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章 緒 論 "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 論

今年暑假你要去那一個國家旅遊呢?觀光旅遊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生活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觀光旅遊提供 佳的體驗學習方式,透過感覺器官親身體驗地理 環境的訊息,所見所聞除了可以印證書本知識,使學習加深、加寬,親身體驗所 得的愉悅與那一分感動,造成價值觀或行為上的改變,對日後生活上的應用影響 勢必深遠,正所謂: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

由於社會型態的轉變,國民旅遊和國際觀光旅遊發展快速,旅遊人口不斷成 長,旅遊時除了可以舒解身心壓力之外,在旅遊過程中無論是主動或是潛移默化 的學習,都會建構出對事物不同的認知嗎?會不會提高學習的興趣呢?

地理教育即是生活教育,在教室內從書本獲取的地理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在 教室外,從實際人、地、事、物中體驗學習,所獲得的知識更加真實、更深刻且 更重要。在國民旅遊和國際觀光旅遊盛行的今日,中學生到陌生的地區或國家,

面對不同的人群、景觀、文化、風俗習慣等,在 有學業壓力、 有學習單的觀 光活動中,對於環境認知、技能、情意是否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呢?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在學期期間家長為孩子請假出國旅遊,寒暑假結束後,同學們在閒聊著寒、

暑假期間,到國外旅遊經驗的點點滴滴,中學生出國旅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國民所得的提高、運輸設施及交通工具的進步、教育 水準的提昇、社會的變遷及休閒時間的增加等有利的條件下,在現代人忙碌的生 活中,對休閒活動的需求和重視下,國內外觀光旅遊逐漸蓬勃發展。

1979 年元月在政府開放國民出國觀光旅遊政策下,國人出國觀光旅遊人次如 圖 1-1-1 逐年持續增加,自 1980 年至 2002 年的 23 年間,成長了 15.48 倍,出國 風氣盛行。現在的家庭小孩生得少,父母親在重視孩子的教育和休閒活動下,在 經濟允許的狀況,有些家長們願意花錢讓小孩出國觀光旅遊或遊學,以增廣見 聞,以培養其能力、獨立與自信。於是近年來,親子旅遊、海外遊學的風氣逐漸 盛行,越來越多學生利用寒、暑假出國觀光、遊學。自 1984 年至 2002 年的 19 年間,13-19 歲的中學生出國人次成長了 12.41 倍。

資訊發達的今日,中學生對陌生國家的認知是多面向的,除了學校的地理教 學外,從視訊媒體、報章雜誌、旅遊書籍、網際網路都可得知國外的訊息,分享 親朋好友在國外的見聞,甚至是親身體驗各國風土民情,都是認識陌生國家的途 徑,然而參與國際觀光旅遊對於中學生對國家的認知是否有差異?

中學生出國不再是遙不可及,促使中學生出國觀光的影響因素是什麼?最常

(2)

拜訪的國家有那些?如何獲取拜訪國之資訊?當中學生出國觀光旅遊,對於他國 所到之處,在一個全然陌生或甚至語言不通的情形之下,對於觀光接待國的自然 環境、人文景觀、人地關係等有那些觀察、認知或感受為何?是否會尊重各種文 化、民族?進行國際觀光旅遊是否有助於中學生的地理學習?是否會增加學習上 的興趣?都是令人好奇的。

然而,在 1997 年政府開放役男出國之前,只有女生出國較自由,男同學就 只少數情況才有機會踏出國門,但自 1997 年政府開放役男出國的限制後,中學 男同學出國機會較不受限制,相關的研究課題較具完整性。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年

圖 1-1-1 國人出國人次成長曲線圖

資料來源:觀光局觀光資料

二、研究目的

本論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有兩個方面:

(一)擬以台北市為例,探討中學生國際觀光活動發展的脈絡,與目前主要的觀 光訪問國。

(二)擬透過訪談及問卷,掌握中學生透過國際觀光活動與其地理知能學習上之

相關成效。

(3)

第二節 研究構想、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一、研究構想

國人無論在國內或國外的觀光活動日益活絡,研究觀光的相關課題在各大學 無論科系類別或研究人數亦有日漸增加的趨勢。本論文研究中學生出國及地理學 習方面,目前較無參考的資料,因此根據本論文研究目的提出研究構想如圖 1-2-1,分成四大部分:

(一)中學生國際觀光活動的發展

觀光局在觀光政策白皮書中提及: 『 「觀光產業」已成為二十世紀末各國最具 社會經濟指標的產業。自 1950 年至今,全球的觀光活動呈現日趨多元的豐富面 貌,不僅在「量」的方面有可觀的成長,在「質」的方面亦有令人欣喜的新風貌 不斷地醞釀與產生』 。國人無論在國內或國外的觀光活動在全球觀光產業蓬勃發 展亦日益活絡,政府政策、社會環境、家庭經濟等因素使得中學生出國機會增加,

經由官方資料的蒐集以瞭解國人及中學生出國觀光發展的脈絡。以台北市中學生 為研究對象,故對台北市中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及訪談,以瞭解其參與國際觀 光情形及能參與國際觀光的影響因素。

(二)世界地理知識獲得的途徑

就中學生而言,世界地理知識主要來自國小社會科課程、國中及高中的地理 科課程包括地理教材及老師的授課;電視、網際網路、旅遊書籍等視訊媒體及出 版事業的發達,世界地理知識的來源呈現多樣化,是中學生獲取世界地理知識的 來源。然而處於資訊多元的環境中,中學生是否能對資訊產生注意、記憶、運用 則因人而異。本論文以亞洲的泰國、美洲的美國及大洋洲的紐西蘭為例,瞭解高 中生與國中生接受地理教育的時間長短不同及使用媒體的知能差異下,對地理知 識獲得的途徑以何者最重要?

(三)主要觀光地區的印象認知

對於所前往的觀光接待國家的印象認知為何?和中學生對於觀光接待國蒐 集的資訊、到觀光地區時所抱持的觀光態度、停留時間的長短、具備的基本地理 知識及觀察能力等因素的差異而有所不同。選擇中學生所到的國家以與台灣氣候 不同的熱帶國家泰國、與觀光資源多樣化的美國及位於南半球溫帶氣候的紐西蘭 三國為例,利用問卷調查台北市中學生方式,使用開放式問答以瞭解中學生曾經 去過或未曾去過泰國、美國和紐西蘭,對於這三個觀光接待國的印象認知有何差 異?

(四)國際觀光活動中,中學生主要的學習成效

中學生在參與國際觀光活動在學習方面有何成效?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

(4)

瞭解中學生對於觀光接待國的資訊蒐集的途徑為何?在觀光旅遊期間對於當地 的地理環境瞭解是透過什麼途徑?觀光旅遊後,中學生對於地理的學習的興趣是 否有增加?透過問卷及訪談中進行瞭解國際觀光活動對地理學習成效為何?

圖 1-2-1 研究構想

中學期的 世界地理知識學習

學前及小學期的 世界地理知識學習

˙認知方面:資訊的蒐集 地理知識的學習

˙技能方面:地理技能的運用

˙情意方面:對觀光國及人民的關懷等 國際觀光活動中,學生主要的學習成效

˙亞洲地區:以泰國為例

˙美洲地區:以美國為例

˙大洋洲地區:以紐西蘭為例 主要觀光地區的印象認知

中學生國際觀光活動的發展 (以台北市中學生為例)

國際觀光活動 發展的脈絡

世界地理知識獲得的途徑 中學生國際觀光活動的發展

二、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回顧

研究觀光相關課題在各大學科系類別或研究人數都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本論 文研究中學生出國及地理學習方面,目前尚無參考文獻,但相關課題的文獻種類 別繁多,以本論文依研究需求,將分為幾方面來探討:

(一)中學期的世界地理知識學習

中學時期教科書依國中、高中學生的教學目標編定課程單元,國、高中地理

科教目標依教育部訂定如下:

(5)

1.國民中學地理科教學目標

(1) 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以增進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

A.了解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B.了解環境保育與資源開發的重要性。

C.了解重要地理現象的分布、演變及交互作用。

(2) 明瞭我國各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培養愛鄉愛國 的精神。

A.明瞭我國各地區的地理環境。

B.明瞭我國各地區生活方式的特性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C.明瞭我國各地區面臨的重要地理問題及其調適方式。

(3) 明瞭世界重要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培養自尊 尊人的民族情操,及和諧共榮的世界眼光。

A.明瞭世界重要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B.明瞭世界重要地區之間相互依存關係。

C.明瞭世界重要地區所面臨的主要地理問題及其調適方式。

(4) 熟練重要的地理學方法,以增進思考、創造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育 科學素養與學習興趣。

A.熟練野外觀察及記錄的方法。

B.熟練資料蒐集及整理的方法。

C.熟練地圖和圖表繪製的方法。

D.熟練發表及討論的方法 (教育部台灣省中等教育網路中心,1997) 。 2.高級中學地理篇教學目標

(1) 了解世界各區域的地理環境,以培養尊重自己的民族及其他民族態度。

A.了解世界各區域的地理環境。

B.了解世界各區域的文化特性。

C.了解世界各區域所面臨的主要地理問題。

D.認識我國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地位。

(2)了解重要的地理概念和地理方法,以增進認知地理現象,適應地理環境及 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A.了解重要的生態概念及人類適應地理環境的方法。

B.了解重要的空間概念及人類各種生活方式。

C.了解重要的區域概念及各區域的特色。

D.了解地圖利用、地理實察、資料蒐集和資料分析的方法。

基於教學要點,利用野外考察、旅行及參觀實習等活動,是提供實際觀察的 機會,增加學生對地理的了解。 (教育部,1995)

(二) 認知、技能、情意教學目標

美國教育學者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分成三大領域:認知方面、動作技能方面、

(6)

情意方面。

1. 認知方面:認知是指知識的結果,包括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 鑑六個能力層次。

(1)知識:認知目標中最低層次的能力,包括記憶名詞、事實、規則和原理原 則等。

(2)理解:能把握所學過知識或概念的意義,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解釋或舉例說 明概念的意義。

(3)應用:將所學到的規則、方法、步驟、原理和概念,應用到新情境的能力。

(4)分析:將所學到的概念或原則,分析為各個構成的部分,或找出各部分之 間的相互關係。

(5)綜合:將所學到的片斷概念或知識、原理原則與事實等統合成新的整體。

(6)評鑑:認知目標中最高層次的能力,指依據某項標準做價值判斷的能力。

2. 動作技能:指動作技能的學習行為,包括書寫、游泳、操作儀器等,依楊榮 祥(1977)在學習成就評量手冊怎樣 寫行為目標提到,依謝樂(Saylor)修 訂分類系統有知覺、準備狀態、模仿、機械、複雜的反應和創作等六個層次。

(1)知覺:用感官注意到物體、性質或關係的過程。

(2)準備狀態:對某種動作或經驗,在心理上、身體上和情緒上的準備適應或 預備狀態。

(3)模仿:在教師指導下,開始學習動作技能,模仿和嘗試錯誤是此層次的兩 個主要類別。

(4)機械:學習的動作反應已成為習慣,在表現動作時,學習者已達到某種自 信和熟練的程度。

(5)複雜的反應:屬於動作精練的層次,學習者能順利、有效的操作複雜的動 作。

(6)創作:發展出瞭解、能力、技能,創造的動作以及處理材料的方法。

3. 情意方面:教學目標包括態度、興趣、理想、欣賞、和適應方式等,其層次 包括接受、反應、價值判斷、價值的組織和價值的性格化等五項。

(1)接受:情意目標中最低層次的學習結果,指對某種現象和刺激的感知,有 感知才能產生注意,才能選擇所要注意的刺激。

(2)反應:主動的注意才有積極的參與反應。

(3)價值判斷:對於接觸到的事情、現象或行為感到有價值存在,因而表現積 極的態度和重視其價值,態度和欣賞即為此層次的行為。

(4)價值的組織:當個人以不同程度評斷許多事物的價值時,即開始展出其價 值系統,將不同的價值系統組織,而富有一致性,即為價值的組織,學生能 確定其人生觀或處世哲學即為此層次的行為。

(5)價值的性格化:將價值系統內在化,成為性格的一部分,個人就依其信念 行事(郭生玉,1991)。

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國中學地理教育目標有兩大部分,認知

(7)

行為視為一種手段,規定要學生學習何種地理知識,另一部分是情意行為透過認 知行為習得的地理知識能養成何種情意行為,是地理教育真正的目的所在。地理 課程目標的情意部分,最基本的四項情意行為即(1)適應環境:如培養適應、增 進、改造環境的知能。(2)民族精神:激發愛鄉、愛國等精神。(3)世界眼光:增 進莊敬自強的精神,培養正確的世界觀。(4)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

這四項情意行為也就是我國中學實施地理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台灣師範大學 地理系網站)。

(三)地理實察

地理教學相當重視地理實察,戶外教育是指課堂外的活動,基於發現學習原 則與感官的使用,使學生直接的、實際的在生活體驗中學習,並藉這種由戶外學 習得到的知能,促進學生認識自我及其在社會環境中的角色,同時有助於他對特 定主題(如環境、地球資源等)的瞭解(朱慶昇,1991)。

朱慶昇(1991)指出戶外教學對於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學與環境教 育中,戶外教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提供直接而難忘的經驗。

吳秀敏(2003)以台北市國小四年級學生在動物園戶外教學為例,學童在實 地參觀動物園,經由實地觀察及解說員的解說,使學習較具有吸引力且容易懂,

對動物概念及對科學概念明顯比參觀前來得好。

戶外教育強調直接的體驗學習。戴爾(Edgar Dale)的經驗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理論正可以為此種學習做最佳的詮釋。戴爾(Edgar Dale)認為學生 運用感官親身參與的直接經驗學習活動,不但有很高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還可用 其所得的學習經驗為基礎,繼續發展新的學習(朱慶昇,1991)。

視聽育學者戴爾(Edgar Dale)將媒體學習經驗設計成經驗的金字塔,經驗 塔說明了學習過程是由具體而抽象、循序漸進。其中可分為三個時期,十個階段

(圖 1-2-2):

1. 動作表徵期:以「由做中學」的經驗,包括直接或有目的的經驗、設計的經 驗、演劇的經驗及示範。

2. 影像表徵期,以「由觀察中學」的經驗,有參觀、展覽、電視、電影、錄音、

廣播或靜畫。

3. 符號表徵期,以「由思考中學」的經驗,分別為視覺符號、語文符號。

戴爾(Edgar Dale)經驗金字塔,最底層的直接經驗最具體,越往上層就越 抽象。教育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進到抽象。有效的學習之路,必須充滿具體 的經驗(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網站)。

學習途徑(圖 1-2-3)有目的的直接經驗、設計經驗、演劇經驗是屬於直接

經驗,示範、參觀、展覽是屬於間接經驗,電視與電影、錄音或廣播或靜畫、視

覺符號、語文符號是屬於替代經驗。最好的學習活動為直接經驗的學習活動,最

好的學習方法,便是自己學習,親身參與具體的學習活動時,不但會有很高的學

習動機與興趣,並且可以運用其所得之學習經驗為基礎,繼續發展其新的學習(楊

(8)

榮祥,1979a,1979b)。

參與國際觀光不像在教室一樣,也不同於一般的校外教學,有老師、有教學 目的、課程設計、學習單,全仰賴自發性的自我學習,觀光地區的觀察而得經驗 的學習,是最具體的經驗,具體經驗從而造就更好的抽象學習,此種自發性的學 習使觀光者獲得最直接而寶貴的知識。

語文

符號

視覺符號 廣播、錄音、靜畫

演 劇 經 驗 設 計 經 驗

電 影 電 視

參 觀

解 釋

觀 察 具 體

抽 象

有 目 的 的 直 接 經 驗 展 覽

示 範

圖 1-2-2 Dale 的經驗塔

資料來源:黃朝恩(1998)

(9)

替代的學習

(經由語文學習活動)

間接的學習

(運用視聽器材的學習活動)

直接的學習

(親身經驗之直接學習活動)

具 抽

象 體

圖 1-2-3 學習途徑

資料來源::楊榮祥(1979b)

(四)觀光體驗與空間識覺

觀光體驗在觀光旅遊過程中,因觀光客的觀光目地、方式,個人的認知、對 事物觀察、喜惡,導遊、領隊的專長、接觸當地居民的經驗等因素影響下,不同 人在相同觀光地點,或不同時間在同一觀光地點,都會有不一樣的觀光體驗。觀 光體驗會使觀光客對觀光接待地區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觀光體驗是否真能看到真正的當地文化、居民特性等,例如在匈牙利的農家 體驗,騎馬、坐馬車、飲食、跳舞是表演給觀光客看,是否匈牙利人真實生活便 是如此?首位以社會學觀點研究觀光現象的學者麥克康萊爾(MacCannell)

(1976),非常重視觀光客到達特定地區觀光,能否獲得真實經驗?所謂真實經 驗是指當人們接觸到不具有表演性質的人或事的經驗,或是事物神秘性被去除的 感覺。然而,觀光客幾乎成為觀光地區人民的真正的生活重心,麥克康萊爾

(MacCannell)用前區域和後區域二概念來區別不同的旅遊地點:著名的觀光點 屬於前區域;而觀光客脫離觀光點而進入的地方則屬於後區域,麥克康萊爾

(MacCannell)強調,一般人相信如果離開前區域,慢慢地進入後區域時真實的 東西才會慢慢浮現(黃振富,1996)。因此觀光的型式若以探親或自助旅行方式 比較容易深入後區域,比較能夠貼近當地的真實生活。若以參加旅行團的觀光 客,大都也只能在觀光產業的設計的情境下接觸當地的人、事、物,像是隔著一 層玻璃觀看當地人的生活。

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本質是將「人的自我」投入「環境」之中,去「識覺環境、

評價環境、再建構環境」 (潘桂成,1997) ,在觀光時,所處的空間環境識覺元素

是遊客透過觀光旅遊活動中所接收到的環境刺激訊息,如旅遊活動以視覺、聽

(10)

覺、味覺、觸覺、嗅覺的感官去接收環境訊息,產生深刻的環境識覺(倪進誠,

2000)。

觀光遊憩的識覺和一般生活空間的識覺不同,如表 1-2-1。觀光客來到觀光 地區時,停留時間短、所接觸的事件少,對當地的瞭解最常透過書籍或導遊的介 紹,深入和當地人交談的機會並不多,所認識的真實世界是經過許多人的篩選才 呈現在觀光客的面前,眼見為真的觀念使觀光客常誤將觀光客空間識覺當成當地 人的生活空間識覺。

表 1-2-1 觀光空間和生活識覺之比較

觀光空間識覺 生活空間識覺

空間分類 行動空間*

識覺環境**

活動空間(日常生活空間)*

行為環境**

接觸情況 事件少且頻率低 事件多且頻率高 親身經驗 少有親身經驗 易有親身經驗 自我主見 易隨媒介管道資訊跟隨他見 易有自我主見

清晰程度 識覺不清晰 識覺較清晰

真實程度 識覺內涵多經篩選扭曲遠離真實 世界

識覺內涵較接近真實世界

註: *Golledge and Stemson(1987)分類

**Sonnenfeld(1968)分 引自(倪進誠,2000)

(五)國際觀光旅遊體驗意象與文化衝擊

觀光旅遊過程中,包含了期望、興奮、挑戰、好奇,或反感、疲倦、失望等 等的心理感受與記憶;它是一種體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這牽涉了文化層 面、社會層面與心理層面(李貽鴻,1998)。

國際觀光客在國外旅遊地區的體驗不同於台灣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便開 了 比較空間,根據李英弘和劉瑞香針對台灣造訪美國西部參團遊客,在出發前、返 國後進行前測、後測,以研究國際旅遊的認知面、情感面及行為面的改變。研究 結果發現觀光客在國際旅遊印象的認知面及情感面上大部分抱有比較大的期 待,而對觀光地區表現出較低的滿意度,在出發前和返國後認知面上的差異性不 大,反而是情感面上的差異性比較明顯。在文化衝擊方面分析得知有五個面向,

社會性、情緒性、文化歸屬性、環境衛生、及自省性(李英弘、劉瑞香,2002)。

林麗生以遊學團十三位學員為研究對象,探討他們對於遊學經歷的體驗、收 穫和期望,發現遊學對學員而言是相對於自己文化的異文化的直接體驗與學習,

有助於培養多元智慧,增進自己的文化資本,開闊視野,增加自信心與勇氣,更

加獨立自主,學習與人相處、互尊互重、欣賞異同,透過瞭解別人、更加認識自

己(林麗生,2002)。

(11)

邵恬宜針對來自東京和大阪兩地的日本大學生,心目中之台灣觀光形象,並 藉以瞭解以台灣作為一觀光目的地時,對台灣在各項觀光地屬性上的評價,及對 各項觀光地屬性重要性之認知(邵恬宜,2001)。

梁國常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遊客在選擇遊憩區的過程以遊憩區的整體印 象為重要依據,遊憩區的意象的實質形態與屬性相關,可識別性高,自明性強烈,

則較易使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梁國常,2002)。

(六)觀光活動 1. 觀光理論

三田義雄在「觀光、遊憩計畫論」 (1975)中認為:觀光原具有「觀賞文化風 光」之意,而觀光內涵當限定於活動為中心,其所伴隨而來者為空間之移動,此 乃與其他活動得以區別之主要根據。

倪執中於「觀光遊憩活動淺說」(1987)中指出「觀光」乃吾人為了達成某 一願望,離開原居住地,經過一段相當旅途到達與居住地不同之處所,觀察或體 驗新環境中的事物或其他特色。因此「觀光」含有觀賞和學習之意,且是以空間 之移動為內涵的活動。

唐學斌於「休閒學概論」 (1984)一書中更指出:狹義觀光活動有四要素,人 們離開其日常生活居住地移動、無營利的目的、觀賞風土文物等。廣義觀光活動,

則包含經濟、學術及文化在內。總之,觀光是對他地或他國的人文觀察,包括文 化、制度、風俗習慣、國情、產業結構和社會型態等,以增廣見聞及提高知識素 養等。 (唐學斌,1984)。

觀光在觀念上可視為一種現象,也就是人民在其本國境內(國內觀光),或 跨越國界(國際觀光)的活動現象。這種活動顯示出諸如個人以及團體間之交互 行為關係、人際了解、感受、知覺、動機、因擾、滿足、以及歡愉之觀念等因素。

觀光現象之結構基本上應包括三項要素:人(觀光行為之主體) ,空間(觀光行本 身所必須涵蓋之實體要素) ,時間(旅行及停於目的地所耗之時間要素) (李貽 鴻,1998)。

觀光需求之因素包括:(1)觀光傾向(Prospensity),指出發地旅客赴外地觀 光的傾向程度,與該地區之人口數,及旅客社會經濟條件與偏好有 。(2)觀光 引力(Attraction),觀光目的地所具備吸引觀光客之能力,即為目的地之供給要 素與相關特性,包括各類資源與設施,及相關活動與服務等。(3)觀光阻力

(Resistance) ,觀光起訖地間往返之便利性與可行性。觀光人次的成長趨勢因觀 光旅客觀光需求因素不同而有所差異(陳敦基,1992)。

2. 觀光遊憩地理

休閒活動的地理研究稱為觀光遊憩地理,或稱為旅遊地理,觀光遊憩地理研

究的內容是從綜合性、地域性的觀點出發去探討地理問題的形成、演變和發展的

基本規律。其地理研究的內容分為:(1)遊憩資源的概念、分類、規劃、調查評

(12)

估、景觀開發等。(2)遊憩活動與地理因素關係,如旅遊動機、客流方向和數量 變化、觀光遊憩環境質量等研究。(3)遊憩區分類與規劃、遊憩區間關係。(4) 觀光遊憩地理基本理論和方法研究,包括概念、特徵、定性定量分析在遊憩地理 中的應用。(5)遊憩地圖的設計、使用(魏源金,2000)。(6)旅遊資訊的蒐集。

觀光地理學的研究大都偏重個別小區域的研究,分析觀光的型態、觀光聚落 及觀光產業,並就其相關性,以及觀光產業之形成過程及構造觀點予以研究(鄭 秀蘭,2001),但對於以國際觀光方面的研究較為欠缺,以中學生為研究出國對 象更是稀少,觀光與中學生的地理學習的關聯性的研究目前則是完全 有,有待 在此方面的研究。

人之所以要去旅遊的真正原因正是轉化空間的取向,為追逐不同性質的空 間,滿足人對豐富世界的尋求。就人地觀點而言,休閒活動放回“地”與“環境”

來思考,探討遊憩區與自然、人文環境、主觀與客觀環境之關係;就空間觀點而 言,探討何種休閒活動位在那一個空間區位;就區域觀點而言,休閒地方或區域 的獨特性、休閒空間的性格、休閒地方的集中與結合,以區域作為休閒空間劃分 方法所探討的各種觀光區的特質及區域互賴、休閒景觀分析,各觀光資源的區域 整合、觀光區的規劃、城鄉關係休閒土地利用、觀光與生活圈...(鄧景衡,1990) 。

觀光地理學之發展於地理學,係地理學之自然、空間、人文、地圖、區域等 基本觀念為基礎,強調為一個訪客去拜訪一個區域、國家或地區時,從觀光旅遊 之觀點,其觀光活動與當地之人文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觀光地理 學可由觀光學為出發點,應用地理專業,提供旅客相關之地理知識,包括如何蒐 集知識與資訊,探討觀光客到某一地方去拜訪時,應如何準備、到何處觀光、去 看什麼?(李銘輝,2000)。觀光旅遊是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社會 經濟現象,是遊憩活動的一部分,是一種人類體驗,一種社會行為,一種產業,

同時也是一種地理現象。旅遊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旅行遊覽、休憩療養、康樂消遣 同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相互關係。地理學者將觀光旅遊作為人類活動的一 種空間表現形式來研究(保繼剛等編,1993)。

3. 國際觀光

國際觀光為跨國境的觀光活動,包含外國(外籍及華僑)旅客來我國境內觀 光(inbound),以及我國人民到他國觀光(outbound)兩種類型。

休閒旅遊活動可以促進國際間友誼與瞭解異國人們的生活情形,對於拓展國 外交的功能上具有實質的意義,觀光客出外旅遊時,接觸當地人民,可展開社交 活動,觀光的社會背景影響觀光接受區的社會結構及人們的生活方式,觀光客也 可以在觀光地區獲取經驗,及帶動新學習與新生活展望。 (唐學斌,2002)。

周義隆認為旅行動機是驅使人去旅行的力量,有了旅行動機也唯有到旅行目 的地去體驗,旅行者才能得到所欲尋覓利益的滿足(周義隆,1993)。

Yoshioka, Carlton;Simpson, Steven & Virden, Randy 對台灣、日本、美國三

地分析人民的遊憩活動動機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學生較美國及日本學生

(13)

不重視「尋求成就感」 、 「自然欣賞」 、 「遠離塵囂」 、 「家庭互動」 、 「尋求樂趣或刺 激感」 (Yoshioka, Carlton 等,1993),台灣的學生對於尋求成就感等的不重視,

對於前往觀光目的國的自然景觀、人文活動的觀察較少,對於地理知能的體驗和 學習就可能較少。

廖健宏探討當一個旅遊目的地是一個國家時,關於國家形象、旅遊形象與旅 遊意願之間的關係(廖健宏,1998)。

4. 遊憩解說與遊客意像

遊憩解說引導人們的意識型態,從文化的內涵去欣賞觀光地區的地方特質,

結合個人認知,去思考、再體驗、再判斷,觀光地區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觀(王 鑫,1997)。觀光地區的解說員個人情操特質、成長背景、生活經驗、對遊憩解 說內容的整合,解說的技巧的拿捏,互相交錯影響與歷練而形成各有特色的解說 方式。遊客因為各項個人屬不同會影響遊客對遊憩解說的回應,及在觀光區的體 驗,對觀光區的認知、情感。遊客屬性表現在遊憩解說的回饋有不同的結果,但 其中的差異程度不如解說員呈現的解說風格造成的差異大(黃美雯,2002)。

參與國際觀光時,要深入地認識觀光接待國的風土民情,有賴於領隊和導遊 對觀光地區的解說引領導,領隊和導遊的素質、講述技巧、態度等會直接影響觀 光客對觀光地區的意像。

(七)訊息處理理論

人無時無刻在接受環境訊息,而訊息會因為時間而被遺忘,或者轉為長期記

憶,在參與國際觀光旅遊時,環境提供的訊息除了能深刻被記憶、或利用一些工

具如相片、錄影帶、或文書記載可以輔助記憶外,否則到異地去旅遊時所得的經

驗或知識也會隨時間而逐漸被淡忘或遺忘,到最後只剩下我曾經去過那幾個國家

而已。曾經出過國的中學生,若要能清楚回想並描述在國外的經歷及對國外的印

象,必須在如表 1-2-3,在觀光時對觀光接待國的環境中的刺激有所覺察,並利

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的感官轉為訊息加以收錄,並常復習以保持長久,國

際觀光後若能將觀光所得的在認知面、情意面及技能面轉為長期記憶後,在往後

的生活或知識的運用上才是最外助益。

(14)

反應(輸出)

反應(輸出)

長期記憶 (LTM)

情節記憶 語意記憶

復習

短期記憶(STM)

(時間)

運作記憶(WM)

(功能)

注意

感官收錄

(SR)

輸入

圖 1-2-4 訊息處理的心理歷程圖

資料來源:(張春興,1994)

1. 環境中的刺激:可能是人,可能是物(包括具體的實物及一切物理化學變化 如聲光熱等,以及抽象的符號及象徵物等) ,也可能是事(包括人與人或人 與物的一切活動等)。總之,凡是能影響個體感官使之產生反應者,均為構 成訊息處理的刺激。不過,個體在覺察外界刺激並將其做為訊息來處理時未 必都能經過全程;個體對很多刺激是“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的”。

2. 感官收錄(sensory register,簡稱 SR):指個體憑藉視、聽、嗅、味等感覺 器官感應到外界刺激時所引起的短暫(在三秒鐘以下)記憶。感官收錄保持 原來的形式(如照像或錄音) ,提供個體抉擇是否將進一步作為重要的訊息 來處理。決定予以進一步處理時,就加以注意(attention) ,並予以編碼,轉 換為另一種形式。否則,放棄而形成遺忘。感官收錄是有選擇性的,選擇的 標準可能與動機、需求以及經驗等有關。

3.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簡稱 STM):指感官收錄後再經注意而在時 間上延續到 20 秒以內的記憶。短期記憶對個體的行為具有兩種重要作用:

其一是對刺激表現出適當反應。反應過後所記訊息即流失,便成遺忘。另一 作用是個體認為所處的訊息是重要的,就採用復習(rehearsal)的方式,使 之保持長久,並進而輸入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另具有運作記憶(working memory,簡稱 WM)的功能。運作記憶是指個體對訊息性質的深一層認識 與理解。理解之後刻意予以保留,是將之轉換為長期記憶的主要原因。

4.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簡稱 LTM):指保持訊息長期不忘的永久記

憶(permanent memory) 。長期記憶大致可分為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 ,

指生活情節的實況記憶;和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指有關語文所表

(15)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方法

一、研究流程

根據本論文所欲研究的兩大課題:國人、中學生、台北市中學生的國際觀光 趨勢,及台北市中學生參與國家與地理學習的研究,研究流程依研究主題分成兩 部分:

(一)公部門統計資料

1. 國人及中學生的觀光人次成長趨勢及首站到達的地區或國家,查閱自 1979 年至 2002 年各年度觀光年報及觀光資料,由於兩岸不直航,國人前往大陸 的人次蒐尋陸委會網站。

2. 為瞭解台北市中學生出國的影響因素,查閱教育部公報、體育委員會公報等 政府公報,及台北市教育局網站。

3. 蒐集觀光統計資料並加以分析,製作表格及繪圖,以瞭解國人自 1980 年開 放國外觀光至 2002 年,以五年為一個單位,瞭解國人前往各洲、各國的變 化趨勢。自 1995 年始有依年齡別登錄的統計資料,因此中學生參與國際觀 光首站到達的國家資料,受統計資料的限制中學生前往各洲、各國以 1995 年至 2002 年的變化趨勢,製作表格及繪圖。

(二)問卷調查

為瞭解中學生地理學習與國際觀光的關係,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瞭解。

問卷調查分成四部分:

1. 問卷設計

閱讀有關於觀光、旅遊、休閒的書籍及雜誌,及中學生休閒、觀光的相關論 文及期刊,針對欲瞭解中學生對於國際觀光的經驗、認識國家的途徑、與地 理認知學習、及技能與情意表現,進行設計問卷。問卷的題目依設計所需,

有選擇、填充、簡答、填圖等題型。

2. 問卷抽樣

(1) 問卷抽樣對象為出國人數比率最高的台北市中學生,然而觀光局統計數 字因為台北市中學生 有中學生出的統計數字,故本研究必須透過問卷調

查。

(2) 本研究問卷抽樣應儘量抽台北市各行政區,但因考量問卷回收率的問 題,故透過認識的高中老師及國中老師代為發放問卷調查,抽樣學校如圖 1-3-1,2002 年 4 月至 5 月間抽樣發放問卷至五所國中(包括北安國中、北 投國中、實踐國中、內湖國中、仁愛國中)一、二、三年級各一或兩班,及 五所高中(內湖高中、百齡高中、麗山高中、永春高中、萬芳高中)一、二、

三年級各一班抽樣,問卷發放以班級為單位,共發出問卷 1014 份。

(3) 問卷回收:2002 年 4 月至 5 月陸續回收,共回收 856 份問卷,問卷中

(16)

856 人其中 522 人具有出國經驗,334 人無出國經驗。因每個人出國的時間 距問卷時間不同,以高中三年級學生在中學時期的出國印象為基礎,以 1997 年至 2002 年曾經出過國的中學生為有效問卷如表 1-3-1,國中生有效問卷共 281 份,高中生則有 129 份,共 410 份。

表 1-3-1 樣本人數學級、性別分配情形

國中一年級 國中二年級 國中三年級 高中一年級 高中二年級 高中三年級 總和

41 53 34 28 22 23 201

65 57 31 15 25 16 209

總和 106 110 65 43 47 39 410

資料來源:整理自問卷調查所得,2002 年

圖 1-3-1 台北市中學抽樣學校分布圖 國中

高中

0 1.9km

S E W

N

萬 華 區 大 安 區 信 義 區

大 同 區 中 正 區 文

山 區

港 區

湖 區

林 區

投 區

實踐國中 萬芳高中

永春高中 百齡高中

北投國中

內湖國中 內湖高中 麗山高中 北安國中

仁愛國中

松 山 區

(17)

3. 資料分析和處理:問卷回收後依題目類型使用 SPSS、Excel 軟體將問卷資料 輸入,再依論文所需加以整理分析。

4. 訪談:訪問資深領隊,談我國國際觀光業務的和中學生觀光事務的概況;訪 問北安國中劉順松主任,談中學校參與國際體育、文化交流的相關事項;訪 問某大學學生,談以中學時期的觀光經驗,就學習過整個中學學程來看地理 教育與國際觀光的相關性,隨機抽樣台北市一名國中生、一名高中生談在中 學地理教育與國際觀光的相關性。

結 論

訪 談 問卷分析

問卷調查 設計問卷

閱讀相關書籍、期刊、論文 觀光局統計資料分析

觀光局網站 觀光局觀光資料

觀光旅遊相關網站

圖 1-3-2 研究流程圖

(18)

二、研究方法

(一)閱讀相關論文、書籍、雜誌及國小、國中、高中教科書

國際觀光的盛行,大學院校相關科系研究觀光的相關論文越來越多。閱讀各 校地理系及其他科系有關於觀光、遊憩、休閒的論文及期刊,閱讀有關青少年觀 光、遊憩、休閒的論文及期刊。

閱讀觀光地理、旅遊地埋學、觀光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等書籍。閱讀坊間 旅遊書籍和雜誌。

閱讀國小一至六年級社會科教科書、國中教科書及高中文化地理等教科書。

(二)蒐集相關統計資料及圖表的繪製:

由於蒐集觀光局觀光統計自 1995∼2002 年 13∼19 歲出國人數統計年報資 料,及 1995∼2002 年觀光月報 2 月(寒假),7 月、8 月(暑假),繪製圖表。

(三)問卷調查及抽樣訪談

對於中學生國際觀光經驗所欲瞭解的內容設計問卷題目,於九十學年下學期 對台北市五所學校國中一、二、三年級各一班,五所高中一、二、三年級各一班 進行問卷調查。訪談旅行社的領隊曹小姐,就領隊的多年經驗觀察中學生在出國 觀光時的情形,訪談有出國經驗的國、高中生各一名,以各年齡層及各學程的各 角度來看參與國際觀光對中學生的地理學習的關係,及國中、高中生訪問北安國 中劉順松主任以瞭解學校的國際體育文化交流的情形。

三、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由於人力、物力、財力、時間不足,以及許多外在因素,無法進行 全國性的調查,故主觀的選取以參與國際觀光人數較多的台北市作為本研究的抽 樣地點,所得樣本資料的解釋範圍能否代表全國中學生,仍有待商榷。

(二)本研究的假設前提是所有受訪者對問卷題目的認知都是一致的,但實際上 各個受訪者,對於相同的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認知和標準,或填寫問卷時表達意 願和能力,本研究在受訪者答案上的歸類上認定的差異,皆會使研究結果產生誤 差的現象。

(三)每個人不同年齡層及地理方面學習狀況的差異,蒐集或閱讀的資訊的多 寡,到達旅遊地時的觀察力、注意力、認知的差異,以及對於旅遊地的記憶程度 的差別,使得資料取得的較不容易達百分之百的完整性。

(四)在蒐集官方資料所有的統計資料以縣市別、年齡別、首站到達地區別為統

計項目,而台北市中學生的出國資料並 有登錄無法得之,故只能透過問卷方式

進行瞭解中學生出國觀光與地理學習之間的關係。

(19)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地區

一、研究對象

根據觀光統計資料可以知道每年出國觀光的人次依縣市別而言,台北市每年 都是排名第一位,故本論文研究中學生的觀光經驗以選擇觀光人次最高的台北市 為抽樣研究對象的區域。

由於國小、國中、高中生的相關區域地理課程內容不同,隨著年齡的差異、

個人的觀察與認知能力、接受與儲存訊息的深度,閱讀報章雜誌和書籍的習慣不 同,及接收媒體或親友的訊息機會多寡,所以對於世界各國的認識基礎有差異。

基於這樣的差異,本文研究以台北市國中及高中的中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地區

每年中學生出國觀光所到之國家遍布世界各地,選擇其中三個國家為研究對 象。根據表 2-3-3,中學生出國人數最多的國家為日本、美國、泰國,但因為瞭 解國家所在緯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各國家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特色,選擇泰國、

美國及紐西蘭三國為主要研究地區如圖 1-4-1,選擇以這三個國家的考量原因如 下:

美洲地區選擇中學生前往觀光人數居第二位的美國,位於溫帶地區,領土廣 大,媒體報導率高,消費市場到處可見美國商品,為世界主要強國之一。

亞洲地區日本因為位於溫帶地區,媒體報導率高,台灣消費市場到處可見日 本商品,為世界主要經濟強國之一,和美國的狀況差異性較小;大陸地區因領土 廣大,觀光客所到觀光地區在自然景觀上差異性大,相同的語言也較不易感覺中 學生出國對於在觀光地區的學習上的差異。基於以上的考量,本研究選擇觀光人 數居第三位的泰國,泰國位於熱帶地區,經濟發展一般而言被視為較台灣落後的 國家。

大洋洲地區則選擇觀光人數居第十二位的紐西蘭,紐西蘭位於南半球溫帶的 島國,地廣人稀,具有多樣化的地形景觀、均質化的人文景觀光不同於美國、泰 國。

泰國、美國、紐西蘭三國概況,如下:

(一) 亞洲地區-泰國

泰國面積 676,578 平方公里,人口 4,780 萬人(2001 年),位於東南亞中南 半島上,為熱帶地區,與台灣關係密切,除了我國前往泰國經商及觀光人數眾多 之外,泰國每年將近有 11 萬以上的勞工來台工作,經濟發展一般而言被視為較 落後的國家,為中學生前往亞洲各國人次的第三位。

(二)美洲地區-美國

美國面積 9,372,614 平方公里,人口 28,450 萬人(2001 年) ,位於北美洲地 區,領土廣大所跨緯度較大,氣候呈現多樣化,自然或人文各方面觀光資源豐富,

與台灣商業往來密切,視訊媒體報導率最高,為國人出國遊學、探親首要之地,

(20)

為中學生前往美洲人次最多的國家。

(三)大洋洲-紐西蘭

紐西蘭面積 270,534 平方公里,390 萬人(2001 年) ,位於南半球澳洲東南 方的南太平洋的島國,地處溫帶海洋氣候地區,有「活的地形教室」之稱,冰川 地形、火山地形、畜牧風情等景觀頗具特色,在自然和人文景觀光上較為單純,

為中學生前往大洋洲各國人次的第二位。

圖 1-4-1 泰國、美國、紐西蘭位置圖 美國

紐西蘭 泰國

2500km 0

S E W

N

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福 1 字第 0980136398 號令訂定發布全文 18 條 2.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勞動部勞動發創字第 1039800598 號令修正發布全文

根據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WTTC)估計,至 2010 年全球約有 2.5 億的觀光休閒從業人口,並且產業規模將達全球 GDP 的

七、選手來源及限制:選手應具有中華民國國籍,青年組限民國89年1

二、其他 匯兌手續費 多國政府為增加稅收,自本(2005)年 1 月起將匯 兌手續費自 10%調升為 13%,哥斯大黎加已向世 界貿易組織表示該措施違反 WTO 相關規定,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二零零一年十二月份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由於全 球經濟在下半年持續放緩和

從經濟危機對義國政府之影響來看,自2009年年底即潛伏的歐債

中華民國 102 年 5 月 14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025291 號函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31 日中市教幼字第 1020100764 號函修正發布全文 13 點,並自即日生效 中華民國 104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