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1173-A 周安士居士傳 No. 1173-B 像贊

西歸直指全集目次 No. 1173-C 圖

西方有十種勝 雲棲大師普勸念佛 念佛九種勝

三界四生六道 七種不淨觀 三種人必定往生 發五種心決定往生 九想觀

白骨觀 七可惜 淨土綱要

前文 阿難啟請 佛土雙標 法藏因地 願滿成佛 四十八願 如來得名 堂宇寶池 天樂雨華 池岸華樹 樹網宣音 德水香華 鳥宣偈頌 景象殊勝 自然飲食 隨宜修習 音容相貌

(3)

又 又 疑問指南

前文 第一疑 第二疑 第三疑 第四疑 第五疑 第六疑 第七疑 第八疑 第九疑 第十疑 啟信雜說

前文

如如居士顏丙勸修行文 理障更甚於欲

先要知三世之說 又要明因果之理

三世之理孔子必定說過 智者勿以短命自待 有智者不可隘其見聞 藏經不可不讀

奘師善於啟發 當於肉軀生厭離心 大孝人不願入胎 大貴人須知自慚 蠶繭喻

籪籃喻 馬喻 野狐喻 歸咎冥王 撲燈蛾 窗內蠅 調馬四法 眼藥 有願必遂

為僧者不可不修淨土 高僧亦宜修淨土

(4)

文殊願生 普賢求往 偈論淨土 請佛形儀 造論起信 龍樹記生 集善往生 得忍往生 勝會書名 高僧往生類 慧遠大師 慧永 僧叡 道敬 僧顯 志通 慧光 道珍 神鸞 智者大師 登法師 善導和尚 康法師 懷玉 道昂 僧衒 壽洪 大行 明瞻

永明壽禪師 圓淨常法師 淨觀

慈雲懺主 圓照本禪師 久法華 截流大師 尼僧往生類

尼大明

(5)

王龍舒進士 葛繁大夫 楊無為提刑 文彥博潞公 鍾離少師 錢象祖郡守 王敏仲侍郎 居士往生類

周續之 宋滿 鄭牧卿 元子才 孫良 王闐 孫忠 沈銓 唐世良 陸俊 吳子章 蓮華太公 華居士 吳居士 周益生 沈承先 王孟隣 蘇岐山 吳敬山 王君榮 童子往生類

童子願往 師贊 二沙彌 何曇迹 吳某 婦女往生類

隋皇后 溫靜文妻 李氏 鄭氏 王氏夫人

(6)

梁氏 蔣氏 賀氏 陸氏 惡人往生類

張善和 瑩珂 仲明 惡趣往生類

龍子 鸚鵡 鴝鵒

勝蓮羅居士傳(附) 附辭世偈

No. 1173-D 卷目次

1 2 3 4 贊助資訊

(7)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8)

No. 1173-A 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崑山諸生也。博通經藏。深信淨土法門。自號懷西居 士。嘗以眾生造無量罪。唯淫殺二業。實居大半。因著戒殺戒淫二書。其戒殺書。名 萬善先資。言多懇切深痛。自言每過一切神祠。必祝願云。唯願尊神。發出世心。勿 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中間若殺一 小魚蝦。乃至家中眷屬。若有一人傷一蚊蟻。唯願尊神是糾是殛。迅雷擊碎所著書 板。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臨河見魚。仰面見鳥。不思救度。反萌殺機。亦 同此誓。思仁自今二十四歲。直至壽盡。若夢寐中。見人殺生。不能至心稱佛名號。

發救度心。而反歡喜贊成其事。亦同此誓。其戒淫書。名慾海回狂。勸諸淫者。先觀 胎獄。了種種苦。是謂息淫原始方便。次觀此身。諸蟲蝟集。宛轉遊行。食人腦髓。

是為初開不淨方便。次觀男女膿血洟唾。惡露中滿。猶如溷廁。糞穢所都。是為息淫 對治方便。次想死人。正直仰臥。寒冰徹骨。黃水流出。臭不可聞。徧體生蟲。處處 鑽嚙。皮肉漸盡。骨節縱橫。乃至冢破骨出。人獸踐踏。而我此身。終亦如是。次念 法華所說因緣。生相滅相。與不生滅。是為斷淫窮原方便。次觀自身。在極樂世界七 寶池內蓮華之中。蓮華開敷。見阿彌陀佛。坐寶蓮華。及諸種種莊嚴瑞相。亦見自身 禮拜供養於佛。作是觀時。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永脫淫穽。是為究竟解脫方便。又嘗 輯西歸直指四卷。乾隆四年正月。與家人訣。云將西歸。家人請以香湯沐浴。却之 曰。我香湯沐浴久矣。談笑而逝。異香郁然滿一室。年八十四。

No. 1173-B 像贊

(虞山)張爾旦(眉叔)

崑山安士先生。所著數種書。爾旦讀而受其益者。誠非淺鮮矣。昔世尊為半偈故。

猶捨身供養。若先生之恩。爾旦則茫然不知何以報也。汪子石心。以繪像索題。驚 喜瞻禮之餘。敬為四言二十韻。不足道先生之萬一。惟欲推廣著書之意。重為結往 生淨域之緣。想先生在紫金臺中。當遙為一笑爾。道光庚子季冬朔後一日。

維大居士。生康熙時。才辯無礙。能以法施。筆舌並用。霆掣電馳。三教典籍。悉誦

(9)

脫屣歸安養。高風說至今。著書同佛偈。愛物寓婆心。身已超塵遠。情還度世深。摩 挱遺像在。咳唾有餘音。

(元和)邱洪業(幼遲)

性月妙明。人人具足。矢誠積修。憬然先覺。一塵不染。在俗超俗。仰止居士。鹿城 尊宿。運大悲心。造無量福。前躡龍舒。後引尺木。巍巍金臺。獨標高躅。普願大 千。脫離垢濁。善果圓時。同生極樂。

(元和)朱兆杓(薇卿)

愛河流日深。苦海浪日濺。哀哉閻浮提。五濁習難變。維公起鹿城。獨矢菩薩願。手 撰四種書。字字寓懲勸。譬如暗室中。光明燭流電。又如墜懸崖。援手垂白練。自度 并度人。悲憫婆心現。一朝善果成。蓮臺金百鍊。後生失準繩。私淑空懷念。賢哉石 心翁。公裔訪求徧。驚喜得真容。臨摹妙手倩。余生亦苦晚。道貌無從見。則效具素 心。披書如覿面。況今覩此圖。頂禮生依戀。再拜默致詞。願假津梁便。接引娑婆 眾。共登不退轉。

(笠水)邱孫錦(晝堂)

三復先生書。再拜先生像。仁言利以溥。道貌睟而盎。多生菩薩行。一現居士相。出 入儒佛間。究竟歸安養。可憐閻浮提。生死苦流浪。遺書滿人間。振若天鼓響。我生 恨已晚。未及侍几杖。[廿*廿]年鹿城道。徒切高山仰。敬爇一瓣香。翹勤禮華藏。娑 婆願回入。度眾生無量。

(崑山)方步瀛(小湘)

居士是吾鄉先生。高山在望敬仰止。吾鄉文筆秀玉峰。近代名人接踵起。莊渠理學得 真傳。柏廬繼之各具體。文章獨數歸震川。攷據亭林貫經史。居士更通儒佛關。覰破 性命了生死。著書二種戒殺淫。當頭一喝聲震耳。度此眾生出迷津。後舉西方路直 指。一心念佛向樂邦。十萬億土近如咫。七寶池內蓮華開。笑語家人佛來矣。我生已 後六十年。恨不親見如來使。究竟私淑別無他。出世因緣在乎是。居士自號曰懷西。

我之懷兮在居士。

(10)

(方外)釋祖觀(覺阿)

善知識。大菩薩。冠儒巾。說佛法。扶木叉。戒淫殺。三乘教。意深括。將身心。奉 塵剎。宏持名。揚蓮宗。魯陽戈。日再中。讀公書。如見公。拜公像。道氣充。前龍 舒。後尺木。公中立。三鼎足。象教衰。公等作。息邪說。振頹俗。我後公。已百 年。瞻遺像。撫遺編。心悲喜。涕泗漣。公懷西。我亦然。願加被。公瓣蓮。

(東泖)朱大韻 一榻茶煙颺鬢絲。幾年故步笑蠅癡。而今了却周何累。長向寒林禮導師。

(杭州)馮旭升 曩讀先生集。時懷尚友情。仁言霑庶物。確論醒羣盲。像喜今朝覩。心應夙世傾。他 年清泰國。翹首望相迎。

(仁和)胡 珽(挺臣)

一紙傳圖像。欣然見我師。後塵懷景仰。素志願西馳。闡教遺書在。蘇民奏議垂。焚 香瞻道範。矍鑠現龐眉。

絲繡久成想。真容仔細看。迷津傳寶筏。末劫挽狂瀾。趨步摹猶易。頑廉感獨難。十 年酬宿願。弁首付雕刊(余於十年前。識公之元孫。少蓉茂才。得此遺稿。又於汪石心丈處。臨摹遺像。未 幾少蓉物故。余擬將此稿付梓。久而不果。今始得汪心持。沈濟之。助貲排印)

校印遺文工竣敬題二律

(古吳)汪鳳章(心持)

果遂懷西願。華開萬劫春。垂慈拯民物。普利到天人。幻夢憐誰覺。迷塗許問津。如 公山海度。擬議總涓塵。

尚有遺文在。刊行敢自怡。辯才雄不礙。潛德耀非遲。筆墨從心寫。煙雲向腕隨。一

(11)

西方有十種勝 雲棲大師普勸念佛 念佛九種勝

三界四生六道 七種不淨觀 三種人必定往生 發五種心決定往生 九想觀

白骨觀 七可惜

卷一 淨土綱要 阿難啟請 佛土雙標 法藏因地 願滿成佛 四十八願 如來得名 堂宇寶池 天樂雨華 池岸華樹 樹網宣音 德水香華 鳥宣偈頌 景象殊勝 自然飲食 隨宜修習 音容相貌 作觀見佛 稱名見佛 持名往生 生非易事 末後付囑 修持法門 十念法門 報恩法門 助緣法門 又二則

卷二 疑問指南

度生宜急等 凡二問二答 自性唯心等 凡二問二答

(12)

發願度生等 凡四問四答 修持異同等 凡七問七答 卷三 啟信雜說

如如居士勸修行文 理障更甚於欲 先知三世之說 須明因果之理 孔子必定說過三世 勿以短命自待 不可隘其見聞 藏經不可不讀 奘法師對唐太宗語 當於肉軀生厭離心 大孝人不願入胎 大貴人須知自慚 蠶繭喻

籪籃喻 馬喻 野狐喻 歸咎冥王 撲燈蛾 窗內蠅 調馬四法 眼藥 有願必遂

為僧者必宜修淨土 高僧亦當修淨土 不可甘心作鬼 九類皆當往生 念佛無枉用之力 人間勝事無如念佛 卷四 往生事略

菩薩往生類 凡十則 高僧往生類 凡二十六則 尼僧往生類 凡五則 王臣往生類 凡十二則 居士往生類 凡二十則 童子往生類 凡五則

(13)

雲棲大師普勸念佛

(14)
(15)

念佛九種勝

(16)

三界四生六道

(17)
(18)

七種不淨觀

(19)

三種人必定往生

(20)

發五種心決定往生

(21)

九想觀

(22)

白骨觀

(23)

七可惜

(24)

No. 1173

西歸直指卷之一

(25)

佛土中。指出西方極樂世界。使人知所趨向。而又授以至簡便法。使但念彼佛即便 往生。真生死海中大慈航也。吾輩宿福深厚。幸遇此法。不敢仰負如來厚恩。故將 大小本彌陀要旨。節錄其槩。使閱者一覽便知。名為淨土綱要。

阿難啟請

大本彌陀經云。釋迦如來。一日容顏異常。阿難問之。佛言。汝所問者。勝於供養一 四天下聲聞緣覺。及布施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蝡動之類。雖至累劫。猶百千萬倍。不 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飛蝡動之類。皆因汝所問而得度脫之 道。

觀此。則知淨土法門。不獨人類之梯航。亦諸天諸仙之寶筏。慎莫泛視。

佛土雙標

小本彌陀經云。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自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 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法藏因地

大本經云。無量無數劫前。有世自在王佛出世。化度眾生。是時有大國王。往聽說 法。頓然覺悟。乃捨王位。而往修行。號曰法藏比丘。即今阿彌陀佛是。對世自在王 佛。發四十八大願。皆為濟度眾生。乃精進修行。入菩薩地。內則修慧。外則修福。

於一切世間。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且復托生於一切眾生中。同其形體。通其語言。

以施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昆蟲。無不欲令其超生極樂。

願滿成佛

大本經云。阿彌陀佛。歷大阿僧祇劫。行菩薩行。不計眾苦。手中常出一切衣服。飲 食。音樂。乃最上所須之物。惠施眾生。令其歡喜。發無上菩提之心。歷無數百千萬 億劫。方得成就從前所發四十八願。而入佛位。是以十方無量眾生。一念歸依。遂生 其國。

(26)

第五願 我剎中。自地以上。皆有宅宇。宮殿樓閣。池流華樹。悉以無量雜寶。百 千種香。而共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眾生聞是香者。皆修佛行。

第六願 我剎中人。皆心相愛敬。無相憎嫉。

第七願 我剎中人。無淫佚瞋怒愚癡之心。

第八願 我剎中人。皆同一善心。無惑他念。其所欲言。皆預相知意。

第九願 我剎中人。不聞不善之名。況有其實 第十願 剎中人知身如幻。無貪著心

第十一願 剎中雖有天人之異。而其形容。皆一類金色。面目端正淨好。

第十二願 我作佛時。假令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盡為緣覺聲聞。不能知我之年 壽。當若干萬億劫。

第十三願 假令十方各千億世界諸天人民。皆為緣覺聲聞。一心共計。亦莫知我剎 中天人之數。

第十四願 我剎中人民。壽命皆無央劫。莫知其數。

第十五願 我剎中人。所受快樂。一如漏盡比丘。

第十六願 我剎中人。住正信位。離顛倒想。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所止盡般泥 洹。

第十七願 我作佛時。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

第十八願 剎中人。盡通宿命。知百千億那由他劫事。

第十九願 剎中人盡得天眼。見百千億那由他世界。

第二十願 剎中人盡得天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說法。悉能受持。

第二十一願 剎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億那由他世界眾生心念。

第二十二願 剎中人盡得神足。於一念頃。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世界。

第二十三願 我作佛時。名聞十方無數世界。諸佛稱我功德。及國土之勝。諸天人 民。乃至蜎飛蝡動。聞我名號。慈心喜悅者。皆令來生我剎。

第二十四願 頂中光明絕妙。勝於日月百千萬倍。

第二十五願 我作佛時。光明照無數天下。諸天人民。乃至異類。見我光明。皆慈 心作善。來生我國。

第二十六願 眾生蒙我光明。觸其身者。過諸天人。

第二十七願 十方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奉持齋戒。行六波羅。欲生我剎。我現其 前。引為不退菩薩。

第二十八願 十方世界天人。聞我名號。燒香散華。飯食沙門。起立塔寺。齋戒清 淨。一心繫念於我。雖止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

第二十九願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 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三十願 十方世界眾生。前世作惡。聞我名號。即懺悔為善。奉持經戒。壽終不 經三惡道。得生我剎。

第三十一願 十方天人。聞我名號。五體投地。喜悅信樂。修菩薩行。常為諸天世 人之所敬。

(27)

第三十八願 剎中菩薩。辯才智慧。不可限量。

第三十九願 剎中菩薩。得金剛那羅延力身。皆紫磨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

第四十願 我剎清淨。照見十佛無量世界。菩薩欲於寶樹中。見十方一切佛剎。即 時應現。

第四十一願 剎中菩薩。雖少功德者。皆知見道場樹。

第四十二願 剎中一切萬物。皆嚴淨光麗。形色殊特。雖得天眼。不能辨其名數。

第四十三願 剎中欲得聞法。隨其志願。自然得聞。

第四十四願 剎中菩薩聲聞。頂中皆有光明。說經行道。無異於佛。

第四十五願 他方菩薩。聞我名號。皈依精進。皆得清淨解脫三昧。供養不可思議 諸佛。

第四十六願 他方菩薩。皈依精進。皆得普等三昧。

第四十七願 他方菩薩。皈依精進。即得不退轉地。

第四十八願 他方菩薩。聞我名號。皈依精進。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

於諸佛法。永不退轉。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於彼佛所。發斯弘誓。應時大地震動。天雨寶華。以散其上。

空中讚言。決定成佛。

如來得名

小本經云。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 為阿彌陀 又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堂宇寶池

大本經云。阿彌陀佛講堂精舍。皆自然七寶。相間而成。復有七寶。以為樓觀欄楯。

勝於此世界中。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萬倍。其餘菩薩聲聞。所居宮殿。亦復如 是。彼諸天及人。衣服飲食。微妙音樂。隨意而現。所居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 小。或以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悉化現而成。然其宮宇。有隨意高大。浮於空中 者。有不能隨意高大。止在寶地者。由其前世求道時。德有厚薄故。止有衣服飲食。

則皆平等。宮宇內外。復有自然流泉。及諸池沼。若一寶二寶成者。其底沙亦以一寶 二寶。如黃金池者。底白銀沙。水晶池者。底瑠璃沙。若三寶四寶。以及七寶成者。

其底沙亦如是。池中皆八功德水。清淨香潔。味如甘露。其間復有百種異華。枝皆千 葉。光色既異。香氣亦異。芬芳馥郁。不可勝言。

(28)

大本經言。諸寶池岸。有無數栴檀香樹。吉祥華果。香氣流布。又有各色蓮華。彌覆 水上。又有七種寶樹行列。其純一寶樹者。根。莖。枝。葉。華。果。皆以一寶。二 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華。果。亦以二寶。如是行行相植。枝枝相準。華華 相順。果果相當。乃至周徧世界。不可勝視。

樹網宣音

小本經云。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 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德水香華

大本經言。生西方者。若入七寶池中。澡雪形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 膝。至腰。至頸。亦復如是。調和冷煖。無不順適。既出浴已。各坐蓮華之中。自然 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吹諸寶華。皆成異香。散諸菩薩聲聞大眾之上。極 目明麗。芳香無比。及至小萎。自然亂風吹去。大眾有欲聞法者。有欲聞音樂者。有 欲聞華香者。有皆不欲聞者。各如其意。不相違忤。

鳥宣偈頌

小本經云。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 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 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又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景象殊勝

大本經言。剎中諸上善人。壽皆無央數劫。皆洞視徹聽。遙相瞻見。遙聞語言。其面 目。皆端正淨好。無復醜陋。其體性。皆智慧勇健。無復庸愚。凡所存念。無非道 德。形諸談說。無非正事。各相愛敬。無或憎嫉。各通宿命。雖歷萬劫。己所從來。

靡不知之。復知十方世界去來現在之事。復知無央數世界。天上天下一切眾生心意所

(29)

隨宜修習

大本經云。彼國人民。有在地講經者。有在地誦經者。有在地聽經。思道。坐禪者。

亦有在虗空中講經者。有在虗空中誦經者。在虗空中聽經。思道。坐禪者。於是未得 須陀洹者。因此得須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此得斯陀含。乃至未得阿羅漢。及不退 轉菩薩者。因此得阿羅漢。及不退轉菩薩。各隨其質。欣然適意。

音容相貌

佛問阿難。譬如丐者。在帝王側。形相容儀。可相類否。阿難答言。丐者羸陋醜惡。

安可比擬帝王。佛言帝王雖貴。然較之轉輪聖王。猶如丐者。轉輪聖王。僅王四天 下。然比忉利天王。又百千億倍。不可以及。忉利天王。比第六天王。又百千萬倍。

不可以及。第六天王。比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又百千萬倍。不可 以及。

作觀見佛

十六觀經載頻婆娑羅王之后韋提希。因其子阿闍世王弑逆。不願住此娑婆濁惡世界。

求生西方清淨佛土。佛告以修十六種觀想之法。至第七觀。遂見西方瑠璃寶地。遙覩 阿彌陀佛。光明相好。佇虗空中。觀音侍左。勢至侍右。世尊遂授記韋提希。及五百 侍女。皆生淨土。此用觀想之法以往生也。然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如 來有異方便教汝。故得往生。所以蓮大師云。觀法深玄。祇應守約。守約者。持名之 謂也。

稱名見佛

世尊說大阿彌陀經。備言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告阿難曰。汝起整衣。合掌恭敬。面 西為阿彌陀佛作禮。阿難如教作禮。白佛言。願見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與菩薩聲 聞大眾。說是語已。阿彌陀佛。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爾時阿難。見阿彌陀 佛。容貌巍巍。如黃金山。會中四眾。悉皆覩見。并見國土一切莊嚴。是時盲者皆 見。聾者皆聞。啞者皆語。跛者皆行。地獄餓鬼。皆獲安樂。諸天樂器。不鼓皆鳴。

持名往生

(30)

生非易事

佛告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前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故信為入門之要務。人若不信。便不能念佛。不能念 佛。便是無善根。無福德。無因緣矣。如此甘露法門。乃竟於我無分。豈不痛惜。

余每誦經至此。不覺毛骨悚然。有時淚下如雨。既復幡然自慰曰。只愁不欲往生 耳。果能信得阿彌陀佛真。便是我之善根。果能發得菩提心切。便是吾之福德。果 能念得如來聖號。便是吾之因緣。安有不往生之理。法華經云。心生大歡喜。自知 當作佛。

末後付囑

佛告阿難。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 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汝 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人在三界中。如在圍城內。急求出路。方能逃脫。乃幸而開得一門。可以直達家 鄉。機緣豈可錯過淨土法門者。透出圍城。直達家鄉之路也。釋迦如來。大慈大 悲。憫念被圍之人。必受荼毒。所以開此捷徑之門。招人速出。此段經文。是最後 叮嚀語。不獨教人諦信如來自己之言。并示以信受十方諸佛之語。悲心亦甚切矣。

吾輩身荷大恩。無由上報。唯有如說修行。立弘誓願。求生淨土而已。謹將修持法 門等。開列於後。

修持法門

每日清晨。盥嗽焚香。合掌向西。(如有佛像即便向之)至心奉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頂 禮。

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或三拜或一拜)

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一拜)

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尊法(一拜)

(31)

法門無量誓願學(一拜)

佛道無上誓願成(一拜)

禮拜訖。即誦阿彌陀經。或平日所誦經。或平日所持呪。皆不拘多寡。但須至心持 誦。誦畢。即回向西方 略停。即一心念佛。

念佛緣起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隨念六字名號。或四字名號。或幾百聲。或幾 千聲。各隨其力。念完。即念觀音勢至二菩薩名號。即念回向文一徧。回向西方  若每日所課佛號。多至幾千幾萬聲。當分作幾時念。每念一時。即回向一次 其回 向文。有詳有略。詳者。雲棲大師所定。略者。慈雲懺主所定。最略者。即經偈十 六句。(見後)各隨其力。

十念法門(此為最忙者設)

每日清晨盥[口*敕]焚香。(若無香華須心上觀想作無數香華供養三寶)合掌面西。至心頂禮。

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

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三拜)

南無觀世音菩薩(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一拜)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一拜)

隨合掌面西。至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要一心不亂者盡十口氣。謂之十念。

然不可因記數之故。反分其心。宜手執數珠。心自不亂。手但記數。約念三串四串 或五串十串亦可。念畢。隨念十六句回向偈 偈曰。

我今稱念阿彌陀 真實功德佛名號 唯願慈悲哀攝受 證知懺悔及所願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32)

修淨土者。靜想吾一生以來。受恩最深者。莫如父母。自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以及 教訓養育。此恩此德。何能上報。又念吾從無量劫來。托生之數。不可窮盡。則父母 之恩未報者。亦不可窮盡。此無量宿世父母。現今必有在地獄中。燒煑屠割者。必有 在餓鬼中。飢火焦燃者。必有在畜生中。負重牽犂者。吾若不信有此。是猶母雞被 殺。而小雞不信也。吾若不思救度。猶小雞雖見母殺。而不知所以救度也。興言及 此。便當涕淚悲泣。舉身接地。代為宿世今生父母。及受恩師長眷屬。發菩提心。至 心稱念聖號若干聲。念念中先免其八十億劫死生重罪。俟我往生之後。回入娑婆。然 後盡行度脫 若有至親骨肉。新遭喪亡者。亦回向在內。

助緣法門

修淨土者。每日清晨。觀想一閻浮提。推至大千世界中。所殺牛羊犬豕。禽鳥魚鱉之 類。每日無算。積其尸。可以過高山之頂。收其血。可以赤江海之流。此等異類。止 因宿生造業。不知有西方。故受輪迴之苦。吾當代其發菩提心。至心稱念佛號若干 聲。念念中先免其八十億劫死生重罪。俟我往生之後。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

又觀想一閻浮提。推至大千世界中。一切餓鬼。為飢渴所逼。咽喉出火。骨節出聲。

受苦無量。又念八寒八熱大小地獄中。斬砍燒磨。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受苦無量。

止因宿世廣造惡業。不信有西方。故受輪迴之苦。我當代其發菩提心。至心稱念佛 號。念念中先免其八十億劫死生重罪。俟我往生之後。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

修淨土者。每日之間。隨力隨分。所行善事。如布施貧窮。齋僧塑像。買物放生之 類。一毫之福。即代為十方受苦眾生。回向極樂世界。

西歸直指卷之一

(33)

西歸直指卷之二

玉峰 懷西居士周夢顏安士氏彚輯 婁東 勝蓮居士羅萬忠允枚氏梓勸 疑問指南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故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信而入。

人若不信。便如焦芽敗種。無藥可施。何況念佛往生。尤為難信之法乎。往昔禪宗 長老。暨博學鴻儒。皆有闡揚淨業。設為問答之詞。如天台智者大師之十疑論。天 如老人之淨土或問。王侍郎之決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論。其外復有為集為文。目 不勝賞。無非欲人堅固信根。同歸安養耳。茲特統彚羣編。撮其領要。間亦竊附管 窺。補所未逮。總名之曰疑問指南。敢曰製錦以成章哉。聊云釀花而作蜜爾。

第一疑

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秖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 眾生。因何求生淨土。專為自利。捨離眾生。毋乃闕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答。菩薩有二種。一久修行菩薩。已曾親近諸佛。悟得無生法忍者。一初發心菩薩。

未嘗親近諸佛。未得無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薩。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為天為 仙。為帝為王。為鬼為畜。出入生死。廣度眾生。若初修行人。力量淺薄。雖發菩薩 之心。猶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故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 心。願生濁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五濁世中。聲色貨利。刻刻糾纏。

煩惱冤家。重重密布。略一失足便成墮落。縱使得生人中。難逢有佛之世。縱使有佛 出世。難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家。轉生若遇大富大貴。未免耽著塵 緣。廣造眾惡。從此一失人身。何時更當解脫。所以有智慧人。將欲度生。先求見 佛。果能一心不亂。念佛往生。業已為金剛不壞之身。然後可行隨類度生之願。譬如 救溺。須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從井救人。未有不與之俱溺者。非闕慈悲 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34)

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羣生。故雖熾然往生。不礙無生之理。至於心淨佛 土淨之說。有理有事。若言乎理。何見求生者之心必非淨。而不求生者之心反為淨 耶。若言乎事。與其淨此心以居五濁惡世。何如淨此心以居極樂蓮邦耶。況居濁世者 之求淨而不淨。在蓮邦者之不求淨而自淨耶。

第三疑

問。十方諸佛土。功德皆平等。何不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而乃偏求一佛淨 土耶。

答。諸佛淨土。固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心一處。三昧難成。故專 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隨願往生經云。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 故偏讚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佛告普廣。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讚西方 一佛淨土。使諸眾生。專心一境。易得往生。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

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故知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淨土。無異生一切淨土 也。

第四疑

問。十方佛土。無量無邊。隨念一佛。皆得往生。何為偏念阿彌陀佛。

答。有三因緣。一。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有緣故。無量劫前。發四十八種誓願。皆 欲接引念佛眾生故。今娑婆世界人。信口念佛。必稱阿彌陀。將來眾生福薄。法欲滅 時。諸經皆去。獨有阿彌陀經遲去百年。非其驗何。一。因本師釋迦如來指示故。三 藏十二部經。所說甚廣。獨有持名一法。不念他佛。但念阿彌陀。苟非至切至要。胡 為再四諄諄。一。因十方諸佛皆作證明故。蓋淨土法門。係難信之法。故世尊每說阿 彌陀佛。即有十方如來。共作證明。以見不可不信。然則欲修淨業者。安得不專念彌 陀哉。

第五疑

問。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未斷。一毫福德未修。若西方淨土。已是超出

(35)

持。一心不亂。現世便可往生。竟從西方修行。永不退墮。直至成佛。最為捷徑。譬 如竹中之蟲。向上欲出。必要齩穿無數竹節。不勝其苦。若識得從旁便可齩穿。則橫 出甚易。所以修淨業者。謂之橫出三界。而何疑凡夫之不能遂生也。

第六疑

問。九品之中。下三品多是惡人。止因臨終念佛。所以往生。萬一既生彼國。仍有 邪見三毒。柰何。

答。只愁不生。不愁生後復惡。其中蓋有五因緣。一者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持故。

二者所願如意。無所貪求故。三者寶樹花鳥。咸宣妙法故。四者純以菩薩為良友。惡 緣永斷故。五者壽命長遠。歷劫修持故。所以一生西方。直至成佛。永不退轉。良有 以也。

第七疑

問。繼釋迦而成佛者。即彌勒菩薩。今現在兜率天宮說法。人能修上品十善。便生 其處。何不往生兜率天宮。親侍彌勒。將來下生成佛之時。隨之而下乎。

答。上品十善。固得生天。但欲必生兜率。恐亦未穩。不觀彌勒上生經乎。經云。行 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試問修十善者能之乎。若阿彌陀佛。但得持名。無不 攝受。較之廣修十善者。其易數倍。況兜率天宮。多欲界退位天子。天女之多。不可 勝計。天人見之。往往耽染。何況凡夫。薩遮尼乾子經云。諸天大繫縛。無過於女 色。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較之西方。萬不及一。又況縱見彌勒。未護聖果。一 生淨域永不退轉乎。

第八疑

問。凡夫宿世今生。廣造無量惡業。臨終十念。云何遂得往生。

答。今世造惡。臨終十念往生者。必其宿世修行。今生不過一念之迷耳。不然。臨歿 之時。惡緣必至矣。安能反遇善知識。教以念佛乎。即教以念佛。彼安得而聽信乎。

況彼念佛之時。必其幡然覺悟。痛悔前非。大怖切心。萬緣齊放。止認西方一條路。

(36)

答。道遠難去者。形也。一念可往者。心也。念佛者生彼國土。只在此心。非挾此形 骸以往也。如人夢遊他國。雖在千萬里外。一呼便醒。豈因道近易覺。道遠難覺耶。

女人及根缺不生者。謂極樂國土。無有女人。及根缺之人也。非謂女人及根缺者。不 得往生也。若女人不得往生。則韋提希。(阿闍世王之母)與五百侍女。世尊何以授記其悉 得往生乎。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佛有一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 名號。厭惡女身。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覺。女人如此。根缺可知。且鴝鵒 鸚鵡。尚因念佛而往生。(一見淨土文一見法苑珠林)豈根缺者反不如異類耶。至於二乘。乃 果位中人。凡夫尚得往生。豈有反擯二乘之理。阿彌陀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 子。皆阿羅漢。將謂獨非二乘耶。故謂生彼國者。無二乘之執心。則可。謂二乘不 生。生彼國者。即無二乘。則不可。

第十疑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功行。何等發心。得生彼國。又世俗之人。皆有 妻子。未知不斷淫慾。得生彼國否。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持名之外。當具二種念力。必得往生。一者當生厭離濁世之 念。二者當生欣慕樂邦之念。又當發菩提心。隨力作善以迴向之。未有不往生者。至 於妻子之緣。在俗亦所不礙。苟能使之共沾法味。斷不因之而反種孽根。所謂厭離濁 世者。濁惡世中。動生荊棘。世人只為衣食二字。困苦一生。為名利兩途。奔波一 世。手忙脚亂。甘為妻子做家奴。晝想夢思。總為色身尋煩惱。自想七尺形軀。外面 只因一片皮包。所以妄自尊大。若將天眼一觀。中間不過滿腹尿溺及膿血惡露而已。

所以涅槃經云。如是身城。愚癡羅剎。止住其中。何有智慧者。當樂此身。而謂不當 厭離乎。所謂欣慕樂邦者。西方之樂。非天宮之可比。不可以言語形容。每日但將經 中所言。一一靜想。以為吾將來必定到此。則欣慕之念自生。淨土之緣自熟。云何謂 發菩提心。往生論云。菩提心者。誓願成佛之心也。誓願成佛者。憐憫一切眾生。輪 迴六道。受苦無極。是以發心救度。使其超出三界。同至西方極樂國土而後已也。念 佛之人。若能具此二種念力。又加以發菩提心。仰體如來度人之意。有不決定往生。

蒙佛受記者。未之有也 已上十疑論。

(37)

問。廣大簡易。既聞命矣。但禪宗悟達之士。既曰見性成佛。何必復求淨土耶。

答。惟其悟達。故願求生。汝但未悟耳。使汝既悟。則淨土之趨。萬牛難挽矣。且汝 謂一悟之後。結習已除。諸漏已盡。無量劫來之冤對已消。更不復受後有耶。抑或尚 有結業未完。不免重報輕受耶。且謂一悟之後。遂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降伏天 魔。救度十方世界乎。抑或神通威力。一時尚未具足。猶待他生後世也。倘謂只消一 悟。大事已畢。則諸大菩薩之廣修六度。動經塵劫者。反有愧於汝矣。觀佛三昧經。

載文殊菩薩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世尊記之曰。汝當往生極樂世界。華嚴經。載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教善財童子。亦終之以導歸極樂。楞伽經中。世尊授記龍 樹。亦有往生極樂之語。至於大寶積經。世尊印許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安養。

十六觀經。指示韋提希。及五百侍女。同覲彌陀。若夫東土之廬山遠公。天台。賢 首。諸宗尊者。無不宣揚淨業。共修西方。豈其所悟所證。反出今人下耶。

問。淨土攝機。誠哉廣矣。然所謂淨土者。在十萬億佛剎外。較之唯心淨土。本性 彌陀之說。似乎著跡矣。

答。楞嚴經云。色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諸法所生。唯 心所現。安有佛土而在心外者哉。當知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所謂十方微塵國土者。

唯我心中之土也。三世恒沙諸佛者。惟我心中之佛也。知此。則知無一土不依我心而 立。無一佛不因我性而現。然則十萬億剎外之極樂。獨非唯心之淨土。極樂國中之教 主。獨非本性之彌陀乎。

問。淨土之說。蓋表法耳。智者當直悟禪宗。方為上著。若只讚揚淨土。將毋執著 事相。不明理性耶。

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識得此意。則禪宗淨土。殊途同歸。中峰大師云。禪 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雖互為闡揚。而修之者。必貴一門深入。故大勢 至菩薩。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普賢菩薩。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 界。而曰。願我命終時。往生安樂剎。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養導師。宜 各立門戶。而乃和會圓融。兩不相礙。安得尚執偏見耶。且爾云淨土表法者。豈不以 淨心即是淨土。不復有七寶莊嚴之淨土乎。果爾。則亦將謂。善心即是天堂。不必更 有夜摩忉利。惡心即是地獄。不必更有刀劍鑊湯。愚癡即是畜生。不必更有披毛戴角

(38)

謗法造罪。伊誰之咎哉。

問。修行求出生死。故貴無生。慕西方而願往。得毋乖於無生之義乎。

答。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生為無生者。斷見之所惑也。生而無生。無生 而生者。第一義諦也。蓋妙真如性。本是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性能現相。

故曰無生即生。以相由性現。故曰生即無生。知此。則知淨土之生。惟心所生。若疑 遠而難到。則心包太虗。量周法界。夫何遠之有。

問。十方佛土。淨妙者多。今偏指極樂。又偏讚其境勝緣勝。何耶。

答。此間國土。眾苦所歸。縱有樂緣。皆招苦果。西方不然。所以經云。是諸眾生。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試以兩土略一較量。豈特天淵。只如此方投胎。必 在胞十月。分娩之際。與鬼為隣。彼則質托蓮房。安坐妙香宮殿。既不受胞胎之汙 穢。復不累母氏之劬勞。而人世之生苦謝矣。此方年老之人。髮白面皺。腰曲背駝。

坐起須人。奄奄一息。彼則法味資神。永無衰老。十方國土。瞬息往來。而人世之老 苦免矣。此方一遇疾病。則呻吟牀褥。宛轉哀號。彼則具大神通。有大威力。國中不 聞痛癢之名。而人世之病苦絕矣。此方人必有死。死必有罪。唯有低頭就縛。押付閻 羅。彼則一托蓮胎。便成金剛不壞之體。相好光明。壽命無量。而人世之死苦捐矣。

此方有合必有離。劬勞之父母。難保長存。恩愛之夫妻。類多各散。彼則法中眷屬。

永遠相親。寧有愛別離之苦乎。此方讐敵相尋。有冤必報。大怖切心。無可逃避。彼 則相親相敬。無非菩薩勝友。相與周旋。曾有冤憎會之苦乎。此方人類。皆為衣食奔 波。妻子驅遣。困苦萬狀。彼則念衣衣來。想食食至。宮殿園林。無非七寶。各各受 用自然。曾有所求闕絕之苦乎。不特此也。此方則醜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國則光明 赫奕。相好莊嚴。此方則頭出頭沒。輪轉生死。彼國則一證無生。永不退轉。此方則 丘陵坑坎。荊棘成林。彼國則寶樹參天。黃金為地。又此方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

彼國則二大菩薩。親為勝友。彼此較觀。境緣迥勝。境勝者。可以攝取淨之心。緣勝 者。可以助修行之力也。

問。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柰何。

(39)

佛萬福莊嚴之寶剎乎。大阿彌陀經云。此講堂宮宇。初無作者。亦無所從來。以彼佛 願大德重。自然化生。又云。他方佛剎。悉皆為善。無造惡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 然。其次有世界。為善者多。為惡者少。亦有自然之福。不待修營。若此世界。為惡 極多。為善極少。故不自修治。物無自有。

問。念佛往生者。臨終之時。皆見佛與菩薩。親來接引。經云。誦持往生呪三十萬 徧。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是人。假令十方世界。皆誦真言。皆求佛與菩薩接 引。阿彌陀佛。安能皆住其頂。往而迎之乎。

答。天上日月之光。猶能普照世界。不患光之不足。何況佛之誓願神通乎。

問。法華會上。普賢菩薩。現坐道場。眾菩薩盡其神力。不能得見。今往生者皆博 地凡夫。如何即能見佛。就其所見之佛。果與菩薩所見之佛。無以異乎。

答。佛相總如是。所見各不同。初生西方者。所見不過佛之麤相。如三十二相。八十 隨形好之類。若華嚴經所云如來有十華嚴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恐非大菩薩不能見 也。譬之諸天所食須陀之味。一器之中。色味各別。又如有病人與無病人。共嘗一 物。甘苦迥殊。所以世尊以足指按地。大千世界。皆成金色。獨有螺髻梵王得見。餘 皆不知。淨土聖境。亦復如是。

問。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華一朵。若能精進。其華漸大。倘或退惰。

其華萎落。信乎。

答。此易明也。譬之大明鏡中。凡有物來。必現其影。且如舍衛城中樹提伽樓閣。不 過白銀瑠璃所成。然其牆壁中。猶能現出一城中事。何況阿彌陀佛清淨莊嚴之寶剎 乎。此間念佛。彼土生蓮。固無疑也。

問。帶業往生。且得不退。則人於生前。世緣未了。何不且做世間事業。直待臨 終。然後念佛乎。

答。此邪說也。存此一念。自誤多矣。發此一言。誤人多矣。惡人臨終。念佛往生 者。必其宿有善根。又遇得善知識。所以臨終有此僥倖。此乃千萬人中之一。豈各人 臨終。皆有此僥倖哉。羣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

(40)

墳多是少年人。又云。平時勸人念佛。皆說我忙。獨至無常一到。極忙也休。人生在 世。能有幾時。乘此未老未病。便當屏棄俗緣。幹辦要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佛 號。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不然。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矣。危哉。

問。待老修行。固無此理。但凡夫皆在世網中。有事不能撥棄。奈何。

答。人在世間。必有一死。修與不修。總不得免。與其墮落。孰若超升。苟其痛念無 常。何患用心不切。無論處靜處忙。順境逆境。總與念佛求生。兩不相礙。縱使世緣 極重。亦當忙裏偷閒。定為日課。或萬或千。不可間斷。其冗忙之極者。晨朝十念。

定不可闕。

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內一心。此後不能一心。未知 亦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後心即稍散。定不至於大散。如顏子三月不違仁。三月以內。固是 仁人。豈三月以後。遂為惡人耶。苟能常自檢點。屢發弘願。無不生者。

問。念佛者念念相續。功方能密。但暑月之內。裸體時多。安得竟日衣冠。未知飲 食坐臥。裸形盥[口*敕]時。皆可念佛否。

答。默念無妨。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問。一心稱名時。又發求生淨土之心。似乎雜以兩念。如之何。

答。稱名固所以求生也。經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又云。執持名號。則知固一 事。非兩事也。譬之做舉業家。其欲得功名。求生淨土也。其讀書作文。執持名號 也。此處似有微分也。則求生之念。宜於早晚發願時。若稱名之刻。又當專一其心。

不可使之以夾雜也。

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固是學人本分。但作福時。未免心在福事。不在佛號。

未識有礙一心不亂否。

(41)

之後。欲報其親。則易易矣。豈惟報一世之親。即欲報百千萬億世以前之父母。亦有 報之之法。蓋人一至西方。必得神通天眼。能見無數世界之事。必得神通天耳。能聽 無數世界之聲。必具他心通智。能知一切眾生之心。必得宿命通智。能知無量劫前死 此生彼之事。所謂某人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如是居里。纖悉皆知。

可以惟我所為。盡其報効。豈有父母之恩。不能酬答者乎。昔孟子稱舜之孝。曰為天 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使吾往生為菩薩。俾父母為菩薩之父母。不 更尊於人類乎。且使父母得生淨土。念衣衣來。想食食至。受自然之福。享無極之 壽。不更愈於以天下養乎。況一國土中。不過一位天子。若有第二位孝子出來。也要 想著以天下養。則必謀為不軌。反做亂臣賊子矣。豈若淨土法門之盡人可以展其孝。

仍無礙於世法乎。

問。異類眾生。在三惡道中受苦者。其數無量。吾安能一一救之。而徒發此虗願 乎。

答。菩薩欲普度眾生。則一應三惡道中受苦者。皆我分內應度之人。豈可因其多而有 畏心。因其多而有厭心倦心乎。地藏菩薩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普賢菩薩十大 願。願願以盡眾生界為期。然則修淨業者。欲生西方。不當以回入娑婆。誓㧞三途為 願乎。

問。微細物命。其類甚多。假令每見物類。即發救度之心。不識此心僅能畢我志願 乎。抑或仍有益於彼乎。

答。當觀發心之誠否。苟能竭我之誠。無不有益於彼。觀世尊往劫為忍辱仙人。目連 往劫為樵夫事。便知發心之有益 釋迦如來。於無量劫前。為忍辱仙人。在山中修 道。遇國王出獵。逐一走獸。問道人獸今何往。此時若實告之。則害獸。不實告。又 妄語。沈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之。亦沈吟不對。又斫去一臂。道人乃發 願云。我成佛後。當先度此人。勿使世人效彼為惡。後首度比丘憍陳如。即當時國王 也 佛世有一城人難化。佛言此輩人與目連有緣。因遣之往。其人果皆向化。問佛因 緣。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驚起無數亂蜂。目連戒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時我 若成道。當來度汝。今此城人。乃當日聚蜂也。因其曾發一念。故與有緣。觀此。不 特見一切人類。皆當勸其念佛。發救度之想。即見一切異類。亦當代其念佛。發救度

(42)

往生。不知念佛者可以之為程式否。

答。可然。畢竟以念佛為主。

西歸直指卷之二

(43)

西歸直指卷之三

玉峰 懷西居士周夢顏安士氏彚輯 婁東 勝蓮居士羅萬忠允枚氏梓勸 啟信雜說

以淨土之說勸大智慧人。化導甚易。因其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也。以淨土之說勸愚 夫愚婦。化導亦易。因其胸無成見。如甘之可以受和。白之可以受采也。獨是以其 說告之吾輩讀書人。却甚不易。由其先有一番膚淺套語。牢結於胸。故雖有至道而 不欲聞。雖有良言而不欲聽也。爰集指迷歸信之言。可與淨土相發明者。摘錄數 條。以當法喜。名為啟信雜說。

如如居士顏丙勸修行文

人人愛此色身。誰信身為苦本。刻刻貪圖快樂。不知樂是苦因。浮生易度。豈是久 居。幻質匪堅。總歸磨滅。長年者偶至八九十而亡。短命者不過二三旬而夭。更有今 日不知來日事。又有上牀忽別下牀鞋。幾多一息不來。便是千秋永別。歎此身無有是 處。柰誰人不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裹一包肉塊。髮毛爪齒。聚若堆塵。涕淚痰 涎。汙如行廁。冬寒夏熱。年年向瘧疾裏偷生。蝨齩蚊鑽。歲歲從蛆蟲邊混過。此身 無可愛樂。諸人當願出離。如何迷昧者。尚逞風流。懞懂漢。猶生顛倒。或有骷髏頭 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邊帶麝帶香。羅衣徧罩膿血囊。錦被悉遮屎尿桶。用盡奸心 百計。將謂住世萬年。不知頭痛眼昏。閻羅王接人來到。加以鬢班齒落。無常鬼寄信 相尋。箇箇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之捷徑。日日耽酒嗜肉。無非種地獄之深根。眼前 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一旦命根絕處。四大風刀割時。外則脚手牽抽。內則 肝腸痛裂。縱使妻孥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生者枉自悲啼痛 切。死者但覺神識奔馳。前途不見光明。舉目全無伴侶。過柰河岸。見之無不悲傷。

入鬼門關。到者自然悽慘。棄世方經七日。投冥漸歷諸司。曹官抱案沒人情。獄卒持 叉無笑面。平生為善者。送歸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惡者。押入湯塗火塗刀塗。當初 盡道因果荒唐。此際方知語言不謬。孽鏡裏。件件分明。夜臺中。般般苦楚。刀山劍 樹。喫不盡萬種煎熬。戴角披毛。填不了多生業債。任汝心雄膽潑。免不得向鬼卒而

(44)

後之身。切莫依回。原做夢中之夢。若明日更待明日。看看誤盡青春。使後人復哀後 人。纍纍增高白骨。彌陀好念。勿虗彼國之金臺。閻老無情。莫惹他家之鐵棒。捨惡 從善。改往修來。對眾為大眾宣揚。歸家為一家解說。使在在齊知覺悟。教人人共免 沈淪。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

理障更甚於欲

生而盲者不識象。有一國王。集羣瞽而問之曰。汝等欲知象之形否。皆曰願知。乃命 象夫牽象於庭。喚羣瞽以手摸之。摸訖。問曰。汝等已知象形否。皆曰已知。乃各自 揣度。摸其鼻者。曰象形如琴。摸其足者。曰象形如柱。摸其脊者。曰象形如屋。摸 其脇者。曰象形如壁。摸其耳者。曰象形如箕。摸其尾者。曰象形如帚。各執一說。

爭論不已。繼以毆擊。王笑曰。汝等皆未知象。琴者其鼻也。柱者其足也。屋者其脊 也。壁者其脇也。箕者其耳也。帚者其尾也。由是羣瞽默不敢言。然意中猶謂所摸之 不謬。而大恨羣說之皆非。於是瞽人終身不識象矣。向使不教以手摸。則象之形狀。

數語便知夫何至於爭執也。惟其有此一摸。彼遂謂親驗之於手。斷無疑惑。是以牢固 於中而不可拔也。不讀書人。教以修淨土。縱未能皆信。然必不至於誹謗。若一讀舉 業之書。便自以為是。空腹高心。以為此不過佛氏之教。而誠實之語。反為荒唐。甘 露之投。視為鴆毒矣。故曰理之為障。更甚於欲。

先要知三世之說

讀書人有不信前世後世。因而不信淨土者。不知前世後世。即是昨日來朝。合下便 有。並非佛家造出。譬如五臟六腑。原在病人自己腹中。柰何因其出諸醫人之口。遂 視為藥籠中物乎。文昌帝君勸士子文。開口便謂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是顯然有三 世矣。士子科名。皆經其掌管。豈其言不足信乎。

又要明因果之理

儒者之不信因果。非不信佛也。乃不信儒也。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 家。必有餘殃。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夫作善作不善。因也。降祥 降殃。則果矣。譬之日與太陽。同是一物。故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人若信乎

(45)

矣。一部論語中。孔子所言者。不過八千五百零三字。則言之不傳於後者必多。若必 待見之經書而後信。則四書五經中。孔子未嘗自言其父母。儒者亦當隱諱其所生。未 嘗自言其昆弟。儒者不當道及其手足。未嘗自言其室廬田疇。儒者不應居宮室而業恒 產。不寧唯是文房四寶。經書中未之及也。子之習字差矣。夏葛冬裘之外。未嘗說及 小衣。得毋今之穿袴者非乎。江南金錫。儒者不當為用。西蜀丹青。儒者不當作彩。

何也。以孔子未嘗出諸口也。獨是經書所傳。孔子教人孝友。儒者却不肯孝友。教人 忠恕。儒者却不肯忠恕。並未嘗勸人賭博。儒者偏好賭博。並未嘗教人做某事某事。

偏要去做某事某事。則又何也。一言以蔽之。曰弗思耳。

智者勿以短命自待

人身初未嘗有死。死之名。乃從肉軀得之。蓋肉軀雖有變更。吾性本無變更。譬諸遠 行之人。或乘舟坐轎。或馳馬驅車。舟車轎馬。肉軀也。乘舟車轎馬者。真性也。就 肉軀論。長者不滿百年。若言吾之本來面目。豈止天長地久。靜言思之。何等快樂。

今之不信後世者。知有肉軀而不知有真性也。是明明以短命自待也。亦見之謬矣。

有智者不可隘其見聞

農夫心眼中。不知富翁境界。富翁心眼中。不知帝王境界。同在人類中。而大小懸殊 矣。況其由人而天。復由天而至於佛國乎。人謂讀書之人。見聞必廣。豈知越是讀書 人。見聞越小。由其執著先入之言。牢固不拔耳。蓋彼所見聞者。不過此間一國土。

而不知世界之多。不可窮盡。日月之多。亦不可窮盡。但知厥初生民。始於盤古。不 知劫初自大平等王開創後。目下已經第九小劫。但知此處號為中華。不知就閻浮一洲 中。其自號為中華者。已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但知人生七十。便號古 稀。不知劫初之人。皆從八萬四千歲而始。但知此方衣食之源。必由耕織。不知天宮 佛土。皆念衣衣來。想食食至。但知金銀財寶。此方得之甚難。不知十方佛土。大地 皆七寶所成。但見此方文字。止有蒼頡所造六書。不知自開闢後。書法已有六十四 種。但知左國史漢。些微典籍。便稱藝苑之宗。不知普光明殿上祕笈琅函。同於山 積。但知人類肉軀。必從男女精血而成。不知質托蓮胎。生於上妙香潔之處。可以不 由女人之腹。但知娶得一位黃瘦婦女。便愛之惜之。珍之玩之。唯其言之是聽。豈知 轉輪王臨御時。除玉女外。尚有二萬妙麗夫人。至於忉利天王。其玉女之多。動以萬

(46)

知糞壤內轉丸之樂。不知大鵬扶搖九萬里。風斯在下。是故學佛人當須大著眼。

藏經不可不讀

雞犬牛羊。能鳴而不能語。較諸能言之人。人之能言者貴矣。一字不識之人。但能以 口言語。不能以手言語。而略識幾字者。能以筆通信於千里之遠。則略識幾字者貴 矣。略識幾字者。雖能以手代口。終不能化一手為百千手。并不能留其手以至百千 年。若能博通古今。著書垂後。則能一書刷印百千書。一書留至百千年矣。其人不更 貴乎。雖然。此猶世間之書也。若於儒書外。更能博覧佛藏。則一應天上天下。前劫 後劫。以及龍宮海藏。皆可略知其槩。見聞不更廣乎。雖然。見聞固廣。若不得捷徑 之方。超出三界。則於菩提種子。猶無分也。倘能博通三藏。復遇淨土法門。能篤信 而奉行之。斯其福德智慧所由來。非三世五世之事矣 或曰。龍宮海藏之文。雖係如 來誠實之語。其如儒者之不信何。曰堯舜禹湯文武之事。若以告之不識字人。彼亦以 為荒唐也。是故佛書誠不可不讀也。

奘師善於啟發

世俗或以僧無戒行。故輕之而不信淨土。謬也。是以道士不肖而輕老子。士人不肖而 輕孔子也。智者尚不以人廢言。況可以其徒而輕其教乎。昔唐太宗謂玄奘法師曰。朕 欲齋僧。但聞僧多無行。奈何。奘法師曰。崑山有玉。混雜泥沙。麗水生金。寧無瓦 礫。土木雕成羅漢。敬之則福生。銅鐵鑄就金容。毀之而有罪。泥龍雖不能行雨。祈 雨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修福須敬凡僧。太宗恍然曰。朕自今以後。雖見小沙 彌。猶如敬佛。嗟乎。太宗固自有宿福。一撥便醒。奘師亦可謂善於啟發矣。

當於肉軀生厭離心

人生在世。八苦交煎。而人不自知苦。反以為樂。宜乎以苦入苦。永無出期也。且以 生苦言之。人在母胎。住肝膈之下。大腸之上。由膜而皰。漸漸成形。胞胎裹住。不 得自由。母噉熱食。如灌鑊湯。母飲冷水。若臥寒冰。所居乃不潔之處。所食皆不淨 之血。其住胎也。不滿三百日。其受苦也。同於數十年。迨至彌月。便倒懸其體。頭 向產門。形質漸大。欲出無由。自斃之道。在此一刻。殺母機關。亦在此一刻。此時

(47)

之際。為母者痛苦萬狀。慚懼難言。刻刻與鬼為隣。念念求生不得。幸而難過重生。

便愛嬰兒若寶。由是推燥就濕。顧復提攜。一生精血。暗裏消磨者多矣。昔有七歲沙 彌。出家得道。自識宿命。因歎曰。吾之一身。累五母悲惱。為第一世母子時。隣家 亦生。吾獨短命。母見隣子長成。即生悲惱。為第二母子時。吾復早夭。母若見人乳 兒。即生悲惱。為第三母子時。十歲即亡。母見他兒飲食類我。即生悲惱。為第四母 子時。未娶而死。母見同輩娶婦。即生悲惱。今當第五世七歲出家。吾母憶念。復生 悲惱。吾念生死輪迴。累親如此。所以精進修道。今街上摩肩接踵。往來不絕之人。

大抵遺累於親者多。能報親恩者。曾有幾人。夫托胎一世。即累一父母。則托胎百千 萬世。即遺累百千萬世父母矣。若能超然出世。蓮華化生。永遠不累父母。豈非大孝 之大孝乎。乃今之謗佛者。反謂出家不孝。是甘心常住胎中。而累及其親者也。

大貴人須知自慚

所謂貴人者。非爵尊位顯。學富五車之謂也。謂其能去乎賤態也。謂其能去同乎禽獸 之賤態也。賤何在。曰貪。曰淫。曰殺。曰盜。是也。此禽獸所同有也。其外尚有可 羞可恨者。莫如腹中化糞一事。無論珍羞百味。一入咽喉。便同津唾腦涎。隨之而 下。胃中即有黃色長蟲。屈伸宛轉於其內。經一晝夜。鑽囓消化。流注大腸。臭不可 近。積之既多。遂從大小便。分道涌出。醜惡之狀。同與犬豕。此種賤態。偶一為 之。已是可羞。何堪日日如此。若有此賤態。不自覺知。不求厭離。便與禽獸無異。

故必自怨自艾。刻刻欲去此賤態。方是大貴之人。六天之中。雖食天須陀味。然皆香 潔輕清。無纖塵渣滓。身上香雲。涌現自在。百千萬國。倐忽去來。無有涕淚痰涎。

大小便利之穢。故天人一爪甲。價值閻浮提地。然不可稱為大貴人者。以猶不免於輪 迴也。是必超然出世。蓮華化生。而後可永絕此賤態也。此非孔孟之力。所能救吾 也。

蠶繭喻

蠶之作繭也。亦既左之右之。上之下之。盡吐腹中之所有以成之。方謂常住其中。可 安然無恙。豈知所以自經自營者。適所以自纏自縛乎。豈知彼方恃其所吐以衛身。人 即利其所吐以殺身乎。萬萬千千癡蟲。誰得免於沸湯者。然彼方子復傳子。孫復傳 孫。以入沸湯也。則慘莫慘於此也。世間兩片大門內之家繭。亦復如是。竭畢世之經

(48)

漁人設籪中流。使魚不得越過。其傍浮以水草。示以可藏匿狀。而密埋能進不能出之 籃於草下。於是魚爭投之。以為可以棲托。而不知已在籃中矣。愛河中之籪簾亦復如 是。人但知無病無患時。家舍可安。妻子可托。悠悠忽過。不覺不知。一旦閻老之籃 忽起。而平日最愛之父子夫妻。一一被其登簿勾取。思之豈不可恨。徒恨無益。唯有 使其不敢勾取。乃為高著。

馬喻

馬有四種。其最上良馬。見鞭影而馳。不待驅䇿。次則一鞭即走。又次之。鞭輕不 走。鞭重方走。其最下駑馬。鞭重亦不走。必錐入於膚。痛極而始走。人亦如是。有 智慧者易於醒覺。百里內聞人死。即當駭曰。百里內有人死矣。吾亦人也。死必及 我。作速修行。以求解脫。此見鞭影而馳者也。其次則見親戚死而覺悟。又其次見逼 隣人死。而後覺悟。若待自己年老。或自己有病。而後覺悟。已是錐入膚而後走者。

倘或年老猶不覺悟。或已病猶不覺悟。豈非并此而不若者乎。

野狐喻

野狐黑夜入廚房。飽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竄。乃佯死而待人棄去。未幾。果有欲棄之 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後棄。狐聞而懼。忍痛而聽其割。俄有童子來。

欲取其兩耳。狐聞益懼。然思兩耳猶無關於性命。仍復忍之。俄復有人曰。皮可補 裘。狐大駭曰。若取我皮。必至斷頭剖腹。其可忍乎。於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而 此狐竟走脫矣。人在三界牢獄。無異廚房。業已托胎為人。已難逃於一死。只有念佛 往生。乃可死裏逃過。錯過強壯之時。狐尾已經割去。若到桑榆遲暮。已將斷頭剖腹 矣。苟非立弘誓願奮不顧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歸咎冥王

一人死見冥王。據孽受罪。其人曰。早知如此。大王何不先通一信。冥王曰。通過信 矣。汝髮漸黃。是第一信。汝齒漸搖。是第二信。汝力漸衰。是第三信。汝之耳目漸 昏瞶。是第四第五信。信之通也屢矣。有少年者泣曰。彼信通矣。我猶未也。冥王 曰。通於爾亦多矣。爾猶憶某少年有病死疫亡者乎。某少年有刀傷縊死者乎。某少年

(49)

者。亦因彼之所見者。止在於此。是以一往無前。直至死而後已也。何不借鑒於蛾 也。

窗內蠅

癡蠅之在窗也。有盤旋往復。竟日不能出者。由其拘於所見。不能作一退步耳。若能 翻然作一退步。處處海闊天空矣。娑婆世界是一箇大窗槅。自古及今。不知關閉多少 癡蠅於內。吾今幸。而忽作退步。向西飛去也。向西飛去也。快哉。

調馬四法

佛世有調御良馬者。佛問其用幾法。答言用四法。一恩。二威。三先威後恩。四先恩 後威。佛言四法不調。將如之何。馬師曰。便當殺之。世尊教化眾生。當用何法。佛 言亦用四法。其一用恩者。謂善信之人。教以修行學道。其二用威者。謂造惡之人。

示以三途輪轉。三則先教以修行學道。四則先示以三途輪轉。馬師曰。四法不化。將 如之何。佛言。我亦殺之。馬師曰。如來大慈。何以行殺。佛言四法不化。教亦無 益。遂不與言。不與之言。即殺之矣。

眼藥

世尊之將入涅槃也。摩耶夫人(淨飯王之后)在忉利天宮。得數種惡夢。內一夢云。夢下界 日輪忽沒。舉世黑暗。有無數羅剎。手執利刀。挑去世人之眼。摩耶歎曰。此必吾子 釋迦如來入涅槃之兆也。俄而阿那律尊者。果然昇天來報矣。世間毀謗三寶之書。皆 挑去人之眼目者也。末劫之人。福力愈淺。則此種書籍愈多。智慧愈微。則奉此種書 籍者愈眾。故有福之人。必須早自覺悟。不被其挑。固為上也。倘或已經挑傷。宜速 以妙藥塗之。藥何在。此書亦其一也。

有願必遂

宋呂文正公蒙正。字聖功。太宗時。舉進士第一。封許國公。每晨興禮佛時。必祝 云。不信佛者。勿生吾家。願吾子孫。世食天祿。護持三寶。後從子夷簡。封申國 公。每遇元日拜家廟後。即叩禮廣慧禪師。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國公。於天衣禪師 亦如之。左丞好問。於圓照禪師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於佛照禪師亦如之。世世貴

(50)

修福慧。故少年登高科。後作賢宰相。又如明末浙江僧大成。為寺中收盞飯供眾。道 經飯店史家。其家奉佛。僧來化齋者必留。大成收飯回寺。史見其日飯少。輒以其飯 湊滿。史家素無子。後其妻忽有孕。分娩時。親見大成走入臥房。急追問之。不得。

而分娩者竟產一男。是日。大成僧不見來取飯。造寺問之。乃知即於是日謝世。於是 即以大成名之。其子幼年。聰慧孝友。茹胎齋。終身不破戒。以順治乙未。大魁天 下。自世俗觀之。此兩公者。皆富貴而享大名。若修行人觀之。兩僧之自誤者多矣。

向使兩師知有西方法門。以其所修者。回向淨土。縱或不能上品。猶或可以中品。何 至僅以狀元宰相竟其局哉。

高僧亦宜修淨土

隋相州釋玄景。宗教俱通。道風遐播。大業二年六月。將欲示寂。沐浴端坐。兩目上 視。忽自言曰。吾欲生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云何乃作夜摩天王。眾問之。曰非爾 所知也。頃之。又云。天上甚忙。賓客甚多。遂坐而逝。嗟乎。師修行時。固發心見 彌勒。到此不能見彌勒。而轉作天王者也。自世俗觀之。其位已在上帝之上矣。然較 之生於西方。則遠不逮也。是知高僧亦不可不修淨土也。

不可甘心作鬼

大千世界一切人類。不問貴賤智愚。老幼男女。臨終之後。若不出世。未有不為鬼 者。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是勸世人不去為鬼也。小儒不信佛法。反從而謗之。不唯 自己甘心為鬼。并欲勸一切世人為鬼矣。其現在不為鬼者。特暫耳。目下林林總總一 切人。即轉盼後林林總總一切鬼也。人惟不知甚暫。所以疲形勞神以求富貴。無論不 得富貴。縱使極富極貴。當臨去之候。手內不能齎分文。一鬼呼之而輒去。安在其為 富貴耶。獨有念佛之人。到此無疾無災。安然脫化。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 戀迷惑。惡鬼覩影潛踪。閻老聞名頂禮。豈非超然出世之大丈夫乎。人惟如是。而後 始能不作鬼也。則夫不作鬼者誠非易也。

九類皆當往生

九類者。所謂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51)

可比儗者也。斗母尊天。即經中摩利支天菩薩。昊天上帝。即經中所稱忉利天王。世 尊每說法時。忉利天王。無不恭敬禮拜。侍立左右。今日聞此默祝。必然歡喜。斷無 反開罪戾之事。吾輩幸而遇此法門。不思勇猛精進。回向菩提。豈非如來所稱最可憐 憫者乎。

念佛無枉用之力

世俗之事。謀而不成。則前功盡棄。獨有念佛。縱有始無終。而從前所念。亦決不枉 費。昔有樵夫。遇虎登樹。一稱南無佛。多生多劫後。猶賴之以出家。漸至成佛者。

何況精誠一世乎。即或現世不能往生。來世必出生死。非如世俗之讀書不就。枉費精 神。經營不就。反虧貲本也。

人間勝事無如念佛

譬喻經云。昔有夫妻二人。禱天求子。婦即懷娠。生四種物。一栴檀米斗。二甘露蜜 瓶。三珍寶錦囊。四七節神杖。其人歎曰。吾本求子。何用此種物。天神問曰。汝欲 得子何為。其人曰。吾欲得子。將來望其養育耳。神曰。斗中之米。取之復盈。甘露 瓶中。能消百病。珍寶之囊。用之不竭。七節神杖。以備凶暴。人間孝子豈能如是。

其人大喜。遂致殷富。其後他國聞之。遣兵往奪。其人擎杖。飛行擊退。保之終身。

世人孜孜汲汲。無暇修行者。不過為一妻子耳。然妻子縱極趨奉。安能若此四物哉。

至於往生西方。則超出生死。萬福莊嚴。所求如意。又豈四物之所可較量哉。故天上 人間。第一勝事。無如念佛。

西歸直指卷之三

(52)

西歸直指卷之四

玉峰 懷西居士周夢顏安士氏彚輯 婁東 勝蓮居士羅萬忠允枚氏梓勸 往生事略

天下無憑無據者。其言不足信。有徵有驗者。其說必定真。念佛往生。有徵有驗者 也。蓋天下萬事可假托。獨死生之事。纖毫不可假托。古今來聖賢豪傑。講道論 德。修仁行義者。不啻千萬。然其沒也。不過以疾臥牀。斯為考終命矣。若要預知 時至。沐浴端坐。或聞異香盈室。或見天樂迎空自生民以來未嘗有一人。也獨有念 佛之人。此種祥瑞。不一而足。是莫受用於念佛之人。亦莫尊貴於念佛之人矣。夫 臨去之際。既如此安閒。則所到之方。必定是非常福地。人奈何不於此際動一念 乎。因將此地生西之人。摘錄數十條。名為往生事略。亦欲見賢思齊。同生安養云 爾。

菩薩往生類 如來記往

大無量壽經云。彌勒白佛言。於此世界。有幾菩薩往生極樂。佛告彌勒。於此世界。

有六十二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小行菩薩不可稱計。不但此國。他方佛土如遠照佛 剎。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乃至十方佛剎。往生者甚多無數。我若具說。一劫 猶未能盡。

文殊願生

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文殊發願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 陀佛。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滿足我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普賢求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啄木鳥醫生看看四周,馬上明白了小樹哭的原因。小樹又

文學 文學 文學 文學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 學習.. 學習 過程 過程

(主法云) 一心奉供。一真法界。映現修羅。四趣所銜。種種勝劣。各及眷屬。惟願現人 天身。作佛子眾。受法施食。為菩提因。盡未來際。行菩薩道

工筆山水- 蟬翼樊宣 梧桐樹庭園山水-秋景設色(局部)... 工筆山水-

。與諸菩薩并舍利弗俱詣於彼到已聽法。受佛教勅諦觀如來。散華供養末香塗香繒蓋

 三業專心無雜亂 (願往生)   百寶蓮華應時見 (無量樂)    般舟三昧樂 (願往生)   臨終聖眾自來迎 (無量樂)    行者見佛心歡喜 (願往生)   彌陀接手坐華臺 (無量樂)

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毗婆尸菩薩當其生時,從右脇出,專念不

掉悔 疑 血佛像詩 為友封龕 往生要關 佛恩加被 憶恩流淚 慶領直捷 惜前謬濫 名號本願 持名自得 持名要策 持名重口 持名當響 持名伏妄 三業圓修 有佛土頌 自題小照 痛䇿依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