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 "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三大國際商港之一的台中港,為六十年代政府為了促進台灣經濟發展所推動 之十大建設工程之一。台中港建港工程分為三階段,於民國六十二年開工,民國 六十五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後啟用通航,民國七十二年貨櫃碼頭完工,總投入資金 高達五十五億新台幣。依據行政院提出建設臺中港之計劃效益 1 ,共計五點:

1 分擔基隆、高雄二港之壅塞。

2.減輕鐵、公路之負荷。

3.節省進出口貨物內陸運輸費用。

4.促使中部工商業繁榮,減緩人口向南、北兩端過於密集之壓力。

5.利用挖泥回填新生地以供工業發展之用。

由上述可知,政府對於港口建設,不僅於航運的意義,更期待港口建設可帶 動地方工商產業發展。台中港興建的背景與目的,在同年代許多亞洲低度發展國 家的港口興建計劃中,也看到類似的情形(Robinson,1981 , 轉引自廖嘉蓮,2001) 。

依據行政院主計處對都會區認定標準,台灣地區有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 會區,中壢、新竹和嘉義三個次都會區。1970 年代,台北、高雄形成工業化據 點,台灣都市化出現南北兩極化的發展型態,直到 1980 年代,中部區域人口逐 漸增多,北中南都會區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孫清山,1997)。根據行政院經濟 建設委員會公佈台灣各區域均所得資料顯示,中部區域於民國六十五年至民國七 十五年之間平均所得增加顯著(參考附件一)。於此時,中部區域發展速度似乎與 台中港計劃效益相呼應。

政府投入許多資金於重大建設,期待建設帶動地方之發展。然而台中港開港 之後,是否達到其計劃效益呢?台中港建設能否帶動當地繁榮,促進中部區域經 濟發展呢?政府對台中港的期待是否為一廂情願的假想?這樣的期待合理嗎?

種種疑問,實在有必要針對此議題作深入探討。本文為了進一步理解以港口作為 區域經濟發展之成長中心策略的適用性,將以台中港特定區為例,檢驗港口與區 域經濟發展之關係。

1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76) ,《十項重要經濟計劃建設簡介》,頁 51。

(2)

二、研究目的

透過本篇研究,本文想要達到的具體研究目的有下面五項:

一、 瞭解國家政策對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定位或期待。

二、 探究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計畫。

三、 探究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現況。

四、 探究台中港特定區內部機能分區與都市計畫之差距。

五、 檢驗以港口作為區域經濟發展之成長中心策略的適用性。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觀點

一、文獻回顧

目前有關港口的研究,大多為港口的規劃工程、航海運輸功能與角色、或提 高港口營運等方面進行研究。針對「港口與區域經濟發展關係」的文獻與研究,

作了以下的整理:

(一)「港口與區域經濟發展」之研究

曾鷰婓(1989)討論日據時期高雄港築港對高雄地區的影響,並奠定今日高 雄地區現代化工業的基礎。王荏弘(1987)指出運輸的改善,使基隆港擁有台北 廣大腹地,而腹地的製造業是其發展的主力。沈明展(1995)從都市計畫角度探 討港埠相關活動的土地利用,著重基隆港與基隆市的互動關係。在國內實證案例 中,以基隆、高雄兩港為主要研究對象,因為腹地製造業的發展、內陸路網的擴 張等因素,認為港口是可以促進區域之發展。

(二)「台中港與區域經濟發展」之研究

關於台中港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文獻,短篇文章頗多,散見於各期刊雜 誌,但也不乏由政府、學術單位所做研究。尤其是民國五十五年至民國七十年之 間最多,這與台中港的興建與通航時間有關。此外,有關台中港對周圍腹地之影 響,可分為中部地區為主的大尺度研究區及以台中港特定區為主的小尺度研究區 兩種。

1.民國七十年前的相關文獻回顧

李朝賢(1976)預估產業就業量來說明台中港對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之影 響。林享博(1976)認為台中港特定區為中區的成長中心,並建立人口預測模型,

來解釋成長中心對周圍地區之影響。唐富藏、張國平(1978)依市場區域經濟法 則、依萊-華特模型(Ellet-Waltes Model),認為台中港實際市場較理論市場 範圍小。賴聰輝、曾喬彬、黃逸松(1979)回顧基隆港與高雄港對區域的貢獻,

深信台中港將為中部地區帶來繁榮,解決區域發展不均的現象。張俊雄(1980)

認為台中港對中部經濟發展的價值在於平衡區域經濟、節省內陸運輸與港口擁塞 費用及新生地之增值效益。由於基隆、高雄兩港成功的經驗,這個時期的文獻大 都認為台中港可促進地方發展,並以預測方式分析其影響力。

2.民國七十年以後的相關文獻回顧

民國七十年以後的文獻對於台中港能否促進地方區域經濟之發展的態度趨

向保守與負面。孫宕越(1981)認為台中港港埠設施投資遲緩、缺乏航運相關行

業與定期航線、海關服務不如基、高兩港,是台中港特區未見繁榮的原因。謝高

(4)

橋(1984)探討清水、沙鹿、梧棲、龍井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之變遷。認為台中港 規模尚未成熟,未能有效促進港區工業開發,故無法帶動都市發展。黃國誌

(1997);錢學陶、蔡清標、蔡添璧等人(1997)從都市計劃角度,分析相關計 劃,並研擬促進發展之策略。廖寶蓮(2000)試圖釐清港口與腹地產業發展之關 係,提出台中港在近年來有顯著成長,但並未促進特定區之發展。上述文獻,除 了謝高橋(1984)、廖寶蓮(2000)之外,往往缺乏具體的指標與檢驗過程來探 究區域之發展。

3. 以中部地區為主的大尺度研究區之相關文獻回顧

由於港口可透過內陸交通影響其腹地經濟 ; 而腹地的經濟條件也會影響港 口的發展。故多數的文獻是以大尺度的中部區域為其研究區,來說明港口對區域 產業結構之影響,如李朝賢(1976) 、唐富藏、張國平(1978) 、賴聰輝、曾喬彬、

黃逸松(1979)、張俊雄(1980) 、廖寶蓮(2000)等人。然而,這類的文獻對於 港埠所在的小區域的發展與變遷著墨較少。

4.衡量區域發展之具體指標

賴聰輝、曾喬彬、黃逸松(1979)從人口與產業兩個面向,探討港口對區域 發展之影響。謝高橋(1984)從人口、產業、教育三個面向分析特定區之變遷。

唐富藏、張國平(1978)透過人口與產業兩個面向,採前後比較分析法(Before and After Approach),分析台中港建港預期效益「促進中部工商業繁榮,減緩 人口向兩端過於密集」目標的達成度。廖寶蓮(2000)單究產業面向而言,探究 台中港與中部區域產業之關係。綜合上述,可知人口與產業結構是分析港市發展 之重要面向。

(三)「以港口作為區域發展之成長中心」之研究 1.成長極理論(Growth Pole)

成長極觀念首先由法國經濟學者F. Perroux於1955年提出,後來經G. Mydral、

A.O. Hirschman(1958) 、J.Friedmann等多位學者發展延伸(李朝賢,1993)。成長極 理論是從產業的觀點,指出經濟成長並非均勻地發生在地理空間,而是以不同強 度在空間上成點狀分布,藉著各種傳播途徑,對整個區域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

若此成長點具有地理空間聚集意義,即為成長中心(Growth center)。Perroux認為成 長極能否存在完全要看該地區是否存有促進型產業(Propulsive industries)

2

。如 果促進型產業聚集在地理空間上某一區域,將使本身及其相關產業成長加速,形 成一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之效益,透過自身增長速度能對鄰近

2根據區域經濟學者看法,促進型產業具有以下特點:一、產出成長率高;二、產業關聯程度高;三、市場 佔有率高;四、產品乘數效應高;五、產品需求的所得彈性高;六、高度空間集中傾向。資料來源:李朝賢

(1993),《區域發展規劃》

(5)

地區產生強大幅射作用的「成長極」。

成長極的形成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由市場機制之自發調節,引導企業和行業 在某些大城市與發達地區聚集而自動產生的「成長極」;另一種是由政府透過區 域經濟計畫和重點投資來主動建立成長中心,應用該理論於區域政策即稱為成長 極政策(grow pole policy)或成長中心政策(grow center policy) 。

2.以港口作為區域成長中心之模式

Witherick, (1981)提出港口可透過就業人口的流動,帶動港市發展之模式

(圖 1-1)。因為港口而產生的各種活動機能,可吸引港口關連就業人口及其依 賴人口移入,隨著人口的增加,促使都市成長,進而健全都市之服務機能,終究 吸引更多其他地區人口的遷入,促使港市再次發展。此即說明港口促進地方發 展,成為地方成長中心之模式,然其發展先決條件在於港口本身機能的發揮或營 運狀況。

圖1-1 港市產業連鎖模式 資料來源:重繪於M. E. Witherick (1981),“Port Development, Port-city Linkages and Prospects for Maritime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Southampton.” In B. S. Hoyle and D. A. Pinder, (Eds.), Cityport Industrialization &

Regional Development: Spati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Strategies. Oxford: Pergamon Press.

根據 Witherick (1981)將港口關聯產業分為四類,分別為港務服務、海事 輔助服務、運輸批發及海濱工業等。港務服務,以港口營運為主,包括港務局、

領港、海關、貨物裝卸等工業;而港口外圍的地區常聚集促進海事商業發展之輔 助服務業,其包括船公司、船務代理業、船運業、船隻器材製造商,甚至海軍日 常服務等皆屬於此範疇內的產業;運輸批發則包括來往港口與都市及其國內其他 區域市場貨物運送之產業。而冷藏設備的改善,明顯減少運輸批發產業的就業人

港口

港務服務

海事輔助服務

運輸批發

依賴人口

都市成長

其他就業

都市服務

海濱工業 港口關聯就業

(6)

口。至於海濱工業則可分為三類:一、包括造船或相關零件製造業商;二、海洋 產品之基本加工處理業、或以粗質原料進口為主之基礎加工業;三、以出口導向 為主之製造業。

上述文獻回顧,雖不盡全面,但在觀念、概念或方法上對本研究或多或 少都有所啟發。

二、研究觀點

由於台中港特定區計畫其本質為成長中心政策。因此以港口作為區域發展之

成長中心策略即為本文所持的研究觀點,並以都市計畫、人口成長趨勢、機能分

區作為研究本區發展時的三個切入面向。本研究企圖釐清港口能否成為區域發展

之成長極,而以台中港特定區為例,檢驗港口與區域發展之關係。

(7)

第三節 研究區界定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界定

本研究企圖釐清港口能否成為區域發展之成長極,而以台中港特定區為例,

檢驗港口與區域發展之關係。民六十一年公佈實施之「台中港特定區計畫」是政 府為了促進台中港機能健全發展,及因應中部未來需求所做的規劃。原台中港特 定區計畫是以民國八十年為計畫目標年,其計畫區範圍北以大甲溪為界,南至大 肚溪,西至海岸,東臨大肚台地,包括台中縣之梧棲、清水、沙鹿、龍井四個鄉 鎮的大部分地區。民八十五年第二次通盤檢討後,改以民國一百年為計畫目標 年,特定區的範圍亦有些許的變更,新增大肚鄉成功村部分地區。此計畫雖歷經 幾次的通盤檢討,但基本上仍延續民六十一年所頒佈實施的「台中港特定區計畫」

中預設的發展藍圖。

由於台中港特定區並非以鄉鎮界為其界線,故東側大肚台地上部分村里乃為 計劃區外用地。然而受限於鄉鎮統計資料之不可分割性,故本文的研究範圍是以 台中港特定區四鄉鎮為主,包括梧棲鎮、清水鎮、沙鹿鎮、及龍井鄉等(圖1-2);

至於文中的「港埠用地」乃指台中港港埠所在,其範圍北起大甲溪南岸,南至大 肚溪北岸,東以臨港道路(省道台17線)及其延長線作為界,為台中港務局管轄之 國有土地。至於,本文的時間尺度由戰後台中港特定區劃設至今,止於民國九十 三年。

圖1-2 研究區域圖

(8)

二、研究方法

本文企圖釐清戰後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特性,而以都市計畫、人口成長趨 勢、機能分區作為探究本研究區發展時的三個切入面向,以相關文獻資料蒐集與 整理為主軸。內文中細部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 區位商數分析(第二、三章)

區位商數是用來表示一地區特定產業在全區該產業中所佔比重的一個數 值,其公式如下 :

某鄉鎮某產業LQ = (某鄉鎮某產業從業人數 / 某鄉鎮各產業從業人員總數) 除以 (台中縣某產業從業人數 / 台中縣各產業從業人員總數)

當 LQ 值為0時,表示某鄉鎮無此產業發展;當 LQ 值為1時,表示某鄉鎮某 產業其發展相當於台中縣該產業發展平均水準;當 LQ 值小於1時,表示相 對於全台中縣,某鄉鎮某產業在該地區較不具重要性;當 LQ 值大於1時,

表示相對於全台中縣,該項產業在該地區佔有較重要之地位,可視為該區較 發達之產業。

(二) 機能空間劃定方式(第三章第三節)

以民國八十五年工商普查資料進行分析,將本區工業活動、商業活動、住宅 明顯聚集發展之村里,分別劃設為各機能顯著區來代表本區實際發展現況,

並以行政區劃最小單位—村里,作為最小分析單位。

(三) 土地使用類型分析(第四章)

由台中縣政府都市計畫課取得本區八十一村里及都市計畫相關資料之數位 檔,經由 GIS 技術分析,如座標的轉換、疊圖分析、簡化等步驟,獲得土地 使用分區之各類用地分佈的村里。其中分佈龍井鄉龍泉村、山腳村、龍崗村 及沙鹿鎮竹林里等四村里,因土地使用分區複雜,故本文不加探究其發展。

此外,並承續機能分區分析結果,以各機能顯著區來代表本區實際發展現 況。最後,將各村里土地使用分區與各機能顯著區分佈進行比對,探究兩者 之差距,進而檢驗本區發展程度。

(四) 章節內容安排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論述開港前台中港地區的環境背景與台中港特定 區的出現;第三章則分析開港後台中港特定區的發展現況;第四章論及台中港 特定區各類用地發展現況與計畫目標之差異;第五章檢討台中港特定區計畫;

最後於第六章總結前面幾章,並提出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n a Chinese city”, in Thomas David DuBois and Jan Kiely (eds.), Fieldwork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 Research Guide, Routledge, 2020,

Differentiate between a port and a connector, and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among a USB port, FireWire port, Bluetooth port, SCSI port, eSATA port, IrDA port,.. serial port, and

Describe the purpose and types of expansion slots and adapter cards, and differentiate among slots for various removable flash memory devices Differentiate between a port and

– If all the text fits in the view port then no scroll bars will be visible If all the text fits in the view port, then no scroll bars will be visible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Hybrid Schema in Database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Wireless Broadband

These kind of defects will escape from a high temperature wafer sort test and then suffer FT yield, so it is necessary to add an extra cold temperature CP test in order to improve

Moreover, through the scholar of management, 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 Model and Diamond Model make the analysis of transport industry at port, and make the

Due to the high technology change and rigorous global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the dynamic customer preference needs and short product lifecycle intensify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