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文章寫作:推敲篇》導讀 洪萬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數學文章寫作:推敲篇》導讀 洪萬生"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一版

發行人:洪萬生(臺灣師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主編:蘇惠玉(西松高中)副主編:林倉億(台南一中)

助理編輯:黃俊瑋(和平高中)

編輯小組:蘇意雯(台北市立大學)蘇俊鴻(北一女中)

葉吉海(桃園陽明高中)陳彥宏(成功高中)

英家銘(台北教育大學)

創刊日:1998 年 10 月 5 日 網址:http://math.ntnu.edu.tw/~horng 聯絡信箱:suhy1022@gmail.com

《數學文章寫作:推敲篇》導讀

洪萬生

臺灣數學史教育學會理事長 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書名:數學文章寫作:推敲篇 作者:結城浩

譯者: 衛宮紘

出版社:世茂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2/04 語言:繁體中文

本書是結城浩《數學文章寫作》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數學文章寫作:基礎篇》

「著眼於寫作正確且容易閱讀的文章」,那是針對正在寫作(而尚未完成者)的提醒。至 於這第二本《推敲篇》,則是「著眼於將已經寫好的文章,改寫為更正確且容易閱讀的文 章」。因此,本書關鍵詞是「改寫」。正因為如此,作者才會提及漢語「推敲」的典故,

並且指出:「斟酌字詞是推敲的重要一面,但推敲並非只有斟酌字詞。字詞的順序、句子 的結構、增添刪減的檢討等,全都可以說是推敲。」事實上,他的「推敲的訣竅」(第7 章)甚至還提及十分具體有用的建議:「看著自己所寫的文章唸出聲音閱讀吧。比起僅用 眼睛默讀,唸出聲音比較容易發現錯字、漏字、主述語扭曲的句子、語順不適當的句 子、反覆相同的句子結構等。」

事實上,本書可以說是將結城浩自己「平時用於推敲的技巧,統整集結而成的書 籍」。換言之,本書就是他自己的現身說法,至於他(寫作)實踐的憑藉或成果,當然就 主要是他的「數學女孩」系列(針對高中層次讀者),甚至「數學女孩秘密筆記」系列

 《數學文章寫作:推敲篇》導讀

………洪萬生

 結合數學史的數位科技教學設計〜

常用對數篇(1) ………蘇惠玉

 臺灣數學文化紀行:臺北孔廟 ………英家銘

(2)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二版

(針對國中層次讀者)了。

對我來說,這種連結呼應了我指導數學史研究生修訂論文的經驗。在提醒他們進行 細部的修訂之後,我不時敦促他們注意全文的結構。不過,我分享給研究生的說法或評 論,當然比不上結城浩來得專業。他在本書中,針對執筆、推敲、校正及評論,提供了 非常專業細緻(或技術性)的建議,對於數學寫作者或數學文章的評論者來說,都十分 受用。儘管如此,在本書第5 章〈整篇文章的平衡〉之中,結城浩還是強調「將文章的 每個句子寫得容易閱讀,與統整整篇文章的平衡是兩回事」。對此,他的比喻其實比起所 謂的「見樹不見林」更為形象化:「只要將整篇文章比喻為城鎮就能夠理解,即便每條道 路都是筆直的,若是道路組合得像是迷宮一樣的話,整座城鎮也會難以通行吧」。

結城浩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作風,就充分展現在他的「數學女孩」小說系列 之中,我要鄭重邀請讀者欣賞他榮獲日本數學學會「出版賞」的那些傑出作品。事實 上,我也曾特別針對那些數學小說,指出他的書寫之獨到特色:「這些小說也經常基於

『知識結構的高觀點』或『數學史的洞察』,來歸納或提示一些(有時是跨界的)「旅行 地圖」,藉以強調相關的數學結構意義,讓讀者不至於迷失瑣碎的解題迷魂陣中,而無法 自拔」。(請參考拙文〈《數學女孩》的數學學習與結構美學〉)

我相信在同一時間區段內,交替閱讀他的小說及創作心得(本書系列《基礎篇》及

《推敲篇》),一定可以更深刻體會他的敘事與論證之絕妙,這是一種另類的「後設認 知」,值得推動數學閱讀寫作者參考借鏡。

本書之適用讀者當然不僅於此。事實上,結城浩是為下列四類讀者而作。正如結城 浩在本書〈序言〉所指出,讀者其中就包括「修改、指導文章的人」(第四類,按照他的 指涉順序),因為他認為「改寫正確且容易閱讀文章的心態,跟修改、指導他人文章的心 態相通」。不過,他所訴求的另外三類讀者,則是更值得我們注意,因為絕大部分的讀者 都可以歸類其中。譬如,他希望本書可幫助像他自己一樣,在「寫作穿插數學式文章的 人」(第一類),其中包括學生、學校老師、補習班講師、Web 雜誌書籍的作者等。這一 類人在閱讀時,可以瞭解寫作人如何推敲文章,而獲得更深刻的閱讀經驗,因此,一般 閱讀人(第三類,包括閱讀寫作者的堆動者)也可從中獲益。至於對一般「寫作人」(第 二類,文字編輯都算在內)來說,本書提及有關論文、網頁、報告、書籍等各種文章共 通的注意事項,儘管都有數學知識的針對性,還是很有助益。

另一方面,本書第9 章的「推敲的檢查清單」,是將第 1-8 章學到的東西依序整理而 成,譬如:(數學寫作)

・「有為讀者鋪設沒有岔路的單向道嗎?」

・「有抱持作者該有的自覺與責任嗎?」

・「有區別專門術語及一般字詞嗎?」

・「有注意定義時的詞性嗎?」

・「沒有『言外之意』容易遭受誤解的句子嗎?」

(3)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三版

・「文章具有錯讀耐性嗎?」

・「有採行多樣的讀法嗎?」

……

所有這些對於打算推動數學寫作的數學教師、撰寫教科書的編輯(多半由教師兼任),乃 至於指導研究生撰寫碩士論文的(數學教育)教授,更是貼心且便利。當然,如何引領 學生從事寫作,還是以《基礎篇》的「教戰守則」為主。至於如何進行改寫,上述這個 清單絕對是可以憑藉的不二法門,數學教師只要「照表操課」,必要時配合文學專長的教 師同仁之協助,就一定可以勝任數學閱讀與寫作的素養課程了。

本書第一刷於2014 年 12 月問世,到 2019 年 7 月已經有五刷的成績,足見(日本)

讀者對於這一類的書寫,正如對《基礎篇》一樣,都有相當高的需求。對於我們的108 課綱的素養訴求來說,本書連同(它的前篇)《基礎篇》都是教育現場不可或缺的教與學 之良伴,更是教師研習的最佳參考用書。至於對一般的讀者來說,結城浩在這個系列之 現身說法,正好是我們欣賞他的數學小說之最佳切入點。因此,本書值得我們大力推 薦,無論你是那一類的讀者,你都可以從中分享閱讀與寫作的深刻反思。

(4)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四版

結合數學史的數位科技教學設計〜常用對數篇(1)

蘇惠玉 台北市立西松高中

108 學年度台灣教育開始實施新的課程標準,這一套標準通常被簡稱為「108 課 綱」。在108 課綱的架構下,數學老師必須做許多教學上的調整,因此在實施之前,各個 單位自然有許多的研究計畫因應而生。筆者有幸於去年開始參與由陳界山教授主持的研 究計畫,此計畫主旨為利用數位科技融入做數學課程的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 程中,筆者嘗試結合數學史與數位科技,以學習單的方式讓數學教師可應用於108 課綱 下的高中數學教學。

以常用對數為例,在108 課綱的規範下,高一學生僅由計算機的操作來「感受」與 理解何謂常用對數,沒有對數的發明脈絡,也沒有基本的對數的運算性質,因此這個單 元的教學僅流於「認識符號」而已,無法為學生建構較完整的(常用)對數概念。因此筆者 希望藉由數學史的引入,同時結合計算機的操作,讓學生一方面理解與欣賞對數發明的 歷史緣由,同時經由計算機的操作,方便學生快速地體驗數學家使用的方法,藉此建構 數學概念知識的豐富意涵。以下的學習單僅融入對數的意義與發明的歷史緣由,其餘部 分將陸續刊登於《HPM 通訊》中。

 學習單名稱:對數概念的起源

 設計理念(使用時機、學習目標等):

透過活動1 與活動 2 的等差與等比數列的對應,讓學生理解對數發明的動機與對數的意 義,讓學生可以從簡單的對應關係中理解對數,以補足課本直接定義之不足。本學習單 可配合課程選取適當的活動在對數單元教學時使用,亦可於選修課時完整實施。

 學習單內容(教學例題、教學活動等):

活動1:等差與等比的對應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對數定義是由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於 1728 年給出,

但是對數的發明卻歸功於蘇格蘭數學家納皮爾(John Napier, 1550-1617)。納皮爾是 個有廣泛興趣的人,對宗教尤其狂熱,他所製作的對數表出現在1614 年的著作《對 數的奇妙準則(Mirifici Logarithmorum canonis Descriptio)》,以及在他死後由他兒子 整理出版的《如何建構對數的奇妙準則(Mirifici Logarithmorum canonis

Constructio)》(1619 年)中。納皮爾是如何產生對數的概念不得而知,不過可以知道 的是,納皮爾應該熟知三角學中的積化和差關係,如

2sin sin A B cos( A B ) cos( A B )

因此他知道在三角學的計算中,可以經由計算和與差來得到兩數的乘積。另外,他也 熟知之前的數學家如法國數學家許凱(Nicolas Chuquet, 1445-1488)、德國數學家史蒂 費爾(Michael Stifel, 1487-1567)所觀察到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之間對應關係的結 果。

(5)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五版

問題:

1. (1)觀察下面的對應表,利用計算機計算在空白的對應處填入適當的數字

y 1 2 3 4 5 6 8 9 10 x 2 4 8 16 64 128 256 512 1024 y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x

(2) 觀察上表,如果要計算 128×8192,可以怎麼利用上表達成計算?計算結果為 何?

(3) 若 x=300,那麼對應 y 值的範圍為何?

(4) 觀察 x 列,這個數列是以什麼為底的指數值?

(5) 納皮爾發現相鄰兩數間的間隔太大,中間有許多數找不到指數次方對應。若想要 讓間隔縮短,可以做甚麼樣的調整?

活動2:動起來~補上空洞就完整了

P 點在直線 L 上以等速度前進;Q 點在直線 M 上前進的速度與距離成比例,如 下圖

直線L 上相鄰兩點間的距離相同,亦即若

AB

=a,

AC  2 a

AD  3 a

,…,

因此當P 點在直線 L 上等速前進時,經過每個相鄰區間的時間間隔都會相等;

Q 點在長度為 1 單位的直線 M (另一端點為 M)上以成比例的方式移動,從 A’點出發,

使得每一區間的左端點到最右端的點的距離成等比,亦即

A M '  1

B M '  r

'

2

C Mr

D M '  r

3,…

P 點與 Q 點同時分別從 A 與 A’點,以相同的初速度出發,當 P 點經過 B、C、D、

E、…時,Q 點相對地通過 B’、C’、D’、E’、…,亦即 Q 點通過相鄰區間的時間間隔也 會相等。

問題:

1. 當 P 點到達與 A 的距離為 na 的點時,Q 點到達的點與 M 的距離為何?若將兩數列的

(6)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六版

對應關係以函數L 表示,即 ( )

L r

n =?

2. (1) 當 Q 點走到與 M 的距離為 s

r

時,此時P 點與 A 的距離為何?

(2)令

t

3

r

,當Q 點走到與 M 的距離為

t

4時,此時P 點與 A 的距離為何?

Q 走到與 M 的距離為 x 時,P 點與 A 的距離為 y,納皮爾將 y 視為 x 的「對數」,為 了區別,我們將此對應關係稱為納皮爾對數。納皮爾選擇以

1 10 

7為底,此為他設計的 表中的公比,他稱此為「比例(proportion)」。若已知一數

N

10 (1 10 )7

7 L,其對應的 指數次方為L。納皮爾完成了艱鉅的計算工作之後,他將每個乘方的指數稱為「對數 logarithm」,logarithm 這個字源自於希臘文 logos 與 arithmos,logos 有比、比例(ratio, ratio-number)的意思,不過它也有計算、推算(reckoning, calculation)之意;而 arithmos 的用法如現代的「數論」,用來表示更高層的數字理論。因此納皮爾可能用 logarithm 來表示「比例」,也有可能用此來表示一種數字理論。

3. (1) 計算下表中的指數值:

x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9

x

x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99

x

觀察上表,

0.9

k

0.9

k1間的距離,與

0.99

k

0.99

k1間的距離,何者較大?

(2) 納皮爾為何選擇以

1 10 

7為底?請說明你的看法。

(3) 納皮爾為何要計算

N

10 (1 10 )7

7 L?請說明你的看法。

4. (1) 計算下表中的 N,準確到小數點後第 7 位:

L

N

10 (1 10 )7

7 L L

N

10 (1 10 )7

7 L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2) 利用上表,計算 9999993.0000021×9999989.0000055

 教學指引(問題答案、教學提醒等)

1. 活動 1 問題 1(5) 參考答案:要使得相鄰兩次方之間的乘冪值(例如

a

n

a

n1,a>0,n 為非負整數)間的差距縮小,有兩個方法,①使用分數次方,②讓底越接近 1 越好。

2. 活動 2 的目的在呈現納皮爾的想法,等差與等比的對應是離散的,因此他必須解決中 間的空洞問題,他的做法是利用運動的觀點,利用點的連續運動,兩數線間每一點都

(7)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七版

有對應。

3. 活動 2 問題 3 利用兩個乘冪

0.9

x

0.99

x的計算,讓學生透過計算理解底越接近1 時,

同底的兩指數值之間的差距越小。由此將可理解納皮爾為何選擇

1 10 

7為底。

4. 納皮爾將他選擇的底,在乘以 107,計算

N

10 (1 10 )7

7 L,主要目的在減少小數的計 算,當時雖然有十進制的小數觀念與記號,但是使用仍不普遍。

5. 問題 4(2)答案為

10 (1 10 )

14

7 18=99999820000153。如果學生已經學完常用對數單元之後 再實施本活動,可讓學生注意比較與現在使用之常用對數的差別。

1. 為節省影印成本,本通訊將減少紙版的的發行,請讀者盡量改訂 PDF 電子檔。要訂閱請將您的大 名,地址,e-mail 至 suhy1022@gmail.com

2. 本通訊若需影印僅限教學用,若需轉載請洽原作者或本通訊發行人。

3. 歡迎對數學教育、數學史、教育時事評論等主題有興趣的教師、家長及學生踴躍投稿。投稿請 e-mail suhy1022@gmail.com

4. 本通訊內容可至網站下載。網址:http://math.ntnu.edu.tw/~horng/letter/hpmletter.htm 5. 以下是本通訊在各縣市學校的聯絡員,有事沒事請就聯絡

《HPM 通訊》聯絡員 日本:陳昭蓉 (東京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基隆市:許文璋(銘傳國中)

台北市:楊淑芬(松山高中)杜雲華、陳彥宏、游經祥、蘇慧珍(成功高中)

蘇俊鴻(北一女中)陳啟文(中山女高)蘇惠玉(西松高中)蕭文俊(中崙高中)

郭慶章(建國中學)李秀卿(景美女中)王錫熙(三民國中)謝佩珍、葉和文(百齡高中)

彭良禎、鄭宜瑾(師大附中)郭守德(大安高工)張瑄芳(永春高中)張美玲(景興國中)

文宏元(金歐女中)林裕意(開平中學)林壽福、吳如皓 (興雅國中) 傅聖國(健康國小)

李素幸(雙園國中)程麗娟(民生國中)林美杏(中正國中)朱賡忠(建成國中)吳宛柔(東湖 國中) 王裕仁(木柵高工)蘇之凡(內湖高工)

新北市:顏志成(新莊高中) 陳鳳珠(中正國中)黃清揚(福和國中)董芳成(海山高中)孫梅茵

(海山高工)周宗奎(清水中學)莊嘉玲(林口高中)王鼎勳、吳建任(樹林中學)陳玉芬

(明德高中)羅春暉 (二重國小) 賴素貞(瑞芳高工)楊淑玲(義學國中)林建宏 (丹鳳國 中)莊耀仁(溪崑國中)、廖傑成(錦和高中)

宜蘭縣:陳敏皓(蘭陽女中)吳秉鴻(國華國中)林肯輝(羅東國中)林宜靜(羅東高中)

桃園市:許雪珍、葉吉海(陽明高中)王文珮(青溪國中) 陳威南(平鎮中學)

洪宜亭、郭志輝(內壢高中) 鐘啟哲(武漢國中)徐梅芳(新坡國中) 程和欽 (大園國際高 中)、鍾秀瓏(龍岡國中)陳春廷(楊光國民中小學)王瑜君(桃園國中)

新竹市:李俊坤(新竹高中)、洪正川(新竹高商)

新竹縣:陳夢綺、陳瑩琪、陳淑婷(竹北高中)

苗栗縣:廖淑芳 (照南國中)

台中市:阮錫琦(西苑高中)、林芳羽(大里高中)、洪秀敏(豐原高中)、李傑霖、賴信志、陳姿研(台 中女中)、莊佳維(成功國中)、李建勳(萬和國中)

彰化市:林典蔚(彰化高中)

南投縣:洪誌陽(普台高中)

嘉義市:謝三寶(嘉義高工)郭夢瑤(嘉義高中)

台南市:林倉億(台南一中)黃哲男、洪士薰、廖婉雅(台南女中)劉天祥、邱靜如(台南二中)張靖宜

(後甲國中)李奕瑩(建興國中)、李建宗(北門高工)林旻志(歸仁國中)、劉雅茵(台南科學 園區實驗中學)

高雄市:廖惠儀(大仁國中)歐士福(前金國中)林義強(高雄女中)

屏東縣:陳冠良(枋寮高中)楊瓊茹(屏東高中)黃俊才(中正國中)

澎湖縣:何嘉祥 林玉芬(馬公高中)

金門:楊玉星(金城中學)張復凱(金門高中) 馬祖:王連發(馬祖高中)

附註:本通訊長期徵求各位老師的教學心得。懇請各位老師惠賜高見!

(8)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八版

臺灣數學文化紀行:臺北孔廟

英家銘

臺灣數學史教育學會秘書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副教授

數學因為有悠久的歷史,很自然地在不同社會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痕跡。舉例來 說,儒家文化在臺灣、中國、韓國與越南等東亞國家一直佔有主流文化的地位,臺灣各 地都有孔廟,而臺北的孔廟,也可以看到數學相關的文物喔!

臺灣數學史教育學會在2019 年初成立之後,就致力於推廣數學史與數學文化,包含 臺灣的數學文化。本會理事蘇意雯教授之前無意間在臺北孔廟發現有數學相關展間,十 分驚艷,於是就建議我們學會與孔廟合作辦理推廣活動。我們在2019 年 10 月與 11 月總 辦理六場「六藝之數」導覽活動,由本會理事長洪萬生教授、理事蘇意雯教授與筆者主 講,共吸引約兩百人次的學生與社會人士參與,反應十分良好。對於沒有辦法直接道場 參加活動的朋友,我們就利用本刊的空間來向大家介紹啦~

圖一:臺北孔廟,右方為大成殿,左方西廡即為六藝之「數」展間所在地。

孔廟從2011 年起利用他們原有的空間設立「六藝」展間。所謂「六藝」,原本是指 禮、樂、射、御、書、數這六項西周的貴族教育,春秋戰國時代之後也成為儒家學派教 育的內容。很可惜的是,現代學者對於秦、漢之前的東亞算學內容所知甚少,所以在臺 北孔廟「數」之展間介紹的大多是漢代以後的東亞算學內容。雖然我們對於孔子與其弟 子本身懂多少數學知道的不多,但因為「數」是孔門六藝之一,使得被儒家哲學宰制的 中國、朝鮮、越南等文化中,對於數學有興趣的知識份子,即使把讀四書五經的力氣拿 去學數學,也能宣稱他們沒有逾越士大夫的本份。某些身份或家族的成員還可以通過數

(9)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九版

學相關的科舉考試成為國家公務員。

孔廟「數」之展間內有許多展版,用中、英、日、韓四種語言介紹東亞古代的數 系、計算方法與工具,以及重要的數學內容,其中很大的篇幅是關於東亞算學最重要的 經典《九章算術》,包含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工、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等 九章的內容概述,還包含一個開立方的例題,參觀者可以很快認識東亞算學的基本內 容。

圖二:《九章算術》內容介紹

(10)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一○版

圖三:開立方例題

除了展版的介紹之外,筆者覺得這個展間做有趣的部分,是實物的展覽。15 世紀以前的 古代東亞,主要的計算工具是「算籌」。這個展間裡面就有漢代與隋代算籌的複製品供大 家觀賞喔~

(11)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一一版

圖四:漢代與隋代算籌

可惜算籌只能觀賞,不能拿來做計算。但展間中也有可以動手操作體驗的道具。《九章算 術》中第九章「勾股」講的就是直角三角形相關的問題,而來展間參觀的朋友,也可以 用操作的方式體驗兩股平方和等於斜邊平方的「勾股定理」。

圖五:勾股定理體驗區

(12)

HPM 通訊第二十二卷第四期第一二版

除了勾股定理之外,筆者覺得最有趣的部分,就是關於立體幾何的體驗。在圖六的 體驗區中有幾個立體,包含「立方」(正立方體)、「壍堵」(直角三角柱)、陽馬(底面為 正方形,有一稜垂直底面的四角錐),以及鼈臑(四個面均為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柱)。這 四個立體都是第三世紀劉徽證明《九章算術》商工章各體積公式所需要的基本立體,而 這四個立體互相的關係是:一個陽馬與一個鼈臑可以組成一個壍堵,而兩個壍堵可以組 成一個立方,也就是說,兩個陽馬加上兩個鼈臑可以組成一個立方體。各位大朋友、小 朋友在離開展間前,可以挑戰看看你是否有辦法把正立方體組起來。筆者的觀察是,小 朋友通常可以比成人更快把立方體組出來。

圖六:立體體驗區

看完這個介紹,你是不是也想來體驗一下東亞數學文化的魅力呢?歡迎到臺北孔廟六藝 之「數」展間!

參考資料: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https://www.tctcc.taipei/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需要指出的是: 文 [7] 中 「海倫四面體不存在」 這個結論是不準確的。 事實上, 文 [8] 作者 就找到了 若干 Heron 四面體 (文 [8] 中稱之為 Perfect pyramid, 意為 「完美金字塔」)。 其中

Biswadeb Mukherjee,”the Riddle of the First Buddhist Council-A Retrospection”,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7 Hermann Oldenberg, Vinaya Pitakaj

66: (1)會讀或會寫幾個字不表示就不是文盲,能否在適當的環境下正確的辨認和運 用所會的一些基本語文才是關鍵;(2) Functional Literacy

讓學生閱讀旅行日誌,進一步掌握運用英文閱讀和寫作旅遊注意事項 的方法;在數學科,引導學生理解和分析統計圖表,然後運用棒形圖

在累積了深厚的普及書寫經驗之後,結城浩又進一步出版《數學文章寫作》的「基 礎篇」及「推敲篇」 。事實上,根據日文版出版資料,前者(亦即本書)於 2013

底下,我們介紹四篇閱讀心得,四位作者的抒發對象都是 Helena Pycior 的 “Biography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Ivor Grattan-Guinness

本篇教材本文長約2000字,學生正常 閱讀速度下(國中生平均閱讀速度約 200~250字),最慢應能於15分鐘內閱

至於如何概算這些問題?作者則是採用所謂的「費米推論法」 ,其中數學當然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