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乘法與記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乘法與記憶"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學月刊【數‧生活與學習】專欄‧97 年 6 月

乘法與記憶

單維彰‧97 年 5 月 9 日(Rev.101.04.17)

前陣子在一場會議之後,兩位家有稚子的媽媽同事問我,九九乘法表到底要不要 背?我以為這已經是個過去的問題了。後來我被告知,還是有許多「憂心忡忡」

的母親煩惱著這個問題。簡短地說,我的看法是:如果不背乘法表,就根本不必 學習乘法了。因為(自然數的)乘法本身並不是一個計算方法,4×3 只是 4+4+4 的簡寫而已,正如 43 只是 4×4×4 的簡寫。如果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便捷地 計算 4+4+4+4+4+4+4,那就可以不必記憶 4×7=28。但是,除了記憶 4×7=28 以 外,我個人實在不明白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可以便捷地計算 4+4+4+4+4+4+4?

而如果每次遇到 4×7,都要改用 4+4+4+4+4+4+4 來完成,那我們還要學乘法做 什麼?為了讓這種「簡寫」在計算過程中有實務的用處,我們必須記憶乘法表。

但是,有人接著問,只要理解了乘法的意義,乘法可以用計算器來做,正如 次方也可以用計算器來做,為什麼要浪費腦袋來記憶可以用機器計算的東西呢?

這的確是三、五年前我們經常聽到的說法,我也以為這個討論已經塵埃落定了。

我的簡短回應是,記憶就像金錢:記憶不是萬能,沒有記憶卻是萬萬不能。記憶 是一個人真正的資產,是我們除了肉身以外,唯一真正能夠擁有的東西。它當然 是寶貴而需要謹慎投資的。乘法表絕對是能夠讓(現代社會中的)人一生受用的 記憶。事實上,當我為了執行一個研究案而參考英國數學課程標準的時候,發現 文件中要求 10—15 歲之間的學子,還要記憶 20 以下的平方數以及 10 以下的 立方數;我自己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也被老師要求背誦了這些數,直到今天還 是覺得方便實用。我個人還要求自己的孩子記憶 2 的 1 到 10 次方。

乘法當然可以用計算器完成,就像複雜的加減計算也可以讓計算器代勞。哪 樣的計算該能心算 (或簡短地筆算)?哪樣應該用機器?我請大家想像一個可以 類比的情況:就好比讀英文,也可以說不必記憶太多字,反正電子字典的查詢那 麼方便。但是,請想像你正在讀英文版的哈利波特,如果每一句話都有十個字不 認識,理論上也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地查啊。有任何人相信可以這樣讀一本英文書 的嗎?文字的閱讀不僅是字與詞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概念的形成。如果不能流暢 地閱讀,一字一踉蹌地窒礙難行,有閱讀經驗的人都會同意吧:這樣很難形成概 念。

因此,我們必須具備基本的文法、基本的字形變化以及最基本的幾千個字彙,

才能流暢地閱讀英文文件或小說,從中獲得概念或樂趣。相對地,我們必須具備 基本的心算能力,記憶最基本的運算規則與等式,才能流暢地閱讀數學文件,也

(2)

才能流暢地以數學思考來解決問題。哪樣的計算值得心算?這個問題當然因人因 時而異。我提議一個簡單的準則:在你打開計算器或電腦軟體、輸入指令、看到 答案的時間之內,能夠心算完成的計算,就值得心算。

所以,記憶不見得是為了加速計算,在親友的聚會裡表演神速的心算。記憶 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思考的流暢。流暢的思考有助於概念的形成與理解,當然也有 助於產生創意。前一段時期,台灣的國小數學教育以建構式的哲學領路,成功地 讓學生與家長們相信,數學是一門重理解的學科。這是好的。但是可能產生過於 輕忽記憶的副作用。參閱本欄95 年 4 月《TIMSS 的啟示》。

有一則小故事,可以幫助記憶 123。神奇的印度數學天才拉瑪努江

(Ramanujan, 1887—1920) 在英國水土不服,住進醫院。他的老師哈地 (G. H.

Hardy, 1877—1947) 去探望他,可能沒什麼話好說,天氣也聊完了,就說他剛才 搭計程車過來,那個車牌號碼是個看起來蠻無聊的數,1729。拉瑪努江立即說,

這個數很有特色,它是能夠寫成兩組不同立方和的最小正整數。哪兩組?就算沒 有記憶,也不難計算 93=81×9=729, 再加 103 就是 1729。另一組是 123=1728 再 加一 (1 的立方還是 1)。讀者不妨上網搜尋拉瑪努江,看看他的生平故事,對這 個人多點同情,就會覺得這個故事更為親切,自然就能記得 123 就是 1729-1 了。事實上,心理學者說,心算神速的人,都是能夠記憶大量計算結果的人。

記憶一些數,不只是在學校裡有用,只要隨時提高警覺,在生活中也經常有 用。但是生活中的計算常是估算,不必非常精確。可是估算很難命題,或者是我 們的數學考試沒有評量估算的傳統,總之估算的能力,因為不考,所以在整個數 學教育中缺席了。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此為另一個課題。要讓學校裡學的各種 算術能力活用在生活中,除了記憶一些數,並且具備簡單的心算能力以外,還得 培養估算的習慣和能力才行。以下是我自己遇到的例子,都發生在我開車和孩子 們聊天的時候。

有一次我們需要知道半徑一英吋的圓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公分。我記得一英 吋是 2.54 公分,所以面積是 2.542×π。我記得 π 大約是 22/7(也就是 3+1/7,

大約3.142857)。而 2.54 大約是 2.5=5/2,所以估算成 25×11/(2×7)。但是 72=49 再乘以 2 就幾乎是 100。所以它大約是 (25×11×7)/100。而 25/100 就是 1/4,

所以所求為 77/4,故估算的結果是 19.25。我知道自己的估算比實際值小了一點 (用 2.5 代替 2.54,用除以 100 代替除以 98),所以憑感覺提高一點,就說答 案大約是 20 平方公分。【代數能力稍強的讀者可以理解圓面積等於其外接正方 形面積的4

倍,亦即 2 3

5.08 25 18.75

4 4

 

;因為估算值略小於真值,也可以 憑經驗提高到20。真值大約是 20.27。】

(3)

又有一次,為了計算體重指數 BMI,需要做 45/1.582。先把 1.58 換成近似 的 1.6,因為記得 162=256,所以大約是 45/2.56。再把 2.56 換成近似的 5/2,

約分得到 BMI 大約是 18。反正這個數據距離危險指標 23 很遠,我們不在乎 它的誤差。【真值大約是18.03。】

自然數的乘法不只是同數連加的簡寫而已,它也幫助思考。自然數的最基本 用處,就是點數:計算有幾個人?幾把椅子?幾張怪獸卡?之類的。讀者一定記 得,在高中的某個時期學了排列組合,那是一套讓我們可以不必一一點數所有物 件,而能快速決定共有幾個物件的數學方法。高中時代的排列組合是一種高竿的 點數方法,但是這種「加速」的點數策略,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學習了:那就是 乘法。例如,知道教室裡有六排座位,每排五人,則不必一一點數,就知道全部 有 5×6=30 人。

自然數的乘法性質還是所有其他「人類創造的數」的基本模型。西方人說自 然數是上帝創造的數;自然數的加減乘除計算,只是標準化與精簡化我們語言中 處理數的那些動詞,例如添上、扣掉、不足、剩下等;自然數的計算是依附在日 常語言中自然產生的。相對地,負整數、 分數(有理數)和實數,都是人類的 創造。既然是人的創造,它們的計算規則就是由人規定的。那些在日後被命名而 且抽象化的計算規則,例如交換律與分配律,全部來自於自然數的具體經驗。所 以,學習乘法還有第三層意義:為了將來處理整數、分數、小數和無理數的計算 做準備。當然,到了後來還有複數、向量與矩陣。然而,這所有的計算,全部殿 基於自然數的計算。

綜合而言,我希望「憂心忡忡」的媽媽們,可以站在一種有自信的高度來看 待孩童的數學學習。理解、記憶、啟發和經常計算所累積的經驗和直覺,都是同 樣地重要。也許,父母親的最大挑戰,是在生活中保持創意,隨時發現一些小問 題,來啟發學童對於計算的興趣與估算的能力。

最後讓我補述一件事。自然數,乃至與所有的語言、文字,嚴格說來當然都 是人類「創造」的。為什麼西方人要說『上帝創造自然數』呢?我認為可以借用 陳之藩的名句來做個類比:『要謝的人太多了,不如謝天吧。』因為世界上超過 六千種經過記錄的各種族語言,都有指稱自然數的字詞,而人類語言能力的發源 已經實不可考,不知道這個普遍的能力從哪裡來的?不如就說是上帝創造的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r]

[r]

另外它是由 column 來描繪矩陣的乘法, 在證明或 推導有關矩陣乘法性質時, 有時比式子 (2.13) 利用 entry 來看方便多了..

不過若一個 ring 對於乘法其 identity 存在的話, 即使 在乘法之下 R 不一定會是一個 group 但利用和 Proposition 1.2.1 相同的証明我們 可知此 identity 必唯一..

[r]

不論是禪宗的「人間佛教」,還是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都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即 主張不離世間求佛法,強調即世間法是佛法。惠能就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 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

• 也就是 ”我的dp是n^3”這句話本身不夠表示你的dp演算法,必須 要說“我的dp是個狀態n^2,轉移n”才夠精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