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數學常規思維方法以及訓練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中數學常規思維方法以及訓練"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中數學常規思維方法以及訓練

何昌俊

一. 綜合法與導向思維

綜合法是由因導果。 就是從已知條件出 發, 看看經過一些推理, 還可以得到一些什麼, 簡稱“可知”。 運用這種方法往往枝節橫生, 去 向不明。 因此, 這種演繹推理要有正確的導向 性即導向思維。

1.

聯想性導向思維

這種思維就是把所學的數學知識之間建 立聯繫, 形成一個知識鏈。 儲存在腦中, 一旦 接觸到某題中的題設條件就能聯想到與之相 關的知識。 即看到了什麼, 就應該聯想到什 麼。 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聯想 性導向思維。

如: 1. △ABC 三邊有 a2− b2− c2− bc= 0, 求角 A 的度數。

由 a2− b2− c2− bc = 0 聯想到餘弦 定理。

2. △ABC 中, (1) 若 sin Csin A = cos Acos C, 則 △ABC 形狀如何?

(2) 若 cos A = 2 sin Csin B , 試證: △ABC 是等腰三角形。

(3) 若 sin2A + sin2B = sin2C, 且 sinC = 2 sin A · sin B, 求證: △ABC 是

等腰直角三角形。

(4) 若 cos Aa = cos Bb = cos Cc , 試證:

△ABC 是等邊三角形。

3. 已知: △ABC, 求證: (1) a2+ b2+ c2 = 2(bc cos A + ac cos B + ab cos C)。

(2) (a+b) cos C +(b+c) cos A+(a+

c) cos B = a + b + c。

2、3 兩題中含有正、 餘弦函數, 則應聯想 到到正、餘弦定理。 實際上把正、 餘弦定理代 入整理即可證明。

4. 若方程式 ax2 − √

2bx + c = 0。a, b, c 為鈍角三角形三邊之長, b 為最大 邊。證明: 方程式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由結論聯想到證明: △ > 0。 即 △ = 2b2− 4ac, 由 a, b, c 為三角形三邊, 且存在 最大邊 b 的平方聯想到餘弦定理: b2 = a2+ c2− 2ac cos B > a2+ c2(因為 cos B < 0), 則 △ > 2(a2+ c2) − 4ac = 2(a − c)2 ≥ 0, 由討論可知 △ > 0。

2.

目標性導向思維

目標性導向思維是從命題設條件根據探 求的結論為目標的演繹推理的過程。 具有方 向性的思維。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樹立具有強 烈的指向意識。

1

(2)

例1. 在等邊 △ABC, 邊 AC、BC 上 分別截取 AP 、CQ, 使 AP = CQ, AQ 與 BP 相交於 H。 求證:6 P HQ 是定值。 如圖 1。

圖1

要證: 6 P HQ 是定值, 若盲目去演 繹, 很難找到解題的途徑。 由題可知, 無論 P 、Q 取在 AC、BC 上哪一位置, 只要 AP = CQ, 6 P HQ 值是不變的, 於是取 AC、BC 上中點 P 、Q, 這種情況下探求。 易 知 AQ⊥BC, BP ⊥AC, 而 6 C = 60, 所 以6 P HD = 120。 故定值目標是 120, 如 圖 2。

圖2 略證: 如圖1, 易知

△ABP ∼=△ACQ,

(

6

1 +6 3 = 180

6 1 = 6 2

(

6

2 +6 3 = 180

6 C= 606 P HQ= 120。 定值得證。

例2. 如圖 3, 在半圓直徑 AB 上任取 一點 C, 分別以 AC、BC 為直徑作半圓, 過 C 作 CD⊥AB 交圓於 D, CD 長為 a, 則 陰影面積為 。

(A) πa2, (B) 12πa2, (C) 14πa2, (D) 18πa2

圖3

圖4

因為 C 點為 AB 上任意一點, 使圖形 中陰影面積一定。 故考慮到 C 點與 0 點重合 情況探求。設 AB = 4, 則 AC = BC = 2, a= CD = 2。 如圖 4。

所以, S陰影= 12π× 22 = (12π× 12+

1

2π× 12) = 14π× 22 = 14πa2。 故選 (C)。

3.

類比性導向思維

類比性導向思維是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所 學過的知識類似之處進行類比。 使學生更有 系統地掌握知識, 因為不同的事物往往存在 一些相似的屬性, 若將其類比, 可明確方向找 出其規律性。

(3)

如幾何中全等三角形與相似三角形類 比。 平行四邊形與矩形、 菱形、 正方形的定 義、 判定、 性質列表進行類比。

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類比。

二次函數 y = ax2, y = ax2 + c, y = a(x + h)2, y = a(x + h)2 + l, 在 同一坐標系內進行類比分析、 歸納出二次函 數性質和圖像的平移規律。

學習求函數定義域時與學習的分式及二 次根式有意義的條件進行類比等等。

二. 分析法與逆向思維

分析法是執果索因, 是要證得結論, 需 要找出什麼, 簡稱“需知”。 這個過程是逆向思 維。

1.

分析法解題

,

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 品質

例.求證: √ 2 +√

7 <√ 3 +√

6。

分析: 為了該式成立, 只需證明 (√

√ 2 +

7)2 < (√ 3 +√

6)2, 即 √

14 < √ 18 或 14 < 18, . . .。

2.

逆向設問

,

加強逆向思維的意識

在教學中, 要挖掘教材中互逆因素, 進行 逆向設問, 以破除學生思維的固有定勢。

如學習了 √

ab=√ a·√

b(a ≥ 0, b ≥ 0) 可設問題, 把根號外因式適當改變後移到 根號內。 如 −3√

a, a

q

−a1 等。

再如已知方程組

(

ax− y = b

3x + by = a 的解 是 x = 1, y = 2, 求 a、b 的值。 若理解同 類根式概念後, 反問: m、n 為何值時, 最簡 根式 √3

2n+1x 與 m

2x 是同類根式。

教材中逆向設問的問題無處不有, 要有 意識地把握與具有相對性的處理, 可促使學 生加強逆向思維的意識。

3.

逆用公式法則

,

激發逆向思維的興趣

一些數學問題, 若正向思維去考慮, 有時 會很困難。 若能逆用公式法則, 則很快找到解 決辦法, 順利地解決問題。

如求 (12)1993· (−2)1992 的值。

逆用 (ab)m = ambm, am·an= am+n。 原式 = (12)1992+1 · (−2)1992

=12(2×1 2)1992

= 12

逆用公式法則, 學生會嚐到甜頭, 進而激 發逆向思維的興趣。

三. 雙向思維

一些數學命題, 尤其幾何命題, 同時運 用綜合法與分析法效果較好, 它是雙向思維 過程。

例1. 如圖 5 AD、AE 分別是 △ABC 的6 A 的內、 外角平分線。 求證 BD1 +BE1 =

2 BC。

圖5

分析: 欲證: BD1 + BE1 = BC2 , 只要證

BC

BD+BCBE = 2 。 即 BDBD+CD +BEBE−CE = 2, 即 CDBD = CEBE

(4)

此式只要利用三角形的內 (外) 角平分 線的性質就可得到。

略證: 因為 AD 是6 BAC 的內角平分 線,

所以 CDBD = ACAB 因為 AE 是 6 BAC 的外角平分線,

所以 CEBE = ABAC, 從而 CDBD = CEBE。 以下只要將分析過程倒轉即可。

四. 輻射式思維

輻射式思維是知識靈活地放射出去。 即 放射到相關問題上或延伸拓寬的一種思維, 它帶有創造性。

問題: 如圖6, A 為圓 O 上的任意一點, 圓 A 與圓 O 相交於 B、C 兩點, E 為圓 O 的優弧 BEC 上的一點

d

, AE 交圓 A 於 D, 交 BC 於 F , 則 AD2 = AE · AF 。

圖6

1.

題意不變

,

改變結論的形式

如圖 7, A 為圓 O 上一點, 圓 A 與圓 O 相交於兩點 B、C, AB = 4, 圓 O 的弦 AD 交 BC 於 E, 則 AE · AD = 。

圖7 2.

題意不變

,

挖掘結論

(1) 如圖 8, 圓 M 與圓 O 相交於 A、B 兩點, 點 M 在圓 O 上, 圓 O 的弦 MC 分別與弦 AB, 圓 M 交於 D、E 兩點。 求 證: (1) △AMC ∼ △DBC。(2) E 是

△ABC 的內心。 (3) 設圓 M 半徑為 r, 則 r=√

M D· MC。

圖8

(2) 如圖 9, 已知: 圓 O2 經過圓 O1 的 圓心, 與圓 O1 相交於 A、B 兩點, O1O2 交 圓 O1 於 E, 延長 O1O2 交圓 O2 於 C。 求 證: (1) AC 是圓 O1 的切線。(2)6 EO1B = 26 CAE。(3) AC2 = CE2+ 2CE · O1E。

圖9

(5)

3.

重新加工

,

得出新的結論

如圖 10, 圓 O 經過圓 P 的圓心, 與 圓 P 相交於 A、B 兩點, AC 是圓 O 的 弦, CB 的延長線交圓 P 於點 D, CP 交 AB 於點 E, 它的延長線交 AD 於點 M, 求證: (1) ACBC = BEAE。(2) CM⊥AD。(3) AP · AC = AE · CP 。

圖10

4.

題意不變

,

輻射到解三角形中

如圖 11, A 為圓 O 上一點, 以 A 為圓

心的圓 A 交圓 O 於 B, C 點, 圓 O 的弦 AD 交公共弦 BC 於 E 點, 連結 BD、CD。

6 BCD= 60, 求 BDAD+DC 的值。

圖11

這樣題目的背景逐漸複雜了, 訓練要求 也逐漸提高, 有益於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

—本文作者任教於黑龍江省七台河市二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歐拉將信從頭到尾認真看了一遍。 他認 為這絕不是一個普通遊戲, 而是一個頗有價 值的數 學問題。 在以後的思考中, 他首先想到 的是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茲 (Leibniz, Got- tfried Wilhelm)

對教學設計, 我們還可以從知識的聯繫這一角度進行分析。 上述三角函數公式在一般教材 中往往是分開來介紹的, 它們之間的聯繫也不是特別緊密; 而在本文中, 它們則是通過數學方法

數與形的聯繫和轉化, 是數學永恆的主題。 自從電子計算機誕生以來, 資料的處理、 運算成 了 電腦的拿手好戲, 而為了把形的研究放到電腦中進行, 數學家的看家本領是實現形和數的一

顯然, 如果知識網是不連通的, 那麼某些 知識點或者可能是孤立的, 或者是大知識網 中的某些小知 識網之間沒有連結關系, 這種 不連通的知識網不利於學生學習新知識點時

至稱大腦左半球為“數學半球”。 然而, 數學思 維同時還具有“實驗、 猜測、 想像、 直覺、 美 感”等特點, 這是同右半球的思維功能相聯繫 的。

數學!』, 聽講者不需要具備高深的數學知識, 藉著二位教授介紹的題目, 認識 如何將所學的數學應用到這些有趣, 但一般數學課不常提到的題目上。 我們讚 歎

如果數學的學習能使學生感受到思維的樂趣,讓學生領悟到數學知識的豐富、數學方法

「各科系大學生必須具有的基本數學知識」作為測驗內容,意即指各科系學生在大學教育中所需具備 的數學知識,亦或成為一位大學畢業生必須具有的數學涵養等,作為高中數學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