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整裝待發的孫中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整裝待發的孫中山"

Copied!
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整裝待發的孫中山

徐琳老師

導讀

攝影技術一直到清末民初才在中國開始普及,為不少歷史事件留下重要 的線索,成為研習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資料之一。歷史照片能夠清晰呈 現當時人物、事件的面貌,增加學生對該歷史事件的理解。

學生在研習這類資料時應注意:

題解:提供照片內容的基本資料,例如事發日期、地點、相關人物、事件 主要內容等。

照片內容:

 人物:人物的衣飾裝扮反映他們的身份。

 表現:人物的神情、面貌反映他們的感受。

 布局:不同人物的位置反映他們的身份、角色與地位。

2

(3)

1912 年 1 月 1 日早上,孫中山(照片正中穿深色大衣者)在上海北站 準備乘坐滬寧鐵路列車前往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是眾人為 孫中山送行的合照。此照片是由當時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任職攝影師的美 國人施塔福(Francis Eugene Stafford)所拍攝的。

(4)

試根據照片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 作答方向

1. 除了孫中山外,照片中的人物大 部分是甚麼背景出身?(2 分)

本 題 旨 在 讓 學 生 仔 細 觀 察 照 片 人 物 的 衣 飾 、 面 貌 , 並 運 用 一 般 常 識 , 作 合 理 的 推 論 , 並 能 以 證 據 印證看法。

2. 照 片 呈 現 怎 樣 的 氣 氛 ? 何 以 見 得?試舉出兩項證據加以說明。

(5 分)

學 生 須 進 一 步 觀 看 照 片 中 的 人 物 的 神 情 、 配 置 、 行 動 等 細 節 , 思 考不同景物構建了甚麼氣氛。

3. 照片呈現的氣氛與拍攝的時代背 景有沒有關係?(3 分)

學 生 須 就 上 題 的 答 案 , 再 參 考 題 解 資 料 , 並 運 用 一 點 歷 史 常 識 作 分析。

4. 你認為這張照片會令當時的讀者 對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一事產 生甚麼印象?(3 分)

學 生 需 要 代 入 時 代 , 並 以 一 點 歷 史 常 識 , 連 繫 照 片 效 果 , 從 而 作 出合理的分析。

歷史小知識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正在美國為革命籌款。當他 得知起義成功的消息後,未有即時回到中國, 卻是先從美赴英、法兩國尋求支 持革命。12 月 25 日,孫中山經香港回國,抵達上海,隨即與革命黨人商討組 織 中 華 民 國 臨 時 政 府 的 方 案 。12 月 29 日 , 17 省 都 督 府 代 表 聯 合 會 在 南 京 召 開 , 決 議 實 行 總 統 制 , 並 推 舉 孫 中 山 為 臨 時 大 總 統 。1912 年 1 月 1 日 , 中 華 民 國成 立, 改元 民國 元年 。當 晚 11 時,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 1 月 22 日,

孫中山發表聲明,若時任清廷內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及擁護共和 政 體 , 他 便 會 辭 職 , 讓 位 予 袁 氏 。2 月 12 日 , 在 袁 世 凱 的 壓 迫 下 , 清 帝 退 位。

翌 日 , 孫 中 山 辭 去 臨 時 大 總 統 職 務 。3 月 10 日 , 袁 世 凱 就 任 第 二 任 臨 時 大 總 統。

4

(5)

參考答案

1. 軍 人 。 ( 1 分 ) 因 為 他 們 絕 大 部 分 都 穿 軍 裝 , 士 兵 則 持 槍 且 槍 口 向 上 , 軍 官則持刀且軍刀出鞘下垂,是典型的軍隊致敬儀式。(1 分)

2. 照 片 的 氣 氛 很 莊 嚴 。 ( 1 分 ) 因 為 : 照 片 中 的 人 物 全 都 嚴 肅 莊 重 , 無 人 從 容 嬉 笑 。 (2 分 ) 相 片 可 見 孫 中 山 後 方 有 持 槍 衛 隊 , 前 方 有 持 刀 軍 官 , 身 旁有眾多軍政要員,凸顯孫中山的領導地位。(2 分)

3. 有關係,因為照片攝 於 1912 年 1 月 1 日,即中華民國成 立的第一天,( 1 分 ) 當 時 清 室 並 未 被 推 翻 , 袁 世 凱 仍 然 周 旋 於 革 命 黨 人 及 清 室 之 間 , 政 局 不 穩 , 故 此 孫 中 山 雖 就 任 臨 時 大 總 統 , 其 政 權 之 合 法 性 及 穩 固 與 否 均 成 疑 問。(2 分)

4. 這 張照 片力 圖展 現孫 中山 及 其 管治 團隊 的武 裝力 量, 抬高 孫中 山出 任臨 時 大總統的合法性。(3 分)

當 時 大 部 分 讀 者 都 明 白 袁 世 凱 是 當 時 中 國 唯 一 的 軍 事 及 政 治 強 人 , 這 張 照 片顯然希望營造孫中山具備軍事實力的印象,抗衡袁世凱。(3 分)

(6)

袁世凱就職六天後才見報?

梁偉傑老師

導讀

刊載於報章的新聞圖片是後世認識當時歷史的一種重要材料;由此印刷 技術、資金、發行量等種種因素,現存有關中國清末民初重大事件的歷 史照片,許多都是刊載於外國的報刊。不過,即使從外國的報道中,也 可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了解中國的歷史事件。

在閱讀中國還是外國的報章資料時,學生都必須注意:

題解及報章圖片標題:提供報章的背景、報道內容的基本資料,例如發生 時間、地點及相關人物身份等。

照片內容:

 人物:人物的衣飾、裝扮和神情反映他們的身份。

 表情:人物的面貌、神情會反映他們對事件的態度和感受。

 佈局:人物的排列位置反映他們的地位和重要性。

6

(7)

1912 年 3 月 16 日法國的一份週報《畫報》刊出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 統時與其隨從的合影。

(8)

試根據圖片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 作答方向

1. 相片中的人物是甚麼背景出身?

(1 分)何以見得?(1 分)

本 題 旨 在 考 問 學 生 能 否 藉 分 析 圖 片 人 物 的 衣 飾 作 合 理 的 推 論 , 並 能以證據印證看法。

2. 你覺得相中人物的神情是怎樣的 呢?他們在甚麼場合中合照?他 們的神情與該場合應有的氣氛脗 合嗎?(3 分)

學 生 進 一 步 從 人 物 神 情 作 分 析 , 並連繫常識作思考。

3. 你認為法國《畫報》選刊的相片 能充分反映該場合嗎?為甚麼?

(4 分)

學 生 在 相 片 內 容 的 認 識 基 礎 上 , 進 一 步 運 用 常 識 作 合 理 、 具 說 服 力的判斷。

4. 你 認 為 《 畫 報 》 選 用 這 一 張 相 片,會令讀者對袁世凱就任臨時 大 總 統 這 一 事 產 生 甚 麼 印 象 ?

(3 分)

本 題 旨 在 考 問 學 生 能 否 就 相 片 內 容 作 分 析 , 合 理 地 推 論 相 片 背 後 傳達的信息。

5. 《 畫 報 》 刊 出 這 照 片 的 日 期 是 3 月 16 日 ( 見 題 解 ) , 但 翻 查 歷 史檔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 大 總 統 的 日 期 是 3 月 10 日 , 是 否 哪 處 弄 錯 了 ? 試 加 以 解 釋 。

(4 分)

本 題 旨 在 考 問 學 生 能 否 就 《 畫 報 》 刊 出 的 日 期 和 事 件 發 生 的 日 期 兩 者 的 差 異 作 出 合 理 的 推 測 , 包 括 北 京 與 法 國 在 地 理 上 的 距 離 、 當 日 的 科 技 與 今 日 的 差 別 , 及其他可能因素。

8

(9)

歷史小知識

1912 年 1 月 1 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 2 月 13 日,孫中 山宣布辭職,讓位予袁世凱,以換取袁氏幫助 推翻滿清政府。3 月 10 日,袁世 凱為鞏固個人權力,拒絕到首都南京就職,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並 遷都北 京。翌日,南京政府頒佈《中華民國臨時 約法》,以責任內閣制取代總統制,

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然而,袁世凱進一步推行集權和獨裁統治。1913 年 3 月 20 日,由同盟會改組成的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殺。及後,以孫中山為 首 的革 命派 ,主 張武 力討 伐袁 世凱 ,史 稱「 二次 革命 」 。 但至 9 月,討伐行動 宣告失敗,孫中山等人逃亡日本。

參考答案

1. 軍人。(1 分)因為他們絕大部分都是穿上軍服。(1 分)

2. 相 片中 人全 都神 色凝 重, 毫無 笑容 。而 相片 與袁 世凱 就任 臨時 大總 統事 件 有 關 , 很 大 可 能 是 拍 於 就 職 典 禮 。 單 就 就 任 臨 時 大 總 統 一 事 而 言 , 相 關 人 物應該是高興、愉快的,因此與相片呈現的氣氛相差很遠。(3 分)

相 片 中 人 穿 著 西 方 軍 隊 將 領 服 裝 , 神 情 肅 穆 , 意 圖 營 造 袁 世 凱 政 權 的 強 勢 氣氛。(3 分)

3. 能夠:

因為相片標題已說明這是袁世凱及其隨從, 而在袁世凱統治下,他們才是 真正掌握實權的人。(3 分)

不能夠:

就 職 典 禮 應 能 反 映 政 府 的 管 治 核 心 , 以 示 團 結 , 但 相 片 卻 全 是 袁 世 凱 的 隨 從 和 軍 官 , 而 非 政 府 的 主 要 官 員 , 無 法 了 解 當 時 整 個 政 府 管 治 層 的 面 貌 。

(3 分)

( 答 案 宜 正 反 看 法 都 能 兼 顧 , 如 只 單 純 提 出 一 面 的 答 案 , 最 多 得 3 分 ;能 同時指出兩面答案者,最多得4 分。)

(10)

4. 《 畫報 》選 用的 相片 突顯 袁世 凱及 其支 持者 的軍 人身 份背 景, 而且 相片 並 沒 有 出 現 其 他 政 府 官 員 , 令 讀 者 認 為 袁 世 凱 能 成 為 臨 時 大 總 統 , 實 仗 著 軍 事力量所致,沒有足夠合法性。(3 分)

《 畫 報 》 這 張 照 片 突 顯 袁 世 凱 及 其 支 持 者 的 現 代 軍 隊 將 領 的 形 象 , 迎 合 晚 清 以 來 中 國 人 對 於 現 代 化 等 於 船 堅 炮 利 的 理 解 , 建 立 袁 世 凱 政 權 的 合 法 性。

(3 分)

5. 沒有弄錯。因為:

北 京 與 法 國 在 地 理 上 有 很 遠 的 距 離 , (2 分 ) / 當 日 的 科 技 與 今 日 的 差 別

— 電 報 也 不 能 傳 送 照 片 , 要 靠 船 運 。 (2 分 ) / 《 畫 報 》 是 一 份 週 報 , 未 必即時刊登照片。(2 分)

( 任 何 兩 項 答 案 , 或 其 他 合 理 的 可 能 因 素 亦 可 接 受 , 每 項 答 案 2 分 ,合 共 4 分)

10

(11)

民眾的角度

梁偉傑老師

導讀

重大事件必然吸引傳媒、民眾的焦點,而隨著攝影技術的普及,成本的 下降,非官方的照片亦逐漸湧現,甚至成為研習歷史的重要素材。我們 可以透過參照不同來源的照片及其他史料,更準確了解歷史事件的面 貌。

題解及報章圖片標題:提供畫家背景、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

照片內容:

 人物:人物的衣飾、裝扮和在照片中的位置反映他們的身份。

 表情:人物的面貌、神情會反映他們對事件的態度和感受。

 整體觀感:注意人物的 排列位置、 佈局及攝影師 希望照片能讓讀者產生 怎樣的印象。

(12)

1926 年 7 月 9 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在廣州東校 場舉行北伐誓師大會,逾五萬軍民出席。

12

(13)

試根據照片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 作答方向

1. 照片呈現上述人物的形象如何?

何以見得?(3 分)

學 生 須 仔 細 觀 察 相 中 人 物 的 造 型 、 動 作 及 神 態 , 以 及 照 片 的 整 體 內 容 、 背 景 , 從 而 作 出 合 理 的 評 價 , 並 以 自 己 的 文 字 描 述 人 物 的形象。

2. 除蔣介石以外,照片還提供了哪 些 細 節 內 容 ? 試 加 以 分 析 。 (4 分)

本 題 旨 在 引 導 學 生 觀 察 照 片 的 其 他 細 節 , 例 如 群 眾 身 份 背 景 、 活 動時間、場地景物等細節。

3. 試評論照片的拍攝手法及推測攝 影 師 對 現 場 事 件 的 感 受 。 (3 分)

本 題 要 求 學 生 評 價 攝 影 師 的 手 法 , 從 而 合 理 地 推 斷 攝 影 師 以 甚 麼心態進行拍攝。

4. 照片讓當時的學生對北伐一事產 生怎樣的印象?(4 分)

本 題 旨 在 考 問 學 生 能 否 代 入 當 時 人 作 思 考 , 從 照 片 內 容 、 呈 現 的 氣 氛 等 , 合 理 地 分 析 時 人 的 觀 感。

歷史小知識

1917 年,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在俄國建立共產黨政權,

簡 稱 蘇 聯 。1919 年 , 蘇 共 成 立 共 產 國 際 , 對 中 國 表 示 友 好 , 主 動 廢 除 中 俄 兩 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且派人到中國鼓吹共產主義。中國知識界如陳獨秀等,

對 蘇 聯 及 其 共 產 主 義 政 權 模 式 產 生 憧 憬 。1921 年 7 月 , 中 國 共 產 黨 成 立 , 接 受 共 產 國 際 的 指 揮 。 孫 中 山 有 感 於 國 民 黨 組 織 薄 弱 、 力 量 不 足 , 遂 於 1921 年 採納「聯俄容共」方案,容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 黨,蘇聯為國民黨 提 供 大 量 人 力 物 力 之 援 助 。 於 1924 年在廣州成立的黃埔軍校,就是按照蘇共 模 式 為 國 民 黨 培 訓 軍 政 人 才 。1926 年 7 月 9 日 , 國 民 黨 成 立 國 民 革 命 軍 , 時 任 黃 埔 軍 校 校 長 蔣 介 石 出 任 總 司 令 , 向 北 洋 軍 閥 發 動 統 一 中 國 的 戰 爭 , 史 稱

「北伐戰爭」。至1928 年末,北伐完成,中國復歸統一。

(14)

參考答案

1. 蔣 介石 是一 位威 武幹 練的 軍人 領袖 。( 1 分) 蔣介 石軍 裝筆 挺, 左手 負後,

右 手握 拳, 直立 臺上 ,向 逾萬 群眾 發表 演說 ,予 人以 成竹 在胸 、氣 吞山 河 的感覺。(2 分)

2. 背對照片、面對 蔣介石的觀眾,以及蔣介石背後坐在稍後方觀眾席上的觀 眾 ,有 穿戴 軍服 軍帽 者, 有穿 戴非 軍人 衣帽 者, 應該 是 軍 政成 員及 各界 市 民 。 (1 分 ) 蔣 介 石 右 方 司 令 台 上 的 觀 眾 , 應 該 是 國 民 黨 要 員 。 ( 1 分 ) 司 令 台 的 「 令 」 字 下 方 有 時 鐘 , 顯 示 是 上 午 十 時 零 五 分 。 (1 分) 司令 台 左上角,國民黨旗幟飄揚。(1 分)

3. 攝影師相當 專業,照片不 僅佈局允稱,而且從觀眾角度出發,凸顯蔣介石 的 領 導 形 象 。 (1 分 )攝 影師 認為 北 伐 是重 要大 事, 對 於 北伐 誓師 大會 顯 然 充滿 敬意 與熱 情, 他把 時鐘 納入 鏡頭 ,也 許為 的是 紀錄 這重 要的 歷史 時 刻。(2 分)

4. 照片可以為國民 黨北伐營造萬眾一心、信念堅定的印象。照片中參與的 群 眾 不僅 人數 眾多 ,而 且有 軍人 ,也 有軍 方以 外的 各界 代表 ,顯 示北 伐戰 爭 得 到 各 界 支 持 。 (2 分 )照 片以 蔣介 石為 焦點 ,他 身穿 軍裝 ,可 以顯 示國 民黨有統一中國的領導、強大的軍力,必能贏得北伐戰爭。(2 分)

14

(15)

「官方」大合照

蔡君賢老師

導讀

歷史照片是研究歷史事件的其中一個方法,讀者可以透過歷史照片中的 人物、景物和構圖理解歷史、掌握歷史事件的重心。一般而言,官方發 布的照片往往帶有宣傳目的,未必能反映全面的事實真相,但只要透過 細心觀察,多方求證,仍可發掘當中的價值。

要了解這類歷史照片的特色,讀者必須注意:

題解:提供歷史事件的基本資料,如時間、地點和活動內容。

照片內容:

 景物:注意照片內的場景、佈局,及其呈現的氣氛。

 人物:分辨照片中人物的不同身份。

(16)

此為 攝於1927 年 3 月在漢口舉行國民 黨二屆三中全會的合影照片,前 排右四為宋子文,右五為宋慶齡,右六為孫科。部分在國民黨擔任重要 職務的共產黨領導人亦有出席會議,包括吳玉章(前排右一)、林伯渠

(第二排右二)、毛澤東(第二排右三)及董必武(第二排左二)等。

蔣介石則沒有出席會議。

16

(17)

試根據照片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 作答方向

1. 推 想 照 片 與 下 列 哪 一 件 事 件 有 關?何以見得?(3 分)

A 第一次國共合作 B 第一次國共分裂 C 第二次國共合作 D 重慶和談

本 題 旨 在 引 導 學 生 透 過 觀 察 題 解 或 照 片 內 容 , 把 照 片 連 繫 相 關 歷 史事件。

2. 從照片人物位置的安排來看,誰 的地位最重要?為何會有這樣的 安排?(4 分)

學 生 須 根 據 照 片 的 場 景 內 容 , 運 用一點常理及歷史常識作分析。

3. 你 認 為 這 張 照 片 想 傳 達 甚 麼 信 息?(2 分)

本 題 旨 在 讓 學 生 綜 合 上 題 分 析 後 , 進 一 步 合 理 地 推 斷 照 片 背 後 的信息。

4. 你認為照片的內容能否有效傳達 上述信息﹖(4 分)

學 生 可 以 透 過 照 片 內 呈 現 的 人 物 , 再 連 繫 一 點 歷 史 常 識 , 評 價 照片是否有效傳遞其信息。

歷史小知識

1923 年,孫中山推行「聯俄容共」政策,落實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聯 俄」是指蘇聯向國民黨提供援助,並協助訓練軍隊。「容共」是指容許共產黨 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 黨,接受國民黨的領導和命令。可是,國共合作只是基 於國共兩黨追求各自利益而進行的。國民 黨欲透過「聯俄容共」來獲取蘇聯的 援助,强化自身組織、建立一支忠誠而善戰的軍隊,並通過共產黨來爭取工人、

農民和社會大眾的支持,以助展開北伐。共產黨則是要利用國民黨的基礎來擴 大 其 政 治 影 響 力 , 在 國 民 黨 內 吸 納 新 的 黨 員 , 更 從 內 部 顛 覆 國 民 黨 。1925 年 3 月孫中山 逝世後,共產黨在國民黨的勢力迅速發展,國共兩黨矛盾更趨激烈 。 1927 年 3 月 10 日,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央黨部由共產黨員與黨內左 派 所 把 持 , 蔣 介 石 被 褫 奪 主 席 職 務 。4 月 12 日 , 蔣 介 石 在 上 海 發 動 「 清 黨 」,

大 規 模 捕 殺 共 產 黨 員 , 及 後 清 黨 遍 及 全 國 。8 月 1 日,針對清黨行動,共產黨 發動南昌起義,國共第一次合作遂徹底破裂。

(18)

參考答案

1. A ( 1 分 ) 標 題 顯 示 照 片 攝 於 1927 年 3 月 , 正 值 第 一 次 國 共 合 作 期 間

(1923 年 1 月至 1927 年月)。(2 分)

照 片 背 景 資 料 是 國 民 黨 二 屆 三 中 全 會 , 出 席 會 議 成 員 包 括 共 產 黨 的 毛 澤 東 等 , 這 正 合 乎 第 一 次 國 共 合 作 的 「 容 共 」 主 張 , 容 許 共 產 黨 員 以 個 人 名 義 加入國民黨。(2 分)

2. 宋慶齡和孫科的地位最重要。(2 分)孫中山已於 1925 年逝世,大會安排 孫 氏 遺 孀 宋 慶 齡 及 兒 子 孫 科 坐 於 首 排 正 中 央 位 置 , 似 要 強 調 孫 中 山 的 權 威 與政策不變,要繼續維持國共合作。(2 分)

3. 雖 然孫 中山 已逝 世, 但國 民黨 仍會 繼續 推行 其「 聯俄 、容 共、 扶助 農工 」 政策。(2 分)

4. 能夠:

因 為 在 這 次 國 民 黨 大 會 中 , 不 僅 有 主 要 的 國 民 黨 要 員 , 更 有 共 產 黨 代 表 毛 澤 東 等 出 席 , 證 明 國 共 合 作 仍 然 得 以 維 持 。 與 會 者 在 孫 中 山 遺 照 與 國 民 黨 旗前合拍照留影,亦體現國民黨會秉承孫中山所提倡的國共合作精神。(3 分)

不能夠:

當 時 國 民 黨 中 央 委 員 會 主 席 蔣 介 石 缺 席 會 議 , 而 蔣 氏 對 國 共 合 作 持 反 對 態 度 , 會 後 其 主 席 職 務 更 被 褫 奪 , 因 此 照 片 反 而 印 證 國 民 黨 領 導 層 對 國 共 合 作政策存在嚴重分歧。(3 分)

( 答 案 宜 正 反 看 法 都 能 兼 顧 , 如 只 單 純 提 出 一 面 的 答 案 , 最 多 得 3 分 ;能 同時指出正反兩面答案者,最多得4 分。)

18

(19)

看了就相信,這不是交通意外

施育明老師

導讀

隨著科技的發展,十九世紀初期發明了攝影機,至十九世紀中葉以後,

照片才逐漸普及,從此照片就成為研習過去歷史的其中一種重要資料。

歷史照片能夠清晰呈現當時人物、事件的面貌,讓學生對該歷史事件有 某程度上的理解。但事實上,照片也會受拍攝者的偏好、拍攝目的所影 響,而選擇把特定主題的事物放進鏡頭之內,甚至有時更會刻意布置場 景、事物,以達到某些目的。因此,學生在研習這類資料時應注意:

題解:提供照片內容的基本資料,例如事發日期、地點、相關人物、事件 主要內容等。

照片內容:

 佈局:注意場景、人物等細節,判斷照片是現場實錄,還是經過刻意安 排。

 景物:相片中的景物反映事件的具體內容。

(20)

下圖是一張有關張作霖乘坐的專用列車在 1928 年 6 月 4 日遭炸毀的照 片。

20

(21)

試根據照片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 作答方向

1. 照 片 展 示 的 是 哪 種 交 通 工 具 ?

(1 分)何以見得?(1 分)

本 題 旨 在 讓 學 生 觀 察 相 片 中 的 景 物,並能找證據印證看法。

2. 試推斷這是否一宗交通意外?找 出 兩 項 證 據 , 加 以 說 明 。 (4 分)

學 生 須 注 意 題 解 , 並 進 一 步 細 閱 相 片 呈 現 的 景 像 , 並 連 繫 常 作 合 理的推斷。

3. 你認為這是一張自然取景,還是 刻 意 布 置 的 照 片 ? 為 甚 麼 ? (4 分)

學 生 須 從 照 片 的 景 物 、 佈 局 等 細 節,分析相片的性質。

4. 這張照片在哪方面可以作為歷史 證據,說明張作霖的專用列車是 被炸藥炸毀?(4 分)

學 生 須 注 意 這 張 照 片 是 自 然 取 景 還 是 經 刻 意 布 置 , 亦 要 觀 察 相 片 中的景物,找出證據印證看法。

歷史小知識

民 國 初 年 , 軍 閥 掌 握 大 權 。 袁 世 凱 死 後 , 更 出 現 軍 閥 割 佔 不 同 地 區 , 各 自 為 政 的 局 面 , 其 中 奉 系 軍 閥 張 作 霖 控 制 了 東 三 省 和 直 隸 地 區 。1928 年 , 蔣 介 石領導的北伐軍擊敗奉軍,收復京津,張作霖撤回東北。同年 6 月 4 日早上,

張作霖所乘坐前往瀋陽的專用列車在南滿及京奉鐵路的交叉地點皇姑屯停下,

遭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日本炸死張作霖的目的 是要製造東北混亂,並趁機佔領東北。可是,張作霖死後,其子張學良繼任奉 軍司令,為報日本的殺父之仇,決定歸附國民政府。自此,北伐成功,中國復 歸統一,日本侵略中國計劃暫時未能得逞。

(22)

參考答案

1. 火 車 。 ( 1 分 ) 因 為 照 片 顯 示 的 是 一 節 火 車 車 廂 , 以 及 鐵 路 路 軌 。 ( 1 分)

2. 這不是交通意外,因為火車的損毀部分是車 廂,車廂頂破裂開來,但車廂 前 後並 無被 其他 交通 工具 撞擊 的痕 跡。 可見 車廂 是被 炸藥 引爆 ,車 廂頂 部 也被炸開,(2 分)照片中看不見有其他可能涉事的交通工具。(2 分)

3. 這是自然取景的照片,因為照片中的人物似是自然地散聚於不同位置,當 中 包 括 身 穿 制 服 的 軍 警 人 員 , 在 場 看 守 和 調 查 。 (2 分) 攝影 師 或 因未 能 進入事發現場,只能從較遠距離拍攝,不見有刻意的佈局。(2 分)

4. 火車是以鋼鐵造成,但照片所示其中一節車 廂卻出現大洞,車廂頂部也不 見 了 , 車 身 傾 斜 , 最 合 理 的 推 測 是 由 炸 藥 爆 破 , 車 廂 頂 部 飛 脫 。 (2 分 ) 照 片沒 有經 過刻 意的 修飾 或布 置, 較能 真實 呈現 事件 的 真 貌, 可信 性較 高。

(2 分)

22

(23)

日軍眼中的中國軍人

葉啟燿老師

導讀

宣傳品為重要的一手史料,學生透過審視宣傳品上的資訊,便可以從圖 象、文字,意境、布局等多方面了解作者的企圖與立場,從而增進對歷 史中的某些片段的理解。

要從此照片尋找歷史的面貌,學生必須注意:

題解:提供有關該歷史事件的時空、地域及活動內容等的相關資料。

圖片內容:

 整體觀感:了解該宣傳品希望學生看完後得到一個甚麼的主觀印象。

 表達手法:宣傳品一般會用誇張手法表達,學生宜保持客觀,以免迷 失。

 人物:不同的服飾於此相片中顯示了他們的角色和身份。

 文字:宣傳品中的文字可以協助學生對作者的目的有更深的了解。

 面容:宣傳品中人物的面容,有助了解作者要傳遞的訊息。

(24)

以下是日本在 1937-1945 年間於中國派發的宣傳品。

24

(25)

試根據宣傳品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 作答方向

1. 你認為該宣傳品跟中國近代的哪 一 場 戰 爭 有 關 ? (1 分 ) 試 找 出 一項證據加以說明。(2 分)

歷 史 觀 點 必 須 基 於 證 據 。 本 題 旨 在 考 問 學 生 能 否 通 過 圖 片 的 題 解 、 內 容 作 出 合 理 推 斷 , 並 能 找 出線索加以說明。

2. 你認為該宣傳品的對象是誰?目 的是甚麼?何以見得?(4 分)

本 題 旨 在 測 試 學 生 能 否 綜 合 資 料 上 的 各 項 訊 息 , 歸 納 出 一 個 統 一 的 主 旨 。 本 題 亦 期 望 學 生 能 有 條 理地表達自己的推斷。

3. 該宣傳品以甚麼理由游說它的對 象?試從資料中的文字及圖象部 分各找出一項證據以解 釋你的答 案。(4 分)

一 則 宣 傳 品 必 定 有 其 目 的 , 而 要 令 讀 者 接 受 宣 傳 的 訊 息 , 宣 傳 品 須 提 出 充 分 的 理 據 。 故 此 , 本 題 希 望 學 生 審 視 文 字 及 圖 象 內 容 , 以了解作者所提的理據。

4. 試就宣傳品所示,日軍眼中的中 國軍人本質是怎樣的呢?試加以 說明。(3 分)

本 題 旨 在 希 望 學 生 能 透 過 深 入 分 析 資 料 中 作 者 怎 樣 描 繪 各 人 物 的 行 為 , 以 得 出 畫 中 隱 含 的 意 思 。 本 質 有 別 於 特 徵 , 需 要 透 過 推 論 、 歸 納 而 得 , 未 必 能 見 於 畫 中。

5. 你認為宣傳品對該戰爭的描繪是 否 必 然 全 都 失 實 ? 為 甚 麼 ? (4 分)

本 題 旨 在 考 問 學 生 能 否 就 宣 傳 品 的 性 質 與 出 版 者 的 背 景 , 對 其 所 描 繪 的 各 項 內 容 的 可 信 性 , 分 別 作出合理推敲。

(26)

歷史小知識

1931 年 9 月 18 日 , 日 本 關 東 軍 炸 毀 南 滿 鐵 路 的 其 中 一 段 , 藉 詞 進 攻 瀋 陽,

史稱「九一八事變」。隨後,日軍於1932 年 1 月 28 日突擊上海的中國軍隊,

史稱「一二八事變」。同年3 月,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成立滿洲國,

亦被稱「偽滿洲國」.受到日本支配,中國東北地區遂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雖 然日本此舉受到國 際聯盟的譴責,滿洲國亦不被國聯所承認,但日本則以退出 國 聯 作 為 回 應 , 並 逐 步 擴 大 侵 華 規 模 。 最 後 , 日 本 於 1937 年 7 月發動七七事 變 , 侵 華 戰 爭 全 面 展 開 。 抗 日 戰 爭 歷 時 八 年 , 中 國 軍 民 奮 力 抵 抗 。1945 年 8 月 , 美 國 在 日 本 的 廣 島 與 長 崎 投 下 兩 枚 原 子 彈 。8 月 15 日 , 日 本 宣 佈 無 條 件 投降,中國取得八年抗戰的最終勝利。

參考答案

1. 抗日戰爭/第二次中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1 分)

這 張 「 投 降 票 」 , 是 1937-45 年 抗 日 戰 爭 期 間 , 日 軍 印 製 的 宣 傳 品 , 投 降 票 圖 案 上 人 物 , 穿 著 現 代 軍 服 , 分 明 就 是 二 十 世 紀 中 日 兩 國 的 軍 人 。

(2 分)或

「 投降 票」 上印 有「 日軍 」、 「中 日滿 提携 」等 字句 ,也 是抗 日戰 爭期 間 日本常用的字眼和口號。(2 分)

2. 對象為中國 軍人。( 1 分)目的是勸說他們背 叛和擺脫中國政府,投降日 本 , 以 便 動 搖 中 國 軍 隊 士 氣 , 削 弱 中 國 軍 力 , 取 得 侵 華 戰 爭 的 勝 利 。 (1 分 )「 投降 票」 上印 有「 活用 投降 票吧 !」 、「 日軍 同情 優遇 你們 !」 等 字句,分明是日軍招降中國軍人的口號。(2 分)

「 投降 票」 把中 國政 府描 繪為 沾滿 鮮血 、揮 舞屠 刀的 魔鬼 ,而 中國 軍人 則 被 鎖 鏈 捆 綁 , 身 不 由 己 , 可 見 日 軍 醜 化 中 國 政 府 , 引 誘 中 國 軍 人 投 降 。

(2 分)

3. 「投降票」的圖象,顯示投降之後的中國軍人快樂地吃飯,米飯堆滿了飯

26

(27)

碗,代表投降以後可以「享福」。(2 分)

「 投降 票」 把中 國軍 人描 繪成 被鎖 鏈捆 綁、 被魔 鬼屠 殺的 可憐 蟲, 表示 中 國 軍 人 打 仗 並 非 出 於 自 願 , 因 此 掙 脫 鎖 鏈 、 投 降 日 本 是 合 理 的 選 擇 。 (2 分)

「 投降 票」 把日 軍描 繪成 笑瞇 瞇的 拯救 者, 表示 中國 軍人 投降 日軍 並不 可 怕 。 (2 分 ) 「 投 降 票 」 上 的 口 號 : 「 努 力 於 中 日 滿 提 攜 , 東 亞 的 發 展 吧 ! 」 , 表 示 中 國 、 日 本 和 滿 洲 國 有 共 同 的 發 展 目 標 , 理 應 合 作 。 (2 分)

4. 本質:見利忘義/貪生怕死/毫無民族認同。(1 分) 

解 釋: 「投 降票 」的 中國 軍人 ,一 見到 有大 碗米 飯便 衝過 去, 甚至 連代 表 自 己的 軍盔 都扔 掉地 上。 圖中 的中 國軍 人都 被描 繪為 貪吃 、怕 死、 不忠 於 職 守 、 毫 無 民 族 認 同 之 輩 。 故 可 見 日 軍 眼 中 的 中 國 軍 人 是 見 利 忘 義 。 (2 分)

5. 是,扭曲了大是大非。

「 投 降 票 」 是由日本刊製,美化其侵華戰爭,甚至把日軍描繪成笑瞇瞇的拯 救者,讓中國軍人有飯可吃。相反,中國政府則被醜化為屠殺自己軍民的魔 鬼。整體來說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展現的精神是堅毅不屈、不怕犧牲。(3 分)

否,只反映部分現實。

「 投 降 票 」 雖然美化日本的侵華戰爭,但也的確反映當時的一部分現實:即 中國軍隊內,的確有部分軍人被強徵入伍,他們的裝備、訓練、補給都十分 不足,吃不飽是常事。縱有部分軍人變節,亦只屬少數。(3 分)

(答案宜正反看法都能兼顧,最多得4 分;若只從一面看,最多得 3 分。)

(28)

戰時海報能展現歷史真貌?

徐琳老師

導讀

宣傳海報是很寶貴的歷史資料,它們大多以圖象輔以簡潔文字來傳達訊 息,主題清晰明確,容易被讀者接收。戰爭時期的宣傳海報,往往是為 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而創作的,為了能吸引讀者,引發共鳴,海報的設計 者大多會加插、修改,甚至美化或醜化某些形象或當時的人、事物,以 引導輿論,影響民意。這類型的宣傳海報雖是寶貴的歷史材料,但研究 歷史的人不可盡信宣傳海報,以為它能展現事實的全部。

要從這幅海報尋找歷史的面貌,學生必須注意:

題解:提供海報發行時間。

畫作內容:

 人物:海報中人物的衣飾、神情反映他們的種族、年齡、身份和任務。

 景物:海報中出現的景物反映與宣傳目的有關的事物、目標等。

 整體設計:內容及表達手法反映其宣傳訊息。

28

(29)

以下是 1938 年的一幅宣傳海報。

(30)

試根據海報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 作答方向

1. 這 幅 海 報 是 哪 個 國 家 繪 製 ? ( 1 分 ) 試 找 出 一 項 證 據 說 明 。 (2 分)

本 題 旨 在 考 查 學 生 是 否 能 觀 察 海 報 所 展 現 的 景 物 , 並 作 出 合 理 分 析。

2. 你認為海報的主要宣傳對象是哪 個 年 齡 階 層 的 人 士 ? (1 分 ) 何 以得知?(2 分)

本 題 旨 在 進 一 步 要 求 學 生 能 從 海 報 的 內 容 推 斷 海 報 的 宣 傳 對 象 , 並 能 提 供 證 據 , 解 釋 及 支 持 所 作 的推論。

3. 海報中描繪的角色給人怎樣的感 覺 ? (1 分 ) 為 甚 麼 會 有 這 種 感 覺?(2 分)

學 生 應 注 意 海 報 中 的 人 物 所 展 現 的 神 情 與 形 態 , 並 運 用 常 識 作 合 理、具說服力的分析。

4. 試從海報的內容推斷海報應是由 哪 類 機 構 刊 製 ? (1 分 ) 你 認 為 海報想傳達甚麼訊息?(2 分)

本 題 旨 在 要 求 學 生 閱 讀 海 報 的 內 容 , 理 解 、 分 析 圖 象 背 後 的 訊 息 內 容 , 從 而 合 理 推 論 出 版 者 的 身 份與企圖傳達的訊息。

5. 這幅宣傳海報對研究抗日戰爭歷 史 , 有 甚 麼 作 用 和 限 制 ? (4 分)

本 題 旨 在 考 問 學 生 能 否 就 海 報 的 性 質 與 出 版 者 的 背 景 , 對 其 所 描 繪的內容的可信性作合理推敲;

本 題 亦 讓 學 生 明 白 任 何 資 料 作 為 認 識 歷 史 事 件 的 材 料 , 都 有 其 作 用與局限性。

30

(31)

歷史小知識

1937 年 7 月 7 日,日軍藉口士兵失 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搜查,被 中國拒絕,遂在當天晚上突襲盧溝橋,史稱「七七事變」,揭開了中國八年抗 日 戰 爭 (1937-1945) 的序幕。七七事變後,國民政府改變對日本的 「先安內、

後攘外」的策略,宣布與共產黨合作抗日,並於同年 8 月,決定採取持久消耗 戰略,對付日本的速戰速決戰略。而在日本侵華和太平洋戰爭期間,深受軍國 主義影響的日本政府,亦不斷透過海報、報章及電影等傳播媒介,為其對包括 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所發動的侵略戰爭作正面宣傳,試圖爭取日本及各地人民支 持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政策,從而實現其統治中國和亞洲的野心。

參考答案

1. 日 本 。 (1 分 )海 報上 印有 日本 軍旗 、日 文標 題, 附以 日本 為中 心的 地圖 , 所以應是日本繪製的。(2 分)

2. 對 象 為 兒 童 。 (1 分 )海 報中 的人 物 全 是兒 童, 而且 表達 手法 以圖 象為 主,

明顯是為吸引兒童觀看。(2 分)

3. 嚴 肅 但 又 不 至 於 兇 狠 猙 獰 。 (1 分 ) 海 報 中 的 兒 童 毫 無 笑 容 、 踐 踏 中 國 地 圖 ,拿 著軍 刀、 揮舞 軍旗 向前 衝; 但這 些兒 童也 不至 於兇 惡、 惹人 反感 。 因為這海報要為美化日本的軍國主義侵略擴張。(2 分)

4. 海 報 應 是 由 日 本 政 府 或 軍 方 刊 製 。 (1 分 ) 用 以 宣 傳 使 用 武 力 對 外 擴 張 的 合理性,即使天真無邪的兒童也支持和參與。(2 分)

5. 作 用: 海報 能清 楚反 映刊 製海 報一 方的 立場 ,例 如這 海 報 明確 反映 日本 官 方如何在戰時推崇侵華和武力擴張政策。(3 分)

限 制: 出版 者為 求達 到宣 傳侵 略戰 爭的 目的 ,刻 意跨 大或 片面 地講 述一 些 行 為的 好處 ,例 如這 幅海 報只 從領 土擴 張角 度, 合理 化武 力擴 張的 行為 , 沒有提及發動戰爭的代價,有欠全面。(3 分)

( 答 案 宜 正 反 看 法 都 能 兼 顧 , 如 只 指 出 海 報 的 好 處 或 限 制 , 最 多 得 3 分 ; 能同時指出兩者,最多得4 分。)

(32)

沒有硝煙的戰場:海報宣傳戰

葉啟燿老師

導讀

宣傳海報為重要的一手史料。近代的宣傳品蘊藏大量、豐富的資訊,讀 者可以透過仔細的審視,從圖象、文字、意境、布局等多方面了解作者 的立場,從而掌握歷史的某些片段面貌。

要從宣傳海報找歷史的面貌,學生必須注意:

時間/說明:提供歷史事件的時空概念、地域概念及活動內容。

圖片內容:

 整體觀感:了解該宣傳品希望讀者看完後得到一個甚麼的主觀印象。

 表達手法:宣傳品一般會用誇張手法去表達,學生宜保持客觀,以免迷 失。

 人物:不同的服飾於此相片中顯示了他們不同的角色,所屬的陣營。

 文字:宣傳品中的文字可以協助學生對其目的有更深的了解。

 面容:留意宣傳品中人物的面容,有助了解其訊息。

32

(33)

以下是日軍於中日戰爭期間在中國境內散發的招降傳單。

(34)

試根據海報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 作答方向

1. 你認為該海報反映的是中國,還 是 日 本 的 觀 點 ? 試 找 出 兩 項 線 索以支持你的看法。 (3 分)

本 題 旨 在 考 問 學 生 能 否 通 過 海 報 的 題 解 、 內 容 作 出 合 理 推 斷 , 並 要 求 學 生 於 海 報 中 找 出 線 索 , 以 支持答案。

2. 你認為海報設計者對中日合作的 前景持有甚麼態度?何以見得?

(3 分)

本 題 旨 在 測 試 學 生 能 否 理 解 海 報 的文字,並歸納出作者的態度。

3. 根據該宣傳海報,中國與日本當 時的共同敵人是誰?試解釋你的 看法。(3 分)

本 題 旨 在 引 導 學 生 深 入 分 析 海 報 中 的 文 字 , 以 得 出 其 中 隱 含 的 意 思 。 設 計 者 指 出 中 日 有 共 同 敵 人 是 一 項 統 戰 手 段 , 期 望 讀 者 因 感 威脅而願意投降。

4. 設計者用了甚麼手法令當時的宣 傳 對 象 能 明 白 該 海 報 的 訊 息 ? 試從海報內容找出兩項線索,加 以說明。(4 分)

宣 傳 品 必 須 切 合 當 地 文 化 , 以 簡 單 易 明 的 方 式 , 令 讀 者 接 受 一 些 看 法 。 此 題 希 望 學 生 審 視 文 字 及 圖 象 內 容 , 以 了 解 其 設 計 背 後 的 考慮。

歷史小知識

1927 年,日本田中義一內閣以奪取中國的滿蒙地區為目標,開始對華進行 侵略。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關東軍在瀋陽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 三省,翌年 3 月 9 日,日本正式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冊立清朝末代皇帝 溥儀。國際聯盟(即今天聯合國之前身) 譴責日本的侵略行為,拒絕承認滿洲 國,日本竟於1933 年 3 月 27 日宣布退出國聯。及後,日本不斷加強其對華的 侵 略 行 動 , 並 於 1937 年 7 月 7 日在 北京 策動 蘆溝 橋事 變, 歷時 八年 的第 二次 中日戰爭爆發。當時,國 共兩黨再度合作抗日,形成統一戰線,準備與日本進 行持久戰。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本宣戰,並大幅增 加對華軍事援助,加上中國軍民奮力抵抗,日軍在中國戰場陷入泥沼,進退兩 難。直至1945 年 8 月 15 日,美國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後,日本宣布無條件 投降。中國八年抗戰終於勝利。

34

(35)

參考答案

1. 日 本 的 觀 點 ( 1 分 ) 。 因 為 題 解 中 指 出 該 海 報 是 「 日 本 散 發 的 招 降 傳 單 」,

強 調 長 期 抗 戰 的 結 果 是 會 導 致 國 民 政 府 覆 亡 , 其 領 導 人 蔣 介 石 亦 會 最 終 會 被日軍打敗 (1 分);而且海報右方的文字大力讚揚日軍的能力,如見有

「國力豐足,百戰百勝」等字眼,可見是屬於日本的宣傳海報 (1 分)。

2. 設計者吹噓中日合作的好處 ( 1 分)。海報左方見有「中日提攜真樂乎…

男 女 老 幼 都 安 居 」 的 文 字 , 反 映 出 設 計 者 認 為 中 日 合 作 會 帶 來 巨 大 利 益 , 令 人 民 安 居 樂 業 , 為 中 國 和 東 亞 地 區 帶 來 和 平 與 繁 榮 , 也 就 是 所 謂 「 大 東 亞共榮圈」。 (2 分)

3. 共同敵人是共產黨 ( 1 分)。因為海報中有「防共防匪齊擔任」,「共」

與 「 匪 」 其 實 都 是 當 時 中 國 的 執 政 黨 — 中 國 國 民 黨 對 共 產 黨 的 稱 呼 。 而 文 中亦見有「齊擔任」的字眼,指出共產黨才是共同敵人。 (2 分)

共同敵人是蘇聯 (1 分)。因為海報左方的圖畫顯示,當時蘇聯領導人史 大 林 在 長 城 以 外 地 區 正 對 中 國 虎 視 眈 眈 , 若 中 日 兩 國 能 夠 充 分 合 作 , 則 可 以 消 除 蘇 聯 對 中 國 的 威 脅 , 而 長 城 以 內 則 可 如 右 圖 所 示 的 國 泰 民 安 (2 分)。

4. 對 比手 法: 該宣 傳品 分為 左右 兩方 ,左 方描 述中 日合 作帶 來的 利益 ;右 方 則描述中日雙方進行長期戰爭的不良後果。

圖 文 並 茂 : 資 料 中 有 彩 色 圖 畫 作 背 景 、 附 以 文 字 闡 述 , 此 舉 除 了 能 吸 引 讀 者注意之外,亦能加強宣傳品的可讀性,從而令更多讀者明白海報的訊息。

使 用 漢 字 : 資 料 中 所 有 文 字 皆 為 漢 字 , 沒 有 使 用 日 文 。 由 此 可 見 , 海 報 的 作者盡力希望令更多中國的讀者看得懂,以收宣傳之效。

(任何兩項,每項2 分)

(36)

不一樣的典禮

梁偉傑老師

導讀

研究歷史必須參考不同性質的歷史資料,而一般人都會認為一手史料往 往較二手史料可信。但事實上我們也不應亳無懷疑地接受一手史料的內 容,因為一手史料的創造者可能會因不同的動機、立場或主觀經歷的限 制而呈現不全面的片段。

題解及報章圖片標題:提供照片拍攝的時間、地點、人物身份及主要活動 內容。

照片內容:

 人物:不同人物的衣飾裝扮和活動內容。

 背景:注意場景布置的特色。

36

(37)

1940 年,汪精衛以「南京政府」主席的身份,主持由日本所扶植的中 央軍官訓練團結業式。

(38)

試根據照片的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 作答方向

1. 照片拍攝的時間,中國正面對哪 場 戰 爭 ? 敵 軍 是 哪 個 國 家 ?

(2 分)

本 題 旨 在 考 問 學 生 能 否 根 據 照 片 題 解 的 年 份 , 連 繫 到 當 時 的 時 代 背景。

2. 照 片 顯 示 典 禮 的 背 幕 有 甚 麼 裝 飾? (2 分)

本 題 要 求 學 生 細 心 觀 察 照 片 內 容 , 並 連 繫 一 點 歷 史 常 識 作 分 析。

3. 你認為照片所示的場合為甚麼會 有上述的裝飾?(2 分)

本 題 旨 在 要 求 學 生 連 繫 常 識 , 合 理地地判斷有關裝飾的的作用。

4. 你認為當時一般中國民眾看到這 張 照 片 , 會 對 汪 精 衛 有 甚 麼 觀 感?(3 分)

本 題 在 進 一 步 要 求 學 生 代 入 當 時 的 民 眾 , 配 合 當 時 的 歷 史 場 景 , 了解時人的看法與感受。

歷史小知識

汪 精 衛 年 少 時 是 熱 血 激 進 的 反 清 革 命 黨 人 , 但 抗 戰 期 間 竟 投 降 日 本 , 成 為 親日漢奸,身敗名裂。汪曾因行刺溥儀父親攝政王載澧不遂,被判終身監禁,

有 「 引 刀 成 一 快 , 不 枉 少 年 頭 」 的 豪 邁 詩 句 。1911 年 10 月 10 日 辛亥 革命 爆 發 , 汪 精 衛 獲 釋 , 曾 面 見 袁 世 凱 , 促 其 推 動 清 帝 退 位 。1915 年 , 袁 世 凱 稱 帝 後 , 汪 也 參 加 「 護 法 運 動 」 抗 袁 。1925 年 2 月 , 孫 中 山 先 生 臨 終 前 預 立 三 份 遺囑,其中《遺囑》和《家事遺囑》均由孫中山口授,汪精衛筆錄。可以說,

汪 精 衛 一 直 是 國 民 黨 要 員 。 但 汪 精 衛 與 蔣 介 石 矛 盾 越 來 越 深 ,1927 年 「 寧 漢 分 裂 」 , 意 味 著 汪 與 蔣 之 決 裂 。1937 年 7 月 7 日 盧 溝 橋 事 變 爆 發 , 日 本 全 面 侵華,汪精衛認為中國必敗,主張推行「和平運動」,與日本暗通款曲,秘密 談 判 。1938 年 12 月 19 日, 汪精 衛由 雲南 出走 越南 河內 ,與 日本 媾和 ,且 在 日 本 扶 植 下 , 於1940 年 3 月 30 日 在 南 京 組 建 親 日 傀 儡 政 權 。 1943 年 11 月,

汪 精 衛 以 中 華 民 國 政 府 的 名 義 , 參 加 由 日 本 首 相 東 條 英 機 召 開 的 大 東 亞 會 議。

1944 年 11 月,病逝日本。

38

(39)

參考答案

1. 中 日戰 爭/ 抗 日戰 爭( 1 分 )。 題解 所 示 照片 年份 是 1940 年 ,而 中國 抗日 戰爭的時間是1937-1945 年。(2 分)

2. 典禮的背幕掛有孫中山遺像(1 分)及中國國民黨旗(1 分)。

3. 照片所示的活動由當時日本扶植的傀儡汪偽政權主席汪精衛主持,這樣布 置 為 要 營 造 汪 偽 政 權 的 合 法 性 , 讓 人 相 信 汪 偽 政 權 與 孫 中 山 及 國 民 黨 一 脈相承。(2 分)

4. 當時日本已經全面侵華,中國 抗日戰爭已正式爆發,汪精衛卻投降日本,

宣 稱與 日本 合作 可以 取得 和平 ,更 在曾 經歷 大屠 殺的 南京 建立 政權 (背 景 1 分) ,這 種賣 國求 榮的 行為 ,必 然無 法贏 得中 國民 眾的 同情 ,反 而會 激 起中國民眾的痛恨,故他被普遍視為漢奸和賣國賊。(觀感2 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指處於生育年齡的婦女。婦女生育年齡的界限取決於婦女的生理 狀態,婦女通常在 14 或 15 歲月經來潮,50 歲左右絕經,所以 人口統計中一般以 15—49

指處於生育年齡的婦女。婦女生育年齡的界限取決於婦女的生理 狀態,婦女通常在 14 或 15 歲月經來潮,50 歲左右絕經,所以 人口統計中一般以 15—49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

(答案宜正反看法都能兼顧,如只單純提出一面的答案,最多得 3 分;能 同時指出兩面答案者,最多得 4 分。).. 4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

看現代中國歷史》為題舉行中五級電影欣賞會,選擇合適的時段播放張 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接外孫賈母惜孤女》全已 登場,但《水滸傳》大部分 的活動不在梁山泊,重要人 物宋江在第 17 回始出場。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