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技術到藝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技術到藝術"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97

專欄 傅佩榮

前 言

逢年過節的喜慶氣氛中,觀賞特 技表演是人們共同的記憶。在連連驚 嘆與掌聲中,演員在空中疊羅漢、走 鋼索,手上轉盤還旋個不停。他們不 靠道具,不用魔術師那種障眼法,而 是全憑手腳操練的真實功夫。

子夏是孔子學生,他說:「雖小 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 君子不為也。」﹙《論語.子張》﹚

意思是:就是一般的技藝,也必定有 它值得欣賞的地方;不過,長期專注 於此,恐怕會陷於執著的困境,所以 君子不去碰它。這可以代表儒家的立 場。

然而,莊子卻不這麼認為。偏偏 讓孔子成為書中人物,並讚嘆一位技

巧高超的黏蟬老人。這就是「承蜩丈 人」寓言所要表達的,其中當然頗有 理趣。

效法承蜩丈人的凝神致志

孔子到楚國去,經過一片樹林,看 見一個彎腰駝背的老人在黏蟬,好像在 地上撿東西一樣簡單。

孔子說:「您的技巧高明啊,有什 麼訣竅嗎?」

老人說:「我是有祕訣沒錯。一開 始我先在竹竿頂上放兩顆彈丸,經過 五、六個月的練習,直到不會掉落,這 樣黏蟬就很少失手;之後改放三顆彈丸 而不會掉落,這樣失手的機會只有十分 之一;等到放五顆彈丸而不會掉落,黏 蟬就好像在地上撿東西一樣了。而當我

習藝唯有力求通達,才能在技術面上爐火純青,甚而創新再造。

過去,孔子以身教、莊子以寓言告誡後人這個道理;今日,聯 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先生也以能力養成的五個等級:「不會」、

「會」、「熟」、「精」、「通」,勉勵職場後輩。

可見無論時代如何更迭,「精益求精」永遠是智者與有成之人共 同追求的目標。

從技術到藝術

——談經典中的學藝 Know How

◎傅佩榮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2)

98 明道文藝 398 專欄 傅佩榮

站穩身體,像是直立的枯樹幹;我舉起 手臂,像是枯樹上的枯枝。天地雖大,

萬物雖多,我所察覺的只有蟬翼,不會 想東想西,就算拿萬物也不能交換蟬 翼,這樣怎會黏不到呢?」

孔子回頭對弟子說:「用心專一而 不分散,表現出有如神仙一般高妙的 作為。說的就是這位彎腰駝背的老人 啊!」(〈達生〉)

莊子筆下,孔子經常出現。這是他 的「重言」手法,亦即借重古人來說 話,讓人們讀起來更興味盎然。這則寓 言由莊子編造,但是其中的孔子不改

「好學」本色,希望知道這位老人的特 技有何訣竅。

老人的回答分為兩段。首先他得經 過五、六個月的練習,這代表下功夫的 階段。這種功夫不太容易理解。我小時 候住在鄉下,每逢暑假一定約同學去黏 蟬。蟬的叫聲有如「知了」,周遭樹林 中皆是蟬鳴,道盡夏天的熱鬧與喧囂。

我們使用的工具是長竹竿,採集樹汁為 黏劑,循聲捕蟬,一天能捉十隻就不錯 了。假如那時我就看過莊子的這則寓 言,很可能也會依法練習呢!

但是,「竹竿頂上」怎麼放彈丸

呢?還從兩顆、三顆,到五顆?我想或 許是將彈丸放進小袋子中,再把小袋子 繫在竹竿頂端,讓竹竿由於重量而搖晃 不已,增加保持穩定的困難度。若非十 分困難,又何必練習五、六個月?這段 期間,技術逐漸內化為本能,手臂與手 掌該如何搭配使勁,也成了本能反應。

光靠技術還不夠。身體訓練得像直 立不動的枯樹幹與枯樹枝之後,還須心 思專注。「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 唯蜩翼之知。」當眼中只有蟬翼,蟬翼 不是成為無限大了嗎?如果連萬物都不 能拿來交換蟬翼時,又怎會黏不到蟬 呢?這位老人黏蟬就像在地上撿東西一 樣那麼輕鬆容易,其故在此。

孔子聽了這番話,立即用來開導跟 在身後的學生們。「用志不分,乃凝於 神」一語所描寫的,是人類普遍擁有的 潛能及其可觀的表現。學習任何技藝都 須用心專一而不分散,否則難期有成。

長期如此努力之後,個人在專業技藝 方面的表現,由平常人來看,「乃凝 於神」。在此,「凝」字通「疑」與

「擬」,為「疑似」之意,亦即:簡直

「有如」神仙的技藝。

莊子身為道家人物,他所肯定的與

(3)

99

專欄 傅佩榮

其說是表演技藝,不如說是化解執著。

要精通一門技藝,必須專注至忽視其他 萬物的程度,否則依然有所執著而難以 達到逍遙的境界。莊子寓言的深意應在 於此。

晉身神乎其技的藝術層次

我在荷蘭教書時,曾在電視上看到 一人接受訪問,他身上帶著鼻套。主持 人介紹時,說他的鼻子保險了一百萬美 金。意思是說,如果他摔跤,以致鼻子 受傷,將可獲得保險公司理賠。天下之 大真是無奇不有。再看下去,才知道怎 麼回事。原來這人是品酒專家,專靠鼻 子吃飯,所以要千方百計顧好吃飯的傢 伙。

歐洲人喝葡萄酒相當講究,品酒也 成為一門專業技術。英國哲學家休謨

(D.Hume,西元1711-1776年)在一篇 小品文中談到一則故事。

有兄弟二人,出身品酒世家。在一 次上層社會的晚宴中,主人特地從地窖 搬來一桶陳年老酒。這樣的美酒,當然 得請專家品評一番。兄弟二人上場,哥 哥嚐了一口,說:「酒是好酒,但裡面

有皮帶的味道。」賓客哄堂大笑,認為 那是瞎說,畢竟專家也有失靈的時候。

接著,弟弟嚐了一口,說:「除了皮帶 的味道,還有鐵銹的味道。」賓客又是 一陣嘩然,一致認為這對兄弟大概是浪 得虛名吧!

隨著晚宴的進行,大多數人都把兩 兄弟的品評當成笑柄,但是到最後誰才 是開懷大笑的人呢?這一桶酒喝光時,

大家才赫然發現桶底躺著一條皮帶,皮 帶上的鐵環還生銹了。

西方有些品酒專家,給他一杯葡萄 酒,他一聞就知道那是什麼年份、什麼 品牌,產自何地,那一年雨量如何等 等。相對於此,我們也有自己的專家。

《世說新語》記載一則故事。

荀勖有一次在晉武帝的宴席上,以 竹筍配白飯吃,他忽然對同桌的人說:

「這飯是拿用過的木頭燒成的。」同桌 沒有人相信這句話,但還是暗中派人去 打聽,結果發現那頓飯真的是以舊車輪 為柴火。

我們一般人大概可以分辨用電鍋煮 的飯與柴火燒的飯。但同樣是柴火燒,

誰能分辨那木柴是新是舊?荀勖不僅能 判斷柴火而已,他還是朝廷任命的專

(4)

100 明道文藝 398 專欄 傅佩榮

家,負責調整音律,校定正式演奏的雅 樂。

說到音樂,孔子倒留下一段精彩的 資料。《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 向師襄學習鼓琴。孔子練習一首曲子十 天,沒有請老師教他別的曲子。老師 主動對他說:「你可以再學別的曲子 了。」孔子說:「我會彈它的旋律,但 還沒掌握它的技巧。」

過了幾天,老師說:「技巧不錯,

你可以再學別的曲子了。」孔子說:

「我還沒領悟它的作曲用意。」

又過幾天,老師說:「你領悟用 意,可以再學別的曲子了。」孔子說:

「我還沒想像出曲子所描寫的人長什麼 樣子。」

再過幾天,孔子說:「曲子裡面有 嚴肅沉思的意味,也有喜悅仰望而志向 遠大的意味。」接著他又說:「我可以 想像他所描寫的人了。這人長得黑黑 的、瘦瘦的、高高的,眼睛像在牧羊一 樣張望,好像是統治四方的君王。如 果不是周文王,誰能表現這樣的風範 呢?」

師襄聽到孔子這番話,立刻走下老 師的座位,向孔子鞠躬示意,說:「我

聽老師說過,這首曲子是《文王操》

啊。」《文王操》是歌頌周文王的樂 曲,而孔子可以從演奏中一步步提升水 平,由旋律、技巧、用意,再到想像其 中人物的樣貌。他的心得使音樂老師也 感到佩服。孔子為何能嫻熟五經、精通 六藝,然後集其大成,受學生愛戴及推 崇?這段軼事大概是最好的說明了。

由此可見,人的潛能是多方面的,

就看能否用心專注。運動場上的明星人 物,哪一個不是經年累月的苦練所造 就?承蜩、捶鈎、品酒、聞飯等方面,

無不如此;音樂、繪畫、雕刻、建築等 方面,也是同樣的情況。但這些過人的 才藝就是莊子所肯定的人生目的嗎?答 案顯然不是這麼簡單。莊子的真正用意 又是什麼?我想,他希望我們從技術提 升到藝術層次,由此體驗自在逍遙的趣 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剛拿到這個 9張車子拼圖圖片的時候, 我就開始盲目地嘗試, 過程中碰到很多的失敗, 而且 發現到我一直重複一些相同的錯誤。 有時候, 我突然拼出正確的 3 × 3 大拼圖, 但是一弄亂之

日月如梭,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我的奶媽 Vicky 回台的時間就要到了!我看 Vicky 一天到晚都 在找代養我的人,我開始有些緊張,生怕 Vicky

有的在廟會上去賣藝:踢兩趟腿,練套傢伙,翻幾個跟頭,附帶著賣點大力丸,混個三吊兩吊的。有的實

只是,在練習解決的過程中,我們有聽見孩子說到「欺負」這個詞,於是我們 全班一起討論、澄清了什麼是欺負, 「別人讓你不舒服就是欺負嗎?」 「所以不小心

從有限到無限, 我們研究的對象已經不 能一個個地窮舉出來。 要把問題看得清楚, 只 能靠嚴格的邏輯推理。 這恰恰是對一個人數 學才能的最大考驗。 從出生那天開始, 生活在 眼睛

當時我很準時的聽從組長所說的六點半到,集合地點,我到時卻沒看到半個

師一趟,後來他也想把我帶去台南,一開始我還覺得是不是又是哪個江湖術士在 騙人,但我哥說在 程老師 程老師

那個老闆娘,從來沒有請過像我這麼高薪的人,而且他的理念跟我們不一