成雙溪流域集水區的破壞,

於 2002 年與 2003 年,責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一工程所(以下簡稱 水保局一工所)災後協助雙溪鄉公所分期進行集水區上游的復建工作,其中雙溪 流域上游的平林溪,其支流后番子坑溪,受到風災影響造成河道環境變遷,因此 納入集水區復育工作之中。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以下簡稱工程會)為促進台 灣生態工法的推動,2002 年 2 月 7 日正式成立生態工法諮詢小組,並於 2002 年 8 月 14 日生態工法諮詢小組第三次會議決議籌備辦理全國生態工法博覽會。在生態 工法理論基礎與教育推廣實務上,汪靜明(2006)回顧指出,在生態工法諮詢小 組會議上與賀陳旦委員共同提出舉辦博覽會之構想,經過政府相關單位與專家學 者的參與審查及會勘,於 2002 年 9 月 26 日工程會「推動建立生態工法之河溪整 治示範點」會議中,將后番子坑溪納入北部生態工法示範點之一 (工程會 200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為確保集水區穩定安全,於 2002 年起責成第一 工程所,採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多樣式生態工法,進行后番子坑溪集水區水 土保持工作。而其中水保局即以該階段優先治理的雙溪流域集水作做為示例,並 經過工程會、鄉公所及專家學者共同會勘後確認以生態工法為集水區保育之工程 方法,而其整治過程及成效即以生態記錄、生態調查及博覽會等方式呈現。

研究者回顧水土保持局吳輝龍於后番子坑博覽會中指出:「后番子坑溪的整 治,是非常成功的,在短時間內要把它成為一個示範點,其投入的人力及技術不

少,其工法整治的實務經歷可以供其他工程施工做為參考(文件 20031101)」。這

顯示了吳輝龍局長對於后番子坑整治工程的肯定與支持,並願意配合工程會政

策,投入水保局之人力與資源,推動生態工法政策。

(5)

為配合生態工法政策,水土保持局第一工程所委託台灣師大環境保護中心汪 靜明主任執行「2003 后番子坑溪集水區自然生態工法博覽會規劃及設計」計畫。

在籌備博覽會期間,生態工法透過專業的環境與生態調查,建立相關資料庫,並 廣納在地民眾的意見,整合社區發展與永續發展願景,開創多樣化野外活動空間。

用人文生活層面,考量居民的參與管道,透過環境學習,鼓勵投入經營維護工作。

博覽會的籌備由許多單位共同參與並研商資源整合之可行性及相關事宜,提供了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專家學者及當地學校之環境教育參與者共同合作的平台。

在西元 2003 年 4 月 21 日,於后番子坑溪會勘現場,工程會、水保局一工所、

台北縣政府、雙溪鄉公所、上林村辦公處、台灣師大環境保護中心、台灣師大地 理系、中華大學等單位代表與專家學者,與施工單位及當地民眾進行溝通協調。

在專家學者的引導下,施工人員與當地民眾進行溝通,其意涵在於凝聚參與者的 共識。水土保持局楊宗正秘書於后番子坑進行會勘與地主協調時談到: 「這塊土地 將於 11 月舉辦博覽會展示時,希望能夠邀集許多專家共同參與邀集了相關單位的 專家學者共同協助,如台灣師大環境保護中心汪靜明主任,台灣師大地理系吳信 政、陳哲銘教授與中華大學土木系陳有祺教授,並 邀集、工程設計者、工程施工 者來共同參與,一方面是希望能夠結合雙溪鄉鄉公所的協助,邀請當地民眾大家

共同參與」。這顯示了生態工法參與者共同發揮了溝通協調的功能與角色,讓地主 的態度與認知都能有所轉變。

水保局鄒宗儒技正於后番子坑現勘溝通協調會中指出, 「今天進行的后番子坑

協調會,是默默無聞的,以前聽到番仔坑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哪?但我相信從今天

開始就是一個起跑點,這資源就是無限,甚至說以後日本人、美國人說要參觀后

番子坑,教學觀摩的人數便是無限的,今天 4 月 21 日就當作是生態工法博覽會的

(6)

起跑,大家共同來合作」(文件 20031101),宣示了水保局推動落實生態工法的理 念目標,同時也以一個在地人的角色與心情,對在地民眾表達出在工作崗位上對 家鄉的那份情感。

為籌備生態工法博覽會,工程會多次邀集相關單位進行現場會勘,整體活動 特色在於凝聚參與者的力量,透過互動平台,可說是生態工法宣導期與環境教育 參與期的開端。在此生態工法理論與基礎及教育推廣實務上,環境教育所扮演的 角色就是學習如何去跟工程人員溝通、宣導,如何跟民眾與當地學校溝通。施工 前與當地居民的溝通,是極為繁瑣的工作,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不同 面向的思考方式與各自的考量,也看到了人的理性與公共參與態度與意識領會的 不同(林連鍠,2004) 。

在西元 2003 年 11 月 1 日,工程會郭清江生態工法小組召集人與水保局吳輝 龍局長與汪靜明教授,在后番子溪接受生態記錄採訪中,汪靜明教授指出「在台 灣推動生態工法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很多土木、水保、水利界的工程人員,他講 出來的東西都是生態的關懷,而且對於生態的體會,比我們做生態研究調查的人,

還要有那份情感」(文件 20031101)。

在生態工法整治上,有許多不同功能目的,如防災、景觀、遊憩、生態、教 育與文化,而后番子坑推動生態工法的契機,在於專家學者掌握了政府推動政策 的時機,扮演了專業諮詢與提議之角色,驅動政府推動並形成發展計畫;同時地 方政府與在地民眾的參與形成必要之民意基礎。

二、撥種期—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工法博覽會(2003 年)

在此期間由行政院公共工程會舉辦了「全國第一屆生態工法博覽會」 ,2003 年

生態工法博覽會以后番子坑溪為河溪示範點之一,后番子坑溪集水區範圍雖小,

(7)

但是在河溪治理上確有其功能及代表性。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郭清江生態工法 諮詢小組召集人,在后番子坑溪現場接受生態紀錄採訪

文件

20031101)

,回顧指 出「 為什麼選擇這個地方為示範地,這個地方是個很小的集水區,而且山上有許 多遭受破壞的地方,如之前納麗颱風沖毀河川,這個地方如果不治理,就像當地 人所說的,一旦每次下大雨,水一來土就來,土來了河溪就塞滿了,河溪自然也 發揮不了效能」,這顯示台灣河溪集水區自然災害治理的必要性。

后番子坑的案例就是要告訴大家,河溪旁也可以這麼美麗,生活品質提高,

生活環境也可以這麼好,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慢慢做,讓大家親身感受到。生態工 法博覽會就是要大家來看,看起來就不像傳統的施工「硬梆梆」,讓大家看到這邊 的美麗,看到魚類、蜻蜓、昆蟲等等(文件 20031101)。

生態工法博覽會展現的是生態環境教育的意義。生態工法教育參與者,才可 以各就其位去發揮、去參與,參與完才有機會去檢討。如果沒有舉辦博覽會,那 麼只是在會議上政策經費的核定,那就失去了生態工法教育的意義。所以生態工 法博覽會的提議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文件 20060318)。

生態工法博覽會創造了有效的教育宣導時機,聚集各界力量(中央政府、地 方政府、民間團體、專家學者、民意代表、當地學校) ,配合大眾傳播媒體的宣傳,

共同創造焦點。博覽會展現的意義,聚集了各界了力量,共同為落實生態工法教 育而努力,展示了后番子坑經歷生態工法整治後成果,醞釀教學園區之概念。

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博覽會的推廣過程,在環境教育參與者的角色組成上,

有當地的鄉親、校長、老師帶領著他們的孩子們,還有民意代表、政府在推動生

態工法的官員與專家學者,都到這邊來,這就是我們永續的希望工程(文件

20031101) 。一場水與綠交織的生態工法博覽會,宣示了我們愛鄉護土的信念,打

(8)

造人與環境共生的願景,讓台灣的公共工程建設,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 在環境教育實務上,博覽會表達一個概括性的概念,在於提高民眾覺知,提 供生態工法基本的概念。因此,負責統籌博覽會教育推廣活動的汪靜明(2006)

回顧指出:「后番仔坑溪先有行動,先辦博覽會,創造時機,機會教育,育動人才,

以一個新觀念,要讓大家知道什麼、實際看到,對於很多人不清楚時,就要先讓

大家看到,這就是生態工法博覽會的教育價值(文件 20060318)」。

(9)

三、萌芽期—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成立 (2004 年)

在水土保持局教育宣導推動上,一般以「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為主,如貴子 坑水土保持戶外教室,但考量特殊的環境議題如華山土石流教學園區。

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汪靜明教授(2006)回顧指出: 「 從水保局整體集水 區範圍為主要考量因素,故採用教 學園區的名稱。所以在這考量過程當中,水保 局同意我的提議,水保局一工所也經行政程序提送水保局。園區的命名,我也與 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周儒教授及蔡慧敏副教授共同研議(專家諮詢),其名稱 最後以 learning area 的方式定案」(文件 20060318)。

汪靜明教授(2006)回顧指出: 「后番子坑後期的教育推廣,以環境教育的角 度進行規劃,成立教學園區為導向,當初沒有界為定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考量水 土保持戶外教室行之多年,有其歷史角色的包袱,所以直接定位在生態工法教學 園區,是國內第一個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所以在這園區過程中則有許多環境教育 的理論就可以注入。」(文件 20060318)

在台灣生態工法之推動上,許多新觀念與行動需要溝通交流。在西元 2004 年

8 月 27 日台灣營建研究院的一場「生態工法座談會」中,工程界與生態界交鋒論

辯理性的火花,勾勒出台灣自然災害治理中採取生態工法的緣由。例如,行政院

公共工程會生態工法諮詢小組郭清江召集人(2004)在座談會中指出, 「推行生態

工法不可或缺的整體性的考量,為了減輕工程對自然環境的衝擊並降至最小,政

府才有了生態工法之倡導。並期盼工程師與生態學家能並肩工作,生態學者可提

供工程師所需之相關背景資料、研究成果,以為工程規劃設計之用,此即推動生

態工法之精髓所在」(工程會,2004)。同時,水土保持局代表鄒宗儒技正在座談

(10)

會中指出,「農委會水保局推行生態工法是為落實人本關懷、生態永續之理念目 標,同時結合防災安全、休閒遊憩、生態體驗、地方人文等面向,朝向整體規劃 建設發展,以提昇加值效益」。同時,專家學者汪靜明教授在座談會中指出:「從 經歷七二水災之後,生態工法是台灣未來必走的路,工程人員及景觀人員都應具 備獨立判斷之能力,有人類的地方需考慮生命安全;自然的地方則須回硬自然界 的需求,才是台灣未來永續之道」 。

2004 年,生態工法博覽會之後水保局有意願持續推廣生態工法教育,經與專 家學者汪靜明教授討論,故有了設立教學園區的構想,經汪教授向一工所王幸隆 所長提議後,獲得支持,由專家學者扮演教育規劃者的角色並由一工所王所長向

中央水保局提案。於是水土保持局持續推廣生態工法教育(文件 20060531)」。在 水保局一工所在執行生態工法政策上,考量人力需求與教育專業,瞭解生態工法 教育的專業事務應委託專業執行團隊,才能發揮實質效益。所以在一開始籌備教 學園區之際,即藉由專家學者的力量,注入了生態工法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經驗,

建構出生態工法教育場域,利用有限之資源,創造最高的附加價值,並結合防災 工程與環境教育。整體園區的教育規劃是由一工所委託台灣師大汪靜明教授,涵 括整體解說動線配置、解說摺頁內容等等。其教學園區規劃設計之理念涵括(1)

提供社會大眾和學校師生有一個實地觀摩生態工法和學習自然生態的場所(2)提 供作為水土保持與生態工法技術之實驗場所(3)發揮當地環境之特色及資源。

在教育推廣上,專家學者進場時機是很重要的關鍵,而其具有環境教育的專 業人員,實質扮演中介者角色,中央執行單位即以生態工法博覽會為基礎,並實 質採納專家學者的提議,由水保局一工所就可以藉由專家學者的力量與專業,持 續推動生態工法政策。

汪靜明教授回顧(2006)指出: 「由中央政府單位成立一個公共教學空間,任

(11)

何單位經過申請程序都可以使用;學術單位進場之動機在於成立以教學為本體成 立的一個教學園區,如此民間團體、當地教師與民眾也可以共同參與,如台北市

或其他縣市的教師也可以使用教學園區之教學資源(文件 20060318)」。例如,經 由專家學者汪靜明教授所推薦到生態工法教學園區的教學觀摩活動,有水環境教 育種子教師

(2004.06.26∼06.27)

及台北市生物科教師輔導團之教學參訪

(2006.10.04)

在推廣生態工法教育上,專家學者建議水保局並催促成立生態工法教學園 區,讓更多參與者參與投入,並且投入本體性的計畫,把既有的人力組織,如在 地的文史工作室聚合起來,回饋在地園區。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廣 活動培訓了在地的種子教師,教學園區成立的價值,在於能夠啟發來教學觀摩的 學習者,獲得來自生態工法的知識、價值觀、正確的態度以及負責任的行為。從 另一個角度來看,若在生態工法博覽會之後,沒有成立后番子坑教學園區,其產 生的影響或效益又會是什麼。

汪靜明教授(2006)回顧指出: 「不論這個場域是否成立教學園區,這是一塊 大自然的環境,仍可以持續進行生態調查研究、生態教育解說、鄉土環境教育,

這不受限於政府的人事異動,我們可以直接反映出環境變遷裡的環境教育,這也 就是專家學者扮演的功能角色(文件 20060318)」。

後續園區的教育推廣,要提供一個多元的平台,讓更多參與者參與,環境教 育是需要投入的,教育是一棒接一棒的,延續的事情是要搭在第一件事情的基礎 之上的,有了基礎的資訊,才能掌握整體發展的趨勢與脈動。

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成立之關鍵因素,歸納於專家學者在工程會生態工法諮詢

小組的會議上,提議舉辦生態工法博覽會(政策宣導、專業諮詢、溝通協調) ,中

央政府推動生態工法政策(政策宣導),並補助計畫經費(經費支助),並由專業

(12)

團隊統籌執行博覽會的教育推廣計畫。后番子坑生態工法的整治,當初若沒有博 覽會的舉辦,後續便不可能會有教育推廣的力量延伸,而教學園區成立與否也就 不得而知。生態工法博覽會創造了有效的教育宣導時機,聚集各界力量,環境教 育專業的投入,才會有了教學園區成立之構想與推動,而教學園區成立之效益,

反映出環境教育參與者教育推廣之互動模式與合作機制。

(13)

四、轉型與茁壯期—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SWEET 解說班的運作(2005~2006)

在后番子坑的案例,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學界可以相互合作的機制下,

成立一個教學園區。針對台灣水土保持與生態教育課題,汪靜明教授提出 SWEET

(Soil Water Eco Education Taiwan)理念,一方面建構社會行銷的”甜實”形 象,一方面以水土生態教育推動,紮根到在地社區與學校的甜實結果。 《九十四年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廣活動》第二年持續的教育推廣,在此期間「后 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SWEET 解說員」已正式成立,原來由公部門與專家學者 主導之解說工作,逐漸轉型為由當地的解說員為來參訪的機關團體做解說。其所 採用的環境教育策略,是藉由每年的教育推廣活動的實施,有計畫性的成立園區 地方團體組織,驅動因子在於找出當地解說員對於在地的認識及貢獻。換言之,

生態教育的實施,提供當地居民在戶外進行教育與休閒遊憩的機會,並讓參與培 訓的解說員獲得主動積極、責任及勞動的特質。

本研究參考 Hungerford and Peyton(1980)所定義之環境行動類型,配合參

與后番子坑案例之特色,歸納整理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歷程之環

境教育行動,將園區發展歷程所進行之環境行動,分為教育宣導、生態研究、政

治行動、生態管理等四項類型(表 4-2) 。其中,教學園區以教育宣導為主要之環

境教育行動類型。

(14)

表 4-2、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廣歷程環境教育行動類型表

(本研究整理)

行動類型 行動模式 發展現況

教育宣導

博覽會 活動教學 活動規劃 研習進修 刊物出版 人力支援 課程教學 媒體報導

第一屆生態工法博覽會示範點

研討會、戶外教學、機關團體教學觀摩

活動策劃執行、活動課程規劃、教學活動設計 種子教師培訓、解說員培訓、小小解說員培訓 宣導品、解說摺頁、解說牌、論文資料集 合作夥伴、教育資源提供、專家學者引入 特色學校、鄉土教學、鄉土教材

主題報導、人物專訪、

生態研究

生態調查 生態記錄 學術研究

河川生態及魚類棲地調查、生態評估分析作業 數位影像紀錄、影片紀錄、

生態預期效益分析、學術論文研究、論文指導

政治行動

集會遊說 溝通協調 推廣計畫 行政程序 經費支助

與地主協商遊說、現場踏勘及調查 園區設立提議、專業諮詢

計畫申請、園區籌備規劃

計畫執行與報告、會議記錄、鄉公所行政協助 經費申請

生態管理 工程施工 經營管理

園區源頭班維護 解說班的經營

小結

從研究歷程中可發現,各階段之關鍵事件影響到參與者角色越來越多樣化,

他必須扮演一個內容提供者,也可能是一個資訊的管理者,當階段性任務結束後,

怎麼樣持續提供教育資源,協助參與者發揮其功能角色,研究者認為這正是環境 教育參與者可以著力的地方。本研究歸納整理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 動歷程的意涵,主要含括有下列四項, (1)專家學者善用環境行動的理論與實務,

驅動政府推動並形成發展計畫。(2)生態工法博覽會階段性任務的完成,政府機

關專家學者仍有動力願意持續投入,才能帶動地方學校,擴大環境教育參與者的

層面。(3)專家學者掌握時機,創造環境教育議題及開闢多元管道與環境教育方

法。(4)專家學者藉由策略研究及環境教育資源整合,注入園區存在必要的教育

資源基礎。(5)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觀摩之經驗模式,可以提供各種不同的機

關團體,多層面的解說教育觀點。例如,台電工程人員(工程施工) 、水環境教育

種子教師(教育議題) 、台北市生物科教師輔導團(課程教學) 。

(15)

第二節 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資源分析

教學園區之教育資源涵括:人力、經費、場域與資訊等四大類別(圖 4-1) 。 在人力資源上,以環境教育專家主導,透過學校環境教育管道,結合地理解說教 育、水保工程、環境生態學者共同參與,可作為專業諮詢、課程教學之人力資源,

並透過社會環境教育管道,邀集當地學校教師及民眾共同參與。同時,當地解說 員對於雙溪環境背景熟悉,在帶領參觀解說活動時,可一併介紹雙溪週邊之環境 特色。在經費資源上,現階段由中央政府水保局負責教育推廣計畫的核定與支助。

在場域資源上,以教學園區為本體,轄區的上林國小為輔助園區教學室內場地。

在資訊資源提供上,教學園區環境教育的引入,具備完善的自導式解說設施、解 說宣導摺頁、論文集、活動規劃設計等教學課程方案。整體而言,現階段園區提 供教育功能,涵括了水土保持與防災、學術研究、解說服務、教學觀摩等面向。

教育資源

經費 人力 場域

水保局一工所

資訊

解說教育專家 水利工程專家 環境生態學者 夥伴合作關係係

解說摺頁 解說牌、學習單 教材教法 問卷

雙溪流域 后番子坑 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上林國小

圖 4-2、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之教育資源類別及其內涵示意圖

(16)

從場域教學的觀點,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在環境教育上代表的意涵 有,包含(1)規劃明確而完整的解說系統動線(2)在課程規劃上,以教學園區 為本體(社會環境教育)與上林國小(學校環境教育) ,透過管道推廣教育活動。

在后番子坑裡面可以看到環境教育模式策略的探討,透過后的案例分析,可作為 推廣生態工法教育之參考。而其驅動教學園區與環境教育兩者產生聯集之關鍵因 素在於「參與者」 ,由「人」扮演建構溝通橋樑的角色。汪靜明教授(2006)指出:

「環境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學習如何去跟工程人員溝通、宣導,如何跟民眾還

有當地學校溝通等(文件 20030411)。」因此,園區應該要從「教學」的需求出發,

去思考藉由觀摩這樣一個生態工法的示範地,能提供生態工法觀念上的改變,而 非一味園區教學觀摩當作是戶外教學的例行事項,而是以教學園區的生態研究價 值,回歸到教學本質。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進一步的教育推廣內容是什麼,才能持續進行水 土保持與生態工法的教育宣導。研究者認為從生態工法博覽會產生的效益,到教 學園區的正式開園,其驅動教育推動發展的因子,包含參與者的「知識」 、 「專業」、

「學習」、「協調」等。透過園區的成立,各參與者期望獲得什麼,是促進團隊的

合作嗎?教學園區的成立,其創造的價值在於共同結合政府機關、專家學者、當

地學校及民眾之生態工法教育參與者之互動模式。

(17)

第三節 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歷程參與者角色分析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能夠成立到發展,各類參與者(政府單位、專家 學者、當地學校、當地民間團體)均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分析整個園區的發 展歷程,可以發現參與者角色會隨著政府政策、時空環境、議題類型、角色立場 等不同條件下,產生不同的角色扮演及功能。在教育推動方面,本研究依據環境 教育參與者角色分析方法(汪靜明,1995、2000)分析在教育推動歷程中,關鍵 參與者代表之角色功能。本研究在角色功能分析上,將關鍵參與者分為(1)政府 機關(2)專家學者(3)當地學校教師(4)在地民眾(5)研究者本身等五項。

綜合而言,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育參與者之參與動機,在於政府單位是宣導 生態工法政策、執行業務工作,保障民眾安全為主;專家學者以環境教育研究,

提供生態工法專業諮詢及統籌策略行銷為主要功能;當地學校教師希望獲得研習 進修機會及教學課程講義的教育資源;當地民眾希望藉由社會參與的機制,確保 民宅安全並發展個人興趣。

一、從扮演角色功能分析的觀點

(一)政府機關角色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之成立,緣起於 2003 年博覽會辦理後的永續經營 課題。后番子坑生態工法博覽會,在政策上是由工程會生態工法諮詢小組研議推 動,而其計畫執行是由水保局第一工程所提供經費委託台灣師大環境保護中心學 術單位汪靜明主任執行。在生態工法博覽會的選定示範點中,工程會郭清江召集 人與水保局吳輝龍局長扮演很重要的發韌與驅動者(汪靜明錄音稿,引自林連鍠 紀錄,2005) 。

以中央政府的角色而言,工程會生態工法諮詢小組扮演公共建設推動之發動

角色,指導並協助水土保持局年度的工作計畫(工程會,2003) 。主管全國水土保

持的水土保持局,負責全國治山防洪與山坡地保育,在生態工法教學園區經營上,

(18)

扮演指導其所屬第一工程所推動集水區防災工程計畫及其教學園區教育推廣計 畫。水保局吳輝龍局長扮演生態工法政策重要的推動者,吳局長希望可以藉由這 個園區,將水保局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整治的成果廣為人知,在這一小塊地方,透 過各種工法的實務案例,創造一個環境議題焦點,把生態工法的觀念藉由媒體、

教育宣導管道推廣至公家單位及民眾。

在經費上,水土保持局扮演著供給者角色,透過中央政府的督導權責,動員 當地雙溪鄉公所的人力,水土保持局投入資金人力,去規劃研究可行的推動策略 跟政策,並藉由專家學者的專業諮詢,協助規劃者瞭解當地的生態系統組成。生 態工法教育的理念在於典範的轉移與概念的建構,在教學園區經營管理上,汪靜 明教授(2006)回顧指出: 「考量到參與者角色的互換,在過程中強調的是,讓議 題焦點先行成政策,由水保局推廣執行,然後專家學者再去協助水保局」 。水保局 一工所是教學園區之經營管理單位(王幸隆等,2006) ,基於直接面對環境與民眾 互動的特質,扮演實際執行政策與經費補助的角色,后番子坑溪從過去的一個颱 風災區、崩塌地,到生態工法教學園區的成立以及後續園區的營運,水保局一工 所扮演著重要的推廣角色,其中在計畫工作推動上,關鍵參與者的第一工程所王 幸隆所長(政策執行、計畫訂定)及一工所楊宗正秘書(溝通協調)及一工所負 責承辦的第一課李榮珍課長與莊祺凱技佐之任務工作,主要建立教學園區及其集 水區各治理與教育推廣計畫(業務承辦)與並與在地民眾協商工程用地(溝通協 調) 。

從所屬單位職務角色扮演來看,在溝通協調上,水保局一工所楊宗正秘書(現 任水保局國會專員)扮演中介者的角色,積極促進當地居民及地主進行溝通對話,

成為專家學者與當地民眾之間的橋樑(溝通協調) 。有關教育推廣業務,責成一課

李榮珍課長主辦,莊祺凱技士擔任承辦人的角色,負責執行水保局一工所教育推

廣計畫的業務,籌備園區開園活動。

(19)

從環境教育的觀點,水保局一工所教育宣導業務承辦人莊祺凱技士,其角色 主要發揮之功能在於行政作業,教育宣導之承辦人其具有工程與環境教育正規專 業訓練,在工程協調上,工程土地開發問題的協調為其主要的工作內容;在園區 植生綠美化上,扮演設計規劃的供給者角色;在教育推廣活動上,扮演溝通協調 的中介者角色,諮詢專家學者的實務經驗,從中協調地方政府與專家學者間的意 見與理念溝通,並彙整地方民眾之建議,以利教育宣導活動的規劃。

莊祺凱技士(2006)回顧指出:「在水保局一工所任職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后 番子坑植生綠美化的工程,還有教育解說設施,包含大型解說牌的設置,那時候 我在一工所長官指示下,也請教了台灣師大環教所的汪靜明教授(專業諮詢)。當 初是為了要辦理生態工法博覽會的機會,所以我才有機會跟后番子坑結緣的(文 件 20060415A)。

在行政配合上,雙溪鄉公所協助招募本地民眾、由水保局一工所編組訓練、

舉辦講習,成立「崩塌裸露地源頭治理工作班」 ,示範區共有三十個鄉民投入整治,

越做越有成就感,未來可以轉入做為生態環境的解說員(20031102A)。同時,雙 溪鄉公所並提供行政服務,地方鄉長林讚枝鄉長全力支持,動員在地人力與在地 資源協助,協助生態工法博覽會的舉行。在 2003 年 4 月 11 日,后番子坑現勘與 溝通協調過程中,雙溪鄉林讚枝鄉長對當地民眾的談話指出: 「 雙溪鄉的特色,能 夠經由專家學者(汪靜明教授、陳哲銘教授、吳信政教授、陳有祺教授)的指導 協助,經水保局的建設幫忙,讓大家可以認識雙溪,成為一個民眾很好遊憩的地

方」。鄉長用在地的話扮演地方政府的角色(溝通協商),這顯示了雙溪鄉願意全 力協助中央政府的政策施行。

整體而言,政府機關之參與角色功能是以政策性事項為主,重在全面性、普

(20)

遍性、原則性的決定,並採取多元參與的觀點,以提高決策品質。

(21)

(二)專家學者角色分析

專家學者參與研究計畫與推廣活動前,需經過審慎的評估作業,從參與計畫 的合作夥伴、研究場域、進場時機、環境議題、推廣策略及方法等,其中教育推 廣核心價值在於朝學術研究的方向來進行教育研究計畫推廣。專家學者參與研究 計畫與推廣活動流程,可歸納為「計畫、執行、評估」三階段,其主要目的即是 以學術研究來領導行政作業,環境教育專家之參與,可提供研究場域的功能涵括:

環境教育策略導引、環境教育的內涵概念知識及技能提供,去提高環境教育參與 者之覺知,改變其環境態度,進而採取環境行動。

依據園區教育推動歷程分析關聯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成立及發展之關 鍵專家學者,從園區規劃階段即完全參與,係為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汪靜明 教授,其個人特質包含的「環境的敏銳度」 、 「專業背景知識」 、 「正面積極態度」 、

「行動策略技能」、「持續參與行動」等各面向之特質皆是在教育推廣歷程中,驅 動各類型參與者的參與動機之重要因素。

現階段本研究歸納專家學者參與教學園區教育推廣歷程,所提供功能面向可 分為專業諮詢、溝通協調、教育規劃與活動執行、教學設計與教材編教法研擬、

價值澄清、生態研究等六項主要功能,讓計畫或活動規劃者得以與參與者作更密

切的溝通。

(22)

表 4-3、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廣之專家學者主要角色功能

專家學者 角色功能 內容

汪靜明 專業諮詢 教育規劃 活動執行 教學設計 教材教法 價值澄清 生態研究 溝通協調

y

擔任公共工程會生態工法諮詢小組委員

y

提議舉辦生態工法博覽會

y

執行后番子坑溪集水區域自然生態工法博覽會規劃及設計

y

提議水保局設立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y

執行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廣計畫

y

編制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宣導摺頁

y

建構教案設計《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活動設計模組》與教材 教法《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活動設計與示例》 。

y

提出台灣水土生態教育 SWEET 概念

y

指導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子仁

河溪生態工法概念融入台北縣雙溪鄉小學課程環境教育議題推動對策

林連鍠

數位攝影技術融入台灣地區國民中學環境教育教材創作歷程及其教學策略之研究

陳儀玲

從參與的觀察者角度初探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歷程及其環境教育 參與者角色功能

周 儒 蔡慧敏

專業諮詢

y

由計畫主持人諮詢教學園區之命名 黃國鋒 專業諮詢

溝通協調

y

負責水土保持教育宣導計畫之業務

y

擔任推廣計畫之審查委員

莊棋凱 溝通協調

y

負責后番子坑教學園區之教育推廣業務承辦

y

擔任推廣計畫之審查委員

y

具有水土保持與環境教育之專業背景 陳哲銘 專業諮詢

價值澄清

y

擔任推廣計畫之審查委員

y

擔任后番子坑溪集水區域自然生態工法博覽會規劃及設計之地 理及模型計畫顧問

y

擔任推廣活動之「教學園區生態.地理環境解說」課程講師 吳美麗 專業諮詢

y

擔任推廣計畫之審查委員

y

擔任推廣計畫 SWEET 解說員培訓活動之主持人

y

熊召弟 專業諮詢

y

擔任推廣計畫之審查委員

(23)

(1)專業諮詢

在教學園區教育推動歷程中,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汪靜明教授以行政院 公共工程會生態工法諮詢小組委員身份,扮演政策諮詢及適時引導政府政策方向 之角色(專業諮詢) ,並與賀陳旦委員共同促進了生態工法博覽會在雙溪深耕。汪 靜明教授在后番子坑生態工法博覽會辦理、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成立及教育推動歷 程中,持續提供環境教育的理論,協助水土保持局推動生態工法政策,執行教學 園區教育推廣計畫。在參與者角色分析上其扮演了意見提供者、促進者及環境教 育理論供給者及執行者的角色。

(2)溝通協調

從整個園區的歷程來看,專家學者對於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的影響深 遠,尤其在園區的成立過程及 2003 年生態工法博覽會的提議與執行辦理上,發揮 關鍵性角色功能。在與當地民眾溝通協調上,因當地民眾與學校在一開始對於生 態工法的「覺知」、「態度」採取冷漠及反對的立場,因此汪靜明教授在教育推廣 之執行策略上,採取創造焦點方式,使水保局一工所的治山防災工作,能結合雙 溪鄉公所、當地學校等相關組織進行教學園區資源整合與共享,獲得民眾的信任。

在與工程規劃者、設計者溝通協調上,專家學者之功能任務在於協助生態工 法設計者、規劃者去了解后番子坑的生態系統,在將來可能會遇到何種生態演替、

並且去預測生態系統在工法介入後,生態環境會產生何種反應(汪靜明,2003) 。 以環境教育觀點來說,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施工前,借重了生態的專家學 者的理論基礎與實務經驗,包含研究調查資料,協助外來的施工單位在施工時,

能夠掌握當地的生態環境特色,並透過專家學者的溝通協調與妥善告知,加強工

程人員的生態素養,提高工程人員對於生態環境的「認知」程度,符合生態工法

係基於對生態系統深切認知,所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永續發展為目

標之原則。

(24)

(3)教育規劃與活動執行

2003 年,由水保局委託台灣師大汪靜明教授執行后番子坑溪集水區域自然生 態工法博覽會規劃及設計之計畫,其提供教育規劃者之功能,扮演生態工法教育 理念「供給者」角色。在籌備博覽會前置作業上,專家學者汪靜明教授提供了環 境教育資訊、生態研究資料與影像紀錄,作為水保局進行博覽會規劃、各類型解 說牌設置之重要資訊來源。

在園區教育推動過程中,水保局一工所從經營管理的面向,在考量其教育宣 導人力及生態工法教育專業素養不足之限制下,負責提供園區教育推廣活動所需 經費,委託台灣師大汪靜明教授研究團隊執行園區的教育推廣活動,而執行單位,

台灣師大環境保護中心,其功能係在於協助執行團隊之行政管理作業。以參與的 時間觀點說明,專家學者在長期持續參與的過程中,瞭解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 園區的需求與遭遇的問題,能提供適切的策略研究與資源整合,擔負著整合規劃 的角色扮演。

汪靜明教授(2006)回顧指出: 「種子教師培訓活動之理念,需先達到環境教 育 3A 之目的類別,覺知(Aware)、態度(Attitude)、行動(Action)。專家學者 需先評估參與者在環境教育目的類別中之 Awareness、action 是否具備,再瞭解 當時參與者之 attitude 為何。當參與者採取對立的 attitude、action 時,便需要專 家學者利用教師研習工作坊的方式,由專家學者提供 K、SK 並評估 3A 發展,進 行價值觀澄清及態度潛移默化,從對立、不合作的態度進而轉化為夥伴合作關係,

使其導向符合生態保育的原則。要使種子教師能投入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育,需

先營造 3A 情境條件,並且深化其生態工法知識和技能,當達到此情境目的時,專

家學者則不需要再介入,教學園區則可由當地參與者接手後續經營管理(文件

(25)

20060318)」。

(26)

熊召弟委員在教育推廣計畫評選會議中指出: 「在種子教師培訓方面,應思考 如何將去年的種子教師延續到今年教育推廣活動之傳承,希望種子教師透過學校 與社會環境教育管道,進行持續性的教育推廣,以達到生態工法教育永續發展理 念」(文件 20050331)。

在有了園區的教育規劃之後,後續生態工法教育推廣的人力資源更是重要。

教學園區在此方面係利用機會教育方式,以具備環境教育 3A 的人為對象,來進行 生態工法機會教育。但考量機會教育是點狀式教育,為達教育推廣效果,在地長 時間培訓與經營是很重要的關鍵因素(文件 20060318)。

吳美麗委員在教育推廣計畫評選會議中指出: 「汪靜明教授在教學園區規劃方 面,運用策略聯盟結合水土保持與環境教育,並兼顧各層面理論與實務,使園區 教育規劃與活動執行更為完備。此外,在園區後續經營管理面向上,可考量當地 環境資源現況,以現地之生態工程設施上,融入公共藝術、景觀美學,配合傳播

媒體之宣傳活動,增進教學園區在教育活動推廣上之成效」(文件 20050331)。

為推廣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育,汪靜明教授在此方面連結跨單位教育推廣計 畫扮演溝通與互動橋樑,由原本的教育推廣之供給者轉換為中介者角色,協調由 教育部、水利署、環保署共同合作的《水 水環 環境 境教 教育 育師 師資 資研 研習 習計 計畫 畫暨 暨水 水環 環境 境教 教育 育資 資 源

源網 網站 站建 建置 置計 計畫 畫》 ,針對水環境主題規劃「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現場實習觀 摩活動」 、 「水環境教育北區現場實習活動」 ,透過實習課程與現場教學觀摩,擴大 教育推廣層面及管道,讓更多中小學教師參與生態工法、瞭解生態工法。

水保局教育宣導科黃國峰科長在教育推廣計畫評選會議中指出: 「后番子坑生

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廣活動培訓對象,除學校教師外亦增加在地民眾參與,是

(27)

值得大家學習與參考。該教育推廣活動,配合水土保持月之宣導活動,以水土保 持顧家園,活力鄉村展新貌之標語為主軸,後續若能結合校園巡迴教育活動宣導、

在地消費與觀光藝術等整合行銷方法,更可進一步活絡在地產業及文化發展」。(文 件 20050331)

在 2004 教學園區教育推廣之種子教師培訓,專家學者融入了環境教育的理論 基礎,協助輔導在地中小學共同合作,由台灣師大汪靜明教授暨研究團隊對當地 學校進行輔導,扮演資訊提供與傳遞之推廣者,透過生態工法教育,重視各類參 與者的訴求,溝通協商建立互信機制,考量園區整體發展的脈絡方向,進行教學 園區教育推廣的規劃。

雙溪鄉牡丹國小徐愛鈞老師在教育推廣計畫期初說明會指出: 「小小解說員的 培訓活動是可持續的,建議可參考童子軍運作模式,以定時聚會、家族、網頁心 得交流、出勤次數紀錄等制度,凝聚小小解說員之向心力及成就感」(文件 20050407)。

台灣師大地理系陳哲銘委員在教育推廣計畫期中審查會議中指出: 「汪靜明教 授將生態工法與環境教育以整合行銷概念來進行教育推廣活動,其成效顯著,當 地居民經由推廣計畫鼓勵之後,能形成自發性的學習社群,後續政府單位應給予 該社群所需之相關資源」(文件 20050728)。

水保局教育宣導科黃國峰科長在教育推廣計畫期中審查會議中指出: 「解說員

培訓是教育理念宣導以及人才發現的過程,但考量短時間的解說訓練並無法成就

(28)

一位專業解說員,故建議後續可考慮建立解說員認證制度。」(文件 20050628)

台灣師大汪靜明教授在主持 2005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育推廣之解說員培訓計 畫時,提出 SWEET 概念(Soil & Water Eco Education for Taiwan)結合水 土保持、生態工法及生態教育三大領域內涵規劃課程,透過培訓課程,提升解說 員之知識力及向心力,使其成為教學園區緊密的工作夥伴。

(4)教學設計與教材教法研擬

2003 生態工法教學活動設計研討會,汪靜明扮演「供給者」角色帶領研究生 魏子仁等人,協助當地學校教師將生態工法概念融入課程教學,其執行策略採用 和當地學校教師作課程討論和資訊交流,瞭解當地學校的課程教學方式,建構了 教案設計《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活動設計模組》與教材教法之《后番子坑生態 工法教學活動設計與示例》 。

汪靜明教授(2006)回顧指出: 「 在進行園區教育推廣規劃上,在教學設計方 面,運用環境教育策略,在活動規劃之初,即引導教師的共同參與,尋求三位教 師子仁、連鍠、錦雪的協助,透過教師間共同語言的溝通,彙整有關教師在進行 生態工法教育教學上的需求訊息(文件 20060318)」。

教學園區教材教具之研習設計與推展方面,台灣師大汪靜明教授研究團隊具 有環境教育與教材教法製作專業領域上的背景,考量學校與社會環境教育兩種不 同教育管道之應用,共編製了《生態視窗—后番子坑生態.工法》 、及小朋友版的

《生態視窗—后番子坑溪越野越水》宣導摺頁,奠定後續在研習活動、教育宣導 等方面之基礎。

(5)生態研究

依據工程會所訂定的生態工法總章(工程會,2003)中指出,建設功能及工

(29)

程安全分析應依照現有的法令、制度、規範及慣例辦理,生態功能及環境需求分

析則除上述之考量外,尚須由生態工程專業人員提供專業實務之經驗,以納入設

計的理念及目標。同時,在生態預期效益分析上,生態工法的設計作業,須有生

態專業人員共同參與,以建立工程與生態的溝通橋樑。生態專業人員必須依據生

態預期效益提出可行性的分析,必要時也可依實務需求加以調整。生態專業人員

應對設計作業與施工規範有深入的了解,同時應與工程專業人員進行充份的溝

通。此外,生態專業人員也應依據生態調查資料提出生態工法的建議方案,並考

慮是否需要進行生態監測計畫或復育計畫。

(30)

后番子坑溪的生態研究,透過台灣師大汪靜明教授研究團隊與中華大學、特 生中心研究團隊的生態研究調查,進行了工法整治前、中、後的生態調查;同時,

汪靜明教授也透過生態攝影的方式,從 2003 年度后番子坑溪集水區域自然生態工 法博覽會規劃及設計,持續紀錄整治工程前、中後之棲地生態調查及影像攝錄,

以建立生態調查及完工影像,做為后番子坑溪之生態資訊基礎。將園區的調查研 究、活動歷程,做長時間的生態觀察與紀錄,建立了以生態為基礎的資訊,並將 生態調查之基礎資訊應用於生態教材出版。

另外,在學術研究上,汪靜明教授所指導的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魏子仁(2004)與林連鍠(2004)均以后番子坑作為研究場域,后番子坑環 境背景為主軸,進行后番子坑溪教學設計與環境教育教材創作歷程之研究,初步 建立了后番子坑溪生態工法教學園區適用於當地中小學校的教案設計,以及從博 覽會到園區開園的動態影像紀錄。其功能任務在於整合生態研究與環境教育之理 論與實務經驗,作為園區生態管理之應用。

(6)價值澄清

生態工法與生態保育方面,除了意識態度行動之外,知能很重要。在籌備園

區初期,政府部門要與社區民眾合作上有著許多困難,專家學者透過多次協商會

議與現勘調查之際,以實質的環境行動建立了與政府單位、鄉公所、當地民眾的

溝通機制,藉由生態工法議題的觀念與價值澄清,從初步關係建立,收集民眾的

訊息與想法,透過現勘協調會尋求在地共識凝聚,並與園區環境教育參與者有了

更進一步的知識對話與行動建構。

(31)

(三)在地民眾角色分析

從整個后番子坑的歷程觀察,發現當地居民的組成大都是老年人為主,居民 剛開始參與生態工法的映象大都停留在,”為什麼要做生態工法”、”做了所謂 生態工法真的能夠安全嗎”,從后番子坑溪地主一開始的反對立場,示範區原是 私人土地,在生態工法屬於實驗性階段,還沒有太多實例可以證實是「安全」的 情況下,地主本來害怕變成生態工法的白老鼠,經過工法整治後看到場景後態度 的轉變,這中間典範的轉移包括了溝通協調的努力與觀念資訊的接受。

工程會生態工法諮詢小組召集人郭清江指出: 「這邊要做生態工法的理由,就 是因為民眾需要透過工程保障其安全,生態工法一定跟社區、生活生產生態有關

係(文件 20030421)」。園區的整治工程僱用在地人,而在地人的投入也促使了在 地人關心了他們自己的環境,博覽會的成效也讓民眾看到永續發展的願景與希望。

水保局一工所為協助各機關僱用在地人辦理土石流及崩塌地源頭整治工作之 採購作業,以激發在地人珍惜水土資源及愛護鄉土情懷,並提供重建區就業機會 之目的,依據〈各機關僱用在地人辦理土石流及崩塌地源頭整治工作採購作業處 理原則〉 ,扮演行政督導的角色,由雙溪鄉公所招募當地民眾,成立崩塌裸露地源 頭治理工作班。現今園區工班是由同一批在地人所組成的,由他們負責園區的工 程維護,提供了當地就業的機會。

教學園區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議題,已慢慢開始在地化,深根於當地學校與 社區的參與,當地在地產業,結合園區生態教育功能,慢慢發展當地的文化特色 產業。 「雙溪鄉是野薑花跟山藥的故鄉,在實施生態工法整治山河後,故鄉的特產 又出現了,現在,鄉民等著加入生態工法的整治行列」(文件 20031124)。如今,

后番子坑溪的另一位地主,也有意願將自己的土地開放出來,希望未來可以讓水

保局一工所擴大園區生態工法整治的面積,逐步擴大生態展示區。

(32)
(33)

台灣師大環教所汪靜明教授在后番子坑現場進行生態教材教法課程中,看到 了園區工班正在進行砌石工法的情景 指出:「后番子坑溪所呈現的是,結合生活、

生產與生態的ㄧ種方式,而這種方式就是基於我們對台灣土地的情感與生態系統 保全的理念,在這邊看到了鋤頭耕地的情景,鋤頭生態工法的情景,就是鄉民參 與土地的方式(20040405)」。

(四)當地學校教師角色分析

研究調查顯示,雙溪當地學校教師得知生態工法的訊息多來自於活動研習,

教學園區生態工法教育推廣活動,當地學校教師扮演主要接受者的角色。教師對 於生態工法議題已知曉,但不瞭解深入的意涵,透過專家者的引導介入,活動研 習的培訓,教育推廣計畫加以學習進行溝通,教師隨著互動程度的增加,彼此尋 求共識,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持續投入教學園區之解說員培訓。

在場所設備上,園區轄區範圍最近的台北縣上林國小,因為具有地理環境的 條件,在教育推廣活動過程中,上林國小能夠提供室內場地與教學器材,讓參訪 的機關團體在觀摩園區之前,可在室內先進行多媒體教學,扮演供給者之角色。

園區轄區的上林國小,在教育推廣活動上,主要協助行政作業(場地提供) , 因在教學園區教育發展歷程中,上林國小經歷了張啟郎與王和盛兩任校長,其部 分參與園區教育推動之歷程。為此,本研究以上林國小林祺濟教務主任為當地學 校之關鍵參與者為代表,其功能角色在於協助活動研習。

與后番子坑接觸,是於 2003 年生態工法博覽會開始,那時候是因為學校有這

個任務,因為行政作業的關係。因為我本身是學相關科系(台大森林),很高興有

這個業務可以和我的工作結合,因為自己本身也有興趣,再加上這幾年慢慢的跟

園區接觸,所以我很快的可以上手這個業務,自己也很愉快的經手這個業務(文

件 20060415A)。當地上林國小參與教學園區之效益,發展「特色學校」,特色學

(34)

校乃是台北縣政府推動偏遠小學轉型,充分運用社區之資源,發展其場域課程及

特色學校, 「場域課程—創意教學—體驗學習」 ,增進教育價值。

(35)

(五)研究者本身角色分析

研究者進入研究場域前,所持的理論架構觀點,進入研究場域的溝通協調與 參與者的互動,與參與者關係的發展或改變,自己觀點的變化等(蔡敏玲,1994)。

研究者從 2003 年 9 月開始進入研究場域,瞭解現況,實際參與生態工法博覽會到 園區開園活動,從協助活動執行辦理、溝通聯繫、到實際參與規劃課程、溝通協 調聯繫等。從研究歷程中,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團隊的一員,在過程中研究者觀 察參與者之間的角色變化,扮演「參與的觀察者」 。

在研究期間,研究者碰到的困難點有二,第一、研究者本身限制,因為在參 與后番子坑的初期,研究者參與層面只是從「協助」的角色,對於園區的各類型 參與者並未熟悉,並缺乏參與及辦理教育推廣活動的經驗,歷經摸索適應期的轉 變。第二,在於研究者本身對於行政作業的認知不夠,看問題的層面僅限於研究 者本身,對於其整體教育推廣的脈絡方向與執行原則,往往都是做中學的情形,

很容易忽略該有的行政作業程序,其活動執行幾經多次檢討後,學習到與對方再 一次的確認,瞭解對方的語言與產生良好的互動模式,俾便研究的進行與訪談。

研究者本身的角色不僅是觀察,更重要的是參與,逐漸由一個協助者轉變為研究

者的角色。而教育推廣後期,考量到研究者本身的時間限制,研究者僅擔任支援

性之輔助角色,如共同參與上林國小解說員的培訓活動,及協助聯繫台北市生物

科教師輔導團的教學觀摩課程規劃等。

(36)

二、從參與者互動方式的觀點

在參與后番子坑教育推動歷程中,針對不同的參與者,應採取不同的互動模 式。在政府單位與專家學者的平台建構上,結合不同面向及專業的學者之能力,

來提供教學園區的協助,例如水土保持專家、生態工法專家、環境教育專家、生 態解說專家。透過專家學者可以知道,如何在適當且有效教育宣導之時機。經營 者看問題,主要是以「政策宣導與防災」為目的,專家學者主要是以「學術研究、

教育推廣」為目的。其在后番子坑教育推廣歷程中,政府單位主要是「經費的提 供」,而專家學者主要是「教育資源的提供」,兩者互動方式相輔相成,尋求共識 共同發展政策宣導與教育推廣之目標。

在政府單位與當地學校的互動方式上,政府單位應積極透過法令宣導方式,

來輔助雙溪鄉生態工法教學園區。在專家學者與當地學校的互動方式上,專家學 者運用不同的教育性的參與方式與策略,如教材教法的研發、教具的提供與邀集 當地教師共同參與教案設計,引導學校教師找出自己的特色,讓學校願意參與地 方的鄉土教育。

在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育參與者之互動模式上,參與者之間形成的共識越多

(圖 4-3) ,所交集的生態工法教育參與者越多,圓圈向內聚集,參與的層面也會 擴大,其所發揮的角色則涵蓋更多功能。這樣一來的好處是,參與者彼此之間角 色功能可發揮「角色互補」之作用,做好”補位”或”轉移”之準備。環境行動 歷程中,有些角色是有互動跟互換的功能的。例如,在活動執行或者教學活動設 計上,原由研究團隊所舉辦之活動研習,可由當地學校「接手」承辦,由專家學 者扮演專業顧問的角色(專業諮詢) ,提供理論基礎與實務經驗。

在環境教育參與者分析上,汪靜明教授(2006)在訪談中提出: 「 有些特定功

能是不具替換性的,角色之間有些功能是不可替換的,有些角色他有限制及其優

(37)

65

勢條件(文件 20060414)」。例如扮演政策推動的角色,在人力資源上,在我執行 的環境教育推廣計畫的歷程裡,我都會去環境教育資源分析,不是說專家學者可 以扮演所有的角色,也不是地方鄉公所可以扮演所有角色。或者由工程會來執行 博覽會可行嗎?不可能,因為工程會本身受到組織人力結構及組織任務的影響。

所以我們要充分瞭解一個政府組織、民間團體、學校單位及專家學者本身角色的

優勢性及限制性,而不是每個角色都可以替換(文件 20060318)。

在后番子坑環境行動上,生態研究中的分析與評估需要豐富的經驗與知識,

並非一般民眾或民間團體所能執行的。在教育推廣上,教師的觀點有教師的限制 性,並非純然以教學角度來看,教學園區是一個生態工法經營,並不全然是教學 的角度,包括風災水災之後工程維護的需要,調包括查研究在關鍵時刻提供資訊 詮釋的能力,都是教學園區參與者之角色功能。

環境教育推廣者,扮演協調機制,凝聚出推動聚合的力量,將三個領域(水 保、工程、生態) ,形成共同交會合作的空間,帶動參與者參與的機制。在多元變 遷之際,環境教育專家主要扮演中介者,促進者、政策反映者及教育規劃者等角 色,透過環境教育資源分析與參與者角色分析,評估進場環境教育的時機就會比 較得宜。

中小學教師 小小解說員 當地民眾

接受者

中介者 生態工法 教育參與者

水保局一工 所

台灣師範大學

供給者

數據

表 4-1、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動關鍵教育推廣計畫內容分析表  階 段 2003 年  后番子坑溪集水區域  自然生態工法博覽會規劃及設計  2004 年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  教學園區教育推廣計畫  2005 年  后番子坑生態工法  教學園區教育推廣計畫  目 的 為配合加速工程會推動生態工法政策及 2003 年生態 工法博覽會事宜,進行后番子坑溪河溪整治示範點生 態資訊建立及教育宣導之推廣  結合水土保持、生態工法及生態教育三大領域內涵推動園區之教育推廣,向中小學生態工法教育進行紮根,並協助
表 4-2、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廣歷程環境教育行動類型表 (本研究整理)  行動類型 行動模式  發展現況  教育宣導  博覽會  活動教學 活動規劃 研習進修  刊物出版  人力支援  課程教學  媒體報導  第一屆生態工法博覽會示範點  研討會、戶外教學、機關團體教學觀摩  活動策劃執行、活動課程規劃、教學活動設計 種子教師培訓、解說員培訓、小小解說員培訓 宣導品、解說摺頁、解說牌、論文資料集 合作夥伴、教育資源提供、專家學者引入 特色學校、鄉土教學、鄉土教材 主題報導、人物專訪、  生態研究
表 4-3、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廣之專家學者主要角色功能  專家學者 角色功能  內容  汪靜明  專業諮詢  教育規劃  活動執行  教學設計  教材教法  價值澄清  生態研究  溝通協調  y  擔任公共工程會生態工法諮詢小組委員 y 提議舉辦生態工法博覽會 y  執行后番子坑溪集水區域自然生態工法博覽會規劃及設計 y 提議水保局設立生態工法教學園區 y 執行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教育推廣計畫 y 編制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園區宣導摺頁 y  建構教案設計《后番子坑生態工法教學活動設計模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透過低碳生活圈,智慧節能講座,推動學校能源教育宣導,並 提昇學校師生對節能減碳的認知,並落實於生活中。..

4 社團法人台中市健康長青協會 行銷策略規劃 5 臺中市環保生態保育志工協會 擬訂行銷策略 6 南投縣仁愛鄉萬豐社區發展協會 遊程活動規劃及行銷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 幫助教師掌握跨課程閱讀的理念,規劃實 踐的方法;透過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