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課題 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課題 3"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課題 3

1945 年後的國際協作及

地區政治─中國、日本及東南亞

(2)
(3)

1. 細閱資料 A 及 B。

資料 A

下文整理自論述 1976 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一本書籍。

自 1976 年起,中國的國內政治和外交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1978 年,中國政府簽訂了中日 和平友好條約,其中包含反霸權條款。同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雙方並在聯合公報裡 重申反霸權原則。

資料來源:J. Cheng,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the Post Mao Era: From Anti-Hegemony to Modernization Diplomacy’ in J. Cheng, ed., China: Modernization in the 1980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9), p.161.

資料 B

下文摘錄自 197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簽訂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締約雙方應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各 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係。

根據上述各項原則和聯合國憲章的原則,締約雙方確認,在相互關係中,用和平手段解決一 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

資料來源:Created by editing the text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http://www.mofa.go.jp/region/asia-paci/china/

treaty78.html) (瀏覽日期:2014 年 7 月 14 日)。

(a) 根據資料 A 所示,1976 年後中國外交的主要原則是甚麼?引用資料 A 一項線索,支持你的答案。

(1+1 分)。

(b) 197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簽訂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能否反映你在題 (a) 所指出的原則?請 參考資料 B,解釋你的答案。(4 分)

(c) 資料 A 及 B 能否充分反映 1976-2000 年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鄰國的外交關係?請參考資

(4)

問題 1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76 年後中國外交的主導原則 (1+1 分 )

主導原則(不可直接引述原文)

﹣ 避免國際社會出現單一霸權 [1 分 ]

線索:

﹣ 美日皆同意中國的反霸權原則。 [1 分 ]

(b) 1978 年中日兩國簽訂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能否反映題(a)指出的原則 (4 分 )

L1

答案一般,未能善用資料 [ 最多 2 分 ]

L2

答案清晰,且能善用資料 [ 最多 4 分 ]

條約有否反映反霸權原則:

﹣ 有 ﹣ 線索 :

* 「 締約雙方應在互相尊重主權……各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兩國 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係」

* 「……在相互關係中,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 武力威脅。」

解釋:

﹣ 兩簽約國承諾採用和平手段、互相尊重等多項原則,同意以平等基礎 展開和平協商,解決未來任何爭端,而非訴諸武力或政治壓力脅迫對 方就範。

(5)

(c) 資料 A 及 B 能否充分反映 1976-2000 年時期中國與亞洲鄰國的外交關係 (7 分 )

L1

答案粗疏,僅鋪陳兩國的外交史實。 [ 最多 2 分 ]

L2

答案片面,僅著重用處或局限。 [ 最多 4 分 ]

L3

答案全面,能兼論用處及局限。 [ 最多 7 分 ]

用處,例:

﹣ (資料 A)197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實現關係正常化,雙方 就反霸權原則達成協議。

﹣ (資料 B)1978 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訂明,中日須以和平方式解 決爭端,並承諾尊重彼此主權、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 及和平共處。

局限,例:

資料 A、B 皆未有反映下列各點:

﹣ 釣魚台列島主權爭議,以及反對日本竄改歷史教科書內有關日本 1937-1945 年期間侵華史實,導致中日外交關係出現周期性惡化。

﹣ 中國和越南在南海某些島嶼的領土爭議。

(6)

2. 細閱資料 C 及 D。

資料 C

下文引用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在 1982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我們堅持執行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同我們履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的崇高的國 際義務是一致的。建國三十三年來,我們以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決不依附於任何大 國或者國家集團,決不屈服於任何大國的壓力。」

資料來源:“The 12th National Congress – Beijing Review website” (http://www.bjreview.com.cn/90th/2011-04/12/content_357550_13.

htm)(瀏覽日期:2014 年 7 月 14 日)

資料 D

下文整理自論述日本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一本書籍。

自「正常化」後,毫無疑問,中日雙方在政治、經濟及文化關係上均有顯著得益。首項成就 當數外交關係「正常化」本身,此後,雙方敵意不再,也彼此認同雙方在體制及政治上制度 均有不同。此外,兩國間的遊客量也錄得顯著上升,由 1972 年的 9000 名邀增至 1998 年的 2 百萬名以上。及至 1998 年,中國留日學生達 3 萬人。〔經濟上〕,中日兩國〔促進了〕亞 洲地區的發展和穩定。

資料來源:T. Kojima, ‘Japan’s China Policy’ in P. Drysdale and D. Zhang, ed., Japan and China: Rivalry or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Canberra: Paragon Printers, 2000), p.38.

(a) 根據資料 C 所示,指出中國在 1980 年代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引用資料 C 的有關線索,

支持你的答案。(1+2 分)

(b) 參考資料 D,作者對於 1970 年代初期至 1990 年代末期的中日發展抱有甚麼態度?參考資料 D,

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4 分)

(c) 有關反映 20 世紀後半時期的中日關係發展,資料 C 及 D 的用處及局限是甚麼?參考資料 C 及 D,

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6 分)

(7)

問題 2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80 年代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 (1+2 分 )

主要目標 : [1 分 ]

﹣ 維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

線索 :

﹣ 「我們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 [1 分 ]

﹣ 「決不依附於任何大國或者國家集團,決不屈服於任何大國的壓力」 [1 分 ]

(b) 作者對 1970 年代初期至 1990 年代末期的中日關係發展態度 (4 分 )

L1

答案粗疏,試圖總結資料,卻未能詳述作者的態度 [ 最多 2 分 ]

L2

答案清晰,並能詳述作者的態度。 [ 最多 4 分 ]

作者的態度 : ﹣ 正面/肯定 ﹣ 線索:

* 「……毫無疑問,中日雙方在政治、經濟及文化關係上均有顯著 得益。」

* 「首項成就當數……」

解釋:

﹣ 資料僅片面提及中日外交關係正常化所帶來的各種政治、經濟及文化 上的益處。

﹣ 當時中國適值改革開放,正好與日本增加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接觸,

因為日本早前經歷了數十年的經濟增長及蓬勃發展(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故此,透過這段合作關係,期間中國可汲取日本的成功經驗。

(8)

(c) 有關反映 20 世紀後半時期中日關係發展上,資料 C 及 D 的用處及局限 (6 分 )

L1

答案片面,僅著重用處或局限。 [ 最多 3 分 ]

L2

答案全面,能兼論用處及局限。 [ 最多 6 分 ]

用處,例:

﹣ (資料 C)在 1980 年代,中國沒有向任何國家屈服,這是由於胡耀 邦在 1982 年提出,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這原則適用 於同時期的中日關係。

﹣ (資料 D)在 1972-1998 年這段期間,中國與日本在政治、經濟及文 化上的關係均取得穩定進展。中日外交關係正式化,雙方終止軍事衝 突,並且尊重彼此相異之處。兩國互訪遊客量上升,學術交流也日見 蓬勃。

局限,例:

資料 C、D 均未能反映以下各點:

﹣ 中日釣魚台列島的領土爭議,及

﹣ 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以及日本政府試圖在教科書上淨化日本侵 華史實,導致中日關係不時惡化。

(9)

3. 細閱資料 E 及 F。

資料 E

下文整理自 1980 年早期出版有關中國在世界政治地位的一本書籍。

1997 年,中日貿易額比中國與蘇聯及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還要龐大。此外,中國還尋求與日本 在技術及財政上進行合作,以發展部分大型工業項目,涉及的投資金額超過 60 億元。同樣值 得記述的是,中國也向日本尋求援助:(a) 興建全球最龐大、最先進的煉鋼廠、(b) 建造三座 大型綜合鉛鋅製造廠、及 (c) 共同研發噴射機引擎。

資料來源: H. Kapur, The Awakening Giant: China’s Ascension in World Politics (Alphen aan den Rijn: Sijthoff & Noordhoff, 1981), pp.145-146.

資料 F

下文整理自 1990 年代早期出版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化的一本書籍。

自 1979 年以來,中國決心推行現代化計劃,建立一個經濟先進、政治穩定的社會主義中國。

為達成這項目標,中國必須對外開放,加強外交關係。而實現四個現代化是開放政策的前提,

目的是吸引外資、擴展貿易及發展科技。設立經濟特區及開放 14 個沿海城市則是中國對外開 放的主要步驟。

資料來源:K. Liao, Antiforeignism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239.

(a) 1977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建立了甚麼關係 ? 引用資料 E 的有關線索,支持你的答案。(1+2 分 )

(b) 參考資料 F,1979 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否也跟其他國家促進了你在題 (a) 所指的關係?參考 資料 F 解釋你的答案。 (4 分 )

(c) 「在 1976-2000 年這段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鄰國建立關係,純粹出於經濟動機。」你 同意嗎?參考資料 E 及 F,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7 分 )

(10)

問題 3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77 年中國與日本建立的關係 (1+2 分 )

關係種類: [1 分 ]

﹣ 貿易夥伴/經濟合作關係

線索(任何 2 項): [1+1 分 ]

﹣ 「中日貿易額比中國與蘇聯及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還要龐大……」

﹣ 「中國還尋求與日本在技術及財政上進行合作……」

﹣ 「中國也向日本尋求援助…… (c) 共同研發噴射機引擎」

(b) 1979 年後中國有否跟其他國家建立相同關係 (4 分 )

L1

答案一般,未能善用資料 [ 最多 2 分 ]

L2

答案全面,且能善用資料 [ 最多 4 分 ]

中國有否跟其他國家建立相同關係:

﹣ 有 ﹣ 線索:

* 「 ……開放政策的前提,目的是吸引外資、擴展貿易……」

* 「設立經濟特區及開放 14 個沿海城市則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主要步 驟。」

解釋:

﹣ 自推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開放門戶,吸引亞洲內外國家的外 地資金。

﹣ 自 1978 年起,中國決心以工商、金融等活動,與鄰國建立穩固的經 濟關係,並以此作為外交關係的基礎。

(11)

(c) 「在 1976-2000 年這段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鄰國建立關係,純 (7 分 ) 粹出於經濟動機。」你同意嗎?

L1

答案粗疏,未能表達自身立場,只敘述期間外交關係的發展 [ 最多 2 分 ]

L2

能表達自身對此言論的立場,但未能提出理據,論點片面,僅著重 [ 最多 4 分 ] 資料或個人知識。

L3

能表達自身立場並提出理據。答案全面,兼論資料及個人知識 [ 最多 7 分 ]

經濟動機,例:

﹣ (資料 E)中國加強與日本的貿易關係,以汲取日本在建設煉鋼廠、

鉛鋅製造廠和噴射機引擎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利於擴大改革開放規模。

﹣ (資料 F)自推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加強了與鄰國的外交關係,開 放門戶接納國際貿易,藉此吸引外資、拓展貿易及發展科技,以上種 種都是出於促進中國經濟發展。

﹣ (個人知識 )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是出於經濟動機,方 便採購原材料(如馬來西亞的橡膠),以配合中國工業蓬勃發展。

其他動機,例:

﹣ (個人知識)中國參與東盟,還出於反霸權的原則,即避免亞太地區 出現單一霸權,此舉也基於戰略及國家安全考慮。

﹣ (個人知識)中國與亞洲所有鄰國建立關係,也出於政治動機,要亞 洲所有鄰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即阻止任何國家與台灣建立正式 外交關係。

(12)

4. 細閱資料 G 及 H。

資料 G

下文整理自 1980 年代早期出版論述中國對外關係的一本書籍。

在官方媒體內,中國主動採取相關措施,減少報道東盟各國及緬甸的共產主義活動,以免進 一步惱怒非共產主義政府。舉例,由 1978 下半年起,《人民日報》幾乎再無刊登標榜共產主 義意識形態的文章,與過去形成鮮明對比,特別是 1966-1975 年間,這類文章多不勝數。現在,

《人民日報》報道的主要是東盟經濟及外交事務活動的新聞。

資料來源:C. Chang, ‘Chinese Policy Dilemmas in Southeast Asia,’ in K. Liao, Modernization and Diplomacy of China (Hong Kong:

Public Affairs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1), p.138.

資料 H

下文是 1999 年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的總結。

中國一直視東南亞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重視東盟在實現中國期望多極秩序所可能扮演的 角色。從中國觀點來看,與東盟建立經濟關係,取決於共同的政治及策略利益,而非單純經 濟受惠。另一方面,東盟雖然似已準備接受中國在亞洲的合法利益,可是又恐懼中國有野心 成為亞太軍事強國,犧牲弱小鄰國利益。

資料來源:A. Baviera’s, ‘China’s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Interests,’ PASCN Discussion Paper 99-17 (1999), Abstract.

(a) 指出 1970 年代末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為贏得東南亞國家信任而改變的一項重要政策。引用資料 G 的有關線索,支持你的答案。 (1+2 分 )

(b) 參考資料 H,對於中國直至 1990 年代末期嘗試贏取東南亞國家的信任,作者對其成效有何看 法?參考資料 H,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4 分 )

(c) 資料 G 及 H 能否充分反映中國與亞洲鄰國建立外交關係背後的考慮?請參考資料 G 及 H,並 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6 分 )

(13)

問題 4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70 年代末期,中國為贏得東南亞國家信任而改變的一項重要政策 (1+2 分 )

政策的重大改變: [1 分 ]

﹣ 由報導東南亞國家的共產主義活動,改為只報道東盟的經濟及外交 活動

線索:

﹣ 「減少報道東盟各國及緬甸的共產主義活動」或者「……幾乎再無刊 [ 1 分 ] 登標榜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文章,與過去形成鮮明對比」

﹣ 「現在,《人民日報》報道的主要是東盟經濟及外交事務活動的新聞」 [ 1 分 ]

(b) 對於中國直至 1990 年代末期嘗試贏取東南亞國家的信任,作者對其成 (4 分 ) 效的看法

L1

答案一般,未能善用資料 [ 最多 2 分 ]

L2

答案清晰,且能善用資料 [ 最多 4 分 ]

作者對成效的看法:

﹣ 中國未能完全贏得東南亞國家的信任。

﹣ 線索:「可是(東南亞國家)又恐懼中國有野心成為亞太軍事強國,

犧牲弱小鄰國利益」

解釋:

﹣ 中國經濟迅速增長,助長了軍事科技的發展,包括衛星及導彈的建造、

軍力的擴充,又有助其在外交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東南亞國 家擔心在外交事務上被逼向中國就範。

(14)

(c) 資料 G 及 H 能否充分反映中國與亞洲鄰國建立外交關係背後的考慮 (6 分 )

L1

答案片面,僅著重用處或局限 [ 最多 3 分 ]

L2

答案全面,能兼論用處及局限 [ 最多 6 分 ]

用處,例:

﹣ (資料 G)中國希望贏得東南亞國家的信任,避免因報導東南亞國家 內的共產主義活動而惱怒那些國家。

﹣ (資料 H)中國希望亞洲維持穩定,以利中國國土安全,建立多極秩 序,以及東南亞國家在多方面承認中國在亞洲的合法利益。

局限,例:

資料 G、H 均未能反映中國在外交關係所關切的議題:

﹣ 亞洲鄰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例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 國唯一的合法政府。

(15)

5. 細閱資料 I 及 J。

資料 I

下文整理自 2000 年出版有關日本在亞洲角色的一本書籍。

毫無疑問,日本是區內強國,其強大影響力早已深入東亞及東南亞地區,而且情況很可能持 續下去。一直以來,日本對中國、台灣、香港、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經濟發展 舉足輕重。日本固然具有顯而易見的經濟影響力,同時又透過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論壇、東盟 擴大外長會議及東盟區域論壇等區內多邊機構,建立政治安全聯繫。有人稱此舉為日本的「亞 洲化」行動,也有人說日本正在「重新發現」亞洲。

資料來源:P. Jain,〈太陽會在東南亞升起嗎?〉,M. Söderberg 及 I. Reader 編輯,《日本在亞洲的影響及存在》(Surrey:

Curzon Press,2000),188 頁。

資料 J

下文出處與上文相同,只是出自不同文章。

在泛亞洲及/或國際論壇上,某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新加坡,往往採取比日本更有力、更 清晰的立場。舉例來說,亞歐會議主要是東南亞國家所倡議的。除此之外,中國已晉身為亞 洲經濟中心,而且情況可能會持續數十年。在未來十年左右,日本似乎未必可以擁有像德國 主導歐洲那樣的實力。

資料來源:J. Lehmann,〈日本及亞太區域:世界雄心-區域志向〉,M. Söderberg 及 I. Reader 編輯,《日本在亞洲的影 響及存在》(Surrey:Curzon Press,2000),179-180 頁。

(a) 參閱資料 I,1990 年代日本在亞洲擔當甚麼角色?引用資料 I 的有關線索,支持你的答案。

(1+2 分 )

(b) 資料 J 的作者會同意你在題 (a) 指出的日本角色嗎?參考資料 J,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4 分 )

(c) 「1980 年代早期至 2000 年,日本的影響力因亞洲鄰國的影響力而逐步弱化。」你同意嗎?參 考資料 I 及 J,解釋你的答案。 (4 分 )

(16)

問題 5

建議答案及評估參考

(a) 1990 年代日本在亞洲擔當的角色 (1+2 分 )

在亞洲的角色: [1 分 ]

﹣ 主導經濟發展及國際合作的國家

線索:( 任何兩項 ) [1+1 分 ]

﹣ 「 毫無疑問,日本是區內強國……」

﹣ 「一直以來,日本對中國、台灣、香港……的經濟發展舉足輕重」

﹣ 「日本固然具有顯而易見的經濟影響力,同時又透過……區內多邊 機構,建立政治安全聯繫。」

(b) 資料 J 的作者是否會同意你在題 (a) 提到的日本角色 (4 分 )

L1

答案含糊,僅嘗試闡述資料內容 [ 最多 2 分 ]

L2

答案清晰,能善用資料闡述作者觀點 [ 最多 4 分 ]

作者是否同意日本的經濟領導角色:

﹣ 否 ﹣ 線索:

* 「某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新加坡,往往採取比日本更有力、更 清晰的立場。」

* 「除此之外,中國已晉身為亞洲經濟中心,而且情況可能會持續數 十年。」

個人知識:

﹣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時期,新加坡躍升為亞洲經濟強國(即四小龍 之一);日本則經濟增長放緩,其經濟影響力更不斷遭受新加坡挑戰。

﹣ 此外,中國自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也迅速擴張,成為亞 洲最大的投資及銷售市場,吸去了日本原有的外資及貿易夥伴。

(17)

(c) 「1980 年代早期至 2000 年,日本的影響力因亞洲鄰國的影響力而逐步 (4 分 ) 弱化。」你同意嗎?

L1

答案粗略,僅試圖敘述日本在亞洲影響力的發展,卻未發表個人立場 [ 最多 2 分 ]

L2

答案清晰,能表達立場並提出理據及兼論資料內容 [ 最多 4 分 ]

同意,例:

﹣ (資料 J)在亞洲論壇討論區域/國際議題時,新加坡比日本採取更 有力、更清晰的立場。此外,中國成為新晉亞洲經濟中心,對日本的 經濟主導地位構成挑戰。

不同意,例:

﹣ (資料 I)日本持續在中國、台灣、香港、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及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擔當重要角色,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及東盟等組織 裡依然具舉足輕重。

(18)

6. 細閱資料 K、L 及 M。

資料 K

下文整理自 1988 年出版有關中日關係的一本書籍。

1982 年的整個 8 月份,中國報刊充斥大量文章譴責日本教科書扭曲史實。多篇文章指控,負 責竄改教科書的人無非渴望重燃日本軍國主義的氣焰……。

資料來源:L. Newby,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hina’s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1988), p.51.

資料 L

下文整理自 1997 年出版有關日本外交政策的一本書籍。

日本與韓國(包括南、北韓)因領土問題而不咬弦,南北韓十分不滿日本把介乎朝鮮半島與 日本之間的水域稱之為「日本海」,韓國人稱之為「東海」。日本與韓國也因這個小島嶼 ( 韓 國人稱為獨島,日本人稱為竹島 ) 而起爭議,雙方皆聲稱擁有此一小島的主權。

資料來源:整理自 R. Grant, ‘Japan and Northeast Asia’ in R. Grant, ed., The Process of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7), p.119.

資料 M

下文整理自 2000 年出版有關日本在亞洲角色的一本書籍。

在許多方面,日本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仍然不穩。日本對亞洲的觀感可謂五味雜陳,原因 來自過去的侵略行徑、文化包袱及「獨特」的國家身份。日本似乎認同亞洲共和體的觀點,

也正在當中找尋屬於自己的位置。日本與美國的安全關係再次得到肯定,可是「橋本主義」

卻招來中國及東盟國家的批評。對日本來說,日美關係仍然佔最重要地位。

資料來源:K. Steffensen, ‘Post-Cold War Changes in Japanese International Identity: Implications for Japan’s Influence in Asia’ in M. Söderberg and I. Reader, ed., Japanese Influences and Presences in Asia (Surrey: Curzon Press, 2000), pp.150-152.

(19)

(a) 參考資料 K 及 L,指出兩項日本與亞洲鄰國衝突的根源。引用資料 K 及 J 的有關線索,支持你 的答案。 (2+2 分 )

(b) 參考資料 M,對日本政府而言,日本與亞洲鄰國的外交關係有多重要?參考資料 M,並就你所 知,解釋你的答案。 (4 分 )

(c) 「2000 年,日本與亞洲鄰國的外交關係仍被 1945 年二戰後的外交背景所籠罩。」參考資料 K、

L 及 M,並就你所知,評論這項言論的有效性。 (7 分 )

問題 6

(a) 日本與亞洲鄰國衝突的兩項根源 (2+2 分 )

衝突的兩項根源:

﹣ (資料 K)日本試圖扭曲二戰期間軍事侵略亞洲的史實(線索:「報 [2 分 ] 刊充斥大量文章譴責日本教科書扭曲史實」)

﹣ (資料 L)日本與韓國之間就島嶼及海域的主權發生爭議(線索: [2 分 ] 「日本與韓國……因領土問題而不咬弦」及「日本與韓國也因這個小 島嶼 ( 韓國人稱為獨島,日本人稱為竹島 ) 而起爭議,雙方皆聲稱擁

有此一小島的主權。」)

(b) 日本與亞洲鄰國的外交關係對日本政府的重要程度 (4 分 )

L1

答案一般,僅試圖敘述日本與亞洲國家外交關係的發展,卻未討論 [ 最多 2 分 ] 重要程度

L2

答案清晰,能善用資料,指出並解釋重要程度 [ 最多 4 分 ]

重要程度:

﹣ 日本政府認為,日亞關係不及日美關係重要 ﹣ 線索:

* 「在許多方面,日本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仍然不穩。」

* 「對日本來說,日美關係仍然佔最重要地位。」

(20)

個人知識:

﹣ 雖然二戰期間遭日本侵略的東南亞國家大致上已恢復元氣,可是日本 首相多番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戰爭罪責問題依然存在爭議。

﹣ 同時,自 1946 年以來,美國一直致力向日本提供經濟復甦及增長必 不可少的援助,雙方外交關係自然非常良好。

(c) 「2000 年,日本與亞洲鄰國的外交關係仍被 1945 年二戰後的外交背 (7 分 ) 景所籠罩。」評論這項言論的有效性。

L1

答案粗疏,僅敘述日本外交歷史,未有嘗試表明言論立場/提出理據。 [ 最多 2 分 ]

L2

答案片面,僅著重討論言論的其中一面(不論聲明是否有效)。 [ 最多 4 分 ]

L3

答案全面,能兼論言論的正反兩面(即有效及無效之處) [ 最多 7 分 ]

這項言論有效,例:

﹣ (資料 K)1982 年,中日爭議仍然圍繞日軍的戰爭罪行,意味即使 戰後 30 多年,問題尚未解決。

﹣ (個人知識)及至 2000 年,中日關係仍然受這類議題困擾,中國人 民不時舉行反日示威及採取杯葛行動,宣洩反日情緒。

﹣ ( 資料 L 及 M) 由於日本二戰時期的侵略行徑及戰爭罪行,直至 20 世紀末,部分東南亞國家的人民依然仇恨日本。

﹣ (資料 M)直至 2000 年,外交方面,日本重視與美國關係多於與亞 洲鄰國關係,正好反映日本在盟軍最高統帥佔領時期(1945-52 年)

附從美國的角色。

﹣ (個人知識)日本各任首相不時參拜靖國神社,往往再度掀起日本戰 爭罪行及日本是否尊重侵略史實的爭議。

言論無效,例:

﹣ (資料 M)及至 2000 年,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在東盟等組織之間的參 與、互動及合作,完全有別於二戰期間的主從關係。及至 2000 年,

日本已視東南亞國家為主權完全獨立的國家,不再使用任何政治脅逼。

(21)

7. 細閱資料 N 及 O。

資料 N

下文列舉東盟的四項主要目標。

透過促進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及文化發展,從而推動平等夥伴關係;

堅持區內國家信守公義、服從法治及遵行聯合國憲章原則,提倡區域和平及穩定;

在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科學及行政領域等共同利益的議題上,提倡主動合作及互 助精神;

在教育、職業、科技及行政範疇內互相幫助,提供相關培訓及研究設施。

資料來源:“Overview –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website” (http://www.asean.org/asean/about-asean/overview) (http://www.asean.org/asean/about-asean/overview) ( 瀏覽日期:2014 年 7 月 15 日 ).

資料 O

下文描述緬甸如何加入東盟,摘錄自 1999 年出版有關 1990 年代東盟發展的一本書籍。

緬甸軍政府遲遲不願與政治反抗勢力談判,令東盟內部分會員國更加憤怒。特別是菲律賓及 泰國,近日更對緬甸情勢公然表示不悅,甚至提及「建設性介入」及「靈活干預」等字眼。

這兩個已建立民主架構的國家,顯然不滿緬甸所作所為,其次就是柬埔寨的政治局勢。泰國 最近表示,緬甸政治形勢無法接受,大量緬甸難民持續湧入泰國尋求庇護,干擾到泰國內政。

資料來源:N. Ganesan, Bilateral Tensions in Post-Cold War ASEAN (Singapore: Regional Strateg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Programm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9), p.53.

(a) 根據資料 N 所示,指出東盟終極目標。引用資料 N 的有關線索,支持你的答案。 (1+2 分 ) (b) 指出使東盟在 1990 年代未能順利達成部分目標的一個因素。引用資料 O 的有關線索,支持你

的答案。 (1+2 分 )

(c) 對於反映 1967 年至 2000 年間影響東盟會員國之間關係的因素,資料 N 及 O 有多大用處及局限?

(22)

問題 7

(a) 東盟的終極目標 (1+2 分 )

東盟的終極目標: [1 分 ]

﹣ 在不同方面提倡東南亞各國的國際合作

線索(任何兩項),如: [1+1 分 ]

﹣ 「透過促進經濟增長……從而推動平等夥伴關係」

﹣ 「共同利益的議題上,提倡主動合作……」

﹣ 「提供相關培訓及研究設施……」

(b) 使東盟在 1990 年代未能順利達成部分目標的一個因素 (1+2 分 )

會員國不忿鄰國因政治變化而帶來不利影響。 [1 分 ]

﹣ 線索(任何兩項),如: [1+1 分 ]

* 「特別是菲律賓及泰國,近日更對緬甸情勢公然表示不悅……」

* 「這兩個……國家,顯然不滿……柬埔寨的政治局勢。」

* 「泰國最近表示,緬甸政治形勢無法接受……干擾到泰國內政」

﹣ 東南亞各國如此相互不滿,又互相指責,並不符合資料 N 所提及東 南亞國家之間促進相互理解及共同合作的精神。

c) 對於反映 1967 年至 2000 年間影響東盟會員國之間關係的因素,資料 N (6 分 ) 及 O 的用處及局限

L1

答案片面,僅著重用處或局限 [ 最多 3 分 ]

L2

答案全面,能兼論用處及局限 [ 最多 6 分 ]

(23)

用處,例:

資料 N 及 O 能反映以下影響東盟會員國之間關係的因素:

﹣ (資料 N)關乎區域和平穩定及共同遵守聯合國憲章的事務,

﹣ (資料 O)東盟會員國的本土政治(如緬甸及柬埔寨)會影響鄰國 安全及穩定(如泰國及菲律賓 )

局限,例:

資料 N 及 O 均未反映下列可影響東盟會員國之間關係的因素:

﹣ (個人知識)1990 年代早期,中國、日本及南韓必須進一步合作,

以抗衡美國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日益上升的影響力

﹣ (個人知識)財政及金融的穩定性(如泰銖在 1997 年的亞洲財政危 機中大瀉)

(24)

8. 細閱資料 P 及 Q。

資料 P

下文整理自 1973 年出版有關東盟發展的學術期刊。

1967 年 8 月,越戰愈演愈烈,東盟以東南亞國家的區域合作聯盟形態誕生。客觀來說,對抗 共產主義是東盟各國政府的共同利益,也是促成東盟的動力。東盟的前身是東南亞聯盟……

一個由泰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聯合邦組成的鬆散組織……其內部本身是非常保守的反共政 權……這種共同利益,促成了 1961 年東南亞聯盟的誕生。

資料來源:Yoshiyuki Hagiwara,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13 (1973), p.443.

資料 Q

下文整理自 1997 年出版有關東盟在當代亞洲扮演的角色。

及至冷戰結束,雖然東盟仍未達至東南亞一體化的願景,可是它卻成功防止會員國之間爆發 衝突,促進了國家之間的邦交,締造了區域一體化的認同感,這已經稱得上非常成功。東盟 在柬埔寨議題上亦擔當重要角色,奠定了東盟作為政治組織的權威,表明在重大利益受到威 脅時能夠齊心行動。不過,柬埔寨衝突的結束方式,同時也凸顯了東盟的局限。衝突之所以 告終,是因為大國政策有變,在這件事上,主要是因為蘇聯政策有變。而最終協議也是由大 國(即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敲定。

資料來源:D. Singh, ‘ASEAN and the Security of Southeast Asia’ in C. Yue and M. Pacini, ed., ASEAN in the New Asia: Issues and Trend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7), p.126.

(a) 參考資料 P,有甚麼共同關切議題,促使東南亞國家在 1967 年成立東盟?引用資料 P 一項線索,

支持你的答案。 (1+1 分 )

(b) (i) 根據資料 Q 所示,20 世紀末前東盟的一項成就。參考資料 Q,解釋你的答案。 (3 分 ) (ii) 根據資料 Q 所示,指出 20 世紀末前東盟的一項局限。 (3 分 )

(c) 「直至 2000 年,東盟在維持東南亞穩定上,成就大於局限。」你同意嗎?參考資料 P 及 Q,

(25)

問題 8

(a) 促使東南亞國家在 1967 年成立東盟的共同關切議題 (1+1 分 )

共同關切議題: [1 分 ]

﹣ 1960 年代末期,共軍在越戰中節節勝利,帶來顯著的共產主義威脅

線索: [1 分 ]

﹣ 「越戰愈演愈烈,東盟以東南亞國家的區域合作聯盟形態誕生」

(b) (i) 20 世紀結束前東盟的一項成就 (3 分 )

L1

答案簡略,未能善用資料 [ 最多 1 分 ]

L2

答案清晰,且能善用資料。 [ 最多 3 分 ]

成就(任選其一):

﹣ 維護東盟會員國之間的關係,避免彼此發生衝突(線索:「成功 防止會員國之間爆發衝突,促進了國家之間的邦交……這已經稱 得上非常成功」)

﹣ 加強東盟會員國之間的團結(線索:「……締造了區域一體化的 認同感……表明在重大利益受到威脅時能夠齊心行動。)

(ii) 20 世紀結束前東盟的一項局限 (3 分 )

L1

答案簡略,未能善用資料 [ 最多 1 分 ]

L2

答案清晰,且能善用資料 [ 最多 3 分 ]

局限 ( 任選其一 ):

﹣ 東盟各會員國不僅要在精神上聯合,而且還要以相同取向及政策 應付受影響的共同/國家利益(線索:「……雖然東盟仍未達至 東南亞一體化的願景……」

﹣ 在領導力及重要性上,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以及中國等強國 超越東盟(線索:「衝突之所以告終,是因為大國政策有變,在

(26)

(c) 「直至 2000 年,東盟在維持東南亞穩定上,成就大於局限。」你同 (6 分 ) 意嗎?

L1

答案片面,僅著重成就或局限 [ 最多 3 分 ]

L2

答案詳盡,能兼論成就與限制 [ 最多 6 分 ]

東盟的成就,例:

﹣ (資料 P)在越戰期間、共產威脅擴大之際,加強東盟會員國之間的 團結

﹣ (資料 Q)維護會員國之間的關係,避免彼此發生衝突

﹣ (個人知識)1992 年簽訂東盟自由貿易區共同有效普惠關稅方案協 議,逐步撤消關稅,增加區內作為世界生產基地的競爭優勢

﹣ (個人知識)1995 年簽訂東南亞無核武區域協定,使東南亞變為無 核武區域。協定 2001 年 6 月 21 日生效,全面禁止區內擁有任何 核子武器。

東盟的局限,例:

﹣ (資料 Q)未能達成首要任務,即主導東南亞的發展,反遭蘇聯/

俄國、中國、英國及法國等強國奪走部分控制權。

﹣ (個人知識)未能終止緬甸長達數十年的軍事暴力及侵犯人權事件,

甚至允許緬甸繼續留在東盟,無視該國侵犯人權的不良紀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ng Kong’s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from 1945: politics and identit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Co-developed by the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and the Education Bureau, this teaching resource offers exciting learning content from the Museum's opening exhibitions that bring to

The growth of the Chinese bamboo: Coach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romoting reading literacy in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s – Hong Kong students in PIRLS 2011.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