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與教學領導策略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與教學領導策略關係之研究"

Copied!
2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4)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及其教學領導策略 之關係。為達研究目的,採問卷調查法進行,以「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 知覺與教學領導策略關係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高雄市 100 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之合格教師,採取分層隨機取樣的方式進行。共計 發出問卷 510 份、回收 474 份,回收率為 92.94%;經整理編碼、扣除無效問 卷後,有效問卷共有 444 份,有效問卷可用率為 87.06%。調查所得資料以統 計套裝軟體 SPSS for Windows 18.0 中文版進行資料統計與分析,運用方法包 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依據資料分析之結果,所獲得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教學領導策略持肯定態度。 二、年長、資深、男性、擔任級任工作以及學校校長性別為男性的國小教師 在校長角色知覺上的感受較大。 三、年長、資深、男性、擔任級任工作、規模為大型學校、以及學校校長性 別為男性的國小教師在校長教學領導策略的現況感受上較高。 四、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角色能對校長教學領導策略具有良好的解釋力。 五、國民小學校長成功扮演教育典範者的角色最有助於教學領導策略的運用。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學校校長、教師運用以及未來 相關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國民小學教師、校長角色知覺、教學領導. I.

(5)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Role Perception and Teaching Leadership, and the Strategy of Principals in Kaohsiu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role perception and the teaching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of principals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respondents selected by stratified sampling from the qualified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in academic year 2011. The instrument is the Role Perception and Teaching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of Principals Questionnaire. The collection rate is 92.94% with 510 questionnaires in total and 474 responses. After coding and eliminating invalid responses, the valid response rate is 87.06% with there were 444 valid responses in total. The data collected was analyzed using the SPSS for Windows 18.0 with the following method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data analysis results: 1..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role perception and teaching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of principals.. 2.. 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re older, more senior, classroom teachers, and teaching in schools with a male principal have greater role perception of the principal.. 3.. 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re older, more senior, classroom teachers, and teaching in large schools with a male principal have greater feeling about the teaching leadership strategy of the principal.. 4..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a better role perception of the principal can better interpret the teaching leadership strategy of the principal.. II.

(6) 5.. A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setting an educationalist example role can best apply his teaching leadership and strategies.. Last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school principal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ole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teaching leadership. III.

(7) IV.

(8) …..……………………………………………………... I. …..……………………………………………………... V. …..……………………………………………………... VII. …..…………………………………………………..…. X. ……………………………………………..…. 1. ….…….……………………. 1. ………………………..………. 3. ……………………………………..…. 6. ……………………………………..…. 7. ..…………………………..…... 11. ...………………………...………………. 13. …………………... 13. ……………………... 34. ……………………..…. 59. …………………………………... 81. …………………………………..……. 81. …………………………………..……. 83. ……………………………………..…. 85. ………..………………………. 89. …………………………………..……. 99. …………………………………... 102. ……………………..………. 103. ..…. 103. ………………………………………... 105. V.

(9) ……….…...………………........... 129. ... 153. ………………………………….…….. 163. …………………………………... 163. ……………………………………………... 167. ……………………………………………... 170. ……………………………………….……………… 175 ………………………………………………. 175. ………………………………………………. 184 ……………………………………………………………. 187. ………………………………..………. 187. ………………………………………... 193. VI.

(10) 2-1. ………………………...……. 14. 2-2. ………………………...…..... 15. 2-3. ………………………………….... 18. 2-4. ………………………………….... 32. 2-5. ……………………………….... 36. 2-6. ………………………….……... 40. 2-7. ……………………….……... 54. 2-8. ……………….... 56. 2-9. ……………………………….... 61. 2-10. ……………………….…... 63. 2-11. …………………... 70. 2-12. ………………………... 73. 3-1. ………………………………... 86. 3-2. …………………………... 86. 3-3. …………………………... 87. 3-4. ………………... 88. 3-5. ……... 93. 3-6. ……... 94. 3-7. ……... 95. 3-8. ... 96. 3-9. ... 97. 3-10. ... 98. 4-1. …………………………... 104. 4-2. ……………………... 104. ………………………………………... 106. 4-3 t. VII.

(11) 4-4 ……………………………………….…. 108 4-5 …………………………….……. 110 4-6 …………………………….……. 114 4-7 ……………………………….…. 116 4-8 ………………………………….. 118. ………………….….…………. 121. 4-9 4-10 ……………….………………. 122 4-11. ... 124. 4-12. …………….…….. 128. ….…………………. 130. …………….. 132. 4-13 4-14 4-15 ……….…… 135 4-16 …………..… 136 4-17 ……….……. 140 4-18 ……........….. 143. 4-19 ….…………………. 145. t VIII.

(12) 4-20 …………..………... 147. …………………………………. 148. ………………….. 152. ……..…………….…….……….…. 154. t 4-21 4-22 4-23 4-24. ……………………..……..………….… 154 4-25 …….……. 155 4-26 .……. 156 4-27 …….. 157 4-28 ………….. 157 4-29 …... 158. 4-30 ……………………….. 160 ……………………... 4-31. IX. 162.

(13) 2-1. ………………………………. 16. 2-2. …………………………………….. 17. ……….. 25. 2-4. ………………………………………..…... 25. 2-5. …………………………….. 26. 2-6. ………………….. 29. 2-3. Getzels. Guba. 2-7. Bossert. ……………….... 45. 2-8. Snyder. ………………………. 47. 2-9. Hallinge. ……………………….…. 49. 3-1 3-2. ………….………………………………. 82. .…………………………………… 101. X.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與教學領導策 略的現況感受及其差異情形,並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 覺與教學領導策略之間的關係。本章第一節先闡述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第二節介紹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三節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問題; 第四節針對研究中所需要解釋的名詞予以釋義;第五節為本研究的範圍 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研究者是國小基層教師,身在教育現場多年,最能感受到少子女化 的影響。根據教育部統計處在 2006 年公布的預估數字,2012 年時,國 民小學一年級新生的人數將會銳減到 20 萬人(教育部,2006)。這是一個 令各級學校感到擔憂的數字;在學校過多,學生過少的情況下,家長擁 有充分的選擇權,決定讓孩子就讀哪間學校(行政院教改會,1996)。因此 個個國民小學已經開始未雨綢繆未來的學生數量,因為這將影響到學校 的存廢和接踵而來的減班超額問題。就像是企業求生存一樣,為了招攬 顧客,增加公司營運獲利,必須追求最高品質,以贏得顧客的滿意度, 確保公司的永續經營。 校長身為學校領導者,就須有此知覺,肩負起領導者的重責大任, 不論在學校行政績效的締造、教師教學品質的提升、學生學習成長的促 進、學校社區關係的增進或良好學校組織氣氛的營造,均扮演著舉足輕重 的角色。也就是學校教育的良窳,校長的領導將是一個重要的變數(鄭進 丁,1986)。 西諺有云: 「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As is the principal, so is. 1.

(15) the school)」。身為一校之長,其教育理念、專業素養、辦學方法及領導 行為,都會深深的影響一個學校的辦學品質。每個教師都期盼有個「好 校長」來領導學校的發展,但何謂好校長卻是見仁見智,會因個人需求 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期待,所以所謂的好校長並沒有客觀的標準或一致的 看法。因此身為一個領導者並非容易之事,必須適時的轉化不同的角色 需求,以顧及各個不同層面的期待。蔡進雄(2000)也認為校長是一校領導 者,其領導行為對學校發展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若校長能扮演好每 個面向的角色,將帶領學校走向成功的改革之道。 教育乃立國的根基,故世界各國均極為重視教育事業之發展。一個 國家的教育水平更關係著一個國家的國力,因此,世界上先進國家無不 重視教育素質的提升。近半世紀以來,教育改革一波波湧來,都是為了 追求卓越的教育品質,培育高素質的國民,以增加國家的競爭力。教育 是國家大事,是國家興盛的百年大計,為了培育二十一世紀的新國民, 走進這個充滿變動的時代,台灣也跟著時代的腳步開始風起雲湧的實施 各種教育改革。 從 1994 年以來便進行一連串的教育改革,特別是行政院教育改革審 議委員會在 1996 年時發表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揭示以人本 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的理論基礎,並以落實教育鬆綁、 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及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訴 求下,奠定了我國許多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其中更提出「校長定位為首 席教師兼行政主管,非教學部份之行政工作應予減少。」(行政院教改會, 1996),說明了校長除了應具備教育理念及現代化管理知能外,校長亦應 以教學領導為主。從此以後,校長角色便從單純的行政主管角色多了一 項首席教師的角色扮演。 據此而論,已往以行政為主的教育領導已不合時宜,必須改以「教 學為主、行政為輔」的教育領導理念,所有的教育目標、學校活動 均是 為了培育身心健全的孩童而存在。黃昆輝(1988)就說: 「教育行政是服務. 2.

(16) 教與學的,是支援教與學的,是導引教與學的。沒有教師的教學與學生 的學習,教育行政便沒存在的價值,因為教育行政本身只是一種手段, 而教與學的改進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校長教學領導是美國有效能學校運動以來被認為是校長角色扮演的 重要任務,雖然此運動已推行了三十餘年,發展業已成熟,但校長仍然 面臨理想與實際存有差距的困境:理想上,校長應以教學領導的任務為 優先,諸如教學視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規劃與設計、塑造優質 學校環境等積極作為。但現實中,校長卻必須處理例行性事務,週旋於 利益團體的壓力中。 綜上所述,校長是學校的核心領導者、是推展學校教育的關鍵人物, 是領導者亦是教育政策的實踐者,其理念、角色知覺與作為對於學校氣 氛、組織文化以及教學品質的提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在學校組織走 向開放、變革與發展的新型組織後,學校校長面臨多元開放社會中價值 混淆、工作負荷過重、多重壓力、扮演多元角色及協調人際關係等的挑 戰,且要忙於化解各種權力的抗衡及衝突,而其課程領導、行政及法律 知能卻有待提升,因此其角色挑戰及壓力均與日俱增(林志成,2004;林 志成、劉世涵,2008),所以如何善盡其職責與扮演恰如其分的角色行為, 是整個教育體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茲將本研究之動機和目的分述如下:. 壹、研究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講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更是多元與多變的時代, 在 面對環境的快速變遷以及國際社會的高度競爭下,教育是決定國家競爭. 3.

(17) 力的關鍵,同時也是國家最好的投資。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亦曾在「總諮議報告書」第五章塑造教育願景中提出:未來人類面對的, 是ㄧ個急遽變遷的社會,ㄧ個腦力密集的時代,一種無國界的競爭。迎 向新世紀的我國,無論是國家競爭力的提升、社會的和諧凝聚、自然環 境的永續發展、人民能力素質的提升和生活品質的改善,成功的關鍵都 在教育」。 因此世界各國無不致力於教育的改革,希望培育出高品質的國民, 提升國家競爭力。而校長是學校的領航員、是學校的靈魂人物,帶領著 學校朝向學校教學目標前進,所以國家的國力繫於教育的成敗,而教育 的成敗則關乎校長的辦學理念。 本研究之動機主要來自以下三個層面的啟迪,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校長角色知覺的重要性對學校效能的影響值得重視 我國自 1994 年以來與世界其他先進國家陸續進行了ㄧ連串的教育 改革。ㄧ波波新的教育政策付諸實行,無不衝擊著傳統學校行政科層體 制,使得學校內的生態丕變。校長面臨學校複雜的生態,無論是所扮演 的角色及工作職責均比過去複雜許多。處在如此多元、多變的全球化時 代,校長對於學校組織結構功能、個人角色定位以及在團體中的價值感, 都必須重新思索、界定(林仁煥,2008;林志成,2004)。所以若想要把 學校辦好,校長會是個重要的角色,有些不好的學校擁有好的校長,但 不好的校長就不會有好的學校。根據范秀珠(2009)研究指出校長角色知 覺愈高的教育人員,對學校效能知覺愈高。 Flannigan 指出:「一個沒有效能的老師,會傷害一整班學生的學習; 但一個沒有效能的校長卻會傷害到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引自吳清 山,1999)。可知校長在教改的洪流中須敏銳的體察教育的發展趨勢,扮 演著專業領導者的角色。因此,研究者認為校長只單純管理學校行政的. 4.

(18) 作為,已不符合眾人對校長角色的期望。校長必須清楚自己該扮演何種 角色,然後盡力展現被期望的角色行為,經營出有效能的學校。此乃本 研究的動機之一。. 二、校長的教學領導策略必須受到更大的關注 從相關研究和實務工作可知,一位稱職的校長不應侷限於扮演著以 往「綜理校務」的角色,也就是校內事務不管大小均歸校長管理,而校 長光是處理例行性事務便占去日常生活中極大部分時間。致使社會大眾 普遍對校長存在著負面的看法,認為:校長在處理校務時,大都偏重於 行政領域而忽略了專業領導(楊振昇 1999b;鄭進丁 1986)。 如前所言,學校存在的教育目標是「高品質教與學」 ,亦即教師的專 業指導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如何提昇學校效能、改進學校經營與 管理,是現今校長的重要領導方式。王受榮(1992)的研究指出:對校長 領導方式滿意程度高的教師之教學效能感,優於對校長領導方式滿意程 度低的教師。所以在 1996 年行政院總諮議報告書中更指出校長應重視教 學領導;劉瑞梅(2007)也表示校長可藉著教學領導來提昇學校效能。 因 此研究者想了解校長教學領導目前在本市施行的現況如何,此乃本研究 的動機之二。. 三、校長角色知覺與其教學領導策略的關係值得探討 校長教學領導是從美國有效能學校運動發展而來,被認為和學校效 能、學生學習成長有著正相關,校長在做為學校領導者的責任上更顯得 沉重,加上隨著學校領導者的角色越來越趨於複雜,校長對於學校的關 注常常會因其他校務的運作而忽略了學校教育「教與學」這兩大目標 。 校長的角色也因各波的浪濤而已經戲劇性地更為複雜、超負荷以及含糊. 5.

(19) 不清了,在諸多研究文獻報告中也指出教學領導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 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便把校長定位為首席教師兼行政主管,希望能藉此 釐清校長的角色定位。如同前述所言,教學領導或首席教師都是大家對 於校長角色扮演所關注的議題,很顯然的,要改善學校教育需要從改善 教學領導下手。 吳明隆(1992)就曾引述 Gross 和 Heriott 在 1965 年談論關於國小校 長的「行政專業領導」中提到的: 「由於職務所賦予的正式領導地位,使 得國小校長有機會去激勵教師,並改進教師教學的標準與實際績效。」 來說明校長教學領導和學校組織效能的關係。但過去對於校長教學領導 的相關研究,大部分偏重於探討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效能關係為主,但 校長透過他人的角色知覺,和校長教學領導的關係為何,卻鮮少有人探 討,因此研究者想對此主題作進一步分析,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貳、研究目的 根據本研究之問題背景和研究動機,本研究欲達成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的現況感受及其差異情形。 二、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教學領導策略的現況感受及其差異 情形。 三、分析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就校長角色的感受對校長教學領導策略的 解釋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將探討的問題列舉如下: 一、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的感受程度為何? 二、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教學領導策略的感受程度為何?. 6.

(20) 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感受的差異程度 為何? 四、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教學領導策略感受的差異 程度為何? 五、探究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角色對校長教學領導策略的解釋 力為何?. 第四節 名詞釋義 茲就本研究之中所謂的「國民小學」、「校長角色知覺」及「教學領 導策略」等重要名詞分別予以界定、說明如下:. 壹、國民小學教師 本研究中所稱之國民小學教師,係指一 00 學年度服務於高雄縣市合 併之前的原高雄市的公立國民小學 (而在縣市合併之後係屬 高雄市四維 行政中心所屬的公立國民小學),包括主任、組長、級任與科任教師,但 不包括實習老師、代理、代課與兼任教師。. 貳、校長角色知覺 校長角色知覺可分成兩個層面來認定:一係指他人對校長所扮演的 角色之看法,二係指校長本身對於校長角色的認定。也就是說角色扮演 者在扮演的過程中,因為個體的主觀認知、他人對此角色的期望,經由 反省、判斷、統整、選擇及組織等心理歷程後,對角色產生的主觀價值 判斷。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因每個人對角色的體認與了解程度的不同, 所知覺到的角色行為便不相同。. 7.

(21) 本研究中所謂的校長角色知覺包含「行政管理者」、「課程教學視導 者」、「文化倡導者」、「公關行銷者」及「教育典範者」、等五個構面:. 一、行政管理者 行政管理者係指校長能從事有關計畫、組織、溝通、協調、評鑑等 工作,並能注重參與式、民主式、透明式及專業化的管理。. 二、課程教學視導者 課程教學視導者係指校長能扮演好課程及教學領導者之角色。校長 在為達成學校的教育目標,在課程發展的過程中,校長能透過課程規劃、 設計、實施與評鑑,協助教師改進課程與教學品質,以提昇學生學習表 現之效果。. 三、文化倡導者 文化倡導者係指校長能扮演好形塑學校特有文化及創新活動,包 括 願景倡導、鼓舞師生士氣、發揚學校優良傳統及強調學習型組織的推動。. 四、公關行銷者 公關行銷者係指校長對內、對外均能展現其圓融的處事態度、在社 區與人際關係的協調上亦能展現專業之溝通協調能力。. 五、教育典範者. 8.

(22) 教育典範者係指校長能具有專業素養、能力及良好的人格態度。例 如校長具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敬業的態度、能真誠關懷及體恤師生,強 調校長是道德的規範。 本研究所指之「校長角色知覺」 ,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改編的「國民 小學校長角色知覺與教學領導策略關係調查問卷」之第二部分「國民小 學校長角色知覺調查表」 ,透過李克特五點量表所設計的問卷,依個人對 校長角色知覺的感受程度,根據每一題的描述,在五個選項中勾選適當 的答案,所得分數為代表,測量教師覺知校長角色的程度,填答者總分 愈高,代表校長角色知覺程度愈高;總分愈低,則反之。. 參、教學領導策略 本研究所指的教學領導是指廣泛的教學領導。也就是校長為提升學 校整體效能,包括教師的教學品質、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以及所有協助、 支持教職員生努力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的一連串動態歷程。 本研究教學領導策略包含「型塑學校願景」 、 「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確保課程教學品質」 、 「營造學習風氣」 、及「建立支持的工作環境」等 五個構面:. 一、 型塑學校願景 校長能致力建構與發展學校願景,公開說明學校的發展方向,使全 體教職員工對學校發展具有使命感,並帶動成員共同努力,達成學校教 育的願景。. 二、 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9.

(23) 校長能領導教師致力於教學革新,增進教學實務上的專業對話,安 排教師進修活動,提供教師誘因,並能給予教師專業進修的楷模示範, 主動關心遭遇困難的教師給予所需的協助,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 確保課程教學品質 校長能了解學校課程和教學計畫的規劃與執行情形,主動參與學校本 位課程的發展,並依據教師專長與能力調配任教科目,以及保障教學時 間減少與教學無關的活動,確保教學課程內容的正常實施,達到教育成 效的最高品質。. 四、 營造學習風氣 校長帶領學校教職員工共同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讓校園充滿著熱 愛學習、喜歡閱讀進修的氛圍,進而引發學生喜愛學習的動機,潛移默 化間激發學生學習意願,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成效,達成學校教育的目標。. 五、 建立支持的工作環境 校長能規劃打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重視教學 資源的運用與管理,並關心教學資源的合理分配,提昇工作士氣, 使教 師能在一個充滿支持的校園中貢獻所學、發揮所長。 本研究所指之「校長教學領導策略」 ,係指受試者在研究者改編的「國 民小學校長角色知覺與教學領導策略關係調查問卷」之第三部分「國民 小學校長教學領導策略調查表」 ,透過李克特五點量表所設計的問卷,依 個人對校長教學領導策略的感受程度,根據每一題的描述,在五個選項 中勾選適當的答案,所得分數為代表,填答者總分愈高,代表教師對校. 10.

(24) 長教學領導行為的知覺程度愈高;總分愈低,則反之。.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高雄市四維行政中心為研究地區,問卷調查以公立國民小 學為主,不包含私立小學在內。研究對象鎖定高雄市國民小學之現任合 格教師,不包含代理代課教師及實習教師。.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係以高雄市四維行政中心國民小學校長角色知覺與教學領導 策略為研究主題。根據研究目的:(一)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 覺的現況及其差異情形。(二)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教學領導策略的 現況及其差異情形。(三)分析國民小學校長角色知覺對教學領導策略的 解釋力。本研究內容分為分為下列四部份: 第一部份:探討校長角色知覺的內涵。此部份包含角色知覺的定義、 角色知覺的相關理論及校長角色知覺各構面的內涵。 第二部份:探討校長教學領導策略的意涵。此部份包含校長教學領 導的變革、校長教學領導的定義及校長教學領導的相關理論。 第三部份:實施並分析問卷調查結果。此部份包含實施改編之調查 問卷,經回收資料分析後、確認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 11.

(25) 教學領導的知覺態度。 第四部份:提出研究發現與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設計上雖力求嚴謹,在資料蒐集及分析上也力求正確、客 觀,但因個人時間、能力、調查對象與研究方法及其他不可抗力之因素 上,亦有所限制,茲分述如下:. 一、 推論上的限制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經費、時間,研究對象僅以高雄市四維行政 中心之教師為母群體,未將其他縣市之國民小學納入研究範圍,並且依 據學校規模進行分層隨機取樣,屬區域性調查。故在做推論時僅能適用 於高 雄 市 四維 行 政 中心 的 市 立國 民 小 學, 若 要 推到 研 究 範圍 以 外 的地 區,上須考慮到其性質是否相似。因此研究結果在推論上,顯然不足。. 二、 工具上的限制 本研究以自編「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與教學領導策略調查 問卷」作為直接測量之工具,難免會因受測者填答時的情境、心情、誠 實與否,或為了符合社會期待而隱藏真實的想法,造成填答上有所偏差, 因此所得資料與事實難免會有所出入,而導致研究結果產生誤差。. 12.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之文獻探討乃依據研究目的的需要,依序分節探討。第一節 在探討角色知覺的理論及相關研究;第二節為校長教學領導策略的理論 及相關研究;第三節是校長角色知覺與校長教學領導策略相關研究之探 討。. 第一節 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之探討 為了深入了解校長角色知覺,首先探討角色的意義、角色知覺的意 義、角色知覺的相關理論及校長角色知覺各構面之內涵。茲分述如下。. 壹、 角色知覺的意義與相關理論 一、角色的意義 角色一詞,它是源自於舞台上的專門用語,在古代希臘、羅馬的劇 院院中,戲劇演出時,演員把戲劇台詞記載在羊皮紙上供提詞人向他提 出暗示的摺子。因此,稱一位演員,便是一個角色(郭騰淵,1991)。郭 丁熒(1995)認為角色這個概念,起源於 1920 年代末期和 1930 年代初期, 係指在社會系統的情境裡,互動情境中的社會成員,期許居於某一個特 定身分或地位者,所應表現的行為模式。 換句話說,角色是指在社會期待下、以及他人對位居某一特定位置 上的個人,在經由教育化、社會化的歷程後,逐漸習得符合自己身分地 位的角色行為,並根據他人的期望去從事恰如其份的活動。由此可知,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其應有的社會地位,不僅享有權利也有其應盡的義. 13.

(27) 務,更應該針對此一角色表現出特定的行為模式,此即是所謂的角色行 為,因此角色其實是包含個人被期望或被鼓勵實現的權利與義務(林清 江,1997)。 既然角色是一種和社會地位相關聯的行為模式,每個人在社會中都 應有其該有的社會地位及被賦予該扮演的角色期待。因角色和地位有著 不可分割、一體兩面的關係,因此有關角色的定義,便以個人和職位的 觀點論述,所謂個人指的是「歸屬的」(ascribed)的角色,係個人因種族、 性別等與生俱來的屬性而加以決定;職位則是指「獲致的」 (achieved) 的角色,是指社會上每一類人,因工作職務之不同而被賦予、或應表現 出合宜的行為,以滿足外界對其之要求與期待。. 表 2-1 從個人觀點看角色定義 研究者 李富美. 年. 代. 1998. 觀 點 個 人. 定. 義. 認為角色具有三種特色:1.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 2.角色行為的表現須符合各種角色期待。3.是一種和 外在環境不斷互動、協調的過程。. 何錦昌. 2003. 個 人. 角色表示整體社會對某些行為的評價標準,是一組合 宜的行為。. 林清江. 1997. 個 人. 角色具有兩個特徵:一是屬於某一地位者的實際行 為,另一個是他人對擁有此地位者的行為期待。. 范秀珠. 2009. 個 人. 是在社會情境中藉由人我互動過程中所表現的行為 期待。. 陳奎熹. 1993. 個 人. 陳瑞成. 1998. 個 人. 黃鳳瑛. 2003. 個 人. 蔣岱玲. 2004. 個 人. 角色係指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且每個人常同時具有許 多不同的角色。 角色扮演者與他人在社會情境中,由於其特殊的身 份、地位,而被期望應有的表現,及所表現出來的實 際行為。 角色是人們身份的象徵,人們必須不斷的調整及扮演 角色。 角色是發生在特定社會互動情境中,因其特定的身份 所應表現的一套行為。.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14.

(28) 就個人而言,角色常只是代表被研究者,在單一情境下表現出來的 行為模式,因為每個人常擁有許多不同的角色,所以並不能代表被研究 者的全部(陳奎熹,1993);Goffman 也認為角色是客觀存在,是個人就 自己角色地位表現或表演出來的行為(引自張承漢,1994)。就職務而言, 角色代表一個人被賦予的「職務」及「工作內容」(范利民,1992)。陳 光亮(2009)認為「角色」是因某人擔服某種特定職務或具特殊身分,在 社會團體互動過程中,包括自己及他人對該職位所期望的行為表現。 國內外對於角色的定義,從不同的學門領域、不同的角度切入,便 衍生不同的看法,研究者經整理歸納如表 2-1、2-2 所示。 表 2-2 從職位觀點看角色的定義 研究者. 年 代. 觀點. 李玉娟. 2009. 職位. 林敏萍. 2008. 職位. 范利民. 1992. 職位. 胡美貴. 2008. 職位. 陳光亮. 2009. 職位. 黃昆輝. 1988. 職位. Sarbin. 1968( 引 自 許 文 松 , 2000 頁 16) 1987( 引 自 賴 秀 騰 , 2002 , 頁 21). 職位. Hoy 與 Miskel. 職位. 定. 義. 個人因某職務或特定身分而擁有的社會地位及行為規 範;角色行為與與身分或地位是相對應的。 角色是指在社會系統範疇裡被賦予的『身份』 ,及該身 份該發揮的功能,是個與團體的相對與互動關係;有 其主導性及被期待性,可視為權利與義務的集合體。 角色是某種象徵意涵,代表一個人被賦予的「職務」 及「工作內容」。 角色是指在社會情境中,角色扮演者的身份或職務界 定他所表現的方式,並經由社會之間的互動來表現出 被期望的行為和實際所表現出的行為。 「角色」是因某人擔服某種特定職務或具特殊身分, 在社會團體互動過 程中,包括自己及他人對該職位所 期望的行為表現。 代表機構中的職位與地位。是指系統內外有關的人 們,對位居於某一社會職務者應表現何種行為的一種 期盼。 角色是對具有某一社會地位或身份者所期望的行為< 並認為角色具有兩方面的特徵:(1)某些人對於居於某 一地位者所持之期望(expectations;(2)居於某一地位者 的實際行為(en-actments))。 個人在團體中擔任某些職務,扮演某種身分並執行某 些功能,事實上個人所佔據的特殊身分是許多權利義 務的集合體。亦即角色代表機構中的地位職位或身 分,且角色是有彈性,是互補的。.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15.

(29) 綜合上述定義,研究者認為人身為社會一份子,為群性動物就不可 能離群索居。既然離不開人群就免不了有人際互動,有了人際互動就會 有著不同的角色扮演,因此每個人在社會上均有多面向的角色行為。諸 如校長扮演著學校領導者的角色,帶領學校朝著教育目標邁進;是仲裁 者角色,仲裁、處理學校內外部糾紛;是行銷公關者角色,行銷學校本 位課程特色,吸引更多人慕名而來;也是管理者角色,管理學校大小事 務。因此,研究者從個人及職務兩個層面為角色界定定義:角色是指個 人因著職務或著身份地位而擁有的特定行為規範,個人在經過社會化、 教育化後,逐漸習得符應社會期望的行為,而此行為包含有社會對於個 人的期待,也有個人對於自己角色身份的期許。. 二、知覺的意義 「知覺」(perception)是一種經由感官接受外界訊息,再進一步分 析、解釋而獲得了解的認知心理歷程,如圖:2-1。在知覺的歷程中,感 官所得到的是直接的事實經驗,而此經驗也是較有組織性,可以構 成對 事務的了解。因此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事物的知覺,會因感官作用、經驗 之不同而造成知覺的差異,因此知覺是主觀性的。. 訊息、資料 刺激 感官 ( 外 在 ) 經驗 選. 擇. 階. 注意 腦神經 選擇. 段. 知覺 解釋 整理. 組 織 階 段. 外顯 行為. 解 釋 階 段. 圖 2-1 知覺認知心理歷程圖 資料來源:黃振恭(2008)。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角色知覺 與教師自我效能和專業表現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頁 99),國立嘉 義大學,嘉義縣。. 16.

(30) 為何人們看待同樣的事物,卻會有不同的知覺呢;之所以如此,乃 因個人的知覺係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知覺者」、「目標 物」及知覺形成時的「周遭情境」,如圖 2-2,茲分述如下: 1.知覺者本身 當個人看到目標物,個體本身的知覺是影響知覺的第一要素,也就是 個人特質包括動機、需求、態度、經驗、興趣與期望,這些影響因素之 不同,對事物的知覺程度便有所落差。 2.目標物 目標物的特質也會影響知覺,此特質指的是能引起個體注意的突出 性、重要性與熟悉性因素(2008,黃振恭)。例如,外型亮麗者、大聲喧 嘩者總是比平凡大眾、沉默寡言者更受人矚目。又如班級中,身高最高、 最矮者;成績最優異、最差者較易引起老師的注意。 3.周遭情境 目標物出現的時間、地點、氣氛與文化都會影響其受矚目的程度。例 如,西方的天體營,在西方文化中視為一種休閒活動,合乎其社會民俗 風情;但於台灣則為違反社會善良風俗,視為違法。 知覺者的因素  態度  動機  興趣  經驗  期望 .    . 情境因素 時間 工作場何 社交場何. 知. 覺. 目標物的因素  新奇  動作  聲音  尺寸大小  背景  接近程度  相似程度 . 圖 2-2 影響知覺的因素 資料來源:Robbins Judge 著;黃家齊編譯(2011)。 組織行為學 (Chapter 5 5-5),台北市:華泰。. 17.

(31) 所以知覺需要有個人自省的功夫,而且對事情的了解愈清楚或愈專 業,得到的經驗便愈有組織。由此可知,知覺除了生理感官作用以了解 事務的現象之外,還包括個體內在的解釋歷程,因此應深入了解角色應 有的行為,及他人或本人對這個角色的期望(賴秀騰,2002)。 郭丁熒(1995)對知覺的見解為:知覺乃將感覺資料經由反省、判斷、 統整、選擇及組織等心理活動歷程之後,所產生的個人有意義的想法或 經驗。知覺的意義包含如下: 1.知覺是以感官的資料(感覺)為基礎,而這些感官資料則來自生活周 遭的刺激或訊息。 2.知覺乃不斷的反省、判斷、選擇及統整組織之主動歷程,而非簡單 的機械回應。 3.知覺的結果是有意義的個人想法或經驗。 陳光亮(2009)認為知覺是個體透過生理的感官作用,經過心理的 反省、判斷、選擇、統整與組織等過程,對周遭刺激或訊息,做出反應 與解釋的一種歷程,並表現在自己的想法或經驗中。 茲將國內外對知覺的定義,整理分述如下表 2-3: 表 2-3 知覺的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林震豪. 年代. 陳光亮. 2009. 陳明謙. 2008. 劉麗秋. 2004. 賴秀騰. 2002. 2005. 定義 知覺係指個體藉由生理的感官察覺外在的事物,再透過 心理的反省、選擇、統整與組織而對周遭環境做出反應 與解釋的個人感官選擇。 「知」與「覺」乃一體之兩面,知是覺的感受表現,覺 則為知的情感層面。 知覺是指個體透過生理感官再經由心理的選擇、統整與 組織,最後對外在環境所做出的獨特反應與解釋的一種 歷程。 知覺是一種認知的過程,具有主觀性、選擇性、統整性 的個人感官選擇,並表現於個人的想法與經驗中。 知覺是一種經由感官去了解環境中各種事物間關係之 內在歷程。知覺是偏向於心理歷程,其所得的經驗較有 組織。.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18.

(32) 綜上所言,知覺是指個體在感官接收到生活周遭的刺激後,引起反 省、判斷、統整、選擇及組織等心理活動歷程,再予以解讀,最後產生 有意義的想法或經驗的過程。個人的知覺常因個人的價值觀、生活經驗, 乃至宗教、風俗民情的影響,而與客觀的真相有所落差。例如:學校教 職員工對於校長的知覺程度,一般而言,要達到一致共識的情形是很罕 見的。因為不同的人,雖然面對同一位校長、同一所學校、甚至是同一 件事,也會因其感官的運用不同而造成知覺上的差異。. 三、角色知覺的意義 角色知覺是結合了「角色」與「知覺」的意義而成,兼具兩者之所 有相關概念;角色如前面定義所述, 「角色」是指個人因著職務或著身份 地位而擁有的特定行為規範,個人在經過社會化、教育化後,逐漸習得 符應社會期望的行為,而此行為包含有社會對於個人的期待,也有個人 對於自己角色身份的期許。 「知覺」是指個體在感官接收到生活周遭的刺激後,引起反省、判 斷、統整、選擇及組織等心理活動歷程,再予以解讀,最後產生有意義 的想法或經驗的過程。可見「角色知覺」係指個體在思考自己本身與外 在社會對角色的期望後,經過反省、判斷、統整、選擇及組織等心理活 動歷程,所產生的主觀性想法。 以下本研究進一步引述相關研究對角色知覺的定義,茲分述如下: 黃振恭(2008)在其博士論文中為角色知覺定義為:個體在特定環境 中,知覺到外在環境對個體身份的期望與該身份應有的行為特質,經由 個體的反省、判斷、選擇、組織及解釋的心理建構歷程,而對此角色產 生看法,並表現出此角色的外顯行為。 林瑞欽(1988)將角色知覺界定為:個體對某一特定身份與行為有關 的信息,加以解釋、選擇、組織及解釋的心理歷程。. 19.

(33) 甘玉霜(2005)指出本身與他人的角色知覺往往因每個人對某一角色 的認知或定義不同,所賦予的角色期望自然也就不同,所以所知覺到的 角色行為便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個體在不同角度及觀點,所感受到的角 色知覺也就不相同。 郭為藩(1993)就認為「角色知覺」是指角色扮演者對扮演角色的一 種主觀解釋,及角色本身對他人期望的認知。 葉一明(1999)更進一步指出角色知覺是指角色扮演者在思考社會文 化對 該 角 色的 期 望 及觀 察 同 一角 色 的 其他 人 之 實際 表 現 之後 , 經 由反 省、判斷、統整、選擇及組織等心理歷程,而形成的主觀想法。 黃文三(2003)認為角色知覺是指角色本身及其角色夥伴對該角色在 思考社會對角色的期望及觀察同一角色的其他人之實際行為或特質後, 經由反省、判斷、統整、選擇及組織等心理活動歷程,對該角色所產生 的主觀看法。 林佩穎(2005)指出角色知覺為個體對其所扮演之角色的主觀認知、 過去經驗,以及他人賦予個體之期待,經由個體判斷、組織後,使得個 體行使角色職務時,表現其主觀的想法,與產生行為或態度反映的活動 歷程。 莊玉林(2004)認為角色知覺的來源有兩方面,一是自己的覺察,二 是對他人的覺察,自我與他人的角色知覺往往因個人對某一角色的定義 或認知之不同,所賦予的角色期望也就不相同,因此所知覺到的角色行 為自然也就不盡相同了。 Moreno 認為「角色知覺」乃是認知及預期即將發生的反應,並指 出較低層次的「角色踐行」是一種實行的技巧,用來完成高程度的「角 色知覺」。(引自賴秀騰,2002,頁 23) Lyman、Porter 和 Edward,三位學者皆認為角色知覺是指個人對自己 所扮演角色的領悟力,也就是指個人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認識(引自秦夢 群,1996,頁 195)。. 20.

(34)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角色知覺係指本身對扮演的角色的覺知歷 程以及他人對此角色的期望、看法。也就是說角色扮演者在扮演的過程 中,因為個體的主觀認知、他人對此角色的期望,在經由反省、判斷、 統整、選擇及組織等心理歷程後,對角色產生的一種主觀價值判斷。而 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因每個人對角色的體認與了解程度的不同,所知 覺到的角色行為便不相同,是一種主觀的想法。但當個體覺察到自我肯 定發生困難時,經常會運用「知覺歪曲」的模式以求適應,故角色行使 者所 知 覺 的角 色 期 望未 必 與 理想 的 角 色期 望 及 實際 的 角 色踐 行 完 全相 符。. 四、角色知覺的相關理論 每個人在社會中均扮演著不同身分地位的角色,此一角色的扮演, 除了自己本身對此角色的認知外,尚包括他人對此角色的解釋與期望。 角色知覺的概念眾說紛云,國內外學者說法不盡相同,在探討校長角色 知覺之前,先就社會學角色理論中的結構功能論觀點、衝突理論觀點及 符號互動論觀點的理論基礎來看,整理如下:. (一)結構功能論觀點 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 functionalism)盛行於美國 1950 年代晚期及 1960 年代初期,該理論開創者為 T. Parsons 他於 1937 出版了以 Marshall、 Pareto、Durkheim、Weber 等人之理論為基礎的綜合性理論書:《社會行 動之結構》(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一書後,始正式建立架構體 系及深厚的理論基礎。 該理論強調社會的整合與穩定,相信功能的存在,其認為社會體系 就像一部機器一樣,各部門是相互依賴的,並各有其功能,此部社會組 織機器方能有效的運作(陳光亮,2009)。. 21.

(35) 彭懷真(2007)歸納出結構功能論有四個基本概念: (1)每一體系內的各部門在功能上是相互關聯的,某一部門操作需要 其他部門的合作,若其中一部門出現問題,其他部門則需加強並強化。 (2)每一體系內的各系統對體系的操作運行是有幫助的。 (3)大都數的體系對其他體系都有影響,則他們應被視為整個大體系 的刺體系。 (4)體系是穩定與和諧,不易變遷。(引自彭懷真,2007,頁 30) 結構功能論者認為社會是一套和諧、統整的體系,社會體系具有模 式 的 維 持 (pattern mainterance )、 統 整 (integration )、 目 標 的 達 成 (goal attainment) 、以及適應(adaption)等功能,各種功能的運作發揮,使社會 得以和諧地不斷發展與進步,而個人存在於社會角色的結構中,其身分 地位與社會其他成員關係密切,彼此需要密切的配合,因此個人的角色 本質是被動的(秦夢群,2009)。Getzels 與 Guba 也認為社會系統是由兩 組理 念 上 彼此 獨 立 ,但 實 際 上卻 交 互 作用 的 層 面組 成 : 一為 規 範 層面 (nomothetic dimension)二為個人層面(idiographic dimension),兩者 交會的程度決定了系統中的行為,如圖 2-3 所示。. 社 會 系 統 請. 機構. 個人. 角色. 人格. 期待. 社 會 行 為. 需求傾向. 圖 2-3 Getzels 與 Guba 模式中的規範與個人層面 資料來源:秦夢群(200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頁 128),台北:五南。. 22.

(36) Linton(1945)從結構學觀點分析人類行為,並提出身分和角色兩個 概念。並認為:角色是指和某一身份有關係的文化型態全部,是一種依 身份而來的行為模式、一種規定的和靜態的行為期望,也就是「角色」 是社會的期待及應有的行為規範。Linton 列舉角色有下列五個特徵: (1)角色是行為模式:行為模式多半是代代相傳的半規律行為,是 個體經由社會化過程而習得的。 (2)角色具體表現於規範:角色的行為表現會需要一個準則來遵守。 因此社會中所規定的規範則成為個體行為的標準,社會也會用規範來評 估個體的角色行為。 (3)角色是社會結構或人際互動的部分,是構成社會體系的要素: 人是構成社會最基本單位,除此之外,個體所扮演的各種角色連接了社 會複雜的組織結構,就像教師與校長的角色,構成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使角色產生了意義。 (4)角色具有合法性:社會上不同的角色,都會有不同且合理的行 為模式。例如:警察在逮捕犯人時,基於防身自衛的理由,可以開槍制 止犯人,這樣的角色行為是具有合法性的。 (5)角色含有義務的性質:個體在社會中所感受到角色行使義務的 程度,與個體對其相關角色規範的種種認識,就像身為學生就必須有讀 書學習的義務一樣。(引自彭懷恩,1993,頁 12-15)。 Parsons 認為是「一群人具有生理或環境特質的個人,他們在團體中 活動的動機乃再獲得最高的滿足。這群人彼此互相影響,而其間扮演角 色的分配,則由所處環境的文化與社會結構來界定。」(引自秦夢群, 2009,頁 123)在這個社會體系結構中,人與人的互動,事實上是角色 與角色間的互動(蔡文輝,1982)因此在互動中,了解彼此的角色期待是 很重要的。 黃昆輝(1988)主張「角色」是社會系統中相當重要的概念。其認為 角色代表機構中的職務與地位,通常是指系統內外有關的人們,對位居. 23.

(37) 某一職位者應表現何種行為所懷的某種期望。而角色也類似科層體制的 「職務」一詞,每一種職務都其權利與責任。角色存在於社會系統中, 更包含與職務有關的外顯與內隱的交互期望。例如校長的職務,必定會 被聯想到校長被期望的行為與負責的職務等有關事項,如「型塑學校願 景、確保課程教學品質、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營造學習風氣、建立支持 的工作環境」等。 陳奎熹(1991)認為角色是互補的,是代表個人在社會組織中的身份 與地位,也表示其他人對此角色的期望模式。 鄭彩鳳(1998)從領導學的角度切入,認為領導者為了引領成員達到 組織目標,必須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決定領導者不同角色的因素,則視 當時的情境而定。 李富美(1998)主張角色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其角色行為表現則 是為了符合社會上各種角色期望。 綜上所述,由結構功能論觀點,探究校長角色知覺得到以下幾點結 論: 1.校長角色知覺是學校組織結構的一部份,受到組織社會化、教育化 的歷程影響與選擇。 2.校長角色知覺對學校組織運作是有所貢獻與幫助的。若學校組織結 構其他部分失調,校長有權利與義務將失調的部份再整合起來,以維持 組織的和諧與穩定。 3.校長角色呃強化能帶領學校各部分組織一起合作,完成學校願景達 成。 4.校長和其他學校次級組織體系一樣,彼此各司其職、各盡本分,積 極扮演個人的角色,如此學校組織結構功能才得以發揮,學校才能趨於 穩定與和諧;而此角色的養成則需專門機構的教育與訓練,才能符合學 校組織的期待。. 24.

(38) (二)衝突理論觀點 有關衝突的定義很多,主要有以下二點:一是衝突必須被當事人知 覺到。若沒有人察覺到衝突,那麼衝突便不存在。二是要有共同的主題, 是對立性或是不相容性和一些交互作用的概念。 衝突論者認為社會不是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而是時常處於一種衝 突對立的情境當中。社會結構中有許多的團體組織是彼此對立的,由於 彼此的利益衝突而造成許多權力的鬥爭,取得優勢者便能控制社會整境。 衝突過程(conflict process)可分為五個階段:潛在對立或不相容、認 知及個人介入、意圖、行為及結果等,如圖 2-4 所示:. 【階段一】 潛在對立 或不相容 前提條件 ˙溝通 ˙結構 ˙個人變項. 圖 2-4. 【階段二】 認知及 個人介入 知覺到 衝 突 感受到 衝 突. 【階段三】 意圖. 處理衝突的意圖 ˙競爭 ˙統合 ˙妥協 ˙退避 ˙順應. 【階段四】 行為. 衝突明顯化 ˙各方的行為 ˙對方的反應. 【階段五】 結果. 增進團 體績效. 減低團 體績效. 衝突過程. 資料來源:Robbins Judge 著;黃家齊編譯(2011)。組織行為學(Chapter 14 ,14-7)。. 衝突論在社會學的起源很早,可追溯到早期的 k. Marx 的階級鬥爭 論與 G. Simmel 的形式社會學。衝突理論的重點是對社會變遷的解釋, 其認為社會變遷不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急遽的,著重在社會秩序強烈 不穩定的狀態分析,主要的代表人物有 R. Dahrendorf 的辯證衝突論、L. A. Coser 的 衝 突 功 能 論 。 茲 摘 要 二 者 的 理 論 觀 點 分 述 如 下 (胡 美 貴 , 2007;陳光亮,2009):. 25.

(39) 1.Dahrendorf 的辯證衝突論 (1)Dahrendorf 的辯證衝突論認為社會角色不是由個人所創建,而 是社會所規定,任何社會角色都是出生前便已決定,而扮演此社會角色 者,個人行動將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所以,社會角色對於任何人都是 規定與強制性,而執行此種強制性的機制便是「制裁」(sanction)。 (2)Dahrendorf 的辯證衝突論認為社會隨時都在經歷變遷,且存在 分歧衝突的因素,而這些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而社會中每一個單位都直 接或間接促成社會變遷。 (3)Dahrendorf 對於認為角色期望的執行,可區分為三個履行的層 面:第一種期望是必須 (must) 以某種方式行動。 第二種期望是應該 (should)以某種方式行動。第三種期望是可以(may)以某種方式行動。. (高). 單 位 績 效. (低). 衝. 突. 水. 準. (高). 圖 2-5 衝突與單位績效關係圖 資料來源:Robbins Judge 著 黃家齊編譯(2011)。 組織行為學 (Chapter 14 14-25) ,台北市:華泰。. 26.

(40) 2. Coser 的衝突功能論 (1)Coser 認為衝突的起因有二:第一種是社會結構的不均衡性時。 因此,社會中各組成部分間之相互關係,往往是不協調的。第二種是不 同社會階層(統治與被統治)對於其利益、社會資源分配與整個社會結構 之不同態度時。因此,當被統治階層對於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性產生質 疑時,若未能宣洩不滿情緒將導致喪失自我感,而造成嚴重的衝突。 (2)Coser 的認為衝突如果沒有違反團體的基本原則,同時又是有 目標、有益處、有價值的,那麼衝突將對社會有正向功能能。 (3)Coser 也認為衝突越集中明確、團體界線越清楚、結構與意識 越凝聚,衝突便會壓制疏離份子,使其服從團體的規範。因此,衝突易 造成團體內部的集權制。若衝突不嚴重,則有助於團體調整與發揮功能。 (4)Coser 的觀點則主張衝突並不一定完全是破壞,它對社會還是 有益處的。因為衝突代表社會內部的失調,衝突激起了社會的重組,增 強了社會的適應力,解決社會的問題。可以圖 2-5 表示之。 根據衝突論者的觀點,應用在校長角色知覺發展上,可知: 1.校長角色知覺的發展歷程是一種辯證的歷程,在此歷程中有衝突、 有對立的存在。而這些衝突、對立可能來自於上級行政主管機關、教職 員工、家長、學生等團體給予期望之差異所造成的衝突,致使校長產生 角色上的矛盾。然而這些衝突矛盾的存在是必要的,校長應調整改變自 己的角色行為,以符合社會期待,形塑校長的專業角色行為。 2.學校體系存在著紛歧衝突的因素,而強制性的的權力關係又是學校 科層體制的基礎,因此,校長的行政工作與教職員工及學生之間,可能 存在著不同的衝突與對立。校長為使行政工作施行能夠順遂,常會影響 到校長之角色知覺. 27.

(41) (三)符號互動論觀點 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是從個人的層面看待角色概 念,提出角色是在相互行動過程中形成的,認為人與人的互動是透過種 種的符號,如語言、手勢及表情來表達思想、觀察與行動。符號互動論 偏向微觀、個人角度、日常生活以及社會心理學觀點。符號互動論者認 為個人的行為並非是一種機械化的「刺激-反應」過程,而是經過個體詮 釋的中介過程(黃珮瑜,2002,頁 25) ,是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態結構 。 符號互動論源始於 19 世紀晚期和 20 世紀初期的芝加哥社會心理學 系 , 以 W.Isaac Thomas(1863-1947 )、 R.Park(1864-1944 )、 G.H.Mead (1863-1931)、為代表,其中又以 Mead 貢獻為最大,1950 年代則由 H.Blumer 綜合發揚光大。 Mead 的理論強調角色的來源,其認為自我與社會是不能分開的,個 人經驗必須從社會的觀點方能了解。複雜的社會活動中,每個人都有兩 個自我,一為社會因素所產生之自我,另一為自我意識產生之自我,這 兩個自我會相互影響,並隨著不同的社會需要呈現出不同的角色面向(黃 珮瑜,2002,頁 25)。角色扮演者透過他人的反應,以決定是要維持原 角色扮演抑或改變,因此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角色也就不停地被創 立出來。 職是之故,從符號互動論的觀點來探討校長角色知覺發展,具有下 列特點: 1.校長專業角色之建立來自於校長與相關他人互動而產生。也就是校 長角色知覺的發展是校長與其所經歷情境互動的連續過程,採納他人的 反應,並製造出更佳的角色,因此可被塑造出符合社會期望的校長。 2.校長的角色知覺發展過程中具有主動的地位。因為校長角色之表現 係依據個人對符號的主觀解釋及內在的反省,此點正說明出校長的角色 行為彼此之間的差異性。 3.影響校長的角色知覺發展之可能因素,包括個人內在的自我主觀觀. 28.

(42) 念、態度及反省等因素;學校所處的社區文化、社區結構及學校本身的 組織文化結構,如圖 2-6。 4.校長扮演的角色,若無法完全符合社會期望時,將產生理想與實際 角色的之間的差距,進而造成角色衝突。 綜合上述,從結構功能論、衝突論、符號互動論的觀點來探究校長 的角色發展,可發現每種理論都有其不同的論點:以結構功能論而言, 校長專業角色的來源是社會預先設定好的,校長角色是為了服應他人對 其角色的期望與規範而表現出該有的行為;以衝突論來說,校長角色是 校長於各種衝突、對立團體中,所產生的角色行為;以符號互動論的觀 點則認為校長在與人的互動過程中,會主動詮釋他人對角色的期望 ,而 表現出該角色的行為模式。 上級行 政機關 的政策 校長自 己的教 育理念. 社區人 士的影 響力. 教師的 期待 校長的 角色與 行為表 現 家長的 期望 學生的 需求. 圖 2-6 影響校長的角色知覺發展之因素 資料來源:莊玉林(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角色知覺與期望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頁 13)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29.

(43) 貳、校長角色知覺各構面之內涵 一、法規中的校長角色 在我國《國民教育法》(2009)和《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長成績 考核辦法》(2008)法規中對於公立國小校長的職責有具體的規定:. (一)國民教育法第九條: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各置校長一人, 「綜理校務,應為專任。」所謂 綜理校務是指凡是和學校有關的大小事件,都是屬於校長的職責範圍, 校長應負管理、督導之責。. (二)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長成績考核辦法第五條 : 校長之成績考核,應就下列事項,綜合評定其分數: 1.執行教育政 策及法令 2.領導教職員改進教學之能力 3.辦理行政事務之效果 4.言行操 守及對人處事之態度 5.其他個案應列入考慮之項目。 從上述法規內容得知,校長扮演著三種角色:一是對上級教育主管 機關必須要依法執行、推動各項教育政策及行政事務。二是在校內要負 責、並領導教職員工推行學校校務、營造支持的工作環境、提升教學成 效,以達到學校之願景及教育之目標。三是必須留意校長本身的品德操 守,以做為全校師生的表率。. 二、校長角色知覺構面之分析 校長身為學校領導者,必須肩負起領導者的重責大任,也就是校長 辦學的良窳將直接影響學校的發展。現今教育環境的快速變遷, 國民小 學校長正處於現今社會急遽變化中,角色的轉變著實劇烈,許多新的教. 30.

(44) 育政策改變了校園生態,校長的權勢有逐漸被稀釋的傾向,校長所扮演 的角色也愈來愈複雜、愈多元,有鑑於此,許多學者便紛紛投入校長角 色的分析與研究,這些研究所持的理論互有差異,對校長角色的詮釋也 各持觀點,因此所描繪出的校長角色行為便呈現出多元的態勢。 林明地(2002)以民族誌的方法,研究國民小學校長的日常工作, 他認為校長所扮演的角色內容有以下五種:1.教育者:校長是首席教師, 必須對教師、學生負有教導能力,對自己能力的提升也要不餘遺力。2. 行政管理者:管理的內涵包含計劃、控制、執行與評鑑等,確保組織目 標的達成。3.文化領導者:校長扮演文化領導的角色主要在於從管理者 轉型為領導者的角色,發展健康、正向、積極的組織學習文化。4.扮演 專業社群的一份子:是指校長角色的扮演要能參與專業研究、建構專業 社群並提攜後進。5.理想中的自我角色:除了上述與他人互動產生的角 色外,校長自己也在扮演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角色,及校長的自我角色認 知。 蔡進雄(2003)認為面對社會變遷的時代,新世紀的校長角色應 為以下幾點:1.願景推動者:新世紀的校長要有遠見,能與師生、家長, 共同發展學校願景,達成教育目標。2.教學領導者:新世紀的校長應盡 量 把 時 間 投注 在 教 學領 導 上 , 以 提 升 教師 的 教 學效 能 及 學生 的 學 業成 就。3.道德模範者:在道德及品性操守上,校長須能自我要求,自許 為師生的楷模。4.教育革新者:校長是學校教育改革最關鍵的人物,校 長應掌握時代的脈動,隨時吸收新知與新的教育理念。5.問題解決者: 校長應主動發現問題,掌握問題癥結所在,進而有效的解決問題。6.溝 通協調者:新世紀的校長為謀求學校的發展,應不斷與教師、家長溝通 協調,以達成共識。 前述研究者對於校長角色的垢面分類或有重複、或有相異,甚至構 面數亦有不同。茲將各學者對於校長角色的各面向的研究臚列如表 2-4:. 31.

(45) 表 2-4 校長角色知覺構面 研究者. 研究年代. 林志成. 1994. 林敏萍. 2008. 洪福財. 1999. 陳忠本. 2005. 黃淑馨. 1997. 曾懿慧. 2006. 楊振昇. 1999 a. 劉治明. 2011. 構面內容 1.人生理念的點傳師 2.優良組織文化的倡導者 3.法令政策的詮 釋者 4.行政計畫的擘劃者 5.成員工作動機的激勵者 6.解決學校 問題的溝通者 7.學校革新發展的領航者 8.學校效能的視導評鑑 者。 1.行政管理者 2.文化領導者 3.關係經營者 4.教育專業者 1.仲裁者 2.協商者 3.服務者 4.教育專家 5.開明革新者 6.研究者 1.教學領導者 2.政策執行者 3.學校管理者 4.協調溝通者 5.改革推 動者 6.公共關係者 7.紀律維護者 8.衝突解決者 9.計畫決策者 10. 教育服務者。 1.協調者、觸媒者、仲裁者 2.學校設計者 3.人性化的領導者 4. 教學領導與視導者。 1.行政領導者 2.課程領導者 3.教學領導者 4.社區領導者 5.典範領 導者 1.倡導型 2.經理型 3.反應型 1.行政管理者 2.課程教學視導者 3.文化倡導者 4.公關行銷者 5. 教育典範者.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歸納 綜合上述,對於校長角色的扮演,因研究的領域及切入角度之不同, 而有差異。研究者認為校長角色是指:在學校裡擁有最高的行政指導權, 並且和教職員工密切互動所表現出該有的行為舉止。經參酌以上諸多研 究,分析、整理、歸納出「行政管理者」、「課程教學視導者」、「文化 倡 導者」 、 「公關行銷者」 、以及「教育專業典範者」等五個層面、茲分述如 下:. (一)行政管理者 領導是指「做對的事」,管理是指「把事情做對」,而一校之長的校 長其職責則是「做對的事做對」,也就是「管理領導的事」。因此校長必 須扮演好行政管理者的角色,此角色須強調計畫、控制、執行與評鑑, 以確保教育目標的達成(林明地,2002)。. (二)課程教學視導者. 32.

(46)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在民國 85 年時發表的「教育改革總諮議 報告書」中,其中把校長定位為首席教師,校長為老師的老師,在學校 扮演著教育專業者的角色。因此校長應致力於課程與教學的研究、改革 與領導,帶領教師進行課程與教學方面研究,運用教學視導與評鑑增進 教師教學效能,以推動與發展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三)文化倡導者 校長首要任務就是要塑造、改善與維護學校文化,即文化領導者之 角 色 扮 演 , 而 其 最 主 要 的 任 務 是 塑 造 並 闡 述 學 校 共 同 願 景 (林 明 地 , 2002) 。具體內容包括:依學校願景進行校務的發展與革新、激勵教師 改革意願、營造友善教學環境、發揚學校優良傳統文化及價值。. (四)公關行銷者 學校組織是由校長、老師、行政人員、學生、家長及社區居民所組 成,彼此關係密切、互動頻繁、成員參與廣泛。所以組織領導人-校長對 內、對外均要能展現專業的溝通協調能力,發展良善的人際關係。也就 是校長透過各種媒介,以走入校園或社區的方式,讓組織內外相關人士 相互了解,以達資源共享、互惠互利之目的。. (五) 教育典範者 教育專業典範者是指校長具有專業素養及專業能力。校長能真誠關 懷、體恤師生,以贏得全校師生的信賴;並不斷的追求專業成長,以卓 越的專業智能及行政能力來領導組織,帶動學校的學習風氣,創造學習 型學校及扮演好自己多重角色,以為學校師生楷模。. 33.

(47) 第二節 校長教學領導策略之探討 本節旨在探討校長教學領導之相關研究,將分別從教學領導的意 義、教學領導的相關理論及校長教學領導各構面之內涵予以依序說明。. 壹、 校長教學領導的沿革與意義 「教學領導」一辭是歷經長時間逐漸演變而來,早期教育行政界用 的大都帶有「評鑑」 、 「考核」性質的「視導」 ,而視導的層面也只注重行 政,鮮少顧到教學方面,造成了「行政為主,教學為輔」的不當觀念, 因而錯失許多幫助教師提升教學品質的機會,也間接遏止了學生學習良 好教育的權利(楊振昇,2004)。. 一、教學領導的沿革 教學領導之被社會學家開始重視是始自美國有效能學校運動 (effective school movement)。而此運動產生的背景,乃因蘇俄在 1957 年發射太空船(Sputnike),造成美國教育界的大震撼。於是美國聯邦政 府便在 1960 年代初期,投入大量經費於科學與數學領域的教育改革,校 長於此時便擔任起教育方案的管理者(張碧娟,1999)。研究結果顯示, 雖然投入大量的的經費、人力以及物力,卻成效不彰。 1966 年美國柯爾曼(Colement)提出教育機會均等報告書,報告書 針對當時美國教育機會均等情況做分析,結果使得學生的學習成就表現 受到重視,也因而使得當時學者開始進行一連串「有效能學校運動」 (effective school movement)的研究,並稱改革成功的學校為有效能學 校(effective school ) 。而該運動的主要論點,則強調校長教學領導的角 色與功能,校長的教學領導是影響學校校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校長能. 34.

(48) 擬定學校明確的教學目標、校長能主動積極的參與學校課程與教學的相 關活動、校長對於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有高度的期望、校長能同時 展現高度的行政領導與教學領導知能。(楊振昇,2004)。從此之後,校 長的角色不再是行政管理者,而必須成為積極的教學領導者,校長教學 領導的概念自此蓬勃發展(張碧娟,1999)。 經過「有效能學校運動」的改革,校長的教學領導則是影響此效能 的重要因素,此後教學領導逐漸被大家所重視(吳智惠,2007)。1980 年 代以後,校長教學領導成為校長新的教育標竿,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 三個時期(郭小蘋、吳勁甫,2011):. (一)角色確立期 Edmonds(1979) 指 出 「 強 的 行 政 領 導 」 是 教 學 有 效 能 (instructionally-effective)學校的特徵;而有效能的校長是必須能夠去 平衡管理與教學兩者的技巧,且期望校長是要能去扮演教育改革的中心 角色。. (二)內涵發展期 教學領導者被視為學校教育方案發展成功的首要條件,校長被期待 能對課程及教學有專頁知能,並能直接介入教師的教學改進中。. (三)概念轉變期 此期校長應扮演促進者(facilitator)的角色,以助長內部領導。校長 在促進教師成為同儕領導者上應扮演關鍵的角色,並應積極給予教師鼓 勵、支持、機會與回饋,使教師成為「領導教師」。 有關校長教學領導的沿革,如表 2-5 所示:. 35.

數據

表 2-4    校長角色知覺構面  研究者  研究年代 構面內容 林志成  1994  1.人生理念的點傳師 2.優良組織文化的倡導者 3.法令政策的詮 釋者 4.行政計畫的擘劃者 5.成員工作動機的激勵者 6.解決學校 問題的溝通者 7.學校革新發展的領航者 8.學校效能的視導評鑑 者。  林敏萍  2008  1.行政管理者 2.文化領導者 3.關係經營者 4.教育專業者  洪福財  1999  1.仲裁者 2.協商者 3.服務者 4.教育專家 5.開明革新者 6.研究者  陳忠本  2005  1.
表 2-5  校長教學領導的沿革  年代  研究發表學者  校長的角色稱呼  校長職責描述  1850 之前  汪成淋  2002  主任教師      負責行政工作         教學視導          師資培育  1850  Owen  Hailinger  校長兼教師      負責行政工作         教學視導          師資培育  1850  │  1900  Lane(1984)  Kaiser(1985)  辦事員      行政工作督導         教學視導  1900
圖 2-7    Bossert 等人的教學領導架構模式
圖 2-9    Hallinge 的教學領導架構圖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ike regular full-time teachers, regular part-time teachers within the approved teaching establishment are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under the Code of Aid, including (a)

In the event that reduction of staff entitlement affects the number of senior teachers (i.e. teachers appointed at promotion ranks) and/or the headship entitlement of a school, a

Like regular full-time teachers, regular part-time teachers within the approved teaching establishment are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under the Code of Aid for Aided Schools,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to introduce how teachers may enha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y adopting virtual reality (VR) technology and relevant strategies in the classroom as well as

becoming more widespread and schools are developing policies that allow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connect and use their own portable equipment in school … in 75% of

A Very good. You are able to apply y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endogenetic processe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major landform features along plate boundaries to explain the

While Scheme-KGs may have flexibility in maintaining the current arrangements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1 , they are required to appoint teachers to meet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